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展望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展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主要政策走势总体稳健偏紧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总的走势是稳健偏紧,央行将综合运用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政策工具紧缩信贷和多余的流动性;人民币汇率升值步伐将加快,年升值幅度有可能达5%;金融创新仍将是银行业的主线之一,监管层将在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两方面齐头并进,不断改进金融创新的市场机制和环境,鼓励银行进行多样化的金融衍生产品和业务创新。同时我国金融企业改制上市的浪潮将由聚焦银行扩展到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在内的整个金融领域。由此使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的整体素质和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混业经营进程加快
2007年中国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国家将加快推进银行业的混业经营进程,利率、汇率以及债券市场改革也将加快,上市银行将面临多种发展机遇,随着商业银行向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保险等业务领域的渗透,资产证券化、基金管理、人民币理财、债券投资等创新产品将会加速推出,而零售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及利润贡献率将会加大,银行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轨道。
(三)税制改革提升商业银行业绩
适当降低乃至最终取消银行业营业税、建立统一的中外资金融机构所得税制度乃是大势所趋。随着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统一内外资银行的税负水平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国已经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零售业务,内外资银行只有税负相当才有利于公平竞争,因此我们相信降低营业税和统一内外资银行所得税推出的时间不会很远。但是不管是营业税还是所得税,其税率降低都将促使商业银行业绩出现较大增长。
(四)贷款增速略有趋缓
2007年影响贷款增速的主要因素可归纳为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多、脱媒效应、信贷紧缩政策、资本充足性管理等5大因素。其中经济稳定较快增长将为贷款的平稳增长提供基本保障,流动性过多也将促使银行拼命挖掘贷款项目;而脱媒效应、信贷紧缩政策、资本充足性管理加强将抑制贷款的增长。综合考虑以上5大因素,我们预计2007年我国贷款增速将略有趋缓,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速为13.9%左右。
(五)净利差与2006基本持平
经历2006年银行净利差小幅上升之后,2007年银行净利差将处于总体平稳态势。首先,2007年我国银行业存贷款净利差有望保持基本平稳;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将呈小幅上移趋势;同业款项的收益率也略有上升;但是总的贷款比例可能略有下降。因此,总的净利差将保持基本平稳。
(六)全面开放与金融创新推动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增长
2007年我国银行业将在全面开放和加快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大力开拓中间业务,致力于业务转型。首先银行业全面开放强化综合经营趋势。因为外资银行本身就具有综合经营的特点,中资银行在竞争压力下将加快综合经营和业务转型的步伐。其次,金融创新助推业务转型。2007年,银行业将在监管层的政策引导下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银行可通过制度、流程、产品创新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加速银行业务转型。
二、股份制银行效益分析
(一)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2006年业绩快报显示,净利润实现14.57043亿元,同比增加13.07%。其他财务指标中,主营业务利润25.70445亿元,同比增长17.68%;每股收益0.35元,同比增长12.90%;净资产收益率12.51%,同比增长1.46%;每股净资产2.77元,同比增长11.24%。受良好业绩支撑,华夏银行在资本市场也得到投资者的大力追捧,股票流通市值由2005年末的56.88亿元上升到去年末的115.28亿元。(见图表19)
(二)浦东发展银行
浦东发展银行的业绩快报显示,浦发银行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为295.5亿元,同比增长25.9%;净利润为33.5亿元,同比增长31%;每股收益为0.769元,同比增长17.76%。(见图表20)
(三)深圳发展银行
深圳发展银行1月25日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2006年的业绩预增公告,预计2006年净利润比2005年增长300%~350%。2005年该行全年净利润为人民币3.11亿元,去年全年净利润预计为12.44亿元至14亿元之间,即每股收益由2005年的0.16元提高到2006年的0.64元~0.72元之间。该行2006年利润的显著增长主要是由于利差的改善、资金运用效率的提高和贷款的良好增长,不良资产的成功清收和资产质量的改善使得所需减值拨备降低。这些因素连同有效税率的降低都进一步增强了该行的盈利能力。
(四)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对2006年度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初步测算,预计2006年全年净利润与2005年全年同比增幅在50%以上(上年同期净利润为人民币39.30383亿元)。
(五)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2006年资产总额、存款、各项贷款增幅均在20%左右,利润增长预计在40%以上,各项业务持续稳定发展。2006年,民生银行在公司业务专业化方面成效显著,电力、能源、电子、交通、房地产和机构六大行业存款余额占全行存款的50%以上,贷款余额占60%以上;资金及资本市场业务全年实现净收入6亿元;国际业务实现中间业务收入5亿元;投资银行业务全年实现净收入6.42亿元。截至06年12月31日,全行储蓄存款947亿元,信用卡发卡量突破140万张,交易额突破65亿元;电子银行业务有效客户覆盖率从年初29.7%提高到35.7%。民生银行2006年加快了机构重组和改革进程,推进流程化管理。通过制定规划,22家分行首次有计划地进行了市场细分、定位和规划,解决了盲目、被动营销问题,完成了经营模式以支行为单元向分行行业金融部为单元的转变,同时,该行在贸易金融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两方面实现重大突破,两大业务2006年创利占比达30%以上。
(六)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业绩快报称,2006 年净利润同比大增50.91%,完成上市股本摊薄后的市盈率为32.5倍。据兴业银行公告显示,兴业银行2006年每股收益0.93元,净利润37.20亿元,同比增长达50.91%,增速呈逐年加快趋势。但0.93元为兴业银行A股未发行前的每股盈利。(见图表21)
(七)光大银行
截至2006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5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006年实现净利润比上年增长21.6%。根据光大银行公布的数据,2006年末该行资产总额达5951亿元,其中各项贷款余额35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各项存款余额5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对私存款余额1019亿元,比上年增长26.9%,对私存款占一般存款的比重达到19.6%.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光大银行率先推行固定利率住房贷款,至2006年年末固定利率房贷余额突破10亿元,同时全年理财产品累计发售54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2%.目前,光大银行的最终注资重组方案已获得国务院的批准,汇金注资也将在2007年上半年或有突破。在注资之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将会即刻启动。
三、农业银行
2006年全年农业银行实现经营利润581亿元,较上年增盈157亿元,增长37.04%;全行消化历史包袱487亿元,比上年多消化151亿元,核销呆账161亿元。主要财务指标基本达到工、中、建行股改前水平,2006年年末资产利润率1.16%,接近工、中、建三行股改前的平均水平;拨备覆盖率4.59%,经营收益有效覆盖新增风险。去年末总资产、各项存款、各项贷款分别达到53646亿元、47452亿元和31228亿元。全行去年清收不良贷款本息62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下降42亿元,占比下降2.73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农行不良贷款已累计下降20.63个百分点,剔除专项,常规贷款不良率降至18.37%。
四、国家开发银行
截至2006年底,开行管理资产余额达31014亿元,当期和累计本息回收率分别为100.22%和99.73%;不良贷款率为0.72%,连续17个季度保持在2%以内,连续7 个季度保持在1%以内,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3年实现“双降”;资产减值准备对表内外不良资产覆盖率为310%。全年开行共向煤电油运以及农林水、通讯、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发放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78.6%。向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放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30.2%。发放中小企业贷款320亿元;支持低收入住房和廉租房建设,累计发放贷款114亿元;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4亿元。此外,该行还积极开展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微贷款、台资企业贷款,以及应急类短期贷款,共发放贷款82.14亿元。
篇2
[关键词]产业集群;医药行业;北京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2-0085-02
一、问题的提出
2004年北京市开始呈现出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院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两翼的三大生物医疗产业园区布局,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明确表示:北京市今后将集中培育信息、汽车、医药三大产业集群,使其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而北京市前两大集群已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医药行业产业集群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集群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产业集群的含义
