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课程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模块化课程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模块化课程体系

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能够具体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育人活动。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教育培养目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效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特色,构建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培养专业职业人才,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更具竞争力,最终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课程目标不全面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主要从学生、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前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确定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色并关注学生的需要;对职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进行确定,但对职业能力仍存在设定不够全面、与实际岗位职业能力存在差距等问题;对社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主要参考我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指导文件,根据文件中相关指导思想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课程目标时不仅需要考虑当下的社会需求,更应考虑到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比较薄弱。

(二)课程设置规范性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存在“重视专业课程,忽略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按照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程类别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照文件中的公共基础课设置要求,目前普遍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开齐开足,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比较薄弱。专业课程一直受到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酒店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和客房服务三大核心能力。但酒店三大核心能力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酒店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随着酒店市场的国际化,酒店岗位能力要求也在变化,专业课程设置需满足当下的酒店岗位能力。此外,职业类院校仍存在因实训场地现状侧重教授理论知识,缺乏技能培训等情况,这也一定程度阻碍了酒店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不匹配课程内容是课程领域的基本要素之一,传统职业院校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出现酒店实际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二、国外课程体系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国外数据库搜索,关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比较多的是关于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的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探讨。德国注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采用双元制模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要求进行教学与培训;加拿大社区学院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开发课程,针对职业岗位,对课程进行导向性的任务设计;澳大利亚受到政府支持的TAFE学院主要负责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以产业为依据,学员完成相应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学员今后持证上岗。瑞士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将职业指导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从这些较为典型、成功的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案例来看,都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以澳大利亚TAFE模式为例进行深入研究,TAFE教育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各个年龄层的学员都可以参加TAFE培训,该模式的特色之处在于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TAFE模式的成功也归功于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更新,为培养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设计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编排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充分发挥模块优势,与当地实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最终有效实现课程设定目标,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持。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职业教育存在毕业生就业技术技能薄弱,不适应岗位等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终是为了培养适合酒店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建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为其成为实践性人才提供有效培养途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衔接,课程评价也将以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最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离不开校企合作。依托于校企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岗位职业能力领域与课程领域相衔接,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专家构成委员会成员,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将校企共建专业落实到专业建设工作的每个细节。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学校骨干专业教师与企业经理组队合作负责专业课程的内容确定,校企有效合作,这将有助于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基本构建思路(1)市场需求调研设计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第一步应对当地酒店业进行调研,分析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细分酒店市场,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调研结果选择目标细分酒店市场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市场需求调研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根据苏州地区酒店调研结果,国际型酒店占比较高,每年新增酒店中国际品牌数量较多,经济型酒店也呈国际化趋势,酒店管理专业目标应为培养能适应现代国际型酒店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苏州酒店业市场需求调研结果,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类别是酒店业的前厅服务基层管理、客房服务基层管理、餐饮服务基层管理、酒店营销、人力资源。此外,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确认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文件。(2)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通过酒店企业调研,对酒店典型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现代酒店岗位要求。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模块化课程框架制定的依据,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访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运用DACUM能力图表,对酒店岗位任务与能力进行分析,提炼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最终确认课程目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调研苏州酒店企业,以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能力领域包括通用能力、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客房服务能力、营销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每项能力领域包含了相关专项能力。以餐饮服务能力领域为例,通过企业调研得出的专项能力可包括做好餐前准备工作、完成餐间服务、做好餐后收尾工作、介绍中西餐的菜肴特点、设计宴会、销售餐饮产品、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熟悉酒水知识、识别选用酒具、调酒用具等专项能力。(3)课程结构设计第三步确定课程结构,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宽基础”模块根据旅游服务业职业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同相通特点,按照我国对职业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要求,搭建了宽泛的基础平台,形成思政类、文化类、职业群类、工具类四大板块,强固宽厚的文化和职业基础,对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活模块”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逻辑,确立了进阶式的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分析岗位任务与能力确定能力领域,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领域,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对应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应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和客房服务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对应经营管理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等,职业素养拓展模块包含了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等能力。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计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设定选修课程,如民宿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职业能力按照进阶式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可以灵活调整模块以不断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帮助学生夯实专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明晰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既满足了行业用人、学生就业的短期需求,更加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

篇2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高专院校生存的根本。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类教育。必须树立牢固的面向市场办学的办学理念,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职业教育,按照市场法则办职业教育。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根据以上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进程中,促进职业教育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紧密结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

高职高专院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职业人才。因此,能否有很好的就业就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成败。如何才能做到培养技术型者业人才,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不是职业化的技术人才;随意翻开招聘网页,IT类,十大就业需求近五万职位分布如下:

软件工程师 (14590) 高级软件工程师 (6122)

技术支持工程师 (4575) 网页设计/制作 (3912)

项目经理 (3313) 系统工程师 (3137)

系统管理员/网络管理员 (2402) 软件测试工程师 (2253)

硬件工程师 (2354) 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 (2203)

发现这些职位虽然名称千差万别,但是需要的东西都雷同。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A软件类:主要是JAVA 和 .NET 还有C++,其他的有基于UNIX /LINUX系统构架开发的软件工程师;B服务器类:UNIX/LINUX 、 WINDOWS2003 、 WINDOWS2000server 主要都是为了实现各种各样的网络服务;C数据库类:SQL 、 MYSQL、 ORACLE 这里难不在数据库本身,在于服务器系统的整合;D网页制作类:DW 、 FIREWORKS 、 COREDRAW 、 PS等软件;E网络类:网络安全和网络设备。

