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资产管护制度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村级资产管护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村级资产管护制度

篇1

关键词:村级集体资产 现状 问题 加强管理

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产,对于增加农民财产收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路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对于日益庞大的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越来越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焦点和热点。

一、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现状

(一)村级集体资产数量日益庞大。经过长年积累,村级集体资产总量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国家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集体的原有固定资产、各种资源溢价明显,货币资产有了明显的增加;加之国家各种政策性征地、拆迁、城中村改造等,产生了巨大的补偿资金。集体资产在数量上有了明显增加,在质量上有了明显提升,在资产结构上出现多元化趋势。

(二)村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各种债权债务复杂。形成原因复杂,拖欠时间长,清欠难度大,导致集体利益受损。二是管护措施不到位。重点体现:在固定资产管理上,缺乏具体的资产登记、管护等方面的制度,也没有安排专门的看护人员,导致流失、损坏的现象发生;在集体土地审批上,未批就建、少批多建等现象,侵占集体土地。三是集体资产在承包、转让、租赁过程中,对集体资产不评估、低估、假评估,对集体资产作价偏低,造成集体经济受损。

(三)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滞后。伴随着集体资产存量的不断扩大,增量的不断增加,管理、规范集体资产却相对滞后。表现在:一是相关制度、规范制定的滞后。虽然各级人民政府已经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规章制度,但由于这规章制度可操作性、适应性不强,造成很多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二是村级资产管理意识滞后。由于目前管理村级集体资产的多为村民选举产生的理财小组,理财小组的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不能与庞大的村级集体资产相适应,村级资产增值、保值意识淡漠,处理村级集体资产随意性强。

二、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滞后的原因

(一)制度层面。随着村级集体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如何规范资产管理、如何提高资产经济效益、如何与民主法治进程的要求相适应,需要设计便于操作、管理完善、执行便捷、利于监督的制度规范。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力争从法律层面制订更高规格、更加完备的法律,约束管理人行为,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人员素质。现有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者,多为村民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但理财小组的成员,综合素质较低,并不能正确行使管理的权利,发挥管理的效用,致使集体资产损耗。村组集体成员普遍的民主理财意识淡薄,对集体资产的关注度、关心度不够,不关注长远利益,只看重当前利益和眼前利益。

(三)监督层面。对现有集体资产管理人的资产经管、使用、处置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资产管理过程中,随意性较强,自主定价权、自由裁量权得不到有效控制。村民的民主监督权形同虚设,村务、财务公开不规范,不实行民主理财, 使集体资产使用缺乏有效监控,造成决策失误,使集体资产受损。

三、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制度规范,制定相关法律。要尽快对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进行立法, 以法的形式明确农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规范集体资产的营运、出售、登记、报告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凡涉及集体资产的重大事项,都必须经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理财制度、资产管理公开制度,坚决执行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确保资产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最大限度的满足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将资产管理行为置于阳光下运行,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中。同时,制定完善监督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行为,给予坚决和严厉的打击。

(二)认真进行清产核资,摸清资产数量和结构。要改变重购置、轻管理的观念,尽快进行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工作,建立相关会计账务,进行正规核算;要建立详细、全面的资产台账和流水帐,明晰各种资产的权属,记录资产的流转和处理过程;要对侵占、挪用集体资产的行为和人员进行坚决制止,全面进行清缴。

(三)创新机制,不断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树立科学理财的观念,以实现村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对村民高度负责的态度,管理好集体资产;要引入科学的资产管理方法,对价值优势明显、经济价值高的资产处理,要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资产交易、资产变买的公平;要探索记账制,不断拓宽记账制的范围,科学、规范的进行集体资产会计核算;要加强货币资金科学管理,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投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结束语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敏感性强,任务艰巨,亟需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和落实工作措施等方式加以整体推进。因此,一方面应当依托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化监管体系;另一方面,应当着力推进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经营管理、民主监督等行为,确保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落实广大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和收益分配权。多管齐下,使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真正纳入依法有序的轨道,实现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市在村级组织换届全面结束后,组织开展“进村扶任、帮促发展”月活动,这次活动本着排摸问题正确、分析情况全面、解决难题有效、提出措施有力、建立制度到位的原则,分排摸调研、解难帮促、建章立制三项工作来推进。

一、开展排摸调研。由各联村组通过村干部座谈、村民代表意见征求、走访农户、察看村容村貌等方式,全面了解村的总体情况,重点是要摸清四方面情况,一是广大群众对村务、财务及村干部作风方面的意见建议和他们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二是村内存在的矛盾纠纷及各类不安定因素;三是搭准村干部的思想脉搏,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虑;四是村各类公共协管员力量配备、管理、运转及成效。在进村入户排摸调研的同时,要做好三方面的引导工作,一是引导村班子增强团结合作、攻坚克难、创新创业意识和村干部的民本意识、责任意识、有为意识;二是引导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党员等骨干力量起好村民和村组织之间的桥梁作用,做村务管理的宣传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工程建设、拆迁等重点工作中起好带头、模范作用;三是正面疏导群众的矛盾意见,努力化解他们的误会误解,耐心解释有关政策、规定,着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的社会风气。

二、实施解难帮促。在调研排摸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思路理清、清产核资、矛盾化解、机制完善四方面的帮促工作。帮助村进一步理清村的发展思路,重点是村级集体经济壮大、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及农村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对今年村的各项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强势推进;帮助村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特别是资源性资产做到底子明、界限清、管护强,督促村及时收回各类应收款,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保值、增值;对排摸出来的各类不安定因素,落实人员、责任,限期破解,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困难,配合做好解释说服工作;结合当前各镇、村中心工作,帮助村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机制建设。

三、推进建章立制。重点做好下属组织完善、村民代表培训、村工作制度规范三项工作。帮助村调整好班子分工和配齐配好村委会下属组织、村民主理财小组、社监会等组织,修订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牵头对村民代表开展政策法规、市情村情、文明素质、议事能力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围绕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四个环节,帮助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按照阳光村务八步法的要求,着力完善一套村工作目标承诺、年度述职述廉,村三务公开、重大事项决策议事和重点工程建管为核心内容的规范化制度,努力使村务、财务管理做到决策民主、管理科学、操作透明、监督有力。

