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保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保法律法规

篇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六年多的《动物防疫法》和一年多的《动物防疫条例》实施过程中,对我县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广大人民的食肉安全。现将我县近年来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实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基本情况

《动物防疫法》和《贵州省防疫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县政府及畜牧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依法防疫,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各级政府重视,把依法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口蹄疫、疯牛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的不断发生,县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越来越重视,把动物防疫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防疫。特别是去年我国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健全动物防疫领导组织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动物防疫各项管理制度及制定应急预案,应对突发疫情。三是增加投入,搞好储备。县政府增加了对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为防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提供了资金和物资保障。

(二)广泛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为动物防疫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动物防疫法》、《贵州省动物防疫条例》颁布后,县畜牧局及时组织干部学习、宣传、贯彻落实,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一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集巿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二是对养殖户和村级防疫员进行重点培训。仅2005年县畜牧局举办动物防疫知识培训班16期,覆盖全县屠商和规模养殖场(户)。三是深入农村进行宣传,组织县局、乡镇、村组干部进村入户宣讲,覆盖全县17个乡镇170个村1189个组,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教育,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依法防疫意识,普及了动物防疫科技知识,增强了法制观念和依法防疫的自觉性。

(三)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突出重点,强化执法。

为保障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在我县的有效贯彻实施,县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动物免疫、动物产地检疫等管理办法;县畜牧局制定了动物防疫员、动物免疫标识使用管理等办法,动物疫情报告、动物疫情监测制度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在健全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突出重点,加强执法,狠抓落实。

1、预防为主,强制免疫。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把动物免疫作为防疫工作的重点,采取措施,提高免疫密度。一是推行“双轨防疫责任制”。各级政府层层签订动物防疫责任书,确保防疫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免疫密度;畜牧防疫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免疫质量。二是建立动物防疫档案,实行一场一档,一户一档。三是实行无缝隙覆盖制。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的原则,搞好动物免疫注射工作,彻底消灭免疫死角。去年我县共免疫畜禽160多万针次,其中强制免疫100万针次,常规免疫60多万针次。

2、加强检疫,以检促防。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有效的防止病害动物及产品流入市场。一是强化动物产地检疫。凡没有免疫标识的动物一律不准出栏,2005年我县产地检疫数为10万余头。二是严把屠宰检疫关。在定点屠宰场派驻检疫员,严格查证验物,确保动物产品安全,2005年我县屠宰检疫数为4.9万头(只)。三是加强出县境检疫,严防疫病传入或输出,对进出境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查证验物和车辆消毒,确保动物疫病不输出、不传入,去年我县出县境检疫数为1.2万余头。检疫动物11多万头(只)、检疫动物产品45吨;

3、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和扑灭疫情。以县兽防站和乡镇兽医站为疫情监测站,落实专人负责疫情信息收集、上报,每村设立一名动物疫情观察员,加强监测密度,扩大监测范围,密切注意疫情变化,准确作出预报,及时组织防控。禽流感期间,我县启动了县、乡、村三级网络和畜牧业务部门、政府系统两条线的疫情报告机制,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确保早发现、早预防、早扑灭。

(四)加强动物防疫队伍建设

1、我县基层兽医站的现状

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2003年,县畜牧局从农业局中分设出来,成立荔波县畜牧局(加挂荔波县畜牧水产发展促进中心牌子),设立17个乡镇畜牧兽医水产站,村级设立39个产地检疫报检点(兼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点)。全县乡镇站共有畜牧兽医技术干部53人(局机关30人,共83人),缺编43人,均为事业编制。极级兽医员105人,聘用制。

乡镇基层站的建设和基础设施投入。2003年县畜牧局分设出来后,明确了基层站的性质、职责、经费(经费来源属于财政拨款)、人员和资产等,实行人、财、物“三权归县”、“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基层的畜牧兽医(水产)站,在县畜牧局指导下负责其辖区范围内动物疫病的防治、监测、诊断、控制、扑灭和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等兽医公益性职能工作,同时负责农户养殖技术指导、品种改良和牧草种植等畜牧公益职能工作。

2、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一是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建立了基本适应动物防疫工作需要的疫病监测诊断实验室,去年获得“冷链”项目后实验室技术支撑体系已初具规模。积极筹措资金,改进基层工作条件和基础设施。二是加强了对执法人员培训和考核,2005年以来,我县畜牧局共举办法律培训班10多期、技术培训班50多期,有130多名动物防疫监督员、检疫员和助检员参加了培训并进行资格考试,提高了业务素质。三是加强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长期在基层一线服务的兽医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整个动物防疫工作的好坏,因此,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动物防疫新形势,县畜牧局在经费有限有情况下仍挤出部分经费每年组织村级兽医员进行两次学习培训。2005共培训基层防疫员340人次。

(五)加强监督,依法查处违法案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加大执法力度,对w病、禽流感等实施了强制免疫措施,对猪瘟和新城疫等实施了计划免疫制度,仅2005年以来,检出不合格动物70多头(只)、不合格动物产品3000多公斤;查处动物防疫违法案件28件,3人被移送公安机关行政处罚。

