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

篇1

关键词:专业建设;品牌专业;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96-03

专业建设是高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竞争能力以及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建设情况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专业建设与改革,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我校专业建设现状

1.科学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持续推进专业建设与改革,学校确立了教学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定位,提出“专业建设始终要与国家、社会、区域、行业的需要相结合,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外延扩展和内涵强化相结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丰富专业内涵,凸显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水平,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学校对专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适时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全面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为专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执行依据。

2.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形成了多学科结合、适应性较强的学科专业格局。目前,我校拥有91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30个,占32.97%;理学专业15个,占16.48%;农学专业10个,占10.99%;管理学专业11个,占12.09%;文学专业5个,占5.49%;教育学专业4个,占4.40%;医学专业2个,占2.20%;法学专业3个,占3.30%;经济学专业3个,占3.30%;历史学专业1个,占1.10%;艺术学专业7个,占7.69%。基本形成了以工学、理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整体专业格局。

3.建设特色与品牌专业。学校遵循“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原则,培育了一批实力强的优势学科,重点建设了“资源勘查工程”、“勘查工程与技术”、“农学”、“石油工程”等6个国家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土木工程”、“应用化学”等11个省级品牌专业,以及“汉语言文学”、“物理学”、“建筑学”、“会计学”等22个校级重点专业。通过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建设向学科群建设的转变,建构了优势学科专业群,形成了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专业发展局面。

4.适时增设新办专业。自2006年以来,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原有的学科专业为基础,通过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和内涵改造,有计划地增设了社会工作、网络工程、物流管理、金融学、软件工程、学前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等13个本科专业。进一步扩大了在校生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

5.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课实验室、新专业实验室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保证了实验开出率,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在实践教学体系和管理方面,构建了以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自主性的科技活动为主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同时,学校充分发挥长期以来与相关行业、企业、地方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办学优势,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采取“内培外引”的措施,建设了一支以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职相结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风优良的师资队伍,确保专业建设质量。

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得不够,理工结合、文理渗透还未真正深入到专业建设中。麦可思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名单中,我校涉及的红黄牌专业有13个,其中红牌专业8个,黄牌专业5个。

2.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在现有的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6个省级品牌专业中,工学专业5个,占83.33%,农学专业1个,占16.67%;5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工学专业4个,占80%,农学专业1个,占20%。在现有的特色品牌专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工学和农学专业,二者仅占专业总数的43.96%;而占到专业总数56.04%的理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等专业却无一涉及。

3.新办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新办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研究与改革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投入仍需进一步加强。

4.实践教学条件亟待改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随着人才培养中实践环节的不断加强和物价的上涨,用于学生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耗材使用量大,现有预算中用于实验实习、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经费缺口较大。资源共享不足,运行机制不活。

三、加强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加强专业建设,既要学校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要不断完善由校领导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主体、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专业建设组织体系。充分发挥校教学委员会作用,在认真研究国家、湖北省、学校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用人单位需要,加强对新专业建设及现有专业调整改造的指导,充分论证专业建设方案。充分发挥院(系)的主体作用,组织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实施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负责人制度,采取扎实有效的建设措施,确保专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教师相结合,形成传、帮、带的师资培养机制。实施“名师”培育工程,开展校级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骨干和示范作用。组织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水平认证制度,组织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努力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

3.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积极稳妥地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布局,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扶持和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或专业方向,建立专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对具有明显特色和学科优势的专业要做强;对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要做大;对竞争力不强且贡献力不足的专业要大力改造和调整。

4.大力开展品牌专业建设。按照“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加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的内涵建设,加大校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形成专业建设的示范效应。加强特色、品牌、重点专业的调研论证工作,科学制订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评估验收制度,加强专业评估。

5.加大新办专业建设力度。加大对新办专业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和教学经费投入。加强新办专业评估检查,加大对专业负责人的考核和奖惩力度,逐步形成新办专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认真研究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深入开展市场调查,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新建专业,培育新的专业增长点。

6.加强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深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培养目标作用大、影响大的课程,力争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加大双语课程建设力度,确保双语教学质量。实行教师课程负责制,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本门课程的教学、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保证。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方法改革,全面推动实验室实现开放管理,健全校与院(系)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认真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建立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本科生开展科技创新制度,营造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8.完善专业评估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申报程序。新办专业要将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对准备申报专业进行充分调研,合理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健全专业建设评估与检查制度。完善品牌专业评估制度、新办专业合格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优势专业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良性竞争机制。

篇2

此次评估自2011年12月底启动,历时一年,是该中心连续10年自主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评估对象是具有研究生培养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以高等学校为主,兼顾科研院所。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参加评估,学科参评率比上一次增长79%。在人文社科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七大类95个一级学科评估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有16、14、9个学科排名第一,位列前三名。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评估,促进学科建设,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高校、科研机构的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进而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军表示。

与前两次评估相比,传统学科评估结果相对稳定,新兴学科有一定波动,而一些学科内涵界定比较宽泛的学科评估结果变化相对较大。此外,国家新学科目录调整对促进学科特色发展初见成效,分类特色指标体系也比较科学地反映出特色高校学科建设成效,专业院校得分明显提升,如中国传媒大学的“戏剧与影视学”、东华大学的“纺织科学与工程”、江南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四川大学的“口腔医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均居参评高校首位。

篇3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一流学科;农业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130-02

