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课程体系改革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掌握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主要分部工程的施工技术和组织规律,具有发现并有效处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般性技术和组织计划问题的基本能力。本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工程实践性强、交叉性强、发展迅速等特点。要求教师们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以满足综合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先进的施工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涌现,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厚基础、宽专业、大土木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扎实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工艺要求、组织管理控制要点,提高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是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该课程在实际教学环节,仍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规模的扩大,针对土木工程施工方向的研究越来越多,涌现出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并且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规范、规程等也不断更新、完善。由于各高校教材使用周期的原因,其内容更新较慢,缺乏新意和特色,部分内容是现在施工中已经淘汰或者相对滞后的工艺与标准,很多现阶段比较成熟的设备、技术、工艺没有在教材中体现。例如,现在很多教材在砌筑工程中仍然以介绍黏土砖的砌筑方法为主,在教材设置中对绿色建筑的介绍较少。这造成了完全依靠教材,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实践教学环节少。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综合性、实践性强,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而且还要具备综合分析和实践能力。但是,目前高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仍采用课堂式教学为主导,教师对各分项工程进行施工工艺流程讲解时,学生缺乏现场的实践经验,不能对老师讲授的要点知识进行深入掌握。事实上,若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安排,即使在课堂教学中穿行有限的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起不到太大作用。因为若干次脱离的现场观摩,学生只看到的是某一时段的施工过程,无法对全局的施工控制进行把握,导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存在脱节现象。

3.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板书为主,此种教学模式针对理论性强的课程有较好的效果。但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仍然采用传统模式教学,授课内容缺乏直观感和立体感。教师“讲”,学生“听”,师生间缺乏互动,学生处于被“灌输”知识状态,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施工组织课程设计以及生产实习三个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各个环节有机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1.实地调研为先导。

我校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安排在学生大三阶段进行学习。大二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等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土木工程施工的具体实际,编制与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相关的数百道题目,作为学生假期调研的方向。在大二春季期末放假前,动员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与施工管理的现场调研,每一位学生从题目库中选择一个调研方向,假期期间完成调研工作。

2.课堂教学多开花。

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形式,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自身的特点,授课过程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索课堂教学的新形式。(1)教材内容整合、更新。结合现在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完全依靠教材学习,无法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重新整合教材资源,多与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相结合,备课中引入典型工程案例,对教材中没有的工艺、方法进行讲解。结合国家的政策方向,引入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确保教授内容不过时,切实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2)多媒体教学与工程案例相结合。在教学环节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手段。教师在讲解施工工艺、施工工法时,可通过多媒体教学将自己在工地现场搜集到的视频、图片与课程进度相结合,直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具体的施工工艺能有直观的认识。在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讲授时,比如模板设计介绍时,该部分涉及模板的选型、选材、荷载计算、组合设计等相关知识,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法,使学生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入掌握。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土方工程降排水施工时,集水井降水部分,先以动画形式引入,使学生对该种工法基本施工工序有初步认识,接着对该种工法的具体施工要点与控制要点进行讲解;对集水井降水缺点的分析引出产生流沙现象的原因以及防止措施;作为一种预防流沙的降水方法引出井点降水法;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操作视频,轻型井点设备工作原理的动画播放,对轻型井点设备组成及各部分技术要点进行讲解;轻型井点的布置要求与井点计算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实例分析的方法进行。结合现场施工视频对井点施工工艺流程进行介绍。

3.专题研讨贯穿理论教学。

学生通过假期的课外调研,对各自调研的主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教学单元组织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我们按照教学基本章节为主线,每章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首先由参与相关内容调研的学生结合调研情况谈谈自己对本章内容的看法,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观点进行评价、补充。通过专题调研,能使学生对假期调研内容进行印证,其他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复习,不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设计师、施工现场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结合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工程实际建设当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他们各自的看法。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与现场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指引了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

4.生产实习进行理论知识升华。

前期调研主要侧重于“问”,课堂学习重点在“学”,生产实习更加强调“做”。在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自参与到施工管理工作中去。我校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学院与南阳市的多家建筑公司建立了合作联盟,成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利用资源优势,在生产实习环节,将学生分以10人左右为单位分散到学校周边的各个工地现场中去,要求学生以工地技术人员助手的身份,参与工地现场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任课教师、实习教师与建设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生产实习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培养学生安全生产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带领学生查阅施工图纸、参与施工现场放线工作及各分项工程质量检查工作,保证学生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对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等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能主动融入到现场管理的工作中去,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实习工程特点与自己实习经历撰写生产实习报告,对工程中技术管理的要点和质量控制的要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做总结。通过生产实习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从“学”到“用”的升华。

三、结语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能力需求提升,对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学方法多样可行、理论紧密贴合实际已成为课程改革的方向。教师应该在实践经验、知识储备、业务能力等方面不断提升,多管齐下,强化教学效果,通过不断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宗仁.土木工程施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何双华,曾桂香.“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0-61.