(六)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保障了人体健康。

1、有效地控制了重大动物疫病。通过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提高了动物疫病控制能力和防治水平。有效地控制了牲畜w病、猪瘟、新城疫等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的重大动物疫病,避免了疫情的暴发流行,去年又成功地阻击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疫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降低,去年,全县生猪死亡率为4.7%,比1997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牛马大家畜死亡率为0.92%,比1997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家禽死亡率为11.1%,比1997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由1997年的10.23万头、6.54万头、2.15万只、42.14万羽发展到2005年的16.51万头、7.01万头、2.86万只、61万羽,分别增加61.39%、7.18%、33.02%、44.76%。畜牧业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小康建设的重要途径。

2、有效地保护了人体健康。一是县畜牧局重视畜产品质量,对人畜共患病加强监测、积极预防,较好的控制了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炭疽病等人畜共患疫病,有效的保护了人体健康。二是对查获的病害肉尸及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和动物产品依法进行无害化处理,保障了广大消费者真正吃上“放心肉”。三是积极指导养殖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为社会提供了放心畜产品。

二、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在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实施动物防疫法律法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有些条款实施处罚难度大,前有规定后无处罚条款,还有些问题在法律中没有规定或根本起不到惩戒作用等等,影响了《动物防疫法》的全面贯彻实施,亟待修订和完善。

(一)依法防疫意识有待提高。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尤其是乡镇的领导,没有真正贯彻落实“政府保密度”。二是农民认识不高,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不熟悉,拒绝免疫、逃避检疫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疫情发生后,隐瞒疫情,阻碍执法现象严重,病死动物尸体不能依法处理,传染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造成了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执法困难;同时受经济条件和农村“重养轻防,轻防重治”传统思想的影响,动物防疫观念淡薄,许多人还没有自觉接受动物防疫的自觉性,防疫人员上门防疫被拒之门外,甚至遭围攻、谩骂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不稳定,大部分素质偏低。我县的基层防疫员工资于2001年纳入县财政预算后一直未变(乡兽医864元/年,村防疫员400元/年),以现今物价衡量待遇较低,导致部分年富力强的防疫员流失,所以从今年春防开始,我县同时为配合村级兽医室建设,取消了乡兽医,从新选聘105名(精减人员提高待遇,1000元/年)村级兽医员进驻村级兽医室从事基层防疫、动物疫病治疗等工作。虽然通过精减人员来提高收入,但工作量也增大了,仍无法找到优秀的防疫人员和提高村级兽医员的积极性。导致大部分村级兽医防疫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技术较差;有些村主要靠“近亲繁殖”,子承父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素质得不到提高,诊疗水平、防疫检疫水平较低,一些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一些常见的疫病不会诊断,一些新出现的疫病不了解,致使疫情出现后,得不到及时诊断和处理,使疫情范围扩大。

(三)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职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动物防疫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定点屠宰,集中检疫”。由于商贸部门管理定点屠宰、畜牧部门管检疫、工商部门管打假(“注水肉”等),一头猪从进屠宰场到上巿经营有三个部门在管,当配合出现问题时易造成“白板肉”、“注水肉”上巿,无法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特别是基层兽医站职责不分,既履行防疫、检疫公益职能,又从事诊疗、治病经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动物防疫监督职能。

(四)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一是经费没有保障。依照法律规定动物防疫经费应当列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但由于县级财政和大部分乡镇财政困难,根本保证不了防疫经费的投入,因此达不到较高的防疫密度和较好的防疫效果。二是基础设施差。近年来,政府虽然不断的投资完善基层站建设,但总体上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部分基层站没有办公用房、住房,工作条件差,只能租用房子进行办公;大部分基层兽医站检测设备匮乏,诊疗技术落后,检疫靠肉眼观察,治疗凭经验诊断,难以正常开展防疫、检疫工作;无交通工具,而目前我县农村畜禽养殖主要是千家万户分散饲养,面广量大,基层兽医站缺乏必要的交通工具,限制了其服务范围及质量;办公经费不足,无法为养殖户服务提供便利服务,在一些乡镇,当地老百姓把兽医站工作人员戏称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一看原来是兽医站的。”

(五)动物防疫监督管理工作尚不到位。有的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不高,不敢执法、不善执法,对拒免、拒检、拒缴免检费的不能依法处理,使一些未检动物及产品流入市场。检疫执法难度大,巿场检疫中个体商贩的素质参差不齐,故意刁难检疫人员和暴力抗检的现象屡有发生,检疫部门在一定程度上较难取得其他执法部门的大力协助,又无执法服装,最终导致市场检疫困难重重。

(六)《动物防疫法》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上存在问题。《动物防疫法》至今颁布实施6年多,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设置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有的防治、动检、监督各自单设;有的其中两者合设。在单位名称上也各不相同,在单位性质上有的为全额事业单位,有的为差额事业单位,还有的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也有少数归行政系列。这些不统一性已严重影响了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职能划分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开展工作各自为政,甚至互相扯皮,本来是统一的法律,由于没有统一健全的机构和执法队伍,造成监管不力、工作的混乱,损害了防疫执法的形象。

