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课程体系

篇1

【摘 要】当前,混龄教育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在幼儿园中实行混龄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化的发展。然而,由于缺少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混龄教育的开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只有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才有利于混龄教育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89-01

混龄教育,是指把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按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开展游戏、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幼儿园开展混龄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建构适合混龄班级的课程,是混龄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

一、混龄教育的价值

1.混龄教育为幼儿社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态环境。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6岁以前的幼儿具有“吸收的心智”,通过运用这种能力,幼儿可以与周围环境进行密切联系,下意识地获得各种印象,从而塑造自己的行为。儿童在混龄班级中,就像进入了一个小型社会,更像是一个接近真实的社会交往环境,与各个类型、各个年龄的幼儿互动、接触,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儿童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形成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

2.混龄教育能够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具有“自我中心”的倾向,认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而亲社会行为就是要让儿童摆脱这种倾向,在混龄班级中,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帮助、照顾小年龄的幼儿,而小年龄的幼儿则会学习、模仿大年龄幼儿的这种行为。通过不断地进行大小年龄幼儿的互动,提高了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增长了年长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与自控能力,也提高了年幼儿童的社会活动参与程度,亲社会行为(帮助、分享、轮流等)得到很大的发展。

3.混龄教育促进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混龄班级中,不同年龄的幼儿混合在一起开展活动,他们就能够互相帮助。教师更强调儿童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创造了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可能性,提供了幼儿更多的情感体验的机会,在这种异龄互动中,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混龄教育的课程原则

1.同一性与差异性原则。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体系的最显著特征是同一性与差异性。①同一性,要求的是整个实施过程中,不同年龄幼儿的课程开展是同一个过程。

②差异性,是指由于混龄班级中各个年龄的幼儿都有,每一个年龄的幼儿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因此,幼儿园混龄教育课程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融合,不同年龄、不同经验、不同兴趣的幼儿在整个课程安排中要恰当地融合起来,注重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课程内容、形式与手段进行科学地整合,从而促进混龄教育顺利开展。

2.“最近发展区”原则。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社会传递的过程。”这个社会不只是成人,也是儿童的社会,而且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既有同龄伙伴之间的社会性活动,也有异龄幼儿间的社会性互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既是指发展的状态,更是指互动的过程,混龄班幼儿在交往的过程中,不仅有同龄间的互动、同时又有异龄间的互动,使幼儿自身得到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其他幼儿的发展。尤其是异龄之间的互动,更加是“最近发展区”这一理念的很好体现,即关注每个幼儿的已有水平与可发展的水平,理解幼儿间相互作用的意义,通过合理、正确地指导异龄间的互动,使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都能够得到发展。

三、混龄教育课程的目标

考虑到混龄班级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设置混龄班课程目标要在课程原则的前提下,针对混龄班幼儿的特点,设置共同目标、分级目标与层级目标。“共同目标”,共同即所谓的共性,就是教师在分析各个年龄幼儿的兴趣、需求、能力的基础上,找到各个年龄之间的一个共性,设置课程需要共同达到的目标,可以包括情感体验方面、习惯培养等方面。“分级目标”就是指教师根据不同年龄的幼儿设置各个年龄组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每一个年龄阶段幼儿的一个发展特点。“层级目标”则强调的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共同目标与分级目标达成的过程中,给幼儿们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幼儿达成目标的情况,逐步提高达到目标的难度。总地说来,目标的制定都应该是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生成的,根据幼儿的完成情况,制定新的程度的目标。

四、混龄教育课程的组织形式

在混龄教育中,课程组织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不仅如此,基于每类课程的不同特点也要进行不同形式的组织,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主题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游戏活动,采取混龄教育活动、同龄分组活动、异龄分组活动(大带小、中带小、大带中),混龄区域活动,混龄游戏活动等多样的形式;二是混龄教育活动组织不仅应在教学活动中,更应该是贯穿于一日生活当中,在一日生活当中分时段开展混龄活动,发挥同龄互动与异龄互动的价值,如晨间活动、就餐活动,等等。

五、混龄教育的课程内容

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教育要给幼儿提供保证生长的条件,教育的过程是儿童成长的过程。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可以学习社会生活的本领。混龄教育的环境接近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不同儿童的交往可以丰富儿童的经历,使之获得更多的经验。混龄班中大小幼儿的身体发展都还没有成熟,心智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和动作性思维阶段,幼儿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具体、形象、直观且个人中心化的。因此,混龄班课程也应该和同龄班级的课程一样,强调生活化。课程的生活化,不仅要求幼儿教师能够选择与儿童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课程内容还应该来自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挖掘生活化的主题,同时关注幼儿兴趣和需要。因此,教师既要能充分了解每一年龄阶段幼儿的兴趣需要特点,同时还要能够准确地分析活动内容,找准内容当中每个年龄段幼儿的关注点。

六、班本课程的设置

混龄教育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幼儿编排在同一个班级进行生活、学习、游戏,让彼此合作、模仿学习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一个班中几个年龄层的幼儿需求都不一样,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对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如果只是把适合各个年龄幼儿的课程内容生硬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混合”,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影响教学效果,也没有达到发挥混龄班级独有优势的目的。因此,应该进行混龄班班本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混龄班级角色结构的发展情况,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幼儿的跳跃性发展,研讨出一种适合混龄班幼儿的班本课程是急需关注的问题。

总之,混龄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挑战,在幼儿园构建课程体系中至关重要,构建一个合适的课程体系,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如何构建一个符合混龄班级特色的课程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者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吕武,高璇.幼儿园混龄教育中的“分层化现象”透析[ J].教育导刊, 2013.

