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的税务筹划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零售业的税务筹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零售业的税务筹划

篇1

1、零售企业税收筹划的意义

税收筹划是每一个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一席之地企业必然要涉猎的一项活动。商业零售企业作为服务业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要想从中独树一帜,必须拥有其核心竞争力。合理税收筹划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达到帮助企业节税的目的,使其在同行业中以低成本取胜,而如今谁拥有了低成本就等同于拥有了相当程度的竞争力。税收筹划能为我国的商业零售企业带来哪些有益之处呢?

(1)税收筹划有利于降低零售业企业的税务风险。众所周知,我国企业背负着较重的税收负担,每个企业在面对纳税义务时都会生惧,有些企业还会采取偷税漏税、逾期交税等手段。如果企业逾期未交税则会承担一定的罚款,作为一项营业外支出会降低企业的利润;如果企业不懂得税收筹划,而单纯的偷税漏税,除了缴纳罚款以外还要承担部分法律责任,对企业的名声带来无法弥补的坏影响。合理的税收筹划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的税负,使企业的税负不至遭受“滚雪球”的恶果,另一方面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的经营活动才符合国家的人民的价值认知标准,才会得到大众的拥护。

(2)税收筹划有利于节省零售业企业的运营成本。我国税法制度规定极其复杂,如果企业不能对税法进行透彻研究,会在很多方面缴纳了本来不必缴纳的税款,包括政府对相关行业和相关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法尚未完善的税务漏洞等。如果企业有专门的税收筹划人员负责对税法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其行业特点,就能做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降低其运营成本,对企业绩效提高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税收筹划有利于提高零售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税收筹划作为一个新兴的名词对于大多数的商业零售企业来说还是比较新鲜的,所以对税收筹划认识的先后、能否把握住先机,对其市场占有率的影响是很大的。同时,税收筹划其实贯穿零售业企业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配送和销售等多个环节,若每个环节都能在税收筹划方面做好,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2、零售业企业的税务筹划空间

(1)增值税的税务筹划空间。对于零售业企业来说,主要业务活动就是将商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销售领域中,以便消费者购买,企业实现资本的增值。同制造业企业相同的是,销售商品就要缴纳增值税,对于增值税的缴纳,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税收筹划。因为增值税的缴纳额是根据销项税额减进项税额的差额来缴纳的,可以通过控制销项和进项来减少纳税。第一,进货来源可以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取得一般纳税人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后进项是可以抵扣的;而小规模纳税人不存在进项抵扣,直接按3%征收率征收增值税,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纳税人选择上进行筹划。第二,企业可以采用降低售价等方式减少销项税额或者通过进货来增加进项税额,使税负暂时减轻。

(2)企业所得税的税务筹划空间。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是按照应纳税所得额计算而来的,企业可以在应纳税所得额上做文章,进行税收筹划。第一,可以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将可以税前抵减或者能加计扣除的项目利用起来;第二,为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量少缴纳所得税,可以减小税基,即最大限度地增大成本和费用支出。

二、采购环节的税收筹划

采购环节涉及到税收筹划的项目主要是进货渠道。商业零售企业的进货渠道包括了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种。企业若选择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则增值税额计算时17%的进项税额能够抵扣销项税额;若选择小规模纳税人作为货源,那么计算增值税额时没有相应的进项能够抵扣,对于企业来说,相当于增加了一部分税负。举个例子:一件商品的成本是80元,成本利润率是25%,商业零售企业购进价格是100元,对外销售价格是150元。商业零售企业若从一般纳税人处取得,缴纳的增值税额是150?鄢17%-100?鄢17%=8.5;若从小规模纳税人处取得缴纳的增值税额是150?鄢17%=25.5。虽然从一般纳税人处取得商品实际上自己已经承担对应的进项税的金额,但是从纳税角度来说,从一般纳税人处购买货物确实减轻了税负。

三、配送环节的税收筹划

税法明确规定,零售企业在销售商品的同时为客户提供运输劳务的,属于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货物,又涉及营业税改增值税应税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对于混合销售行为,应该全额按照销售商品来征收增值税;但是如果企业单独成立了运输公司,企业必须对零售和运输两项业务单独核算,销售业务按照17%征收增值税,运输业务按照11%征收增值税,其它的配送服务费则按照5%征收营业税。对于企业来说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第一,财务上不做独立核算,将销售货物和提供劳务都按17%的税率核算;第二,配送业务收取的服务费计入“其它业务收入”,属于营业税应税劳务,运输收入是“营改增”项目属于增值税应税劳务,而商品销售与第一个方案相同,属增值税应税项目。因此,如果零售企业对其“配送业务”分开核算,“运输装卸收入”可享受11%的低税率。

四、销售环节的税收筹划

对于零售业企业来说,主要负责商品的销售,所以销售环节的税收筹划显得尤为重要。要指明的一点是,税收筹划不仅仅是要求税负减到最低,最终目的是在税负尽量降低的前提下使税后利润最大化。商业零售企业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销售额,通常会采用一些促销手段,如果企业能在利用促销手段的同时加强税收筹划,那么企业将会在税后利润最大化方面有突出表现。

1、打折促销活动及税收筹划

首先,打折促销活动是商业零售企业的一项营销策略,也是最常见的一种营销手段。税法有明确的规定,出现这种情况时,企业可以在符合条件时按照促销后金额进行收入核算。第一,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时必须将折扣额和促销金额列支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折扣额和销售额金额;第二,零售业企业的打折促销活动能享受折后金额入账优惠仅限于价格折扣,即同一商品销售时予以一定的折扣,而不能是实物折扣,实物折扣应按视同销售核算。

某商场销售一种成本为70元,原价100元的商品,商场进行打折促销,一定期间可以享受8.5折优惠。企业如果未按照税法规定,未将折扣金额和促销金额列支到同一张发票上,则企业承担的税费如下:

增值税:100/(1+17%)?鄢17%-70/(1+17%)?鄢17%=4.36

企业所得税:【100/(1+17%)-70/(1+17%)】?鄢25%=6.41

若企业关注到了税收筹划的重要性,按照税法要求进行列支,则企业承担的税费为:

增值税:85/(1+17%)?鄢17%-70/(1+17%)?鄢17%=2.18

企业所得税:【85/(1+17%)-70/(1+17%)】?鄢25%=3.21

显而易见,在打折促销活动时进行税收筹划有助于企业节税。

2、捆绑销售活动及税收筹划

捆绑销售顾名思义,将多个商品凑成一套销售,或者将多个同类商品按一件单价销售。企业如果能通过对税法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对于捆绑销售,税法有明确规定,增值税和所得税计算时,可按捆绑后销售额为税基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及所得税中的收入;而按照捆绑商品的成本总额为基础来计算增值税的进项和所得税的成本费用。

某商场对成本为180元,价值300元的A商品和成本为30元,价值为50元的商品进行捆绑销售,按300元进行销售。若企业没有关注税法具体规定,进行税收筹划,纳税金额为:

增值税:(300+50)/(1+17%)?鄢17%-(180+30)/(1+17%)?鄢17%=20.34

企业所得税:【(300+50)/(1+17%)-(180+30)/(1+17%)】?鄢25%=29.91

若企业关注税收筹划,懂得税法规定,纳税金额为:

增值税:300/(1+17%)?鄢17%-(180+30)/(1+17%)?鄢17%=13.08

企业所得税:【300/(1+17%)-(180+30)/(1+17%)】?鄢25%=19.24

3、以旧换新活动及税收筹划

以旧换新活动的思路是顾客提供一件旧商品,在购买新商品时可以充当一部分现金来使用。税法规定,销售新商品要按销售处理同时收入旧商品要按照购进处理。但企业进行以旧换新,购进旧商品就可以以废品收购公司等第三方为主体,免去企业购进旧商品并销售旧商品的税费。

某商场五一开展以旧换新活动,每件旧的A商品可以这架200元,一件新的A商品价值2000元,顾客在购买一件新的A商品时只需要支付1800元。根据现行的税收规定,若零售业企业不与第三方合作,需交纳税款如下:

销售新产品:2000/(1+17%)?鄢17%=290.60

购进旧产品:0

售出旧产品:200?鄢17%=34

由于从顾客手中购入旧商品,零售业企业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此进项不能抵扣,而将旧货卖出时还要承担相应的销项税额,所以对于此项业务来说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为324.6元;若企业在依旧换新时与第三方合作,需缴纳的税款为:

