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行业的市场需求状况

篇1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8103

1引言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自1980年恢复重建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经历了从缩小到繁荣,从国内到国际的发展过程。其中审计业务构成了我国事务所收入的主要部分。而同属于垄断竞争型市场的美国审计市场,则开始偏重于咨询,会计服务等非审计业务。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过度依赖审计收入,也使得审计市场趋于饱和,低成本之战愈益激烈。相对于美国各种非审计业务的发展,我国的业务发展显得较为被动。如何实现事务所业务结构的合理分配,与新业务的拓展成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到2015年要实现行业发展结构明显优化,大型事务所做强做大取得重大进展,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效果显著等与业务结构密切相关的目标,着力把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打造成高端服务业的品牌。可以看出,我国业务结构优化的问题被逐渐重视起来。与此同时,2014年注册税务师与注册资产评估师准入水平考试的取消,APEC的圆满召开,我国注册会计师仿佛迎来了新的机遇。

而改善与优化注会业务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合事务所资源,优化职业质量。从而促进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结构优化,实现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体系的完善。拓展事务所新业务,则有利于增加事务所非审计业务收入,扩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集中率。并且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专家行业,拓展新业务领域,能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发挥促进和保障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改变现状,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我国事务所业务结构优化,成为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2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结构现状

2.1中国过度依赖审计收入,且审计市场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

国际“四大”长期以非审计业务占收入大头。以英国“四大”为例,包括咨询在内的非审计业务在其总收入中占比2/3左右,这一比例为欧洲范围内最高。相比“四大”,我国本土事务所在非传统业务方面的竞争力相形见绌,但在2010年正式启动实施行业新业务拓展战略以来,差距正不断缩小。中注协于1月20日的《中国会计行业服务贸易发展报告》显示,本土事务所在非审计业务拓展的项目种类、收入规模均实现较大改善。2010年12月31日统计数据显示,非审计业务实现收入100.62亿元,占行业总收入由2009年的16%上升到27.81%。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业务虽有所增长,但相对国际四大仍有较大差距,依赖于审计业务的现状也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由此看出,我国审计业务所占业务收入比重仍然较大,在与国际认可度较高的“四大”竞争时,品牌意识不强,执业质量不高,竞争优势不大。

2.2地域发展不均衡

注册会计师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事务所的数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该表选取以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家数为指标,来衡量我国经济布局。我国事务所较多集中于华东、中南和华北地区。其中北京以620家事务所,占据我国首位。而排在第二三位的山东和广东地区,也有500多家。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三个城市在地域,经济上拥有较大的优势。而西南和西北地区事务所数量只占了全国数量的9.67%和5.9%,较之其他地区,数量较少,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沿海地区发展速度快于内地发展速度,东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再加上制度环境的差别,使得我国存在着地域宽广且市场化程度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同时也使得注册会计师对预算资金相关业务拓展不均衡。

2.3市场结构不均衡

对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市场结构分析主要是从事务所规模出发。一个市场总是由各种规模的企业构成,而不同规模企业比例的状态影响着市场的效率。(瞿旭、杨丹)2014年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前百家信息中,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数超过200人的会计师事务所43家,增加5家。注册会计师人数超过1000名的会计师事务所有5家,增加1家。大中型事务所在前百家中虽占有43%的比例,但中小型事务所仍是市场的主要构成。我国注册会计师市场结构呈现的态势是主要以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大中型以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所占比例极小。

此外,我国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有所增加。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有46家,较上年增加3家。其中,超过5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15家,增加1家;超过10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11家,增加1家;超过20亿元的会计师事务所有6家,增加1家。前百家业务收入占据我国事务所收入的大部分,而剩余的中小型事务所市场份额较小,数量较多,竞争激烈,出现同行间的竞价或者其他一些手段使得事务所收入有所减少的情况。

2.4新业务拓展进度较慢

2.4.1资产评估、工程、税务和司法鉴证四类业务资格临立,归属不清

作为非法定业务,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一定劣势。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与在位企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即它仅指新进入企业才须承担而在位企业无需承担的(额外的)生产成本。(J.S tigler,1965)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进行资产评估、工程、税务和司法鉴证等业务时,面临着行业壁垒。拥有相关资格才能进行相应的服务,使得注册会计师个人专业化要求提高,事务所人才需求加大,成本增加。而策略大师迈克波特认为的形成壁垒的因素,如规模经济和产品的差异化需求也使得我国事务所在面临其他中介行业的壁垒时,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2.4.2市场需求引导新业务拓展

Robert Ruekert把“市场导向”定义为一个经营单元:(1)获取和应用来自于顾客的信息。(2)发展满足于顾客需要的战略。(3)实施该战略以对顾客的需要和需求作出反应。事务所发展新业务,面临的顾客主要是企业、政府。而相关企业为获取较大利益,提供虚假信息,使得事务所所需信息质量不能保证。而企业所需的战略则是做大做强,依据市场导向理论,事务所需要发挥作用,给企业提供有利的财务信息。而事务所如果一味的追求市场需求,与其独立性相矛盾,影响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形象。

3我国事务所业务结构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3.1大中小事务所进行分层

(1)大型事务所以审计业务为主要业务,做大做强,打造品牌业务,立足本土市场,实行走出去战略,打开国际市场。在打造主要业务的同时,发展服务业务,重点服务上市公司,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鉴证咨询。

(2)中小型事务所致力于发展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和农村财务公开鉴证咨询服务。我国乡镇企业数量众多,但由于各种问题,企业财务人才匮乏,造成许多资源闲置。如何将闲置资源有效利用?对于相关知识缺乏的基层民众而言,他们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而中小型事务所可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此类业务,如投资咨询、记账等等。即避免了与大型事务所的竞争时资源不足的劣势,又为自身增加收入来源。

3.2加强区域合作

以东南沿海较为成熟的事务所带动中西部事务所,实现资源共享,跨区域合作。通过强强联合,战略联盟,形成区域合作网,打造区域型品牌事务所。积极发挥四川的总部金融基地会计服务、云南的服务桥头堡建设、北京的区域战略咨询、山东的安全生产鉴证咨询等业务,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这样不仅提高事务所自身竞争力,而且在合伙事务所的帮助下,事务所可以更快更全面的了解合伙事务所所属地区的各种状况,适时抓住东盟自由化,APEC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机遇,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立足于区域品牌业务,走向国际化市场。

