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广告监管办法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广告监管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广告监管办法

篇1

其中,互联网广告贡献巨大,成为一支异军突起的重要力量。根据艾瑞咨询的中国网络广告核心数据,2014年度国内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540亿元,同比增长40.0%,与上年持平,达到新的量级,预计2015年整体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

易观智库的《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为400.1亿元,同比增长39.6%,环比下降14.9%,到三季度,市场规模为58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8%,环比增长9.5%。有业界人士分析提出,2014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已仅次于电视广告收入,预计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电视广告收入,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市场。

毫无疑问,互联网广告已迅速崛起为新的广告媒介,并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但不可否认,虚假广告、违禁广告、强制推送、不正当竞争等乱象也频频曝光,成为不得不严肃面对的监管难题。2015年9月1日新修订的《广告法》正式施行。国家工商总局于7月1日《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互联网广告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预计到2016 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将超过电视广告收入,成为中国最大的广告市场。

互联网广告的监管直接关系到互联网广告行业的创新发展,又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息息相关。因此,互联网广告监管首要考虑的问题至少包括:哪些是应该被严格监管的互联网广告?互联网广告行业的监管边界在哪里?互联网广告应该怎样审核监管?本文拟结合互联网广告办法征求意见稿,谈几点建议。 什么应该被严格监管

在传统商业广告活动中,广告主体可被严格区分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监管机构可通过设定许可,加强内容审核制度,对这些广告活动主体进行管理。但是,互联网广告主体难以用传统分类法来区分,主体界限明显模糊,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都可以设立网站或者主页直接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进行广告宣传,也可以委托网络服务商广告。

新《广告法》还引入了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这一主体,综合《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该主体应指“通过互联网向上网用户提供信息的服务活动”的网站,如此宽泛的概念实际上能涵盖所有信息的网站。

因此,继续按照传统方式区分,将使互联网广告活动主体错综复杂,容易重叠,权责义务关系也随之复杂化。

主体错综复杂,互联网广告的形态也难以界定。新《广告法》将境内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的活动,界定为“商业广告活动”,互联网广告办法对此原则予以遵循,在界定互联网广告时突出了“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这一媒介,同时新增一个条款,对互联网广告形态进行了列举。

本文认为,上述定义将符合商业广告特征的互联网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界定为互联网广告,有待商榷。

按照《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一切网上呈现内容均为互联网信息,在新《广告法》无法对广告、商业广告下定义的前提下,将其中符合商业广告活动特征的信息界定为互联网广告,该定义本身就十分含糊。

若依照国家工商总局2014年颁布施行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将通过互联网媒介资源销售的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经营地址、联系方式、商品或者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价款或者费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售后服务、民事责任等信息”(甚至包括“用户评价等信息”、“须经依法批准或备案的产品的文号”)明确为非互联网广告信息,而将这之外涉及“商品详情”、“商品介绍”、“商品描述”信息界定为互联网广告,这一“二分法”与《广告法》第八条关于“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的规定,是什么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广告法》关于“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服务”精神,是否符合行业惯例、市场规则,是否便于执法人员掌握,很值得探讨。

另外,搜索引擎有偿推广服务是否属于互联网广告,在理论、实践中一直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有被裁判为广告的,有被裁判为付费技术服务的。对此,广告行业主管部门曾在2013年时谈到,“无论司法机关做出怎样的认定,从执法机关角度来讲,总的原则是,只要是违法就要受《广告法》的规范管理……”该表述似有先入为主的意味,且因果关系不明。

从广告的属性讲,互联网广告英译为Net AD或Internet AD,但不能简单理解为“网络”+“广告”。以搜索推广为例,它是由计算机系统根据一套复杂算法,综合推广网站的质量度、出价高低等因素计算而出,技术性、信息检索服务特征十分明显,并非是互联网+商业广告信息这么简单。好比“互联网+”,并非各行业领域的简单互联网化,不是“+互联网”,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最近,国务院的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的治理意见(〔2015〕77号),对提供付费搜索服务网站的明确表述正是“提供商品竞价排名搜索服务的网站”。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新应用更迭日益加速,尤其是新《广告法》对广告、商业广告无法作出指引性规定的情况下,对互联网广告形态无论是单一列举,还是“概括+列举”,都容易造成疏漏,引起认识上和执法上的偏差。

因此,建议主管部门合理界定互联网广告形态,采取宜粗不宜细原则。应深化调查研究,广泛征求、认真吸纳各方意见,慎重进行制度设计,尤其对一些涉及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机制的表述和部分概念,需慎之又慎,以免立法缺乏前瞻性和包容性,有失科学性合理性。对在实践发展中需纳入监管的互联网广告业态,可参照工信部依据《电信条例》、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电信业务分类目录》的做法,不定期进行调整公布。 监管边界

2015年国务院的“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坚持改革创新和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等。诚如国家工商总局张茅局长所言,“广告业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互联网广告行业正是积极落实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典型。

实际上,作为互联网行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互联网广告的市场竞争已经非常充分并不断加剧激烈化。而互联网广告行业既要按照“营改增”后的税制缴纳增值税,又要按照国家政策交纳文化事业建设费,负担不可谓不重。此外,互联网广告行业还是具有文化创意属性的行业。2014年国务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明确提出着力推进广告服务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等重点领域融合发展。2014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网络广告、移动媒体广告和社交媒体广告等新型广告形式健康有序发展,努力提升广告设计、创意策划、媒介投放、效果评估、产品展示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发展水平。

因此,建议对互联网广告行业的监管采取更为审慎的方式,在“史上最严广告法”已施行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适当淡化监管色彩,处理好行业发展与市场监管的关系。

国内外实践证明,严苛的法律手段未必是唯一选项,技术手段、行业自律也是重要方式。

英国施行Interception Modernisation Programme(现代拦截计划),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互联网广告实行监管。美国广告行业自律非常发达,可以说是自律主导型管理模式的代表。美国广告业设立了众多自律机构,包括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共同参加的自律组织,也包括其各自加入的自律机构,这些自律机构制定了大量自律规则,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拿大的广告管理主要依靠发达的行业自律,广告业自身形成了专门系统的自律体系和组织网络。

实际上,我国互联网企业在行业自律方面已作出了积极探索,社会效果良好。例如,2015年10月,百度等六家互联网公司共同发出《关于“清朗网络空间,文明网络行为”的联合倡议》,呼吁互联网从业者努力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做出贡献。

新《广告法》规定,“广告行业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引导会员依法从事广告活动,推动广告行业诚信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建议相关主管部门细化该规定,出台对互联网广告行业组织务实有效的扶持推动措施,弥补行政监管力量不足的短板。同时,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 怎样审核监管

互联网广告在审核监管上天然有难度。新《广告法》规定:“广告主对广告内容真实性负责;广告者、广告经营者对所的广告内容负有审查责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依据法律、行政法规查验有关证明文件,核对广告内容。对内容不符或者证明文件不全的广告,广告经营者不得提供设计、制作、服务,广告者不得。”这些行为规范在传统广告领域易于操作,在互联网领域则无法简单实行“拿来主义”,这主要是由互联网信息制作、、传播的根本特点决定的。

