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企业文化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企业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曾被中国企业备受推崇的蒙牛就是企业文化因知行不合一而导致滑落的一个典型案例。而一度被誉为中国企业家教父之一的牛根生也因没有践行企业文化中的商业伦理而备受人们非议。 “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蒙牛”被成功打造成一个中国驰名商标。“百年蒙牛,强乳兴农”、“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些蒙牛所谓的企业文化曾在中国被广泛报道。牛根生与他创造的蒙牛品牌,从草原走向了大江南北,而牛根生本人也被成功打造成一个民族企业家的形象。 更多有关爱维龙媒董事长段俊平先生中国化管理相关观点可以参见《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化道路》
2006年8月8日,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来最隆重的品牌评选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隆重揭晓。蒙牛、海尔、联想等企业获得“中国25大典范品牌企业”大奖,蒙牛集团董事长牛根生与张瑞敏、柳传志等人获得“中国25大功勋品牌人物”大奖。然而三鹿毒奶粉事件爆光后,在随之公布的经检测确认生产毒奶粉的厂商名单中,几乎所有国内处于前列的大企、名企如伊利、蒙牛、圣元等都榜上有名。受此影响,蒙牛的股价严重缩水,市值从300多亿元缩减到了120多亿元。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有关犯罪人员刚刚被判决,三鹿企业还未被宣布破产,蒙牛特仑苏OMP事件又爆发了。
“特仑苏”一词源自蒙语,是“金牌牛奶”之意。和普通牛奶相比,特仑苏的定位是高端市场,它的最大卖点是添加了OMP,包装上印有“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委托国家有关权威专业机构对特仑苏所含蛋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临床实验”,实验证明“OMP在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方面具有作用”。然而特仑苏在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同时,门前是非也一直不少。有些专家质疑蒙牛生产的这种价格为普通牛奶2倍多的高端牛奶制品之所以卖得这么贵,是因为炒作概念,而且有很大的健康风险。随后专家调查OMP的来源、生产工艺、添加量、检验报告以及国际同类产品政府许可和国外使用情况,认为消费者饮用目前市场上该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我国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随后蒙牛公司已经按照有关执法部门的意见停止在产品中添加OMP,并表示将按照法律规定提出申请。有关执法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对该企业的违法行为作出处理。
在6个政府机构联合的结论中,还有一个意见意味深长,即指出蒙牛“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特仑苏”是蒙牛的高端产品,而“夸大宣传产品功能”的结果则是“特仑苏”的价格比之普通牛奶要贵出许多。政府部门的这个定性,换个说法,可以理解为,“特仑苏”的实际价值与其宣传的价值脱节了。这么一个通过上海一家进出口公司进口的、由一家新西兰公司生产的、已经有20多年销售历史的添加物,被炒作成一个“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的“自主研发创新”的成就,实在让人“不知其可”。
篇2
关键词:施工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 内聚力 核心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竞争,表面看来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深一层看是管理水平的竞争,再深一层看就是文化的竞争。 企业文化学的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二十年来,企业文化建设逐渐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企业产生持续性竞争力和逆光凝聚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它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概述
1.1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
1.2企业的竞争力由政治力、经济力和文化力三方面因素构成。文化力主要包括企业目标的凝聚力;企业哲学的指导力;企业宗旨的感召力;企业精神的激励力;企业道德、企业风气和企业制度的规范力;企业风俗、企业典礼、仪式和企业活动的强化作用;企业标识、企业旗帜、厂容厂貌、厂服等;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的辐射力八方面内容。
1.3 企业文化的作用
文化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力主要作用有:导向作用;约束作用; 凝聚作用 激励作用; 辐射作用;陶冶作用和创新作用七个方面。
2、国有施工企业员工特点
2.1 施工企业员工的组成:由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和施工作业人员,企业员工组成决定了施工企业人员的特点。
2.2 施工企业员工的特点:由于施工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员工的一些特点。
2.2.1 施工企业员工组成的复杂性,我们既有学历低的,实际经验比较丰富的一线的技术工人,也有文化程度较高的大中专学生,还有一些专门引进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包括返聘内部的专家型人才)。
2.2.2 施工企业各层次人才特点,施工企业人员按岗位特点员工分为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其他管理人员、一线主要生产操作人员、辅助和服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相对应的人员可分为高层次人才和普通人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属于高层次人才,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人才。其他人员属于施工作业人员大都是普通员工。
2.2.3 员工的人员分布呈现分散性,施工企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流动性强。施工企业的组织机构因施工项目而设立,属于临时组建,随着项目的完工,新项目的开工人员组成进行新的调整。
3、国有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又是一种信念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心理的力量。这三种力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文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无形力量。特别是在当它的力量十分雄厚的时候,能够产生较强有力的经营结果,无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业主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工共同奋斗,企业文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国有施工企业中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应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凝聚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任何一个现代企业的维系和发展都需要两个纽带,一个是物质、利益、产权的纽带,另一个是文化、精神、理念的纽带,就好比“硬件”和“软件”,两者互相支撑,缺一不可。从“软件”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实践中逐步树立、形成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念、独特的企业精神、合理的经营之道、崇高的经营境界以及为广大员工所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企业“软件”搞好了,同时配以企业的“硬件”建设,才具有双重动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然会提高。
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谁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各级领导和干部职工必须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意义,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迈出扎扎实实的步伐。但企业文化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建设不是目的,重在推广和落实。因此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全员参与,密切配合,确保该项工作的实际效果。
4、新形势下国有施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措施和途径
4.1 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是“企业家”的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来管理的,所以,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取决于企业领导者对建设企业文化的见解和其独具个性及前瞻性的管理意识。只有通过其长远的目光、人格的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潜力,才能不断推动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4.2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是要抛开制度管理。没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也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更不能从根本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能够达到增强企业内聚力、加强职工自我控制、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扩大企业影响。所以,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可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使企业不断提高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4.3 企业文化必须要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