2、《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养殖业生产的动物疾病实行计划免疫,实施强制免疫。但强制免疫造成的损害缺乏应有的赔偿保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补偿给畜民的补偿费严重偏低,导致畜民拒绝免疫现象时有发生。

3、《动物防疫法》没有把如宠物防疫、禽蛋检疫等没有纳入动物防疫范围。对无《动物诊疗许可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无处罚规定,尽管规定对兽医从业人员实行资格考试,对从业活动实行许可证制度,但由于《动物防疫法》对无证从业活动如何查处和追究没有规定法律责任,动物诊疗管理秩序始终无法建立和维持。

4、《动物防疫法》对大量存在的违法行为处理力度过低或无处罚措施。《动物防疫法》第46条规定的3种违规行为没有罚款规定,处理力度太低,违法行为人对处理费用由自己承担的规定不屑一顾。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拒绝免疫、不按程序免疫,不按规定清洗消毒动物运载工具、垫料、包装物,不按规定处置染病动物及其排泄物、病死动物尸体的情况大量发生,严重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更好地开展。第49条规定对拒检、逃检的违法行为没有处罚规定,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在查处此类违法行为时,只能补检,而不能惩处,缺乏打击手段和力度,致使拒检、逃检、转移、销售染疫动物(动物产品)等现象多次发生。第3条解释了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并没有明确解释种用动物及非种用动物,从外省购进仔猪、禽苗等进行饲养一段时间后卖出屠宰是不是种用动物?

5、《动物防疫法》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对检疫程序和检疫票证填写上没有明晰,如在出县境检疫上要明确“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上的有效期(本证自签发之日起xx日内有效)是指为运输期间的有效期,还是整个检疫行为的有效期?当检疫员开展检疫工作结束后,但经营户拒绝交检疫费或少交费时如何处罚?

6、《动物防疫法》对个人瞒报动物疫情无处理措施,一些个体兽医,隐瞒动物疫情,留病养医,扰乱动物防疫工作秩序,造成动物疫病扩散、流行。

7、在实际工作中,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应追究动物防疫违法人员的刑事责任,但在刑法中找不到相应的具体条文,往往只能套用相近条款,这样做在刑事诉讼中很可能败诉,因此有时就干脆不追究刑事责任,结果导致动物防疫执法不力。对谩骂、侮辱、殴打检疫人员、执法人员的行为《动物防疫法》中也没有明确指出应该按《治安法》或《刑法》中的哪条哪款进行处理。

三、进一步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随着近年来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国内外越来越重视畜产品安全,欧洲各国对畜产品采取了严格的限制,国内一些大城市实行了市场准入制度,严防有害动物及产品进入流通领域。要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各级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就必须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充分认识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对发展畜牧业、保护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克服重养轻防的思想,坚持抓畜牧业发展不动摇,抓动物防疫工作不放松,以防疫促发展,用法律保防疫,把动物防疫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同时各级政府和畜牧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形式,广泛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教育广大干部群众依靠科学、依靠群众、依法防疫,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强化养殖、经营等人员的防疫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动物防疫执法人员依法防疫、科学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快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步伐,强化执法主体监督检查职能。各级政府及畜牧部门,要对现有的动物防疫队伍进行整合,建立健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撑机构,尽快把乡镇动物防疫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各级政府要大力推动畜牧部门职能转变,强化执法监督职能,积极进行乡镇兽医站的改革,把经营性和公益性职能分开,充分发挥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职能作用。

(三)建立完善动物防疫经费保障机制。动物防疫工作作为公益事业,各级政府应当支持和保障畜牧部门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一是依法把动物防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及时拨付,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以及监督管理等所需经费落实到位。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的基础设施条件,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

(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动物防疫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监督人员的培训教育,使执法主体和执法人员树立服务意识、全局意识,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对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预报、防疫诊疗、控制扑灭等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建立严格执法、依法防疫的长效工作监督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动物防疫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违法案件,确保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

(五)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法规和规章。针对以上第二点第(六)小点提及的《动物防疫法》存在的问题,为适应动物防疫工作的需要,急需修改和完善。一是把宠物防疫、禽蛋检疫管理工作纳入动物防疫法调整范畴;二是合理确定动物强制扑杀补偿标准,尽快建立强制免疫赔偿基金制度,切实维护养殖户的利益;三是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规范动物粪便及垫料的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四是加大对拒绝检疫、拒绝强制免疫、满报疫情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执法权威。五是在出县境检疫上要明确“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上的有效期(本证自签发之日起xx日内有效)为运输期间的有效期,到达目的地后自然终止,由当地检疫员重新检疫方可上巿,现对这条规定每个县都有各自的理解,无法步调一致影响检疫权威性。六是把检疫和检疫收费程序纳入法律规定。

篇2

【关键词】财产保险 保险利益 风险转移 范围限定

一、财产保险合同的相关概念:保险利益与保险标的

作为保险合同的投保对象,保险标的是保险事故发生所在的本体,即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生命、身体和健康。在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中,保险利益沿用了2002年第一次修订后的保险法(下文称为旧保险法)的定义,将保险利益界定为: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保险利益限定了保险合同的可保范围,又将保险金额限定在了损失范围内,是财产保险合同的基石。

