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相关法规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管理相关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土地开发 一级开发 项目管理 面临风险 应对措施
笔者认为,为了与时俱进,更好地做好土地一级开发的项目管理,政府必须转变以往的土地一级开发运作模式,尝试新的方法,利用社会资本通过社会化合作解决土地一级市场的持续开发,逐步使政府从原先的单一完全主导土地一级开发模式,逐渐转变由政府主导下提供土地资源,企业参与提供开发资金,到时分享土地转让收益的市场化运作新模式。
一、土地一级开发的典型模式
1.完全政府控制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通过严格的计划和规划管理,完全控制熟地开发及供应市场,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的“五统一”格局。该模式完全由政府组织实施土地一级开发,仅以招标方式确定施工企业。这种模式可以保证政府完全控制地价,土地开发为熟地后的增值收益不流失,且土地一级开发法律关系单纯,便于政府实施土地一级开发的各项事务。其主要缺陷是政府的土地开发资金压力较大,融资渠道窄。
2.政府授权机构模式。该模式是指由政府投资成立的开发企业完全垄断土地一级开发,从而达到调控土地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增值归国家所有的目的。
3.由政府主导一二级联动开发模式。在当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与土地二级开发紧密相关,因此这两类企业往往将一级土地整理和二级开发相结合,以获取整体收益最大化。这种模式由企业主导,所以在开发初期就确定运行土地一级和二级联劢开发。 两类企业通过土地一二级联动开发,在获得一级开发阶段收益的同时,也可以满足经营业务发展的市场,保证了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保证了可获取土地在未来升值和建筑施工利润给企业带来的二级开发的优厚收益。
由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在保证政府主导土地一级开发的基础上能有效利用市场资源,减轻政府开发资金压力。但该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不利于政府控制市场地价,政府宏观调控土地市场的能力降低等。政府享有的土地收益也将减少。
二、政企合作下的盈利模式
政企合作下的盈利模式表现为不同的模式开发主体的盈利能力不同。
1.土地一级开发商通过一级土地开发本身获利的关键,在于严格控制住各项成本费用。在各项成本费用中,比重不控制难度最大的是征地拆迁费用,虽然政府有相关标准和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有难度。这就要求开发商具备较强的与当地政府、居民、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的能力,在安置等方面妥善解决当地政府和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实现多赢。
整体成本费用的控制在于系统周密的安排。对与大面积的土地一级开发,需要分批次批地、征地和拆迁,因此应严格控制整合各步骤的节奏,通过各步骤的无缝衔接,使企业的人员和资金效率达到最高,政府和农民的满意度也达到最高。
2.开发商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性的一级开发节奏,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价值,从而获得最大利益。该盈利模式的前提在于当地政府的分享机制、一级开发中的授权范围,以及分批出让计划的安排。
在土地一级开发中,能够尽快实现土地增值的措施有: 首先是标志性工程建设。尽量争取政府的办公场所进驻,可以快速的提升周边土地增值效应。 其次是投资环境景观。本质是通过提高生态效益来实现经济效益。其方式包括改造旧河道、变废为宝,加强景观和园林的规划建设、美化环境等。 再次是投资公共配套设施。本质是通过提高社会效益来实现经济效益。其方式包括配套制冷及热力供应,地下综合商城、停车场,等等。
另外,引入大型服务性企业。前期出让引入大品牌商业设施与酒店,带动周边地块升值。实现一级和二级开发互动。
3.政府授权土地一级开发主体可以投资公共配套设施,如医院和教育机构等。开发主体则可以通过提供公共配套设施服务而获得长期现金流。该盈利模式的前提在于是政府允许土地一级开发主体进行部分配套的二级开发建设。对开发商而言,该盈利模式的最大挑战在于对公共配套设施的投资决策,以及后期的运营管理能力。
4.土地一级开发主体通过与政府协商,出于主观意愿及客观原因,总是能够创造一些条件让一级开发主体取得二级开发项目。该盈利模式的前提是政府愿意让一级开发商取得一部分二级开发权。该模式要求一级开发主体具有相应的二级开发能力,通过二级开发弥补一级开发收益的不足,实现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的联劢。
三、做好土地一级开发的项目管理对策
1.鉴于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受到诸多政策性因素影响,因此,土地一级开发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综合来看主要来源于以下几项风险: 首先是对外出售地价预估价格较大波动。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物价的上涨,可能导致拆迁成本不断上升。另外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不断深入,未来地价可能不及当初预估的价格。势必造成收入减少,而成本却增加,形成开发亏损的状态。其次是长期占用大量资金。对于只是用于储备的土地,经土地储备中心验收后,由其用自有资金偿付给开发商,欠款风险加大。如果拆迁工作不顺利,也会推迟整个项目的完工时间。再次是政府违约行为的风险。在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强势地位是绝对的。虽然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法律文件进行约束,从而与政府方面的利益紧密捆绑,但仍不能消除地方政府违约发生的风险。
另外,还面临政策风险。目前全国性的政策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同时对于政企合作进行土地一级开发行为未明确进行制止。在地方政府层面,其政策风险因素主要为省、市根据地方情况而改变有关土地利用政策。
2.为规避风险所采取的应对措施。首先,优化运作流程,提升管理能力,有效控制成本。开发主体在土地治理和储备过程中,涉及征地、拆迁、安置、基建、土地出让等诸多环节,同时,一级开发又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众多和政府对口以及和外部合作单位谈判的环节,因此,优化运作流程、提升管理能力对一级开发企业的成本控制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加强规划能力、挖掘区域潜在的价值。 土地一级开发的价值要素中最重要是规划。土地的特征使其一旦开发,短期内不可能复原,而规划的优劣对区域功能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区域功能又对区域价值有根本性的影响。 再次,把握行业波动周期,控制开发节奏。 在把握行业波动周期方面,既要充分考虑整体宏观经济、行业形势和区域经济等因素,也要充分考虑政策因素。这就需要企业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并且能够与政府需求保持较高程度的一致性, 做到根据市场需求来控制开发节奏,仍而提升区域土地价值。
篇2
为了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建设临时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市容景观,并加强临时绿地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闲置的土地具备绿化条件的,可以建设临时绿地,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建设临时绿地:
(一)沿城市道路、河道的建设项目依法带征道路规划红线、河道规划蓝线内的土地,尚未实施道路、河道拓建的;
(二)属政府依法储备的土地的。
闲置的土地原为耕地的,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管理部门)
市绿化管理部门和市土地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别负责本市临时绿地的绿化管理和土地管理。
市或者区、县规划、建设以及其他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责任单位)
