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课程体系

篇1

随着数学教学环境的转变和教学技术的改进,单纯实施知识性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实现全面教育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数学体系的发展。如何实现初中教学内容的调整,完成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新时期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是从数学知识内容出发形成对应的教学结构,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随着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深入和教学目标的不断调整,单纯知识性教学已经与学生发展相悖,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知识和技能提升为目的,调整课程体系内容及课程体系结构,形成全面、持续、和谐的课程体系。上述教学改革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心理规律和学习规律相协调,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1)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新时期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时对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调整,将教学知识系统化、规范化,教学结构更明确。这种单元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习难度大大降低,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把握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2)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新时期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将能力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强调能力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学生的学习效益。新课程数学教学将培养能力和传播知识结合,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对学生职业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3)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新时期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将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可以从本质上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体系的构建及反思

2.1营造和谐教学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对初中数学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环境,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以学生为核心开展新时期数学课程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时,笔者就从学生生活的环境出发,让学生自由交流,对自己认知中的图形进行描述。笔者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对自身了解的图形内容进行充分阐述,学生充分发挥出来学习主观能动性,教学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提高教师教学素质,深化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其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直接影响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要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发展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技能。学校要加强初中数学教师培训,要让教师形成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认识,形成积极、和谐的教学环境,从本质上提升初中数学教师教学水平。笔者所在学校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体系中的教师培训非常重视,每周均进行1-2次教学活动,让教师相互交流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调整对应教学措施。这种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数学求知欲望。

构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体系时,教师要对自主学习内容进行合理设置,要依照数学教学要求形成对应自主教学结构,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扩大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数学小游戏或设置情景教学丰富课程改革内容,为学生提供开放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在《基本平面图形》教学过程中就找一些线段、角等让学生进行自主知识问答,对线段和角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笔者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游戏,学生均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

2.4拓展课程教学途径,挖掘新型教学手段。

构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体系时,教师要对教学途径进行转变,将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交互式教学等充分融入到课程改革过程中,拓宽教学路径。教师要不断挖掘辅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课程的趣味性,完善课程教学体系。笔者在《勾股定理》教学就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对直角三角形三个边之间的关系进行演示。与此同时,笔者还设置探究式教学环节,让学生观察多媒体中不同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对勾股定理的延伸内容进行探究。

2.5构建科学评价体系,改善课程教学效益。

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可以明显提升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效益,为数学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要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出发,从上述两方面内容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分析。要依照上述评价指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保证教学进度与教学深度符合学生现状,防止出现教育脱离学生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确保形成积极的评价氛围,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评价中不断提升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篇2

关键词:初中教学;习题课;试卷讲评

对初中数学科目而言上好一节习题课对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很大。一堂好的习题课能够达到查漏补缺、开阔思路和提升学生能力的效果。今天我想谈谈自己在习题课上的一些做法:(1)课前学生准备;(2)上课学生讲解;(3)做题方法归类;(4)作业练习反馈。

课前我会安排所有学生必须准备中考前23道题目,24、25安排前30名学生准备。上课随机请同学来讲解。他们准备的时候你会发现课间教室里有很多人在拿着一些题目商量,非常投入,他们一旦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就忍俊不禁地想要把遇到的问题弄懂。

人都有真善美的一面想要展示给别人,当学生准备充分的时候都是很积极地在领着同学们体会他的思维,这时候全班同学都会将注目和掌声送给讲题的同学。我对学生讲解选择、填空试题的要求是先提炼试题简述已知和求值或求证内容,再运用综合法及分析法分析试题,重点讲自己的思维过程。最后说明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及数学思想方法。遇到适合一题多解的题目,学生就会听到很多不错的解题方法,思维也随之打开。在较好的题目旁要用红笔标注自己的体会或重要公式、原理。对于易错题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反馈练习每个学生都要交必做纠错题及自选3道选做题。假以时日我想学生学习效果会提升更多。

数学试卷讲评课要把学生自主学习和主体智力参与以及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作用引入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试卷讲评课效果的最优化。相信在不断的反思进取中,“上好习题课提高数学成绩”会越做越好。

参考文献:

[1]张新阳.新课程理念下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8).

[2]魏蓉蓉.初中数学习题课略谈[J].初中数学教与学,2011(12).