一个企业要想增强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形成一致的理念,并且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使职工的个人行为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企业管理工作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敬业、爱业、守业、创业教育,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发掘出能激励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企业兴我光荣、企业衰我耻辱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和谐氛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企业文化关系着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整体的氛围和形象产生积极地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在我们国有施工企业中,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使企业文化建设伴随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并使文化理念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为,同时,像传教士一样传播企业文化,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周围的人,要相信口碑的力量、相信文化的力量,真正做到使企业文化坚不可摧,成为企业永续经营和品牌建设的强大基石。
篇3
2005年末,一股“闪亮风暴”以湖南卫视为主要载体,在全国迅速掀起一场品牌风暴,这是继哈药集团10亿元地毯式轰炸的广告运作之后,另一场在医药界高调上演的营销神话。但这一次神话的主角采用的却是医药行业很少采用的娱乐营销手法。
医药产品大规模采用娱乐营销手段,这无论对于医药行业本身还是对于营销界,都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药企遭遇营销瓶颈
2005年7月,广告审查暂行规定和新的行业政策出台,新的规定和政策成为整个医药保健品行业历史性的转折点,因为新的规定加大了对药品企业广告的限制。同时,国家相关机构和新闻媒体对各类不法产品、不法行为的宣传和曝光力度逐渐加大,加上各种营销手段的不断渗透引发的逆反效应,消费者对医药产品的消费心理开始从感性向理性转移。至此,医药行业进入了国家管制和消费者认知升级的双重藩篱之中……
行业竞争的白热化、市场表现的多元化、营销手段的熟练化、行业政策的规范严格化,当这一个又一个难题接二连三地摆在面前时,一直以来作为整个营销大环境引领者的医药行业不得不重新自省,从传统的社区推广、宣传炒作、软性广告及会议营销、服务营销脱离出来,从其它行业的营销特色中寻找灵感。
2004年随着《超级女声》在全国的热播,张含韵的一句“酸酸甜甜就是我”让蒙牛酸酸乳传遍了大江南北,给在守旧和突围中徘徊不定的医药企业们提了一个大“醒”:新的“娱乐营销”思路开始在以仁和药业为首的一批药品企业中闪现。首先是京都念慈庵的“全国PUB歌手大赛”活动为这场新的药业营销新模式奏响了序曲,而仁和药业集团的“仁和闪亮新主播”则将医药企业的娱乐营销推向。
娱乐营销成就王牌产品
相对于哈药集团通过巨额投入、全国大铺广告取得知名度和产品利润而言,现在的医药行业无疑面对着比几年前更为残酷的竞争和更为严苛的政策环境。
仁和药业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借助了湖南卫视这一目前中国最为强大的娱乐媒体平台,不仅为其主打产品做了强势宣传,而且巧妙地将企业精神融入其中,在节目热播的同时让自身的企业文化价值也得到认同。
仁和药业的主打产品“闪亮滴眼露” 通过“仁和闪亮新主播”的强势传播,迅速由一个地方品牌跻身于全国品牌之列,知名度和美誉度空前提高,产品销售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劲势头。国庆之后,“闪亮滴眼露”供不应求,在北京、上海、西安、长沙等地曾多次断货。
而隐藏并投射于“闪亮新主播”光环之外的,是仁和药业所倡导的“闪亮精神”,也就是:个性、创新、勇敢、自信、超越、奉献、乐观、和谐、坚持等等,这也正是这个选秀节目所体现出的精神文化内涵。这个节目吸引了15万名各年龄层的人报名参与,和超过2000万名的铁杆观众,仁和的名字与仁和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价值也随之传遍了千家万户。
从仁和同湖南卫视的合作情况来看,借助于事件营销与活动营销,给企业带来的是滚滚财源和知名度的大幅提高。这不仅体现在产品的热卖或者利润的增长,事实上,仁和通过“闪亮新主播”所引发的价值诉求和传播效应,已经超越了商业营销和新闻传播的层面,其内涵和意义是基于以“自信,用于秀出自我”为标榜的《超级女声》之上的再次升华。
篇4
摘要:本文从医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及其成因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医药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关键词:医药企业 并购 财务风险 管控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通常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即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宏观经济政策向“调结构”转变,结构调整、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主旋律。并购是企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每一次产业结构升级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并购浪潮,并购已然成为目前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活动同样活跃。据WIND数据统计,2014年我国医药行业内排除跨境并购单笔1亿元以上的并购重组案总额已达到673 亿元,并购数达到99起,交易额同比增长53%。对于医药行业的并购活动,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然而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并购成功率还未达到30%,医药行业的并购大部分还是失败的。所以加强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研究,深入探讨其财务风险的防控,对于我国医药行业兼并整合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医药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一)并购定价风险。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并购定价主要涉及并购价值评估和交易价格谈判两个环节。其中,并购价值评估包括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和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是产生并购定价风险的主要原因。从并购价值评估的风险来源来看,主要有信息不对称风险、估值风险两个方面。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仍存在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等问题,要想真实、完整地获得被并购企业内部与外部的、财务与非财务的各种信息较为困难。而且一些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出具材料的公信力也存疑,甚至有粉饰编造的情况。在所获得信息的真实性、可用性较差时,并购方容易对其财务报告问题、资产质量、负债状况、抵押担保等情况估计不足,对其业务竞争力、盈利能力、成长性和持续性做出误判,使得估值出现偏差。
估值方法不当是导致并购定价风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企业价值估值的理论与方法还不够完善,一些估值方法在实务运用中操作性不强,存在诸多局限。在实务中,评估过程往往需要大量主观判断,人为来加以调整,可靠性存疑。
(二)融资支付风险。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并购资金保证和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对于并购方来说,实施企业并购行动往往会消耗大量资金,而并购后的日常运营和后续发展也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融资要谋划在先。企业并购融资按来源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主要是依靠留存收益筹集并购资金。内部融资速度快、成本低,但大量使用留存收益会影响企业现金流和周转资金规模,可能带来现金短缺风险;外部融资包括股票、债券、并购贷款等。同时外部融资的成本和规模,还受法律法规、融资环境、融资渠道资源和自身资本结构的影响。
目前企业并购有股票支付、现金支付、混合支付三种常见的支付方式。现金支付是并购中最简单的支付方式,能够快速完成并购交易,但是现金支付会给企业形成现时资金负担和资金流动性风险;股票支付则是通过发行新股用于支付并购对价,它能够减轻资金负担,筹划得当也可享受税收优惠,但企业原股东股权会被稀释,加之增发募资程序繁杂、周期长、成本高,容易丧失并购机会;而混合支付是前面两种方式的结合,各种支付工具可相互补充,但其操作复杂,也会增加并购后整合的难度。企业在并购中选择支付方式不当,比如现金支付过多、支付结构不合理,都会产生支付风险,影响并购活动。
(三)财务整合风险。我国当前医药企业并购多数属于同业间横向并购,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和进入新市场领域。虽然市场环境、客户群体、经营模式、工艺技术都有许多方面相似,但企业之间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经营团队仍会有显著差异,容易产生并购整合风险,所以不可轻视。
(四)医药企业并购应关注的其他问题。医药企业行业监管严格、技术壁垒高、产品周期长,往往对医药企业的投资并购比其他行业更为复杂、更具有挑战性。风险事项通常不是孤立的,往往环环相扣,相互影响。所以在应对并购财务风险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前后环节、不同层次综合分析,要特别关注所处行业的高风险领域。在医药行业中,主要包括许可及经营资质、知识产权、药品质量、安全环保4个方面。(1)许可及经营资质。在我国药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业监管非严格,生产经营企业必须在获得许可、认证和相应经营资质,方可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就属于非法经营。所以在医药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进行许可和经营资质核查是必要程序。(2)知识产权。对于医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问题极其重要。目标企业所拥有的药品专利、工艺技术(药品批文)、研发成果、品牌商标往往决定了其竞争力、创新性、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并购中应对目标企业的知识产权进行充分调查,以确认其所持有的知识产权权利,是否存在侵害知识产权情形和其他风险,关注药品技术(许可批文)转让限制、专利或技术的来源及其保护期,并对其价值作合理判断。(3)药品质量。(4)安全环保。投资医药企业,安全环保风险也是必须谨慎对待的风险之一。药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但随着医药行业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环保费用支出和环保治理工作难度持续加大,若医药企业在安全环保方面投入不足,一旦出现安全生产事故或环保污染事件,势必会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
