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过程风险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物流金融;风险管理;过程;融资
一.物流金融的风险识别过程
在物流金融领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因素,其中部分因素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彼此之间是互相作用的。要完成对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价工作,就需要准确的选取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价指标。
(一)融资企业存在风险的研究
对于目前多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更乐意和自己比较了解而且彼此之间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中小企业提供物流资金增值服务,物流企业之所以这样做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规避物流金融的风险。在对物流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工作中,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运营能力
选取企业的运营能力作为定性指标;对于持续运营三年以上的融资企业其信誉等级评为“优”;经营未满1年者评为“差”;处于忧和差之间的融资企业就被评为了“中”。融资企业提供了资产回报率,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企业的物流数据情况提供出存货周转率。
2.融资企业的盈利能力
以“连续盈利能力”作为定性指标,对于一些连续三年内持续盈利的企业评定为“优”,连续三年内少于两年盈利的企业被评定为“差”;而连续三年内两年盈利者评为“中”。一系列的相关数据如:销售利润率和税后利润率均由融资企业所提供。
3.融资企业的偿还能力
以企业稳定存货为定性目标,在最近一年内,融资企业在第三方物流存货的规模处于稳定和升高者评定为“优”,存货规模浮动较大者评为“差”,中间者记为“中”。由融资企业提供资产负债率和速动比率。
4.企业的信用记录
由于我国目前发展相对滞后的企业资信评级体系,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始终不能以较低的成本来直接的获得所有融资企业的信用评定等级,只能通过以之前合作记录为依据,完成对该企业履约率的统计,并以此来作为衡量企业合同执行情况的主要指标。
(二)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现阶段稳定的银行政策的影响下,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了型物流金融风险的主要承担者,其中金融风险影响因素的主要来源就是抵押物本身和融资企业,对此,我们提出了详细的一套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
(三)对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检验
虽然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的是在对实践的不断归纳和总结以及对模型的借鉴优化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但为保证该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和专业性,我们还需要对这一风险指标体系进行检验工作。
二.物流金融风险的评估工作
物流风险的评估工作也就是在物流金融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对风险因子完成量子化分析的过程,对物流金融风险评估工作的结果对的对后续风险处理方法有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在本研究中利用了BP神经网络来完成对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步骤如下:
(一)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在设计过程中,网络层数和网络拟合度与每一层的节点数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为实现拟合度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网络层数的措施,但这也直接导致了网络的复杂化,进而也增加了训练的时间。所以引用了一个同时含有一个隐含层的具有三层BP的神经网络。BP神经网络的主要特征的体现就是对BP算法,又称之为梯度优化法。一般所涉及到的BP算法确定的原则就是:沿着表现函数下降最快的方法来进行对网络权值和阀值的修正。
(二)风险样本数据的获取
1.样本数据的采集
为了更好地说明物流金融风险评价模型的具体实现过程,同时也为了更好的说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需要制定一个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收集表。表中数据信息要详尽具体,同时细分了高风险样本和低风险样本以及中风险样本。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经过一定的整理后录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物流金融风险样本数据汇总表。
2.样本的处理
由于在物流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中同时涵盖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在两类指标之间又缺少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而且也不符合神经网络对于数据输入的需求,因此特加大了对网络收敛性的训练。另外对输入风险评估模型的样本数据进行了一定的预处理过程,通常所应用到的处理方法就是模糊化和归一化等。
(三)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仿真
1.隐含层的节点数
据上述可知,物流金融的风险评估模型一般都是由具有三层结构的BP神经网络组成,其中在输入层中有着15个节点,而输出层仅有1个节点,在隐含层的节点数值取值范围一般都在6到14之间。但据研究发现,当节点数为14个时,评估模型的误差是较小的,同时网络误差的收敛性也较好,因此可以将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中隐含层节点数的数量确定为14个。
2.网络训练函数
在系统中所应用的Traing D函数来完成对BP神经网络的训练可以实现网络能够很快的进行收敛,而且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也比较小。但相比较于Traing D函数,Traing DM函数对神经网络的训练得到的结果是:能够使网络收敛速度更快,所以从风险评估模型优化的角度考虑,一般我们选取的训练函数是Traing DM.
3.网络学习速率
网络学习速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了网络收敛性的稳定。一般情况下,所选择的学习速率是0.01,在这一速率下,神经网络不仅具备良好的稳定性,而且也能很快的实现收敛。适当的提高网络学习速率,将其数值从0.01升高到0.02时,出现了网络误差曲线的明显震荡;而当数值为0.05时,误差又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综上,为实现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的最优化,一般所采取的神经网络学习速率为0.01.
(四)风险评估模型的检验
风险模型的评估结果基本上能够和样本的实际相一致,所以我们可以认为给予神经网络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有着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力。
三.物流金融风险的处理
(一)管理型物流金融风险处理措施
1.风险回避
管理型物流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潜在的风险,造成很多不利后果,所以需要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来减轻影响,比如放弃执行或者改变原有计划选择其他风险小的方案,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回避风险,对于有风险的物流金融业务,需要综合自身物流实力来采取回避风险的措施,做到最小损失。
2.风险预防
风险防范意味着在实施过程中,要寻找潜在风险,采取措施,减少风险因素和风险概率,避免严重损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应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增强员工风险意识,提高责任心,完善公司相关制度,防范财务风险,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务型物流金融风险处理措施
1.风险承担
所谓风险承担指的就是企业自身承担风险事故造成的损失,又称之为风险自留。在物流金融的实践中,第三方物流往往起着被动的风险承担的角色,在某项具体的业务开展之前,物流方可能也会意识到融资方抵押物所具备的风险,但是未能对存在的风险作出正确的预估,因而导致预防措施未能及时的采取进而导致了巨大的损失。在业务往来中,任何的一种业务行为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有风险才会有收益,因此为保证企业收益的增加,也就需要采取恰当的风险承担。
2.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也是一种风险管理办法,这是主动将项目或相关的财务后果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从而有效地避免风险损失。风险转移作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常常采用的风险处理措施,物流方就是通过出让一部分的收益,然后成功的将物流金融业务转嫁给别人,从而有效的降低业务总体的风险。
四.结语
本文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内容:
1.建立了一个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2.介进行了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系统研究;3.建立了物流金融的风险指标体系,并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物流金融正处在一个高度发展壮大的时期,而且现阶段相关部门对其研究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流金融必将会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形态,进而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好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乔华峰.XX港X公司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3]熊小芬.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4]郭佳.物流企业物流金融创新模式及风险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5]胡剑,李伟杰.物流金融:实务操作与风险管理[J].物流技术,2009,07:65-68.
[6]宋扬.物流金融运行中的风险管理[J].物流技术,2010,09:37-38+139.