3.3我国事务所要实施差异化战略,紧贴需求,找准定位

然后根据自身拥有资源,找准定位,形成自身独特业务(国富浩华刘鹏博士)以差异化战略,打造事务所市场竞争优势。事务所应了解掌握市场需求,利用自身可实现资源,积极开拓新业务。如发展网上鉴证业务,节能减排等创新行业的验资、咨询服务业务,推动创新、电商等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可发展针对政府,医院、高校等事业型单位的服务业务,促进财务的透明化,规范化,更好的为社会民众服务。中小型事务所可发展农村相关咨询服务,集中农村闲散资金,促进农村相关行业的发展。

3.4积极开拓新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1)大型事务所应该做到王军副部长提出的“五化”市场战略:市场化运作模式,品牌化营销理念,产业化经营方式,国际化战略思维,信息化技术支撑。

(2)中小型事务所具有数量大,规模小和种类多的特点,可以创新服务技术,开拓网上鉴证业务,理财,司法鉴定等业务,突出服务特色,重在做精做专,成为服务于中小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农村的主体力量。

3.5打破行业壁垒,整合中介行业资源,建立强大的数据共享资源

注册税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准入考试向水平类考试转变,意味着两者的体系逐渐向成熟发展。而整合连同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内的中介行业也变得可行起来。以协会为纽带,拉动三师合一,实现共赢。

3.6提高自身信誉和职业人员职业素养

良好的信誉是一个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如何建立良好的业内声誉是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面临的难题。事务所需保证了高质量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质量,即在执行业务时须保持高度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这无疑是对职业人员素养提出高度要求。

篇2

关键词:民办高职;会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78-01

一、引言

随着上海生源、全国生源总量的下降,连年下行的分数线实现了越来越多考生的本科梦想,同时让更多的考生产生了考取本科的愿望,坚定了迈向复读的脚步;高职,成为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心中的鸡肋。面对逐年下降的生源和不断发展的本科教育,高职应该认真思考:我们将发展成为怎样的学校?如何发展?我们的学生也在考虑:我将如何完成自身的发展?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扩招迎来第十五个年头,民办高职高专教育的规模逐年发展与壮大的同时,我们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想自身的建设问题了。作为高校当中实力较为薄弱的民办高职院校,不论是生源数量减少,还是参与公办竞争,面对的关键挑战实质是如何提高质量,把民办高职院校教育切实做“高”做强。

二、民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现状

经统计,以上海为例,现在13所民办高职院校中有10所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更是有语言类民办高职院校开始了会计人才的培养,形成了“校校办会计”的新格局,并且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在不断上升,那就说明来自家长和学生对会计这个专业和职业的期望,那么民办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专业定位、培养模式、培养结构怎样能够符合家长、学生和社会需求呢?

现以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被列为市级特色高职院校和上海市示范性民办学校,这对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保持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该校的会计专业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也是学院五个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三、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调查情况分析

从就业率看社会需求量:会计专业近两年的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就业率也是持续上升,并且连续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由此可见,会计专业在人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与潜力。

从就业单位性质看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用人单位的性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查反馈情况来看,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从外企、国企(事业单位)、民企、其他等四类来划分,毕业生所占比例分别为10.88%、10.18%、52.98%和25.16%,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起点较低,无法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较,所以应以专业定位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民办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财务部门,所以民企成为我们主要输送人才的方向。

从个人发展空间看毕业生就业层次:毕业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包括专业对口率、从事工作岗位、工作稳定性等。专业是否对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就业质量的高低。从这两年来看还是对口率较高的,都在80%以上,这主要因为会计专业的专业性很强,并且在校有会计实训课程,已经有较好的实践能力

从薪酬待遇看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抽样调查会计专业学生的薪酬待遇来看,大多数学生薪酬在2500元左右,这与从事行业支付薪酬的逐步性有关。大多会计类行业招聘人才,实习期基本在1500元左右,转正后升至2000-2500元不等,但经过半年至一年工作后,如果各方面业务较为熟练,并能独立完成操作管理的学生,薪酬待遇提升空间较为明显。从个人发展而言,在今后工作中薪酬待遇还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些情况:如外地生源及上海近郊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相对复杂,难度更高;部分学生从事餐饮、销售、营业员等临时性工作,稳定性较差;部分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对于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造成频繁跳槽,对工作满意度低下、人才资源浪费等。

四、完善会计专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仍有提高的空间,对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解决和完善,现进行具体分析和规划。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民办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就业质量:

1.根据民办高校自身定位及市场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民办高职会计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高职会计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来决定的;而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是根据市场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对人才需求状况进行预测来确定的,不能无的放矢,要对市场与社会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而且必须把学校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协调发展融为一体。所以应鼓励会计职业界积极参与会计教育的研究,经常向学校提供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疏通会计教育界和职业界的联系渠道,制定民办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2.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高职会计课程体系。加强会计专业的建设,结合企业需求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从原先教学计划中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发展为职业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教育模块、职业能力教育模块、职业实践教育模块四大模块。其中,素质教育模块增加《就业指导》课时,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思想观、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加强合理的调配;在职业能力教育模块中融入会计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可以成立“校中厂”,比如财务公司等等,利用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运用“教学载体产品化,教学环境真实化,教学人员工作化,教学管理企业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了新鲜感、责任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3.建立稳定而强大的师资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老师要参与学生实习过程、选派教师到单位实习、参与重大教学科研工作、多承担技术项目等等,具备理论与实践“双”能力,促进民办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竞争战略是事务所为了应对日趋复杂的行业形势,制定的长期性、方向性和根本性的计划。目前我国事务所面临着竞争与机遇并存的现状,竞争战略可以使事务所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力。因此,事务所如何理性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战略就愈发重要。

一、基于五力分析的视角对审计行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一)基于市场需求的视角来看

首先是需求的派生属性。客户企业本文由收集整理由于审计需求而聘请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要求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也提供非审计服务,从而实现节约事务所审计成本与客户企业经济成本的双重目的。

其次是需求弹性较低的属性。由于提交审计报告是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不管是否自愿都需要聘请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且审计服务的专有性很强,除了事务所,其他行业不能进行审计业务。所以,审计产品的弹性很低,审计需求不会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发生较大变化。

(二)基于产品的视角来看

由于审计业务有强制性要求,非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不得接办,具有较强的专属性。虽然会计咨询和管理服务类等非审计业务没有强制性要求,但由于其与审计业务存在较大的关联,事务所较之其他机构存在不可替代性和规模经济的优势,所以专属性仍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发现审计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和技术性。