销售新产品:2000/(1+17%)?鄢17%=290.60

由于第三方购入与零售业企业无关,所以不存在进项税不能抵扣或者卖出还要缴纳销项税额的问题,企业需要缴纳的税额就是290.60,相比税收筹划之前少缴纳了增值税34元。

篇2

(一)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大个金”经营格局,形成资源整合、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零售业务“专业化经营、系统化管理”改革,扩大二级分行、特别是大城市行的改革覆盖面,并向一级分行层面延伸。通过“两化”改革,有效改变部门分割、分散经营的局面,建立统一客户视图下的分层次客户服务体系、集中统一的产品研发和销售体系以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改进零售银行业务的评价考核机制,在行长目标考核中适当加大考核比重。完善按客户、产品、网点和客户经理的业绩价值贡献为基础的零售业务考核体系,为第一零售银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加快个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明年专职客户经理必须达到3万人,三年突破5万人,保证中高端客户的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

继续完善一般理财网点的分区服务,合理控制金融便利店的数量,规范和美化普通网点的服务环境。扩大自助设备投放,计划每年新增2000台ATM,不断改善大众化和标准化的金融服务。改造和优化网点标识系统,实行网点橱窗亮灯工程和内部布局的标准化,争取明年使有条件的综合化网点全部亮起来,成为宣传工商银行自身形象和业务产品的重要窗口,切实把网点优势充分展现出来。

(三)开发适应中高端客户需要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个人金融产品体系。在进一步做大基金、国债、保险等传统产品的同时,重点从本外币衍生类产品组合、保险定投、基金投资理财计划等银行类理财产品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加快账户管理业务的开发,进一步把个人客户理财、基金、国债、保险、黄金等各种资产的管理整合到理财金账户,并以此为基础提供质押贷款、投资管理等新的服务,通过更为完整的产品链和合一的资产账户管理,形成客户资金在我行内部的循环回流,从各个金融服务环节获取收益。适应海外华人高端客户群体回国投资理财需求,加快开发新的业务渠道和产品,积极提供包括资金汇入、结汇、投资等在内的一揽子服务。加强境内外个人账户对接研究,尽快实现境内外账户全面挂接和统一管理,联动开发个人金融业务市场。

篇3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文荟,2002(6)

篇4

关键词:企业并购;所得税;纳税筹划;目标企业

0引言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的热潮,2008年至今,国内并购重组迭起,不少企业选择收购海外品牌。2008年1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正式实施,以及2009年5月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都对企业并购中纳税筹划的格局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做好企业并购中纳税筹划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论文百事通目标企业的选择是企业并购的起点,因此企业如何选择目标企业作为并购对象,是企业并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对目标企业进行选择时,结合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不仅可以降低并购成本,而且对企业并购的后续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现行税收政策,从并购目标企业所在行业选择、所在地域选择、所处经营状况选择等方面对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进行探讨。

1企业并购与纳税筹划相关理论

企业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是兼并(Mergers)与收购(Acquisitions)的合称,在西方,两者惯于联用为一个专业术语—MergerandAcquisition,可缩写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企业并购通常指一家企业以现金、债券、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等通过各种手段来取得对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纳税筹划,即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预测和规划,使企业税负减轻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项税收法规逐步趋于完善。纳税人往往面临纳税方案的选择,不同的方案税负轻重程度不同,而税收负担的轻重往往关系到纳税人实得利益的多寡。节税是激发并购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因,而税收筹划又是企业并购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在并购决策中达到预期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并购中的税收筹划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

2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研究

2.1目标企业所在行业选择的纳税筹划根据目标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可以达到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垄断实力、形成规模效应的目标,但从税收角度看,由于并购后企业的经营行业不变,横向并购一般不改变并购企业的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的多少。纵向并购是指企业若选择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等上下游企业合并,以达到加强各生产环节的配合进行协作化生产的目的。对并购企业来说,由于原来向供应商购货或向客户销货变成企业内部购销行为,其增值税纳税环节减少。另外由于目标企业的产品与并购企业的产品不同,纵向并购还可能会改变其纳税主体属性,改变其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并购企业若选择与自己没有任何联系的行业中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则是混合合并。这种并购将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对并购企业的纳税主体属性、纳税税种、纳税环节产生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重视行业优惠,实施条例对行业优惠的范围等做了进一步明确:①明确了对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和减半征收的具体范围。②明确了企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③明确了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④明确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等[1]。所以,企业在选择并购的目标企业,应充分重视行业优惠因素,在最大范围内选择并购这种类型的企业可以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例1:A公司的核心产品为某品牌中药洗发水,现有机会合并从事中药种植的B企业或从事香料作物种植的C企业,假设两家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相当,平均每年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均为600万元,A企业现有财力只能合并其中的一家,请问合并哪家更为合适?

分析:由题意,B、C两家企业的合并成本相当。且B、C两家企业均为A企业的上游企业,合并行为均属于纵向并购,可达到减少增值税纳税环节的目的。另外根据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

中药材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及其它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所以,若兼并B企业每年享受所得税优惠为:600×25%=150万元,若兼并C企业每年享受所得税优惠为:600×25%×50%=75万元。显然合并B企业更有利。

另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08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5]36号)的规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兴办的经济实体(以下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商贸企业中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①安置原企业富余人员30%以上的;②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③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所以,根据以上法规规定,企业可以选择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出的企业,安置该企业的富余人员和接受资产,就可以享受到免除3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2.2目标企业所在地区选择的纳税筹划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在并购不同地区相同性质和经营状况的目标企业时,可获得不同的收益。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相对淡化了地区性优惠,但突出了对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地区的税收优惠。国家对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有: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收人占企业总收人70%以上的,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等[2]。由于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并购企业可选择在这些特殊地区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从而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使并购后的纳税主体能够享受到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税收收益。

2.3目标企业经营状况选择的纳税筹划企业并购时如果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能承继目标企业经营的亏损,将目标企业经营中符合弥补年限的亏损合并到并购后的企业,通过盈利与亏损的相互抵消,可以达到节约所得税的目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5月8日新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以下简称《通知》)中重新规定了新时期对于企业并购中相关亏损企业所得税事项的处理。根据规定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特殊性税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免税政策。若企业合并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并且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①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②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③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④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3]

例2:长江(集团)股份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持续盈利,股价稳中有升,预计未来两年内盈利率将持续增加。2009年6月为了扩大经营,长江公司决定合并同行业的向东公司,合并后不改变向东公司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假设向东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均为1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300万元、资本公积200万元、盈余公积500万元)。向东公司有500万的亏损尚未弥补,其税前弥补期限为四年。长江公司管理层通过分析,决定全部用股权支付合并款项,并同时向向东公司股东约定合并后的12个月内不转让所取得的股权。(假设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为4%)

分析:长江公司的合并符合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根据《通知》规定,可由长江公司弥补的亏损限额为1000×4%=400万元,由此长江公司可节省所得税400×25%=100万元。对于向东公司的股东来说,由于长江公司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在12个月后出售股权不会造成损失,而且可以延缓纳税。

由以上分析可得:①企业并购中在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前提下选择有经营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能对企业较有利。②并购时应尽量符合特殊性并购的条件,因为特殊性并购在一定条件下意味着节税。③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低直接关系到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

总之,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是企业并购纳税筹划的重要方面。在并购中,企业应结合具体情况,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所处地区以及经营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以服务于并购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31-340.

