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管理制度

篇1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财政专项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财政专项,是指由农业部和省财政厅预算安排的促进我省农业事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财政支农项目,不包括农业基本建设项目。

第三条农业财政专项管理坚持科学规范、权责分明、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专款专用、公正高效的原则。

第四条农业财政专项管理包括专项预算、项目申报、监督检查等方面。

第二章农业财政专项预算

第五条根据省财政厅年度预算编制要求,由厅财务处部署厅属单位农业财政专项预算编制工作。

第六条厅有关处室、单位按职责分工和农业事业发展需要编制本行业农业财政专项预算,经分管厅长同意后,送厅财务处。

第七条厅财务处根据厅年度工作重点、目标任务,编制全厅农业财政专项预算,经厅长同意或提交厅长办公会研究审定后,报省财政厅。

第三章农业财政专项申报

第八条农业财政专项申报实行“归口、统一、逐级”的原则。凡向农业部、省财政厅等单位申请农业财政专项,均以厅财字号文上报。各市农业部门申报农业财政专项均以局财字号文件上报。

第九条对农业部安排的农业财政专项,按照农业部下达的项目指南及有关要求,厅财务处、有关处室、事业单位研究提出申报意见,经分管厅长同意后,组织申报。

根据各市申报情况,厅财务处、有关处室、事业单位进行审核、汇总,拟定上报意见,经分管厅长同意后,报厅长或厅长办公会研究审定,以厅财字号文上报。

第十条对省财政厅批复的农业财政专项预算,厅有关处室、事业单位、财务处制定实施方案,经分管厅长同意,与省财政厅进行协商一致后,报厅长或厅长办公会审定,与省财政厅联合农业财政专项申报指南。

根据各市申报情况,厅财务处、有关处室、单位进行审核、汇总,按照前述程序,与省财政厅联合下达实施计划。

第四章农业财政专项资金支付

第十一条农业部财政专项资金,由厅有关处室、事业单位根据农业部下达的项目计划,提出分配意见和用款计划,经厅财务处审核,分管厅长批准后,拨付各市或项目承担单位。需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的专项资金,按国库集中支付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二条省农业财政专项资金,依据项目实施方案,由省财政厅下达。

第十三条市级项目主管部门在收到省拨付的农业财政专项资金后,要及时将项目资金足额拨付项目承担单位,严禁滞留、截留资金。

第五章农业财政专项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厅财务处、有关处室、事业单位负责农业财政专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厅财务处主要负责专项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厅有关处室、事业单位主要负责农业财政专项的技术指导、监督检查计划落实情况。

第十五条各市农业主管部门按照专项管理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及时向省农业厅反馈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六条项目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专项资金,严禁挤占、挪用资金。

第十七条项目单位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认真执行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保证专款专用、专账核算,对项目支出的原始凭证要严格审核,严禁白条入账和大额现金结算,严禁以各种名义计提项目管理费或奖励性支出。必须按照项目名称设置项目明细账,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算的,项目单位应设置项目辅助账。同一项目名称、执行不同内容的项目,要按照不同项目内容分别设置项目明细账或项目辅助明细账。

第十八条对实行招投标的项目和列入政府采购目录的设备、仪器等购置要按照有关项目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管理规定执行。

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现代财政制度;城乡财政管理;创新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乡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基层财政,在推进发展城乡一体化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城乡结构的调整,城乡一体化得到了推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城乡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与财政管理方式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从现代财政制度入手,探讨城乡财政管理方式。

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

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经济加速了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分配格局正在推进,城乡财政规模、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增加,城乡财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有的财政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为更好地发挥城乡财政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作用,非常有必要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过去城乡财政管理主要以“块”为主,这很难充分体现城乡财政管理的职能,难以有效的调动资金,应充分细化职务,由原来的块状为主逐步转向条线方向。现代城乡财政管理要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变革,加强财政人员培养,并细化职能配置,这对于加强财政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指导起到了积极作用,为规范城乡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城乡财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符的财政制度,完善各项制度,根据制度进行考虑,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城乡财政经济管理中,支农资金是重要部分,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财政支农资金实行的是分块管理,这种模式下政出多门,导致资金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问题,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资金作用。当前城乡财政管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整合资金就无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在不改变原有资金用途、管理权的前提下,多途径进行整合。城乡财政管理中,支农资金要统筹安排、管理,切实保障资金用到实处。将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县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项目实施。县市级财政部门在整合支农资金时,可以考虑项目整合,发挥项目合力,如以村为单位考虑所需的各类投入。

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财政管理应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中,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这就要求城乡财政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全面推进国库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制、支出报账制,建立资金使用绩效分析制度。可以采用资金使用绩效与下一年资金安排相挂钩的方法,建立奖惩机制,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实施全面财政公开制度

城乡财政管理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强化资金监管,实施全面的财政公开制度。城乡财政在整个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服务“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财政管理应加强资金监督,确保资金落实。如果城乡财政透明度低,监管就会面临难题。因此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讯,凡是与农民切实利益有关的收益、补贴等,全程进行个监督,可以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资金分配依据、计算方法等,了解资金去处,消除人们的疑惑,这样人们有了知情权、参与权,还能监督资金,从而全方面的监督城乡经济,避免挪用、占用投资内容、投资规模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城乡财政管理应规范工作流程,在乡财县管中,乡镇财政的支持应定期与县市级财政对接,确保收支核对一致,收据数据准确无误,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作用。

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强城乡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三中全会立足实际提出了重要战略思想。在现代财政制度中,预算制度处于基础地位,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处于首要地位,这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财政风险的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城乡财政存在体制不完善、收支不合理等问题,城乡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城乡财政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做好预算,把握预算编制质量关,把握住预算审批的法定程序关,把握住预算执行的进度关,把握住预算调整关。城乡财政管理中加强预算管理,能有效发挥《预算法》对财政收支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才能提高城乡财政的运行质量。

总之,城乡财政管理是我国财政的基石,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城乡财政管理应结合实际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财政资金;精细化;财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在报纸上,不难看到很多报刊杂志、网站上都标注着理财要公平,以及审查问题资金等等,这些消息都在反映一个问题,那就是财政资金管理中暴露出能力不足。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影响经济的同时也逼得政府改变用钱习惯,迎来一个财政体制的改革。财政制度走向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模式。

