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方案

篇1

【关键词】创新 创业教育 专业 方案 模型

一、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1世纪,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主席如是说。

当下,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行业的日趋细化,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团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因此,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备受市场青睐,也是高等教育的着力点。

创新创业教育的功效在于对创业漠不关心的大多数学生,做强烈的诉求以影响其意愿,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创新思维、企业家精神,并提升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萌发新思想,革新旧技术,乃至创办新企业等。专业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基石,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依托于传统的专业知识教育,并作为强化学生结合专业进行创新活动的辅助。最终使大部分学生爱其所学,学而有成,学而有用,并在以后的人生里与团队共同创新、创业。

大学生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要求他们现在就进行创业,而是着重培养其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也并非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企业家,但是在高校中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在机遇面前,更可能果敢地制定决策,科学地整合资源,使效益最大化。

二、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方案

当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深蒂固,创新型人才培养过于表面化,难以发挥优势。

(一)传统专业教育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高校没有根据具体的专业定位制作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培养的目标含糊,关联较大的专业之间,课程设置多有雷同。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化程度低,特色不鲜明。

2. 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耦合性差,缺乏有机联系;基础课繁多,专业课不突出、学时少,考试风气混乱;课程设置经年不变,且教材陈旧。学生专业素养欠佳,知识网络杂乱无章,难以融会贯通。

3. 授课以教为主导,重点抓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课堂互动;实习基地、科研设备和资金等匮乏,学生专业实践内容少、时间仓促。学生学习被动,专业感知能力、创新能力等较弱。

(二)为了弥补传统专业教育的欠缺,下面论述促进高校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案

1.大学生个人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大学生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勇于创新,打破传统的就业观。结合自身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练就良好的综合素质。

2.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1)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观念,并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制定有效的法规政策,变革现行的教学体制,加深校企合作、高校间的联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2)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高校要健全激励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创新,并引领学生参与创新。同时,高校可以选派教师进行企业实战培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经验;亦可邀请成功创业者、企业家等进行创新创业讲座,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3)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以选修和必修相结合的方式,教授大二学生创业入门知识和企业家精神,促使学生产生创新创业意识,并逐渐养成创新创业精神。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对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可讲授高技术创业、新产品研发、专利和知识产权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也可开设金融、管理、营销等辅助课程,强化学科交叉互补;抑或增设法律、人际交往、心理学等通识课程。

以选修课形式对大三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专业素质过硬的同时,辅助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团队组建、创办新企业、战略管理等课程强化学生企业家能力;通过创业竞赛、科技竞赛、团队拓展训练等活动,增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通过职业规划、产学研结合和扶持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等途径,保证大部分毕业生签到理想工作,并扶持少数创业精英走创新创业之路。

(4)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是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的催化剂。如通过报刊宣传、讲座等形式,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使学生广泛享受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如通过创业竞赛、大学生科技园、孵化基地的耳濡目染,以实践诠释创新,使大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群体效应。

(三)政府等其他环境的营造

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行政职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多方位地提供服务,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环境,帮助更多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实现梦想。

媒体应积极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客观地报道创新创业成功或者失败的人物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播创新创业正能量,促使大学生群体产生科学的创新创业意愿和行为。

最后,家庭应认同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作精神支柱,尽量提供物资和人力的帮助。

三、评估模型

本文归纳的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各要素评价指标如下表。

为方便问题分析,运用模糊数学的处理方法,将体制、教师、授课、实践和文化、精神、能力、政府、家庭、媒体分别用A、B、C、D、E、F、G、H、I代表。其所占百分比以XA、XB、XC、XD、XE、XF、XG、XH、XI表示,且XA+XB+XC+XD+XE+XF+XG+XH+XI=1,具体数值由使用者分配(例如:令XG=0.2,其他均赋值0.1)。

假设:函数F=XA*FA+XB*FB+……XI*FI,为系统评估函数,其值大者表征所求高校结合专业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准高。

其中:函数FA=A1+A2+A3+…+A15,对任意i=1,2,……15,当三级指标被评价为“优”时,Ai=4;为“良”时,Ai=3;为“中”时,Ai=2;为“差”时,Ai=1。同理,函数FB、FC……FI均可依照FA的算法推出。

【参考文献】

[1]许恒金. 略论技术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7).

[2]侯锡林. 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3]贾焕军. 培养石油类专业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探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6(25).

篇2

[关键词]学术社团;高职机电;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10305

0引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等建设项目,以促进创新、创业和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2]。同时,根据大量企业调查发现,高职机电类学生除了应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外,更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然而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主要体现如下:高职机电类学生大多墨守成规,禁锢于书上的标准答案而缺乏创新思维和求异精神,这跟重视技能的教育方式有关;学生缺少创新创业的实践,大多数学校的学术社团活动主要针对于少数学生;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和管理还不完善[46]。