临时绿地的建设、养护,由建设用地单位负责。
利用本办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土地建设临时绿地的,由市或者区、县绿化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利用本办法第二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土地建设临时绿地的,由储备土地的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养护。
第五条(临时绿地的建设)
临时绿地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统筹安排,与计划建设项目的配套绿化相结合,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临时绿地的建设,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建设用地单位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二)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作出书面决定;
(三)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建设临时绿地的,建设用地单位应当自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同意之日起10日内,与区、县绿化管理部门签订《临时绿地建设养护责任书》;
(四)建设用地单位自《临时绿地建设养护责任书》签订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临时绿地建设,但因不可抗力致无法完成的除外;
(五)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对临时绿地进行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出具验收合格证明。
第六条(建设、养护标准)
临时绿地的建设、养护标准,参照不低于三级(含三级)公共绿地的标准执行。主要景观道路两侧的临时绿地,应当适当提高建设、养护标准。
第七条(挂牌管理及对公众开放)
临时绿地建成后,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立标牌,标明临时绿地的性质、范围和建设、养护责任单位。
建成的临时绿地应当对公众开放。
第八条(临时绿地的撤除和保留)
因建设需要撤除临时绿地的,临时绿地建设单位应当在撤除临时绿地前60日,向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办理撤除备案手续,明确撤除临时绿地的时间并公开告示。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出具备案回执,载明撤除临时绿地的时间。
撤除临时绿地时,对临时绿地内的树木应当予以迁移,不得砍伐;需迁移临时绿地内树木的,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应当在办理备案手续的同时,办理树木迁移手续。
因城市规划调整,临时绿地需转为永久性绿地的,市或者区、县人民政府可以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给予原用地单位相应补偿。
第九条(撤除临时绿地后补签合同)
属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建设用地单位可以在撤除临时绿地后,与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的补充合同,对延长有偿使用国有土地期限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作出补充规定。
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的补充合同,建设用地单位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建设临时绿地的书面决定;
(二)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出具的临时绿地竣工验收合格证明;
(三)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出具的撤除临时绿地备案回执。
第十条(优惠申请)
临时绿地存续期间超过1年(含1年)的,建设临时绿地的建设用地单位可以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申请享受以下优惠:
(一)临时绿地存续期间免缴土地闲置费;
(二)临时绿地存续期不计入土地使用期限;
(三)法律、法规、规章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优惠。
第十一条(通报制度)
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应当将本辖区内临时绿地的建设、撤除情况报市绿化管理部门备案,并通报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单列统计)
市和区、县绿化管理部门在进行公共绿地面积统计时,应当单列统计临时绿地的建成面积。
第十三条(法律责任)
篇3
宅基用地的问题
农村自建房正在大规模建设中,对土地资源需求也与日俱增,导致农用耕地加速流失。由于遗留的封建传统,相应监管制度不尽完善,以及缺少必要的科学指导,相关政策和监管不到位,在用地量加大的同时,农村建房土地使用中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超审批用地。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村民将宅基地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不允许任何人染指。在旧房改造时,甚至批少占多,想方设法扩大宅基地面积、多占用土地,致使自建房的实际占地比批准使用土地面积多出很多,直接造成耕地流失。
布局杂乱。很多村庄没有明确的建房用地区,在房屋选址、布局等方面缺少对村民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村民建房选址多选在自己的自留地或便利的道路旁,村庄建设极其没有规划。农村新建房分散过于零星,布局无合理可言。
非法批地。有一些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审批过程中,越权审批,存在将耕地视为非耕地、化整为零的审批。同时,土地管理部门中的一些人员思想觉悟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常常为一己私利而违反相关规定审批土地。
私自交易土地。部分村民为获得高额的经济收益,不惜将自己的责任田、自留地,甚至宅基地折价卖给他人建房,如此现象在农村一些小镇上层出不穷。因其双方都从中受益,有很强的隐蔽性,很难为相关部门发觉。
原因分析
农村自建房宅基地用地,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也是一个难点,笔者结合实地考察和参阅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出现上诉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规划滞后,法规不完善。国家法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统筹对全乡镇建设做总体规划,并报上级政府审批。但是,已经完成的规划绝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对乡镇中心地带,各个行政村都没有编制相应的建设规划。农户在选择宅基地时,只能根据当地风俗,结合自己情况选择方便的建房场地。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够健全和宣传不到位,在宅基地的审批过程中,存在大量违规现象,政府工作人员通过批地谋取暴利。比如:未批先用、超额用地等。与此同时,土地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审批住宅用地总是伴随着行贿受贿,导致自建房宅基地审批混乱。
村民自身素质影响。村民受传统思想影响很深,小农意识早已根深蒂固,这给乡镇机关处理建房用地问题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村民认为,建房用地审批太难,乡村收费太高。与此同时,农村对土地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村民法制观念薄弱。当集体利益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时,村民往往把自身家庭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其容易在村民间产生矛盾。
