大学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制度;人性化;以学生为本

目前,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尽管,大学教育的管理体制虽已日渐成熟,然而,面对新的形势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大学生管理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本文拟从现实的视角,首先分析大学生管理制度的现状及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生管理制度的现状

大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学校正常秩序,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经过大量文献研究与与调查,大学生管理制度出现诸多问题呈现如下现状:(1)以制度代管理;主要以规范、任务、纪律的形式出现;(2)以榜样代管理。前一种状况,更多的是在允许和不允许这一两极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产生制约力。后一种状况,其实是运用学生的“偶像”崇拜心理,把榜样作为一种“隐形”的制度而发挥管理的功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学生的外在控制力,但是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

二、大学生管理制度在实践上的困境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大量研究表明,对大学生的管理是否得当将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如何实施对大学生的管理、如何提高其管理效率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管理制度如何体现对在大学生的管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但目前大学生管理制度还存在以下实践上的困境:

(一)机械主义的管理理念。学校对大学生的管理管理被视为类似于机械运转的常规性活动,如,制度的规划、制度的实施、制度的评价等,年复一年地重复,缺乏与时俱进的生命力以及创新的动力。因而,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维持性的,对新的情况和问题反应迟缓,比如,对大学生使用网络问题的管理。由于部分大学生沉浸在网络而导致种种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对大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进行管理?谁来管理?这些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解决。这种状况,与机械主义的管理理念的滞后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过程主义的管理实践。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主要是一种“计划-执行-检查”的“保姆式”的全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表面看来符合规范化的管理而且具有程序化的过程性,但实际上,不仅使对学生的管理处于封闭的、程式化的状态,而且还使对大学生的管理陷入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管理的效率很低。比如,对学生宿舍卫生的检查。这是大学管理中的常规性工作,但并不一定按既定计划。因为,这种检查,应具有经常性、不定时性,我们需要的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主动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但目前的情况是,这种检查工作,却是一种程式化的安排,指定检查的统一的时间,指定安排某个年级某个班级,卫生检查就算结束了。这种“过程式”的管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目的?或者说这种管理行为,能达到一定的效果?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三)行政化、指令性的管理手段。大学对大学生的管理,因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管理的主要体现为指令性,强调服从,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虽然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积极倡导科学化、网络化手段,但由于行政化和指令性在学生管理中的功能“实效性”被管理者普遍认可和接受,因此,即使运用网络等信息技术,也只是在减少管理者工作强度的意义上体现出现代管理的功用,并没有改变行政化、指令性的管理性质,因此,目前对大学生的管理,并没有在尊重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的意义上展开改革,也不是真正的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的意义上实施管理手段的改革,引领性的、协调促进性的、民主性的学生管理,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管理的强制性仍是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大学生针对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

经过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情况的调查情况可以看出,现在大部分学生都看重“管”轻视“理”、看重“他律”轻视“自律”,仍然处在“行为规范的养成”的这个阶段,非常看重学会“社会人”的本质,从而忽略了同学们对“自然人”根本属性的培养。作者的观点是教育“当代”大学生实施大学生管理制度改革 必须更注重人性化在管理制度中的作用。

(一)学校的校园的规章制度建设要求要展示出以“学术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

从教育来看,教育是由人来规定的,并非是教育规定人,人要为教育“立法”、为学校 “立规” ,就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及以学生为本,学校的制度就需要展示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校方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侯,动机要和目的相符合。如,学校制定执行校规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要剥夺或歧视部分学生的权益,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教育和管理当代大学生、以便能够维持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每个不同的大学生看作不一样的主体,以便每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及兴趣爱好都能够被尊重,从而使的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拥有个性发展的自。

(二)弹性机制在管理制度中显示出人性化

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是需要行政手段的辅助,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政策,学校管理需要以控制为手段,以上级的指令为依据,以制度为准则,从而达到规范学生行为的目的。学校的制度制定得细致、缜密,就是需要要求把每一位学生能够做到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完整地编写在规章制度里。在当今教育主体、社会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的环境下,管理的根本本质及内涵发生了变化的同时,管理的行为也跟着发生着变化。相比“标准化”的传统教育而言,现代教育更看重的是鼓励以及创新意识。现代教育管理是制度管理与人性本位管理的完美结合,以激励为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动态性、多样化评价为主,追求多样化、创造性与丰富性。细化来讲,第一,全员管理制度将被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人人都可以成为管理者,也都是重大决策的参与者,同时也都是重大决策的执行领到者。第二,以人为本,尊重人格,顺应人性,可以大幅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改变被动地在常规制度的束缚下学习的传统状态,转变成主动积极地去完成各自应当完成的工作。第三,创造更加科学而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不仅是控制与协调,而且也是促进与开发。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被共同称之为管理的共同体,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积极互动的关系,因此可以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这种新的互动式的管理并非是被管理者盲目的被动服从,而是要求被管理者积极主动的去适应新环境,是管理方法向多样化、灵活性一个全新的转变。(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参考文献:

[1] 卢小萱. 人性化在现代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2] 张云. 论教育管理的终极关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篇2

为切实加强我校学生住宿管理,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和学校的安全稳定,强化因特殊情况经学校审批允许外住学生的法纪观念和自律意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教社政厅〔2005〕4号)精神及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学生校外住宿”指我校在籍学生在学院统一安排的学生集体公寓以外任何地方的居住行为。