随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重点,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引导,以培养具备实践创新能力、企业管理及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目前建立了专业学术社团“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协会”,本着“以科技为创新源泉,以实践为创业动力”的理念,积极开展一系列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通过这些社团活动提升了高职机电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潜力,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并建成了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1实践“三阶段、立体型、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做好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中始终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具体实践中采取控制总学分、课程优化、分层教学、辅修专业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发展意向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培养的弹性,促进学生自主提高。通过对学生培养目标的系统设计,构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三阶段、立体型、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三阶段”是指创新创业意识融通人文课程体系,创新技术融入专业核心课程,创新创业训练渗透专业方向课程;“立体型”指以实验实训室、学生工作室为依托的课内外“创新实践平台”,和以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绍兴市科技馆等为依托的校内外“创业训练平台”互补立体型结构,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锻炼提供了保障;“多元化”指创新创业成果多样性和评价体系多元化。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取得超出培养方案规定的课外学分,可用来替代相关专业拓展课的学分,比如参加竞赛、开发作品、对外服务、、学生项目等获取课外学分,这为学生自主性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加宽松自由的空间,实现了培养目标多样化、课程体系柔性化、培养方式个性化、实践形式差异化。

1.2实践以学术社团为载体的三位一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支撑建立的学术社团“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协会”通过科技竞赛、项目互动、对外技术服务等内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自觉对接和延伸第一课堂内容,开展“社团活动―课程建设―学生训练”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通过社团活动使得学生从“要我学―我要学―我爱学”的过程转变,在离开教师监督时学生能自主学习和管理,从而推动专业转型升级和优化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 增强社团主体地位。为体现学术社团的地位和价值,成立学生工作室、创新活动中心等场所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其中学生工作室设置社团办公区、资料查询区、作品及荣誉展示区、社团文化展示区;学生创新活动中心设置了材料安放区、产品设计区、加工区、装配区,并配备了各类加工机床和工具,满足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要求;Robot工作室配备了机器人开发所使用的软硬件,并展示了开发的各类机器人,包括舞蹈机器人、武术机器人等。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和社团文化。管理制度对社团开展的各类科技活动、社团人员分工、社团招新和宣传、工作室卫生等规定了详细的任务和要求。社团的组织机构采用“两长三组一室”,其中“两长”指协会会长和副会长,“三组”指成立的机械创新设计、机电产品控制、机器人三个兴趣小组,“一室”指办公室(设主任一名),下设财务处和宣传处。为了让W生在社团中建立起自己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社团重视文化建设,包括社团发展历程、优秀社团成员成果及毕业后获得的荣誉展示、社团成员在各媒体中的宣传报道等。

学术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学院以教师科研平台为依托,建成一支教学团队,配合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制定教师奖励和评职晋升等方面的政策。学院、导师和社团成员的关系如图2所示,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导师和学生的协同创新,共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2) 开发出融知识、技能、产品和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与创新教学项目。通过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积累,促进了"机器人调试与制作"等课程的改革,实践了“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创新型”一体化教学过程,构建了初级动手训练、系统动手训练、科技创新活动的三级创新教学体系,比如构建了基于燃料温控卡等纺织电子产品的跨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和基于舞蹈机器人等融趣味一体的创新型教学项目。

以"机器人调试与制作"课程为例,开发出融知识、技能、产品和趣味于一体的机器人教学项目,如武术擂台、灭火、探险游等项目,构建了初级动手训练(掌握机械、电气、传感器及控制软件等基础知识并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表达能力等)、系统动手训练(构建一个较复杂的系统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特长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训练模块进行创新训练,实现各类机器人的功能设计)和科技创新活动(对学生有潜力的项目给予特别支持和孵化,帮助学生利用各种技术技能将他们的发明创造由创意转变为有形的创新成果并转化为生产力)三级教学体系。

3) 开展规模化、多样化、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活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每年组织社团成员参加各类学科和技能比赛,通过这些创新创业类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增强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加强了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激发了自主学习的激情与斗志,全面考验学生的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社团做好的科技活动包括:每年下半年开学初社团配合做好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和技术指导;每年上半年做好学校技能文化节宣传和组织工作,学生参与度达到专业总人数的70%以上;做好国家和省级各类竞赛的选拔和总结工作,社团成员在做好“传帮带”、参加竞赛和成果总结、社团管理等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学校和社团根据贡献度给予相关奖励,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

自2010年以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社团成员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技能比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奖118项,学生作品申报专利15项(已授权10项),学生主持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新苗计划)5项和绍兴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9项。

另外,对外交流和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高职机电类专业学生除了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技能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外,结合专业学术社团的整体实力,开展一些大型普及教育和交流活动,比如学生完成创新设计与制作后将作品展示给不同群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综合能力,形成市场开拓和承受挫折的意识,社团通过绍兴市科技馆、各类学校开展一系列对外技术活动,比如“携手志愿,对话科技――绍台大学生义工科技交流活动”“与智能机器人的亲密互动”“科普知识进幼儿园活动”“科学达人秀”等等。

在提高学生创新与对外服务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学生从创业意识培养、创业竞赛训练到自主创业的递进学习过程。为推进学生自主创业的平台,学校设置了绍兴市工业设计基地,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并对入驻的学生工作室给予免3年租金的条件,为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机会,对具备创业条件的学生,导师参与策划创业方向和技术指导。目前众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4个由学生组建的公司入驻了基地。

2成效

多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学术社团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训练、创新创业实践等各项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参与,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典型成效如下。