解决对策
农村自建房土地使用中现今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这对于农村干部和政府官员都将是一个艰难的挑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然需要长久的努力,在此根据自己笔者体会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重视宣传。国家对农村土地使用的法规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要加大宣传力度,持续的宣传新的政策法规。在宣传过程中,务必要做到让更多的人,不论是土地管理人员还是村民,准确的接受到最新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干部和群众深刻理解新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土地使用和管理氛围。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解决好用地问题,必须要编制好村庄建设规划。在编制过程中要使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统一,尽全力减少村庄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冲突,避免产生纠纷。同时,村庄建设规划与当前农民建房实际需求相结合,编制规划时不能忽略了村民的风俗习惯,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
加强监管力度。要使相关规定能有效的实施,相应监管措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监管得力才会对违法行为产生威慑。充分发挥土地执法人员的监管作用,要求执法人员深入农村、进驻一线。建议为巡查人员提供一定的巡查经费保障,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同时,将监管责任纳入对基层执法人员考核内容中,不断完善奖惩制度,强化土地执法工作。
总结
篇4
按照《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和市整规办关于在全市开展整治非法砖窑工作的通知》精神要求,县上决定进一步在全县开展非法砖窑整治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进一步开展整治非法砖窑工作,全面清查全县所有砖窑的基本情况及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切实解决我县存在的非法砖窑无证开采,破坏耕地、浪费能源等突出问题,确定保留和关闭名单,对关闭的砖窑坚决依法取缔,并制订砖窑布局规划,依法规范砖窑生产,保障全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二、时间和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议定需依法关闭的非法砖窑。国土局调查了解各个砖窑的建窑时间、法定代表人、占地类型、土地面积、土地使用证办理情况等;矿管办调查了解各个砖窑产品类型、生产规模、采矿许可证办理情况;环保局调查了解各个砖窑是否符合环境保护政策及环评手续办理情况;安监局调查了解各个砖窑是否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及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情况;工商局调查了解各个砖窑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情况;乡镇人民政府是辖区耕地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负有监管责任。国土资源局、矿管办在对全县所有砖窑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掌握砖窑的基本情况后,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确定保留和关闭砖窑名单,报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后确定,为下一步编制布局规划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制订砖窑布局规划。由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依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和土地规划修编情况,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台塬为主、平塬收缩”的原则制订全县砖窑布局规划。方案形成后,分发到各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各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将修改后的布局方案,报市国土资源管理局审核同意后,提交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实施。
第三阶段,依法规范。分四个步聚:(一)向违法企业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由各执法主体单位下发);(二)1、对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的,与违法企业签订关闭协议(确定自行关闭时间由所在乡镇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督促其按协议时限关闭)。2、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的违法砖窑,接受处理后,责令限期补办相关手续,愈期不办理的坚决予以关闭。(三)不按协议时限关闭的进入司法程序由执法主体单位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实施关闭;(四)对规划区内确定保留的砖窑,先由国土局办理用地手续,然后其他相关管理单位按各自行业规定办理相关证照,从而规范砖窑生产,确保违法行为不反弹。
三、组织领导
整治非法砖窑是全面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工作,也是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回头看”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县政府成立整治非法砖窑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由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国土资源局监察科科长同志兼任。
四、几点要求
1、搞好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的宣传耕地保护,墙体材料革新等有关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及各砖窑经营者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的责任感,做到依法用地、依法经营。
2、严格土地管理。县国土资源局要根据有关政策,对保留的砖窑合理划定取土范围和取土深度;同时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取土计划,签订取土协议书和土地复垦协议书,收取土地复耕保证金,坚决杜绝在平原取土等违法行为。
篇5
关键词:土地管理;问题;意义;途径
Abstract: the land is precious non-renewable resources, is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though China is a large country, but large population, along with our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of the faster,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land increasingly nervous. No matter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or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gle,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land, are the urgent priority.