篇3

新课改的推进,对初中数学课堂来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教学课本、教学目的等。但是在如教学方法以及课堂学习气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充分分析了初中数学课程中各个环节后,归纳出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良好的素质教育应该是集能力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教学模式。就目前而言,笔者发现初中教学中尤其是数学中并未实现这一点。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旧只是一成不变的,深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没有转变自身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也会不同,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接受程度上的差异,给所有学生布置大量相同的练习题,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以至于导致一些同学有厌学的现象。这些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的参与热情不高。

2、教师对教材和内容的把握不够全面

新课改的落实和实施就是要有新的思维、新的创新思想融入其中。需要一批具有新思想和创新性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师作为支柱。笔者发现,一些初中数学教学老师并不能把数学这个学科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不能承担这样的重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良性发展。同时,在不了解新课改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把握并不全面,不能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游刃有余的运用,老师的教学就偏离的新课改的要求,教学将脱离实际。这一现象对数学课程教学改革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3、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个领域都尝到了新科技新技术带来的甜头。但是在初中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地方或受到教学资金,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学校没有配备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教师上课仍然只能依靠黑板和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受到黑板的限制,只局限于课本教学内容中,学生不能全面的了解学习内容。在展示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的对策

笔者在分析研究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后,结合教师、学生、学校等方面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办法:

1、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要进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就应该对教师原有的数学教学思维进行彻底的转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理念深入落实到教学时间中,让课堂变得更加的生动和活泼,让每一个学生均参与到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有效率和质量,并有效的实施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同时,教师也要结合新课改提出的新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分层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和学习成绩,也能够有效促进新课改的进行。

2、通过教学互动来加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

在实施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教材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做好课前的备课,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增加教学互动,更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好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掌握。例如,教师在对求平方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加强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并进行教学互动,首先教师应该对这一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上对平方根概念进行相关的讲解,之后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同时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掌握教学的内容,进而更好的实现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

3、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全面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脑等终端开始进入教学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数与形兼备的数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讲解一些抽象数学公式时,教师可以制作生动的课件,灵活展示公式的由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印象,提升学生解题速度,如正余弦函数一节中,多媒体设备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构建数学学习画面,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大力推广,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

篇4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从教材与以往教材对比来说,有以下几点:

(1)新旧课本内容上,新教材较以往更广泛,它涉及到了概率,视图与投影,专门增设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数据的处理等内容.从内容体系上来看,编排顺序与以往也有较大差别,比如在几何证明中,把学生学会证明书写格式及要求放在全等三角形,四边形内容之后学习。

(2)新旧课本在知识深度上相比,新教材有一定程度下降,例如删掉繁杂的分母有理化运算,立方差,立方和公式.三元一本文次方程组的解法,在进行因式分解时,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在初二上学期前对几何证明基本上不作要求,对数学用表的要求取消,删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

(3)新课本较旧课本知识理解程度要求进一步加强.例如:课本中专门设计了100万有多大,公园有多长、多宽(即估算面积有多大),多边形外角和的理解等以往的学生来不及或几乎从未思考过的深度.比如:学生体会百万分之一有多大本教材就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描述,学生就会对百万分之一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教材也更贴近生活。例如课本设计了图形的密铺,以及各种各样图案设计,利用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等进行图案设计的作业共有六套.学生对此能有许多创意进而激发出其学习热情。

(4)新教材更注重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及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例如课本在设计“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时,注重了从几何图形方面对公式的理解,利用面积相等的原理进行拼图。学习勾股定理时,利用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关系来引导学生发现勾股定理,用拼图来引导学生证明勾股定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证明勾股定理的多种方式,使认知更符合学生实际.又比如在无理数教材编排中,先通过学生认识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及非整数又非分数,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后通过该对角线究竟有多长,利用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来理解有多大,并最后引入无理数的概念。

(5)新教材的练习量较以往大幅减少。阅读材料更丰富,涵盖数学趣题,例如柳卡趣题.博奕问题,数学史,数学方法,计算机解方程组的原理,WORD中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等诸多方面。

(二)教师教法的转变: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相对于公式、定理的应用,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学数学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而只是解题技巧。数学新教材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认为新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如在《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过程中,要学生自己动手,从一个条件(即已知一角或一边)能否确定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开始,逐渐增加条件,并由学生回答哪些肯定不可以,哪些暂时无法确定,在此应到学生适当的分类,再进行讲解。在学生探索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时,学生很难举出反例,此时应及时帮助学生出示反例。使学生很好的掌握这一知识。在探索《轴对称》中角的对称轴时注意纠正学生对称轴是直线等都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该去做的。在《镜子改变了什么》中,注意让学生自己探索实践,教师只需适时纠正就可以了!