第二条 我校学生实行集中学习与管理,所有在籍学生原则上不允许自行在校外居住。因特殊原因需在校外居住者,必须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并自觉遵守相关管理规定。

第三条 有下列特殊情况者可以申请在校外居住:

1、患有疾病不能正常住校生活或对宿舍其他成员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且同时能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的病情诊断证明,可申请外住,并办理退宿。

2、因特殊情况由家长在校内雅宝宾馆陪读,可申请外住,但学校宿舍不得退宿。

3、毕业班学生由于实习等原因,可申请外住,但学校宿舍不得退宿。

4、大学一年级学生除符合上述第1条申请条件者外,其他原因原则上一律不得外住。

第四条 符合外住条件的学生按下列程序办理手续:

学生本人持书面申请、家长签署的书面意见和相关证明材料,到所在系领取《南广学院学生外住申请表》填写,经所在系审核,签署意见后报学务部审批,获得批准后,学生及家长到学务部签署“外住协议书”。符合退宿条件的学生到公寓管理中心办理退宿后,到财务处办理退住宿费手续。

第五条 办理外住手续及走读期间相关管理规定:

1、学生申请外住手续只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的第一个月内集中办理,无特殊情况,逾期不予受理。有效期为一年,到期后需重新提出申请。

2、学生申请外住的事由必须实事求是,符合申请条件第三条规定的,如发现学生隐瞒真实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在校外私自租房等行为,将取消该生外住资格。必须限期搬回指定的公寓居住。对拒不搬回的,一律按夜不归宿给予纪律处分。

3、学生在走读期间必须严格遵守正常上课学习作息制度,按学校、系、班要求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4、被批准外住的学生,必须与家长共同到场和学校签定外住协议,走读期间学生在校外一切安全责任由其本人及家长负责。

5、学生走读期间必须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不得在校内外从事违法乱纪活动或有违反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活动,如由此造成一切后果,由学生本人承担。

6、学生在走读期间,辅导员、班主任要与学生及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掌握学生走读期间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等方面情况。

7、被批准外住的学生在走读期间如个人表现已不符合申请走读条件的,将取消该生走读资格。

8、批准外住的学生在走读有效期期满后,学生所在系要对走读学生综合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如符合条件,可以批准继续申请;如不符合条件,必须将相关情况通知学生家长,取消该生外住走读资格。

9、因特殊情况在学期中途提出退宿申请,经学校批准后,其所交住宿费学校不予退还。

篇3

第一条大学生村官既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骨干力量,又是为各级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的接班人的重要来源,乡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做好大学生村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条在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乡组织办具体负责对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大学生村官要按照“思想上当先进,学习上做典范,工作上求实效”的要求,努力争当新农村建设“六大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员、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员、远程教育辅导员、社情民意信息员和便民服务员。

第四条大学生村官任职前,须与乡党委签订书面聘用合同,合同期一般为3年。合同期满,经考核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意愿,可以续签聘用合同,待遇不变;合同期满,没有续签聘用合同的,聘用关系自行终止,自主择业。

第五条合同期内,受聘人员因考取公务员和被企事业单位录用以及其它原因需要终止合同的,由本人向乡党委提出辞职申请,经乡党委审查后,报县委组织部审定。

第六条大学生村官聘用后,原则上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成为正式党员的担任支部副书记或支部委员,全程参与村级会议和日常工作。

第七条建立师带徒制度。乡党委要为每名大学生村官确定一名业务骨干进行帮带培养,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八条建立严格考勤制度。大学生在村时间每周不少于3天,其他时间可到机关学习锻炼。发现有未请假不在岗的情况,所在村居和办事处要及时制止,并报乡党委进行严肃处理。禁止大学生村官在聘任期间外出兼职打工。

第九条建立学习调研制度。大学生村官除参加机关干部集中学习会外,还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需要制定自学计划。每年要选定一个专题,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文章。大学生村官之间要加强学习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第十条建立工作日志制度。大学生村官应认真、详实地记好工作日志。工作日志的内容主要包括:村情民意、工作计划、工作成效及工作经验总结等。乡组织办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工作日志的检查。

第十一条建立督查述职制度。大学生村官要做到谦虚谨慎,勤政廉政,遵纪守法。乡党委每季度对大学生村官履职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大学生村官每半年进行一次自查剖析,年底向村“两委”和乡党委进行述职,接受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

第十二条建立安全管理制度。上班期间,大学生村官的手机要保持开机状态,确保随时取得联系。大学生村官驾驶摩托车、汽车必须手续齐全,车况保持良好,不准酒后驾车。禁止大学生村官到水库、池塘等室外野游,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

第十三条建立考核制度。乡党委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年度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学习、宣讲、工作等方面,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对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实行“三个优先”:发展党员优先、乡村后备干部纳入优先、推荐荣誉优先。对年度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大学生村官报请上级核准,解除聘用合同,予以辞退。

篇4

一、基本要求

1、参训人员必须准时参加院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培训。如遇特殊情况不能参加培训,须向团委书记请假。

2、参训人员应充分认识开办培训班的目的和重要性,积极参加院团委、学生会安排的各项课程,。

3、培训期间,学员需佩戴校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培训,为培训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团队训练和实践锻炼活动时须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做好安全预防,确保自身与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4、参训人员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杆,维护自身形象,以身作则,在同学中起带头模范作用。