1)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提高了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和专业吸引力。目前基于学术社团为载体培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几家合作企业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接受度极高,甚至超越了对普通重点本科毕业生的期望度。目前上海铁路局在本专业中招聘学生数为318人,大型企业来校设置奖学金,比如杭汽轮、罗克韦尔专门为机电类专业学生设置了企业奖学金。大型企业(比如上海铁路局)每年单独或组团开专场招聘会;校企合作单位(比如绍兴旭昌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参与校技能文化节,组织技术人员参与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以及开展讲座等。

2) 专业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基于课程建设过程中所构建开放式项目化教学模式、跨课程项目教学设计获市级和校级教学成果奖,成果已经应用于专业的教学活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目前本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和浙江省特色专业,建成5门省级精品课程和5门市级精品课程,出版10本省级教材。

3) 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在2014年和2015年的浙江省自动化教指委年会上向同行介绍了基于社团开展创新创业的成果经验,同类院校来校参观和交流经验;以绍兴市科技馆为通道开展各类大型成果普及教育活动,得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的大力宣传;绍兴市职教中心、桐乡技师学院、绍兴县机关幼儿园等师生来校参观和学习创新成果。

4) 学生创业活动。近三年来,学生社团中涌现出了如任德铭、钱招利、陈超等一批学生创建的公司,并得到浙江教育报、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等媒体的宣传报道。比如由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术社团核心成员创建的绍兴市众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目前除了对外开展机器人技术培训、技术开发、产品宣传等相关活动外,也积极为社团成员的创新c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 孙云龙.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2):1213.

[1]刘艳,闫国栋,孟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徐博函,苗苗.创新创业类学生社团发展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5859.

[4]刘玉荣,张进,涂铭旌.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6):138140.

[5]刘鸫根,钟健.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20):1216.

[6]李晓华,张丽萍,王晓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15(4):8489.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内涵及背景

创新创业改革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旨在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为根本。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长期缺失,思想意识不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现阶段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创新培养还远远不够。大学毕业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较深,经历了从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自主就业、自主创业阶段,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理解不够深入。其次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对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不认同。

(二)教学方式单一,针对时效性不强。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生缺少创新实践训练的问题就一直存在,由于应试教育的结果,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对现有知识传授,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加上高等教育基本以专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了解比较多,对跨专业的知识缺乏了解,综合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强,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三)校园文化建设未能实现广大学生的社会化,实践平台短缺。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个必经之路,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既是目标又是手段。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并不是太乐观,尽管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类的相关课程,但大多是纸上谈兵,重理论轻实践。个别学生参与到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但相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分析

(一)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无机专业微信公众号促成大学生创业鲜活化。将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之一,引导“学优而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表彰学生开展高水平创新,从事高层次创业,打造品牌学术活动和创新创业社团,举办高层次创新创业论坛,充分运用学院微信公众号新媒体加强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的宣传,分享创业典型人物在创业过程中的小故事,评选 “创业示范团队”,全面展现优秀创业学子的创业经历、成功经验、失败教训和心路历程,以典型和榜样的力量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

(二)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班”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常态化。通过专业设置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素质课堂的教育活动,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采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大赛、创新大赛、创业讲座、创业实践协会、科学类社团、挑战杯大赛、创业竞赛及创业设计活动,改进学生评价机制,使广大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自我认同。

(三)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一线辅导员教师更应抓住校园文化这个载体,和思政人员共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案,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咨询讲座、资源共享、分享交流活动,提高全体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让师生明确,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实现广大师生从了解认识到深刻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并主动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中来。

(四)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科技园,为“双创”形成保驾护航。提供一定的创新创业场所,如校园创新创业园等物质文化环境,实现大学生学业专长与创业设想理念的无缝对接,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从场地、经费、人员给予帮助。开展创新创业文化节、创业精英挑战赛、创业先锋推介等主题活动,鞍钢企业家论坛、学子创新创业论坛、创业座谈会等交流活动,励志电影、 歌曲、书籍放映和活动,创业征文、创业作品征 集等文艺创作活动,企业参观、校企交流等实践活动,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文化进学院、进班级、进宿舍、进头脑。

项目名称:本文系辽宁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园文化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C2016275。

作者简介:

李想,辽宁科技大学。

刘子源,辽宁科技大学。

王书菲(1981-),女,辽宁沈阳人,汉族,辽宁科技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雷家X.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

[2] 李佳.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2.

[3]徐生林.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高教,2013.

[4]邱洪斌,高文祥,姜重然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

篇4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指南,想要创业首先就要从创业意识培养开始。创业意识能体现出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实践活动的行为与态度,是创业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要想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精神,激发大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就必须改变大学生的传统思想观念,引导大学生将被动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创业观念,且做好创业的准备。

(二)丰富大学生的创业知识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想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中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就必须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想要创业成功,拥有全面的创业知识是最为重要的前提基础,而创业知识不仅包括创业活动的专业知识,还包括企业管理、企业政策与市场营销等法律规则等知识。

(三)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而创业能力则是创业活动顺利完成的保障,创业能力越强,创业就更容易成功。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创业过程中自身还必须具备人际交往能力、经营能力、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等。