据初步统计,一些广告主每日向互联网广告推广系统发送物料量达4500万次,存量已积累到30.4亿,每小时约有近25%的广告主更新物料。

据专家分析,以目前主流的程序化交易广告系统为例,广告主从开始竞价到完成投放的一系列过程仅需100毫秒,全部依托机器完成。不同的人打开同一网页看到的是不同的广告内容,即使是同一人在不同时间段打开同一网页看到的很可能也是不同的广告。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的消息无处不在、随时、不断增长,也可随时修改删除。面对海量信息,互联网广告经营者和者有心也无力承担传统广告媒体的逐条、人工审核责任,使得传统监管模式只能是“事后的、被动的、随机的”。

互联网广告办法第十条直接沿用了上述内容审核规定,第十五条规定了“鼓励支持互联网广告经营者、者创新经营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推动互联网广告发展”这一少有的鼓励性条款,同时又规定如违反相关规定,即便《广告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也要予以行政处罚。如此“纠结”、“矛盾”,行政监管之难可见一斑。

从审核监管力量上看,新《广告法》规定,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广告监督管理工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广告管理相关工作。但实践中,各地工商管理部门对传统广告的管理都应接不暇,对数量大、来源复杂、互动性强、管理权限不明的互联网广告的监管更加力不从心。

从审核监管手段上看,随着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网络证据灭失快、固定难,技术手段难以实时全面,调查取证成本高,取证标准不明确,都影响到主管部门取证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新《广告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举报违反《广告法》行为,主管部门必须7个工作日内处理并告知,这无疑给主管部门带来很大的监管压力。

与此同时,多数互联网企业认真落实内部审核责任,通过建立专职队伍解决违规信息清理,搭建风险防控机制,运用技术手段监控、拦截、过滤有害广告信息,尽到了合理注意义务。

因此,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互联网广告审核监管模式。

新《广告法》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对其明知或者应知的利用其场所或者信息传输、平台发送、违法广告的,应当予以制止。

《侵权责任法》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篇2

以下为王旭东教授撰文全文:

与前些年违法医疗广告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不同,近年来借助互联网违法广告的现象日益突出,暴露出来的问题日趋严重。其违法形式和特点表现在:

一、无视法律,不经审查随意。医疗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广告,与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有鉴于此,国家对医疗广告有严格的监管规定。无论是2006年11月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还是2015年9月新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都严格要求对医疗广告进行监管,并对医疗广告的内容进行了明确限制。但是,在当前的互联网上,绝大部分都是没有经过申请并获得审批的医疗广告。

二、竞价排名,金钱买来虚假声誉。近日,“魏则西事件”再次将百度公司推上风口浪尖,全国舆论大哗。该事件的背后,实际上就是医疗广告竞价排名推广导致的典型结果。互联网搜索引擎所实行的医疗广告竞价排名,一直是民间和业界所诟病的行为。目前,竞价排名造成的虚假医疗广告泛滥,如同互联网上的雾霾,使得互联网医疗产业一片迷惘。

三、虚假泛滥,违反常识编造夸大。上述不经审批,随意的医疗广告,其最基本特点就是“虚假”。诸如糖尿病、肝炎、白血病、癌症等慢性疑难病症,在网上充斥着“××病不吃药”“有效率98%”“彻底治愈”等严重违背医学常识的夸张宣传。四、这些宣传严重误导患者,导致民众上当受骗,损失钱财,贻误病情,同时也对守法经营的医疗单位形成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医疗市场秩序。

四、手段卑劣,死缠烂打扰乱视线。2015年9月1日实行的新版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而百度、搜狗、360等搜索引擎及其广告联盟,都用“推广”代替“广告”,将付费搜索结果与自然搜索结果混淆展示,不具备明显辨识其为广告的特征。而这种不加任何规范的竞价排名推广,成为互联网运营者的盈利点,更被业界认为是用进行广告营销的不正当手段,违反了《广告法》。

五、精准推送,侵犯隐私肆无忌惮。用户浏览网页时,其行为(比如搜索了什么关键词)等都会存储在电脑里,形成Cookie(储存在用户本地终端上的数据)。当再次打开某网站或是浏览该广告联盟的网站时,网站运营者就会跟踪用户Cookie,“精准”推送广告。这是一种侵犯公民隐私的广告行为。2013央视“3·15”晚会曾曝光一系列互联网广告、搜索公司通过cookie跟踪用户习惯、窃取用户隐私信息的行为。

目前,欧盟、英国、美国已制定了关于规范使用Cookie的法案,而我国目前尚无相关规定。

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严禁付费搜索广告在自然搜索结果中出现,付费搜索结果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有显著区别,应能让网民一眼就能认出是付费广告。严禁以“推广”代替“广告”,广告内容只能在网页右侧显示。

二、禁止网站营运者跟踪Cookie,不准所谓“精准”广告,以保护公民隐私。

三、强化监管机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公民或其他组织举报互联网违法广告。若举报属实,由广告主、广告经营者或广告者承担举证成本。

以上建议,应在《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加以规定。

四、医疗广告必须规定医疗机构资质。原2006年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了医疗机构资质的内容:1、医疗机构第一名称;2、医疗机构地址;3、所有制形式;4、医疗机构类别;5、诊疗科目;6、床位数;7、接诊时间;8、联系电话。上述相关内容必须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内容一致。但是2015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却没有了此条款。基于目前互联网虚假医疗广告泛滥的现状,上述内容仍以保留为妥。

篇3

据新华社报道,自2015年9月1日新《广告法》实施以来,全国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各类违法广告案件约2.4万件,罚没款约4亿元。其中,查处互联网广告案件约3200件,罚没款约6700万元。监测显示,2015年9月以来,监测违法广告数据已连续数月保持在较低水平,广告违法率比新广告法实施前下降了84.29%。

这些数据既是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所喜闻乐见的,也是广告市场主体责任意识增强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进,电子商务等广告载体的多元化发展,行政机关对于广告违法行为的关注点是否有所转变,其适用的处罚依据又有哪些,处罚力度如何?本文将从行政处罚的角度浅析这些商家们在广告活动中可能较为关注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广告违法行为的类型

此处所说的广告法其实是一个大概念,涉及了商品服务宣传中的各种违法行为。其市场主体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者乃至代言人等商业广告活动中的多方参与者。

而从广告违法行为的分类来看,较为常见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虚假广告、使用最高级等绝对化用语、数据等引证内容不真实、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代言、使用医疗用语的非医药广告、贬低其他生产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医药广告中的代言人推荐、使用国家机关名义、以新闻报道形式变相广告,以及食品、保健食品、医药、烟草、酒类、房地产、化妆品、教育培训、有投资回报预期等特定商品服务的广告违法、有奖销售等促销行为违法、价格违法、最终解释权等合同违法、未作网上营业执照公示等网络交易违法、未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等仅出现在互联网广告活动中的违法及其他广告违法行为。