篇2

【关键词】幼儿园;园本课程;课程开发;常见问题

园本课程的开发在我国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缺乏必要的经验,同时,由于园本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各面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对现有的幼儿园管理制度,教育体制等会产生矛盾,同时,对于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包括正确认识,理解园本课程及其开发,也提出了不小的而要求。本文试图梳理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有效的克服幼儿园园本课程开放中的瓶颈,提高课程的质量,最终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幼儿教师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角色的缺失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管理的课程体制,国家教育主管机构统一制定课程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实行统一的考试评价体系。在这种课程体制下,教师实际上是被排除在课程设计,评价之外的,仅仅是一名课程的执行者,而非参与,决策者。而在实际工作当中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这种角色的定位,常常依赖教材,喜欢照本宣科,而对于在园本课程开放过程中,需要的决策者和评价者的新角色显得不知所措,有意无意的回避,对于这项工作也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

教师要成为一位研究性的学习者,为了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中课程开发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适应实际工作中园本课程开发的需要,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来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当今多学科日趋融合的情况下,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以本学科为中心,呈辐射状向外延伸,参考各种信息资源,相关专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树立起终生学习的意识,形成一种研究者的学习态度,在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因为园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环环相扣,循环完善的过程,其中任意一个环节的缺失,最终都会影响到课程的质量,所以,作为幼儿园一方,要充分尊重,保障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给于教师相应的决策权,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课程评价体系。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压力,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参与园本课程的开发工作。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用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参与园本课程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二、园本课程资源开发水平低,结构单一

园本课程资源包含了广泛的范畴。它既包括了教材这一传统意义上人们所熟悉的课程资源,同时还包括了大量在教材之外的,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课程得以实施所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实践表明,大量园本课程资源的支持,是园本课程最终以多样化形式呈现的基础,离开了这些资源的支持,园本课程的开发最终只能是落空。相关的调查显示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的资源比较单一。其单一性表现在除去配套教材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的单一,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的整体。具体而言,在内容选择方面,只重视单一的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不注重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感受,远离幼儿的生活经验。

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的,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观念,幼儿园给于管理上的支持外,还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努力帮助改善幼儿园改善硬件条件,建立有效的机制,帮助幼儿园合理利用,充分挖掘这些课程资源,联系相关的部门机构,给予幼儿园尽可能多的帮助。

(2)幼儿园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随着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形成,以及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社区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幼儿教育方面,幼儿园与社区应该形成一种互动式的关系。幼儿园为社区服务,社区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幼儿园要主动挖掘社区的课程资源,而社区也应该积极给于配合。在同一社区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以及各种具有专业特长的居民,都可以成为园本课程建设的资源。

三、对于家长在园本课程开发中参与度和价值的忽略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然而在许多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家长并未实质性地参与进来。由于长期以来幼儿园教育的封闭性,缺乏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有些家长由于工作较忙,无暇顾及:有些家长因为重视程度不够而漠不关心,缺乏参与的积极性:有些家长由于对教育领域的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而无法参与。而幼儿园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和努力,试图让家长参与进来,家长通常只能以观众的身份参与幼儿园举办的活动,或者只是在期末的家长意见本上写下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园本课程建设,除了用一些常规的幼儿园宣传栏,家园联系本等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媒介向家长介绍。许多幼儿园将园本课程的理念,目标,教学内容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家长,然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幼儿园在文字表述中没有顾及和考虑到家长缺乏教育专业知识的实际情况,使用了大量教育专业术语,从而造成他们在阅读理解上的困难。所以,要提供一个家长更易于理解与沟通的园本课程文本。而这个园本课程文本应该符合“适,真,全。”所谓“适”,要站在家长的角度,充分考虑家长的阅读习惯和介绍程度,用非教育专业人士所能理解的,简单,通俗,易懂的文字进行表述,必要时辅以图标等进行说明。所谓“真”,即真实,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要关注儿童发展的真实需要,以儿童为根本。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发开园本课程,并如实的向家长说明。所谓“全”,即全面。园本课程文本所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园本课程的某个片段,而应该从园本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活动、评价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展示。

其次,幼儿园要提供更多的家园互动的机会,开展包括亲子活动,家长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特别可以利用微博,论坛,QQ群等网络交流的形式进行互动。让每一位家长都亲历到真实的家园互动中来,及时,多方位的了解到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幼儿园的动态。而作为教师和幼儿园一方,同样可以从这些交流中了解到家长的需要,对于园本课程的建议与意见。

总之,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这将是一个持续的,漫长的过程,也将是一个不断出现各种问题,现实矛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幼儿园,家长等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不断解决,问题,克服矛盾,并需要社区,教育主管部门等社会与行政力量的大力支持。最终开发出具有园本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优质,科学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王春燕等.幼儿园课程论【M】.新时代出版社,2005年 P214

[2]刘丽英.论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角色定位【J】.康定民族师范高端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4]李莲,李莉莉.幼儿园园本课程凸显的问题和对策【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4期

篇3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6〕16号)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该文件十分明确地提出了职业教育应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一致性。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做到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师生双方边教、边学、学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推动了专业师资队伍成长和专业建设。本文就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然性进行分析,以幼儿园为专业求职方向,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对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及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起到积极影响。

一、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带动了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更影响着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及时抓住市场,把握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满足企业用人标准,结合专业的特殊性,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1.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制约专业发展

(1)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传统课程体系把课程分为“基础课(语数英体政等)、专业课(三教六法等)、专业技能训练课(弹唱说跳画、见习实践等)”学科化的课程体系,受师资及环境的影响,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极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2)师资力量薄弱。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初期,教师团队大多由院校有一定工作经验但非本专业的教师组成,理论不扎实,实践经验缺乏,不利于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更极难带动专业发展。(3)教材实操性不强。目前市面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繁多,大多是“各司其职”,重复内容较多。由于编者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教材大多理论知识充实但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更满足不了岗位需求。可见,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必然是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改革的方向。

2.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理实一体化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对的群体特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接触的群体是从出生到入小学前的幼儿,是一群活蹦乱跳,有思想、有个性,在体格及心智上都在不断发展的幼儿。这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多接触幼儿,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掌握幼儿特点及与幼儿相处的方法。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让课堂进企业、让学生到幼儿园实操,直接接触幼儿,以达到学习目的。(2)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岗位的双重任务特殊。幼儿园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保育结合,即保教结合,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进行随机教育。教育的灵活性和随机性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教育契机随机应变。理实一体化强调教育的实操性,在实操过程中,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能更好地处理幼儿园的各类突发事件。(3)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特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指导幼儿活动所必备的弹、唱、说、跳、画、做等综合艺术教育的能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不仅能满足专业技能发展需要的学习环境,更能将所学内容融合到实际工作内容中,区别于专业性的艺术类学习,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要求。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带活课堂,强化师资,优化环境,整合教材学材,使职业院校专业能立足市场,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有利于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特色的呈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必须着力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以幼儿园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构建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

