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

篇1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小班化模式;意义;基本路径

教育的终极目标和追求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习成为一件独立、有效和自觉的事情,这一认识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界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所公认的观点。从社会的发展代际演变规律考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不断持续演进和进步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实现其基本人生价值和目标的需要。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

1.自主学习是学生掌握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方式

我国加入了WTO之后,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世界,参与世界性事务,加大了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介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英语的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育是符合时展的事业,同时其也需要契合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首要表现在学生需要进行很好的预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能够与老师进行有效的互动,而在课堂之后学生也应当自觉完成老师指定的作业,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客观的效果评价,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其英语能力的提高幅度,这与其能否充分利用其现有的各种资源有关,自主学习可以使得学生自主地利用资源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英语自学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和继续深造奠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自主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品质,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个体在获得学习能力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其在先天性的语言天x和客观的基础上都有着差异,个体性的差异会导致每个人的学习风格和方法不同,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是平等的,面对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学生必须接收统一的教学内容,学生会由于个体性的差异而在接受能力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后其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自主学习,补充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使得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能力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些都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进步,并增强其不断学习的信心,即使在学生遇到了各种困难,其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可以帮助其克服困难,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这样的一种能力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能力。

二、英语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本路径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传统教学包括英语教学在内都已经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唯分数论已经异化了教育的本质,而考试成绩则完全淡化了学生的个体情感表达和基本价值观,学习的功利性和势利化不断蚕食小学生对于学习的基本求知欲和好奇心,而学习的生活体验也被进一步剥夺了,在应试教育下的教学背景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不再感觉到被尊重,学生不能体验到应有的快乐,兴趣作为一种心理是个体认识和爱好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现代的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兴趣是激发人的思想和引导人的意志努力的基本前提,并能有效促进智力型的学习。

2.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向指引

学习方向的指引是小班化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法,方向的指引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宏观的观念指导,具体的微观策略路径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路径就是英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性的学习;第二个策略路径就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摸索和学习的策略。

因此,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或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相应的合适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监督,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做到的还包括收集和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对某类型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记录,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是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进行记录,同时将准确率进行统计,还有对完成的计划进行记录。通过自主学习的记录分析,教师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进行合理性的建议改进。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老师的跟踪指导,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引中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不断调整和改进,也可以增强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学生在获得教师对自己看法的肯定时、在听取同伴不同意见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创新精神得以培养,这种能力,将令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甚至终生的发展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 团队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25

随着高校化学教育教学课改工作的深入,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从替代试剂的运用到仿真学的融入,在提高化学实验的安全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化学实验的真实性、直观性与体验性。本文试图按照学生小组合作的模式,探讨教师团队化学实验教学结合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及其对学生学习与创新、教师创新的激励性影响。

1 高校化学实验团队教学的积极意义

高校化学实验团队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尝试,在教师之间也有小范围的展开,其中有两位以上的化学教师和化学实验之间的配合,相对一位教师和实验员的配合,其教学效率要高得多。

1.1 实现教师之间优势互补

在这种团队教学实践中,教师避免了为了个人教学而单独开展备课、教研与科研的狭隘,在共同的教学目标下,团队内部甚至全院系的教师之间,都会积极地参与某种化学实验的教学研究,不仅是在帮助专职的任课教师,也是在为自己的教学积累经验。其一,专业优势互补。教师之间各有其研究的专业性,在不同领域或许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精于分析化学,有的则是物理化学等。通过这种团队教学合作,让他们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而调动各自相对专业性的知识,发挥其专业特长来尽可能地配合主教教师把化学实验课上好。同时,也可以实现专业精细化分工下的边缘化或交叉性的发现,对教师的科研有着较大的激励作用。其二,个性优秀品质互补。任何教师都有优点,当这些优点都集中在一起的时候,相比一个教师在化学实验中孤军奋斗,会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有的教师精细、有的耐心等,任何一位教师优点的发挥运用,都会对其他教师与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并形成蝴蝶效应般的效仿与内化。

1.2 实现教师之间创新启发交流

根据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实践,其教学的过程尤其是教师之间配合的过程,就是一个灵感频发的过程。一是教法创新启发。对教师而言,教法就是其开展教学工作的技术技能,决定了其教学成效。通过这种相互帮扶性教学,其他教师会在主教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到比平时有准备的公开课或精品课等课堂上所潜伏在教师个性与专业中的那些有益做法。二是,科研创新启发。如1.1中所述,在团队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会从对其他教师的教学帮助中,收获对于自己科研的启发,如方法性、专业知识性与手段性等,都会对个人的科研产生或多或少的作用,甚至会产生指点迷津式的作用。

2 高校化学实验团队教学与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创新激励

化学实验作为一种验证性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对师生都是个良好的创新灵感启发机会,并会在这种实验中为创新做准备产生积累创新的知识要件与方法要件。

2.1 教师任务细化与学生合作深入的创新启发

首先,实验环节细化合作创新启发。细节的精细化也是一种创新,例如在化工原理的实验中,教师会因其专业的不同或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差别等,在动量、热量或质量传递之间有着细节的区别,因此,会在实验的方法、数据的组织与处理上产生碰撞,并激发争论或引发灵感的火花。其次,实验灵感交流性创新启发。实验就是现有原理或定理的学习型验证,或是对未知疑问或课题的探索。如在仪器分析与物理化学实验中,开展相关食品防腐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实验,教师会立足个人专长,如在原来的其他分析方法的基础,对该分析实验方法,提出具有细节之间的借鉴性的建议或意见。