Keywords: land management; Problem; Meaning; way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问题是关系到国际民生、千秋万代的大问题,是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土地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土地管理的意义以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的途径这三个问题提出作者肤浅的见解,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粗放,没有对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使用,降低了土地的使用效率,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2.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用地结构失衡,一方面导致大量农用土地被侵占,耕地面积变小,另一方面导致一些公路、建筑物、绿化地等利用效率不高,长期闲置造成浪费。
3.土地市场混乱,非法圈地、私搭乱建、低价转让等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投资,采取“以租代征”、未批先用等非法手段,影响了土地节约集约管理,使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4.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监察监管工作不到位、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节约集约土地管理意识,对于土地的审批和使用不能随时监管、动态巡查,使土地管理陷入松散、被动的局面。
5.土地利用效率低,耕地单位产量不高、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空间不足;建筑用地设计不合理、造成土地资源浪费。
二、有效利用有限土地、加强土地管理的意义
(一)保障人类生存 促进社会发展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在人们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于土地的消耗程度也逐渐加大。如果不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并加强管理,就会导致土地资源数量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发展到最后人类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依赖肥沃富饶的土地资源。如果不能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土地资源,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全国粮食供给问题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只是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人与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保证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推动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建设
土地资源作为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受保护程度和优化配置程度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通过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市场建设,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维护社会稳定
农业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关系到六亿农民的安居乐业、关系到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因此,加强土地管理,是维护我国和谐发展、长治久安的关键。
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建立法律基础和政策保障。
首先,要采取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手段,加强土地管理。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保护政策和制度,坚决杜绝土地资源的滥用以及耕地乱占现象发生。
其次,要坚持土地统管政策,切实执行土地审批制度,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消除土地浪费现象,严厉打击破坏土地资源和资产的行为。
最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构建土地管理的法治环境。
(二)树立节约土地资源的工作理念
各级政府要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经济工作的重点集中在资源节约利用上,杜绝土地资源和资产的浪费,积极构建节约型社会。各级政府机关及下属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土地危机的现实,加强土地法制建设,杜绝以地换效益、换利润、换政绩的行为。
(三)节约土地 集约经营
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建筑用地的定额指标,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力推广和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机制,严格审批各类开发区用地,避免侵占耕地和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对于建筑用地侵占耕地的行为,要采取占用耕地补偿的措施,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和资金落实情况,开垦等同面积和质量的耕地作为补偿,并提高占用耕地的成本投入,保护耕地不受侵害。
(四)规范土地市场 打击违法行为
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维护土地市场规范。
首先,要加强土地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分管机制,做到各级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权责明确;同时,要加强公安、司法、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清除土地管理中的腐败现象,维护土地管理的良好秩序:
1.对于违反土地调控政策、非法建筑和开采、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对于为了一己私欲,非法低价转让国有土地,破坏土地资源、侵害民众利益的行为,要追查到底、严肃处理。
其次,要制定统一的征地制度,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农民保护耕地的主动性。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加强农田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作物产量。深入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在原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在调整农作物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不能缩减耕地面积、破坏耕地质量,保护农用土地资源。
其次,加强建筑用地管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加强对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建筑立体空间的开发,争取用最少的土地,解决最多的问题。
(六)挖掘土地资源潜力 优化用地结构
首先,要定期普查存量建设用地资源,对于闲置用地进行整治和管理,充分利用闲置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要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使用前的审批、建设中的管理和使用后监督工作,杜绝圈占土地、粗放用地现象。
结束语:
总之,正视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加强土地管理的意义,积极实施加强土地管理的相关措施,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的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付志旗.关于我国土地管理改革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2]常艳妮,王海鸿.甘肃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比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
篇6
关键词:小产权房;利益;合法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63