除诸如最高级用语等新《广告法》颁布时即倍受关注的广告违法行为之外,一些易于被忽视的违法类型需要引起相关市场主体的警惕。

例如文首提及的水晶广告,其行政处罚依据即水晶制品并非药品或者医疗器械产品,违反了《广告法》第十七条“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之规定。虽然水晶在矿物学上的定义是指透明的石英,是贵重矿石,而并没有所谓的消除大脑疲劳等功效,但是通过互联网搜索,仍能找到不少关于水晶能够实现对人体健康的功效甚至能够转运、招财的文章说明等。此前亦有知名电子商务企业因在宣传其玛瑙产品时使用了“驱邪避灾”等宣传语且缺乏真实依据而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以《反不正当竞争法》认定为构成对商品的性能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另外,商品和价格标签作为商品广告中时时呈现的内容,一旦其标注标识未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的规定,就极易被发现或举报。例如,某网店因其在网上销售的芦荟食品未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标注“幼儿慎用”的内容而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没收相关产品。再如,某超市在产品价格标签上标注错误的商品产地,而被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认定为对商品的产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从而被处以罚款。

二、处罚依据、处罚机制与力度

广告违法涉及诸多法律法规,《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均涉及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及相应的处罚机制。《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广告管理条例》、《医疗广告管理办法》、《食品广告暂行规定》、《化妆品广告管理办法》、《房地产广告规定》等新旧法规规章也在不同程度上规定了处罚机制或引用了《广告法》等上位法中的处罚规定。

《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产品质量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等虽未直接涉广告行为,但通过对促销条款、产品标识、产地、认证标志、网站宣传等广告活动或宣传行为的规制,在某种程度上也与广告违法行为相关。

广告违法行为的处罚机制根据适用法条和处罚对象的不同有警告、停止或改正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公开更正、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直至吊销营业证照、广告登记证件等不同方式,多可见于前述各项法律法规和《行政处罚法》。当然,行政机关也会在当事人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情形下减轻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等企业信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其他政府部门应当公示其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等企业信息;企业应当自受到行政处罚的信息形成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由此,行政处罚决定将通过网络以书面形式公诸于众,对被处罚的当事人而言,此种公示方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社会影响。

就处罚力度而言,当事人是否明知故意而为、在被发现违法行为后当事人是否配合整改、对消费者及社会造成的影响等情节严重程度、罚款计算依据、适用法条以及当事人所在地的经济状况等各项因素均被纳入考量处罚轻重的范围内。单就罚款计算依据一项,涉及虚假宣传(虚假广告)一种违法行为的处罚依据,就有《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f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法》中的下至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上至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前,某牙膏广告因宣传产品的牙齿美白效果而被处以超过600万的罚款,从而成为广告处罚案件中金额最大的一起,虽然该案处罚在新《广告法》实施之前,但依据旧《广告法》也有广告费用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的类似规定。2016年央视《3・15 晚会》上曝光的某二手车电商因使用了“无差价”、“透明成交快”等宣传用语,经查与实际不符,而被处以200万元的罚款,由于这些宣传用语由该电商自行制作及,无法计算广告费用,因此行政机关直接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中规定的法律责任中所述的具体罚款金额进行处罚。

三、处罚对象

如前所述,广告市场主体涉及多方参与者,单从《广告法》的角度就存在以下处罚对象:

(一)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简言之,即广告中的商品服务的经营者,但有些经营者根据其市场地位的变换,既可能是广告主,也可能成为广告经营者和/或者。

(二)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分别是指接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服务和为广告主或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广告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前者如广告公司等服务提供商,后者如电视台、报刊出版社等单位。

(三)广告代言人。是指广告主以外的,在广告中以自己的名义或者形象对商品、服务作推荐、证明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广告法》中对于关系消费者生命健康或造成消费者损害的虚假广告,规定了广告代言人的连带责任,而在医疗、保健食品等广告中作推荐证明或为未使用过的商品作推荐证明的,广告代言人均将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此处对于法定代表人代言自己商品服务涉嫌违法以及在此情形下该法定代表人是否被视作代言人尚无定论,笔者不在此处作深入探究。

(四)其他主体。公共场所的管理者或者电信业务经营者、淘宝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违法广告未予制止的,也将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等单位在以广告经营者和者的身份被监管的同时,也受到广告登记机制的制约;并且,这些单位以新闻报道、介绍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医药、保健食品广告的,也会受到处罚。而违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违法行为负有个人责任的,《广告法》别规定此类主体自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公司、企业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互联网作为当今广告主流媒体之一,其广告活动倍受关注。尽管《广告法》中明确规定了利用互联网从事广告活动适用该法规定,但基于网站、应用程序等广告媒介的多样化,弹窗等广告形式的创新发展,电子邮件、付费搜索等广告类型的特殊性,单从《广告法》角度难以全面具体的涵盖。因此,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新《广告法》实施一年之际,自201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一部专门针对互联网广告活动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从而更全面地规范线上广告,监管互联网广告参与者。

在互联网广告活动中,广告主自行广告是极其常见的,在这种情形下,除广告主违法情形下成为处罚对象外,由于互联网特有的链接跳转功能,提供链接服务的互联网广告者和广告经营者如未尽合理审查义务也将受到相应处罚。例如,某文化传媒公司因未按照相关程序对互联网上的一则餐厅广告进行审查,而受到了当地工商质监部门的处罚。

程序化购买广告是互联网广告活动所特有的一种经营模式。此种经营模式连接了广告主与众多中小网站和应用程序,其间涉及到广告需求方平台经营者、媒介方平台经营者、广告信息交换平台经营者、媒介方平台成等新兴广告主体,这些主体之间基于互联网广告合同产生联系。此处要求通过程序化购买广告方式的互联网广告,广告需求方平台经营者应当清晰标明广告来源,否则将成为处罚对象;媒介方平台经营者、广告信息交换平台经营者以及媒介方平台成员未尽到查验互联网广告合同对方的主体身份和建档等义务的,也将成为行政处罚对象。

四、结语

篇4

部长

陈竺

二九年五月一日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

第一条为规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保证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科学、准确,促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通过开办医疗卫生机构网站、预防保健知识网站或者在综合网站设立预防保健类频道向上网用户提供医疗保健信息的服务活动。

开展远程医疗会诊咨询、视频医学教育等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按照卫生部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

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有偿提供医疗保健信息等服务的活动。

非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是指向上网用户无偿提供公开、共享性医疗保健信息等服务的活动。

第四条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在向通信管理部门申请经营许可或者履行备案手续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

第二章设

第五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为依法设立的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

(二)具有与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设施及相关制度;

(三)网站或者频道有2名以上熟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医疗卫生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提供性知识宣传的,应当有1名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

第六条申请提供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中含有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内容的,除具备第五条规定条件外,还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主办单位必须是医疗卫生机构;

(二)具有仅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的相关网络技术措施。

第七条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主办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和申请表。申请表内容主要包括:网站类别、服务性质(经营性或者非经营性)、内容分类(普通、性知识、性科研)、网站设置地点、预定开始提供服务日期、主办单位名称、机构性质、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及其身份证号码、联系人、联系电话等;

(二)主办单位基本情况,包括机构法人证书或者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三)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学历证明及资格证书、执业证书复印件,网站负责人身份证及简历;

(四)网站域名注册的相关证书证明文件;

(五)网站栏目设置说明;