篇3

本文作者:刘峻宇工作单位:四川省财政厅农业处

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农业担保体系建设,撬动金融资本53.2亿元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项目主体待遇。鼓励和支持合作组织作为申报实施主体参与扶贫、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提高合作组织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各级各部门对合作组织申报实施项目给予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予以重点倾斜,并简化项目申报审批手续,为合作组织实施项目创造有利条件。推行民办公助。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民办公助方式的重要途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与管护,构建支农项目“投、建、管”机制。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资金中,对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基地、营销体系建设形成的资产(根据不同行业划分比例,不低于其总量的50%~60%),量化到社员,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方式,落实管护责任,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让项目发挥应有效能,让农民长期受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是财政支农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具有参与实施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的能力,可以参与实施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机制,使财政支农项目形成的资产管护措施更加有效。实行“三种模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从各地情况看,目前,在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直接实施模式。在不违背项目建设有关规定和程序的前提下,将一些项目交由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监管,把好施工质量关和资金拨付关,促进项目高效实施。二是物化补助模式。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将化肥、种子(苗)、农药、机械等通过政府采购后统一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按要求和章程分配给社员,既促进优势产业成片规模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又降低社员生产成本,增加收益。三是建后移交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按程序组织财政支农项目,把项目建成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移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使用、维护及收益分配。严格申报条件,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能参与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越来越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工商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拥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二是合作组织成员应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单位成员不超过5%,入社成员在100名以上;三是成立运行两年以上且经营业绩较好、带动农户增收显著;四是合作组织有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资金运作能力,且运行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五是财务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独立建账,核算规范,档案完整。

不断探索实践,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在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享受普惠制政策、补贴资金直接上卡直发受益农户的财政支农项目和有明确支持对象及范围的项目外,合作组织均可参与实施或承接支农目项。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建设等项目。具体而言,用于以下建设内容的项目,都可以由合作组织参与实施或承接:渠系(含支渠、斗渠、农渠、毛渠)、节水灌溉、雨水集蓄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户用沼气、安全饮水等小型农村公益设施,村组道路、畜禽圈舍、生产便道、土地整治、山粪池等小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仓储、运输及保鲜等储存流通设施;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建设;种子、苗木、种畜禽、化肥、地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补助;农业保险、产业发展风险金等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深化长效管理,推进支农项目形成的资产管护措施更加有效。为实现财政支农项目效用的可持续发挥,财政支农项目完工后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将管理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有关责任人;项目形成的资产,合作组织要登记入账,建立项目管护长效机制。一是落实管护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项目管护主体,县级项目主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养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制定管护办法和奖惩机制。二是落实管护资金。对转移给合作组织的可量化到成员的资产,原则上由合作组织成员自行筹资投劳进行维修管护。对转移给合作的资产,主要通过三个渠道筹集资金进行管护:第一,合作组织建立维修管护基金。经合作组织的成员大会讨论通过,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建立项目维修管护基金。第二,合作组织成员筹资投劳。合作组织通过“一事一议”的程序和办法,由合作组织成员筹资投劳进行维修管护。第三,财政补贴。财政对合作组织建立的维修管护基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对合作组织“一事一议”筹资投劳部分纳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给予支持。三是落实考核奖惩。将项目资产管护情况与合作组织评先评优、项目支持等挂钩,进行严格考核。对项目资产管护好、项目效益优的合作组织,可以给予新的财政支农项目扶持,反之不再支持。

篇4

一、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服务档案的必要性

(一)建立健全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是林业部门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建设的需要

随着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向前推进,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服务档案,实现集体林权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不仅可以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对确保改革工作高质量运行也大有裨益。

(二)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服务档案是加强林业部门行风建设,提高优质服务水平的需要

林权档案关涉到千家万户的生产和生活。建立健全林权服务档案,有利于推进林业部门的行风建设,对政策监督、统一管理下的优质服务水平也是一种有效的促进。

(三)建立健全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是加强林业部门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林业部门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责任”“创新”“奉献”。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资源变更也就有了具体可循的依据。如此一来,对贯穿服务全过程之核心理念的落实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一种良性的制动。

二、建立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服务档案的主要内容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涉及诸多方面。当前看,可分为三类:

(一)林改综合类

⑴会议材料:会议记录、会议签到簿⑵宣传发动材料:发放宣传单、宣传提纲、林改政策问答、通告、发放给农民朋友的一封信⑶领导组织材料:林改领导小组、资源调查和资产评估小组、纠纷调处小组、林改领导组织的请示和批复⑷公示材料:村民代表名单、享受林改人员名单、享受林改条件、村级咨询状况、资产评估、林改形式、林改领导小组⑸决议材料:林改方式、参改人员条件、利益分配、林改模式⑹计划、方案、总结材料、林改方案的请示与批复⑺表决票材料:林改方案表决票、组织机构表决票、入股表决票、林改条件表决票、流转管护合同表决票、评估价格表决票、股份章程表决票⑻回执单材料:研究入股章程会议回执单、林改会议回执单、管护会议回执单、林改方案会议回执单⑼文件类:上级有关部门下发的林改工作的意见、通知、办法、工作流程材料⑽统计材料:林地经营状况摸底调查表、问卷统计表⑾ 家庭承包过程中抓阄人员、时间、地点和结果的记录材料,招标、拍卖等其他承包方式的记录材料。

(二)林权登记表类

⑴总体资源调查材料(有几块地、面积、地理位置等)⑵调查因子、外出勘测的图表⑶确权界限文字说明及附图⑷林权登记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⑸林权登记台帐及附图⑹林权登记申请及相关证明材料⑺林权登记台帐及核准材料⑻签订的各种合同书(三种合同产生的材料有所区别)股份制合同包括:参股人员名单,各地块自然情况,宗地附图,林改入股会议记录;流转合同包括:地块自然状况表(如五块地应有5张自然情况表),宗地附图,流转合同决议,林改有关会议记录;管护承包合同包括:挂画地停耕还林承包合同,宗地附图,参改人员会议记录。

(三)纠纷调处材料

⑴纠纷调处过程及搭配⑵林权争议与调节过程形成的原始记录(包括纠纷调节申请书,双方当事人之间依法达成的协议书)⑶人民政府依法调节的意见、批复、请示⑷人民法院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⑸林权界限确认书⑹ 林权争议的来信、来访材料。

三、林改档案材料的要求

(一)归档的文件材料内容必须真实,数字必须准确,材料必须齐全完整,图样必须清晰,字迹必须工整。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一致。

(二)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具有法定效力,有印章和签名,有具体时间。

(三)合同必须有公证性材料,有司法局的公证书,有农业局的仲裁鉴定。

(四)归档的文件应为原件。因特殊原因留存复印件的,必须由经办人核准,并注明原件的存放位置。

篇5

[关键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54-02

1 概况

富阳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杭州市西南面,钱塘江中下游,富春江横贯。区域内中型水库1 座,小型水库150余座,1-10 万方山塘600余 座,堰坝1500余座,灌排渠道900余公里,泵站806 座(装机100千瓦以下的700余座),小型水闸132 座(过闸流量20m3/s 以下的100余座),,日供水规模1000吨以下的农村供水工程483 处。为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富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工程勘测、设计到招标开始至工程完工,实现全过程监管,明确工程参建各方的职责,规范了工程建设与管理程序。并加强财政资金补助,减轻乡镇、村两级项目法人筹措资金的压力。小型水利由工程产权所有者进行日常运行管理,部分构成采用专业维修养护单位进行养护,管护资金由区财政给子补助。由乡镇、街道或村委会负责管护的水利工程,大多对工程维修养护认识不足,缺乏正常管理和维修,日常的维修养护人员较少,维护经费预算安排不足,工程处于失修失管的较多。