(2)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例如“绝对值”一节的教学,我按四人一组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难得出:①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②零的绝对值是零 ③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①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有哪些?②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③若a>0,则a =________; 若a=0, 则 a =________; 若a<0, 则 a =________ ④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让他们总结出绝对值的一些重要性质。

(3)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然后再按每两人一组把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教材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5)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例如对“图案设计”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完成以下问题:①我喜欢的数学图形②收集一些公司或企业的标志图案③为我们班设计班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素材,上课前我先把每个学生搜集到的材料加以整理,教学中再进行分类展示。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单一的角色——知识的传授者,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让学生在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篇5

一、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考虑教学内容,随意开展合作学习

有些监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的时候欠考虑,学习内容缺乏让学生合作的兴趣和合作的动机,因此,不足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进行合作学习,有一些内容只要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学生就能明白了,这样使合作学习变成了为了合作而合作。初中美术新教材里的课程内容,有很多活动足以合作学习为基础设计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紧扣教材,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小组活动,把握好合作学习时机。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些难度适中,可以调动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自行解决的;有互动、互助、协同成分的;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不足或难以完成的作业。因此,合作学习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从具体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同时结合合作学习本身的性质、特点和适应性,有选择性去开展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平台。

(二)忽略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放任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过来,依然是把自己看作是课章的主人,没有把自己当作是引导者或参与者,有的人还会认为自己把该讲授的完成了,至于进行到合作学习环节就应该是学生的事了,然后按照教案的要求把学生往合作学习模式里套,这种做法不可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钊对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每节课都要做出一个选择,你是要做讲台上的的智者,还是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摈弁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因此,合作悱教学嫩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应该是学牛知识与技能的点拨者。

(三)忽视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性,违背了合作的本质

在小组合作中,由于种种原因,经常是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多,小组长表现的机会多,大部分学生往往表现一般,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多数情况是在随大流。好多机会都被好学生抢去表现了,小组合作的结果只代表少数人的想法。这样的合作学习违背了合作的本质。导致大多数学生对学习美术失去信心,并且产生依赖和消极心理,造成好差学生之间的差异变的越来越大,美术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也会日趋严重。因此,在小组活动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活动的情况,及时采取提醒或直接告知小组成员的任务职责,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促进学习任务的顺利的完成。

二、初中美术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采用科学的编组策略

美术课程中有很多活动内容要求以小组活动来进行。因此,教师要经常性的进行编排小组。这时教师要严格按照合作学习理论的编组策略要求进行,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一定要使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个体间的差异性与互补性。结合我校班级容纳舰模,在课堂教学中,设定了固定学习小组4人或6人,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特征、兴趣特长、能力倾向、性别以及家庭背景、身高、男女比例等基本情况划分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划分前,教师要提前抽出大量的实践与精力对自己班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了解的越细致充分,划分出来的小组就会越科学化,才有可能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小组成员不是固定的,可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二)教师自我调控策略

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担心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害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担心学生讨论偏题,动手时间相对减少,尤其是对于美术学科来说,动手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前准备,而不在于学生的能力。通过改进教学设计,这些问题完全可以解决。对学生的能力是不能怀疑的,学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会不断增加,有时学生会提出超出课题范围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亲自或让小组长发现远离主题的小组成员,并进行及时调控。教师的自我反思在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更为重要,通过每天的反思,不断总结在当天教学中所遇到的困惑与问题,分析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反馈出的各种问题及原因,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

(三)学生自我调控策略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一旦缺少了学习的主动性及自主性,学生就不能对各种学习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及内容整合,不能将自已的知识应用于学习实践中,严重影响学牛学习成绩的提高与合作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调控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调控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对每天自己进行反思,在促进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发展的同时,尽量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愿望,增强学生自主的能力。