1.开展调研,调查幼儿园教师从“新手—熟手—能手—高手”的职业发展过程学前教育专业要为幼儿园输送合格人才,就需要实地走访、调研幼儿园,明确幼儿园的用人标准及岗位需求,遴选至少有5~10年本职工作经验的教学主任、正班主任、副班主任等至少10人召开企业专家访谈会,搜集专家的简历信息,分析专家“新手—熟手—能手—高手”四个阶段的职业发展过程,指导专家列举出四个阶段的工作实例,描述岗位工作要点及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2.凝练归纳,提取本专业相对应岗位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代表性工作任务将每名专家列举产生的诸多工作实例进行归纳筛选,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入职后的四个成长阶段,即“新手(保育员)—熟手(副班主任)—能手(正班主任)—高手(教学/教研主任)”,提取出幼儿园工作实例中最为典型的13个工作任务(保育工作实施、幼儿日常活动的组织、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家园共育、教师文案写作、教研活动组织、新教师培训、幼儿园教学活动策划、幼儿园课题开发与研究、行政管理、工作测评、大型活动策划)和若干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3.教学转化,将实际工作任务转换成可以在校内实施的课程标准和课程实施方案由于企业和学校的学习环境有区别,要将实际工作搬进课堂就必须进行转化,将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转化为教学实施的课程标准和实施方案,即典型工作任务描述。在转化过程中,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对接,按企业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描述,明确工作的要求及职业能力要求,并提供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的学习环境及教具材料,根据学生情况和现有的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实际学习情况来考核检验学习效果。4.整合方案,将各要素进行排序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经过调研、归纳和转化三步之后,将专业基本信息(专业名称、编码、学制年限、就业方向、职业资格等)、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典型工作任务列表、一体化课程安排、一体化课程标准、实施条件与保障(师资队伍、场地设备设施、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制度)、考核与评价等内容进行排序整理,形成一套专业、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此体系涵盖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能力结构体系、素质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职业行动领域的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体系。

三、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落到实处,必须要做到“三教一体化”

1.教师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将企业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岗位要求带入课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更需要有幼儿园实际工作经历。因而,担任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仅要考取专业教学需要的相关技能等级证,如保育员证、育婴师证、艺术类等级证、奥尔夫音乐培训证、蒙台梭利教师证等,还需要每年到幼儿园实践至少两个月以上,满足“双师型”教师标准才可实施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2.教材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要摒弃市场上学科化的教材,由专业团队根据岗位的需求、学生的层次、专业的特色以及现有的实训环境等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避免各科目间重复性内容产生。纵向以职业发展过程为主线,将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贯穿始终,横向训练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岗位工作技能及专业拓展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职业素养。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 全学程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123-03

1 专科学前教育“全学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计背景

1.1 学前教育专业成长的需要

该院在2016年成功申报学前教育专业,前期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工作,走访举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以及各大幼儿园,发现重庆市周边区县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普遍在专科及以下。该院举办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正是重庆市周边区县、农村及边缘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对于一个新成立的专业到底采用哪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本科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和中职教育模式照搬过来吗?邹小婷对幼儿园里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调查发现:本科生是“说起来口若悬河,做起来笨手笨脚!”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理论的掌握不够扎实,或技能掌握不够全面,无法很快适应岗位需求”。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的学生是幼儿园一线工作者的主体,为适应幼儿园岗位实践能力要求,提出了“全学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1.2 幼儿园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

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教师以“能力为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能说会做的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幼儿园教师的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性课程教学。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要想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具有很强实践操作能力,不仅要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更要设计全面系统的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课程――“全学程实践”。

1.3 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和中职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各有侧重点。本科学前教育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笼统开设《幼儿游戏与指导》《活由杓朴胫傅伎纬獭芳拔宕罅煊蚩纬袒疃设计与指导等实践性课程;手工、简笔画、蒙氏教学法以及玩教具制作等实践课程开课课时较少甚至部分没有开设。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不高,到幼儿园成为会说不会做的理论工作者。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侧重于艺术技能,如舞蹈、钢琴、美术等;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重视教法课程,分别设置语言、社会、科学、健康及艺术五大领域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因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过度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忽略专业基础课学习,学生走上教育工作后,文字功底较弱、底蕴不足,领悟性不高,缺乏创新力,其工作提升空间受限。

专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合了本科的理论基本功和中职的专业技能,重视实践教学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专科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提供依托,也为培养学前教育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撑。

2 学前教育专业“全学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构

所谓“全学程”实践教学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进入大学一年级开始,到大学三年级,每个学期不间断地安排实践性课程。参照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汲取本科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优点,探索建构具一套系统性“全学程”实践性具有专科特色的应用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体系。

2.1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确定实践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方向明确,实践教学才能有条不紊地得以开展和实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是目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的细分,该文结合幼儿园教师岗位的特殊性,将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结构分为三个维度:即基本能力、教学能力和特殊技能。基本能力包括教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师与幼儿园领导、教师、家长和幼儿的沟通交流合作能力),保育能力(行为习惯规范、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卫生保健、意外事故处理能力、常见传染病防控能力等),一日生活组织能力(一日活动计划制定与组织实施)。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基本能力(书写、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教师礼仪);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幼儿园教育各种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游戏策划与组织实施、观察和记录幼儿行为);环境创设与利用能力(幼儿园走廊及教室各区域环境创设和布置等);幼儿教师的特殊技能:艺术技能(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语言讲演技能(讲故事、诗歌朗诵等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玩教具制作等)。