一、财政资金与精细化管理

财政资金是以国家财政为中心的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同时也包括了与国家相关的企业、事业及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财政资金是一个国家社会资金的主导,它对社会资金的运作有着巨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财政资金主要分为预算资金与预算外资金,对于财政资金的利用主要是投资再生,实现其经济效益与财政增收的目标,但是我过现行的财政体制中有诸多的弊端,管理体制落后,经营体制不灵活,这都是受到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使得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大打折扣,对于集体企业、民营企业或私营企业的扶持与帮助不够,虽然有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但是没有真正在财政根源上发挥作用。所以我们亟待转变财政资金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最早提高精细化管理主要来自于一些发达国家,是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同时还要对服务质量统一进行相应的细化,这是现代管理中所必须的要求。

精细化管理主要是建立在常规基础以及管理之上,同时还要把这种管理进一步深化,通过基本管理与思想体现出来,并且制定出了具体目标,即是减少管理使用各种资源,降低管理中所使用的成本。要在财政资金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就是为了能使财政资金的到最大效益的利用。精细化管理运用到财政管理中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财政规则,在引用的同时还必须要进一步细化、系统化,手段上也要采用标准化、程序化以及数据化。

然而在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而言,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管理内容的缺失,缺乏完整的管理体系。这就要依据资金运动过程,对财政资金进行科学引用。财政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了决策管理、战略管理等等若干个项目,但是许多方面都从如今财政资金管理现状中体现不出来。再加之现状的财政资金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涵盖机制。要实现精细化管理就必须要全面预算额与决算信息,还要及时的掌握信息管理以及全面负债的管理信息、权益以及投资信息、政府的成本信息等。还有就是财政资金管理手段的单一,只注重预算管理是现行的财政管理的现状,这样就会强化预算而弱化其他管理手段的职能与作用。管理制度过于框架化也是现行政府财政管理的一大弊端,这些制度对于具体的政府部门或单位而言是外部制度。

这些弊端都制约着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要实现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就必须在客服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制定出一套强有力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或制度,这是对于目前的财政资金管理现状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制度设计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需要制定一个精细化的流程。由于政府组织机构的庞大与复杂,所以难以设计一个标准的、同用的精细化管理流程。但是资金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以资金运动为线索,可以将不同的单位不同的业务进行概括和抽象,通过政府的执政理念和部门服务目标做指导,各部门相互配合做合理的流程设计,从第一步的资金筹集、资金分配、资金使用及使用效果,到税收、举债、其他收入;预算编制;业务开展或服务提供;预算决算或绩效报告的相互配合等等一系列的流程到达到社会经济效益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利配合。

但是精细化管理不能够仅仅体现出一种流程设计,还必须要确保这个流程能够有效的运行,因此还必须要建立出适合财政的资金管理理论基础,并且还必须要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首先就要政府的财政在精细化管理理论基础上,要将执行政策与服从命令作为传统行政管理的理念。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之中,没有充分利用好人员,也没有重视到他们的价值,在日常管理之中缺乏了灵活性与人文性,同时也忽视了管理上专业性。这样的模式势必会给财政资金管理带来阻碍,因此无论是管理还是治理的方式上都必须要进行相应革新。这种革新不是一句话就可以实现的,必须要融合精细化管理建立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实现财政资金管理的最终目标。模式出来之后还要做到透明度、负责任、灵活性、前瞻性、法律和正直相结合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合理地对国家资源的有效使用。

其次,要建设政府财务管理制度。明确政府主题的管理目标和财务受托责任,了解政府主体的层次性,是由宏观调控主体与微观主体相结合的总体,使所有的理财活动都有共同的目标指向;完善政府财务的信息系统建设,资金不单单随着业务流动不断变化的金额,因此对于政府及其部门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原来的预算会计系统不能胜任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一个可以全面反映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受托责任和管理绩效的会计信息制度体系是财政资金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手段。在政府财政建设中要明确政府资金的运作程序和运动过程,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政府资金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涉及法规性强、环节多,所以管理的时候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并且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对于社会生活经济具有广泛的影响。因此,对政府的资金运动的管理不能是简单移植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模式,更要考虑政府的特点和管理目标去设计精细化管理和控制制度。政府资金运作的目的不是获得利益,而是完成政府的目标。因此,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政府组织的所有行为都朝着政府的目标在运转,不能偏离政府的执政理念,制定一套属于政府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在实现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的时候,不能忽略的就是将政府及各部门的财务管理的权限理清。合理的配置权限就等于是合理的配置责任,建立完善的各层级和各部门的财务绩效制度。各部门的财权和事权的配置也事关区域发展目标的实现,而这个部分目前的争议很多。也导致了包括地方政府债务膨胀并且难以掌握准确规模在内的诸多不良现象。不能明确责任就不能评价绩效,进而不能控制资金流动各环节的数量属性和质量属性。所以难以实现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这也就使得精细化管理进入到财政资金管理中重要起来。所以要将绩效明确地方政府理财和各部门的权限与责任结合起来,建立约束制度。

三、结语

总的来说,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就是加强预算,提高效率,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项目预算管理,牢固树立绩效预算意识,细化各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不断的改进财政资金管理模式提升效益,使得国家、政府的各项财政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因财政管理漏洞而造成的资金流失。

参考文献:

[1]季明,陈恃雷.上海审出问题资金3.39亿元政府理财能力不足[N].第一财经日报,2005-08-12.

[2]姚丽萍,晏秋秋.政府理财能力要进一步加强[N].新民晚报,2008-03-08(头版).

[3]张娆.新公共管理模式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5(10):55-58.

篇4

关键词:财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包括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是我国行政管理职能和权力部门,是以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权力部门。在上个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颁布了两部制度,分别是《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解决我国改革开放早期社会变化对行政事业单位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属于过渡性质会计制度。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财政分配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这过渡性质的制度,似乎凝固了新时期会计核算步伐。该局面对于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协调发展非常不利,并且影响到国内财政机制运行,甚至于会产生财政的风险。所有地方财政的管理体制创新改革均不可避免财政层级的简化问题,这关系着财政管理成本降低与效率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明晰。财政预算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管理制度难以有效解决事权划分和政府之间的税种难题,因此需要不断的革新和完善。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一、财政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作用

(一)利于单位预算和核算精细化

从财政管理方面来分析,新制度确立有利于管理资金类型、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流向等各方面的核算。例如,《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提到,将支出功能分类科目的核算进行细化,并且增多了精算的方式,以双分录操作方式为例,双分录操作方式有效的促进数据的使用,并可以对数据操作进行不同维度检测以及查询,可将数据更为清晰和直观的反应出来,便利于数据统计部门更好的将数据使用提供依据[1]。