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在同一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纵向延伸到销售渠道和顾客,横向延伸到包括提供互补产品的生产商和通过技能、技术而相互联系的企业,当然也包括地方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比如大学、监管机构、咨询机构、娱乐设施和贸易机构。他们提供专门的培训、教育、服务、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包括三类相互联系、持续互动的组织:某类相似或相关的企业、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及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
第一个研究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家是马歇尔,而我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产业集群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具体表现在:
1.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方面,由于共同使用多种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公共信息资源和市场网络,这样就会形成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2.专业化加强,彼此集中于擅长的领域,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3.有利于成本降低,效率提高。4.有利于创新。由于企业地理位置接近,企业间密切合作,新工艺、新技术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更易于被接受、增强企业创新能力。5.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产业以网络的形式落户于某地,形成了产业和区域的有机结合。
(二)国外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国外医药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为美国和英国,医药行业在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聚的产业集群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波士顿的“基因城”、旧金山湾的“生物技术湾”等产业集群都是全球生物医药创新最为活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英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得益于研发投入。英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但是科技投入占世界的4.5%,制药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科研与实践的良性循环。英国已经获得了20多个诺贝尔奖,有着DNA双螺旋结构、抗体工程、单克隆抗体构造等成果,这些都为医药行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对两国的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发现,有以下共性特点:
1.坚实的科学基础研究。2.完善的创新体系。3.投资体系完善,金融市场活跃。4.医药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备。5.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6.政府政策扶持。
医药行业主要包括4个支柱性产业:化学制药工业、中药制药工业、生物生化制品工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其中前两个产业占据了医药行业的80%。在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有几个显著态势:区域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并购频繁,市场集中化程度提高,研发创新对生物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外包市场继续扩大,重构全球制药行业,而且非专利药市场的发育给产业造成的深远影响继续扩大。据预测,未来五年全球医药市场将以5%~8%的速度复合年增长。
(三)国内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三大医疗仪器产业聚集区。江苏省集聚了一批跨国企业的中国生产基地,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和中间体出口基地初具规模。上海市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国内领先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临床试验、生产、流通、销售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以浦东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经基本形成。长江三角洲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较好的产业集群。
而北京医药行业的产业集群还相对薄弱,北京医药行业呈现出化学制药、中药制药、医疗器械三足鼎立,生物制药行业快速发展的格局。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促进北京市医药商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发挥医药产业市场的调节作用,2006年北京六家医药商业企业共同发起成立北京医药行业协会商业分会。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是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的四大基地之一,目前已经有超过50家生物医药企业及其配套企业之间达成入区意向,越来越多的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签约入区的医药投资项目,吸引的外商投资越来越多。但是北京的医药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需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因地制宜,才能不断地得到发展。
与完善的产业集群相比,北京市最明显的劣势在于未形成发达的产业区域体系。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未能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生产制造、协作配套环节相对较为薄弱。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所形成的成熟的产业集群带相比,北京市所处的环渤海区的产业集群程度不足,未能充分体现北京的竞争力优势。
赵艳红:产业集群是北京市医药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北京市医药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
医药产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研发比重很大。美国生物产业集群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与世界一流学术研究机构毗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企业尚未建立真正的合作互动机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整体上与各种中医药大学联系不密切,集聚地内的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企业仅仅依靠自行研制,大学、科研所的创新成果也并未成为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
(二)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国医药行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设施配套、资金信贷、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得重大产业项目以及教育、科研、医疗等优势资源可以优先集聚。利用北京市先天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扶植的部分行业,在政策上给予充分支持,鼓励其充分发展,同时在规划布局上给予一定的指导,形成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的格局,充分培育其竞争力。
(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医药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产业链比较长,包括基础研究、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只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使得每个环节的研究和资金的注入都到位,就会促进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不断优化,使得从原料到中间体和最终产品都具有竞争力,就会极大地促进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四)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域的分工和合作
努力建立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消除区域内各种壁垒,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北京市应该利用自身的发展,与天津市一起充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通过区域孤点的辐射作用建立经济网络,为推动产业集群的战略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静华.产业集群演进[J].文献综述,2004(6):14-15.
[2]陈文华,刘善庆.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的新成果及启示[J].企业研究,2005(7):35-37.
[3]孙劲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
[4]刘洪波.北京市高科技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
[5]张宇石.医药行业产业集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33-36.
[6]干荣富.医药行业2008年回顾与2009年展望[J].医药调研,2009(1):8-12.