明白了这些,再看目前高职高专的切入点,社会需求的人才大部分从哪里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找到了关键,目前社会上形形的IT培训机构,搞得如火如荼,他们也正是很系统的切入了这些方面才得以取得成功。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紧抓时代脉搏,引入先进的教材与教学理念,占据这块本该属于高校的阵地。我们只需把握其中一块,办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一套自己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在人才市场上步步领先。

2、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

这一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关:A.确信我们开设的课程是目前企业需要和正在使用的。这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走访企业,逐一落实。确保我们所讲述的就是企业所需的。课程的设置是基础,绝不能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要时常与企业,用人单位保持联系,以获取有用的信息需求;B.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有些就业的机遇,不是知识结构所能左右的,职业素养相当重要。有老师讲,要实现学生由学校的人到社会的人的转变。要让学生不但在学校能存活,在社会上也能存活。我认为很好,所以要把实习落到实处,有必要的话开设校办企业,注册公司,以务实的态度步入IT界。C.积极承办公司技术主管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与学生见面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3、我们应该需要什么样的师训环境;

教师的需求,以当前学校的师资力量,尽量合理配置资源。有必要时,需要把老师送出去和请进来。目前培训机构的运营模式,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先选好项目,然后聘请老师,这一点我们也完全可以做到。首先,教师,必须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即实战中的老师;其次,教学环境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即实验室教学环境,直接模拟现实工作环境;第三,授课方式打破常规;以动手能力居强的授课方式,不要求常规的授课方式,需要想方设法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仅而达到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知识水平的效果。最后,必须注意教材的更新。对我校培养出的学生,每隔半年或者一年进行回访,掌握了解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随之更改教学的课程设置,更新内容。使之更加时代化。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概念,获得和实现。

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针对社会当前急需的,和信息技术或IT技术相关的热门领域,为了尽快使学生融入社会而设置的专门课程。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应用级别的课程。这两天研讨,有的老师说本来应该是高校为企业指明发展方向,现在是企业牵着高校的鼻子走,有些本末倒置了。我以为,无论如何,这是事实存在的,如果不能改变,我们只有适应这个事实。

如何获得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呢?我以为有以下三个获取途径:

1、可以从现行的比较热门的IT培训学校体系中借鉴。其中软件界比较成功的ACCP北大青鸟和网络界比较成功的CCNA和RHCE等认证及清华万博1+6网络工程师等。ATA公司副总裁王林先生在《全国高职高专IT人才教育走向实用化》研讨会上做主题发言,分析了现行高职高专IT教育的现状,提出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由培养IT通才,转向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某项IT实用技能的专才的改革思路,提出了全新的IT专业课程设置体系,把知名IT厂商的课程模块和认证引入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在师资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王林提出,应该引入外部 力量,吸引知名厂商积极参与IT师资的培养,教材建设也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主流,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掌握实用的技能。一句话,如果我们不能创造,我们可以模仿和借鉴。

2、以本校现有的师资及自发进行的市场调研结果,设置出比较合理的专业课程。这一点比较适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环境。广大教职工群策群力,以自身的职业体会,整理归纳用到的知识,使之体系化、理论化。多方调研,多方实践,推而广之,成为一套独立的课程体系模块。

3、直接与一些培训机构进行联合办学,这样直接获取了课程体系,同时也能培养我们自己的师资。如:ACCP,清华万博,清华软件,NIIT,MSCE,CCNA/NP等。这些机构有软件很专业的,有网络很专业的。择其优者而从之。个人认为,国内的培训机构很好合作,更适合中国国情,国外的机构大多比较挑剔,比如ACCP总给出比较苛刻的合作条件,不够宽松。一句话可以形容这种方式,我不是英雄,但是我和英雄一起战斗过。

在具体的实现方式上,学生入校以后即开始课程方向的选择,准备进一步深造和高研究发展的学生选择理论比较强的课程设置方向,可以走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这条路;希望立即就业的同学可以选择实战性比较强的方向,走工业化蓝领这条路。两者还是有共同之处的。只就某些高年级的课程设置有区别,这样就可以主导不同专业的方向。

观察了一下本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学生并不是没有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而是学的比较分散,不专一。另外还有一些根本与专业无关的课程设置,导致了该专业学生的方向不明。以网络专业为例,如果开设偏重服务器方面的试验课程,除了开设基本的网络基础类课程外,专业课方面,一学年可以开设简单的WINDOWS2000server服务器,二学年开设LINUX服务器,三学年开设UNIX 、 FREEBSD等高级别专业的服务器课程。随之开设,网络具体应用的课程,如MYSQL数据库 、APACHE服务 、MAIL服务、网络路由器、防火墙等分别和以上几种服务器搭配的课程实践。这样毕业的学生就能适应第一部分提出的10大IT职业中的5大类。极大的扩展了学员的就业面,程度好的学生甚至可以获得高级人才的职位。

实现学校和企业、学校和IT培训机构双赢的局面。

高职高专院校,要想在当今就业困难的巨大压力下求得生存的一席之地,必须有过硬的专业行人才,突出强调“职业”两个字的特点,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马上就能投入工作的实用型人才。此举有以下五大优点,1、企业省去了培养新分大学生的人力和物力;2、企业以较低的薪酬获得了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3、学生的就业促进学院的招生和发展;4、对已就业学生的跟踪和回访加强了学院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特点;5、实践锻炼打造了学院的师资队伍。

这样实际上就实现了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事实上已经有不少高职院校对这一计划进行了实施,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课程体系的改革走在了前列,我院进行此项改革已是时不我待。

参考文献

[1] 王 正《高职高专实践性课程设置模式的新探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cn/research.