2.2 教师教学合作与学生学习合作的多元思考创新启发

第一,教师多元思考创新启发。作为验证性的研究,实验过程中会因为各种情况出现各种失误或甚至造成根本性的失败,甚至会发生各种危及生命安全的事件等。出于安全与实验教学的考虑,团队教师都会立足个人的经验与专业对主教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在做无机制备提纯实验中,教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现有实验器材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对主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验,做出思考并建议,为实验的多样性做出了创新启发。第二,学生多元思考创新启发。学生作为教学的对象,也是主动学习的主体,他们会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既定的任务或教学目标,开展具有自主性或建设性的思考。

2.3 实现师生之间创新灵感共享与团队进取性

一是,学生创新灵感共享。特别是小组内,那些有创意学生的创新灵感或建议,会对他们完成小组任务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更大的实验性成果。例如在常见离子分离与鉴定实验中,学生会从实验的方式中,是采用拓展实验,还是开放实验,都立足在如何高效达成实验效果角度,把自己与教师或其他同学的不同之处表达出来供其他同学与教师借鉴或指导。二是,教师创新灵感共享。同理,教师也会在对学生的指导中,把自己在科研与教学中积累的创新认识,通过教学或指导的方式交流给学生与同事,不仅会对学生形成指点迷津的作用,也会在教师之间形成旁敲侧击的启发,如在无机材料掺杂改性提高性能这个课题上,由于不同老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提出的处理方法有可能对其它的教师产生瓶颈突破式的启发。

3 结语

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团队教学和学生小组合作的探索,一方面运用与调动了教师团队的教学力量与专业力量,实现优势结合性的教学;另一方面,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创新共享营造了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检验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04―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渗入更新了传统的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教学结构,形成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和教材四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新的教学结构。由于这一要素的渗入,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也给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些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高校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构建师生关系,以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范畴的概念,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内容迅速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显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影响高等教育多媒体化的技术基础。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声像技术为一体的信息集成技术,它能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输入、识别、存贮、处理、管理和输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制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内容,如多媒体软件、教材及电子图书馆等,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影响。 2.迅捷性。宽带化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迅速传递各类数字化高等教育内容提供了迅捷传递通道。这样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利用网络,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无须中间媒介把全人类最新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到自己的网点上,从中及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最新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交互性。交互性的高等教育环境集各项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于一体,力图形成各种良好界面,实现各类系统间的协同工作。它利用了现代计算技术,用数据库、超文本或超媒体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可提供方便灵活的信息检索,并能及时接受教育者的质疑、问答等信息反馈,形成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4.全球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通信技术是高等教育体系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高等教育功能(包括培训功能)的机构,显然是网上各自独立的“信息点”,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不同,甚至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

5.集约化。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网络世界,更是一个自组织的实体。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不仅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展开对教育的科学评估等,从而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人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几乎是零自由度的教与学模式的缺点是不言而喻的。计算机及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革命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建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呈全球化趋势。教育信息化将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性,通过在校教育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校园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知识,共享世界各国的知识资源,学校没有了知识的围墙,没有了天涯海角的距离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突破教师和教材,使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打破地域的界限,用各区域、各领域的相关资源来丰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学生将构建更富有个性的知识框架。

2.教与学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为一体,而学生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差别,进度一致地进行教学。可以说,一个教师就完全决定了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范围、程度和可靠性等。教育信息化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学将由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辅,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各种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了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会学生从种种信息资源中获取、加工、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转变,传授知识的形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开放性教与学模式并存,教学手段也从投影仪、幻灯机走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像机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直观,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结构,也能见到宇宙、海洋、高山等宏观场面。动态的、静态的、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历史的变迁、自然的进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等都可以一一展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由此提高。

4.教与学的个性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计算机软件部分代替了教师职能,如教学辅导、出试卷、评分等。实现了教学的非群体化即个别式辅导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包括以对话、游戏、模拟、测试、答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新内容的学习、练习、巩固、复习等。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难度。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学校、家中、电子图书馆等任何地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材、视听媒体、电子阅览室、互联网络等近程或远程全方位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

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法。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编制各种教材、个别给学生批改作业、解答疑问、评价学生情况等,间接地指导学生。实施网上教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的个性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步骤,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挖掘了创新潜能,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素质,满足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

三、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介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已荡然无存,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观念,适应这种变化。对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他们面对的计算机网络是没有人性化的,是不能给他道德上的教诲的。因此,学生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全方位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从权威型到民主型,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在传统教育中,作为高校教师,从年龄、学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起来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和权威,学生只能“洗耳恭听”。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由教师来塑造学生,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师道尊严不能动摇,师生界限不可逾越。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失衡,教师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后,知识的学习不分彼此先后,对知识的获取既可能是教师在先、学生在后;也可能是学生在先、教师在后;或者是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学习。学生可以不再迷信所在地周围教师的专业权威,他们可以跨越学校、城市、国度,可以在世界范围任意一个数字图书馆检索资源,和任何一个专业权威对话。因此,教师这一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地位在逐渐丧失,拥有知识所赋有的权力也在不断弱化。教师的权威不只是教师的“专利”,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2.从分立走向合作,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用记忆的方式传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以教室为主要场所,按照教师选定的教材和设计的进程,由教师口授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信息化后,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师生双方不受书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物理时空。目前,许多大学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功能,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中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演示、电子邮件、建立各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条件,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由于网络等的出现,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掌握上,有的教师还不如学生。网络的无限性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师生之间的交往日趋平等和开放。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双向地学习;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课题的合作伙伴。

3.从依赖走向平等,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组织;其次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和学习。指导就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和对学生的引导。组织就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范围、项目的确定、学习的步骤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自行掌握。教师的重点将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调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和学生处在一种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各种发散思维不断碰撞,师生融汇在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当中,因此,在对前沿科技动态的掌握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上等都比教师自己学习要快得多。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压力,并将这些压力变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适应新形势,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职校英语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英语“学困生”是教师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当前课改形势下,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突破转化“学困生”这一难关。我从事职校教学工作十四年,据观察,职校中更是存在着大量的英语学困生。其错误的情感态度没有得到恰当的疏导,不当的学习方法没有得到改正,导致其对英语的厌倦感与日俱增,有的甚至放弃英语学习。我就职校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作出以下探讨。 

