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制造行业背景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制造行业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制造行业背景

篇1

根据Wind资讯统计,消费股中增持较多的股票有五粮液、燕京啤酒、伊利股份等食品饮料股,上海医药、东阿阿胶、华兰生物、复星医药、浙江医药、云南白药、同仁堂等医药股,青岛海尔、海信电器等家电股。其中医药板块表现最好,如康美药业上半年涨了15.78%。东阿阿胶的涨幅为32.93%。

“喝酒”出效益

金融危机后,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消费及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消费80指数在2009年的反弹中涨幅达到102%,明星股也在此过程中诞生。以古井贡为例,今年1月份以来连续上涨,截至8月31日,涨幅高达68%,是名副其实的黑马白酒股。

从二季报数据来看,茅台、五粮液、古井贡、山西汾酒、青岛啤酒等已成为基金“豪饮”的重仓股。虽然都是白酒飘香,但具体“喝”哪种酒,“味道”大不同,其中古井贡这只白酒中的“黑马”,早早便吸引了券商和基金的介入。今年以来业绩表现突出的如天弘、东吴等基金公司从中受益匪浅。二季报显示,天弘基金旗下的天弘周期策略基金重仓持有古井贡,占资产净值的3.15%;天弘永定价值成长基金对古井贡的持有率也占资产净值的3.13%。

天弘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员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认为,在一线酒涨价后,二线酒投资价值更加凸显出来。这些酒类股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看法。

不少基金经理认为,经济结构转型期间,重工业行业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将会逐步下降,消费及新兴产业将会在这轮经济结构转型中迅速崛起。大消费的医药、食品饮料及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仍然是未来重点配置的对象。随着四季度消费旺季的到来,白酒行业还将出现快速增长的局面。

医药股大爆发

与白酒股相比,医药股更是如日中天。二季度,上海医药、东阿阿胶、华兰生物、复星医药、浙江医药、云南白药、同仁堂受到基金的普遍增持,走势相当亮丽。以大牛股华兰生物为例,根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共99家主力机构(基金95家、一般法人4家)持有华兰生物,持仓量总计4.83亿股,占流通A股的83.76%。

今年,医药作为唯一的融合了“消费”、“防御”和“新兴产业”三重概念的行业,投资机会颇受推崇。

汇添富医药保健基金拟任基金经理王栩认为,未来10年,医药行业将受益于民众对于健康的关注日益上升、消费结构升级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预计我国医药行业将步入年增速超过20%的黄金发展期。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将从2008年的4.52%提升到6.5%,政府支出比例将超过40%,医药行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同时,“新医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估算数据,新医改每年带来至少2000亿元的药品消费。另外,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按照人口老龄委的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人口的医药消费占整体医药消费的50%以上。

人的一生中,80%的药品消费是在最后20年发生的,这预示着今后10年,医药消费将飞速增长。同时,消费升级大背景下的医药消费需求激增和患病比率的上升将极大地带动医药消费的增长。现代环境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环境污染等,也导致慢性病增长。根据卫生部报告,慢性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在中国这一比例达到了60%以上。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慢性病将造成直接医疗费用超过5000多亿美元。

王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选择医药股的标准较为简单,就是高成长,“我们认为,如果其估值水平能够与成长性相适应,甚至简单地按照PE估值方法投资,只要每年持续保持50%的增长,40到50倍的市盈率就是合适的”。

王栩说:“优质的医药企业,确实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应该是具备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而且具有核心竞争力,比如产品面临较大的市场空间;其次,在市场营销方面,能够有效地把产品送达到医院、OTC等;第三,有把握政府事务方面的能力,比如新药的审批、药品招投标、药品定价等。”

布局四大领域

7月市场迎来久违的上涨行情,但8月市场再度陷入震荡之中,市场观望情绪越来越浓。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银华先锋成长基金拟任经理李宇家颇为乐观地说:“市场的底部有三种类型――价值底、政策底和经济底。现在看来,价值底和政策底已经形成,由此可以判断,A股市场的阶段性底部出现。但要想真正出现大的趋势性行情,还要等待经济底的出现。因此,下半年市场还是震荡向上的格局。”

李宇家认为,首先,从市盈率角度看,2005年和2008年股市进入底部时,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差不多在12、13倍左右;今年6月份的时候,实际上A股市盈率也跌落到这样的水平。所以从估值角度看,市场已进入相对较低的区域。

其次,从产业资本消极定价角度来看,随着“大小非”解禁,产业资本在二级市场定价权逐步提升。2007年市场持续上涨时,“大小非”的减持较为集中,而等到2008年市场接近底部区域时,就出现了“大小非”增持的情况。今年5、6月份,产业资本再次出现净增持,金额虽然不多,但说明目前的股价水平对产业资本已有一定吸引力。

再次,从投资者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历史上,重点公司股息收益率超越国债收益率时,都预示着重要底部的来临。2008年这种情况比较明显,今年5、6月份这种情况再次出现。

李宇家认为,在“调结构”背景下,未来股市中表现突出的将集中在大消费、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的升级和区域振兴这四大领域。

李宇家说:“首先是消费领域,包括传统消费领域和新兴消费领域,尤其是在新兴消费领域里,投资机会更多一些,包括移动互联网、教育文化娱乐、专业连锁、医疗保健等。”

“其次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

篇2

关键词:医药行业;投资价值;中药企业

一、行业情况介绍

2017年,医药行业进入政策密集期,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国家级主管部门及地方主管部门陆续颁布了2000多项医药行业有关的行业政策及行政命令,这些政策直接与医药行业结构性调整相关,说明医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国家统计局官网的数据可以看出,医药制造业2017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8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2.5%;实现利润总额3314亿元,较上年增长17.8%。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医药行业被定性为战略性朝阳新兴产业,成为《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点发展领域,在此大背景下,医药行业的地位日益提高。根据国家工信部数据,在2017年1月至9月间,医药行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增速既高于同期又高于全国工业增速,在工业全行业占据第一。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开始加速,占较大人口比例的“50后”开始步入老龄,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社会对医药产业需求很大。近几年,国家大力鼓励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投入加大导致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使得医药工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医药工业盈利水平平稳增长,2018年我国医药行业收入达到23986.3亿元,实现利润总额3094.2亿元,累计增长9.5%。