[3]戎贤,崔武文,闰西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1):9-13.

[4]谢攀,陈存恩.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5):125-127.

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一课双融”体系

0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加快,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高校转型发展以及发展现代大学教育的新内容[1]。

1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作为新的人才培养方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等院校需要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校内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创新教育新格局[2]。但是,对全国大多数高校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俗称“第一课堂”)之外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而且多局限在提供创业方面的公选课、讲座或创业计划大赛的“第二课堂”上,而即使少数高校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科建设规划中,也还是存在课程设置的诸多不合理现象,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衔接性,正处于转型发展中高校的“双创”教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只脚各穿各鞋,各走各路的现象十分普遍。“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相互联系不够紧密的情况一直存在,导致“双创”教育成了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的“第二课堂”[3-5]。脱离专业知识的创业导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多数大学生创新思维上的同质化以及创业模式上的大众化。漫步高校校园,大学生的创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与其所学专业知识不太相关甚至无需任何专业知识的“摆地摊”“招生”“打印复印”“代缴话费”以及“快递外卖”等大众性项目上,此类现象从国家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讲是一种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双创教育”应该是让大学生以自己所学的专业教育为基础,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业教育的理念,将其创新创业建立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基础之上,这对于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创业资本的大学生而言,是创业教育必须紧紧抓住的主要原则。土木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并能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化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与方式是摆在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另外“双创”教育作为培养大学生“双创”素养的有效工具,将其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思维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在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双创”热情不断高涨。然而,“双创”热情的背后则是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的片面理解和认知。本文作者认为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是解决“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脱节现象的当务之急。而构建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一课双融”体系则成为重中之重。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获得主要靠土木工程专业课的日常学习,如果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不能进行有效融合,长此以往,将会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反,如果能及时、科学地将“双创”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这不但不会排斥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而且会使“双创”教育更深入更紧密地依赖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作者所在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上的探索与实践,着重于对“一课双融”体系的构建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转型发展高校提供相关经验借鉴。

2“一课双融”体系建设的可行途径

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关键是制度的建设,重点在课程的落实,在守住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课时底线的同时,积极探索“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一课双融”就是将“双创”教育科学合理地引入到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双创”教育融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并不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双创类“心灵鸡汤”,而是将课程知识点与土木工程现场实际相结合,将土木工程实际需要与专业课程建设相结合;侧重于所讲知识点在土木工程实践当中的运用,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上的培养。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一课双融”体系建设的可行途径。

2.1探索“一课双融”的“三机制”

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来源背景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与土木工程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能探索建立专业-企业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专业教师工地备课机制以及企业教师课堂讲授机制,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技能,即专业-企业教师协同备课机制、专业教师工地备课机制以及企业教师课堂讲授机制。

2.2探索模块化课程体系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思维对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业思维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努力适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修订,进行土木工程专业与“双创”教育相融合的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通过建构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通识课程+双创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对本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将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转移到对自身所学土木工程学科的思考当中。

2.3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

将土木工程专业竞赛赛事-发明创造-社会实践等进行有机融合探索,并建设出一条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一课双融”体系。随着土木工程领域中绿色建筑建材、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不断应用,在实践教学类赛事设置上可以本着“弱化一批、突出一批、新增一批”的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增补,重新梳理并筛选从“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院校级”的全方位竞赛赛事,打造优良、高效的专业赛事“竞赛包”,鼓励师生积极参加上述各层级的比赛活动。另外,下大力气规范目前在大学生专利申报、创新发明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探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专利申报以及毕业论文一体化的融合途径。

2.4改革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不断强化必然要求对现有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提出新要求,可以说,“一课双融”体系建设与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标准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传统的大学生课程考核评价基本上还是以“考试成绩论英雄”,各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只是停留在让大学生修满规定学分的基础之上,这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对“双创”教育产生片面认知,这种情况不加改变,就会造成多数大学生对“双创”教育抱着“学分到手,事情放手”的心态,使“双创”教育的可持续性与教育性大打折扣。因此,将“双创”教育考核评价融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也势在必行。比如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评定及累积转换办法》,探索与之相匹配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考核评价细则及实施方案。更进一步地,土木工程专业中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以及“一课双融”融合度较高的课程考核可以完全考虑由“以赛代考”模式进行取代,争取使“一课双融”切实得到落实。

3结语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互联网+”等给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带来极大挑战,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也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一课双融”体系的构建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能够为转型发展高校的工科专业提供相关经验借鉴。[ID:004742]

参考文献:

[1]易玄,申丹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2):68-71.

