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十二五”总体战略框架新形势下,土地整治成为“三化”协调发展中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手段。以河南农业大学
>>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初探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独立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就业导向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新形势下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合理构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当前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策略刍议 浅析当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措施 新形势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土地整治的机制构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应用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遥感课程教学改革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模式探讨 转型形势下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格局探析 新形势下资源勘查工程(新能源)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经济地理,2011,(10).
[5] 王金满,白中科,师学义.土地整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求与前景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1,(4):14-16.
[6] 吴次芳,叶艳妹,岳文泽.试论土地利用工程的学科属性、体系和发展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7,(3):26-31.
篇2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人才培养
[DOI]10.13939/ki.zgsc.2016.29.2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科学,是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术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专业,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该专业是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自1997年专业调整以来发展很快,目前开设院校已达120多所。本文在阐述各院校该专业发展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当前该专业的发展问题,希望能对该专业科学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益处。
1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差异
我国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院校众多,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且各院校的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等差别较大。
笔者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统计得出,目前共有124所大专院校开设此专业,其中华北19所、东北12所、华东和华中各25所、华南13所、西南16所、西北13所以及香港1所。
在124所院校中,其层次我国高校按办学层次可分为:“985工程”院校、“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中央部属本科院校、省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与类型我国高校按学科范围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农林类、政法类、医药类、财经类、民族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类、军事类院校。差异度比较大。从学校类型看,有的院校属于综合类,有的属于理工类,有的则属于农林类,或属于师范类、财经类等;从办学层次看,有的院校属于“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有的是“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有的为中央部属,有的为省属,有的是全国重点院校,有的是省属重点院校省属重点院校有两种情况:或原来是中央部委属重点大学,后来国家办学体制调整时没有进入“211工程”行列,而被调整为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这类大学一般来说办学历史都比较长,有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基础,一般都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属第一批次录取院校;另一种是各省市公布的省属重点大学,在该地区省属高校中实力排前列。,有的是省部共建大学,有的是省属一般院校。若按院校层次统计,其中,亚洲名校和“985工程”院校共22所,“211工程”非“985工程”院校30所,其他国家重点或省重点院校48所,一般类院校24所。若按各院校类型统计,在124所院校中,综合类院校37所、农业类院校22所、师范类院校17所、理工科类院校32所、财经类院校15所,此外还有1所政法类大学。与此相应,不同学校的师资力量、社会影响、学生就业等均差异甚大,如综合性重点大学师资相对雄厚,表现在:具有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背景、学历层次高、主持国家级重点项目、参与实践项目运作等,而一般类院校中这类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从而,不同学校与专业的社会影响不同。
124所院校人才培养方向和层次差异度也较大。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有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侧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和两者兼顾三大类。有的专长于土地信息与工程技术,如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有的在房地产经营管理方向具有特色,如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再者,不同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层次呈多样化特征,院校之间有一定差异性:有的仅为本科开设,如一般类院校;有的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有的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均设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
2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尽管124所院校在办学水准、办学层次与类型、培养目标与方向等各个层面存在差异,在涉及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及其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均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但综合看来,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个共同的结果和问题,即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有效满足理论与实际要求,与现实需求相脱节。
2.1 文科化倾向明显
在专业定位上,受发展背景及有限教育资源的影响,一些如财经类、师范类甚至农林类的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由其他相关或相近专业合并或移转而来,相应地,师资力量也是在原有基础上适当调整和转变,以满足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需求,这样,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不可避免地遗留原有财经、师范等院校的文科特征,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程开设不足、教学设备如实验室缺乏。
2.2 实践教育不足
这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课堂中实践性知识传授不足。特别是新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教师是从原有其他相近专业调整和移转而来,实践知识储备不足,课堂授课过程中,有关实践运作知识涉及较少。第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能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比较缺乏。第三,培养方案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少甚至缺乏细致的设计。
2.3 新兴技术等教学内容补充和更新滞后
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来看,很多院校学科体系和课程内容还不够完善,现有教材体系中教学内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条件和要求,土地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应用性培养缺乏,整个培养环节存在低层次重复教育问题,所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
2.4 所培养人才理论分析能力不足
理论上,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理论而非纯理论,主要表现在:各类理论知识普及和理论问题研究均应立足于对土地各类属性的掌握和描述,并应随着土地各类属性的动态变化而及时调整,土地科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术性和经济性。在人地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当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在理论层面仍在探讨和争论,不过,目前土地资源管理领域整体上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使得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和土地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问题的普遍存在也影响到了高校人才培养,理论分析能力不足是目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3 提升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层次的建议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高校的发展宗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因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求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同时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
3.1 丰富培养方案,避免文科化倾向
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方法等各个重要环节上均应符合该学科综合性、边缘性要求,除公共管理学、经济学、制度学等公共管理类的文科性质的知识传授外,还应增加现代技术类、工程类知识教学和实践训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对外交流
办好学校和专业,关键是师资。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属于既古老又新兴的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特别是非重点院校可采取继续教育、选派人员出国或出省访问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交流与建设,提高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努力缩小不同院校之间的差距,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3.3 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关于土地科学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在实际办学中,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土地科学基础理论,还同时要结合学生就业、进一步深造、学生个性化特征和特长培养等诸多因素。
首先,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其次,应针对土地资源资产管理领域时势性强、政策多变的特点,尽量采用最新教材,并及时增加新内容;最后,在课程开设顺序上,应考虑采取由理论基础、实践技能、独立工作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四层次递进式教育。
3.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许多重要的专业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其中设立专业实验室、建立长期的教学实践基地是重要环节。特别是通过与生产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一方面为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在生产及科研实践中吸收学生参加,让学生接触土地部门生产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达到培养优秀土地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一个科研与生产实践的舞台,通过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提高整体教学、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彭文英,李子田,宋克杰.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改革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3):47-51.