一、英语学困生的界定 

关于“学困生”的解释,目前国内有很多种界定,普遍为大家接受的是:智力正常,但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及各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缺陷,或因后天和外界的成因造成英语学习的障碍,达不到大纲的基本要求,需要经过额外的、特殊的帮助才能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达到大纲要求水平的学生。其主要表现为:英语学习目的模糊;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志薄弱,但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教诲及其自身的努力,学困生的状况最终能够转化。 

二、职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近些年,随着普通高中热的升温,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社会地位日渐低下,中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学习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为上的“差生”成为现阶段职业学校学生构成的主要成分。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学困生本身的原因。 

学困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掌握基本词汇和基本语言基础知识的方法策略,导致成绩不理想,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缺乏对学困生的情感投入,不仅在教学内容、教学态度及教学方法等方面不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并且对学困生缺乏关爱,缺少交流,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冷遇,对英语学科缺乏兴趣和信心,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 

(三)社会环境的原因。 

由于受到诸如拜金主义、知识无用论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或与不良人群往来,对学习彻底失去了兴趣。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做学生喜欢的英语老师,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的确如此。现代的学生接触面广,掌握的信息多,他们对老师的要求也高。据调查,他们喜欢时尚一点的老师,他们眼中的老师,不再是正襟危坐的老夫子,不再是不苟言笑的“严老师”,而是希望自己的英语老师装扮时尚,谈吐幽默,博中通外,能感染他们,课余时间能与他们打成一片,这样的老师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效仿自己的老师,学习他们的高贵品质,学生喜欢了自己的老师,自然也就愿意上英语课了。

在教学之余,教师还应及时与学生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学习态度,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依托教材,巧妙设计多种活动,激活职校英语课堂教学。 

教材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形式,也是贯彻教学方针和教学思想的主要工具。 

《英语(基础模块)》系列教材具有任务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板块设置更合理。教材的活动设计丰富多彩,既能让学生积极应用本单元学习的表达方式,又能帮助其日后提高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因为该教材的学习内容与未来岗位的良好接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后还能够开展实践项目。 

例如:我会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把生活中的告示、标志,体育比赛的海报,超市的海报,饭店的菜谱,职场的对话,导游指南,产品说明书等设计到教学模拟场景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仿真的生活和职业场景中慢慢学会应用英语来解决问题。另外,我还把学困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如:平时爱好的体育运动、娱乐界的星闻等相关词汇、句法也纳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英语不仅是考试的科目,更是有用的语言工具。 

(三)加强翻译能力培养,提高学困生的阅读水平。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紧密。为了应对商务、出国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英语翻译能力成为现代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础技能。因此,我重新把翻译能力的提高提上教学日程。 

为了提高学困生的翻译能力,我要求学困生每天阅读两篇简短的文章,诸如名片、邀请函、海报等。每次授课前,拿出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要求他们阅读文章,或对阅读的文章进行重点讲解。 

另外,我还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每学一个模块,就让学生翻译全文。这个方法看似传统,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生若能够正确地翻译句子,其阅读水平的提高也就有了保障。 

其他有助于转化学困生的方法都在实验探索中,也逐渐显出其实效。 

总之,职校英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积极投身于职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参考文献: 

[1]王发中,张树志.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帮教措施[j].山东教育,2002. 

[2]张冬梅.加强翻译能力培养,提高学生阅读成绩.21st century 2009-12-28. 

[3]张晓娟.英语学困生成因剖析及转化对策[j].考试周刊,2007,(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消费者社会化理论

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精神需求而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方面进行的消费,主要囊括教育、社交娱乐、旅游观光等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对于正在汲取知识、储备能量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切实把握他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现状,明晰他们的文化消费观念、掌握影响他们消费行为的因素,对更好地引导其开展文化消费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一、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

根据消费者社会化理论中的家庭、同伴、大众媒体等外在变量因素对消费者进行的消费行为起着重要作用,结合大学生消费者自身性别、年级、价值观念等内在变量,笔者提出本文研究模型(图1)。

目前我国大学生文化消费的主要特点在于浅层化、消遣化、娱乐化,因此本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假设均围绕影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行为进行展开。

H1: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浅层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H2:男性大学生会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图1:本文研究模型

H3:高年级大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4:理工科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5:211高校学生更倾向于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

H6a:与父母的沟通频率越高,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H6b:大学生在从事文化消费时受父母影响程度越高,他们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比例越高。

H7a: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7b:大学生对媒体的认可程度与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呈负相关关系。

H8:同伴的信息作用越明显,“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比例越高。

二、研究方案设计

此次研究在于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是否呈现出浅层化、消遣化倾向,同时探索主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研究采用了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 ELES 模型)进行研究。

关于家庭影响变量的设置,我们采用了Viswanathan,Childers&Moore等人使用的调查问卷,选取其中部分题目,每个题目均以李克特五分法为基础,但为了避免中国人中庸思想的作祟,选项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设置了6项,分别赋值为1-6。

对同伴影响的调查,研究则借鉴了Bearden 等人(1989)设计的“同龄人影响”问卷,从信息作用方面选取部分题目,每个题目也均以六分法衡量。

关于媒体使用时间的测量,由于当代大学生主要接触网络等新媒体,甚少接触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以在调查中仅调查每天使用网络时间,每天使用时间分为6级,即0-0.5个小时,0.5-1个小时,1-2个小时,2-3个小时,3-4.5个小时,4.5个小时以上,分别赋值1-6。