二、课堂纪律

1、遵守培训作息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如有特殊情况必须履行请假手续。

2、参训人员进入教室后需按规定签到、不得代签。

3、保持教室及周围环境的安静,严禁大声喧哗,上课时不得随意交谈,随意进出教室,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4、上课期间请将手机等通讯工具关闭或调成静音状态,严禁在课堂上接打电话。

5、参训人员不得在课堂上私下讨论问题,如对课程安排或授课内容有意见或建议,可在课间与老师沟通,不得随意打断老师授课。

6、参训人员上课要认真听讲,讨论时踊跃发言,积极参加各项课程培训,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并结合自身实际,撰写2000字以上心得体会(或学习论文),于培训结束后一周内交至院两委办公室。

三、奖惩制度

1、学员若无故旷课一次或事假病假三次,迟到早退和违反课堂纪律三次给予批评,无故旷课二次取消培训资格。

2、参训人员在培训期间受到学院行政处分的,一律取消培训资格。

3、培训期间,参训人员出勤、学习等情况,将作为评优评先和推荐入党的重要依据。

4、经考核合格,表现优秀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培训环境管理

1、爱护教室内的课桌椅、黑板等教学设施。

2、未经允许请勿动用教室内的音响、投影、电脑等教学设备。

3、教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

4、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自觉维护教室和公共环境的清洁整齐。

共青团福建师范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委员会

篇5

【论文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独立学院作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决定着独立学院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稳定。就业指导工作已成为独立学院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就如何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独立学院作为一类新型教育机构应运而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力量。独立学院是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教育部的规定,由普通高校优质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互相结合形成的本科层次的新机制、新模式高等教育机构,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在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实现高度教育大众化。特别是扩大本科教育规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往往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熏要指标,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是关系到高校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独立学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独立学院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解决好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摸索出一条符合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途径,

1.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困难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针对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社会与政府、学校及学生这三个主体出发寻找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1.1就业的严峻形势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了64万人,增幅为13%,但同时仍有144万2007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在全社会供求结构矛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区域不平衡、社会岗位有效需求增长速度跟不上毕业生增长速度的大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更加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目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重大难题,主要反映在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上,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并存,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不能达到就业岗位的要求,普通高校毕业生成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强烈的竞争对手。

1.2独立学院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还不高独立学院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诞生的新事物,依托母体学校的智力、人力资源优势延伸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但是独立学院建校历史一般很短,普遍在文化底蕴、条件设施等很多方面和母校存在一定差距,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同样不能和母体学校相比,其培养嗣标和教育体系、教育质量、毕业生质量等等都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要被社会接纳还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由于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不了解、不认可,电导致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1.3教学专业特色不明显,教学质量需要提高独立学院是在高等本科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产生的,对于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参考母体学校。培养方向定位还不明确: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大都是市场热门专、啦,没有自身的特色,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师资力量以从母体学校聘请为主,其余引进为辅,这些引进的教师大多是年轻的教师,还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一般,专业特色还不明显。

1.4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服务过于简单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和不足,无论是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人员队伍建设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还足在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均明显滞后,不能很好适应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变化和要求。目前,独立学院从事就、指导工作的一线主体是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各院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毕业生辅导员,但多数并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学校平时对学生又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多数为讲座性的指导;同时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又缺乏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就业指导教材,再加上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流动性大,导致独立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另外多数独立学院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接轨还不够,也使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1.5学生的就业观念偏差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在择业时多选择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经济发达地区,热衷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薪酬的要求过高。有的学生宁愿等待,也不愿意到与自己期望差距较大的地区、部门工作。尤其是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的高投入,就存在着高回报的心理,家长和学生的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加大,导致学校面临的困难也更多。同时毕业生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成熟的就业观念,过分地看重用人单位的规模、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成为阻碍独立学院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屏障。

1.6学生的竞争力不足独立学院的学生为第三批招生,生源质量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多数独立学院的学生不仅是在分数上存在差异,在整体素质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着明显不足,在自控能力和理想抱负水平上的差距也客观存在,因而独立学院的学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出国和自主创业的比例非常小,多数同学还是要面临就业。另外进入大学后,他们对三本院校或者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不是很强,很多同学缺乏学习的目标性和计划性,忽视对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同时由于这些学生从小倍受宠爱,使得他们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工作责任心等,在就业的工程中主动性不够,就业能力差,出现了“等、靠、要”的现象,因而在同样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往往表现出的是竞争力不足。

1.7用人单位歧视现象较为严重由于供需矛盾的突出,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了主动地位,他们的选择范围广,选择余地大,因此在选择过程中往往会设立与毕业生个人能力没有必然联系的标准,很多用人单位更喜欢选择高学历、名牌大学、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这大大减少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在很多招聘会上,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常常反映因为自己是“三本”的学生而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接收简历或者不愿意与其签约,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自信心,加剧了他们的挫败感,这样的现象在女生的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有的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为了节约用人成本,他们通常不招收刚刚走出校园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也加重了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1.8国家及省市地区政策的限制许多有用人单位尤其是大城市的用人单位以及许多非公有制经济的用人单位,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无法接受非当地生源的毕业生落户,由于档案和户口限制问题,导致许多独立学院的学生有业无法就。