篇2
1 营销稽查工作现状
1.1 稽查工作业务量庞大
电力营销工作中的专业点多、面广,而且具体的业务内容也比较繁杂,仅靠资源有限的稽查工作难以达到对所有工作环节全面而系统的稽查。因此,稽查人员需要对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解,以合理安排稽查资源。但是现有的稽查理论、工具,不能给予稽查人员在面对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不断提升的稽查范围时,提供科学、详细的方向,但谈不上对重大风险点进行深挖和分析,最后往往沦为走形式完成任务。
1.2 存在少量“两张皮”现象
稽查整改建议好坏的重要标志是稽查能否被落实并产生预期的效果,如果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建设措施,使问题与建议形成两张皮,这样的稽查建议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会破坏稽查形象,降低稽查质量,有时还会造成误导和损失。
1.3 稽查整改不够彻底
传统的稽查整改跟踪,往往只停留在问题表面的整改,未能举一反三地对问题根源整改情况进行分析、确证。另外,对收集到的问题整改信息,缺乏科学评估整改效果的理论工具,难以起到有效评价稽查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往往出现屡查屡错、屡改屡错的现象。
2 应用风险管理理论的解决思路
本文通过风险管理中的核心理论、工具,解决在营销稽查全过程中存在的部分缺陷与不足。首先,通过风险导向理论,明确稽查事项侧重点,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稽查效果又能提高稽查效率的全新方式。另外,将风险应对策略理论创新性地应用在问题建议方面,以避免稽查建议与问题两张皮的情况。最后,针对营销稽查工作闭环中的稽查跟踪,借助剩余风险理论工具,科学分析问题整改成效,防止问题整改走过场。
3 风险理论在稽查实践中的应用
3.1稽查实施——风险导向理论
风险导向理论,要求稽查人员对被稽查单位进行稽查前,首先要识别和评价被稽查单位的营销风险情况,然后再以风险为导向选择稽查策略,以指导稽查实施。因此,在稽查实施阶段应用风险单项理论,需要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以及明确稽查实施策略共三个步骤。
3.1.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通过对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指标分析等方法,经过分析、归纳,梳理出各个风险点。风险识别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全面、深入识别营销业务各个风险点的基础上,才能为后续风险评估和制定稽查策略提供基础风险信息。
目前,稽查人员在稽查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风险识别思想、方法,没能很好的将具有潜在风险的营销业务、异常营销现象或历史事故进行分析、梳理,造成风险点错漏、风险识别不够全面等情况[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主要有业务流程法、指标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等[3]。在开展营销稽查识别风险时,可单独使用上述其中一种方法,也可交互使用各种方法:
(1)业务流程法,是指根据不同的营销业务流程,对每一阶段和环节,逐个进行调查分析,找出风险状况信息的方法[4]。这种方法比较简洁和直观,易于发现关键控制点的风险因素。比如在对业扩报装业务进行稽查前,可利用业务流程法识别出各流程环节的风险。
(2)指标分析法,是指稽查人员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对市场营销服务各类核心指标进行因素分解,以挖掘影响核心指标的关键风险事件。比如抄表差错率指标[5],计算公式为:当年电费回收率=(实际到账的当年电费 / 当年应收电费)* 100%[6]。
(3)历史事故分析法,是指通过调研、分析企业或行业已发生的典型历史营销事故,对引起历史事故的风险动因进行分解分析,以判断、提炼出未来稽查工作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风险范围。
3.1.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通过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角度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把各风险点根据风险程度由大到小进行划分[7],为稽查人员以风险为导向针对不同程度的风险点制定、实施稽查策略。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稽查人员可以根据风险后果和风险发生概率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1)当风险概率一定时,风险后果越严重,则营销风险值越高。风险后果可以从经济、社会、人身安全等若干方面考虑[8]。如“重要客户未配备应急电源或应急电源无法及时启动,供电局应急发电装置配置不足或无法及时接入”事件,该风险为重大风险,主要从社会效益考虑,会造成重要客户停电、甚至长时间停电无法恢复,在全省及以上范围产生不良影响。
(2)当风险后果一定时,风险概率越高,则营销风险值也越高。风险概率在这里是指“营销服务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营销服务业务发生数量有极大的关系。如抄核收业务,一个地市局是数以千万计的业务量即使单件事项的风险后果只是微弱或一般的营销差错,但当业务量积累到一定量时,会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使营销风险值飙高。比如收费方面,若是收费员每天挪用一点零碎电费或错收一户电费,久而久之,电费损失积少成多,严重损害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由收集整理
3.1.3 以风险为导向的稽查策略
基于上述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的结果,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各风险点的稽查策略,如稽查形式、稽查方法等,以达到有的放矢,从而大大提升稽查效率和效果(如表4所示)。
3.2 稽查建议—风险应对理论
风险应对策略就是指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排序后,根据风险程度、风险性质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营销稽查问题作为历史风险事件,可根据风险应对策略理论,提出风险控制、风险承担、风险转移共三种整改建议。
(1)风险控制,是指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动因、环境、条件等,来达到减轻风险事件发生时的损失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目的[9]。一般来说,营销服务各类制度、业务指导书等规范执行类问题建议都是常见的风险控制类建议。
(2)风险承担,是指企业经过成本效益权衡后主动承担风险。如技术线损的问题建议,因为损耗的电量较少,带来的风险也较少,若要控制的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产进行电网架构的改造,因此可采取风险承担策略类建议,对此问题不投入资源进行控制。
(3)风险转移,是指企业通过合同、契约等方式将风险转移到第三方,企业对转以后的风险不再拥有所有权。比如计量设备技术层面高科技的问题建议,电网企业自身技术能力不足,此时可采取风险转移策略,问题整改落实职责通过技术外包合同形式转移给电科院等外部技术单位。
3.3 稽查跟踪—剩余风险理论
剩余风险是指企业存在的管理问题或风险加以实施控制、整改后的风险水平[10]。
稽查人员在评价问题整改效果时,可以运用剩余风险理论,分别对问题事实和问题根源进行全面评价,从未来剩余风险角度来衡量问题的整改情况,以避免稽查问题屡改屡犯的情况。及时问题整改跟踪,有利于客观评价问题整改效果,并及时督促、推进问题整改往正确方向发展。按照分析、评估后的剩余风险程度,可以将稽查整改效果分为“有效整改”、“有限整改”以及“无效整改”共三种情况。有效整改,为经过稽查跟踪证明,整改单位已完成整改措施,原稽查问题所揭示的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或化解的,剩余风险较小且可以接受。有限整改,为经过稽查跟踪证明,整改单位已采取整改措施,原稽查问题所揭示的风险已得到一定控制或降低,但是剩余风险较大、不可接受。无效整改,为经过稽查跟踪证明,整改单位已采取或未采取整改措施,原稽查问题所揭示的风险没有得到控制,剩余风险没有明显下降。
篇3
关键词:电力营销 风险管理 现状
2008年9月,源自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重大影响,金融市场的急剧震荡波及到实体经济的发展,一些用电客户尤其是高耗能客户,生产经营形势恶化,资金链断裂,为了转嫁危机,拖欠电费的情况频发,供电企业电费风险进一步扩大[1]。从供电企业内部看,近年来,供电企业对加强电费回收、防范电费风险的重视程度有了显著提高,把百分之百回收电费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指标,但电费风险管理的概念提出也是近几年的事,风险管理的思想还不深入,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管理团队的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转化为科学常态的风险管理实践。
1、国外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研究研究状况分析
风险管理最早起源上个世纪初的美国。1901年美国威雷特博士出版了他的《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开始对风险问题进行系统研究,1919年美国雷特出版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一书,提出了风险预警的概念,开始对风险预警进行研究。1921年美国奈特出版了《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对风险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拓展[2]。50年代以后,风险及其预警研究得到广泛重视,一批论文和著作出版,这些著作对风险的形成、类型和预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他们主要侧重于金融方面,对企业的经营过程而言其风险管理主要是财务风险管理,基本未对企业的营销风险进行研究,对风险的预警系统也没有形成实践体系。尽管一些著作提到了营销风险,但都是一笔带过[3-4]。只是美国学者James卫Forkan的新作《营销风险》一书,开始了对营销风险的系统研究。在书中,James对营销风险的成因、类型、表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销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逐渐增加,很多企业在面临营销风险时束手无策,给企业运营带来很大威胁,甚至面临倒闭,所以企业营销管理问题,在国内外又逐渐得到关注,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及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许多企业越来越重视风险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新理论被提出并纳入实践。国外电力企业对电力营销中电费风险管理,都纳入了企业整体的风险管理体系当中,并且由于电力营销的特殊性和各国电力营销体制的差别、文化的差异,国外电力企业的经验可资借鉴的也不多。
2、国内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研究研究状况分析
我国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总的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我国预警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经济预警渗透到企业预警、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点预警到状态预警转变的过程。宏观经济预警和金融预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理论体系和方法也比较系统和规范。而在微观经济领域,国内的预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开展则相对较为缓慢。代表性的研究是佘廉教授等专家群体所完成的一系列相关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相继出版了《企业管理滑坡探源》、《企业逆境管理》、《企业逆境管理探析》、《企业预警管理丛书》等专著,创立了企业逆境管理理论体系和企业预警管理理论体系。同时的研究还有一些:王林、唐晓东研究了经济波动对企业的影响,并论述了构造企业经济预警体系的三个方面即政策预警、外部经济预警和内部经济预警;卢锡慧提出了建立企业经营管理预警系统的结构和原则,他认为企业数据预警分析包括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活力和企业素质三个方面;胡华夏、罗险峰从企业生存风险的角度研究了企业预警系统,认为应从财务角度和企业经营的角度预测企业的生存风险,可以采用“A记分法”评定企业的生存风险。企业营销风险的预警防控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从所收集的资料分析来看,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还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关于营销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5]。
国内供电企业对电费风险管理的研究应用,已经起步,基本上是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切入,开展对电力客户的信用等级评价,为电费风险预警提供依据。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其2003年印发《关于加强电力营销工作的若干规定》(国家电网生(2003)490号),明确提出加强电费风险管理与研究,建立信用风险分析制度;2004年印发《关于电费回收预警处理办法》(国家电网生〔2004)165号),明确要求各地电力公司及所属供电公司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电费回收预警分析报告制度、电费回收动态跟踪及快速反应制度[6]。国家电网公司2006年底开始实施的“十一五”企业级信息化规划项目中,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已列为重要的应用子系统。
