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培训 课程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培训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课程体系能否实现预设目标,需要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评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比较,方能得出结论,而课程体系及建设的改进、调整和不断完善也必须依据评价的结果来进行。因此,为更好的规范全国工商系统培训工作,统一培训标准,全面提升教育培训的工作质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有关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成为当前培训工作中有必要研究的一个前沿性课题。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系统构成
(一)设计原则
评估指标体系用以系统地、客观地反映评估对象的全貌。评估的意义在于对工作的指导和质量检查,因此研究评估体系应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方向性原则
评估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评估的结果往往反作用于工作实践,并按照评估的标准指导实际工作,在确定评估要素和评估标准时,应本着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能力水平的提高的这一建设宗旨来构建。
2、全局性原则
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于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工商总局及以下各级培训机构主要担负着处以下等各级干部的培训工作,这其中既有综合素质培训,也有专项业务培训。按照公务员培训的分类,还包括初任、任职、更新知识、专门业务和后备干部培训等。这些不同类型的培训,因其具体目标和任务的不同,培训的课程体系也不同。在进行评价体系设计时,应考虑系统实际,从全局出发,在充分分析各级各类培训特点的基础上,从中提炼出具有共性特征的一般要素,选择能够广泛适用的表达形式,以适应系统主要培训类型对课程体系建设评估的要求。
3、完整性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全面地、系统地再现课程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指标设计时,应考虑到整个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主要因素,使评估者能够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分析课程体系建设的全貌。
4、实用性原则
根据操作的实际,指标体系在设计时注意以下几点:1/对末级指标的评价标准,尽可能地使用量化标准或一些可操作化的语言来概括表达;2/在计算上要尽可能少的使用数学表达式,使计算通俗化;3/尽可能地避免指标的繁复设计;4/注意挑选主要因素作为评估指标。
5、科学性原则
(1)广泛征询专家和业内人士的意见,严格遵循科学研究的方法,仔细斟酌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确立的每一项指标和指标权重都言之有据。
(2)对评估工作的各个方面给出操作规范,避免因使用不当而造成结果失真。
(二)系统构成
评估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评估的指标和指标的评价标准两项构成。前者是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及其工作成果的真实再现,后者是工作及其成果质量的衡量尺度。因此,该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是:在工商行政管理培训的总体目标指导下,以能力研究为基础,适应各级各类培训课程体系评估的要求,从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和课程体系两个方面分别建构指标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涉及课程体系及其建设两个层面,其中,课程体系评估是对课程体系的状况进行考察,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是对课程体系形成过程状况进行考察。
(一)关于一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有两个主要环节,即课程体系建立与课程体系调整,分别设计为两个一级指标。课程体系本身评估是对课程体系本身的检测,表现为内容和使用说明两个方面,内容是课程体系的构成问题,使用说明是课程体系的使用方法问题,本指标体系分别将课程体系组成和课程体系说明作为课程体系评估的两个一级指标。
(二)关于二级指标
1、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建立在课程体系建设整个过程中具有前端性和基础性,是影响课程体系质量的首要因素,其不仅体现了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还引导着课程体系的发展方向,最终决定了课程体系的具体内容和结构。为更好地做好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分解工作,研究了如下问题:a)培训有哪些类型,确定开发哪些类型培训的课程体系,它们之间有否相同;b)根据前述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需要了解学员的需求,需要进行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能力分析和研究;c)什么样的开发人员具有研发能力;d)课程体系建立应有怎样的科学保障。在此基础上,课程体系建立的二级指标设计为:培训类型分析、培训需求调研、能力标准研究、开发人员组成、评估五项。
2、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不断完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工作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培训也必然随之调整。因此,为干部培训建立的课程体系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内容、监管方式方法手段以及监管对象等监管体系和模式的变化,课程体系必然适时做出调整,调整的主要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实践,辅助因素是来自培训环节的反馈意见。为此,把课程体系调整的二级指标设计为:监管体系研究、教学意见收集、方案调整三项指标。
3、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分解
课程体系组成指课程体系包括什么具体内容和怎样构成,即课程体系内容和课程体系结构,把二者设计为课程体系组成的二级指标。
4、课程体系说明的二级指标分解
对课程体系说明的考核,一是应当克服课程体系研发的随意性,避免课程体系研而无果的现象,或草率应付,简单列一张课程体系表敷衍了事的做法;二是应当考虑是否为培训中的具体使用提供了便利,对课程体系的内容是否作出了必要的解释,对课程体系的一些使用方法和建议是否作了明确的规定。说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容说明,二是使用说明。本分课题研究把这两个方面作为课程体系说明分解后的两个二级指标。
(三)关于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建设的三级指标来自对二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三级指标从内容上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总体来说是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层面或不同角度确定的,在确定三级指标时,更多考虑的是可测量性和是否为主要检测项目等技术因素。
转贴于
1、课程体系组成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组成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它是课程体系考核的核心内容,在研究中主要考虑了三个问题:
(1)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与能力标准相适应(注:①能力标准包括内容、等级与能力组合;②能力标准应按照不同岗位、不同职级来建构);
(2)课程体系的组成是否突出了行业特色;
(3)有助于能力培养的互动式教学,在课程体系中是否占有足够的比例。
2、课程体系说明项下的三级指标
课程体系说明是课程体系得以使用的文献依据,因此,它应对课程体系中每一单一课程的教学要素都应说明要求,以便更好地发挥其在课程计划编制中的参考价值,这是其一;其二,任何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的,也都有其局限性,为了正确的使用,必须就其使用范围做出说明,以增强课程体系的适应性和它的服务性功能,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可留有自由调整的余地,并在使用说明中加以叙述,使课程体系更为完善。综合这两点,课程体系说明的三级指标共设计了六项,详见课程体系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表。
三、指标解释和应用说明
(一)课程体系建设主要评估指标解释
1、“通用能力”:指由国家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公务员制定的一般能力标准。
2、“专业能力”:指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决定的依法监管和行政执法的能力,它包括依法行政的学习理解能力、依法监管的运用执行能力、执法办案的技术技巧等。
3、“岗位能力”:指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具体业务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它一般根据岗位职责和行政职务级别的要求来确定。
4、“开发人员”:指直接参加课程体系研究和建设的工作人员。
5、“一线任课教师”:指正在教学岗位上执教,所任课程与拟开发课程体系有关的教学人员。
6、“教务教研管理人员”:指正在从事教务管理和教学研究的工作人员。
7、“专业课程”:指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业务课程。
8、“实践课程”:指以师生互动为特征,以培养学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课程,它通常包括现场考察、讨论、辩论、案例分析与研讨、情景模拟、执法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课程。
(二)指标体系应用说明
本评估体系针对不同培训类别建立,相对比较宏观,一般不针对一期或一次培训班来使用,否则评估结论会有偏颇。如果某一类型的培训只做过一次,可直接应用本体系;若其培训周期较长,分别几个阶段完成,应对整个周期开设的全部课程进行评估。
(三)指标评价标准与权重的设定
1、评价标准
在评价标准中凡是涉及到以数字比例确定标准的,均采用了访谈法或座谈会法或实证法或三者结合的方法来确定。下面以课程体系组成指标为例,叙述数字标准的研究。
课程体系组成评估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构成方面,都需要以一定比例数据作为评估标准。在实际确定其数据比例时,它主要有这样三个来源:(1)源自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教务、教研、教学人员座谈会取得的经验数据,具体做法是课题组成员先拟定初始数据,然后组织人员,召开座谈会,通过讨论加以确定;(2)源自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培训中心和河北省工商行政管理干部学校构建课程体系模式的调研文献资料。(3)源自2001-2005年五个单位(国家工商总局、新疆工商干校、河北工商干校、内蒙古工商干校、江西工商干校)各类培训班的课程计划。
