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的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05 17:27: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有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有的商业模式

篇1

行业协会难去行政化阴影

一直以来,行业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业与经营者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虽说不是政府的管理机构,却成为了政府与企业的纽带,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许多行业协会行政化问题严重。根据1998年修订后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包括行业协会、商会等在内的社会团体采用双重管理体制――民政部门为登记管理机关,相关政府部门为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邱良元称:“行业协会的成立与生存,除了有各级民政部门负责其登记、年审等事务外,还需要有一个政府机关作为其业务主管单位,对行业协会的日常行为实施监管。”

由此一来,许多行业协会、商会就与行政部门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来应该是一个中介组织,却被戏称为“二政府”。企业或者企业家加入其中最大的好处来自于可以与行政部门建立联系,让中国独特的“关系”变了味道,加入协会的企业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政策上扶持的可能,进而引起了市场的不正当竞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说,“某全国性的协会,他们的理事长就是实实在在的行政官员,这些官员不仅出席活动,还是决策的直接敲定者,这不是行政化是什么呢?”

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现职公务员不得在行业协会、商会兼任领导职务,确需兼任的要严格按有关规定审批。文件出台之后,成效并不明显。据统计,截至2013年3月,北京市共有1,060个行业协会,行业协会中尚未与政府脱钩的占10%左右,公职人员在行业协会兼职的人数占整个行业协会在职人员的5%。

就在2013年3月,国务院出台有关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方案,其中有关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指出,行业协会商会类等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不再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这一次改革文件的出台对去行政化来说,看似“猛药”,一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各种的利益纠葛让其在地方上的改革面临着巨大压力。尽管进行了两次改革,但行政化的问题依然是行业协会走入民间的一块绊脚石,而这块绊脚石直接影响着一些企业家走入市场的步伐。

从跨行业的圈子到企业自营消费圈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家的社会影响力开始显现,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中国精英俱乐部等跨行业组织开始出现,各大学组织的校友会,以及经济学院组织的MBA培训班,也成为了企业家建立圈子的良好机会。圈子的意义在哪?重要性又是什么呢?

以2012年新东方遭受的做空事件为例,由于此起事件,造成新东方在纽约市场的股价大跌了三成,给新东方整个公司造成了巨大压力,事件平息之后,俞敏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出事的当天晚上,联系了中国企业家的朋友,在会议上向各位企业家保证自己没有做手脚,第二天国内的这些企业家向新东方注资了2亿多美金。”通过这个事件可以看出圈子的重要性,“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在新型的商业模式下,得到发扬。

2014年初,本刊记者参加了由北京大学组织的“后EMBA时代”培训班,该班整合了国内个人资产一亿至十亿之间的企业家,在北京大学内进行培训。据组织者介绍,这一培训班目前的学员已经超过了1,000人,上课的形式也是经济管理与学员交流并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加强学员之间的交流。一位企业家告诉本刊记者:“这里的学费将近70万,时间为一年,别看费用挺高,花费这点钱认识这么多企业家,还是值得的,只要能与一位建立合作关系,这点钱就赚回来了。”

在行业方面,“朋友圈”模式慢慢地走向跨行业,而由于微信使用人数的增加,为企业与消费者搭建了一个更好的沟通平台,微信公共平台也成了企业推介自己和出售商品的新途径,利用朋友圈笼络消费者的方式普及开来。“朋友圈让我的高端珠宝有了定向推送的新途径。”赫拉珍藏CEO王洋告诉记者。

“现代人的消费习惯开始慢慢转变,对于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线上交流只是搭建平台,私人定制珠宝的客户是定向的,更有针对性,过去的会员制度已经不能满足顶级服务的消费者习惯,线下建立朋友圈,会让我的服务做得更好。过去大家购买商品,到商场内,买完就走,会员买东西,最多是打折,高端的服务最多也就是可以预定,然而对于拉近客户与销售人员的距离是没有作用的;珠宝又是一个消费相对较高的产品,要想得到客户的认可,必须站在客户的角度,把每一位客户当做自己的朋友进行服务,才能够做到最好。因此我们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将客户请到我们的会所当中,比如说安排沙龙活动,让彼此不认识的客户成为朋友,这样一来二去我的客户朋友圈就建立了起来。”王洋补充说道。

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客户群,王洋还会组织非会员活动,与高端影楼或《新娘》这类杂志合作,把产品理念推介出去,同时将几个圈子整合起来,这样朋友圈就会越扩越大。

篇2

关键词:动态能力;环境动态性;商业模式创新

一、引言

实业界中,现有很多企业因其独特之处而使企业在动荡的环境中获得高速成长,如独特的价值主张、独特的盈利模式、独特的价值创造、独特的合作者关系等,即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获得快速发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由商业模式创新所获取的竞争优势不断萎缩,这表明,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永恒的价值,企业只有在动荡的环境中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现有关于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力的研究大多比较零散,并没有系统研究企业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