(六)网站对历史信息进行备份和查阅的相关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说明;

(七)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在线浏览网站上所有栏目、内容的方法及操作说明;

(八)健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包括网站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九)保证医疗保健信息来源科学、准确的管理措施、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

第八条从事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网站的中文名称,除与主办单位名称相同的以外,不得以“中国”、“中华”、“全国”等冠名。

第九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材料进行审核,并作出予以同意或不予同意的审核意见。予以同意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公告,并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备案;不予同意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十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变更下列事项之一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填写《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项目变更申请表》,同时提供相关证明文件:

(一)《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中审核同意的项目;

(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主办单位的基本项目;

(三)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基本情况。

第十一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有效期2年。需要继续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2个月内,向原审核机关申请复核。通过复核的,核发《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

第三章医疗保健信息服务

第十二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内容必须科学、准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的相关规定。

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应当对的全部信息包括所链接的信息负全部责任。

不得含有封建迷信、内容的信息;不得虚假信息;不得未经审批的医疗广告;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

非医疗机构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

第十三条医疗广告,必须符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应当注明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文号,并按照核准的广告成品样件内容登载。

不得夸大宣传,严禁刊登违法广告。

第十四条开展性知识宣传,必须提供信息内容的来源,并在明显位置标明。信息内容要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审核把关,确保其科学、准确。

不得转载、摘编非法出版物的内容;不得以宣传性知识为名渲染性心理、性伦理、性医学、性治疗等性科学研究的内容;严禁传播内容。

第十五条开展性科学研究的医疗保健网站,只能向从事相关临床和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开放。

严禁以开展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内容。综合性网站的预防保健类频道不得开展性科学研究内容服务。

第十六条提供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登载的新闻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登载的药品信息应当符合《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七条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应当在其网站主页底部的显著位置标明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或者《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复核同意书》的编号。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的审核和日常监管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依法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主办单位提供的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开展审核工作,对本行政区域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下列内容进行日常监管:

(一)开办医疗机构类网站的,其医疗机构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二)提供性知识宣传和普通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是否取得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资格,是否超范围提供服务;

(三)提供性科学研究信息服务的,其主办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是否违规向非专业人士开放;

(四)是否利用性知识宣传和性科学研究的名义传播内容,是否刊载违法广告和禁载广告。

第二十条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信箱,接受上网用户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投诉举报。

第二十一条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对上网用户投诉举报和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予以改正;对超范围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应责令其停止提供。

第二十二条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和监督管理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未经过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同意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通报同级通信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情节严重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第二十四条已通过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或者复核同意从事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非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以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性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提供者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提出监管处理意见,并移交通信管理部门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审核同意范围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

(二)超出有效期使用《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的;

(三)未在网站主页规定位置标明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审核或者复核同意书编号的;

(四)提供不科学、不准确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并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

(五)借开展性知识宣传和性科学研究为名传播内容的。

第二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违规对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申请作出审核意见的,原审核机关应当撤销原批准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章附

篇5

(讯)“一上网就弹出各种广告,就像牛皮癣一样。”一网友对网络广告的吐槽,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对此,国家工商总局日前了《互联网广告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种种举措能否治愈网络牛皮癣尚不得而知,但从舆论的一片叫好足见人们对流氓广告厌恶之深。

实际上,互联网产业多年的野蛮生长积累了不少弊习,流氓广告只是乱象之一。且不说别的,不少门户网站的内容就始终难逃侵权之嫌。“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是新闻的搬运工”。多年来,不知多少网站喊着这句口号,做着剽窃转卖新闻的生意。尽管往往自称内容经过授权,但究竟经哪些媒体的授权,利益返还形式又是什么,却语焉不详。如今,传统门户式微,移动互联崛起,失范现象却依旧随行、花样频出。侵犯内容产权“跑马圈地”的网络企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肆意造谣、攻击、“人肉搜索”的网络水军,靠“星腥性”内容骗取点击量的营销账号……无不加剧着互联网世界的浮躁与戾气,透支着内容生产商、广大用户的信任。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互联网+”被寄予厚望的今天,互联网业者亟须补上规矩意识这一课。只有秉持遵规守法、互利共赢的原则,才能赢得未来。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互联网潜力再大,也终究不是运行在真空之中,仅靠自身是玩不转的。内容生产商、网络用户、广告主等主体,无不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倘若任性下去,不把他方利益当回事,放纵漠视版权、欺诈用户等行为,到头来埋单的终会是自己。

倒逼互联网产业走出野蛮生长期,仅靠自律是不够的,完备的外部监管体系必不可少。近些年,我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仍存在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接下来,关键是要提高立法质量,让法律“长出牙齿”。同时,畅通维权通道,调动媒体、用户等利益相关方的维权积极性;建立联动机制,敦促各监管部门打出治理组合拳,一旦发现“犯规”,便吹响“哨声”、亮出“黄牌”,让其付出应有代价,涵养“凡有越轨,必受其咎”的网络氛围,扭转无所忌惮、骄纵妄为的习性。

而今,我们已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实现互联网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以依法有序为前提。阵痛在所难免,但要迎来健康鲜活的真发展,非得经此磨练不可。(来源:北京日报 文/崔文佳 编选: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篇6

央广网北京7月1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如今网上购物消费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甚至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方便”是大家选择网购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消费者在网上消费的过程中是否关注过广告呢?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互联网广告的感受是褒贬不一。一些消费者表示在购物时会受到平台广告的影响,也有消费者受到夸张广告的干扰。

根据统计,目前互联网广告的经营额已超过或即将超过传统广告的经营额,但一些互联网广告的宣传名不副实、夸大其词。有的在打法律的擦边球,有的则严重违反了《广告法》。比如《广告法》中明确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可现实情况并不那么乐观。

此外,《广告法》规定,广告中禁止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记者在某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全国最好”,在搜索结果中可以轻松找到“全国十大整形医院”的标题。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医疗、药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广告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广告审查机关进行审查的特殊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未经审查,不得。但记者观察发现,许多搜索引擎都会“旧病复发”。

互联网虚假广告的另一个重要传播平台是微信,无论是一些不法微商的微信号朋友圈还是一些违法微信公众账号,隐蔽性更强,查处难度不小。

篇7

在国家积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和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背景下,对网络借贷行业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6年12月22日,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办,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承办的“互联网金融:大变局与新征程”论坛举行。在本次论坛上,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网络借贷行业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网络借贷行业研究》一书正式对外。

野蛮发展时代走向终结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转型的组成部分,当前的形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阶段性产物。目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正在暴露,我们需要去规范它,而其规范的来源是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所带来的冲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指出,互联网金融监管主要针对的是善意的参与者,针对其能力不足而带来的风险进行规避,进行防范。而对于带有不良目的的参与者,则还需通过法律、法规的办法进行甄别,特别对法律的执行、行为监管等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联合其他部委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以负面清单的形式,规定网贷行业不可触碰13条红线。

此后,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强化了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资产管理及跨界从事金融业务、互联网广告、第三方支付等领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认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整顿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新瓶装旧酒”。他提到,除少数优秀互联网金融机构外,绝大多数平台还是用互联网之名行传统金融之实。若仍是用新的技术、新的概念来做旧的业务,互联网金融没有前景可言。

此外,他还表示,从目前的监管形势上看,监管层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出现的新业务、新技术等进行监管,但缺少对最基础的内容管制,即实名制、交易、透明度等问题。

“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让整个行业进行了一场大洗牌”,新华社财经传媒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葛玮指出,“洗牌是一个披沙沥金的过程,互联网金融的野蛮发展时代走向终结,行业实现由乱而治的转变,从而进入一个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本质是消化存量,是监管主体展开针对性的整顿评价。从目前形势看,专项整治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点,即现有监管分业监管体制与金融混业经营格局错配问题;现有法律、监管规则的制定滞后于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问题;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协调问题;缺乏系统性的长效监管机制。

那么,监管政策出台后,对行业将产生哪些影响?