[2]黄利民,刘成武,卢明影.从用人单位需求反思地方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
篇3
关键词:土地利用调查;实习;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陆续有很多专、本科高等院校开始开设国土/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且也结合院校自身特色及地区特色指定了相应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1-3]。面向实践性极强的国土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知识+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目标大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当比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并取得了一定的培养效果[4-9]。
新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过程就是综合运用现代测绘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现场调查和勘查并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综合分析从而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国土资源管理专业开办于1999年专业定位于培养稀缺技术技能应用型的国土资源管理人才。《土地利用调查实习》作为改专业的一大核心实践课程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土地调查专业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习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既要模拟实际生产实践同时又要考虑较短时间内知识、技能训练的全面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
1 实习目标与内容
《土地利用调查实习》是国土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实习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训练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的学习态度是理实一体的重要课程。实习将增强学生对己学过的专业课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及野外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观察和动手能力。
《土地资源调查》实习课程教学在学院阳宗海校区模拟当前生产一线土地资源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的作业流程和模式来组织实施实习内容主要包括遥感数据预处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数据入库与专题图制图四大教学环节四个环节中基本覆盖了基本技术资料的收集、分析及运用;测绘仪器及相关软件的使用;识图、判图、绘图能力;国家相关规范及应用;生产项目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教学内容。各实习项目内容及时间安排如表1所示。
2 实习成果与考核
实习必须完成以下几项成果:(1)每日完成的实习日记。(2)调查区两期1:5000标准卫星影像调查底图(电子图jpg格式每人1份)。(3)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标准库及控制点库(Excel文件每组1份)。(4)标准土地利用数据库(mdb或gdb每组1份)。(5)根据专题图制作规范制作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变更专题图件。(6)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按项目化进行过程考核通过相关的技术规范、流程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和依据。实习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实际表现、工作态度、实习出勤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实习日记、实习报告、提交成果等(所占比例:实习表现30%实习报告质量20%成果考查成绩40%实习日志质量10%)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级分制给出实习成绩。
3 实习组织实施
为确保实习工作的有序开展首先组建由院系领导牵头每个班三名专业实习指导老师组成的实习教师小组负责组织实习内容负责实习安全安排实习相关事宜。学生分小组(每组4-5人)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个实习教学任务。实习调查区为学校阳宗海校区周边4km*4km区域(阳宗镇范围内)包括有林地、草地、耕地及建设用地等丰富的用地类型且近些年来用地变化也较为激烈。图2展示了各项目的实施流程。
4 实践成效
围绕上述《土地利用调查实习》的内容和实施过程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14级国土资源管理专业两个班已圆满完成了实习的各项任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实践过程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接近生产过程的仿制实习环境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为了让学生将软件操作和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实习任务设置来源于生产一线典型项目提炼完全按照行业最新生产流程来进行实习设计数据和资料更是从生产项目成果中提取采用了当前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2)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实习中老师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具体的实习项目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软件的理解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孙广云.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土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5):171-172.
[2]周伟,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特点[J].中国地质教育,2004(4):78-80.
[3]周伟,袁春,付梅臣等.土地资源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2(2):38-43.
[4]沈非.高等师范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1):78-82.
[5]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3.
[6]高凤杰,雷国平,杨凤海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221-222-241.
[7]袁春,钱铭杰,周伟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7(1):123-125.
