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企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06 17:4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企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行业企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博弈;合作

工业制造企业与渠道流通企业是整个药品价值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推动了产品价值向顾客的传递。史普博(1999)证明在正的交易费用前提下,流通企业的存在有助于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交易双方的效率,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推动产品价值向顾客传递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共同创造消费者剩余的过程,但同时也把他们之间如何分配消费者剩余的问题完全暴露出来。作为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交易主体,厂商之间的利益冲突永远没有停止过,他们之间的博弈永远没有停止过。近年来海王与著名OTC品牌药冲突,南京医药与合作多年的西安杨森分道扬镳均是由于交易双方在博弈中无法获得合理利益产生的结果。那么,影响厂商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能否实现厂商长期共赢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以一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为上述问题提供合理解释。

一、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模型条件假设及经济意义

第一,假设制造企业1与流通企业2是整个药品价值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博弈的两个参与者,双方合作次数不限,可以选择合作,亦可以选择不合作(一方背叛另一方而寻求与其他替代者合作)。

第二,假设制造企业1与渠道商业2具有有限理性以及信息不对称、谋求私利强烈的驱动等原因,博弈过程中双方是否参与合作完全取决于合作与不合作结果的利益大小。

第三,假设两参与者为维持生存需要,必须在合作中获得最低的收益为制造企业Rc1,流通企业Rc2,如果低于各自的最低收益,必定选择不合作而选择与其他替代方合作,因为低于最低收益的一方如果继续合作则必定亏损而退出合作。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共同分享消费者剩余Re,流通企业获得消费者剩余部分为Rb,制造企业获得消费者剩余部分为Re-Rb。Re的大小由制造企业产品影响力、专利保护的排他性以及产品流通环节价格稳定性等原因共同决定,大品牌具有很强的自主定价能力,所产生的越大;Rb的大小由流通企业规模以及对下游终端的渠道控制能力决定,控制力越强,流通企业合作定价中话语权就越大,所要求Rb就越大。

第四,假设如果一方背叛另一方,则将受到相同惩罚P,制造企业选择不合作可能会部分货款无法收回或支付合同规定的违约金等,流通企业选择不合作可能会损失年终返利、促销费、广告赞助或支付合同规定的违约金等。但不合作一方在期初就选择了替代合作者,选择不合作一方可以从与替代企业合作中获得收益Rb1或者Re-Rb2,选择合作一方仓促选择替代合作者,因此当期只能获得最低收益。

第五,虽然两个参与者都签订了合同,但是否能够履行合同并不确定,假定制造企业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θ,不履行合同的概率为(1-θ);流通企业履行合同的概率为γ,不履行合同的概率为(1-γ)。

二、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模型建立与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确定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之间的博弈为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博弈,制造企业1的混合战略为(θ,1-θ),流通企业2的混合战略为(γ,1-γ)。两参与者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制造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V1(σ1,σ2)=θ[γ(Rc1+Re-Rb)+(1-γ)Rc1]+(1-θ)[γ(Rc1+Re-Rb2-P)+(1-γ)(Rc1+Re-Rb2-P)]①

=γ(R1c+Re-Rb)+ (1-γ)Rc1-(Rc1+Re-Rb2-P)=γ(Re-Rb)-(Re-Rb2-P)②

令=0,则可得γ*=③

流通企业的期望收益函数为:

V2(σ1,σ2)=γ[θ(Rc2+Rb)+(1-θ)Rc2]+(1-γ)[θ(Rc2+Rb1-P)+(1-θ)(Rc2+Rb1-P)]④

=θ(Rc2+Rb)+(1-θ)Rc2-(Rc2+Rb1-P)⑤

令=0,则可得:θ*=⑥

因此,双方博弈的混合纳什均衡策略为:σ*=σ(θ*,γ*) ⑦

如果制造企业选择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1(1,γ)=γ(Rc1+Re-Rb)+(1-γ)Rc1⑧

如果制造企业不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1(0,γ)=γ(Rc1+Re-Rb2-P)+(1-γ)(Rc1+Re-Rb2-P)⑨

制造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为:V1(1,γ)≥V1(0,γ)⑩

将⑧、⑨代入⑩可得:γ≥{11}

即γ≥γ*时,制造企业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反之,制造企业选择背叛。如果制造企业具有强大定价权,Re很大,那么制造企业选择合作的要求就更加苛刻。

如果流通企业选择合作,其期望收益为: V2(θ,1)=θ(R2c+Rb)+(1-θ)Rc2{12}

如果流通企业选择不合作,其期望收益为:V2(θ,0)=θ(R2c+Rb1-P)+(1-θ)(Rc2+Rb1-P){13}

流通企业选择合作的条件为:V2(θ,1)≥V2(θ,0){14}

将{12}、{13}代入{14}可得:θ≥{15}

即θ≥θ*时,流通企业选择的策略为合作;反之,流通企业选择背叛。如果不合作所获得的收益很大,也即外界诱惑很大,那么流通企业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就变小。

因此,交易双方合作的概率完全取决于合作利益与不合作利益大小。

三、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博弈简要结论

第一,一般不存在长期双赢状态。在目前鱼目混杂的医药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未处在行业垄断地位,竞争非常激烈,双方的替代者众多,自身的话语权都比较弱,无法控制对方。每一次交易都可能出现不合作现象。

第二,加大违约惩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合作意向。如果企业具有较强的定价权,那么可以对交易方实行较大的违约惩罚,从而提高交易方合作意向,但只要外界有足够的诱惑力,选择背叛将是最终的选择。

第三,提高交易对方合作意向关键在于提高自身的实力,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制造企业如果能在产品质量、产品差异化、社会公关、消费者服务和教育、品牌传播和公益活动中加大投入,培养优质名牌产品,成为消费者首选,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控制流通环节中价格稳定性,那么将大规模提高消费者剩余价值,同时也降低流通企业选择背叛而与其他制造企业合作所带来的收益,这必然大幅提高流通企业合作概率。同样如果流通企业增加资金和提高管理水平,建立优质分销网络,形成区域垄断者,具有无法替代性,也必然提高制造企业合作概率。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史普博著;张军译.市场的微观结构[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篇2

精益管理概念起源于汽车生产行业,后来逐渐被推广到企业管理中。在煤炭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能够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也有利于对煤炭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资金流动空间,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

2精益管理内涵

精益管理即将精益思想应用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精益思想也就是在煤炭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对煤炭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具有明确的认识,并对其可能造成的结果进行预知。以确保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进而将外部环境对其干扰降到最低。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对人员、设备、资金、原材料、时间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并提升企业的市场认可度及客户满意度。在煤炭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实施精益管理,能够提升煤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契合。

以煤炭企业为例,其精益管理的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提升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并将煤炭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非精益化管理模式下的煤炭企业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比如,客户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不认可、产品生产不达标导致的积压和浪费问题等。精益管理能够对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普遍问题进行解决,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并提高其整体运营效率。[1]