2 通过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根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按照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关规定和要求,通过本次改革主要解决如下问题:

2.1 摸清家底,测算管护费用

在第一次水利普查的基础上,对富阳区的小型水库、万方以上山塘、区级及以下河道堤防、小型泵站、灌排渠道、小型水闸、堰坝、日供水1000 立方米以下农村供水工程等公益性、准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所在地理位置和经纬度坐标、建筑物断面尺寸、功能、现状、使用年限、权属等调查明晰并登记造册。根据调查摸底成果,将纳入改革范围的小型水利工程,按《 浙江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试行)》 、《 浙江省农村饮用水工程维修养护定额(试行)》 和《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 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测算管护经费,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确定财政补助标准,将管护经费财政补助纳入水利专项资金年度预算。

2.1 明晰工程产权,实现水利设施价值

通过本次水利体制改革,明确工程产权所有人,出台《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暂定名)。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区所有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公示和权证发放工作,明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做到权属明确,管理责任落实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工程市场价值,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3 健全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从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出发,根据《浙江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杭州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实施意见(试行)》 等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富阳区已开始实施的《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规范小型水利工程的申报、审批、勘测、设计、招标、建设管理和标后监管等建设行为,明确各方建设职责。

2.4 建立与完善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护机制

破解长期以来工程建成后缺乏有效管护,工程带病运行的状况,建立长效管护机制,落实专职管理单位或专人进行建后管护工作;大力推行管养分离,积极培育水利工程管护市场,扶持水利工程管护企业发展,明确管护资金来源,发挥水利工程长期效益,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出台《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对今后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考核提供依据。

2.5 探索小型水利设施经营形式多样性

一直以来,水利工程投资以财政拨款补助为主,除了电站等以经济效益为三的硕目外,民间资灰投气较少,加上部分水利设施资产产权界定不清、使月权不明.受益范围模权,民间资太投资小型水利工程的意愿不大‘本次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将按照‘・ 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积极探索民间资本投资水利设施的多样性经营方式,进行界定产权,明晰产权关系,实现水利设施权、责、利相统一。

3 改革思路

3.1 指导思想

在全区建立建设高效、产权明晰、管护主体落实、投融资机制健全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多种类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实现工程安全运行和主体功能效益发挥,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快我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

3.2 基本原则

3.2.1 合法原则。改革必须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改革工作。

3.2.2 社会效益优先。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在确保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引进币场机制,降低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3 全域开展,试点先行。从建设到建后管护,全区各类型小型水利工程全面开展体制改革。选取试点乡镇和试点项目,由易到难、从简到繁和由点到面的推进改革,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3.2.4 明确产权,正确处理责、权、利关系。明确政府和水管单位的责任和权利,按工程性质、规模和工程建设投资构成划分产权;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领域。

3.2.5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充分发挥工程应有效益,又要确保管理体制太身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目标任务和实现途径

3.3.1 目标任务:按“一年试点、三年推广、五年基本覆盖”的进度要求,根本性扭转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主体不清、建管责任缺失、管护投入缺乏的局面。到2019 年基本完成纳入运行管护改革范围的所有小型水利工程。

3.3.2 实现途径:统筹规划,制定改革方案,分类型、分阶段逐年推进。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领体制改革工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职能科室为成员的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来统筹、协调和推进体制改革的具体工作,并将改革的具体任务按职责分解到各职能科室。

4 改革内容及对策措施

4.1 改革内容和对策措施

4.1.1 确定建设主体,规范建设管理

①改革范围:区域内建设的所有小型水利工程。

②改革措施:出台《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暂定)。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主体缺位,政府部门承担建设职责的难题,进一步理清和规范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程序和职责。

4.1.2 确定工程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

①改革范围:区域内的小型水库、万方以上山塘、灌排机埠、灌排渠道(岩石岭总干渠和皇天毗南、北渠道除外)、小型水闸、区级及以下河道堤防、堰坝和日供水100Onl ’以下农村供水工程。

②改革措施: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小型水利工程的数量、分布、功能、使用年限和权属,出台《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暂定名),需移交的产权办理移交手续,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确权发证,确定工程产权所有人、使用权所有人和收益权所有人,做到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明晰。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小型水利设施资产所有权、管理权和收益权不明晰的状况。

4.1.3 健全工程长效管护机制,大力培育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市场

①改革范围:区域内的小型水库、万万以上山塘、灌排机埠、流量0.1m3/s 以上的灌排渠道(岩石岭总干渠和皇天贩南、北渠道除外)、小型水闸、区级及以下河道堤防、堰宽5 米及以上的堰坝、日供水1000吨以下农村供水工程等公益性和准公益性的小型水利工程。

②改革措施:建立小型水利设施运行管护制度,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由产权所有人负责,设施受益人落实工程管护,承担管护职责,筹措管护资金。出台《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考核)办法(试行)》 (暂定名),建立绩效考核与资金奖补挂钩制度,区财政对小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的资金奖补支持力度,与小型水利设施长效管护绩效考核挂钩。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难落实和小型水利工程管护市场培育的问题。

4.1.4 创新小型水利设施经营形式多样性

①改革范围:各类小型水利工程。

②改革措施:通过明确工程产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办理相关权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可以独立出资的形式进行建设,也可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建设获得对应的产权、使用权或收益权,并为权属进行交易、转让创造条件。

③解决的问题:解决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由政府、乡镇和集体经济买单,因建设项目资金短缺而无法或暂缓实施,影响产业发展的情况。

4.2 改革实施计划

4.2.1 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的调查工作。在第一次水利普查的基础上,将纳入本次改革范围的小型水利工程进一步调查摸底和核实,为下一步工作打好基础。

4.2.2 制定相关改革办法和制度

出台《富阳区少里水利二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和《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办法》 、《富阳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笙实施万案》 等改革政策。

4.2.3 选定试点乡镇和试点项目

结合富阳小型水利工程量多面广,类型多的情况,合理选择试点乡镇和试点项目及试点的改革内容,为改革摸索经验。出台《 富阳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用水利工匠证来实施,效果良好,给建设管理改革打下了基础。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不再试点。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历史遗留问题,为探索实践,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选取洞桥镇镇为改革试点单位,这个乡镇的小型水利相对较全,工程类型基本涵盖改革范围,有利于为全面推开改革积累经验。

5 保障措施

5.1 成立领导小组,强化组织机构

富阳区高度重视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荃工作,将成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区发改局、财政局、农业(林)局、住建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运休办、水利水电局、环保局、开发区等各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区水利水电局。区水利水电局已成立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办公室、人事科、规划科、建设科、防汛办、监管中心、岩石岭管理处、富春江管理处、皇天贩水利管理处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重点商讨确定改革内容和改革实施方案,召集各乡镇(街道)水利员征求改革实施的意见。

5.2 推进工作进展,组织分工明确

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确定改革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工作安排,督查工作进度。区水利水电局负责改革的具体工作,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职责分头负责相关改革工作。