2015年8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这是中央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大学农业科学ESI排名全球23位,在浙大生命科学领域里,具有差异性优势。浙江大学农学院从1999年组建开始,即确立了建设一流学院的战略目标,全面谋划一流学科建设,取得显著业绩。学科水平处于较高层次,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植物保护学均排名全国第2,作物学排名第5,具有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坚实基础。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切实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努力构建学科高峰。

一、实施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1.制订学科发展规划。以建设引领我国农学学科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为目标,坚持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切实做好学科规划。努力顺应学科前沿发展趋势,把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特长。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明确重点建设方向,有所取有所舍,形成富有差异性竞争性的亮点特色,集中优势资源,构建学科高峰。

2.保证学科基本规模。保持学院的教学科研编制与学校的教学科研总编制数保持同步增长,满足学科发展的基本需求。对重点发展的优势学科和急需扶持学科,根据学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国内同类学科竞争态势,实行动态的定编定岗。

3.推进学科优化整合。根据学科建设需要,把握学科优化内在逻辑,打破行政壁垒,在院内、学部内甚至校内进行相关学科的优化整合,自主设置研究所、研究中心和平台,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农学学科的核心内容,推动学院学科交叉、整合、优化和快速发展,继续冲击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积极组织新团队申报教育部、农业部和浙江省的创新团队,由此带动农学学科的建设和新一轮发展。

二、推进人才汇聚培养计划

1.强化人才引进培育。按照“引进优秀的人,用好现有的人,留住关键的人,培养未来的人”的方针,做好领军型杰出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包括院士、千人、青千、浙江“百人计划”在内的高端人才以及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整体引进;实施院士培养计划,努力在院士申报上实现突破;实施高端人才培育计划,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杰青、优青、等人才;根据农学学科特色,在学科规划、人才规划和定编定岗的基础上,自主制订人才引进条件,建设农科人才引进特区,通过Tenure-Track模式,引进优秀青年学者进入浙大“百人计划”。

2.优化青年教师培养。继续实施青年教师3个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提升计划”、“跨越计划”和“交流计划”),持续资助40岁以下青年教师,聘请国内名师甚至国际导师进行交叉培养,提高学术声誉,奠定学术地位。每年全额资助10名左右青年教师及博士后赴国外名校从事1―2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积极为青年教师申报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创造条件和资源。

3.做好职称评审工作。根据学科规划,提高和优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强化其在优青、杰青等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完善直接引进教授、副教授的条件及其相应规则和机制。争取建立教授职称指标动态机制,以利于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4.引导教师职业规划。创建“CPP”(Career Path Program)人才伍培育新举措,通盘考虑教师的培养、晋升和聘岗工作,优化教师的职业发展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完善岗位聘任工作。在学校分类管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置院内的岗位类别。突出团队聘岗,在优化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的同时,引导教师向学科发展重点集聚,实现学术转型。

三、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坚持育人为本,始终坚守人才培养这一高校根本使命,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命科学发展,具有求是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2.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根据农科学生的特殊性,争取进行“小类招生,大类培养”。争取扩大应用生物科学大类省外招生名额。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创立“本―硕―博”连读8年制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探索中国高端农科拔尖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调整研究生生源结构。提高直博生及硕转博的比例;争取博士生招生名额得到持续增长;增加科学学位硕士生招生名额;对有实力自主提供奖学金的导师,允许适当增加招生名额。优化博士生出口标准,鼓励开展交叉研究,发表高水平论文,加大质的引导,弱化量的堆积。

3.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建立健全本科课程任课教师遴选制度,在教师申报的基础上,由学院教学委员会参照教学质量考核结果确定任课教师,以提高广大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全员担任助教制度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激发教师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热情。完善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4.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适应性强、多学科交叉培养”的要求,按“基础模块+专业模块”的方式,构建各专业课程体系,每个专业建设3―5门专业核心课程,实现通识教育宽专结合、专业教育精深相融。持续实施“名师―名课―名书”教学工程。争取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出版国家规划教材。

5.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学科创新活动,努力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充分依托国家重点学科、省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通过组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和国创、省创等项目,引导学生开展科技研究。组织学生赴高水平科研院所及国外名校从事科研训练。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6.营造人才培养国际化环境。高效利用本科生国际合作交流的指标及经费,遴选并统筹安排本院学生的交流活动,聘请外国专家为本科生授课。积极与国外友好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资助20名左右博士生到国外名校从事3―6个月的合作研究,选派50名左右研究生赴境外参加国际会议,聘请10名左右国外专家来校进行全英文教学。

四、实施科研品质提升工程

1.持续提升科研规模和质量。坚持“自主创新,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加速转化”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驱动和开放共赢,紧紧围绕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凝炼大科学,开拓大渠道,构建大合作,布局大项目,着力推进“总量、内涵、声誉”的协同发展,在稳步推动科研规模发展的同时,促进科研内涵的丰富和科研声誉的提升。汇聚学科优势,整合研究方向,主动争取部委、省市和社会支持,集中精力重点抓好千万级项目的组织整合,努力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组织的多边科技合作和重大科研项目,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显著提升科研国际竞争力。通过提升原始创新、应用创新和交叉创新能力,在若干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显示度的原创成果。

篇4

关键词:农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云计算;云共享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44-04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学类教学资源主要是指与农学类专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料和教学视频,如名师精品课程,农业新闻农学类实践教学视频、学科电子教案,各种素材等。丰富多彩的农学类教学资源能够打破时空的限制,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优质资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2]建设教育云资源平台,汇聚千万名师生开发的优秀资源;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成与各学科相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提供公平竞争、规范交易的系统环境,帮助所有师生和社会公众方便选择并获取优质资源和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教学资源云共享建设已成为资源建设的主攻方向。如何让全民共享优质的与农学类学科相关的教学资源是农业高校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一大举措,也是高校宣传和推广的视窗。随着当前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等学习理念的推广,学习资源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没有合适的优质的学习资源,泛在学习、终身学习等社会学习方式将难以开展。