二、同仁堂中药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一)企业介绍同仁堂是中药行业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公司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制药的古训,坚持“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企业文化,以“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为宗旨,大力推动传统中成药生产走向制药工业现代化。上市21载,同仁堂已发展成为拥有国内最先进传统中成药生产基地、传统中成药年产量最大的现代中药产业集团。同仁堂以安宫牛黄丸、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等为代表的十大王牌产品以及众多经典药品,家喻户晓,蜚声海内外,在临床病患治疗中盛享美誉。多年来,通过稳健的经营管理,上市公司实现了优质发展,通过持续的现金分红,实现对投资者的长期回报。公司紧跟政策方向,牢牢把握机遇,为实现同仁堂“做精、做优、做强、做长”、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懈努力,为中医药振兴贡献力量。

(二)企业发展优劣势分析1.优势。同仁堂中药企业发展优势主要集中在品牌、产品、研发及市场营销四个方面。(1)品牌:北京同仁堂创建于1669年,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中药行业的著名老字号。三百多年间同仁堂恪守古训绝不偷工减料,制药过程精益求精,产品具有独特的配方,选用上乘原料,制作工艺优良,使其产品质量得到很好保证,其产品在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畅销。可见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2)产品:公司的主要产品品种为安宫牛黄系列、同仁牛黄清心系列、同仁大活络系列、六味地黄系列、金匮肾气系列,目前这些产品已经逐渐成为公司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成为公司未来盈利的重要保证。(3)研发:公司科研部门重点围绕原有品种二次科研、生产工艺改进、新品开发、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充分挖掘产品科学内涵及潜在价值,形成学术推广资料,为产品营销和临床精准定位提供支撑。公司研发投入在传统中成药制造行业中居前,从行业整体来看占收入比例不低于同行业水平,研发投入占净资产比例居行业中间水平。(4)市场营销:公司营销团队继续在“以品种运作为核心,以终端工作为方向”的思想指导下,坚持“管理做优、产品做大、渠道做实、市场做透”。现有四类品种群在经过近2年的时间运作与维护下,各类品种定位更加清晰,分类定策更为明确。主力品种中的一线大品种———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通过建立联合营销模式,报告期内有效理顺经营秩序、渠道价格保持稳定、产品流向总体可控,对市场把控能力有所提升,延伸渠道带动销售上量,实现多方共赢。2.劣势。公司主要从事中药产品的生产、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属于医药制造业,核心业务为中成药业务。公司目前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药制造领域,在西药及药剂方面涉及较少,业务范围面比较单一。其次,同仁堂主要生产基地和营销市场集中在国内,国际化程度低,且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有重大突破。随着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进入发展新时期,老百姓的健康需求发生很多变化,同时医改导致医疗服务格局产生了重大调整,加之互联网时代各种新技术的涌现,必将推动医疗服务的升级优化发展。在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热点。

三、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财务分析就是利用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各项财务能力,如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公司的管理层能清楚了解公司基本情况,为制定公司经营策略奠定基础,同时也能为相关投资者进行投资提供参考。本文以同仁堂2016—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分析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采用比较分析法把公司与行业作比较,分析公司财务在行业中处于怎样的水平。

(一)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反映的是公司获取利润能力,只有盈利好的企业才能谈生存和发展,因此盈利能力是影响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性指标。盈利能力同时也是股东、债权人、管理层关注的指标,股东需要以该指标作为投资参考,管理层通过该指标关注自己治理公司是否具有成果,债权人依靠该指标作为参考看自己是否具有获得本息偿付的保证。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来分析同仁堂和行业的盈利能力。从表1可以看出,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净资产收益率由12.51%增长至12.83%,销售毛利率由55.75%增长至58.19%,销售净收益率先增长后下降,2016年由12.92%增长至13.02%,又由13.02%下降至12.83%。整体来看,盈利性指标都处于增长中,可见同仁堂盈利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从行业角度看,净资产收益率从2016年的13.92%下降至2018年的8.46%,销售毛利率三年间呈小幅度上升,由55.75%上升至58.19%,销售净收益率从15.14%下降至10.73%,除了销售毛利率保持稳定外,其他都呈现下降趋势,在此背景下,同仁堂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收益率均保持增长趋势,盈利能力增长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二)成长性分析企业成长能力也称增长能力,通过对其成长能力分析,可以评价企业发展潜力的强弱和变化,进而为企业调整战略目标,制定经营战略和财务战略提供信息支撑。而企业的投资人和债券人也可以通过衡量企业的发展能力,决定是否对企业进行投资或追加投资、是否对企业提供融资或进行债务重组。本文选取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来分析同仁堂和行业成长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三年呈下降趋势,增长率分别为10.96%、10.63%、6.23%,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三年间从4.85%下降至0.22%。除了这两个指标下降外,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却在保持增长中,由2016年的6.59%增长至2018年的11.49%。虽然除了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在增长外,其他指标呈下降趋势,但成长能力的各项指标都为正,说明同仁堂正在逐步发展和成长。同样,行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为15.86%、13.52%和13.7%,净利润同比增长率为105.4%、28.56%和59.42%。同仁堂的成长性指标虽然为正,但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但从成长能力来看,同仁堂和行业都处于上升的成长轨道。

篇3

1研究意义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在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尚未有效解决,集中表现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较慢,行业内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尚未突破;药物制剂发展水平低,中药现代化进程较慢,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小,相当一部分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品种仍属空白。对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就是要实现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的创新,改变以仿为主的局面。在此背景下,探讨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医药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分析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文献不多,已有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一种是视医药制造业创新为综合系统,由投入、产出和支持环境构成,如李晓梅等认为产业技术发展、市场竞争、创新和外部环境不同而带来创新能力的差异,但对于支持环境系统的指标设计众多,莫衷一是。另一种是将医药制造业创新视为投入与产出的经济过程,如邹鲜红等、张永庆等从人力投入、资金投入来分析比较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各学者对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多以区域性评价为主要内容,如吉生保等运用非参数的HMB生产率指数方法发现我国医药制造业研发效率总体上表现为轻微的衰退,与之相伴的还有波动性较大、区域增长不平衡的特点;邹鲜红等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R&D投入前20位的省份(直辖市)进行技术创新相对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其实,在医药制造业的不同投入当中,各投入对于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拟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使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医药制造业及其内部3个子产业(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和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的创新投入与产出进行相关性分析,了解各投入要素对产业创新的作用程度,从而为提升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探求对策。