各乡镇、街道和村委会负责配合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的调查、权属公示、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区级统招统管项目的监督管理,组织乡镇、街道统招统管项目的管护方案编制、招标和日常监督管理等。

通过招标方式明确两家技术支撑单位,参与体制改革工作的全过程,负责工程定位和量测、权属调查和公示、权证制作、图件绘制、管护经费测算、材料整编和改革评估报告撰写等工作。

5.3 落实资金来源,确保改革进展

小型水利工程改革所需资金由区水利水电局商区财政局,在每年的水利资金中预算安排,区级统招统管的管护项目区水利水电局下属岩石岭、皇天坂两个管理处作为项目法人进行招标,设立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专户,管护资金由区财政拨到两个管理处专户后直接支付;由乡镇、街道统招统管或村级管理的管护项目,区水利水电局根据考核结果进行补助。

5.4 技术力量强大,技术人员充足

通过招标,两家技术支撑单位中标后,配合本次改革进行水利工程摸底调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密切联系加强沟通。区水利水电局各相关科室根据工作职责,分别负责各类型项目的具体改革事项,各乡镇、街道的水利专管员和村级水务员参与改革工作。

5.5 利用媒介力量,营造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工作简报等媒介,召开动员会、座谈会、推进会等方式,分析改革的利弊,提高各乡镇、街道群众对改革创新的认识。形成全区上下关心、支持、⒂胄⌒退利工程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推动改革深入开展。

篇6

创新自然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林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础。一是资产登记造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必须对各类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的用途管制,为此,需摸清家底、确权登记。可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十二五”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结果,在全县建立起以镇(街)为单位的森林资源清单,建立立体三维可视化森林分布图。二是落实管护责任。完善农村林业生态公共绿化资产统一交由当地镇(街)实行常态养护的管理机制,突出镇(街)的主体责任,细化标准,严格考核。三是完善监管体制。明确林业自然资源的“主人”,通过主体利益的驱动,促进林业自然资源监管权和经营权有效发挥。

可构建起县、镇、村三级联动的资源巡查机制、森林火灾监测扑救机制、案件查办机制,实现网络化管理,以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创新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以市场调节为杠杆,向使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收取自然资源使用费,是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必然途径。一是严格生态补偿基金计征基数。从今年1 月1日起,全县生态补偿基金计提标准由45 万元/ 公顷提高到了90万元/公顷,要严格计征基数,确保足额征收。

同时进一步完善《长沙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办法》,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的原则,并针对目前占用林业资源的成本过低问题,研究应对措施。二是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生态的市场化机制。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林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前提下,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抵押或作为出资、合作条件,科学经营林地,提高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对通过林权流转来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个人给予贴息贷款。通过建立起政府、企业、林业社会组织、民众合作互动的机制,实现林业管理部分职能社会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林业中来。

创新林业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利益平衡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资源环境的重要制度保障。要继续将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林业生态项目纳入全县年度财政预算,重点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植树造林、护林队伍建设、饮用水水源涵养区保护、林业生态修复等五个方面。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全县已将各级生态公益林每年每公顷补偿提高到450 元且纳入政策保障,推动建立县域间横向未纳入到生态公益林范畴但已到期需砍伐森林的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与经济发展共同增长的补偿机制,让林农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二是植树造林。着力推动以三年造绿大行动为重点的“十大绿色工程”,坚持以项目推动工作,将项目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三是村级护林员队伍。除按规定在生态公益林管护经费中提取部分外,要稳定经费投入,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生态建设成果不受破坏。四是饮用水水源涵养区保护及补偿。研究建立湿地和荒漠生态系统生态补偿机制。五是林业生态修复。完善林业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林业生态环境。

创新生态承载预警制度。重点从严格主体功能区定位和划定林业生态红线上着力。一是严格主体功能区定位。县委、县政府提出“六大功能区”概念,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业区)、高铁和会展经济区、行政中心和中央商务区、临空经济区、两型生态区、现代农业区六个功能区。六大功能区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分工的科学安排,在功能定位上更加精准,在空间布局上更加到位,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明确,有利于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形成强大区域带动力,并使本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二是划定林业生态红线。县委、县政府已在《长沙县实施三年造绿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6 年末,全县要实现有林地面积净增5334 公顷以上,森林覆盖率由48.07% 提升到50% 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3.5% 提升到45%(含湿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2.7平方米提升至15 平方米,交通道路绿化率达到95%,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90 万立方米的目标。

篇7

关键词:中型灌区;永靖县;末级渠系;管理思路;改进建议

1末级渠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1.1中型灌区末级渠系现状永靖县位于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属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境内植被稀少,沟壑裸露,生态破坏严重。境内水资源较丰富,黄河呈“S”形南北贯穿,东面洮河、西北面湟水河环绕县域。是国列省扶41个贫困县之一,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水库移民重点安置县。全县共有9处骨干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0.76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0.64万公顷,其中0.07~0.33万公顷中型灌区有7处,包括三塬、岘塬、黑方台、红岘子、抚河、拥宪渠和大坝渠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0.68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0.60万公顷。中型灌区共配套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现有干渠112.89km,大部分渠道已完成衬砌;支渠229.97km,其中衬砌62.10km,衬砌率为27%,斗农毛渠共1 123.85km,其中衬砌253.71km,衬砌率为22.60%。

1.2存在问题的原因

1.2.1灌区末级渠道管理主体不明确。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各项农业税费的相继取消,各级政府、群众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各灌区内的泵站、干支渠等骨干工程,由县水务局下设灌区管理单位专门负责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现运行状况良好。支渠及以下的末级渠系,以前是集体所有、集体管理,但自从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以来,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形式,形成政府不好管、农民管不了的局面,便出现了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灌区末级渠系破坏损坏严重,大部分工程设施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田间基本无测水量水设施,村民随意挖土取土致使渠道被平毁或破坏,工程效益衰减、用水浪费现象较为普遍。

1.2.2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工程投资分散,设计和建设标准低。工程建设先天不足,加之后期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大多数灌区末级渠系不配套。特别是末级渠系的斗、农、毛渠道缺乏维护管理,设施老化失修,桥涵闸破旧,多数斗渠、农渠坍塌淤积严重。

1.2.3末级渠系建设投入不足。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近年来通过加大对灌区骨干工程改造资金的投入力度,逐步完成了对灌区骨干工程的维修改造,但末级渠系改造所需的改造资金相对缺乏。末级渠系建设的直接受益者是灌区群众,按照水利工程建设“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灌区群众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起主体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未作相应的转变,造成群众不能真正行使直接受益灌溉工程的管理权,灌溉工程是“有人用,没人管”,群众种的是“责任田”,浇的是“集体水”,直接影响到群众建设水利工程的积极性,造成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推广的顺利进行。