篇3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生产企业的设备逐渐趋向智能化发展,社会企业在发展中对熟练基础知识与电子设备装配与维护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的电子计算机理论知识,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操作技能,拥有得软件开发与硬件维护、网络安装和管理等方面的计算机能力,并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电子技术应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大学生学生所学知识缺乏实用性,缺乏对电子设备的实践操作,电子设备故障分析和维护的能力与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实际要求,因此,部分不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另外,很多学生大多缺乏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牢固,而生产企业对人才实用性要求较高,造成部分大学生的失业现象。由此可见,我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不够合理,缺乏科学的模块构建,不同程度阻碍了我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效果。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与目标

很多中职学校电子技术专业课程都遵循学科体系理论,注重专业的知识性与系统性,但是目前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实践环节,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压缩,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涉猎广但都不够深入,而生产企业需要的是实际应用与动手能力,而模块化课程体系重视的是对学生的实际培养,使课程体系面向市场,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模块重点,使学生学以致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很强,不能完全依靠课堂教学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教育教学和管理分析为依托,科学的分析课程编制与要求,具备合理的教学时数,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能同时适应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是一种科学的课程模块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为核心的通用课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按照市场对职业岗位的需求与职业能力进行设置的,把握职业能力、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三者的平衡,对每个岗位进行技能探索,根据不同岗位需求进行模块的开发,具有较强的教学灵活性。模块化课程体系内还将大模块分成子模块,子模块又细分成若干小模块进行课程实施。每个模块之间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根据行业职位需要进行内容设置,实用性较强;重视对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性较强;每个模块有明确的目标,模块之间可以灵活自由组合;更新效率高,能及时反映行业的发展与变化。

3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电子技术课程模块设计前应对专业职业进行综合分析,将岗位能力标准作为模块标准,按照模块引导学生达到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水平。根据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可分为四大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综合实践模块与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3.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求职方面等创造条件。结合对学生岗位能力与社会职业发展需求的调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有: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计算机系统与维护等。

3.2专业核心课程课模块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核心课程课模块包括职业技能、技术、能力等方面,主要涉及技术要求的公共核心课,专业核心课程课模块也是专业课程知识的最大平台。是以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为目标,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其他岗位的胜任能力,因此,专业核心课程课模块也是贯穿学业的连接课程。在该模块的实施中,学生不仅能打好知识和能力基础,还能通过项目课程训练提高自身的岗位技能。

3.3综合实践模块

实践性教学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主要以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脑能力为目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职业素质。实践教学模块应占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模块的1/2以上,为学生提高更多的课堂技能实践与社会实践机会,定期进行考核培训与实践,在寒暑假可以利用顶岗实习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3.4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通过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能力分析,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可分为若干专门化岗位与能力模块。不同职业方向的学生只需掌握某个模块的学习与技能训练,达到某个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水平。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进行模块选择,因此在模块选择上具有可扩充性,力求教学模块与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达到知识结构、职业素质、技能结构等方面相统一的要求。

4结语

随着电子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电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电子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灵活多变,通过不同的模块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消化,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而不断更新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朱艳,张国志,尹群星.应用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14-15.

[2]李法春,高俊文.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34-36+63.

[3]叶健华,明小波.电子技术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04):54-57.

[4]张源峰.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施[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78-80.

篇4

关键词 模块化 营销与策划专业 职业活动导向

1 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模块化教学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侧重于能力和素质培养以及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是高职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任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以职业岗位划分模块,体现以职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精神。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中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营销与策划专业属于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中重点骨干建设项目。其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项目为引导,通过校企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工作人员的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以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为核心、营销与策划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在全国高职会展专业教育中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为了实现这一建设目标,在营销与策划专业的课程改革方面,我们通过调研,会同各类企业的营销业务骨干、营销专家共同进行岗位、能力、课程的分解,最终组合出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课程具有目标的“定向性”、内容的“应用性”、实施与评价的“整体性”的特点,这是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目标决定的。但是在强调上述“三性”的同时,更要体现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格发展。为实现夯实学生生存与发展根基这一教育目标,应建立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相匹配的关系。①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职业为导向,岗位实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而形成的各个全新课程的集合。因此,课程设置要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我们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核心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职业活动导向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

为了构建职业活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把所有的课程分解为职业岗位群共性的素质与基础要求的基础课程模块与围绕目标岗位核心技能建立的特色活课程模块。整个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模块、核心技能模块与综合能力模块构成。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基础课;核心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销售业务能力、服务营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训练课程模块,是课程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能力模块是在综合以上能力基础上具有旅游行业特色的模块,是训练学生增强旅游营销策划各项能力的课程模块。

2 职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

2.1 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共性的基础模块课程体系

基础模块课程体系设计立足于职业岗位群共性的素质与基础要求。在我们的培养方案里,具体细化为公共基础课与职业基础课,侧重于全面素质与关键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奠定发展后劲的基础。我们针对岗位群要求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与职业基础能力,将模块课程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与职业基础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包括思想政治概论、思想政治基础、形势政策、体育、就业创业指导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计算机等课程。OFFICE软件应用、经济管理基础、营销法规基础、营销会计与结算等课程作为职业基础模块课程,使岗位、能力与课程设置相对应。