2006年6月20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正式对外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国有企业管理实践的内在需求以及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角度出发,对中央企业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目标、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内容、流程以及工具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了明确的执行要求。这是国资委第一部以企业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指导性文件,代表着国内企业风险管理实践发展的新方向,《指引》的出台开创了国有企业风险管理改革创新里程中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李强.现代企业营销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6
[3]Jianmin.s.Jaames,D.J.Butler.Measures of pereeived risk.Managemen science1999,45(4):519-532
[4]P.Theodossiou.Finaneial data and the skewed generalized
distribution.anagement Seienee, 1998(44):261-270
篇4
摘要:供电企业的销售收入是电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力营销工作最后成果的体现也是电费。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以及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构成电费风险要素。建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电费风险控制措施与控制评价,能够最大限度有效防范电费风险,促进供电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电力营销;风险评估;电费风险管控;风险控制
一、电力营销概述
电力营销的基础是为用户提供稳定优质的电力,供电企业要想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成功实现电费的回笼,进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拖欠电费的现象非常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种由于拖欠电费给供电企业所造成的电费风险日益增大。就供电企业而言,虽然近几年日益重视电费风险的控制,但是总体上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就电力企业外部环境来说,虽然我国企业诚信意识普遍提高,然而很多企业将拖欠电费作为其营销的一种有效策略,不诚信的行为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高能耗的企业。本研究以电力营销为切入点,探讨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从一定方面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分析
1.风险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供电企业电费风险较为单一,然而其风险源比较多。电费损失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电费风险对供电企业的风险,但同样的电费损失出现在不同的用户上,其影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所以在评估电费风险时,要针对电力营销全过程与整个客户群,而不是将重点放在一个用户所形成的电费风险。一般来说,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图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ISM模型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法等。
2.构成电费风险的要素
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要素一般来说,主要由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以及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构成。
业扩管理风险包括用电项目审核、业扩资料管理以及供用电合同签订等风险。对供电企业而言,有责任审核申请用电的项目,对一些手续不合法或者主管部门明令限制的用电项目,供电企业要果断拒绝其申请。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假如供电企业没有对用户的用电资质进行严格的把关,将会造成无形的电费风险。另外用户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必须与其申请主体要一致,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电费纠纷。业扩资料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管理用户业扩资料不当,所形成的签订供用电合同、现场勘察及装表接等资料的不完善,假如供电企业与用户发生纠纷,供电企业将会由于原始资料不足而发生电费结算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供用电合同签订风险主要是指供电企业与用户没有签订供用电合同,或者虽然签订供用电合同,但是没有详细的附件,供电企业与用户发生纠纷后所导致的诸如电费回收困难等风险。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供电企业要拒绝与非法企业签订供用电合同,尽可能地将合同中的条款进行具体化,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任,避免纠纷发生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电费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抄表风险、核算风险、收费风险、欠费风险以及专业管理风险等。抄表风险主要是指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抄表过程中所出现的差错或者系统在倒入数据时所发生的差错,用户以实际用电量和抄表电量不一致为由而拒绝缴纳电费所带来的风险。核算风险是指供电企业没有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调整电价,计算的规则与国家相关规定有出入,用户以电费计算有误为理由而拒绝缴纳电费所带来的风险。收费风险是指供电企业由于没有依据法定的程序及时通知缴费或者催收,电费不能及时收回所带来的风险。欠费风险是指由于用电企业由于不可抗因素所导致的破产、重组及关闭,形成支付电费的能力下降,而导致电费欠收,或者因有些企业缴费意识薄弱,故意拖欠电费而造成电费未能及时足额收取所带来的风险。专业管理风险是指供电企业人员在电费计算、坏账处理、电费退补及违约金收取等方面,利用职务之便私自牟利所带来的风险。
现场服务风险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装置装拆、装置试验检验及故障处置等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包括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应用程序、应用数据以及运行管理等风险。如今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与网络化,自动化系统所带来的风险相比传统风险更需要引起供电企业的重视,如果未能及时加强对这一风险的管控,业务数据被纂改或者被删除将会给供电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控制
1.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与风险控制手段
电费风险管理活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就是风险控制,风险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将电费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首先要努力降低电费风险事故所发生的可能性;其次要努力降低电费风险事故所产生的损失;最后在不能够降低电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条件下,要制定风险转移策略。一般来说,风险控制策略主要包括风险避免、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等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电费风险控制的手段已经呈现多样化。比如电费超比风险采用应用远程抄表系统及集中抄表系统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加强抄表人员业务技能培训、考核及轮换抄表区域等损失控制策略;电费抄表风险控制采用成立抄表公司、分包抄表业务等风险转移策略;自动化风险控制采用应用性能较好的软硬件设备、建立容灾系统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等损失控制策略。
2.构建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在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中,首要的问题是谁来管理风险,在这一体系中人是能动性的因素,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的判断与行为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保证所收集到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而成为风险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最后电力营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离不开一定的技术与业务运作,怎样将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总的来说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涵盖到员工、技术、业务运作及准确的数据等要素。
(1)构建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与制定内部风险控制措施。为了最大限度管控电费风险,供电企业应当构建风险防线,将相关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作为首要防线,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第二道防线,将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供电企业的总经理作为高层管理者应当制定风险政策,组建一个能够有效应对电费风险的管理体系,业务管理层应当负责控制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此外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注重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一般来说,电费风险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电费内控批准制度与内控报告制度、建立电费内控责任制度与内控审计检查制度、建立电费内控考核评价制度与电费欠费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建立电费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与电费内控岗位授权制度等。
(2)准确收集风险管理原始数据与建立电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需要不断地收集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原始信息,且将这一原始信息的收集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建立风险信息报表制度是一个管理电费风险原始数据收集的有力的手段,准确收集且强化原始风险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电费风险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没有历史数据的支撑,难以制定风险管理目标与改进措施,没有历史数据的支撑,难以做到对人员与运营资金有的放矢,以及没有历史数据支撑难以找到风险源与其相互关系等问题。电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应当覆盖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定量与计量分析,进而实现信息在各业务单位、各职业部门之间的共享,满足风险管理的综合要求。
(3)电费风险控制的评价。建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风险管控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应当包括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分析以及风险因素变化趋势及风险控制改进措施等。电费风险控制评价结果的有效程度一般取决于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与风险的量化、风险控制目标的科学性与风险历史数据的完善程度以及风险信息点和风险目标的关联程度等。
四、结论
总之,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以及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构成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要素。风险避免、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是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在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中,人应当是第一位的,其次要发挥技术、业务运作及准确的数据等要素的配合协作,建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电费风险控制措施与控制评价,能够最大限度有效防范电费风险,实现电力营销全过程风险管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电费及时全额回笼,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宗虎.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J].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2]舒旭辉.电费风险管理重在事前防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5).