根据三个来源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结论:(1)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在综合培训中最低为26%,最高为71%,多数在40-50%,而在专业培训中一般为100%;(2)实践课程。在综合培训中为10-17%之间,专业培训中基本为0;(3)创新类的特色课程4%左右;(4)综合素质培训中,与能力对应的课程类别的覆盖率最低为50%,最高为87.5%。
篇2
关键词:煤矿;安全培训;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8-0215-02
一、构建煤矿安全培训体系的意义
1.安全培训事关矿区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稳定煤矿安全生产局面,遏制事故多发的态势,在落实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原则的同时,必须注重从根本上抓好职工安全素质培训。针对煤矿职工队伍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抓好安全培训是提升职工安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大幅度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治本之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安全培训体系是促进安全发展,全面提高煤矿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有效措施。
2.加强培训体系建设是煤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煤矿不遏制事故,事故就会摧毁企业。落实管理、装备、培训三并重的原则,针对安全培训基础较为薄弱,缺乏高素质的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和现场操作人员的状况,要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满足现场实际工作需要。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培训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的治本之策。
3.构建煤矿安全培训体系是安全培训的灵魂。培训工作适应煤矿安全发展的需要,做到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安全培训体系,从计划、管理、实施、监控等环节形成一个纵向到边、横向到底,上下联动、相互监督的闭路循环机制,通过各环节之间高效运行,保证培训质量。国投新集公司是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控股的国家大型一档股份制企业,也是两淮地区首家上市的煤炭企业。矿区1989年12月开发建设,现有职工2万余人,四对生产矿井,两对在建矿井,五对规划建设矿井,经国家发改委批复年设计生产规模为3 590万吨,列入全国13个亿吨煤基地之一的两淮煤炭基地。2007年以来,生产能力连续突破1 000万吨,年利润稳居10亿多元,总资产160多亿元。公司安全培训工作突出一个中心,健全两个体系,遵循三个原则,坚持四个统一,确保五个落实,把好六道关口。针对矿区快速发展职工队伍迅速扩大的实际,以新工人培训为中心,健全安全培训体系和监管体系,遵循依法培训、学以致用、教考分离原则,坚持同一工种学大纲、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核标准、统一持证样式,确保机构、师资、场所、计划、经费落实,把好学员的入学关、考勤关、课时关、内容关、考核关、发证关。从宏观上把握住了安全培训工作的重点和主线。围绕培训体系建立7章50条《新集公司安全培训工作实施办法》,明确了“什么是培训、培训工作谁领导、谁监管、谁落实、怎样干、怎样才算干好、干不好怎样处理”等具体问题,以此作为培训工作的标准,起到了较强的指导、规范和纠偏作用。近期该公司编制了人力资源培训中长期发展规划,规范未来五年人力资源培训战略目标、指导思想、工作方针以及各类培训的具体规划。旨在调动各矿培训积极性、增强培训吸引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工培训计划、方案、考核、评估得到规范。近年来,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180余期,每年培训量15 000人次,年培训率在120%以上,职工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二、煤矿安全培训体系建设的存在问题
1.安全培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理性思考,存在随意性,导致培训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脱节,与人力资源能力提升脱节。没有突出针对性、实践性、应用性,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给培训工作的长远发展留下隐患。
2.缺乏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没有把教师、学员视为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教师缺乏教学管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处在要我培训的状态,没有调动我要培训,抓好培训的积极性。
3.四级培训基地缺乏有效制约,培训工作没有立足全局,没有从战略角度规划安全培训工作,缺乏完整的培训体系,硬件设施不到位,专兼职教师缺失,只注重培训期数和人数,忽视培训质量,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三、安全培训体系的设计
为提高培训质量,增强煤矿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培训管理思路、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授课方法、实训基地建设、试题库建设、培训考核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重点是提高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满足生产现场的需要。培训体系的设计主要是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培训方案策划制定、培训过程质量控制、培训效果评估反馈四个方面,这些环节形成闭路循环,互相制约相辅相成。
1.培训需求调研分析。培训活动开展之前,对参培单位和学员的类型、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深入矿井班组进行调研。调研分析是培训的基础工作,忽视需求分析,导致培训对象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现场实际情况掌握不够具体,培训效果事倍功半。培训需求分析主要有组织分析、现场分析、教学和学员分析、前瞻性分析等几种方法。新集矿区每月都到各矿基层班组调研,摸清受训单位和学员的需求,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等情况,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定位,编制培训计划,制定实用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强化过程控制,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2009年培训9 600多人次,合格率达95%。
2.培训方案策划制定。培训策划是以安全素质提高为导向,岗位与能力匹配为原则,为专项培训建立一套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与培训流程,辅助企业落实培训计划。策划内容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内容介绍、教师介绍、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方法、教学设备和场地需求、培训日程安排、学员调查问卷、学员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内容等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前期的准备工作是培训项目成败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培训的成果和效益。通过预先进行方案设计,充分体现培训策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煤矿安全培训课程体系是涉及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建立适应安全发展需求、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必须摆脱传统培训方法方式的思想束缚,不断总结创新煤矿安全培训的新模式,使授课内容针对性强、安全知识面广、专业内容新、课堂气氛活跃的模块化安全培训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体现培训对象的特点、岗位相关性、新技术的应用。建立起基础课厚、专业课精、事故案例课宽、安全文化课细的模块化安全培训课程体系。
3.培训过程质量控制。培训过程质量管理是对培训过程进行动态有效地控制。有效的培训控制需要良好的管理作为保障,一是管理制度建设。为保证培训有序开展,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保证。培训管理内容主要是培训制度、培训激励制度、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规范的领导责任制、目标责任制、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和培训质量反馈体系,规范安全培训的组织、培训、考核、发证、反馈等项工作,促进培训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二是管理工作的实施。落实培训教师、参培学员、教职员工;落实教学组织管理、后勤保障管理措施。质量控制要与培训执行过程与考核相结合,重点是培训过程控制,及时观察培训过程中参训者的反应及意见。培训计划执行应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增强学习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监督,不是为了找麻烦,而是为了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更是为了培训工作健康发展。新集矿区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了以督导为主体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的教学质量和后勤服务监控体系。教学督导的职责从课程教学、实验教学、教材建设,到考试、课程设计等各环节;对学员上课、住宿、就餐,课后活动等环节构建了三跟一查的培训监控体系,使整个培训过程得到全面、全程、及时和有效的监控。
篇3
1.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人才培养
泸天化是有着50多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随着社会变迁与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公司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打造一流的员工队伍,将人才培养作为支撑和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之一,泸天化公司“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于2009年正式启动。“金字塔”人才培养体系从培训组织体系、培训课程体系、讲师队伍体系、培训支持体系方面着手,建设人才梯队,提升员工队伍,有力支撑企业发展。