0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小产权房问题成为了争议的焦点。而我国当前关于小产权房的相关法律建设并不到位,存在着冲突矛盾的地方,无论是《民法通则》、《物权法》,还是其他一些法规,都没有有效设置相应的小产权房的立法保护。因此,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小产权房”的法律保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1 我国小产权房行业现状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加快了对小产权房的治理和管控力度。2014年,国土部联合住建部,在全国范围内对小产权房进行了专项整治,拆除了很多严重违法违规的小产权房,然而,2015年后,小产权房再一次掀起,不断出现小产权房问题,全国各地的小产权房不断出现,给我国的房地产业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小产权房再度升温的背景下,小产权房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虽然一些地区对小产权房进行了整治,但是效果不佳,也起不到有效的震慑作用。为此,我国相关学者开始呼吁对小产权房的改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相关部门更多时候是采取一种冷处理的态度。从各界的态度来看,我国学者更倾向于将小产权房转正,通过设置一些税费措施来加强管控,这样也能够有效缓解房价问题,也能够有效带动农民工市民化。还有学者认为,相关部门应该设置一个时间节点,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后,如果新建小产权房则进行严格处理。对于遗留的小产权房则应该完善相关手续问题。总之,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应该进一步规范小产权房市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相关利益人的合法利益,也能够有效维护我国房地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 小产权房应当合法化的缘由
2.1 法律规定的要求
从我国的民法角度来讲,小产权房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性决定的。《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物权法》第39条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物权法》第3条第3款和第4条均涉及相关内容。从这些法律的规定可知,对农民处理集体土地小产权房的行为进行惩罚和制约,显然是同我国的法律规定相违背的,可见,这种制约是同我国当前实际不相符合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
同时,我国《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征收集体土地。那么,对商品房进行开发,是否是将其变为公共利益需要的土地利用形式?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一种为了公共利益需要的开发,在此情况下,需要将小产权房合法化。因为,该种模式并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因此,同相应的征收条件并不符合,这决定了政府并不能将集体土地收归并转卖。不仅如此,我国规定集体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并不能够进入市场进行自由流转。此时,用于建设的土地无疑会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转变集体土地的所有性质,将其变为国有土地的话,政府就是一种违法的行为。相反,如果不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的话,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就产生了一定的悖论。由此可见,从法理角度来讲,我国需要将小产权房合法化,对其加以管理和保护。
2.2 相关部门法律的要求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8条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经依法征用为国有土地后,该处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方可有偿出让)认定小产权房不合法。因此,很多人认定小产权房是不合法的。然而,深入分析可知,《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范的对象是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也就是说,集体使用权并不在此范围内,正因为如此,该条法律规定并不能够对农民集体土地开发建设进行有效制约,而该条法律也不能确定小产权房是违法的。另外,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治理集体建设用地的自由流转问题,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小产权房的买卖是否违法。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让小产权房合法化势在必行。
2.3 维护相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要求
小产权房关系到农民以及一些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从很大层面来讲,小产权房极大地表现出了农民的要求。而土地是农民的重要财产权利,将其合法化是有效维护农民合法权利的重要基础,其可以将农民从土地制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土地的作用,让土地应用更加现代化。另外,小产权房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房地产泡沫,可以有效调节我国房地产业的市场配置,而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提升对小产权房的保护,可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也可以让城市居民获得一定的利益,还可以有效提升政府的财政收入。从改善各方利害关系的角度来讲,让小产权房合法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3 小产权房的立法完善
3.1 完善《物权法》中土地权利制度的相关规定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进一步完善《物权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对土地权利制度作进一步的规定,要进一步有效体现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特点,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出现的登记和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保护。同时在完善《物权法》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设置相关的规定,让集体土地使用权能够进入到一级市场进行合法转让。虽然该规定有一定的争议,但是我国《物权法》第153条规定中用了“国家有关规定”,并没有明确提及具体规定的内容,由此可见,此处对农村集体土地自由流转的问题留下了一定的空间,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之所以这样设置法律规定,是在一定程度上默许相关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试点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物权法》中土地权利制度的相关规定,能够有效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更好地规范小产权房的交易活动。
3.2 完善《土地管理法》中土地管理的法规
《宪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能够进行转让,这为土地管理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该进一步对《土地管理法》加以完善,一方面,要结合客观实际情况,将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上升到同一位置的高度。另一方面,我国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规定并不完善,甚至是一种残缺的产权,虽然规定了农民的土地归集体所有,但是在其决定土地的使用时却往往受到一定的制约。为了让小产权房更加合法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应该对此进行进一步完善,可以转变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规定农民能够对自己的土地进行使用,只要不占用耕地,处于规划的要求内,农民可以有权决定土地的使用方法,允许其进行转让。
3.3 健全“小产权房”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有效保障小产权房的合法利益,同时进行相关法律规定的完善能够更好地保护相关权益人的合法权益,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一些土地占有、违规拆迁等问题的出现。为此,第一要进一步有效确定小产权房的身份。第二要进一步加强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也就是说,小产权房应该有效界定为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等类型的房屋。第三,要完善相关税收的规定,在对其进行交易时应该规定向国家补缴税费。如果已经建设好的小产权房,当其补办了相关手续后,应该让其拥有正式的产权。
4 结语
小产权房是我国土地制度的产物,想要有效规范小产权房市场,一方面要从土地制度角度着手,另一方面,要对小产权房的买卖、手续等环节进行有效规定。只有这样,才能够更为有效地管控小产权房,保护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华伟.小产权房合法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2]周孚寿.小产权房流通合法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3]高立俊.小产权房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7
1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
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冒进,更不能不考虑中国实际盲目推进,急于求成,应在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坚守基本条件的前提下,逐步实施。
1.1保证土地的使用效率