[2]强伟纲,战学秋.高职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8):26-29.

[3]齐静,赵琳,魏然.高校“双创”教育,要做的还有很多[N].大众日报,2016-3-5.

[4]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3-28.

篇3

一、“卓越计划”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与原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工程师”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这些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在于实践性教学,其实现的基本支撑是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毕业设计、创新项目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实现的平台是与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

二、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要以必备的硬件作为支撑,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必要前提,是实践教学的保证。实践基地应以校外为主,产学结合是开拓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途径。目前企业在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方面积极性并不很高,大多数企业都在安全方面存在顾虑,尤其是接纳生产实习的施工企业,这是制约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瓶颈。有些企业就算接受了实习学生,在安排实习工作的时候,也是选择一些相对安全的工作任务,学生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寻求一个有效的产学合作模式,提高企业与高校合作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企业和学校双赢,是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

(二)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结构不够完善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实习基地的计划安排、考虑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集中进行的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暑假、第7学期开学伊始,但支撑生产实习的相关课程例如高层建筑结构、砌体结构等专业课程,同样安排在第 7学期进行,因此存在着“先实习后上课”、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进度不匹配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的成绩考核模式有待加强和完整

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或即使有办法但没有真正落实和执行,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极少有学生实践课考核不及格,更不会因实践课不合格而毕不了业。由于学生本身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又没有必要的压力,如果再加上缺乏监督管理,将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把实践课当成一回事,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是实践效果得到加强的保证。

(四)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单一

在多年的本科教学中,土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一直存在。学生接受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主要是依靠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析、各类实习过程中的参观讲解、以及各类设计中指导教师的答疑解惑,学生自身参与的工程实践内容仅限于测量实习和简单工程材料实验,缺乏“真刀实枪”开展工程实践的培养环节,因此,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往往难以保证。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设方案

(一)基本思路

根据国家“卓越计划”的精神,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校参与卓越计划,高校在工程型人才培养类型上各有侧重。卓越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以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主要实施对象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以培养现场工程师(主要从事现场施工和管理)和设计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和结构设计)为主要目标的应用型本科人才,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结合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平台,培养方案中应明确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打破原有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课,大三、大四主要学习专业课的模式,着力将课内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考虑与安排,压缩课程理论课时,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实践教学在大学四年中不断线,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目标,构建了“三模块、六环节、十六专项”的新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详见图1所示。

2.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1)改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

①充分利用土木工程实践训练中心;②充分利用绿色建筑工程研究中心;③继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加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的条件;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来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内容不能多是演示性、认识性实验,而应该加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提升实践教学软实力――重点夯实中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内力

①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出发点,试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创造到设计院等实践单位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注册工程师考试;②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③将校外企业的工程师或行业资深土木工程师请进来,举办系列讲座,定期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取长补短;④定期下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锻炼,提高教师在“教”与“用”方面的整体素质;⑤针对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和实践性突出的教学环节,组建一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土木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实行“双导师制”指导,既能发挥校内教师的理论教学指导水平,又能发挥校外工程师丰富的实践能力的指导优势。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1)课程设计。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将该门课程或多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一个明确的“工程项目”布置给学生,采取分组的形式,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明确项目任务――确定工作计划――成员分工实施――检查考核评估――总结评比归档”等五个阶段,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查阅资料,组织实施,最终完成项目任务并以成果的形式予以展现。对核心重点课程的课程设计,采取现场答辩考核等措施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程设计中去,切实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目标。

(2)生产实习。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一线施工工地,以工程师助理的身份参与工程建设。为了让学生在生产实习中,能真正学到实践知识,达到实践锻炼学习的目的,改革传统的学校统一安排联系实习的模式,目前采用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两种形式。学校统一安排的实习,一般一个工地安排的学生人数偏多,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自主联系工地实习,人数偏少,可以做到一个技术员指导1~2名学生,便于沟通和交流。

(3)毕业设计。“卓越计划”下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应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和建筑企业均指定一名导师指导毕业设计,这样,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与企业工程师交流的机会,便于教师了解行业最新的动态,尤其是青年教师;另一方面,企业工程师的工作和指导方式和学校老师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让学生体验实际工作的情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质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

(4)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各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建模模型大赛、各类主题的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水平。重点通过结构设计大赛、建筑模型设计大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校级大学生SRP项目的形式进行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能力的培养。

(5)其他。主要以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为主,可以学生自己选题、自己选择指导教师,也可以由学院组织经验丰富的老师,老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或研究的思路,选择学生;学生通过接触工程一线或社会,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收集新的研究思路并与指导教师进一步交流,会使学生和教师两方都受益。