二、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农业院校都比较分散,师资力量、课程资源、实验基地也需因地制宜,并且各地的农业院校与当地的地理形势、气候条件、农业作物资源息息相关,从地理条件考虑,农业院校在科研方面对当地地理条件有所依赖,也更加凸显当地特色。由于农业院校的这种特殊性,不能通过当前流行的资源共享模式――建设大学城的方式来达到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针对一些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基地建设和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农业院校的教学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资源共享。

农学类优质教学资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①能重复使用,可成为共享再生资源;[3]②资源的建设与利用具有专业性;③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容易和其他资源进行有机整合;④资源的信息化使学生可以不受地域、时间、专业的限制,灵活地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

云计算技术的本质就是要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其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资源库并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它具有服务资源池化、可扩展性、宽带网络调用、可度量性、可靠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当前分布不均衡、建设经费紧张的高校教学资源来说,无疑提供了最恰当的资源共享、共用、共管的理论依据。[4]目前,农业院校的教学资源比较匮乏、资源的建设力量不足、资源的利用率不足、资源的共享程度低下是阻碍农业高校建设相关资源的主要原因。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大多数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还缺乏经验,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5]有学者认为,通过院校协作,对教育资源进行共享率和重建率分析评估,将共享率和重建率高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统建,形成以城域网络为基础的教育资源共享云。[6]高校在优化的过程中应该本着“相对独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面向学生,服务社会”的原则,有计划、有措施、有次序、有主次地优化重组现有的教学资源,利用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尽可能地减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7]

三、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类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一所高校的教学资源建设涉及各个层面、各级部门,主要包括教学、科研两个层面,行政统筹部门、资源制作中心、相关学科院系三大部门。从宏观角度,可以通过PEST模型对高校的资源建设情况进行环境分析。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一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宏观因素。[8]PEST分析模型是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主要外部环境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政治――政策引导方面

从国家政策层面,《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的“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重要工作就是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重要进展。目前,华南农业大学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包含3门双语课程),省级精品课程25门,拥有校级精品课程100多门。

2.经济――财政支持方面

2015年7月2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范围的高校名单,其中,华南农业大学顺利入选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拨款2.3亿。[9]未来,华南农业大学将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作物、园艺和林学植物类学科群”等5大重点学科群建设项目,对五大重点学科群的教育资源建设力度也随着增大了。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电化教育经费,为学校建设学科门类齐全、资源质量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资源管理水平和共享程度,提升教育服务质量成为学校未来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3.社会――社会需求方面

自电化教学研究室成立之后,学校利用先进的设备设施开始制作音像教学课件,制作的多部电视教材不但获得多种奖项,而且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广泛,影响深远。作为一所农业院校,华南农业大学在农林专业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下乡技术推广,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借助自身的优势支持我国三农政策。同时,每年都有许多海外学子来学校修读农林相关专业,足见学校在农学方面的实力。虽然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引进和培养的名师也很多,但是学校在信息化资源建设这一块有所欠缺,如何引导各学科相关院系主动建设和让资源制作中心大力配合事关行政统筹部门的政策引导,也是社会需求的趋向,因此,学校教学资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信息的传播是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方面。

4.技术――资源建设方面

华南农业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清华教育在线”网络教育支撑平台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包括3000多部专题学术报告,9038部的教学片,同时创办了各类课程学习网站15个。虽然学校资源库里面的资源相当丰富,但是,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并不高,同时,资源库中的资源更新速度较慢,对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而言,资源的更新如果跟不上课程知识的改革,旧资源很容易被废弃。当前,华南农业大学全校网络覆盖率已达到99%。同时,在主要办公和会议场所已建成了无线网络环境。目前,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学校开始借助云计算的优势,大力建设云存储,发展云服务,相信借助云计算的力量将更加有助于资源的共建共享。

基于PEST分析,华南农业大学的优质教学视频云共享建设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建设、资源的管理和资源的共享三大方面,既需要学校政策的引导,同时也需要相关软硬件资源的支持。如今,华南农业大学在软硬件平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未来,学校将以云时代为契机,借助云计算的力量,在资源制作中心和相关学科院系部门共同合作努力下,不断优化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共享,让优质的教学资源不断涌现,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四、基于云架构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类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路径

通过分析华南农业大学优质资源建设现状,提出学校当前优质资源建设的三大关卡――资源的建设、资源的管理、资源的共享。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三大部门通力合作,分别是行政统筹部门、资源制作中心、各学科相关院系部门,只有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各级部门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目前已经有大量信息化教育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构建出来,但对这些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享等问题还缺少科学的机制。

1.资源建设要从教学层面和技术层面两手抓

资源建设在学校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要从教学和技术双重角度对资源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单从教学层面出发,往往会因为资源建设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不足,而导致无人问津;单从技术层面出发,往往会导致资源建设缺乏科学性和教学性,而导致无法应用;只有两者通力合作,才能在资源建设和优化上做到既符合教学要求,也达到人们的艺术审美要求。在农业院校,农学类资源的建设需要在行政统筹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各学科院系和资源制作中心深度合作,以各学科教学要求为主线,资源制作中心提供教学设计和艺术设计,综合各方优势,才能更好地建设资源。基于此,针对华南农业大学现有的体系结构和资源开发现状,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资源建设平台。