篇4
(一)学科专业定位偏离教育部规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以授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说明土地资源管理并非纯管理学学科,而是兼有工学学科的性质。但由于受学科背景、师资条件等限制,学校学科定位偏离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来面目,出现了文科化的倾向,主要是从行政管理和公共经济管理的角度研究土地问题,导致专业发展方向偏离正常轨道。(二)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学分及教学大纲均未全国统一的背景下,基于国家土地资源专业课程设置规范及学校课程教学设置要求,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设置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专业衍生和就业渠道来设置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但受办学资源,尤其是师资条件的影响,使得涉及土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课程以及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的课程设置不足,特别是技术类课程如平面制图与设计、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得不到充分体现,反映土地科学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新兴课程也未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三)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目前,高新技术在土地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如土地整治、土地调查与评价、地籍测量以及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都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有不同程度的训练。学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虽然建设了实验室,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开设了实践教学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缺乏等原因,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实践教学内容单一,学生课堂实际操作时间有限、课后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多数实践教学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目前,学校土地管理专业有在校学生200余名,而专业教师仅6名,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有待补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素质专业人才竞争加剧,优秀师资的引进难度增大;同时,由于学校不尽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部分教师不够重视教学工作,缺乏汲取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的热情和动力,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五)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落后由于学校开设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依托经济学专业设立,所以在学科体系构建、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经济学方面的特点。但从学科体系建设层面讲,由于长期忽视,甚至放弃对土地科学理论和先进方法、先进技术的研究,造成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仅有本科层次专业教育,硕士或博士层次教育也未纳入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实践
“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是指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借鉴工程类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等,将工程类学科教学模式的精华吸收到管理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工管结合,培养既掌握管理类学科的理论又掌握工程类学科的技能、既能从事管理工作又可从事技术业务的高素质人才。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工科化发展是适应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以及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结果。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现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教学体系工科化的实施策略。(一)构建培养管理与技术结合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效果。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具有测量、制图、计算机等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侧重土地管理理论知识的传授,也重视分析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在理论与技能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而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工科院校学科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理念,将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调整为培养掌握土地管理基础理论、方法,熟练运用工程测量、计算机平面设计与制图等基本技能,具备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二)设置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互补共生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计划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模式的功能和效用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公共课程模块必修学分占总学分的34.1%,学科课程必修学分占21.5%,专业课程模块必修学分仅占19.3%,实践及毕业设计学分占25.1%。所有必修课程中,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学分仅占总学分的20%左右,对工程技术的重视力度较弱。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充分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视技能的认知和运用,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当增加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在重视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加大计算机类、测绘类、制图类、数学类必修课程的学分,提高计算机类、测量类、制图类、数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使课程和学分设置由重“管理”向“工管结合”转变。(三)设置管理理论学习与工程技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是教学工作的实施途径,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的运用水平。现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环节中,比较重视教师“教”的环节的软、硬件的配置,忽视学生“学”的环节的软、硬件配置;同时,单一的课程实验教学只能提高学生某一方面的基本技能,而不能适应如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等信息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项目的需要。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主动性学习的理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方向,在教学考核环节应注重土地管理热点问题分析及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工管结合,将技术资源和高素质师资力量充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综合性、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实践教学科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监督,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全面确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四)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统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系统的讲述为主,学生没有从被动式的接受转变为自主式的探究。