(二)更为直观的体现全面化

新制度执行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在行政单位以及事业单位中开展会计核算目标需要一个既定的过程,并且重点在于可充分利用预算管理资源,并不断的满足财务双重管理的目的。这样的方式优点如下:1)不断的优化单位财务报表结构,使得整个结构更趋向合理化;2)增加正在建设中的管理项目,并规定各个科室必须定期汇报会计信息;3)可以检查出体制外的资金项目。新制度的执行能更好的将单位整体的财务状况展示出来,使得资金结构更为优化。

(三)客观体现单位综合财务状况

执行新制度,在处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方面具有更为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对于五星资产管理方面具有较大的改变,例如,许提折旧以及摊销等缺陷作了进一步的优化,这种方式能客观地展现出管理综合财务情况客观,能及时有效预防“小账”的情况出现[2]。杜绝再出现类似的情况,使得行政单位的会计更为清晰,以便更好对财力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客观反映综合财政状况。

二、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

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措施,有以下的3方面体会:其一,不断地做好制度本身的完善工作;其二,要做好有关工作的融合以及连接工作;其三,发挥信息财务管理的优点[3]。基于财政管理视角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会计制度改革要根据上述3方面开展。

(一)完善新制度自身的补充工作

每一项制度要在正确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完善,近时期新旧制度间的更替工作正好证实了这一点。从新制度执行现状来看,新制度的颁布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发挥实际的意义,能做到有理可依,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问题,一般在执行应用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因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固定资产能否做好计提折旧操作,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以就计提、折旧的年限的具体年限已作出相对应的指导。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严重不利于行政单位财务制度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改革中需要注意财政层级框架设计的简化,严格根据每一种税种所占比情况进行规划,以期在保证税收合理性;同时,新制度的使用范围,依据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选择的会计制度,当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关于制度自身而言,还需要做更深一层的政策制定,以便更为完善的规定制度,使之应用于全国各个范围内,统一使用标准[4]。

(二)要做好有关工作的融合以及连接工作

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属于不同范畴。从改革方面来分析,单位资产管理、财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需要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制度制定不断进行完善,新执行制度要做好对应的工作,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要不断的增强行政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之间的衔接工作,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实现统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使用,尤其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方面,将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型,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账务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快的做好分类工作,对财务核算与资产管理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将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规定作为参考依据,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融合与连接。

(三)发挥信息财务管理的优点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实现统一管理模式。在预算、核算以及决算方面,使用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建立并不断的完善数据库,将单位所有的会计核算信息归纳到同一个数据库中。使得我国的财政管理模式更为专业,对于核心业务系统的使用,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这样能不断的优化核算的业务流程,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全面实现财务核算集中管理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每一个行业的都在不断的进行制度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财政管理和政府会计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霍锦秀.从财政管理视角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12(06):187-188.

[2]陈黎笋.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讨[J].财会学习,2015,5(18):49+100.

[3]刘薇.从财政管理角度浅析行政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J].财经界(学术版),2016,5(03):150.

篇5

2004年1月,赣州市在市级机关、全额事业单位实行工资统发的基础上,对市本级财政基建、城建资金实行了财政直接支付,并取得了成功,积累了操作经验,打开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同年10月,为了稳步推进我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经市委批准同意,以市人民政府文件正式下发了《赣州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2005年1月率先在市财政局、市水利局等8个有代表性的市直主管部门及下属单位共33个预算单位正式进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将单位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等全部纳入改革范围,从而拉开了赣州市市级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序幕。

从目前改革的情况看,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正在顺利、平稳、扎实地向前推进,并已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一是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明显提高。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基础上,财政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解决了过去由于资金层层拨付到位不及时的问题,方便了单位尤其是基层预算单位的用款,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同时,通过使原来分散在各部门单位的预算结余资金全部保留在国库,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调度的能力,为降低财政筹资成本,提高财政资金运行效益创造了基础条件。二是预算执行透明度显著提高。全新的运行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的来源机制。以财政资金的每一笔支付交易为基础信息,通过电子化信息传输处理,预算执行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大幅提高,提高了预算执行透明度,为财政部门进行预算执行管理和宏观分析调控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三是预算执行监督制约明显加强。在新的财政国库管理体系下,通过电子化、网络化手段,实现了对财政支出信息的全面和明细记录,建立了相互制约的内部操作流程,基本形成了过去无法实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四是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利于促进部门预算的合理编制,使整个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更加透明也更具科学性。改革实施以来,各改革单位均能认真按照用款计划申请和财政规定的资金用途使用财政资金,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科学性和规范性都相应得到了加强。同时,预算单位通过使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在数据录入、财务处理、数据上报等方面更为快捷,便利,预算单位的支出管理也更为细致,管理水平也有新的提高。

二、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严格把握政策,规范推进改革

1、制定制度体系,健全支付机构。

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赣州市市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实施步骤和配套措施进行了明确部署。同时依据改革方案,制定了资金支付、会计核算、银行清算、结合资金处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对财政内部业务操作规程进行调整、规范,建立完善了资金审核、拨付、结余管理监督制度体系。2006年,根据具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资金支付管理办法,简化了工作程序,加强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单位用款。

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需要,市级成立了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具体办理财政直接支付业务和加强授权支付监督。国库支付中心与国库科实行合署办公,国库科科长同时兼任支付中心主任,保证了国库改革工作统一协调运转。

2、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规范资金操作。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改革首先从清理整顿改革单位银行账户入手,共撤销账户84个。为减少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震动,对单位现有银行账户、资金,采取了“清理规范、划断管理、逐步撤销”的办法,允许单位暂时保留一个原有账户核算自有资金,禁止从零余额账户再向原有账户划拨资金,财政性资金全部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支付和清算,基本实现了财政资金在实际支付前不流出国库和财政专户,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财政资金大量沉淀、闲置在预算单位账户问题。

3、搭建支付平台、提高技术保障。

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系统是推进改革必需的先决条件。市级财政投入100多万元,为每个改革单位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和网络设备,建立起了覆盖财政部门、银行、预算单位的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各部门都通过登陆支付系统完成业务操作,从预算指标的下达和资金申请、支付、清算全部实现网上操作,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可以利用网络手段,对每笔财政资金支出的全过程进行双向实时动态监控。