[3]胡华夏,罗险峰.现代企业生存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理论探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6).
篇5
关键词:安全风险;成本管理;建议对策
1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种类
通常情况下,区分煤炭企业安全风险种类是一个综合性的也是多维度的复杂的问题。一般而言,学者通过不同的侧面进而对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种类进行区分,比如风险指标系统、指标权重、预警指标、预警机制等。通过这些更为细致的类别划分,可以实现对煤矿企业安全风险种类全面的分析。
1.1煤炭安全风险评价指标
煤矿安全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做为整个煤矿企业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的关键和基础,在整个煤炭企业安全风险与成本管理的框架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煤炭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更为权威的数据参考,也便于进行风险安全的监督与调控。不过,目前我国主要采用的安全风险指标还主要停留在表层的、定性的研究和刻画上。这种安全风险指标很容易让决策者忽略一些重要的事实,如百万吨死亡率,千人死亡率等。这类安全风险指标很难有效地反应全面的煤矿当前安全运行状态。比如,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煤矿事故总量发生数量在较少人次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大规模的煤矿事故中,这一数量并未减少,相反比重反而在增加。如果决策者只关注煤矿事故的总数,难免会掉以轻心,心存侥幸。
1.2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
在有了较为科学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后,需要确定不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只有赋予合理科学的权重,才能让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包括主观法和客观法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不同的分析的确定方法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层次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提升安全风险评价指标。
1.3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
在有了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及一定的权重值之后,如何根据这些安全风险指标及时地发现风险并做出合理快速的预警措施是另一个值得仔细分析讨论的问题。简单说来,必须要满足日常性、灵敏性、及时性、参照性,以及便于操作的原则。因此,煤炭企业在制定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自身的人力、物力,从人力资源、安全投入及安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判别与应对机制。
2煤矿安全管理成本现状
2.1煤炭企业保证性安全投资成本高
由于保证性的安全投资难以短时间内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作为长期投资往往不受企业的青睐。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巨大的保证性安全投资成本使得这些企业望而却步,忽略安全管理,进而为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2.2事故的外部性严重
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失效的一种情况就是存在的外部性,也即是成本没有完全内生化。这点对于煤炭企业的安全管理尤为明显。煤炭企业的安全有着巨大的正的外部性,可以使得周边的居民、企业等享受到这种外部性的好处,但是由于这种安全管理成本全部需要煤炭企业自己承担,因此,经济学的理论告诉人们,均衡数量会小于最优数量,也即是说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投入是严重不足的。
2.3煤炭企业的安全成本没有单独核算
我国目前运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于安全成本一项并没有单独的科目。这导致企业对于自己的成本支出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进而主动强化自己的安全管理成本意识得不到加强,从而使得内生动力不足。
3煤炭企业安全风险成本管理
3.1建立健全煤炭企业安全保证金制度
通过成立煤炭企业安全保证金制度,可以预先划拨出部分资金作为准备金以应对突发事件,同时这部分资金可以部分用来完善改进现有的安全保险机制,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对于明文规定的一些安全措施,企业应该严格遵守,同时对于一些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可能存在风险的,要及时进行防范。
3.2优化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核算体系
通过完善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使得煤炭企业的安全成本可以作为单独的一个会计科目体现在财务报表中,使得企业可以对于自己的成本花销一目了然,并且作为一个可以横向比较的资产单元成为企业自身管理的一种激励措施。由于目前关于安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只是局限于理论分析阶段,因此对于我国目前的运行现状,可以考虑进行一定的缓冲处理。建议建立安全成本率、产量安全成本率、利润安全成本率及保证成本率等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3.3完善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核算程序
煤炭企业安全成本核算程序通畅与否可以作为衡量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完整通畅的安全成本核算程序是煤炭企业能否科学进行安全成本管理的问题关键。同时制定统一的安全成本核算方法,避免目前存在于市场上的多体系造成的混乱。
3.4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积极促进会计部门及税收部门等的沟通,有助于加强会计准则和税务制度对安全费用规定的沟通和协调。推行全面的安全质量标准化管理,增强企业、员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于安全风险的意识的认识,是我国煤炭企业真正实现现代化、安全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4结语
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与成本管理问题是一个关系到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对于煤炭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了重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还不能掉以轻心。目前我国已然存在着保证性投资成本高,事故外部性严重及管理成本没有进行单独的核算等一系列问题,只有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才能让我国的煤炭行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文静 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国流.浅析我国煤炭企业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0,49(11):28-29.
[2]张晓会.煤炭企业安全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1,32(9):95-96.