三、结论

合作学习的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理沦的逐步形成和完善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经验的积累以及时间的证明。在目前的研究中发现,合作学习的理解和实践还有些偏差和失误,再加上合作学习还自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合作学习的本土化和演绎发扬,还有待于教师崇质的普遍提高。本人想通过自已的一些探索,给初中美术教师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今后还要以务实的精神继续研究和探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华尔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

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内容不具有严谨的结构特点。因此,要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及意义的建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恰当地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能显著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邮件合并时,教师引出这样的情境:每学期结束学校都会发成绩单,实际上学生的成绩都在Excel表中,抄写到成绩单中费时费力,如果能在Word中设计一张空白页作为成绩单,并调用Excel中的成绩表,最后再自动生成成绩单,就是非常便捷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运用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如,在讲解“复制和粘贴”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谁能一分钟打2000个字呢,有的很吃惊,有的摇头,有的凝神思考。然后教师提示说,其实每个人都能做到,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学生听了更是奇怪了,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讲解上。

3.借助直观方法。一般来讲,第一次接触计算机大都很好奇,所以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学生熟悉了计算机的各部件名称后,教师可以用神秘语气问学生,想不想进去看看。这时,教师便可以打开机箱,引领学生们看一下计算机的“心脏”—CPU,“存储仓库”—硬盘,以及显卡、内存、声卡等并说明它们的功能,同时可以让学生“摸一摸”、“拿一拿”,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内部结构有感性认识,消除学生的好奇心和神秘感,同时满足他们的探索欲望。

4.构造认知冲突。当信息技术问题或现象超出学生当前知识结构范围时,就会引起学生困惑,产生认知冲突,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如在讲解“图片的环绕方式”之前,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演示,图片插入到文本内部之后无法拖动到指定位置。而学生现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构造了认知冲突,好奇心促使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发现、确定并分析问题

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在认知发展及社会性发展上都有较大提高。这一阶段学生的认知已经达到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即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第四个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智慧的特征为:儿童的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将内容与形式加以区分。他们的思维已接近成年人,能运用形式的逻辑推理方式去思考,并能系统地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论证假设。这都标志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已成熟,并具备了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这一流程主要指学生分析问题情境,把问题情境中的外部信息与学生自身的经验相对照,对问题情境进行初步判断,确定该问题情境要解决什么,会涉及到哪些相关知识。理解问题的基本条件,将现实问题转化为信息技术问题,用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应更多地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学生解决信息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这一环节是问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环节,学生将利用自己获得的信息,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教学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分组或学生之间自由组合分组,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同时实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和相关的学习资源来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并解决,最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合理分组。分组应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实际中学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如男女应混排,信息技术水平不同的学生也应混排,其目的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能够提高自身水平。5-6人一组,可以根据班级人数确定每组人数。各组可以选出组长,组长主要负责组员的分工、讨论,保证学习活动正常进行。

2.制定问题解决策略并进行尝试。在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及对学生分组之后,就应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和策略。这一步决定着问题解决的成败。首先应当明确各组成员的任务,最后在问题解决完成后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作分析。

探究学习离不开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会有学生间的互动,还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学生与计算机间的各种互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信息的搜集、整理并分析以解决问题,教师发挥引导、帮助和个别指导的作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

四、交流、讨论阶段

这是在问题解决过程的最后,各小组间交流最后问题解决的结果,讨论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由教师作总结。这一阶段学生积极参与,能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和升华的认识。

五、评价和反思

篇7

开发能力 指导能力 反思能力

一、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

三、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新课改的要求,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像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实践告诉我们,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

四、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由于新课改是在不断实践、大胆的创新中进行的,每个教师都处在探索试验阶段,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学后的反思尤为重要。反思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活动,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分析与总结,认识和找到自身教学的不足,适时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助研究教学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形成适合于自己、有益于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特点。

篇8

1 整体把握新课标的教学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课标,并将新课标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 灵活运用教材的开发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与过去《大纲》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增有删,学习要求方面有升有降,结构组合方面有分有合,表现形式方面有显有隐。新增了蕴涵着全新教育理念的“课题学习”等内容,旨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代数方面,从7年级就开始介绍统计的初步知识,即“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统计图等。新增了概率的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及估算与近似计算能力,删去繁杂的计算。淡化笔算,重视计算器的运用,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几何方面也增加了三视图、展开图,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了。