农村土地流转的出发点是要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从目前农村土地利用情况看,“”,经营规模过小,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从而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形成有效竞争,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1。这阻碍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今后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加大先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率,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通过规范土地合理流转,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防止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另一方面,改变现有农户家庭半自给性、小规模土地承包经营基础上的农民兼业化,追求土地经营目标投入产出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土地配置效率。
1.2把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放在首位
一旦农村土地流转放活之后,城市资本允许进入农村土地,掌握大量资本的城市居民可以拥有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的土地,他自己不耕作,雇佣原地居民耕作,这样就可能出现农民将大量土地卖给城市居民的现象,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如果政府不采取措施强制规定,就会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推行所谓的“规模经营”,通过各级政府的权力,很有可能将大片土地转让到城市居民手中,导致出现城里的所谓“大地主”。而这不是我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初衷。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此外,鉴于现阶段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如果不把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放在首位,对个人最高农地拥有量进行限制,则很有可能出现一边超大规模的“地主”,一边无地农民的情况,导致农村两级分化,影响社会稳定。
2农村土地流转后的合理使用
2.1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
加大土地流转的宣传,提高农民“土地是财富之母”的意识,特别要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前提条件和农村土地流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熟悉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法规;同时,还应让农民知道,土地不仅仅是就业和生存的手段,更是一笔庞大的资产,加快土地流转正是合理利用这一资产、增加要素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一定要规范土地流转,确保土地性质和用途不变。此外,还可通过板报、村民广播等载体,让农民了解到除国家建设依法征用集体土地外,村集体无权在承包期内单方面不签合同、不发证书、解除承包合同、强行收回和调整农民承包地,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确保土地合理使用。
2.2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土地流转,确保土地农业用途不变
当前,我省仍是一个农业大省,而且土地资源十分有限,耕地数量更是有限,无论从土地作为农民的社会保障角度来讲,还是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严禁借用土地流转之际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有必要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及流转后的使用。
2.3加强土地流转监管,规范土地农业用途
当前,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加强流转土地用途的监管,坚决禁止以土地流转为名改变农用地用途特别是基本农田用途的违法行为。同时,要建立健全全省各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培育土地流转主体,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防止出现土地撂荒和粗放经营等现象。此外,应全面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合同,使用统一规范的合同文本,并指导土地流转双方签订合同,及时办理土地流转当事人提出的签证申请,纠正土地流转双方违反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约定,确保流转后的土地农业用途不变。
3农村土地流转的产权主体
当前,我省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由于土地权属不明而导致的流转混乱、效率低下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对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经济地位、法律地位、财产地位及其职能范围、行为方式等没有明确规定,这不利于农村土地流转的有序健康进行。
3.1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规政策,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因此,有关部门应重视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和完善,切实解决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的产权主体不清的问题。同时,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的其他政策法规,尤其是土地分配政策,应适当体现均衡原则,即实现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动态监管和分配。区分情况收回符合条件成员的承包权并再流转或承包给新增人员。具体做法建议将其写入相关规定中,制定成《农村土地承包细则》,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篇8
一、坚持土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不断夯实分局执法监察工作人员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知识,为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和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分局工作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坚持秋冬际每个月不少于一次动态巡查,春夏季每月不少于2次动态巡查的巡查标准。巡查中对容易发生违法行为的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对一般区域坚持走到看到问到,有效预防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发生。每次巡查,安排2人以上巡查人员进行,巡查区域范围也达到了上级的要求,截止目前,分局已进行动态巡查16次。
三、充分利用团连两级土地执法监察网络,在巡查中要坚持与连队领导和国土资源局协管员联系沟通,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和工作建议,为他们传达新的土地管理政策,随时掌握全团土地管理利用情况,有效预防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四、安排专人负责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业务工作,做到第一时间实事求是,记录土地执法监察动态巡查结果,向上级作巡查结果汇报。每个月按时上报土地执法监察报表,每季度进行土地违法违规形势分析。定期查看群众举报箱,接受职工群众的咨询和举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登记并向分局领导汇报,将土地纠纷等在基层圆满解救,全年没有土地违法违规案件和群众因土地问题上访的事件发生。
篇9
关键词:机场土地 土地管理 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2-01-01
前言:近几年我国机场土地管理问题频出,土地管理变成当今机场管理的重头戏,土地合理管理规划成为许多机场管理的首要任务。而且近几年土地价格不断攀升,给机场土地管理又增添了不少压力。
1. 近几年我国机场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土地管理权限规划不明确
因为机场以前一直独立于地方政府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而且全国机场布局分散,仅靠民航部门管理难度较大,且难以实现与地方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的衔接。又因为机场营业的特殊性,土地管理权限的规划一直不明确。很多机场都包括融资土地,管理起来并不容易。虽然我国在改革开发后出台相关法律规范机场土地管理,但机场土地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与地方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分工衔接不畅的问题。同时土地的有偿使用已经成为我国土地使用的大方向,但是对于机场用地来说,土地的有偿使用无疑使给本来运营成本就很高的机场增添了一个大包袱。行政划拨土地审批手续较多,私有土地使用成本较高使用权难以统一,这种现状导致机场内土地使用权权属主体分散,机场管理机构很难有效控制机场土地,这对于机场的后续开发管理极其不利。
1.2机场难以取得土地管理权
行政拨地是现今我国机场用地的重要获取方式,但我国现行土地供应制度在很多方面束缚着机场的发展。首先,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机场土地主要来源于行政划拨,但行政划拨虽然是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使用权供给,但是机场对于土地的产权处分受到很大限制,所以要想对土地进行有效规划,必须通过补交地价调整成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才能实施灵活的土地资产化经营。同时,机场用地一般面积较大,这种方式将增加机场运营成本,而且一旦机场管理机构难以取得土地使用权,将进一步增加管理难度,导致权属更加分散,机场难以取得土地管理权。而且目前我国机场土地资产经营大致可分成三类:一是机场集团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土地资产经营方式主要有出租、合作开发、转让土地使用权等,且实际做法各地不一,二是各驻场单位在机场用地范围内取得的土地,主要为自用,或以土地为抵押物实施融资;三是机场规划用地范围内暂未出让的土地,这类地纳入国有土地储备范围,一般由机场管理机构或驻场单位临时使用。这些土地由政府统一管理划分,它们的资产经营权限属于政府所有,不属于机场管理机构。