[3]丛剑钊.市场经济环境下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煤炭技术,2008,27(8):165-166.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现阶段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除了应当对相关施工单位加强安全风险的管理以外,同时还应当对相关的建筑、勘察、审核、设计、材料设备的供应商等工程参与者履行和安全责任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督、沟通与协调。调动与协调好起工程各参与方的工作积极性,齐心协力,最终确保能够实现施工的安全生产,保证建筑工程总体质量、工期完成情况以及总体投资目标的完成。
一、建筑工程施工特点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比较复杂,在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属于事故多发的行业。因为建筑工程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建设周期比较长,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并且露天高空作业较多,在施工中,劳动强度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所以在安全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通过对以往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调查分析,事故类型主要有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触电、起重伤害等,称为建筑业“五大伤害”,严重的威胁到施工人员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常见安全风险及其原因
1、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企业领导本身对于建筑安全等方面的相应认识程度到位,没有深刻的认识安全第一以及预防为主的原则中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导致了工作实际执行期间,对于各个方面的安全工作忽视,而施工现场所呈现出的责任体系也不够明确、奖罚体制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即便是制定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也仅仅只是流于形式上,没有真正的贯彻到项目施工中;安全生产的相应组织措施没有切实的到位、落实力度不够;班组在进行项目安全专捡、安全自检、公司管理等方面的检查无法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施工现场所呈现出来的安全保障制度、体系过于薄弱,对于生产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由于部分工程本身的标价过低,没有对各项必须的劳动保护装备进行配备,同时由于工期过紧等方面的因素,对于工作人员本身的劳动时间延长。
2、安全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限
通常情况下导致安全性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管理以及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同时安全管理机构尚不够健全。即使现阶段每个施工单位已经在开始施工前就成立了有关的安全管理部门,但这些安全管理部门大多数均是随随便便地拼凑成的,因此就算是具有比较认真组成的部门以及安全管理规章,其中安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良莠不齐的。
3、落实工作人员技术以及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
造成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事故的另一大原因是,落实专门的工作人员技术以及安全教育的培训工作不够到位。通常而言,安全事故发生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团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过关,他们其中大多数均是才离开相依为命的生活圈子来到城市的农民工朋友,但是因为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农民工团队的流通性相当大,由于农民工的自我保护以及安全意识非常缺乏,因此有可能对建筑工地现场的情况都不是非常清楚的,因此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由于一个小小的隐患、问题或者疏忽就造成安全类事故的发生。
4、建筑工程施工器材质量不达标
另一方面,很多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通常过于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盲目的陷入到了同行之间的恶意竞争中。实践中因为市场经济以及体制改革的原因,建筑行业内部一直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相关工程的施工企业为了谋其生存,并且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很容易忽视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必要保障,很少考虑其投入安全风险的支出,施工人员购买的生产设备器材经常不达标,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会使用一些质量伪劣的生产产品,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甚至会偷工减料,并且想通这种手段显著减少经济成本投入,但是通常却最终导致让人痛心的安全事故。
5、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总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由于很多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相对淡薄,因此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因为施工总负责人或者施工经营者远离工程的施工现场,因此很少有人会真正意识到现场安全生产的关键性、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这是由于,对于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成本投入和公司的最终收益之间并没有根本上的联系,仅仅是一种只有投入而没有任何产出的投资,因此这样一来,建筑工程经营者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投入就更为的忽视。特别是依据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中广泛流行的经营方式,许多施工项目的总负责人都仅仅是在施工队挂牌,而其背后真正的权力均在工程施工的“老板”那里。
三、建筑工程安全风险的防治措施以及控制手段
1、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施工的观念
在管理工作中,应将建筑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摆到首要位置,真正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将国家有关建筑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及时传达贯彻和落实到每一个建筑施工工地,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的力度。
2、加强对从业人员施工安全教育
施工企业应加强从业的人员的安全教育工作,在上岗前进行必要的生产安全培训,从而强化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在施工中时刻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施工中的安全规范,保证施工中操作的安全性,同时施工企业还要做好从业人员所必备的安全防护设施,从而保证施工中人员的安全性。
3、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要从讲政治、促发展、保稳定的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层层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人员及其职责,明确各有关单位,以及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的资料档案,安全生产与经济利益挂钩,实施规范化管理,保证施工生产的安全。
4、创造良好的建筑施工现场环境
良好的施工环境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保障,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人员要从事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容易形成疲劳作业。所以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一个轻松的施工氛围。在施工现场,应该合理的使用色彩,减少施工人员的疲劳度。减少噪声以及粉尘的污染,防止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在良好的施工环境中,可以有效的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
5、规范施工操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
监理人员要在施工现场充分的发挥出监理的监督职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严格检查施工的中操作的规范性及是否依照操作规程来进行施工。同时还要对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安全行为进行规范。监督好施工现场的各项防护工作的落实情况,确保做到文明施工。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安全隐患问题,要责令施工单位进行限期整改,没进行整改的要立即停工进行整顿。
6、加大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
安全一直是施工企业长期不变的宗旨,在施工现场,施工企业要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及时引进及使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对存在着较大缺陷及安全隐患的工艺和设备要进行淘汰,从而保证生产的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制度的完善,以严格的安全制度再加之先进的科技,势必会有效的提高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控制的过程中,整个工程队伍都应当要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意识,同时,还应当要在实际施工操作的过程中,不断的对于各方面经验和实践进行总结,从而找出真正适合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措施和项目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的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的水平、技能,如此以来才能够满足施工所呈现出的相应需求。此外,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工作同样也属于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作,必须要事无巨细,要随时做好防范措施,保证质量如期完成施工任务。
参考文献
[1]方东平,黄新宇.工程建设安全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篇7
关键词 电力营销 风险评估 电费风险管控 风险控制
一、电力营销概述
电力营销的基础是为用户提供稳定优质的电力,供电企业要想获得健康持续发展,就必须成功实现电费的回笼,进而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拖欠电费的现象非常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种由于拖欠电费给供电企业所造成的电费风险日益增大。就供电企业而言,虽然近几年日益重视电费风险的控制,但是总体上还没有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就电力企业外部环境来说,虽然我国企业诚信意识普遍提高,然而很多企业将拖欠电费作为其营销的一种有效策略,不诚信的行为普遍存在,尤其是一些高能耗的企业。本研究以电力营销为切入点,探讨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从一定方面来说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二、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分析
1.风险分析方法
总的来说,供电企业电费风险较为单一,然而其风险源比较多。电费损失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电费风险对供电企业的风险,但同样的电费损失出现在不同的用户上,其影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所以在评估电费风险时,要针对电力营销全过程与整个客户群,而不是将重点放在一个用户所形成的电费风险。一般来说,风险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风险图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ISM模型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法等。
2.构成电费风险的要素