1.2.4末级渠系缺乏计量设施,无法利用水费的经济杠杆作用促进用水户对水利工程的节水改造建设的投入。末级渠系农业用水基本处于无法计量的状态,根本谈不上计量到村到户。由于缺乏测水量水设施,农业用水计量到田间地头的问题难以解决,大部分灌区在末级渠系这一环节仍无法实行按方计价。简单的实行按人头或耕地面积分摊收取水费的办法,导致水费与用水量没有直接关系,农民没有节水积极性,造成水源浪费严重,灌溉成本居高不下。

2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2.1加大对灌区末级渠系工程补助资金投入,加快末级渠系实施节水配套改造。先后实施了三塬灌区新建、高白渠道衬砌项目和抚河自流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项目,总投资320万元,共完成末级渠道衬砌19.59km,配套渠系建筑物707座,敷设管道0.32km,改造泵站1座,机电设备2台套,改善灌溉面积486.67hm2,在实施的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总投资5 895.75万元,计划完成县域内部分小型水源改造工程和三塬、大坝自流渠、拥宪渠3处中型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工程及27处村级小提灌改造工程,衬砌渠道457.35km,配套渠道建筑物2 223座,共改善灌溉面积0.45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0.09万公顷,年节水970.04万立方米。目前,已完成2009年、2010年度目标建设任务,三塬灌区、大坝自流渠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及20处村级小提灌改造工程,共完成渠道衬砌290.29km,配套渠系建筑物1 603座,改善灌溉面积0.32万公顷,新增灌溉面积0.07万公顷,年节水571.17万立方米。这些工程的建设实施极大地改善了灌区灌溉条件,方便了灌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降低了灌溉成本,为优化灌区种植结构、发展高效优质农业创造了条件。同时,对所建成的末级渠道配套工程,建立健全了一整套促进工程效益发挥的长效机制,改变以往“重建轻管”的局面。

2.1.1明确产权归属,落实管护责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项目实施后末级渠系的管护主体为工程受益农户。工程运行管理由受益户负责,管理责任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分级管理,受益村组负责管理辖区内的末级渠道工程。各村委会主任为第一管护责任人,各组组长或指定管护人为具体责任人;完善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人、具体管护人的权利和义务,按规定兑付管护报酬,受益农户对工程管护随时监督,发现问题,限期整改。同时对建成后渠系工程划定保护范围,严禁在渠道保护范围内取土、挖坑、堆放杂物。

2.1.2加强技术支持。对末级渠系配套建设项目的水利设施建立档案,协助受益村组做好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规划,有计划的组织工程管护人员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和维修等方面技术培训。

2.1.3加强保护水利工程设施方面的宣传和水政执法工作。积极宣传依法用水、合理用水、人人爱水、爱护水利设施的良好局面,严厉打击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

2.2运用激励机制,加强末级渠系建设管理将集中连片灌溉百亩以上农田、由村组自主管理的末级渠道进行U形渠衬砌的节水改造工程纳入奖励范围,县上安排末级渠系建设奖励资金。由村、组集体、农村用水者协会先自筹资金实施工程建设,县上再按照建设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以此鼓励个人、农民用水者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实施末级渠系建设。

2.3整合涉农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以县为单位,通过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产业整合,把分散在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按规划集中投放,发挥资金的富聚放大效应,用于末级渠系建设。

2.4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末级渠系建设管理。通过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把支渠以下工程的使用权、所有权、管理权交给农民,保障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3几点建议

3.1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做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民办公助”小农水、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对上争取工作。大力推进小农水建设步伐,积极发展田间节水灌溉,加快末级渠道的配套建设,完善田间地头的水利计量设施,科学的解决计量收费的难题。同时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建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整合使用农田水利、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财政支持等涉农水利项目资金,加强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2按照“谁承包、谁管理、谁所有”的原则,加快中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规范的市场运作方式管好、维护好、经营好灌区资产。改制形式主要有租赁、承包、拍卖、股份合作制等。同时,积极推进以农民用水者协会为特征的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改革进程,鼓励农民实行自主管理、民主管理。实现计量供水到村社,通过计量供水按方收费调动各级节水的主动性、自觉性。

篇8

这更加坚定了秀山县委书记张泽洲的信心:秀山探索林权改革的路子走对了,我们还要甩开膀子大干一番。

■ 树定根――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

2002年初,张泽洲到山区调研时,到处都有荒山荒坡。林农的生活很艰辛――砍一根竹子,得一双筷子;砍一根杉木,得一条凳子。

这引起了张泽洲深思:靠山吃山,可山里人却靠不上山。

原因何在?

保守的林权制度限制了林农的积极性!

于是,秀山县大胆提出:把荒山荒坡承包给农户或公司,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

“这可跟现行规定不相符哟!”“这个口子开不得,以后农民找上门可麻烦了……”面对不同声音,秀山县委、县政府决定:先试了再说。

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闫晓霞。

一次,闫晓霞在网上冲浪时看到秀山川河盖的秀美图片,内心一阵狂喜。

然而当她赶到川河盖时,却让她十分失望:自然景观的确不错,但四周全是光秃秃的荒山。

能不能让荒山变绿?

闫晓霞和秀山领导们一接触,双方立即碰撞出火花:对荒山荒坡适合退耕还林部分,政府以征用的形式统一流转,而对农民的耕地部分,由闫晓霞租用过来,与农户共同开发。

2002年,闫晓霞在秀山注册了宏远公司。

为实现“把山当田耕,把林当菜种”的理念,闫晓霞找到四川林业科研院,并与西南大学、重庆市中医药研究所合作,重新对荒山进行勘测、规划,制定出详实的林业产业实施方案。

2005年,公司启动了“以短养长”工程,种植经济作物金银花1万多亩。同年,宏远公司被市林业局批准为市级林业龙头企业。

目前,宏远公司已累计投资近1000万元,完成2.4万亩速丰林工程。

自宏远公司承包荒山后,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川河盖披上了绿妆,成了城里人洗肺的好去处:一年四季,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恍若人间仙境。

与生态效益同时显现的还有经济和社会效益。该公司累计使用当地农民工10万多人,每人每天平均创收25元,农民共创收200多万元。

对宏远公司来说,巨大的投入也获得了回报:每年销售金银花及其加工产品收益100万元;川河盖草地―森林旅游开始起步……

闫晓霞的成功激起了秀山人开发林业的热情。

44岁的付仲春与钟灵乡十里村农户达成承包协议,将村民们1.2万亩山林集中管护、经营,签订了30年承包合同。他雇请10多个当地农民,种植金银花、白术、茶叶等中药材。

2003年,付仲春与人合股成立了钟灵鼎元茶厂,推出鼎元牌茶叶、银花等20余个产品。短短几年时间,付仲春管护的1.2万亩山林价值已超过了2000万元。

宏远公司、钟灵鼎元茶厂,仅是秀山县“鼓励对林木、林地使用权、经营权实行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方式开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以承包、租赁等方式兴建的乡村林场,目前全县有250余个,面积达25.4万余亩。

■ 山定权――村民当起“林”股东

秀山现有林地面积182.07万亩,占幅员面积的49.5%。

林权改革,到底该怎么改?秀山的做法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将全县林地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经济商品林,实现严格管护生态公益林,依法放开搞活商品林。

在搞活商品林之前,洪安镇贵亚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守着8000来亩林地却过着苦日子。

2005年,县林业局借退耕还林的机遇,帮助该村引进五龙林业开发公司。在有偿流转和维护生态安全及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双方以合同形式把全村2400亩荒地集中起来,1600亩作为经济林地,种植优质柑橘“不知火”和纽荷尔脐橙,800亩作为生态林建设。加上原有的林地共1万余亩,全部交五龙林业开发公司托管,众多农民则成为“股东”。其效益70%归百姓,25%归公司,5%归村级基层组织。并明文规定基层组织的5%中的70%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发展经济林地,国家也有补助,公司和农民谁来享受补助资金呢?