对此,中国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邓建鹏认为,无论是对限额的整改,还是加入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对于网贷平台来说都是生死的考验。在现如今的监管形势下,无形中提高了平台的运营成本,可能在未来2到3年,大量网贷平台会大量消失。其中,比较合规的平台会出现甩卖潮,而不合规平台会在监管重压下停止运营。

深圳钱诚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理事长胡尔义指出,自《暂行办法》出台后,三个多月网贷成交额、贷款余额、人数等连续创历史纪录,相反,网贷利率却连创历史新低。网贷期限虽在较高位运行,但速度明显却放慢。“由此可以判断,目前没有出现资金大规模地从网贷平台撤离,同样也没有出现资金从中小网贷平台向大平台集中的趋势。总之,《暂行办法》出台的对网贷行业的影响已逐渐显现。”

此外,针对日本FinTech产业概况,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资深高级顾问李智慧表示,由于日本是一个金融监管非常严格的国家,只可以做法律上允许的事情,而且金融机构或者金融服务是十分成熟,覆盖了所有的领域。此外,日本的金融机构金融厅专门成立了一金融审议会,探讨相关法规的修订。并且制定虚拟货币交换产业业务规定,强化对虚拟货币产业的监督。

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原点规划未来

在论坛上,多位专家表示,2017年将是互联网金融合规落实年。那么,从监管层面及行业自身角度出发,未来互联网金融该如何发展呢?

“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原点,来规划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李扬称,“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一个铁律。现在互联网进入金融行业,就要讨论如何借助它来为实体经济服务。那些用各种名义吸收存款,然后通过资金池发放贷款、做投资的行为,是坚决不能鼓励倡导的”。

胡滨认为,互联网金融应该加强自律监管,并将其作为监管体系的有益补充。“当然,由于互联网金融具有特殊性,自律监管缺乏实质性举措。换言之,自律监管不能代替行政监管,行政监管体系仍还是主导。”

他还指出,互联网金融除了加强自律监管外,还要引入“监管沙盒”,通过包容性监管理念使监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引导转变,即金融监管部门需在其金融创新中心设立旨在为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提供一个“安全空间”的一整套新型监管机制。

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杨峻指出,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未来方向应以客户为中心,并在场景的基础上,将长尾客户作为重点,借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科学技术把控风险,进而实现最终盈利。

陈道富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内在价值是其今后存在和发展壮大的重要所在。互网金融,不仅是互联网与金融,更是两者的结合,产生增加值的部分才是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内在价值。

理论化系统化研究至关重要

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从步入神坛到被妖魔化,从P2P网贷到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更多综合性经营特征。也正因如此,人们对互联网金融有了错误或不清楚的认识。对此,诸多业内研究者表示,除了金融市场自身的原因外,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研究仍然欠缺。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省、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继续深入整治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努力营造文明诚信的药品广告市场环境。

(二)工作目标。坚持整顿与规范并举,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健全监管工作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有效治理群众反映强烈的药品广告虚假违法宣传行为,坚决遏制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屡禁不止、屡罚屡犯的现象,确保整治工作适用法律有依据、监管措施有落实、综合治理有成效。

二、整治对象和查处重点

本次药品广告专项整治对象为各类媒介在屏边县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重点整治利用报刊、电视频道、广播、信息网站等媒体以及在药品零售网点的虚假违法药品广告。查处重点:

(一)利用国家机关、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学者、医师、患者、公众人物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的广告,尤其是社会公众人物以患者、专家身份,向老百姓推荐药品服务或者介绍药品服务优点、特点、性能、效果的广告。

(二)、超出审批的功能范围,对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或者含有不科学的表述功效的断言或保证的广告。主要是未经审批备案擅自广告、篡改审批备案内容广告、利用失效文号广告等行为;以及在广告中对产品的适应症或功能主治进行夸大宣传或做出承诺;广告中含有说明书以外的学术理论、观点等内容;广告中含有“最新技术、最高科学、几个疗程痊愈”等不科学的用语和表述功效的断言等内容。

(三)以新闻形式和健康专题节目(栏目)虚假违法药品广告。主要是以人物专访、专家访谈、纪实报道、专家咨询、科普宣传等形式的虚假违法广告。

(四)处方药在指定的专业医学、药学刊物以外的大众媒体广告。

(五)保健食品广告宣传治疗作用或者夸大功能。主要是在广告中把保健食品混同为药品宣传治疗作用,或者使用易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进行宣传;超出核准的保健功能范围,任意夸大疗效。

(六)互联网上的各类违法药品广告。主要是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擅自药品广告;取得相关资质在互联网上未经审批的含有性生活、性暗示等低俗内容的违法“性药品”广告。

三、专项整治工作安排

本次药品广告集中专项整治时间为7个月。

(一)组织部署阶段(4月)

1、增强对违法广告的监管意识。要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宣传《药品广告审查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执法水平;综合部署,切实落实各项整治目标任务,杜绝虚于监管、敷衍了事。

2、建立广告监管执法长效机制。要健全广告监测档案、监测信息等工作制度。构建违法广告预防机制,建立企业约谈告诫制度,定期对违法药品广告企业进行约谈告诫,增强企业对虚假违法广告危害性的认识,建立企业广告信用档案,促进企业诚信自律。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至9月)

1、开展广告定期监测工作。要建立广告监测主管有领导、监督有部门、监测有专人的工作机制,确定辖区内重点监测媒体,利用配备的摄像、录像等执法装备对重点电视频道广告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对重点报刊和重点广播进行定期监测和数据统计。在做好日常监测的同时,组织2次以上集中监测和检查,曝光查处一批典型违法(来源:文秘站 )广告品种,扩大整治效果。

2、开展药店违法广告物清理。要结合日常监管,对辖区内药品经营企业广告的清理,及时监督各药品经营单位自行清理店内外的违法药品招贴、牍匾广告,同时对广告环节暴露出来的药品质量和药品流通问题,进行查处和规范。加大执行力度,监督药品零售企业落实州局暂停销售通知,确保行政强制措施执行到位。

