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风险管理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风险管理对策

篇1

关键词: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桥梁施工

引言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公路网密度不断提高,既有公路上的桥梁建设也日益增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既要加快进度,又要尽量减少干扰既有公路的正常通行时间,保证既有公路的交通畅通和行车安全,同时也要考虑到桥梁本身的施工安全,施工难度,施工风险。因此施工单位要用现代化的风险评估手段,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和进度。

1工程概况

某城市公路桥梁是由96+175+96m组成的连续结构。因该段地质条件良好,施工期间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但就施工环境而言,该区属低山地貌,地壳间歇性上升,水平运动较弱,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将出现弱震[1]。整体上看,该项目施工难度较大,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风险。本文以本工程为例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风险管理对策

2桥梁施工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对策

2.1风险评估

2.1.1风险评估内容(1)本工程整体风险评估:在评估项目整体风险时,应综合考虑所有的因素。施工前,施工单位应根据桥梁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预计施工规模和结构特点,分析项目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其静态安全风险等级。(2)本工程专项风险评估:在进行一系列科学评估后,所有有风险的施工活动都应加以识别,根据评估结果,总体风险级别达到了高风险水平的加以重点关注,对危险因素的风险源进行分析,最后综合各因素得出最终结果。

2.1.2风险评估流程(1)风险识别①组建专业技术队伍,参与施工方案设计和现场管理,通过小组讨论,找出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特别是要结合现场实际,与已有的施工经验和事故案例进行比对,对风险进行预警和控制,针对复杂的大事故隐患,建立事故树,层层分析引发事故的原因,排除小风险源,防范更大风险[2]。②参考有关工程技术和管理规范,采用相应的试验技术,从施工开始就确定风险源,可采取的方法有:利用各种测量仪器识别施工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危害;对材料性能进行试验验证,确保符合规范要求;建立风险模型,推算工程实际及未来状况,判断施工中的决策失误和不当。③通过施工风险分析和计算,找出桥梁结构施工中的薄弱环节,全面识别施工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④对桥梁工程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施工区域的气候条件、施工单位的现场施工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总结风险事件。跟踪调查施工现场情况,随时掌握施工现场工程进度等情况的变化,及时发现新的风险事件。(2)风险评估①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运用多种数学方法,对桥梁施工中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影响进行定量估计的过程,主要采用风险概率法和风险影响法。②通过对其他桥梁工程实际发生的事故资料,结合估价人员的经验、预感和直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桥隧工程事故风险概率估计[3]。采用概率树和蒙特卡洛方法进行风险影响评估。③概率树是研究桥梁施工过程中各不确定因素在各不确定条件下的概率分布规律,从而得出各不确定因素对桥梁工程经济效益的影响。④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对可靠性预测值进行近似计算,该方法由计算机实现,理论分析表明,试验次数与结果的正确率成正比。(3)风险评价①对风险等级进行评价,以主观评价为主,在经过专家分析评估后,得出整体风险程度,这样操作和使用都很方便,评价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②模糊评价法主要是对桥梁施工过程中的整体风险进行分析,然后建立模型,推算,确定风险等级。③层层分析法主要是建立模型,对模型进行图表分析,并逐个检验。(4)风险处理①强化施工过程控制,在确定施工现场的环境条件后,才能对工程项目实施控制。如本桥梁工程施工中,对混凝土施工、灌注桩等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相关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使所有施工人员能够心中有数,在施工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操作。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随时深入现场,给予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4]。②强化施工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施工单位是项目的直接参与者,其风险意识影响着整个公路桥梁工程的施工风险程度。因此,本工程项目中的项目经理、监理等人员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实行严格的施工风险管理,要求所有施工人员进入工地前必须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品,定期对其进行质量检查,及时更换防护用品损坏的地方,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③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联系,了解天气信息,一旦有关天气变化的信息,应采取包括混凝土保温、原材料入库等措施,以避免因原材料受潮而造成损坏,并确保施工质量。④公路桥梁定期检测和维护可以降低桥梁的安全隐患,延长其使用寿命。公路桥梁在投入使用后,会对道路产生磨损等破坏作用,其他因素,如自然因素等,也会对桥梁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而增加桥梁的安全隐患,因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以减少桥梁的破坏程度,从而减少安全隐患。

2.2风险管理

2.2.1风险回避(1)将风险的影响降至最低,如果在风险识别阶段对风险进行回避,可能导致施工单位重大损失,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2)在采取规避风险的策略之前,首先要对各种风险因素有清楚的了解。尽管规避风险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其局限性,风险不可能永远避免,否则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

2.2.2风险转移风险转移就是运用各种经济和技术手段,把风险转移到其他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可以把风险转移出去,但其带来的收益也会被转移出去,风险转移法是桥梁建设项目中广泛采用的方法。风险转移有两种形式:(1)非保险的或非合同的风险转移;通常是通过协商或签订合同将风险转移给设计方、承包商等。(2)工程合同的转移。保险合同签订后,承包人或业主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按合同约定支付保险费。

2.2.3风险缓解通过预先设定或临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已存在的风险,挽回损失或减少风险的扩散[5]。建立应急机制,特别是应对紧急情况中的风险,并采用一般做法,以应对一般风险,通过在初始阶段逐个控制解决问题,以预防风险。

2.2.4风险自留(1)当风险无法避免、转移和减轻时,通过经济手段处理因风险造成的事故损失是一种经济对策,只有运用经济对策,才能实现风险自留。(2)由于项目风险造成的损失由项目负责人承担。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被动的、无计划的风险管理方法,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有计划的风险管理方法。当项目经理发现某些风险无法避免或转移时,他们只能采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方式。2.2.5风险监控(1)风险监测的内容包括:根据最新监测信息,判断实际已确定的风险情况是否与预期相符,并预测未来风险变化;判断风险对计划措施实现程度的影响,以决定是否已采取其他对策;分析工程施工环境是否已发生重大变化及其对总体目标的影响[6];预测风险变化趋势,包括可能出现的新的风险因素。(2)工期、质量和成本是项目风险管理三个重要目标。工程进度监测采用横道图、线图;工程质量监测采用控制图;工程成本监测采用横道图、挣值法。