二、医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管控策略
(一)并购行动要符合战略和价值导向。医药企业在并购中必须克服一味追求规模,盲目“做大”的面子倾向。企业在选择并购扩张时,要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导向,也要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对于不符合战略方向和主业要求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超出自身能力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投资回报率低的并购项目不投;对于风险不可控的并购项目不投。避免因并购投资战略方向不清,并购动机盲目,致使并购行动失败,而产生各种财务风险。
(二)全面深入了解目标企业经营活动。双方确定并购意向后,企业应展开尽职调查工作,全面了解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收集真实、完整的信息是保证并购估值可靠的重要前提,并购方可以委托具备较强执业能力的中介机构实施,并选派丰富工作经验和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人员参与调查。调查时,除了收集各种资料外,也要注意分析其管理团队、业务模式、盈利模式、业务协同性和发展可持续性,同时针对医药行业特有的一些经营要素、竞争资源、风险领域要重点突出的排查,以形成对目标企业客观、立体的全面认识,减少误判。
(三)基于并购价值和收益作定价决策。企业并购价值包括目标企业的价值,也包括因并购产生协同效应而产生的价值增量。企业并购定价决策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即要并购净收益大于0,这样并购才是可行的。目标企业的价值与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之和就是并购价值。并购产生的价值增量与并购交易费用之差就是并购溢价区间,即并购双方的谈判区间,最终成交价应落在此区域。
(四)以增加股东价值为目标进行稳健融资。企业并购中,管控融资环节财务风险主要是处理好并购资金对资本结构影响的问题。融资风险管控的目标是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在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融资成本,增加股东价值。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要准确测算融资需求量;二要拓展并购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保障能力;三要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期限搭配,划定债务融资极限,防范偿债风险;四要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提出融资方案,并通过EBIT-EPS(或ROE)无差别分析,比较不同融资方式对EPS影响大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最低、股东价值最高的方案进行融资。
(五)通过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兑付对价。并购对价支付是并购中的关键环节,不同支付方式对并购双方的财务影响明显不同。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也可能较大程度降低企业并购成本和支付风险。并购企业一方面要与目标企业确定合理的资金支付时间和数量。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资本结构、税收筹划、资金压力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资金支付组织,保证并购活动顺利进行。
同时,由于医药行业政府管制严格、关系营销盛行,目标企业原股东公共关系网络、技术技能对并购后的稳定经营非常重要,包括出于限制原股东从事竞争行业的考虑,往往需要其继续服务一定年限。为锁定目标企业核心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并购采用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兑付部分对价,是一项次优选择。盈利能力支付计划,即并购交易的最终价格部分取决于目标企业在所有权转让后的经营业绩,是一种弹性较大的支付方法。
(六)实施整合计划,促进财务融合。并购后整合是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协同的关键。并购企业要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系统地实施整合,包括实施经营战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管理体系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各板块的整合是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各项整合工作协同推进,才不会使财务整合孤掌难鸣。财务要“刚柔并济”实施整合,促进财务管理目标、机构人员、制度流程、会计核算、资金资产和业绩考核的融合。
在进行企业并购时,充分考虑并购失败的可能性,并制定财务应对策略和其他退出安排,及时止损。并购后,一旦并购预期出现重大偏离,并购协同效应不能实现,并对并购后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时,企业应采取果断措施,实施包括出售资产、撤资转让在内的退出办法,防止财务风险扩散,影响并购方自身的经营安全。
参考文献:
1.余浩翔.上市医药企业并购重组中的财务风险及其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5
关键词:医药行业;并购;财务整合
企业间的并购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使企业更好的发展,而企业规模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也是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存在着行业投资并购的现象,然而在字头并购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财务整合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医药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还需要从企业文化、财务、以及组织结构等多方面来对并购的财务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证企业健康的发展。
一、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1.对财务整合没有足够的重视
企业进行并购整合是为了更好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但也有很多医药企业利用并购来进行圈钱。而盲目的并购行为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特别是很多企业对于财务整合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医药企业在并购的过程中并没有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财务情况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并购的结果也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这也说明企业并购最终失败。
2.资本结构的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企业并购时,企业的发展就会相对较快,而如果没有对企业的负债、资产进行有效的整合,那么并购后的企业资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价值,并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还会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并购失败的重要表现。而很多失败的企业并购都是由于没有对企业的资本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而产生的,这也是目前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3.对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不到位
并购后的企业与并购的企业之间多少都会存在着一些差异,比如在企业文化、组织结构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因此在并购完成后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矛盾,而财务整合工作如果不到位,那么还将会出现一系列的风险,其中包括了金融风险、定价风险以及支付风险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也严重影响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如果没有进行合理的财务整合风险控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将面临失控。同时,企业需要对并购企业进行专门的财务整合,这样也可以降低风险的发生。如果在企业并购完成后,没有第一时间对企业的财务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的融资项目也会发生投资过度等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也说明企业并购后很容易发生各种不确定的问题,从企业并购的角度来看,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我国医药企业投资并购中财务整合的相关建议
1.企业的投资并购要有明确的财务整合目标
医药企业在并购之前,需要有明确的并购目标,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整合的目标,只有在明确的目标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并购。而企业在并购之后,规模和竞争力都会相应有所提高,这样企业所追求的最大价值就能够更好的得以实现,其中财务整合能够有效的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从而让医药企业能够从财务入手,实现更好的资源配置优化。在采取了合理有效的财政整合后,企业在并购之后也会具有更多的优势,特别是在运营管理上也能够更加高效,这样对于进一步提高财务资源的使用率和发挥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投资并购的过程中,企业的财务整合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还要有针对性,财务部门的工作要偏向于财务整合之后的各项工作,同时也要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负责,通过合理的财务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得的受益也会有所增加,这也是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目的的手段之一,因此,企业的投资并购必须要以财务整合为基本目标。
2.有效合理的优化资本结构