2.做好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针对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从社会与政府、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等多个方面出发加以解决。独立学院必须坚决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调整学校发展策略,加强学校品牌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建设,加大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构建新的就业模式,主动适应市场竞争,尽可能的把握就业工作的主动权,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1政策支持为独立学院创造条件 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规范独立学院的办学,加大对独立学院的宣传和引导,增加社会和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认知和认同,为独立学院毕业生创造更符合市场竞争要求、规范而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和氛围。同时也应该适当增加一些针对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为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开辟更广阔的就业市场。

2.2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由于独立学院建校历史不长,所以社会各界对独立学院的认识和了解需要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同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社会的影响还处于一个积累和提升的阶段。要想尽快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这就要求学校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接触和交流,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在各级各类媒体上的宣传和报道,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社会认识到学校工作取得的成效、创新点和亮点: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争取官方、社会的资源。

2.3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和实践环节教育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是顺利就业的基础,独立学院应该利用办学机制灵活的特点,经常性的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了解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及时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突出实践环节教育,提高教学质量,调整招生计划及培养目标,努力使专业培养方向和就业趋向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培养应用型、创新性的人才为目标,减少毕业生的就业困难。

2.4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并对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的专业培训,提供教育进修的机会,要多进行对外就业工作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多吸取其他高校一些好的做法,加强交流和互动。另外还要从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上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壮大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营造全员就业的浓厚氛围;就业工作负责人要经常性地与辅导员、任课教师交流,增强他们的就业指导意识,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带班级和所带学生的就业状况,协助做好就业工作,多层面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知识、就业观念、就业意识和就业心理进行指导,形成“上下互动、专兼结合、内外并举”的就业工作体系。要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讲座、招聘信息、模拟招聘等活动,重要的是加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就了解就业,增强他们学习、工作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让他们系统的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教师、家长等社会资源,多方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增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建立合作关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在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后,学校可以通过“订单式”培养方式,为用人单位稳定可靠的输送专业人才;可以通过实习就业、实践就业,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基地,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人才;可通过回访、调研的方式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改进学生培养方式:也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人事主管、业务主管等到学校举办讲座,让学校和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和用人标准,从而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2.5端正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为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毕业生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国情、省情教育和就业政策教育,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教育学生应该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和功合实际的就业期望,要本着“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心态,充分审视自身条件,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在择业中遇到挫折时,保持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用人单位的挑剔,也要积极进取,总结经验教训,寻求合适的求职目标。对于国家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应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进村、进社区工作,从基层做起。

2.6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要深入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目标,改进学方法,多参与社会的见习、实习和实践,锻炼实际工作能力,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这是毕业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寻找多种形式的就业途径,举办各类讲座,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成立考研、考证的服务社团,家校联动,加大考证、考研、考公务员服务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吸引更过的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努力提高就业层次。同时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抱负水平,加强创业教育,建立比较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让学生不仅成为就业岗位的竞争者,也能成为就业岗位的提供者。

2.7鼓励用人单位转变录用观念用人单位要转变人才标准,注重毕业生的实践经验,建立科学务实的用人观念。不要单方面追求高学历和名牌大学,要建立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认同感,承认他们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

篇6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独立学院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不过由于发展时间短,在价值观教育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是独立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学院;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和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当前我国大学生虽然面对多元价值选择的困惑,但是总体上是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和自尊、自主、自强的,并且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处在大变革历史时代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在价值观领域也出现了多种观念的同时并存。这样复杂的局面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钱似乎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影响很大,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功利化。

2. 价值目标以个人为中心。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了价值主体自我化的趋势。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崇尚独立自主,在工作和学习中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同时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实现,价值目标以个人为中心,有时甚至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不择手段。

3.社会责任感缺乏。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上,存在着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很多大学生社会道德责任感淡化,以个人为中心,诚信缺失,对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的界限不能作出正确判断,只关注结果的成功而不关注达到成功的手段和过程。团结协作意识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较脆弱。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分析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根据相应的教育原则,采用相应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认识、辨析各种价值观,摒弃各种不良价值观,自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大学生价值观正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容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需要科学的价值观的引领。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独立学院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社会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还缺乏必要的认同,因此独立学院比较偏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和毕业生就业率,重视课程的实用性,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文化为载体,以精神建设为根本目的,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培养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引导、教育学生的需要,还要满足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独立学院由于办学时间短,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都还比较薄弱,还没有建设形成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许多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重视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了精神文化建设;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核心内涵,从而也影响了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作用

当今是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念的交错碰撞,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多维化带来了新问题、新挑战,社会需要一种共同价值的引导。“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1]核心价值观是对一个社会发挥根本性指导作用、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它是国家、社会、民众的基本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结晶,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正确面对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的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当代中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独立学院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是独立学院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然要求。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理论教学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独立学院应将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大学生的理论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导,开设各种选修课,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党的十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独立学院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都应当具备的基本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教师和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也是整个学院和全体教师的应尽职责。独立学院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并在教学目标、过程组织和评价指标中体现出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2. 实践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和普通院校的大学生在现实价值追求和判断上存在相同的一些问题: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以个人为中心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同时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历史较短,多属于三本院校,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包含价值判断,它体现为人生的追求目标、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要促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人格修养,体现为处理与他人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约束。独立学院的价值观教育应该要与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实际结合,要将价值观教育的主题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紧密配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以高校人为主体的文化。高校的文化内容,取决于这所高校的文化主体关注和理解的对象,即只有属于这所高校的人所关注的对象,属于高校人活动范围内的东西,才称得上是这所高校的校园文化。独立学院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校园文化建设还存着很多问题和不足。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是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道德价值取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独立学院高校应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成为高素质人才夯实基础。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也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对促进我国和谐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