3精益化管理的理论依据

3.1闭合管理

闭合管理即建立高端管理模式,它以程序化管理为基准,并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在煤炭企业管理中实行流程控制和量化赋值等,进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闭合管理的实施原则是使目标、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和反馈等为一体,进而对精细化和闭合式的管理流程进行确定。

3.2人本管理

人才管理是将企业员工作为煤炭企业的主体,并对其进行理解和尊重,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煤炭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对职工能力和心态的关注度。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能力,并对其工作过程中的状态进行改善。人本管理是煤炭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核心要素。[2]

3.3岗位价值管理

岗位价值管理体现在岗位职责划分和煤炭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平等性。精益管理背景下,煤炭企业要改变传统管理理念,通过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对企业员工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岗位精益管理能够避免煤炭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人才和资源浪费,为企业创造更深层次的价值。

3.4系统效率原则

精益管理背景下的企业生产效率取决于煤炭企业各项机制的完善、协调和良性运转等。其既有人为因素的作用,又与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密不可分。系统效率管理过程中的任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煤炭企业的整体运作效率。企业负责人要将精益化管理理念应用到煤炭企业管理中,并建立闭合系统,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3]

4煤炭企业精益管理的实施过程

首先,企业相关负责人将煤炭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进行细分,经过层层传递,将岗位职责按照矿、专业、区队、班组和个人的原则进行细化。进而将其进行指标层面的细分,包括安全指标、财务指标、创新指标和经营管理指标等。然后,结合各部门的职能,将工作目标进行部门绩效指标分解,最终形成岗位绩效指标,以促进煤炭企业精益化管理的实现。

其次,煤炭企业应用数量指标对可量化环节进行规定,使煤炭企业员工对企业目标具有清晰的认知。企业负责人要对组织机构进行确定,并对企业领导进行权限的划分,使其在煤炭企业日常运作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在煤炭企业基层管理过程中实现区队的自我管理,确保基层职工在人力和财物管理方面的自主性。除此之外,改变传统的区队长任命形式,由职工进行选举,在煤炭企业内部实现精益管理。

最后,将制度化管理和程序化运作应用到煤炭企业日常管理中,实现其精益化。管理人员要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实现煤炭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人文性。使煤炭企业在日常发展过程中具有正规的组织机构、精益化管理团队和技术保障等。同时,煤炭企业负责人要建立安全自主管理体系,制定相关的考核目标,从基层选举管理人员。使煤炭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管理流程更加简单化,以确保在煤炭企业管理中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位。[4]

5煤炭精益管理具体实现策略

5.1制定岗位标准

首先,煤炭企业要健全岗位职责体系,将岗位职责落实到位。企业负责人要确保岗位职责的覆盖面和其量化标准。其次,工作标准体系。不同的岗位,其工作标准体系是不同的。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个岗位都有其各自的工作特征和职责范围。煤炭企业负责人要立足于工作要求、工作创新和纪律性等,将煤炭企业日常工作中的相关标准落实到位,使其细化成每一项不同的工作内容。

5.2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是实现煤炭企业精细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使煤炭企业日常管理中的执行、监督、考核和反馈等责任制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关联性的整体,进而实现对企业日常考核制度和考核内容的细分,从而建立一套公正、透明和规范的考核体系。

5.3建立问责管理体系

煤炭企业实现精细管理,要对其管理过程中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企业负责人在闭合管理实施过程中,对整体闭合管理状态进行检查,确保其合理性。并将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以督促企业员工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最大程度降低煤炭企业日常运营和管理中的失误率,使其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性得到保障。[5]

6煤炭企业实施精益管理的现实意义

煤炭企业的运营环境和工作环境都比较复杂。员工长期处于复杂的井下工作状态,工作压力比较大。同时,煤炭企业员工素质也得不到保障。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其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在煤炭企业实施精益管理,能够改变其传统粗放型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煤炭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运作环境中,对其整体行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能够降低煤炭企业运营和发展过程中的成本,提升其整个业务流程的规范性。

篇3

领导能力是一种通过一种非强迫的影响力去形成企业的目标,定义企业的文化,激励员工的行为。领导的方式有三种,即专制式的领导,民主式的领导和放任式的领导。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之中总会遇到一些危机的时刻,然而一种管理的变革是否必要,是一个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了。Toyota是在世界范围内成功管理的范例了,丰田公司董事会主席奥田硕是一位出色的管理家。他对丰田的独特管理将通过管理的各种方式在这篇文章中得到充分的分析。

Question 1

When it comes to leadership style, Awan and Mahmood (2010, pp.259) stated that the autocratic leader controls the teammate and uses unilateralism to achieve a goal. The relationship creates passive influence in management. Hence, the autocratic style is inappropriate in majority organization. However, autocratic style has unique advantage in some special environment.

Involved as another necessary part of leadership style, democratic style is widely used. Although the democratic style sounds reasonable, it is a sword of two edges. Starrat(2001,p.341) said that democratic leader consults his teammate for making decision however he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his team. A good democratic leader should give teammate enough liberty to achieve team’s goal though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e participation and freedom in organization. However, the democratic leadership maybe create confusion in management. Hence, the key point of democratic style is separate leader and teammate’s duty and right reasonably.

Last but not least, laissez faire sty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agement as well. Bittel(1989) maintains that laissez faire leader does not interpose the affairs of teammates slightly showing the control in the group and participation of leader is low in the activities of followers. More and more followers and teammates wish to participate in management and to obtain more free space. Otherwise, the special leadership style will create passive influence to prima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is style should be accepted in high consciousness followers.

Question 2

Okuda’s leadership is a new style leadership. It combines the democratic leadership and automatic leadership. According to the new style leadership, Toyota solved so many problems and passed the crisis. In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differences appeal in Toyota, the aut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helps Okuda to make a key decision. In addition, Okuda distributes rights to subordinate and change the long-standing promotion system in his dem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In the case of Taiwan, Toyota scraps the project that was tried to build 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originally. According to the Taiwanese government’s demand, high local content,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guaranteed exports, the project does not have any profits seemingly. However, Okuda insists on building 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Taiwan. He found that building a manufacturing facility in Taiwan is now very profitable for Toyota. Okuda insists on his opinion although it is against to other people’s opinion. It is a significant case about Okuda’s aut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in management.

In the other part, democratic style also appears in Okuda’s leadership. It is well known that bureaucracy is a big obstacle in democratic leadership circumstance. Furthermore, the bureaucracy makes Toyota’s management and leadership system become more and more inefficient. The key of the revolution is changing the highest-ranking executives. Reducing Toyota family’s power in highest-ranking executives is a necessary step for building a democratic leadership environment in Toyota. Therefore, Okuda revamped Toyota’s promotion system based on seniority, adding performance as a factor. Now, the majority people rather than Toyota family or a single person controls Toyota.