篇2

小额农贷作为一种独特的信贷模式对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小额农贷业务的广泛开展,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潜藏的风险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农信社自身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分析小额农贷的风控难点,探讨小额农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显得尤为必要。

小额农贷的风险类型及成因

自然风险。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弱质产业。小额农贷的承贷主体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小额农贷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手工制造业简单再生产和小规模扩大再生产。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种养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强,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手段。因此,一旦发生较严重的干旱、洪涝以及冰冻雨雪等灾害,农户的还款能力将大打折扣,从而造成小额农贷资金难以及时回笼。

道德风险。当前中国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农村地区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现象比较突出。由于小额农贷笔数多、分布广、涉及面宽,维权成本相对较高,农信社难以对农户违约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随着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日益增多,一部分借款人常年在外地谋生,通讯方式不断变换,有意逃离农信社视线,也给贷款催收带来很大难度。

市场风险。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且相对固定,农产品市场季节性强、稳定性差、流通体系不健全,加之农民缺乏对市场的前瞻性和研判能力,一旦出现产品供过于求,就很容易造成增产不增收甚至赔本现象。在遭遇巨大的市场风险时,农户往往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对偿还到期贷款有心而无力。

操作风险。小额农贷额度小、户数多、业务量大,无形之中增加了其管理上的难度。在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和测算授信额度时,一些信贷员不注重调查研究,过分依赖传统经验,造成了数据失实和评级授信不准确,埋下了风险隐患。由于小额贷款的手续简便、审批程序少,一些基层社对小额农贷审查把关不严,很容易形成借冒名贷款、化整为零和“垒大户”贷款,从而为不良贷款滋生提供了“温床”。

小额农贷风险管理对策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必须提升小额农贷风险管理意识,视贷款质量为“生命线”,进一步完善小额农贷管理制度,规范小额农贷操作流程,建立行之有效的小额农贷风险预警机制和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小额农贷风险。

探索小额农贷保险。针对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的现实,积极与保险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小额农贷+保险”新模式。在“保险自愿”的前提下,鼓励贷款农户积极投保,通过办理小额农贷保险,真正降低小额农贷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同时,要以低廉的保费、高额的赔付和快速的理赔,激发贷款农户的投保积极性,提高贷款农户参保率,从而达到农户、农信社、保险公司“三赢”的局面。

严把新放贷款质量关。进一步完善小额农贷审查审批流程,坚持审贷分离制度,严防贷前调查流于形式,确保每笔贷款合法依规、风险可控。认真做好客户筛选工作,继续加大对中高端农户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信誉良好、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及偿债能力较强的种养大户、农机大户、手工业加工户、家庭农场主等优质农户。根据农户资金实力、财产状况、信用状况和担保状况的不同,合理确定小额农贷单户授信额度。

加大科技信息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平台,加大科技信息投入力度,以科学的方式和手段对小额贷款的发放和回收进行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辖区客户资料信息库,对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动态分析评估,对即将逾期的小额农贷实行自动预警,以确保贷款的安全性。

篇3

通信行业的工程项目技术密集度高,涉及面广,投资大,延续周期性长,这些特点决定了该类项目的高风险性,因此项目风险管理对于项目的正确执行具有重要意义。而严谨的风险管理程序与风险应对策略无疑为风险管理的执行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二、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过程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风险管理属于项目高层次管理,具有严密的理论体系,相对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其他知识领域,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项目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等五个基本过程。

1.项目风险规划是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阶段,风险规划只要是设计如何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通常在项目早期规划阶段完成,因此它对于能否达到既定的项目目标至关重要。

2.项目风险识别是确定何种风险事件可能会影响项目,并且将这些风险特征归纳整理成文档以便于识别,它包括三个主要因素:风险来源(技术、政治、法律、经济、自然、社会、时间),风险事件(给项目带来积极或消极影响的事件),风险征兆(触发器、实际风险事件的间接表现)。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多种,例如流程图法、情景分析法、头脑风暴法、敏感性分析法、德尔菲法以及SWOT分析法。

3.项目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各种方法,最终估计风险的大小,并评价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或损失。项目风险评估主要采用主观评分法、层次分析法,目前一般采用的是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即主观评分法由多名专家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由于专家主观性等因素的存在,只能给出一个相对满意的结果。而层次分析法则是分析者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简单化、清晰化,然后根据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有效地结合起来,对每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进行定量描述。它正好弥补了专家评估的缺陷,将主观评分法的定性比较结果与层次分析法的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数学分析的角度给出了比较精确的各风险的数量关系,这两种方法的配合使用是一种效果明显、切实可行的、简便的项目风险评估手段,它对提高项目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项目风险应对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为降低风险对项目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相对措施,它要求为处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

5.项目风险监控是指延续监控已识别出的风险、跟踪残余风险、识别应对新出现的风险、完善风险管理计划及评估风险管理效果的过程,它相当于风险管理这一阶段的完结和下一阶段风险管理的开始。

三、通信工程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项目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指在完成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后,如果发现该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实在很高,潜在的风险损失很大,而且没有可抵御该风险的有效应对措施,则应主动放弃该项目的计划,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2.项目风险损失控制。风险损失包括经济损失、信誉损失、商务(市场)损失、关系损失。这些损失可分为长期损失、短期损失,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将对项目的顺利实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风险损失采取主动控制、预防为主的措施。它包括减少风险的危害量、杜绝或预防风险源、设置风险警戒线、降低风险的危害程度、精确估计项目风险所能产生的损失大小、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3.项目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指将风险危害和可能造成的损失或部分或全部地移转给他人或其他组织。通过这一手段将自己的风险及不利后果降到最低。

4.项目风险自留。项目风险自留即是由项目组织主动或非主动承担风险,即以其内部配备的资源来弥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损失。在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中,如果风险发生的概率很小,造成的损失不大,或者可采取相应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甚至采用风险回避、转移的手段都难以发挥其效果,则项目参与方可自己承担这样的风险。项目风险自留分为主动自留和被动自留。主动自留是当识别了风险,但经评估后认为风险后果在承受范围内,且如果放弃,损失将会更大,因此决定将风险予以自留;被动自留则是根本没有识别出该风险而自留。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信贷 风险管理 对策