(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品质

创业品质,即是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起调节作用的心理特点。创业其实是一项艰巨、具有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创业品质教育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难点,也是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难、勇于面对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恒追求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的引导者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始终离不开思想教育工作,只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了解创新创业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具体来说:第一,启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在实际的思想教育中,辅导员应该将创新创业的知识内容与学生日常学习、日后就业的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意义与价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创新创业方面的信息,以此来积累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第二,引导学生参加学生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组建兴趣小组、成立创新创业团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二)辅导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者

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组织者,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将自身的组织作用充分体现出来。首先,广泛宣传、积极动员,组织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与竞赛。显而易见,要想达到最佳教育效果,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广泛参与。所以,辅导员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如宣传栏、板报、班会宣讲以及网络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创业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应做好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学生在参加各类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而辅导员在这时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条件。

(三)辅导员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行动的服务者

具体来说:首先,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行动。在创新创业实践互动的开展过程中,辅导员要充分了解相关政策以及信息,并及时将这些政策、信息传达给学生,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便利。其次,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导师,同时也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指导老师。具体来说,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要给予学生个体以及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指导(比如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创业计划书、对学生创业计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与指导等)。最后,针对那些已经获得创业成功的校友,辅导员可以邀请他们回到母校为在校的学弟、学妹做关于创业体会与创业经验的报告讲座,树立创业典型,这样做,能够有效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与信心。

三、结语

篇5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作为人才输出的重要场所,创新创业教育便应用而生,在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而且对提高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意义在于突出专业特色,全面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生态模式,着力打造五位一体的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拓宽实践路径,努力提供校内校外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支持体系,积极贯彻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各项扶持政策。

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更是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中大学生体现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可见,国家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解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对安徽省多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及其它调研方式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模式,剖析其在创新创业培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对策研究,为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完善及创业教育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意义

大学生??新创业精神是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的直接体现,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是高等教育完成人才培养的任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是实现大学生从知识型向应用型转化的关键所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相关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优化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使专业课教育和课外综合教育组成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另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又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的一体化,提高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促使教师加强科研促学的能力,并在促教的同时,反过来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进步。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逐渐重视创新创业的教育,积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师资建设、物质保障等方面都加大了投资培养力度。但是客观来说,安徽省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研究较少,现在的一些做法很大程度上只是跟着省外其它依葫芦画瓢,并没有考虑到更没有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状况。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在我省高校的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缺乏、力量薄弱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现有承担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就业指导理论基础和学生教育管理能力,但是对创新创业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且是片面的,没有较多案例和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仅在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在业务能力和实践经验上也与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所要求的相差甚远,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二)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模糊,未形成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模糊,安徽省多所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部分,在课时安排和授课内容上,大部分教师侧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引导,忽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创新创业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未形成一个专业课程体系,甚至将这部分内容一带而过,有些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少数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忽略了创新思维的锻炼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部分学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也使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机会。同时高校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实践,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只重视创业教育中实务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创新素质的培养,缺乏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教育。

(三)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不高

部分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资金、设备、人员、时间等方面没有提供相应的硬件保障,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单一,设计粗糙,实际影响力不大。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创业讲坛、创业比赛等活动内容雷同,形式单一,毫无新意。另外,创新创业社团利用率不高,渴望创新创业的同学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平台,也造成了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缺失的问题。

四、完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对策研究

(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是一条重要途径。不仅如此,高校应该确立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来抓好课程的建设。要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校育人目标,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可以考虑引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融入经济学、法律学、企业管理、创业营销、风险投资等多学科内容。在教学方式上,不再将教学局限于课堂,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实习、参加各类竞赛等方式以及创业模拟来完成,构建基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多层次、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良好双创环境

高校必须意识到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绝对不是就业指导部门一个部门的责任,高校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必须统一思想,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互相联系、互相支持的工作格局,共同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序开展。在思想高度统一的基础上,高校应在人员、时间、设备及经费上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保障。除此之外,要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途径大力宣传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扶植政策,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参加竞赛、学术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拓宽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通过学分奖励、树立创业典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丰富活动载体,进行成果转化

高校学生创新创业也呈现出了“新常态”。为了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教育部将定期举办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教育部正推动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搭建项目团队与投资机构对接的桥梁,加强对项目的后续指导服务,促进项目孵化落地和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壮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应服务于创新创业项目,一是通过创新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和理论指导,促进大赛成果转化。二是对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团队及指导老师给予奖励等,调动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三是可以为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学生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模拟训练,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加强创新??业社团建设,搭建沟通交流信息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学生创业社团建设。首先加强对社团的指导,由专职教师负责做好相关社团的管理工作。其次,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吸收对创业真正有激情的同学成为社员。最后,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内容应该涉及创新思维训练、成功创业案例分享、创业心理疏导以及相关管理学、人力资源学、领导学等理论知识。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是学生思维碰撞、点子交流的重要平台,利用好这一平台,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构建完善的创业培育服务体系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正在筹建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在全国范围内,一是以高校为单位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抓手,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创新创业评审委员会,为在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咨询和培训,二是县市为单位,设立专门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中心,免费为大学生提供项目风险评估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建立统一的管理大学生创业的组织,负责具体的服务和咨询工作;建立创业者协会和创业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加强创业相关信息的公布和宣传;建立创业价值评估和新创企业管理咨询体系;加强创业园区建设等。