2评价指标

创新系统是把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投入转化为创新的经济系统。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经济过程,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多种资源的投入,其中包括人员的投入和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包括R&D投入与非R&D投入[1]。国内众多学者建立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在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选取上观点基本一致,据此,兼顾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非R&D经费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占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的企业均值(人年/个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等5个指标来反映创新的人员和资本投入;创新产出则使用新产品产值占当年总产值比重、利润占当年总产值的比重、企业年均专利申请和拥有数(项/个企业)共3个指标来说明,详见表1所示。要考察产业的创新能力,需要综合考虑该产业及其内部子产业在一段时间内创新能力的变化情况,因此本文拟采取面板数据分析模式,对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进行细化分析。

3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将创新产出作为因变量参考数列即母序列,将创新投入作为自变量比较数列即子序列,从而考察创新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力。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的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灰色关联度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设系统行为序列为:(式略)如果原始变量序列具有不同的量纲或数量级,为了保证指标的可计算性,消除数量级大小不同的影响,需对变量序列进行无量纲化。本文运用初值法,即每个数列均除以该数列第1个数,从而得到新数列,即:(式略)采用上述方法将数据标准化以后进行序列关联分析。由于本文在创新产出指标中选取了3个指标作为衡量标准,而在做关联度分析时为了能得到一个创新产出的综合指标,需要对3个产出指标进行合并,因此,本文通过采用信息熵方法来确定3个分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再对3个分指标进行加权求和。信息熵是系统均衡与有序化程度的度量,它完全建立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性比较强[3],其计算步骤如下:首先,将产业的创新产出作为一个系统。设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序号,i=1,2,…,m;j为被评价产业序号,j=1,2,…,n;yij为第j个产业的第i指标的值。计算第i个指标下第j个产业的指标值的比重为:(式略)总结以上方法的使用步骤为:先以信息熵的方法求解3个创新产出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创新产出综合指标作为母序列;然后将母序列和其他5个创新投入指标按初值法标准化;最后计算标准化以后的创新投入子序列与创新产出综合指标母序列的灰色关联度,关联度越高,说明该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力越强。

4实证分析

本文按上述指标体系,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9年、2010年)中选取2004—200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及其内部3个子行业(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的数据进行整理,详见表2所示;创新产出3个指标的权重及综合后的创新产出综合指标如(表略)。在此基础上,将序列数据标准化,计算各产业创新产出母序列与创新投入子序列的关联度,整理排序如(表略)。

篇4

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消费市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生产出口稳居世界第一。2007-2017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从5967亿元增长至282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6.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率。不过,我国医药制造业创新能力弱、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突出,产品仍“以仿为主”,创新药欠缺,药品质量和疗效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随着近几年药品“带量采购”、“两票制”等政策的实施,对药企运营与成本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再加上疫情冲击,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收入和利润收到较大影响,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近几年一度出现下滑。在以上背景下,推动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我国药企向创新型技术型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据统计,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单点信息化、数字化覆盖状态,系统间集成度较低;另外,仍有26%的医药制造企业处于数字化起步阶段。具体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信息化主要存在如下问题:第一是新药研发能力普遍偏低,研发阶段信息化支撑手段缺乏。当前医药研发需要强大的平台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支撑,我国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处于传统医药研发阶段,缺乏信息化手段及数据的支撑,导致药物研发耗时耗力,且成功率低。第二是医药生产阶段信息化及自动化大部分处于单点覆盖阶段,未形成端到端集成。一方面部分生产环节还未实现自动化,这在中成药制造企业中较为常见,如药材预处理、药物提取、环境控制等环节,仍需要大量人工参与。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大部分互相分离,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没有得到实时收集以用于研发、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管理。第三是企业营销流通、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信息化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对药品营销渠道管理、营销数据的实时跟踪及数据分析能力普遍不足。同时,当前药企普遍缺乏互联网营销及用户服务类平台,基于线上的创新发展观念薄弱。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上下游企业数据同步、资源及业务协同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短板。

二、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推进创新发展建议

基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自动化现状及问题,为推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运营升级、产品及服务模式创新,提升行业在国际的综合竞争力,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升研发、生产、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智能化、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进企业各环节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最终实现智能化研发、智能化生产制造、智能化企业管理等全新生产运营模式的构建,具体建议如下。

(一)研发环节数字化

医药研发环节数字化是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最大短板,也是企业加强创新药开发力度的关键一步。研发环节数字化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企业内部要构建统一的研发基础数据库,如电子实验记录、仪器原始数据、化合物/生物样品数据、生物活性数据库等,实现研发过程中各类数据电子化、标准化,并实现基础数据库在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二是完善企业级的研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研发流程集成。构建医药研发平台,建立标准化的研发流程,基于研发平台实现研发流程集成。基于研发平台推进研发数据的整合和开发利用,实现对研发进程和研发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实验效率,加快药物研发进程。三是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辅助研发创新。医药制造企业应和专注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过程中的应用,以降低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例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阶段进行大批量文本分析及预测、虚拟药物筛选、病例分析及临床匹配、晶型预测、发掘药物新适应症等工作,以提高药物研发效率。

(二)生产环节数字化

医药生产环节应重点推进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各环节智能化系统的整合,逐步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由于化药、生物药、中药生产数字化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建议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具体方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中小企业首先提升药品生产关键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备的普及,加强提取、浓缩、醇化、干燥、灭菌等关键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部署,逐步实现各个环节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参数(如温度、流量、压力、液位、质量、浓度等)的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集中显示、报警和控制,简化生产流程,减少人工干预。二是逐步形成贯穿全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体系。在关键环节自动化系统部署基础上,推进各环节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整合,形成贯穿整个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体系,强化生产制造各类参数数据汇聚与分析,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快速、合理、准确传递与共享,全面提高生产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能力。三是完善企业生产类信息化系统建设及综合集成。完善生产执行(MES)、环境监测、药品质量监管、仓储管理等生产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自动化、智能化设备数据、物料、能耗等数据接入到生产信息化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分析应用。推进生产信息化系统间集成及数据共享流通,形成集管控、优化、调度、执行和经营于一体的生产新模式。