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指标;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14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平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10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

[2]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

篇5

摘要:通过在民办高校引入CDIO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积极探索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不断创新,优化教学内容,建立适合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新型课程体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 ;土木工程;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TU50-4

1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巨大的进步,我国已步入“土木工程经济”,为保证土木工程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竞争异常激烈。民办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的本科教育模式、新的教学机制,结合就业市场状况、用人单位专业要求,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变革是必要的。在我校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和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建工方向)引入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开展教学改革。

2 CDIO 工程教育模式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设计与实施

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课程体系

根据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掌握前沿的材料相关知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涉及面宽,问题繁多,自成体系,缺少联系。因此学生很难全面掌握各种建筑材料,灵活使用。在课程体系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应用特点,有针对性调整授课内容。对建筑工程方向的学生授课内容适当增加功能性材料的性质及应用,增加混凝土和砌体材料学时;道桥方向的学生授课内容重点放在沥青材料和沥青混合料,并根据近年来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材料应用特点增设内容。

2.2 教材内容更新、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土木工程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教材内容不可能做到实时更新。《土木工程材料》教材版本众多,有些教材内容叙述性强,概念偏多,并不完全适合民办高校学生使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理论的知识依托教材,还要“高于”教材,也就是以教材为传媒,通过多媒体授课方式,实物图片、动画演示和工程录像多形式、多角度,为学生展示土木工程材料相关知识,提供给学生大量直观地信息。利用工程环境、案例分析、创设情境,层次化教学,增强对材料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新体系。

2.3施工现场教学,工程案例专题研讨。

设立支撑CDIO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施工现场观摩教学,进一步加强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由施工技术人员现场讲解,比如在预应力空心梁板张拉施工点,着重对混凝土预制梁板施工现场准备,原材料选用,底板、模板制作,钢筋的捆扎、焊接,混凝土的浇注及养护等工序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预制梁板施工工艺有了深刻的认识。

结合工程案例进行教学,组织课堂讨论,邀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工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以案例的形式在讲座上提出,学生总结工程事故产生原因,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保证了教学内容要求,又营造一个自由交流的学术环境。

2.4加强实践教学,提升竞争力。

随着近几年国家基础行业建设,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众多,民办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教学目标,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传统的实践教学多以验证性和演示性为主,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性和创新能力。为达到CDIO模式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在理论教学后增设了3周土木工程材料实训环节。建设CDIO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模拟工程、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而系统地结合起来,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学生通过自主选题申报了黑龙江省2014年大学生创新项目:(1)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分析;(2)混凝土搅拌车挂垢问题分析。学生经过材料筛选、试验操作、数据分析、整理,课堂讨论、分组完成项目和实训项目,最后总结成书面报告。通过实践环节不仅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3.总结

目前,我国基础建设进入稳定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从业形势非常严峻,因此在民办高校中引入CDIO教学模式,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教学观念、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是有必要的,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应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都有推动作用,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卓越计划;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

土木工程专业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学科,主要培养从事道路、机场等工程和房屋、桥梁、隧道等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技术和研究工作的工程人才[2,3]。培养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是对土木工程领域提供重要的高层次人才和技术保障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程设计、短期的实习为辅的教学模式已显现出诸多的弊端,不能适合卓越计划需求的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以“卓越计划”为导向,进行新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的转变,同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招生和就业均发生了较大的变换[4]。生源数量增多但质量相对下降,本科毕业生已经从过去的以科研、勘察设计单位为主要的就业方向改为主要面向小型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管理等单位[4,5]。应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少人工作后即被派往国外,在国外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或工程管理,也有不少人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大的多样性,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在具有多样化,除具有传统教育所注重培养的设计创新能力外,还应具备管理、公共关系、社会协调、自我推销、通力合作等能力素质,具备有较强的经济意识和效益观念及竞争意识[6],是当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在的用人单位主要以企业为主,尤其是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或私人企业为主,而企业从本身的效益出发,他们最希望得到的人才是不经过再培养或短期培训就能够立即发挥作用,独挡一面的熟练技术人员。这对高校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出的工程师应达到以下目标:适应土木工程领域的需求,为中国特色的土木工程建设发展服务;具备“走出去”的国际化服务意识和能力,为土木工程领域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具备长远战略眼光,能够高瞻远瞩,培养坚实的后备人才梯队,以满足未来发展需要,适应和引领未来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