篇7

论文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在企业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逐渐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独立学院作为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为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而出现的一种办学新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已走过十余年历程,目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自2003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8号文件”)文件后,全国相继兴办了大批的独立学院。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独立学院(校)322所,在校生达241.4万人,占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4.1%,其中独立学院本科生占民办本科学生总数的86.7%。

在目前特殊的就业大环境下,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学生及其家长密切关注的问题,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这也关系着独立学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分析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难点及对策,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据笔者对本地区三所独立学院2007年~2009年连续3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发现,有52.5%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6.3%的学生没有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盲目地随大流去各地人才市场找工作;仅有17.8%的学生有3~5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期间做过理性的、系统化的职业发展规划。

结合调研结果,分析现阶段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主要问题有: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期望值过高,缺乏职业准备和沟通能力,缺乏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就业制度的了解。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难点

1.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不完善

独立学院学生自身处于公办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夹缝中,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处于尴尬的境地。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从事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发现:一方面部分独立学院师资虽然依托母体院校,但两者的服务对象存在很大差异,因而母体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系统不能完全套用在独立学院就业工作中;另一方面,部分独立学院更注重自身师资力量建设,难以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上建立完整体系,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独立学院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更加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了解概念阶段,缺乏实践锻炼,而这些恰恰是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健全的结果。调查结果还显示,很多独立学院大学生认为最缺乏的是“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咨询服务”,有3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学校没有这项服务。独立学院毕业学生就业中的“权宜之计”现象与提倡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相违背。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团队

加拿大蒙菲沙大学职业资询教授戴维·帕特森博士曾指出:“目前中国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两个问题是: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策略,或者说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决策能力方面欠缺。”[2]随着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内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内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已得到了较为充足的发展,就业指导工作已经过思想转换和模式重构,从职业指导发展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层面。然而,作为新生儿的独立学院,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队伍一般由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相关人员和院系思政辅导员两部分人员组成,而其中拥有相关专业背景或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很少,很难做到专业化团队专业指导学生就业工作。在独立学院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还存在流动性强,面临轮岗和分流等不稳定的问题。

3.传统教育模式影响着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现今,社会和高校都已经能够接受大学生就业从计划分配转变为市场化的现实。社会上虽然已能接受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一项成果,但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独立学院毕业生人数的增加,部分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定位产生模糊。但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否从独立学院毕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应得到全校全社会以及政府的关注,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确保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得到有效的指导,让学生能更好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转贴于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策略

1.依托政策支持,增强独立学院社会影响

独立学院是我国近十年刚刚兴起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008年教育部26号令对独立学院的举办者资质、学校管理等多项内容做出了新规定,也标志着独立学院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的新阶段。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前途和命运。与此同时,独立学院更要注意培育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只有让用人单位更多地了解独立学院,他们才愿意接收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独立学院也应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学校发展状况、品牌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利用各种机会增进与企事业单位的互相了解,促进交流,吸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来校招聘。

2.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

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首先要区分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和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异同。目前入学的学生基本都是“85后”甚至“90后”的一代,他们虽然经历过高考的挫折,但大部分还是认为自己能够在社会这所大学中与他人一比高下,具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独立学院学生一般情商较高,善于交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积极。独立学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等形式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开展团队素质拓展、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等形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自我、发展自我,增强其职业生涯意识,培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经验及早确立发展方向和人生坐标的能力。

篇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阅读治疗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阅读治疗也称图书治疗,它是图书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集预防和治疗心理与精神障碍,发展健康心理于一体的心理治疗方法。《韦氏新国际英语词典》对阅读疗法(Reading therapy)给出两条解释:一是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和精神病学治疗;二是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称:全球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阶段产生过某种心理障碍,近几年我国患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呈直线上升趋势,特别是当今的大学生。《中国青年报》有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有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这份调查充分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足以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解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1. 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简析

心理疾病:是心理与行为失常的总称,当面临来自环境的挑战时,不能充分利用其心理机制的调节潜能,作出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的抉择,而是表现为一种紧张的心态和不良的情绪。如:自卑、失望、痛苦、抑郁、恐慌、偏执、暴躁等,从而心理畸形、变态、出现自杀或杀人的行为等。

1.1 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主观原因。目前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父母也想尽一切办法为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这些孩子的最大弱点就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起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特别是那些成绩很好,在中学阶段一直是学校的骄子,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进入大学后,则是山外有山,再加上学业紧张,人际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旧的人际关系解体,而新的人际关系尚未建立,在各种激烈的竞争中,原先的优势受到挑战,由于性格和原有习惯、见识的局限,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失落感,因遇到挫折而发生悲剧。如苏北某高校的一女大学生,平时学业很好,因一次外语没考好而影响了拿一等奖学金,就打开煤气自杀了。另外震惊全国的连杀几名同学的大学生马加爵,中学时代的他还曾获得过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二等奖,大学期间,因各种原因他的心理出现了问题,非常偏执、暴躁,仅仅因与同学打牌时发生了一点矛盾,先后残忍地杀死了四位同学,犯下了法理难容的罪行,同时给他人的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1.2 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客观原因。大学时期是个人成长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后期,向成年人过度的重要阶段,正是个性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成长之初什么都依赖父母,进入大学后逐渐走向独立,其面临的困镜和挫折相对较多;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处于社会激烈竞争的旋涡中,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人生三大课题。当许多问题与主观愿望相背离时,往往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正确地评价自我,更不懂得去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又缺少正常的心理疏通与教育,因而陷入心理上的困镜,形成心理失衡。《大学时代》2005年第11期报道,北大在近100天内发生三起坠亡事故,有男生、女生、还有博士生,另有许多名高校均相继出现多名大学生自杀现象。

