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选择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选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选择

篇1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就业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甘肃会宁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管理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2]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社会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政府、专家学者对土地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研究土地问题的态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外因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不无关系,1998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内涵。[3]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活跃在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5]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接近尾声,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数量猛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科研及生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该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随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与管理、3S技术及应用和土地制度与政策,并且该专业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资格。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国土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开展此次研究主要是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分析2007~2011年各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检验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养方案所培养研究生的竞争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成功就业。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校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2007~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籍贯、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三、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人数

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其数量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1年间,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间,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在增加的,随后又有所减少。2004年地矿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8人,(卞正富,2008)从2007年的就业数据来看,2007年我校该专业硕士毕业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该专业招生人数占地矿院校招生的大多数。另外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占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该专业招生门槛高,很多考生报考该专业都没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院相关特色型专业的发展。

2.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传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一次性就业率是指广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考研录取、出国申请成功。传统就业率是指狭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录取。这样,一次性就业率就要高于传统就业率。

就业数据显示,在2007~2011年间,截至每年的8月31日,土地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是100%,远远超过了全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内,该专业硕士毕业生传统就业的人数先增加后减少,如图2所示。而传统就业率(截至每年8月31日)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由2007年的78.95%增加到2011年的88.89%,增加了9.94%,而2009年的传统就业率略微有点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较多毕业生想留在北京,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缩减了用人指标,并且北京户口指标也随之缩减。

篇2

关键词:实验室;功能最大化;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2-136-04

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要求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是不断创新且能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当代青年。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大学教育在思想上依然囿于书本理论灌输,并且在实践中依然是随身一个多年不变PPT(骗骗他)优盘充斥着现代多功能实验室,价格不菲的开发软件被束之高阁直至在更新换代中无人问津而“寿终正寝”,创新模式的实验实践教学由此成为一句空话,一个幌子。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被窒息在经济社会新常态的真空中,当代青年的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的能力被,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学生毕业之后为实现学校社会“软着陆”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何破解这一“瓶颈”,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不断追求探索的现实问题。

笔者通过海南大学实验室动态中的“破”与“立”的经验及实验实践教学点出:积极拓展新常态下高校实验室功能最大化是解决上述症结的途径所在,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范例。

1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与本性回归

1.1 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很多科任教师甚至是学校主管领导在思想意识上,依然把实验室作为理论课堂的衍生物,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可有可无部分。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长出来,学生在大学校园断了试验实践这条“尾巴”,将来在步入社会中也可以自然而然的长出了。殊不知,也正是由于这种思想认识的存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在步入社会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实验室等同于理论教学的教室,使当代大学生失去发展的平台与场所,抑制了大学生自我探索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对实验室本质的错误解读。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高校实验室在管理模式多样化、功能最大化的探究与发展。大学实验室常常是“铁将军”把门,剥夺了当代大学生实验实践及解决心中疑问的场所与平台,而这一境况是高校管理者与教育工作者对实验室功能的。

1.2 高校实验室本性回归 中科院院士冯端教授曾经讲过:“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实现大学的心脏”。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讲: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理论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资源自我超越能力的场所与平台。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一拓展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功能最大化现实的平台上,才能真正实现高校青年从学校到社会的“软着陆”。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各位任课教师及实验室管理人员正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中认清了这一点,即高校实验室在积极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实现自我功能最大化的起点和基础上,使得实验实践教学中硕果累累:就业率名列前茅;保研人数每年增加且全部为985高校(2/3者为硕博连读)。据用人单位及保研学生就读高校信息反馈: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富有创新思维、勤于积累与动手,在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方面尤为突出。这些成效的取得应该说是与其在大学四年中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实现实验室功能最大化分不开的。

2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在新常态下的探究与实践

2.1 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一大亮点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源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1993年成立的两年制土地资源管理专科专业。其经过几代专业师生的不断努力,现已成为海南省唯一由国家控制布点的特色专业。2010年,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社会市场需求,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细分为3个方向:土地资源管理与规划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和土地信息系统方向。多年来,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系紧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涵与外延这一主干,利用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这一平台,把学生融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验实践能力已成为海南大学专业课程学习与社会就业需求有力结合的一大特色。从近5a毕业生走向(随机)调查中发现: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已经成为本专业教育的一大亮点(如图1):

用人单位在海南大学招收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说明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接轨,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很快找到符合自已专业优势的职业。同时在工作岗位上显示出自己踏实肯干与勤奋创新能力,专业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统计数据中的90%从初期的文职工作到器材技术操作再到技术专利研发管理职位或从初期的器材技术操作到技术专利研发管理职位。在对此现象进一步地调查和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本专业毕业生其自主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业实验室在大学四年内为他们搭建了一个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宽广平台。

2.2 与实验室平台对应的科学合理的设计措施

2.2.1 专业课程教师坚持科学合理地使用实验室理念 搭建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平台,专业课程教师是关键。每个学年,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及土地资源管理系不仅按照管理对年轻教师进行实验室综合利用平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评判,更会对专业毕业生工作境况及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剖析,使专业课程教师在思想上和现实的教学中坚决摒弃那种把实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错误认识和行为。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努力,专业课程教师已经认识到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提升和拓展,是理论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

2.2.2 实验室细分实现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倾向二者的统一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获取社会信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海南省特色专业亮点:以课程教学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也包括土地管理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为指向,进行实验室精准细分为: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室和房地产项目营销与策划实验室。以此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探索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鼓励专业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实践,学校提供相关学生创新性学习资金支持。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部实行双向选择模式:当专业学生进入大二即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精准细分为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规划和房地产项目营销与策划3个方向的基础上再一次细分,3个方向有专业科任教师负责,特别是对实验室一些实验实践教学操作性强且产品更新换代快的仪器或软件,如RTK、全站仪等,院校会和相关公司(绝大多数建有专业实验实践校外实践基地)结对,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就可以提前接触社会经济发展中最前沿的技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主要通过下表进行精准细化细分:

模块式课程细分教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内部实行双向选择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大一大二学年的学习,学生在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公共基础模块、信息技术模块、土地管理模块及资源经济模块的学习与掌握,特别是在专业科任教师指导引领下,学生在结合自己及社会实际情况,开始在专业内部进行兴趣倾向分流,由此也就引出实验室学生自主管理创新模式。