双方协商达成了一致:第一年,公司从补助资金中提取部分种苗费。第二年到第四年,公司每亩提取100元管理费。到第五年时,公司每亩只提取50元管理费。20年后,林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村民唐太文对此充满信心,他说:“商品林发展成功后,我家人均年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村支书吴秀国也颇有感触地说:“发展林业,这可是咱们村的一条生路啊!”

■ 人定心――群众吃下“定心丸”

在林权改革前,乱砍滥伐的情形在秀山相当普遍。川河盖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在人们的砍伐下,成了光秃秃的荒山。

林权改革后,拿到“绿本本”的村民吃下了定心丸,再也不随意砍伐了。

村民说:“以前不晓得哪块山林属于自己的,所以你砍我砍大家砍,如今山林分到了手,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也不能砍伐了。”

令秀山林农兴奋的是,今年4月初,市委书记到秀山调研,为秀山做大山文章指出了要求:“在本届县政府任期内,每年植树1亿株。”

为落实好书记交办的大事,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了“生态立县”战略,成立了由县长黄长武任指挥长的植树造林指挥部,全面实施“森林工程建设”。

篇9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目前,我城区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个、抗旱服务队1个。即大塘灌区管理所、大王滩灌区管理所和城区抗旱服务队,全部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两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19万亩,20__年实际灌溉面积2.18万亩。其中大塘灌区管理所管辖水库1座,总库容33.36万立方米。

__区是南宁市新成立的城区,管辖__镇、那马镇、大塘镇、南晓镇、那陈镇共5个镇。辖区水利设施较完善,初步形成防洪、灌溉、人饮、排涝等水利工程体系。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对抗御旱涝灾害,促进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机制不活。表现在:1.水管单位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单一、少,经济力量薄弱,又得不到国家相应的配套的政策、资金扶持,无力对水利设施进行良好的养护;2.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漏水、跑水严重,增加供水成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农民用水费用偏高。3.供水价格偏低,低于供水成本,又无从补偿资金来源途径;虽然《水法》明确规定水是商品,但每年必须服从抗旱的需要,指令放水,水费片收困难;4.水管单位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措施,对农民欠费、拒缴水费问题,缺乏有效的措施。以上的这些使单位经济步入困境,工程维修难以为继,形成恶性循环,缺乏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二)水利工程设施损坏严重和维修养护经费不足

1.水利工程设施损坏严重。①渠系工程严重老化。表现在渠道漏水、渠道边坡崩塌及渠底淤积严重,渠系附属建筑如水闸严重损坏,造成水资源浪费,水的利用率低;②单位管理房设施条件差。目前大部分的管理房是建于五、六十年代的瓦房,破损相当严重,有些已成危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③机电设备严重老化。相当部分设备目前已报废,据调查,目前大王滩灌区管理所的机电泵站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2.维修养护经费不足。由于水费难以征收,单位无法拿出资金对机泵设备、渠系等水利工程进行维修养护;虽然每年上级部门都拨水利农水切块资金作为水利系统年度运行经费,但数额有限,所需维修项目又多,且面上水利工程维修已占一部分资金,用于国营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资金短缺。造成渠道跑水、漏水严重,过水能力降低,甚至无法通水;机泵不能正常运转,灌溉面积逐年减少。水管单位原设计灌溉面积19万亩,20__年仅灌溉2.18万亩。

(三)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的供水价格尤其是农田用水价格机制与目前的社会发展已不相适应。

1.水价标准低。目前我城区各水管单位所启用的水价是按邕政发[1996]24号《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水利工程水费收费标准的通知》规定进行收费,为24元/年·亩。按照现在每亩水田每年800m3计,每方水的价格仅为0.03元,这个价格连管水、护水的成本价都不够。

2.没有形成供水体制。目前采用的是指令性统一的灌溉供水,而水费的征收却是挨家挨户的去收,造成缴水费的得不到水,得到水的拒缴水费。

这些问题给__区的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增收带来极大障碍,因此,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__]45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__]181号)精神,力争在3到5年内,初步建立健全符合__区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

──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行之有效的水费计收办法;

──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

──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法规支撑体系。

(二)通过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在__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内部逐步建立一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范围及对象

__区2个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抗旱服务队及在编在岗工作人员。

四、改革内容、办法及措施

(一)优化组合、合理定性

目前__区水管单位既承担防洪、排涝、抗旱、工程管护等公益性任务,又具有供水等经营性的双重功能。根据[20__]45号和桂政办发[20__]181号文件精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确定为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但由于水管单位公益性投入的资金比较大,多年来公益性部分的收入,除财政扶持外,收入甚少;经营部分的收入除了用于折旧、维修等支出外,仅能勉强维持职工的基本生活,还没有完全具备自收自支的能力。因此,在没有完全具备自收自支能力的情况下,资金不足部分由__区财政以经营性亏损的方式进行补贴。补贴办法:根据水利部的有关规定,对各水管单位的人员及公用经费支出测算与每年单位总收入情况来确定补贴比例,(具体补贴额见《水利工程管理单位20__年人员经费定额测算情况表》)。根据《测算情况表》中城区财政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基本工资、津贴及社会保险费三项总额的一半负担,按定编标准核定为52人,测算三项总额为83.27万元,需财政补差40.18万元,补差率为48.25%。财政补贴从20__年8月1日起执行,补贴数额每年一变。从20__年起,由__区水利局在每年年终,根据各水管单位人均收支情况和经济 效益变化进行测算,并提出补贴意见报__区财政局审批拨支。根据桂政办发[20__]181号文件规定,今后,凡通过资金投入和技术改造后条件成熟的单位,将逐步推行管养分离,经营性部分逐步推向企业化管理。

(二)明确责任,分级管理

为了理顺体制,转变职能,改善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安全和发挥效益,__区水利工程管理继续推行分级负责管理制度,明确权责,强化管理职能。__区人民政府负责全区水利基础设施维护、技改等资金的投入,并对投入资金的使用和资产管理以及水利工程安全等进行监督检查,发现挪用水利工程资金和发生工程安全事故的,要追究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管单位的责任。