(三)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

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是传统医药制造企业较为欠缺环节,随着“互联网+”在医药及医疗领域的渗透,营销流通及用户服务环节数字化成为医药企业进行精准营销、开展服务化转型的关键。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联合医药流通企业打造面向基层医疗市场的数字化精准营销平台,重点探索医药产品精准营销方式,提高资源投放有效性。一方面基于精准营销平台整合下游终端客户资源,汇聚营销数据和客户数据,掌握药品流向动态,对渠道终端(如医院、药店等)营销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以辅助差异化营销科学决策制定、渠道优化、终端覆盖等。另一方面基于新媒体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手段分析医生社交网络、阅读量和转发量、医学信息浏览记录等线上数据,挖掘医生使用偏好,实现有的放矢、精准营销。二是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医药新零售、健康服务平台。医药制造企业应探索建设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或与大型医药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营销渠道下沉,推进线下线上全面融合。另外,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可探索建设企业数字化服务平台,并和线下医院、体检中心、理疗中心、药店等实体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将数字化服务平台向线下机构及个人用户延伸,基于平台开展药事个性化远程咨询、疗效数字化评估、远程审方、健康监测、健康管理等。同时基于平台沉淀消费者疾病谱变化、健康需求和消费习惯等数据信息,开展C2M反向定制化研发生产。另外,医药制造企业应积极与数字化诊疗平台、互联网医院等平台类企业合作,联合推出慢病管理、术后跟踪等服务,包括在线诊断、药品购买配送、用药跟踪等,形成“医+药”闭环,延伸大健康服务半径,创新开展营销模式。

(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

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是医药制造企业实现内部运营升级的重要手段,通常包括企业人财物的数字化综合管理、企业数据汇聚及综合分析、企业智能决策等。具体建议如下。一是推进企业运营管理数字化升级。针对中小企业,建议通过实地部署或采购SaaS服务等方式,推广办公自动化、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运营管理类信息系统的使用,加强企业管理精准管控能力。对于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建议推进运营管理类系统与药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流通、用户服务等环节信息化系统的整合,实现研发、生产、营销、用户服务、企业运营管理相关流程及数据的融合贯通。二是提升企业大数据创新应用水平。建议有实力的医药制造企业打造企业数据,盘活企业全量数据,实现企业各环节数据的汇聚整合、提纯加工、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服务等,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反馈的工艺优化、流程优化、设备维护与事故风险预警、精准营销及用户服务能力,实现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和深度优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化协同。加强医药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协作,通过系统整合、流程打通等推进上下游企业生产要素互通共享,逐步实现产业链互联、平台协同、要素融通,推动产业链企业生产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三、推进医药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篇5

一、培育国际顶级品牌的必然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必须抢占先机,掌握行业生产的核心技术,把控行业关键产品的定价权,保证行业在国际市场处于领先水平。而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军地位的重要标志就是拥有国际著名的企业和国际著名品牌。

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品牌是一个被消费者高度认可的产品代表符号,包括企业和产品的属性、价值、个性、利益、特质等,由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和商标构成,是生产者对消费者产品特征、质量、信誉等的保证和承诺。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已被赋予更丰富、更广泛的内涵,如思想情感、文化理念、道德诚信等。品牌的作用首先体现在标识商品上,代表着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著名品牌对消费者购买商品有着显著的导向作用,在这个层面上,品牌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市场占有率。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产品的竞争,也就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竞争,是一种全方位的竞争,包括了产品技术、服务、文化的竞争。因此,一个企业要在行业内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打造出行业内的顶级品牌。一个国家的行业要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就必须打造出行业的国际顶级品牌。中国要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需要着眼于未来,实施品牌战略,培植新兴产业的国际顶级品牌。

现阶段,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是机电产品、家电、纺织服装、轻工及部分服务业等,拥有较好的产业技术和市场基础,易于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出国际品牌,而信息技术、生命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中国产品的市场份额少,核心技术缺乏,缺少有影响力的国际知名品牌。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就要立足将来,从节能环保产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入手,选准有潜力的企业,全力培植出此类行业的国际著名品牌。

二、培育国际顶级品牌的路径

培植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产业加入国际分工体系,参与全球范围的国际竞争,最重要的路径就是要实施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就是要刻意培植品牌诞生,用心维护品牌声誉,有效利用品牌价值。品牌战略是一个行动过程,是一种战略行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5—10年中,建议实施如下三个措施。

(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遴选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质的企业,培植国际顶级品牌的依托企业

国家发改委和相关行业协会应在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遴选出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质的企业,有针对性地重点培植若干世界顶级品牌的依托企业。

顶级企业创造出顶级品牌,没有国际顶级的企业也就不可能有国际顶级的品牌。目前,中国还少有国际顶级企业。据2011年7月《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的最新排名,中国大陆共有61家公司进入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排名第407位)、联想集团(第449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462位)首次上榜,而电子及电子设备、信息技术服务、半导体、计算机软件、建筑和农业机械、互联网服务、制药等行业仍然没有公司上榜。因此,属于战略性新兴行业的企业却并不多。

现在,国际上属于战略性、前沿性行业的企业和品牌,电信及电子行业的有日本的SONY,美国的AT&T,芬兰的NOKIA,瑞典的ERISSION;计算机行业中有美国的MICROSOFT、IBM、INTEL、惠普;汽车行业有美国的通用电气、福特,德国的奔驰,日本的TOKYO;生物制药有德国的SCHERING(先灵)、Sibiono(赛百诺)、Bayer(拜耳、德国),美国的Allele(绿阳)、P&G(宝洁)、Wyeth(惠氏)、Aetna(安泰)、Johnson(强生、美国)、Lilly(礼来、美国),英国的AstraZeneca(阿斯利康),瑞士的Roche(罗氏)、Novartis(诺华)等。显然,这些国际顶级品牌中鲜见有中国的企业和品牌。因此,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行业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遴选和培育实力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潜质的企业。

对现有国内企业实力的比对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备国际竞争潜质的企业有:

新能源汽车:东风汽车集团、上海汽车集团、广州汽车集团、比亚迪汽车股份公司等。

先进计算机:联想集团、方正集团等。

生物制药:上海医药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广州医药集团、哈药集团、南京医药、华北制药集团、江苏扬子江药业、太极集团等。

高端装备制造:中国一拖集团(洛阳、大马力农机)、时风集团(潍坊、大马力农机)、西安飞机工业集团(航空)、上海飞机工业集团(航空)、沈阳机床集团(精密数控机床)、大连机床集团(精密数控机床)、沈阳机车车辆厂(高速铁路)、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铁路)、唐山机车辆厂(高速铁路)、武昌车辆厂(高速铁路)等。