1.1 培训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组织体系,组建了公司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组织构架。人才培养中心定位为公司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中心,全面负责人才培养工作,各职能部室负责归口管理专业的培训项目实施,人才培养实现分层次、分专业精细化管理。公司设有专职的培训管理员3名,在各单位设1名兼职的培训管理员,培训管理工作职责明确。
1.2培训课程体系建设
建设并搭建内训课程体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初步对企业知识和能力进行盘点和评估,建立公司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库。建立公司内训师课件库,收入核心课程16门、专业课程库70门,共计86门内训课题,把标杆人员经验提炼出来,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结构化,结构知识数码化,形成标准化课程,将泸天化50多年的深厚技术积累固化下来,传承发扬并不断发展创新。
1.3讲师队伍体系建设
(1)公司领导成为推动企业讲师文化的带动者
内训师队伍建设是企业内部进行大规模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的重要保障。公司领导带头担任资深内训师,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讲授企业文化、核心管理理念等课程。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下,各单位中层干部也积极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积极担当内训师、讲师,在企业内部传播和共享先进理念、知识、经验,为员工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树立了榜样,吸引了许多技术骨干、技能人才加入到了内训师队伍中。
(2)形成内部讲师文化
吸引一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的业务、技术骨干人才成为内训师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够结合自身经验及企业实际情况开发内部课程并进行讲授,在公司内部进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化工、电气等各领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在教案编写、课件开发、课件制作、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中,实用性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逐步形成了内部讲师文化。
(3)建立外部讲师和专家联系库
对一些高端和专业性极强的培训项目,公司采取了引进课程的方式,建立了外部讲师库,在外部讲师的选择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源。
1.4建立完善培训支持体系
(1)制度化建设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好与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于是否实施了制度化管理。为建设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公司并实施了《培训管理制度》、《泸天化内训师管理办法(暂行)》、《新员工培养管理办法》、《专业人才帮学制度》等制度,颁布并实施有关培训管理的流程,从策划、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价、改进一系列过程,建立了制度化、流程的规范管理体系,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体系的运行质量。
(2)建立培训效果评估和分析系统
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效果不立竿见影的艰辛工作,但我们在培训效果评估和分析方面仍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培训数据统计分析库,包括《培训简报》、《具体项目培训效果评估报告》、《各单位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分析》、外培数据库、执业资格数据库、培训费用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公司各单位的培训计划的实施情况、培训的质量等动态信息,分析和研究公司主要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并不断改进培训的立项、策划、组织、效果跟踪各环节。
2.抓好基础培训,建立多层次、多专业的人才培养
2.1抓好中层干部建设,打造卓越的干部队伍
公司先后并实施《领导力培养办法》、《领导力培养计划》《中干及后备干部培养计划》,邀请国内一流的专业讲师到公司授课,举办战略执行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专题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的战略执行能力。在培训效果评估中,重视实绩考核,对领导干部培养过程的评估不但重视过程中的每一次学习表现(包括学习成绩与学习态度),同时也重视将所学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表现,真正的促进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提升。
2.2抓好技术骨干培养,建设技术人才梯队
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实施技术梯队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一对一培养,严格管控帮学过程,对帮学过程进行全程评估,保证帮学计划的实施效果。在培养中使用人,在使用中培养人,通过专项培养,帮学人员参与的技术方案编制、技术攻关、技改项目、QC课题的培养实践。
2.3抓好新员工培养,强大新生力量
建立系统的新员工培养机制,实施了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员工培养。通过实施新员工培养规划,员工表现出了高成长率,90%的员工在两年时间内能顶1-2个岗位,比原来4~8年的成长周期缩短了一半,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2.4抓好岗位的常规培养,夯实基础
在岗位培训的建设中,实施APDIE的培训标准模式,加强培训需求分析,制订针对性强的培训计划,督促和指导各单位制订合理的培训计划并认真实施,对计划的实施进行抽查和效果评估,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并跟踪。
3.结束语
只有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四年来,公司大力建设有利于形成泸天化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展开技术梯队、新员工、内训师等六大规划的建设工作,建立并打造了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的泸天化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泸天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多层次、多专业、多梯队的集群式人才队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力地支撑了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成志、孙天隽,组织行为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余凯成、程文文、陈维政,MBA人力资源管理,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篇4
广发卡中心从项目调研、体系设计、构建实施及验收发展四个阶段,开展了客服培训体系的搭建。首先,公司通过调研确定了培训的切入点;其次,在体系设计和构建实施阶段,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能力发展培训三个方面详细确定了培训的内容,并分类进行展开;最后,公司将紧抓客户的反馈意见,对客服人员进行评估,最终提高服务质量。
调研:确定培训切入点
在项目调研阶段,公司首先明确了业务部门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战略。随后,在分析期望目标和现状差异的基础上,得出了客服人员业务的重点,以及培训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提高一线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另外,培训体系建设还要以提升培训团队专业度和优化现有培训体系为侧重,提升客服部门在业务迅速发展下的运用能力(见图表2)
设计:建立全新培训体系
广发卡中心首先深入分析了各岗位核心任务的成功要素,通过运用ISD教程系统设计方法,经过各业务资深同事反复讨论、试行验证,最终确定了岗前、在岗和能力发展三个阶段的培训及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规划设计课程,建立起了基于“业务发展策略、以岗位任务为导向”的全新的客服培训体系(见图表3)。
广发卡中心开发了46个涉及业务知识、系统培训、管理技能提升等课程体系模块。这些模块与“客服岗位任务与职业发展”紧密结合,配以“讲师手册、学员手册、演示文稿、活动挂图、业务仿真模拟系统、案例录音库”等新教材。在课程实施时,课程将采用“学员主导型学习”的全新培训模式,帮助员工快速胜任岗位要求,提升客服中心的生产力。
实施:细化培训内容
岗前培训:一线和管理层共荣
新员工培训是客户中心金牌服务形成的第一步。因此,中心根据各级别岗位的任务要求,制定了对应的培训课程。为实施“学员主导型学习”的培训,帮助员工快速胜任工作任务,提升工作效率,广发卡中心将岗前培训分为一线员工培训和管理层新员工培训两个层面的内容。
四项培训领跑一线员工
一线员工岗前培训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企业文化政策制度类培训、业务知识类培训、软技巧培训及线上带岗辅导实操培训。
首先,新员工人职后将先了解企业文化、政策及对应的制度要求。这类培训将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确保新员工清楚自己的岗位任务及培训达成目标。
其次,在业务类培训和软技巧培训中,新员工需要掌握“理解客户需求”“提供准确信息”“满足或超越客户的需要”“跟进及反馈服务结果”等内容(见图表4)。另外,由于信用卡业务知识繁多复杂,客服中心在安排新员工学习业务知识类培训时,还参考了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处理客户业务需求的步骤,制定了系统的培训计划,帮助新员工快速胜任岗位要求。
最后,在业务知识学习完毕后,公司将为新员工安排上线实操辅导培训,边学边实操,学以致用,以达到培训的最佳效果。
业务培训加速管理层成长
管理层新员工培训除了要掌握一线员工的培训内容外,还需要熟悉管理岗位的业务,掌握管理技能。例如,在组内的任务中,管理层的员工要监察服务质量、处理团队业务;而在管理任务中,他们需要具有管理团队、管理KPI指标、辅导与训练员工等能力(见图表5)。
在岗培训:助力员工职业发展
在职员工已不再限于业务知识类的培训,他们更渴望得到有助于职业发展的技能提升类培训。因此,广发卡中心在设计在职员工的培训方案及目标时,主要从员工综合技能提升及业务知识巩固两大方面着手。
在综合技能提升培训中,中心会定期举办技能提升类课程,由在职员工根据自身条件及需求自愿报名参加。例如,公司安排了针对从基层员工、团队小组长、资深经理及入门主管,到部门主管各个级别的培训课程,内容涉及“呼入坐席技能权限提升培训课程”“办公软件技能提升培训课程”“管理技能培训课程”“后备人才培训课程”(如MT管培生培训、内训师技巧培训、课程开发设计培训、管理技能培训课程)等多个方面(见图表6)。