2.资源管理要借助云计算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云计算技术为资源的共享提供很好的机制,有效地利用当前云计算技术能更好地为教育服务,云计算通过帮助用户把业务开发、应用和信息数据移至云端,大大减少了用户架构软硬件技术平台的投入,具有高性价比、超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应用服务灵活定制和动态可扩展性等特点,为解决教育资源的共享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基于云计算的华南农业大学优质教学资源管理的平台架构如图2所示。

(1)功能强大的软硬件设备是云计算平台的基础,硬件平台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服务器、数据处理服务器、安全设备等,软件平台包括虚拟软件,如VMware、Ctrix、XEN等。

(2)云平台的特性是:①计算、存储资源集中化,PC的处理能力(包括CPU和硬盘)集中到数据中心。②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共享化,每个终端所使用的资源都是共享的,分配的虚拟资源在没有实际使用时给其他用户使用。③云数据中心统一调度和管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统一管理平台,实现对资源“按需分配”的管理。

(3)华南农业大学云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管理服务体系,一方面方便资源管理者的后台管理,另一方面支持使用人员的共享。借助云计算的力量,可以打造一个灵活方便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一种新型的师生交互方式,形成良好的资源支持教学的服务架构。

3.资源共享由单一高校自建自享向多所高校共建共享转变

高校关起门来建设资源,本着自建自销的态度,往往不利于学校教育的长足发展,资源服务应当由只服务于学校自身向“校内综合、省内共享、国内辐射”转变,因此,多方合作,共建共享,既能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也能集结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大而全的教学资源库,保证资源的不断更新和科学使用。从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建构华南农业大学具有教育特色的、基于云服务的,集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学习功能于一体的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共享平台。(见图3)

(1)该农学类优质教学资源云共享建设模式考虑到我国农业院校注重地域分布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利用地域优势,可以采用高校合作机制,由各高校提供其高校所在地的农业资源优势,通过将实地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资源供其他异地高校借鉴,可以更好地实现地域特色共享,使异地的学生和科研人员能够共享各地农学类教学资源。

篇5

关键词: 专业选修课 学习兴趣 本科生

为了培养大批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富有创新精神、适应性强的复合型高校人才,我国各高校相继实行本科生选修课制度[1]。近年来,高校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选修课程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专业选修课成为专业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承担巩固、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性思维及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功能[2]。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学分制下的专业选修课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科生学习专业选修课的效率明显不高。鉴于此,笔者针对近几年来《草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提高本科生对专业选修课学习兴趣的一些教学对策。

一、课程背景

《草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是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牧草品种选育、繁育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掌握牧草种子生产技术。采用适当育种途径和方法,综合应用遗传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改良牧草的遗传性,并结合牧草种子生产技术要点进行学习,为实际牧草生产提供大量优良品种。通过学习《草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可以培养及拓宽农学专业学生牧草品种培育思路,掌握草品种的选育方法与其种子生产技术,为进一步深刻学习种子科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专业选修课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上课无精打采,课堂上睡觉现象普遍,学习其他书籍(英语四六级)的较多,专业选修课课堂整体学习效率不是很高,通过主客观分析及长期观察,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材不完善。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知识载体,体现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思路[3]。国内已有与草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相关的教材有4本,分别是:云锦凤[4]编著的《牧草育种技术》、李聪[5]编著的《牧草良种繁育与种子生产技术》、韩建国[6-7]编著的《牧草种子学》、《实用牧草种子学》,内容与课程讲授知识相近。

目前,石河子大学《草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课程采用的是自编教材,还没有公开出版。内容涉及牧草品种选育、繁育的理论和方法及牧草品种选育技术等。通过对比,教学过程中目前使用的教材仍存在部分不足,一些知识点需要重新编整。

2.专业相关性较小,学科之间跨度大。

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学习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同时学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作物棉花,而对牧草类的植物了解很少,对其种子的了解则更少,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牧草及种子的基础知识及感性认识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常见的牧草品种――苜蓿,不知道苜蓿是干什么用的,不知道苜蓿植株的形态特征,更不知道苜蓿种子的育种程序,以及对其他常见牧草种子的了解较为缺乏。以上均说明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与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相关性较小,学科之间跨度大,从而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3.其他一些客观因素。

作为专业选修课,《草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课程由于以上两个原因不被学生重视,同时,上课过程中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前一到两周左右,大多数学生进行考试复习准备,从而导致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提高专业选修课学习兴趣的方法及对策

1.结合使用多种教学手段。

过去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随着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现在教学侧重于多媒体使用[3]。应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图、声、文并茂的多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草品种选育与种子生产》课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课件、图片、板书、视频巧妙结合,既可以充分展示教学内容,又可以有效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根据国内外新技术,将前沿技术引入课堂。

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布置作业题,通过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前沿研究进展,并将一些前沿技术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考前不划考试重点,重点内容平时反复强调。

第一节课就给学生讲清楚,课程考前不划重点,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次强调重点内容。该举措能较好地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4.改革考核方式。

严格选修课考试制度,规定考试成绩等级比例,为避免专业选修课考核流于形式[8]。同时,严肃学生学风,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专业选修课的考核形式应以考试为主[9]。成绩比例为: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课堂测验或提问、平时作业等。学生若要得到较高的平时成绩,就必须认真学习,积极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且能提高课堂活跃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1、学术型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

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西医、中医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

2、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

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

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初试科目设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专业基础课。