3、集中打击一批虚假违法药品广告。对监测中发现的一般违法广告,要及时对其广告主进行约谈告诫,责令广告主或相关媒体立即停止刊播,并更正启事,向药监部门作出整治承诺;对监测到的或外地移送的情节严重、屡查屡犯的违法广告,要及时移送同级工商部门处理,同时报州局市场科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4、加强对互联网药品信息的监管。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ip地址在本辖区内的网站的 检查力度,对严重违法药品信息的生产经营企业要依法严肃查处;对未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或备案的违法网站,移送同级通信管理部门核实关闭;对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或备案的违法网站,依法认定并责令停业;对拒不改正的,报州局上报省局提请通信管理部门予以关闭。

5、将每月查处的违法广告填写《违法广告统计表》,于每月5日前上报州局市场科。

(三)总结上报阶段。(10月)

对专项整治行动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梳理,提练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并将专项工作总结于10月20日前上报州局市场科。

四、专项整治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深刻认识开展药品广告专项整治的重大意义,把整治违法药品广告作为年度工作的重大事项,纳入开展为期2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本辖区内违法药品广告的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强化联动,联合监管。要主动向县党委、县政府汇报药品广告专项整治工作,主动向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报送广告监测和处理报告,力争将整治违法药品广告纳入药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工作机制中;要加强与工商、电信、广播电视等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反馈处理机制,完善监测信息的通报、移送、查办工作程序,建立快速高效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整治合力。

篇9

黄海章 陈发哲

  (温州市烟草专卖局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售假”行为开始从实体市场向虚拟网络发展,这种利用信息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的交易行为日益泛滥,因其行为隐蔽、虚拟注册、交易分散、证据难认定等特点,传统的监管手段不足以对其形成有效的制约。因此,打击互联网非法涉烟行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有着很强的技术性,这不仅需要我们要从日常管理入手,加强专项研讨,建立长效机制,更要从网络科技创新方面进行突破,利用高科技反制高科技,采用技术手段和常规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切断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的渠道。

关键词:互联网  涉烟  监管  机制

 

互联网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促进了社会发展,甚至也改变了人生。同时,就像汽车一样,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事故。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从事非法活动的情况也与日俱增。近年来,行业专卖部门采用人工搜索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广泛搜集涉烟销假信息,由于互联网涉烟卖家店铺迅速增加,交易频次、交易数量和成交金额均明显增长,在搜索过程中遇到信息广泛性、效率性、准确性、及时性问题。笔者又对各大商务门户网站进行了调查,同时使用搜索引擎进行随机网页抽查。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新颖的犯罪工具,而是在整个违法犯罪活动中起到核心作用。这不得不引起烟草执法部门的高度警惕。

1 互联网烟草专卖品经营行为的现状

基于烟草销售本身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可以说网售卷烟的绝大多数商贩都不具备这一资格,但是互联网涉烟行为却在不自觉中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一个生存的空间,网上大量无证经营的烟店常常藏匿在各类电子商务网站、或以独自网站的形式打着烟草专卖的旗号,并在网站广告,借助贴吧、博客等自媒体的网络空间进行虚假宣传,诸如“军需特供烟”、“内部供应烟”等等,非法行为日益猖獗,网上销假屡禁不止。由于网络犯罪的特殊性,需要稽查办案人员既要拥有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又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案件办理经验,这一要求无疑加重了专卖稽查打假破网的负担。

1.1 互联网涉烟经营行为的特点

初步调查,利用互联网等信息进行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活动呈现四大特点:

1.1.1网上订购、种类齐全

经网上搜索调查,《烟草专卖法》中确定的各类烟草专卖品在互联网上均有销售信息。犯罪嫌疑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广泛性、操作便捷性、运行隐蔽性,通过网上空间、微博、贴吧、网站等散布各式各样买卖香烟的信息,采用QQ、MSN等聊天工具联系买家卖家,实施一条龙销售,已成为当前涉烟犯罪的主要作案方式。

1.1.2异地贩卖、跨区域犯罪

网上销售卷烟不受地域限制,调查发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厦门等主要城市都有个人在网上开店卖烟,而在网上购买卷烟的人分布更广,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买卖双方不直接见面,互不认识,只是通过网上联系订购,邮寄或汇款均用假名,一方案发而不易牵连到另一方。如临安烟草破获的10.31销售假烟网络案件销假范围波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新疆)1000多人,其受众面之大可见一斑。

1.1.3假烟数量大,货值高

犯罪嫌疑人在实施此类犯罪时,利欲熏心,铤而走险,胆大妄为,涉案金额少则十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上百万元。如江苏省徐州市烟草专卖局破获的“10.28”互联网销售假冒卷烟案件,涉案金额达到了5000万余元;临安烟草破获的“10.31”销售假冒网络案件,案标价高达1700余万元。

1.1.4交易频次高、单笔金额小

网上交易面对的是终端的消费者,所购卷烟用于直接消费,所以单词交易的数量和金额不会很大,一般按条计算,超过5条的比较少见,交易额一般在200元以下。虽然交易的单笔金额小、隐蔽性强,但是由于地域广,参与人员众多,日积月累结果往往是个惊人的数字。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非传统销假可以比拟,它正损害着我国的烟草专卖制度,吞噬着我们近年来的打假破网成果,坑害着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1.2互联网涉烟行为地域特征

涉烟的信息源头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假烟生产和集散地区,面向全国各大城市,就浙江片区而言,台州、温州、宁波、杭州等地成为了网络售假分子的首选之地。

2  当前互联网涉烟经营监管的困难

由于互联网监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从国家层面上来讲都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对于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来说,网上监管手段少、力度弱,相应的监管难度更大。网络涉烟监管手段与迅速增长的互联网涉烟假、私、非交易量已经不匹配。面对新的形势,尤其是针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这一特点,人为的发现和甄别违法信息已经变得不现实,要想突破以往简单的人工网络搜索监管模式,提高对网上各类信息线索的整合分析能力,提高对违法分子动态的实时掌握能力,必须借助于智能手段进行挖掘、统计和分析,这是今后互联网打假破网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 温州烟草互联网涉烟经营监管系统构架

网络非法售烟行为对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侵害我们称之为“风险”。危害程度高,称之为风险大,我们将其列为重点监管范围。强调以风险为导向(Risk-Oriented)的网络涉烟系统监督过程是指以风险为导向,发现和了解这些风险的各个方面,并把焦点放在评估那些应对重大风险(指重点监管对象)的控制,通过变化识别和变化管理,对新风险实施管理,从而减少失败的可能并降低不确定的经营结果。整个监督系统式循环持续,其流程中需要始终贯穿风险导向原则。

围绕互联网涉烟监管的现实需求,温州烟草积极探索基于“风险导向”的监管模型,构建一个资源共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的智能监管系统,主要构架如下:

3.1理论引用

3.1.1建立监管基础。要建立一套面向互联网的管理机制,形成协调统一、整体联动的监管合力,管理层的基调很重要;二是互联网监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组建一支精干队伍通过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三是在系统中通过中华、烟标等关键词的设定,为计算机确立一个监管任务的起点。