2.3 积极开创实验室大学生自主管理的管理创新模式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实行实验室主任+实验室教辅人员+学生助理的日常管理模式。为了给专业学生学习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能真正实现学生自我实验实践的独立性,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实行定时、预约及无限时3种开放形式。定时就是以每个学期专业课程教师所授课程实验课时为依托,专业课程师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相应的课程工作量,以此提高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时效性。预约模式就是要求向土地资源管理实验室办公室提前提出实验室使用申请,经实验室管理人员协调并通知实验室学生助理备案后,预约学生在学生助理的配合下进入实验室,此实验室预约模式可以分层拓展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疑问探索推进和自主实验实践能力的提高。无限时实验室管理模式是本专业学生对所学已学等相关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特别是专业器材,如全仗义、RTC等测量器材的练习等,学生可以在提前预约的基础上,经学生助理记录备案后无限时的进入实验室进行仪器操作和相关实验,如节假日等,学生可以全天候的呆在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实践。

2.3.1 以“2+1”带动模式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操守 模式一:专业课程教师(包括教师科研项目引领)与学生科研助理的勤工+培养训练模式,这里尤其要讲的就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行的双向促进(促进教师申报科研和促进学生加入教师科研团队),通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这个现实平台,增进师生之间的进一步了解和团队内部默契的团结协作感情,以此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见图2)。

模式二:兴趣小组(高年级带动低年级),配以土地资源管理学生联合会+专业性强的比赛项目模式,专业实验室这个平台搭建后需要具体的内容来丰满,除了教师科研外,专业性强的校内外比赛赛事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点,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在校学生看到自己、看清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真正有反思,有奋起(见图3)。

2.3.2 多方位规章守则下学生自主管理的行为控制 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采用过程量化与结果质化相结合的指标模式。每个学期开始,院校教务部门就会对各个专业实验室进行量化式的常规检查考核。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精准细化考核方式,由学院主管实验室副院长、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系主任、实验室负责教师及高年级专业学生组成自查小组,制定可细节量化规章守则125条,专人检查、专人登记、专人反馈,以此确保学生自主管理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高效性。

2.3.3 分层循环互动模式提高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效率和利用效率 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管理创模式是双向选择模式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检验双向选择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可总结为:分层循环互动模式就是大学生自主管理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的动力源,这个分层包括2个层次:层次一就是大二大三学年为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实验室层次,上述已有论述;这里主要论述的是层次二,即在大四学年(主要是下学期)学生陆陆续续实习返校后,针对他们对实习过程中自己知识技能方面的欠缺,进行再一次(校内最后一次,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培训。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通过再一次的实验实践教学学习,进一步缩短自己技能和社会需求的差距。与此同时,专业科任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这一平台实现上述2个层次的有效沟通。

3 前进中的海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

3.1 在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中推进实验室循环效率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在合理利用学校实验室专项基金的同时,积极多方位的开拓校友优势,获得多项已毕业且在社会上做出成绩的校友人力物力财力的赞助,并聘请其作为校外指导教师,积极利用实验室这个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指导在校生成长,校友的经历是在校学弟学妹憧憬社会的“回音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在校专业学生呆在实验室,静得下心、刻苦地学,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循环使用效率。

3.2 科学理性得面对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推进过程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土管人特别是专业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当前国家加大对中西部高校(海南省也属于中西部地区)实验室资助力度中,改变过去那种眉毛胡子一把抓、重购置轻利用效率的做法,突出专业特色,对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提炼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呼吁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这种模式是积极应对实验室器材时间折旧,提高使用率及使用价值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实验教学中实现实验室功能最大化,才能在实验室实验实践教学中真正实现教育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等.多种模式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3):121-124.

[2]栾乔林,谷秀兰.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以海南大学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4(23):150-154.

[3]王兴邦.实验室开放的内涵与机制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11-13.

[4]左铁镛.高校实验室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3.

[5].实验改革和实施开放实验模式的创新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17-19.

[6]杨凤珍,谢蓉,高欣,等.开放式研究型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23-25.

[7]李鸣华,李欣.高校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8(3):8-10.

[8]李艳华.新时期如何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3):94-96.

[9]徐辉,魏莹,侯海鸽,等.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1,14(2):148-151.

[10]初汉芳,李锋.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6):139-141.

[11]张彩红,虞春生,吴晓晨,等.创新是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334-337.

[12]刘冬英.实验室工作之我见[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4:122-123.

篇3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对比;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271-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社会转型进程也在加快,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类型院校培养方案的差异也凸显了出来。本文结合前人关于该专业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1-4]及实地调研和网络查询资料,通过典型学校该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规格、主干课程、课程体系等对比分析,找出共性和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中得到启示。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对比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石河子大学等十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的比较,发现不同大学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首先,所有大学基本上都倾向于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次,十所大学都有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等主干课程的设置,但地矿类院校侧重于工科,如武汉大学侧重点在土地信息技术及其应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侧重于土地整理与复垦等工程技术。农业类和综合类院校侧重管理,如中国农业大学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方面。总而言之,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时都主要结合的是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经济管理,北方高校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

二、课程设置的对比

1.课程模块及学分比较。“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几乎成为所有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原则,只是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学时、学分的增删和开课时序的调整和课程模块的组合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地质大学和浙江大学课程模块学分设计比较均衡,注意全方位培养人才,各个模块所占比例都比较均匀(见图1)。在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各大高校设置内容差别不大,都是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课程,只是所占学时、学分比例有差别,如内蒙古农业大学通识教育模块占29%,比中国地质大学高7%。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各大高校差异较大,有的高校只注重数学课程的学习,有的高校既加数学课程,又加化学课程。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管理类课程占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19%,数学类课程占56%,化学类课程占20%,其他占5%。在专业基础课和特色课模块上,除了传统的课程外,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类课程等现代类课程。总而言之,各大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通识教育课模块上差别不大,在学科基础课模块上凸显本校的学科背景,在专业基础课模块上基本相同,在专业特色课模块中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集中实践课模块差别较大。

2.主干课程的比较。该专业所依托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基础条件不同,在主干课程选择上差异很大。在主干课程数量上设置门数不一,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大学主干课程也就设置了7~8门,南京农业大学设置了15门。主干课程反应的主干学科性质不一,武汉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主干学科为公共管理学和工程技术;华中农业大学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为公共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总结主干课程的设置,一般包括土地资源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地籍管理等,但工科类院校侧重于整理、复垦、测绘、规划等,管理类院校侧重于房地产开发、不动产估价等应用方面。