Question 3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ny, it has to face various challenges and crisis. Ulmer et al. (2007, p.7) defined the crisis as a specific, unexpected, non-routine and uncertain phenomenon. The leadership should have a radical change when the crisis and problem appear in high level of management. For instance, the burdensome bureaucracy and negative promotion system become majority obstacles in Toyota. Okuda have to change the leadership to alleviate the crisis which comes from bureaucracy and promotion system. However, a radical change of leadership will create uncertainty and unexpected influence to organization. Hence, the radical change is also a kind of “risk”. when a company is in crisis.

conclusion

In conclusion, leadership plays a key role in management and creates unique and important 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 Aut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helps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a goal through the high degree of controlling. Democratic leadership style helps organization to build a harmonious environment in workplace. Laissez Faire leadership style encourages leader to sacrifice their right and make follower control the organization by themselves. Okuda’s leadership style, a new style of leadership, is the combination of autocratic and democratic. A radical change in leadership helps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crisis if the problems are attribute to leaders. But, a blind change will be a deadly decision if the root of crisis is uncertain.

Reference

Awan, M&Mahmood, K2010, ‘Relationship among leadership styl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mployee commitment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Library management, Vol.31, No.4/5, p.259.

Starrat, R.J2001, ‘Democratic leadership theory in late modernity: an oxymoron or ironic possi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Vol.4, No.4, p.341.

篇4

1.商业智能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商业智能应用最多的为金融行业、能源行业和制造行业。其他行业也正在和将要往商业智能这一方向发展。在金融行业,由于信息量越来越多,商业智能BI的优越性就越来越突出,因此金融行业对BI在金融行业的应用的青睐程度就越来越高涨。BI不仅是提供决策的辅助者,随着BI功能的完善,相信将有更多来自中小型金融机构的需求量。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金融行业还是BI应用的主要领域。在能源行业,虽然商业智能在这一领域已基本实现了商业智能,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未能体现BI提供决策的功能,使得能源行业BI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在制造行业,由于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不尽人意,BI在大中型企业已经在全面应用,而大多小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商业智能的作用而未能应用商业智能系统。随着我国信息化水平重视程度越来越高,BI在能源行业的应用将有一股强劲的潜能。

2.医药行业应用商业智能的进行医药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外经济的引入,势必会造成我国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药企业的生死存亡,现代医药企业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软实力。但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产生大量的诸如订单、交易往来和客户信息等数据,而单纯的信息技术却对这些数据起不到分析的作用,因此,结合商业智能系统的强大功能,商业智能的应用就是顺应了时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在医药行业中应用商业智能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时展要求,解决医药行业中复杂多样的服务主体和医疗数据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商业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优化处理。通过对医疗数据进行加工和整理并加以搜集存储,以达到医药行业的整体集中储存。应用商业智能系统进行联机分析处理是为了解决不同医药服务主体的不同需求。BI系统在已经存储好的数据库中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筛选、识别和提取有效的数据联机分析处理,为医药行业管理者提供可行的管理决策。通过展示一些人们容易接受的图片和虚拟效果来为用户呈现参考数据之间的复杂关系、潜在利益和未来走向;对医疗服务的不同群体需要提出了更加多样化的数据方式,如报表,图表,记分卡,仪表板等,以更好地利用信息处理的资源。

二、结语

篇5

摘要:文章选取2009―2014年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实证模型,基于实际税负的基本理论,以所得税实际税率作为衡量实际税负的指标,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实际税负负相关,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负正相关,而资本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实际税负 所得税率 医药行业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医疗保健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出台,进一步提升了药品的标准,建立起了完善、高水平的药品质量体系等。这些政策的颁布无疑加快了医药行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用药方面的需求,改善了生活健康水平,切实提高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创新性和积极性。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所缴纳的税收,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和最终的利润额,作为被动的一方,必然要遵守市场价格波动的规律,但如何利用规律的波动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而不是逃税避税,也成为每个医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因此,本文研究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为企业合理制定降低实际税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假设

1.资本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性指标,也是衡量公司利用债权人的资金来进行经营活动的指标,其表示上市公司的总资产中有多少资金是通过负债来筹集的。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达到46%左右,而2013年有所下降达到43%,到2014年降到39%,由此可得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在不断下降,企业负债水平在减少,负债的抵税效应在降低,税负水平将会提高,因此本文认为,医药行业的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高。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产负债率负相关。

流动比率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是衡量企业短期债务到期之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债务的情况,若企业的流动资产越高,说明企业的流动性越大,短期偿债能力强。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流动比率普遍不高,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当流动资产不变的情况下,流动负债越高,企业的流动比率就越低,债务程度就越高,则企业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就越低。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流动比率正相关。

长期负债比率又称为资本化比率,若此值越小,说明企业负债的资本化程度越低,长期偿债的压力就越小,一般情况下,大公司往往倾向于选择长期债务,而小公司则会选择短期债务,因为大公司可以在发行长期债务的同时取得规模效益,若长期负债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现金流较为稳定,则所需要缴纳的税负就越少。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3: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长期负债比率负相关。

2.资本密集度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密集度主要用固定资产比率来衡量,可以用固定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率来表示。根据我国会计准则,固定资产折旧产生的相关费用要计入到当期费用中,当期费用可以在计算税负时予以扣除。医药行业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占有较大份额,属于资产密集度较大的行业,所以计提折旧会对企业税负产生较大的影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4: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资本密集度负相关。

3.盈利能力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净利率等,本文选用销售净利率作为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受到税务机关的监管力度较大,因此,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更有能力有动机进行税收筹划,更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5: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

4.公司规模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医药制造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我国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材的生产和出口大国之一,医药行业市场规模较大,公司规模较大的企业,其相应的设备以及资源与小型公司相比较为丰富,其可用资源也较多,在缴纳税收方面则会占有较大的优势,会通过企业内部政策缴纳相对较少的税额,从而降低企业的实际收负担。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6: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公司规模负相关。

5.股权结构对企业实际税负的影响。国有股权比例是衡量企业股权的重要指标之一,许多国外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时候,把股权结构也列入其中假设。医药行业的国有股权比率平均每年为35%左右,且医药行业股权集中度较高。大多医药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确保自身在社会经济中的竞争地位,会积极迎合政府的相关政策,积极纳税,维护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7: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国有股权比例正相关;

假设8: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股权集中度正相关。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解释变量。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方法一般分为三种:波士顿矩阵法、税负的评价指标法和实际税率法。实际税率法是衡量企业微观税负水平的基本方法,很多外国学者在无法取得重要数据的前提条件下,一般采用平均实际税率法,该方法是研究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问题的较好的替代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采用实际税率法衡量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企业的实际税率等于企业实际缴纳的各种税费与企业所得的比值,所得税与流转税是主要的两大主体税种,但是,由于消费者是流转税的最终承担者,而企业的税负主要体现在所得税上,所以本文以企业所得税率作为衡量企业实际税负的标准。

2.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资本结构、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以及股权结构作为被解释变量,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3.模型构建。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上述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构建的实证回归模型如下:

ERT=α+β1 LEV1it+β2 LEV2it+β3 LEV3it+β4 CIit+β5 NPMit+β6 SIZEit+β7 GQit+β8 GZ it+θit

其中,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表示从2009到2014年度,α指截距项,β表示自变量的估计系数,θ表示回归分析后的残差。