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体现,是学生藉此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线索和教师赖以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新课程为教材的多样化和呈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新的初中数学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展开最基本的、丰富多彩的数学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实际操作,以试一试、做一做、讨论的形式编写。相当一部分的例题、习题较旧教材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由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重大调整和变化,要求教师必须具很强的开发能力。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的意图,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要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继承与创新并重,可对教材适当补充和删减,或调整教学顺序,搜索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带领学生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对教材的知识发现、探索和运用的能力,进而具有自学能力。讲授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代化手段、几何图形等,带领学生走向教材,用好教材,掌握好课程标准加强的内容和新增内容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和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新教材的灵活性,给予一个好的教师得以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老师课前的准备过程与课上施教过程都是教师对教材开发的过程。教师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的运用教材。

3 探究性、创造性的指导能力

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整个初中数学教学都是在进行初步的探究性、创造性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增“课题学习”这一内容,更是一个实验、探索、交流的过程,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新教材中“面积与代数恒等式”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长方形、正方形拼成面积来推出公式:(a+b)2=a2+2ab+b2,一改过去用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得到结论的方法,接着利用长方形纸片再由特殊推出一般性(a+2b)(2a-b)=2a2+3ab-2b2。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课程实施所需的技能。能够设计实施最佳数学活动方案。对所要探究课题按新课程全面准确地加以理解,对学生思想、学习能力状况做出科学分析,特别是了解和发现其创造潜能并加以挖掘。

在数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既要善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又要因材施教,及时给予指导。从创新层面看,探索性教学不仅需要师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机敏性,而且有赖于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充分展示。

初中阶段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还是以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为好。换言之,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数学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发现得出结论、找到答案。学生能够完成的例题尽量要让学生自己做,使学生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就目前来讲,教师处在教法的转型期,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模式,要实现新课标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尚需一个过程。方向已经明确,教师既要抓好“双基”,同时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构建上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是教师带领学生必过的一道难关。

4 体察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

篇9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

首先,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教学应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要将自己的定位,从灌输者转变到引导者、合作者的角度上来,以学生为主体。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能够去发现数学问题,将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与求解过程。所以,不仅要把数学教学活动搞好,还要将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发现数学的实践活动课,通过设计与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无数的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应建立起课内外结合的教育空间体系,突破教材限制,向室外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的初步印象”。

另外,学生要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为自己而学,要积极主动探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发展自己,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二、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具备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能力。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对新课标深刻认识、整体把握,以新课标为指导,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把握新课程标准,并将新课程标准贯穿于实际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应具备创新能力,可以灵活运用新课程教材。由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发生了较大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对新课改的领会能力。在领会新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新旧教材变换之处,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

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学会分析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才能让学生养成知识发现、探索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应具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能力。教师应该定期反思: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内容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反馈、是否有遗留问题等。通过研究自己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及梳理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来不断积累教学体会和经验。通过观摩课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看资料,案例等,不断充实自己。

三、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依然有部分教师还处在从原来的旧教学理念转变到新教学理念的过渡时期,在教学中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从而制约了新课程的深入改革。笔者认为,要推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教学内容的具体化与抽象化之间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量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不感到困难的情况下,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材的关系。《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教师的授课方式,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工具,甚至超越了传统教学中的黑板粉笔。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表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但也不应该走入另一个误区:用多媒体课件完全代替教材。在教学中依然要以教材为主,现代技术教学作为辅助,做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篇10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素质教育应对策略自基础教育改革和初中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不断探索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将信息技术课上得有声有色,课堂教学质量也逐年得到了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活动多彩,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是按照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当前,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初中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最重要阶段,也应落实素质教育,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既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每一位初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处在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不仅是初中学生,我们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不断的通过学习来提高自身处理各种信息的综合能力,以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顺应时展的需要。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素养,早在2000年11月14日,国家教育部就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推动信息技术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国民的素质直接决定于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而其中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会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的基本因素。在现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原有的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2001年我国启动了第八次课程改革,其最显著特征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改革课程教学的结合,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历经了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里,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解决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与语文、数学、英语等传统教育科目相比信息技术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采用一些新的策略,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变为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质量已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是势在必行。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策略研究

1.不断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有着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保持持续性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可以通过选择多种教学手段,来设置教学的内容,来转变教学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举例: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订版)下册

第七章动画制作第一节动画基础知识

这一节内容主要是介绍动画的基本原理和制作工艺,如果直截了当地照本宣科,学生学起来会觉得枯燥无聊,怎样在一开始就提起学生的兴趣?