二、新保险法针对保险利益的法制评价

所谓“无利益无风险”,保险利益原则是财产保险制度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新型经济体下的经济关系,新保险法于2009年正式实施。

(一)明确了保险利益存在的时点。

新保险法对不同类型保险合同的保险利益存在时点进行了区分限定。 2009年新保险法12条对保险利益存在的时点进行了分条列是:“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新保险法不再要求保险利益时时刻刻都存在,新法只要求出险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即可。

(二)扩大了主体范围,明确了被保险人的法律地位。

新保险法第12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与旧保险法相比较,保险利益的主体由之前的“投保人”转变为“被保险人或投保人”,明确了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中的法律地位。新保险法将主体范围扩大至被保险人,保护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能获取相应赔偿。

(三)填充了保险标的让与时的保险空白期。

新保险法49条:“保险标的转让的,被保险人或者受让人应当及时通知保险人,但货物运输保险合同和另有约定的合同除外。被保险人、受让人未履行本条第二款规定的通知义务的,因转让导致保险标的危险程度显著增加而发生的保险事故,保险人不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经过修订,新保险法对保险合同转让由最初的“从人主义”转为现在的“从物主义”加让与通知的模式。新法下,危险未显著增加的情况下,保险人不能以投保人未履行通知义务拒绝保险合同的理赔。填充了保险合同的空白期。

三、新保险法针对保险利益规定的不足之处以及相关建议

新保险法对旧保险法的不合理处作出了相应补充完善,对保险利益方面的修订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新保险法的修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性,其并不能够灵活地针对实务中各种情形都作出细致的规定。本文建议针对实务中的突出问题,可以且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的出台辅以补充规定。新保险法的完善将更好的保护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利益,给财险发挥经济补偿的职能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对保险利益范围的界定较为模糊,可辅以司法解释做出具体补充规定。

关于保险利益范围的界定,各个国家的规定也都不完全一致。英美保险法主张“经济利益说”,即保险利益是可以用金钱衡量的利益;台湾学者多主张“利害关系说”,即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因出险而受损,不出险而获益;而我国新保险法仍沿用旧保险法主张“适法利益说”,即法律上认可的利益来限定保险利益的范围。较之前者,新法的“法律认可利益”过于原则化,不能灵活适应新生经济关系的发展,阻碍了财险范围扩大的脚步。如网游平台的“虚拟财产”,虽然已有财险公司推出与虚拟财产有关的险种,但是受制于保险法概念尚不清晰的因素,保险责任的认定、保险纠纷的解决途径等都存在障碍。针对此类缺乏法律条文形式规定的新型经济体,可以且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的出台将此类保险标的上的保险利益纳入可保范围,选取典型案例给出指导性意见。

(二)保险利益转移的时点模糊,建议司法解释明晰保险利益转移时点。

新保险法虽然明确了保险标的让与时,除效力待定情形外受让人自动取得保险利益的结果,但是并没有明确保险标的让与时保险利益转移的具体时点。实务中,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关于保险金求偿权的纠纷时有发生,让与人与受让人之间的纠纷不仅会增加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和财物成本,也往往导致财险公司理赔成本的增加。因而,可以且有必要通过司法解释对保险利益转移时的具体时点加以限定。本文认为保险标的所有权的转移时点和保险利益的转移时点并非总是重合,不应简单通过所有权是否已转移判断受让人是否拥有保险利益。建议可具体给出如下条款作为判断标准:若受让人已经承担了保险标的的主要风险和获利机会,就视为受让人取得了保险利益,无论受让人是否已取得保险标的所有权,法律规定或另有约定的除外。

作为财险合同的基石,保险利益立法规定的完善是保险法成熟的标志。法律条文的不清晰规定将会导致实务中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无所适从,不利于保险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新保险法的再次修订应考虑到实务中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法律用语,力求做到精确。

参考文献:

[1]吕岩,朱铭来.论保险利益原则在我国保险立法中的修订与完善[J].保险研究,2009,(3).

[2]徐翔.财产保险标的转让立法分析及两个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2,05.

篇3

关键词:要点;规律;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

一、解释要点,总结规律在一对一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所周知,在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很少有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只有在解题时才去推导,这会影响学生解题的速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问题的好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应用物理规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物理定理和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当做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一对一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探索物理知识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这种意识,并根据教师解释的要点和总结的规律,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解释要点和总结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示范实现师生间的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并掌握物理规律,并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光路图,明白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光经过凸透镜的传播和放在焦点的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学生在记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只要记住两条光线的传播,再记住光线可逆这一特点,就可以知道第三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作图的方式得出这一规律,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要点和规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规律。教师在运用作图法讲述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传播规律的具体做法如下: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两侧标出焦点和二倍焦距的位置,按照具体的物距要求用箭头画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吴国这两条光线在主光轴的另一侧相交,则该点为箭头的实像点,如果主光轴的另一侧光线是发散的,则其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箭头的虚像点。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凸透镜成像图很容易看出,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是光学部分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把握不了,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只要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出每种情况下物体所成的像,并对其加以比较,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此外,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凸透镜呈现的规律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辅导和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设计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并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理教学活动,并从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重视对物理要点的解释和物理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