新能源、新材料:无锡尚德电力控股公司(太阳能电池)、华锐风电科技集团(酒泉、风电整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风电整机)、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保定、光伏)、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新余、太阳能电池硅片)、保利协鑫能源公司(上海、多晶硅)、胜利动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可再生能源燃气发电机组)、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聊城、新能源客车)、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风电、并网光伏电站)、新奥集团(生物质能、光伏)、江苏苏华达新材料有限公司(宿迁、浮法玻璃及在线镀膜玻璃)等。

(二)扶持依托企业掌握行业内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内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掌握了一个行业关键产品的核心技术,就意味着掌控了一个行业的发展先机、一个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品牌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的竞争。政府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采取扩张性技术研发引进政策,促成依托企业迅速掌握行业内重要产品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

政府可设立“战略性新兴行业核心技术研发专项基金”,对于需要急于攻克的关键技术,可成立专门的研发机构,汇集国际国内一流科研力量,进行技术攻关。要通过政策宽松、资金充裕、合作形式灵活的技术攻关政策,引进技术造诣高深,在某一专业或领域是开拓人、奠基人的国际著名科学家,或对某项技术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在业内得到普遍认可,其成果处于本行业或本领域前沿的国际著名专家,或主持过国际大型制造科研或工程项目,拥有重大制造技术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或专有技术的知名专家加盟战略性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

要建设战略性新兴行业研发基地,引导依托企业自主开发、或者联合开发、或者与国外具有先进技术水平的企业合作开发行业内重要产品的最新技术,重点攻关重大技术装备和重要基础装备的尖端技术,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实现再创新和自主创造,通过广泛开发、联合设计、联合制造,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要通过技术研发基地的建设和培育,尽快形成战略性新兴行业研发机构群。

同时,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专利技术贸易,如购买技术资料和图纸、购买专利技术使用权,有组织、有步骤地指导依托企业做好引进技术的准备工作,帮助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制造技术基础条件,集中现有技术、资金、设施和力量,重点消化和研究引进的新技术,不断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启动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战略工程”,立体打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顶级品牌

品牌战略就是选择、培育、宣传和保护某一品牌,使之逐步享有盛誉,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来促进品牌和企业本身发展壮大的过程。品牌战略是一个企业行为,但中国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品牌战略要上升为一种由若干企业具体实施、政府宏观领导和把控的政府行为。

政府要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依托企业建立国际人才交流平台,引进和培养国际市场营销人才,或引进在世界500强企业、国际著名跨国公司中担任营销策划或经营管理高层职务的人才,进行战略性新兴行业关键产品的品牌策划、品牌包装、品牌宣传和品牌保护。

对于已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要立足扩大原有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着力提高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扩大品牌的经济效应,将其培养成行业内国际顶级品牌;对尚无国际影响的企业则要致力于新品牌的创立,通过关键技术的掌握、产品质量的保证、售后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营销网络的建设,逐步形成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极高的知名度、极高的信誉度、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成为行业内的国际顶级品牌。

无论是过去还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品牌都是一个被消费者高度认可的概念,也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结果。尽管在发掘、培育、开发上表现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市场运行机制本身的不足和缺陷以及企业自身能力的局限,使得政府在品牌竞争中的作用和影响不可或缺,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监控和整合各类资源,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顶级品牌,应该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相信由政府引导和组织的战略性新兴行业的“品牌战略”的实施一定会卓有成效。

篇6

投资要点:

1、行业整体仍处于历史区间底部。

2、行业同时处于需求淡季,但整体估值低,具备较高防御性。

本期汽车板块跑赢大盘2.12个百分点。目前板块估值虽有所反弹,但整体仍处于历史区间底部。虽然 6-7 月车市景气度会有季节性回落,但鉴于整体估值较低以及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持续推动,汽车板块目前仍具备较好的防御性和进攻性。

车市进入淡季,需求面临季节性回落,但整体估值低,具备较高防御性;同时,新能源汽车在利好政策及事件持续推动下销量将持续加速增长,成为板块进攻点。另外,后市场业务在存量逻辑下进入爆发前夜,预计在行业政策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发展下将正式迎来爆发期。

一方面,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使得其推广较为容易;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以及黄标车淘汰与地方推广考核任务的推动下,预计下半年新能源客车推广将加速;另一方面,各大客车正推出 6-8 米和 8-10 米的中小型客车以满足城市短途公交需求。由于其充电快,价格剔除补贴后低于传统客车,性价比高,预计推广相对更快,从而成为新能源客车的增长亮点。

在经济企稳的背景下,本期推荐逻辑以防御为主,兼具进攻。推荐标的为:1)优质整车标的,推荐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宇通客车。2)优质零部件标的,推荐松芝股份、精锻科技。

证券:市场化改革加速

投资要点:

1、年内证券板块内部分化仍将继续。

2、下半年政策整体难见超预期利好,执行力度更加重要。

与指数和市场环境直接相关的收入占证券行业整体收入 83%以上,短期内状难以改变。

市场化进程加速是贯穿今年板块投资的主题。1)年初至今证券行业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转型小券商主动降佣带来费率市场化竞争和监管层自上而下推动行业管制放松预期同时存在。2)对于降佣引流的中小型券商,尚未看到有吸引力的后续增值服务,以量补价的新商业模式尚不清晰。3)行业性规制放松,其带来的利好或将在较长周期内体现业绩,短期内市场化加速或将加速稀释券商牌照的垄断价值。4)资本雄厚、业务布局合理的大型券商具有最强的抗冲击能力,而纯粹依赖通道业务存活的小型券商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下半年政策方面的实质性利好将来自收益凭证等新型融资工具带来的券商进一步加杠杆的可能性;利空或将来自专项业务牌照加速放开带来的券商通道业务费率竞争加速的隐忧。

推荐资本雄厚、新业务布局合理的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建议关注光大证券估值修复带来的交易性投资机会。

医药:医疗器械有望企稳

投资要点:

1、医药板块表现优异,医疗器械出现大幅反弹。

2、受政策扶持,医疗器械国产化是大趋势,未来国内市场相当可观。

医药子行业中,除中药板块外,其余所有子行业均跑赢沪深300指数。化学原料药和医疗器械领涨。其中医疗器械因前期下跌较多,吸引了资金的关注,资金介入引发了大幅的反弹。而医疗服务则表现不佳,仅上涨1.73%。