一、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一般都采取总行、分行和支行的组织架构,遍布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较多,各分行的各种不同类型的信贷产品也比较多、差别也较大,各分行的具体组织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就形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条块交错的情况。不同的条块在信贷风险管理上就会形成不同的标准,在对标准的把握上也会出现不同的松紧尺度。另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都实行前后台分开的制度,如果前台业务部门和后台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没有一致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则部门之间的摩擦必然会对银行信贷业务的健康和稳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不同条块之间、在信贷经营管理的前、后台部门之间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统一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和理念是一个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保证信贷制度、标准和程序得到严格遵守的关键。因此,所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都必须自觉自愿地接受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文化和理念的约束。同时,按照贴近市场,便于为客户服务,有利于控制风险的原则,赋予各分、支行应有的管理经营权限。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如果文化和理念不统一,或者说上下说不到一块,想不到一块,纪律不严格,不管有多么高明的机构设置,多么严密的规章制度,多么庞大的组织规模,都起不了多大的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二、设置合理高效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的设置关键在于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我国商业银行一般在总行设置风险管理部门,统管全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事务,但是部门总经理的级别不够权威和独立,也就影响工作的高效性,重大风险管理事项还要向主管行领导汇报后才能向行长通报。因此,为了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合理高效,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加予保证,需要在总行设置一位总行级的首席风险经理,由副行长或副行长级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负责全行各种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监控各种可能对全行业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大风险”。在首席风险经理领导之下,各主要业务领域(如公司业务、零售业务等)也都设有一位首席风险经理,在其领导之下则有一个班子为其工作,称为首席风险经理办公室或风险管理部。在业务领域首席风险经理的领导下,各分行都有自己的高级风险经理,再往下依此类推,各级支行都有风险经理。风险经理和业务经理平行作业,各司其职,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信贷风险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是维护风险管理的客观正性、控制银行资产风险的重要条件。

还要逐步建立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垂直领导体系。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客观真实地评价资产质量、有效实施风险监管的职能,必须强调建立一个独立的组织体系。同时,各分行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也必须对上级信贷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以保证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客观公正性。

三、建立个人消费信贷的审批权限动态管理和决策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量大、单笔金额小的特点,一般实行的都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度,而不是对部门、一级分支机构或其法人代表授权。授权的依据主要是被授权个人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从业经验,其过去所经办过的个人消费贷款的质量,对个人消费市场的了解以及审批资格考试的结果等。每一位获得审批权限的风险经理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逐个层次的资格考试,风险经理一般分为若干个级别,各级风险经理的授权额度大小依据个人的级别和所审批项目的风险评级而定。同一行政级别的风险经理,其授信额度的审批权限是不尽相同的。个人审批权限的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业银行还要建立对所有风险经理的审批业绩进行动态的考核,根据每位风险经理审批贷款的质量,每年对其审批权限进行调整,对审批贷款质量好的风险经理升高其授权额度,反之则下调,对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权限进行动态管理。

为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审批效率,我国商业银行应实行授信审批“双签制”。即每一笔个人消费贷款授信业务的批准,根据其额度的大小,需要有一定级别的两位风险经理签字同意就可以放款。这种“双签制”实际上是授权个人审批制,只要超过权限就上报有权审批人审批,不存在层层审批问题,因此这种“双签制”可以说是一级审批决策制。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比较复杂的、或数额较大的个人消费授信项目也可以通过上会讨论决策。审批决策的重要原则就是审贷分离原则,也就是说贷款的拓展发放部门跟贷款的审批部门不能是同一个部门,从而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以便明确责任,防范风险。

四、强化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研究和监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监控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不能利用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对贷款申请人进行历史信用评分,风险预警能力较差,行业分析、数理模型应用和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等。因此,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研究,提高对风险的监控水平,是当务之急。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个人消费贷款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尽快补充完善数据格式,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统计分析功能,提高本行计算机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一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程成全行性的数据中心;二是对全行的计算机应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打破目前各分行各自为政,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三是借助外界的力量加强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和发展,请商业银行外部的计算机公司对程序进行优化和升级,但需要行内的计算人员积极参与建设和提需求。根据个人消费贷款单笔规模小但笔数多,违约率高但单笔违约损失小的特点,因此个人消费贷款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系统风险,这与公司业务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研究主要是:宏观层面系统风险、群体消费行为和信用研究,人文结构变化研究等等,提高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

其次,尽快研究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级模型,用来对客户或债务进行风险评级。风险评级模型中有定量分析指标,也有定性分析指标。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个人的信用评级还显得相当粗糙,主观、定性指标过多,客观、定量分析指标较少,影响了信用评级的准确性。

再次,要建立风险计量方法和模型,统一全行的风险标准。缺少这种深度数理分析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一个不足之处,随着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扩大,在统计学基础上对各项业务指标进行控制己变得非常急迫,但目前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已经落后于业务本身的发展。在风险管理上,我们也面临着经验升华高度不够的问题。这种状况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体制运转惯性有很大关系。这种科学抽象程度较高的非常规事务性工作往往被视为一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事情来看待,因此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几乎全部要集中在事务性工作的第一线,管理队伍的阵形压得很扁,后方相对就变得空虚。而开发新的管理模式,恰恰是要由后方的决策支持性组织来完成的。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适当地拉长业务部门的管理阵形,将日常管理事务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从机制和机构上分开,选择合适的人员,建立各级业务主管人员的参谋支持机构,其职责之一,就是要对国际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系统的搜集、研究、消化和借鉴,并要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定的实施规划,以便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晓华:推行消费信贷出路何在[J].经济论坛,2004(4).