现有关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众多,学者们大多从适合自身理论的角度对商业模式做出解释,因此学术界关于动态能力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等都没有达成统一,但学者们普遍认同商业模式由顾客价值主张、关键资源、盈利模式和关键流程构成,而商业模式创新正是以上四个关键要素有机整合的结果。商业模式创新涉及企业价值主张的变化、客户、供应商、资源和能力的总体重构,描述了企业从如何进行价值创造,到将价值如何传递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最终到企业如何从这些活动中获取价值的全过程的创新。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包括价值主张的创新、合作伙伴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盈利模式的创新等。Teece(1997)指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1]。现有关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大多认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技术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商业模式创新也被认为是企业绩效、技术创新的来源,因此,企业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应存在密切的关系。

二、动态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的分析

Wang和Ahmed(2007)将动态能力划分为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2]。罗珉和刘永俊(2009)认为,动态能力由市场导向的感知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社会网络的关系能力和整合能力构成[3]。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将动态能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市场感知能力、创新变革能力、学习能力和协调整合能力,分别是指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识别能力、企业内部进行创新的能力、组织中知识生产的能力、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协调能力。

市场感知能力是指企业对外部环境机会的捕捉以及规避威胁的能力。企业能够感知市场中顾客需求的频繁变化,能够迅速识别市场,根据竞争者的变化、需求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在高度动荡的环境中,市场机会稍纵即逝,市场感知能力能够帮助企业时时监测外部环境,较竞争者更快发现市场的存在的机会,进行价值主张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变革能力是指企业破除旧事务,不断进行创新并提升自身能力的能力。创新变革能力较强的企业鼓励企业员工继续创新,对有创新的员工有奖励机制,对创新所带来的失败容忍度较高,有着较好的创新氛围。快速变化的环境是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价值萎缩,而企业进行创新和变革是为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使企业保持危机意识,并且创新带来的成就感会鼓舞企业进行下一轮的创新,因此,创新变革能力较强的企业,越有可能继续商业模式创新。

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获取、吸收转化和利用现有的知识资源来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而商业模式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学习能力较强的企业能从外部市场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能从和竞争者、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的交往中获得有益的知识,能有效模仿企业外部信息,并有效将外部信息应用于组织内部,提升组织的知识存量,企业在动荡环境中会遇到新问题、新情况,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现有的流程和惯例束手无策,因此需要学习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不断提升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的能力。因此,学习能力越强,企业的知识储备越足,企业越有可能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协调整合能力是指企业对内外部资源的协调能力,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匹配的能力。董保宝(2011)认为协调整合能力强调了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反映能力[4]。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创意的阶段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实现阶段,企业在提出商业模式创意的基础上,必须调整组织资源和能力以确保创意能够得以实现,因此企业的协调整合能力越强,在组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能迅速做出资源的协调整合,较竞争者更快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并且,许多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并没有考虑到自身资源和能力的限制,盲目进行创新,最终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综上所述,动态能力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路径是:企业通过市场感知能力,发现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并规避市场中的威胁,更快地发现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快进行价值主张创新;创新变革能力使企业通过向市场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技术、控制一个新的要素供应来源、用多样化的方式与利益关系着合作等;协调整合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对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竞争者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和能力,更快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学习能力提升组织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创造竞争者难以模仿的知识库,给企业带来商业模式创新的资本。

三、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市场感知能力、创新变革能力、协调整合能力和学习能力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存在积极的影响。商业模式创新并不是一次性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成果也不是永恒的,因此,企业为了在动荡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只有不断进行商业模式。这表明,企业应注重动态能力的培育,企业可以通过时时监测市场的环境,了解对企业所处行业发展运行的规律、预测行业技术变化趋势、积极了解与企业关系紧密的政策、观测顾客偏好的变化、和同行、顾客、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交流提升组织的市场感知能力。企业可以通过对有创新能力的员工给予激励、鼓励员工提出有创意的设想、提高对创新失败的容忍度、简化组织的等级等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组织战略柔性,尽快协调组织的资源提升组织的协调整合能力。企业可以通过更新组织过时的知识、从顾客、供应商和竞争者学习知识、融合企业新旧知识等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作者单位:中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Teece D.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Wang C.L,Ahmed P.K.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31-51.

篇3

一、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动因和实施

(一)盈利模式论

持此类观点的研究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就是企业的运营模式、赚钱方式,既包括确保企业获利的运营机制,也包括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为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调整(Stewart,2000; Linder,2000;Amit & Zott,2001王波等,2002;迈克尔·拉帕,2004)。由此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即企业在动态环境中为确保持续获利而进行的降低成本、拓展客户源、调整产品或服务的供应模式等系列改变。

盈利模式论对商业模式创新动力的解释也更多偏向于竞争压力以及新的市场机会等方面。如Malhotra(2000)指出,为适应动态的、不连续的、激进变革的商业环境,就必须创新商业模式。Sosna等(2010)认为,新创新者、竞争者和规则的出现导致现存商业模式缺乏盈利性,迫使企业只能通过持续不断的商业模式创新保持竞争力。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很多时候是为满足新的市场机会进行的。例如,德勤咨询公司(2002)在对15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进行研究后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是为满足消费者长期拥有但被忽视或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比如美国西南航空提供的廉价短途航空旅行服务等。也有一些创新是为抓住特定时期的市场机会。例如,Lindgardt(2009)认为,商业模式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抓住在经济倒退时特定的商业机会,那些在经济倒退时期表现出色的公司都是利用危机提供的机会重新焕发生机。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途径,盈利模式论认为主要是依靠企业制定战略并付诸实践实现。Mitchell等(2003)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能够将持续有效的战略和强有力的商业模式创新密切结合,这些战略目标包括:建立在低成本基础上的低价格、更吸引人的产品和服务、更多的选择和信息、密切的客户关系。还有一些研究指出,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必然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价值创造论