总结: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要点的解释和对规律的总结,化繁为简,将冗长的物理知识和沉闷的物理公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各章节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突出物理知识的连贯性,从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物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准确的把握物理知识的重点,按照规律学习物理知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还有点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相关知识要点与物理规律由W生自己解释与总结,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文清,郭玉英,贾永.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

[2]周小燕,吴娴.高中生科学解释能力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思考

中图分类号: D9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181-1

自从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以后,水土保持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日益丰富和全面,水土保持学科的理论、体制不断完善。水土保持工作在环境建设中水土保持生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我们发现在监督执法实践中,水土保持法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修定势在必行。以下将探讨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有关问题。

1 关于执法主体问题

水行政主管部门是现行水土保持监督的执法主体,由中央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确定的负责水行政管理和水行业管理的各级水行政机关的总称。水土保持规划须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水土保持规划,须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水土保持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在监督水土保持执法过程中水土保持机构对同一管理对象有两个执法主体。因此建议在修订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时对执法主体予以详尽解释,以避免执法主体的间的“执法打架”。

2 关于管理体制问题

流域管理机构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近一、二年内完成全国、七大流域和省级水土保持监测规划,2006年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二期工程,建立布局合理、覆盖全国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状况实施及时、准确、持续的监测,形成标准统一、定量准确、技术先进、时效性强的水土保持监测系统,建立水土保持定期公告制度,建立并完善全国水土流失本底库和动态数据库,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立健全各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培养专业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人才,制定数据采集、信息管理、设施设备条件等监测技术标准,建立健全监测工作年报制度,实现监测预报技术的规范化,建立监测机构和监测人员资质管理,提高监测质量和水平。在水土保持执法过程中,由于执法主体不一致,管理体制的不健全,而引起争议,从而严重阻碍流域管理机构的行政执法。因此,建议应明确水土保持法中流域管理机构的管理范围和职权,以及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赋予流域管理机构相应的权利和职责。

3 关于监督管理问题

在监督一章水土保持法只有三条,属监督的真正内容只有一条,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政府相关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主要是行使全方位的监督职责,因此监督管理应包括监督机构、监督人员、监督资格、监督程序、监督执法标志、社会制度、检查制度、收费管理、监督手段、被检查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各监督管理机构的权限、水土流失的协调处理、技术标准、项目监督管理,执行情况的监督等方面的内容。在监督一章关于监测的内容里仅有一条,对于建立预报公告制度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进行了明确,却表现出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理应对网络布局原则、监督机构资质、监测数据上报形式、监测机构的职能、监测内容、公告制度、公告内容及公告权限、设备和数据要求标准、资料审核等规定进一步明确。

4 关于治理问题

水土保持应把治理水土流失区的分类与标准作为重点,确定重点监督区、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划分的标准和依据。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

5 关于法律责任问题

强化执法,加强监督管理是保护重点治理成果,提高治理效益的有力措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三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迫切要求,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遏制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现象再现,从而早日恢复优良的生态环境。

流域管理机构或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现场制止违法行为应授予一定的强制权;加强对水土资源的保护;对构成犯罪的,增加犯罪的规定和处罚;增加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额度;对造成水土流失拒不治理的、拒绝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或检查时弄虚作假的、拒不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水土保持设施未经验收擅自投入使用的、拒不缴纳或拖延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等违法行为,对相应的法律责任都应分别明确。

篇5

关键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机制创新

1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全民医保制度的推进实施,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不断增大,群众参保积极性和参保人数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管难度也随之不断增大,其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日益明显。医疗保险基金系统性风险的不断加大对医保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而言,当前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保基金监管的法律意识淡薄,制度保障缺位。医保基金的监管必须以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医保基金监管的法律和制度是医保基金监管过程和监管行为的准绳,也是医保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规范。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专门性的医保监管单行条例,也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对医保监管行为进行约束和规制,导致部分定点医院以及执业医师在执行医保管理规定时法律意识淡薄,一味追求自身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甚至存在医院或医师与不法分子相互勾结串通骗保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医保基金的运行安全。(2)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的政府职能缺失,行政监督机构职能交叉。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在基金支付方式、监督管理等政策规定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参保人员盲目求医和医疗保险费用居高不下。医疗保险基金运行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而现实中往往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缺乏沟通和信息不对称,造成医保基金运行中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程序。政府作为医保基金监管的主体,在医保基金监管方面的职能缺失使得医保基金监管形同虚设。各行政监督机构的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使医保基金监管难以形成合力,监管效果不理想。(3)医保基金监管信息化建设落后,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价与反馈机制。信息化是提高医保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医保基金监管效率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医保监管智能系统,各个地区往往结合自身特点自行开展医保信息化建设,造成各统筹地区之间信息系统的平台接口标准无法统一,医保信息化系统的兼容性较差,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在医保基金监管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和完善的信息公开机制,医保基金的社会监督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效力,针对群众投诉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评价和反馈机制,造成医保基金监管流于形式。