而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巩固员工的业务知识,公司还会定期安排班会培训、每月专题培训等内容,提升员工能力。班会培训的目的在于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业务知识及品质管理组公布的话务质检评定、工作质量反馈等内容传授至每位在职员工,确保培训的及时性。每月专题培训是对当月的业务重点内容的一次汇总性培训。培训结束后,公司将进行二级评估,保证在职员工对业务知识的熟悉运用。
能力发展培训:打开晋升通道
由于业务的高速发展,公司也非常关注那些团队负责人的发展。在员工晋升为小组长之前,他们必须参加为期两天的领导力入门培训,体验“新任领导成功之路”及“六个沟通的好习惯”两门课程。
课程结束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员工的性格特点、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广发卡会组织员工参加一个场景面试。在面试中,公司会预先基于客户服务中心业务设计一个场景,由员工和业务处主管或培训导师共同完成角色扮演。
组织及培训发展团队会对员工是否晋升给出意见的同时,还会给员工匹配一份完整详细的发展建议。针对已经晋升了的管理职责的员工,公司将根据不同层级的发展需求,继续为员工提供6~18个月的定制化学习方案及领导力课程。
验收:巧用反馈进行评估
客户的反馈意见是促使培训工作完善的重要途径。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客服中心会定期收集客户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并对此进行回顾、分析和评估,从而重新调整员工培训需求,重新设计培训项目。
篇5
“高技能人才”是指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最关键的是具有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勇于投身于实践,能解决在岗位中遇到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做出卓越贡献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动态的概念,其涵义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而变化的,不同行业工种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同。因此,不同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模式也不尽相同,笔者对电焊高技能人才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笔者学院现有条件,提出了适应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培训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笔者针对船舶行业及地方企业对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深化校企合作,在培训模式和课程设置上,积极探索一体化教学模式及与之匹配的培训课程设置、教材体系、教材内容的改革,着力构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1.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与区域内的企业共同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在行业企业的参与、指导下,共同探讨多元化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学院与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开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
2.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
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按照“以职业定岗位、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思路,建立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动态课程体系。将自动化、智能化焊接等前沿技术引入培训课程体系,以满足企业对“焊接智能化”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对已经建立的培训课程体系进行检验,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新工艺、新技术的引进,不断完善、调整课程体系。
3.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
与行业企业接轨,在企业、行业、院校专家的共同参与下,严格按照高技能人才培训目标,按照最新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职业鉴定与技能培训紧密结合,重构教材体系,开发适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的培训教材,进行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培训教材的开发研讨。
4.建立“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师德优秀、理论水平高,同时具备智能化设备操作能力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师资团队。其中,具有高级技师和高级实训指导教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实训教师总数的50%以上,师生比达到1:17。具备智能化焊接设备操作能力的教师至少达到3名,充实高技能人才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5.建立“六位一体、校企共享”的培训基地
按照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根据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需要,在校内实习培训基地现有的基础上,建成集职业素质养成、生产与技术服务、高技能人才培训与技能鉴定、科研和智能化焊接应用研究与推广于一体的校企共享的焊接综合培训基地,完善焊条电弧焊培训车间、气体保护焊培训车间、新增智能焊接实训室各一个。
6.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两个结合、四方参与”的多元化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考核体系,使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行业、企业、学校与学员四方共同参与。组建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制定《专兼职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法》等管理制度,建立一套多元化的培训课程评价体系。
二、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企业支配着广泛的社会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最基础、最典型的组织单元。依据区域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特点,高职院校应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与区域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及框架,从而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对流”,齐力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并提升培训质量。
1.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实现多种合作项目
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持续稳定的培训项目,充分发挥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创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使“互联网+教育”应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2016~2017年度,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1个以上的科研课题;将校企合作开发的焊条电弧焊实训、CO2气体保护焊实训、钨极氩弧焊实训、焊接机器人操作等培训主要课程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动画、视频、考核方案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2017~2018年度,开发新的科研课题,真正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完善网络学习平台。
2.校企合作共同培训教师,构建一体化教师队伍
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一方面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的办法,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研究,并参与生产操作,同时了解和掌握新设备和新工艺在企业的应用情况,努力培养满足高职院校教学与培训需要的“双师”素质教师。另一方面,采用企业专家“请进来”的办法,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充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请企业技术人员和操作能手来校参与理论教学,指导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够将企业生产实际工作与教学紧密结合,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增加企业人才培训数量,提升人才培训质量
充分发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合,大力开展企业职工专业培训,在原有培训能力及数量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焊接设备使用的培训,提升培训层次,增加区域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数量,提高企业职工整体技术水平。
三、小结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6 -0135-01
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暨“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完善“新四段”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核心课程,课程改革,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
(二)创新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混编型的师资队伍。
(三)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
(四)加强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借助政府、企业、学院三方力量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模式的工学结合教学与实训形式,新建和完善一批校内专业实训室,建立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虚拟教学、远程教学的目标。