2.2 “全学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课程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专业实践性课程建设,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专科学生在校时间只有3年,实训实践课程往往集中在其中的一两年时间,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集中,学习效果不佳。第一,最大限度地拓展实践性学习时间。该研究倡导“全学程”实践,不仅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实践性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实践操作平台,将幼儿教师实践能力所匹配的实践性课程,按照分清主次和结合实际原则,系统分散安排在第一至六学期;第二,最大限度地扩展专业实践性课程。将实践性相对较弱的部分课程适当改造为活动性的实践性课程,如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课程,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后,以儿童剧等形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面对和解决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困惑,使实践性学时占专业总学时比例超过50%,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系统编排每一学年的实践性课程。在每学期的实践性课程组织上,并不是按照每项能力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而是按照课程的难易程度及课程间的相关性和联系性原则,以最有效学习接受方式,获得幼儿园教师实践能力。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获得需要开设34门专业实践性课程,从第一学期开始,每一学期平均开设有7门左右的实践性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具体设置见表1。

2.3 学前教育专业“全学程”实践教学辅助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能有效运行,必须具备相应的辅助实践教学的软、硬件配备。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有效运行的重要硬件配备。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是促进实践教学健康运行的有力软实力配备。

构建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第一,学院大力引进高素质专业教师,适当聘请高学历博士或硕士研究生调整教师结构;第二,学院加大培养双师型教师,充分利用对口幼儿园实践基地,派送教师挂职锻炼学习;第三,适当选用兼职专业教师,学院短期可选用具有扎实学前教育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幼儿园教学经验和技能的幼儿园教师,为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指导;第四,培养教师科研能力,增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学前教育前沿问题和实际问题,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

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场所在空间上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场所,其中,校内实践场所包括教室和实训室。教室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些专业实践性问题进行讨论,或专业技能和艺术技能的练习,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实训室的实践教学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分项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感受幼儿教师工作的部分环节,如教学技能和专项艺术技能都在相应的实训室内进行训练。建构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购置现代化的实训设备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专项基本技巧技能。学前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场所主要在幼儿园,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独立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场所。选择环境优、距离近和数量多的校外实训场所,不仅能保证学生完成基本实践任务,也能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建立科学、规范和有效的实践教学制度机制、督查机制和评价机制能有效促进实践教学体系正常运行。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工作制度、实训室工作制度、专业见习和实习管理制度、毕业设计管理条例等管理文件,有利于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的督导工作,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定期督查,能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制定完善的学生实践能力考核标准、考核项目和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促进实践教学的健康开展。

之,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在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好背景下,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状况,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 谷陟云,刘昌友,师文慧.文化哲学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建构[J].教学评论,2015(11):59-62.

[2] 全晓燕.融合教育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16(3):45-50.

篇5

关键词: 学前教育 问题 建议

笔者“以问题为导向”,到州直幼儿园进行调研,发现我校在学前双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政治合格、数量充足、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乐教适教的中专层次学前‘双语’教师”。

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对培养目标的界定,其对应职业岗位有幼儿园保育员、育婴师、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教师。因此,目标定位不准确容易导致培养方向、教学模式等出现偏差。需要说明的是,我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多了“双语”二字,是根据新疆实情突出强调双语素质和能力,符合自治区要求,但绝不意味着其培养目标定位与国家标准基本达成一致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将原“培养目标”做如下调整: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农牧区各级各类幼儿园、早教机构,培养从事幼儿园保育、教育等工作,具备双语素质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教学模式定位问题

《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主要阐述了课程体系构建,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必要的关注。在“四大块”教学课程中,虽然安排了足够数量的“学前教育专业课”,但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过多强调知识积累,而忽视技能培养,课程教学多半未能实现“理实一体化”。如对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学前儿童卫生保健、幼儿园游戏等课程教学只突出知识积累,缺少实操、创编或体验环节,难以培养能力和技能。要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力推行仿真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及技能打包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课程体系定位问题

1.保育课程没有引起重视。

幼儿园的工作任务由保育和教育两大块构成。《伊犁师范学校学前“双语”教育专业实施性培养指导方案》制定的课程体系对幼儿园教育涉及较多,但对幼儿园保育却涉及很少,如现行教学计划并未将幼儿园保育、0-3岁婴幼儿抚育与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笔者曾走访过多家州直幼儿园,园领导普遍反映我校实习生保育能力欠缺,实际工作中存在不知所措或上手慢的问题,这大概与我校课程体系定位有关。因此,将保育课程纳入实施性教学计划并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是我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

2.课程类别划分不尽科学。

我校现行教学计划将课程划分为通识教育课、教师教育课、专业教育课和实践课四个板块。这种划分看似结构分明,但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强调每一板块的独立性,但忽略整体性。如“教师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刻意强调各自的功能,不尽科学,应整体考虑,将二者合二为一,即合并为“专业技能课”。《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两大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在专业技能课中又划分出“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板块,这样划分既重视了课程的整体性,又兼顾了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四、教育教学理念问题

我校将学前双语教育专业作为自治区级精品专业进行建设,广大教师为之付出了相当多的心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发展定位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职业教育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存在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应用的缺陷,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对人才培养没有考虑市场多元因素。市场调研不够,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调查不够,人才市场岗位标准了解不深,学生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需要难以对接,有的甚至能力素质弱化,不能胜任岗位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幼儿园的教育质量标准,强调了“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根据这一要求,我校学前双语教育人才培养必须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巧并重的原则,培养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有突出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五、几点建议

1.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学前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征求用人单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突出实践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2.优化教学条件

增加教学投入,逐步完善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包括:继续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提高利用率,提高实验、实训课程的比例。

3.深化教学改革

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本着适当压缩基础理论内容,强化专业基本技能的原则,增加与幼教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如增设儿童营养、保育、保健等专业课程,并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鉴定培训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提升学生的从业能力。

4.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的探究型和自主研究型学习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改革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讨论、作业、试讲、见习、技能竞赛成果展等)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将学生的学习重点转向平时技能训练和幼儿教育经验积累上,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5.制定或修订校本教学文件

篇6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晓丽(1959-),女,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山东滨州2566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ZXYJYXM20073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5-02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2000年正是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时期,为满足转变的需要,国家依据各地实际,通过合并升本、独立升本等方式开始大规模向地级城市布点本科层次的高校。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以往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它隶属于高等师范教育范畴,无论是学历层次、人才规格还是课程要求都要以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为基准。再者,它也不同于传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再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师资,而是应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