2006年,为提高财政管理自动化水平,我们以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为核心,积极推进财政各业务系统的整合,建立起了涵盖指标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国库集中支付、工资统发、拨款、政府会计等财政核心业务功能的统一系统平台。一是将指标管理软件的可执行指标实时划转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拨款系统中,既满足单位及时用款需要,也使国库部门实时掌握预算指标的变动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大大方便了预算执行分析。二是工资统一发放数据直接转换成单位直接支付申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国库支付系统和拨款系统发生的支出每日转入政府会计系统,自动生成总预算会计账务。四是根据改革需要,在国库支付系统增加和改进了网上对账、银行账户禁转、年终结余资金自动结转、预算执行情况网上查询等操作,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功能。

(二)结合我市实际,创新业务模式

1、做好会计集中核算转轨工作。我市会计集中核算改革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实施范围不大,市级会计核算单位仅有23个,且单位人员比较少,经费数额也不大。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整体转轨方式,取消会计集中核算,将原会计集中核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对具备会计核算条件的单位,恢复会计核算职能,移交会计档案;对不具备条件的单位,由市机关事务局会计中心为其会计核算。

2、推行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核算。我市有些部门下属单位比较多,但所辖单位人员少,大多安排一名办公室人员处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经过试点摸索,我市率先在全省推行部门集中支付核算,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市文化局、市机关事务局成立财政支付分中心,采取“统一开户,集中支付,分户核算”的方式,统一办理单位资金的集中支付,做好集中支付资金收支业务的核算,向各单位提供资金活动情况。此举对节约单位人力资源,降低改革成本,规范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财政支付分中心与财政支付中心形成互补,减轻了改革推行阻力。

(三)强化服务意识,保证改革平稳运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财政资金运行机制的根本变革,不仅涉及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变化,而且涉及一些部门和单位利益的调整,甚至触及和暴露一些多年积累的深层次矛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为此,我们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同时,大力改进服务,积极提高效率,努力化解矛盾和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改革工作。

1、把强化服务放在突出位置。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我们通过召开改革动员、制作并发放改革宣传小册、开通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网等多种形式,宣传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三不变”原则(即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努力消除预算单位的顾虑,进而使预算单位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同时,我们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两年来举办培训班3期,并深入到所有新增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上门一对一单独辅导,共培训人员200余人,使各方管理和办理支付的负责人、经办人熟悉了改革政策和系统操作技术,确保了集中支付改革在各单位、各环节顺利实施。二是加强协调沟通。根据改革进展情况,多次召开改革座谈会、协调会,主动征求银行、预算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意见,当面探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定期组织人员深入改革单位了解情况,认真听取他们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落实各项服务措施。开通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网站,改革信息,提供网上服务。设立热线电话,进行政策和技术咨询。成立应急服务小组,随时上门服务。加强对银行服务质量考核,督促银行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实行AB岗工作制度,对正常业务采用“一人为主,一人为辅”新的受理方式,避免当主办人不在岗位时,造成业务无人受理情况的发生。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加深了预算单位对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改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改革的良好环境。

2、不断简化业务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针对改革初期资金拨付程序繁杂的问题,经与各银行、预算单位和业务科多次协商,不断简化业务程序。一是针对基本支出用款比较稳定、均衡的特点,基本支出用款计划由预算单位按月编报改为全年一次性分月编制,减少上报次数,同时取消主管部门和业务科审批环节,单位上报后,国库科直接审批。二是统发工资支付申请改由支付系统自动生成,减少预算单位上报和支付中心审核环节。三是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单位用款计划和支付申请通过网上申报、审核,用款额度通过网上下达,银行、财政和预算单位三方账务实行网上核对,逐步取消纸质单据,减少了大量纸质单据的打印和单位的往返奔波。四是强化工作责任,规范工作时限,用款计划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下达,资金支付在当天完成。

篇6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 行政单位 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也称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管理制度,是被市场经济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管理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它是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所有财政性收入都要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所有财政性支出都要在支付行为发生时通过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以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方式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及其特征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称之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指的是对财政资金实行集中收缴与支付的制度,其实质上表示为依托于国库单一账户实现对国库资金集中管理。

总结归纳来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备三方面特征:(1)财政机构统一设立国库单一账户;(2)构建预算执行机构,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大信息管理系统执行力度;(3)财政支出由财政部门直接负责,全部财政收入均应计入国库。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认识淡薄

一些预算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削弱了单位的财权,在资金的使用上受限制,不利于本单位的业务开展,因此主动性不强,甚至有抵触情绪。

(二)缺乏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国库集中支付背景下,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模式愈加难以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求,其主要体现为:(1)现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及现金管理等多项业务脱钩严重;(2)以往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等已不适应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需求,以致财务管理高效性应用价值难以充分发挥。

(三)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要求,并且轻管理现象日益突出,会计人员从业技能水平不高,职业道德素养低下,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活动稳定开展。深入分析发现,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基础薄弱,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从而导致财务管理职能流于形式。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进相关建议

(一)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国库集中支付变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重新认知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自身财务管理意识,一方面,把握财务管理内涵,明确财务管理目标,熟知财务管理操作流程等;另一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财务预算及财务分析信息系统,打破以往被动式财务管理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主动式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顺利推行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二)加大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

实践表明,部门预算环节至关重要,即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最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库集中支付执行高效性,所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落实好下述四方面工作:(1)以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性原则为指导开展部门预算编制活动;(2)构建完善的预算体系,加大制度建设力度;(3)加强预算编制监督管理,以保障预算编制的高效性。

(三)转变财务管理理念

国库集中支付变革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重新认知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自身财务管理意识,一方面,把握财务管理内涵,明确财务管理目标,熟知财务管理操作流程等;另一方面,引入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财务预算及财务分析信息系统,打破以往被动式财务管理模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主动式财务管理模式,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顺利推行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四)加大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

实践表明,部门预算环节至关重要,即部门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最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库集中支付执行高效性,所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落实好下述三方面工作:(1)以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性原则为指导开展部门预算编制活动;(2)构建完善的预算体系,加大制度建设力度;(3)加强预算编制监督管理,以保障预算编制的高效性。

四、结论

总之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预算资金的各项收支活动,全部纳入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作和管理。借助银行清算系统和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在办理每一笔财政拨款的支出和用款的去向、用途及用款进程,完全处于财政监控的透明状态。同时,事业单位按规定报送的财政支出月报,也是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收支监管加强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在资金审核时,要充分考虑到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的可行性、资金使用的合理性、绩效等多方面因素。

参考文献:

[1]肖婉萍,黄茂芳. 浅谈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现代农业科学,2009(04)

[2]赵小玉.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刍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6)