3.1.2设计和执行监管程序。监管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一是将风险进行优先排序。监管是以风险为导向,把焦点放在评估为重大风险的那些信息上,如交易量大、金额高、较为活跃等可以确立为重点监管对象。二是识别关键控制(key control)。通过人工确定关键词匹配规则由计算机查找出违法信息结果集,最后由人工审核结果集,最终确定信息的违法程度。通过考虑那些会增加控制失败风险的因素,如信息的复杂性、操作人员的胜任能力或经验,可以促进关键控制的分析。三是识别有价值的信息。一旦选择了关键控制,系统就提取全部有利于案件侦破的信息,如联系方式、支付账号、聊天账号、开店时间、物流单据、注册真名等信息。四是实施监督程序。包括持续监督和单独评估。持续监督就是系统对已经纳入数据库的关键控制进行连续跟踪和增量化变更。后者是对直接信息提供定期的确认,对间接信息进行单独评估。

3.1.3评估和报告监管结果。对价值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持续监管,提供便于视化的图标,确立监管类别和级别,进行有效预警,最终监管报告能体现信息的归纳分类和关联关系。

3.3关键技术

主要是一个中心(涉烟经营信息资源中心)和四大应用平台(一个智能巡逻平台、一个第一时间信息抓取平台、一个统计分析处理平台、一个关联信息模拟网络图的平台、一套机制)。

 

 

3.3.1涉烟经营信息资源中心

首先,通过智能手段自动采集互联网上涉烟经营信息,形成网站数据库;其次,将以往案件信息导入到资源中心中便于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对照和查找关联。同时人工巡查对资源中心数据进行补充。多维涉烟案件数据库较以往案件信息数据库更为全面和完整。

3.3.2四大应用平台

一个智能网络巡逻平台。智能网络巡逻系统又名网络蜘蛛,通过建立巡查任务,自动搜索非法涉烟信息,与普通搜索相比,网络蜘蛛搜索用电脑代替人工,解决了数据海量问题,使搜索到的信息更及时、更准确、不重复、涉及面广。它能够第一时间对国内(自建售烟网站、网上售烟店铺、涉烟广告信息等,还包括特殊阵地搜索、QQ群、淘宝、淘宝旺旺群、阿里巴巴、论坛、微博等一系列新兴网络平台)非法涉烟经营信息进行监测,提高搜集信息的效率和精度。该系统还通过巡查任务的建立在百度等十余个互联网公共搜索引擎中巡查,较广的聚合范围能够使监管过程中信息不遗漏,能够较全面的满足专卖监管的需求。同时,该平台能自动验证网页信息判断是否存在或重复。增量搜索功能能够提供增量化的数据更新,从而保证数据的实时性。通过该平台能排除一些非涉烟交易信息,从而将交易类涉烟信息或广告等纳入数据库,大大提高数据识别的效率。

一个第一时间信息抓取平台。网上店铺日新月异,违法售烟网站一个被关闭,可以“另起炉灶”,在另一地重新申请,变更域名重操旧业;他们为躲避监管,频繁更换物流公司,利用发达的通讯技术,通过呼叫转移隐蔽行踪。这样的情况使得要侦破违法售烟网站的售假案件难度很大。这些数据可以用网络快照的方法采集下来。在“网络蜘蛛”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发现并提存涉烟交易信息,包括注册真实姓名,用户名、开店时间、交易数量、交易评价、交易时间、支付宝、财付通等交易方式和账号,手机或电话号码以及归属地,QQ号码、IP地址及所在区域、宝贝所在地区、物流单据信息(发货地点时间、收货地点时间)等。信息更新周期为一天一次,历史信息不覆盖。       

一个统计分析平台。该平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如按案源进行统计,便于办案人员赴涉案地区集中调查;按交易量进行统计,交易量大、金额高的卖家自然是烟草执法部门监管的首选;按活跃度排名,活跃用户是监控的重点对象;按态势分析统计,尽早备案,提高预见性。此外,还有按地域分布统计、时间趋势分析统计、增量趋势统计、网站分布统计、网址类型统计、卷烟品牌类型统计等统计类型。统计结果提供直观的排序和图表。系统还推送敏感信息预警和初步分析报告。敏感信息为交易量相对较大、敏感卷烟品牌、店铺信用等级相对较高、短期内交易量剧增、长期发现具有待监管信息的网页以及虽然店铺新开但所包含的信息与曾经监测到的信息有关联。分析报告即根据统计结果确立监管级别和重点。

一个关联信息、模拟网络图的平台。针对能够联动的关系,根据任务的建立(如关联真实姓名,关联联系方式、关联QQ、关联支付方式等等)对资源中心库内的数据进行智能关联,得到模拟网络图。单击网络图节点可获得与之相关的信息。系统还提供人工的案件处理与分析模块,输入相应的虚拟身份,得到与虚拟身份相关联的虚拟身份网络图以及虚拟身份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所有痕迹。此外,根据现实需要,该平台设置“可能感兴趣的人”、“感兴趣的***”功能,以更好地预测与查找。

组织制作《互联网涉烟监管系统作业指导书》,并建立互联网案件报备制度,推行温州烟草互联网涉烟监管系统应用暂行规定。

4 研究成果及创新维度

打造全天候监管网络,健全监管机制。建成24小时的互联网涉烟监管系统后,由原来的8小时监管向全天候实时监管转变,增强了网络渉烟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的能力。建立了一套目标明确化、操作规范化、协同及时化、监管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丰富办案手段,拓宽线索获取渠道。不再单一的从群众举报及市场调查中获取线索,而是进一步有效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实现案件信息获取的全面化。提升互联网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依托本系统,通过对预警信息的逐条分析和处理,实现了反映及时、高效准确、应用灵活的目标。

5 结语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涉烟监管智能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的核心是在整合、归纳和提炼数以万计的涉烟经营消息,在此基础上搭建一个智能采集、量化分析、统筹管理、快速响应的监控平台,这是原有专卖涉案信息系统的拓展和延伸,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涉烟经营监管中遇到的难题,该项目作为一项探索性的新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内容,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探索,逐步使基于“风险导向”的互联网涉烟监管智能化工作更加切合打假破网的实际需要,为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国烟专[2009]242号《关于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的通告》

[2]  黄海宁《利用互联网从事涉烟违法犯罪活动问题研究》.上海市烟草专卖局徐汇分局

[3]  在全省加强互联网络涉烟活动监管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 2009-8-21

[4]  姜兆华 《加强监督管理  打击网络售烟——-专访国家烟草专卖局专卖监督管理司司长魏树琦》

[5]  温天君  威海市环翠区人民检察院 《浅析互联网及相关领域涉烟犯罪案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cnjccn.net/wenhua/news81092.html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广告 会计 定价 模式

互联网广告就是利用网络广告平台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通过网站上的文本链接、广告横幅、多媒体的方法,在互联网上或者刊登广告,随着网络传递到用户的一种高科技的广告运作方式,是现代营销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媒广告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相关法规制度制定的速度并没有跟上互联网广告的发展速度,互联网传媒广告公司的会计实务处理没有统一的规定,在财务层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互联网广告定价模式入手,根据不同的定价模式结合实例分别进行账务处理,希望能为将来互联网投放的会计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互联网广告定价模式