2.2 立足于特定的岗位的“3+1”活模块课程体系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营销与策划专业在研究该专业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将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应到能力需求,再对能力需求进行分解,将其中不同的能力目标归结为不同的模块,从而组合出“3+1”的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3是指围绕目标岗位核心能力(销售业务能力、服务营销能力、营销策划能力)构成的3个课程模块,1是指具有行业特色、综合应用3项技能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块。足于特定的岗位的“3+1”活模块课程体系着眼于就业适应性的培养,立足于市场经济和人才的需求。它通过设立若干个与实际岗位对应的专业方向,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在某一具体方向内深入学习和强化岗位所需的专项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和企业实际需求“零距离”接轨,毕业后就能立即上岗。

3 职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运行要点

3.1 将工作室教学模式融入课程体系改革

我们规定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自己选择的岗位方向,进入各自选择的工作室学习。浙江旅游职业学院2011年建立了浙江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营销与策划研究所,同时工商管理系在2012年建立了营销与策划专业系列工作室。工作室以研究所为依托,以教师为导师, 经过师生通过双向选择建立师徒关系。目前共有5个工作室,7位导师,所有二三年级学生都加入工作室。工作室既是教学单元又是对外商业服务机构, 主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调查、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平面设计、CI设计等项目。这5个工作室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模块,包括市场调研工作室、销售工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旅游营销工作室以及营销策划工作室。今后还将增加更多工作室,方便学生选择。

3.2 进行职业导向模块化项目课程设计

按课程项目化的思路,我们专业开发了一批对接职业岗位的项目课程,如销售实务对接销售岗位,营销与策划实务对接营销与策划岗位等。为了配合项目课程的教学实施,我们还专门开发了一大批具有职业特色的项目教材,如旅游营销策划、销售实务、营销与策划实务等。

3.3 开发更多选修课,形成课程超市

高职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才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为了体现这种弹性和灵活性,我们致力于开发数量较多的选修课模块。像企业招贴与POP设计、商业活动策划与实施、企业VI设计、商情分析、旅游产品设计、网络创业、浙商经营技巧等,原来有些课程属于必修课的,现在都作为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择。

3.4 双证融通与模块课程进行衔接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即将学历教育规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群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和工作技能融为一体,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职业能力的训练和职业资格的认定。目前正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②显然,职业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结构中必须体现以“双证书”制为框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标准中。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取得与可以选择取得的资格证书作为毕业前提条件,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用证书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篇5

【关键词】物联网 模块化课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2-0019-02

一 引言

物联网技术作为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近年来已成为全球科技人员和政府决策部门持续关注的热点,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各国都在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格局,力图抓住物联网带动产业提升的战略机会。自总理2009年8月考察无锡提出“感知中国”到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中国的物联网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物联网是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庞大网络系统。作为一项战略性产业,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向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坚力量,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迫在眉睫。

二 物联网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物联网市场人才需求特征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物联网专业应培养具有物联网基本理念,具有物联网行业相对应岗位必备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物联网岗位操作能力、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物联网技术及物联网系统管理等工作的业务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设备维护、运营服务等企业,从事无线传感网、RFID系统、局域网、安防监控网等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维护工作。可从事的部门有各类物联网企业工程技术部、售前技术部、售后服务部;物联网系统应用行业技术服务中心;物联网相关行业网络产品、传感器、RFID设备、无线通讯设备的采购、营销、售后服务等工作。

三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它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学习模块、学科专业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方向模块三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1.公共学习模块

公共学习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由思想政治理论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的能力。

2.学科专业基础模块

学科专业模块全部为必修课,该模块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平台,为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奠定基础。主要课程有:应用数学、线性代数、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电子技术基础、现代物流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物联网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电路分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线路等。

3.学科专业方向模块

学科专业方向模块分为选修模块,学生可根据其学习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学科专业方向模块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自身特点,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和研究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模块学习。我们拟定了三个学科专业方向模块:(1)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模块;(2)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模块;(3)物联网管理和维护模块。

第一,物联网系统集成和测试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掌握物联网系统体系结构设计、系统调试的基本流程与技巧、无线网络基本知识、网络组建基本知识、硬件组装和维护能力、物联网应用软件测试方法、基本的测试工具。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是:系统软件、硬件、传感装置集成在一起测试,发现并改正单元设计中的错误,无线网络与移动设备的构建、组网等工作。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测试技术、组网技术、物联网系统开发、无线网络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

第二,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物联网相关知识、物联网相关产品的应用系统开发、RFID系统集成项目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嵌入式系统集成项目的开发和实施、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是:RFID解决方案研究、项目设计方案、系统开发和集成、工程设计和施工指导嵌入式系统解决方案、项目设计方案。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计算机网络、单片机应用、JAVA程序设计、RFID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物联网系统开发、无线网络技术、条码技术与应用、嵌入式系统。

第三,物联网管理和维护模块。该模块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有:通讯系统运行维护与管理的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的能力。

该模块的工作内容:系统维护与设计、物联网运行管理、物联网产品生产与检测、物联网系统运营与维护。

该模块开设的核心课程有:无线通信技术、现代传感技术、物联网应用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JAVA程序设计、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管理、企业网络方案设计等。

四 结束语

物联网产业作为未来的新兴产业,孕育着巨大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非常紧迫。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人才需求的分析,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物联网的最新技术,实现教学与就业的直接对接,为毕业后能够顺利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1):18~22

[2]叶健华、明小波.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8):54~57

[3]刘桂江等.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8~111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业务分类和资质管理》 应用型本科 “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与精英教育偏重学术型人才培养不同,大众教育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校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也应按照应用型体系来进行建设或设置。