(三)基于购买的视角来看

由于审计产品的重要性和技术性较强,购买企业在购买时会比较慎重,购买者一般都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审计市场购买行为可分为三种类型:1.直接重购。即被审计单位认可事务所为其提供的审计和非审计服务,决定后期继续与原事务所合作;2.修正重购。指审计客户出于特殊原因或对原事务所提供的服务不满意,决定后期聘用新的事务所;3.新购。指审计客户之前没有接受过审计与非审计服务,第一次聘请事务所为其提供审计服务。

事务所不同于一般企业追逐利润的属性,而因其特殊性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审计市场的状况不仅与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相关,还受新参加竞争的事务所与行业现有竞争者之间的抗衡等因素的影响。

(四)新参加竞争的事务所

通常认为,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越高,新参加竞争的事务所就越难进入,竞争程度就低,反之亦然。审计市场的进入壁垒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1.准入要求带来的进入管制。由于审计报告对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性,在各国,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要取得符合相关政策的要求才可以从业,都有很高的准入要求。

2.规模经济。在此,我们将审计市场人为区分为大客户市场和小客户市场两个层次来进行研究。在小客户市场,不存在规模经济壁垒。而在大客户市场,大型事务所在业务经验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都较之小事务所有明显的优势,更能吸引大客户。

(五)买方及供应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作为审计服务的购买方,一方面期望得到高质量的审计服务,另一方面期望在同等审计质量的情况下可以更低的费用。议价能力的只要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客户变更事务所的成本、客户对审计市场收费水平的掌握程度、单个客户的收费在事务所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事务所作为审计产品的供应方,处于垄断地位,因为大多数国家都规定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是法定业务,是上市公司必须接受的服务。但就某个事务所而言,其讨价还价的能了主要取决于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事务所的声誉及事务所的规模等因素。一般而言,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声誉越好其讨价还价能力就越强,相反就弱一些。

二、基于swot方法对事务所优劣势、机会及威胁的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1.更低的成本。本土的事务所相对于国外的事务所来说,在房屋租金、工薪待遇、日常费用等方面都能节约出较多的资金,因此,上述成本摊薄后可以给审计客户带来更低的成本。

2.熟悉中国经济环境与改革发展历程,对中国风俗习惯与国情的了解。

3.具备社会关系与人脉,具有丰富的来自于不同行业的客户资源,并保持顺畅的沟通。

4.收费低。从我国审计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国内事务所的审计收费比例明显低于“四大”事务所,有统计表明国内事务所的收费平均不到国外所得1/4。价格上的优势可以赢得一定的客户。

(二)劣势(weaknesses)

1.没有有较大影响力的本土事务所品牌。

2.本土事务所人才流失严重,人员流动性大,造成人才短缺,业务能力不高。优秀人才由于薪资和职业规划等原因更倾向于去外资事务所。

3.规模小。相对大型国际事务所,我国事务所规模均较小,造成审计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风险承受能力不强,无法形成规模经济。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独特的国情和改革:股权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制与重组,这些改革为事务所提供了机会,而企业管理模式的提升、政府管理潜在的增长需求也提供了相应的机遇。

2.管理咨询业务:当前我国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就意味着事务所为客户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方面存在着机遇和发展潜力。

(四)威胁(threats)

1.客户崇洋的心理。

2.审计市场尚不规范。部分事务所审计质量较低,没有遵守应有的职业操守,弄虚作假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社会公众与相关需求者对事务所的信心。

三、事务所最优竞争战略的选择

针对审计市场及审计产品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事务所的最优竞争战略是行业专长战略。由于事务所的资源有限,而审计需求又多种多样,事务所不可能涉足市场的每一个领域。因此,事务所应了解客户的行业特色,应具备提供特殊专业能力和特色服务的行业专长。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将彰显出更强大的作用。在一般的校园招聘中,财务会计岗位招聘的基本要求是具备会计从业证书,同时具备一定的财务分析能力和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对会计电算化的能力有较高要求。由于高校会计教育在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对于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以及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毕业生能如愿签约本专业职位的比例不高,体现了高校会计毕业生“难就业”;另一方面,由于会计行业业务不断攀升,企业对于会计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求贤难”的现象频频发生。“两难”之间的尴尬反映了高校会计教育与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脱节,暴露了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需求结构的失衡。

2会计人才培养策略

会计专业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除了注重理论教学外,更应在实践教学上下功夫。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各种要素,包括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学生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改进和完善,以期达到会计教学目标。

2.1课程设置

知识面狭窄以及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能欠缺,几乎是每一个会计专业学生的软肋。针对这些问题,要拓宽专业口径,大力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多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在会计学和管理学结合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开设的课程要具有“市场价值”。目前,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在会计电算化和财务分析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包括: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制定和运作会计制度的能力,在手工和计算机环境下处理会计信息的能力,在不同税收和法律制度下选择会计制度的能力。此外,还要使学生理解产品与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以及过程和机构,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等内容。

2.2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

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更好地引领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专业最新进展,意味着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应该有对世界市场的兴趣和关注,并着眼于长远发展。教师应是最新科技项目的参与者,最新商业报纸杂志的忠实读者,并与实务界和商界发展并保持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包括不定期的实习,咨询项目的服务,科研合作等。只有教师的发展被提倡和鼓励,才能利用教师的才能来创新和开发课程。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计专业学生必须接受较其他专业更为长期严格的学习和考验。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做法,实行交叉学制:经过两年大学教育后,在公司或其他相关部门实务学习一至两年,然后再到大学进行一至两年的学习。通过更具有激励性的课程和毕业后更好的前景来补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所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2.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目前,高校会计教育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将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有效教学方法引入和普及。在当今变化万千的世界里,课程教学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时间差缩短了。在教学内容上不应照本宣科讲授,而应适应社会环境并予以适当创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得更为重要,教育的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上。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生存”能力,必须超越传统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有效的案例和实践教学,把教师单方面的演讲变成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为主的双向式教学。此外,还可以开展有创意的教学方式:模拟教学,实例作业,商界联络,小组讨论,录像报告,评论写作,公司访问,等等,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经验,将课堂教学同实际场景结合起来,进行多方受益的有效尝试。