价值创造论更强调商业模式创新的外部效益。按照价值创造论的观点,商业模式创新就是企业及其上下游供应商、客户以及横向合作伙伴创造价值模式的改变(Linder、Cantrell,2000),这种转变可能表现为一系列业务过程的更新、一套新的买卖机制、一种新的营销方案等(Petrovic,2001;马格利·杜波森,2002等),核心是能够通过重新组合资源,不仅能够超越竞争对手,还能为自己、上下游企业、合作伙伴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Afuah、Tucci,2003)。

价值创造论者对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归解为多个方面,即涵盖前述盈利模式论提出的市场竞争压力驱动、需求拉动等,也包括新技术产业化的驱动以及具有战略思维的企业家推动等因素。Christensen(1997)针对“突破性技术”的商业化过程进行研究,认为,与持久性技术相比,突破性技术是一种比较激进的技术创新,依靠传统的商业模式实现商业化是不可能的。Gambardella和McGahan(2009)分析了生物制药企业技术授权模式的产生过程:即传统商业模式下,上游企业只能将其技术出售给为数有限的几家下游企业,导致上游创新企业的利润受到限制,并在谈判中失去讨价还价的能力。为摆脱这种局面,上游企业投资开发出更具普遍应用性的技术,并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样既确保上游企业增加获利,又带动了全行业的技术进步。

也有一些研究分析了富有冒险精神和战略思维的企业家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为企业乃至行业创造更多价值的案例。例如,Linder和Cantrell(2000)访谈了约70名企业高管,受调查者表示其至少有30%的创新是集中于商业模式。IBM(2006)对全球765个CEO或公司高管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约40%的受访对象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和掌控所在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他们认为,这种创新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业发展前景。

与盈利模式论者相类似,价值创造论者也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更加强调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经历不间断的试错、学习和再实践,同时,由于知识的扩散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商业模式创新错误的负面影响,这种试错和学习的过程应该得到鼓励(Sosna,2010)。因此,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将至少经历四个步骤:一是初始商业模式的设计和测试;二是新商业模式的发展过程;三是精炼和改进新商业模式的过程;四是通过组织和学习保持商业模式不断成长(Sosna,2010;McGrath,2010)。

(三)体系论

体系论者的研究与盈利模式论、价值创造论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强调商业模式创新的主体不限于个别的企业,而是涉及流程、客户、供应商、渠道、资源等相关者,围绕持续获利、创造价值、巩固或提高竞争优势等目标进行资源重组和机制调整等各类制度安排的变革。较早的研究指出,商业模式是对企业至关重要的三种流量——价值流、收益流和物流——的混合体(Mahadevan,2000)。Amit等(2001)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包括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Osterwalder(2005)认为,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许多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可以解释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信息、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

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体系论认为个别的动力都无法解释企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动机。例如,Mahadevan(2004)考查了不同因素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伴随行业内竞争加剧和现有客户需求的变化,企业现有商业模式的价值趋于减小,迫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或利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实施创造价值的新策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Venkatraman和Henderson(2008)从压力逼迫的角度分析了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得出结论认为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这种压力达到临界点时,企业就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体系论者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实施的途径。一部分研究侧重于强调改变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商业模式创新。例如,Weill等(2001)提出了“原子商业模式”概念,指出每个原子商业模式都具有战略目标、营收来源、关键成功因素和必须具备的核心竞争力这四个特征,通过改变原子商业模式的组合方式可以构成新的商业模式。Osterwalder(2004、2007)指出,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顾客关系、核心能力、价值结构、伙伴承诺、收入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激发商业模式创新。Amit和Zott(2009)最近的研究强调从系统的视角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他们认为,涉及商业模式活动各环节的参与者应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商业模式创新:一是设计组成因素,包括内容、结构和治理;二是设计主题,包括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这部分是商业模式活动系统价值创造的源泉。

(四)小结

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指企业为获利并保持竞争优势而进行的战略方向调整以及生产经营模式变革,如前述盈利模式论。广义的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及其上下游、横向合作者以及竞争者共同参与的,围绕创造客户价值、建立新的供求关系和运营网络进行的市场开拓、价值传递、资本关系创造、利润获取等系列活动,如前述价值创造论和体系论。就解释商业模式创新如何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这一问题而言,广义的概念及其对于创新动因、实施路径的解释更为合适。

二、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

(一)新兴产业发展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动力

关于新兴产业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早期多以总结信息技术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案例为基础。Timmers(1998)、 Kodama(2004)、Venkatraman(2008)等都强调信息技术体系在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作用。魏江(2012)等指出,正是伴随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商业模式创新才成为理论和实践界的热门话题。有关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从开始聚焦于电子商务领域,到后来互联网泡沫破灭,大量电子商务企业倒闭,戴尔等一批非互联网公司依靠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崛起,逐渐扩展到非信息领域,从创业型企业扩展到成熟企业。也有一些研究将商业模式分解成客户价值主张、企业资源和能力以及盈利模式等几个关键环节,逐一分析信息技术对各个环节的影响,进而证明信息技术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潜在驱动力(王茜,2011)。