篇6

一、进行医保基金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具有的实际意义

具体有以下几点:其一,进行医保基金的财务内部控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医疗保险事业继续发展的基础。其二,能够借用对相关的医保财务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最高管理层进行标准化以及制度化水平的提升。其三,对于基金风险的防范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分析医保基金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基本现状

(一)医保基金筹集方式相对较多,难以统一管理

医保基金收缴方式多种多样,医保基金涉及的管理部门相对较多,并且需要走的流程也十分复杂,再加上各个部门信息传达不及时,因此可能会出现延迟等问题,导致医保基金管理相对困难。

(二)医保基金增值能力相对较低,难以保障基金收支平衡

医保基金的增值能力十分有限,资金筹集形式主要是采用现收现付制。医保基金收支主要是由医保管理机构独自运作,而地方相关财政也没有列入补助行列,再加上参保单位经济效益与缴费意识都相对较低,难以保障基金足额到账。

(三)医保基金筹集成本相对较高

医保基金筹资成本相对较高,有些地方区域可能会存在资金挪用等违法行为,再加上当前医疗机构行为不够规范,使得基金管理产生较大问题。

(四)管理方式仍然不够完善

由于医保基金收缴程序与流程相对复杂,因此可能会产生数据传递延迟等状况,再加上财务对账制度仍然不够完善,会计核算业务量十分庞大,会计电算化资金管理模式与方法有待改善,应当及时对医保基金进行调整与管理,加快会计电算化与网络信息化建设,从而保障医保基金的稳定运行。

三、完善医保基金财务内部管理制度的应对策略

(一)增强对基金筹集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基金稳定运行

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基金财务政策对医保基金财务进行严格管理,并使用地税协议委托的形式进行医疗基金收缴,地税协议委托的主要特点是收缴成本相对较低和资金缴纳率相对较高。构建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和体系,确保医保基金的稳定运行,构建网络监管平台,通过网络平台监测医疗基金的动态变化。借助于医保网络平台能够定期监测医保病人的实际状况以及用药效果等,确保病人的基础权利不受到侵害。借助于网络平台能够清楚的了解到基金筹集、使用、存储以及支出等状况,使得资金支出和收入明细更加透明化,保障了医保资金的安全,当出现基金截留与挪用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时,应当立即进行追查,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加强对基金使用和分配的管理,维持着基金收支平衡

根据我国当前医保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医保基金保护政策,使得医保基金使用与支出更加规范化,制定处罚标准,若是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处罚当事人。与此同时,还应当对医保组织机构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检查,当发现问题时应当立即进行处理,避免出现更大的违纪行为。当出现问题时地方相关财政部门与政府部门应当和银行进行相互协调,并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做好医保基金管理业务。对于医保基金的使用与分配都应当加强管理,减少基金管理出现超支或者结余等状况,维持着基金收支平衡。

(三)提高资金投入力度并建立健全财务审查机制

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与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医保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地方财政补贴制度,使得财政支出比重逐渐提升。开拓医保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医保资金投入,不断拓展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并开拓至合资与私营企业等。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与机制,使得财务账簿更加准确和真实,从而能够全程记录着基金的使用状况。形成财务内审机制,定期审查基金账目与会计凭证以及账户使用等,要求银行账户实际支出与实际收入相符。与此同时,还应当不定期的核实医保结算数据以及报销数据等基金业务数据,保障财务支出与收入符合真实状况,从而确保医保基金稳定且健康运行。

(四)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上的应用,让财务管理与核算更加的快捷和准确。会快电算化管理使得会计核算更加的标准和规范,有助于提升财务管理的基本水平。由于医保基金资金量相对较大,再加上所覆盖的范围相对广,而资金核算任务量也十分巨大,借助于会计电算化能够及时并准确的处理财务信息,规范财务凭证填制。因此,各大区域应当积极推行会计电算化,使得财务管理工作趋向于网络信息化。

篇7

一、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学习重点,有效提高广大干部职工法律素质。

根据我局“四五”普法总体规划和县委普法办的具体要求,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普法学习,并始终将此项工作作为局内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年初制定了普法计划,并认真实施。针对“四五”普法工作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我局严格按照规划的安排和计划,在抓好全体职工学法用法的同时,着重抓好局内领导干部和执法监察人员的普法工作。在每月至少一次的职工集体学习中,专门安排一些法律法规的学习内容。半年来,我局干部职工学习了《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行政许可法》、《××××××自治县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在工作中,坚持把学法、普法和依法行政相结合,自觉依法办事。根据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展政务公开渠道,规范政务公开内容,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制定了《××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了公开、透明、高效、规范政务公开制度体系。

通过学习使全系统干部职工基本具备了现代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法律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全系统干部职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实现了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用段管理的转变,全面提高了依法行政的水平。为进一步促进我县劳动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按照目标规划,狠抓落实。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篇8

关键词:法律法规;汽车尾气;法规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机动车的保有量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人们的影响最大,已构成威胁人们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关注生存环境的组织和个人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相对于技术改造等工程手段来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控制尾气排放的首要手段。