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在完成修习学分的任务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知和整体的运用,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缺乏继续学习的动机。在“公共管理学科工科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应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及就业能力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引入研究型教学方法,将学习与研究、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在研究型教学中,学生需要从接受、记忆、理解知识到思维能力的训练,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整体教学过程,将学生置于教学情景之中,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来创设思考情景,通过案例设计来串联各个知识点,通过专题设计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归纳,赋教学以科学研究的内容,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良性互动。通过研究型教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发散式思考,将传递-接受式传统教学模式向传授-接受模式与问题-发现模式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
三、结束语
篇5
由于LIS试验涉及土地专业知识、系统软件、数据库及制图技术,相比其他学科的单一性实验,LIS对实验教学实例的要求更高。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不但要清楚地籍管理的流程,而且对于地籍建库及相关技术要求也必须了解全面。同时土地数据库建设、图形处理等关键环节还要进行严格的误差控制。这些都对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专业性
LIS设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数据库技术为核心的一门学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爱好及所处的学习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对设计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有较大差异,从而产生实验内容的不均衡现象。同时,LIS设计也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包含现代地理学、地图学、测绘学、信息学、空间技术等多个学科,是专业理论课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的产物,使得设计实验的内容选定及评判标准确定具有一定难度。
LIS设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性设计实验环境有待改善
土地信息系统设计实验主要是图形设计及空间处理,要求实验室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软硬件支持,具有大量高配置、能良好处理图像的实验教学计算机。由于缺少LIS设计辅助模块及应用系统软件的支持,学生不了解系统设计及使用流程,实验教学与专业理论结合不紧密。同时,综合性设计实验室建设配套资金需求较大,实验室整体环境有待提高。
(二)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滞后
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随着国家“一张图”工程的实施,以LIS技术为支撑的国土信息数字化平台初步建立,新技术及新理论得到广泛的使用,要求LIS设计实验与国土行业信息化建设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设计实验内容要紧跟土地管理专业的发展需求。这是目前设计性实验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LIS设计实验是一门专业技术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专业,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来处理解决相关专业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设计实验课附属于理论课,学生多按照理论课学习的方法,通过“背”的方式来记忆设计实验。忽视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后,缺乏应用LIS技术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LIS设计实验教学的改革途径
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LIS设计实验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要实现LIS设计实验为LIS课程教学服务的目的,就要从教学方法及教学心理等多方面考虑课程建设,科学设置设计实验内容,强化实践环节,调整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科学设置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及国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科学制定实验方案。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突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加强设计理念的熏陶。为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编写符合新技术、新方法要求的设计实验使用手册及教学方案,并引入国土信息化实际应用案例,从而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LIS设计实验内容包括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应用基础设计、空间数据库设计、LIS空间分析方法等,内容包含LIS、RS和GPS技术。在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设计实验的预期效果,使学生了解设计实验的最新研究成果,再重点讲解实验流程、要点和难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及视频演示技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快速更新实验内容及要求,适时将新技术和新方法融入到实际教学内容中,避免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结合设计实验的思想及内容,将前沿信息融入设计实验中,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填鸭式”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转变。
(二)强化设计思想
设计性实验教学体现的是设计思想与实验的融合。设计性实验不同于一般的过程式实验,要预先开设系统设计流程、图形学、软件工程学、数据库基础等。在综合专业知识的影响下,学生能够较为专业地将系统设计、LIS应用于实践,利用LIS技术和方法,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实际,又具有创新性的成果。设计实验教学实践表明,LIS设计实验的开设不但能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研促教,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是科研成果的传播,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如要保证学生参与设计性实验的效果,就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将科研活动中获得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引入实验教学,不断充实和修正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使课堂教学信息量饱满,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加强师生互动。
(四)建设综合设计实验室
实践是提高专业性和创新性的主要方法,也是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唯一途径。综合设计实验室建设应侧重设计性及创新性建设,配套相关教学辅助软件资源,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网络资源建设等。同时,联合国土部门及相关单位,将设计实验同国土信息系统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保证设计实验数据资源的获得,又能将实验的过程及方法运用于实际工作。