2.4加强信息沟通

在中国的会计教育中,会计人才需求方和供应方之间的关系链不紧密。近年来,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会计人才的供求状况。但是,由于会计教育部门对于人才市场上会计人才的需求不能够客观把握,出现了类似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表现为教育部门盲目放大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此外,高校关于市场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还有一些偏颇观点。出现了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规范,教学方法和内容不合理,会计人才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等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会计教育部门和会计人才的需求方之间的信息沟通,使高校会计教育与实际的人才需求相接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有关各方应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实务界和教育部门的“中介”作用。实务界作为连接会计人才和教育界之间沟通的桥梁,将会计人才的需求通过一定渠道反馈给教育界。同样,教育界也可作为实务界和会计人才沟通的桥梁,将实务界的需求纳入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并重视中国会计学会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相关会计团体在沟通会计人才供求方面的作用和影响力;各高校的会计系可通过定期举办相关座谈和研讨会的形式邀请实务部门的人员参与其中,积极掌握最新实际信息,以期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3结语

篇5

一、重视其特殊性

传统会计没有对会计行业做具体区分,特别是对金融行业,这使得金融会计制度在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其特殊性,考虑到金融行业特殊性,以加强会计制度的补充与完善。国家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打破行业之间界限,使会计制度尽可能规范,以提高信息的共享和可比性。在统一性要求下并不完全否定特殊性,特殊性是针对特殊行业的特殊业务来认定的,如何使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既符合统一标准又依赖金融行业特殊性,这是值得企业金融会计制度建设思考的问题。“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出台体现了会计制度的统一性,也使金融会计与企业会计并行,这凸显了企业会计的重要性,更利于金融会计制度的制定。

二、加强前瞻性

企业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度的制定需要实践来检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市场在科技带动下不断发展,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每天都有变化,这样会出现企业制定的金融会计制度跟不上市场需求步伐,这说明制度建设缺乏前瞻性,对企业没有实际指导意义。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时期,企业在制定金融会计制度时需要运用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指导,在向发达国学学习先进理念基础上进行制定制定,以增加制度的前瞻性。特别是对一些新兴业务,需要大胆进行创新,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制度与实际工作的误差,以保证制度对企业运营的指导。

三、加强制度细化

不论传统的会计制度还是金融会计制度,在制定时都涉及到细化问题。金融会计制度核算细化、操作规范化需要在符合前瞻性基础上符合国家法律政策要求。金融会计制度在建设时需要衡量各行业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想要实现细化、规范化和前瞻性并不是简单问题。各企业要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在法律法规指导下使金融会计制度与行业标准相结合,以制定细化的金融会计制度。现行制度标准下,法律、会计、金融核算三个层次是协调一致的,会计制度在制定时不能与法律、会计法等相违背。理论上会计制度与核算制度的协调不难处理,只要以会计规范业务为标准,在金融领域规范会计的确认事项、记录和报告方法,就可以实现金融会计制度制定的细化问题。

四、兼顾金融会计制度的灵活与适用性

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辅助是提高金融会计制度制定灵活性的基础,企业经营范围在扩大,产品和服务在增多,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兼顾金融会计制度的灵活性与适用性是加强企业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标准。金融会计制度的建设不能完善洞察企业发展业务的未来变化,但可以充分考虑灵活和适用性,以避免制度建设的频繁变动和调整。在金融会计体系的设置上灵活选择可以减少因制度不适应而带来的计算机系统的大幅度调整,按照国际通行的信息做好准备工作,就可以增加企业在市场运营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119-02

最近,从招聘网站的人才需求来看,会计职位需求量大,小企业需要大量财务人员。但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历比较低,和大量的专科、本科毕业生竞争没有任何优势,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不满意,就业竞争力下降。根据笔者所带的班级2012级会计毕业生就业来看,全班48人,拿到会计证40人,能独立做账的仅有10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25人。如何跟上社会的发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职会计专业应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呢? 笔者认为:从内部现状来看,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社会需求来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建立“有效”的专业知识体系

虽然会计专业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会计专业教材大部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处理上存在很多差异,中职会计专业的就业恰恰是面对各类小企业的会计等岗位。小型企业招聘会计的要求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的现状是:很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小型民营企业的特性,这既不符合当前中职学生本身素质特点,也不符合小型企业的要求。会计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大约80%的课时,操作知识偏少,而且大多是考查课,不是很重视。学生无法理解会计处理方法背后的内在规律,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发生的经济事项一筹莫展。同时,有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中职学生难度大,学生又花费不少的时间,对从事小企业会计工作很少用到,跟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的目标有点背离。

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效”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小企业制度为主,理论知识“够用”,技能“实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二、专业设置加大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

(一)重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

中职会计专业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大部分进校开始就以理论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点钞的指法,熟练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的点法,键盘录入达到“盲打”的基本要求,会辨别人民币的真伪。专业设置应重视数字书写规范,做到清晰工整,规范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制。

(二)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融为一体

理论知识方面,要熟悉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会进行对账和结账,能对企业运作有一定的了解,能根据企业特点,核算产品成本。会计专业课和技能课紧密联系,特别是要考虑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逻辑性,比如在初学会计课时,组织学生了解经济现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生产过程,在学习中可插入分段模拟实习,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再进行一个月的会计模拟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模拟操作资料的要突出系统性和综合性,一方面是应尽可能地涉及本专业主干课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综合财务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如:经理、业务、仓管、出纳、会计等岗位,还要突出与银行、税务部门的业务往来,便于流转实习。

(三)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相结合

虽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但是还要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践,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会计的核算规律,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软件来处理会计账务,全套的仿真经济业务,用手工完成后,再利用电算化进行业务处理,实验内容和结果相同,通过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对比训练,领会二者的异同和优劣,使学生既掌握动手操作能力,又学会使用信息化技术。

(四)实训室内建立校属的记账公司

通常的会计模拟实训中,往往是模拟实习资料不真实,与真实的经济业务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内容很快就过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太遵循做账的规范,或者

当成一种作业完成。学生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尝试在校内建立校属记账公司,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记账公司可分组接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手把手进行真账实践训练,以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为范例,全真的操作,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算化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

在专业设置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三、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力度

重视技能教学,不单单是在课程变化层面上,考试内容的变化,也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考试中,加入填制凭证、编制报表等操作题,要求规范书写,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其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加大分数比例。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试,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的“高级操作员证书”考试、教育局举行的“会计技能等级考试”等。

四、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老师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达到98%以上,但是教师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理论知识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缺乏,部分老师有财会工作经验,从教后长期脱离财会工作,跟不上会计政策发展。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口号或者是拿几个专业证书,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比如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有计划地送教师到单位的财务部门顶岗学习,同时,外聘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事业财会人员任实习指导教师,以起到很好的交流和传播作用。

虽然当前课程改革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大部分都基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忽视市场的需求,抓紧专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会计专业才能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丁静.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实践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2]邓慧.突破中职会计教学实训环节瓶之我颈见[J].职业技术,2008(7).