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要素一般来说,主要由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以及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构成。
业扩管理风险包括用电项目审核、业扩资料管理以及供用电合同签订等风险。对供电企业而言,有责任审核申请用电的项目,对一些手续不合法或者主管部门明令限制的用电项目,供电企业要果断拒绝其申请。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假如供电企业没有对用户的用电资质进行严格的把关,将会造成无形的电费风险。另外用户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必须与其申请主体要一致,避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电费纠纷。业扩资料管理风险主要是指由于管理用户业扩资料不当,所形成的签订供用电合同、现场勘察及装表接等资料的不完善,假如供电企业与用户发生纠纷,供电企业将会由于原始资料不足而发生电费结算错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供用电合同签订风险主要是指供电企业与用户没有签订供用电合同,或者虽然签订供用电合同,但是没有详细的附件,供电企业与用户发生纠纷后所导致的诸如电费回收困难等风险。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供电企业要拒绝与非法企业签订供用电合同,尽可能地将合同中的条款进行具体化,在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责任,避免纠纷发生所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电费安全风险主要包括抄表风险、核算风险、收费风险、欠费风险以及专业管理风险等。抄表风险主要是指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在抄表过程中所出现的差错或者系统在倒入数据时所发生的差错,用户以实际用电量和抄表电量不一致为由而拒绝缴纳电费所带来的风险。核算风险是指供电企业没有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调整电价,计算的规则与国家相关规定有出入,用户以电费计算有误为理由而拒绝缴纳电费所带来的风险。收费风险是指供电企业由于没有依据法定的程序及时通知缴费或者催收,电费不能及时收回所带来的风险。欠费风险是指由于用电企业由于不可抗因素所导致的破产、重组及关闭,形成支付电费的能力下降,而导致电费欠收,或者因有些企业缴费意识薄弱,故意拖欠电费而造成电费未能及时足额收取所带来的风险。专业管理风险是指供电企业人员在电费计算、坏账处理、电费退补及违约金收取等方面,利用职务之便私自牟利所带来的风险。
现场服务风险主要包括人员管理、装置装拆、装置试验检验及故障处置等风险。自动化系统风险包括系统故障、网络安全、应用程序、应用数据以及运行管理等风险。如今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基本上实现了信息化与网络化,自动化系统所带来的风险相比传统风险更需要引起供电企业的重视,如果未能及时加强对这一风险的管控,业务数据被纂改或者被删除将会给供电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控制
1.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与风险控制手段
电费风险管理活动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就是风险控制,风险管理者需要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策略将电费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首先要努力降低电费风险事故所发生的可能性;其次要努力降低电费风险事故所产生的损失;最后在不能够降低电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条件下,要制定风险转移策略。一般来说,风险控制策略主要包括风险避免、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等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电费风险控制的手段已经呈现多样化。比如电费超比风险采用应用远程抄表系统及集中抄表系统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加强抄表人员业务技能培训、考核及轮换抄表区域等损失控制策略;电费抄表风险控制采用成立抄表公司、分包抄表业务等风险转移策略;自动化风险控制采用应用性能较好的软硬件设备、建立容灾系统等风险避免策略,采用完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等损失控制策略。
2.构建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在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中,首要的问题是谁来管理风险,在这一体系中人是能动性的因素,在特定的情境下,人的判断与行为活动是非常重要的j其次要保证所收集到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进而成为风险管理者决策的依据。最后电力营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离不开一定的技术与业务运作,怎样将这些先进的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和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总的来说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涵盖到员工、技术、业务运作及准确的数据等要素。
3.构建风险控制组织架构与制定内部风险控制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管控电费风险,供电企业应当构建风险防线,将相关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作为首要防线,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第二道防线,将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作为最后一道防线。供电企业的总经理作为高层管理者应当制定风险政策,组建一个能够有效应对电费风险的管理体系,业务管理层应当负责控制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此外在这一管理体系中,注重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作。一般来说,电费风险内部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电费内控批准制度与内控报告制度、建立电费内控责任制度与内控审计检查制度、建立电费内控考核评价制度与电费欠费风险预警制度以及建立电费重要岗位权力制衡制度与电费内控岗位授权制度等。
4.准确收集风险管理原始数据与建立电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控需要不断地收集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原始信息,且将这一原始信息的收集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建立风险信息报表制度是一个管理电费风险原始数据收集的有力的手段,准确收集且强化原始风险数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电费风险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没有历史数据的支撑,难以制定风险管理目标与改进措施,没有历史数据的支撑,难以做到对人员与运营资金有的放矢,以及没有历史数据支撑难以找到风险源与其相互关系等问题。电费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应当覆盖内部控制系统与风险管理基本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能够对各种风险进行有效定量与计量分析,进而实现信息在各业务单位、各职业部门之间的共享,满足风险管理的综合要求。
5.电费风险控制的评价
建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检验风险管控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电费风险控制评价报告应当包括风险控制目标、风险控制目标完成情况与分析以及风险因素变化趋势及风险控制改进措施等。电费风险控制评价结果的有效程度一般取决于风险识别的全面性与风险的量化、风险控制目标的科学性与风险历史数据的完善程度以及风险信息点和风险目标的关联程度等。
四、结论
总之,业扩管理风险要素、电费安全风险要素、现场服务风险要素以及自动化系统风险要素等构成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要素。风险避免、风险转移以及损失控制是电费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在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中,人应当是第一位的,其次要发挥技术、业务运作及准确的数据等要素的配合协作,建立电费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电费风险控制措施与控制评价,能够最大限度有效防范电费风险,实现电力营销全过程风险管控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最终实现电费及时金额回笼,实现其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宗虎.电力营销全过程电费风险管理.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0.
[2]舒旭辉.电费风险管理重在事前防范.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5).
篇8
关键词:市政路桥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负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过程工作或其中若干阶段的承包施工。这意味着项目的大部分建设管理工作都交由承包单位负责,而相关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决策和筹资工作。这种承包方法给与项目承包单位最大的项目开展自由性,做好对市政路桥工程总成包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保证市政资金应用的有效性,保证公众资金的安全使用。
一、总承包模式概述
由于受市政单位专业职能的限制,市政路桥工程在施工时必须采取总承包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路桥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的工作质量。目前,市政道路工程采用总承包的模式已经成为市政路桥和其他项目施工的常用方法,其风险控制体系也比较完善,但为了保证公共资金的使用安全,仍然需要加大对市政路桥工程总承包的风险管理。
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设计施工采购总承包,这种总承包模式是指工程承包企业需要按照合同约定,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服务,并保证工程承包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和总造价,这种总成包方式是现如今我国市政路桥工程项目总承包最主要的一种应用方式。
第二种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总承包,这种总承包模式是国际建筑市场中常用的总承包模式,在我国部分市政路桥工程项目的总承包中也会采用。这种承包模式是通过招标来选择承包商,并由承包商与业主签订合同,保证工程的设计、材料设备供应、施工管理等工作能够得到科学化的执行,并按照业主的要求利用招标的方法选择或推荐合适的项目分包商来完成设计、采购、施工等任务。这种承包模式实施一次性总报价的方式支付,但这种承包方法业主单位需要担负一定的风险,而承包商所承担的风险则会降低。
第三种工程总承包是设计加施工总承包,在这种承包模式中,承包单位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并按照合同规定对所承包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负责。这种承包模式在市政道路工程总承包中应用比较少,但作为工程总承包的一种常见模式,仍然有一定的应用概率。
二、市政工程总承包风险管理探讨
1、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
市政路桥工程总承包模式,一般会采用设计施工采购总承包或设计采购与施工管理总承包模式,这两种模式市政单位的相关管理部门都不会直接参与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试运行的全过程。在项目全过程中,相关的负责单位和部门仅仅需要做好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控制。由于市政路桥工程具有工期长、工程复杂、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因此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必须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对该制度进行贯彻执行,才能够保证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需要包含重要风险源方案、风险管理监控体系以及系统的全过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路桥工程项目开展中,需要有完整的管控队伍参与到项目监管工作中,实现对工程项目风险的预防。一旦工程项目出现风险,则要求相关的参与部门能够在第一时间介入工程项目,采用预设的风险处理方案,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各有关管理人员能够将风险管理和施工管理工作紧密结合,在项目各项工作开展中时刻关注路桥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做好风险防控、风险预警、风险处理等工作。
2、风险的分配措施
2.1 风险的分配原则