3.实践环节的参比。各大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是不一样的,实践重点也不尽相同。内蒙古农业大学偏重于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的专业实验和实习;中国农业大学实习内容包含测量、地质、土地调查评价、不动产估价、规划等有特色的系列实习,尤其加大了地籍管理方面的实习;武汉大学偏重于测量及信息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实习,强调课程设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突出土地软件综合应用方面的实习;浙江大学侧重于城市管理和规划方面的实习。从实践环节的对比中不难发现,各大高校设置实践环节时都侧重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立前的学科背景基础并结合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思路和实践中的启示

1.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体现的启示。名校在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时非常注重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和综合实力,而且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以办出特色。如中国人民大学借助于非常强的经济和管理学科优势,培养目标中突出管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借助地学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管理的工程技术特色;浙江大学凭借综合实力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城市用地等级划分、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等方面突出城市管理、规划方面的应用能力。石河子大学在借鉴名校培养方案时,在下一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应该更加注重分析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学资源、重点学科优势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培养方案目标和规格中办出有地域特色的专业,而不是只停留在地学的狭小圈子里。

2.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的启示。名校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与培养目标的衔接,在环节上又总是从学生认知规律角度考虑灵活安排。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专业课设置上“三分双需”,即在大学三年级在同一专业课程设置里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和个人志向自主选择。学习能力非常强又致力于钻研工程技术领域的学生可以选择“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模块,加大专业课理论和实践学分;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仍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设置的必修课程修读。石河子大学在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时可以考虑考研和就业不同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模块分流,满足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核心课程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

3.实践教学设计的启示。石河子大学下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应该借鉴名校经验,从教务综合管理、实习内容整合和实践环节安排等方面综合考虑。为控制教学成本在教学实习上对各课程教学实习进行整合,根据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综合应用实习,同时满足多门课程、多个专业对于实践的要求,解决实习经费分散花费高的难题。同时,把课程内实习与学期实地综合实习联系起来,增加综合实习内容;另一方面将专业实践与当地国土部门的业务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深入综合实践基地,经历从调查到数据整理分析再到综合应用的环节,进行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真正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邵战林,赵俊,肖锋.梯次推进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8):144-146.

[2]王考,郝润梅,张惜伟.以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1):90-92.

篇4

(郑州测绘学校,河南 郑州 450015)

【摘 要】土地资源调查的技能和方法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目前该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土地变更调查技能还停留在手工调查的阶段,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研究了基于DOM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和基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方法。

关键词 遥感;国土资源调查;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ZJB11161)。

作者简介:王勇(1979—),男,河北永年人,工程硕士,毕业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摄影测量内外业和遥感图像处理教学及研究工作。

0 引言

开展国土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摸清“家底”,利用调查的结果指导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较快,国土资源的使用变化情况较大,因此必须适时的开展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土地资源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的重要工作,它的主要作用是: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本数据和有关图件;为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掘土地资源潜力提供基础工作和动态监测;为制定综合农业区划、改善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提供重要依据。土地资源调查的技能和方法是《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目前该专业的学生所学习的土地变更调查技能还停留在手工调查的阶段,传统的变更调查方法已不能满足土地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的需要。采用简便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土地利用变化的地理位置和属性数据,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实时动态的土地变更调查、监测势在必行。本文研究了基于DOM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和基于遥感图像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方法,为改进《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能进一步提高中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水平。

1 传统土地资源调查方法及优缺点

(1)不能准确地获取变化图斑边界的准确位置,仅依靠图像的相关特征进行判读和量测,很难准确的获取变化边界的具置,从而导致地类的图斑形状产生变形和量测的面积不准确。

(2)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统计,过程非常复杂、工作量也比较大,既要到外业实地调查,又要进行面积量算、更新图件,数据统计、编写文字报告主要依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很难保证调查成果的质量。

(3)通过基层上报得到的各种统计数据,受行政干预和地方利益的影响较大,会存在错报、瞒报、漏报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变更调查的准确性。

2 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2.1 土地资源调查底图制作

首先要利用gps技术获取正射纠正所需的控制点,搜集测区已有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多光谱影像和全色影像进行正射纠正,然后经过影像融合、镶嵌生成正射影像图(DOM)。在正射纠正前,要先配准同步获取的全色和多光谱影像使得全色和多光谱影像具有统一的地面分辨率,并进行融合。多光谱影像分辨率如果能够满足DOM生产规定要求时,可不与全色影像融合,直接进行正射纠正。影像纠正要保证每景影像不少于9个控制点且均匀分布;配准后的影像应保留原始影像波段数目、顺序和采样间隔;经过融合处理后的影像应有合适的反差,清晰的纹理、均匀的色调、逼真的色彩,保证影像能够将耕地等重要地类类型清晰的判读出来;镶嵌处的影像应无裂缝、模糊和重影现象;最后按标准图幅内图廓外接矩形外扩1cm范围裁切标准分幅影像。

2.2 土地资源调查判读

首先要进行室内预判,以DOM为基础,利用MAPGIS软件平台,以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为基础,认真的分析比较土地利用详查资料,将我们所需的线状地物、行政和权属界线、土地利用的地类界及地类属性等要素进行分析提取,在MAPGIS软件上进行矢量化并把属性进行整理输入,制作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底图供外业调绘使用,同时要打印好外业调查表。然后按照统一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分类时要靠充分考虑到土地的利用方式、覆盖特征以及它的用途和经营特点等因素,确定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分类系统建立好以后建立解译标志,好的解译标志能够提高判读的质量。 最后利用计算机自动识别与目视解译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利用外业调绘底图数字化每一地块的位置、形状、范围,最终将包括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的土地利用信息准确获得。

3 基于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3.1 选择数据源

利用卫星影像进行土地资源变更调查需要大量的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因此我们要选择价格适中、易于获取的卫星遥感影像,来保证遥感影像的数量,并且卫星影像的数据来源一定要连续、稳定,能够满足我们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变更调查的精度要求。

3.2 校正和配准

通过图像配准和相对辐射校正方法实现不同时相遥感图像的几何和辐射校正是利用图像差分法进行变化检测的关键。配准是将多时相图像的同名像点互相重叠,将一幅影像作为基准图像(t2时刻影像),另一幅作为待配准图像(t1时刻影像),并通过选取的控制点采用多项式的方法确定基准图像与待配准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实现相对配准。