医疗器械行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朝阳行业,亦受到国家的重点扶持,被列入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3年,我国规模医疗器械收入达1889亿元,而2001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年均复合增速接近21%。预计,2015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将超过3000亿元。目前,国内中高端医疗器械主要依靠进口,进口品牌占据国内中高端市场的七成以上。伴随着我国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以及“新医改”的政策大环境,医疗器械的国产化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政府部门对高端医疗器械研发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并且在医疗器械的采购方面优先采购国产品牌。投资者可以看好医疗器械行业个股。

7月份医药组合为鱼跃医疗、凯利泰、金陵药业、东北制药。

机械:下半年挖掘高成长

投资要点:

1、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未来制造业大势所趋,行业处于发展上升期。

2、轨交设备:需求增加、政策托底使行业迎来较好的投资时点。

智能化、自动化和数字化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现阶段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行业变革的关键时期,机器人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人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力人口的结构性短缺,以及“机器换人”规模效应的体现,使得制造成本降低均是驱动机器人产业高景气度的根本逻辑。产业结构升级驱动下的柔性化进程是企业的内在需求。

篇7

关键词:重点行业接轨上海路径;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钢铁产业;现代家纺产业;电子信息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3-0211-02

江苏海门东揽黄海,南倚长江,是中国黄金水道与黄金海岸“T”字型之称的结合点,与国际大都市上海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仅60公里,素有“江海门户”。全市总面积1149平方公里,人口101万,下辖3个街道、9个镇乡,其中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市级园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海门市充分发挥与上海“人缘相亲,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的优势,服务上海、全面接轨、借力发展,将海门打造成为上海的“产业园”、“创业园”、“后花园”和“卫星城”作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根本导向。海门重点行业要接轨上海,不得不考虑两个方面的现实问题:上海最需要什么?海门能提供什么?上海产业转移的实践证明,上海最需要的是发展空间。海门最大的发展优势在江海,增长潜力在江海,发展空间在江海,接轨上海,必须彰显江海特色。海门靠什么接轨上海?要接轨上海,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产业基础问题。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海门已经形成了特色明显的“5+4”产业体系,生物医药、现代家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基础雄厚,颇具科技含量,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宽广的发展平台、厚实的产业基础为上海经济和产业梯度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海门已成为吸引上海产业和技术的强大“磁场”。

二、重点行业接轨研究

汽车制造业。上海汽车产业在经济中占较大份额,是对上海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群。不仅聚集了上汽、南汽、华普、吉利等国内大型汽车集团,外资企业的大众、通用泛亚、菲亚特、标致雪铁龙等汽车企业也齐聚上海。上海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整车和零部件生产、研发体系,但随着上海土地、劳动力等各项制造成本日益升高,劳动密集型的零部件生产将不断向成本低的周边转移。接轨上海,对我市来说是个契合点,我市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正着力完善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正余镇汽配集中区为特色、海门镇4S连锁销售维修商贸区为基础的汽车贸易和零部件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电器、汽配锻铸件、汽配模具、汽车内饰件、汽车线束生产的重点的产业集群,海门正成为集生产、研发、检测、贸易、服务于一体的汽车零部件重要基地。去年,上汽集团、中汽零部件等公司高层领导对开发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就在海门设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达成了框架性协议。目前,我市与上汽集团、中汽零部件工业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的海门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产业基地规划正在编制。

生物医药产业。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是上海强势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张江“药谷”又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和载体,正在积极打造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核心区。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拥有生物医药领域企业400余家,其中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40余家,主攻方向为新型药、创新药的研发。我市临江新区的海门灵甸工业集中区和海门青龙化工园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建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在2006年时就已通过省环评认证,为承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提供了广阔的腹地和平台。接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要在化学合成药、中成药以及原料药、中间体,新型医用材料等方面下功夫,加强对上海创新药、新型药配套,加大承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转移力度。

钢铁产业。“十二五”期间,上海钢铁产业将完全退出生产领域,专门从事钢铁产业的研发,与钢铁产业相关的信息服务和产品销售业务。我市审时度势,抢抓宝钢集团外迁的机遇,2010年,我市与宝钢集团签署框架协议,总投资150亿元的海宝工业园正式落户我市。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对上海钢铁产业链高端的硅钢、宽厚板、能源用管、钛及钛合金、高温合金等板带等产品生产领域的引进,积极推动钢铁产业链由钢铁制造向上、下游两端延伸,延伸发展与钢铁相关的贸易流通、仓储加工、物流配送、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结构安装、节能环保等领域。

现代家纺产业。纺织服务业仍是我市主导产业,191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263亿元,年均增长23%,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海门家纺产业已经培养了一大批纺织服装熟练工人和经营管理人才,其家纺产品在国内外也有较好的口碑,市场空间拓展潜力很大。接轨上海,一是充分借助上海国际、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优势,与这些“名企名家”合作,修补自身产业链的不足,生产科技含量高、市场覆盖面广的家纺服装产品,提升海门家纺产业档次;二是抓住上海家纺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国内外有知名影响力的家纺服装企业来海门发展;三是借用上海的研发、人才优势,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以提升海门的纺织服装产业水平。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是海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链条较为完善,涉及电子信息材料、电子器件制造等多个领域,已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总体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尚不明显,大多产业集聚在低端环节、产业链的下游。海门电子信息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向产业链的两头延伸,紧跟上海产业导向,重点主攻研发和销售环节,实施两地同步发展的策略。一是充分借用上海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中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来提高海门电子信息产品的研发能力;二是利用临近上海全国大都市的优势,积极支持重点企业在上海建立产品研发中心、展销中心,树立海门电子产业“海门造”的品牌,增强对产业领域的影响力。

篇8

北京:IT医药房地产仍是热门中高级人才备受青睐

作为中国的首都,环渤海经济带的代表,北京聚集了全国最多、最优秀的人才精英和科研机构,人才储备及竞争力居全国第一。在科技方面,北京的科技实力居全国之首,基础研究能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全国第一。在如此背景之下,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行业、房地产行业,依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仍是北京的热点行业。

通过太和顾问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一般的财务、行政等职能性岗位供大于求,薪资增长趋于缓和。而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项目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资深专业技术人员是北京市场的高薪宠儿,在城市间薪酬对比中处于领先地位。