(五)创新教学模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解决学生个性需求差异大的问题,我们总结提出了“鼓励创新、动态引导、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教学,并根据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同整班教学的矛盾。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特点及知识水平结构,调动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
篇6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多方面因素不仅造成土地这一非可再生资源急剧减少,而且价格也成倍上涨。最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相关土地政策,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地方发展与土地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当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工业、房地产行业、商业、服务业等发展,我国的地方经济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有增无减,逐渐形成了一种土地财政经济模式。地方政府依靠“卖地”维持经济发展速度、养活庞大的公务员群体,不健全的政绩考核制度、疏漏松散的监管体系、垄断式的土地市场模式使得“城市土地”陷入了依靠扩张换取增长的怪圈。由此可见,政府掌控的土地资源管理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双轨制”土地管理滋生众多问题
双轨制土地管理主要是指:第一,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对土地资源资产出让、转让进行的管理;第二,沿用原有管理体制,针对划拨使用的土地资源资产所实行的管理机制,这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以下问题。首先,各利益全体(小群众集体、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等在国家法律之外进行大量的土地隐形交易,导致国有土地资源严重流失。其次,引发土地寻租,滋生腐败。地方政府拥有对土地拥有无可争辩的支配权,领导无论于公于私,都可以通过强制行政力划拨城市土地使用权,整个利益链条中必然产生腐败。最后,造成国家对土地调控的效果不佳。土地管理制度自身存在的问题没有解决,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宏观调控被变相的“绑架”,国家难以从市场上获得真实有效的土地信息。
2.城市发展缺乏合理长期规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正确、长期的规划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变,而且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协调各个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条件。国外一些著名的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无不是精心规划历经百年而不衰,但是中国的城市规划是在行政干预的基础上完成的:第一,为了提升业绩,地方政府在没有科学论证规划的基础上,盲目的招商引资、大上项目,导致城市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浪费严重;第二,官员的升迁影响城市土地应用,地方领导在位时间较短,主政期间进行规划建设。当其离职时,新领导会原有法案重新规划,这就造成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混乱局面,城市土地资源浪费也是顺理成章。
3.城市土地市场规范不健全
我国的城市土地市场分为三级,一级市场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通过招标、协议、拍卖等方式将土地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转让给使用者,土地使用者向政府缴纳出让金,有一定的垄断意义;二级市场是指已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集体、企业或个人直接将土地或在土地上所建的建筑投入市场进行交易;三级市场是指在二级市场的基础上,以房屋产权交易的方式对土地使用权进行支配。国家对城市土地资源总体策略是:拥有控制一级市场,放宽二级、三级市场的管理。由于我国的城市土地资源市场发展不成熟,一级市场带有垄断性,二、三级市场缺乏有效的规范,发展比较混乱。加上近年来我国发地产行业投资火爆,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难以满足下游市场的需求。受短期发展利益的刺激,地方政府无形之中放松了对一级市场的管控,造成城市土地使用乱象产生。
4.对土地进行破坏性的开发和利用
有些土地开发商在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为了尽快收回其投入的成本,对土地进行肆意使用,过度的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超过了土地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环境的基础上,与我国制定的可持续发展国策是相悖的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权本位意识浓厚,特权就是行政,在土地的使用权上占得一份位置而广大民众因为弱势地位,在集体中没有很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被排斥在土地的所有权主体之外。
二、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创新建议
从以上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的原因主要在于机制。因此,对现有的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是摆脱城市发展困境的关键。
1. 改革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机制
首先,打破原有的“双轨制”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对当前相对模糊的土地使用方案予以裁撤、合并,创建一元化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实施细则。其次,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实际问题加强土地使用立法,扩大法律对土地管理的覆盖范围,避免出现隐形交易。第三,将土地使用纳入政绩考核,责任到人,保证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效力。
2. 借鉴新进经验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吸取国外城市规划的先进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切实做好本地区的城市布局工作。在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过程中要树立长期发展目标,根据地方实际需求有条理有步骤的开展项目建设,杜绝盲目性的大拆大建。另外,建立城市土地使用评估机构,赋予该机构否决权利,对地方政府不科学、短视的发展规划进行“过滤”。最后,加强此方面的体制监督、社会举报,让城市土地使用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运转。
3. 完善创新城市土地市场规范
根据当前土地三级市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设定管理规范。一方面,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进一步的剥离,提高一级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打压二、三级市场土地交易乱象;另一方面,创新对二、三级市场的规范管理,将现有规范进行多元化扩展,在适应下游市场发展的同时,增加对其控制力,为国家对城市土地调控、房地产市场改革创造条件。
4.全面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治理,最终依靠的力量还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现状是: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索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缺乏整体索质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个中介性强的领域,这就要求相关人才必须熟悉这些领域,知道这些专业领域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专业,所以土地管理需要那些具备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
5.投资主体应遵循市场规律办事
在目前的土地投资中仍然是政府的投资占据主体地位,民间的投资则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投资,而进行了土地投资的企业则应该充分的尊重市场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紧缺、流失、浪费现象严重,关键在于管理机制问题。只有改革创新原有机制,才能缓解当前城市发展的土地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欧阳平.我国土地资源资产管理主要问题及机制创新[J].特别策划,2010(06).