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资产评估硕士初试增设经济类综合能力科目,供试点学校选考。

3、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联考科目

全国统考科目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西医综合、中医综合。

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其中的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基础、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试题由招生单位自主选择使用)。

全国统考和全国联考科目的命题工作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全国统考科目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编制,全国联考科目的考试大纲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或教育部指定相关机构组织编制。

篇7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按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西方发达国家为开发农业农村的人力资源,首先通过立法的方式来推进和保障农业教育。联邦政府于l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可以看作第一个职业教育法,该法案规定,按各州在国会中参议院和众议院人数的多少分配给各州不同数量的国有土地,各州应当用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收入,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业有关知识”的学院。后来这类学院被称为“农工学院”或“赠地学院”,这些学院是《莫雷尔法案》结出的果实。各州根据当地情况对所接受的赠地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分配和使用。用于独立设置农工学院的有28个州,宾西法尼亚等州是把拨地转给原有的农业学校,还有的州是在州立大学增添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为美国职业技术,尤其是农工业职业技术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德国为了保证农村职业教育的稳定发展,十分重视理发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到目前,德国共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例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条例》等,农业职业教育在这几个调理中均有提到。如《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了联邦政府和各州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对工业、农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开展职业训练作了明确的规定。目的是让劳动者通过培训,可以获得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德国还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农民要想独立经营农场,必须获得“农场师傅证书”,这一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有效地推动了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英国政府自二战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来确保农业教育的稳固。1947年,政府颁布了战后第一部《农业法》,这部法律对推行农业教育给予了政策及法律上的支持。之后,政府又多次颁布或修订了《农业法案》。1967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颁布了《农业教育法令》,号召在农村地区大力开展农业教育。1986年,英国政府向议会提交了9823号教育白皮书,题为《教育与培训并重》,进一步强调要继续搞好普及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工作,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全国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相协调。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立法先行的方式较好地保证了农业教育的推进。这一做法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虽然法律和国家政策存在区别,但两者有紧密的关联,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具有最大效力的国家政策。法律相对于政策来说规范更为明确,推行的手段更有力量,也更为稳定。所以,政策上升为法律后可以有国家强制力得到有力的推行,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有民事、行政和刑事的制裁手段。因此,在我国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也只有通过立法先行的方式才能保障有效有力地实施农业教育。

2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鼓励多元参与经费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

农业人力资源开发若缺乏财政支持必将成为空中楼阁。由于人力资源开发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存在人员流失风险,以及人力资源开发结果的正外部性,因此,仅靠人力资源使用者来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将存在动力不足问题。更重要的是,农业人力资源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各国城乡差异的结果,因此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首先必须是政府。政府应从财政投入、综合管理和统一调配的角度负责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美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由联邦教育部和农业部负责,虽然两个部门各有分工,但是在为农业教育争取争取经费方面都各尽所能。美国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不具体管理农业、工业等各专业类高等教育,其主要职能是依据相关法律,保证人人能有平等机会上学,制定联邦政府对学生的资助政策(每年提供学生贷款基金为500亿美元左右)和提供研究经费;监督各州教育的实施。通过专门立项拨款来促进和调控高等教育,如设立信息网络建设和远程教学项目。联邦政府农业部的主要职能是通过项目向各州立大学的试验站和推广站提供经费(每年10亿美元左右),进行社会对农科学生需求量以及可提供就业机会的分析统计。向国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以争取国会拨款、为农学院争取生源;通过举办研讨班和教学立项等办法来引导学校的改革;为农科专业学生提供奖学金等。除了政府作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美国的第三部门——各种教育协会和农协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合性协会有美国教育协会、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联合会以及地区协会等,主要任务是代表成员院校到国会游说,争取通过有利于教育的立法,而不是指导如何办学;专业性协会有农学协会,实际上起着一定的对农业教育的管理作用。协会制定专业设置标准,对农学院定期评估,联邦政府的奖贷学金要在通过协会的评估后才能获得。大量第三部门的存在有效地补充了政府职能所不及之处。同样,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德国各部门每年为农村职业教育下拨了大量经费,如德国大学,他们2002年投入在农业教学及研究的经费就有4.653亿欧元。而且,联邦各州政府每年还必须投入大龄费用以支付农村职业教育系统的人事、校舍建设和维修、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费用。通过有效的财政分级负责制度,德国政府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经费来源,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德国政府积极鼓励个人或企业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捐助,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经费。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培训的经费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负担,其中企业承担约3/4。企业所承担的培训包括培训设备、培训人员工资、受培训人的津贴和社会保险费。企业培训受到国家的鼓励,培训费可以免交利润税。职业学校的费用由州政府负担,学校建设费用由地方政府和州政府共同负担,日常开支由地方政府负担。澳大利亚把职业技能培训放到提高公民劳动力素质,保证国民经济高质量、高效率运作的高度来认识。国家专门设立了“教育、培训就业与青年事务部”(DEEF)和“国家职业培训局”(ANTA),实施规范有序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政府对农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非常支持,以墨尔本TAFE学院——农业与畜牧业培训部为例(TAFE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的英文简称),学院90%的经费由政府拨给,各大农场主和企业也非常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工作,10%的经费由农场主和企业资助。澳大利亚政府为支持农业,在其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澳大利亚农业行动方案》中指出,政府的目标是减少干预,向农业生产者、加工者及出口商提供自主经营权,由其自行决定产业的未来发展。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从生产加工包括研究与开发到交通运输、市场准入和市场开发涉及27个政府和由政府资助的有关机构。