对媒体的接受程度,借鉴了刘晖(2008)在消费社会化研究中所使用的变量,并结合文化消费的特殊性,对这些题项予以情景化,精选部分题目,以六分法来衡量。

在问卷设计完成后, 笔者以江苏省南京市某高校的学生为对象开展了一次预调查。随后,对此次预调查进行了初步的信度、效度及一致性的检验,剔除了Cronbach α值小于0.6的部分题项,并根据试调研的结果对问卷中最终题项的表达、题项排列顺序等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最终的问卷调查于2013 年9月至2014年6月。我们选取了江苏省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办法,发放了调查问卷。此次的问卷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56份,回收率达95.6%。剔除因选项难以识别及审题问题造成的废卷,实际有效问卷876份,实际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6%。运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

三、数据分析

表1是此次调查中的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情况。从这张表中,我们不难发现样本具有以下特征:(1)男女比例、年级比例均基本持平,便于验证相关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2)从高校类型及专业类型的比例分布来看,与此次调查中总体选取的高校实际情况基本相似。

表1:样本人口统计变量分布表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结构分析。根据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的相关计算公式,我们使用SPSS统计软件求得模型参数α、β,及各类消费项目的基本需求支出PiXi和总需求支出Ei(见表2)。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边际倾向为0.394。而在三大类文化消费项目的边际倾向中,娱乐消遣型消费最高(0.216),实用发展型消费最低(0.063);在八种具体分类中,文化耐用品消费(0.115)、旅游观光消费(0.092)、娱乐衍生品消费(0.053)等居于前列,都基本验证了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呈现浅层化、娱乐化的状态。

表2:江苏省大学生文化消费ELES模型参数估计值

当然,尽管培训班消费及实用类书报的基本需求支出指数以41.19元和10.18元排在各类文化消费的第一与第三位,但这两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却呈现出较低水平,也从另一个方面让我们了解,当前“是否实用发展”虽然已成为大学生选择文化消费时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学生对于实用发展型消费却更多地存在着“必需品”的不当观点,认为只要自身能达到一般水平就会心满意足,不会因自身的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去主动增多此类型文化消费的数量。换言之,假设H1成立。

(二)大学生个人因素的相关性检验。为更好地检验上文中提出的各项假设,此次研究将“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反映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情况。同时,对各项因素包含的变量取均值后进行相关性分析。

经检验分析,性别变量在当前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因此H2不成立。

年级变量在当前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效果也不显著,H3也不成立。可能的原因在于受访对象大多出生于90~94年间,基本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很少受到年级不同造成的影响;同时,年级变量与其他影响变量可能存在较强相关性,从而导致年级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的相关性变得不是十分显著。

另外,专业类型及高校类型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假设H4和H5成立。

(三)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分析发现,与父母沟通频率、受父母影响程度均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结合访谈调查数据,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1)与父母进行适度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这样会使他们自身更为关注自己的未来与发展,从而会更多地选择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2)当代大学生的父母大多为60后,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较为注重方法,所以,大学生更为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因此,假设H6a、H6b成立。

(四)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在0.05水平下进行双侧检

验,媒体接触时间变量的Pearson系数为-0.440,并呈显著水平。因此,该变量与因变量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H7a成立。但根据表4.7的数据,我们也发现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不存在显著负关系,假设H7b不成立,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结合与相关受访者的交谈,原因可总结如下:(1)目前,大学生一般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娱乐活动或休闲游戏,所以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其他文化消费的时间,尤其是从事课外培训、或阅读课外专业书籍的时间,从而导致他们在实用发展型消费上减少投入;(2)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就有错误,因此造成假设和实际检验出现偏差。

(五)媒体因素的相关性检验。经检验,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见表3),即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 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表3:同伴及环境因素变量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相关性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主要结论。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尽管会将“实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但在实际消费时,浅层化、娱乐化的文化消费依然占据主流。尤其在生活费充裕的情形下,“90后”大学生更加倾向于娱乐休闲型的文化消费。

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研究针对影响“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因素变得极为有意义。通过相关性检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经检验,性别、年级变量在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中影响效果并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样本年龄分布过于集中在90至94年之间,样本间年级差异本身不是特别明显,或可能有其他强相关性变量。

专业类型、高校类型变量在大学生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对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影响较为显著,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更为理性与务实的消费观念,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参考意见。

家庭因素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父母与子女适度的沟通会使大学生消费者感到被关注、被重视,并且现代的父母思想较为开明,在与子女沟通时极为注重方法,使得大学生在选择文化消费行为时更愿意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指导意见。

媒体接触时间越长,越易占用大学生进行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时间。因此,媒体接触时间与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媒体认可程度变量与因变量间则不存在显著负关系,甚至与原有假设相反。这主要是因为,在提出这部分模型假设时,我们预想网络上投放的广告大多为浅层化、娱乐化的广告,而据部分调查者反映这一理论基础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错误,从而造成偏差。

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观察模仿、从众心理不断发生,并对消费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同伴的信息效应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大学生越倾向于接受所在群体提供的与文化消费相关的信息,其从事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可能性就越高。

(二)对策与建议。目前,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很多“90后”大学生形成了享乐、攀比的文化消费观念,将追求享受、从事无聊庸俗的低层次文化消费作为自己主要的文化消费行为。据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自身而言,我们建议其需要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务实的消费习惯。同时,建议当今大学生能减少使用网络进行游戏、娱乐的时间,而是将这些时间更多地花在与身边同伴的交流活动中来。在这样的交流互动中,大学生会得到足够多的信息。

父母在子女的消费行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适度的家庭交流与合理的引导方法,将会引导大学生选择更为务实有益的文化消费行为。我们建议父母要积极与自己的大学生子女进行交流,对他们在文化消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答疑解难。

对于社会方面,我们建议媒体在广告中多进行一些实用发展型文化消费的宣传。尽管在本次研究中,没有直接证明媒体态度与“90后大学生实用发展型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我们亦不能忽视目前各类广告还是以娱乐休闲型文化消费及文化耐用品消费的宣传为主。所以,媒体应注重广告的播放内容,肩负起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张永胜.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39-240.