(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商业模式创新

苗圩(2011)多次强调,在现代市场条件下,商业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企业的产品创新同等重要,特别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推动生产体系的重构,已经成为新经济的显著特点。陈志(2012)认为,商业模式是产业形成的必要条件,因为技术本身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只有将其商业化才有“产业”的形成;此外,新兴产业的技术路线尚未确定,可替代技术之间的激烈竞争、不断上升的研发成本意味着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通过商业化获得满意的经济回报。汪克强(2013)指出,技术进步之后的商业缺失,往往制约了产业利润的积累和对持续创新的投入,影响了创新能力的再提升和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创新商业模式才能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持久活力和强大动力。也有一些研究在总结近年来苹果、谷歌等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案例的基础上,认为新兴产业发展必然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

(三)小结

综上述,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推动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也有利于基于新技术衍生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并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反过来,新兴产业在经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到产业化、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不断激励企业尝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以适应新的技术、创造新的客户价值、塑造新的竞争优势、形成新的供求关系和产销网络。可以认为,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基于新技术衍生发展的新兴产业——之间具有密切的正相关联系。但现有研究针对两者之间如何相互促进发展的机理和路径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

三、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障碍与制约

(一)来自决策者内部的阻力

一些研究表明,企业管理部门在决策是否改变现有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往往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最终放弃计划创新的初衷。这可能是决策层主观判断的结果。例如Sosna(2010)指出,管理层已经形成的基于现有环境的思维方式和不完备的认知反应会对商业模式创新试验产生阻碍。Chesbrough(2002)认为,企业内已经建立的商业模式会强烈影响管理者在进行创新商业模式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也可能是受到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层人员变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Sosna(2010)的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组织结构内部权力结构的现状有关,分散的权力中心不利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Chesbrough(2009)指出,一些大公司的部门经理可能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但是他们往往频繁调动,以致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缺乏连续性而最终失败。

(二)来自利益集团、制度安排等外部环境的制约

现有商业模式格局下的利益既得者往往是阻碍商业模式变革的主要阻力。一些研究分析了近期发生在国内移动通讯领域的“微信是否该收费的争论”案例,认为部分运营商等利益集团联合打压腾迅公司的QQ、微信等即时通话业务,正是由于互联网企业创造的新商业模式触及了现有移动通信市场商业模式格局下主要参与者的既得利益(窦含章、董江,2012)。此外,不恰当的产业管制、不配套的旧的政策环境等制度安排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商业模式的变革。陈志(2012)首先以我国医药、汽车等领域准入环节冗长的审批周期和不恰当的准入规定为例,分析其对我国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又以美国苹果公司带来的全新商业模式为例,认为正是美国具有能够有力、持续协调资金、人才等要素市场的政策环境,才能激励新兴产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并指出,商业模式创新无法得到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环境的缺失也是造成创新阻碍的重要制约。

篇4

机场商业化规模的发展现状

目前,无论是地方上的机场还是国际综合性较强的机场,对于商业模式的规划主要包括有,商店零售业,免税商店,餐饮店,休闲娱乐设施等。但是,基于现有国内机场的状况,机场的管理主要还是在政府的监控之下,所以,现有的机场商业店的运营是不具有独立性的,更细致地说,就是机场的商业运营带有很强的政府色彩,同时,机场的经营还是处于一个被垄断的商业模式内,这直接导致了很多店铺的店员服务意识不强,市场规划意识也不足,所以,现有的机场商业运营所存在的价值还有很多值得优化的地方。

机场公司目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20世纪90年代,民航有过一次机场管理的改革,这次改革主要形成了我国机场的基本雏形,同时,政府有派出专门用于管理民航经营的单位,至此,我国的机场开始走上了经营化的道路,各地机场也开始努力规划自身的运营模式,争取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我国的机场商业化的脚步起步较晚,远不及很多外国机场的商业化运用,在价值分析方面还存在很多诟病,虽然我国机场企业在运营方面投入了很大资金,但是由于机场建设费用的上升,加上经营规划的不合理,在我国的机场商业优化的道路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的。

经营模式不完善。经过这几年的机场建设来看,我国机场的主要收入还是来源于航空公司所缴纳的费用,所占的利润比例已经超过了50%,其余的收入,大多都是来自机场的商业零售业,也就是店铺的租金或者抽成,这种经营模式自从我国的机场建立以来,就存在了,从表面上看,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商业零售业的运营模式比较的单一。只是单纯地满足于旅客候机或者到达机场时候的购物需要,如果遇上淡季,或者所贩售的商品不受顾客喜爱的话,这种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对于现代的经济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宣传手段运用不完善。机场的商业化经营可以规划为一种密集型的产业,机场的运营中,固定成本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其余的开销大多数就要倚仗商业运营了,但是很多机场仅仅只是吸引或者帮助商铺的进驻,却没有帮他们进行有关的宣传,尤其是国际性的机场,本来购物的区域就比较广,如果没有一个宣传的手段让旅客知道这类商铺的存在,就会造成商铺在经营中的不必要的损失。