[7]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篇3
关键词:医药;营销;对策
医药是预防或治疗或诊断人类和牲畜疾病的物质或制剂。中国医药市场虽然总量较小,但增长非常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虽然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但医药企业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1-2]。医药行业与传统行业不同,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因此通过促销、公关活动、媒体传播等营销手段成为医药行业特色。我国对于医药企业宣传有着诸多限制,同时医患纠纷、药品安全、滥用处方等,使医药行业面临极大信任危机[3-5]。营销是指,企业发现或挖掘准消费者需求,从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自身产品形态的营造去推广和销售产品,从而让消费者深刻了解该产品进而购买该产品的过程。本文对医药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
1 我国医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1 在销售价格上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的生产的药品有80%是通过医院进行销售的,不得不咬住医院拼价钱、拼折扣但是导致医药市场变成了折扣高低以及让利多少的竞争。有媒体曝光了常用药克拉霉素改变剂型,由普通胶囊改成软胶囊后摇身一变成为独家品种、享受单独定价后身价比普通胶囊高出22倍的消息。原研药明明专利已到期,却比同类药品高出20倍,即便最初是便宜药,恐怕也要摇身而成“高价药”了。现实中,“高药价”的罪魁祸首仍在流通环节,仅仅是招投标其实并不能真正决定药价。药品招投标不给流通环节留下足够空间,即便中标了,销售也会不畅。由于医药行业从业者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的利益粘连,诸多利益的盘踞纠缠,使招投标过程未能实现药品市场买卖双方对等、均衡的初衷。
1.2 在药品营销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的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观念来看,缺乏明确的营销思路,缺少市场意识。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必须以市场为转移,把企业的着眼点从产量、销量、利润额转变到市场需求上来。因此,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只有确保市场份额最大,才能保证长期利润最大化,失去市场,利润必定要失去。只有企业在行业中所拥有的市场份额,企业才有生存空间。谁能最大限度的引导消费,谁能最大限度的创造并满足需求,谁就拥有市场,这其实也是营销基础理论。而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绝对权重的很多国有企业,虽然也重视市场,但常将市场理解为产品生产出来以后的市场推销。对市场需求的认识不够,只做一些简单的市场推断,对自己企业能不能争取的集体份额几乎不予科学测算。我国医药企业在市场营销的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各个医药企业管理层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药品市场营销的作用和意义。
1.3 在营销手段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各大企业越来越成熟,各个医药企业想尽办法在市场中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和实施促销手段,但是很多医药企业却忽略了人们关注的是药品的质量和效果。
1.4 渠道变革与整合速度在加快
通过一级医药商业公司快速分销到二三级医药商业公司再流向终端和消费者的纵向渠道模式,正在被多规模化和集约化的流通企业代替。医药商业体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元化、跨区域、纵横延展的立体网络模式将代替原有模式。医药渠道的快速变革与整合,对生产企业传统的销售组织管理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 医药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2.1 制定价格策略
价格战略是绝大部分企业提高自身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因此制定价格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医药企业首先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划分,制定自身的价格策略。
2.2 树立品牌战略
品牌,是人们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售后服务、文化价值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一种信任。随着企业的做强做大,不断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向产品开发优势、产品质量优势、文化创新优势的高层次转变。当品牌被市场认可并接收后,将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不管是消费者还是临床医药都会选择具有知名度的品牌,因此药品企业可以通过打造品牌战略,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3 创新营销策略
认真分析中国消费者医药消费需求特征,从中找出能适应中国消费者尚未被满足的需求的市场机会。药品企业应该深入研究客户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需求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营销策略。
2.4 实施人才策略
中国医药企业需要树立“基业长青”的长远发展目标。制药企业是否充当“加工厂”的角色,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优势,这些全需要人才来实现。作为医药企业应该定期对从事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让销售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显著提高并充分意识到药品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企业还要有效地对自身药品进行创新通过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药品的质量。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营销已进入全面化、多样化的时代,只有了解了医药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实践新营销方式,加强人才培养,这样才能让企业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艳红,李颖,张亚文.面向农村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4).
[2]尚阳,李学勇.撑竿跳出OTC营销“狭谷”――探索中国式GSL医药营销新模式[J].中国医药导报,2006(34).
[3]顾海,雷婷,翟铁伟.面向21世纪的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篇4
(一)“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环境
1、 加入WTO带来环境变化。近期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药品知识产权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837种西药中97.4%为仿制。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激烈竞争、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
二是降低药品进口关税。药品进口关税税率从14%逐步降低到2003年的6%不会对国内造成冲击。因为一方面我国制剂药市场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价格差距很大,降低部分关税不能构成很大冲击。另一方面药品进口关税目前并不太高,从14%降到6%缺少下降空间。国外制药厂商由于制造成本高,没有价格优势,同时国外制药厂商在中国执行的是高定价、高促销费用的营销策略,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因此不会进入国内普药市场与国内制药企业打价格战。
三是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和开放医疗服务市场。中国承诺在2003年1月1日开放药品分销服务业务,外商可在中国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由于有3年的缓冲时间,并采取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先试点、后放开到全国的渐进开放方式,另外,由于国内正在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目录只保证基本的医疗需求,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较少收入其中,因此进口药的市场份额难以大增。
2、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导向。近年来,国务院调整药品监管机构,重新划分职能,规范医药行业发展方面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总的原则是鼓励创新、强化监管,淘汰落后小规模企业,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致的恶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以下几方面:
一是鼓励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1999年修订的《新药审批办法》突出了鼓励创新、加强新药保护的精神。首先,延长了1~5类新药的保护期限,其中一类新药从8年保护期延长到12年保护期,其它各类新药的保护期均有所延长。在新药保护期内只允许取得新药证书的企业生产销售新药,其它企业不得仿制,以保护新药研制生产企业享受到创新的利益、不致遭受激烈的价格竞争。其次,在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法规规定新药可以在定价时取得更高的毛利率,以使新药生产企业获得更好的利润。第三,严格管理和控制新药证书的转让、允许在企业集团内进行药品的委托加工和异地加工等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地改善医药企业的研究生产环境,推动企业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加快新药的产业化。“入世”以后,我国新药审批正在作重大改变,新药的概念将由原来的“首次在我国生产的药品”修改为“首次在我国上市的药品”。这将刺激在我国进行“抢仿”。今后的趋势是,国家由重点保护新药转向重点保护专利,这将进一步促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二是限制审批,强制实施GMP。针对我国目前制药企业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行业整体素质不高的状况,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主要举措是通过药品生产企业换证及强制实施GMP(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优良药品制造管理规范)认证,提高制药企业进入门槛,限制企业数量。国家药监局规定,2004年6月30日前全国所有药品制剂和原料药生产必须符合GMP要求并取得GMP证书。同时推行的还有GSP(Good Supply Practice:优良药品流通管理规范)认证。根据认证标准,制药企业完善或重建一个标准生产线的软硬件投资在4000万-2亿元人民币之间。新建药厂除有标准化的GMP车间外,还要有一个二类或两个三类新药才允许开办。同时,GMP和非GMP企业相同产品实行差别订价。制药企业实施GMP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我国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的为数不多。估计现有6000余家制药厂和17000家批发公司在认证后将减少大半。通过GMP认证,短期内会增加企业投入和加大成本,但有利于保证药品质量、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制药基础较好、有一定实力的地区制药行业发展。
三是实施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医药分业经营。在药品零售中,医院所占市场份额约85%,药店所占市场份额约为15%。2000年以来,药品分类管理制度正式实施,“医药分业经营”开始在部分地区试点,促进了零售药店的快速发展。自200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50家零售连锁企业试点跨区域经营以来,各地零售市场的竞争逐步走向白热化。云南、成都、南京等地出现了以削价为主要形式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不少省市放开接受申办零售药店,使零售网点快速增加。以广东省广州市为例,1998年共有零售药店1700多家,2001年增至3200多家。随着非处方药制度的深入实施和患者“自我药疗”能力的提高,药店所占市场份额将会逐步增高。