3.3 影像裁剪

由于纠正后,两幅影像实现了几何位置的配准,但图像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因此要对两幅图像进行剪裁,使两幅图像所覆盖的是同一地区的同样大小的范围,这样才能保证检测信息的准确性。

3.4 基于差分图像融合的变化检测

首先对变化前图像、变化后图像分别进行灰度差分和纹理差分,得到灰度差分图像和纹理差分图像;然后根据乘积变换算法融合纹理差分图像和灰度差分图像;接着根据ISODATA算法进行融合后的分类,结合目视解译,得到变化区域。

3.5 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取

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将遥感图像中被增强显示的变化信息分离出来,最终得到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位置、大小和范围。

变化信息提取后结合外业调查结果进行核对比较。必要时还要注意:1)分层规范、内容齐全;2)影像覆盖完整辖区;3)保留的图斑及其编号与整理后的《变化图斑外业核查记录表》以及外业调查图、变更调查图上的相应图斑一致。

4 结论

传统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费事费力且精度低,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需要。《国土资源调查》作为中职院校的骨干专业,根据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本文研究总结了利用DOM作为土地资源调查底图的制作方法、规范要求和基于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土地资源调查过程方法,对进行该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应用需求的加大,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将成为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重要技术手段,对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各中职院校进行《国土资源调查》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该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这项技能,为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晓波,等.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2):130-134.

[2]田静毅,等.基于3S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05,11.

[3]李宗华,等.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5,8.

篇5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设置;导师培养

作者简介:陈思(1989-),女,安徽阜南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在我国教育结构中,研究生教育处于最高层次,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与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阶段。而培养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生命线,则是研究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先后于2003年、2005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依托学校地学、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的“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土地信息技术”等支撑技术教育,吸引了一批批生源优秀、基础扎实的研究生。但是现有培养体系是否能够应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的新问题,充分发掘科研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以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此次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系统分析法,着重调研在校2009级、2010级、2011级三个年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本次问卷从研究生基本情况、学习情况、课程设置、导师培养、研究生自身能力培养、就业与职业规划、建议这七个方面设置,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共计56题。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校硕士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79份,问卷全部收回且有效。本文着重分析研究生课程设置与导师培养两部分问卷结果,了解其培养现状与培养需求,以对现有培养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培养的最佳目标是,能够充分发动学校师资力量和广泛社会资源,培养出一批在专业领域内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专业背景知识并且具有从事科研学术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项目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在国家专业设置中属于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但从其学科性质来看,该专业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交叉学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始终秉承“特色+精品”办学理念,强化“五强”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加强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鉴于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宽厚的地学背景和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精神为依托,重视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激发,造就“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分析

1.生源状况

招生数量在逐年递增,男女生比例较稳定,保持在1:2的水平。招生生源中,来自211学校的生源与非211学校生源比例基本持平,与此同时也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生源为土地资源管理本专业考生,同时存在部分来自于相关度较高的跨专业考生,如: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GIS、环境工程以及极少数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专业考生。

2.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目前设置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课程设置在研究生一年级,要求不低于34学分。学位课包括政治、英语、数学、计算机四门基础课及两门专业基础课(合计18个学分)。选修课设置学科热点类、前沿类课程,由学生根据研究方向和研究兴趣自主选择16学分。

从研究生的学习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现有课程设置以及学分设置比较满意。其中53.25%的学生认为选修课数量刚好,但仍有32.4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稍少,并且可供选择的范围和余地较小。55.84%的学生表示,希望能开设一些学科前沿方面的课程。

在专业课程方面,学生们反映希望能更多地学习到土地政策法规、房产经济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随着行业科研、课题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览量加大。同学们对自身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也相当重视。对于目前的英语课时设置,51.95%的学生认为课时刚好,但同时68.83%的学生希望加强听说能力方面的培养,以达到真正能熟练运用一门语言的程度。

3.导师培养

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反映与导师交流甚少。59.74%的学生希望与导师每月汇报交流1~2次,以便及时反映最新的学习动态,并得到导师的指点和建议。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41.56%的学生最希望能够在导师的帮助下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选择由导师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术思想。

研究生认为出差调研对研究工作很有帮助。最想学到的是业务部门的交流经验以及具体的工作方法,分别占45.45%、31.17%。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引导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形成。从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订、论文的指导与分析到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导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品德修养无一不发挥重要影响。然而,随着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年增长,专业师生比不断下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学生与导师的有效沟通大为减少,导师对各个学生的针对性培养缺乏有效认知。

4.科研进展

调查显示,64.94%的学生反映科研项目和论文存在困难,32.47%表示比较困难,难点源于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大部分研究生认为自身欠缺学术研究能力,甚至有36.76%的学生表示自身研究能力存在不足。

针对自身的现有问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课余时间会加强专业理论及英语的学习,每天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为4~8小时。然而,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看文献和写综述,各占28.57%以及23.38%。

大多数研究生都对于毕业是否应该发表文章持肯定态度,认为可以锻炼写作能力,但对是否发表在期刊观点各异。

随着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课题项目不断增多,研究生获得更多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并在实践中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培养对学术问题的独特见解。目前,研究生平均每年可以参加1~2项科研项目,且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多数来源于立项课题。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多,但在理论知识积累方面仍有欠缺;参与学术研讨、交流会较少,特别是国际、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会议。这些情况极大影响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目前,学生大多参与的是校、院级的科技论文报告会,虽然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专业的深度探讨、交流还缺少良好的平台。

三、研究生培养建议

本次研究着重分析了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两个模块的问卷结果。这两方面是科研与教学的集中反映。在当代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基本途径。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

要实现中国地质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管理”的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建设重点,并且针对性地完善改进。针对本次调研所显现的几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在优化加强课程体系、革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建立“导师团队”三方面下功夫。

1.优化课程体系,扎实理论基础

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高等人才教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完善的课堂体系、全面的课堂知识才能满足行业以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要求,并进一步为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有效保障。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来看,笔者认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实践必修课”的构建结构十分合理,可以继续采用,但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如何精简精选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选修课当中可以增设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土地政策法规相关的课程,推进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此外,加设一些专业相关资格考试的培训课程等,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相长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学生对现有教学模式基本满意。善于借助多媒体手段和转换师生角色互教互授的学习模式,学生认为相当受益。在带着问题主动去思考和研究并阐述、讨论、调研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思维。因此,构建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教学方式,是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重点。