篇7
关键词:土地管理;“3S”技术;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224-02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土地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必须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我国耕地资源稀缺,在不到世界10%的耕地上,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我国面临的人地矛盾,在世界上是最尖锐、最突出的。更为严峻的是,有限的耕地资源还在大量减少。我们既要考虑满足当代人的需要,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空间。唯一的出路就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和利用好每一寸土地,舍此别无选择。
一、“3S”技术概述
“3S”技术即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是目前对地理观测系统中空间信息获取、存贮、管理、更新、分析和应用的三大支撑技术。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库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的时空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的空间位置。
二、“3S”技术在土地科学中的研究特点
1.定位。土地资源管理需要信息准确,定位准确是信息准确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只有定位准确,才能保证对工作区内各种信息特征做出迅速准确地判定,才能根据各种地物的相互位置关系进行正确的地学分析。精确定位是由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来完成的。
2.定性。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信息量大,种类繁多,对部分信息只需划分其分类界线。由于研究对象不同,定性则要求各有各的指标限定。通常,作定性判断是由专业技术人员结合遥感影像资料做出的。
3.定量。进行管理工作,要抓住各种决策机会,需要定量的信息。如耕地面积、农作物估产、城市绿化率估算等,这些信息都需要有确定的量。
4.定时。现代的科学技术要“嫁给”现代的土地资源管理,满足土地资源管理所需要的有效的、源源不断的地学信息供给,就必须有遥感技术支撑。通常遥感信息是由遥感卫星发送回来的。
5.定谱。不同的遥感影像是通过不同的遥感波谱通道所接收的地物电磁辐射信息。因此,对于特定的遥感影像来说,具有定谱特性。
三、“3S”技术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一)“3S”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土地利用动态的实时监测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引起其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研究的最新趋势。纵观国内外土地资源宏观监测的发展趋势,要在相对短的时段内,快速地完成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同时建立相应的技术系统,遥感与GIS技术是不可缺少的支持手段。遥感对地理观测技术的发展,能使得对土地利用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应用TM、SPOT等遥感图像,可以快速获得地面矢量或栅格数据,为监测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提供方便。为了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遥感与GIS技术已经在部分地区开始进行试验。朱会义等同志在遥感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环渤海地区的1985~1995年间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空间变化特征进行研究,为土地管理决策、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基础。该研究表明,环渤海地区在10年间,土地利用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耕地以平均每年1.126%的速度减少,同时,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整个区域内,耕地转化为城乡建设用地和耕地转化为林地的分布最为广泛,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10%以上。这些研究表明,遥感与GIS技术应用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中,及时地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决策的基本依据。
因为卫星遥感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高技术手段,用来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监测,既具有视点高、视阈广、多视角等优点,又具有所反映的信息客观真实、整体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强等特点,所以是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土地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政策的重要技术支撑。1998年以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已经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被列入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从国土资源部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最新的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动态进行遥感监测的效果来看,遥感技术的确显示出其快速、准确、全面的优势。利用遥感监测结果,直接掌握了全部建制镇,特别是新建小城镇建设规模与发展的年度变化情况;直接掌握了主要城市规模扩展情况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直接掌握了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变化及保护情况。同时,在遥感监测区内,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辅助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可以利用遥感监测结果辅助开展调查土地违法情况等等。监测结果显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扩展都占用了相当的耕地,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保护耕地形势更加严峻。
(二)“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调查和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对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进行调查是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3S”技术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方面应用,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得到地面物体的遥感图像,并结合专业知识如GIS信息的分类方法、专家知识和人工智能的分类方法以及基于分形理论和神经网络的分类算法等提取信息,最终提供精确的土地资源利用数据和图件。事实证明:“3S”技术被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可以使决策管理部门得到可靠信息,避免了/避实就虚现象,为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执法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依据。我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灾害严重的国家。土地资源由于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干旱以及环境污染而损失严重。利用“3S”技术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使土地资源恢复生产力是当务之急。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规划方面主要是获取被治理区的基础资料,采用合适的规划模型,对规划区进行规划,并对规划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土地资源规划提供最优规划方案。随着RS、GIS、GPS技术的发展并日益呈现出集成化、智能化、自动化的“3S”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建立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系统已成为可能。它不仅能实现信息更新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而且能快速按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同时制定几种规划方案,供领导部门决策。在黄河流域,将遥感技术逐步应用于水利工程的地区稳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调查、河口演变以及影像地图编绘等方面,为黄河流域的治理提供了科学资料,在治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长江流域治理过程中也充分发挥RS、GIS、计算机制图技术及网络技术等前沿技术优势,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决策提供服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河下游,通过RS、GIS及GPS等新的技术手段,以多维动态监测来获取准同步、短周期、大范围的多平台、多时相、多波段的环境信息资料。
四、结语
我国人口仍在迅速增长,农用地在减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保证经济建设的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管理除了采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外,还必须采用技术手段,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土地管理建立在高新技术水平上,同时,做好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等基础性工作。尽管任务是繁重的,但是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就一定可以把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杨玉章.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若干看法[J].资源·产业,2004,(1):42-43.