但是,我国也面临着药品批发企业过多、缺少规模经营效益的问题。据统计,目前全国具备“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有1.65万家,但年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不足5%,名列前1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额占市场总销售额的20%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药品市场规模为我国10倍的美国只有近百家药品批发企业,大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目前排名前3位的公司销售收入占全国的96%。这种状况使我国在2003年1月1日起放开药品分销服务后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国家药监部门对药品企业的淘汰率2001年达到26.8%,2002年将淘汰约10%。
四是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强制降价。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从2000年起在全国逐渐推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制药企业来说,参加各地的医院招标,成交量过于分散导致企业营销费用增加。就药品集中招标采购而言,突出的问题是执行者没有利益驱动或者中形成新的利益团体,监督者不到位。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多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2002年西药降价药品达199种,平均降价幅度15%,降价总额达20亿元。按国家计委的降价政策,药品价格下降针对的是流通环节,实际出厂价不降。但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拥有渠道优势的医院和经销商必然将利润损失向生产厂家转移,要求降低实际出厂价。面对药品价格下降,生产企业的对策一般是改变包装规格、改变剂型甚至停产。药店和医院也采用替代药品,降价药品在药店下架、医生处方不开降价药品。克服上述弊端,“医药分家”势在必行。
3、“十五”期间医药产业发展方向
“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总体趋势是: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生物和现代医药产业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增长速度和盈利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国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将使人均药物用量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促进生物医药和现代医药产品市场的更大扩张;随着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环境的改善,新品种的上市将比以前有所加快;国际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使我国面临接收制造和研究开发能力转移的机遇,大力发挥成本和资源优势,我国将有可能成为世界制药产业重要的加工制造中心。预计 “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见表1),到 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将达到 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
表1 医药行业发展及预测(年均增速,%)
年份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
世界药品市场销售额
1996-2000
13.4
2000年
17.5
10.6
2001-2005
12
8
注: 来自国家经贸委“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数据。
未来五至十年期间,我国医药市场以化学药为主、中药为辅、生物制药为补充的格局不会改变。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和制药产业状况,“十五”期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发展现代生物制药、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发展优势原料药。具体内容如下。
(1)发展现代生物制药。生物工程技术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小。预计未来五年内,我国将开发10-15种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在重点发展生物工程药物的同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对化学制药、中药、生化制药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升级,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十五”期间发展的重点领域是:一是重点利用重组DAN技术和原生质融合技术构建新菌种,或改造抗生素、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的生产菌种,提高工艺技术水平,降低消耗。二是开发预防、诊断与治疗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及免疫缺陷等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和生物技术药物。三是开发现有的生物技术产品新剂型。四是采用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技术和传统生产相结合的方法,生产稀缺的中药材。“十五”期间,优选一批已取得研究成果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医药高新技术产品,促进生物制药产业更快发展。
(2)推进中药现代化。中药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但由于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加入WTO之后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保持优势,尽快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洋中成药”及国外天然药物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在生产技术、质量标准、产品开发等方面加快现代化步伐。一是加强国际性合作,促使我国中药的药理基础、疗效功能、品牌信誉获得国际上的认可(特别是要努力争取美国FDA即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认可),并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和不科学问题,使我国传统中药的生产方式与国际上天然药物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接轨。二是在充分发掘传统中药的同时,要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中药新产品新品种,加快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和升级,加强中药材和中成药的产业化基础和标准化生产,提高中药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规模化生产水平。三是积极推进中药材的生产规范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进程,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标准体系,推广GAP(Good Agriculture Praactice:优良药材种植规范),鼓励和支持中药提取物的标准化、商品化生产。
(3)发展优势原料药。要继续扩大规模,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整体素质,增强化学原料药的国际竞争力。重点领域:一是分层次发展化学原料药。在满足基本医疗用药需求的同时,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国内紧缺的产品,更多地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出口产品。二是重点突破一批大宗原料药的关键生产技术,如维生素类、大环内脂类、氨基酸类产品及其中间体生产中的发酵、结晶及分离、提取等技术。开发一批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率、节能降耗、降低成本的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石家庄、哈尔滨、沈阳、重庆等老医药工业基地的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进工艺,提高竞争力。同时,建立浙东南(以浙江省台州市为中心)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形成规模化和国际化的原料药生产中心。
(二)近期医药产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2002年,医药产业和市场中各种因素集中交汇,相互作用。2002年是医药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的一年;是医药生产企业发挥“九五”技改达到生产能力的一年。总体上看,医药产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生产经营形势较好。2002年前11个月,全国医药行业按可比价格计算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895.4亿元,同比增长17.4%;完成工业增加值852.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在全国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生产以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而位居第四,仅次于机械、煤炭、电子行业的生产增长速度。
从医药行业对外贸易情况来看,2001年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71.54亿美元,同比增长24.3%;其中,出口增长10.06%;进口增长37.1%。2002年前10个月,医药进出口总额达到61.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6%,其中出口总额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4.47%;进口总额30.2亿美元,同比增长8.46%。总体上看,全年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能够完成全年预定目标。从内部结构来看,在出口贸易中,化学原料药出口贸易占全部医药商品出口的47.8%。整体上讲,医药行业出口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仍然主要是依靠化学原料药出口拉动。化学原料药是我国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稳定的市场份额。2002年以来增长势头较好,有利于这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具体来讲,医药经济运行在2002年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医药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总体上讲,我国医药产业今年来发展态势良好,工业生产增势较为明显,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好水平。这种运行和发展格局得来不容易。自2002年年初以来,国际医药市场上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多,国内市场波动加剧,上游相关产业价格上扬。这种国内外产业发展环境要求医药产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波动、适应政策调整变化、降低上游产品价格提高对成本的影响。医药产业正是在实现了上述调整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这种状况也说明,我国医药产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这为“十五”计划后三年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地。