3农业人力资源开发重视学习者实践技能的培养

德国职业教育具有注重培养学生谋生能力的特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它有着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工业革命兴起的过程中,重视对青年人传授“实用”知识。尤其是二战后全国大规模地办教育。职业教育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德国,中学毕业后不谋求上大学资格的年轻人通常决定接受一种职业教育,在“双元制”中进行培训。所谓“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中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同样如此,农业的职业培训也像工业及手工业一样实行“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加强对青年人的农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学徒每周3-4天在农业企业里实习,1-2天在职业学校里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3年培训结束后通过由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获得专业人员的合格证书。学生在3年的农业企业学习中,会学习掌握各种专业生产、农业机械操作、农作物栽培与管理、畜禽饲养、疫病防冶等方面的技能。由于在农业企业、学校同时进行培训,学生在农业企业学习过程中,学到了本行业许多实际应用技能与课堂相比,这种培训方式特征鲜明。在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学校学生的新技术、新机械设备和培训方面也体现了加强实践技能培养的教育思想。在法国,农业教育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多,时间较长,分布在各个年级的不同阶段进行。实习的地点可在农场、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处理工厂、研究所、农业管理部门或国外的有关单位农业渔业部还资助学生到国外实习的费用,而且还将不断提高资助金额。学生到国外实习不仅可以学习科学技术,而且还可接触当地的文明、文化,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打下基础。这种实习是直接接触生产,能更好地巩固和应用学生所学的知识。由于学生直接参与第一线的劳动,亦受到实习机构的欢迎。学校不仅不用向机构支付费用,相反,实习机构要向实习生提供吃、住条件,有些机构还会给实习生支付一些生活补助费。因为实习生不仅是学习,而且是一位临时劳动者,能帮助实习机构完成一些工作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次的实习,撰写总结及论文,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并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较快地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走向社会。

4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建立统一和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度

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资格认证制为人力资源的技能开发提供了能力要求和甑别的标准,同时该制度也提供了职业准入门槛设置的基础,它不仅有助于规范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和体系,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学习动机。法国于1946年设立了数学、技术等文凭,1952年有了工业学习证书(工业研究证书),1954年又开设了经济、管理技术高中文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呈现出国家干预的技术教育快速增长、以及法国技术进步带来许多新工种等两大特点,职业教育文凭更加系统化。60年代后,对职业教育继续改革,义务学习年龄从13岁提高到16岁,有了学分分类,出现了“技术员证书、专业技术员证书、技术初中系列文凭、职业高中文凭、职业教育证书”等文凭。农业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制度也诞生于那一时期。农业职业高中学制为两年,颁发“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学习证书”两类文凭。全法有农民技术培训中心861个,每年举办各类农业培训6000次以上,加上地方一些专门机构和企业举办的培训达1.2万次,每年有5万多人接受各种培训。培训对象是面向义务教育后的青年,时间通常为两年。2/3的时间在雇主农场实习,1/3在农业培训中心学习。目的是使没有接受过农业教育、不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农民取得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丰富农业生产者的专业知识;或者使参加农业生产经营1年以上并接受过一定农业教育的农民.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培训结业后授予“农业职业能力证书”。自1997年以来,16-25岁青年都可以通过培训获得“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职业高中汇考文凭”、“农业技术员证书”和“农业高级技术员证书”等农业职业技术文凭。澳、新两国均有相当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与学历教育相联系。澳大利亚国家资格系统称为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是资历、不同院校问学分转换、学科、证书、课程间的有效衔接。澳大利亚有3个教育培训系统:普通教育1-12年级、职业技能培训、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规定了各教育培训系统和其颁发的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和课程内容的模块式结构使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相联系,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澳、新两国都有全国统一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其标准的制定均是由各行业组织拟定,提交政府认定的机构(新西兰为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局)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全社会公布,各级培训机构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培训考核。澳大利亚政府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培训认证框架、新型学徒制度等,由此形成了包括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在内的培训资格认证及注册机制,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系统。

5服务于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教育

服务于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高等教育强调跨学科设置专业与市场导向美国在农业科学研究方面,通过建立各种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校企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室来推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解决实际问题。大学中的各种中心,大多数只是一个虚设的网络,一种合作的形式虽然这些中心不是实体组织,但可以把各学科的教授为解决共同研究目标集合起来。一些中心不仅与院系、学术界联系广泛,还与社会上的一些行业协会、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协会作为中心成员并提供经费。例如,加州大学建立了农业问题中心、消费者研究中心、环境健康科学中心、全球环境变化国家研究所、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等l8个研究中心。其中设在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的加州食品和农业研究中心还组建了l7人的执委会,分别来自植物、动物、食品等不同院系和政府、企业及民间组织,该执委会负责协调政府、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共同开展跨学科研究,自1991年成立以来,其研究领域不断深人拓展。德国各大学的农业专业以市场为导向,富有时代气息。比如,哥廷根大学农业科学系的马学,在传授马匹养殖的科学基础外,授课内容还包括关于马的体育运动及经济学知识;基尔大学的牛奶生产专业,传授牛奶及其衍生产品如奶酪、酸奶等产业链知识;而柏林鸿堡大学,则设有跨学系的有机农业学群;其它,还有营养科学、植物药理、乡村不动产管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的实用专业。德国农业学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业跨学科综合设置。国民经济、企业管理学、基础社会学、法律等也在教学大纲之内,同时,学生还需具备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商业头脑及沟通合作能力。