篇5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服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02

物流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模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市场物流系统的要求超越了目前许多公司物流机构的分配资源的功能和能力。由此,物流外包的业务也随之应运而生。“物流外包”又被称为“第三方物流”。所谓的物流外包,就是指生产或销售等企业为(需方)集中精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3PL)方式。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物流行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是否能正确评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成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物流外包决策的一项首要任务。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一)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物流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目前我国企业物流的供应与需求不平衡,企业的物流一般由供货方或者需方自身来负责,物流外包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少,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企业的资金来源看,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由大型财团投资的民营企业。如上海的南方物流,其投资商本身是以房地产项目为主的;上海实业、华润、华北高速等大型投资商,都把物流作为新的投资对象。随着物流业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物流项目的投资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型财团的青睐,渐渐形成了中国的“物流热”。

(2)从时间和地域分布看,物流外包市场存在分布不平衡的特点。从时间上看,物流外包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如2012年,由网上商家引发的所谓“双十一”和“双十二”销售热潮,一些物流外包企业措手不及,呈现爆仓现象。从空间上看,目前物流外包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突显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3)从物流企业的经营方式看,仍以自营物流为主。因为我国的物流起步晚,早期建立起来的物流企业大多数都以自营物流为主,第三方物流的占有量尚较小。

(二)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前景分析

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物流业列为“国家十大振兴支柱产业”。2012年,商务部颁布了《关于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倡导城市共同配送的推行,明确提出鼓励城市共同配送向更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专业化物流的实现就必然需要第三方物流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国家对物流业的重视和政策对物流的不断倾斜,也随着物流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专业的外包物流必将逐渐成为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乃至社会的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优势力量。

二、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一)服务机制落后,不能适应新的物流市场需求

目前,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密不可分,电子商务给物流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商机。这种新的消费方式呈现出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这就要求物流服务要改革去适应这种“高频少量”的新趋势。但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机制大多仍为传统型的,这就意味着物流企业失去占据更多物流市场的能力。

(二)对客户的管理制度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对客户的管理不够重视,大部分都奉行一视同仁的客户管理方式。这种客户管理方式会使企业有限的资源被低价值客户占用,而使高价值客户无法得到应有的服务和支持,这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会引起高价值客户的不满,导致客户的流失。

(三)评估物流服务的标准较模糊

物流公司传统的服务标准大部分都是由公司的领导制定的,并没有真正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服务标准,这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的风险。

(四)第三方物流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据调查发现,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使我国的物流外包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某些城市的24家主要物流企业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下半年开始,许多企业业务量下跌30%,严重的甚至下跌50%,导致全年增幅放缓,利润同比大幅度缩水,某些城市的港澳客运联营有限公司等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大幅亏损。

(五)物流外包行业的进入门槛较低

物流业务外包后,一般都需要双方有关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虽然这样有利于双方及时地安排各自的计划,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同时,企业会有意无意地将一些核心技术、信息资源与商业机密泄露给物流企业。在利益面前,如果物流外包企业成立条件过于简单,那么物流外包企业会肆无忌惮地将客户相关资源泄露给同一行业的其它客户,而获取利益。

三、第三方物流企业规避现有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新的物流服务机制

根据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利用专业化的服务去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物流外包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当这种新的服务机制建立起来,才能有效保证“高频少量”的配送要求的满足,并帮助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为企业谋取更大的发展。

(二)利用ABC分类法,对客户层进行分类管理

根据企业现状,使用ABC分类法将企业手里的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A类客户需要进行重点管理,并且指派专人负责A类客户的物流业务。虽然B类客户对物流企业的贡献只是一般,但它们有可能会发展成为A类客户,因此物流企业也要重视这类的客户。而对数量众多的C类客户,由于它们对物流企业的贡献较少,因此对其进行一般的管理。

在企业成本核算当中,还可以以ABC分类法中识别出来的关键客户作为核算对象来核算成本,利于企业在企业资源分配和成本控制中做到重点突出,能优先考虑重点客户的需求。

(三)完善服务评估标准,定期对物流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行评估

作为一个标准而言,物流外包企业的服务活动要以“客户满意度”为尺度,来衡量服务的成效和水平,因此物流企业要为“客户满意度”的提高,而努力改进和变革自己的服务,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物流服务标准化有助于服务水平,然而太执着于标准化,可能将无法满足某些客户的特殊要求。因此在设置标准时要保持一定的弹性,这样才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除了设置弹性的标准化服务外,企业还要定期进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评估。评估的角度要以多个角度为出发点,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利用各种评估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如:问卷调查法、360度评估法、平衡记分卡法、员工会议法等。

(四)完善物流外包市场的诚信机制和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情报系统

合作双方要想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必须要完善物流外包市场的诚信机制。这就有赖于国家的行政部门、执法部门和立法部门三者的合作,诚信机制才会行之有效。

在诚信机制建立的基础上,也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动态情报系统。通过情报系统及时了解物流市场的动态变化。只有这样,物流企业的业务部门才能更好地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

(五)提高物流外包行业的进入标准

目前物流外包企业的诚信问题尤为特出,物流外包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一部分的物流外包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因为诚信的缺失,使客户的企业战略和核心技术泄漏出去,给客户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根据国家邮政局投诉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因诚信而被注销的快递企业有116家。从这项数据可以看出,只有严格筛选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才能提高整个行业的诚信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也为物流外包企业赢得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出更好的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物流外包风险管理模型图如下图,图1所示:

四、结论

通过对于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的风险问题的分析,制定相对应的风险管理对策,这将能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规避风险,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对于生产企业也有很好参考价值,能充分了解物流外包行业所存在的风险,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选择业务外包的范围,这样就可以做到趋利避害,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晖.现代物流学[M].高等教育出版中心,经管法出版社,2011.

[2]董国庆.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配送模式优缺点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3]曹宗平.客户服务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地铁运营;安全管理;风险管理

前言

地铁运营过程本身就存在风险,风险的管理即利用风险的评估、分析等方法对存在于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或有害因素、危险因素等)加以识别,在定义发现有害、危险因素的同时对其进行分类、说明,并通过危险预先分析等措施对风险可能带来的结果、影响加以分析,定义有害因素、危险因素的等级,制定预防措施、控制策略并组织实施,持续跟踪监控、评价实施措施的效果,从而循环该过程,逐步控制、消除有害因素、危险因素。为确保地铁的正常与安全运营,减少危险和事故的发生是首要问题,而合理应用风险管控至关重要。

一、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理

(一)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地铁运营方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将其消除。一是建立完善的线网定期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并严格保证地铁建设前期、试运营阶段、验收及运营阶段等的安全生产,通过安全风险评估探寻、消除事故隐患;二是建立完善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制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依托安全法风险评估严格把控安全质量大关,严格实施安全准入标准,规避各类工程风险;三是针对地铁客流量建立完善的科学性、前瞻性A测制度,立足实际情况科学预测地铁线路开通、开通后5年、10年、15年的客流量,尽量减少因预测客流量的误差所造成的地铁车站通道设计不足、缺乏疏散客流能力等问题,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二)建立健全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