针对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心理困扰和障碍日益增多的客观现实,加大对受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其方式可借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和个别心理咨询辅导两种主要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从总体上讲,这种仅靠少数专业教师付诸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干预力是单薄的,实效性也受到极大的制约。因此多途径、多方式、全方位、全员参与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众望所归。这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开展“阅读治疗”服务,有利于化解大学生心理障碍,弥补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不足,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大学生文化层次高,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高校图书馆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作用,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把“阅读治疗”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治疗。

3.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服务的措施

3.1 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阅读治疗”,首先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藏书要有针对性,集中展示有关心理问题的书刊。在做好新书刊宣传和导读的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学及阅读治疗的知识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书刊来解决心理问题,并向学生开列阅读治疗的必读书目,对其进行分类,推荐适合的书刊引导学生阅读,使他们变盲目阅读为理性阅读,被动阅读为自觉阅读。比如,鼓励具有忧郁倾向的大学生多读欢快、幽默、积极向上的书刊,少读悲观凄凉的书刊;性情暴躁易冲动的学生,可多读修身养性的书刊及伟人传记,少读冤屈悲愤的书刊;多愁善感的学生应少读悲观伤感的书刊等等。“阅读疗法”能够治病疗伤,主要取决于阅读过程和图书的内容。通过阅读,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书中相关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乐之中,并由此引起对与自己有关问题的思考、对过去的回忆、对相似事件的联想和对主人公的认同,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使患者逐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实现心理转变,进而从焦虑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达到自我调适、加速病情缓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图书的内容是引发患者产生共鸣的关键,只有那些能够解答患者的疑问、使患者产生美的享受、愉悦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发患者想象、引导患者积极向上的读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因此图书馆人员一定要把好选书这一关。

3.2 培养专业化馆员。“阅读治疗”是借助书刊解决个人心理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正逐步引起图书馆界的关注。在“阅读治疗”过程中,馆员的素质及其服务的质量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因此合格的“阅读治疗”馆员,必须能够根据读者的心理问题制订阅读计划,推荐合适的书刊,保障“阅读治疗”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图书馆应选拔知识较丰富、思想品德好和心理素质高,熟悉本馆馆藏而且热爱“阅读治疗”,对“阅读治疗”有浓厚兴趣,还必须有耐心、爱心、助人和奉献精神的馆员,并且还要进行系统的“阅读治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这样就能对患者的阅读活动给予阅读指导和适当的干预。所谓阅读指导,就是要在阅读方法、阅读兴趣和阅读的内容等方面给患者合理的建议和引导。指导者除了必须具有“阅读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还必须具有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从事指导的实际经验;阅读干预就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善于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阅读感受,及时回答患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并对原有的阅读计划做出随时调整,以适应患者的阅读需求和治疗需要。

3.3 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一新生入校后,对新环境的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人际交往等多种问题,图书馆在进行新生入馆教育中,不但教会他们如何利用图书馆,熟悉图书馆的藏书等,而且还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藏书的利用引导 ,对新生进行阅读心理和心理健康调查,了解他们阅读倾向和心理状况,这样方便馆员进行“阅读治疗,并且对学生的心理疾病防患于未然。

3.4 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服务。虽然网络的发展对大学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网络世界很容易导致人际感情的疏远,终日与计算机终端打交道,人与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减少,缺乏直接的感性的联系。但是网上咨询无疑也是实施“阅读治疗”重要手段之一,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已的网站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网页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解答心理问题,网上咨询的匿名性、保密性更易被学生接受,避免了面对面咨询的尴尬,并且还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4“.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有独特的干预作用的。心理健康辅导具有外显性、公开性的特点,而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则属内隐性、保护性。无论那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它们都是发挥转移、暗示、升华和投射的作用,符合大学生思想沉闷、相对闭锁、独立自主的心理发展特点,能够充分挖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而“阅读治疗”的随意性、灵活性、广泛性及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突出优势,决定了它在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过程中起着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作用。充分表现出止怒泄愤、调整观念的功效。大学生常因缺乏应对心理急剧变化的能力,产生愤怒、抑郁、焦虑、孤独、自卑等消极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就会产生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但是如能通过阅读大量的小说、人物传记、科幻、神话等各种书刊,则能分散他们注意力,从烦燥的情绪中转移出来,恢复健康平和的心态。其许多心理困扰主要是他们视野狭窄、观念陈旧、追求完美等非理性的心态,他们又不轻易接受他人的劝教。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压力非常大,再加上整个社会环境,他们就忧心忡忡、焦虑难安。究其原因,是他们求轻松、图享受的择业观念,把就业的范围设定在大城市,一些效益很好的外企或公务员等事业性单位,他们的这些困扰又不能从亲人、朋友、师长的说教中得到解决,而图书馆的电子信息及报刊中有关大学生的分配政策、毕业生择业新方向、人才交流信息、成功人士的经验信息等就很有可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信息,其观念则可能发生隐形调整,转变择业观念,进而平稳心态。