优化资本结构对于并购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并购后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那么也将会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就需要对资本结构的优化有明确的认识,在并购的过程中,要通过财政的整合来讲双方的资产结构调整到最佳,这样就可以降低在并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财产损失,防止企业出现利润下滑的现象。当前,医药企业在对优化资本结构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在通过合理的企业并购之后,双方企业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经济效益较差的一方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营资本,而通过资本结构的优化,医药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造血功能,这样企业的活力就会大大增加,之前存在的不亮资产现象也会有所减轻,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医药企业并购后,通过合理优化资本结构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3.财务整合过程中应该加强财务风险的控制
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这也是企业并购的目的之一。然而企业在并购之后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其次要对财务管理风险进行控制,对并购后的企业实行统一的预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最后要对并购后企业其他风险进行全面控制,包括企业财务人员的整合、财务文化的整理等等,通过为并购企业输血而最终实现造血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医药行业投资并购过程中,财务整合直接关系到并购企业双方的成功率,对实现并购医药企业价值最大化有着关键作用。在并购过程中,医药企业应该正视财务整合的作用,并且将财务整合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篇6
2009年以来,受金融危机、新医改方案及医药企业逐渐规范等多重因素影响,外资以并购国内医药企业这种迂回方式进入中国庞大的医药市场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不久前,瑞士诺华收购浙江天元生物药业85%的股权,间接进入中国甲流疫苗市场;提供成人干细胞病前采集、处理和长期储存的美国NeoStem公司获得中国生物药业控股权。此外,美国辉瑞、荷兰帝斯曼、英国葛兰素史克等知名跨国医药企业都表示在积极寻找中国优质医药企业进行并购合作。
内部增长和外部并购是任何企业做大做强必然依靠的两条路,但制药行业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再加上跨国医药巨头在本地市场受到的某些具体品类的政策限制等特点,决定了外部并购在跨国药企的重要战略地位:外部收购可以免去新药审批流程和投资新厂带来的资金风险,降低跨国企业进入本土医药市场的难度和复杂度。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制药行业就掀起了并购、重组浪潮,通过整合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并购是一项复杂且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帝斯曼战略并购总监何飞在接受《首席财务官》专访时表示,“事实上,过去有60%的并购在损失价值,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并购前考量
作为世界500强之一、欧洲最大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荷兰皇家帝斯曼(DSM)是全球最大的青霉素抗生素和维生素生产商,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以及清洁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目前集团年销售额93亿欧元。
2004年,帝斯曼与国内抗生素行业的老大――华北制药结盟,这令帝斯曼这一全球原料药行业的隐形冠军在中国医药行业一夜成名。2009年3月双方最终签署了在营养品(维生素)和抗感染药领域设立合资公司的合约,但之后由于华北制药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双方不得不暂停为期八个月的婚约。
“帝斯曼上百年来一直做并购、兼并或者说合并,这是帝斯曼在中国扩张的主要途径之一,受到管理层的高度重视。”据何飞介绍,帝斯曼集团专门设立了战略并购部门,以并购的方式延伸帝斯曼在专业领域中业务的拓展为重点。
此前,何飞曾主导过辉瑞以13亿美元收购Esperion Therapeutics的案例,自2007年加入帝斯曼之后,多次参与过帝斯曼的全球战略并购。作为经验丰富的并购操盘手,何飞通常从两方面评判并购活动的价值。
一是并购战略先行。并购之前要对某个行业有一个清晰的并购战略,并且与企业的总体方向保持一致。帝斯曼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或者清洁能源为主,并购战略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是寻找在核心业务领域,且拥有共同发展战略、相似发展理念的收购目标。
二是考量并购的协同效应。并购的价值考量是并购活动的中心,财务中介机构或者投行更多地从市场做一些价值评测、财务模型估算等,比如PE指标。何飞更看重的是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环保等方面产生协同效应的价值测算。
“比如帝斯曼在抗生素高端产品方面,拥有国内企业并不具备的‘绿色酶法’工艺技术,我们需要找出一个先进的平台,能应用我们的技术并投入生产。”何飞说。
再比如之前帝斯曼与华北制药合作,就是想借助华药的生产优势和销售网络,扩大双方的市场份额。同时,帝斯曼的国外网络也有助于华药产品的国际市场拓展,并购合作有利于实现双赢的局面。
再以帝斯曼购买罗氏维生素为例,当时罗氏在中国是亏损的,帝斯曼买过来之后把维生素当成营养品而非药品来管理,之后维生素部门成为帝斯曼抵御经济危机的一把利器。这一成功的例子就是因为帝斯曼看到罗氏维生素与帝斯曼营养品在市场方面的协同效应。
“当然,我们的并购目标不一定是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那些规模较小但生产规范、拥有某项新技术、与我们有某种协同效应的医药企业也将成为并购目标。”何飞认为,当下的医药行业企业呈现多、小、乱的状态,而医药行业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和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未来几年行业集中度会越来越高,而新医改必然会加速医药行业的整合趋势。
“新医改将潜在的医药需求释放出来,规模大、实力强的药企必将受益,对帝斯曼而言,我们的挑战就是如何继续与大的抗生素药厂保持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华药、石药、联邦制药等都是帝斯曼的下游合作厂商。”何飞说。
并购中的价值导向
“当下的并购市场被炒得很热,高溢价导致并购成本越来越高。”何飞说,能不能淘出金子的关键在于是否对行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帝斯曼从事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有几十年的积淀,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何飞本人是生物化学领域的专家,曾就职于辉瑞制药,多年从事医药行业的背景令他比纯粹的财务人员更了解该行业,“比如说,有一家医药企业我们跟踪了快两年的时候,别的风投才进来,我们在别人发现之前先跟进,就抓住了以较低的价值买进的机会。”
此外,并购的复杂性要求专业中介机构参与其中。在尽职调查时,借助法律、财务、金融等各种专业中介机构可以深入了解本土企业文化、法律等外部环境和目标企业的资源、业绩、客户等情况并做出可靠的评估。
虽然对专业中介机构在并购过程中的价值给予肯定,但同时何飞提出要处理好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关系,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是由企业主导整个并购过程,而非投行等中介主导。事实上,很多失败的案例都是被金融或者财务顾问所主导,企业被中介机构牵着鼻子走所导致的。
二是中介机构不仅要了解跨国公司的工作方式和国际惯例,同时还要熟悉本土企业的情况。“尽职调查如果都是一帮老外,有可能导致认识上的落差。”何飞举例说,当年“麦肯锡兵败实达”事件传得沸沸扬扬,甚至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关键在于洋顾问不了解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三是把并购当作一个项目,由一个具体团队来管理。并购团队的成员应当拥有比较平衡的背景,有金融、财务,也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才能对并购的价值做出全面的考量。同时,团队成员之间应该有非常清晰的分工,又合作良好。
何飞认为,并购团队要对项目负责到底,即并购以后是否创造价值,或者是损失价值,都要向董事会负责。并购项目牵头人负责在董事会批准的价值范围内怎么样最好地维护公司的利益,最好地谈判,得到最有利的条款,然后按照最好的程序和步骤来完成。
在艰苦繁杂的并购谈判过程中,何飞逐渐学会了享受重压的工作过程,并把并购谈判视为一门战略、战术、心理博弈的艺术。“比如说,去年我在谈判一个大项目时候,比我们的估价省了2000万欧元,相当于2亿元人民币,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为公司创造了价值,这是非常有意思、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并购后期的整合
谈到当下国内并购的难点,何飞总结了以下四点:一是买卖双方对价值的期望不同,外资并购走进高溢价时代;二是中国特殊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并购比成熟市场难,比如股权结构或者历史情况比较复杂,股份制企业里面有私人亦有国有,复杂的股权结构在操作上更加困难;三是多数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多元化与外资单一并购的矛盾,在并购过程中面临部分业务被剥离出来的困难,而剥离增加了并购的复杂性和难度;四是并购后期的文化和管理层的整合比较困难,各自的文化和管理各有优缺点,双方需要融合和磨合的过程。
“尤其是并购后期整合的风险非常大,没有一个清晰战略你就不能很好的整合,而没有一个很好的整合并购肯定是失败的。比如著名的两个并购失败案例,美国AOL和时代华纳、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并购都以整合失败告终。”经历了很多并购案例的何飞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全球范围内失败的并购案例中,80%以上直接或间接起因于并购后企业整合的失败。多数并购专家一致认为,为取得长期成功,促使整合迅速进行是非常必要的。被并购企业丧失动力,即所谓的“并后漂移”现象在并购过程中常有发生,导致生产力、服务水平及员工士气都会下降。企业将面临着大量的问题,而要解决又无从下手,这时候就容易发生动摇和解体。
篇7
嘉宾:
关 平 东盛科技副总裁、东盛医药常务副总经理
武英杰 深圳歧黄万生堂总部首席营销官(原三株集团新事业执行副总裁)
陈奇锐 铂策划总经理、首席策划
祝匡善 海南亚洲制药总经理助理 前品牌时代
主持人:药品需不需要品牌,在数年前还是一个比较受到争议的话题,但现在大家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医药企业和它的产品都要着眼于品牌建设,我们想请几位就中国医药产品的品牌问题作一个总的印象描述?