1.3机场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
我国机场的土地管理权混乱与机场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有重要关系。首先机场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规划土地管理以及民航等部门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而且,土地管理仍比较被动,机场土地权属分散,取得方式不一,机场管理机构控管能力弱,使得机场的管理难以到位,很多新的经营方式难以实现。例如:深圳机场,机场管理机构在实施融资方式特许经营时,考虑风险控制问题,一般不倾向转让土地使用权。但如果不转让土地使用权,建设方就难以实现土地融资,而且建设方在后续产权登记时按照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物所有权权属一致的原则,只能登记在机场管理机构名下。这样做,建设方不仅要面临建设风险,还有在注册及后续建设时受到层层阻碍。面对这种情况,实力较强的驻场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独立取得土地使用权方式参与机场开发、运营,而不受机场管理机构控制。但是实力较弱的机场便难以自主管理机场,这对我国机场行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解决相关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
2.1加强机场土地管理权的细致化并放宽机场土地管理的所有权限
很多机场的土地供给方式较多,行政拨地在机场土地划分时又占有很大比例。这导致机场土地管理权混乱,机场难以得到土地的管理权。政府应该加快相关立法的出台,将机场土地管理权的划分细致化,这样就可以细致划分机场土地所有权,做到该给的土地管理权正常到达机场管理层手中。此外还要放宽机场土地管理的所有权限,使得机场能够在不影响政府正常用地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得到土地的管理权,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政府的管理,不用人员专门管理这些土地,还可以让机场更好的规划土地,实现合理利用土地,并获得最大的利润。
2.2推动机场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
推动机场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是我国机场发展趋势,注重管理才能使庞大的机场更好的运营。改革开放后机场也进行了大改革,但是其经营业务仍集中在机场主营业务及相关配套业务方面,普遍缺乏以土地为平台实施土地资产化运作的能力,难以在土地管理上做出大文章。而且我国机场土地资产经营主要集中在权属属于机场管理机构的土地上,总体上经营模式相对保守,风险控制能力较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将机场土地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现在很多机场已经独立运营,机场的要求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经营而是管理,只有拥有管理权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机场发展受限问题,当然也包括重要的土地管理问题。
2.3积极改进以往经营模式残留的弊端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渐渐放宽对机场私有化管理的要求,但是很多管理理念及方法已经根深蒂固,很难在一时间完全剔除。机场管理体制改革不彻底,使得机场发展过于虚浮,很难在竞争力极强的今天拥有核心竞争力,难以提升机场的整体竞争水平。我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很多产业都必须加快脚步才能跟上发展步伐,机场也不例外,我国现存机场必须要加强经营模式的改变,对于不适合现今发展的模式就应该完全摒弃,不能任由其发展,这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知道在某个时间就被引爆,严重危害机场的快速发展。就像其中:机场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规划土地管理以及民航等部门缺乏有效衔接,政府与机场都要积极努力找出相关对策,加强这几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不可放任自流。而且,在土地管理权分散的同时,机场的注册规定也十分不利,在新的背景下,对于机场的注册融资规定也应做出适当调整,政府应该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支持企业发展,而且机场大部分的掌控权在于政府,所以在相关只适用于以往经营模式的土地及融资规定,应该做出相关调整。
2.4积极宣传发展特许经营模式
国外的机场一直采用特许经营模式,效果显著,但是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关特许经营的内涵、程序等仍缺乏统一认识,更无明确的法律规定。最早在我国大陆有相关规定的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的相关规定如下:《深圳市宝安国际机场管理办法》(2006)规定机场管理机构享有机场运营服务的特许经营权,并规定以审慎的商业原则经营机场。《民用机场管理条例》(2009)规定,机场范围内的零售、餐饮、航空地面服务等经营性业务可有偿转让经营权。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十分严谨且尚未推广,可见国家层面关于机场特许经营问题仍持谨慎态度。但是严谨并不代表不实施,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宣传特许经营模式,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寻找发展条件合适的机场,切实推进机场特许经营模式改革脚步的前行。同时要借鉴国外发展较好的机场运营经验,结合我国机场发展现状,将各类经验积极应用到我国机场土地管理上,使我国机场发展越来越好,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经济发展。
结语:面对新时代经济发展,机场的发展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但是机场土地管理问题一直影响着机场的快速稳定发展,机场土地管理问题亟待解决,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我国机场行业可以发展的更加昌盛。
篇10
关键词:农村;宅基地管理;措施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
1 宅基地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宅基地管理上,随着相关管理政策的逐步推进, 农村宅基地管理不断规范化,在宅基地管理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某些环节上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导致了宅基地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了提升农村宅基地管理水平的相关对策。
1.1 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管理难度增加
国土资源部于2004 年以部门意见的形式,颁布了《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法律自身的效能相对比较低,这与立法较为完善的城市房地产管理对比来看, 宅基地管理立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法律存在真空,内容也不细致。宅基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备性,导致管理难度进一步增大,特别是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给执法带来一定难度。现在建设用地行为违法多,农村村民违法用地是宅基地管理混乱的重头戏,农民建房选址存在盲目性,未批先占、不批亦占现象严重,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关规定的滞后,加大了宅基地管理难度。关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方面的规范性政策文件数量少,目前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依据仅限于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相关政策性文件和个别条文,这些法律法规和文件,操作性不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相互之间缺少衔接,因此造成宅基地管理上的不规范,给土地行政执法和民事司法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 宅基地规划存在滞后性,“空置住宅”现象普遍
宅基地规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些政策未落实到点上,也没有针对村庄布局展开深入详细的规划,规划所起到的控制、引导作用并不够,也不能科学确定农村宅基地用地规模与布局,这势必在某种程度上减缓城镇化的进程, 使得农村宅基地在使用上呈现失控的态势。相关资料显示, 农村存在大量的“空置住宅”,特别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相关的配套设施不能实现与时俱进,宅基地管理未步入良性轨道。
1.3 居民点布局混乱,浪费土地现象严重
农民建房浪费土地现象严重,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划,哪里地势好就在哪里建,选址多数选择在自家的承包地、自留地或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两旁,有些城郊村见缝插针,造成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没有形成集中布局的形势。新房旧房错综复杂,极为混乱,且占用耕地较多,环境质量低劣。多数村庄建设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村庄的平面布局、规模、空间结构都缺少科学性,造成土地的严重浪费。