专业的商业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在机场商业化的运营中,零售业多数属于自营的范畴,所以这就要求对于这些商铺需要有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但是现代的机场的管理类人员很多专业性都不是很高,专业素质也很差,与店铺的沟通之间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样的.隋况的持续时间太长,容易造成的整体商铺的流失,对机场的商业化运营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机场基于价值角度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优化

对于机场的商业化体制的结构优化,主要的手段还是从管理价值的角度出来,对所需要优化的环节进行分析,这是提高目前机场商业化运用盈利的最主要的手段,接下来,我们主要针对上述商业化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一下机场商业模式如伺优化,研究机场公司如何在非航空业务方面来获取更多的利润,用来提升企业的商业价值。

机场商业化运营模式的转变。对于现代机场的商业运营模式,最主要的就是紧跟时代的潮流,力求把机场由保障型的机场向商业型机场转变,主要就是重视机场商业运营的功能性,在对商铺的布局和种类中间要做到严格的把控,让布局和商铺的分类的更加的合理,对于运营中的服务模式也需要进行考虑,对于那些有需要的顾客,还可以提供快递服务,主要用于那些不方便携带的商品,对于运营的模式一定要做到人性化。有针对性的为顾客服务。

提高广告资源回报率。合理运用机场的各种媒体宣传手段,一是可以为机场的商铺做宣传,譬如说打折促销之类的消息,二是广告的费用也是商业运营的一种,机场作为一个城市的制高点形象,对于商业的运营中,商铺的收入是最主要的,合理地运用机场现有的资源,通过视频或者广告的形式向旅客们展示自己机场所存在的优势,例如那些只有我们机场有的品牌,尤其是国际机场,合理的运用媒体资源,主要的重点在于对商业模式的优化,让媒体的宣传手段在更加高科技的角度发展,旨在为商铺带来给多的客流,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提高机场商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人的素质高低和管理手段的高低对于机场的商业运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最主要的是对商业经营体制的优化,旨在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有据可行,利用统一规范的制度对商铺的经营者的日常经营手段进行规划,主要就是提高商品的经营质量,避免有些商铺的经营者只追求利益而忽略了对品质的保证,但是这种体制不能一成不变,还需要根据机场的实际情况适时地做出调整。然后,就是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要定时地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国外机场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找出其中的可取之处加以利用,旨在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优化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

篇5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模仿壁垒;技术创新;品牌效应;价值链改造

商业模式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早期处于概念和要素分类的研究阶段,如今已经转向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商业模式创新,意味着以不同于常规的战略,指导企业的运营并获得成功。而商业模式一旦被竞争对手大量模仿复制,公司利润空间将缩减,达不到期望的效果。面对被模仿的风险,企业该如何应对?建立模仿壁垒是一种不错的途径。

关于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对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该如何建立模仿壁垒的探讨待于深入。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借由案例研究的方法,本文还进一步验证了策略的可操作性,以期为企业避免该风险。

一、文献综述

对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商业模式应描述出企业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内在逻辑,准确表达企业的战略定位、运营特点和收益机制,清晰地反映出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易机制。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为客户创造价值,同时也是企业的一种盈利方式。

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创新。最近十年,通过学者和企业家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大量商业模式创新成功案例和研究成果涌现出来。在创新动力研究方面,从要素推动的角度来看,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动力包括技术、知识及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等;从竞争理论的观点出发,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是期望改变行业前景,摆脱竞争及经营压力。

商业模式创新和企业实践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业模式创新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还在于如何在短期内避免被竞争对手模仿赶超。理论界已经有学者针对商业模式复制理论发表了见解。Whiter和Szulansk(2001)认为复制并不是简单的方案重复使用,而是由复制者创造性地复制方案或者商业模式。他们提出 “Arrow core”,且以此作为描述复制一个特定的商业模式的理想权重。“Arrow core”确定了模式中可被复制且值得被复制的特性,并描述了这些特性是如何产生的。

如今,关于商业模式创新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针对如何建立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因此,本文将以企业在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时,如何防止自身的商业模式被模仿为切入点,制定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策略具体实施的可行性,以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

二、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

(一)通过技术创新建立模仿壁垒

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要在其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建立市场的标准。然而“标准”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企业取得技术上的突破。一旦成功,企业将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获得利润保护机制和政府的政策支持。

市场标准是指居于主导地位的技术规范,具有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与商品的基础特性相关;也指一种标准产品,可以用来判断同类产品的好坏。企业建立了市场标准后,将获得其掌控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建立特有的技术标准是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地,如图1所示。首先,企业应重视新技术的研发,率先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迅速地获得市场的支持。同时企业也面临威胁:市场对技术的接受程度越高,技术被模仿的难度越低。这是归因于技术的特性以及市场强大的学习能力。所以,企业接下来应凭借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标准框架,筑起一道技术屏障。这样一来,不仅来保护了自己的技术不被侵犯,保护了利润,而且使要想进入的其他企业,迫于政府强制手段的压力,必须先获得该技术的专业认证。如此看来,企业得到市场标准的掌控权,相当于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将获得高额的利润。这些利润又将被投入下一轮的研发中,一个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形成了,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企业以防止自身商业模式被快速模仿为动力,与政府合作,构建标准框架并通过认证体系,逐步对同行施加压力,完成技术壁垒的建立。