篇5

摘要:目标企业的选择是企业并购的起点,在对目标企业进行选择时,结合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不仅可以降低并购成本,而且对企业并购的后续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并购目标企业所在行业选择、所在地域选择、所处经营状况选择等方面对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并购;所得税;纳税筹划;目标企业

0引言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引起了新一轮企业并购的热潮,2008年至今,国内并购重组迭起,不少企业选择收购海外品牌。2008年1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正式实施,以及2009年5月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联合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都对企业并购中纳税筹划的格局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研究如何做好企业并购中纳税筹划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目标企业的选择是企业并购的起点,因此企业如何选择目标企业作为并购对象,是企业并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对目标企业进行选择时,结合现行的税收政策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不仅可以降低并购成本,而且对企业并购的后续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现行税收政策,从并购目标企业所在行业选择、所在地域选择、所处经营状况选择等方面对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进行探讨。

1企业并购与纳税筹划相关理论

企业并购(mergersandacquisitions)是兼并(Mergers)与收购(Acquisitions)的合称,在西方,两者惯于联用为一个专业术语—MergerandAcquisition,可缩写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企业并购通常指一家企业以现金、债券、股票或其他有价证券等通过各种手段来取得对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产权交易行为。

纳税筹划,即纳税人在既定的税法和税制框架内,从多种纳税方案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事前预测和规划,使企业税负减轻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项税收法规逐步趋于完善。纳税人往往面临纳税方案的选择,不同的方案税负轻重程度不同,而税收负担的轻重往往关系到纳税人实得利益的多寡。节税是激发并购产生的一个重要动因,而税收筹划又是企业并购方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在并购决策中达到预期目标起着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并购中的税收筹划既有可行性又有必要性。

2企业并购中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研究

2.1目标企业所在行业选择的纳税筹划根据目标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可以达到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垄断实力、形成规模效应的目标,但从税收角度看,由于并购后企业的经营行业不变,横向并购一般不改变并购企业的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的多少。纵向并购是指企业若选择与企业的供应厂商或客户等上下游企业合并,以达到加强各生产环节的配合进行协作化生产的目的。对并购企业来说,由于原来向供应商购货或向客户销货变成企业内部购销行为,其增值税纳税环节减少。另外由于目标企业的产品与并购企业的产品不同,纵向并购还可能会改变其纳税主体属性,改变其纳税税种与纳税环节。并购企业若选择与自己没有任何联系的行业中的企业作为目标企业,则是混合合并。这种并购将视目标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对并购企业的纳税主体属性、纳税税种、纳税环节产生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重视行业优惠,实施条例对行业优惠的范围等做了进一步明确:①明确了对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免征和减半征收的具体范围。②明确了企业从事港口码头、机场、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经营所得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③明确了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给予三免三减半的优惠。④明确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优惠政策等[1]。所以,企业在选择并购的目标企业,应充分重视行业优惠因素,在最大范围内选择并购这种类型的企业可以充分享受税收优惠。

例1:A公司的核心产品为某品牌中药洗发水,现有机会合并从事中药种植的B企业或从事香料作物种植的C企业,假设两家企业资产、负债情况相当,平均每年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均为600万元,A企业现有财力只能合并其中的一家,请问合并哪家更为合适?

分析:由题意,B、C两家企业的合并成本相当。且B、C两家企业均为A企业的上游企业,合并行为均属于纵向并购,可达到减少增值税纳税环节的目的。另外根据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从事中药材种植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从事花卉、茶及其它饮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种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所以,若兼并B企业每年享受所得税优惠为:600×25%=150万元,若兼并C企业每年享受所得税优惠为:600×25%×50%=75万元。显然合并B企业更有利。

另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08号)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发[2005]36号)的规定,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兴办的经济实体(以下除外:金融保险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服务型企业中的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商贸企业中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非零售业务的企业),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①安置原企业富余人员30%以上的;②利用原企业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或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③独立核算、产权清晰并逐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所以,根据以上法规规定,企业可以选择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改制分流出的企业,安置该企业的富余人员和接受资产,就可以享受到免除3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2.2目标企业所在地区选择的纳税筹划税收优惠政策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在并购不同地区相同性质和经营状况的目标企业时,可获得不同的收益。新企业所得税法虽然相对淡化了地区性优惠,但突出了对西部大开发和民族自治地区的税收优惠。国家对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区的优惠政策有: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在2001年至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的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上述项目收人占企业总收人70%以上的,自开始生产经营之日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内资企业可以定期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等[2]。由于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并购企业可选择在这些特殊地区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从而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负担,使并购后的纳税主体能够享受到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税收收益。

2.3目标企业经营状况选择的纳税筹划企业并购时如果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能承继目标企业经营的亏损,将目标企业经营中符合弥补年限的亏损合并到并购后的企业,通过盈利与亏损的相互抵消,可以达到节约所得税的目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5月8日新的《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59号)(以下简称《通知》)中重新规定了新时期对于企业并购中相关亏损企业所得税事项的处理。根据规定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区分不同条件,分别适用一般性税务处理规定和特殊性税务处理规定,特殊性税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免税政策。若企业合并符合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并且企业股东在该企业合并发生时取得的股权支付金额不低于其交易支付总额的85%,以及同一控制下且不需要支付对价的企业合并,可以选择按以下规定处理:①合并企业接受被合并企业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以被合并企业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②被合并企业合并前的相关所得税事项由合并企业承继。③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④被合并企业股东取得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其原持有的被合并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确定。[3]

例2:长江(集团)股份公司自2000年成立以来持续盈利,股价稳中有升,预计未来两年内盈利率将持续增加。2009年6月为了扩大经营,长江公司决定合并同行业的向东公司,合并后不改变向东公司原来的实质性经营活动。假设向东公司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相同均为1000万元(其中实收资本300万元、资本公积200万元、盈余公积500万元)。向东公司有500万的亏损尚未弥补,其税前弥补期限为四年。长江公司管理层通过分析,决定全部用股权支付合并款项,并同时向向东公司股东约定合并后的12个月内不转让所取得的股权。(假设截至合并业务发生当年年末国家发行的最长期限的国债利率为4%)

分析:长江公司的合并符合企业重组特殊性税务处理的规定,根据《通知》规定,可由长江公司弥补的亏损限额为1000×4%=400万元,由此长江公司可节省所得税400×25%=100万元。对于向东公司的股东来说,由于长江公司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在12个月后出售股权不会造成损失,而且可以延缓纳税。

由以上分析可得:①企业并购中在符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前提下选择有经营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能对企业较有利。②并购时应尽量符合特殊性并购的条件,因为特殊性并购在一定条件下意味着节税。③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低直接关系到可由合并企业弥补的被合并企业亏损的限额。

总之,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是企业并购纳税筹划的重要方面。在并购中,企业应结合具体情况,对目标企业所在行业、所处地区以及经营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做出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以服务于并购中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331-340.

篇6

例:A公司主要从事货物的批发和零售业务,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该公司现需采购一批增值税税率为17%的货物,在同样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有三家单位提供了货物报价:(1)甲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货物价款10000元,增值税1700元;(2)乙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可以提供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专用发票,货物价款10000元,增值税300元;(3)丙为个体工商户,只能提供普通发票,发票列示金额9500元。A公司预计所购货物全部售出可以取得价款20000元,增值税3400元。请为A公司选择最佳购货对象。

1第一阶段启发学生建立纳税筹划思路

这一阶段通过层层设疑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纳税筹划思路。

1.1启发学生指出需要运用的税法知识首先向学生提出:“该业务需要缴纳哪些税?”这一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得出需要缴纳增值税和以增值税应纳税额为计税依据计提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1.2启发学生确定纳税筹划目标提出:“以应纳增值税最少还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纳税筹划目标?”学生分析认为增值税不影响损益,应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纳税筹划目标。

1.3启发学生找出分析问题的思路提出:“以利润最大化作为纳税筹划目标,在选择供货对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提出既要考虑不同购货对象提供的进项税额对增值税应纳税额的影响,以及由此对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影响;又要考虑不同购货对象提供货物的成本不同,对获利能力产生的影响。

1.4启发学生将分析思路运用到具体方案中提出:“针对需要考虑的因素,列出税前利润的表达公式。”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列出:税前利润=不含税销售额购货成本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要求学生将公式运用到每一具体方案中。(1)从甲公司购货:应纳增值税=34001700=1700(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1700Χ(7%+3%)=170(元)税前利润=2000010000170=9830(元)(2)从乙公司购货:应纳增值税=3400300=3100(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3100Χ(7%+3%)=310(元)税前利润=2000010000310=9690(元)(3)从丙个体工商户购货:应纳增值税=3400(元)应纳城市维护建设税与教育费附加=3400Χ(7%+3%)=340(元)税前利润=200009500340=10160(元)通过计算得出丙个体工商户是最佳购货对象。在这一阶段的“启发式”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最佳购货对象,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第二阶段启发学生总结出纳税筹划方法

这一阶段通过由具体到一般,引导学生总结出纳税筹划方法。通过围绕:“能否用一个简明的换算公式,迅速判断合适的购货对象。”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2.1启发学生建立各种购货对象对应的税前利润表达公式(1)从甲公司购货:税前利润=不含税销售额购货成本1(不含税销售额-购货成本1)Χ增值税税率Χ(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教育费附加率)(2)从乙公司购货:税前利润=不含税销售额购货成本2(不含税销售额Χ增值税税率购货成本2Χ征收率)Χ(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教育费附加率)(3)从丙个体工商户购货:税前利润=不含税销售额购货成本3(不含税销售额Χ增值税税率)Χ(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教育费附加率)