在地铁运营中应将其投资建设机制理顺,建立健全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一是投机整合地铁的投资、建设、运营这三大主体,避免地铁多主体化运行,预防发生规划、建设、设计、运营等环节脱节的问题,避免给地铁的网络化运营造成高风险;二是针对地铁运营部门新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即地铁运营单位要充分与地铁新线工程的设计与施工部门交流、沟通,实时掌握工程的建设进度、施工情况,对参与建设的前期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等阶段实施安全性论证,实现开始运营时就保证正常状态的目的;三是建立健全部门联系机制,相关政府部门要实施联合执法,共同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治理以及消除等操作,加强对地铁控制保护区的安全风险监督管理。

(三)构建地铁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

地铁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的构建能保证地铁安全运行,建议每一个地铁站都要构建该系统,将其变成保护地铁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工具[2]。监控及自动报警系统能将全线车站、车辆段、通信信号楼及主变电所等保护好,且它能凭借自身的组网灵活、高度可靠、扩展方便、维修容易、接线简单等势在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监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当下,地铁车站内部必须要设置电脑急速机,以便对本区段内的所有消防设施进行管理和监控,并通过提前编制好的程序快速扫描、搜检地铁车站所有的消防安全设施,同时对这些设备进行连续性的基础分类,明确它们的特征,确认其功能正常与否等。另外,地铁运营应设有无线电通信设备、有线通讯紧急电话,促使地铁司机、车站工作人员能通过有线电话或无线系统将事态信息传递给控制中心;地铁车站内部还要全方位安装监视器,构建视频传输系统,实时收集地铁车站内各个方位的视频信息,避免发生地铁出现爆炸、火灾、毒气泄露等事故而控制中心却不知情的问题;列车上要配备紧急报警按钮,一旦发生爆炸、火灾等意外事故时方便乘客迅速按压,及时通知司机,有效管控风险。

(四)促进安全标准化与危险源管控

一方面,地铁运营单位要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单位各层级要分别组建安全标准化建设小组,逐一排查管辖区内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消防档案、生产环境等,有效预防发生隐性危险事故。同时,单位要有机结合安全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重新划定安全工作,依据类别对安全风险管控实施有效的指导与监管,尽可能发挥监督与管理职能。另一方面,地铁运营单位要及时建立危险源识别清单,划分事故的等级,通过该清单定性、定量分析潜在风险,并进行合理的预测,使领导获得决策依据。决策者则可按照危险源识别清单、风险管控方案等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管控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在排查隐患的过程中监控危险源的动态变化情况,提高地铁运营安全风险管控的预见性,避免发生违规行为,保证各个环节均与规范要求相符,保证人、机、物、环等要素的稳定与安全,有效降低安全风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非纸上谈兵,需要地铁运营单位逐项规范、完善,立足于事故隐患、危险源的根源,形成切实有效的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与危险源管控体系。

(五)优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程序

运营单位要结合地铁突发事件的类别做好岗位设计工作,分类归纳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处理方法,完善和优化应急处置程序[3]。主要包括:一是针对照明熄灭事件,要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并将票款保护好,积极疏导、稳定乘客的心理和情绪,有序疏散人员出站;二是针对临时封闭地铁车站事件,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及时阻止乘客进站,加强疏导、疏散人员,准确办理作业,做好行车组织;三是针对长时间无车事件,要及时掌握情况,迅速而准确地报告,加强疏导,阻止乘客进入地铁车站,如果暂时无法恢复,则要封站;四是针对车站发生爆炸事件,要立即查明发生爆炸的初期位置及情况,迅速而准确地报告,阻止乘客进站,保护好现场,积极搜集各类线索,大力救护伤亡人员,加强疏导,安抚乘客情绪;五是针对地铁外部的人员伤亡事件,要迅速而准确地报告,留取人证、证词,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救护伤亡人员,切实维护现场秩序,尽快开通运营;六是针对火灾事件,要即刻查明情况,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救护伤亡人员,积极组织扑救,组织乘客有序疏散;七是针对化学武器袭击事件,要尽快确立初期位置,即刻查明情况,组织好行车,加强疏导,发放防护用品,救护伤亡人员,快速疏散人员。

三、结束语

在发展社会与经济的过程中,地铁的运营有重要意义,它不但能减轻城市交通压力,还能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鉴于地铁运营面临诸多安全风险,相关部门及人员务必要站在风险管控的角度加强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从而持续优化地铁运营管理模式,保证地铁的安全运营,有效控制安全风险的发生,将地铁变成真正快捷、方便、安全的城市交通方式。

参考文献 :

[1] 韩飞.基于地铁安全的风险要素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 (21):147-148.

篇7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国内外对利率风险控制的研究由来已久,21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测量利率风险一般有动态模拟分析、CAPM分析等方法,一些大型的商业银行进行了利率衍生工具的研发,最后通过衍生工具规避了一些利率风险。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兴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研究

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内部成因

(1)资产负债结构失衡

本文以兴业银行为例,对其2008年至2012年的年报进行期限分析,由于无法精确的计算出商业银行的资产平均期限和负债平均期限,本文采取了以下近似:假定A为每年的短期存款与总存款的比值,B为短期贷款与总贷款的比值,如果A>B,我们就说资产平均期限大于负债平均期限,即资产负债期限之差小于0;如果A

经计算,兴业银行在2008年利率风险较小,但从2009年开始利率风险差额维持在15%左右,发现2012年有所好转,但总体还是存在比较大的风险,银行提高利率会促使储户选择短期借款,而贷款户并不会提前归还贷款,这一结果势必会造成银行的利息损失,从而加大了利率风险。

(2)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产品单一

业务品种单一,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现象。银行的主要业务都一般都是存贷款业务,并没有开发太多衍生产品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

根据2008-2012年兴业银行年报经整理计算发现,兴业银行统计年费内的净利息收入占收入比重都在80%以上,这一结果说明兴业银行经营金融产品单一,且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这类传统业务为主营业务,净利息收入构成了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手段和组成部分,中间业务的发展则显得相对滞缓,利润来源主要是存贷款利差收入,这样收入就会受利率波动影响非常大。