笔者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学习思考;倡导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将理论知识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延伸拓展,结合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调研、讨论。

3.组建“导师团队”,全面培养人才

由于研究生规模扩大,导师带的学生也多于以往,使得多数研究生反映的“与导师沟通频率低”、“交流时间少”等问题难以避免。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团队式的导师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由一个学科领域的多位导师有机组成的团队势必能够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最充分地结合起来,并发挥出更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单个导师由于课题或其他行政事务繁忙,可以与其他导师沟通解决问题。这样一来,研究生成长在一个高水平、无障碍的学术团队中,视野开阔,更利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的选择;此外,团队建设将促进研究生的多层次教育,研究生与团队成员间进行多维联系,不同的学术领域、多元的技术层次及多样的科学体验将研究生教育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同时,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整体优势。此外,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跨学科的知识,指导他们选修交叉学科、综合学科、横断学科、中间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课程,使他们领会学科的思想,汲取学科的精髓,逐步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此外,构建探讨、启发、互动的交流模式,更多地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着重调研了土地资源管理在校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导师培养情况,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完善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结合生源状况有差异性地分析课程设置的合理度和导师培养的合格度。研究生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重点,只有把好这一关,具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良好的导师培养,树立学术意识,培养科研思维,才能发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输出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进而有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以及国土资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渠丽萍,李江风,张丽琴等.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1):74-77.

[2]赵华甫,袁春,吴克宁.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9,(2):62-65.

[3]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1,(5):22-27.

[4]王华,李江风,王占歧,等.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0,(2):24-26.

[5]陈燕施,润身.关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J].中国地质教育,2000,(3):25-26.

[6]邓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J].中国地质教育,2007,(2):1-4.

篇6

关键词:土地整理;课程体系;专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09-03

一、研究背景

土地整理是指为改变地块零散、插花状况,改良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改善环境,而采取的一整套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调整土地权属的综合措施。土地整理是我国当前一个时期内实现耕地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解决用地建设指标不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保障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预见,在中国耕地资源日渐稀缺的未来,土地整理任务将更加艰巨,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将越来越多。从我国当前土地整理人才培养状况来看,并没有专门的土地整理本科专业,其土地整理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土地资源管理、农田水利等专业教学来实现。从土地整理人才培养内容来看,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土地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农田水利、工程概预算等内容。从教学上看,土地资源管理、农田水利等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没有专门针对土地整理技能培养,因此,当前本科课程教学很难满足学生土地整理能力培养,必须研究讨论专门的土地整理技能培养方案,以满足实际需求。

二、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途径

从当前本科学生培养要求来看,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三种能力,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①基本能力培养。主要包含四个方面能力,即自学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与合作能力。基本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的基础。②专业理论分析和应用能力。该能力主要由专业理论课教学来形成,促使学生掌握本专业方向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基石,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潜力源泉。③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学生顺利走向高质量就业的关键所在。特别是作为教学型高校,更应注意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使得学生能顺利就业。结合本专业实际,从学生能力培养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层关系:基本能力与学生就业;专业基本理论和应用能力与学生就业;专业技能与就业。

三、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学生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参考龚怡祖等人观点,目前我国高校一般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课程、科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其中公共课程位于课程实体系统的底部,其功能主要是承载大学文理基础学科教育并促进其相互交融,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科类基础课程位于课程实体系统的中部,其功能是建构人才的知识结构主体,使学生获得以主干学科为核心的大门类范围内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受到相关的方法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打好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位于课程实体系统的顶部,其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比较鲜明的专业方向(或特色),使他们有选择地接触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领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形成职业竞争力。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按照学生能力培养要求进行合理安排。从课程安排上来看,对于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由基础课和选修课来进行;对于学生专业理论及应用能力,一般应由专业基础课程来承担教学;而专业技能,则应由专业核心课程来达到这一培养目的。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主要有土地规划与土地管理、土地整理、土地测绘、不动产经纪与评估、地理信息系统与开发等。从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来看,目前还处于初步阶段,主要表现在:首先,没有规范实用的课程体系;其次,没有系统专业的师资渠道;再次,可选用的课程教材少。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综合性,除了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外,还需兼顾其他专业技能,因此,其设置的课程难以满足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通常,该专业设置的课程主要有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评估理论与实务、地籍管理学、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与应用等,专门针对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仅有土地规划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从土地整理工程内容来看,主要有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工程施工、农田水利、地理信息系统、农业等相关知识,从其工作内容来看,应设置以下课程。首先,专业基础课,应开设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土地整理技能培养提供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也应为先修课程。其次,核心专业课,应开设土地整理工程制图、农田水利学、土地开发整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将为土地整理专业技能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再次,专业选修课,可开设建筑力学基础、流体力学基础、水泵选型与安装、电力输送、城市规划、农业气象学等课程,以丰富和提高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

四、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相关建议

目前,为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政策,达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平衡,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措施,我国各省市必然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可以预见,在今后5~10年内,土地整理将快速推进,并将吸引和需要更多的土地整理专门人才。因此,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的需求将会愈加现实。首先,从本科层次的土地整理人才培养来看,应尽快完善土地整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目前,尽管天津工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已经十分重视土地整理人才的培养,并制定了自身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但从全国来看,并无专门开设土地整理专业的高校,也就无从谈起规范、科学、高效的课程体系,对于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设置,各高校差异较大,因而对土地整理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不尽科学、完善,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其次,应加强相关教材的编写工作。从土地整理相关教材来看,目前,并没有土地整理规划教材,即使是普通教材,也少之又少,给专业技能教学带来了极大困难。从网络上查询,仅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东南大学等几所高校编著出版了《土地整理概论》《土地整理工程施工》等个别教材,很难满足土地整理专业技能培养需要。再次,应适当对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土地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土地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是交叉学科,当前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设置偏向于社会科学格局,急需的理学、工学门类的土地科技人才培养渠道不畅、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土地科技和管理事业发展的需要,也难以满足土地整理专门人才培养。建议修改专业名称为“土地利用技术与管理”“土地科学与技术”,并升为一级学科,下可设土地整理等专业,以强化土地整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龚怡祖,陈万明.大学课程体系构造与大学课程资源配置[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3-57.