风险的分配是指在市政路桥工程总承包管理中,将可能遇到的风险分配给容易控制的一方。这种风险分配方法能够保证双方在工程建设中都能够获得预期的收益,并且实现对路桥工程项目有效的风险控制。在市政工程总承包中,工程项目的施工组织部门要承担施工质量和公共资金的使用风险,另外还有来自社会和行政系统的不可预见风险。而承包单位则要承担对分包商的组织风险,并按照合同要求承担分包商的施工质量风险。在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对于难以预计的风险,应由业主承担。这是因为承包商在施工中需要承担的工程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风险是极大的,如果让承办单位负担过多的风险,无疑使不公平的,而且会影响承包单位的工作积极性。在进行风险分配时,要符合工程惯例,一旦产生问题,依托于工程惯例的风险控制能够得到较快的解决。
2.2 风险的转移方式
在市政路桥工程风险管理中风险的转移方式,主要会用到工程保险、工程担保、联合投标、工程分包等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有效的将工程项目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但风险的转移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市政的项目负责单位及承包企业仍然需要承担风险。虽然风险的转移会让第三方单位承担风险,但由于风险的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第三方单位并不一定会在合作中受到损失,而且还有很大的概率在分担风险时获得利润,实现双赢或多赢。
3、总承包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3.1 地质勘查
地质勘查是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的工作基础。市政路桥工程施工中,地质勘查的工作成果直接影响着相关项目的可行性。当总承包合同签订后,一旦在地质勘查工作中发现存在问题,承包单位便可以按照合同条款来规避这方面的风险。为了有效控制地质勘查阶段的风险,在投标前各投标单位要实现开展一定的地质勘查工作,并由业主单位对未中标的单位给与一定的经济补偿。业主单位也可以委托第三方进行地质勘查,从而在投标前确保地质勘查风险的可控性。还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制定一个合理的地质勘查规划,当调查结果与业主单位的合同勘查结果有较大出入时,可以协商解决,降低风险。
3.2 现场条件变化
市政路桥工程影响范围广,施工区域大,因而施工现场很可能会由于诸多不可控因素出现一定的变化。在签订合同时可以对可能出现的现场变化设计几套可行的预控方案,以保证现场条件变化影响工程施工时,承包单位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
3.3 承包商的选择
对总承包商的选择必须慎重,如果承包商选择不善,将会对总承包合同带来极大的危害,不但不能发挥总承包合同的优势,对于造价控制及工程质量都不能保证。除对总承包商的财务能力,技术能力,管理水平以及业绩与信誉进行细致的考虑外,还应对承包商的总承包合同的经验,履约情况,设计能力及设计与施工的配合能力进行评价。
3.4 合同执行及支付
市政道路以工程总承包的方式进行施工,相比于传统合同,业主单位对工程项目施工的可控性降低。为了保证将合同执行及支付风险降到最低,可以采用成本加酬金的方式,由业主单位承担主要风险。而业主单位在支付时,需要对承包商上报的材料进行详细的考察和核算,保证合同价格制定合理。
3.5 变更
工程变更是市政路桥工程项目施工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为了避免变更给总承包带来风险,在合同中应该注明相关条款,给业主留下工程变更的余地,并和总承包上进行变更价款和相关事宜的协商,避免出现劳资双方矛盾。
综上所述,市政路桥工程作为民生工程,涉及到公共资金的使用和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因此,在市政路桥总承包中,无论是业主单位还是承包单位都要做好工程总承包的风险控制,将市政路桥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降到最低,以在双方都能够获益的前提下,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风险管理;全面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是工程规模大、投资额度大、建设工期长、影响因素多,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害风险和社会风险,如台风、洪水、地震、海潮、地质灾害、战争、原材料、技术失误、判断错误等。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投资控制和风险分析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1]。水利工程风险分析是指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针对不同建设阶段,研究评价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级别,建立预警系统,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损失。因此为确保工程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开展水利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和风险分析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风险管理与水利工程风险管理理论
风险意识自古就有,现代的风险管理意识往往是在二战催发的,强调的主要是个人或组织在未来遇到伤害的可能性。水利工程风险管理而言,根据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特点,它涉及到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默契合作,指的则是在整个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涉及到风险识别、预警,风险衡量、风险评估的整个流程,强调的水利工程风险主要是人为性的风险,涉及到水利单位纵向部门之间权责明,横向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等问题,从而达到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的目的[2]。
由于水利工程工作的专业性特征,这一切都是为预控不确定风险做准备的,由于水利工程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与其他行业相比,这就更具突出性。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的变化一般是很复杂的,监管难度大,寻租空间较大。水利项目工程风险处处显现,因此,水利风险管理的过程包括目标的确定、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方案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反馈这几道程序落实的过程[3]。它要求鉴别风险的来源、范围、特征,本着防患于未然的要求,对于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防范决策,应关注风险源的确认,根据危险程度而确认风险发生次序,评估的基本前提是风险的分析。风险管理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在于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有利于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不确定性。针对己经识别出的风险,按照科学的程序予以评估,利于节约成本,减少损失,从而更加利于构建成本节约、风险弱化的长效机制。
二、水利工程风险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的风险性很大,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也很难对其进行科学的预测,因此对经济环境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人员的伤亡,因为对员工的安全性不重视,安全设施不齐全以及工程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差等。
2、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大多数工程都偷工减料,采用最差的原材料,缩短工期,只注重一时半会的使用,而忽略了工程的长期使用价值,这样就使得不停的要对工程进行维修,从而提高了其建设成本。而国外的水利工程,重视其长期的使用价值,很多都用了一个世纪以后仍然很好,这也是中国人在工程建设也外国人最大的区别。
3、环境污染严重,整天的工程建设,排放很多的粉尘和烟尘,污染了空气。废水的大量排放,水污染严重。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利工程减少了河流的多样性,从而降低了生物群的多样性。
三、全面风险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就是工程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包括全过程、全要素、全风险、全团队的风险管理, 全过程风险管理是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如立项阶段、勘测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建设阶段、运营阶段等)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4]。对于各过程中被评估为Ⅰ级的严重风险,考虑采取风险转移、风险控制、风险分散等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发生后的危害;对于Ⅱ级一般风险,则根据风险投资与效益的比例关系,考虑采取风险自留、风险规避或风险控制等措施降低风险危害;对于III级轻微风险,考虑风险自留、风险利用等控制措施。全要素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工程项目风险的工期因素、质量因素、造价因素实现全方位风险管理。由于这3个因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化的,因此要分析和预测工程项目中这3个要素变动与发展的趋势,还要控制这3个要素的变动,从而达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全风险风险管理:一是分析、识别和确定工程的风险性事件;二是控制风险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监测和跟踪;三是控制全风险的管理储备。根据专家给定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定法进行风险的量化或定性分析,实现全风险管理。全团队风险管理是指参与项目建设的利益主体包括项目法人或业主、设计院、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承包商或分包商等共同实行风险管理。有时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各自利益会发生冲突,这就要求在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中,全面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与关系,将不同主体联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全面合作的团队,并通过这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实行全团队风险管理。
结论:
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是工程规模大、投资额度大、建设工期长、影响因素多,在建设过程中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在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投资控制和风险管理是现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水利工程风险管理是指根据工程实际特点,针对不同建设阶段,研究评价各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级别,建立预警系统,采取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损失、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山立.工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露天采矿技术,2005,(3):47-48.
[2]孙 斌,宋吉荣.工程风险分析决策可靠性分析[J].四川建筑,2005,(4):150-151.
篇10
Abstract: There are different degrees of risk in the life cycle of the project contract. Most construction general contracting units focus only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contract risk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ntract fulfillment,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management of various engineering claims in the performance process. Contract risk management is often overlooked by many contractors at the stage of bidding and contracting, but in fact, this stage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contractor's decision making, but also determines the distribu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the owner and the contractor. This paper selects this perspective as the focus of the whole process risk management analysis.