我国关于汽车尾气排放控制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几部法律、几部地方性法规、若干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只有广东省制定了专门行政法规两部《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广州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规定》;政府规章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备案管理办法》、《全国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管理制度》、《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机动车污染排放防治技术政策》等,这些法律法规有些是九十年代制定,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机动车尾气污染的增加,环境承受能力的下降,原来的标准已不再适合现在的情况,并且,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中的条款使法律效力大打折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执法部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样使相关机构、社会组织、媒体和百姓也能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依法监督,共建和谐美好的环境。

一、出台专门性法律法规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基础上,建议我国出台一部专门性行政法规,一方面可以将《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原则性的规定细化,增强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工作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为环保部门提供法律依据,在执法中有法可依,提升其在治理尾气污染过程中的管理地位,同时,也应明确交通、公安、工商等几个部门与环保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分工明确,确定各部门的执法位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确定机动车新车、在用车的检测制度、召回制度;第二,明确各类制度的内容与执行依据,如召回制度中,应明确规定满足召回的机动车条件,召回的机动车使用年限、对于召回机动车给予的补贴政策与奖励制度等,都应有明确具体的规定;第三,规定环保部、工商部、交通部、公安部等部门的具体工作内容,明确环保部的领导地位。第四,明确并公开燃油税用途。通过“鼓励生产消费,限制上路使用”来实现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及排放的减少,最直接的方式是燃油税的实行。与此同时,所征税费应当公开透明,可设定每月的信息公开制度,将所征收税费明细向公众公开。不仅如此,应当借鉴国外的使用途径,将所征收税款用于公众医保、教育、交通建设、新型机动车研发等方面,实现对机动车尾气污染“从源头到终端”的循环治理。

二、完善在用车辆检查与维护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机械工业局以及科学技术部联合《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首次提出了在用车检查与维护制度,凡是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尾气排放标准的机动车,禁止上路。虽有明文规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适得其反。很多地方政府借测试之名,一味只管收费,而测试技术却并不符合法律规定,甚至有些检测员既非专业出身,出无专业检测知识,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腐败却随之而来。因此,除了要加强在用车检查与维护制度的法律依据,更要使检测技术与检测人员专业化,可以开展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课程,定期检测机器设备的运行状况,同时,也应该给予生产厂商一定的期限维护,真正实现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而非一味的只管收费。最后,应缩短检测年限,我国法律规定新车每两年检测一次尾气,第七年开始每年检测,不利于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只有缩短检测年限,机动车使用者才能切身的体会到符合标准的重要性,才能快速淘汰不符合标准的机动车,还大气环境清洁。

三、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尾气排放标准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环境标准是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标准政策是社会规制政策的一种。虽然我国更新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的速度快,但仍然不及欧盟的排放标准高。我国的油品标准与国外相比也是相差甚远,因此,应提高我国排放标准,鼓励新技术、新能源,加快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法律建设。具体建议以下几点:第一,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不能盲目的引进欧盟的排放标准,但也不能一味的降低标准,应当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属于我国的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第二,加大处罚力度。我国对于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的处罚力度偏轻,限期治理的处罚不仅会继续污染大气环境,还会使违法者信奉“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怪相,而我国对于环境的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则种类繁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吊销许可证以及行政拘留等。行政责任由小到大,力度逐步加大。对于不改正违法排放尾气的,环保部门可按照法律规定的处罚数额,根据不同的车型进行“按日累计处罚”,加大对其的处罚力度。

四、完善奖罚制度

奖罚制度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手段,是引导消费者购买低油耗、零油耗机动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最有效途径。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可以对于购买低油耗、电力机动车型的消费者适当给予消费补贴;对于购买大排量、高油耗的机动车型的消费者,可通过征收高额税费来给予相应惩罚。此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交通拥堵大国,拥堵后低速行驶的机动车排放量比正常速度行驶的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要多很多,因此,可由政府环保部门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禁止发动机空转”等相关条例,即机动车在拥堵的道路上不应空转该机动车的发动机,违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参考文献:

篇9

一段时间以来,享有医疗等社会保险的人遭遇交通事故后,其损害赔偿的数额应否扣除医保支付的部分,致害人能否因被害人享有医保而免除责任,已成为此类案件审理的热点。“维权在线”记者最近就接触到了这样一起交通肇事案件:

事故回放

某市66岁的退休工人张某和老伴晚饭后在小区外面马路边的人行道上遛弯儿。当他们行至离某公司大门500米处时,才与朋友喝了一斤多酒的柳某开车从此路过。醉眼朦的柳某突然从身后向他们撞来,结果张某的老伴幸免,而张某则被撞成重伤住进了医院,先后花去医疗费等4.5万余元。经交警认定:该起事故的全部责任由柳某承担,张不承担责任。柳某对此认定没有疑义。由于张某加入了社会医疗保险统筹,享有医疗保险待遇,社会保险机构从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中给他核销了2.9万多元医药费。在理赔问题上,肇事人柳某只同意承担张某医保没有核销的医疗费1.6万元和误工费、营养费、交通费等费用,对医保已支付的部分,柳某以损害赔偿以受害人实际损失为准,张某不能获得双重赔偿为由拒绝赔偿。为此双方闹到了法庭。法庭支持了张某的请求,判处柳某对张某的全部医疗费4.5万元等损失承担全部赔偿责任。法庭认为,柳某不能因为张某获得其医保统筹基金赔偿而免责。