武英杰:谈中国医药品牌,我想站在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比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考虑更有意义,我自己从事医药行业多年,一般看病都有自己喜欢或知道的品牌药品,但是真的去了医院之后,忠诚度都被医生同化了。我近期去医院看病时,我提到的药品牌子被专家几句话给予否定了,自己最终也接纳了医生的建议。因此,我感觉中国目前的医药品牌还不成熟,一个没有顾客忠诚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其实就是一个阶段性的知名度的凝结而已。对于产品品牌,处方药的品牌就是医生的品牌,OTC的品牌就是广告品牌,没有广告慢慢就没有品牌,即使现在知名度很高的西安杨森的达克宁霜,如果坚持一年不打广告,结果我想显而易见。对于企业品牌,最终是需要靠销售来体现的,因为顾客忠诚度的体现就是重复的购买和良好的口碑传播,但是目前很多医药企业品牌和销售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多数人或许知道企业、知道产品,但却不知道什么企业生产什么产品。
关平:如果你是一名医药界人士,你能叫出100个医药工业企业的企业名,能叫出200个药品名称,那说明这些企业是知名企业,影响大,这些产品是知名产品,销量大。叫不出来的企业和产品,往往就是影响不大的企业,销量不大的产品。医药工业将来要做强做大,一定要进行品牌建设。目前一些医药工业已经做得相对较大,如国内的石药、华药等,每年做到五六十亿元的,但单品每年过亿、过两亿、过五亿的并不多,这说明品牌还不够强。如果要做到100亿的规模,不应当是靠做1000个品种来实现的,而是做两个10亿元、三个8个亿的、五个5亿元、十个3亿元,30个亿元的。所以医药工业必须走品牌之路,单品过亿了,心理才会踏实一点。纵观世界医药巨头,有哪一个企业是依靠很多品种取胜的?其一个品种年销售额往往就是数十亿美元,关键还在于品牌。国内医药过10亿产品品牌是没有的,有些号称达到过,但不能持久,仍然谈不上真正的“品牌”。
祝匡善:医药品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产品、质量、服务、公共关系等等;医药品牌也是逐步积累起来的,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也不是靠广告打出来的,时间越长,企业文化沉淀就越浓厚;医药品牌是建立在企业诚信的基础之上的,并通过参与社会事务反映出来。但是,目前不少医药企业品牌面临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它们并未真心去塑造品牌,而是为了完成销售任务,通过销售“顺便”树立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们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以保完成销售,但品牌在这过程中却受到了损害,这已成为了医药行业的一个通病。
陈奇锐:我并未感觉到中国有很好的医药品牌存在,主要原因是中国医药市场环境1991年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后,发展周期还太短,诸多医药企业品牌意识不强,以致目前中国没有很好的医药品牌存在。只能说很多医药企业刚刚有品牌意识,但却都偏重于做“量”,去解决企业的“温饱”问题,并且认为只有达到了“小康”水平,才会考虑品牌建设,这点令人担忧。
主持人:各位已经谈到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建设品牌的复杂性,那么你们认为依据现实状况下的产业情况,品牌对于这个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武英杰:从国民需求和行业发展现状看,医药行业发展是相对迟缓的,但如果比行业增长率,医药行业处于名列前茅的位置。我认为,医药行业已经进入了“前品牌时代”,也就是说企业和消费者都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前期遗留太多的问题,行业处在一个痛苦的转型期,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应当注重好品牌的塑造和维护工作。古人云:“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其实品牌也是如此,回顾国内不少医药企业,以往曾经非常知名,但却不能维护品牌,现在很多都已经销声匿迹。
陈奇锐:中国医药市场可以说是刚刚有品牌意识,并未真正进入品牌时代。品牌包含着美誉度和忠诚度等,不少企业却并未意识到,并未根据自身特色来塑造品牌。纵观世界优秀医药企业,其成功的因素主要就是品牌和网络,中国医药行业要步入更高的层次,品牌是迫切需要的。
关平:在医药行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开放和整顿,我很坚定地认为,医药行业已经步了品牌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药品供不应求,品牌当然可有可无;但如今,医药产品同质化已经相当严重,很多替代产品也纷纷出现,这就证明医药行业已经进入品牌时代,而且也必然走到品牌时代,品牌已经意味着忠诚度和美誉度的问题,只有依靠品牌才能做大起来,企业没有品牌,持续性的销量肯定不大。如果要做到世界500强,不仅需要扩大“地盘”——在中国做不够,要做到世界,还得扩大单品的销量,让单品从年销1亿元做到年销5亿10亿,而如果没有品牌,很难实现。在医药行业处境较为尴尬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有不少的单品做到了数亿元,也做到了品牌化,如丹参滴丸等,我们认识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就是因为它们的品牌产品。
祝匡善: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已经步入了医药品牌时代,以后肯定是品牌的竞争。大家都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大家也都在做品牌,问题是一些企业急功近利,夸大宣传,缺乏诚信,虽然名气一时间可能很大,但并不具备品牌价值。品牌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基础是诚信,这一基础包括产品质量、价格体系、服务体系等,在诚信基础上做营销,在营销过程及与社会中塑造品牌,才会树立起良好的品牌。 品牌与市场不协调
主持人:我们来谈一个比较技术化的问题,希望各位能将你们的实践秘诀贡献出来与大家分享,就是药品分为处方药和OTC,不少企业又都生产这两类药品,就处方药而言,决策者、使用者并非同一个人, 品牌推广有没有一些捷径可走?