(三)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9―2014年在沪深公开上市的医药行业公司,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查找最新调整后的数据,在此基础之上,还执行了以下筛选:(1)剔除财务报表数据不完整的上市公司;(2)剔除以前年度有亏损,且在本年度尚未弥补完的上市公司;(3)剔除利润总额或所得税费用小于0的上市公司;(4)剔除所得税实际税率小于0或大于1的公司;(5)剔除样本在研究期间某一年度被ST或PT的公司。最终经筛选,得出42家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共252个有效样本,数据来源于国泰安金融数据库和锐思金融数据库。统计分析软件运用Excel和SPSS 19.0。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描述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所得税实际税率的最大值为2013年的52.08%,最小值为2009年的0.97%,实际税率的不断波动意味着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在不断改变。2013年的所得税实际税率平均值和标准差与其他年份相差较大,说明实际税率值和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税负不稳定。

2.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为31.81%,表明企业具有一定的偿债能力。从流动比率看,其标准差与方差值相比其他自变量而言相对较小,说明该行业数据波动较小,较为稳定。固定资产比率的平均值为21.28%,由于本文研究的行业为医药行业,需要大量医药医疗机器设备的投入,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较大。从销售净利率看,极大值为173%,说明该行业的产出水平较好,销售收入获利的能力较强。公司规模的标准差为1.0882,值大于1,说明医药行业各个公司之间的规模存在较大差异。从持股比例来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平均值为37.75%,股权集中度均值已超过了50%,说明医药行业第一大国有股东持股比例和股权集中度较高。

(二)相关性分析

下页表4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从该表可以看出,与因变量存在显著性的有长期负债比率(LEV3)与ETRs之间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销售净利率(NPM)与ETRs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股权集中度(GZ)与ETRs在0.0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自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相关系数最大的为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股权集中度(GZ)之间的关系,但未超过0.8,所以均可纳入本文回归模型中。

(三)回归结果分析

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F值为5.445,Sig值为0.000,说明建立的模型通过了检验。反映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LEV1)、流动比率(LEV2)、长期负债比率(LEV3)三个指标对实际税负的影响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假设1―3不一致。从资本结构看,在整理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时发现,2009年与2014年之间上市公司的变化较为突出,新兴的医药企业占多数,企业的资本结构处于不稳定状态,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固定资产率(CI)作为资本密集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上市公司实际税负与固定资产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4一致。医药行业作为技术密集以及资产密集的行业,其生产经营需要投入大量设备,资本密集度越高时,企业所要计提的折旧就越多,所得税额就会越少,则税负越低。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销售净利率(NPM)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5一致。盈利是投资者本金与利息的来源之一,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之一,投资者会十分重视,因此投资者会通过税收筹划来减少企业实际税负。

公司规模(SIZE)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假设6一致。医药行业企业的规模越大,其避税的可能性就越大,另外,对于大型医药上市公司来说,税务部门会为了扩大税基,对医药上市公司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生产与经营活动,从而使税收部门得到更多的税收,因此税收负担水平就会下降。

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GQ)与实际税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假设7一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比例较高,为保证医药行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大股东会积极主动的参与纳税,目的是维护医药行业的发展地位,因此,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会对企业的实际税负产生积极影响。

股权集中度(GZ)与上市公司实际税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医药行业企业的股权集中度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实际税负越低,假设8没有得到验证。

四、研究结论

本文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实际税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结构对企业的实际税负影响并不显著,资本密集度、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的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第一大国有股权比例与企业实际税负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目前,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发展迅速,医药行业不仅要面对政府对药品价格的掌控,并且还要维护企业的顺利发展与经营,从微观角度来说,医药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通过不断扩大企业的投资规模和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完善企业的股权结构,更好地达到降低企业实际税负的目的。J

参考文献:

[1]王新安,张力多.煤炭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150-153.

[2]亓红红.电力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的实证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3,(7):67-69.

[3]刘崇明,陈思璐.关于企业实际税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2,(6):203-204.

[4]曹志鹏,李倩.石油行I税负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沪、深两市公司财务数据[J].财会通讯,2014,(15):108-110.

[5]王素荣,徐明玉.房地产行业税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上市公司的数据[J].财经问题研究,2012,(8):111-116.

篇6

一、医药行业财务预算概述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如何做好预算管理,并由此产生管理效益,是检验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医药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活动中,企业财务预算的编制是管理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医药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企业对未来某一特定期间如何取得资源和使用资源的一种详细计划,预算管理是医药企业对未来整体经营规划的总体安排,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帮助管理者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发达国家成功企业多年积累的经验之一,对医药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未来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医药行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财务预算监督和检查机制财务预算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处于重要地位,财务预算的良好执行需要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作保障。在当前的医药行业中,很多企业对财务预算的控制重视程度不足,也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检查机制,往往只重视成本的实际发生情况,对成本的事前控制以及相应的监督和检查较为忽视。企业的成本控制在薄弱的监督和检查中形同虚设,导致了企业虽然收入不少,但是成本费用也很高,造成收入费用率上升,资产收益率下降。

(二)尚未把对员工的绩效考评融入到财务预算的考核与评价中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对财务预算的管理存在着“重编制、轻执行”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很多医药行业的企业都没有相应的财务预算考评机制,没有把对员工的绩效考评纳入财务预算的考核与评价中,使得财务预算的执行没有约束力。另一方面,相关人员对财务预算的考核意识不强,也没有形成一系列明确的考核指标。在当前的医药行业,很多企业在预算编制时十分重视,然而在编制之后就认为完事大吉,对预算是否真的执行以及执行情况没有进行后续追踪,使得财务预算的目的无法从根本上实现。

(三)财务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编制时间不合理作为财务预算管理的起点,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量较大,对编制时间的要求也较严格。在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中,通常需要企业上下通力合作。当前,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中有的并没有对财务预算编制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常常无法及时编制出财务预算报告,造成企业下年的工作没有相应的财务预算报告作指导,对部门和人员的考核与评价也没有依据可循。即使有些医药行业的企业在上年底编制出了财务预算报告,也存在着预算编制质量不高,经不起细致研究和论证的情况。

三、对医药行业财务预算编制的几点建议

(一)预算管理要有重点性和针对性对医药企业而言,财务预算要以营业收入、成本支出,以及现金流量为管理重点。营业收入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是相当主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医药行业同样如此。营业收入预算做的好坏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可行性和编制质量。成本费用是医药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它直接决定着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因为从医药企业的角度出发,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市场需求进而影响收入。预算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能力将直接反映出这个企业的管理水平。现金流量预算是一种统筹预算,它从医药行业的整个经营周期的角度出发统筹管理现金流量,保证资金链的稳定,一旦某个时期的现金流出现问题,那它所带来的危机将是致命的。

(二)建立与企业类型相符的《预算管理制度》医药行业财务预算工作的良好进行,还需要一套完善的与之匹配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支撑,使医药企业内各部门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工作,避免因执行标准不一致而产生财务问题或纠纷。医药行业应从行业特点、自身实际出发,参照国家规定,制定与企业类型相符合的《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要求等予以明确,使企业各项财务事项做到有规章可依。