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水平不仅对利用国土资源有较大影响,还对部门自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快速发展的经济与社会离不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国土资源合理的、有效的利用必须要依赖信息化管理,以弱化区域差异,平衡利用土地资源。所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是重要课题。

一、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党的十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作为重要的世界发展趋势,而国土资源管理也顺势进入到重要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时期。这就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严格按照党的重要指导方针,不仅要统一领导、统一标准,还要统筹规划、共享信息,面向社会提供服务,坚持目标明确、责任落实,严格遵循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客观规律,既要开放信息服务,又要保证信息安全,以便从整体上推进信息化管理,带动国土资源管理走上科学化以及现代化的道路。信息化管理能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大大减少重复劳动,在省时省力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管理模式,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电子政务得以快速发展的具体内容和迫切要求,更是发展经济与信息事业的内在推动力,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

二、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业务主流程信息化。将土地业务流程理顺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是在整合、重组土地业务主流程时要打破传统以部门为界限的开发方式,选择围绕信息流这一主线加强系统建设,对现有土地业务加以分析,整理土地业务办理流程,建立最优的业务模式,以便共享信息,整体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要针对国土资源管理实际进一步明确分工,建设有关主业务流程的信息系统。如可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对计算机调查评价辅助系统加以开发和利用,围绕数据流这一主线构建全新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体系。又如针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社会化信息服务,则可利用网络、大屏幕、光盘、电子阅览室、触摸屏等形式直观、方便、快捷地国土资源信息,促进业务的信息化。

(二)加快建设数据库的步伐。建设数据库是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因为收集、整理国土资源的基础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国土资源数据不仅时空性强,且规模庞大,涉及多个时间与空间尺度,而更新及时、上下一致、真实客观的国土资源数据是落实最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保护制度以及加强国土资源监管的重要信息基础。过去附属于各个主题的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数据管理是封闭的、分散的、垄断的,无法满足即时、大规模共享国土资源数据的要求,务必要重新建立国土资源数据管理模式,通过大型的数据采集项目建立起有关国土资源的全新数据库,集中存储与测绘、土地、地矿等相关的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建立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共享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土地及地矿数据等。另外,对过去国土资源管理所生成的数据库资料应实施标准化整理,形成能通过计算机识别的国土资源数字化资料,坚持健全国土资源管理的数据库,更有效地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加快数据库建设部分,推动信息化管理进程。

(三)完善公众管理监督渠道。政府相关部门要及时在互联网上国土资源信息,以便公众能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引导公众自觉参与到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节,加强信息反馈,大胆检举甚至是控告破坏国土资源或浪费国土资源的行为;检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失职行为、不作为行为,鼓励社会大众通过电子信件或电话等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建议,并针对公众参与行为实施一定的奖励措施,全面调动公众参与国土资源管理、参与国土资源监督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社会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服务体系,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大前提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向公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依托信息化管理加深公众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并争取他们的支持,最大限度发挥国土资源的公益性作用、基础性作用。

(四)须重视智能化建设工程。智能化建设工程实际上是针对专业技术实施信息化再造,特别是采取信息化手段增强专业技术能力。而国土资源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或辅助完成专业技术工作,如计算机自动测算土地的价格,或自动选定工程项目的地址,或自动对比并优选决策方案等。智能化工程建设涵盖了国土资源管理的多种技术形态,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空间分析方法,辅助解决大量技术分析问题,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仿真技术等支持智能化工程建设,提升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结语

国土资源是人们生存及发展的必备物质基础,国土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创新迫切需要全面普及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升级信息化管理体系,而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集体智慧,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从而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杨尧 单位:长白山管委会国土资源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体制;转变

中图分类号: F30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89-1

1 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土资源的使用权已经允许有规划、有计划的使用和转让,因此全国土地使用面积空前增长,全国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等的开发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耕地面积急剧下降。国土资源是宝贵的稀缺型资源,因为它的稀缺性,所以在不同的地段会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提高国有土地的出让金额,但是在高额利润的驱使下,各地的房地产等开发商依旧选择在高成本的运行风险中偷取商机。国家开始对国有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要求各地各省积极参与宏观调控。相继出台了强化土地统一管理的通知、加强土地征收的通知等,土地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保障农民利益及安全责任制度、促进节约用地等方面,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

2 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政府管理土地一级市场的力度略小

政府没有合理配置市场化比例,执法力度不够大,引发了一系列国土管理问题。违法用地屡禁不止,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2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运用不善

地质灾害的工作资金开源,尚未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地区没有此项预算资金,这样的情况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

2.3 信息报道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履行矿产资源、测绘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等职能,离不开现代专业技术的支撑,技术和信息建设未能及时更新、宣传。

2.4 国有土地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尚需进一步普及和深入

只有使广大群众学法、懂法,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合理的使用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管理制度尚不够健全,防止各种的执法力度仍需加大。

3 国土资源管理的应对措施

3.1 加大执行国土资源管理各项计划的力度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成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耕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管理小组,落实专项资金人员,脚踏实地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规划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认真开展土地利用的调研工作,仔细分析研究未来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以及未来产业的结构发展趋势。对土地资源开发的整理、规划、执行步步严格把关,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对矿产资源科学管理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和项目申报工作开展要扎稳根基

乡村土地开发项目、土地整理项目无论从信息、立项、资质审查、标书拟定和定标工作,都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仔细审查投标单位的资质,确定建设单位后,与纪检委签定施工廉政合同。建设构成中,对项目工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无论是进度还是质量都要严格把关。也可在项目施工地设立现场指挥和检查的部门,方便有效直接监督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项目完工后,由审计局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农业局、国土局、财政局组织验收。

3.3 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

针对矿产资源在实际利用和开发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对各处矿产资源的开采进行严格的排查、查处,对违法开采的行为进行警告和处罚,关闭非法采矿点,高效保护国家的矿产资源。制定合理的资源整顿方案势在必行,进一步确定依法管理、开发、利用的规定,加强保护矿产资源的观念。

3.4 健全制度,全面推进行政工作

对违法操作国土资源的案件大力严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争取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定期举行领导班子的会议,采用集体决策的制度,防止各种的行为发生,保证重大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完善执法和考核制度,增强各级各部门对加强国土资源管理的主动性。建立土地储备交易、拍卖招标出让制度,对土地市场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政府也可以盘活土地市场,获得一定的财政收入。

3.5 不断提高各地区的土地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

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利用高科技,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水平,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知识宣传,积极准备灾害防治的应急方案,做好预警工作。

参考文献

[1]吕萍,周涛,等.土地城市化与价格体制研究.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2]王克强,等.省市经济与土地政策:发展、绩效、改革.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对策