(五)它的主要特征体现在:①长效性,②交替性,③职业性,④一致性,⑤实践性。
(六)做到五方面的结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生在校学习与在企业顶岗实习结合,专业知识学习,技能操作训练与企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用人结合,其特点是岗位针对性强;结合的广度较强,结合的深度强。
二、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指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三、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高职光伏专业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在人才培养方面力争与区域内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由外聘企业专家与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讨论确定,充分参考企业光伏业务的流程,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建立课程体系;专业教师轮流下企业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根据教学计划,在工作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顶岗、轮岗实习,进行真实的物流业务操作;在学习学期的实践环节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聘请企业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来进行授课和专题讲座,专业教师带学生到企业的工作一线参观学习。
四、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面向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依据学院“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主体模式,充分利用专业现有的校企合作基础,发挥企业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带头人对专业建设的指导,建立由企业全过程参与的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验实训室方案的论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的专业建设全过程,在此基础上扩大现有的中专光伏班规模,推行订单式培养,并根据光伏行业的变化,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推行学历加技能“双证书”制度,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岗位能力培训、培养行业急需的应用型的人才。
1.课程体系建设改革:①课程体系,②核心课程建设,③课程改革,④“课证融通”课程模块建设。
2.教学资源建设:①特色教材建设,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3.培养“双师型”师资力量,将学历与非学历,脱产进修与不脱产进修,综合进修与单课进修,到企业顶岗实践与挂职锻炼结合起来,提高师资业务素质和动手能力。
4.把生产工艺流程引入教材,工厂生产线搬进校园,组织学生下工厂、进企业,进行岗位训练和顶岗学习,让学生直接置身生产情景,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创新能力。
5.教研与学做一体化,让优秀人才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推出研究机构与学生社团,教师授新与学生创新,教师教学与学生参赛相对接的新措施,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6.有利于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二)推行“按需定课”的人才培养课程模式
1.专业培养对象,在外部专业人才市场供求分析和自身办学条件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专业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光伏专业应具体分析光伏材料、光伏电池、光伏系统等职业岗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模块组成。
①公共基础课程。
②职业技能训练课程。
③职业素质课程。
④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实践课程由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课程配套的校内、校外实训课、顶岗实习、毕业综合实习几部分组成,实践的场所分为校内实A室和校外实训
基地。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为1:1,生产性和模拟生产性实训占全部实践教学学时的80%以上。
2.专业订单培养对象,按照合作双方确定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对岗位(群)工作流程进行分析分解,根据工作流程要求,确定岗位能力特别是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再根据岗位核心能力要求,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订单培养,建立校企合作关系,设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企业引入校园,在校园建立维修服务中心和实训基地,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
(三)推行“应用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教学
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高职光伏专业应依托区域经济的结构和特点,充分采取多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模式,如社会实践、定期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校外实践教学外包等方式,努力拓展校企全程合作、互动互利进行人才培养的途径。
校内实训与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校内课堂,分为两个渠道,即主导渠道和自主渠道。两个渠道互补、互联,相互照应。主导渠道是专业技能核心课程的操作部分,要完成的实践内容。自主渠道是利用课余时问学生参加的学生社团、俱乐部、各类培训、自主实践、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等。
(四)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难点及存在的问题:
1.理念认识不清。
2.自身优势不明显。
3.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不能适应需要。
4.民办高校负担过重。
五、总结
光伏行业是我们国家重点支撑行业,是一个大有前途的行业。光伏专业不仅是一个年轻且非常热门的专业,还是一个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的教育创新工作,我们应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努力开创高职光伏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供电企业;培训;有效性
1前言
企业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是指企业采用适当培训手段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个人能力水平,为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益提供良好支持。供电企业职工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企业发展的现状、安全生产运维管理和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提升供电企业培训有效性的意义
供电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和知识高度集中的行业,作为国有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发展状况都会给社会带来重要影响。职工能力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供电企业发展的质量,切实有效的培训方式,高效的培训管理体系都能够推进企业培训管理工作质效。建设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团队,科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效果,增强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动力,为供电企业稳定发展和运行提供良好支持[1]。同时需要注意到现代供电企业发展对企业管理生产运维队伍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开展充分有效的培训工作,才能够逐步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更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支持供电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3当前供电企业培训中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培训环节落实还不够到位,无法切实提升培训有效性,需要细致分析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为寻求良好解决策略提供支持。第一,培训重视程度不够高。部分供电企业的职工培训在方式上依然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培训体系建设滞后,培训过程管理能力较低,归根结底在于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有些供电企业领导层没有意识到职工培训和企业经济效益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有些误认为职工培训属于人力资源培训机构的专门业务,因而实际工作开展中投入力度不够大[2]。第二,企业培训实效性不足。当前部分供电企业职工培训活动进行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对象、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主要表现在各级管理层面的培训意识不高,没有意识到培训内容和供电企业发展需求联系不大,导致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第三,缺乏完善的培训体制。很多供电企业为提升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多是选择在短时间内切实开展培训工作,但是培训工作较为笼统,没有形成良好的系统性,导致培训体系不够完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3]。
4提升供电企业培训有效性的策略
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积极采用科学化的方式和手段强化培训效果,促进培训环节的稳步开展,实现良好培训目标。