2.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实证分析

与我国银行自身的会计核算原则相符,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也是以原始成本会计作为基础来计算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商业银行则通常通过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来控制管理利率敏感性缺口,从而达到降低利率风险的目的。

利率敏感性资产一般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存放同业、客户贷款及垫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应收款项等生息资产;与之相对的是,利率敏感性负债则包括客户存款、向央行借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同业存放、应付债券等付息负债等。

经计算,2008年至2012年兴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保持了一个较大的正值,并且这一正值显示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从2008年到2012年,利率持续性走低,兴业银行自己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并没有变为负值,反而正值的趋势越来越大。至2010年年底开始,中国人名银行开始小幅调高了我国的基准利率,参照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的原理,利率上升,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应该相应的保持为正值,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从其中获取额外的盈利。至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我国的基准利率,直至此时,兴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才得到减少,但这一正的缺口的还是依然存在,兴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依然很大。近些年兴业银行缺口变化最大的年限集中在一年至五年的资产和负债之中,说明在现阶段的贷款市场中,中长期贷款更受大家青睐,存款市场中短期存款受大家欢迎。不难发现,兴业银行总体还是面临着比较高的利率风险,而通过下调市场的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篇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驻到中国,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风险趋向于复杂化,多样化,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关系着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而且决定着商业银行的命运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及稳定。本文在对金融创新环境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重新界定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传统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及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

C.小阿瑟·威廉姆斯将风险定义为结果潜在差异,如果一个事件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结果只有一个,我们认为该事件没有风险;也就是说,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间存在差异,这一事件则隐含风险;这种差异越大,越难以把握,隐含的风险就越大,银行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任何业务经营中的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直接表现为货币资金损失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作为商业银行风险中历史最悠久最普遍的风险类型,它是指债务人在得到银行为

的信用支持后未能遵照合约偿还本金和利息以及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下降而造成的违约,信用风险的后果可能造成商业银行所支出的资金部分或全部损失“在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趋于多样化的今天,信用风险也日趋多样化,像贴现!透支!信用证!同业拆借!证券包销等业务所涉及的重点风险依旧是信用风险”。

2、流动性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资产流动性不足造成的借贷出现问题,短期资产价值不足以应付负债,或是银行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筹资难。如果流动性风险不能有效处理,银行将面临倒闭风险。

3、市场风险是由市场利率变动引起的资产价值的变动,或者是由于银行未能及时调整利率而带来的风险,当利率上升时,银行所持有的现金的机会成本上升,而原长期贷款则面临损失,同时,存款资金的成本也在上升,如果不及时跟进市场利率,银行则存贷款客户的流失。

4、操作风险,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资产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健全、未有相应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导致了大量操作风险案件的产生。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现状

当前,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的增多和外部竞争激烈化,我国商业银行开始逐步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如,调整组织构架,成立资产资产负债管理机构,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控制和监测制度,定期考核资产负债的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设立了稽核部门,对信贷资产质量和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实施了监督,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相应的法规,促进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但是,同国外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这表现为:

(一)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理念落后。由于过分看重银行发展的短期利益,把经营规模的扩大,却充分认识资产质量导致了内部管理对风险控制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缺位,并把风险控制看成是业务员创造利润的绊脚石。

2、缺乏对商业银行风险整体的把控,对银行风险的管理专业化程度低,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从整体上找出风险出现的本源,从而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往往显得不知所措。

3、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技术水平落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评估还处在初级阶段,风险量化的技术比较落后,对一些专业性的计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技术,未被商业银行采用,因此,对各个风险的辨别与分析,评估,然后再出相应的控制措施,这一机制的实施未有相应的技术支持。

4、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对风险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技术性对要求甚高,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对风险管理的不重视,导致了相应人才的匮乏,缺乏精通风险管理理论和风险计量技术的专业人才,金融工程师或金融科学家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形成职业化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具有现实意义和建立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应采取的基本对策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一) 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能正确地指导风险管理行为,正确管理理念的树立首先要明确风险管理与控制不是阻碍利润创造的绊脚石,而是帮助银行创造价值,银行不能从短期利益出发,在市场利率高的时候,就盲目授信,未真正地实地考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未做好财务审计,就急于贷款,一旦发生大规模的信用风险,不但实现不了收益,还可能让银行处于危险当中。第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不能单一化、片面化地只看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同时还要兼顾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其他风险因素。第四,要培养风险管理的文化,将文化融入到各个岗位、各个工作人员工作当中,不能只是一个部门所做的事,其他部门视而不见,它是需要一个银行整体着力,培养成熟的风险文化,使风险意识贯穿于每位员工的思想中,形成理念和自觉行动的准则。

(二) 建立合理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股东大会、董事和监事会制度,加强各级管理层之间的权力的制约,防止权力、资源集中化导致的风险管理难度的加大,并且各级管理层之间职责明确、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属于公司的决策层、监事会属于监督系统,行长以下为执行系统,各层级科学授权,不允许跨级领导和越级授权;其次,完善岗位责任制,不同岗位必须有明确的职责,权责对等,奖惩分明,对于权力较为集中的部门应定期轮换,规定一定的任职期限,并离任审计,离任追责制,防止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导致的离任后无法追责的发生。最后,各层级应加强民主管理的程度,广泛征集各层级对于风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座谈会,使各层级、各个岗位都积极参与到风险管的过程当中,形成风险管理的合力。

(三)完善风险管理操作技术 首先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能在结合社会背景下,敏锐地分析风险的类型,并预估风险产生后的严重程度;二提高风险计量技术,采用现在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运用内部模型计算风险值,包括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以及压力测试等方法;三、做出可信度高的风险报告,通过一些科学的指标和程度,对所发生的风险进行跟踪,记录变化情况以及制定应对措施,以及新增风险的预计,做出科学、合理的风险报告,为管理层提供全面、及时、精准的决策信息,

(四)组建一个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风险管理团队的组建需要内部培训和外部选拨双方面着手,一是可以与高校联合,资助高校开设与银行风险管理的专业,加强高校对风险管理的研究,提高银行科研经费,提供设备和条件,同时开通先进理论向银行传送的通道,二是将银行管理上优秀的人才定期送到高校在职学习,同时,也为高校学生提供来商业银行实习的机会,作为银行发展的储备人才。