[3]杜俊. 事业单位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思考[J]. 财经界(学术版),2011(05)

[4]解丹,欧阳红. 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财务与金融,2008(06)

[5]吴文臣. 试论完善事业单位财政集中支付的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 2009(07)

[6]陶丽波,谷继凤.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2)

篇7

[关键词]地市级财政 国库管理制度 改革推行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303-01

湖北省荆门市财政局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衔接配套、整体推进”的原则,于2002年上半年率先在全省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将市直各预算单位的预算内、外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及政府性基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管理,2年累计办理财政资金收付业务59997笔,涉及收入23.46亿元,支出22.19亿元,其中财政直接支付15.3亿元,直接支付率达70%,收到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大战役”奠定改革基础

1、开展人、财、物、账户、政策等“五清”,摸清家底。2000年上半年,市政府牵头组织市财政、审计、物价、人事等部门对市直247个单位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全面清理,以强硬措施清退超编、借调人员312人,清缴预算内外资金4528万元,取消违规收支项目113个,归并资金1.92亿元,五项清理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成果,为下一步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2、将各部门收支细化、亮化,编制部门预算。这次战役的关键是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也是攻坚之战。实行部门预算后,不但制约了部门间的不合理利益分配关系,彻底终结“会哭的孩子多吃奶”的现象,同样也制约了政府和财政部门自身随意追加预算拨款的权力。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2000年荆门市实施的综合财政预算、零基预算、开门预算等13项配套改革措施一一落实位,2001年市直各部门压缩各项开支达5000多万元,节俭办事之风骤然兴起。

3、组建国库执行机构,推行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设置和健全国库管理机构,是顺利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备前提和重要保证。按照政事分开、精简高效的原则,2002年7月荆门市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挂牌办公,负责管理预算内、外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和政府性基金。推行改革过程中,中心坚持“五个不变”的原则,保障预算单位的合法权益。一是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不变。二是单位的会计管理主体责任不变。三是单位的资金管理权限不变。四是单位的债权债务不变。五是部门集中核算中心的管理职能不变。“五个不变”让预算单位吃了一颗“定心丸”,消除了对改革的顾虑。

“四个集中”概括改革内容

2001年3月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荆门市财政局认真学习《方案》后,发现如照搬中央的改革方案,将会与地市级的实际情况相背离,改革将会中途搁浅。考虑到上述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沿海先进城市的改革经验,荆门市财政局果断提出了 “财政集中收付、部门集中核算”的改革模式。具体可概括为“四个集中”。

1、集中账户,变多头设置为统一设置。账户设置过多过滥,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2、集中资金,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通过账户清理累计归并资金4.23亿元,将所有财政性资金,按部门预算编制口径、按资金性质实行财政集中管理。有效的整合了闲散资金,扩大了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度空间,有力保障了重点支出需要,实现了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改革发展的目标。

3、集中收付,变层层划拨为直接划拨。取消收支中间环节,规范收入收缴程序和支出拨付程序,预算内收入直达金库,预算外收入直达专户。

4、集中核算,变事后监督为全程监督。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集中到部门财会核算中心,所有开支都要经过部门财会核算中心和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两次审核,财政支出严格实行资金与指标双重控制、核算中心与收付中心双层控制。

“三关严把”体现监督职能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财政监督关口前移,由原来的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在实际操作中,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对财政支出实行指标(计划)、资金控制,没有预算指标不能支出,没有资金也不能支出。出台《市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办理收支业务的审核内容及标准》,明确中心内设机构的审核职责,原始凭证真实性、完整性、合规性、合法性的审核规范,津补贴、差旅费、电话费、基建款等项目的审核标准。坚持严把原始票据审核关、政府采购控制关和津补贴发放标准关,拓宽了财政监督的范围,增强了财政监督的效果。

一是核审退回不合规票据。对于发票不正规、财会主管未签字、资金账户余额不足的支付凭证,中心坚决拒付。

二是核审退回没经政府采购的单据。对不符合政府采购要求的支付申请,中心坚绝拒付,并要求到采购办补办相关手续,规范了预算单位政府采购行为。

三是核审退回超范围津补贴。针对节假日津补贴发放这个较敏感问题,中心按照《荆门市津补贴管理的有关规定》的要求,统一发放标准。该市某局发放“十一”节假日补助超标300元,单位报账时中心坚决拒付,单位改为“加班补助”,仍遭拒付,最终按100元/人的标准发放。

中心成立至今累计退回不合规票据788张,不合理开支1,595万元,其中,未实行政府采购的资金627万元。工资、社保、基建等专项资金拨付到位率达100%。遏制了一些单位超标准、超范围滥发津补贴的现象,缩小了市直各预算单位之间贫富差距,较好地理顺了分配关系。由于把关严格,各预算单位到中心报账时不再存有侥幸心理,不合规单据退回率大幅减少。

“四个结合”扩大改革效应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为方向,对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会计委派等财政改革,适时进行完善、规范,较好地实现了各项财政改革之间的对接、配套。为此荆门市实行了“三个有机结合”。

一是与部门预算改革有机结合。完善的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荆门市财政局本着“有保有压、有进有退”原则,科学定员定额标准,“亮”化部门预算编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建立在了比较明晰的预算基础之上。

二是与收支两条线改革有机结合。实行“收支两条线”是落实国库集中收付的重要保证。按照“单位开具通知、银行代收开票、财政统一管理”的原则,荆门市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附加)、其他收入等彻底实行收缴分离,对罚没收入彻底实行罚缴分离,取消收入过渡户,收入直达国库或专户,支出经审核后列支,规范了执收执罚单位的行为,防止了乱收滥支、自收自支的情况发生。

三是与政府采购改革有机结合。政府采购是财政支出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篇8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审计机关在各自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派出机构,应当在规定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审计机关的派出机构,应当根据审计机关的授权,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决定。

根据需要,国务院可以依法调整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

有财政违法行为的单位,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及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个人,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由监察机关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统称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照人事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补收应当收取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一)违反规定设立财政收入项目;

(二)违反规定擅自改变财政收入项目的范围、标准、对象和期限;

(三)对已明令取消、暂停执行或者降低标准的财政收入项目,仍然依照原定项目、标准征收或者变换名称征收;

(四)缓收、不收财政收入;

(五)擅自将预算收入转为预算外收入;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管理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条财政收入执收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滞留、截留、挪用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三)坐支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四)不依照规定的财政收入预算级次、预算科目入库;

(五)违反规定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财政收入上缴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条财政部门、国库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上解、下拨财政资金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延解、占压应当上解的财政收入;