2.2启发学生找出不同购货对象税前利润相同时购货成本的关系假设从甲、乙公司购货在税前利润相同时,将相关税率代入公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9.83购货成本1=9.97购货成本2。即:购货成本1:购货成本2=1.0142,此时两方案的税前利润相同。上述分析过程也可由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分别计算出甲公司与丙个体工商户利润相同时的比率和乙公司与丙个体工商户利润相同时的比率。

2.3启发学生绘制出表格反映各种情况下利润无差别点的购货成本比率增值税税率包括17%、13%、11%、和6%,假设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7%,教育费附加率为3%,如果将利润相同的点称之为利润无差别点,启发学生分别将三种购货对象和不同增值税税率指标代入公式,计算出各种情况下利润无差别点的购货成本比率(计算过程略),并绘制出表格如比表1所示。由于从小规模纳税人处购买货物,只存在可以取得税务机关代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和普通发票两种情况,二者利润无差别点的购货成本比率为1.0030。

2.4启发学生运用利润无差别点的购货成本比率选择购货对象通过各方案的实际购货成本比率,与利润无差别点的购货成本比率进行比较,选择最佳购货对象,具体计算分析过程如下:甲公司购货成本与乙公司购货成本的比率=10000χ10000=1<1.0142因此,从甲公司购货利润高于乙公司。甲公司购货成本与丙个体工商户购货成本的比率=10000χ9500=1.0526>1.0173,因此,从甲公司购货利润低于丙个体工商户。从甲公司购货优于乙公司,而从丙个体工商户购货又优于甲公司,因此,从丙个体工商户购货最优,与计算税前利润得出的结果一致,但比较利润无差别点的购货成本比率可以迅速做出购货决策。运用利润无差别点的购货成本比率进行分析,其关键点是无差别点的确定,最后通过总结将上述分析方法称之为无差别点分析法,通过这一阶段的“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对无差别点分析法有了比较深刻的把握。

3第三阶段启发学生将无差别点分析法运用于纳税筹划中

3.1启发学生总结出无差别点分析法的特点提出:“无差别点分析法的特点有哪些?”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存在两个以上备选方案,二是每两个备选方案存在无差别点,三是需要计算出无差别点指标作为决策依据,四是用实际指标与无差别点指标进行比较做出纳税筹划决策。

3.2启发学生根据无差别点分析法的特点灵活运用该方法要求学生在后续的课程中始终带着:“还有哪些情况可以运用无差别点分析法进行纳税筹划?”这一问题。可以说,几乎每个税种的纳税筹划都可以运用无差别点分析法。例如,在消费税的纳税筹划中,学生在啤酒、卷烟和高档手表定价中灵活运用了无差别点分析法确定了定价;在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筹划中,对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也运用了无差别点分析法。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税负;税收政策;建议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国家近年来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税、信贷等扶持力度,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以来,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扩大出口、推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税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支出,直接影响中小企业的利润。本文欲从税收政策层面分析,探索税收政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优化纳税环境,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晋中市中小企业政策扶持落实及发展情况

2011年,晋中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同年,安排中小企业发展资金600万元,2012年安排10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创业型、创新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发展,并规定县级政府按上年财政收入的5‰(不低于100万)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截至目前,榆次等5县市已建立实施;同时,以建设全省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12家银行以及省担保公司、太原市担保公司、晋中市担保公司等担保机构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平均每年帮助20余户企业贷款达6亿元左右。推进股权融资,成功帮助4户企业在天交所挂牌上市,全方位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012年,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到82248户,与2010年相比,增长27%,完成增加值419.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42.5%。从涉足的行业分布看,工业中小企业10026户,农业106户,建筑业4429户,交通运输业18526户,批发零售业33577户,住宿餐饮业9809户,社会服务业5244户,其他行业531户。占比分别为12.2%、0.1%、5.4%、22.5%、40.8%、11.9%、6.5%、0.6%。传统行业在本市中小企业发展中仍占据重要位置(见图1)。晋中市中小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吸引就业能力明显强于资本密集型大企业。据统计,2012年各类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达到58.6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38.2%以上。同时,中小企业在全市新增就业职位中所占份额高达45%以上,提供劳动报酬达98.2亿元,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本市促进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已成为保持晋中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数据来源:《晋中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二、晋中市中小企业税负分析

(一)中小企业实现税收情况

2012年,晋中市中小企业为全市提供了33.9%的税收收入,从图2可以看出晋中市中小企业上缴税收从2010年的32.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60亿元,年均保持33.6%的增长。晋中市中小企业近年来的税收总量及占全市总税收比重不断提高,显示出该市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并且已成为晋中经济发展和税收增收的重要支撑。

数据来源:《晋中市统计资料提要》、《晋中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二)中小企业税负分析

1.总体税负水平分析。晋中市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在2010年3.8%,比宏观税负低12.6个百分点,2012年企业税负为

4.2%,与宏观税负的差距变为13.7个百分点(见表1),这表明近年来虽然中小企业税负在不断增加,但随着国家、地方各类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晋中市中小企业税负的增长幅度仍滞后与全市宏观税负的增长幅度。

数据来源:《晋中市统计资料提要》、《晋中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但是,将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与中小企业的税收增长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小企业税收平均增长率为33.6%,而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为29.1%,中小企业税收增长明显快于其经济增长。在此还可以用税收弹性系数来进一步反映中小企业税收与经济的协调适应关系。从表一可以看出2010年~2012年间,中小企业税收弹性系数都高于1,反映出中小企业税收的快速增长。当然税收弹性系数的变化除了与中小企业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外,很大程度还受税收政策和征管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2.行业税负水平分析。通过比较晋中市中小企业分行业的营业收入净利率与总税负率(见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行业的平均税负率略低于营业收入净利率(工业除外),但平均税负率占营业收入净利率的比重一般都在50%,说明各行业在盈利状况下,取得的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以税的形式交给了政府,中小企业税负重可见一斑。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在商品定价权小,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税收优惠一定的情况下,出现“挣得少交得多”的情况。因此,减轻企业税负,扶持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十分必要。

数据来源:《晋中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三、中小企业在税收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1.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不合理。首先,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中小企业需要缴纳的税种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十余种,税负自然较重;其次,现行各税收法律制度条款众多,内容复杂,企业在确定应纳税额时,有些方面若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时,宁可多交税,也不愿承担偷漏税的风险;再次,税制不公平、不合理的地方依然存在。就增值税来讲,调查显示,2012年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工商企业,其增值率一般在15%左右,结合17%的增值税率,该项税负率为

2.5%左右,而作为盈利能力相对较弱的小规模纳税人来讲,该项税负率为3%.税负反而高于规模相对较大、盈利能力相对较强的一般纳税人,显示出增值税制的不合理性。还有各税制对中小企业创办初期的税收优惠政策极少,而此时的企业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是最需要税收政策予以支持的。

2.税制宣传力度不充分。近几年,国家为减税降负做了大量工作,比如2008年实施的所得税制改革,2009年实施的流转税制改革,以及2011年的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将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等,这些政策的实施给企业带来了许多税收方面的好处。但调查中发现,不少企业在对税制的一些优惠措施的利用程度方面显得明显不足,如对增值税制中一般纳税人运费满足规定条件时,可按7%扣作进项税的利用;对所得税制中残疾人员工资可加计扣100%应纳税所得额的利用及对小型微利企业的判定标准问题等等。有些企业的财务人员对税收优惠政策知之甚少,为此,应加大税制的宣传力度。

3.纳税单位对税制认识不恰当。一些单位负责人及财务人员,一方面抱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税负重;另一方面认为税制复杂,又极不情愿去研究税制,不进行纳税筹划,以致极个别地方的税务机关出现了按营业收入预征所得税的违规操作现象,加重了企业的税负。