2、全球制药产业转移效应进一步显现。2002年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加入WTO,我国逐步成为国际制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目前我国许多化学原料药已经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其中许多产品已经在国际医药产品市场中名列前茅。基于降低制造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等方面的考虑,一些跨国制药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寻求转移生产的合作,我国正在成为全球重要的医药产品生产和分销基地。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一批国内医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球制药产业转移生产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和扩大。
3、化学制药工业已经具备成熟工业的特征。2002年以来,国内各项结构调整政策对化学制药工业产生积极影响,产品升级加快。从化学制药工业的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及盈利能力状况上看,产业整体运行平稳,盈利水平较好,结构调整已经初见成效,从而促进该行业基本进入成熟工业发展行列。
4、生物制药工业成为产业亮点。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目前已经基本走出低谷,高科技产业“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特征初步显现。虽然目前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已经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截止2002年10月底,生物制药行业资产总计划3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比全行业总资产增幅高3.54个百分点;生物制药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增长17.23%和9.13%,特别是费用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到13.67%和12.82%,是全部医药行业中最高的,显示出生物制药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但是,该行业资金运行绩效相对不尽理想,销售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反映出该行业总体资产运营、销售模式尚不够成熟,有待于在适应医药市场发展中通过销售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地降低成本费用而拓展赢利空间。而从产业发展深层次的问题来看,主要制药因素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产品较少,适应当前医药保障和市场需求的产品结构尚未形成。因此,下一步发展要在加快创仿结合上下功夫,尽快建立与我国医疗消费不同层次相适应的产品结构,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5、中药产业发展稳健,外贸出口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中药工业具有相对较好的产业基地和较为稳定的国内市场,因而2002年经济运行、资产结构和盈利状况相对较好。特别是今年中药产业出口有较大增长。1-9月份,中药类产品出口总值达到4.8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创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特别是植物提取物出口达到1.37亿美元,同比增长68.8%。中药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极力推动下,各国政府纷纷将植物药、传统药纳入医药主管部门管理范畴,中药出口环境得到改善;二是与国际接轨的出口技术标准正在逐步完善并得到国际认可。2001年外经贸部颁布实施的?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改变了我国中药进入国际市场无法使用自己标准的历史。三是新兴和传统市场需求同步攀升。美、欧、非、大洋州是中药出口的新开发市场,上半年占出份额近1/4。其中对北美洲出口增长13.2%,达2983万美元;对大洋州和南美洲出口共增长200万美元。中成药保健品对欧洲出口增长62.1%,其中对西班牙出口增长17倍,对法国出口增长12倍,对英国出口增长近2倍。传统市场也保持快速增长,对香港出口增长了28.2%;对泰、韩、越、俄出口增速均在20%以上。
篇5
【关键词】生物制药 ;发展概况 ;现状 ;前景;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0}
一.生物制药的特点
1、投资大。国际上一个新药物的研制一般需2-3亿美元以上,我国生物制药业虽起点较高,但从基础技术开始新产品研制耗费的资金在5000-10000万元以上。
2、回报高。生物制药具有高回报的特点。一般来说一种新产品研制并进行大批量生产后的回报大概在10-15倍之间,新产品规模生产、上市2-3年后就可收回本金。
3、风险大。从刚开始确定生物制药项目开始,到产品临床试验,转化为大规模生产后可能因为各种生产资质到时项目失败,在业内有有句话形容生物制药行业,那就是有100家企业同时进行某种项目的研究,最总成功的也只有5-10家。
4、周期长。一个生物技术产品从头研制,到获得技术开发成功,最少需6-7年时间,再到临床运用、广泛推广还需2-3年时间,可见其开发周期相当漫长。
5、低污染。生物药品的生产制造一般在常温下进行,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极少,对周围环境几乎不产生污染,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
二.国际生物制药产业发展概况
国际上的生物制药的发展是随着生物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形成的,美国发明生物技术并被运用生物制药行业,在以后的几年中在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家生物制药公司以后,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加入到生物制药行业的研究,并将这个领域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些取得成功的国家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
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政府在研究经费方面大力扶持,而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则凭借政府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准备在最有前景的领域站稳脚步走向最高点。
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改变科技发展的重点和战略目标,生物制药作为高科技和行业的支柱之一,是各国大力发展和扶持的行业。
三.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现状
对中国来说,扶持本土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中国的医药领域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提升中国综合实力,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从生物医学产业分析,我国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研发力量薄弱,技术是水平落后;另外,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这使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高,相对容易赶超世界水平。
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际,全球生物医药行业开始大发展。因此在这一新的领域的起步相对于传统行业要来得高,国际上最新的产品,经过几年消化后,我国医药企业也有自主开发和生产的能力。
总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四、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前景
与其他的行业相比,生物制造业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是最具潜力的医药行业。自其产业化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远超全球药品市场增长率以及全球GDP成长水平。
随着全世界对生物药业需求的增加,以及其带来的效益,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发展速度远超于其他子行业。但是仍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在整个医药产业领域中占的比重仍不是很高。“十一五”以来,中国在生物科技创新产业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的科研项目和工程,使中国在这一领域有了好的发展优势。宏观调控下,生物产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趋势,生物科技水平飞速提高,重大生物科技研究成果产业化的速度加快,积聚日益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国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推动生物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生物医药必将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五.人才需求
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技术、高投人、长周期、高风险的特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制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落后;项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等几个方面。因此,今后应该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加大投人。
培养科研开发决策、管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人将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人和技术的结合将超越资本、设备、土地等生产要素,成为新世纪最重要的竞争武器。生物制药属于知识密集产业,对人才及其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注意培养新药开发人员的科研水平,更要提高新药开发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必须把新药开发决策、管理水平的提高,上升到与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同的高度。在生物制药行业,设备比较落后,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所以在此行业对人员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
【结语】
截至目前,我国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技术政策,政府从上到下对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支持和政策扶持;国内的国企和私企对生物技术的关注和生物技术的开发;而我国的生物制药领域也汇集了一大批自己培养和海外归来的高学历、高素质的科学家还有企业家,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对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投资回报周期比较长,在5-8年,而我国进入生物工程领域的时间还比较短,回报周期还不没有到来。预计在二十一世纪的前期将是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大丰收的时候。
【参考文献】
[1] 王飞娟 张爽 王燕. 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 2011,(33):344.
篇6
【关键词】医药市场 营销 策略
一、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
“市场营销”是从Marketing这个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医药企业所从事的医药市场营销是个人和医药组织通过创造并同其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其主体是个人和医药组织,客体是医药产品和价值,核心是交换,最终目的是有利益地满足需求。现阶段我国医药营销具有以下特点:产品的同质性;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营销盈利的不合理性;医药服务的超前性;医药服务的同步性。