(二)不依照预算或者用款计划核拨财政资金;

(三)违反规定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四)将应当纳入国库核算的财政收入放在财政专户核算;

(五)擅自动用国库库款或者财政专户资金;

(六)其他违反国家有关上解、下拨财政资金规定的行为。

第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

(二)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三)滞留应当下拨的财政资金;

(四)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

(五)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第七条财政预决算的编制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追回有关款项,限期调整有关预算科目和预算级次。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处分:

(一)虚增、虚减财政收入或者财政支出;

(二)违反规定编制、批复预算或者决算;

(三)违反规定调整预算;

(四)违反规定调整预算级次或者预算收支种类;

(五)违反规定动用预算预备费或者挪用预算周转金;

(六)违反国家关于转移支付管理规定的行为;

(七)其他违反国家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擅自占有、使用、处置国有资产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限期退还违法所得和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九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违反国家有关投资建设项目规定的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截留、挪用、骗取的国家建设资金,没收违法所得,核减或者停止拨付工程投资。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截留、挪用国家建设资金;

(二)以虚报、冒领、关联交易等手段骗取国家建设资金;

(三)违反规定超概算投资;

(四)虚列投资完成额;

(五)其他违反国家投资建设项目有关规定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国家有关规定,擅自提供担保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造成损失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一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有关账户管理规定,擅自在金融机构开立、使用账户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有关财政资金,没收违法所得,依法撤销擅自开立的账户。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第十二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被挪用、骗取的有关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滞留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三)截留、挪用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四)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行为。

第十三条企业和个人有下列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收缴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隐瞒应当上缴的财政收入;

(二)截留代收的财政收入;

(三)其他不缴或者少缴财政收入的行为。

属于税收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四条企业和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违反规定使用、骗取的有关资金,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被骗取有关资金10%以上50%以下的罚款或者被违规使用有关资金10%以上30%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以虚报、冒领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挪用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三)从无偿使用的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中非法获益;

(四)其他违反规定使用、骗取财政资金以及政府承贷或者担保的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行为。

属于政府采购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有财政违法行为的,依照本条例有关国家机关的规定执行;但其在经营活动中的财政违法行为,依照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单位和个人有下列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之一的,销毁非法印制的票据,没收违法所得和作案工具。对单位处5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一)违反规定印制财政收入票据;

(二)转借、串用、代开财政收入票据;

(三)伪造、变造、买卖、擅自销毁财政收入票据;

(四)伪造、使用伪造的财政收入票据监(印)制章;

(五)其他违反财政收入票据管理规定的行为。

属于税收收入票据管理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

第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财务管理的规定,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者其他公款的,责令改正,调整有关会计账目,追回私存私放的资金,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十八条属于会计方面的违法行为,依照会计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处理、处罚。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的,还应当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

第十九条属于行政性收费方面的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有关部门依照其规定处理、处罚、处分。

第二十条单位和个人有本条例规定的财政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被调查、检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拒绝、阻挠、拖延。

违反前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属于国家公务员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向与被调查、检查单位有经济业务往来的单位查询有关情况,可以向金融机构查询被调查、检查单位的存款,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配合。

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在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证件;查询存款时,还应当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签发的查询存款通知书,并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三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依法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在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并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在此期间,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

第二十四条对被调查、检查单位或者个人正在进行的财政违法行为,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应当责令停止。拒不执行的,财政部门可以暂停财政拨款或者停止拨付与财政违法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责令其暂停使用;审计机关可以通知财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主管部门暂停财政拨款或者停止拨付与财政违法行为直接有关的款项,已经拨付的,责令其暂停使用,财政部门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将结果书面告知审计机关。

第二十五条依照本条例规定限期退还的违法所得,到期无法退还的,应当收缴国库。

第二十六条单位和个人有本条例所列财政违法行为,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可以公告其财政违法行为及处理、处罚、处分决定。

第二十七条单位和个人有本条例所列财政违法行为,弄虚作假骗取荣誉称号及其他有关奖励的,应当撤销其荣誉称号并收回有关奖励。

第二十八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的工作人员、、的,给予警告、记过或者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及其他有关监督检查机关对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依法进行调查、检查后,应当出具调查、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机关已经作出的调查、检查结论能够满足其他监督检查机关履行本机关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检查机关应当加以利用。

第三十条财政部门、审计机关、监察机关及其他有关机关应当加强配合,对不属于其职权范围的事项,应当依法移送。受移送机关应当及时处理,并将结果书面告知移送机关。

第三十一条对财政违法行为作出处理、处罚和处分决定的程序,依照本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单位和个人对处理、处罚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复议或者提讼。

国家公务员对行政处分不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出申诉。

篇9

关键词: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构建

Abstract:Thegovernmentprocurementraisesthefinancialfundsuseefficiency,reducesthewaste,suppressesthecorrupteffectiveway,butthepresentourcountrydidnothavetheunificationlegaladjustment,causesthegovernmentprocurementtolacktheunificationthelegalbasis.Thisarticlemainlyproposedtwoviewsonthegovernmentprocurementlegalregime''''sconstruction:First,establishmentgovernmentprocurementfundamentallaw;second,perfectgovernmentprocurementnecessarymethod.

keyword:Governmentprocurement;Legalregime;Construction

一、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政府采购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机构,为了开展日常财务活动或为公众提供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手段、方法和程序,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服务和工程的行为。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人们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入,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都具有相当规模的我国政府采购,缺乏完善、统一的法律制度规范。近几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进行统一的论证和科学的制度设计,条块分割情况十分严重,政府采购仍处于较混乱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一)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需要

在我国不同地区和部门颁布的政府采购法律文件中,对政府采购的界定、政府采购主体、政府采购包括的内容、管理政府采购的机构等都规定的不尽相同。如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规定,财政部规定:“财政部负责全国政府采购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北京市规定:“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市财政局所属北京市政府采购办公室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上海市规定:“上海市政府采购委员会是本市政府采购的领导机构,负责制定政府采购政策、审议政府采购目录、协调政府采购的日常管理工作。采购委员会设立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政府采购的日常工作。”在其它方面,也存在同样的差异,因此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采购上的不规范。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统一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二)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利用财政资金的需要

由于缺乏统一、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各自为政,环节多,单价高,采购方式不规范、不透明,导致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等浪费现象依然存在。据有关专家对政府采购试点地区招标采购的情况分析,节约率普遍在10%-15%以上,部分项目达到30%-50%。对于滚存赤字已达千亿元的我国财政来说,实行政府采购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改革,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很难达到上述效果。尽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已颁布实施有关规定,但由于其效力低,内容差异大,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三)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的需要