四、相关建议

1.简化依据,降低企业纳税成本。现行主要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的计税方法十分复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增值税计税内容的条款有近二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中直接或间接涉及企业所得税计税内容的条款有四十多条。如果税法理解稍有偏差,就会导致企业计税金额的不准确,造成多缴或少缴税额的结果。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的涉税企业既担心因不熟悉税制而多缴税,又害怕因不能按期足额纳税而延迟纳税、偷漏税。为此,有的企业不得不长期高薪聘请税务方面的专家,进行纳税及纳税筹划方面的工作,进而加大了自身的纳税成本。建议进一步将营业税逐步并入增值税,简化纳税依据。如一般纳税人依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差额来计税;小规模纳税人可依营业收入来计税等等。

2.开办初期,加大税收优惠政策。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活跃地方经济、提供税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用工贵、高成本、高税负、低盈利甚至亏本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开办之初更是如此。有统计显示: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约为3.5年,而占企业总数90%以上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7年左右。如果在企业开办之初,给予其一定的政策扶持,特别在税收方面提供一些优惠举措,如在现行税制下,对小型微型企业实行开办之初的前两年免征流转税或所得税,后两年减半征收流转税或所得税的“两免两减半”政策;对中型企业实行开办之初的前三年减半征收流转税或所得税的“三减半”政策,以帮助这些企业完成最初的原始积累,则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必然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税收,也必将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3.公平税负,降低征收率标准。一是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按2%左右的征收率计征,平衡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税收负担。二是针对所得税,进一步提高作为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计税依据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的年应税所得额标准或降低其相应税率。

4.熟悉税制,开展纳税筹划工作。面对中小企业压力大、税负重的现状,倡导企业熟悉税制、运用税制,实现按期足额缴纳应纳税额的同时,积极引导开展纳税筹划。实现企业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达到节税及递延纳税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汇编》

[2]冯仁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篇8

关键词 财富管理 私人银行 发展 高端客户

建行从2007年开始推出针对私人银行的服务,这些年来持续地健全服务体系以及各种基础工作,业务流程逐渐走上正轨,同时充分认识到了私人银行巨大的利润潜力以及良好的发展趋势。建行的这类服务在市场争夺中逐渐表现出优势,同时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然而,怎样使得私人银行服务具有长久性,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怎样使得私人银行服务顺应大环境的发展方向,这是私人银行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一、建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2007年,针对能够用来进行投资的资金规模超过六百万的顾客,建行推出私人银行业务,为这些高端消费者以及他的家庭或者他开办的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针对每一个高端顾客,建行都配备一支专业化的服务队伍,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及全方位的金融解决方案,使得那些高端人士保持资产、传承资产、享受资产。

(一)客户特征及其需求

私人银行客户风险偏好普遍呈现稳健或偏向于保守的特征。这类客户对于银行服务的需求大大有别于零售客户,更加强调长期、私密的专属服务。建行江苏分行私人银行领域的服务对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最初倾向于风险程度比较适中的项目。第二,随着这些顾客经济实力的持续提升,他们的投资方向会出现两极分化――有些人喜欢风险程度较高的项目,有些人偏爱风险程度较低的项目。第三,那些在投资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的顾客更加倾向于风险程度高利润也高的项目,在这种项目中,他们所占的份额要远远超过那些不具有专业优势的人。第四,对于那些职业经理人,他们更加喜欢风险程度适中的项目。第五,除此之外的种类以退休人员、家庭主妇为主,他们更加注重维持生活质量的高端性,而不是持续地积累经济实力,他们更加倾向于风险较小的项目。

(二)客户投资偏好

私人银行领域的服务对象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有以下的表现:房产一直是财富需求的主要形式,不仅可以出租还可以迅速增值;比较青睐的理财项目有利润比较稳定的项目、股票、债权投资、理财延伸产品等;近年来,随着移民家庭的增加和子女海外留学需求的大增,私人银行客户对外汇出境增加,出境的资金一般用于海外金融投资、房产投资。江苏省分行部分的私人银行客户投资物品性财富,主要包括字画、玉石、古董,这些物品从长期看来升值潜力巨大,包括贵金属方面的投入,也就是能够广泛流通的现金以及可以保持价值或者增加价值的黄金。

二、建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高素质从业人才

私人银行中的客户经理一职非常关键,这个职位的标准非常高,客户经理必须通晓、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各种政策。然而,我们以前对这个方面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在人才开发方面也是刚刚发展,目前还没有充足的成熟并且符合岗位职责标准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

其次,整个建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的发展前景不明确,目前仍然是个人金融部的一个部门,没有单独的财务使用权和管理职能,不能单独核算绩效。建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平均收入在建行内部相比较也是低的,基本是按照1.0的平均系数进行考核,和业绩没有直接挂钩。因此,行内优秀的管理人才不愿意到私人银行做客户经理,做得很优秀的客户经理又不甘心于很低的收入,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在行内调动或者跳槽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资产管理

当下,建行江苏分行在私人银行领域推出的产品种类比较单一,有一部分是银行机构的原有业务,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也都局限于货币投资以及债权投资两个领域。该分行依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的相关内容,同时综合考虑《中国建设银行电子银行渠道销售理财产品管理办法(暂行)》的有关业务标准,对个人金融部、投资银行部等部门,同时联合子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发行了江苏省分行的“乾元”系列理财产品。“乾元”系列产品在发行规模和频率上弥补了总行产品的不足,满足了江苏省分行客户的需求,为行内创造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建行江苏分行私人银行领域中的一部分产品是和第三方单位合作,进行销售的,这会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银行是与其客户面对面交流的,它有根深蒂固的严格的风险管理作风,这种作风会对其与合作单位之间的交流形成一定的阻力,对产品的对接产生负面作用;其次,银行没有参与这些产品的研发以及运作,会产生职责、权利不对等的状况;最后,很多具有活力、吸引力的产品,尤其是那些综合性较强以及跨多个区域的投资产品没有办法被研发出来,阻碍了相关产品的创新进度。建行江苏分行投资利润率没有满足客户的预期。

三、促进私人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人才培养投入

建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业务要想稳步发展,就必须充分关注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人才培养。私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是高素质人才的加入,须提高私人银行的竞争优势。

私行客户经理必须是个人客户经理的标杆,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上都有较高的要求。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任务和职责是持续发展新的顾客以及提高AUM总量。第一,必须要加强对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业务培训,特别是跨越银行传统服务领域的业务培训,其中必不可少的是建立合理投资组合、个人和企业税务筹划、投资移民筹划等外延业务。第二,加强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业务考核或者实行买单制,从绩效上提高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收入,促进业务发展。第三,组建高效的工作团队。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大多数是从零售业务内部转型而来,缺乏的是投资银行、机构业务、对公业务和贷款业务的人才,多部门人才的组合能形成领导运作的团队以及营销支持的团队,充分对各种优势资源进行调动,迎合不同顾客的特殊需要。

(二)定制私人银行专属理财产品

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是个性化、全方位的,对待这些客户时,需要的是敏感的市场嗅觉和快速的市场反应。应优化理财产品发行期限,优化理财产品收益,紧跟总行政策,将产品兑付由月末较集中兑付,变为全月较均衡兑付,并适当增加月末成立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在产品设计上,要适当提高产品收益率,扩大产品募集期,多设计周五兑付、周末募集等技巧,以提升理财对日均存款的贡献。

(三)开展私人银行海外业务

2012年,建行江苏省分行开展的海外业务专项调查显示,私人银行客户海外业务需求表现强烈,不同高端客户群体的需求表现差异突出。接受调查的私人银行客户中,有海外业务需求的客户占到66%,经济财富积累越多的顾客,这种需要越突出。海外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吸引我国高净值人群进行海外资产配置,客户在金融投资配置方面偏向于购置房产、债券和股票。

中国的财富市场方兴未艾,建行江苏省分行私人银行一定会在私人银行转型方案的指导下,抢抓机遇,积极发展,实现私人银行经营机构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为建行江苏省分行营业部)

参考文献

[1] 戴维・莫德(英).全球私人银行业务管理[M].刘立达,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45,55,243,258.