二、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外资医药公司的大量涌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医药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性地借鉴和运用发达国家的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医药市场的实际现状,采用更为科学的营销与管理策略,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医药产品组合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策略:包括拓展产品组合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拓展宽度是指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一个或几个产品线,扩大经营产品范围;加强深度是指原有产品线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一般来说,扩大产品组合,有利于企业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分散风险,增加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适应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但这种方法要求企业拥有多条生产线,多种销售渠道,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2)缩减产品组合策略:指减少产品组合的宽度和深度,即从企业现有的产品组合中剔除某些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从产品组合中剔除了那些获利很小,甚至不获利的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使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获利多的产品线和产品项目。缩减产品项目组合策略可使企业集中资源、技术投入到少数产品,提高质量,扩大这部分产品的生产规模,使销售渠道等策略目标集中,减少资金占用,有利于企业获得较高利润。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3)产品线延伸策略:指全部或部分改变企业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具体包括向下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高档市场的产品线向下延伸,即在高档产品线中增加低档产品项目;向上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在原有的产品线内增加高档产品项目,使企业进入高档产品市场;双向延伸即原定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的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线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以期占有更广大的市场。
(4)产品线现代化:即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那么企业将面临是选择逐步现代化还是快速现代化。逐步现代化可以节省资金耗费,但缺点是竞争者很快就会察觉,并有充足的时间采取措施与之抗衡;而快速现代化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消耗资金较多,但可以快速更新完毕,占到有利位置,出其不意,击败竞争对手。
2、医药产品定价策略
(1)折扣折让策略:指原定价格基础上给予购买者一定的价格优惠,以吸引其购买的一种价格优惠。现款折扣:是对迅速支付账款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这种折扣策略在许多行业都非常盛行,它有助于改善销售者的现金流动性,降低呆账风险及收款成本。实行现金折扣的关键是合理确定折扣率。数量折扣:指企业对购买药品数量大的顾客给予价格优惠。目的是鼓励顾客大量购买从而降低企业在销售、储运、记账等环节中的成本费用。可以刺激顾客在固定的地方订货与购买,培养顾客的购买忠诚度。贸易折扣:指企业根据中间商负担的不同功能及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来给予不同的折扣优待。季节折扣:是对在淡季购买药品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鼓励客户早进货、早购买,减轻企业的仓储压力,加速资金周转。还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定。促销折让:生产企业对其药品进行广告宣传、布置专用橱窗等促销活动的中间商给予减价或津贴,作为对其开展促销活动的报酬,以鼓励中间商积极宣传本企业的药品。这种策略特别适合于新药的导入期,其实质是企业为开拓药品市场而支付的费用。
(2)差异定价策略:对同一药品或服务,根据流通环节、销售对象、时间或地点等方面的不同,制定不同价格的一种策略。根据流通环节定价:主要表现为购销差价策略和批零差价策略。合理的购销差价既能促进生产企业生产的发展,又能改善经营企业的经验管理,正确指导消费。同样,合理的批零差价有利于调动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稳定药品的零售价格。根据购买者定价:即对于同一种药品,在卖给不同客户时采取不同的定价。根据药品形式定价:即根据不同规格、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的药品实行不同的定价。根据时间定价:对于同样的药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日期或不同的时刻销售时采取不同的定价。对于药品,主要表现为制定季节差价,这样有利于生产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企业有计划地均衡上市,从而保证不同季节的均衡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地点定价:对于相同的药品,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定价。
(3)心理定价策略:针对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药品价格的一种策略。整数定价:指在制定药品价格时,不保留价格尾数的零头,而是向上进位取整数。这种定价策略主要适用于高档药品、具有特殊功能的药品和价值大的药品。尾数定价:指在确定药品价格时保留价格尾数上的零头,而不是进位成整数。一般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药品宜采用这种策略。声望定价:利用企业的信誉,或是为了树立药品的高档形象,故意将某些药品的价格制定得比一般药品高,以迎合消费者的“价格质必优”的心理。习惯定价:有些药品的功能、质量、替代品等情况已为消费者所熟悉,而且消费者对其价格已习以为常,家喻户晓。这类药品,企业最好是能满足消费者的习惯,采取习惯定价法。最小单位定价:价格过高,会使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若用较小单位标价,会给人以便宜的感觉,从而促进交易。
三、医药市场营销的方向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2000年前我国药品消费水平低下,年人均消费不到1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为40-50美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出台及进入WTO后,对医药产品进出口及国内医药市场的影响十分突出。当然由于国内总体经济走强,国内医药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药品市场主要集中于城市,大城市大医院所用进口药与合资企业药品占60%-70%。而到了2008年,医药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4%,增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229万吨,中成药产量127万吨,分别增长0.9%和18.7%。1-11月,医药行业实现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8.4%。
这样高的增长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它的无限生机。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却又恰逢国际金融风暴的特殊时期,医药营销产业的发展方向何在?
直供连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药店的连锁化率显著提高,而我国的连锁药店扩张并购的发展趋势显示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集中度明显增加,而中小连锁药店也奋起自救,于是联盟蓬勃发展。然而,即使品牌企业已经从不理会大终端到逐步让步,再到合作,但是这种让步并未达到连锁药店对毛利的追求。一些品牌药企通过分析得出,品牌药达不到连锁药店的毛利率是因为品牌产品在零售终端被当作价格标杆,大家打价格战的结果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一路走低,最终导致品牌产品在连锁终端销售药店没有利润。怎么解决这一难题?聪明的品牌药企想出报批另外的品规或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大包装提高了客单价,且不给传统流通渠道供货。由于没有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只要销售到规定的价格,连锁药店的高毛利就有保证。另外,品牌产品直供连锁后,连锁药店由于在自己的渠道中专销这一品规,是不会拿这个产品打价格战的,于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也就趋于稳定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营销举措将慢慢成为一个流行的做法,在以后将逐步推行开来。
战略合作:传统的终端工作在连锁药店主推高毛利、经营自有品牌、总和各自形成联盟的基础上,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药店的盈利模式变化,迫使品牌产品和非品牌普药都在改变营销行动,与终端的战略合作、举行大型培训会、举办各种采购经理沙龙、做深、做透形象终端已经成为必需的举措。而且由于同质化的品牌产品较多,不与连锁终端做战略合作,就有可能被忽略从而在终端边缘化。
价格体系:OTC产品和品牌药成为价格战的首选和价格标杆,既是连锁药店竞争的无奈之举,又使连锁药店成为价格战的受害者,同时也成了品牌产品的硬伤,这就是混乱的一路走低的价格体系。维护价格体系要从内外多方入手:首先要解决内部管理机制问题,避免压货,严格控制好各级商业的出货价格体系;其次是建立好渠道和终端价格体系维护队伍,设立相应的价格维护基金;第三是调整好渠道策略,不随意放货,不无止境地向市场要销量;第四是在终端开展一场组织严密、执行严格的维价措施,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维价提价运动,把终端维价当成必要任务来完成。
培养OTC业务员:一般的OTC业务员必须成为产品专员、谈判专家、零售专家。而到了2009年以后,OTC业务员应成为三个专家:产品知识传播专家、谈判专家、药店零售方面的专家。要取得终端的支持和认可,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谈判能力和技巧。如果不会培训产品知识,即使产品进店也实现不了销售。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所说的“专家”素质,才有可能是一个有效、合格的业务员。
策略创新:未来的竞争将异常激烈,OTC产品能否做成渠道品牌、终端品牌和消费者品牌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市场扩容、成就更加强大的产品品牌的必由之路。单凭渠道压货、渠道深度分销已经无法达成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了,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持久的培养、沟通和广告拉动,这就是消费者市场扩容;同时必须对终端店员进行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持续培养,进行终端扩容,而这一系列工作都必须借助营销创新。也就是说,未来营销主流是自己产品的扩容,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渠道政策。市场扩容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创新工程,要多管齐下才能最终拉动市场。而且要持之以恒,不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参考文献】
[1] 汤少梁:医药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闫萍: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医药商业核心竞争力[J].全国商情・商业经理人,2005(1).
[3] 中国市场调查网:2009年医药营销趋势展望[DB/OL].