篇6

关键词: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099-01

大学生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工科大学,为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培养大批可靠、顶用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对学校的基本要求。为努力完成这一历史使命,贯彻落实校党委“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始终坚持“工学并举、实践与理论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把精英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学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精心设计“基础、创新、特色、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稳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与总结,学校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实践创新培养体系与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的构建

为配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构建了实践创新培养体系。该体系由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活动、大学生工程创新训练、实验教学手段更新与改革和实验室开放、校内外科技竞赛五个模块组成,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保持持续的创新欲望。同时,通过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实验室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实验教学手段、实施实验室开放等措施,满足学生对创新知识的渴求。通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来检验实践创新培养的成果。实现三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从而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目标。

二、创新基地及创业教育学院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投入900余万元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基地。依托各院(系)、各类实验教学中心的创新实验室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十二五”伊始,学校筹集资金3300余万元用于本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各创新基地的建设将得到有力的促进,为开展创新教育做好条件保障工作。

2011年底,学校组建创业教育学院。本着模块化教学的思想,面向全校学生,分创业课程模块、创业竞赛模块、创业实训模块及创业孵化模块四大块分别进行递进式人才培养,实施个性化指导,拓展学生的选择范围,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同时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及校外资源(包括政府、企业、风险投资等),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保障,通过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训活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造未来的商业精英。2012年,第一期学员班“鸣锣”开学,共招收95名学生。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机构的建立

为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成立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委员会。由学校主管教学副校长及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主任,委员会由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科技处、财务处、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部门领导组成,负责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学校的实施,同时制定年度创新创业工作计划。并根据职能下设项目实施、宣传发动、后勤保障、学术成果四个小组。

四、创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

目前,学校已组织开展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工作3期,累计立项119项,参与学生387人,指导教师122人,项目资助总经费392.9万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工作2期,立项150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130项,创业训练项目20项,参与学生468人,指导教师150人,项目资助总经费300万元。2010年全年,校内大学生科研立项数量达到1081项,参与人次超过7300人次。此外,为了对学生立项进行实战实践检验,学校积极承办ACM/ICPC全球总决赛、全国TI-DSP大奖赛、黑龙江省TRIZ理论创新大赛等高水平大赛,并组织立项作品积极参与其中,锻炼了学生能力。各类校内“一院多品”科技创新单项活动由2006年的8项增至2011年末的56项,大学生科创沙龙类学术讲座论坛每年均举办100余期,科创吉尼斯、科技展厅、“走进实验室”、科创在线网等多项科技创新品牌深入人心。创办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船海揭秘”科普讲座品牌,创办了全国高校唯一的面向本科生的学术期刊《大学生科创学刊》。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不仅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了平台,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促进了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

为更好的奠定创业工作基础,学校成立大学生创业联盟,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自成立至今共入驻学生子公司46家,其中5家已注册为实体公司,每年参与实训的学生数百人,年营业额约500万元。千元软件公司涉及网站开发、MIS系统开发及技术研发,已完成省农垦局北大荒粮食集团企业网站、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等多个项目;北方蓝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GPS车载终端产品已获得300万元的项目开发。对于在联盟发展较好的项目及公司,学校帮助其转入创业预孵化阶段,正式注册成立实体公司。如从事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的“奥松机器人公司”、从事网站制作与开发的“大虾网络公司”、从事舞蹈机器人教学与设计的“启航创新公司”等等,年销售额均在100万元以上。

五、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进行改革,对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篇7

【关键词】众创空间 运营效率 对策建议

自2015年初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以来,作为“双创”主阵地,高校借助其科研和人才优势,校团委、科研与学生管理机构等部门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各类主题的校园众创空间蓬勃发展。搭建众创空间、参与众创空间、分享众创空间已成为一种新的校园文化。分析校园众创空间的运营思路,研究相应对策措施,对促进校园众创空间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状

(1)发展规模。在数量上,高校众创空间呈快速发展态势。全国共有各类高校2552所,其中普通高校945所,高校自主或合作设立的各类众创空间估计多达千余家。高校利用校园科技园、专业孵化器、试验与实训基地、图书馆及其他非教学空间建设众创空间,仅重庆地区,根据重庆市教委2016年1月公示的结果,重庆高校已建成并认定合格的众创空间77家,建设培育中的众创空间19家。但是,众创空间数量的快递增长并没有同步带动创新成果和成功企业数量的增长。据报道,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存活率仅为30%,低于全社会创业企业的约50%。

(2)政策体系。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3月11日印发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地方政府、各级教育主管机构、院校也相继出台了配套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如重庆市政府出台的《重庆市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众创空间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双百示范行动”实施方案》和《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科委出台的的《重庆市众创空间建设的指导意见》、重庆大学出台的《重庆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从相关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看,高校一般成立了相组织领导机构,多采取校内组织机构按职能分级管理的方式,涉及创新创业竞赛类的管理职能一般由团委负责,科研技术及成果转化类的创新创业项目管理职能一般由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应用实践类的创新创业工作一般由学生工作机构或就业管理机构负责。一些综合类的高校,还明确了二级学院直接负责管理本学科的创新创业管理。