篇7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市场归属

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发展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基础,而近年来通过非审计服务收入比例可看出非审计服务市场的发展成了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主要部分。因而,对注册会计师的非审计服务市场的研究就成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研究的重要内容。由于目前我国非审计服务市场发展缓慢,会计师事务所主要业务仍是审计鉴证服务,我国目前对非审计服务的研究大多是探讨非审计服务对审计服务独立性的影响,尤其是管理咨询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对非审计服务的评价探讨的只有吴长勇( 2002 ) 介绍了美国审计总署GAO、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规则中非审计领域独立性要求主要差异进行了比较,为规范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提供了参考,并未对国外的这些非审计服务的准则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美国“安然”事件发生以后,迅速出台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该法案对会计师事务所在非审计服务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严格要求,法案关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非审计服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法案实施后引起了各界的不一反应。我们认为人为的强制性的改变非审计服务市场发展是非常不科学的。因此我们研究非审计服务市场的业务归属,以期能对中国的非审计服务市场的发展有些许帮助。

注册会计师和非注册会计师对非审计服务这一业务的竞争,经历了从最初的无意识竞争到现在的强烈争夺过程。我们认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非审计服务归属是可行的。

一、客观历史的发展要求注册会计师提供非审计业务

早在1831年英国破产法的出台就使得民间会计师大量介入破产清理工作。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前破产清理业务一直是民间会计师的主要业务,在英国1883年破产法规定了官方清算人,从民间会计师手中夺走了一部分清算工作,使得民间会计师的这一业务大幅度减少,逐渐退居次要位置。在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当时就有几家审计公司开始试行这种更广范围的服务方式,18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设置了协会的第一个管理咨询服务委员会,负责组织和研究管理咨询业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会计公司的角逐中,管理咨询业务成为胜负的关键。非审计服务是在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发展也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这说明在非审计业务产生最早和发展最好的英国和美国,从一开始就包括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范围之内。

二、从市场需求状况看,大批的企业需要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化非审计服务使企业迅速增值

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拥有准确、快捷、优质的信息,这已成为全球化经济公认的一个特征。然而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和安全性却时刻成为决策者们的心病,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导致不可估量的经济和精神损失。这就需要有一种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的质量,使决策者的损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程度降到最低。鉴证正是在这种经济环境中产生的。无论是网誉认证、系统认证还是养老服务认证都具有鉴证的性质,都需要为信息的可靠性做出一定的保证。因而,注册会计师在鉴证服务中的优势此时就明显的凸露出来。他们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能力、经验来分析判断信息的可靠性,按照一定的标准并通过一定的程序这些信息进行鉴证。

三、事务所自身发展的需求

首先是传统的审计服务市场的饱和和边际利润的下降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另寻出路。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服务一直以来都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业务。但随着事务所的增加和日益激烈的业内竞争,这一业务给事务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小,他们只能从非审计服务市场中重新开始;其次认证服务特别是咨询服务一直是注册会计师和非注册会计师职业之间的竞争焦点。管理咨询师、资产评估师、信息系统审计师都构成了对的注册会计师威胁;最后,对于我国的事务所来讲,虽然非审计服务目前发展迟缓,但随着中国的入世,国外事务所将会很快抢占我国的非审计服务市场,本来就处于劣势的中国所若不能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后果将会非常严重。正如叶少琴、刘峰(2005)所说“从国际竞争环境来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无疑也应当走多元化发展路径,在发展审计业务的同时,大力培育并拓展非审计业务市场,这种多元化服务不仅有助于减少事务所对审计业务的过分依赖性,提高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客户。顺应历史和世界之潮流,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这类服务。”

四、从非审计服务的内容上看,注册会计师有能力将这一业务做得更好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分为三个部分:认证服务、咨询服务、其他服务。美国注册会计师认证服务特别委员会定义认证服务是为决策者提供的、旨在改善信息质量或内容的独立的专业服务。这种专业化的服务涉及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不能被任何软件或是非专业的竞争者所替代的。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咨询服务准则说明第1号――咨询服务:定义与准则》定义咨询服务是执业者利用其技术能力、教育、观察、经验和咨询程序的知识提供的专业服务。其他服务则主要指税务服务。从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内容上看,基本上每一类服务都需要专业知识和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在这一领域具有相当大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造就了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专长;与客户长期交往中对客户的组织结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有了相当深的了解;执业过程中对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内部控制的评价培养了熟练的评价技能;历经百年的行业发展,树立了独立、客观、公正的职业形象。

注册会计师从非审计服务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涉足这一服务领域,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组织上也成立了各种各样的服务机构。在非审计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们积累了大量的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和宝贵的经验,并培养了良好的公共关系和高质量的职业信誉,注册会计师完全有能力比其他的服务机构做的更好。并且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为此仍在不断地付出努力。

篇8

我国税务是在税务咨询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些地区的离退休税务干部为帮助纳税人准确纳税,经批准组成了税务咨询机构,从事财务、会计、税法等方面的咨询工作。从1988年起,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逐步开展了税收征管改革,辽宁、吉林等地的一些地区结合征管方式的改变,进行了税务的试点工作。1993年,国家在税收征管法中明确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可以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并授权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具体办法。1994年9月,国家税务总局制定下发了《税务试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税务工作。

1996年11月,国家税务总局与人事部联合制定颁布了《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把税务人员纳入了国家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准入控制制度的范围,税务行业同注册会计师、律师事务所等一样,成为国家保护和鼓励发展的一种社会中介服务行业。随后,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制定并下发了《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和《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下发了组建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机构等文件,加强了对税务行业的管理。1999年,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中央及国务院领导的有关指示精神,开始对税务行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以促进税务事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税务制度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得以完善。税务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有序,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据统计,截止1999年上半年,全国共有税务机构4100多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已取得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的有2.6万人(不含1999年通过统一考试的人数)。从业务的开展情况看,据抽样调查测算,目前全国委托税务的纳税人约占9%左右,其中:单项约占70%,全面约占30%;在项目上,纳税申报约占30%,纳税审查占25%,税务顾问占18%,税务登记等简单事项占13%;其他涉税事项占14%。根据对六省市部分地区的3600户纳税人进行抽样调查显示:凡是委托税务的纳税人,其申报率为100%,申报准确率在97%以上,均高于纳税人的自行申报率和准确率;争议发生率不高于1%,低于未委托的1.3%。实践证明,税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配合了税收征管改革,使税务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委托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委托税务的户数还较少,比例还比较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如日本有85%以上的企业委托税理士事务所代办纳税事宜;美国约有50%的企业和几乎是100%的个人,其纳税事宜是委托税务人代为办理的;澳大利亚约有70%以上的纳税人也是通过税务人办理涉税事宜的。相比之下,我国税务的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当然,这与我国税务起步较晚有关,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因素。