二、构架“2+3+3”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频繁往来,社会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宽专业知识面、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土木工程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市场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要求更是多种多样。一方面国内外人才市场结构的复杂多样,用人企事业单位类型增多;另一方面,各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在强,除具有传统教育所注重培养的设计创新能力外,工程管理、公共关系处理能力及社会协调等均因具备,工程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经济意识和社会经济效益意识,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观念及行业竞争意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业务范畴要求即多样又严苛,人才类型已不再是一一对应的供求关系,社会化、市场化用人模式成为主流。培养复合土木工程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应按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设置培养方案,并定义以满足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为培养目标的“市场导向型”培养模式。

“2+3+3”模式提出用两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本科基础课程学习,用3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及及实验课教学,用3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教学基地上开展实习并开展工程实践与毕业实习,根据理论知识结合工程实践完成毕业设计。

通过实施“2+3+3”模式,强化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时间超过教学计划的三分之一;通过实践,加强工程应用,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过程中,注重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的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强化工程实践、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

强化工程实践。就是将零散的实习、课程设计及走马观花式的工地参观式实习整合到工程实践中,实践周期延长至3个学期,长时间有效的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操纵能力。企业实践环节顶岗实习是“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重头戏,按照“2+3+3”模式,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须在企业顶岗实习累计一年,以各勘察设计单位、设计公司、施工单位、生产单位和工程管理等单位为依托,按培养大纲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收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制订工程实践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完成企业文化认知、工程技术与工艺训练、施工项目管理训练、项目建设与运营管理训练及毕业设计与答辩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利于就业。企业学习阶段安排在第三、四学年及暑期,成绩考核由学校和参与卓越计划的企业共同完成。

同时,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打造一支新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经验,联系工程实际生动实在地体现学以致用。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实际现场,用现场实践完善课堂理论。通过企业培训加强学校一线在职教师工程实践技能,让教师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主动学习实践,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和工程经验,完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际能力结构,不断了解本专业当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课堂上教学可有针对性企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由企业推荐的技术专家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兼职教师,进而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三、适应新形势需求,完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7]。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课程体系设置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传统的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锤炼,现有的课程体系已经过长期考验证明,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原有的课程之间互相协调,课程与教学环节结合密切,主要课程及专业构成的课程体系不能随意改动打乱,但看根据新的培养目的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面向卓越计划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力学综合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结构实验、课程设计、校内外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力学综合实验是专业基础内容,包括力学模型的建立、力学求解过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的基础;材料力学是力学实验的具体应用和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充分认知和研究,是主要认的核心内容;结构实验是发展结构理论和计算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发现设计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结构实验课检验结构理论的正确与否,也是鉴定结构质量的直接方法,鉴定各类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基础。课程设计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课程评价等。实习的作用有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目标工作内容,学习工作及企业标准,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的一种手段,并能使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操作,学以致用。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组织管理和社交能力,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在依然注重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的前提下,需要重视和加强的是对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即在保证原有主要课程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工程管理、环境保护及经济与法规等方面的选修课,如工程运行管理、经营管理、造价管理和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以及经济与法规等方面的选修课,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法律意识和效益观念。同时,需加强实用技能的训练与应用,在实验成果整理、课程作业、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各教学环节中,应强化计算机应用的训练。

此外,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学生的“双证书”政策,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为工作后考取注册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校企共建课程,应紧紧围绕企业的生产实际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规格标准,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需要的知识、关键的技能、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面向共建的过程控制装置,将过去的单纯实习变成到企业完成系列实践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林健. 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 2011(6):18~20.

[2] 许明,刘在今.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8, 27(2): 21-23.

[3] 刘勇健,吴炎海等.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6):13-17.

[4] 方从严, 梁有峰, 吴庆. 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 2005, 13(2).

[5] 孙世国.21世纪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刍议,北方工业大学学报[J].2002(4).

篇7

关键词:执业资格制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00-02

0 引言

建设行业已建立起比较全面的执业资格体系,这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授课内容、授课方式等)进行改革,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与执业资格体系相适应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背景

1993年,国家正式提出建立执业资格制度以后,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工作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是政府对建设行业中事关工程质量和安全以及关系国家、社会和公众财产、生命、安全的专业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准入制度。2011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有48大类,其中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考试计划有9大类,数量和类别最多,约占20%。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结构工程师、勘察设计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岩土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形成,已逐渐细化到各个阶段、各个专业。土木类企业资质的重要一项就是企业内具有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的数量,是否具有执业资格已成为土木类企业招聘人员、职称评定、工资调整重要的依据。土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已逐步成为就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1995年,国家建设部开始对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教育质量评估。根据相关规定,通过专业评估的学校,其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将享受可提前报考注册结构工程师等的优惠待遇。这项评估涉及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办学经验、学生素质等众多方面,要求相当严格,是国家执业注册考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的是保证专业教育质量达到执业实践的要求。根据规定,已通过评估的高校,在5年(个别学校为8年)后必须再次接受评估,评估不合格者,其学生不能再享受相关优惠待遇。专业教育评估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专业建设,促进了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截止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的学校有56所,约占设置该专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和民办学院)的13%。执业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不但明确了专业人员应具备的条件,而且促进了工程教育界与工程界有机结合。高等学历教育环节中引入专业执业资格知识,便于学生在校期间有重点、有选择地汲取知识,打好工程执业基础。