去年第二季度,北京遭遇了严重的非典疫情,旅游业及相关酒店等服务行业同样蒙受了巨大损失。以酒店行业为例,第二季度,近30%的酒店员工仅享受465元/月最低工资标准,近90%的酒店员工获得的年度变动收入有不同幅度下降,降幅最高达到60%。与此同时,网络接入、网络服务业务强势复苏。相关的SMS工程师、游戏工程师成为稀缺性人才。

2003年北京地区制造行业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以北京现代、北京吉普为代表的北京汽车业均推出了新款车型,销售势头良好。良好的外部环境,优秀的复合型汽车人才将成为竞争焦点,比如掌握先进理念的汽车设计人员、具备技术背景的营销人员,将是新的热门职位。

上海:咨询业名列高薪首位 灰领成为市场新宠

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沿海开放带和长江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构成了“外通大洋、内联腹地”的战略枢纽点,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引领下,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态势,其经济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的地区之一,也成为世界上最具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经济区域之一。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代表,上海的物流行业、咨询业、金融业、房地产行业、汽车制造业是当地的热门行业,上述行业的人才竞争相当激烈,尤其是属于高端服务领域的咨询业,从业人员收入水平最高,其次是金融、物流行业等。

2003年,上海的人才需求最大的特点是“灰领”职位需求猛增。灰领(Gray-Collar)一词,源于美国,最初指负责维修电器、上下水道、机械的技术工人,他们多穿灰色的工作制服,因而得名。而现在,灰领被赋予了新的定义。它是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掌握一定现代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这与上海近期提出在发展三产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成为世界制造加工基地的方针不无关系。

广州:制造业拉动岗位需求 IT薪酬增幅达8%

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代表,广州一直保持着在当地综合竞争力第一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广州的薪酬水平略低于北京、上海。2003年,广州受SARS的影响较早,经政府有效控制仍保持了经济的增长势头。

2003年本田、日产等著名汽车生产厂商相继落户广州,带动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相关原材料发展,在未来的几年中,广州方圆几十公里内将拥有世界几大名牌汽车制造商,这不仅在全国独一无二,在世界汽车发展史上也是少见的。其次是造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投资45亿元在广州南沙建设年产200万吨~300万吨的造船基地,标志着广州向建设华南最大造船基地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使广州一跃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广州依靠多年引时外部投资的经验,正向着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房地产行业齐头并进的局面发展。

人才方面,广州地区对制造业的资深技术人员需求量最大,另外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仍是市场需求热点,相应岗位的薪酬水平也保持了近8%的增长率。

深圳:加工制造业唱主角 低端人才已经过剩

2003年,深圳地区工业持续快速增长,对GDP的贡献率高达70.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401.42亿元,同比增长28.5%。

作为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深圳依然保持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为主的工业格局,工业结构相对单一,第三产业增长缓慢。在劳动需求供给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低端技术人员供大于求,而中高端管理人才和制造型企业高级技工是各企业追逐的热点职位。从细分行业看,深圳房地产,深圳物流行业,信息技术行业的薪酬水平依旧保持当地较高水平。各行业低端岗位,高于其他城市。

二级城市发展迅速 高薪吸引人才落户

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二级城市发展相当迅速。以珠江三角地区的珠海为例,当地物价水平低位徘徊,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工业生产持续提速,尤其是高科技非制造型企业,贸易公司发展迅速,相应的薪酬水平紧随一类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苏州,以发展制造业为主导,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很快,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当地对资深技术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员,需求量大。当地较高的薪酬水平,吸引了一批高素质人才落户。

厦门、杭州、无锡等高速发展的二级城市,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薪酬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综述:平均薪酬上海第一 中高端人才比拼京沪

篇9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并指出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的研究显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基调对楼市中长期是利好,预计短期内相关部委还会在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包括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方面出台更多措施,“二套房贷政策”也或将在几个月后松动。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告中,中央提出2009年五项重点任务,其中两项都谈到房地产行业。会议指出:“要把满足居民合理改善居住条件愿望和发挥房地产支柱产业作用结合起来”;“要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减轻居民合理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负担,发挥房地产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负责人杨红旭认为:相对汽车消费和农村消费,住房消费是最容易启动的,启动的困难最小,发挥的作用最明显;因此,明年围绕落实“稳定住房消费”,国家可能会出台更多促进措施,可以预计,保障住房消费是明年一个重点,同时普通住房消费同样会提到重要位置。

具体措施在会议文件中并未涉及,但可以预期,建设部将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精神继续出台细则。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认为,比较可能的措施包括:适当放宽第二套房购房限制,如降低首付、利率优惠等;降低或减免住房流通过程中的税费;降低个人所得税或购房退税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提振楼市信心有积极作用,但我国房地产市场继续在下行通道中,而且诸多数据表明,近几个月下行的速度在加快,例如11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环比跌幅,已由10月的0.3%扩大至0.5%。

近一年来(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普通混煤价格、大同优混价格和山西优混价格分别上涨了70%、88%和89%。随着国外大宗产品价格的大幅回落,目前国内煤炭价格较前期高点有了50%左右的回调,基本回到了前期的原点。2009年随着国际油价继续回落,以及经济增速下滑,煤炭的供求紧张的状况将有所缓解,煤价将难以继续上涨。在水泥价格继续上行态势的预期下,煤价的回落将拓展水泥行业的盈利空间。

水泥价格将维持上行态势

2008年前9月份水泥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725.10亿元。受地震灾后重建、水泥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力度加大、节能减排压力增加等因素拉动,水泥制造业完成投资额增幅大幅提高,同比增长66.46%。其中,水泥生产在建、拟建余热发电生产线同比明显增加。

由于近年来国家对水泥新上项目实施严格控制,导致水泥行业投资在2005年和2006年同比分别下降4.8%和6.36%,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07年投资增长中的一部分源自于恢复性增长;加之水泥项目用地、钢材等原料价格持续上涨,导致项目造价增加15%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泥投资增幅预计约为18%。

2008年上半年新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2条,新增产能4120万吨;2007年新建成投产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79条,新增水泥生产能力8 000多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约60 00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比例提高到55%。

由于2010年之前要强制性淘汰2.5亿吨的落后产能,在目前新增水泥产能必须“先破后立”,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前提下,才能同规模投资新的水泥生产线。因此,2008年的净新增产能对2009年的贡献有限。