图书馆馆藏中许多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潜能开发和训练等方面的书刊,不仅能为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必要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能教他们学会心理和行为的调整方式、方法、技能和窍门。大学生有些心理困扰难以启齿,比如性困惑,与别人无法交流解决,但可以借助“阅读治疗”,就很容易解决。实践表明,书籍在解决性困惑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可以通过以下表格观察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服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大学生阅读缓解心理症状调查表

调查内容 有效率 较有效率 无效率 总有效率

强迫症状 21.79 48.82 32.25 70.61

偏执症状 34.42 38.21 23.17 72.63

敌对症状 15.81 50.25 32.35 66.06

人际关系 27.18 41.69 27.08 68.87

抑郁症状 30.75 44.52 27.82 74.97

焦急症状 30.95 32.82 34.45 63.77

学习压力 18.62 61.45 19.93 80.07

情绪不稳定 23.25 58.42 11.80 81.67

心理不平衡 30.75 38.58 28.15 69.33

性困惑 80.75 15.80 3.45 96.55

上表是以用问卷的形式利用学生在阅览室看报刊时,在同学中作一现时调查,共发下表格708张,收到有效问卷680张。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阅读缓解各类心理症状的总有效率为63.77%,将以上十类症状的总有效率相加,除以10得出:73.45%的大学生认为阅读对解决各类心理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效果,而对性困惑有96.55%的效果,“阅读治疗”在这方面的作用确实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正如美国医学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因此,我们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书籍作为医治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良药,帮助大学生完美自我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自我控制的技巧,增强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使他们人人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蔡莉娴,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行性的研究,河南图书馆学刊,2005.25(5)20-24

2. 大学时代 2005(11).7

3. 张淑萍 图书治疗在大学生心理保健中的作用 中国学校卫生 2005.26(1).78

篇9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江苏苏州215104)

摘要:本文以某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测评大学生满意度各项指标, 重点探索大学生满意度中较低项目的原因, 并针对高职大学生普遍不满意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满意度;高职院校;管理状况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3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075—02

收稿日期:2014—10—05

作者简介:蒋君毅(1982— ),男,安徽阜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代和谐校园建设中,我们提倡“以学生为本”,因此,了解大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的满意度不仅能了解学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真实需求,同时,也能够掌握学校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服务工作。本次调查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选取某高职院校全体二、三年级在校学生,总计发放问卷8452份,回收有效问卷8310份,占全部问卷的比例为98.32%。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校环境、教学条件与利用、学校社会声誉等六个主要项目,涉及30个小项目。评定方法是根据满意程度分为五个等级,通过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因素分析

(一)调查项目重要性排序分析

针对30个调查小项归类的六个主要项目,进行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显示,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学,其次是学生工作,其余依次为教学管理、学生社会声誉、学校环境和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主要项目调查分析(参见表1)

1.教师教学

由表1可见,学生最满意的是教师教学态度,满意度为88.34%,对教学水平与效果、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满意度在80%~85%之间,对课外辅导与作业、教材选用和职业能力训练的满意度在78%以上,六个子项目中,学生不满意度均在2.5%以下。

2.教学管理

除管理者素质与管理质量的满意度为81.79%外,其余项目的满意度均介于77%~79%之间,说明在校学生在课程设置、所学专业和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有更高的期望,需要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进一步改善。

3.学生工作

在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和学生自由活动空间方面,学生满意度在85%以上,班级评奖评优、学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学费与助学体系方面,学生的满意度在80%~83%之间,课外活动的满意度为76.03%,说明在校学生对学生工作总体较为满意,但仍需要拓展学生课外活动。

4.学校环境

有77.95%的学生对学校地理位置表示认可,在学校校园环境、周边环境和校园文化方面,学生的满意度均在82%以上,说明学生总体上对学校环境比较认可。

5.教学条件与利用

学生对学校图书馆及校园网、实践教学条件的满意度分别为86.61%和82.68%,但学生对教室与自习条件、住宿饮食条件、运动与体育设施方面的满意度均在20%左右,由此表明,学生对这些方面有更高的期待。

6.学校社会声誉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具有发展前景,学校的社会评价较高;但在就业前景方面有20.96%的学生表示一般。

综合来看,学生对学校的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与效果、班主任(辅导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由空间、学校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图书馆及校园网、学校发展前景和学校社会评价等方面的满意度主要介于满意和很满意之间。但在课程设置、课外活动、教室与自习场所、住宿饮食条件、运动与体育设施等方面,学生抱有更高期待,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三、解决对策

(一)加强高职院校管理机制的创新

牢记以学生为本,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爱的氛围。学生是高职院校服务的对象,学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新模式,对学生的需求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切身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来,在实践中建设校园,感受校园文化。

(二)加大对校园环境“硬实力”的建设力度

首先,加强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努力把公寓建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温馨家园;其次,对食堂加以改造,引入社会化服务机制,通过年度考核办法,不断提升饮食和服务质量;再次,校园加强安保巡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要大力建设图书馆,开放多种图书资源。同时,完善运动场馆,及时更换学校的体育设施,满足学生的需要。最后,要加强教学实践大楼等现代化建设。

(三)加强对校园“软实力”的投入力度

要开展“大师、大品牌”建设。“大师”是指优秀的教师队伍;“大品牌”是指能够在市场中、同类学校竞争中胜出的好专业。教师要通过科研合作、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提高教学技能,争取获得更多的科研项目,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着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即学校搭舞台、学生唱主角、企业来引导、专业创品牌。将企业的实战环境搬到学校,同时,把学生带到企业工作现场,企业导师“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促使学生切实做到认认真真学、踏踏实实干,实现企业实践教学和学校理论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达到校企共建共赢。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建立符合实际特色的校园网、专题网站、信息门户,尤其要重点打造迎新、离校、学工系统,切实对学生入学、就读、毕业三大环节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信息化保障。

(四)加大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帮扶力度

进一步完善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创新贫困学生资助模式,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的单位、校友来校设立奖学金;同时,提高学生奖学金的覆盖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能竞赛,以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充分发挥校系二级工作积极性,为学生就业创设更多的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危机干预、应急机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喜洲,王小漫.在校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7(5).