6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的差异

欧美国家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差异比较欧美各国农业教育中也体现出了各国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各国的农业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路径所形成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农业院校的设置上。在美国,基本上不存在专门的农业大学,农业的高等教育依托于各个综合性大学,许多大学下设农学院或者是与农业相关的专业和研究所,比如美国的加州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有不错的农业相关研究机构。而在美国的中学一级教育中,也很少有专门的农业职业学校。以公立高中为例,“美国的公立高中89%为综合高中,其中有的开设职业教育的专业或课程。其余11%又分为地方职业学校(半工半读)和全日制职业高中,数量大约各一半。”在11%的职业学校中,一部分开始农业相关的专业,或者仅开设相关课程而不设农业方面的专业。而在法国,设有专门的农业职业高中、农业技术高中,从农业技术高中毕业,还可以考取专门的农业高等学校。综合性大学里一般不设农业相关专业。在德国,农业职业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农业职业学校、农业专业学校和高级农业专业学校,而在高等教育阶段,既有专门的农业专科大学,又有综合性大学中的农业科学院等机构。在英国,情况与德国有些类似,综合性大学内部设有农业相关学院,负责农业科研和发展农业高等教育。在各个县有专门的农学院,但是,农学院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从属于某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和农业中学等一起组成了初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在12年的普通教育之后,有一个职业技能培训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在各种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各种职业技能,农业方面的职业技能也在选择范围内,高等教育中的农学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来承担。在学校的性质上,各国之间也有差异。美国的农业高等教育依托于高校公立私立并存,但公立在数量上占优。法国的公立高等农业学院有25所,私立学院有7所,公立院校的规模和实力都强于私立院校。职业技术学校主要为公立,由农业部主管。而在德国和澳大利亚,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几乎都是公立,职业教育学校也以公办为主。上述差异概括如下表1。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体系,以政府为主作为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开发是关键。

篇8

γ-氨基丁酸和维生素E对AA肉鸡胸肌生长的影响

DNA标记及其在鱼类中的应用

震旦鸦雀在安徽省分布新纪录

先玉335夏玉米高产栽培优化研究

甜叶菊的组织培养

滁菊叶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金银花中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同时提取及测定研究

提取分离工艺对白头翁皂苷的影响

Pt、Sn催化剂的电化学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矿物质水中无机阴离子研究

一类二维对流扩散方程的有限元法

学分制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探析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效性探讨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浅析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与新式教材的关联

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专业学生习作分析

当代法国文学翻译家郑克鲁翻译思想评述

水体中酞酸酯类环境激素环境过程研究

蚌埠市清洁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等离子喷涂NiCrAl/Cr_2O_3-8%TiO_2涂层残余应力模拟分析

基于Multisim10的积分运算电路的仿真

光催化剂BiVO_4的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动目标的多普勒雷达检测及其物理基础

一种基于移动Agen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算法

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安徽省县域体育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师人文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高校体育资源“联合体”整合模式研究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探索和实践

浅谈当前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路径

新时期地属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医药专科院校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浅议物理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浅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语法隐喻浅析

从词化对比角度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

大豆黄酮对固始鸡血液及肌肉组织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芜湖地区三黄鸡腹水综合征的发病情况调查

蚌埠地区设施土壤盐分累积特征研究

秧龄、播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新两优6号”产量的影响

蓝靛果的研究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耐镉根瘤菌的筛选

产EPS乳链球菌的筛选

构建学科生态系统,奠定地方高校的学科格局——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英语快速阅读速度提高方法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技巧教学效果调查

基于应用型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知识管理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探讨

浅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

辅导员如何针对新生特点及存在问题开展思政工作

关于制定《安徽省高校标准化学生公寓评估指标体系》的思考

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篇9

1、《作物栽培学》的现在教学现况

1.1学生的就业情况

大部分毕业于农学系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社会的新技术、新农业接轨,因此,毕业之后到基层参加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另外,由于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实践经验,参加工作之后,无法胜任本工作。

1.2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情况

上课用到的教材以及所讲的知识陈旧。现在课堂上讲的依旧是传统的大田作物诸如大豆、小麦、玉米等等。老师并不能借助于学校所提供的设施使讲课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目标诸如采用视频讲学、到农田进行实地考察等。因此,课堂沉闷、学生不感兴趣,求知欲望不强是现在这门学科教学上的“通病”。

1.3实践环节情况

学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实践环节,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实习。这虽然使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知知识进行了加深和巩固,但不可否认的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甚少,这种“不走出去”的方式必然会使学生毕业之后不能尽快地融入社会。另外,现在学生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和创新能力方面依然是实践环节的“诟病”。

2、学科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根据自然界的规律以及现在情况的改变有所调整。并且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要与区域经济进行挂钩。我们上课时涉及到的农作物可以是效益较好的例如草莓、西瓜等等。比如上课时可选择5-7种区域型农作物作为自己讲课重点,其中3-4种粮食作物,2-3种经济作物。这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丰富了该学科的教学内容。另外,《作物栽培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安排应包括两部分:理论和实践。既然该学科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应该加大实践比例。老师要精心提供实验的内容,争取培养出理论较强、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最后,教学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作为老师,除了把课本上的内容讲完之后,可以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近年来本学科的走向以及社会所推崇的农作物品种等等。甚至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查阅相关资料的任务,来丰富他们的知识。作为学校,为了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可以邀请本学科的权威人士和功成名就的毕业生到学校做学术报告或者带学生到典范的栽培区进行参观。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有时,教学方法的改变往往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可以改变原有的课程考核方式,使现在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理论部分的考核,这部分的考核要从纯粹的卷子评估改为包括学生上课的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情况,以及最后的卷面成绩情况。实践部分的考核要从最后递交的实习报告变为实习过程表现和最终的实习成果两部分。这两部分的成绩比例应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来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更侧重了学生过程中的表现。实习过程表现包括实习期间的出勤情况、表现、实际操作能力等。另外,老师上课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像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式、循环引入法等。比如,当要讲的内容是嫁接和病虫防害治理时,可以将班级进行分组,每个组负责一块地。每个组的管理过程有湿地、播种、嫁接、病虫治理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时,老师可以自己的教学方法从纯板书向采用多媒体授课方式转变。多媒体授课方式具有提供视频教学等优点,打破了上课的沉闷,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最后,老师可以尝试与学生换位的上课方式来进行上课。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更使学生之间有了一种竞争意识。老师也作为受益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发现自己在讲课过程当中的缺点与不足,及时进行弥补,并且这种方法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不管怎么样,先进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该会提高教学水平。