(二)通过树立并强化品牌效应建立模仿壁垒

品牌效应是企业价值在商业社会中的延续,品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商品定位、经营模式、产品的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企业获得品牌效应,将为其带来辽阔的市场。以买方为战略中心,为其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上的进一步突破,帮助企业能够很快获得良好的口碑和忠实的拥戴者。当某一品牌被买方充分信任,并被确信只有它能提供自身所需的价值时,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将很难抢夺其客户,抢占其市场份额。如果强行模仿,对手将付出巨额成本的代价。权衡成本与收益后,这使得很多竞争对手徘徊于利润大门之外。

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后续措施强化品牌形象,如:广告代言和公益宣传等,扩大影响范围。同时,企业可以选择性的赞助或者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以此树立企业形象,起到强化品牌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该策略前,企业应根据自身商业模式特点把握好宣传、强化的力度。

(三)通过价值链改造建立模仿壁垒

迈克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价值链理论,并指出构成企业的基本活动(如计划、生产、销售、交货)和辅助活动可以表示成价值链的形式;对价值链上的相应环节进行重组就形成了新的商业模式。因此,进行价值链的改造是建立模仿壁垒的首要任务。找到待转变的价值链环节,在不减少利润的前提下,增加或者重组相应的价值链,改变原有的价值链。这要求企业要考虑从购买原材料直至售后的各个环节。如企业在采购原材料阶段可以考虑联合上游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筑高竞争者的进入壁垒;在设计研发阶段,通过申请专利,以法律手段阻碍竞争者模仿;在生产阶段,外包非核心部分,从而全力自主生产核心部件;在售后阶,考虑买方的需求,为其提供价值上的飞跃,获得品牌口碑及拥护者。总的来说,价值链的改造可以降低商业模式被模仿的威胁。

三、案例验证

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雅昌)是中国印刷行很有名气的企业。用制作艺术品的态度进行艺术品印刷,凭借这种严谨的态度,它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尤其是“拍卖图录”印刷市场,占据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当印刷企业普遍开始落寞时,雅昌的成功与周围环境显得格格不入。雅昌凭借其创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利润不断增长,并成为行业的领导者。由此可见,雅昌的商业模式的壁垒构建地很成功。下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研究雅昌模仿壁垒的构建。

(一)技术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印刷行业可谓是“暴利”行业,许多企业扎堆“挣快钱”。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愈演愈烈,大多数企业沉浸在一片红海中,经营状况堪忧。然而,雅昌却不在其列。从一开始,它就没有“扎堆”,而是选择攻克最难的印刷技术环节,形成自身的技术优势,立足于市场。在进入艺术印刷领域后,更是精益求精,将现有技术完善的同时,仍继续研发新的技术,为客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印刷服务。2005年,雅昌率先了“雅昌COLOR”――行业内首个色彩标准。此举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雅昌成为中国印刷标准化技术应用研究基地。

雅昌在艺术印刷市场上建立了标准,逐步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为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回报及良好的业界声誉。

(二)强化企业形象

雅昌凭借其高品质的印刷,树立了企业形象,并通过一系列公益活动强化了企业形象。雅昌为4000余位艺术家制作了数字化全集,建设了艺术家个人数字资产管理库。此举,被赞为“建立艺术家的‘瑞士银行’”,避免了相当麻烦的作品鉴定环节的同时,也为后人保存了珍贵的艺术品。“艺术家公益榜”――1949年以来,全球华人艺术家向中国范围内公共艺术机构捐赠藏品的信息征集、数据采集与,让世人了解并感谢热心公益的艺术家。这也是雅昌倡导并实施的。

雅昌,不仅代表了高品质的印刷服务,成为质量的象征,同时也为社会做着贡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雅昌的企业形象是保护其商业模式的一道高大的屏障。

(三)建立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及艺术网站

印刷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的价值链大体由采购、研发、印刷、订单交付构成。这条价值链的普遍性使得行业竞争环境激烈。雅昌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行业老大,离不开其创新的价值链。如图2所示,实线为普通价值链,虚线为雅昌增加的环节。对于印刷后的资料,许多企业将之视为废弃物处理,然而雅昌将其“变废为宝”。基于多年的资料存储以及印刷经验,雅昌建立了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创办“雅昌艺术网”。凭借着数据库的存在,雅昌进行再一次的印刷时可以避免许多繁琐复杂且成本很高的步骤,如:数据的采集、反复修正等,将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其增值服务――雅昌艺术网,更是成为其第二大主营业务,不仅宣传了公司,而且创造了价值。网站为客户提供各种需要的信息,如艺术品行情指数、拍卖指数等,其对客户的影响力相当大。客户想要在网站上做预展就需要先在雅昌进行印刷。这又促进了印刷业务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其他企业要想模仿雅昌创新的模式,首先要拥有如此资源丰富的数据库。

(四)案例小结

通过上述对雅昌案例的研究,了解了其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时,进行模仿壁垒的建立,详细总结如表1所示。

四、研究结论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讨企业如何在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建立模仿壁垒,阻止同行竞争者的模仿,避免自身利益的损害。基于文献研究,本文提出了三种建立模仿壁垒的策略:通过技术创新形成市场标准;通过树立并强化企业形象形成品牌效应;改造价值链实现再创造,改变成本结构,建新的利润增长点。

研究贡献在于针对目前商业模式模仿壁垒的研究比较匮乏的现状,对企业建立模仿壁垒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概述,在一定程度上对现有成果进行了补充。本研究提供的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其他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不足在于所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的个数较少,在结论的普遍性方面略显不足。文中三种策略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若要使用本研究结论,需持谨慎态度。

参考文献:

[1]项国鹏,周鹏杰.商业模式创新:国外文献综述及分析框架构建[J].商业研究,2011(04).