[2] 朱伟.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115-118.

篇6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21-0071-05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近几年,教育部启动和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云南省历经“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三通两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这些工程的实施,大大推动了云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改善了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截至2014年7月,云南省完成“校校通”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8743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47%;建成多媒体教室73442间,占教室总数的41.46%;全省共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4078个,非一师一校点2722个,占67%,一师一校点1356个,占33%[1]。教育信息化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弥补了贫困、边远、山区学校信息闭塞、资源短缺、交通不畅的短板。网络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可能,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本度过起步阶段,进入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还是深化应用[2]。因此,信息化硬件、资源的大量投入,发挥效益成了关键。如何结合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充分用好设备、资源,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均在云南省129个县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江川县作为研究区,对于把握云南省县域内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索中小学校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对策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调研设计

报告以2012~2014年江川县教育事业统计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问卷、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分析了李帅军(2007)[3]、张豪锋/张水潮等(2008)[4]、蔡亲鹏/增毅/马生全(2008)[5]等学者提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课题组确定从五个维度设计问卷:即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应用、教师培养与技能。问卷范围涉及5所学校,其中农村小学、镇区小学各1所,乡镇初中、镇区初中各1所,高中1所。问卷对象包括校领导、一线教师、3~6年级小学生、1~3年级初中生和1~3年级高中生。问卷过程同时对县级教研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进行访谈。共发放校领导问卷25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回收率为96%;发放教师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4份,回收率为96%;发放学生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回收率为100%。从问卷对象来看,校领导以男性居多,占70.83%;年龄集中于35~50岁之间,占75%;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其中本科学历校领导占75%,大专学历占20.83%;所有参加问卷的校领导都承担了教学任务。而一线教师中女性偏多,占65.7%;各年龄段分布较为分散,从25岁以下到50岁以上都有,其中25岁以下教师占8.4%,25~45岁之间教师占57.3%,45~50岁之间教师占25.2%;大部分教龄较长,教龄15年以上的占53.1%,10-15年的占25.2%;学历都在大专以上,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占65.3%;参加问卷的教师承担了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其中小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9个学科,中学教师来自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等12个学科。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1.成就与进展

经过近几年发展,江川县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校联网率高。截至2014年12月,全县96.3%的小学、93.3%的初中和所有高中通过拨号、ADSL、光纤、无线等方式,已实现互联网接入。(2)2012~2014年间硬件设备数量不断增大。全县中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17.08:1提高至2014年的12.78:1,拥有的电子白板数从2012年的157块增加到2014年的238块;小学生机比从2012年的25.75:1提高至2014年的21.26:1,拥有的电子白板总数从2012年的52块增加至2014年的156块。(3)交互式电子白板、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较高。问卷结果显示,选择 “使用频率较低”的教师比例不到11.6%。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认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75.9%;其次是计算机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61.2%;使用频率相对最低的是多媒体教室,选择 “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师占46.6%。

二是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力度逐渐增强。江川县接受过信息技术相关培训的专任教师从2012年的1195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1375人次。同时,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的比例较高。2011年以来,71.5%的教师和62.5%的校领导每年平均至少参加1次信息技术应用相关培训。中小学校领导的培训以州市级为主,占45.8%;其次是校本培训,占20.8%;一线教师的培训则以县级为主,占36.8%(表1)。

三是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4年底,全县80%以上的小学教师、90%以上的初中教师基本能应用信息技术设备进行常规教学。问卷结果显示,能够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电脑、网络、聊天工具等进行办公或开展教学的教师占59.6%,虽不熟练但能使用信息技术设备开展教学的教师占29.2%。这点也从学生问卷中得到证实。92.3%的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经常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94.7%的学生认为“老师能够熟练操作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同时70%的校领导认同“大部分校领导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办公、网络交流或查找资源”的观点。在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比例最高,达92.4%;其次是备课环节,占76.4%,接下来依次是教研、考试、作业批改环节(图1)。64.58%的教师乐意使用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来备课、上课。73%的学生喜欢老师使用电子白板、课件或多媒体设备进行上课。

四是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至2014年底,全县高中、初中和中心小学已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完小和校点也都能同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2014年,全县小学3~6年级每周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时数基本保持在61节左右;初一、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平均每周29节,初三平均每周17节;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集中安排在高一,每周4节,而高二、高三均没有信息技术课程。问卷显示,97%的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上过课,54.3%的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每天使用计算机在0~1小时的学生占36.7%,1小时以上的学生占27.3%。65.9%的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上网查找资料或进行网络交流。

五是大部分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相关的管理规范,并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日常管理。问卷结果表明,5所学校都不同程度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制订管理规范。在日常管理中,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率最高,5所学校都在使用;其次是财务和设备资产管理系统,4所学校在使用;3所学校使用了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有4所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规划。

2.问题与不足

取得成绩同时,全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校园网建设滞后、可共享的本地优质教学资源少、现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学校之间信息化硬件设施不均衡等。

(1)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园网建设滞后

截至2014年底,虽然全县95.8%的中小学已接通互联网,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建设校园网的学校仅有1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数的1.45%。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园网建设水平远远低于玉溪市和云南省平均水平:小学建网学校比例比玉溪市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2.1个百分点,比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了10.4个百分点;初中没有一所学校建设校园网,而玉溪市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4.4%,云南省初中建网学校比例平均水平为38.2%(图2)。