1.4 一户多宅和超占现象严重,“空心村”、闲置、空置宅基地较为普遍
据调查,现在农民超占现象严重,约15%的农户拥有多处宅基地,空置住宅面积不断增加。农民在新的地点建房,但旧房又拆除,形成了的空心村。在某些地区各种特权人群利用各种关系和优势,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住宅,一户多基和超占面积现象更为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目前相关配套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农村住宅空置现象更为普遍。
1.5 产权不明晰,宅基地流转机制缺失
由于宅基地相关配套工作的滞后,导致农村宅基地情况不清,产权不明,宅基地缺乏规划。农村集体土地非法入市,农民私自出租宅基地、非法转让,私下协议,未办理合法手续,农村宅基地的市场流转面临体制性制约,但经济利益驱使隐形交易的存在,宅基地和住宅的非法交易禁而不止,交易量呈增多趋势。缺少必要的指导与规范,出现的隐易行为,严重制约了土地市场的正常运作,并且也加剧了农村宅基地流转中的产权纠纷,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加剧了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增加了土地管理的难度。
2 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措施及对策
2.1 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推进农村宅基地的集聚化建设步伐
首先,制定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从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实际出发,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方面的法律,进一步明确农村宅基地土地流转、宅基地登记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其次,推进农村宅基地的集聚化建设步伐。按照城镇化、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工业化的实际情况,预测农村的用地规模、居民点实际数量。然后充分结合土地规划的修订工作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的规划,设立专门的资金来编制具体的村庄建设用地规划,全面发挥好对村庄的引导与控制作用,一定要实事求是,开展分类指导,科学规划城乡建设性用地,进一步规范农村居民点用地,改善农村面貌。而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好的地区,可以尝试将其纳入到城镇规划,采取整体搬迁方式,逐渐实现向城镇集中。而针对那些零星的住宅区、靠近城镇的区域,都不能盲目推进农民生活公寓化,对远离城镇的村庄,也不能强力推进居民生活公寓化,需要从生产、生活的实际出发,创建中心村。
2.2 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流转制度
首先,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尽全力打破传统性的宅基地使用区域界限,进一步加快农村宅基地向小城镇或者是中心村集中。统筹考虑好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广大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的差异。坚持采用农村宅基地的有偿性使用,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在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试点,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在全国逐渐推行。其次,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当前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流转权限制在了村庄内部的集体性质的经济组织间,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去购买宅基地,这实际上是禁止农村宅基地的流转,也不能很好地创建城乡协调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民开始到城市内打工,农村宅基地的闲置量进一步增加。在科学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框架内,农民在进城之后, 宅基地也将会逐渐变成农村非农建设用地市场的有机载体,该市场的创建与完善,也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创建农村宅基地使用方面的流转制度, 根据土地承包权的未来改革走向,适当调整农村宅基地产权的设置。认定每一块宅基地使用需要按照规划,进行新增或者是适当减少宅基地的使用面积。许可广大农村宅基地能在居民内部实现有序流转。全面建立与农村宅
基地流转相匹配的财税制度与土地产权制度等。
2.3 建立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整理
进一步确定在登记发证中的一些具体的政策界限,并且能实现彻底解决出现的超面积、一个住户多套住宅的情况,进一步加快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的步伐。在对农村宅基地进行全面普查后,建立档案。掌握当前的宅基地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规划,实现农村宅基地管理的规范化。土地管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全面面推进农村宅基地的整理,开展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互匹配间的试点工作。针对耕地资源储备相对匮乏的地区,可以将建设用地收益反哺到农村土地的整体利用上,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建设用地整理的重要投资渠道,全面缓解土地整理方面的资金问题。
2.4 农民建房严格依法审批,实行一户一宅制
要严格规范审批手续,实行村民安置建房新模式,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和用地计划管理。改革和完善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农民建房管理。建立宅基地审批“三到场”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宅基地审批程序。要提高效率,要严格执行一户一宅制度、拆旧建新制度。根据我国土地法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如果一户农民拥有了两处以上宅基地就构成违法,并依法进行管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5 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整理规划,建立严格的宅基地监督管理制度
农村宅基地管理,必须坚持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及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农村宅基地整理规划工作,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认真贯彻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对进行宅基地整理的村庄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环境条件放在首位。强化宅基地规划在宅基地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批后监督的措施和手段,正确处理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干预职能,建立严格的宅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宅基地的动态监管和权利保护。
2.6 强化基层国土部门的法律地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随着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到位,在宅基地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所在土地管理中的有效作用。并在法律上予以明确规定,为其依法行政,提供法律依据。要加强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完善现行法律制度,现行的法律制度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虽然作了规定,但操作性不强,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所以,加快宅基地立法工作,尽快出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
2.7 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建住宅
要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和流转机制,首先是要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为农村废弃宅基地复垦整理创造条件。其次是建立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推动农村村民住宅建设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其三是建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调整农村宅基地的产权设置。最后是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宅基地市场体系,集中起来建设中心村。同时尽可能减少占用耕地建住宅,改变住宅和养殖混在一起的脏、乱、差局面,使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尽可能的利用村内闲置地或者集中开发、治理老村。
3 小 结
- 上一篇:固定资产的纳税筹划
- 下一篇:医药行业市场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