培养目标的定位解决的是人才规格的问题,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才能适合幼儿园教育需求的问题。而人才规格的实现需要构建科学合格的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受传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根深蒂固的影响,其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间缺乏统一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让幼儿园感觉“不好使”。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幼儿园工作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收集到的各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资料分析看,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但其课程设置,基本还是沿用传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教师的课程体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把一个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通过课程体系的建构体现出来。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比重偏低。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有别于中专生的素养,即要具备一个大学生的特质,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尚素养。这种高尚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对全面的、综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内化来完成。然而,现行通识教育课程基本是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政治理论课程及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体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所占比例偏低,难以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少。学科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教育理念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时代在发展,学科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高师的课程门类,如教育概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而像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兴课程门类较少。

第三,专业课程重理论,轻技能。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大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除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外,还要尽量凸显技能课程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然而,考察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学前”冠名的理论课程占了重要部分,凸显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太少。甚至在课程的实施中,有将技能课理论化的现象,比如,乐理与视唱、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等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被安排在一个大合堂教室,几个班学生同时上课,教师以理论讲述为主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实践课程中,专业实践课程比重低,时间安排过于集中。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知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同时,学生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不断进行反思,以调整个人的学习、成长路径,进而获得专业化的发展。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军训、校内劳动实践、以寒暑假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形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数量少,并且时间安排不合理。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了专业见习和实习两部分。专业见习一般放在前三年完成,多数学校安排每学年一次,每次1~3天,最多1周。专业实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一般为6~8周,二者加起来约8~10周。这样的时间安排既集中,量又少,仍旧没有摆脱传统高校培养目标的束缚。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学中仍以知识灌输、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意识。

2.各类课程间缺少相通与共融。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无论在设置理念上,还是具体实施时都存在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相互之间缺少相通和共融。比如在课程结构上,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大模块或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忽略了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缺少了应有的沟通和对话;在课程内容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缺少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缺乏、应用能力不够等问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结构决定着教师的素质结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把握学生高素质、高层次的要求,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和专业基础,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后劲,还要考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结构。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可以做如下设想:

1.拓宽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对应的大学普通教育课程。它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隶属于社会科学的政治理论课及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而形成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极低的现状,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多学科、跨专业的相对优势,拓宽课程门类,以选修课的方式加大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开设比重,逐步实现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不断融合。

2.增加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的比重。学科基础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本着“厚基础”的课程设置理念,在保证课程本身基础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精选与时展相适应的新兴课程。即使是传统的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也要注重它的时代性和前沿性。

3.丰富专业课程,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融合。如果将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比作树根和树干的话,那么专业课程就是树枝和树叶。在丰厚、坚实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门类众多的专业课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开阔学生的成长视野。专业课程是学前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要强调学生儿童教育理念的形成及教育和保育知识的获得。专业技能课程要强调学生从事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两类课程在实施时要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目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促进和整合。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学前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运用所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婴幼儿活动管理、家庭指导策略;运用所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综合活动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将学生送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

4.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实践活动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也是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实践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且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增加并合理分配实践课程的时间。教育见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每学年象征性的见习1~3天,延长到一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到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见习一周,使学生对幼儿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6~8周,延长到10~12周,可分别安排在第6和第8学期,在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教育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个人发展成长具有充分反思的时间。其次,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如增加户外认识自然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走出大学校园,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为将来学生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增加实践课程的形式。可以以课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课题进入幼儿园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就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向学生提出要求到本地幼儿园进行观摩见习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构建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课程体系。

5.实现各类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建构和实施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相互之间的相通和共融。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之间要互为因果,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其次,各门课程在内容上要相互支撑,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互为依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理论课程中派生出技能和实践课程,而技能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又以理论课程为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体现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和应用性。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课程类型的丰富多彩,又要考虑课程实施的灵活多样;既要考虑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要考虑各门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又要凸显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统一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2](美)费奥斯坦,费尔普斯.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4]苏明强,曾雅茹.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

篇7

一情形如何

教育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之一,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一次实战演习,因此,实习的意义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普遍存在着与幼儿园实际教学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在幼儿园中的实践体验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由于多数学生在实习前没有充足的见习机会来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因此,便无法预测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如,在大班语言教育“风姑娘”的教学上,有这么几句话:“小树说:风姑娘真调皮,把我的腰都吹弯了;苹果说:风姑娘真神奇,把我的小脸都吹红了……”有经验的教师会巧妙地运用多种教学艺术组织教学,进而让幼儿体会到“风姑娘”的顽皮与可爱。相比而言,由于实习生对幼儿园教学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势必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2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

近年来,我国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与国外相比存在实习时间过短的现象和事实,如,美国的教育实习分两阶段进行,即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15~24周);法国为27周;德国为72周……[2]多数院校在教育实习的安排上只有两个月或短短几周的时间,显然,教育实习多半成了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突击演习。另外,在体制方面也存在实习形式过于单调的现象,如,多数高校仍采用的是常规的实习管理模式,即集中与分散实习。[3]当前,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如混合编组、顶岗实习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指导,出现了流于形式的现象,因此,实习效果被大打折扣。

3个人发展与实习安排相冲突

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多半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为期六周左右。[4]我们知道,在大四上学期,部分学生面临着考研或择业与教育实习之间相冲突的现象与事实。但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必须要在这几周内完成,此外,学生还要完成调查报告、撰写实结,故而学生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为考研或择业做准备。因此,这种个人发展与高校实习安排之间相矛盾或冲突的现象,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与实习的成效。

4学生教学技能和经验的匮乏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存在着教学技能和经验严重匮乏的现象,比如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时,便不知如何组织与开展;还有的学生遇到幼儿的提问便不知如何回答?比如,在一次科学教学活动上,某幼儿问老师:“铁为什么会沉到水里,而轮船不会呢?”结果,教师却是哑口无言。因此,学生的这种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最终必然会影响到教育实习的效果和质量。