关平:处方药塑造品牌的情况极为特殊,因为它的决策者不是使用者,决策者是医生,使用者是病人,因此处方药一般不针对大众做广告,不需要服务到消费者,而是目标锁定在医务人员,只需服务到医务人员就可以了,如果要服务到大众,大众有可能并不信任它,它必须通过医务人员的桥梁,才能服务到大众,也才能在大众心中竖立品牌。同时,处方药对医生是有品牌的,对消费者来说也是有品牌的——它是通过口碑传播,让消费者认知到其“品质”“疗效”等。许多销售很好的处方药,在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后,也会转到药店销售,消费者自然也到药店里购买了,这时,这品牌就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打造处方药品牌还是十分必要的。OTC的目标群体是大众,一定需要做品牌。但消费者不是固定的人群,如感冒药、维生素的目标群体是所有人,他们都是潜在消费者;从另一方面看,有时又是有侧重的,如针对小孩子、针对老人、针对女人、针对男人等。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往往并不关心医药企业形象,更多的是关注产品,因此OTC应当树立的是产品品牌,这一品牌元素应当包括疗效、品质、价格等,通过产品品牌影响到企业品牌,让消费者对企业有所感知。
武英杰:药品是关于国计民生的产品,所以在品牌塑造上有其独特的方面,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其实可以分开实施的,处方药品的品牌推广者是医疗专业人员,非处方药品的品牌推广者初期肯定是媒体,但是所有的推广都离不开一个硬道理:安全有效,这是根基,没有这个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营销理论中的“推拉互动”是有道理的——整合营销塑造品牌,推拉脱节是不行的。相反,如果高空是拉力,地面促销是推力,那么安全有效的产品力才是互动的原动力,这乃为核心。一个药品安全有效,进而服务营销,从而产生良好口碑,再后上空广告塑造形象,地面品牌螺旋式升,这应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主持人:现在提一个我们比较疑惑的问题,品牌与市场表现似乎在现实情况下并不协调,比如去年的医药企业销售排行上,很多知名企业排名靠后,而一些并不知名的企业却排到了更前面。
武英杰:就品牌而言,其应该和销售有直接关系的,品牌如果转换不成销售力,那么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品牌的内涵延伸的有问题,因为医药品牌必须通过具体的产品作为载体来体现,就如大家都知道同仁堂货真价实,但是具体那个产品在市场上独占熬头却又说不上来,因此老品牌焕发新春还是要靠新品带动,老品种作为支撑和持续,新品种是后续动力;二是说明许多大家认为是“品牌”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品牌,我认为品牌应来源于地面,提高于媒体,在企业产品美誉度的基础上,广告起到把美誉度迅速传播成为知名度,如此才能做到“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三是扎根在消费者心理的品牌后期维护和服务脱节了,如果把品牌比喻成孩子,那么企业就是母亲,服务就是母亲教育孩子的课本,没有好的教育方式和载体,品牌慢慢也就“肾虚”了。
陈奇锐:老牌知名产品多为是国有企业的产品,而国有企业往往由于体制原因有了利润就分掉,并无资金积累,由于缺乏市场意识,造成与市场脱节。生产知名产品的企业机制不好,一无战略,二无战术,三无人才,有一些国有企业做得好,也仅仅是靠它拥有一两个人的出色才华。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在市场化方面进行调整,那么这品牌是可以继续维系下去的。而相对于民营企业,由于贴近市场,机制灵活,反应灵敏,最终让企业品牌也断的提升,市场表现出色。
祝匡善:中国医药行业的尴尬之处在于,上世纪80年代后,陆续引进了一些外资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剂型、市场、营销等都有其先进性的一面,这给不少医药企业提供了学习的土壤,所以企业能够较为快速以成长了起来,市场表现良好。但也有不少品牌企业既不注重向外资企业学习,也不注重向民营企业学习,它往往依靠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不重视市场,没有从当前的市场经济、行业竞争和营销推广上进行梳理,反应比较滞后,因此就造成了品牌与市场表现不相符的情况。目前竞争激烈,不少品牌企业也开始贴近市场,注重学习,但竞争对手已经做到了5个亿,而品牌企业却只能做到1个亿,大众认可的还是销量大的企业。
主持人:医药业的老字号似乎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但它们的表现似乎并不令人满意,以你们的观察,原因在那里?
武英杰:在国内,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往往是混为一谈的,有的时候光看到企业的名称,不知其有何产品,有时一个产品就成了企业的全部。如当年的“三株”,老百姓都知道三株口服液,但却不了解三株公司,因此当有一天“口服液”出事,“三株”也就衰败了。因此,靠单一产品支撑一个企业是很危险的事情,品牌塑造靠产品起来,但是后续开发一定要跟上,一旦脱节,补就已晚。
关平:这些名牌产品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但并未与时俱进,当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替代新品出现时,它们就无能为力了。因此,有历史沉淀的品牌产品,应当适当延伸,在剂型、疗效、市场乃至包装方面与时俱进,既维系老客户的忠诚度,又开发出新客户,从传统和现实中找到卖点,做大企业。
主持人:在外资、合资企业里,同样有这样的情况:他们可能都是世界制药前20强,都拥有世界性的品牌,但在中国的发展却悬殊巨大。
关平:这也是合资、外资企业的一个痛。它们不理解为什么西安杨森做到了20个亿,中国不少民营医药企业也在短短的时间内做到了二三十亿元,而它们在中国做了十几二十年,还是在七八亿徘徊。我想这些跨国机构的缺陷更多的是还是比较官僚,作风保守,决策迟缓,就如东盛集团在收购潜江制药时,惠氏百宫也在洽谈,但在惠氏百宫还没有开展讨论的时候,东盛集团就已经完成了收购。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外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并不急于求成,由于语言上的差异,这些品牌进入中国几乎等于重新塑造品牌,而品牌本身是一步一步扎实建立起来的。虽然这些外资企业年销售增幅较慢,但它每年都在进步,在这样保守风格下成长后,竞争对手想要再打败它就很难了,甚至基本不可能。
武英杰:先入为主很重要,尤其是在中国在总体消费意识不理智的情况下。在消费者心目中,所谓的名牌就是自己所知道的品牌,广告多就是品牌,而许多外资医药公司走的都是处方药市场,即使是非处方市场,也是按照国际惯例来开发中国零售市场,拿规范和成型的制度来和一个相对不规范、相对落后的市场配套,就好比把一个奔驰的轮胎换到丰田的轱辘上,不适是必然的。
陈奇锐:国外多数知名医药企业在中国成长不快,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不同,由于对中国不了解,制约了它的成长;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市场在整个集团中并不处于战略重点,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外资企业比较注重规范化操作,追求稳步推进。 可能的优秀品牌
主持人:在各位心目当中,哪些医药品牌你比较认可?