四、总结

在世界金融也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层出不穷的同时,风险控制和防范显得尤为棘手和重要,商业银行如果针对自身发展的实际,制定有力的风险管理措施关系到银行的生死存亡,因此,树立风险管理的先进里面,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措施势在必行。(作者单位:深圳龙岗国安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田玲.德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战略

跟我国国有四大行相比,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办理相关结算业务为获利目标的金融机构,它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相对于国有银行,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更为严重。随着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府项目开展及各方面商业贷款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也渐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弊端,受理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发放贷款、组织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等问题频频发生,尤其是房地产贷款项目这样具有放贷时间长,市场风险不可控等情况,如何最大限度的规避银行风险将是我们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其存在的主要风险可以大体分为内部风险及外部风险两种。

(一)内部风险

所谓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主要是指因为银行自身的管理经营等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风险。其具体内容包含: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决策风险、结构性风险及经营性风险这几方面。其中资本风险是指由银行资本引发的银行风险,包括自身资本不足和资本过剩两方面,前者可能导致无法完成债务偿清问题导致经济利益损失,后者则可能导致大量闲置资本,造成银行机会损失;流动性风险相对比较常见主要指商业银行不能如期支付债务,无法满足正常信贷要求和临时提款需求,使得自身蒙受经济损失、信誉损失的可能性;决策风险是由于决策者决策失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结构性风险及经营性风险分别可能产生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不协调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及由于白身经营制度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银行效率低下、逐年亏损、经营失败的可能性等问题。

(二)外部风险

商业银行的外部风险主要是外部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即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政策变化等引起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不稳定,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信用风险,即商业银行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发生的违约等行为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到期收回本息的风险;利率风险,即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引起的商业银行资金价格变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法律风险,即有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或者法律法规的变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商业银行资金受损的可能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差

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制度与其差距并不大,但是在执行力度上就差距甚远。关键在于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太差,没有形成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市场风险意识不强,银行操作风险意识弱化是造成银行风险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都将道德风险及违法风险的防范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而对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文化,培养风险管理意识等工作则不太注重。

(二)风险管理相关流程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依靠经验和习惯的层次上,世界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工具还没有融入到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风险管理理念、制度、方法和工具,建立起完善的一个风险管理系统.大多银行对风险管理只是做了简单的机械理解,对于风险的处理是往往在于应急,缺乏一个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预警、处理、反馈的风险管理流程。

(三)银行治理组织结构混乱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在不断完善,但是结构混乱的问题依然存在。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是委托——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关系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这将有可能造成银行经营管理政策不透明,银行激励约束政策不健全等问题。此外,还有很多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改造之后仍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四)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多年来商业银行过分重视信贷规模,对于信贷的风险控制、服务的规范性等内部管理机制重视不够,使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落后于目前经济发展形势,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信贷服务是术符的。同时,银行许多制度措施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内部控制机制成了掩盖市场风险而不是化解风险的工具。

三、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接受相应的风险培训课程;其次,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励那些将银行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的相关人员;最后,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有效提升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

实践证明,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实施方案对于加强风险方法意识有促进作用,对于风险管理有推动作用,要做到这点:第一,做好当前评估。评估的目标主要是,了解银行的风险管理结构,识别行业标准和良好的实践来找出不足和尚需改进的方面.第二,设定未来目标构架。这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发展具体的解决方案,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和限制实施的因素,取得银行高级管理层的正式认可。第三,实施具体战略。这个阶段主要工作目标是开发具体的实施战略和项目计划,可以选择部分地方或者部门试行具体的计划解决方案。第四,制定相关方案。通过银行制定出目标风险管理结构的实施战略,开发长远计划和迁移策略。

(二)规范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

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的每一项业务、每一个环节都面临着风险,任何忽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导致局部或全面的经营失败。因此,实施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规范管理流程。第一,风险识别.及时、准确地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最基本要求。第二,风险计量。风险计量是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技术对风险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程度进行量化分析。第三,风险监测。功能强大、动态、交互式的风险监测报告系统对于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风险控制。风险控制,即是对经过识别和计量的风险采取各种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规避以及风险补偿。

此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也有助于规范银行风险管理流程,同时有提升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作用。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才能随时更新风险并及时作出分析和判断。风险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连结各业务单元和关联市场的一条纽带,形成一个集中的信息平台,及时、广泛的采集所需的大量风险信息,并进行充分加工、分析,以辅助风险管理决策。

(三)细化银行治理结构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控制、管理商业银的一种机制或制度安排,是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利分配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实施风险管理、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实现安全运曹的关键。因此,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制度安排对加强银行风险管理就非常有必要。

(四)完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监控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既定的商业经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完善相关的业务流程、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预判防范、事中控制、时候监督和修正的动态机制和过程。内部控制机制系统可以保证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完善银行组织结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要指出的是,目前我国正处于房地产泡沫不断深化、地方政府贷款项目增多的状态,加上目前欧美各国严峻的债务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可能随时改变的情况,而我国正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处理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十分关键。对此我国商业银行应深入研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监控,科学评估房地产及经济市场的风险走向,严格控制房地产项目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规避可能因此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同时,要加强项目审核,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实施各项贷款工作,防治挪用信贷资金而且造成的银行风险。

四、总结

综合全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已进入白热化状态,面对高额的房地产及政府贷款压力,在全球金融危机仍然没有退去的情况下,要实现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从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的国情在政策的指定执行及监管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有最好的出路。

参考文献:

[1]聂琳.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策略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06-06).

[2]王慧.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04-10).

[3]李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财会研究,2012,(09-20).