二何以至此

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的改革及质量的提升。积极探索影响学前本科生教育实习顺利实施的背后的深层原因,对改革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陷入了很大的困境之中,究其原因,无不与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有关。随着幼儿教育的大众化与幼教质量的提高,社会上出现了严重缺失幼儿教师及渴望高素质幼教师资队伍的现象,因此,部分高校为了迎合市场化的需求,大量扩招学前专业本科生。然而,高校盲目扩招带来的恶果之一便是培养目标出现了游离或偏差,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到底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研究型人才?亦是为幼儿园培养实践型教师?故而培养出来的学生“非专非红”。因此,高校自身培养目标不明确是导致学生从高校的学术殿堂走进“陌生”的幼儿园时感觉不适应的主要原因。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技能的现象,认真探究其背后原因,多半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有关。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或淡化了实践课程的开展,如,课程设置中有“游戏理论与实践”一门课,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也对其进行了讲解,但多半是对游戏理论方面的阐述,而当涉及到如何组织、设计游戏等实践性问题的教学环节时,只是泛泛而谈,更没有时间和机会组织学生亲自设计、开展游戏活动。因此,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是造成学生不能适应幼儿园实际教学的原因之一。

3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

目前,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之所以存在实习时间过短、形式单调等现象,探其原因,无不与教育实习体制不完善有关,而教育见习过于形式化、管理模式过于僵硬亦是影响教育实习效果的主要推力,另外,高校实习安排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冲突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实习前学生主要是通过见习的方式了解幼儿园,但由于见习时间过短及内容单一,学生多半是在走马观花似的情况下完成了见习任务,难以达到见习目标的要求。因此,教育实习体制不健全是影响学生发展和实习成效的又一主要原因。

4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

近年来,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在教育实习中之所以存在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现象,究其原因,无不与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有关,如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等于到实习单位走走玩玩,可以不坐在教室中受教师的约束;有的认为反正自己将来不会去幼儿园工作,实习可有可无,只要结果及格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由于一开始就对幼儿园没有太大兴趣,压根就没有认真学习技能课程,尤其是对钢琴、舞蹈等课程的学习――这些课程又是作为幼儿园教师所必须掌握的。因此,学生对教育实习缺乏足够认识是最终导致教学技能与经验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解决对策

教育实习是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法宝,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我们早日走出教育实习的困境具有积极意义。

1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的精华所在。现代大学产生至今,历史上出现了多次针对大学办学主体功能的争论――到底是培养智者,抑或是培养政治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现阶段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比如,高师学前专业教育是为更高层次的教育输送学术型人才?还是为幼儿园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如果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该如何定位?课程该如何设置?反之,目标又该如何定位?总之,针对当前高师学前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出现游离或偏差的现象,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是提升教育质量、深化学前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必由之路。

2调整课程体系设置

针对我国高师学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相脱节的现象,调整现有的教学计划、改革现有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具体可以采取大一时多安排一些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大二时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观摩、见习等,另外,适当增加游戏理论中的实践部分的课时;大三时可以安排学生到幼儿园顶岗实习;大四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教育实习。另外,务必做到必要的监督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教研等活动中去。因此,只有大力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计划,才能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

3完善教育实习体制

从幼儿园实习的实际需要来看,两个月的实习时间已经难以满足实习的需求,因此,针对实习中存在的实习时间过短和形式单调的现象,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必由之路。另外,实习形式也应多样化。具体可以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分散定点实习的方式;也可以实行开放式实习或就业实习的方式,即对已联系好就业单位的学生,根据单位的实际要求,让学生顶岗实习;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联系实习的形式,由学生根据情况,自己联系实习单位。[5]但对于多种实习形式,要做到必要的监督、指导,只有加强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才能保证实习的成效。

4加强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

针对实习中出现的学生技能与经验匮乏等现象,加强对学生正确实习观念的训练及强化学生技能课程的学习是走出教育实习困境的主要出路。当前,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影响,不少学生并不喜欢在幼儿园工作,这就导致学生更不愿意到幼儿园实习,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观念的训练。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强对学生观念训练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比如鼓励学生到其他单位就业、鼓励学生考研继续深造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

总之,21世纪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给高师学前专业本科生教育实习带来了严峻挑战,要求培养的幼教人才不仅应掌握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而且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创新,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

参 考 文 献

[1]杨晓萍.试谈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改革――二十一世纪幼儿教育发展对高师学前专业的挑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2][5]张文娟.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3).

篇8

[关键词] 学前家庭教育 课程体系 对策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一、学前家庭教育特殊性分析

1.家庭教育与家长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中心,家长作为教育者对孩子实施的教育影响,婴儿离开母体所处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积极的态度、情感、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儿童观、正确的教育方法及自身的良好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家长教育是指把家长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由幼儿园等专业机构对家长实施的成人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长的素质,取决于幼儿园等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及合作共育的效果与水平。可以说,目前我国由于家长教育缺失已经直接影响了学前家庭教育的效果。

2.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

二者虽然在教育目标任务上是趋同的,但父母不同于教师,家庭不同于幼儿园。幼儿园教育通常都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明确的教育目的,按一定的计划为学前儿童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家庭教育与之最大区别在于,家长没受过专业训练,基本属于“无证上岗”状态,家庭教育没有既定的内容、教育计划和固定的时间、地点,但学前家庭教育正以其基础性、感染性、随机性、一贯性、专制型的特点,对学前儿童给予重大影响。

二、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冷静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以服务地方学前教育和社会发展为落脚点,主动适应社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实施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技能培养与职业需要合理对接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策略。培养突出思想品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职业技能突出,能够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把手工制作、简笔画、书写、舞蹈创编、边弹边唱、模拟教学、讲儿童故事、多媒体课件制作等项技能做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但伴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儿园与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今天,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基础技能的的训练,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家园共育能力、组织沟通与协调能力、家园共育科研能力等专业素养,仍是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大问题。

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对策

1.加快《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程――注重幼师生培养环节

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结合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幼儿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合作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开好《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课程,以提高学生开发家庭与社区教育资源的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1)构建以学前家园共育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目标体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要求,学前家庭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重点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儿童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教育资源互补的需要;是与世界幼儿教育接轨的需要;是幼儿教育现实的需要;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是贯彻学前教育法规的需要。当前应培养学生能从家庭教育现象中抽象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与家长有效沟通技能、进行家庭教育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等综合能力,幼师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重点,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目标体系整合课程,合理分配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加大家园共育技能培养比重。