二、税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税务作为市场中介服务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其发展速度受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两方面影响。我国税务行业发展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缺乏,有效供应不足。影响税务市场供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发展程度

税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世界范围看,实行税务制的国家都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愈发展,社会分工愈精细,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愈高,作为一种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能型中介服务便会应运而生并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充分,税务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影响了行业的发展速度。

(二)依法治税环境

加强税收征管、强化依法治税是税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推行纳税申报制度是税务产生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推行申报制度,某些纳税人才会出于自身专业知识、办税能力、纳税成本的考虑,以及为自身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寻找税务中介服务,税务才能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执法严格、处罚得力,是促进税务发展的外部条件。实行税务制的国家,一般都是征管方法较科学、征管手段较先进、处罚力度较大。如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对偷逃漏税行为普遍实行重罚。因此,许多纳税人因惧怕违法受罚而聘请税务人代为办理税务事宜。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尽管实行了纳税申报制度,但有些税务机关却擅自改变税款征收办法,如有些地区的税务部门扩大了核定征收的范围,把本应采用查账征收的固定业户也采取了定税、包税的办法,甚至出现企业所得税附征现象,即按销售收入和当地规定的附征率计算附征企业所得税。这种做法,影响了税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也使税务丧失了一部分市场,造成市场需求缺乏。在税务处罚上,虽然我国的税收征管法和刑法也规定了对违反税法行为和涉税犯罪行为的处罚办法,但由于某些执法者素质不高,执法不严,处罚不力,使得某些纳税人感到没有外在压力,因而缺乏寻找税务的内在动力。

(三)公民的纳税意识

纳税意识是人们对纳税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的反映,如什么是税收?为什么要纳税?如何纳税?不纳税要承担什么责任?等等。纳税意识的强弱,一般与人们的思想、文化、业务素质以及税收法律环境有关。如果纳税人综合素质较高,税收法律环境建设较好,纳税人就会对纳税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因而自觉履行纳税义务,或者因惧怕违法受罚而依法纳税。于是,某些纳税人便会出于自身办税能力的考虑而寻求社会中介服务。而我国某些纳税人纳税意识比较淡薄,纳税自觉性较低。有些纳税人存有偷逃骗税心理,自行申报不实,更不愿让人介入,何况还要在纳税之外支付费用。这种思想意识影响了税务业务的开展。

(四)税务制度健全程度

税务制度健全与否,是影响税务市场规范性的重要因素。实行税务制的国家,都有较健全的税务法规相约束。如:日本有税理士法,韩国有税务士法,美国有税务规则等。目前,我国的税务法规主要是《注册税务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注册税务师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限责任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和《合伙税务师事务所设立及审批暂行办法》等。这些法规,为税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出台较晚,法律级次不高,相应的约束力也较弱。另外,有关税务业务开展的规章制度尚不完善,缺乏质量监控,影响了税务的发展。

(五)税务机构运作状况

机构运作状况,如管理力度、执业水准、收费情况、社会形象等,是影响税务市场需求的重要因素。质量高,有效供给充足,将会拉动市场需求,从而促进税务的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税务运作状况并不十分理想,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税务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比较薄弱;各项管理制度不完善,执业秩序较为混乱,影响了税务的社会形象;二是有些地区凭借税务机关的行政权力,或以其他不正当手段招揽客户,占领市场;一些机构只收费不服务或少服务。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税务的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后果,三是层次较低,服务质量较差。据调查统计,目前税务机构的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只有18%,大专学历的占46%,中专以下学历的占36%。这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内相关行业比较也有较大差距。多数机构只是从事纳税申报、发票领购、小型业户的建帐和记帐等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至于如审查纳税情况、税收筹划等较高层次、较高水准的业务开展较少,质量难以保证,使税务工作在低水平、低层次上运转。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税务市场的拓展。

三、推动税务发展的对策

不难看出,发展税务行业,一要考虑税务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二要考虑税务的执业状况。从市场需求和有效供给两方面入手,并辅之以其他手段,激活税务市场,以此推动税务的发展。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会给税务提供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后,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机制,在公平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将其全部精力集中于自身的经营管理,对其他的社会需求,就要通过市场中介服务予以满足。由于国家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最终要统一到税收分配关系上来,因而税收负担的高低将会成为企业经营管理者非常关注的问题。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可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税法,于是便会产生委托税务的愿望。通过税务,既可以使其享受到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又可以避免因违反税法而受到处罚。

(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严格依法治税

1.积极推行以纳税申报和优质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型征管模式。取消税务专管员制度,强化查帐征收和纳税申报制度,加强税务稽查,从征收和稽查两个环节激发社会对税务的市场需求。

2.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各级税务部门应严格按照税法规定,依法办事,依率计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体现税法的严肃性和强制性。加大对税务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构成涉税犯罪的应及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严惩,使纳税人充分认识到税法的威慑力,增强纳税自觉性。

只有全社会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征税、依法纳税的法律环境形成,才能促进税务业的发展。

(三)加强宣传工作,增强纳税意识和意识

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税法宣传,使纳税人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懂得为什么要纳税、纳什么税、如何纳税、不纳税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等,增强其纳税自觉性。另一方面,要进行税务宣传,使税务部门、税务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充分认识税务的性质、职责和作用,增强意识。

(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保证税务制度化、规范化

1.建立健全税务制度。税务制度主要是税务的行政管理制度和行业管理制度。现阶段,应在继续执行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紧制定有关税务业务开展的具体规章制度,如税务工作规程、税务收费办法等;完善注册税务师执业准则,规范税务工作,约束人员的行为。

2.建立健全税务管理机构,加强管理工作。对税务行业的管理,一要靠行政管理,二要靠行业自律管理。这就要求各地税务机关把省级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组建好,发挥行政管理的作用。同时,组建注册税务师协会,制定自律制度,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各地税务管理机构应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部署,配合做好税务机构的脱钩改制工作,使机构尽快向独立的、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转化,以充分体现社会中介组织的客观性、公正性、独立性。加强对本地区的税务机构的执业指导、监督、检查,使税务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健康发展。