(三)预算执行过程要严加管理企业在各项活动与工作中,都要充分按预算执行,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财务预算开展。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还要辅之以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的管理策略和方法与财务预算相融合。此外,企业的管理者不能因个人意志而将财务预算的执行重点进行转移,更不能随意的将突发事件作为借口对预算执行规定进行更改和曲解。

篇7

与热火的股市相映成辉的是医药企业纷纷向旗下上市公司注入资产。

日前美罗药业、康恩贝、人福科技等上市公司纷纷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公司大股东将旗下优质医药资产作价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大股东在注资的同时则图谋实现整体上市。

“大股东比较看好上市公司的发展,因而将其他医药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是否为了实现整体上市,目前还不太清楚。”8月8日,康恩贝证券部的王女士告诉记者。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高涨的资本市场对医药企业注资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个时候可以卖个好价钱”。目前医药行业开始回暖,不过,由于行业大环境的影响,整体上还处于低谷中。资本市场的热火能否带动医药行业复苏,还不能确定。

整体上市忙

8月1日,康恩贝公告称,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于2007年7月31日经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获得有条件通过。

康恩贝此次发行不超过4280万股,每股不低于7.11元。康恩贝控股股东康恩贝集团将把旗下金华康恩贝的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中,认购65%以上的股份,其持有金华康恩贝90%的股权;另外,视情况而定,康恩贝集团将拿出部分现金来认购股权。

浙江金华康恩贝是康恩贝旗下一重要资产,主要从事化学药研发和生产。如果资产注入顺利实现,这样康恩贝就把主要的医药资产都整合到上市公司中,实现了整体上市。“目前上市公司发展比较好,大股东注入新的资产,至于是否是整体上市这个不好说。”王女士表示。

与此同时,美罗药业也公告,拟向控股股东美罗集团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500万股。美罗集团以其持有的美罗中药厂96.4%的股权作价注入到美罗药业中。

据了解,美罗中药厂是一家利用天然中药和海洋药物生产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是国家21家重点中药厂之一。美罗中药厂效益比较好,2006年,实现净利润1791万元。据美罗药业预计,美罗中药厂今年净利润将达到2743万元,将成为美罗药业的利润新增长点。

此次注资完成后,美罗集团旗下的现有医药类资产都被装入到美罗药业中,实现整体上市,而美罗集团层面将不再从事医药方面的业务。

同样,人福科技拟发行4000~7000万股,筹资约3.8亿元投向医药主业。其中公司大股东武汉当代科技将以现金认购不低于本次发行总股份的20%。不过,与上述两家公司不同的是,当代科技产业集团是以现金进行认购。

对此,人福科技证券事务代表王鸣表示:“大股东所有的医药资产都早已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医药资产实现了整体上市。现在大股东以现金进行认购,有利于保持公司股权稳定,这样对公司发展很有利。”

除了上述企业,双鹤药业、诚志股份等公司的大股东也在向上市公司注资。

大股东图谋

上海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彭蕴亮表示,大股东注入医药资产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从医药行业大环境来说,虽说今年医药行业状况与去年相比相对比较好,但上市公司靠现有资产不能维持较高盈利,只能通过外部优质资产注入来实现;从股权分置改革方面讲,股东追求上市利益最大化、公司市值最大化,这也促使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新资产。

“另外,大股东注资还有股权激励的约束考虑。目前一些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例如,康恩贝大股东承诺实现公司业绩两位数的增长,而靠现有资产则达不到,通过注入外部资产,就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业绩。”彭蕴亮表示。

“大股东将有价值的医药资产都注入到上市公司中,对公司医药产业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不把上市公司搞好,大股东就不会获得收益,至少目前大股东对公司的前景比较看好。”王鸣表示。

据了解,人福科技此次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两个方面:一是投资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4480万元,用于年产2000万瓶冻干粉针GMP扩建项目;二是投资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2191万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

另外,武汉当代科技持有人福科技股份的比例为17.377%,作为大股东,这个比例比较低。“大股东持股比例低,控股权有可能会保证不了,公司就会出现不稳定因素,这是投资者不愿看到的。正是看到这一点,大股东增持股份。”王鸣说。

篇8

关键词: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事件研究法

一、引言

医药行业不仅承担着经济职能,更承担了关系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的社会职能,这一特点决定了医药行业不论是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等方面都有别于我国其他行业。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政府资金的逐步投入,尤其是“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实,医药行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但长期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弱,重复建设,环保问题,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还未根治,而入世后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危机给我国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国医药行业迫切需要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力量,通过并购来整合具有优秀产品或资源互补的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来整合研发、生产、流通等价值链环节,加大品牌投入、渠道投入和研发投入,促进份额分割、市场扩容、以及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并购重组作为联系医药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桥梁必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医药类上市公司数量多,规模小,且普遍具有流通市值小,主要股东持股分散,现金流充沛,财务状况佳等特点,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活动历来十分活跃,且并购类型多样,方式丰富,为并购绩效的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对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研究对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完善我国并购重组理论,促进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Patricia M. Danzon (2007)使用SDC数据考察了1988年到2001年间的383起医药行业并购事件,指出大型企业并购后企业价值通常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运营利润增速却较未进行并购的同规模企业有所放缓。Carmine Ornaghi(2008)采用倾向性评分法研究了1988-2004年间医药上市公司的绩效,发现并购活动给企业的研发投入、产出及生产带来统计上显著的负影响,并在事件期内持续不断地损害并购公司股东的财富。雷奕敏(2005)运用EVA法对58个样本公司连续5年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发现并购绩效呈逐年下降趋势,短期绩效虽然较好,但长期绩效并不显著。胡怡(2006)运用超常收益法和财务分析法对2002年间医药并购样本进行分析,认为收购公司在特定区间里可获得一定的累积超常收益,而目标公司在这个区间里没能获得累积超常收益。

三、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择

截至2008年底,我国医药行业共有126家上市公司,在03-08年这五年间共发生并购事件约500起。并购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锐思数据库,大智慧行情软件等,在对各个并购事件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如下标准,筛选出其中的342起并购事件组成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1.并购事件在窗口期内的数据连续完整,规定短期窗口期为[-15,15]共31天,长期窗口期为[0,12]共13个月。

2.在并购事件公告日前后15个交易日内没有其他可能影响股价变动的重大事件(如分红、配股、送股、公布年报)发生。

3.在检验区间内同一公司发生两次或以上的并购事件,将并购金额最大的一起事件纳入样本,并规定并购金额必须大于500万元。

(二)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累计超额收益法CAR和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法BHAR分别对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短期(31天)和长期(13个月)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1.选取样本并购事件,确定各个并购事件的事件日,事件期和估计期。选取2003-2008年间了符合标准的342家上市公司的并购事件作为样本研究对象。然后选取并购公告当日及前后15天作为事件期进行短期绩效考察,再对并购事件当月起和之后12个月的超额收益率进行长期绩效分析。

2.对样本并购事件进行划分。依照公司类型(其中化学制药业发生并购122起,生物制药业56起,中药行业84起,医药流通业56起),并购类型(横向并购124起,纵向并购52起,混合并购142起),以及支付手段(股权支付18起,置换重组64起,现金支付260起)对样本事件进行划分,分别研究对比不同类型的并购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3.估计正常收益率。以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收益率作为考察对象,计算并购事件期内市场指数的短期和长期收益率。