__区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对水利工程负有管理责任,负责监督检查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和安全运行,对其直接管理的水利工程负有资金监督使用和资产管理的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责:负责协调成立村级用水组织,协助制订用水组织章程,发动用水组织与水管单位签订供水合同,督促用水组织按时足额交纳水费。

水管单位的职责:负责水利工程的资产管理、运行和维护,保证水利工程的安全,做好供水计划,履行供水合同。

村级用水组织职责:负责宣传教育群众爱护水利设施;负责协调用水户做好用水计划、签订用水合同,按合同代收水费,并在放水前一天交到水管单位;负责组织用水户对支渠的管护、清淤,保证支渠畅通。

用水户的职责:爱护水利设施,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按时交纳水费,负责支渠、毛渠的管护、清淤工作。

(三)核定编制

原2个水管单位和抗旱服务队核定编制总数82个,现在(20__年)职工总数为99人,其中:在职职工40人,临时工16人,退休人数43人。这次水利体制改革,水管单位的人员编制将根据水利部水管单位的测算要求,由以前的以人定岗改变为以岗定人。即由编制部门以各水管单位的业务量、工作性质、工种要求以及经济效益的变化为依据,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调整核定人员编制限额。根据目前各水管单位的实际情况,核定2个水管单位和抗旱服务队的编制数为52个,具体分配如下:

单位原编制数现拟定编制数增减大王滩灌区3025-5大塘灌区5025-25抗旱服务队220合计8252-30

(四)推行水管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1.岗位设置。按编制限额和按需设岗、精干高效原则,制订《南宁市__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岗位设置实施方案》。

2.制订《岗位说明书》。

3.竞争上岗。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工人、干部身份界限,推行全员合同聘用制;

4.签订聘用合同。实行岗位管理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打破过去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弊端。

5.推行水管单位工资内部分配制度。贯彻“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原则,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行工资与绩效挂钩,改变过去能升不能降的惯例。制订《南宁市__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工资内部分配实施方案》。

6.完善考核制度。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体,以德、能、勤、绩、廉为考核内容,制订《南宁市__区水利工程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实施办法》。

7.妥善安置落聘人员。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兴办经营性实体、在水管系统内交流、转岗培训等形式安置富余人员。制订《南宁市__区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人员分流安置实施办法》。

8.做好改革后配套管理工作。

五、时间安排

根据自治区、南宁市水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结合实际情况,__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计划在20__年12月底完成,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7月31日前完成水管单位定性、测算定编、实施方案工作;

8月1日至12月15日,完成岗位设置和制订《岗位说明书》、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签发岗位聘用(聘任)书、总结阶段。

篇10

一、泰州市区农村水利工程基本情况

泰州市区现有耕地面积39.4万亩。市区水系大致以老328国道及其沿线控制建筑物为界,以北属里下河水系,以南属通南水系。市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电灌站、排涝站、圩口闸、田间硬质渠道等建筑物为主,其中:电灌站、硬质渠道主要分布在通南地区,排涝站、圩口闸主要分布在沿江圩区和里下河地区。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市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一)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多年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等项目的建设,市区现有小型电灌站1055座(含灌排泵站),流量208.5立方米/秒,装机容量20650千瓦;硬质渠道1287.5公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建成,健全了农田灌溉网络,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目前,市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有效灌溉面积28.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4.8万亩,分别占耕地面积的72%和63%。

(二)农村河道功能基本恢复。市区现有县级河道22条、157.66公里,乡级河道180条、406.25公里,村庄河1840条、1151.72公里。2003年以来,按照省统一部署,市区共疏浚县乡河道221条(段),总长521公里,完成土方1104万方;整治村庄河道1602条,完成土方1134万方。河道疏浚后,沟通了水系,增强了引排能力和滞蓄洪水能力,累计改善灌溉面积14.83万亩、排涝面积20.72万亩,复垦土地0.19万亩,同时配套绿化植树造林83万株。

(三)防洪排涝标准显著提高。目前,市区共建成排涝站125座,流量153.63立方米/秒,装机容量3746.6千瓦;圩口闸152座,通江闸10座。沿江圩区“长流规”标准得到进一步巩固,长江沿线的堤防和小型通江建筑物基本达到抗五十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中型建筑物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里下河地区圩堤基本达到“四五四”标准。通南地区排涝能力基本达10年一遇标准、里下河区域排涝能力基本达5年一遇标准。

二、市区农村水利工程现行管护模式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现行管护模式。

1.电灌站及田间灌排沟渠等小型建筑物。村(居)集体所有的电灌站由村集体安排人员负责运行管理,费用由受益农户分担。个人所有的工程由产权所有人负责运行管理,费用由所有人向受益农户收取。田间灌排沟渠等小型建筑物基本上以粗放式管理为主,由村(居)集体或所有人负责维修保养,但因经费不足,大部分渠道处于失管状态。

2.排涝泵站、圩口闸。市区的排涝泵站、圩口闸主要由工程所在集体负责运行管理,部分镇(街)、村(居)委托水利站进行管理,管护经费主要由镇(街)、村(居)在集体收入中支出。

(二)农村河道现行管护模式。

1.海陵区。区级河道按河段所在地由区水利分局委托乡镇水利站进行管护,乡级河道和村庄河道由各镇(街)、 村(居)负责管理,水利分局成立河道管理督查小组,对全区农村河道管护进行考核奖惩。各镇(街)、村(居)管护模式各不相同,部分委托水利站聘用河道保洁管理人员,负责农村河道管护工作;部分直接由镇(街)、村(居)聘用保洁人员,进行河道管护。管护经费来源,每年海陵区财政安排150万元左右补助款,其余由镇(街)、村(居)承担。

2.高港区。区级干河和城区河道由区江河堤防管理所通过招投标落实专业队伍管护;乡级河道和村庄河道由各镇(街)、村(居)落实管护队伍,区堤防管理所负责督查考核。管护经费上,区管的区属干河和城区河道管护经费由区财政每年纳入部门预算;乡级河道区财政按照河道长度每公里补助1000元,不足部分由镇(街)负责;村庄河道管护经费以村(居)为单位由区财政每村补助3万元,不足部分由镇(街)和村(居)负责筹集。每年高港区财政安排374万元左右用于全区农村河道的管护工作。今年,高港区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以村为单位成立了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集保安、保洁、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四位一体的管护模式,区财政每年拿出一般预算收入的1%,设立“村庄环境整治资金”,在各村(居)组建物业管理队伍,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和长效化管理机制。

3.医药高新区。区级河道按河段所在地由水利分局委托乡镇水利站进行管护,乡级河道由镇(街)委托乡镇水利站进行管护,乡镇水利站通过聘用专门管护人员,成立管护队伍进行管护,村庄河道的管护主体为各村(居)委会。管护经费上,每年高新区财政安排84万元补助款,其余由镇(街)、村(居)承担。