(2)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数量不均衡

学校之间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差距较大,初中好于小学,中心小学好于村完小,初中、小学均远低于玉溪市、云南省平均水平。从图3可以发现:①无论乡村、镇区还是全县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初中均高于小学。全县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平均覆盖率比初中低18.9个百分点。乡村中小学之间的差距更明显:乡村小学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比乡村初中低了35.7个百分点。②镇区、乡村学校之间的网络多媒体教室覆盖率也不均衡,镇区小学高出乡村小学11.4个百分点,镇区初中则比乡村初中低19.1个百分点。③小学、初中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平均覆盖率,均低于玉溪市全市、云南省全省平均水平。小学比玉溪全市小学平均水平低15.9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小学平均水平低11.2个百分点;初中比玉溪全市初中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比云南全省初中平均水平低21.5个百分点。

(3)信息化设备不足

现有网络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中的一部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配备,已使用近十年,设备老旧,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第一轮“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项目实施配备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等设备,由于数量不足,有些地方将设备配置向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倾斜,有的村完小甚至没有一套设备。此外,由于资金不足,第一轮“薄改计划”招标的有些电子白板设备价格比较低,导致质量不高,售后技术服务跟不上,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因各种问题而不能运转。座谈、访谈时教师普遍反映,有的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一年不到就出现操作反应不灵敏、黑屏、投影机不聚焦、影像模糊、灯泡损坏等现象,联系公司售后服务技术人员,要么拖延不维修,要么干脆不接电话,造成设备长期无法使用。问卷显示,25.9%的教师认为已安装的电子白板等设备质量差,35.7%的教师认为硬件设备售后服务跟不上。超过一半的教师认同“多数教师上课时经常担心电子白板、计算机等设备突然出现故障”的观点。

(4)适合本地的教学资源短缺

适合本地教材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不多,大部分教师需要花大量的精力上网搜索、整合,花费时间多。问卷显示,77.8%的教师使用的教学资源是自己从网络搜索下载后修改的,44.4%的教师自己制作开发,36.1%使用了学校购买的资源。没有形成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个别好的本地教学资源难以共享。“农远工程”提供的教学资源,因教材版本不同、信息化工作人员缺少未及时整理登记、学科教师不会用或不愿意用等原因不能有效应用。部分学校购买的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因缺乏必要的加工处理和优化组合,难以“落地生根”,不能生成优质校本资源。问卷表明,53.1%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教师目前常用的教学资源以文本资源为主,其中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84.7%,教学设计文档占56.9%,试题试卷库占36.8%,授课与说课视频占29.2%。教师最需要的免费教学资源从最急需至最不急需依次是电子教案(含PPT课件)占77.1%,授课与说课视频占47.9%,微课视频和教学设计文档各占36.8%,非PPT类教学课件占20.8%,其他占0.7%。

(5)教师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教师们在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方法、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仍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尤其是年龄在45岁以上教师,很难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部分老师还是停留在“黑板+粉笔+教材+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农远工程”和“薄改计划”提供的资源和设备未能有效应用。问卷显示,对于教学应用信息技术,78.5%的教师处于学习、明白或熟悉阶段,处于创新应用阶段的仅占6.9%。教师常用的教育工具或软件以Office办公软件为主,仅有20.8%的教师应用了Flash软件,6.9%的教师应用了学科专用软件。

教师们认为,对于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因素,排第一位的是“缺乏足够的技术培训支持”和“硬件设备不足”,均占60.1%,硬件设备不足,导致一线教师因没有设备练习、使用而放弃信息技术应用。排第二位的是“教师计算机使用技能不足”,占58%。接下来依次是“缺乏足够的本地好用教学资源”、“缺少足够的设计制作和准备时间”、“缺乏足够的指导性支持”(图4)。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好,反过来挫伤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降低了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6)信息技术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分析2012~2014年教育事业统计数据,高中平均每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为5人,初中为1.83人,小学最少,仅为0.77人。而且从2012~2014年信息化工作人数变化趋势来看,小学每所学校平均拥有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人员数还在逐年减少:2012年平均每校0.87人,至2014年平均每校仅为0.57人,年平均降幅为19.06%。初中于2014年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1.88人,减少为2014年的1.80人。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不断扩大。2012~2014年,小学生与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的比例在成倍扩大,初中的这个比例在2014年也出现增大趋势(图5)。

四、对策建议

1.政策、设备、资金适当向乡村学校、小学倾斜

根据国家总体部署,2014~2018年实施新一轮的“薄改计划”,云南省将从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教师备课室和数字教育资源共四个方面加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使学校能够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基于此背景,建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政策、设备、资金向小学尤其是乡村小学倾斜,更加关注农村学校、小学的硬件建设,坚持按需建设的原则,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网络多媒体教室的覆盖率。在项目招标过程中,加大公司售后服务指标的权重,以保证配备的硬件设备质量,提高公司对硬件、使用培训的售后服务水平。

2.加大资源建设力度,整合各种有效资源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整合国内优质教育资源,借助玉溪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利用玉溪市建设的玉溪教育云平台,要求全县教师注册该平台,建立考评机制,鼓励教师积极上传教学资源,从而收集本地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视频案例等资源,建设本地特色教学资源库,突破县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技术力量、资金等瓶颈,同时实现校校间、师师间的资源共享。

3.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加强全体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培训,提高县级教研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指导水平,使县级教研员在深入一线课堂,指导一线教师过程中,及时发现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给予指导;能够指出哪些知识点适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哪些知识点不宜使用,从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大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一要提高校长的信息意识,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条件;二要提高校长制定信息技术应用规范和评价办法的水平,促进教师从被动逐步发展到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三要提高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带动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做好顶层设计,教研、师训、仪器装备室形成合力,邀请部分教师参与,共同制订一年内本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形成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通识培训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学科教学设计的理念培训;专项培训指针对学科特色开展特色培训,以信息技术解决本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为核心,体现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为特色的培训。并使培训更有系统性。