4.估计异常收益。计算并购公司在并购期内的股价收益率,通过与市场指数和行业指数在同期内的正常收益率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异常收益率。具体计算公式分别为:

CARt=∑Tt=0Rit

其中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E(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期望收益率,ARit表示t日样本公司的股票超额收益率,T表示窗口期。

BHARit=∏Ti=n(1+Rit)-∏Ti=n[1+E(Rit)]

其中,Rit表示t月样本公司的股票收益率,E(Rit)表示t月样本公司的股票期望收益率,T表示考察的事件窗口期。

5. 显著性检验。分别构造统计量tCAR=CARtS(CARt)/n,tBHAR=BHARtS(BHARt)/n,对异常收益率进行显著性检验。

(三)实证结果

1.按公司类型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是不同公司类型分类的并购样本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1不同公司类型CAR走势图

图2 不同公司类型BHAR走势图

从图中可知在公告日前3日至公告后首日不同公司类型样本的CAR值都有明显上扬。医药流通业的CAR值在短暂上升后,又回落到0轴以下。其中医药行业中的中药子行业的短期并购绩效最佳,在短期内取得了最大的CAR值。样本的中药和化学制药行业的CAR值也都通过了同一t检验。从长期BHAR走势来看,医药流通业和生物制药业除了各有一个月取得了正的超额收益率外,其余12个月的BHAR值大部分在0轴以下,甚至取得显著的负超额收益率。综合来看,中药行业及化学制药行业的超额收益率较高,且大部分月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生物制药业和医药流通业的超额收益率较低,甚至显著为负。

2.按并购类型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分别是按并购类型分类的样本相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3 不同并购类型CAR走势图

图4 不同并购类型BHAR走势图

横向并购的CAR值虽在公告日后基本取得了显著的正CAR值,但是在三种并购类型中回报最差。从长期看,其BHAR的值从并购公告后第2个月开始就跌破0轴,在其后的11个月内一直扩大负值,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负收益率,表现最差。

纵向并购在短期内取得了最高的CAR值和显著的正累计超额收益率;而长期来看,纵向并购的BHAR表现一般,介于混合并购和横向并购之间。纵向并购的BHAR值脉冲式地取得了大半时期的显著正收益率。

混合并购的CAR值在并购公告日前几个交易日都迅速由负转正,且经过短时间的下滑后,又震荡上升,取得了最高的回报。CAR值始终保持在0轴上方,并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从长期来看,混合并购的BHAR都远高于纵向和横向并购,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正回报,绩效表现大大优于其余两种并购类型。究其原因,是因为近几年来众多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纷纷将资金投向房地产和金融行业,随着通货膨胀和证券市场的长期走牛,这些公司的投资回报非常客观。市场也十分认可这些混合并购。

3.按支付手段分类的绩效实证分析

下图是分别按支付手段分类的并购样本相对大盘指数的短期CAR和长期BHAR走势变化图:

图5 不同支付手段的CAR走势图

图6 不同支付手段的BHAR走势图

公司采取股权支付的方式,不必负担债务,不会影响公司的日常运作,财务风险极低。市场也给出了合理的回应,从公告日起样本的CAR值大幅上扬,大部分取得了显著的正超额累计收益率。但是从长期来看,买入并持有超额收益率BHAR值都是先扬后抑的趋势,尽管如此,所取得的正超额收益率还是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一趋势变化的原因可能在于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资产的行为普遍,许多上市公司利用增发股份高溢价购买一些对本公司发展无实质帮助的资产甚至是问题资产,在市场炒作后回归理性,因此这一方式只能在短期内产生显著正回报,长期并不能给股东带来稳定的正回报。

现金流是公司运营的血液,上市公司以现金支付手段收购资产,需要拿出真金白银,这对公司的日常运营和治理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在短期来看,相对大盘指数的CAR值只有少部分取得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三种支付手段中的短期绩效表现是最差的。从长远看来,样本的BHAR值在公告日后还是获得了显著的正超额回报的,但是表现依旧是最落后的。毕竟公司肯花血本收购的资产,一定是对公司的发展有较大推动的。从长期来看,对公司的发展还是产生了比较积极的影响的。

置换重组方式是市场最追捧的一种支付手段。从短期来看,CAR值在公告日前几个交易日开始迅速上扬,并且在之后的交易日中稳步上升,取得了显著的正回报。从长期来看,BHAR值始终运行在0轴上方,都取得了正回报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BHAR在经历2个月左右的下滑期之后,开始正当回升,并不断创出新高。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置换重组这一手段在三种支付手段中绩效表现最为突出。这一支付手段为公司注入新鲜活力,极大的改善了上市公司质量,也给予投资者满意的投资回报。

四、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措施

1.鼓励技术引进,加强渠道整合,合理开发资源

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并购还处于原始阶段,仅仅停留在资产的积累层面上,为技术的积累还刚刚开始。政府应该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关上市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并购手段,抓住金融危机的有利时机,到海外积极寻求新技术、新产品的整合机会,迅速提升自身的科研实,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为充分的迎接国内外的竞争。我国医药流通行业上市公司在扩张时只看重营销渠道的整合,忽略了无形资产的整合,尤其是并购后的品牌建设和商誉的树立方面显得更为迫切。相关上市公司应该尝试以商业品牌为核心的医药连锁经营,鼓励营销团队取长补短,为连锁药店设立的统购配送中心将彻底整合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渠道资源,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和组合效益,降低费用,树立良好的品牌信誉,提高品牌忠诚度,促进药品销售。

2.努力实现横向并购规模效应,谨慎选择多元化并购

企业在施行横向并购时应有步骤有计划的实现规模化的目标,通过实质性的产业化,集约化来实现规模效应。我国医药行业本身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特点为并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经济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冲击以及入世后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又为国内医药行业的整合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医疗改革的实施为有实力的企业抢占市场份额,兼并收购同行业企业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医药行业应该充分发挥横向并购的作用,提高资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增强整体盈利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优势。企业实施多元化并购前应该仔细、客观分析市场、本行业的特点及自身条件,再考虑扩大。在实施多元化并购前要审慎决策,不能盲目进行多元化扩张,一味进军所谓的新兴行业。从单一产品经营到实施多元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先规模化,再考虑多元化,循序渐进地发展,并购后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强企业管理,重视整合,才能保持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鼓励多种支付手段综合运用

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的支付手段比较

单一,现金收购仍然是最主要的收购方式,这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成熟。国内的并购活动绝大部分是依赖于借贷资金和自由资金,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前为数百万千万的并购活动用现金支付来完成没有什么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并购金额动辄数亿乃至数十亿,现金支付已远不能满足并购的要求。为促进相关行业公司的并购活动,充分调动被并购方的积极性,加快行业资源的整合,政府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逐步强化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拓宽融资渠道,简化审批程序,加强事前调查和事后监管,降低并购交易成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综合竞争力,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促进行业发展。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入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认股权证,期权等创新型支付手段和方案,为并购方提供更为科学和灵活多样的支付选择,提高并购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Patricia M. Danzon,Andrew Epstein, Sean Nicholso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biotech industries”.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7(8):307~328.