依法说案

医保统筹基金赔偿和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两种请求权的法律基础是不同的。因道路交通事故导致人身损害赔偿的请求权的基础是侵权行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即赔偿权利人以《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民法通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相关的规定,主张损害赔偿的请求权。而医疗保险统筹基金赔偿的请求权的基础是《劳动法》和有关社会医疗保险统筹等劳动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另外,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等是依据相关行政法律法规实施的,工伤待遇、养老保险待遇,其投保职工与相关社会保险机构之间形成的赔偿关系是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而因交通肇事引起的受害人与致害人之间的损害赔偿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因两种请求权的基础不同、两种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张某有权获得双重赔偿。

篇10

【摘要】农民工――一个在社会在城市建设中默默贡献力量的特别群体,他们离开农村的土地,来到城市打拼。承担着社会中最为辛苦的工作,却由于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诸多不健全之处,劳动权益和社会福利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无从解决。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保障 建议

目前我国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民工参保率低、退保率又很高,企业漏保现象,社会福利更是少之又少。造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维护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籍制度障碍仍然存在

一直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城市户口隔离暂行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有深远影响。虽然后来相关法律法规失效,户籍管理制度不断放开,但是实际上这种户籍障碍仍然存在。对农民工的就业以及子女就读都存在歧视,很多的工作岗位对农民工存在种种限制,即便可以就业在薪酬上也会有不利于农民工的区别对待,更谈不上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二)相关立法不健全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维护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立法,没有完善的相关立法,农民工的权益很难得到国家强制力的实际保护。当前我国立法还是不健全的,一方面表现在,与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的立法欠缺,我国没有专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鲜有的相关法律条文也只是分散在《宪法》、《劳动法》等法典中,另一方面表现在,农民工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律立法层次低,相关立法主要是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通知等,期法律效力等级和权威性不高,带来就是执行效果不佳以及农民工维权难的后果。

(三)社会保险流动续保不完善

当今农民工社会保险问题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农民工参保率低,退保率高。由于r民工群体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其通常无法实现在同一地区持续续保,而农民工的迁移导致不得不中断续保。我国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又缺少一个能够不间断在城乡、区域间转移和接洽社会保障关系的管理机制,这就导致了农民工就业过程中,投保不及时,退保率高,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四)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低

农民工群体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中常常处于劣势,从事的大多是最为辛苦和危险的行业,社会保障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的欠缺以及对挣钱养家的迫切使他们出现短视行为,进城务工是为了更高的收入,他们意识不到社会保障对自己身的重要性,认为拿到现钱是最为现实和保险的选择,因此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而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二、完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几点建议

(一)实行户籍制度改革

不合理的城乡户籍制度是妨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绊脚石,为了实现人口自由流动、农民工进城务工不受各方面的歧视,必须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大中城市要逐步放宽落户限制,降低农民工在大城市落户门槛,对于小城市、城镇落户可基本完全放开限制,落户无门槛,实现农民工自由流动,平等就业,从而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平等,使农民工享受到现代城市无差别社会保障的福利待遇。

(二)加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完善的社会保障立法是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我国当前的法律显然是欠缺的,除了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较少,真正关系农民工的相关条文更是鲜见。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以及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可制定《社会保险法》,构建起我国较为成熟的社会保障法体系,在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真正维权。在加强社会保障的立法时还要特别注意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欠缺可操作性的立法无疑是对法律资源的浪费,不但不利于农民工维权,反而会损害社会利益。

(三)建立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保护一定要针对这个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农民工从业领域的特殊性,他们在工作中面临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健康及医疗。因此,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应当围绕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两大核心建立。工伤保险方面,要建立全面的工伤保险制度,企业要按规定为农民工办理工伤保险,并按照《社会保障法》规定及时缴纳企业应为职工支付的工伤保险费用,为农民工普及工伤保险在职工工作中的重要性,确保在工伤事故发生后,农民工能够及时得到相应的赔偿和治疗。医疗保险方面,要根据农民工具体不同的情况进行投保。在城市就业稳定且就业年限较长的,可与城镇居民统一参保,享受城镇医保体系的待遇,对于就业和收入欠缺稳定的农民工群体可为其设置宽松多样的医疗保险规格,农民工可根据自己能够承担的保险费用进行参保,这样的医疗保险制度更利于社会保险制度惠及更多的农民工。

(四)提高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维权能力和水平

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其从事的大都是城市居民刻意避开的脏、累、危险性高的工作,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在社会上的发言权较少,要提高这个群体的社会地位,改变他们维权难的困境,就要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为他们普及我国当前与他们的社会保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当自身权益受损失拿起法律武器维权,为他们开设费用较低甚至是免费的技能培训课程,方便他们从事更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农民工的社会提高了,法制观念增强了,维权的意识和水平自然不断提升。

三、总结

由于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还未得到有效维护,要改变城乡户籍制度的不平等,立法不完善,农民工维权无力的局面,就要加强完善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有农民工群体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水平。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群体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靳雄步.我国农民工群体特征及社会保障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杨文杰,秦加加.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保障现状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14: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