[2]王艳杰.高校教学服务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D].河北大学,2011.

[3]韩志新.大学生满意度测评调查[J].才智,2010(20).

篇10

中心词汇:学生管理制度刚性制度柔性管理以人为本

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刚性特点及作用

1.1制度具有导向性制度作为社会关系体系,规则和规范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开展进程中,制度经过规则人们的行为活动,将其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开展的轨道。

1.2制度具有强迫性制度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绳,对人们的社会活动具有约束作用。但是这种约束与品德约束不同。品德对人的举动是一种内约束,经过主体的自觉自愿来实;制度对人的举动是一种外约束,经过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准绳等等来完成。

1.3制度具有基本性在社会生活中,制度是深层次的东西,其特点是具有全局性、基本性和久远性。基本制度如此,具体制度也是如此。

1.4制度具有动摇性一定制度一旦树立起来,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坚持相对的动摇性,不能朝令夕改。否则,社会的基本次第就不能够树立,人们的社会活动也无所适从。当然,这并不是说制度不可以改动。制度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是可以改动的,但是只需一定制度赖以存在和发作作用的条件没有发作基本改动,只需它还有存在的理由和必要,它就会继续存在并发作作用。

1.5制度具有可操作性按制度办事,按法律办事,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按制度办事,可以在一定水平上防止人治或客观随意性,使一定思想观念和准绳规则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制度必需具有可操作性。

正是由于制度自身具有这些特征,才决议了其在任何管理事务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和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目的应该是发扬其“指挥棒”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引导学生朝着有利于团体开展而又不阻碍教育教学次第的方向行进,防止学生偏离社会主流意思形状,危害社会和他人。

2高校学生刚性管理制度的缺失

2.1缺乏人本化内涵,无视对学生的尊重管理制度中充满的是行为规范、处分条例和奖惩细则。对学生义务要求十分苛刻,对学生的合法权益却作出种种限制,实行人治管理,无视学生的权益,在顺序上缺乏合理顺序观念。这类制度置学生于被看管、被监视的环境之下,缺乏人本化内涵,无视对学生的尊重。

2.2轻易形成情感统一,削弱教育效果必要的合理的制度体系,表达了学校正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但传统的刚性管理缺乏对大学生的信任和了解,过火夸张制度约束的作用,教育方法轻易变得复杂粗犷,轻易损伤大学生的自尊心,在情感上往往不易被学生认同与信服,反而轻易惹起学生的逆反心思。在这种形式中,学生管理任务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构成比拟严重的统一心情,教育效果极端不佳。

2.3管理制度形式规范,压制特性的开展现代各种教育思潮,虽各自的主张侧重有异,但在注重特性教育和发明教育效果上是相反的。刚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的严厉性、管束性、压制性、等极度形式规范管理的特征,成为压制学生特性、扼杀学生发明性、鲜活性和生命性的主要工具。

3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的趋向

随着现代社会的开展和革新开放的深化,当代大学生的具体状况也发作了庞大的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柔性化曾经成为时代开展的肯定要求。

3.1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是“以人为本”迷信开展观的内在要求我们党在2003年提出了迷信发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片面、协调、可继续的开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片面开展”。最能表现“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就是柔性化管理制度。柔性化制度管理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兽性化教育制度,特性化培育。柔性化制度管理的这些实质特征与“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是分歧的,或许说,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是契合迷信开展观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的,它必将成为制定和执行现代初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价值选择。

3.2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是当代大学生身心开展特点的肯定要求柔性化管理制度是顺应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特点的肯定选择。群众化的初等教育使学生身份更为复杂。初等教育群众化的开展,使初等教育的主题不是培育少数精英,而且要面向群众。面对具有独立自主看法、追求团体价值完成的当代大学生,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的那种追求意志一致和学生相对听从,重制度轻兽性,重管理轻效劳,只把学生当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不注重学生权益的一致性、规范性、威望性为标志的刚性学生管理制度,曾经不能顺应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追求一种全新的、对等的、多元的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在学生管理制度中引入柔性管理理念,己经成为时代开展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革新的肯定要求。

3.3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柔性化是时代开展的肯定要求高校在停止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对兽性的关注和了解,兽性化是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关于社会的开展、教育的开展以及关于人自身的存在和开展都有着普遍的重要性。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功用是要在教学管理中营建以人为本的良好气氛,树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扬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开展人的各种潜能及发明性的有效机制。

3.4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柔性化是现代初等教育革新的开展趋向

近年来我国初等教育教学革新又不时深化,人才培育形式愈加灵敏愈加多样,实行了学分制、收费上学、后勤效劳社会化、宿舍(公寓)管理等,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具有了柔性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