这种按学科专业或按行政职能区分的分工负责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多头领导,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行政管理资源,一个创业团队要协调多个管理主体,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时,现行的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大都是大方向层面的指导性政策,没有形成结合高校自身管理实际,适应学生能力水平和社会创业就业需要的实用性政策体系。

(3)运营效果。总体上,受创新创业主体自身素质和校园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高校众创空间的运行效率和运营成效,普遍不及社会众创空间。作为高校的创新主体,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较弱,工作和生活经验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时间和精力有限,创新创业项目与学科专业结合不紧密,创新创业实践不连续,加上辅导团队、创业资金和创业项目等资源配置不充分,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效果。高校在众创空间的建立方面行动很快,但对众创空间建设运营管理的政策体系不完善,对创业项目指导、孵化和实施的配套支持不够,创新创业项目与学校的学科优势,特别是与学生的专业背景脱节,部分众创空间演变成了学生创业活动和部分创业项目的对外宣传与展示平台,一部分众创空间甚至并未实质性运营起来。

二、对策建议

(一)明晰功能定位

根据国务院《意见》的有关要求,明确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主要是发挥学校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通过搭建众创空间载体,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体制。可见,创建高校众创空间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的众创空间,其服务的主体应是大学生,应紧密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众创空间的主要功能,既要看入驻了多少创业团队,“孵化”了多少项目,转化了多少科技成果,更要看对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效果与作用,即是否通过众创空间的实践和锻炼,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启蒙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树立了创新创业意识,积累了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了创新创业乐趣。高校应调整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围绕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等课程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理顺相关管理关系

为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和多层级运作的现象,可通过组建统一的高校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校内各部门工作的有机融合。据调查,清华大学的创新创业工作由校团委统一管理,同时建立了校园创业服务平台;这种建立校级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综合了团委、科研、就业、资产等管理部门,以及二级学院、各类实训基地等教学机构的职能,将学校部门间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统一创新创业政策、项目合作等信息,统一扶持资源支持,集中专业孵化指导,分类操作实施。

篇8

关键词:双创背景;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30-02

引言

通过教育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在2016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高达820多万人,但是我国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要还不足200万人,这就导致很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制约性。所以很多高校把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创新创业教育上,通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很多高校比较侧重于理论论述和宏观指导,而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解决创业教育问题上,使得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依然非常严峻。本文以某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为入手点,从学生创业的角度来探究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劣势

(一)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优势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越来越重视民办大学的教育,使得民办教育不断发展壮大,与国有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民办高校没有沉重社会压力和舆论压力,所以在培训双创人才过程中能轻装上阵,而且相关的体制制度也比较灵活,对遇到的问题能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且民办教学属于自主经营,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很强的紧迫感,设置的专业课程都是当今社会人才比较稀缺的专业,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提高民办教学的知名度,从而获得经济盈利,保证民办高校能正常地发展和运行。所以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比较重视社会的需求,设立的专业能与实际工作有紧密联系。所以,民办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更好经验。同时,民办高校的学生与国有高校的学生相比,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动手能力更强,具有双创教育所需要的多方面的潜质。所以说,民办高校能够为双创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1]。

(二)民办教育在双创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劣势

民办高校与国有高校相比,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实践学习要高于理论知识占的比例,比较适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不是很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学习学习的兴趣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有很大影响。除此之外,虽然国家也出台了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但是民办高校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力度不够,严重制约着双创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二、双创背景下的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代替了人的工作,使得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样的基础下,国家鼓励提倡高校毕业生以创业带动就业,来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很多高校也开始走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但是民办高校无论是文化底蕴还是师资力量都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虽然民办高校经常提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限制的因素太多,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2]。本文在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曾翻看了大量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案,几乎没有看到创新创业向的方案,在高校课程安排上也鲜有创新创业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把创新创业当作企业教学的补充课程而已,虽然有的民办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大多都停留在口头上,比较零散,通过报告、讲座、创业大赛的形式要宣传创新创业教学相关的知识。这样的讲座费时费力,笔者曾调查过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从他们口中得知,在大学四年的时间内,创新创业教学只是象征性地开展过3―5次而已,而且没有相关的教材,更加没有统一规范的教学体制。

(二)虽然积极参与,但缺少正确的认识

很多高校毕业生当被问及,毕业以后是就业还是创业时,98%的学生都会回答创业。所以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激情非常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参与到各种创业组织、创业大赛中,但是没有对创新创业有本质的认知,没有丝毫的创业经验,而很多学生存在比较强的盲目性,他们没有经历过创业艰辛,而且他们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还不够成熟,不能科学合理地处理遇到的问题[3]。

(三)创业想法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

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停留在听说、观看的阶段,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美好的想法,就觉得自己能创业成功,对创业的理解,更多的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案例。创业的想法比较理想化,但是没有体会到创业成功背后曾经的辛苦和失败,而且他们没有足够的创业经验,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如果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感到痛苦和茫然,失去了创业的信息。

三、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严重,国家政府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很多高校也在教学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过多年的实际经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上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很多技术和体制都不完善。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把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把相关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当中,是解决目前民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比如:在民办高校中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逐步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和思维,或者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教育模块,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到创业的相关知识。以便在将来创业道路上更加顺利。同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考核成绩录入毕业总成绩当中,提高学生学习创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二)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班级