(2)构建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目标为重点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它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是一门多边综合学科,学习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首先应该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这不仅有助于了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是理解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内容的基本条件,从而为更好的把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这门学科奠定基础。因此应构建以注重介绍和阐明学前儿童家庭和社区教育的基本知识;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影响因素与家庭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独生子女与单亲儿童的成长与教育策略;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理论和实践;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方法等全面的课程内容体系。充分认识幼儿园、家庭与社区三方合育,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并以此构建课程内容。

(3)构建以适用、多元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体系

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教学中,应打破以往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主体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为主线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容量、过程、程度实施了最优控制,引入了幼儿园实际的情境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社会调查法,辅之以观看录像资料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习学前家庭教育,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家园沟通创新能力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4)构建以考查学生家园共育等专业能力为实质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是落实学前家庭教育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通过平时出勤与课堂听课状况、作业完成状况、社会调研情况、期末理论与技能考试等手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时要注意注重平时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家园活动设计技能、沟通技能、科研技能及指导家长设计出科学的育儿方案的综合能力。

2.幼儿园主动建构立体、多元的家园沟通有效渠道――注重岗教师培训环节

如今虽然幼儿园也正在实践着家长工作,但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都还远远不够。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家长处在被动服从的位置上;家园共育途径单一、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挖掘家长们的教育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幼儿园在岗教师的培训环节,一是加大全体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深入学习,并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二是教师转变观念,真正从思想上尊重家长,认识到自己“孤军奋战”远没有团结共育的教育效果好;三是教给教师们家园共育的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1)家长开放日活动

对于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园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事先要向家长介绍一日活动的目的和完整的活动计划,指导家长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观察。事后要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参与精神,广泛听取家长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2)幼儿成果汇报活动

教师在策划此活动时应注意对全体幼儿全面了解,全方位展示。要让家长从中学习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3)接送交谈与家访

接送交谈能及时解决当天的教育问题,教师的家访要有一定的针对性、目的性,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教师应十分注意讲话方式,全面分析、介绍孩子的情况,多表扬孩子好的行为表现,以建议的方式请求家长配合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习惯,注意谈话艺术。

(4)家园联系册

这是一种书面形式的个别交流方式。通过家园联系册,把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动作发展、学习能力、语言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告知家长。

(5)家长助教“走出去”“请进来”

与家长提前沟通,带领幼儿去家长所在的工作场所进行现场教育,也可以请家长来园做临时教师。这样既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也发挥了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促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

(6)家长委员会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既是幼儿园民主管理的体现,同时也是家园共育的又一途径。我们可以推选重视子女教育,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作为家长委员会成员,参与幼儿园管理,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保证交流渠道畅通,协调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决策和监督等活动。

(7)家庭教育讲座及家长会

聘请专家专题讲座要注意可以就某个问题做全面系统的讲解,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有实践操作上的指导。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和科学的育儿方法。

(8)建网站实现家园沟通信息化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幼儿园可以建立网站使家园沟通更加便捷,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有效沟通、合作共育。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家园共育方式,都应该注意使之科学化、人文化、规范化、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建波.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4]李洪曾.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学前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64-03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升格为师专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都存在“重理论”还是“重实践”的困惑。认为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会造成对理论的忽略;重视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又会减弱。实践证明,脱离了社会需求及其人才培养规格的课程模式是不能有效解决合格人才培养问题的。笔者拟以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为例,分析我校学前教育专业探索实践“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实施方法及成效,以期与从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和研究的同仁们交流。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幼儿教育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教育活动,包括校内进行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内教学实践(如试讲、幼儿园模拟教学)、仿真幼儿园以及校外在幼儿园(包括早教机构)进行的观摩、见习、保育实习、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形式。

实践教学在学前专业师资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指出“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的理念之一,要求“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教师教育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提出了“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但目前实践教学在师范教育课程实施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实施中实践教学课时不能保证

在实际教学管理中,由于多种原因,实践教学活动特别是校外的实践教学,实际上存在着教育实践安排时间不足、实践教学时数不能保证的问题。如实践教学组织难度较大、幼儿园或早教机构工作安排与学校工作安排容易冲突等,使实践教学的课时数被打了折扣,仅存在于课程方案中,有的甚至没有执行。

(二)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割裂,实践教学不成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内涵丰富,既包括校内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仿真训练,也包括校外的教育见习实习,形成了一个独具结构的体系。但在个别教学管理中,学生的校内、课内的实践活动与校外的实践活动成了两张皮,不能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上形成合力。

(三)实践教学安排存在随意性

由于实践教学活动在组织上与课堂教学相比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因此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与课程教学分裂,没有把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协调起来,还有以自身工作的方便随意安排实践教学的时间等,这些都不利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专业发展。

(四)实践教学需要有理论模型进行指导和规范

为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保证实践教学的时数,在教学管理中紧密结合课程教学要求,使实践教学成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结合的体系,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理论模型就显得非常必要,可用以指导和规范实践教学工作,把实践育人落到实处。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我校在三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中进行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活动,结合我校六十余年培养幼儿教师的经验和积淀,依托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Z11219)的研究,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一体两面四层次”的内容

“一体”指学生实践主体 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这一主体起作用,主体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获得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获得教师职业技能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主体不只是简单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而是需要“教师的判断”这个中介,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学会变化、适应、融会贯通、批判、发明,是能动的主体。

“两面”指主体的实践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方面 其中校内实训包括课内实践,如职业技能的学习、必要的课内实践能力训练,还包括课外实践,如课外的职业技能训练、社团活动、试讲等;校外实践主要指学生参与的在幼儿园或其他幼教机构进行的见习实习、观摩、调查、访问、社会实践等活动,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四层次” 指学生参加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四个层次的实践内容和环节,使学生幼儿教师职业技能、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体系。这四个层次分别是:(1)职业技能实训活动,如教师口语、歌曲弹唱、幼儿舞蹈、美术等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学生学习全程,每种技能均有相应的合格标准;(2)幼儿园教育见习活动,包括观摩、见习及配合教育理论学科进行的专题见习、课内组织的幼儿心理观察、游戏观察等,从学生进校后即开始进行,周期进行;(3)幼儿园专项教育实习(含保育实习),主要是配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学科的学习进行,一般安排在第五学期,让学生熟悉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在顶岗实习前积累一定的教育经验;(4)幼儿园顶岗实习,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担任保教人员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半独立或独立进行幼儿园一日保教工作。