武英杰:中国目前因为正出于转型期的混沌时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不敢轻易断言。但“老字号”里还数同仁堂,虽然经历了前一阶段的风雨,但我相信它在与优秀企业合作后会更加稳健、辉煌,毕竟它的产品力是很强的;天津天士力我也比较看好,只要不盲目扩张,象以岭药业集团那样稳扎稳打,在目前十几个亿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也不太困难;其它他的如健康元药业、汇仁制药、益佰制药等等品牌都还可以。
关平:相对而言,合资企业品牌我都比较认可。原因是它们的品牌功底较扎实,不是在暴富基础上塑造的,而是在经过科学和消费者的沉淀建立起来的。如马叮啉在中国20年仍然非常出色,我比较认可;三株虽然曾经年销80亿元,但它宣称什么人都可以吃、什么病都可以治,显然是不恰当。国内品牌方面,我认为东盛科技的“白加黑”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品牌,但它的不足之处在于通路上做得不算太好,所以没有做到很大;健康元我也是比较认可的,它的产品延伸方面做得很好,产品疗效和定位方面也是抓了特有的人群,可圈可点。近年在医药界名头比较响的,如健康元、东盛、华源等,表面上看来都很不错,但我认为最为优秀的还是东盛。东盛一个极大的特色就是打造了一条下属所有企业能够共享的“高速公路”,它的运作不是独立的,而是整合的,包括市场整合、销售体系整合、品牌的整合等,企业品牌是可以借力的,销售队伍可以互相帮助,信息是可以共享的。而其它企业却缺乏相对统一的销售体系,不能共享、共用。
篇8
论文关键词:中小医药,战略管理,问题,解决方案
战略管理一词最初是美国学者兼企业家安索夫提出。此后,其他许多战略研究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现在观点认为,战略管理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2】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的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的目的及作用是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使企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中小医药实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作为我国医药行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医药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自主创新的新生力量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一直没有重视。中小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行业所做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与此同时,每年仍有数以百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多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中小型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已迫在眉睫。
2.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迅猛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1995年到2010 年的15年中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断壮大现代企业管理论文,在经历了初步的竞争后,医药市场不断规范,相关法律日益健全,体制改革逐步深入。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医药企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单薄,生产条件落后,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水平低、集中度不高等致命弱点,其无疑也是医药企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阻力。而如今世界,医药竞争却日益加剧,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面对竞争,如果我国的中小医药企业不尽快增强自身的实力,终将会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如何找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其优势,充分整合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当前中小医药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亟需探讨的问题。
3.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管理者胜任力欠缺
3.1.1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医药,尤其是处于婴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即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
3.1.2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医药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
3.2企业战略文化环境欠佳
我国一些医药企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不能准确体现企业核心的精神层面,缺乏未来导向性,不能在实际工作中激励员工。此种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医药企业形成企业的独有特色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能为医药企业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文化。
3.3.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随着时代的发展,较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医药企业的必备因素医药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人才的竞争。目前,一些医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不仅缺少生产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还缺少企业管理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虽然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自主研发体系和逐渐壮大的科研队伍,但仍不能为医药企业人才战略的实施提供优秀的人力资源。
3.4产品营销管理力度不足
目前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我国的一些医药企业营销方式仍以传统推销为主,缺少创新,,不能很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医药企业营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
3.5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能力差
我国的医药产业对于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3%左右,而发达国家医药业将销售额的10%~20%用于新药研究与开发,其研制成功一种新的化学合成药耗资2~3 亿美元,甚至10 亿美元以上。20世纪70~90 年代,世界各国共开发152 种新药,仅美国就占了将近一半, 而我国颗粒无收。这些无疑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医药市场所处的劣势,创新能力低下。
4.中小医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与对策
4.1提高管理者与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吸纳高素质人才
对我国中小医药企业来说,人才已成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针对自身条件,围绕着管理人员、研发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3支队伍分级、分类、分批进行长期或短期培训,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素质。
4.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保持企业团队的旺盛的战斗力
加强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和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不能是一个时期的行为, 而是需要采用不断升级培训的方式,针对不同基层的员工采用不同方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做好一下几方面工作:(1)深入贯彻企业精神,宣传企业文化。(2)重视企业责任观和价值观(3)在继承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力求创新。
4.3“科技创新”增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创新精神,医药科技创新【3】投入大、门槛高、风险大、是一个持续投入、不懈探索、执着追求的过程,我们必须大力鼓励创新精神,以倡导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来弘扬科学精神,用长跑的技能和心态代替急功近利和短、平、快。
4.4有效战略管理和组织再造是中小医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制定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具有可操作的能够推行的企业发展的战略实施步骤, 并能够建立与发展相适应的短期目标。组织再造是实现企业战略管理变革的有效方法, 进行组织再造流程,需要医药企业与消费者保持更紧密的联系。认真分析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 从中找出既符合企业发展目标, 又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官文龙.中小医药企业艰难前行,路在何方[N].医药经济报,2008-01- 18.
【2】汤少梁.基于合作竞争的我国医药企业竞争战略中国药业,2008(10):9.
篇9
关键词:企业文化;医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28-02
一、医药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的含义:企业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体现。总的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在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积极倡导和精心培育下,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企业精神、行为准则、员工素质和员工文化,以及蕴涵于企业形象、企业制度和企业产品之中的一些物化精神的总和。
所谓医药企业文化,是指在医药企业形成的企业文化,即在一定的大企业文化的背景下,经过全体医药人员认同在实践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传统文化的总和。
根本来说,医药企业的文化是由企业文化衍生而来,企业文化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符号一个动作,更可以是一种企业精神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全民风向标,无论怎样,企业文化所具备的特点它全都拥有,例如企业文化的内涵性、科学性、创新性、时代性、具体性以及动态性。
二、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中小医药企业市场竞争转向文化竞争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已不再是自然界的法则,医药企业中,中小医药企业更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借鉴成功企业的成功经营之道从深层次来说都和这个企业的文化密不可分,或者说成功源于企业文化的好坏。
(二)中小医药企业追求精神文化需求
当下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刺激的激励方法对于企业管理已经作用甚微,因此无论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都在想精神需求过渡,而这种精神需求就依附于文化力,只有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适应市场的前进步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说消费者不再只是一味购买药品的本身,更加是对其代表的文化的认可,药品的的安全可靠和企业制药文化同样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中小医药企业如果想立足就万不能缺乏文化素养。
(三)中小医药企业注重人才和文化道德的影响
从中小医药企业内部来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改善经营、树立企业形象、培养企业潜力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只有这样中小医药按企业才会在社会大环境的前提下,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有完善了企业自身企业文化氛围,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和谐统一,进而向大的医药企业大踏步前进。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的,它不是空口号,是汇集每个员工的理想与信念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精神动力更是企业前进发展的目标与方向。这其中道德尤为重要,它是根基是前提,众所周知道德建设在医药行业无比重要,只有医药企业意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它也就在社会中得到了认可。
三、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全球企业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型社会以及服务型社会到来,中小医药企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树立企业文化品位、增强企业发展的文化力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们的普遍要求,文化战略同样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对企业文化错误的理解
企业中人是主体,但是现在企业中喊出的口号不是团结向上就是改革创新医药企业中也是如此,诸如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此类,众所周知医药企业文化是汇聚企业医药人员的智慧长期总结出来的经营哲学,当制度和规章都是纸上谈兵时,文化建设也必须同步进行。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喊口号容易但真正做到还需努力。
(二)医药专家对文化塑造力量不足
现代社会中企业为了加大宣传力度,不惜请名人花重金打造企业形象,医药企业不尽相同,请专家、开免费门诊,打着幌子欺骗消费者,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一方面宣传治病救人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另一方面面却对企业文化置之不理只为图一时利益,这样的问题导致医药文化失去原有的影响力,医药企业家如此,文化就形同虚设了。
(三)传统文化失传,医药企业文化崇洋
面对各种各样的外来医药文化,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明显个性不足,今天学习抑制病毒明天学习生物抗生剂,在中国优秀的传统中医药文化面前,大医药企业置之不理小医药企业更是望而却步,数据显示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抢先注册,国内竞争激烈还要面对国外的挑战,中小医药企业何来春天。
(四)医药企业诚信文化缺失
2012年4月15日,央视报道河北个别企业用生石灰皮革废料处理进行脱色漂白和清洗,随后熬成工业明胶,卖给浙江新昌县药用胶囊生产企业,最终流向药品企业,进入消费者腹中,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在诚信面前到底是以此为戒还是视而不见呢?这就需要反思,而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沙因就曾在《企业文化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经过大量的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企业文化的再造都是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万古长存的,它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念已深入人心,对其再赋新意,让其再植灵根,对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大有好处的。
四、完善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医药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中小医药企业要想对企业文化错误的理解,则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员工管理争取更大的文化认同。医药企业作为高技术产业,对人员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都知道要想发展企业,人的作用不可替代,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历来是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工和管理,拿三九集团举例,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就一直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的基本原则,因此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大企业都如此,中小医药企业文化建设更应该取其精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唤醒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人才是企业第一资源”的意识,文化的形成少不了人的推动,争取员工的认同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全体员工创造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积极关注人的能量的发挥,重视人才培训、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二)发挥中小医药企业的带头人作用,提高文化塑造能力
企业家是诚信文化建设的领路人,企业能否履行它做出的承诺,企业家在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家的人品、职业道德等都对企业贯彻诚信理念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根据中国企业调查系统的调查发现,96%以上的人都认为企业的诚信取决于企业领导者,这样中小医药企业的文化建设更加少不了企业上层领导的加入,也只有他们践行了文化才会有说服力也更有效果。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以及决定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每一个企业家都应以我的心在企业,企业在我心中为自己的座右铭,带动全体员工身体力行,企业家是塑造成功企业文化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上发展新的医院文化
中国有五千年文化历史,医药领域也是如此,我国传统的医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炎帝神农开始,上下五千年的中医药文明史上闪耀着无数个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并且深受后世敬仰的医药先驱,有着几十部惠及后人的医药典籍,早在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这就是早期医药人员对医药文化的贡献,他们不懂的怎么去辨识草药就用自己来试,在治病救人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现代企业中,同仁堂不得不提,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在长期的医药实践中,同仁堂将继续以弘扬企业优秀文化为己任,将其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同仁堂的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为弘扬中国医药文化做出了巨大地努力。如此可见,中小医药企业想发展想壮大想文化建设吸收传统文化是前提。
(四)加强医药企业诚信文化的建设
企业文化氛围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中小医药企业要想进行文化建设就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面遵循诚信原则,培养企业以诚信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开展诚信企业文化建设是医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想在医药领域立足壮大首先得有好的口碑,那么得到赞誉的办法就是在消费者眼中值得信赖,这样的话中小医药企业就得严格控制不仅在内部如此在外部更加要做到,生产是为了销售,而销售就不能图利润,只有做好内外部产供销的诚信约束,文化建设就成功了。
参考文献:
[1]林国建编著.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7-9.