互联网广告投放定价模式种类多样,本文简单介绍最常用、最主流的四种模式。

1. 点击成本(CPC),即Cost-per-click,每点击成本。这种定价模式要求互联网传媒广告公司按照广告的点击量收费,1994年出现的第一个互联网广告就使用这种计费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方便,这种计费模式已经演进为Cost-per thousand-Click,即以每一千次点击作为其计价单位。如:一个互联网广告的单价是1元/CPC,也就是说必须1000次点击这个广告才可以收费1元,即便浏览量更多,只要点击量没有超过1000次,也不能对这个广告进行收费。现在,百度竞价和GOOGLE竞价等都是采用这种计费模式。

2.按天付费(CPD),即Cost per day。这种定价模式完全参考了电视广告的宣传方式,将宣传的重点放在展现上,追求产品或者品牌曝光的深度和广度,同样用iGRP等在内的电视广告宣传指标来衡量广告效果。这种计费模式较为简单,如一个互联网广告单价为100元/CPD,也就意味着一个广告宣传一天的费用是100元。

3.每行动成本(CPA),即Cost per action。指的是由该互联网广告带来的用户产生的实际行动产生费用放入定价模式。这种模式伴随着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的兴起而产生,直指这两类业务最核心需求-注册及订单产生,同时也更符合广告投放者的利益要求。其中,A的形式有很多种,包括注册、消费或者提交问卷等,它需要在广告投放前由双方协商制定而成,并且在投放过程中,效果数据可以得到检测。例如:一个互联网平台的广告单价为10元/CPA,也就是说,客户浏览了这个广告并做出了相应的行动,这个平台可以从投放者那边获得10元的广告收入。

4.千人成本(CPM),即Cost per Thousand Impressions,投放者为广告显示1000次所支付的广告费用。而CPM中的M按照广告形式区分,M有时指的是特定页面PV量,有时指广告的展现量。这种计费模式核算起来也很简单,只需要计量显示的量,不需要将浏览该广告的用户量纳入考虑范围。例如:一个互联网广告的计价标准是10元/CPM,也就是说每1000人看到这个广告,互联网传媒广告公司就可以从投放者处收费10元。

二、三种主流定价模式简要分析及选择

首先是CPC模式。在该模式下广告投放者只需要为这个广告的点击量买单,往往比较受广告主欢迎。访客能自主点击这个网络广告,说明广告和目标受众是比较匹配的,可以直接衡量互联网广告的成效。然而对于传媒广告公司而言,投放广告前必须采取手段提高网站的点击率,对广告自身创意及质量提出了挑战。这种模式导向下,传媒广告公司会从点击率的角度出发将广告的放置更加具备定向性,同时还可节约广告位。

但是不少传媒广告公司表示这种模式对他们来说并不公平。据调查目前互联网广告的点击率甚至不超过1%,99%的浏览者看到了广告但是并没有选择点击,而这99%的受众可能广告效果更好。这样会导致广告看到了却没有点击量,广告公司徒劳无功,从这一层面看确实不大公平。

其次是CPA模式。在该模式下广告投放者仅需为实际发生的销售行为等买单,完全掌握了广告付费的主动权。对于传媒广告公司而言,需要放弃独自经营而需要整合所有的资源,扬长避短,真正发挥自身的特色,完全根据自身网站的内容自主选择并投放与自身特色融洽的互联网广告。传媒广告公司和广告投放者都希望宣传的商品销路佳,为双方各自获取更多利益。CPA模式无疑是双方双向共同选择的结果,充分结合了传媒广告公司的广告投放资源以及投放者的无风险性,为双方带来共赢。

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它可以清晰衡量出互联网广告促进销售的成效,却无法体现对产品甚至是企I的品牌建设作用。CPA模式适用面较窄,大多只适合促销型广告,对形象广告并不适用。

最后是CPM模式。这种模式对传媒广告公司和广告投放者来说操作较为便捷,符合双方的惯性思维。CPM模式使费用和浏览人数直接挂钩,与访问量无关,可以刺激广告公司尽力优化自己的页面提高浏览人数。此外对传媒广告公司而言,只需考虑广告的显示次数,不需要关注点击率。对于广告投放者来说,不需要了解太多网络广告的知识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广告的受众面。这种模式只需要关注浏览人数,显然对广告公司更为有利,对投放者而言难以确定带来的实际成效。而且CPM的统计过程容易发生作弊,难以保证投放者的真正利益,也容易影响双方的关系。

以上三种定价模式各有其特点,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此,要兼顾传媒广告公司和广告投放者双方的利益需求,根据不同类型的广告选择双方都能接受的计价模式。比如一些促销类型的互联网广告需要带来实际销量,促进产品销售,适用于CPA的模式;如一些形象展示的互联网广告带来的成效短期内无法衡量,又希望促进企业或者产品的品牌建设,可以在加强双方诚信合作的基础上使用CPM模式。

三、当前互联网广告投放账务处理中的难题及解决方案

目前,互联网广告的收费确认方式往往是建立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与会计准则明确要求的企业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即权责发生制)相悖。这就决定了互联网广告投放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一是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收入和费用不能得到全面配比,权利与责任基本不能对等;二是在投放广告之前,互联网公司一般会提前从投放者处收取部分广告费,对互联网公司来说这部分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中则不能正确地与其产生的费用配比,且再投资产生的收益无法体现。

针对宣传媒介的收费,当前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企业应该要在相关广告或者商业行为开始出现在公众面前时确认。但是这个规定对于互联网广告投放实际是不适用的,特别是以上除CPD的三种主流的定价模式,大多按“次”计价,应该在每个期末按照该广告的进度确认收入,应该要参考提供劳务的方式确认收入,以完工百分比法进行会计处理,从而达到收入费用相配比的目的。

不同的定价模式确认收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其中,CPD这种模式最为简单,直接按时间在每个期末进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即可;对于CPA和CPC这两种定价模式,因为互联网传媒公司需要根据“A”或者“C”的效果满足初始约定的数量,才会得到投放者支付的相关费用,而且在投放期内点击率或者相应的注册率、消费率等不同期间难以预测,广告收入不能被均匀递延至各期,所以应当在每个期末,按“A”或者“C”实际发生的数量占约定的总数量的占比来确认相应的收入(即完工百分比法);对于CPM这种模式,由于投放的次数频率是可以预测的,跟被关注或被点击无关,企业可以根据投放的次数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下逐期递延收入,与CPD相似。

四、建 议

(一)相关部门要及时修订相关制度规定,明确互联网广告投放的会计实务办法

当前互联网广告投放由于其自身性质特殊及相关法规制度滞后甚至空白,相关会计实务处理方法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各家传媒广告公司各行其是,给实务处理及后期监管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相关部门要及时相关的制度规定,将互联网广告投放问题及时纳入到会计实务标准中。

(二)按照不同的定价模式及时确认广告收入,并处理会计实务

各互联网公司要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理清将要投放的广告适用于CPA、CPM、CPC、CPD中哪种定价模式,按照不同的模式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在各个会计期间内及时确认收入并结转成本,并进行后续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栋:《互联网企业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学位文

[2]李宇鹏:《网络广告定价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吉林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3]曾粤:《企业广告宣传费的税务和会计处理》,《财会月刊》2010年第7期

[4]孟令圣:《门户网站网络广告定价策略及定价模型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