4.1结合“ADDIE”模型设计培训方案
供电企业培训活动进行中,需要制定出完善合理的培训体系和实施方案,指导培训环节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培训目标。供电企业可以将“ADDIE”模型作为依据,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该模型是教程系统设计模型中的常用类型,其中主要包含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以及评估(E-valuation)方面。在“ADDIE”模型基础上的培训方案首先需要分析培训对象和培训目标,明确其具体受众、行为目标以及环境等方面。充分开展职工调研工作,及时发现职工发展需求,明确其能力需求和现阶段的差距,从而寻找到培训内容和切入点。其次,从培训需求调研出发,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和项目方案,选定好各项培训手段和实施方法,搭建起科学完整的培训框架,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再次,需要切实按照既定规范和标准实施培训课程内容,做好现场运营管理和服务支持工作,促进培训方案落到实处并取得良好成效,为提升培训效果,还需要从前、中、后三个角度开展全过程管控工作[4]。最后,在已经完成的培训项目方面,需要积极开展合理有效的评估工作,重点评估好受众的实际完成效果和项目内容本身完成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着的不足,并予以改进和完善。
4.2创新培训理念和方案
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掌控好培训环节,这其中需要积极创新培训理念和方案,高度重视培训在提升职工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要性,意识到其在当前供电企业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并合理使用合理有效的培训方案,促进培训活动取得良好实效。供电企业在创新培训方案的过程中,要组织培训人员开展系统分析和学习工作,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和内容,安排培训课时,分期分批次选择好培训对象,促进培训活动取得实效。
4.3合理选择培训方法
供电企业包含大量的职工人员,他们所属的岗位和工作内容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为全面提升职工的综合素养,促进他们更好满足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适应供电企业长远发展的需求,需要积极采用丰富灵活的培训方法,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设置不同的培训方法,提升职工的专业素养,促进他们保持着良好的情感和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环节中。结合职工中岗位和具体工作内容,选择到现场讲授培训方法、实地培训方法、举例说明方法以及角色诠释方法等,为提升培训活动的总体效果,可以选择一种或者多种方法结合使用,以提升职工综合素养为重要目标[5]。
4.4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师队伍
供电企业培训活动的实施效果和培训师的综合素养存在着密切关联,当前供电企业要积极建设高素质的兼职培训师队伍,支持各专业培训计划的实施。高水平的培训师不仅要中充分了解和掌握供电专业和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能把握企业内部人员的各项特征,细致深入分析各项工作性质。供电企业可以不断引进优秀培训师,丰富企业内部的培训师团队,优化培训人才队伍,同时还要能够给他们提供较多进修和学习机会,拓展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掌握先进科学的培训理论和方法[6]。
5结束语
供电企业在电力供应、社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职工工作专业技术性和综合素养会给具体工作的开展带来显著影响,为此要切实开展职工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各个职工的专业技能,促进职工的全面健康发展。当前供电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结合“ADDIE”模型设计培训方案,还要创新培训理念和方案,同时合理选择培训方法,并建设高水平的培训师团队,这样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艳霞,刘品含,王靖淳.基于电力企业安全培训的有效性探讨和方法创新[J].今日财富,2017(18):69-69.
[2]王丽君.如何提升企业培训工作有效性[J].人力资源管理,2017(6):145-146.
[3]胡筱愚.电力企业员工教育培训有效性探析策略[J].现代企业文化,2017(29):00102-00103.
[4]李浩,蒋晓川,肖涛.提升新员工培训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1):258-259.
[5]刘博.提高电力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J].现代职业教育,2018(6):147-148.
篇8
关键词:救护技能;大学生;平台建设;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70-02
一、国内外现状和趋势
一个新的流行病学模式正在出现,意外事故和肉体伤害行为常常对受害者个人及其家庭造成灾难性后果[1]。据统计,每年350万人死于事故造成的损伤、日常生活中的意外和暴力行为,受伤需要治疗的人数为上述的100~500倍,其中200万名受害者形成永久性残疾。汶川大地震伤亡人数374470人,死亡或失踪87150人。军人,学生,大批的志愿者战斗在一线,很多志愿者是临时突击进行救护技能培训,我们也心痛地看到,因为救治不当,大批伤员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增加社会压力[2]。这就提出了新的系列科学问题:救护技能普及迫在眉睫,如何进行培训,培训对象的突破性选择,培训体系如何构建,培训效果跟踪与评价等。联合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20世纪最后10年为“国际减灾10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文告:长期以来,人们对家中,路上或工作场所可能遇到的危险认识不足,未形成公众舆论[3]。美国的救护体系建设领先,源于猝死病人的急剧增加建立了被全世界接受的“生命链”理论体系,现代救护技术在9.11事件和飓风这种大型公共事件的救援中得到了较好应用[4]。我国救护体系建设、救护意识建立越来越得到重视,2008年国家设立了“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这样一个一级协会组织来关注医学救援和救援装备[5]。在部分省市的红十字会开展了一些救护技能培训,使得包括奥运志愿者,普通公众得到了救生技术的培训[6-8]。但是这些培训组织的体系性、绩效评价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我们看到我国目前高校在校生几千万,这是以后社会各行业的主体,尤其需要普及救护技能,并以他们为火种,带动全社会的救援体系发展。要破解上述科学问题,救护、救援技能培训将朝新的方向发展,建立以大学生为对象的救护培训基地,开展救护技能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训平台建设
1.与红十字会合作,建立正规培训机构。据不完全统计,重庆邮电大学红十字救护技能培训中心是全国第一家高校专业救护技能培训中心,2008年8月正式成立,如今受训学员16期,共计4000余人。该中心从成立之初,就提出“高起点、高规格、高效率”的建设思路,率先解决机构身份问题,获得重庆市红十字会高度认可,成立高规格培训机构。一方面获得了社会和学生认可,另一方面获得了红会支持,培训技术可以与时俱进。
2.构建专业讲师团。组成一只复合度高的专业讲师团。本培训中心专业教师包括全国红十字会培训资深讲师;重庆市红十字会救护培训专业讲师;重庆市急救中心急救课等临床医学专家;重庆邮电大学送国家红十字总会培训合格的培训师资。这样的人才架构,从队伍上保证了培训实力,学科结构复杂、学缘广的队伍特色也保障了救护培训这种多科性、实践性强的教学组织。
3.高效率的管理队伍。该培训班开办以来,学生反响积极,每年度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占当年学校新入学大学生数量的25%以上,而且部分教职工、特别是学生工作系统的辅导员、班导师也积极参加。因此本培训中心建立了优质、高效的管理团队。招生组织、学籍管理由专人负责,按照培训班分班班级,还配备班主任,对培训学员培训时间冲突进行调整和管理,确保每位学员足够、全程获得培训。
4.课程体系安排。根据最新救护培训知识大纲,设计培训课程体系。图1是培训内容和学时分布图,总共16学时,其中实践时间占50%以上。救护新概念重在强调救护的时效性、“生命链”体系,国际救援发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重在强调实践训练和临场观察;CPR重点强调操作手法的准确性;综合考核要求所有学习内容每个学员必须完整、熟练完成,强调实际技能,所有培训师资全体参与本环节教学。
图1 培训内容和学时分布图
5.训练设施完善充分。良好的设施是培训效果的保障。本中心获得重庆市红十字会提供大量的图文资料、电子课件、模拟人、担架、呼吸面具、颈托等教具。中心还利用校内外支持经费购置模拟人3套,达到每堂课、每小组(5~6人)都有充分教具使用。特别是比如对教具要求较高、训练时间长的CPR环节得到保证。
6.完善的管理跟踪机制。通过考核,学员完成培训后,颁发重庆市红十字会初级救护员资格证书,通过网络建立档案,对学员后期参与志愿者、救护技术使用等情况进行跟踪。目前已经收到学员在日常使用救护技能应对突发事事故案例10余起,在课堂救治突发晕厥患者2人,利用救护知识正确救治颅脑外伤病人1起,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三、讨论
在培训课程体系中,必须建立新的救护概念。新的救护概念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各个环节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和技能,成为“第一目击者”。要让培训对象建立及时、先进、有效的救护理念[9]。救护技术是大众必须普及的技术,从何时,以何种人群开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高等教育是人才培训主体,以大学生为特定人群进行研究,必将起到更好的效果[10]。大学生将深入到各行各业,在回家、上学、社会实践等各种社会交流途中,都可以展现良好的救护技能。瞄准救护技能培训重大的需求,可以以大学生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大学生救护技能培训的知识体系,包括立体化的网络资料,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估体系为救护知识教育提供新的参考。通过与学校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协调,让本培训进入大学生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生选课积极性。
通过几年培训班实施以来,本研究得到了重庆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支持,还在教学手段、教学资料、评价体系、评价技术等领域产生诸多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具有如下应用价值:①形成一套立体化涵盖字纸、电子、网络网站的大学生救护培训教学体系,并成功推广到高校使用。②形成救护培训效果反馈体系,评价培养效果。③切实提高大学生救护技能,为素质教育实施提供特色素材。④形成的教学资料、网络为红十字会和高校提供参考,甚至为行业救护技能培训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海琴,姜丽萍,杨晔琴,等.基于社区公民开展初级救护培训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0,5(10):2987-2988.