篇9

万历年至今,汉正街历经无数风雨,承担了无数的意义、希望以及责备。而今,面临搬迁的汉正街地下,建起了一个新的商业项目。这条由人和商业公司开发运营的地下商城“地一大道”,以新兴商业地产模式的身份高调进驻江城,至今营业已过半载。对于这条汉正街的“地下延续”,猜测、疑问和期待,在汉正街命运的十字路口,纷沓而至。

不能承受的名称之重

“汉正街”是什么?这是一个同许多人生存息息相关的商业综合体,是一种武汉式消费观念与生活观念的集中体现,甚至是大武汉的一个代表符号。某种程度上说,汉正街就是武汉的缩影,是武汉这个城市的具象化表现。

这是一条处在转型阵痛期的街道,需要舍弃小商品批发的模式转变为高档的品牌零售商业街区;这个亟待发生种种变化的城市,浓厚的草根市民气息需要转变成精英化的大都市气质。

对汉正街更为现实的考量,来自于那些和汉正街休戚相关的商户们。原本在汉正街做服装生意的康沁芳在得知汉正街要整体搬迁的消息后,卖掉了她的地面店铺,重新在“地一大道”租下一家店铺。“汉正街搬到黄陂那边去了,那么偏,不会有人去逛,我们散卖衣服的还怎么卖?”康沁芳这样说,“但是地面上都是卖牌子货的呀。上面那个汉正街又不是原来的汉正街了。”

像康沁芳这样想的商户还有很多。汉正街的品牌化、大型化、高端化必然会挤压这些中小商户原本的生存空间,而汉正街已经做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在现代化的高档商业区带来的形象、发展空间的提升和保持传统商业模式和传统形象所带来的稳定资源之间,它选择了前者。现在,“康沁芳们”也要作出选择了:随着汉正街转型而转型做大型批发或者品牌分销?放弃经营多年的熟悉领域,改行投资别的领域?还是寻找一个新的避风港,维持现状?

“老鼠街那里的东西质量的确不行,要变是对的。”康沁芳温和地说。对于“康沁芳们”来说,这无异于被迫重新选择人生的道路和生存的方式。尽管面对被迫进行的选择,“康沁芳们”还是能以他们的善良理解汉正街转型的无奈与艰难,默默承受汉正街转型时他们必然会承受的代价。只是,他们想小心翼翼地问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他们在这次选择中所承受的风险降至最低?

这一切的艰难与被迫,对于开发“地一大道”项目的商业地产公司人和商业控股有限公司却是另一个契机。自1993年人和公司在哈尔滨获政府批准,将人防工程改造成为地下商场以来,其资本扩张速度已足以支撑它在经济动荡、地产业全面萧条的2008年依然逆流而上,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人和地下商业街模式”是一个商业地产的奇迹,这个奇迹建立在高效率的资金回收、较低的前期投资成本、巨大的政策性风险、不可复制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跑马圈地式的扩张之上。

在汉正街搬迁的消息确定之前,风闻而来的人和便已经启动了武汉的“地一大道”项目。早在2009年7月,武汉“地一大道”项目就已经破土动工,12月9日开盘认购。在即将搬迁并转型成为大型批发市场的汉正街与汉正街原址上建立起的高档商业街之间,武汉“地一大道”似乎看到了另一种不同的诉求。“地一大道就是做零售和小批发的,这一块儿现在只有我们在做。”人和公司招商人员余鸿这样说,“地面上的是高档的品牌,黄陂那儿太远,从市中心坐车过去要两个多小时呢。汉正街的老商户当然应该在我们这儿设个门店的,总要留住老客户嘛。”

利用区位优势接收汉正街原本的中小商户,同时也接收当前汉正街的目标消费人群和市场,最后接收汉正街的形象、汉正街在武汉的影响力……这就是武汉“地一大道”的构想,但这种构想在还远远未实现的同时,却已变成了武汉“地一大道”的核心宣传策略。

“老鼠街是汉正街要搬迁的第一条街,老鼠街搬迁之后,我们会对外宣称老鼠街已经整体搬到我们商场里来了。”余鸿说,“其实他们(老鼠街的中小商户)来不来对我们影响不大,但是公司就是计划要对外那么宣传。”

汉正街的搬迁却没有人和公司和投资武汉“地一大道”的中小商户所想象的那么顺利。按照搬迁计划的第一步,今年六月必须将老鼠街整体搬迁完毕。而记者发现,在四月下旬,老鼠街仅仅只有了搬迁的迹象,多数店铺还在照常营业。“汉正街不是还在这儿吗?”周日下午,记者在汉正街头随机调查的时候,问及为何不去“地一大道”?一位消费者这样反问。

概念热,现实冷

但不可否认的是,“汉正街地下延续”这一概念在目标群体即中小商户中的炒作非常成功。武汉“地一大道”一跃成为江城最具潜力的商业地产项目,2009年12月,万人认购的场面引起了媒体强烈的关注。2010年6月,武汉“地一大道”开始试营业,8月开始正式营业,时至今日,营业已有半年余。然而,除了开盘认购时的火爆,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中,武汉“地一大道”似乎进入了沉寂期。

周日下午,记者刚刚进入武汉“地一大道”多福路入口,便感到“地一大道”生意萧条。内衣区的店铺有一半以上是关的,在约七百米的距离内,记者没有遇到一个顾客。“这里一般没什么人,”爱帝内衣直销店里的销售员刘青一脸无奈,“我还是要每天守在这里,公司在这里设了门店。不过上面大楼也设了一个,那里人很多。”

“公司本来考虑的是一种战略,”刘青也向记者解释了为什么公司不把两家相隔这么近的店合为一家,“开始觉得在这里设个门店还是很有价值的。毕竟上面要拆嘛,早晚都要转到下面来。现在不能赚钱,觉得以后说不定。公司大,也不在乎这一个店亏损。”

但在武汉“地一大道”,能真正做到“不在乎这一个店亏损”的,并没有多少。记者共走访了“地一大道”七个区域中的五个区域,发现70%以上的商铺均是无任何品牌的中小零售商铺,或是低档品牌的加盟店。

“他们(人和公司)已经给我们缓交6个月租金的优惠了,但是现在这种样子,我耗不起。”想转让店铺的女装店主甘华这样表示。她从事服装零售业已六年,是武汉“地一大道”的第一批客户。“现在这半年不行,毕竟才开始做吧。在我看,起码要再做个两年这里才会好起来。不说别的,上面拆完就要一年多,拆的时候别人也不会来这里逛,等拆完了,这里才会火起来,可是我耗不起了。”

正如甘华所说,记者也在武汉“地一大道”地面入口附近抽查了一小部分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中,只有40%的人曾去过“地一大道”。有34%的消费者认为,地面上还未搬迁的汉正街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必要进入地下的“地一大道”去进行同样的消费。在还未继承到“汉正街”之名所带来的固定资源和市场的时候,没有搬迁的汉正街却横亘在了“地一大道”和市场之间。对于“地一大道”及入驻其中的中小商户来说,只能期待政府的搬迁效率,期待时间将这片“障碍”彻底瓦解。

“我们现在和上面做生意的心态完全不一样,”康沁芳说,“我们肯定是想他们早搬,他们呢,肯定想的是好好考虑下。因为政府现在给他们的条件很优惠,甚至可以让他们去北湖万达那边做生意,也就是想让他们顺顺利利的搬走。”

汉正街的搬迁像是悬在一切与之相关的人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间久一点,汉正街的整体搬迁便较为稳妥和顺利,对于社会的稳定、汉正街的发展,都有着相当大的好处。“我们也理解,对政府来说,老鼠街的搬迁是一个例子。只要老鼠街能顺利搬迁,后面的依这个例子就行了,所以老鼠街的搬迁急不得。现在和谐社会嘛,政府肯定希望这个事很顺利。”余鸿说。

但是对于选择入驻武汉“地一大道”中小商户,时间的伤害却是直接性的。在等待市场和他们之间障碍瓦解的时间里,他们承担着日复一日的亏损,而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依赖着自己这个唯一的铺面生存的。于是,这种资金的时间性耗损使得更多的中小商户选择退出。“毕竟对于我们来说,亏不起了。”甘华无奈地说。

其实这种亏损不仅是来源于尚未搬迁的汉正街所固有的竞争力以及消费者对汉正街所产生的消费偏好和惯性。事实上,人和公司为了维持自身的品牌和形象,对中小商户并没有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而是试图进行管理。在商品的质量上,武汉“地一大道”是有着一定的限制的。“我们的衣服都是广州那边的,或者浙江那边的。老鼠街的都是‘汉货’,那质量,大家都知道的。”康沁芳笑言从前还未经营女裤生意时,曾在老鼠街购买过一条牛仔裤,不到半天裤缝的线就断了。“那就是典型的‘汉货’,是那种家庭妇女自己带回家随便缝两针弄出来的。”