(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准,提供有效供给

税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如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发展。加强从业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拓展业务内容,开展高层次的服务项目,为纳税人提供高水准、高质量的智能型服务。

另外,国家应适当规定税务的法定业务,赋予注册税务师一定的查帐鉴证权。建议现阶段应作如下规定:

1.企业申请减税免税或申请退税时,应提供由注册税务师所在机构出具的查帐鉴证书;

2.企业申请延期纳税时,应提供由注册税务师所在机构出具的理由鉴证书;

3.企业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手续时,应提供由注册税务师所在机构出具的有关销售额和财务核算情况的查帐鉴证书;

4.企业办理土地增值税申报时,应提供由注册税务师所在机构具的有关扣除项目情况的查帐鉴证书;

篇9

关键词:社会经济环境;会计改革;会计信息

一、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总是服务于一定社会经济环境下的某个经济主体,而每个经济主体必然受一定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和制约而从事各项经济活动,所以会计总是与特定的经济环境相适应,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

(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我国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一方面为鼓励企业发展颁布了若干法规,为其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另一方面也将企业推向市场,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迫使经营者必须具有敏锐的经济头脑和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掌握市场需求、发展趋势,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是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新技术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上升。高技术附加值产品的生产数量、种类也有显著增加;同时先进的技术方法也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在生产建设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信息将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则是未来发展的战略产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信息的传播将变得更为快捷。

三是投资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由国家的单一投资变为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而且相继制定了若干保护投资利益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企业法》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此外,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吸引了不少外国投资。尽管投资方式、期限、额度不同,但他们毫无例外地都希望减少投资风险,取得较大的投资收益。

(二)新环境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第一、要求财务会计提供信息的领域必须拓宽。信息使用者要求提供的会计信息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既要反映过去的经营情况,又要预测未来的经营状况;二是既要正确反映有形资产的价值,又要如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三是既要提供财务信息,又要提供非财务信息;四是既要提供总部的信息,又要提供分部的信息;五是既要提供定量信息, 又要提供定性信息。

第二、要求财务会计处理和传递信息的手段必须现代化。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网络系统,从而便于各企业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外部使用者也可以便捷地获取财务信息。

二、财务会计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尽快完善我国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的法律体系是受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过去我国实行的是分部的、分所有制的行业会计制度,这与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完善会计法律体系的工作显得势在必行。另外,由于任何会计工作都要在会计法规的约束和指导之下进行,完善会计的法律体系既成为财务会计改革的准绳和主要内容,也是会计改革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不仅是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的必然要求,而且更是会计改革中必须首先进行的工作。

(二)规范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

第一、将信息技术、人力资源、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财务会计确认的范围,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目前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主要面向过去。上述三个项目的价值当前难以用货币准确计量,它们的价值是面向未来的,即能为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未来的收益又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使得它们在陈旧的会计模式下一直得不到反映。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它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我们有必要将其确认、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中予以反映。

第二、以附注的形式披露前瞻性的信息,并随着财务报表格式及内容的改革,将其纳入到报表中。由于目前财务报表格式所限,前瞻性信息只能在附注中反映,使得附注日渐冗长。今后还需改革报表形式,将前瞻性信息在表内揭示。目前的做法是企业编制预测报告,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后予以公布,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企业有意美化、披露不符合本公司情况的信息。强制审计虽不能完全消除预测报告存在的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可信度。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使用者更倾向于由企业提供前瞻信息,自己来作分析。

第三、增加中期报告和分部报告。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我们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更是应该适应这种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当今社会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近期信息,这就要求企业除了提供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外,还需编制较为完整的中期报告。其编制的时间可以以半年或一季度为期。同时,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一张综合的财务报告可能会掩盖内部存在的某些问题,因此,需要编制分部报告,分别反映内部各财务组织的经营业绩及状况,从而便于准确地分析整个企业的状况和经营成果。

第四、以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不确定性信息。为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及信息需求者的要求,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范围在不断拓宽,不仅提供财务信息,还要提供非财务信息。因为工业企业的一项生产决策、投资决策、甚至一次人事调动都可能影响投资者、债权人对企业的评价,而这些信息对上市公司来讲尤为重要。由于披露的不确定信息是管理当局主观判断作出的,所以最好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以保证信息质量。

(三)强化信息处理手段

一是加快电算化改革的力度,使更多的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一方面企业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增强变革会计操作技术的紧迫感;另一方面各行业的主管部门要给予指导和支持,各主管部门应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制定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纲要,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电算化。

篇10

【摘要】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大幅增加,高校毕业生这种优质稀缺资源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也面临日趋严峻的形势。本文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会计与审计专业近5年(2010―2015)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分析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探究提升高职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近年来,高职院校财经专业毕业生人数众多,在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大环境下,许多金融机构、企业以及事务所大量减少用工岗位,一直在招聘职位需求排行榜上领先的财经类专业,也出现了就业难、就业不对口等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毕业以后的生存能力,也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时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1、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特点

本文以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毕业生访谈等形式对学院过去5年(2010年-2015年)的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系统的调查统计。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专业对口情况、薪资水平、就业稳定性及就业地区等就业现状如下: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65%的毕业生就职单位为中小型私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而且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会计、出纳等基础岗位。

从事财经类对口岗位的毕业生人数占受访毕业生总数的45%,超过半数的毕业生从事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毕业生就业多数在山东省内地区,薪资水平较差。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占62.5%,2000元至3500元的占24.1%,3500元以上的仅占13.4%。

在受访毕业生中,有53%的毕业生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一年就跳槽的经历,有30%的毕业生有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6个月就跳槽的经历。毕业生工作的稳定性比较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毕业生就业倾向于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即使毕业生生源地为欠发达地区,毕业以后也不愿意返回生源地就业。毕业后选择留在青岛工作的毕业生为39%。

2、影响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

2.1 就业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但每年求职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并未减少,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并且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不易,对用工成本的承受力与劳动者期望值难以协调,增加毕业生就业难度。市场对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逐渐转向高技能人才,低端就业岗位用工难,竞争激烈。能够因此一方面财经类急需人才供不应求,另一方面财经类毕业生又供过于求,形成一种相对过剩。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的核心城市,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海运贸易等行业发展迅猛,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高职院校能否提供精准匹配行业特色和企业特点的人才,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能否符合行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2 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所需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基础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这种需求导致了大批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难的局面。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仅注重毕业生的学历、知识、技能,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察指标。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成为毕业生就业时亟待提高的能力。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毕业生面试时,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并不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而是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个人综合素质的短板。