GB/T 28158-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和资质管理》推荐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将国际贸易业务人员职业类别分为国际贸易业务运营类、单证类、财会类和翻译类四种,并对各职业类别规定了相应的职业资质要求和管理机制。该“标准”不仅为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指引了方向,也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设计提供了指导依据。应用型本科是将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培养模式,与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它更注重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而相比高职教育,它培养的人才又有更高的学历层次。“模块化”教学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形式,已成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本文基于“标准”构建了国贸专业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二、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按照“标准”中职业资质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培养方向应具备专业化、实践性与应用型的特征。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与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的基础能力、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三种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课程模块为基本单元,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该课程体系内容包括以下4个模块。

1.基础能力模块

基础能力模块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主要培养以下能力和素质:

(1)职业道德与政治思想素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思修、毛邓、形势与政策等。

(2)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育,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大学体育等。

(3)心理素质与自律能力。培养心理素质和抗压、受挫能力,课程主要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等。

(4)语言及人际能力。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课程或活动主要有:大学英语、各种讲座及社团活动等。

(5)安全与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拥有高度的安全与环保意识。设置的课程或活动主要有:消防演练、环保讲座等。

(6)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经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具备将经济问题量化为数学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应用、经济学、经济数学等。

2.职业能力模块

职业能力模块以基础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兼顾岗位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能力有:

(1)商务沟通能力。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信息的获取、与客户及对手有效沟通、商务谈判、理解国际商务文化、现代商务礼仪、化解矛盾与危机的能力,课程主要有商务礼仪、国际商务谈判等。

(2)外贸英语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利用外贸英语函电建立业务关系、获取订单、进行交易磋商的能力,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读写、商务英语口语、外贸函电等。

3.专业技能模块

专业技能模块以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为主,主要目标是力求符合“标准”国际贸易职业资质管理中的岗位要求,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1)国际贸易单证操作能力。使学生具备交易磋商、订立外贸合同、信用证及外贸单证阅读翻译与缮制能力,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训等。

(2)办理国际货物运输、报关报检及物流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为进出口货物选择合理运输方式、签订运输合同的能力,货物运输的能力,为进出口货物合理投保的能力,报关报检能力,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方法、精通国际物流业务、具有国际物流运作组织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运输与保险、国际海运运输实务、国际空运运输实务、现代物流概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报关与报检实务等。

(3)国际(外贸)结算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国际贸易业务进行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的能力,具备出口退税及相关核算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会计学、外贸会计等。

(4)外贸跟单能力。使学生具备根据外贸订单对货物从生产到出运进行全程跟踪的能力,包括寻找客户、设定目标、传播信息、推销产品、提供服务、收集信息、分配产品及承担各类单证的运转,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等。

(5)营销策划及管理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市场调研和分析的能力,营销策划、市场开拓、直接销售的能力及客户管理等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应用统计学、市场调查与分析、国际市场营销等。

(6)电子商务能力。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及运营特点,具备维护电子商务网站、网络营销、网络运营及电子商务创业的能力,包括的课程主要有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工作实战等。

(7)专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寻找客户、贸易磋商、签订合同的能力,组织履约、报关报检、制单装运、核销退税、处理争议,办理进出口实务操作和管理全过程的综合性工作的能力,包括的课程有国际贸易流程模拟等。

4.专业提升及拓展模块

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在知识结构上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型较强的特点,因而需要精简理论课程,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可探索性的对传统的、偏重理论的本科课程(如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投资等)进行“改革试水”,根据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适当精简教学内容,缩减教学课时,并转换教学方式,如采取讲座、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写论文等形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部分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等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及英语水平,开设双语选修课。此外,还可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训练,最终形成“零距离”就业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重视应用、重视实践的特点。

三、结语

教育部在2014年度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基于《国际贸易业务分类和资质管理》标准的国贸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体现了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建仁.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2013,(5).

[2]罗明.衔接国贸资质管理国家标准的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探索.大学教育,2013,(10).

篇7

[关键词]车辆工程 电工电子学 模块化授课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10-02

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电工电子学》教学内容与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完美结合,有必要对模块化授课体系进行研究。

一、电工电子学授课内容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两种流派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打破学科体系,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授课内容的全新组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高层次工程技术能力培养为准则,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重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的重新组合,凸显电工电子学课程经典理论知识点在汽车电子技术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以适用和实用为原则,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知识结构,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电工电子学课程的传统授课内容如下:

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

① 电路的作用与组成部分;② 电路模型;③ 电压和电流的参考方向;④ 欧姆定律;⑤ 电源有载工作、开路与短路;⑥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三章:电路的暂态分析

① 电阻元件、电感元件、电容元件;② 储能元件和换路定则;③ RC电路响应;④ RL电路响应。

第四章:正弦交流电路

① 正弦电压与电流;②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③ 单一参数的交流电路;④ 电阻、电感与电容元件串联交流电路。

第五章:三相电路

① 三相电压;② 负载星形联结的三相电路;③ 负载三角形联结的三相电路。

第六章:磁路与铁心线圈电路

① 磁路及其分析方法;② 交流铁心线圈电路;③ 电磁铁。

第七章:交流电动机

①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②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原理;③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电路分析;④ 三相异步电动机转矩与机械特性;⑤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⑥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调速;⑦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制动;⑧ 三相异步电动机铭牌数据。

第八章:直流电动机

① 直流电机的构造;②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③ 并励电动机的起动与反转;④ 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⑤ 并励(他励)电动机的调速。

第十四章:二极管和晶体管

① 半导体的导电特性;② PN结;③ 半导体二极管;④ 稳压二极管;⑤ 半导体三极管;⑥ 光电器件。

第十五章:基本放大电路

①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②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③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④ 射极输出器;⑤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⑥ 场效应管及其放大电路;⑦ 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第十六章:集成运算放大器