民办高校要通过具体的调查和分析,将毕业以后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成立创业精英班级,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进创业相关事项的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能力和创业实战技能。也可以把民办高校具有优势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引入社会各界的资源,提高创业班级创业实战的能力。同时,要在高校内部成立具有实体化的创业学院,通过“辅助+双专业+双学位”的形式培养具有创业潜质的优秀学生[4]。

(三)开展具有实际意义的创业训练项目

从2012年开始很多著名高校就开始落实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在创业训练计划书中要明确这三方面的具体落实步骤,从而达到提高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运行结果来看,落实创业训练项目对提高大学生创业各方面知识有非常好的效果[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最有时间创业,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群体,处于人生最辉煌的年龄段,所以无论是民办高校还是国有高校,不但要培养和塑造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引导、激发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学校要尽力营造要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平台,以便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龙.民办高校“双创”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创业月刊,2015,(17):37-39.

[2] 宋丽娟,蒋荣.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以江西服装学院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5,(5):42-46.

[3] 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创・校长说”首坛实录[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54-57.

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指导老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90-02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更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与渴望。国务院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全面部署和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教育部也提出各高校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统领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的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国各个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很多的积极进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有所欠缺。大学生渴望提升,但创新意识不足,坚持做下去的较少。

二、激发和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力的措施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经验,从学校、学院、指导老师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以下一些措施,以激发和提升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力,以飨同行。

(一)高等学校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进行教育改革

高等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平台和载体。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和宣传引导。成立校院两级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指导、评审和咨询等,并由教务处实践科或校团委负责日常的工作。召开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总结表彰大会,树立先进典型,对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进行重点宣传报道,举办优秀大学生创新成果的展览和展示会。在综合素质测评、评优评奖、研究生推荐免试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校园学生活动的新风尚。

2.与时俱进,及时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平时也要作一些及时的小调整。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加强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大一开始设立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开设一些创新创业的选修课,压缩理论课的课时,增加科技创新的实践实验课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过程中向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通过举办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知识讲座和创新论坛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4.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可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和获得专利等情况可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对参加科技竞赛并获奖的同学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奖励。

(二)二级学院搭好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活动的外部条件

二级学院(系)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直接管理和指导者。因此在学院的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科技创新途径,拓展科技创新内容,着力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二级学院开放本单位的各类教学基地、实验室以及重点学科等科研平台,同时鼓励老师对大学生开放自己的专业研究室,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提供稳定的场所。在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培训、熟悉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制度后,对学生开放使用。

2.积极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和争取资金支持,形成以国家、省、学校和学院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为主体组成项目申报体系。学院需要组织学生并指定老师协助进行项目申报。同时以学院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老师为学生开出合适的科创项目。利用校友和企业资助基金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科技创新顺利开展。

3.加大各类科技创新项目的检查和考评力度。建立项目自查、教师检查和学院抽查检查机制,加强检查问题的整改反馈及落实工作,保证创新项目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同时严格项目结题、验收和答辩程序,对项目采用现场汇报、成果展示和专家提问形式,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真正完成科研创新的培养。

4.学院还应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学院网站、微博、微信、宣传展板和科技创新专栏等对本院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挥辅导员与大学生接触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的优势,有针对性的动员相关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大创工作。邀请校内外在科创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及优秀指导老师现场答疑,为坚定学生们的信心、树立榜样。

5.在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学院应做好一、二年级的课堂引导、三年级的科研训练、四年级科研活动三者的关系。鼓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以及男女性别的学生进行组合,形成稳定合理的科研团队,增强团队成员的互补性、责任意识和协作精神,明确团队负责人的主要责任。

6.学院对指导学生科研获奖的教师,在年终绩效考评、职称评定、教学奖励申报等方面优先考虑,以此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加强优秀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引导各专业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指导教师也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培训。同时加大对指导教师的大创能力培训和提高工作,特别是年轻老师的能力培训,举办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创新论坛,交流经验,提高水平。

指导教师应该富有创新精神,不断发现新的知识和事物,在大创的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充满热情,乐于奉献和吃苦耐劳,能将课堂的教学知识和课外的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指导老师也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职业素养。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热情

目前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创项目开始时激情高涨,对科技创新参与热情较高,而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反而不高,很难坚持到最后。因此:

1.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科技创新项目选题应从学生中来,将学生日常的关注点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拟自己的大创的题目,使其通过文献检索等途径了解自己兴趣点的发展动态,使得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不断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以及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和荣誉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开展研究的积极性。

2.保证学生科技创新的时间,科技创新只是课程知识的外的一小部分,学生普遍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技活动。在大学四年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适应的转变过程,要参与科技活动显得力不从心。大学四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等问题;而大二、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专业知识只是最基本的专业知识,由于专业知识相对不足与缺乏,知识面狭窄,因而学生中的专业研究成果很难有高水平的。大学的毕业论文一般都安排在大学四年级进行,这样可将大四的毕业论文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结合起来。将科技创新、课外活动和毕业论文等结合在一起的,从大二下或大三上学期开始,进行大学生创新的同学提前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缩短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开展具体实验工作提供更多的时间,大四的时候专业课程较少时,专心认真的进行科技创新和毕业论文。

3.对各类不同级别的创新竞赛为学生设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奖励机制。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与升学、就业和平时的学习成绩的评定相挂钩,将学生课程成绩加分与减免、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等采用不同的加权加分形式。这样能让他们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给自己带来的学习效益和美好前程,使他们产生不断追求卓越的精神动力。

三、总结和展望

大学生是当代最具创新的群体之一,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高校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星宇.“挑战杯”竞赛对大学生科创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4,(12):252-253.