在日常工作中,不仅每一级政府都会参与物资和劳务的采购,而且数量可观,金额巨大。但许多官员或一般公众对采购程序却知之甚少,这就给采购人员使用种种方式来操纵结果提供了可能。厂商为了销售常常采取各种利诱手段诱使采购者购买质低价高的商品,导致腐败现象发生。建立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增强政府采购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使政府采购过程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同时,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增加惩罚欺诈行为和行贿受贿的条款,可以对腐败现象进行有效防治,从而促进政府采购过程的廉洁。

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三公”原则

“三公”原则就是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公开原则是世界各国管理公共支出的一个共同原则,因为政府采购合同是采购机关使用纳税人税款和其它公共专项投资签订的买卖合同,在采购中必须对纳税人以及社会公众负责。因此,要求政府采购依据的法律、政策、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预审和评价投标的标准等都必须对社会公开,以便公众和检察、监督机构进行审查、监督。公平原则是指所有参加竞争的投标商都能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并受到同等待遇。也就是说,对所有参加投标的供应商、承包商、服务提供商等,应一视同仁,不得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但为发展本国经济,推进国内就业而歧视外国竞争者的情况除外。因为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发挥竞争的作用,才能保证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公正原则是指评标过程中应客观公正,防止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以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在政府支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实现政府与市场在支出管理领域的最佳结合。

(二)坚持竞争性原则

世界各国都将竞争性原则作为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政府采购的目标主要是通过促进供应商、承包商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最大程度的竞争来实现的,通过卖方之间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使投标人提供更好的商品、服务和技术等,并且设法降低产品成本和投标报价,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形成政府采购的买方市场,从而使用户能以较低价格采购到质量较高的商品,实现政府采购高效率的目标。

(三)坚持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也是各国常见的采购原则。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管理效率两个方面,经济效率要求政府在采购过程中,能大幅度的节约开支,强化预算约束,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市场机制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管理效率原则要求政府经常公布招标信息,减少中间环节,及时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和劳务,使财政管理从价值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规范支出管理,提高支出效能。

(四)坚持合理保护民族工业原则对本国政府采购市场的适度放开并有效保护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目前为止,只有参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的成员国,才按照协议的要求开放国内政府采购市场,大多数国家还只是在本国范围内进行竞争,以保护民族工业。如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国内产品优先原则,日本和其它国家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更应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地保护国内的政府采购市场,适当限制外国产品的数量(尤其是电子、汽车等幼稚产品),以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政府采购需要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

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现和重要依托,对政府采购进行法制化管理是对政府采购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方式。随着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政府采购规则,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政府采购协议》、欧盟制定的《关于货物、工程及服务采购的示范法》、世界银行实施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贷款采购指南》等。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不足,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些地方和部门才开始规范政府采购活动,但至今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专门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政府采购实务中,采购部门都是根据不同的采购行为,适用不同行政部门的规章、办法、规定和条例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发展,政府采购活动急需进一步规范,要求健全政府采购的统一法律制度。

首先,政府采购基本法是政府采购法律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政府采购的最主要依据。具体内容应包括:总则、采购方式及程序、监督、履约、纠纷的解决、法律责任和附则等内容。总则部分应明确规定本法的宗旨、适用范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政府采购的主要管理部门及其职责。采购方式及程序部分应规定采购的主要方式、其它方式及其程序。主要方式应采取招标投标方式,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招标投标是一种有组织的、公开的、规范的竞争。监督部分应规定质疑和投诉,主要内容是作为公众、检察、监督机构有权对采购项目、合同条件、投标人资格、评标标准、采购从业人员资格、采购管理和经办人员行为规范等提出质疑和投诉,以充分体现公开原则,节约财政资金。履约部分主要规定采购人员代表政府和投标人订立合同后,签约双方应如何履行合同,履行的原则、规则等。纠纷的解决主要是规定在履约过程中发生纠纷后,是诉讼还是仲裁解决,或是采取一般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或裁或审。法律责任部分既应包括招标投标中的法律责任,又应该包括履约过程中的法律责任;既应规定招标方的责任,又应规定投标方的责任;既应规定单位的责任,又应规定直接责任人员和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的责任。

其次,政府采购法律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即除了政府采购基本法外,还应有与之相配套的招标投标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等。

招标投标是政府采购中最富有竞争的一种采购方式,能给采购者带来价格低、质量高的工程、货物和服务,有利于节约国有资金,提高采购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已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这部法律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政府采购方面的专门法律,特别是从事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有了法律依据,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配套法律。

合同是政府采购的法律形式,合同法也就成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政府采购的订立过程与一般合同的订立过程不同,它不像一般合同那样完全是双方当事人自由意思的表示,而是一个完全公开的过程,受公众及有关部门监督检察的过程,也是一个招标投标的竞争过程。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作为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应是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补充,当政府采购基本法没有规定时,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产品质量是政府采购质量的重要标志。被采购产品质量过硬,被采购服务优质上乘,被采购方信誉可靠,才能实现政府采购的经济、高效目标,才能达到节约财政开支,合理利用财政资金的目的。因此,产品质量法也应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管者的商品”,“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它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等规定,其目的是为了鼓励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而政府采购的目的就是通过政府采购促进正当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也是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它部门法律比如国际贸易法、国际税法、公司法、行政法、刑法等法规中与政府采购有关的规定,都应属于政府采购法律体系的构成内容。此外,国务院各部门、地方人大和政府也可根据政府采购基本法的规定,结合本部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政府采购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及地方政府规章,共同构成我国完整的统一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参考资料】

[1]谭刚.改革现行采购模式,建立政府采购制度[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9,(3).