2009年淘汰落后产能在区域市场将产生阶段性供给缺口。2009~2010年间再强制性淘汰1.48亿吨落后水泥。2007年实际淘汰落后产能5 200多万吨,而且大部分是在第四季度集中淘汰。

城镇化加速拉动水泥需求稳步增长。2007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44.9%,进入到城镇化加速发展期。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发展来看,在城镇化加速进程中水泥产业都有一个持续高速发展时期,当城镇化基本实现,人均累积消费水泥在20吨左右时,水泥消费处于稳定或开始回落。2007年我国人均累计消费量为10.64吨,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内水泥业还将维持3~5年的快速增长黄金期。在上述供需背景下,水泥价格将维持上行态势。

医药行业:防御经济危机的一方良药

行业高景气度仍在延续。医药行业在2007年开始整体回暖后,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08年1~10月,医药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 414.66亿元,同比增长26.45%;实现工业销售产值6 110.93亿元,增长达到27.66%。其中,化学药品增长26.21%,中成药为24.04%,生物药品增长30.01%,医疗器械增长了31.49%,然而由于2007年下半年的基数较大,导致单月增速出现小幅放缓。

趋势向好,增速放缓。医药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弱相关性,使之不失为经济危机中投资的一方良药。然而在乐观的同时应该看到,2009年原料药行业的风光不再,新医改药价政策的不甚明朗和2008年的高基数,都形成了可能导致行业增速放缓的因素。我们预计2009年全年医药制造业的收入增速将在12%~15%,利润增速回落至35%左右。纵然增速同比2007、2008年小幅放缓,但显而易见的是,对比经济危机下其他行业的表现,医药行业仍将是景气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子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化学药在临床用药中所占份额最大,直接受到医改拉动,新医改药品政策推行后,行业的利润向优势企业集中,看好有望受到医改拉动的企业和具备仿制药研发生产能力的企业。生物制药受到免疫扩容和血制品紧缺等因素的刺激,长期发展势头良好,但亟需提高研发水平。医药商业受益于药品市场扩容和集中度的提高,政策上进入降息周期,降低了高资金需求的商业企业的贷款成本,未来行业加速洗牌过程中,龙头受益。中药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目前占我国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20%左右。然而由于产业自身的发展到达成熟期,导致中药子行业表现弱于整个行业。新医改也许会给这个略显老态的行业注入新的生机,但要注意的是,进入基本药物相应带来的降价可能性,也将对企业形成考验。基层医疗建设为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带来巨大机遇,关注生产耗材和常用器材的优质企业。原料药方面,许多品种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落。我们对其更多的担忧来自全球经济低迷造成的需求下降。

篇10

关键词:医药企业;互联网;医疗行业;互联网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2107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令世界震惊,医药行业作为朝阳产业也在迅猛发展。总理在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从目前情况来看,传统医药企业普遍经受着移动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例如以天猫医药馆为代表的平台型医药电商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大力整合医药供应链资源;好药师则发力B2C电商,谋求线上线下的高度整合;更有大量的创新移动电商医药渠道、医生P2P平台等,这些无不对医药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冲击。从长远来看,医药企业未来发展势必应该结合互联网的优势,做到顺势而动。另外,中国医药市场巨大的潜力和空间吸引了国际上众多知名外资药企,这对国内医药企业又形成了另一重大冲击,大多数中国药企尤其是中小型药企与其相比,明显缺乏竞争优势,尤其在互联网领域,更是难以与发达国家抗衡。因此,中国医药企业如何改善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制定有效的互联网发展对策,从容应对全球化的竞争环境,提升国内外的竞争实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行业自身内在规律,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对策。这有助于尚未成熟的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认清发展道路和目标,能够有效推动医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满足顾客对医药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以至于有力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我国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分析

本部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从2005年药房网获得第一张医药B2C牌照以来,医药电商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我国网上药店总销售额达68亿元,2015年已突破百亿元大关。

现有医药电商模式包括B2B 模式、B2C模式、O2O模式。其中,B2C最多,B2B因企业之间信息化对接难,发展缓慢,O2O处于探索中。B2C模式包括自I式和平台式两种,自营式是企业自营多品种医药,向消费者提供医药电商服务,平台式是第三方B2C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医药交易服务;B2B模式包括政府主导下的B2B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即非营利性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和药企B2B,即生产商、批发商、医疗机构之间的交易服务平台; O2O模式简言之就是线上下单线下取药,现阶段除医药电商B2C企业提供的O2O服务外,其他医药O2O企业大致分为三类:独立医药O2O企业,如快方送药、药给力等;有传统企业背景的医药O2O公司,如叮当快药、药急送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医药O2O服务,如百度提供的药直达平台、阿里健康提供的医药O2O服务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仅仅提供附近药店信息展示而不提供配送服务平台的医药O2O项目。

据 《2015中国医药电商发展蓝皮书》 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CFDA共发放526 张“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其中第二方批发交易类B2B证书(即B证)112家、第三方平台交易资格的企业(即国A证)26家、网上零售类B2C证书(即C证)388家,占比分别为213%、49%和738%,C证所占比例最大,获得B证和C证的即传统医药背景的公司共有501家。但是由于医药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具有特殊性,国家法律法规约束性较强,因此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尤其是医药零售行业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一直比较迟缓。

当前,随着“互联网+”政策的进一步明朗,我国未来医药电商的发展潜力巨大,将呈快速增长态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抵挡万亿元级市场的诱惑。2015年12月7日,全国首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诞生。同年12月10日,“全国首张电子处方”开出,它突破了网络问诊的限制。可以预测,未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将精力更多集中于提供医疗服务,而把药品销售的功能出让给零售药店或网上药店;促进医药、医疗和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企业的共享,推动医药电商加快跨界融合与发展,将是药品零售行业未来服务模式转型的关键。

由此可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传统医药企业纷纷朝互联网方向发展,做起了医药电商。新兴的创业型互联网企业也在不断试水,探索互联网医药快速发展的路径。但我国医药企业的互联网发展之路依然困难重重,与国外互联网医药企业差距巨大。

(二)国内外医药企业互联网发展现状对比

美国是药品电子商务开展较早的国家,政府积极支持药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该国的药品互联网销售目前已形成B2B、B2C、第三方药品互联网销售交易平台(公共交易平台)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局面;而且第三方物流网络非常发达,能够及时完成药品的分销与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