[2]华锐主编.中国企业文化研究[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119-202.
[3]陈大勇.论我国医药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6:12
篇10
构筑民族药业核心竞争力必须遵循远景规划原则、注重学习原则、顾客满意原则、绩效考评原则和持续改进原则。目前,构建民族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种方法,它们分别是演化法、孵化法和收购法。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及运营管理的关系十分密切。
关键词:民族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56-02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B
【论著】
构建民族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内涵,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1 强调独特性。2 强调持续性。3 强调技能和知识的结合。4 强调创新能力。5 强调综合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资源有效整合而形成的独具的、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1)资源有效整合; (2)独具性; 企业不同,核心能力不同。核心能力是特定企业的特定组织结构、特定企业文化、特定企业员工群体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在企业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企业个性化的产物。(3)持续竞争优势;
民族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高、集约化国际化程度高、投入高、收益高的产业。以著名的跨国企业GW(原葛兰素威康,2001年与史克合并,现为葛兰素史克-GSK)公司为例,1995年其全年药品净销售额达125.7 亿美元,比我国整个医药工业6000家制药企业1997年全年的销售总额还多。在中国很多企业,如海尔、华为赢得了世界性的关注和尊敬的同时,笔者认为,创新就是民族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相关因素有管理能力(内部能力)1.2 营销能力(外部能力)1.3 创新能力(智力能力)。营销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能力,它上承管理能力所形成的成本优势,使之变成利润优势,下载创新能力形成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使之成为保持和增长利润的优势。凡是具有了上述比其它企业或竞争对手更强的“三位一体”的能力的企业,就可以成为“市场老大”,就具有别人无法战胜的核心竞争力。
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包括体制、技术、管理、营销等等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就是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医药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药物的竞争。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缺少强大的资金支持,突出表现在新药开发能力弱,新药数量少,科技含量低。多年来,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新药创制能力一直比较薄弱。营销创新。市场定位 企业在开发一种新产品的时候,都应进行周详的市场调查。这个调查将涵盖该类产品的市场容量,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产品品质期望及该类产品的当前竞争对手等情况。 品牌培育,正确投入。国内医药企业需要在营销投入上转换思路,将更多的精力和经费放在提升企业整体营销能力上。
构筑民族药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则
1远景规划原则 企业远景是企业定位、企业价值观、企业使命和企业远景目标的总称,是凝聚企业士气的重要因素,是凝聚企业团结一致的方法。民族医药企业要有一个简单、明了、统一的目标,使命要足够清楚和宏大,为成员创造出一个远景,使成员有长期努力方向和承诺。
2注重学习原则 在当代民族医药经济中,通过市场竞争,在有实力的竞争对手间要想压倒、搞垮竞争对手可能性越来越小,竞争的优势差距也不会很大,因此竞争取决于学习的速度,企业应该是学习和教育机构,培训和发展工作必须在各个层面上展开而且永不停止,员工要终生学习,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
3顾客满意原则 企业依存于顾客,因此,企业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4绩效考评原则 绩效指标(包括市场地位、创新、生产力、人力资源开发、质量、财务成绩等)对企业业绩及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是评估企业健康发展及表现的手段。核心竞争力的绩效评估是由企业文化、理念企业、远景相结合并予以具体化和提出阶段实施的目标,突出体现出人才是企业最珍贵的资产,尊重个人,信任员工,是提高企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绩效考评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不足,持续不断地提高。
5持续改进原则 通过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和第三方评估),找出不足,采取措施进行持续改进; 采用基准法将自己的企业同本行业中最好的民族医药企业进行对比,如果已经处于行业排头兵位置,可以同本行业中每一项最佳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差距,采取对策和措施,加以改进,目的是为了超越;通过顾客满意度调研与全国本行业内的顾客满意度指数进行对比,找出差距,进行改进。
构筑民族药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1演化法
演化法是民族医药企业运营者选定一个目标,由全体员工在原有工作岗位一起努力,设法在合理期限内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做法。它几乎等同于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变革方案,其影响力将遍及全公司。演化法一般涉及整合好几十个行动方案,因而要求组织中的其他要素全力配合。
2.1孵化法
孵化法是指民族医药企业成立一个专门小组,针对企业选定的目标全力开发,负责在一定时间内培育出一种核心能力,之后再用同样的做法建立新的核心能力,最终达到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做法。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其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工作小组可以专心和安心地进行研究开发。
3.1收购法
收购是民族医药企业先挑选心目中的理想能力,然后对拥有这一技能的民族医药公司进行收购的策略。
一个民族医药企业不可能在各个相关领域都具有优势,而且靠自己研制开发一项高新技术要消耗巨额投资和承担巨大风险。
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及运营管理的关系。一些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传统观念上有四个方面: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竞争力、市场的竞争力、资本的竞争力,但必须注意的是,除了上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怎么运用先进的战略运营管理方式来改变民族医药企业,提高民族医药企业的竞争力,也就是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管理工具来改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企业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性、透明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改变整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民族医药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要具有不断地寻找市场上出现的机会和深度挖掘自身内部资源的能力,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中获得并维持这种优势地位。在知识经济出现后,人们对企业内部资源中知识资本的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基于知识资本的核心竞争力”理论逐步取得人们的认同,知识和技能即人力资本成为主导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核心竞争力的识别标准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创造价值的超常性;(2)竞争方式的独特性;(3)难于模仿和超越的领先性;(4)与企业整体的不可分割性;(5)覆盖企业运营范围的全面性。衡量民族医药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标准是这种能力是否覆盖了民族医药企各个部门和产品,是否提供了进入多个现实和潜在市场的各种方法或途径,是否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范围经济,这就需要通过多元化运营才能加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