篇10

第一条为了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合理、有效地使用,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国家蓄滞洪区是指《暂行办法》附录中所列的蓄滞洪区,其运用是根据批准的洪水调度运用方案,按照调度权限,由防汛指挥机构的分洪命令所实施的分洪运用。

第三条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以下简称补偿资金)是政府为了保障蓄滞洪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所设立的专项资金。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损失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给予补偿,其他蓄滞洪区运用损失由地方财政给予补偿。

第四条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安排。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其他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补偿资金使用对象、范围及标准

第六条蓄滞洪区内具有常住户口的居民(以下简称区内居民),在蓄滞洪区运用后依照《暂行办法》和本规定获得补偿。

区内居民同时根据国家规定享受与其他洪水灾区灾民同样的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

蓄滞洪区运用时,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蓄滞洪区的淹没范围加以界定。

第七条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和财产新旧程度,合理确定区内居民补偿项目的水毁损失价值。

第八条蓄滞洪区运用后,对区内居民遭受的下列损失给予补偿:

(一)计税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水毁损失;

(二)住房水毁损失;

(三)无法转移的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水毁损失。

第九条农作物补偿包括粮食、蔬菜、油料和经济类作物的水毁损失。专业养殖主要补偿以养殖业为主业的家禽家畜以及水产养殖的水毁损失。经济林主要补偿果树类、苗圃等水毁损失。具体补偿项目及标准如下:

(一)农作物。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统计上报的蓄滞洪前3年(不含分洪年份,下同)同季平均产值的50%~70%,并按类和实际生长期实行亩均定值补偿。

1.粮食类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豆类、薯类等。

2.蔬菜类作物主要包括:各种蔬菜、瓜果等。

3.油料类作物主要包括:花生、芝麻、油菜等。

4.经济类作物主要包括:烟叶、甘蔗、麻类、药材、棉花、花卉等。

(二)专业养殖。主要补偿以养殖业为主业的水毁损失,主要包括: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的专业养殖,水面精养、普养鱼类及其他水产养殖等。补偿标准按前3年同期平均产值的40%~50%,并按实际生长期实行定值补偿。

1.家禽家畜的专业养殖:依据省级统计部门规定的规模养殖标准,结合专业养殖户蓄滞洪时存栏数量确定,家庭散养畜禽不予补偿。

2.水面精养、普养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必须具备一定养殖规模,并提供下列证明材料,方可给予补偿。一是水面有效承包合同;二是以前年度纳税凭证;三是县以上有关部门核发的《水面养殖使用证》。

(三)经济林主要补偿果树类、苗圃等经济林木的水毁损失。补偿标准按前3年同期年平均产值的40%~50%予以补偿。

第十条居民住房只补偿主体部分的水毁损失,其他搭建的非居住附属房屋不属于补偿范围。居民住房按损失价值的70%予以补偿。

第十一条无法转移的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主要补偿因受转移时间等限制没有转移到安全区域而造成的水毁损失。

(一)家庭农业生产机械。主要包括:电(动)机、柴油机等农用生产机械。

(二)役畜。主要包括:牛、马、骡、驴等从事农役的牲畜(不含幼畜)。

(三)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用电器。

以上三项按水毁损失的50%补偿。其中:登记总价值在2000元以下的,按照水毁损失的100%补偿;水毁损失超过2000元不足4000元的,按照2000元补偿。

第十二条蓄滞洪区分洪运用后,区内行政事业、公益事业单位的公共财产和设备的水毁损失,以及区内各类企业和公共设施的水毁损失不属于补偿范围。

第十三条已下达分洪运用命令,但未实施分洪,因此而造成的农业生产等方面损失,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

第三章补偿资金的申报与审批

第十四条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对区内居民的财产逐户进行登记,并填写水利部制定的《蓄滞洪区居民财产登记及变更登记(汇总)表》,由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在规定时间内村(居)民无异议的,由县、乡(镇)、村分级建档立卡。

以村或者居民委员会为单位进行财产登记时,应有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村(居)民代表参加。

第十五条已登记公布的区内居民的承包土地、住房或者其他财产发生变更时,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于每年汛前汇总,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财产变更登记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实登记后,报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区内居民的财产登记情况及变更情况汇总后逐级上报省级水利主管部门。由省级水利主管部门核查汇总后,上报水利部,同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和所在江河的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流域管理机构应根据每年的汛期预报对上报的蓄滞洪区财产登记及变更登记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要求有关市县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蓄滞洪区分洪运用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核查区内居民的水毁损失情况,填写水利部制定的《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核查(汇总)表》、《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补偿(汇总申报)表》,并按照《暂行办法》和本规定所确定的补偿标准提出补偿具体方案,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

以村(居)民委员会为单位核查损失时,应当有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村(居)民代表参加,并对损失情况张榜公布。

第十八条省级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核实蓄滞洪区内居民水毁损失情况,并提出补偿意见。

第十九条流域管理机构应及时对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意见进行核查,并提出核查意见。

第二十条省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将所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方案,连同流域机构出具的核查意见上报国务院,并抄送财政部和水利部。

财政部和水利部对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的补偿方案进行审查和核定后,提出补偿意见。由财政部拟定补偿资金总额,上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给省级财政。

第二十一条国家根据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调度中所承担的防洪任务的重要程度、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状况以及区内居民恢复生产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核定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补偿资金的分摊比例。中央财政一般分担国家蓄滞洪区运用后应补偿资金总额的40%~70%。

第四章补偿资金拨付与发放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批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方案后,中央财政将负担的补偿资金下拨给蓄滞洪区所在省级财政。省级财政将其本级财政承担的补偿资金和中央补偿资金一并及时、足额下拨给蓄滞洪区所在市级或者县级财政,并抄报财政部、水利部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专账核算,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变资金用途。

第二十四条居民财产登记与变更、损失核查以及补偿资金发放等工作经费不列入补偿资金使用范围,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列入预算,专项解决。

第二十五条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补偿方案,组织财政、水利等部门尽快制定出补偿资金具体发放方案,乡(镇)人民政府据此逐户确定具体补偿金额,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

补偿金额张榜公布3日~5日,无异议,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发放补偿凭证,区内居民持补偿凭证、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和身份证明到县级财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领取补偿金。

第二十六条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财政部门统一负责补偿资金的发放工作,不得滞留补偿资金,不得把补偿资金划拨到乡(镇)、村。

第二十七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政补偿资金的管理,严格资金的发放手续,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并认真做好补偿资金的财务决算工作。

补偿资金发放完毕后,应及时对补偿资金的发放情况进行总结,并逐级上报。

第五章补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蓄滞洪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级财政、水利等部门加强对补偿资金的监督、审计稽查工作。

第二十九条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内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的发放情况的监督,必要时应会同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情况上报财政部和水利部,同时抄送省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及时追加资金,并对有关单位予以警告、罚款:

(一)在财产登记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二)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过程中谎报、虚报损失的;

(三)在补偿资金发放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代收代扣其他费用的;

(四)截留、挤占财政补偿资金的;

(五)骗取、挪用、侵吞财政补偿资金的。

对有以上违法行为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警告和罚款,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会同本级水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上报财政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