但商品质量上的限制反而使得中小商户的亏损更大了。康沁芳的店铺是所在街区公认生意最好的,在采访的两个小时中,她共成交了5笔生意,但她仍然每月亏损。“我周围的(店主)都说我喊不起价,他们倒是喊高了,但是他们没生意啊。”康沁芳的店铺中,价格超过60元的单件女装几乎不存在。“像那些年轻的小姑娘,在上面逛熟了,这些衣服大概是个什么价位她们心里都有数。我这里又不是品牌,你喊个一、二百,人家肯定不肯买啊,经常还价的时候就说:‘我在老鼠街看到过一样款式的,那里价比你这低,我去那儿买。’不是品牌的货,只能卖个新潮,又不敢放在这等到换季处理掉,亏得更厉害,最后不亏太多也就卖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使得“地一大道”维持自身品牌和形象更加困难,也使得中小商户为此承担了每笔商品成交中的亏损。同样大量的经营非品牌的中小型商品零售,在普通人的眼中,武汉“地一大道”和汉正街并没有什么区别。更何况,武汉“地一大道”一直在为合法继承汉正街之“名”而努力宣传。这种“名”的继承给武汉“地一大道”附着的形象,便是“汉货”所给人一贯的质量低下、价格便宜的印象。这个小商品销售的泥潭,温州踏进去过,汉正街同样踏进去过。温州走出来了,汉正街正在走出来。而武汉“地一大道”,真的做好了应对它的准备吗?

“地下汉正街”的虚与实

面对生意清淡、中小商户亏损的困局,武汉“地一大道”也在寻找出路。在对中小商户暂缓征收租金的同时,人和公司也出台了商场管理办法,强制与其签订3年出租店铺合同的中小商户每天必须达到一定的营业时间,否则就会扣取签订合同时商户所交纳的押金。公司方面也雇佣专人每日早晚巡查店铺开门状况,被商户们戏称为“点卯”。

“其实我们挺理解的,本来就没人气,我们要是因为亏损,都不开门,那商场就会显得更没人气,生意会更难做,以后没人愿意逛这里,也没人愿意来这里做生意,他们(人和公司)也没办法继续租这里的店。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应付下‘点卯’,因为他情愿关着门,一天也只亏损个租金和押金,他在别的地方找事情做,或者在别处开店子,把这笔钱补回来,总好过在这里守着。”甘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平米的店铺,一天的租金、电费、生活费、误工费等加起来超过300元,而一天的租金加上人和方扣除的押金也不到200元。

这种管理办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很容易失去效果。长期的品牌、自身的形象对中小商户来说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他们对人和公司的形象和品牌并不天然的负有责任。因此,中国房地产税务筹划网总裁李明俊先生在评价武汉“地一大道”的时候这样说:“这种商业地产本来就不适合让中小散户进驻。更何况,商业地产的风险还有结构性风险。”

事实上,商业地产与住宅地产的区别很大,限购令的出台导致投入住宅建设的资金减少,商业地产成了房地产商竞逐利益的新舞台。

但与传统的住宅房地产不同的是,“商业地产不是把房子建好了就可以赚钱的,需要你很好的经营才能赚钱。”在武汉“2011城市观点论坛”上,高和投资董事长苏鑫这样说,“商业地产的规模没有办法和住宅相比,而且商业地产的要求极其高,我们已经看到了一定的风险。”

苏鑫指出,商业地产的风险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地产商将商业地产作为“短期的避风港”,而没有在认知上明确商业地产的高风险性。另一个方面就是“未来风险”的问题,“商业地产赚钱的核心是要有运营能力,同时还包括资产管理的能力,这两种能力才能够让商业不动产的价值不断的提升。商业地产的价值是由租金决定的,租金的高低是什么决定的呢?由运营能力来决定的。所以商业地产不是简单的认为只要地段好价格就可以高。”

与武汉“地一大道”开盘之时在广告宣传上的投资相比较而言,在试运营至今的时间里,“地一大道”出现在各大媒体上的频率并不多。记者在网上搜索后发现,网络媒体对于武汉“地一大道”的报道,七成都是描述2009年开盘时万人抢购的火爆场面,只有三成媒体报道2010年8月正式营业时人和公司主办的宣传性表演。而在这一时间点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一家媒体对武汉“地一大道”有过只言片语的关注。

评价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很多,广告宣传和形象推广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汉正街头,记者进行的抽查结果显示,有60%消费者没有去过武汉“地一大道”。记者发现,武汉“地一大道”的入口处通常只有一块一米多高的指示牌,位置并不显眼。好几位消费者在距离“地一大道”入口不到30米处向记者表示,完全不知道“地一大道”是什么,这类消费者竟然占到抽查人数的20%。

“他们(人和公司)也做过宣传,但是效果不理想,后来就没做了。”谈到广告宣传问题,甘华这么说,“要做也是为品牌门店做,不会为我们做统一宣传的。”实际上,从成本上考虑,商业地产运营商的确不可能为中小商户量身制作形象和宣传。而非品牌的商品零售行业内部也并没有对形象和宣传产生足够的重视,而中小商户限于自身成本,从商品到服务都没有自律意识。

但是,对于一家商场而言,没有一个精准的定位,没有长期的整体形象推广和宣传,仅仅依靠对中小商户进行不太有效的管理和约束,其真正的成长空间并不太大。“其实我感觉,他们(人和公司)都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只是觉得这个地段很好就宣传了,”康沁芳略带困惑地说,“他们到底是做品牌生意呢,还是做我们这种散户生意呢?是批发呢还是零卖呢?”

篇10

关键词:金融危机;私人银行;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5-0108-04

一、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2006年3月28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私人银行部开业,成为首家在国内开业的私人银行。随后法国巴黎银行、德意志银行、渣打银行等相继在中国开办私人银行。各中资银行也相继推出私人银行业务。2007年3月,中国银行设立私人银行部,“门槛”为100万美元。2008年3月,工行私人银行部成立。随后,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及一些股份制银行也相继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总体而言,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有如下特点:

首先,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私人银行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资私人银行的发展才仅仅三年,因此,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处于起步阶段。其次,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围绕着商业银行来开展,其他金融机构诸如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主要起配合和辅助作用,独立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对较少。第三,独立事业部制较少。当前设立私人银行部的中资银行中,除民生银行外,其他大多为二级部门制,即私人银行部归属于个人金融部,而国外私人银行采用独立事业部制的较多。第四,对客户资产要求较高,除交通银行为200万人民币以外,其他中资私人银行基本上都要求进入门槛在100万美元以上。第五,网点布局集中于发达城市。北京、上海、广东、江浙等地由于政策、历史、人文、科技等原因,造就了大批富裕人群。因而,中资私人银行往往优先选择这些地区布置网点。

(一)中资私人银行发展的比较优势

尽管中资私人银行业务开展还不到五年,然而由于在本土经营以及庞大的客户资源基础,使其相对于外资银行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经营优势,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反而给中资私人银行带来了比较优势。中资私人银行发展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文优势。在多年的服务中,中资银行与客户建立了密切关系和深厚感情,而看重关系和感情是中国人的典型特点,这是外资银行最想拥有而又无法逾越的一个环节。并且,中资银行更了解中国高端富裕人士的需求,能较好地把握客户的理财偏好和特点。

2、地利优势。虽然外资私人银行的国际分支网点很多。但是在中国铺设的网点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与客户的沟通联系方式。而中资银行兼具网络和渠道双重优势,网点数量及分布上的优势有助于保持与客户之间的紧密联系。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中资银行还在积极开设私人银行分部,增设私人银行分部已纳入各大中资银行2011年业务计划,中资银行在网点上的优势是外资银行短期内难以逾越的。

3、丰富的客户资源。中资银行在国内开展业务的时间较长,与许多客户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关系,而这些客户群体中不乏高端富裕人士,他们从创业之初,就与中资银行保持密切关系,并且有相当多的富裕人士仍接受中资银行服务。一旦中资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许多富裕人士很容易从普通理财服务转到私人银行业务中来,升级为中资私人银行的高端客户。

4、可信任程度高。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国家才是最坚实的后盾。而各大中资银行基本上都含国有股,因此某种程度上中资银行被视为隐含着国家信用,可信任程度较高。《商业银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银监会可以对该银行实行接管,被接管的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这一条款使中资银行的信誉保障上升到法律高度,这使得中资银行具有较高的可信任度。