[2]原磊.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

[3]成文,王迎军,高嘉勇,等.商业模式理论演化[J].管理学报,2014(03).

[4]Timmer P.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onic Markets[J].Electronic Markets,1998 (02).

[5]Rappa M.A. The Utility Business Model and the Future of Computing Services[J].IBM System Journal,2004(01).

[6]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

att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05).

[7]刁玉柱.商业模式创新:理论视角与研究观点评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4).

[8]Winter,S.G.,Szulanski,G.Replication

as Strategy[J].Organization Science,2001(12).

[9]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07).

篇6

笔者以为,百货商业模式创新有两大要素:一日价值;一日能力。

有人说,商业模式是一种创造顾客价值同时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艺术,这对百货企业尤为贴切。拨开“商业模式”创新的神秘面纱,其本质就是价值的再创造和再分配,是各方利益的兼顾和共享。“顾客是上帝”,在当前顾客中心化趋势下,没有哪家零售企业能够锁定顾客并为之提供不可替代的垄断性产品或服务,向买方收费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免费经济”大行其道。加之日益激烈的跨渠道竞争,百货企业如果固守现有的引厂进店、联营联销、标高价格打折销售的商业模式,以期最大可能“剥夺”消费者剩余,“压榨”供应商利益,必将成为原有商业模式的牺牲品。但是,如果过分强调顾客价值创造,忽略企业的价值实现,选择一些看似“神奇”的商业模式却长期不能带来合理利润,大量“烧钱”后必然最终惨淡退出,导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的两难,究其原因就是忽略了商业模式的价值考量。

从长远来看,任何一种曾经有效的商业模式都会失效,最终走向消亡。新技术,尤其是突破性技术创新要转化为商品和服务,必须找到其合适的载体,也即需要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要破旧立新,企业在人财物各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和投入。相对于这些有形的能力,这里笔者更想强调的是勇于改变的意志和能力。在英语中,企业与进取是同一意思,进取意味着勇于改变。在一个既有的落后的商业模式下,企业无论进行怎么样的改良或改善,都将会被那些采取了更先进更有效的商业模式的企业淘汰,就像摩托罗拉、诺基亚被苹果、三星超越,柯达胶卷被数码技术淘汰。对百货企业来说,同样不应固守某一种商业模式,即使它曾经多么地有效。上海百货业曾经是国内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上世纪初,南京路上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环球百货”开创了中国近代百货业的先河。90年代,以第一八佰伴、东方商厦为代表的上海百货企业通过对外合资合作,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现代百货转型。当前,中国百货业正面临又一个破旧立新的阵痛期,也是对上海百货业创新引领能力的一次考验。

篇7

采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从保险行业价值链和价值网构成入手,分析财产保险行业的价值创造和分布过程,并对价值链所在的环境进行重新的组合、分配,构建保险行业价值链整合模型,为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依据。

(一)财险公司内部价值链分析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财产保险行业自身就是围绕风险管理产品为核心的价值活动,总体分为基础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部分。基本活动包括:产品开发、产品销售、承保筛选、再保安排、客户服务等保险行业特有的业务环节,这是保险行业最终实现利润的根本。与此同时,还配合有财务及IT技术支持、人力资源、精算、投资等辅助环节,这是保证保险公司正常运作不可或缺的支持性环节。基于以上财产保险各业务环节可以看出,在保险业务经营中,围绕着保险产品本身展开的“设计—销售—服务”业务是公司实现盈利的核心,要取得理想的经营效果,须从保险产品自身着手,优化产品、扩展销售渠道、提升后期服务的角度优化自身的商业模式,提高竞争力。而利用财务及信息技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运用精算技术、提升投资收益,也是财产公司优化商业模式的有效方法。中小型财险公司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必须进行产品创新、渠道创新和服务创新,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同时,高效配置人力、财务、精算、投资、IT等基础设施资源,才能与核心业务运作成熟的大型财产保险公司竞争。

(二)财险公司外部价值链分布企业处在行业的价值链条之内,其外部会受到来自市场需求、内部资源禀赋、同业竞争者、相关产业支持、市场机遇、政府等六个方面的影响,除企业资源禀赋因素之外,其他五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财产保险公司外部的价值链条,并在此五方面发生相互的价值流动。其中,市场需求作为保险公司价值实现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整个外部价值链本身处于核心地位。同业竞争者与保险公司自身形成博弈关系,通过相互的竞争和合作共同促进了行业的不断创新发展。相关产业是保险行业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是市场需求的落地点,充分利用相关产业资源,是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市场机遇则是保险市场的外部因素,是财产保险公司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应顺应行业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政府在价值实现中起到方向标的作用,财产保险公司应遵守政府的相关法规,顺应政府指导方向进行战略规划,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对于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应该抓住财产保险市场需求广阔、涉及产业众多的特点,在政府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与保险行业内部企业的合作,寻找出自身的禀赋特长进行扩展。