2007年9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土木工程专业规范》的制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2010年《土木工程专业规范>(征求意见稿)颁布。(土木工程专业规范)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研究了用人单位需求、国内外办学现状、国内本专业办学情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的,符合当前教学的实际和行业发展的要求。

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颁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点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专业标准也提出了指导性原则。2010年7月,国家获准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61所,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类19所。这些高校既有国家重点高校,也有地方一般类本科院校。可以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规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和专业评估的现实需要,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主要表现在接受注册工程师基本训练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根据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如图1所示。

2 土木工程专业改革的思路和内容

2.1改革的思路

2.1.1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程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向工程界,由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转变。

2.1.2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土木行业执业资格注册考试的要求相适应在课时分配上注意与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寻找一个适当的比例关系,既满足学科的严谨性,也满足执业资格体系的要求;在知识点的取舍上,注重纳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突出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1.3动态性和灵活性反映土木工程行业最新发展,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考试的动态性要求:采取多方向培养,拓展学生的执业空间,适应土木行业执业资格体系下不同注册工程师的要求。

2.1.4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注重相关学校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定期进行教学活动,及时沟通教学情况。

2.2改革的内容

2.2.1调整和完善专业培养计划在考虑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上,理顺培养计划与执业资格考试之间、培养计划和专业评估之间的关系。完善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与我国现行注册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课程,覆盖注册工程师的知识结构,加强结构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试验与检测等方面的内容。

2.2.2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求的基本专业基础知识是学生掌握国家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要求的基本条件,也是学生今后适应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事业要求的必备素质。加强注册工程师考试必备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培养模式要与执业资格体系结合起来,如图2所示。

2.2.3体现知识的动态性土木工程专业中有些课程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影响较大,内容也随外界环境变化较大,更新较快,尤其是2010年,建设方面的法规、标准、规范颁布较多,2010年已颁布的国家规范主要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钢管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可根据每年注册工程师考试大纲和试题,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用型”教材,使其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

2.2.4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由于专业课学时的限制,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地联系,不能互相联系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往往理论脱离实际。所以加强工程意识,增加实践环节是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一大问题。增加模拟注册工程师考试和系统知识测试,使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

根据土木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提出“注重专业知识和工程素质训练,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目标要求。使学生接受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

理和工程研究能力。

3 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和效果

3.1特色通过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与学生就业和成才相结合,与国家规范相结合,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突出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3.1.1与相关执业资格考试结合参考结构工程师、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投资)、项目管理师等执业资格考试相关的知识和内容,编写和选用教材中的例题和案例基本上来源于执业资格考试的真题,使学生毕业后适应执业资格考试。

3.1.2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自2007以来,我院土木工程专业每年在制定培养计划时,先后邀请了中铁一局、宝鸡一建、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与了土木工程专业计划的修订和完善。“卓越计划”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下一步重点在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等方面和企业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3.1.3教学内容及时反应国家最新规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通过加大师资引进和培养力度,将近几年颁布的相关法规条例融入新编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目前我院已有6位“双师型”(执业资格+高级职称)教师。

3.1.4工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合作培养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加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建筑公司、房地产领域的人才资源(特别是优秀的校友资源),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传帮带。

3.2阶段性成果

3.2.1主编或参与完成了多部教材教材体现的指导思想为:教材的内容满足三个专业方向(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岩土地下)的需要;满足“应用型”培养要求,注重工程背景和工程案例的引入,提供适当的延伸阅读:按照专业规范要求的知识点进行编写,避免与其他课程教材相同知识的重复: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规范”中知识点要求的掌握、熟悉、了解程度编写教材。

教材的定位要准确。教材编写紧紧抓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站在大土木背景下编写,不能局限于一个专业或一所学校:考虑现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按照现行的工程标准、规范编写:注意建筑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其中,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10年通过了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合编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材,该教材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指导性专业规范配套教材,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教材。

3.2.2获得多项相关教学奖励论文“现行执业资格制度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获学校2007年教育科学研讨会论文二等奖;获两项校级教学成果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案获西安工业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案、讲稿评比三等奖。