5、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比较优势。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并未给中资银行带来很大的损失,反而带来了比较优势:首先,可信任度进一步提高。由于中资银行长期以来实行稳健的经营策略,因而在金融危机中损失较小,有的甚至保持稳定的增长,赢得了较高的商业声誉,例如招行私人银行的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总额在金融危机期间都取得了10%以上的增长。相反,国际著名的外资银行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罕见的巨额亏损,并且还出现汇丰、星展等国际著名私人银行向大陆富豪兜售“有毒”产品致使客户遭受巨额损失的事情。因而,金融危机提高了中资银行的可信任度。其次,人才易得性增强。金融危机使得大批外资金融机构亏损、倒闭或者破产,一些优秀人才面临失业或者被减薪,他们会重新选择更具发展潜力的银行,中资银行可利用这一机遇,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加盟。第三,抗风险能力凸显。金融危机发生后,瑞银、瑞士信贷、花旗等银行遭受巨大打击,而中资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得到充分体现,理性的客户转而选择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中资银行。

(二)中资私人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1、经营理念有待提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使人们对财产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日益关注,对金融理财的需求也日益高涨。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私人银行业务,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属于起步阶段,其经营理念及模式还很不完善,“人云亦云”的成分居多。很多中资银行照搬西方私人银行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形似神不似,没有理解私人银行服务理念的真谛。

2、业务种类单调,产品缺乏创新。外资私人银行的产品种类丰富,更适应高端客户需求。而中资私人银行由于受产品创新能力和分业经营的制约,业务品种单调,银行间模仿性强,同质化严重。目前推出的私人银行产品有些实质上是普通理财产品的升级版,过于标准化,难以适应富有阶层纷繁复杂的个性化需求。高端富裕人士对财富管理的需求除财富增长外,还有合理避税、遗产管理、教育信托、财产传承等,但中资私人银行的产品种类和数量还不能满足需求,缺乏核心的产品设计。例如:在国外比较普遍的艺术品投资,国内仅有民生银行的“艺术品投资计划”一枝独秀:葡萄酒投资的产品设计角度偏向酒庄售酒,并没有从客户分散投资、品酒爱好等需求出发;而财产传承服务、继承人教育服务等还有很大空白。

3、缺乏有效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信息化、电子化对私人银行业务提出了挑战,无论是对客户的管理、资讯的获取、产品信息传递以及交易处理,都需要功能强大的信息系统的支持。并且,客户对信息的掌握更全面,对服务的要求也更高,金融产品的虚拟化、信息化加剧了私人银行市场的竞争。然而,中资私人银行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过分依赖固定的柜台服务来推销产品,缺乏广泛的、开放式的信息化产品平台来向客户推介产品和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目前中资私人银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普遍还处在初始阶段,结构化数据的存储、挖掘和处理技术仍未得

到根本性解决,信息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王元龙等,2007)。

4、人员素质不足,专业人才稀缺。私人银行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有较高要求。从事私人银行业务,必须熟悉投融资、税收、信托、保险等多个领域的运作,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必须是知识面宽、能力强、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国际著名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一般都有10年以上经验,且多数担任过跨国银行分行经理。从现实看,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大多是对公业务或储蓄业务的转岗人员,普遍较年轻,工作经验不足,并且经验主要在国内银行业务方面,而熟悉金融衍生、品、外汇、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税务筹划及房地产等综合业务的高素质人才缺乏。

二、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私人银行盈利模式的选择:手续费型与管理费型

手续费型模式源于北美大陆的淘金文化,客户财富主要通过创业、个人奋斗获得,因而更关注财富升值而不是财富保值或传承。手续费型模式以产品为导向,盈利主要来自于收取的客户手续费。手续费型模式容易使客户经理产生诱导客户频繁交易的倾向,客户财富波动较大,客户流失率较高。

管理费型模式源于西欧的贵族文化、家族文化,许多客户的财富并不是来自于自身创造而是来源于继承,因而财富的保值、传承是其关注的重点。管理费型模式以客户为导向,注重服务甚于投资,更关注提供全方位的财富管理服务,盈利主要来自于年度管理费。管理费型模式是高级的业务模式与平台,但客户和私人银行都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积累才适用管理费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客户资产波动幅度较小,客户满意度高。

通过分析两种模式可以看出。私人银行采用哪种盈利模式与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客户类型有着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很多富裕人士是通过个人奋斗、创业而积累了大量财富,只有4%的富裕人士的财富是继承而得,因而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富裕人士的投资方式较为积极,具备相对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目前中国的富有阶层处于成长期,为了财富升值,常常以有限规模的资产去追求倍增的财富杠杆效应,因此手续费型模式是相对适合的业务模式,但当资产达到相当规模后,部分客户的需求会转为财富的保值与转移,此时管理费型模式成为适合的业务模式(李兴智、王延明,2010)。

因此,对于中资私人银行来说,决定采用何种盈利模式的前提是细分客户类型,在此基础上优化盈利模式。有针对性地将合适的模式配置给相应类型的客户。具体地,就是中资私人银行应将盈利模式多元化,在现阶段可以为追求财富快速增值的客户配置手续费型模式,随着产品开发和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在具备向客户收取管理费的条件时,逐步向管理费型模式过渡,对追求财富保值与传承的客户采用管理费型模式。

(二)私人银行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

按照服务对象是居民还是非居民可将私人银行业务划分为在岸业务及离岸业务,按存款估算,在岸业务约占65%,离岸业务约占35%(谢国梁,2004)。瑞士是全球最大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而美国是最大的在岸私人银行中心。瑞士模式以离岸业务为主。投资谨慎保守,重视风险管理和资产安全性,具有良好的保密制度。而美国模式以在岸业务为主,投资风格激进,注重资产的高收益。

亚洲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以在岸业务为主。离岸业务所占比例很小,亚洲90%的财富是留在区域内的。具体到中国,富裕人士基本上是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个人奋斗、创业等形式致富,只有少数人是通过继承致富,因而大部分属于“创富型”客户,他们更多地是关注财富的增值,风险承受力较强,投资风格较为激进,并且中国当前实行分业监管模式,这些都与美国市场比较相似。目前,人民币仍不能自由兑换,政府干预经济比较频繁,银行缺乏严格的保密制度,并且由于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等原因,外国客户很少有将资金交给中资私人银行打理的,中资私人银行发展离岸业务的条件尚不完备。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资银行积极发展零售业务,进行了多项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了丰富多样的个人理财产品,积累了一定的个人理财业务经验。因此,现阶段中资私人银行应更多地借鉴美国模式的经验,重点发展在岸业务。当然,随着各种条件的逐步具备,中资私人银行可以逐步考虑发展离岸业务。

三、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若干建议

(一)转变经营理念,以客户需求为重心

私人银行服务强调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而这一切都是围绕着客户需求来开展的,因此,中资私人银行从经营理念上必须把“客户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而不是以前的以“银行”为中心。不能仅把那些过于标准化的产品经过简单包装推介给客户,而应该树立为客户“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服务理念。只有把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与客户建立起一种长期、互信、互惠的关系,才能使自身得到发展壮大。在实践中,应真正把私人银行业务放到战略性地位上,提升私人银行的部门等级,整合内部分工,明确各职能部门、岗位的权责,同时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同。

(二)加强产品创新,提供多样化服务

中国的外汇管制仍比较严格,因此产品创新应以在岸业务为重点。在创新产品时,应首先考虑宏观经济周期。然后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职业、地域分布等纬度来细分客户,并且根据客户的个性需求来设计相应的产品。由于目前仍是分业经营,中资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范围会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就必须加强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第三方机构的合作,加速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线。当前中资私人银行较多停留在银行理财产品、股票基金等证券产品以及保险产品等传统银行服务上,今后应该将服务拓展到客户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税收筹划、教育信托、遗产规划、艺术品投资、慈善募捐等,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在开发新产品时,也要吸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防止过度的金融创新。

(三)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在国际上,瑞士信贷率先实施信息化,大量削减物理网点,降低了约30%的成本。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私人银行业务低成本、高盈利成为可能,未来的私人银行业务竞争演变为信息技术的竞争。因此,中资私人银行应尽快根据私人银行业务的全球性、快捷性、创新性特点构建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具体来讲。该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以下基本模块:客户信息系统、高效的产品管理系统、创新的网络解决方案等。客户信息系统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客户情况,根据其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从而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高效的产品管理系统包括金融产品信息反馈和客户信息资源开发两部分,有助于分析金融产品和特定客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度,进而对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