[2]李妮,王晓霞,赵璧.强化业务培训管理提高突发事件救护能力[J].护理杂志,2009,26(2):66-66,71.
[3]邵华.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培训的教学研究基层[J].医学论坛,2008,12(13):460-461.
[4]刘洁英.救护新概念在社区工作者急救培训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09,7(2):155-156.
[5]廖全全,邹红梅,王从华等.新型急救护理培训模式在急诊科的实施与效果[J].护理研究,2009,23(2):360-361.
[6]闫远杰,殷振瑾,郭洪杰等.大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救护普及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20-121.
[7]陈瑶,桂莉,顾申等.厉瑛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对野战救护培训的启示[J].护理杂志,2009,(10):38-40.
[8]张亚卓,夏雪莹.战伤救治模式在急诊护理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J].护理杂志,2008,25(23):74-75
[9]姚金兰.某高校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伤害的救护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12-1112.
篇9
【关键词】远程开放;新型农民大学生;课程体系
1.引言
就我国基本国情来看,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一直是推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而十三五规划也提出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但不得不说的是,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纵观国内农民文化水平现状,多集中在初中及以下学历,且农村劳动力流失问题极为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水平低下的现实问题,远程开放教育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议题得此确立,其不光能够推动国内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发展,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具备极高的时代价值。
2.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现有问题
2.1课程培养目标导向不清晰
远程开放培养课程体系的确立,不光需要从传统教育手段入手拟定完善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模式等模块,还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应用对各项学习活动及其对应的交互式支持服务进行有机整合,必须发挥出远程教育交互性、共享性以及开放性等诸多优势,发挥出新媒体网络环境的对农民大学生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而受限于国内远程开放培养课程体系理论的匮乏,现今各高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仍旧存在课程教学目标导向不清晰,课程体系建设理念模糊的现实问题,其指导思想相对较为混乱,并未形成体系,因此农民大学生在接收相关理论知识时,也容易找不清方向,极大制约了远程教育成效的提高。
2.2培养课程过于偏向理论化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培养体系由于受众人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生,多为社会继续教育人员,必须满足该类人群对职业技能发展的切实需求,应当以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需要为依托,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特色教学活动,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的实践性。但就国内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来看,其多直接沿袭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将其与专业实践进行了初步融合,但就整体水平来看,仍旧过于偏向理论化。而就农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看,其接受继续教育主要是希望能够以此为依托积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但由于课程体系实践性不强,过于偏于理论化,所以农民在接受相关理论知识教育后并不能将其切实转化为生产力,这不光容易制约农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热情,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2.3课程体系不符合农民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
农民大学生由于文化基础水平不高,且由于长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学习能力已经大幅度削减,所以在接收远程开放教育的过程中,难以直接以高度投入的状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但就现今培养课程体系来看,由于农业生产者培养相关理论的匮乏,故在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多直接沿用各个农业大学的培养模式,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在拟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时,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专业基础技能,故难以满足农民大学生对继续教育课程的个体化需求。
2.4远程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就远程开放教育培养体系来看,其责任主体多数为地方电大及州级分校,国内高校由于对培养农民大学生现实价值的认知不够充分,故更多的将教学资源投入到普通本科的教学过程中,对农民大学生的培养也只是应付式的投入一些高校本身不需要的教学资源,这就导致了远程开放教育培养资源的匮乏。另外就电大本身的教育资源来看,由于其社会地位限制,其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状态,由此在培养新型农民大学生时,由于该类群体的特殊性,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严重制约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成效。
2.5培养课程监管机制松散
由于农民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从事各项生产活动,故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实现对其受教育过程的有效监管。而由于远程开放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仍旧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政府某些调控文件只能在宏观上对其课程教育进行指导监督,而当具体落实到实践上时,却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管机制,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培养课程监管机制松散的现实问题。
3.新型农村大学生培养研究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所实施的“一村一大”培养计划,高校教育资源实现了由城市相农村的逐步过渡,其不光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者的从业素养,还能够从根本上转变农村产业结构落后的现实问题,这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转型是极为有利的。2010年全国电大教育统计报告显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大学生已经接近280万人,而农民大学生人数也达到了近17万。伴随着国内农业经济战略发展目标的拟定,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对此必须在教育部所实施“一村一大”培养计划的基础之上,加快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步伐,并针对远程教育特点及农业生产者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构建适应于农村发展建设的教育资源,以全面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与技能素养。现今国内外对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并未形成系统,仍旧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远程开放教育也多集中在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中,开放远程教育的主体也多为电大系统,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地方高校对农民大学生培养的促进作用。而就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报告可以得出,现今远程开放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育内容多停留在表层分析及相关理论阐述的层面上,具体的课程建设理论仍然相对较为缺乏,故亟待相关理论的完善与实施。
4.构建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策略
4.1完善课程体系构建要素
依托于现代化教育理念,构建远程开放教育新型农民大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对固有的教育理念进行革新,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与多元化需求,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充分了解学生的受教育目标以及专业基础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则需要根据学生切实需求与文化基础将其进行分层处理,并根据地方性特色以及农民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其课程教育体系进行优化。
4.2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结合新型农民大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将课程体系进行简化,切实落实课程实践教学。首先需要将原本文字性的理论课程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以图像、视频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相应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可以借助于普通本科生的实践培养模式,结合校企合作等政策,建立实训基地,以此为农民大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另外在建立实训平台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农业优势资源与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对应用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并及时的给以农民大学生适当的指导,确保其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更好的理解相应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促使其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
4.3建立满足农民切实需求的培养课程体系
结合新型农民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对现有的理论性基础课程及其技术型教学课程进行优化,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由于农民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中,教育者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将所学课程知识与现实实践应用进行有效衔接。必须根据其学习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实际特征,拟定完善的专业教学计划,加强对远程开放教学活动的管理,以必须、够用为基础,尽可能降低不适用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突出应用性特征,以此全面提高农民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4.4优化既有教育资源