[2]Carmine Ornaghi. Mergers and Innovation in Big Pharma.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United Kingdom, 2008(4).

[3]雷奕敏.经济增加值与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湖南长沙:湖南大学,2005.

篇9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总体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该市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专利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从医药行业方面来说,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在建立医药专利工作体系,发挥专利作用,服务医药经济的发展,在专利法与专利知识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咨询服务与专利管理、专利执法以及专利信息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专利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医药单位个体方面来说,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利意识有所增强,在科研开发中重视了专利查新工作,使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专利保护,其中有一部分项目还获得了优秀医药专利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医药科研单位和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专利管理工作,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制订了专利工作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了相关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在医药卫生行业部分优秀的科技成果开始申请PCT国际专利,为我国医药技术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了准备。

1 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形势

目前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上海来看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专利申请量上,医药卫生行业的申请仅占专利数量的小部分,而且专利数量不多,年度增长缓慢,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较多,发明专利非职务发明比例较高,且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均是来自医药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和科研机构。这些专利类型以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发明专利为主,占到申请总量的80%,特别是自1993年1月1日开始,源自国外的专利申请量连年递增,这些均对国内医药行业的科研开发工作形成了封锁和限制。

目前,我国 90%的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来自欧美;生物医药先进研究设备100%来自日、美、德等国家。在治疗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化学药物领域,我国几乎没有专利,全部依赖仿制。

与此同时,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专利工作申请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达到近百件,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甚至是重点骨干企业竟从未申请过专利。另外,医药卫生行业的有些科研开发单位还基本上是在仿制轨道上运行,表现为抄袭他人专利文献,仿制照搬产品,形成了严重的重复研究,企业之间的产品结构趋同。可以说,随着国内专利授权量和药品行政保护授权量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是科研和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一特性将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冲击会更强烈。

另一方面,由外国的制药公司依据已获得的中国专利对国内医药企业提出专利侵权诉讼的案例也已经出现,并且有逐步增长的势头。仅在2005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接到有关涉及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函 30多件,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基本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总体来说,目前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与医药卫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是不相称的、滞后的,还需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积极加快上海市医药卫生领域的自主创新工作,切实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 近年来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相关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内部专利数据库。

2003-2005年上海市不同行业的专利申请量情况:从行业申请情况来看,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2003-2005年在800余件处徘徊,但2005年申请总量下降明显,且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日趋落后,所居位次由2003年的行业第5名降至2005年的第8名,当然其中医药发明专利量优势比较明显,仍位于全行业的前列。其他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轻工、机械、纺织行业仍居所有行业的申请量前3位,增速较快。而同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医药、生物、化工、汽车、电气行业的专利申请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分析: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类型构成情况: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上海市医药行业的专利申请类型构成在不同年度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构成比增加明显。2003-2005年期间,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起伏不定,但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所增加,构成比增加尤为明显,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均下降明显。说明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的构成和质量上都有一定改善。同时也提示我们:医药行业的整体专利申请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从表5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职务发明比例较大,实用新型职务发明比例略低。另外,总体上看职务发明构成比逐年增加,且总量上也占全部申请量的大多数,说明职务发明仍然是医药专利发明中的主导部分,非职务发明在医药专利申请中居于次要地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单位申请情况:表6显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不同单位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工矿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一直是医药专利职务发明中的主体,说明工矿企业作为医药领域的生产主体,对于技术创新发明工作非常重视。另外,科研院所在医药专利申请中也有一定优势,2005年所占比例上升到24.83%。机关团体由于单位性质所限,医药专利发明几乎为空白。

3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产业将持续发展,将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然而,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被世界公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影响了医药卫生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的发明创造,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建设一批一流的临床医疗中心,以增强医药卫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上海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卫生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

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既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上海的医药卫生知识产权特别是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明显存在着诸如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而且还比较缺乏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的知名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此同时,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能力,这是今后更长远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所以,提高上海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提高医药研制开发、生产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促进上海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保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上海市制药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加强和推进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今后相当时期的上海医药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承,汤磊,唐国瑶,等.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8(3):99-101.

2 朱爱辉,黄瑞华,我国专利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98-105.

3 沈昭在,陈志兴,龚朱,等.重视医院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48-750.

4 王宏杰.知识产权与医药企业经营战略及核心竞争力[J].上海医药,2004,25(1):11-13.

5 周和平.医药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薄弱环节[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7):575-579.

篇10

关键词:资本结构;生物医药;行业特征;影响因素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TJ001)

作者简介:梁莱歆(1956-),女,湖南长沙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17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39-04 收稿日期:2006-11-20

一、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影响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因素,本文拟从如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在以往的研究中,已对一些影响资本结构的因素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结论,如企业资产规模、盈利能力、成长性等多项指标,已被证明对企业资本结构有着显著影响。然而本文也考虑到在上述因素中,企业盈利能力的变动与成长性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盈利能力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相对更为直接,因此本文在两者间选择了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由于折旧为非债务税盾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折旧的计算依据为固定资产,因此资产可抵押性指标与非债务税盾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共线性,本文选择了前者。其次我们考虑到,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属不同的市场,有着不同的产品和经营周期,由此而形成了对某一行业资本结构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这些因素应当纳入到研究中来。对此本文选择了产品市场竞争力、未来增长机会和产品的独特性等指标;第三,在许多研究中已证明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考虑到这种影响对于生物医药行业更为明显,故纳入本文的研究。由此而形成了如下8项分析指标。

1.企业规模(SIZE)。企业规模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资产规模效应体现在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及因此而带来的负债能力的增强上;其次,由于生物医药产品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声誉极为重要,而规模是声誉的很好的替代值,有较大规模的企业能给消费者以可靠、值得信赖的信息,从而保证了产品市场收入的稳定,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同时,资产规模效应还体现在单位融资成本优势和多角化经营上,这些都有利于增强负债能力。本文用期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因素。

2.盈利能力(PRO)。盈利能力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内部融资能力的影响,留存收益对债务需求的替代性是最为直接的;二是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盈利水平越高,现金流量越充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相对更少:三是对企业负债的安全性和财务杠杆效应的影响,盈利能力越高,企业更易于得到债权人的青睐,在债务成本固定的条件下提高对财务杠杆的利用是有利的。而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关系如何还有待检验。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度量企业的盈利能力。

3.经营波动性(INVA)。波动性是企业面临的商业风险的最直接表现。波动性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有两点:一是负债的存在增加了企业破产的可能性;二是现金流量变动较大的企业,商业风险也较高,在给定负债水平时,破产可能性较高。通常认为,经营波动性越大,负债能力越低。本文用营业收入的标准差与总资产的比值来度量该变量。

4.资产可抵押性(TANG)。通常认为资产的构成对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是决定企业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若企业有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高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负债能力,这种能力会受到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欢迎。因此,能用作担保的资产越多,企业被预期会利用这一优势发行更多的债券。本文用来度量可抵押性指标的变量为:(存货+固定资产+土地)/总资产。