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简单介绍;②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运算方面的应用;③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④ 运算放大器在波形产生方面的应用;⑤ 运算放大器在信号测量方面的应用。

第二十章: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

① 脉冲信号;② 基本门电路及其组合;③ TTL门电路;④ CMOS门电路;⑤ 逻辑代数;⑥ 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与综合;⑦ 加法器;⑧ 编码器;⑨ 译码器和数字显示;⑩ 数据分配器和数据选择器。

第二十一章: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① 双稳态触发器;② 寄存器;③ 计数器;④ 由555定时器组成的单稳态触发器和无稳态触发器。

第二十三章: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

① D / A转换器;② A / D转换器。

二、模块化授课体系及案例分析

(一)模块化授课体系构建

以工程技术应用的实际需求为准则,将电工电子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体现授课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授课内容分割为如下模块:

1.基础元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一章和第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② 特殊电阻在汽车上的应用;③ 电容在汽车上的应用。

2.半导体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四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三极管开关电路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② 三极管构成的多谐振荡器及其在汽车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3.磁路及电磁器件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点火线圈;② 汽车继电器的典型应用。

4.交流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

5.发电机和起动机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刮水电动机;② 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 电动车窗电动机;④ 电动门锁电动机。

6.集成运算放大器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十五章和第十六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刮水电动机;② 汽车空调用鼓风电动机;③ 电动车窗电动机;④ 电动门锁电动机。

7.数字电路知识模块

这部分内容包含了《电工电子学》的第二十章、第二十一和第二十三章内容,引入的汽车电子技术知识为:① 汽车门钥匙开关或门开关闭锁、开锁动作;② 汽车防止键锁闭;③ 汽车转向灯闪光器;④ 汽车刮水器间歇控制器。

(二)案例分析

案例:在进行电工电子学课程基尔霍夫定律讲解时,融入汽车电子技术中“电阻的分压网络在汽车电路中的应用”知识,并以图1所示的汽车传感器电路中常用的直流单臂电桥――惠斯通电桥为对象,分析电桥四个桥臂电阻变化对桥臂电流及电压特性的影响,即可以对基尔霍夫定律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又可以进行如图2所示的汽车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电阻应变计式)工作原理的讲解。

采用类似的模块化授课方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视野,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模块化讲授,可以有效地实现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培养主动能力为主的转变,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解惑为主的转变,从以培养共性为主到以培养个性为主的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

三、结论

以模块化教育模式的主要思想为依据,结合车辆工程专业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所需的电学基础,实施电工电子学课程内容的模块化组合,形成与工程技术应用相一致的授课内容。构建了车辆工程专业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模块化授课体系,引入汽车电子技术应用实例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对电工电子学专业应用知识理解的加深,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方面的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郭朋彦,牛金星,高玉国.电子控制技术在车辆工程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4).

篇8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模块化英语教学 课程评价体系

一、引言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中外合作办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教育领域内出现的新生事物。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现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当务之急就是培养面向世界、具有较强国际意识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对于满足人们丰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等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壮大,高等教育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中外合作将逐步向更高层次发展。

然而搞好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英语教学。可以说学校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是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而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这一课程的评价体系。因此应该探索与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学相适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其次,由于现行各大出版社出版的英语教材普遍实现了模块化,每一单元以一特定主题为核心,构成一个小的模块。模块化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学科逻辑体系的束缚,使教学内容更趋于集中、细化,大大方便了教学。与此同时,也就要求其课程评价从内容、目标到具体实施方案也都要打破传统,体现模块化教学的特点,适应模块化教学的需要,否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现行高校中外合作大学英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1.忽视了高校中外合作英语教学的特点和英语的工具性质。中外合作办学的英语教育应该体现中外合作的特点,应为培养高级的国际性人才服务,所以中外合作的英语教学应该在夯实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的语言,它不仅是我们与人交流合作的一种必备的工具,更是我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完善人格的重要工具。而我们现行的英语评价模式,还是以测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这明显有悖于中外合作英语教育的特点和英语的工具性。

2.现行的评价方式将评价等同于测试,缩小了评价的内涵。所谓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它经历考试、测验、评价三个发展阶段,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形式。而现行中外合作英语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试、测验的方式,将评价等同于测试,缩小了评价的内涵。评价应该完整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具体说来,就是要动态地、完整地反映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反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3.评价主体、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反映真实情况。具体表现在:1)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基本上是唯一的评价权威,学生的自评、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以及社会其他主体的评价都被排斥。2)评价形式单一。基本上是以测试、考试作为评价形式;3)评价内容单一。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述几点都会影响科学、客观的结论的形成。

三、影响现行高校中外合作英语教学评价方式的原因

1.传统的教学观点根深蒂固。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学生被看作是一个可以塞纳知识的容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很难彻底打破。其教学目标就是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所以其评价方式也最适合用考试、测试的形式。

2.教学目标不明确。由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其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显得颇为复杂。原因如下:1)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其家庭经济原因,根本没打算出国,他们只是把中外合作办学当作他们上大学的一个跳板。所以对这部分学生的教学就应当以四、六级为目标。2)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个人英语基础也不错,出国动机较强。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当侧重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以通过托福、雅思为教学目标。

3.基本还是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目标是培养面向世界、具有较强国际意识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其对英语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必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育理论的研究,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四、高校中外合作模块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新思路