2.3实践环节的改革

从实习内容上来看,所安排的实习内容和时间要严格遵循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达到现场教学和实物教学一体化。根据不同的季节,安排不同的实习内容。春季可以安排垄作、播种等。秋季可以安排收获等实习内容。夏季可以安排田间管理等实习内容。冬季可以安排设施栽培等内容。从实习的方式来看,一要强化自己本校的实习基地的实习,二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在本校的实习基地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学生的参与中,会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外,有老师的辅导,在理解方面,更透彻。学校要带学生去参观一些权威知名的企业,并且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安排学生到该企业进行实习。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而且建立并并巩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这种方式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感受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为以后自己的工作能力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从实习的对象来看,作为老师,选择要实习的科目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实习的机会毕竟有限,不能浪费这些机会。作为学生,要为了使自己在实习的过程中有优异的表现,要提前从网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查阅自己要实习的对象和企业,了解该科目的相关研究水平和成果,了解该企业的背景,方便以后自己尽快融于这个企业。要做到知己知彼,只有这样,自己的实习才会成功的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10

【关键词】作物育种学 实验课 教学改革

作物育种学是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选育和繁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课教学不可缺少。实验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能够验证科学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作物育种学教学课时不多,内容单调,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由于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作物育种学实验课的教学需要不断地革新以适应形势的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具有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育种专业人才。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为宗旨,积极改革作物育种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迫在眉睫。

一、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建立功能齐备的实验室是高校完成实验教学及师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必备硬件条件,这在实验素养培育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作物育种学实验室要专人负责,实验室要求窗明几净。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和教师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在实验室硬件配置方面,主要考虑学生实验的需要,保证显微镜、培养箱、离心机、天平、搅拌器等基本设备数量不缺。同时,也要考虑师生科研的需要,逐年添置了一些高档仪器。

作物育种学实验室属农学系,也在实验室管理中心的管理下,实验教辅人员和实验老师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有什么问题要及时反映,及时解决。

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辅助环节,又是课堂教学的深化与延续。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验证课堂内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 总结实验结果等一系列活动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要学会分析实验数据,判断实验结果的真伪,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对于学生将来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传统的棉花、水稻、玉米相关实验外,应增加其他作物育种实验课。受学时的限制不能完成的,可以作为选修实验,提供给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外完成。

增加一些比较前沿的实验,如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实验,让同学们接触最新最有利用价值的内容。使同学们更进一步认识本学科的高深与实用,以及为农业发展所作的贡献。这对于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起到重要作用。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

学生是实验课的主体,应该充分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首先,要让学生参与准备实验。实验材料的准备和试剂的配制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在以往的教学中,大多数是教辅人员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学生缺乏对材料背景的了解,因此对实验知识的掌握缺乏深度,或知其不知其所以然。另外,需要使用的化学药剂多是按照操作程序加入,而不知道其中的成分,因而对实验知识的掌握缺少深度。因此,学生准备实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棉花室内考种实验中,就可以要求学生从棉花播种开始准备,通过一个生长周期的观察,对不同的棉花品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利于室内考种的感性认识。其次,每位学生必须从头至尾进行每次完整的实验。在教学中要控制每组人数,最好一人一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操作。再次,注重实验结果分析、总结。每位学生在实验结束后应当提交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并分析。特别当实验未能取得预期的结果时,应当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另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这是养成一个良好的科研工作习惯的开端。实验台是一个公共的场地,在实验前后要保持台面的整洁,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将物品摆放有序。总之,在实验课教学中要注重实效,不凑热闹、不走过场,动员教研室全体力量以提高教学效果。改革实验教学是一项充满困难的工作,需要从事实验教学的全体老师和实验工作人员共同努力。尝试精简讲授内容,促使学生主动做好课前预习,特别强调注意事项和演示较难的操作,以此推进素质教育。

四、建立适合本学科的作物育种学实践教学基地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只侧重理论教学,不太重视实践教学。特别是涉农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改革高校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培养农业高科技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服务。以教学和科研为依托,建设一个完全符合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研究和教学水平的农业试验基地,为农学院涉农专业教学和科研服务,满足本科生部分在校学生毕业论文、研究生研究试验田的需要。基地建设完成后作物育种学大部分实验课的设计与完成可以在基地完成,指导学生主动设计和完成相关实验。

五、实验课改革成效评价体系

改革后作物育种学实验是否有作用,应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评价指标体系是搞好评价工作的基础,是对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条目,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选择作物育种学本质和水平的典型性指标,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既能较为全面准确地反映实验课程现状与实验教学质量,又要繁简适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