5.产品的市场竞争力(PCA)。已有研究证明,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强度显著地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然而,不同行业有着相对独立的不同强度的产品竞争市场,因此就同一行业的企业考察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某力的关系更为科学,而在各行业中,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性相对较高。本文用企业销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的百分比来表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6.企业未来的增长机会(INOP)。企业的增长机会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是双向的,首先,当面临较高的增长机会时,股票容易被高估,此时发行股票是有利选择;其次,较高的增长机会更容易获得债权人的青睐。然而,根据成本理论可以认为,当企业面临较大增长机会时管理者仍不太愿意选择债务融资:同时,要将企业的增长机会变为现实现金流入,生物医药企业一般要经历比其他行业更长的时间,时间越长回报的不确定性越大,债权人一般不愿将资金投向回报期太长的项目。本文用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之比来度量该指标。

7.产品的独特性(ESP)。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学者使用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作为衡量产品独特性的指标(姚学清,2005)。生物医药企业有着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巨额的销售费用对医药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广告费用在企业营业费用中占很大比重。对于医药行业的广告费用的税前列支,我国有着明显区别与其他行业的政策:从2001年8月开始允许该行业在销售(营业)收入8%的比例内据实扣除广告支出,对于超过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年度结转,从2005年起又将该比例调高至25%。由此可以看出该行业的广告费用支出具有很强的抵税作用,这种非债务税盾的作用可作为债务税收优势的替代,拥有较多非债务税盾的公司应更少地使用负债。对该因素的度量我们选择了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之比。

8.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Ti)。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受宏观经济的影响要比其他行业更为显著。首先,由于医药产品的价格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近几年国家对药品进行大范围的调价和限价,对整个医药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生物医药行业属于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在税收及多种费用的列支上有着多项优惠政策,税收政策的变化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抵税作用产生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因素的变动具有周期性和整体性,它对生物医药行业内部的资本结构影响具有一致性,因此在对具体行业资本结构实证研究时,一般不需单独考察宏观经济对具体某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只需使用虚拟变量标示不同年份或时期,以考察其对整个行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向。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学术界普遍采用三种方式:总负债/总资产;总负债/股东权益;长期负债/总资产。本文采用总负债/总资产(L)来衡量企业的资本结构。由于采用市场价值计算企业资产价值存在较大困难,本文的资本结构(L)

指标采用账面价值计算。

二、样本确定、实证模型实证分析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4月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的分类标准,按照2001年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分类结果,本文根据研究需选择了深沪两市2000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A股生物、医药制造公司和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行业下各行业大类深沪两市除金融保险业以外的A股公司,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各行业样本均排除了在2001年~2004年间任何一年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生物、医药制造业公司最终样本为59家公司连续4年的数据,共计236个观测单元。其他各行业门类及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公司数见表2第3列。[本文全部数据来源于由中国证券报监制、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上市公司年报大全(光盘版)》(2000-2004年)。]

本文用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各因素对资本结构的影响,模型如下

其中Xjit是企业j的影响因素i在t时数值:ε为未被观察到的随时间和截面个体同时变化的剩余误差项。

1.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行业特征及差异检验①

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1年至2004年的资本结构状况如表1所示。

由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首先,在2001年~2004年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整体负债率水平相对较低,其次,该行业在2001年时的负债率水平较低,近几年逐步有所提高。该指标的标准差变动与平均值的变动相吻合,说明平均值的变动是由于企业间资本结构差异变动引起的;此外,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基本上以流动负债资金为主,长期资金比例很小。

分行业门类和制造业下分行业大类A股公司的资本结构值(各行业资本结构4年平均值)见表2第4列。从表2中数据来看,行业大类下的房地产业、建筑业及批发零售贸易业有着较高的负债率,与这些行业的经营特点基本相符;而采掘业、水电煤气生产供应等具有垄断性质的行业有着较低的负债率。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资本结构平均值差距较小,其行业大类间资本结构的差异水平有待检验。

Wald-wolfowitzTest游程检验是用来考察两个独立样本是否来自具有相同分布的总体,其特点符合样本量不同的两个独立分布的检验,适合本文的资本结构行业差异性检验。其检验过程是,先将选定的两个行业的负债率进行排序,然后统计最大游程数。根据统计原理,如果两个行业的负债率数据来自同一个总体,则游程数相当大;反之,如果游程数太小,则表明两组数据不可能来自同一个总体。因此,运用该检验方法对生物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两两进行检验,就可以得到较可靠的差异性水平。

具体检验过程是,各行业公司分别赋予不同的虚拟变量,再将生物医药行业与各行业成对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8个制造业下的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通过了5%以下的显著性检验:与生物医药行业成对进行检验的10个行业门类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大部分显著性水平低于1%:总体上看生物医药行业与行业门类的资本结构差异要比与制造业下各行业大类的差异更为显著。以上分析证明,企业资本结构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生物医药行业的资本结构与其他大部分行业有着明显差异。

2.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以上所确定的各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计算求得每一指标各年的平均值与标准差,整理得表3。

根据表3中各指标的统计情况,从企业规模(Si2e)指标来看,在考察期内平均值稳步上升,说明样本公司规模有所扩大且分布较集中;受市场竞争加剧及国家对药品调价的影响,样本公司的盈利性(PRO)平均值出现了逐年下降;数据显示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波动性(INVA)越来越小,表明该行业正逐步趋向于成熟和稳定;产品市场竞争力指标(PCA)的标准差较大,表明该行业企业之间的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异较大;增长机会(INOP)指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投资者对该行业前景的评价逐渐由高估回归理性;正如以上所论述,产品独特性指标(EsP)表明,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高。

模型的估计方法我们采用了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模式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模型估计结果如下表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企业规模因素的系数为正,且通过了0.0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表明企业规模的增强有助于企业进行债务融资;盈利能力指标在0.00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证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与其资本结构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从与生物医药行业经营特征相关的因素来看,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指标与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这与前面的理论推断是相符的,即当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有扩大的趋势时,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为争夺市场,特别是抢占未来产品市场,在股权融资与内部融资有限时,会通过债务融资来解决生产扩大和开拓市场时的资金不足问题。产品独特性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这表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增加营业费用支出的同时,亦为了避免过大的风险而采取低负债策略。时间虚拟变量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表明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和启示。

1.实证分析结果充分表明,企业的资本结构具有行业特征,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资本结构的分布上,而且还表现在与其行业经营特征密切相关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上。

2.生物医药行业的经营特征导致其低负债的资本结构。实证结果表明,生物医药企业的负债水平相对较低,尽管企业的规模、盈利能力以及资产可抵押性等因素对企业资本结构形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经营波动性、企业增长机会及产品独特性等因素的作用下,生物医药企业大多选择了较低的负债水平。由此表明,行业经营特征对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提示了企业,要调整资本结构所应当重视和努力的方面。

3.宏观经济因素对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影响生物医药企业的资本结构,如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等经济环境因素对生物医药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产生了有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