1.树立科学的教学评价观。教学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学生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评价应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高校中外合作英语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的持续发展和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2.立足于中外合作教育的目标。中外合作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向世界、具有较强国际意识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立足于这一目标,并结合英语的工具性质和学生的英语现状,制定符合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特点的英语教学目标。学生智力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和发展性,在对中外合作英语教学目标及评价体系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做到因材施教。既要帮那些英语基础好、有出国意愿的学生尽快通过出国语言关,又要照顾到那些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努力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积极赶上,不掉队。

3.开展模块化分级教学,建立中外合作模块化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1)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英语分级,小班授课。对于不同级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材及评价机制。小班授课,因材施教,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争取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英语基础与英语应用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以适应出国后的学习与生活。

2)教学内容模块化。在分级教学的基础上,英语教学内容实行模块化分工,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读、说、听、写等几种能力的整合和提高。具体说来,英语教学可以划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模块,以及雅思、托福两个补充模块(以选修课的形式)。每个模块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目标及评价方式,这样因模块施教,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各模块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

4.丰富各模块评价的形式。模块化教学的一个重要优点,就是它使英语的评价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各模块都具有自身的特点,所以适合其评价的方式也不一样。如口语模块。如果利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来评价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很不合时宜的。所以最好采取口试,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给出一个综合的口语成绩。其他模块,都可以试卷测试为主,增加学生自测、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评价内容也可以彻底改变一张试卷说明一切的看法,增加大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因素在评价中的权重。总之,多给学生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5.加强教师的自我发展。教师是英语教学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关系到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学习的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中外合作英语课程的发展。转变认识,提高自身水平,已经成为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师能回避的问题。加强自我发展,首先要提高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教学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一些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是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不仅使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主动思维、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而且使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学会学习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结语

课程评价是中外合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许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英语课程评价模式基本还是沿用以往高校传统的评价模式。有的高校虽然进行了英语模块化教学改革,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评价理论方面及实践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但也存在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问题,模块测验与课程标准的制定问题等)。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不断了解和吸收国外先进的评价体系,使之成为一个动态的、不断优化的、并能不断适应中外合作教育目标需要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冯增俊,唐兆良主编.WTO与中国教育[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陈贤忠主编.世界贸易组织与高等教育!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剑波.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课程开发

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根据商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将商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具体划分为三大模块,即素质教育模块、文化基础模块和专业技能模块。其中文化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由若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组成,而专业技能模块则依据专业技能特点,由若干子模块构成,每个子模块又由一系列的教学主题组成。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模块化,主要指商务管理专业技能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这样,就形成以商务管理专业技能模块为主干,文化基础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专业技能模块,是将原来的商务管理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按照新的理念和一体化教学要求进行重新整合而形成的教学单元。这种教学单元,我们叫做模块课程。模块课程在我国职业教育界是一种新的课程类型,并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笔者认为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以商务管理专业岗位群职业技能为基础,构建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这是模块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打破了原来将生产实习作为一门单独课程的传统,代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核心的结合企业岗位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这个体系由横向和纵向两轴构成:横向为一定等级职业资格专业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表现为技能模块一、技能模块二、技能模块三、技能模块四、技能模块五等,各技能模块之间呈递进式关系,且每一个技能模块都由若干等值交叉的链状教学课题来支持;纵向为同一专业技能课程体系从中级职业资格渐次递进到高级和技师职业资格,表现为中级技能模块、高级技能模块和技师技能模块。

各模块之间、模块内各主题之间,在内容安排上按照专业基础知识,后专业知识,再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合二为一,把原来自成体系的理论教学内容分解到模块和主题中去,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形成“专业入门知识准备实训操作技能鉴定”这样一个新的专业课程构建模式。模块之间和模块内部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层层推进,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和专业技能形成的渐进性。

二、按照工作结构设计商务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

引入工作结构的理念,按照企业工作流程来设计商务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工作结构是对工作过程体系的分解,工作过程体系是一个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不是按照知识之间的相关性,而是按照工作任务之间的关联性组织的。课程开发的两个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和课程内容的编排标准。

三、贯彻“理实一体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模块化课程开发原则

“理实一体化”原则解决的是专业理论课程和技能实习“两张皮”的问题。商务管理专业技能模块以训练课题为纽带,联系相关学科知识,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一定比例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的内容划入课题。学生在一个课题的学习过程中,将做和学进行有机结合,既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又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

“工学结合”原则解决的是学校教育和企业脱节的问题。每个模块教学课题的设计首先应考虑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且许多课题就取自企业工作过程,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对企业工作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匹配性。

“任务驱动”原则解决的是理论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个模块由若干课题组成,而每个课题必须是一个具体的可完成的工作任务。每个模块由若干工作任务来覆盖商务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通用技能和专项技能,包括一定的方法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最后用一个综合任务来整合各项技能,使之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四、进一步优化模块内容、设备和师资

优化模块内容是使各模块内的教学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核心就是明确该模块内的若干核心技能点,其余则根据学生特点、企业需求以及专业技能等的更新变化进行动态优化,在对模块的不断维护中保持模块内容的动态平衡性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根据模块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师资,解决的是设备充分利用和师资队伍建设新方向的问题。要使传统的一物一用变为一物多用,使学科型师资变成企业中的能者。有了这些,模块教学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加大商务管理模块化课程开发投入,组建团队开发模块课程校本教材,研发专用教学设备,建立一体化教学实训中心

学校应加大对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开发的投入,鼓励教师从教学课题开发入手,组建团队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对特别优秀的推荐到部教材办公室作为全国通用教材、规划教材正式出版。