[2]蒋海明,赵宏宇.大学生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及作用探讨[J].2014,42(21):201-203.

[3]王新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对策[J].基础教育,2015,(5):288-289.

[4]于蓬勃,成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309-310.

[5]郑少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研究[J].学理论,2015,(7):141-142.

[6]孔全存,陈硕,王雪莹,刘桂礼.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人员梯队组建模式的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J].2014,31(5):24-27.

[7]蓝和慧.如何提升大学生创新团队指导教师能力[J].教育理论研究,2015,(7):27.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对策与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需要创新创业人才来引领经济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大力构建该模式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高素质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重要目标。高职院校可通过强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夯实创新创业物质基础、完善创新创业制度保障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主要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2010年5月,教育部颁行《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十以来,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让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走向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新气象、新常态。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需要大批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的高素质技术应用人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是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最终奠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尽管全国各类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计划大赛等创业教育活动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创业素质较低。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随着近年高考录取分数线的较大幅度降低,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择业就业观念陈旧,怕苦畏难情绪严重,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缺乏对创业的重视和深刻认识。

(二)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专业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创业教育一般由招生就业部门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课教师甚至辅导员担任。缺乏专业的创业教育培训且自身很少有创业的实践经验和经历的教师,进行创业教育时只能停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课讲授,缺乏实际教学效果。

(三)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教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尽管设置了《就业指导》这门课程,但所用教材或是套用本科学校教材,或是搬用社会创业培训的课本,没有针对高职学生的科学有效的创业教育教材,更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学生创业实训经费和基地建设不足。高职院校资源场地有限,只能提供给极少数学生创业的办公场所,造成创业实习场地不足,这种情况制约了高职学生自主创业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校的高职学生缺乏创业资金,但学院虽然有就业工作专项经费,没有提供创业教育专项经费,导致高职学生创业所需的启动资金不能到位。

四、高职院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要求贯穿到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去,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

(1)调整并确定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借鉴国内同类高职院校的经验,探索并积极构建具有创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

1)教育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将创业教育课内教学实践、课外创业实践充分结合。根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教学内容注重创新创业必备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方法的学习。具体包括: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开发、大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创业项目论证、创业项目实现、创业风险规避等。

2)完善创新创业教材,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吸收最新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结合学生需求积极开发有明确的教育针对性,育人效果明显的校本特色教材。同时面向所有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开设创新创业指导课。在课程中以案例教学为基本教学方式。在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创业学、企业管理理论等基础课程,创业团队、创业计划书、创业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经济学、心理学、会计金融学等交叉课程等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多学科组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结合学生专业特点、个人兴趣、创业方向,合理安排课程和必修学分,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和创业兴趣。

(二)坚持全程设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和机制。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成长规律,三年全程设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年级重点通过职业发展教育、GYB培训,引导学生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二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教育让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沉淀,引导仍然有创新创业激情的学生寻找合适的创新创业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基地,开展SYB培训等;三年级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成功典型报告,培养坚持创业梦想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三)强化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业素质。

(1)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和各类创业竞赛。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院网站、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创新创业政策;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联合开展GYB、SYB创业培训活动;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创业者、技术专家做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教师。通过宣传和培训,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提高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根据高职学生特点,每年定期举办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科技作品竞赛等,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群体的沟通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高职院校应定期举办创业知识讲座、组织经验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通过邀请有创业经历的资深企业专家到校作报告;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回校作创新创业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者的成长足迹、所需素质及个性特征,并组织学生与他们座谈、交流,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欲望与信心。大力支持学生设立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企业和教师的真实项目作为实践内容,立足职业岗位创新,组建创新团队。工作室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及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于一体,能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养,相关领域职业实践能力较强、经验丰富、高层次的专门性应用人才。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课程。课程以行动为导向,经验引导,对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要求高。而高职院校近年来引进的教师普遍存在学历高、社会实践经验少的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具备企业背景和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加入到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加大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高职院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

(五)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高职学院应加大创新创业投入,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同时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多方位、多渠道的联系,争取支持和帮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学院内部应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免费培训、创业场地、创业项目推荐等服务;拓宽渠道,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创新创业场地,扶持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入驻。

(六)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制定相关意见和管理办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创业大赛”等竞赛活动,具有专业背景项目、获奖项目优先入驻创新创业基地,重点加以扶持;对教师指导创新创业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与鼓励。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2]李晓娟.当代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

[3]董廷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以兰州大学为例[J].出国与就业,2010(3).

[4]刘大洪.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创业的意义与方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7).

[5]李瑜.基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创业教育模式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