篇10

关键词:铁路铺架;工程施工;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引言

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面对持续增加的交通量,铁路综合铺架工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建设过程中安全管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除了对常规操作控制要点的把控外,铁路铺架施工还应当加强技术把控工作。沈西工业走廊XXX至XXX铁路综合铺架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及时优化和调整方案,在铺架时间短、任务艰巨的基础上圆满完成施工任务,完成安全生产,取得了显著成绩。

1工程概况

XXX至XXX铁路工程项目经理部铺架分部承担施工1标段中铺架工程。施工起讫里程:DK37+400~DK145+761.57,累计断链长165.65m,新建线路长约111.379km(含引入XXX站相关工程10.3km,含改线增加2.849km)。全线新建4个车站。主要施工任务包括:(1)DK37+400-DK89+000T梁架设、T梁湿接缝、桥面系工程及轨道工程。(2)DK89+000~DK145+761.57段T梁架设、T梁湿接缝及轨道工程(不含上碴整道)。该项目的主要工程数量包括:架梁547孔,正线新铺轨109.98km,长轨换铺、单元焊接、放散锁定107.86km。站线铺旧轨18.161km,铺新轨1.715km,铺异型轨50对,新铺道岔54组,铺道砟18.87万方。

2冬季施工的安全措施

当工地昼夜平均气温低于+5℃或最低气温低于-3℃时,架桥机、铺轨机、焊轨机等设备,除按照正常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维护保养及施工使用外,其架梁、轨排制作及支座灌浆等工艺必须按照冬期施工有关要求采用相应措施,以确保铺架施工安全及质量.根据气象部门统计,施工所处地区的气候状况为:11月到次年3月底平均气温-11.0℃,平均最高气温也在零下;极端最低气温-29.4℃。因此要采用相应的冬期施工措施。冬季施工准备如下:

2.1技术准备

(1)根据本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做好冬期施工组织计划和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制定相应冬期施工方案及防护措施并报监理审定。(2)无缝线路拉伸值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计算。应力放散锁定中单元轨条各观测点拉伸量计算时按以下公式进行:L=a•L•T式中L——单元轨节拉伸量(mm);a——钢轨线膨胀系数0.0118;L——单元轨节长度m;T——设计锁定轨温与施工锁定轨温之差℃。

2.2资料准备

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联系,收集整理寒流、低温、风力、风向等气象资料,以利于安排施工,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3采取冬季施工的项目

3.1硫磺锚固

重视灌浆材料、配合比和工艺的选择,严格控制泌水。施工区域冬季平均气温在零℃以下,因此在沈西线的灌浆料,选择低温型灌浆料(JYGM-I),其2h强度达到20Mpa。在冬期白天温度低于0℃,施工使用无收缩高强灌浆料时,在操作和养护中须采用冬期施工的一些特殊措施。

3.2M50干硬砂浆冬期施工保证措施

M50干硬砂浆现场配制时,严格按照配合比:水泥:细骨料:水=1:1.64:0.36进行配制。桥梁支座砂浆施工时,混凝土表面和环境温度不得低于5℃,砂浆入模温度不低于5℃。

3.3轨排制作冬期施工保证措施

由于铺轨基地温度较低,特别是由于工期紧张而不得不进行冬期施工时温度更低,在这种环境下对轨排生产质量的控制提出很高的要求。施工区域11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低,风大,在这种天气环境下进行轨排制作,应采用相应的施工保证措施。

3.4冬期桥梁焊接措施

当气温低于5℃时进行焊接,容易产生焊缝冷脆性,采用措施如下:①焊接前,清理连接板上油污、泥土等杂质,清理焊接部位预埋板表面混凝土;②先将连接板左右与预埋钢板有效固定后,再进行焊接。③冬期架梁施工安排在白天进行,若在气温低于0℃须进行横向连接钢板焊接,采用氧炔焰对预埋钢板部位及连接钢板进行预热,使用温度计进行钢板的温度控制,加热到50℃左右,以防止出现焊接裂纹。④为防止焊缝局部出现裂纹减少受力面积,当气温低于0℃时,将每孔梁的前、中、后三个地方各焊接5个湿接缝钢筋箍(焊接钢筋采用J506焊条),以增大梁片的横向稳定性。

3.5无缝线路冬期施工特点及措施

4.5.1特点XXX至XXX铁路工程地处XX省XX市、XX市。冬季夜晚平均气温在-18℃,最低的气温-29℃。中午的气温都在-10℃左右,轨温在0℃左右徘徊。4.5.2除冰及钢轨升温措施为确保满足放散和焊接要求,必须在0℃以上的条件下施工,主要采用工业酒精喷洒在钢轨上进行除冰,再使用30cm宽的锡箔纸,连续摊开斜对背光一侧钢轨,使轨温能较快升高达到0℃。3.6湿接缝冬期施工特点及措施混凝土冬季气温较低时的凝固特点:砼凝结时间在气温为0℃到4℃时,比15℃凝结时间≥3倍以上,当气温降到-3℃到-5℃时,混凝土开始冻结,反应停止,-10℃时,水化作用不再反应,混凝土强度开始定型,强度不再增长,由于水的膨胀,砼体积增加9%左右,凝固的砼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采用的施工措施有:当气温低于0℃温砼全部进行保温防护,养护过程采用蓄热保温措施,时间尽量延长。

4工期保证措施

4.1确保开通工期目标采用的措施

(1)长度≥1500m路基线路,采用铺轨机转场铺设线路;(2)500米至1500米路基线路,采用吊车铺轨排;(3)500米以内路基线路采用人工铺轨。(4)剩余桥梁架设和合拢线路采用桥机铺架。人工铺设4段短路基线路,长度约1.76km。

4.2避免铺架多工序交叉作业影响工期的措施

(1)工程线运输组织主要卡控运输时间和区间运输安全,运输间隙时间及时报现场施工负责人,为现场各工序施工有效时间提供依据。(2)见缝插针进行各工序的施工作业,及时安排长钢轨上道及后工序作业。(3)湿接缝、桥面系施工,上足措施,不能影响上砟整道和大机捣固。(4)线路标志同步进行,不能影响竣工交验。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难度大、风险系数高是冬季铁路铺架施工的显著特点,为了实现工程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保证铁路施工的安全性,人员必须将“管生产、先管安全”的理念牢记于心,本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动态管理方针把控整个施工过程。投入优势兵力,真正做到严控细节、实时监管,确保精细化管理在铁路施工安全管控方面的实施效果。安全重于一切,对待铁路施工需时刻提高警惕,这才能够保证铁路运输顺利贯通。

参考文献

[1]林坚.风险预警机制在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5).

[2]李宝明.加强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