六、进一步优化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路径,深入实践

为了更好地实施和推进商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开发,学校应不断修缮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路径。每个模块化课程由2名教师组成教学小组完成具体的模块化教学任务。教学小组根据教学标准制订授课计划,拟定实训场地和器材使用计划,按规范备课和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戴勇.高职模块化课程开发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4.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制约因素 多层次 模块化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长期发展纲要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在总结世界各国各种职业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基本特点。为此,高职院校开设了一大批应用型本科专业、高职专业和中职专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新一代高技能人才,最有效地在教学中实现工农结合等问题便摆在我们面前,通过分析研究现行实践课程模式,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质量方面着手来总结和归纳课程模式在体系建设上原理和操作模式,提出符合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的“瓶颈”

由于我国目前多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上是以改良为主,即对原有课程作“渐进式”修改,比照本科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计划来做补充,这就难免受到学位本科课程钢性结构的限制。实践课程开工不久,仍然难以做到跨学科、工学兼顾,难以对课程做模块化处理,难以适应职业类型和学生特点的多样性,难以应对职业结构的快速变革。这种上午通识教育下午职业培训的模式,难以解决职业教育体系多元化选择的问题。

(二)主要制约因素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区域发展及院校发展不平衡。

我国过去对学校的设置采取由中央和地方各级部门依各自管辖权限而设,学校缺乏独立自主性,同时现行体制下,相当多的学校不能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在教学目标上,也不能进行准确定位,常常是学校里学习不好的学生毕业后能创出一番事业,而那些在校学习较好的学生,毕业后却只能做个好职员。许多调查还显示,副业比主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学历与职业关系并不成比例。我认为这种现象的成因是在教育体制上,根源却在政府部门对高校的考核上。目前,政府各级部门对高校办学质量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高质量”的偏见,仅重视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等纯学术因素,而忽视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此外,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考核,其水平和质量的标准差别并不大,专家组今年考核重点工学结合,明年提出人文建设,导致许多高职院校高不成低不就,难以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2.部分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高职特色,课程结构不合理现象仍很突出。

随着高中段教育方面的普及,职业学校的生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职业学校生源好的时期,由于学生具备良好学习较深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其弊端未能显现,但在职业学校生源受到冲击,学生素质大幅度下滑时,问题就暴露出来了。表现在学生学习准备严重不足,他们对专业基础理论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兴趣不浓厚,课堂纪律差,不肯学习。当然,高职学生的厌学原因还有许多,所以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多管齐下,但对职业院校来说,核心抓手是课程改革。只有通过课程改革,设计出一套符合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课程体系,才有实施的基础。这也是研究探究课程改革实践的现实动因。

3.高职课程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影响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

多数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课程评价设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仅为课程评价而评价,多数学校在评分之后,评价结果只以数字呈现,缺乏鲜活的背景资料,对考核方案没有深度理解。学生的课堂实践、课后训练、课前培训都未纳入考核范围。这种课程评价缺少对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的分析和总结,更谈不上对教学的反馈、调整和改进,极大地削弱了课程评价的教学功能和反馈功能。

二、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一)高职教育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原理

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能力标准。学生通过选修课形式达到相应能力标准,进而取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一种创新教学体系。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上来说,提出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思路,有什么岗设计什么能力标准,进而选修相应模块教学内容,注意吸收中外经典、教学理论,如用建构教学理论解释任务驱动模块划分,用认知规律解释能力递进模块划分;在方法上,我们提出基于职业岗位工作流程的课程解构方法和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课程重构法。[1]如在课程重构法上分四步加以实现:1.对形成岗位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梳理,确定专业课教学内容;2.根据专项能力来划分专业选修课程模块;3.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从而形成课程标准;4.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二)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操作模式

高职院校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我们认为课程模块化包括四方面的操作模式:首先是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基础理论与职业能力运用用情景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模块,一个模块又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工作路径。其次是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课程标准引领专业知识,模块功能通过工作任务得以实现能力培养。每一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工作任务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再次,工作任务主要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单位任务,主要采取动作考核和行为描述进行考核,包括实践技能知识、技术理论考核及技能拓展训练等内容。最后是技能培训,参照国家的相应职业标准,明确培训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通过专业职业考核,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师队伍改革

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教师首先是课程专家,既要求个人素质上秉承新的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能够指导专业实践教学,又要求整个教学团队能够承担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技术应用研究的技术工程师秉承新的教学理念,打破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向动态、实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变,应用新型互动式教学和工学结合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和技术发展能力,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进行职业规划指导。其次教师要利用多种形式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不断更新职业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点编制模块化实践教学的课程标准,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和鼓励。最后从教学团队建设上看,争取成为学习型教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言传身教,以综合能力评定学生成绩,形成良好职业素养,最终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2]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模式创新之处在于:学生依照模块选修学分,通过课程标准实现对教学目标的管理,通过弹性学分制实现对教学过程管理,最终实现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它的课程以能力为学习单元进行组织,依据职业岗位形成能力体系;教师应根据职业能力进行组织和管理。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岗位兴趣和自身特点边工边学,学生按照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课程指南进行选课,这给学生很大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生不仅可以在对多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中,选择自己适合的职业发展道路,而且可以在一个专门技术上进行深入学习。构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是以技能考核为中心,不同模块采取不同考核方式;主要方法是教考分离,实行形成性考试(技能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考试(职业评价)的结合;主要途径是校企合作共建考核评价体系,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总之,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与核心首先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核心则正在于课程体系的建设,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整个课程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课程模式的开发,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使高职院校在市场竞争中以质量和特色取胜。

参考文献:

[1]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