4.重视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

制订相关政策,增设学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岗位,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的职称评聘、考核奖励、流动交流等管理制度,建设一支胜任信息化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开发、管理和维护的专业技术队伍。

开展本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比赛活动。每两年全学科或按学科年轮流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说课、现场授课等比赛活动,评价指标中增大信息技术手段应用的权重值,既达到交流、分享目的,又可以积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优秀案例。

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要有长久的发展, 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须做到“建、管、用”并重,三者相辅相成。硬件建设是前提条件,没有一定的硬件环境,教育信息化就缺少必要的条件;设备管理是基础, 管好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体现设备的价值;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应用,不应用就失去了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有效运用是最终的目的, 只有真正使用起来, 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颖.深化认识 狠抓落实 切实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在云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观摩培训会上的讲话[DB/OL].http:///chn201004051544082/article.jsp?articleId=151830221.2014-07.

[2]杨宗凯.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 认识与实践[DB/OL].http:///news/n2/n20141028_ 19097.shtml,2014-10-28.

[3]李帅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2.

篇7

关键词:激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

小学英语教育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小学英语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在以后的英语学习。因此,对于小学英语来说,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我们当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去。

1 情境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英语,避免机械重复枯燥的复习,至关重要。因为,没有情境的语言交际活动是难以实现的。

如:小学英语EEC第二册第三课《This Is My Room》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围绕在小兰家开展的交际活动,因此,我就创设了小兰家的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如:课前歌曲热身,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语感,用观看课件的形式了解所学内容,不但降低了理解内容的难度,而且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我还利用实物、图片、单词卡片等手段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语言环境,生动、形象、有趣,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大大激发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2 树立信心,保持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很明确,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和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一些兴趣以后,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英语教师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我们当教师的应抓住这一点,采用先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差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学生随着英语知识难度的增加,甚至产生厌学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努力减少优差现象,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首先,要先对学困生入手,多数学困生有自卑心理,不能主动接近老师,基于这种现象,我认为老师要主动接近,像朋友一样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能准确地把握学困生心理特点,因势利导,使转化工作能顺利地进行。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生学习能力,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这样,能使学困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调整教学,利用课余时间,把他们集中起来,对学习内容先教给他们,这样在正常授课时,他们感受不到那么难,并多提问,让他们有成就感,多鼓励,少批评,对学生一点点进步都要给予肯定,表扬,主动帮助他们寻找学习困难的原因,寻找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使学困生认识到自己能做好,自己能学好,从而产生上进心理,树立了学习信心,有了学习自信心,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3 培养能力,提高兴趣

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是现代学生最需要的,也是我们当老师所追求的。因此,我们教学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上,课堂上对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教学顺序的调整,教学活动的多样,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

篇8

关键词:微课;自主学习;学习兴趣;学习支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在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而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界许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由于微课更适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使用微课,对提升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以下从微课的概念、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点以及建议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的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形式是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10分钟之内,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最佳效果。

二、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1.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给每一节微课配上相对应的教学任务单,能够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任务。尤其是在自主学习中,利用微课进行学习,效率会更高。例如在学习I like... 和 I don’t like...这两个句型时,老师利用微课,让小学生自主学习动物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在微课程中,主要内容呈现的是与小学生水平贴近的cat,dog,monkey,sheep,tiger and lion等动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含义。总之,学生在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时,不但需要记住其中的知识重点,而且还要把心目中的疑问给记录下来,以便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2.能够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有意注意不能长久,而微课以短小精悍、活动精彩的教学视频这个优势,消除了小学生学习时间和接受能力的限制,充分调动了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兴趣。例如,在学习What’s the matter?时,教师制作了talk about feelings的微视频,以场景对话为主,特别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

3.有助于课后复习巩固,拓展知识

在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若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一旦错过了教师的讲解就很难掌握本课的知识点或重点,而微课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在课后不断地进行复习,加强巩固课上所学的内容。另外,微课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微视频,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从而解决了课堂上由于教学时间有限而满足不了他们求知欲的情况。

4.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

微课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虽然享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探究过程中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实际上,教师扮演着课程设计者、内容呈现者和学习帮助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要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生的学习控制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需要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不断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且对学生今后的探究性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来找寻或构建支架支持其去学习。

三、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微课的设计应该内容与形式兼顾

优秀的微课应该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既好看又实用。而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采用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形式,这样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和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心理愉悦和视觉的,否则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就有可能被浪费,因为小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良苦。故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必须考虑到我们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另外,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

2.微课的预习应该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单,让学生在明确任务的驱动下以及教师的指导下,课前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另外,教师为了检测他们的预习情况,第二天的课堂学习应该就预习的内容进行反馈、交流,解决一些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评价学生的自学情况,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认真地通过微课去进行自学,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3.微课的应用应该有计划性和突出实用性

在小学,英语微课是教学的一种辅助资源,为了发挥它的功能,必须有计划、按步骤、合理地开发与应用。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学生学习的支撑条件,并联系教学实际,科学地开发与应用微课,一定要突出它的实用性,所以选题非常关键。教师要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目标,精心设计此教学过程,并聚焦他们不容易掌握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资源,不但更好地帮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学生不断增长的语言学习要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到了提高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开发与应用微课,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让微课成为他们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篇9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课堂活动 设计组织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教育作为启蒙英语教学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性格还未定,针对这样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英语教育活动中应该运用不同的教育特略,因材施教,使教学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度过,组织与设计出适合小学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成功的激发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小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好英语,为以后深层次的英语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为了达到这样的母的,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设计出使用于小学英语的教学方案。