[4]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篇7
然而,环境的不乐观以及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究竟如何,有识之士各执一词,对于能否出现“年报浪”也要谨言慎行。本文依旧从宏观和行业着眼,寻找更明确的投资主题和机会,但是有两个前提条件希望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1、即便某些企业年报数据好或是预期大幅度提升,也只是2008年的表现而已。未来走势更多关乎行业所处的环境,再次是自身的经营如何,最后才是数据带来的信心。
2、由于市场普遍调低预期,未来即使出现“年报浪”也绝不同于以往,爆炒的机会和时机恐怕稍纵即逝,投资者不如转而求稳,从行业价值的角度去发现“黑马”。
从政策面或消息面来研判当前市场运行趋势是困难的,事实上,自1664点甚至更早一些的“9・19”行情以来,支持市场发展的因素始终未变,一是金融海啸下的刺激扶持政策;二是过去一年深幅调整的修复。
目前情况看,一直以来都是低市值品种保持良好动力,但银行板块的“二次探底”转向上攻也许意味着大盘股有望迎来机会。正逢年节,大盘蓝筹股能否上演一番业绩行情,就要看市场面的支持程度如何了。
1 新“转折期的”大势分析
进入11月以来,真实利率已调头俯冲,成就了经济与A股复苏的必要条件。
当年,复苏的信心还来自于下列数据:大量外汇储备和贸易顺差令中国避免东南亚式的危机;目前经济水平较低,增长趋势强劲,银行坏账尚可控,得以区别于1989年股灾时的日本;巨额垄断资产的存在令官方财政实际风险极低,财政改革空间极大;从低效率体制向高效率体制的任何改良都会生成巨大红利,足够托举中国经济爬出深坑。
政策调整极灵敏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中国需要更得力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刺激增长,并确保银行体系安全。政策做出了较为灵敏的反应,上月更将稳健财政转变为积极财政,从紧货币转变为适度宽松货币。为维持投资增长,大幅增加财政支出;4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考虑通胀预期调整,1年期真实存款利率从9月份高点已猛降92基点。料中经会议对4万亿投资细节会有较大调整,并可能出台更得力的个税与营业税的减税措施。
此次经济调整对中下收入阶层打击很大,需要迅速采取措施缓冲其压力。上策是靠个税调节。若调高起征点至8000元,以2007年的收入结构计算,可减税1900亿;即便调高到3000元也强过不调。营业税下调1%减少企业财务费用1200亿,实实在在刺激服务业,缓冲金融业压力。
近期观察到官方高层政策调整决心极大,思路清晰,可预见性与透明度大增,这无疑会支持经济复苏。
企业利润今年见底
2008年4季度到2009年2季度增长率在6.5%~7%区间,之后有所恢复。考虑到不确定因素,2009年4季度增速在8-9%区间。
企业利润反映经济调整。需求下降导致销量下滑,存货上升。大约2-3个季度之后,存货上升至一定水平,企业开始恐慌性削减存货,产品价格快速下跌,且产量下降。大约4个季度之后,利润出现负增长,最坏的情况出现。大约6个季度之后存货恢复到一个合适水平,价格趋稳,产量逐渐恢复,企业利润逐步回稳。
从对工业企业利润数据模拟的结果来看,净利润为负的情况出现在2008年的4季度和2009年的1、2季度,3季度恢复增长。(见图1、2)
现在的情况是A股股价已低,充分反映了经济调整,向前看经济情况会逐渐好转。从宏观数据的角度,今年1、2季度GDP增速在6.5-7%,3、4季度上冲8.5%,全年先抑后扬,平均增速7.8-8%。
除了真实利率掉头以及未来1年降息空间108基点的逻辑,震荡牛市逻辑的另外一个支点是世界股市本身的经验。股灾见底后1年的涨幅大致在40―140%区间,对应的点位为2400-4000点。(见图3、4)
此外,震荡牛市逻辑的支点包括对G3经济复苏的判断。美国候任总统奥巴马深谙“道可道,非常道”之理,精于妥协多赢。从已经观察到的经济政策意向来看,基本为可想象到的最佳政策。美国经济复苏会超预期,对我国也是利好。
目前A股安全边际高,投资可参考企业利润复苏的秩序,依次为机械设备制造加工业、生活用品行业、原材料行业和采矿业。
2 “黑马”的行业主题寻找
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开始恶化,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入,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明显下滑。在此背景下,行业的收入增速没有出现下滑或使出现逆市上扬的局面,就真有可能成为“黑马备选”。
稳定增长的医药行业
如果我们用长远的目光审视医药行业的话,就可以发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无疑将对行业形成长期支撑。我国现有人口超过13亿。其中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预计,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20%,医疗消费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健康意识和健康消费是息息相关的,并且由收入增长带动的医疗消费增长往往更加显著。从1990年至2006的16年间,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8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5.2倍,个人卫生支出增长了18倍。预计未来药品需求的增量。将远远超过医疗保障内投入的金额。
展望2009年,宏观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但不同的行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不一致,我们认为医药行业作为典型的非周期消费品行业本身受到的影响较小。中信建设甚至预计到2010年的药品终端消费量将达到6829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
1、受益于医疗改革的政策性支持。国家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投入,将会提高医药行业的终端消费量,促使行业的增速加快。相对于历史平均的增速来看,行业还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并且行业的加速发展速度可以持续到2010年;新的政策是,国家在原有基础上又安排48亿元,继续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未来2年医保报销人群产生的医疗费用增量达1000亿元以上,个人支付比例有望下降至43.6%,将促进医疗需求释放,调查发现,个人支付比例和医保覆盖人群是呈反比。
由于三大体系的覆盖面、参保人数的提高,医保筹资总额未来两年尚可以增加900亿元。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有望由2006年的49.3%降低到2010年的43.6%,并促进医疗保健需求的释放。
在不考虑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医保体系完善也会带动医药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的发展。2009年医药制造业销售收入增速仍然有望达到20%(见图5)。
医药行业中谁又是最大的收益者呢?笔者认为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包括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两个主体。政府财政到2010年总投入将达216.84亿元,计划建设成基本设施比较齐备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对每一级医疗机构的投资分为房屋建设、医疗设施购置两大部分,其中医疗设施的购置占到投资的1/3左右。大规模的医疗设施的采购将给涉及医疗器械的上市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
3G概念整装待发
截至10月份,中国电信业重组宣告完成,三强竞争格局形成。重组的完成以及3G政策的明朗,意味着左右中国通信业发展路径的两大不确定性因素消失殆尽,行业将回归根本,即:三大电信运营商将遵循通信技术发展趋势,谋求在全业务经营时代的竞争地位。而技术趋势所决定的运营商投资行为,则影响着相关电信设备公司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
回顾中国两次大的电信业重组,均在重组完成后的次年出现运营商资本开支,运营商在网络资产界定清晰、人员编制到位后,势必加大资本开支,以图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机(见图6)。
2008年12月13日工业与信息部部长李毅中首次明确,3G的牌照将于2008年年底和2009年年初发放,所以运营商在2009年的移动网络建设无疑将以3G为主。
重组启动以来,三大运营商都陆续表达了各自的移动网络建设规划。中国移动TD一期投入已达到150亿,计划在明年6月前完成TD的二期建设,同时提出了1100亿的网络升级投资方案;而联通在300亿扩容G网的同时,也提出了1000亿建设WCDMA网络的目标;电信方面也提出了800亿的CDMA网络扩容和升级方案,并计划在2008年底之前完成279亿。
3大电信运营商对于3G投入的资金相当可观。以其高速、高效的投入尽早占领这个潜力市场。由于先期对于通信设备的投入以及客户群体的初步培养,运营商的3G这个新业务应该呈现亏损状态的。3G牌照的发放和3G网络的运营最先收益的应该是设备和技术的提供商。
在通讯设备上,由于3G是以无线网络为主导的市场,中兴通讯无疑就成为了无线设备的最主要的供应商。公司在中国电信CDMA市场上获得了大约25%左右的市场份额,在中国移动TD-SCDMA中的中标份额则为27~28%左右,而中国联通WCDMA招标尚未进行,但预期公司获得其中的10%以上的份额应该没有问题,所以综合来看,公司在国内3G市场上的综合份额大体在20%左右,这与公司在2G时代GSM和CDMA领域不足10%的综合份额相比有了相当大的提升,主要供应商地位确立。
篇8