关键词:合同;风险管理;承包商;全过程
Key words: contract;risk management;contractor;whole process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65-03
1 投标前的工程合同审查阶段
工程合同审查是一项十分繁杂的技术性工作。要求合同管理人员熟悉工程相关的法律、法规,充分理解合同l款。合同审查主要要做的工作包括审查合同的合法性、完善性,以及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合同条款之间的联系等。
1.1 合同合法性审查。通常由律师对工程合同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以此来控制合同文件的有效性。工程合同的签订与实施必须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不得与之有相违背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国家,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工程法规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可能不相同。这种情况一般在招标文件中会有特别的说明,承包商在审查合同时应当特别注意。
1.2 合同完备性审查。根据最新版的FIDIC合同条件的规定,工程合同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当具有工程合同协议书、中标通知书、合同通用条款、合同专项条款、施工图纸、工程量清单等相关合同文件。因此工程合同审查首先应对上述的各种合同文件、技术设计文件的齐全性进行仔细审查,如果发现合同文件不够齐全,应及时向业主补充或者澄清。另外,还应进行合同条款完备性的审查,如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各种问题是否都有明确规定、不漏项。否则会使合同双方责任划分不明确,对合同的解释不一致而产生合同问题的争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合同管理也的发展、各种合同关系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合同条款的各项规定也逐渐完善起来,各种标准的合同文件也在不断地修改和补充。但是,没有一分任何一分合同文本是绝对标准和完备的,因为每个工程都是不一样的,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工程内容和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其次,对于长期合作、工程项目相对简单的合同双方,双方具有足够的经验和信任,可以遵循工程惯例中常规的做法、规范,以简化复杂的合同条款,降低合同成本。
1.3 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审查。一般工程合同双方具有十分复杂的权利责任关系,合同应公平合理地规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由于工程合同是双务合同,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制约、互为前提的关系,如图1所示。
合同双方的任何一方得到一项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与此相关的一项义务;当他有一个必须完成的义务时,则必然又会有与此义务相关的一项权利,并且这项权利是以完成该项义务为必须的。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合同权利与义务关系也是如此,业主拥有一项合同权利时,则一定会对应着承包商要付的一项义务;反之,承包商得到一项权利,又是对业主一项义务的对应。
如果合同规定了业主可以行使一项权利,则需要具体分析业主实行该项权利会对承包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业主行使权利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要尽到相应的责任,而这个责任常常可以被承包商利用,变成权利,同时对业主产生权利制约,这样才能确保业主拥有权利的合理性;如果合同规定了承包商要完成一项任务,那么承包商应当仔细分析完成这项合同义务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特别是需要业主提供的条件业主是否已经提供,在这样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双方都具有各自的约束,才能平衡好合同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每一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都具有其内部活动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要进行各个工程活动之间的合同所定义的逻辑关系的审查。若双方的责任互为条件的,双方的义务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即双方的每个任务都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例如,下图所示的某工程设计和施工之间的责任逻辑关系,业主通过向承包商提供工程项目的勘察基础资料,让承包商完成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部分,承包商完成设计任务之后必须向业主报告审查,通过业主认准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互之间的共同协调和配合,如图2所示。
每一份工程合同的工程条款之间也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因此要进行合同条款之间内在联系的审查。每一项合同条款所定义的合同要求或者合同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这些内在联系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构成一份完整的合同。例如合同条款规定的每一道工序的管理,包括关于工程质量管理方面的程序、关于合同价格方面的规定、工程变更的规定这些相对应的合同条款规定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工程师对工程质量检查合格,并签发了合格证书,才能进入计价计量程序,工程变更确认签字之后,才能进行工程款的结算。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合同管理人员应当十分注重合同的整体性,合同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矛盾和不足。修改合同时若只对合同部分条款进行补充、增加或删减,而忽略了合同的整体性,则十分容易与合同其他部分产生相互矛盾的问题。
2 工程合同订立阶段
现如今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招标程序与招标文件也越来越完备,工程项目往往趋向于加大承包商的工程风险与责任。承包商在招标投标过程中是处于买方位置,想要签订一个对承包商自身合理有利的文件往往十分的困难。因此,承包商必须在合同签订之间,非常仔细透彻地研究合同文件,对合同条款中不利的部分、要承担哪些责任、可能带来的风险与问题是十分清楚的,并做好重复的准备工作与应对措施。
承包商在获得招标文件开始,就应当对工程合同条款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在投标阶段,承包商要对工程风险作出全面的预测和分析。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及风险类型、风险有何规律;第二,如果发生了风险,会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期、成本、质量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承包商会因此承担多大的经济责任甚至法律责任;第三,如何制定出有效可行的风险应对策略来规避风险。
在整个合同签订阶段,承包商需要组织非常强有力的投标班子,并且需要企业工作人员与项目人员的共同协调配合工作。在这个阶段设计到的合同风险管理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投标及合同签订的决策工作,例如投标方向的选择、全面正确地分析招标文件、投标策略的确定、合同谈判策略、合同签订决策等;第二,进行合同谈判工作,承包商应当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合同谈判小组,并从中选择熟悉工程合同条款、有丰富的合同管理经验和能力的人作为主持人,主持相关的合同谈判工作;第三,合同评审工作,通过对合同的分析与评审,为工程投标报价的确定、报价策略的制定、合同谈判与签订工作的进行提供决策信息,并可以对合同风险管理提出意见;第四,选择分包单位,进行工程项目的分包,包括专业工程分包、劳务工程分包、设备采购的分包等,制定相应的分包合同,以及各个分包单位之间的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
3 工程合同全工程风险管理总结
工程合同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系统、复杂的工作,在合同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管理重点,归纳起来主要分为项目投标前、项目投标与合同谈判阶段、工程合同履行直到工程竣工阶段、工程质量缺陷责任期阶段。承包商对于工程合同全过程管理以及其施方案见表1。
对于承包商来说,全过程的合同风险管理工作有几下几个方面的难点与挑战:
第一,在整个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任务是分别分别给不同的部门完成的,例如一般是由企业的开发部或者商务部进行项目跟踪阶段的合同管理工作,由招投标部门实施项目投标前、项目投标阶段,在工程合同签订之后,又会将项目交给企业的项目部实施,当项目竣工移交之后,又会有另外的部门跟踪项目质量保证期内项目缺陷的维修、整改工作。不同的部门成员对于合同风险的认识水平、管理经验是不一样的,如何能做到工程合同全寿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合同管理工作有效的衔接,风险管理知识的传递和共享,需要各个部门的团队协作和配合,并且落实好风险管理措施。
第二,在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风险是无时无刻都会存在变化的,随着工程项目实施的进行,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并对项目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因此要进行随时的合同风险管理工作的预测、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工作。
第三,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的全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有着不同风险管理的难点与重点,也有着不同的风险管理内容与应对措施,许多承包商在工程合同签订前并不重视合同的风险管理,即不重视工程项目的调查和分析工作,未对合同进行详细的审查,因此直接影响其投标报价策略,甚至签订合同的失误,如签订一份风险分配不合理的工程合同,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会产生大量的困难与争端。
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建筑企业、工程承包商都对工程合同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十分重视,并配有专门的部门、专业的合同风险管理人员,并且做到全过程重视、全员工参与、全面的思维策略,这样才能让出全过程风险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浩.国际工程项目承包商合同风险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
- 上一篇:医药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下一篇:土地管理法逐条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