[2] 聂艳,周勇,陈平,等.基于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的农用地分等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只有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才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国土资源是一个物质基础,我们必须合理、科学利用,在利用的同时,还要保护、治理好,以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管理建设在国家建设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紧迫性
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许多问题:总耕地面积在缩小,土地资源面临着严峻考验,资源缺乏等问题。因此,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指导,严格制定科学的环境资源发展战略。信息化作为促进国土资源高效管理、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的重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国土资源工作的必然选择。综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商业软件机构,都把国土资源管理软件开发应用的重点放在了城镇国土资源管理上,这是个好的趋势,也是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的一个好局面。
2、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现状
国土资源信息化就是在国土资源部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等各项工作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土资源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加速实现土地、地矿、海洋、测绘等领域国土资源工作现代化进程。通过各类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完成各类国土资源资料和数据的快速交换、储存、加工和使用,使得以往几乎无法想像的各类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分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得以实现,从而产生认识上的飞跃;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国土资源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并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的全社会共享。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仍旧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基层管理体制权责不明
我国行政管理整体都面临着体制上的改革,随着改革的不断加深以及体制的落实,国土资源管理从基层进行着改变,目前我国的基层管理主要采用了双重领导的管理模式,在机构以及职能上相对简单,因此其管理权限仅仅针对在农村从事国土资源的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基层的管理工作人员并非公务员,虽然其工资仍旧属于基层国土所的财政预算范围中,但是管理执法的经费以及人员福利没有丝毫保障,这就会产生管理上的权责混乱问题。
2.2、基层执法力度不足
作为基层行政管理部门,国土资源管理单位应当履行自己的职责,对违法乱纪现象予以及时制止,通过法律赋予的权力从基层工作中将土地滥用现象扼杀在摇篮里。但在这方面相关的基层管理单位做的还十分不足,基层的国土资源管理是最贴近实际的土地资源应用的,从这一点来说,基层管理工作就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本保障。但是实际上基层单位在管理工作上的执法力度远远无法维护正常的资源利用秩序,由此带来的后果则是屡禁不止的滥用行为,以及大量流失的国土资源。基层管理工作人员保护意识淡薄,领导滥用权力谋取私利,工作人员的管理素养不足都是导致执法不严的主要原因。应当以身作则的领导班子反而受到利益的驱使中饱私囊,借助职位便利对某些个人、企业打开方便之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流失;工作人员自身的工作能力又不足,审批惩罚措施实施不良,同样在执法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并且权责不明晰,混乱的执法和工作使得基层国土资源的管理单位不足以产生相应的威信,影响了执法工作开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后果。
2.3、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已经出台了很多的管理措施,在土地资源管理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实际法律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只考虑到自身利益和地方利益,没有按照国家法律制度执行,使国家土地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3、稳步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1、重视宣传和引导,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重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首先,应该成立能够引导信息化建设的领导班子,负责信息化建设相关事宜,同时领导班子应充分研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加快相关制度和共享政策等的制定,并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体系,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领导班子要做好各方面调研,提高信息化建设决策的科学性,要认真分析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题,并通过科学决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再次,领导班子要注重在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宣传教育,要在国土资源内部深入普及信息技术知识,让相关人员充分认识,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样才能为其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
3.2、完善监管控制与保障体系
科学资源管理,要规范和整顿国土资源开发的市场管理秩序,继续完善高效管理体制,严格依法行政,坚持依法办事,把国土资源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大资源开发及使用的宣传力度,积极推进国家相关国土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落实措施,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加强资源管理的执法监督,保障国土资源的科学化。
3.3、 提高执法力度
对于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对于违法乱建和违法开采行为应该加强整治力度,确保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执法态度,不暴力执法,依照法律程序履行相关执法工作,全面排查、严格整治,确保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
3.4、加强人才培养
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维护,促进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了解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建设的高效发展。所以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注重与各高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人才,促进信息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3.5、建立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技术标准,保证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
为了规范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加大相关研究,统一技术标准。这样在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交换以及软件开发等方面才能够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执行,避免重复开发和建设。在统一了技术标准之后,整个国土资源行业才能够按照这个标准实施信息化建设,才能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凭条、建立标准的业务模型,才能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提供可供参考的模板和依据。
结束语
国土资源管理是针对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相关资源而进行的管理行为,对于国民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健全管理制度和体系,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国土资源工作的高效发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董涛. 国土资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探[J]. 市场论坛,2006,02:161-162.