(二)一体两面四层次校内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安排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校内实训主要根据学科学习及各年级的技能要求进行,主要内容有书写(毛笔、钢笔)、普通话(幼儿故事、教学口语)、美术(教学简笔画、儿童画、折纸等)、音乐(视唱、琴法、唱歌、儿歌表演唱、儿童歌曲弹唱)、舞蹈(民族民间舞、幼儿舞蹈)、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设计、说课等。我校在实践的基础上,编撰了“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考核基本内容及要求”,使之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在各年级学生中,要求配合课程学习进行仿真幼儿园、蒙氏教学法、微格教学等校内实践实训活动,促进了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及教育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三)一体两面四层次幼儿园实践教学的内容及安排

一年级 结合《学前儿童卫生与保健》的学习,进行保育见习或保育实习。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及其要求,熟悉《幼儿园卫生保健条例》,学习幼儿园保育保健工作技能。

二年级 结合《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主要进行以下内容:(1)心理学专题见习,如幼儿行为跟踪观察、幼儿语言发展跟踪观察等,通过观察完成幼儿个体心理发展分析报告;(2)教育见习,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组织,了解幼儿园教师的保育教育工作;(3)教育专题见习,进一步了解幼儿园保教工作,如游戏活动的观察,教育方法的观察,幼儿户外活动组织的观察,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观察等,完成观察报告。

三年级 上期主要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学习,进行教育见习及领域教学活动组织的见习、观摩或教育实习(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直接参与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半日活动的组织、各领域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为毕业顶岗教育实习打下基础。三年级下期主要进行幼儿园顶岗教育实习。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实践教学安排见表1。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学前教育专业“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来自于实践,同时又运用于实践。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这一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一)课程体系真正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学科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构建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需要设计课程体系,其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掌握某领域的知识理论体系,虽然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教学时数,却未将具有实践性的实践教学课程进行规范和落实。“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是根据从易到难、从低到高、从单一到综合的技能培养规律形成的人才能力培养模式,丰富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涵,真正做到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员,学生师范生职业技能及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不能离开这一主体的。“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把学前专业学生置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发展的有机结构里,使学生在学习与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明确了学习目标,也使教学管理者明确了培养目标,校内实训和校外教育实践由学生主体联结成一个整体,共同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推动作用。

(三)校内实训室建设形成体系

学生校内的实践教学活动离不开实训场所,实践教学模式给实训场地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因此,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为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训,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学实训室、幼儿园环境创设实训室、微格教室等实训场所,使学前教育专业校内的实训基地形成体系,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配套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在这一模式的指导下,我校提出了实习基地的布点战略,建立了由几十家幼儿园和早教机构组成的教育实习基地,有力地保障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和就业。同时,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作为我校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两只教师队伍,使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落到实处。

(五)实践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结构

“一体两面四层次”实践教学模式规范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学习内容和标准,规范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管理行为,锻炼了实践教学指导师资队伍,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师资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有机结构,使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丁丽云,田宝宏.略论老师实践性知识提出的理论背景[N].光明日报,2006-09-20.

[2]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3]蓝同磊.施瓦布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及其评价[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史学正,徐来群.施瓦布的课程理论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1).

[5]文颐,唐大章,杨春华,王青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四川省幼儿园园长及成都中职学校幼教专业骨干教师的调研分析[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

[6]马富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8).

[7]林一钢.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8]徐萍,王东.关于学前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6).

[9]尹弘飚,李子建.再论课程实施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篇10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建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并与社会需求挂钩,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泰勒认为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育目的,如果要做出一种明智的教育目的,就要考虑到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社会的要求这三方面的因素。而且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学科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

从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当前幼教师资市场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师资非常渴求。幼儿教师专科化甚至本科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战场。本科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培养要突显幼教专业的特色,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使之进入职业生涯就能很快适应工作,这就需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不畅,其受欢迎程度不如专科生和职高生。同时,刚到一线工作的本科生往往需要较长的锻炼和实践才能顺利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

(一)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来看,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幼儿园从事保教工作。但目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这里只是对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工作人员做出了规定,并且目标广泛而笼统,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忽略了现在本科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设计相对完美的教案,但到幼儿园工作时,却常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不知道怎么和幼儿交流。这是由于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相互脱节,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与深度,脱离了幼儿园实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改革的速度较慢,仍以单纯的老师讲授为主,实验、实践学时占课程的比例较小,改革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同时,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课内实践环节少;技能类课程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所学与幼儿园教学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选修课程比重小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使学生就业面狭窄;教言见习、实习时间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缓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时展和学前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素质与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前教育改革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就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把握社会需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指向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培养的学生有“可雇佣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市场挂钩,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使学生具备广泛就业的能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职业化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一线幼儿园教师,因此应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和新形式下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紧跟一线课改要求,在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更加注意与职业要求相联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职业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涉及概念、原理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与策略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来增强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理论的时候将幼儿的某些行为与其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配套进行。应采取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并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职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学校的具体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变革。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岗位,认知社会并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课程设置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理论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为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应从这三方面进行改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幼儿园一线工作。

1.理论知识类课程职业化

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使课程体系具有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应根据岗位就业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把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并将其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来制定课程的内容。

2.技能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与专科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专业技能既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求职“名片”。因此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创造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让训练不走过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加大课程设置中技能类课程的比重,从时间上保证此类课程的学习;其次要增添时展需要的新技能与要求,如幼儿电脑绘画、课件制作、幼儿英语口语、朗诵、教育教学研究等;最后赋予传统技能新内涵,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如设置技能考核等级,实施进行素质证书的认定等。

3.实践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而且教育对象较特殊的专业,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更要注重实践的积累。首先要增加专业理论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从实践中的思考起步,对所学理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思考问题,并能有意识地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和判断、评价,同时有意识地多思考问题,训练有意识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其次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见习、观摩,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最后抓住实习支教契机,完善实习体制。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一般为一学期,支教地方教师相对缺乏,支教学生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从而能够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支教的幼儿园往往能较快当上带班老师,对一个班的幼儿全方位负责,无论从幼儿的保育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从处理同事关系到处理家园关系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