我的应对策略是:从动画片入手,动画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也是他们平时喜闻乐见的,我抓住学生这种心理,选取了三段动画影片的片段先给同学少做欣赏。从动画的制作工艺上可分为:传统手工绘制动画和计算机动画,所以我先选取了两段传统动画的代表作我国的《哪咤闹海》和美国的《猫和老鼠》,虽然风格迥异,但都属于典型的传统动画。当前来说,计算机动画制作的最好水平在国外,所以我选取了美国的《玩具总动员》作为计算机动画代表作来欣赏。学生看完了动画片段之后大大提高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然后我再从动画原理入手,无论是传统手工绘制动画还是计算机动画,的原理都是一样的,进而引入新课。

2.不断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源泉,没有创新就谈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质量为目标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已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并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创新能力是综合素质的最重要体现,因此,要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已上机进行训练,自己解决计算机故障等来提高创新思维。

举例: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订版)下册

第七章动画制作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

这一节课中有一个实践环节,需要学生运用FLASH动画软件根据教材的要求画出一个可以转动的小风车(如图1),叶片与枝干绘制比较简单,但将三页组合成如图一样,不少同学都很难把握好。因为角度不好控制,画出来就很不好看(如图2)。但有个别同学另辟蹊径,他将叶片有三个增加到四个,画起来就容易很多(如图3)。这时就有很多学生都会想向我反映××同学的画的和书上不一样,是不对的,那我怎么办呢?

我的应对策略:对于那些能按照课本做出来的同学我会肯定他们,因为他们掌握了制作的技巧领悟了教师的上课内容,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对于另辟蹊径的同学我会让他在全班面前演示他所画的四页风车,鼓励他有这样的想法是不错的,能将想法付诸实践并得到成功更是应该得到同样的肯定。因为计算机操作本身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希望学生能掌握方法,希望能够举一反三。

3.改进教学方法,合理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因材施教,一些对于信息技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更多地进行个别指导,让这部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能感兴趣和充满信心。对已经能熟练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的学生,应注重增强其自学能力,宜采用详略结合、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上课时教师可以精讲重点部分,其余易学部分让学生自我探索,培养他们的自学和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订版)下册第十章FrontPage网页制作软件前,先让学生利用一部分时间上网自学、比较别人的网站,然后自己制作网页搜集所需的素材,构思制作具体的网页框架。随着自学的过程中,逐步由模仿转变为创造,从而制作出有自己特色的网页。这样的形式既锻炼了学生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举例:江苏省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修订版)下册

第九章走进网络世界第一节网络基础知识

本节课中需要向同学讲解网络的分类,其中如何说明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概念时,面对这么抽象的概念这么让学生理解?

我的应对策略:我就直接利用上课的电脑机房,首先说明这就是一个局域网,我们现在所用的电脑就身处于这个机房局域网中。其次说明我们这些电脑是怎么样相互连接的,我将带学生来看一下机房的交换机柜,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的看到,他们所使用的电脑是由一个个网线相连接,通过交换机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局域网。最后来说明局域网要和外部网络或其他局域网连接那还要通过网线或光纤进行连通。对于局域网通过身边的机房把它实际化,学生理解起来就很容易,教师也很好能表述。

4.创新课程考核方法,改革课堂评价方式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信息技术、初步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但是,教学必然要涉及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问题,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对于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指引着学生的学习。当前评价标准还是以闭卷笔试为主要方式的考核形式,对于知识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方案的选择和设计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试考核,以真正发挥考核在人才选拔中的积极作用。所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考核中可以适当增加学生操作实践性内容的考核比例,检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反应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也不是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在评价标准上,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及时评价,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教师在上课前可以提前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或者制作开放式递交作业网站,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

三、初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可供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又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需要不断去探索。但是有一点是坚信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切实地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我们还要重视道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认识到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不是彼此孤立的,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具有人文主义的内涵。

鼓励学生们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来更加深入的了解世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适应未来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我们教师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知识储备和信息素养,在备课时更要多下功夫,精心为准备学生具有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的教案和课件。

参考文献:

\[1\]张毓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J\].考试周刊,2008,(8).

\[2\]陈国宏.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兴趣激发之我见\[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