3.2.3修订和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形成了与执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在2010、2011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对西安地区土木工程专业类院校,尤其是2010年通过土木工程专业评估、首批卓越工程师实施的高校进行调研,结合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和条件,学习、借鉴他们成熟的培养体系和优秀的教学成果,指导我们修订和完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3.3产生的效果在土木行业全面实行执业资格体系下研究如何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进一步理顺土木工程培养方案、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评估三者之间的关系,架起土木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桥梁,为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做好准备,成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推广价值。强化“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人才的培养(面向一线、面向工程),对新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执业资格证书是土木专业就业的基本条件,研究建设行业执业资格制度的特点和要求,并以此为参考确立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环节与技能掌握要求,以确保高校紧紧围绕就业大环境、大市场,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执业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4 结论

通过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的教学平台构建,全面的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一套面向社会、面向就业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培养体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2]韩涛,孟昭博,汤美安,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17):163-164

篇8

>>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城市历史文化与建筑保护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模式的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改革探索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下的现代钢结构课程教学研究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的混凝土结构教学改革研究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单片机实践教学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研究 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以培养“航空电子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优化及实践教学研究 以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 土木工程概预算课程对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影响分析 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卓越软件工程师Java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 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Java Web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卓越工程师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⑦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申报书, .

⑧ 齐宏伟,杨颖.结构工程综合性课程设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4:136-137.

⑨ 鞠斌山,樊太亮,李治平.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标准的制定[J].高等理科教育,2012.1:46-50.

篇9

关键词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教育;大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6-0073-02

Research on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 for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under Popular Education Background: a Case in Civil Engineering//Lv Xiaoshi, Lv Shasha

Abstract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to be the popular, more young people enter university to get further study, employment units demands highly on soci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vital to develop a set of feasible training mode. Combining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 of civi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popula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Civil Engineering i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chool, 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

随着高校的普遍扩招,高等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走向现在的“大众化教育”,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及企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给高校教育的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必须设计、优化一套新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才能适应发展需求。

1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随着“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价值观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1.1 思想比较成熟

现在的大学生,不论城里来的还是乡下来的,大都从小学开始就参与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前经历过社会的磨练,为人处世显得老练,思想相对成熟。这些阅历能激发他们的自律性和自信心,但也容易让他们放任自流。

1.2 就业压力比较大

社会提供的就业职位的增加与学生毕业人数的增长明显不成比例,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压力,有的学生急于求成,金钱观念和功利意识太强,有的学生则产生消极厌世的情绪[1]。

2 创新是大众化教育的根本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高等学校作为科学文化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基地,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必须围绕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

2.1 工作思路上要创新

“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服务学生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树立“以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性、应用性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2 工作方法上要创新

遵循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客观规律,统筹考虑大学生在校的整个培养过程,制定科学合理、系统优化的培养方案,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体现土木工程专业独有的办学特色与创新理念。

2.3 自身建设上要创新

大学生培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师资队伍是最关键因素,应在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指导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思想和人格的引导。

3 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构成研究

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是规定本专业的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和实践安排等,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创新教育培养模式的构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3.1 创新培养目标

如今,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大量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这种需求,将培养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注重提高大学生解决实践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3.2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是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关键。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要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联系,紧跟学科前沿及时进行更新,努力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提高创新能力,有效地培养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能力。

1)对课程体系进行特色定位。根据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状况,立足创新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性课程五大平台,通过合理调整各个平台课时及学分比例,对课程体系进行特色定位。如可建立“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的模式,开设土木工程新进展、工程项目管理和结构力学、岩石力学等[3]。

2)优化课程体系的内容结构。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五大平台应该各有侧重,要有不同的学分安排,必须首先确立土木工程类课程的基础地位。要加强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其他课程应与土木工程紧密相关并带有专业技术性,在增加课程间横向联系的同时避免课程的重复讲授,更要避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

3.3 推行自主实践

学习时间的安排对于有效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还要注重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去实施实践教学[4]。

1)加强与省内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习强化大学生的培养,如高校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资源共享等,尤其是与各高校的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为学生加强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便利条件。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基地。土木工程专业可在建筑工地、路桥现场或矿区巷道设立实习岗位,以实际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相应注册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出发,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产、学、研实践基地。

参考文献

[1]周敏.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分析[J].黑龙江教育,2011(7):49-51.