2.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准备不足

大多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自身的定位和社会实际发展需要存在较大的偏差。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超过82%的受访毕业生期望自己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多数初级会计岗位的薪资都o法达到毕业生的预期,使得毕业生放弃了很多就业工作机会。而刚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工资待遇不高, 也是毕业生工作调换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30%的受访毕业生曾经有过在一家单位工作不满6个月就跳槽的经历。而且毕业生就业倾向于选择发达地区。但在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就业虽然工作机会相对较多,但刚毕业时的工作待遇和环境通常达不到毕业生的期待,在大城市生活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毕业生因为待遇问题频繁跳槽。频繁的调换工作无疑会增加毕业生就业以及职业发展的难度。财经类岗位对于从业者资格证书的要求高,各项资格证书是求职者职业能力的体现,也是岗位从业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所考取的资格证书数量较少、质量较差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一大因素。

2.4 高职院校专业培养存在缺陷

高职院校在培养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和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行业脱节,与地区经济发展脱节。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与行业的真实需求有差距。院校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较为雷同,不能精准匹配地区经济发展特点,缺乏专业特色。并且高职院校在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上缺乏个性化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就业心态的辅导,使得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期待与现实落差太大,影响就业质量。

3、促进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当前严峻迫切、不容乐观的高职财经专业就业现状及相应出现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从多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无论是深化推进校企合作、依托政府平台对财经就业大环境产生影响,还是高校进行自我完善,从学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进而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竞争优势,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都需要我们做到思虑周详、全方位提供保障。具体的措施如下:

3.1转变传统教育固态观点,树立新型教学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技术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应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为标准开展教育,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新时代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教育已从单一的、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走向复合的、有针π浴⒂星罢白饔玫木鸵抵傅冀逃。如果学校和毕业生还坐井观天、固步自封,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现象,学校不在学科教育中正确的引导,毕业生不及时正确的调整自身的求职心态和心理预期,抓住市场需求的关键,那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多重束缚,甚至偏颇方向。所以,转变传统观念是解决高职财经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3.2以行业需求为培养标准,实施有效校企合作

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应地域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关联度的提高,巩固专业基础知识,使学生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能较快提高,在工作中做出成绩。为了能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理应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将学校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机结合,采用校企联合,共同开发出财经专业人才的能力标准。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复杂工程,也是实现教育教学有效改革的命脉前提。具体细化来说,一方面学校应当邀请合作企业参与到日常的财经专业建设与管理中,参与到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等,能真正从实战实践的角度出发,为专业建设提供切合实际的宝贵意见。另一方面,在时间合适、经费允许的框架内,应竭力邀请合作用人单位里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财经专业技术人员莅临学校第一线,进行客座演讲甚至完成部分授课,运用他们有说服力的实战经验,有效地启发学生们进行深入思考,衡量自己与现实中企业财会人员要求的差距,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正,而不是到了应聘求职的环节甚至是上岗后才发现不足,到时候措手不及。而且学校应当积极利用第二课堂这一有利平台,通过假期实习、课外自学的知识技能、空闲课余时间的课外兼职等有效举措,来帮助专业学生们提高在未来职场的发展后劲。除此以外,院校能够在交流沟通的环节中加强校企合作的相互信任,充分利用用人单位的现有资源多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场地,也是院校不可忽视、应当竭力争取的机遇。

3.3突出高职特色,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这项措施主要是从学校的角度,通过提供一系列来自课堂讲解、校园协会知识技能推广、敦促课外自学等保障措施,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优势,以适应苛刻多变的市场需求。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宽广性和专业性的关系。所谓的宽广性,就是需要培养应届毕业生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扎实靠谱的职业能力和较为全面的素质修养。基于我院的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学生的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较大差距。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多财经专业岗位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胜任综合性的工作,如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法律知识等能力。因此,现实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强调“专门性”,更要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反思、拓宽专业口径,将专业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交叉性、复合性有机考虑,统筹安排,来适应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增强专业的适应性。

所谓的专业性,就是使毕业生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已经具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技巧。从我院会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多数用人单位都追求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招聘中感到专业人才难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专业技术不过硬,不能胜任岗位。即企业需要的专业职业院校没有,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与此同时,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不足、针对性较差。除了少部分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目标不精确、学习动力不足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一旦没有突出的专业优势,就很难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我们前期针对本校会审专业的调查报告也有力地证明了基本专业知识技能应掌握的必要性,这包括会计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税收核算与申报技能、会计电算化操作与维护以及统计分析等,重点学习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等,与此同时,根据大部分同学们所处行业及从事行业性质,开设《商业企业会计》、《中小企业会计》这些课程的学习是有必要的。

此外,加强高质量师资力量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及文化素养的积淀对于教师这种职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兼有职业素养传承的使命感。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光靠三尺讲台教学经验的逐年积累是不够的,也不具备推己及人的说服力。因此,学院可以聘用一批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从业人士充实到教学一线,也应大力鼓励、既有教师的自我不断进步、深造提高,更应该提供一系列完善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平台,倡导高职教师走到行业发展前线,掌握行业最新脉搏,带着真实可靠的工作体验感悟回到教学岗位,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3.4准确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观

这项措施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来通过内因改善个人就业状况。就业观念的狭窄封闭、思维固化促使财经专业学生的择业场所局限在常规会计事务所、记账公司等中小型企业,择业地点局限在山东境内,极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工作一年内的离职率依旧居高不下,对学生个人及用人单位带来双重损失,用人单位浪费了培训成本,而学生则要承担失业风险及再次求职的成本。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理应在日后重视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对学生思想觉悟、工作态度的引导,重视个人特色与发展,避免形式化,在财会专业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完善就业制度,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定向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拓宽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潘早霞,穆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辽宁丝绸,2012,(3):50-51.

[2]许晓惠.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6):220-223.

[3]饶培培.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现状与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204.

[4]贾彭芳.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的研究[J].超星期刊,2015,(13):228-229.

[5]肖铁峰,杨燕.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J].中国市场,2015,(44):108-109.

[6]刘宏,王月竹.如何做好会计类专业高职学生学历提升服务[J].职业教育,2015,(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