三、市区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水利工程管护机制不健全。

建市以来,泰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里下河圩堤管护的暂行办法》和《关于调整县级机电排灌职能部门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管理范围和职责,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行政推动明显不足。目前,虽然各区级政府均已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及考核细则,但工作不平衡性较大。部分地区管护机制尚不健全,项目主管部门在工程建设完工、产权移交镇村之后,往往就不再过问,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基本上由基层自行解决,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出现管理上的脱节。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经费投入依然不足,河道管护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河道的管护制度仅是虚设,没有真正落实管护经费和人员。不仅如此,水利工程管护同样出现了“招工难”问题,从事农村河道管护工作的多为老人和妇女,不仅存在安全隐患,也制约了管护水平的提升。

(二)农村水利工程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点多,后期管护难度较大,加之管护工作不到位,使得一些水利设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是工程完好率低。不少水利设施长期处于失管状态,致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据统计,市区小型电灌站(含灌排泵站)的完好率在49%左右,排涝站的完好率在80%左右,硬质渠的完好率在60%左右。二是使用寿命短。由于农田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维修、保养不及时,致使工程设施老化加速,使用年限远低于设计年限,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从而造成资金的浪费。部分河道特别是高沙土地区由于后期管护不到位,出现护坡坍塌、淤积加速,淤积期缩短的问题,增加了河道疏浚的成本。三是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由于渠道破损不能得到及时修复,出现漏水问题,加之部分农民群众节水意识淡薄、灌溉方式不当,造成水资源浪费,提高了农田灌溉用水成本。

(三)农村水利体系破损严重。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以及道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不断延伸,市区农村水利体系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水利体系破损严重,面临点破、线断、网散的困局,造成局部农田旱灌涝排非常困难。由于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归集体所有,加之来自一产的收入占市区近郊群众收入的极小一部分,农业成为“副业”,造成部分农民群众对农村水利工程缺乏爱护意识,人为损坏现象时有发生,常因机器设备被盗而无法使用。

(四)产权制度改革效果不理想。

1998年,我市进行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主要通过出售、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对电灌站及渠道进行市场化运作。但是由于改制后续配套工作不到位,监管工作缺位,使得电灌站经营管理存在不少问题。部分经营者为了尽快收回投资,舍不得投入资金维修保养,原计划从改制回收资金中提取的大修基金也没有着落,电灌站不能保证正常供水,有的甚至为了节省电费,借口有故障,不按时按量供水,引发供用水矛盾;部分经营者因经营不善,要撂挑子,故意不正常供水而引发矛盾;有的因开发园区或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灌溉面积,达不到经营者购买时的效益期望值而引发矛盾;有的是部分农户或特困户拖欠水电费,引发矛盾。村组干部认为电灌站已进行产权改革,是一种经营行为,存在着顺其自然、任其自由的想法,不肯介入处理,导致供用水矛盾激化,影响了农业生产。目前,市区仍有179座电灌站产权属个人,占总量的17%。

(五)农村水利工程管护投入不足。

近年来,各地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在工程管护上投入不足。区级财政除在河道管护安排补助资金外,在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上没有任何扶持,运行管理费用靠镇(街)、村(居)及受益群众筹集解决。尤其是取消“两工”制度以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更加受到影响。农村排涝站、圩口闸等工程为公益性工程,不具有经济收益,管护费用全在集体收入中支出。农村电灌站虽然有一定经济收益,但不少也存在入不敷出的现象,如部分电灌站因经济发展或农业结构调整,其灌溉面积减少,泵站运行成本增加(受益农户不愿承担),造成运行管理费用收取不足。管护经费的不足,又导致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力度不够,甚至无人管理,水利工程运行情况每况愈下,直接影响农民生产生活。各区在农村河道管护资金投入上参差不齐,加之近年来人员工资上涨较快,因此,相对于管护实际所需经费,部分地区的财政补助经费已明显不足。

(六)基层管理服务体系不够完善。

乡镇水利站直接服务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是承担技术推广和管理服务的农田水利基层组织。但部分地区的水利站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后备力量不足、专业人才偏少且青黄不接,从而使基层管理服务体系职能弱化、服务缺失,严重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作。另外,一些基层水利部门对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工程建设完成移交后,却因维修无经费、产权不明晰及缺乏激励机制等方面原因疏于管理,特别是一些小型水利工程长期以来处于无管理机构、无管理人员、无管理经费的“三无”状态。

四、加强市区农村水利工程管护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工作事关民生,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建议,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支持力度,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以集体负责和农民民主参与为主体,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村水利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一)加强行政推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农村水利工程长效管理必须从行政推动、建立制度、界定职责、落实资金、考核奖惩等方面着手,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长效化。为保证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各区要因地制宜,制订农村水利工程管护长效化管理办法,按照工程类型、规模及分级管理的原则,明确各级工程管护主体和管理内容,落实各级管理部门责任。在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工作内容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切实加大奖惩力度,充分调动基层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建立奖补机制,多渠道增加管护投入。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切实解决农村基层的实际困难,建议设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市级奖补资金”,对集体所有的农村河道、电灌站、排涝站、圩口闸、硬质渠道等农村水利工程管护进行专项补助,建立政府引导、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投入机制。各区要落实好国家、省、市有关农田水利投入的政策,并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一定的管护经费。二是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镇、村对于本级负责管理的工程,应在集体收入中安排管护和维修经费,保证工程的运转。同时可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按照“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利用市场机制,将水产养殖、植树绿化等方面结合起来,通过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增加投入,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用于农村水利工程管护。三是抓住国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上争项目,利用项目中的管护经费,弥补工程管护资金的不足。同时,建议省级以上财政设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农村河道管护奖补力度。四是完善水费征管方式。在充分考虑供水成本和用水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小型水利工程的水费计收、使用和管理监督体系,并加强基层服务,提高水利工程的运行效益,保证水费及运行成本费的征收到位,促进水利工程管护的良性循环。

(三)明确管理主体,落实管护责任。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一般划分为部门管理、乡镇管理、村级管理以及个人管理四级。各级管理主体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制订、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队伍,合理配置农村水利管理员,形成切实有效、适合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各类农村水利工程进入良性运行轨道。水利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工程资产要明晰产权归属,政府应适时对已经改制的小型机电泵站进行逐步回购,由集体统一管理。管理部门可采取承包、租赁、建立用水协会等多种形式,落实管理主体,明确管护责任,保证工程正常运转。有经济收益的工程可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筹集工程运行管理费用,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模式,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同时,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四)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涉及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国土、交通、农工办、财政等多个部门。其建后管护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为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建议市、区政府分别成立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作领导小组,由水利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定期召开例会,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共同对基层的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作进行指导、督查、考核,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五)完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管护能力。

按照“机构健全、职能明确、政策落实、队伍精干、能力提升、服务到位”的要求,全面理顺市区水利站管理体制,健全完善管理机构,核定人员编制,落实经费,优化人员结构,加快提升乡镇水利站服务能力,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为全面提高农村水利管护水平提供基础保障。同时,发挥基层财政所就地就近的优势,将农村水利工程管护资金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防止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行为,切实提高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强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六)注重舆论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