[2]许青云.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之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1):175-176.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桥梁工程 应用型 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20-02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的发展,交通土建行业还在不断发展,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不断扩大。根据行业调查及毕业生就业反馈情况,现代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以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处于一二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与专科和高职学校土木工程相关专业之间,发展空间受到两者的夹挤。因此,提高独立学院土木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市场的实践型人才显得十分重要。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针对独立学院学生与本科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建立了“全面发展,突出专长,强化实践,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原则[1],确立了“立足行业需求、面向地方经理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对某一专业领域非常熟悉、学有所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上述的原则和目标,设计了“5+1+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并从2006年起在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和探索,希望将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甚至不同院校的特殊性结合起来,体现不同的专业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本文将介绍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在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践。

一、 “5+1+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5+1+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部分是在教学计划中,用5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用1个学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及在校内教学基地上开展课程实习,用2个学期的时间开展工程实践与毕业实习。

通过实施“5+1+2”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的实践部分得到了强化,实践教学时间超过教学计划的40%,学生毕业之前参加进一步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实践与毕业实习,加强了工程应用,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施“5+1+2”模式过程中,做到“三强化、三结合” [1]。“三强化”即强化工程实践、强化课程设计、强化实验教学;“三结合”即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期与假期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

二、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特点

学院桥梁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确定,以“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专长、提高素质”为总体要求,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建设要求制定的专业规范,实行模块化培养模式。在教学计划中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专业覆盖面宽,适应性强;重视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教学;跟随学科专业发展趋势;以“精炼、适用”为原则,整体优化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的构成

学院桥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构成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方向”的形式,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设置三个平台,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选修课。必修课三个平台为:

1.第一平台:即公共课平台。开设这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两课、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等。

2.第二平台:即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平台。此类课程为土木、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大类平台内的课程。包括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工程地质等。

3.第三平台:即专业课平台。该平台构建在前两个平台的基础上,主要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砼结构、土木工程施工、高层建筑结构、路桥工程、建筑结构抗震、道路工程等。

(二)学时、学分分布

总学分:专业四年至少修满168学分。其中理论教学总学分118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50学分。理论教学总学分:在118学分中,必修课占83.5学分,选修课占34.5学分。选修课包括专业方向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三)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密切联系且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其重点是强化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素质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方案时,应从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按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制定。在不同层次的具体环节中,可以设置不同的选修“模块”,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工作趋向选修。实践环节总学分为50学分。具体内容:

1.基础实践,共约4学分,包括军事理论及训练、大学物理实验、英语应用能力实习等。

2.专业实践包括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认识实习、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课程设计等,共约31学分。

3.专业综合实践,共约15学分,包括毕业(生产)实习,不少于5周,毕业设计10周。

整个框架在考虑桥梁工程专业基本教学的同时,系统考虑了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结构设计能力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3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从2006年起在土木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和探索,“5+1+2”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与桥梁工程专业方向的特点结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1)理论教学的调整:首先调整了必修课和理论课,增加选修课,确保实践教学要求。A、将必修课时间压缩,如 “高等数学”由160学时改为136学时。B、将必修课内容整合,如“画法几何”(34学时)、“土木工程制图”(60学时)合并为“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64学时)。C、将专业课内容和时间进行调整,教学内容由设计理论为主线改为以设计方法为主线。然后调整了选修课内容,增加土木工程相关专业(道路、隧道、建筑)等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便于学生结合工程实践的内容进行相关调整。增加一些提高土木工程师素养的选修课程,如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课程。

2 实践教学的调整:A、将原来分散在各个学期的校内外课程实习整合集中到暑期前后的夏季学期。B、工程实践时间延长到1年,实习的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

通过对桥梁工程方向培养计划具体的修改,可以看到,课内教学时间明显缩短,实践教学时间明显增加,几乎占在校时间的40%,集中性实践教学时间超过了70周。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和工程实践结合的更为紧密,由原来单一的重视设计转变为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综合平衡,突出了“应用”,与学生的基础素质更好地协调。

(4)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

城南学院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原来校内外课程实习是零散的分布在各个学期,实习效率较低,有时受气候环境影响大,为改变这种情况,新的然才培养方案将分散在各个学期的校内外课程实习整合到工程实践中,集中在暑期前后的夏季学期进行。

(2)工程实践周期延长到1年,其中包括2个春秋学期和2个夏季假期,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期和假期的界限。学生从三年级第二期末开始工程实践,学校联系在建重大工程项目和学生自主联系相对分散的实习项目相结合开展实习,结合在建高速公路、技术复杂的长大桥梁等重大工程项目进行工程实践,加强实践锻炼的同时,完成学校布置的毕业设计。通过不同项目的工程技术特色实现桥梁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培养和专长培养。

(3)为保证程实践期间的安全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学院采取了工程实践指导学校(指导教师)和社会(生产一线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双导师制”。通过上述方式提高工程实践的效果,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三、结语

目前,“5+1+2”模式已在长沙理工大学城南学院桥梁工程专业实施了4年。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和实践过程,城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突出独立学院特点,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学生的基础素质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下,以“应用”为目标,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毕业生就业走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制订并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的竞争力,进而提升独立学院自身教育质量,突出了办学特色保持了自身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袁剑波.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02)

[2] 袁剑波,郑健龙.??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