篇9
调研人员:土管党支部书记-----XXX
土管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问题
调研过程:1、分组讨论
2、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土管党支部书记蒋老师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通过此次对科学发展观的调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了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及时性与必要性,学会要有意识的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不断将其与专业能力相结合,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应该看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各要素,是统一的整体,任何要素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基于此。并且,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正确应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及科技进步的发展趋势,就使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适时且必要。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全面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可持续发展,在任何领域,任何时间都是适用的。20*年,对于中国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一年。汶川地震的悲痛撕扯着每个中国人,奥运的喜悦也振奋了每个中国人,这一悲一喜之间,让世人看到了中国力量。在悲喜过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党的执政之根本。我们党是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急民之所急,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之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解决好资源不足的矛盾,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显现出不平衡就要求我们必须走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必须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就从土地资源来讲,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场所,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也是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和旅游等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基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综合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资产的跨代配置基础上,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承载力,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满足当代和可预见的将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追求最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土地资源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就是要秉承科学可持续发展观,协调土地资源与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协调土地资源与经济、人文、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做到资源与经济的平衡,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的长期效益,资源的经济效益要始终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
篇10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000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职能与优势、大力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技能、激发自身潜能与创新思维、提升就业能力、辅助就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校;社团建设;发展
1 高校专业社团的内涵及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认同之下, 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 经学校职能部门同意并经过一定的程序成立学生团体。它拥有自我监督机制、和谐的学习氛围、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 具有系统思考和团队学习精神。高校专业社团是在学院、系、专业教研室指导下,以企业用人标准为导向,以增强专业实践能力为基础,由学生自发组织的为了共同的目标与理想学习的学生团体。
2 高校专业社团的组织活动形式
高校专业社团聘请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定期指导社团活动,同时帮助社团联系企业单位、组织参观实践、指导社团成员书写科研论文、参加专业比赛。专业社团成员以本专业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社团设立团长和常委,协助指导教师制定每学期社团学习、活动、实践计划,组织学生安排学习研讨、参观实习活动。
3 高校专业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3.1 坚持以就业能力的培养指导社团活动全过程
高校社团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个人适应能力为社团活动原则,坚持以培养就业能力指导社团活动全过程。专业社团组织活动突出个性培养和共性规范相结合的原则,突出专业特色,以规范的企业选材标作为指导社团活动的准则。近几年,在招聘的过程中,企业对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刻苦踏实的精神、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六个方面的要求较高,所以在社团的各项活动中由指导老师或社团管理部门针对各项能力的培养制定社团活动的“必修课”,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2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专业社团活动的多样性是社团发展的动力。以津城建学院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下设“图量价”工作坊、工程管理学社;电子商务专业下设“BIT”学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下设“地3”学社;营销专业下设“房地产”联合会。社团活动围绕专业学科特色、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开展活动,通过讲座、研讨、实践等活动方式,提高社团成员专业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扩大专业知识面;通过实践走访企业,了解行业用人标准与规范,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3.3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专业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专业社团以专业性为社团特色开展活动。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多以本专业知识背景作为入职手段,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成功求职、考研、创业,所以专业社团的活动必须紧密围绕专业知识学习展开。通过社团活动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扩大专业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趋势、规划职业道路。
3.4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自主性辅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
社团活动的开展从内容到形式、从策划到实施都不会受到过多的限制,社团负责人及其活动骨干完全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社团活动,同时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社团活动有很强的自主性学习要求,在社团活动中虽然没有考核,但潜在的竞争压力为同学们营造了一个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学习环境,社团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参加竞赛、论文写作、实地调研、暑期实践、认识实习等方式,使每个同学加深对岗位和行业的了解,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3.5 坚持以社团活动的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社团活动不同于课程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社团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团发展的目标。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平台和专业指导,理论应用于实践需要过程,所以社团活动应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加强校企结合,利用招聘会、毕业生的人际资源和关系单位的企业资源,帮助社团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聘请企业专家开办讲座,组织学生走访企业,了解岗位要求,针对岗位要求增强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优秀学生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可以达成就业意向,解决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选人难”的问题。
4 高校专业社团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成果凸显
虽然该校专业社团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通过近两年毕业学生成功就业的事实证明了完善的专业社团建设机制对于培养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学校育人体制起着重要作用。
4.1 社团成员成功就业案例营造积极的奋斗氛围
该校“怀远房地产联合会”三届会长都在自己的择业就业过程中取得了成功。2009 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成功应聘金地地产销售经理助理,2010 届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成功竞聘到世联地产策划部,2011 届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2011 年参加北京龙湖地产招聘,与研究生同台竞技,最终成功竞聘。2009 年“怀远房地产联合会”被评为校级优秀社团。
4.2 社团优秀的科研项目成果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BIT”电子商务学社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研发专业论文答辩、选课、导师选聘系统,该系统成功运用于教学实践,深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4.3 社团良好的专业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
“图量价”学社、工程管理学社成员每年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2008 级工程管理学生荣获第三届“浙江五洲杯”高等院校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总决赛全国二等奖。2010 年“图量价”学社团支部被评为市级优秀团支部。同时由于该学社紧密结合工程管理专业,造价预算从业人员社会需求量大,该学社成员毕业后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保持在学校就业率平均值之上。
总之,高校专业社团的发展与建设弥补了高校教学实践环节不足的问题,给予学生更多专业实践的机会,毕业、就业、择业的过程被提前融入了社团活动之中,学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学习不再盲目与茫然。明确的专业社团发展目标、完善的专业社团建设机制、成熟的社团发展规划确实发挥了辅助教学、辅助学生成功就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