安徽华源医药公司是太和医药经营企业与中国华源集团强强联合成立的现代大型企业。下有18个子公司。其中医药商业公司10家,工业公司4家,电子商务公司、担保公司、四星级宾馆和文化传媒公司各1家。企业职工总数9000多人,固定资产5亿多元,系全国优秀企业,安徽百强企业(第15位)。
太和医药经营企业始建于1953年。90年代初,曾亏损1000多万元,外欠货款和银行贷款2000多万元,濒临破产。1991年以王军为首的新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内抓管理,外塑形象,企业在整顿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逐步成安徽省医药行业的排头兵,全国知名企业为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公司自1995年成立以来,已连续多年实现销售利税位居安徽省同行业之首。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86亿元,实现利税4268万元,上缴锐金2568万元,全国医药商业中排名第四,单体销售第一。2007年继续保持平稳高速发展强势,全年销售额实现102亿元。2008年再上新台阶。
医药商业企业实力雄厚,设施齐全,拥有10万平方米的标准仓库、4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和大型停车场。内部全部实行电脑化操作,630多台电脑联网管理。公司主要经营中成药、化学原料药、生化制品、化学药制剂,保健食品等10个大类。25000个品种,与全国4000多个医药厂家有业务往来,销售范围覆盖全国。形成了“买全国药品,卖向全国”的经营格局,公司销售行情被誉为全国医药商业的“晴雨表”。
工业企业中,上海华源安徽仁济制药有限公司是安徽省医药工业明星。安徽贝克药业有限公司是太和县出口创汇大户。上海华源药业(宁夏)沙赛制药有限公司位于宁夏银川,是高新技术企业。仁济彩印厂是省工商局批准的省级商标印制企业和县政府指定文印中心。
展望未来,公司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方向和发展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实施“物流公司、饮中药片、保健品、远程开票”四大工程,加强四星级宾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做大公司规模。同时,借助医药电子商务,以高起点、低成本、差异化为发展宗旨,在全国各地布局设点,以太和为中心。网络全国,把太和建设成为中国最大的现代化医药物流信息中心和最大的药品加工厂基地,为繁荣祖国医药经济做出新贡献。
篇9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篇10
【关键词】太极集团 流动资产 分析方法 策略 利润
一、前言
(一)公司简介。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太极集团,于1993年11月经四川省体制改革委员会[1993]155号批准,以原国有企业四川涪陵制药厂为主体进行改制而组建的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社会公众股5,000万股,并于同年11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129。
(二)流动资产概况。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与固定资产相区别,是企业资产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流动资产包括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存货等。流动资产是在企业周转中,从货币形态开始,依次改变其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形态,各种形态的资产与生产流通紧密相结合,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分析流动资产质量有利于企业加强对流动资产的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益。
二、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应收账款可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现金流的状况。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营业收入与应收账款平均余额的比值,它表明应收账款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的周转次数,可以用来反映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和管理效率。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也是衡量企业营运能力的一种重要指标。该比率越高说明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快,流动性越强,可以减少坏账损失,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营运能力较好,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也会得到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流动比率低的不利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与收账期,公式①:应收账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公式②:应收账款平均手杖期=360/应收账款周转率。
三、存货质量分析
存货周转率是指营业收入与平均存货的比值,表明存货在1年中的周转次数,是衡量和评价公司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指标。流动资产周转率是销售收入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它反映了企业全部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
四、总结与建议
(一)契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健发展、新医改效应已显现,全民医保给医药市场带来每年1000亿元的整体扩容,人口老龄化也将增加社会医药的需求激增;环境污染等因素诱使患病人群增加,居民收入的增长,健康意识的增强,引导医药消费逐年升级,特别是各种政策的扶持,为医药行业扩大提供了有力保障。随后十年中国医药产业将迎来持续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全国药品市场规模由 2010 年的 7300 亿元跃升到 2015 年的 1.5 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2020年将超过 3.5 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药品消费市场。随着医药市场的扩容和国家对医药行业的标准提高,拥有政策资源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科研研发优势、资本优势、较强国际市场接受能力和终端网络优势和跨区域销售能力的大型医药,将会在新医改政策中脱颖而出,使得强者更强。
(二)建议。1.在销售方面:提高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从而提高利润。工业销售:坚持骨干产品发展战略,合理配置资源,推进目标销量管理,降低费用商业销售:多渠道经销商,全力抓好各分中心的经营转型工作,提升经济效益,强化信息管理,提高掌控能力,优化品种结构,发挥零售集采优势。组建电子商务公司,全力推进部分保健药品通过网络销售,减少流通渠道,提高经营利润;2.在商业发展战略方面。坚持终端为王,立足零售、扎根配送、畅通物流的方针,以桐君阁为载体,大力发展直营和加盟药店,全力实施医药商业并购战略,建设大型中药材与医药批发市场,不断提升公司自有工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快速扩大医药商业市场份额,进一步壮大商业终端业态销售规模;3.在工业发展战略方面。坚持中药为本、西药快上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产能为重点,以涪陵太极工业园为核心,突出区域特色,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发挥产业规模效应;4.在医疗养生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坚持依托医药工商业、积极发展医疗养生产业的方针,利用太极品牌效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健康养生为主题,以中药日化和养生食品为重点,逐步促进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5.在科技创新体系发展战略方面。坚持自主研发与仿制研发相结合的方针,发挥自身研发优势,以产品研发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加快以中药为基源的高附加值新产品、中药日化和养生产品研发,加快西药仿制研发和工艺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保障医药工业可持续发展;6.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通过资本市场,整合上市资源,实施脱壳重组,发挥融资功能,筹集发展资金,加速企业发展;7.积极处置部分闲置土地资产。通过市场手段,将除主业和必须保留的资产外其余资产全部予以处置,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8.进一步提升成本管理水平。推行全员成本管理,优化成本控制,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CPA教材. 财务成本管理[ M] .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