高校必须加大对远程开放农民大学生培养师资力量的投入,可依托于“双师型”教育人才的引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教学。另外还可以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请企业中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开放网络课程,并以信息化资源传统的方式将其推送于网络平台之中,并充分借助于慕课(MOOC)平台,开发网络教育资源,进一步弥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
4.5优化现有教材结构内容
为进一步提高远程开放教育培养课程体系的适用性,高校必须在参照农业生产者切实需求及其现今农业经济发展走向的基础之上,开放适用于农民学习需求的教学材料,以此从根本上提高其实践价值。另外也可以邀请行业中尖端科研及技能型人才,共同参与到教材编纂的过程中,以通俗易懂、实用互补为原则,全面提高教学材料的应用价值。
5.总结
综上所述,在国内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之下,结合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环境,应当依托于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新型农民大学生的课程体系。而针对当下远程开放教育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应当根据该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及实际需求,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培养模式以及师资硬件等方案入手,切实落实对现有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以此在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同时,为我国农业生产者人文与技能素养的提升提供充分的教育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晓梅,钟志贤,沈建华.面向“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6,(01):32-40+80.
[2]白静.战略转型期远程教育实践者的工具书———评《远程教育中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61-62.
[3]潘江瀚.黄岩电大开放教育学习过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D].云南大学,2015.
[4]翁朱华.远程教育教师角色与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5]顾凤霞.上海市郊区农民远程教育培训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6]张莎莎.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函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篇10
【关键词】行业特色;企业专家导向型;职教模式
教学团队是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最后必须落实到教学团队建设上,才有实际意义,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专家导向型职教模式是在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具有创新性,是结合新建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和提高教学质量要求的背景下开展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1 基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专家导向型职教模式的研究目标
本模式以我院检测技术应用专业为例进行研究,以辽宁省无损检测协会为指导,以行业专门的技能鉴定站为依托,深化行业、企业与学院的深度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整合和标准制定、共用师资、共同开发教材、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研究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就业,从而为行业下属企业培养适用的专门人才,提升学院的办学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2 基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专家导向型职教模式的研究内容
2.1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分析,本专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办学模式中,由省检测行业学(协)会、企业中核心人员组成学院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按照行业的标准和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标准,体现在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行业主导地位。
2.2 课程体系建设
以无损检测技术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基础,以无损检测技能鉴定标准为依据,开展双证书教育,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模块化能力培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把无损检测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课程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做到教学内容、技能鉴定、就业的三部分内容紧密结合。同时配合以校内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与企业的现场教学,实现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施方式和实施环境的根本转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职业关键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的。
2.3 教学方式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主要有分层次教学法、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模式。分层次教学把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项目,以教学项目或项目层级下达给学生任务;核心专业课实现以产品为目标的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方法,紧密联系技能鉴定内容和企业现场实际,内容由浅入深,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学生可以选学不同内容的项目。
2.4 师资队伍建设
2.4.1 培养专业带头人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有创新精神、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支持其开展科研项目、工程项目和参加学术活动,更新专业建设理念,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带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4.2 兼职教师建设
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公共基础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指导的机制。
2.4.3 青年教师的培养
通过让青年教师与企业专家“结对子”、“拜师傅”等方式,请企业专家指导青年教师的实践和技能训练等,降低了青年教师的培养成本,促进专兼职教师融合,优势互补,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2.5 校企合作深化
(1)加强企业名师工作室工作,企业名师要把“企业名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窗口和平台,带领专业教师努力开展校企共同研发,加强专业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承担企业员工相关培训及技术服务等工作。企业名师要凭借自身在企业中的人脉资源,充分发挥熟悉企业的优势,助力校企深度合作,帮助学校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动手操作和实际的工作能力。
(3)完善订单式培养机制和形式,提高毕业生推荐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稳定率。
(4)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和学院的技术资源优势,校企共同联合开发教材,实现资源共享。
2.6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采用“双闭环控制”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
3 基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专家导向型职教模式的特色
3.1 行业引领
在行业引领下建立企业专家导向型的职教模式,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技术优势,构建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模块化能力培养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大力开展双证书教育,把无损检测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课程和企业工作岗位能力培养嵌入专业课程体系,做到课程内容、技能鉴定、就业的三部分内容紧密结合,核心专业课实现以产品为目标的理实一体化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3.2 企业兼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
加强和稳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学员的兼职教师全部要求是在检测行业中知名的技术专家;加强企业名师工作室建设,把“企业名师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窗口和平台,带领专业教师努力开展校企共同研发,加强专业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承担企业员工相关培训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3.3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现效益名利双赢
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学(协)会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实现学校培养、行业学(协)会把关、企业检验反馈的闭环教育模式。
3.4 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
完善订单式培养机制和形式,联系更多的企业签订前期或中期订单,使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订单企业实训基地进行,熟悉企业文化和氛围,有针对性的进行岗前培训,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和稳定率。
4 基于具有行业特色的企业专家导向型职教模式达到的综合水平
4.1 教师队伍学历层次提升,职称结构优化,双师结构完善
教学团队具有合理的学历和知识结构;老中青搭配,年龄结构合理,形成梯队。是一支全部由行业协会领导、企业高级工程师、专任教师构成的高素质的大师团队。
4.2 专业带头人和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专业带头人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水平。
4.3 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实训基地建设著有成效
教学团队分工协作,实施人才共育的形式,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建设有省部级以上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水平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与行业标准和技能鉴定接轨的实训项目训练;建设有一定数量、满足教学要求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特色明显。
4.4 订单培养,毕业生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