一、引言

在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求在区域资源禀赋与现有技术水平下,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土地消耗,从而实现土地资源与资本、劳动力的最优配置。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而决定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有三个: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生产力先进了,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水平提高了,土地资源就可以发挥最大效益。

丹寨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西部。东面与雷山县接壤,西面与都匀市、麻江县相连,北面与凯里市毗邻,南面接三都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44′~108°08′,北纬26°05′~26°26′之间。南北长39.8公里,东西宽40.5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940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龙泉镇,距省会贵阳市210km,距黔东南州首府凯里市70km,距黔南州首府都匀市50km,321国道经过县城。到2009年全县人口15.1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占85.1%;城镇人口3.24万人,城镇化率达21.24%。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丹寨县GDP达73161万元,人均GDP4837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基础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二、丹寨县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数量较少,人地矛盾突出

2005年丹寨县人口密度达到167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小,平均每人拥有土地资源0.60公顷,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1.39%。全县农民人均拥有耕地量0.084公顷,比全国平均水平0.106公顷少0.022公顷,不到世界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的40%,土地与粮食的生产直接相关,节约用地就更为重要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比重在不断的加大,占用耕地的面积也不断加大,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整体质量下降,人地矛盾会日趋尖锐。

(二)坡地面积大,难利用地多,后备土地资源短缺

2005年丹寨县耕地面积12707.47公顷,但坡耕地比重大。0―2°的平地265.93公顷,仅占耕地的2.09%,2―6°的坝地和微坡地1415.17公顷,仅占耕地面积的11.14%;而25°以上坡耕地则高达4482.72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5.28%,即有35.28%的陡坡耕地不适宜于耕种,因此经常出现水土流失,土质下降问题,这对耕地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并且在各个乡镇的都有分布,具体来看,排调镇比重较大,雅灰乡次之。

2005年全县未利用地3166.73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37%,其中可利用部分主要是荒草地与河流滩涂:荒草地1396.51公顷,占未利用地的44.10%,且荒草地质量差,位置偏僻,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的潜力不大。

(三)用地结构单一,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

2005年丹寨县土地利用率为96.63%,未利用地率为3.37%。在已利用土地中农业用地的比重较大,占已利用地的97.48%,在农用地中用于林地面积大,占农业用地的61.72%;其次为耕地;耕地、园地、牧草地与其他农用地的比例是14.35:1.35:15.07:7.52,农用地中耕地、林地比重过大,牧草地比重低,这不利于当地畜牧业的发展。

在耕地中,高产稳产农田面积只有2146.18公顷,仅占耕地的16.89%,而中低产田面积近达10561.29公顷,占耕地的83.11%。从耕地分布来看,水田分布在海拔1100-1580米之间,旱地则分布在海拔1000-1650米之间,坝田占到30%,70%的耕地分布在沟谷和山坡上,地块破碎,土层浅薄,其间多有基岩。

(四)农、林与建设争地突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由于过去片面强调粮食生产,不少地区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丹寨县森林覆盖率曾不断下降,近年呈逐渐恢复趋势。近年来丹寨县耕地不断减少,一方面是由于水土流失以及对不宜耕地的退耕还林、还草造成的面积减少,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建设用地对耕地尤其是旱地的占用不断增加。建设用地由于城镇化建设加快以及工农业发展的需要,城镇及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不断增加,交通建设及扩建占用土地不断增大。同时,由于建设用地需求量较大,而审批量远不能够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建设用地与耕地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改革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一)改变土地资源管理方式,树立节约集约用地观念

当前,许多干部和群众的观念里,仍然认为我国地大物博,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粗放,使得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因此全县上下特别是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丹寨县土地资源不是无限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占用土地,土地资源不断减少的是个长期趋势;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土地管理的力度不会削弱,土地已构成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制约因素的形势不会扭转,必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努力推进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更好与更快发展的有机统一,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改革土地流转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重复性投入多;机械化作业受制约;影响从事其他产业。所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很长时间内的必然选择。鼓励土地经营走规模化之路,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对于促进全县经济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土地流转有利于把所有权明确给土地所在的集体,作为机动田可以承包给种田大户,实行规模经营;同时可以将土地承包给有资金、有技术、善管理的单位或个人承包开发经营,既可以解放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又可以使土地得到科学、集中、高效管理,从而不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大力推进实行工业集聚,建设工业园区。建立3个工业集聚区结合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园区集中,共享基础设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形成专业化经营、社会化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本着相对集中、科学布局、合理规划的原则,以地域产业组合分工为基础。根据丹寨县工业发展格局,规划期形成“一心、一轴”为主体的工业用地布局。一心:规划期重点建设以“黔东南农产品集散区、金钟工业园区”为核心的工业体系,着力发展食品、药品、旅游产品等轻工产业;一轴:指以321国道线为主轴的工业用地空间布局,规划期间重点建设好“金钟工业园区”,着力发展建材、矿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仓储等产业。

2.加强农村空心村治理,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当前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内部缺乏统一规划,布局混乱,内部结构松散,部分迁往城市居住的人,在农村还保留有宅基地,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加强农村空心村的治理主要从迁村并点,拆旧建新,退宅还耕几个方面综合治理。随着自然村落的搬迁与合并,对农村土地也要大力进行整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现退宅还田,消除农村工业的污染源,填平不必要的河湾沟壑,拉直田间道路,以增加农用地比重,扩大农田地块面积,适应农业机械作业要求,并逐步建成优美的田园环境,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优化土地补充方式,加强开发整治土地

1.适度开发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资源减少的是个长期趋势,占用土地必须采用有效办法补充。但是,后备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要积极通过其它方式补充耕地,适度开发后备资源,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据分析,丹寨县土地综合整治耕地规模303.26公顷。

2.积极改造中低产田。首先,不断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即改造中低产田,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良土壤,增强土地肥力。其次,积极稳妥地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五)改革土地利用评价方式,创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

1.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机制。以“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为原则,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机制,通过将城镇增量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相挂钩,实现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

2.鼓励和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有关政策机制,加大对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规划许可前提下,鼓励用地单位通过整合挖潜,通过翻建多层厂房等方式,适当提高容积率。鼓励新企业租用或购买闲置厂房,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探索利用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加快淘汰劣势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地价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挂钩的调节机制。完善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推进统一、透明、规范的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研究更新基准地价。在不低于各类土地基准地价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低效的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利用效率高的适当给予优惠。

4.完善农用地转用价格评估体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设立征地补偿项目,参照农用地转用市场价格确定征地补偿标准,提高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程度,增强市场主体成本意识,提高全县珍惜土地、节约高效利用土地的自觉性。严格控制划拨用地的范围,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要逐步实行有偿使用。不得以低于国家和省里规定的最低价标准协议出让土地,不得随意减免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

参考文献:

[1]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丹寨县统计局.丹寨统计年鉴2004[M].2005.