一、把游戏融入英语教学中,丰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小学生爱玩好动,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针对小学生的天性,应该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将一些小学生喜欢的趣味游戏添加进来,在课堂中加以运用,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使语言的学习由生硬、死板变得趣味,生动, 使得学生不仅英语能提得到提高,同时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例如,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将学生分组,两人一组,进行经典游戏“谁来比划谁来猜”,老师将需要复习的英语单词制作成小卡片,两个学生面对面,其中一个看到英语单词以后通过动作或者英语描述出这个要猜的单词,但是在描述的过程中千万不可以念出这个要猜的单词,如果猜出来,这个小组计分,猜不出或者小组成员在描述的过程中念出这个单词的话,这个小组不计分,各个小组依次轮流参加游戏,最后得分最高的小组老师可以申请给与小组成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如老师问一名学生:“What’s the time?”学生回答后再以同样的问题问旁边的同学,可以纵排,横排,斜排依次传下去,也可以随意点人回答。这样反复操练不同的句型,既可使所有的学生都集中注意力,熟悉所学句型的用法,又可以听出学生对语音的掌握情况。奖励得分第一的小组成员每人一个文文具盒或者本子之类,这样,让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到游戏进来,相信在这种趣味教学课中,没有学生走神打瞌睡,大家通过游戏的方式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仅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也巩固和复习了单词,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实践证明,使用英语游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轻松容易接受教学内容,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爱上英语。

二、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由简入繁,逐渐深入,优化语法教学,多运用多媒体的方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在开始阶段不宜太复杂,否则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进度容易引起一定的反作用,在针对小学生的教育中,要由简入繁,先从字母单词入手,等学生掌握好以后逐渐扩展到句子语法,要有计划的进行安排,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如果学生有听不懂的情况,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将学生的疑问及时解决再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法一直是学生们不愿学习,难以接受的地方,老师在讲解语法时,要循序渐进,难点要少,用能够吸引学生的句型讲解语法,使字母、句型、语法保持同步,多演练结合,保证学生能够在上完美一趟课后就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的作业和习题。其次,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口语做一些日常的交流,口语语法都要抓,运用好学生已经学到的知识开展有声有色的口语教学活动,培养口语能力,让学生的听说能够同时发展。例如,在课堂上可以举行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以学生自愿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取十一人扮演小学英语课本中的人物Mike、Bailing、Sarah、Miss white、Mr black、John、WuYifan、Chenjie、Amy、ZhangPeng、Liu Yun,确定好每个学生的扮演角色之后由老师布置相关的情节,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口语交流,交流结束后由老师指出其中的亮点和还要完善的地方,其他没有参加口语演练的学生就作为观众在结束后也要提出一定的建议,对于表现好和意见提的好的学生,可以给与一定的奖励,当然,在口语扮演活动中,内容是最主要的,不能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主角,通过表演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驾驭英语口语的能力。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板书一直是老师采取的主要教学工具,密密麻麻,费时费力,容量有限,浪费时间,学生也只能靠机械的抄笔记的形式学习,记忆起来也不方便,多媒体教学的出现对于小学英语教育不得不说是一个福音。在上课之前,老师可以事前把教学的PPT准备好,并且穿插一些图形和趣味问答,运用一些颜色鲜艳,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模版,这不仅节约了老师上课书写板书的时间,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除此之外,可以把测试试卷制作成PPT演示文稿的形式,把重点、难点、易错的知识点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好,提示学生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联系好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在学生做完试卷核对答案的时候,用超级链接的形式把答案链接起来,按下按钮就可以核对答案,这样会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英语教育作为英语教学的基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老师在这段时期起着重要作用,小学教师要采取科学、趣味的教育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一、利用单元整合方式,激发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小学生刚刚接触英语的起始点,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合理利用教学手段,保证学生爱学英语。在小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例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上册Unit 1 Hello,我们平时常说“嗨”,与之对应的单词就“Hi”,“拜拜、再见”对应的单词就是“bye”“goodbye”,而“hello”这个单词就是“你好”的意思,然后引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就是见面打招呼,主要内容:Hello,I am Wu Yifan.―Hi,I am Sarah.然后进行自我介绍,主要内容:What is your name?―My name is Chen Jie.最后再说再见,主要内容:Bye,Miss White. ―Goodbye.我们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开始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的目的。

二、运用单元附带的英文歌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语感

毕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但是我们运用歌曲培养学生潜意识中的学习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小学生性格贪玩好动,不能够做到长时间集中精力,如果运用英语歌曲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效果自然更加明显。在学习英语课文内容前,我们可以播放相关的英语歌,例如新标准英语一年级上册学习Unit 1 Hello课文后,我们可以找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英文歌曲,譬如Happy Teacher’s Day这首英文歌词是:hello happy teacher’s day,hello happy teacher’s day,hello hello Mr.cheng,hello happy teacher’s day,然而主要的歌词就只有hello happy teacher’s day这一句话,这样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记忆hello,teacher,happy,day等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词语,从而为学生学习英语课文打招呼的内容打下基础。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哼唱英语歌曲,从而培养小学生英语的语感,达到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目标。

三、利用单元整合的游戏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能力

小学生的天性都爱玩,因此,教师应当利用好小学生的这种性格特点,利用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具有教学效率的,通过游戏的形式来传授课程,不但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例如,在学习新标准英语一年级上册Unit 1 Hello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猜人物的游戏,大家可以闭上眼睛,互相猜测坐在面前的同学是谁,被猜的同学可以随便说一个名字,譬如:Hello,I am Wu Yifan.Hello,I am Chen Jie.然后旁观者需要对蒙眼同学对面的人物进行描述,让蒙眼的同学猜猜他说的姓名对不对。在描述人物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物描述能力,通过大量的口语表达和交流,他们必然会获得口语能力的巨大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游戏的乐趣,还能够在课堂中营造一种轻松、欢乐、活泼的学习气氛,从而更能够促进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进行单元整体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