篇10

【关键词】:测绘技术;国土管理;规划;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完善测绘技术在这一个领域应用,其目的是为了让整个国土管理规划工作趋于高质量以及科学化。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领域中,测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的工作单位需要充分认识到整一个测绘技术的价值,结合实际的应用情况更加正确地使用测绘技术。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

1、测绘的基本概念

测绘技术是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过程中基础性的工具,也是重要的工具。测绘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整一个社会的经济与发展提供具体化,全面化的地理信息,尤其是在国土资源管理和规划的前提工作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测绘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测量和绘画。测绘技术的进行需要应用大量的先进技术,主要包括space science、计算机技术、NCT等技术,通过先进的遥感技术、GPS定位系统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其目的是为了更加准确化地进行定位。根据相应的定位,能够更好地对于所得到的地位信息进行分析、整理,进而进行后续的绘画步骤。在整一个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掌握这些技术有着极其关键性作用和价值。

测绘工作有着众多不同的分类,其根据作业顺序的先后顺序可以划分成测定和测试,而根据目的和工作对象的差异则可以划分成基础测绘和专业测绘。而不同的测绘工作有着不同的适合领域,而国土资源的管理和规划工作的进行也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测绘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更好地结合实际的需要来进行最优化的选择。其中,基础测绘主要是指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各个部门所需要进行的测绘工作;专业测绘主要是各个产业部门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量而进行的测绘工作。两者所服务的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检验的标准也是存在差异的。其中,基础测绘是以国家统一的技术规定为标准的。因此,相关的行为主体需要依照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来进行基础测绘的使用。而专业测绘则是以本身的行业标准为行为规范的。因此,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行业标准。

2、测绘工作在国土管理与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测绘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规划过程中最为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它能够为各项工程提供数据性的指导,为后续的分析工作提供更加具体全面的信息。因此,优化对于其的应用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现实的应用中来看,进行国土资源管理与规划的目的就是扩大土地资源的价值,使其的价值真正地最大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寸土地,能够使整一个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并且在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之下,让自然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社会个体。而政府在相关的国土资源的管理规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以下原则相对而言是其中较为重要的:

(1)、以公有制为导向,维护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国家享受土地的所有权,而个体享受土地的使用权。如果国家需要进行国土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需要以保护相关个体的利益为基础,更好地来保障其合法权益,不能以牺牲个体的权益来达到相应的目的,而是应该寻求共同的双赢,而测绘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数据信息,保证后续工作的推进;

(2)、以人为本,合理地开发土地。对于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服务于社会中的人。因此,开发土地不能以牺牲社会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应该以人为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群体。加快更先进的测绘技术在国土资源中应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一寸土地的价值,更好地让土地服务于社会;

(3)、科学合理地使用测绘技术。在各种的土地分配问题中,都是以测绘的信息数据为基础,来更好地结合实际的需要来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分配。因此,在遇到土地分配问题时,需要以科学严谨地态度来使用测绘技术,保证其正确性,减少其中的误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土地纠纷;

3、测绘技术在国土管理规划中的应用

在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和规划都会使用到测绘技术。一般而言,实地勘测较为常用。与此同时,遥感卫星技术也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更加宏观地来分析国土实际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土地使用的变化情况。实地勘测有着一定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而遥感卫星技术则较为全面化和高效化。在实际的情况下,勘测在国土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土地规划

在国土资源的管理过程中,土地的规划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土地规划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其内容包括土地信息的收集、土地实图的绘制、信息与土地的整理。可以说土地规划工作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下一个步骤的实施是建立在上一个工作完成的基础之上的。而如此复杂的工作,需要依靠一定的测绘技术才能够完成,并且能够更高效率地完成。测绘技术的应用在这一项土地规划的工作中,扮演者先导性的角色。其需要更好地整合实际的土地信息资源,更加科学化的分析,来规划实际的土地使用。

3、2土地使用

利用测绘技术来更好地勘测相应的土地使用情况,这是现实情况之下较为实际的一个方面。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一定的遥感卫星技术和GPS技术来更好地对于土地使用情况进行检测,进而形成相应使用情况的图像,这能够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信息。同时,通过高科技的测绘技术能够更好地达到实时检测的目的,可以更好地形成动态检测的目的,进而对于其更好地进行优化管理。

3、3土地监管

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于整一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因此,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不仅仅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更需要进行合理的监管。通过测绘技术中常用遥感卫星技术达到对于土地资源的拍摄检测,能够更好地健全相关的土地使用信息系统,进而更加直接地对于其中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3、4地质环境监测

对于整一个地质环境的监测,需要用到测绘技术,尤其是地质灾害较为突发的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突发地区进行检测,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地貌特征来进行分析预测,同时给出相应的预防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人民群众的损失。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通过测绘技术所进行的地质环境监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可以更好地起到预防的作用。

3、5资源勘探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发挥作用。而在中国素有地大物博,不仅仅说明资源总类丰富,也说明了资源的总量众多。因此,更加合理高效地勘探资源对于整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作为不可再生的矿场资源,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测绘技术地不断发展完善,对于各个地区的地质调查,资源勘探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6电子政务系统建设

随着整一个社会地不断发展,建立健全国土资源的电子政务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实现国土资源朝着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前进,让整一个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更加地系统化,准确化。因此,创新与完善测绘技术在整一个国土管理与规划过程中的应用,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必须。

【结束语】:随着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进步,测绘技术也将不断地完善与创新。这将为整一个的国土资源管理规划提供更加优越的环境,推动其朝着更加科学化先进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作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需要以更加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测绘技术的掌握使用,让其发挥最大化的价值,真正地服务于整一个社会,造福于每一个百姓。

【参考文献】:

【1】、早热古力・吐尔逊・ 《浅谈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3);

【2】、周青慧・ 《测绘新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华北国土资源,2010,(1);

【3】、吴齐文・ 《测绘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测绘,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