(三)财险公司虚拟价值链的构成在企业的价值链构成中除传统的内、外部价值链之外,还存在着基于信息及信息传导的虚拟价值链。在这个链条中,通过信息的对信息的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和分配等开展价值创造活动。财产保险公司基于客户的需求信息,通过信息中枢的分析处理,下发给具体的实体运营部门,在反馈信息之后,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以自身产品满足客户需求和推荐其他公司满足客户产品,进而最终满足客户需要,实现企业价值增值。财产险公司商业模式与价值链是不可分割的,价值链的形成是商业模式选择的基础。下面将对我国中小型财险公司采用的主要商业模式进行价值链的比对分析。

二、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分析与评价

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指企业为达到盈利目的,在与各利益相关者在实际的接触中所形成的一些合作模式。现阶段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采用的商业模式各有特色,但归结起大体分为以下六种:

(一)以利润为中心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外资财险公司大多采用这种商业模式。外资公司极少采用规模扩张的展业模式,而普遍采用以利润为中心的稳健模式,在细分产品与市场上取得优势,通过差异化的手段与中资公司竞争。例如,劳合社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其直保业务主要关注与珠宝、字画等高价值物品的保险产品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主要强调保险产品的承保利润,从价值链角度看,则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设计出差异化的产品,是着眼于产品开发的商业模式。

(二)以股东资源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随着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准入的逐步放开,许多金融行业或其他产业的市场主体也介入了财产保险业务的经营。此类公司总体规模不大,主要作为母公司在保险行业的延伸而存在,其业务发展的过程中,股东业务资源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如信达财险、中银保险、英大泰和等。以英大泰和为例,依托国家电网资源开拓市场,努力为国家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服务。该模式实际上是把股东业务作为重要的产品销售渠道,从而取得稳固的业务来源。

(三)以精细化管理为推动力的业务模式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技术水平,强化公司风险控制能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华泰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ACE集团,在其指导下不断开发和引进区别于国内其他财险公司的产品,调整公司产品结构,加大前段核保与后端理赔的控制力度,提高公司业务的整体盈利能力。该模式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及公司数据对承保选择、再保安排、客户服务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价值损耗从而达到盈利的目的,是针对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资源整合。

(四)以投资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在承保市场价格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通过高效的资金运作,可弥补直接承保业务的亏损。例如华安财险,通过发售理财性质的保险产品,迅速提升公司业务发展规模,同时又通过较好的资本运作能力实现了企业的盈利。该模式强调充分发挥辅助活动中投资的作用,通过投资创造的价值来带动整体企业的盈利。由于保险投资受政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多,该模式不能作为保险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

(五)以细分领域为切入点的专业化经营模式部分中小保险公司采用了专业化模式,在车险、农险、责任险等细分开拓市场,通过专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率,获得竞争优势,如天平车险、安华农业、长安责任等公司。其中天平车险公司认为,专业化经营的优势应体现为在风险选择和控制技术的领先地位,通过车险业务的仔细甄别和后期的理赔控制,该公司也实现了较好的发展。该商业模式也是基于产品策略,采用集中化的方式,集中公司资源优势,力图在细分领域取得局部的竞争优势,是运用价值链分析的典范。

(六)以规模化为支撑的业务模式很多财险公司采用规模扩张模式,通过设机构铺网点的形式积极展业,但在实际发展中,部分公司并没有把握好扩张的方式和速度,管理水平也未能实现匹配,导致承保业务发生大量亏损。以中华联合为例,公司保费收入由2002年的6.27亿快速扩张至2007年的183亿,但由于管理跨度及管理维度急剧膨胀,垃圾业务过多出现,当年即亏损64亿,给公司的稳定经营造成极大的影响。该模式主要基于产品销售环节,通过大规模的市场拓展行为扩大业务来源,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达到降低固定成本的目标,实现盈利。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中小型财险公司采用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价值链来进行的。因此,财产保险公司的商业模式运作机理为商业模式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我国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的切入点

结合财产保险企业面临的内外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可以归纳出保险公司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环节创新结合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遇,进行产品创新。基于新的保险需求的产品设计需要中小保险企业有较强的市场分析和机遇把握能力,能够获得相关行业的支持,同时还应避免自身设计的产品被其他同行模仿,处理好企业外部价值链中相关企业和同业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例如中煤保险,根据煤炭企业的实际保险业务需求,开发矿井建设工程保险、煤矿安全责任服务保险、煤矿企业财产保险等近20个创新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形成持续的保费收入。

(二)销售环节创新采用新技术、开辟新渠道,进行销售模式创新,进而扩大产品销售规模,带来财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特别是2013年底以来互联网金融概念的提出,也给中小财产保险企业在销售方面新的启发,选用恰当的销售模式,有利于企业迅速扩大业务规模。财产保险公司除电销、网销渠道外,行业也在实践多渠道元化的课题,保险企业内部的产寿险之间的交叉销售,中小保险公司联姻式的销售,保险企业与其他金融企业,保险企业与汽车等实体产业的跨行业合作都将是销售创新的可选路径之一。

(三)承保后管理创新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升业务辨识能力,优化再保安排,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在承保环节,新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可以扩大业务承保范围,提高业务质量;再保环节与再保公司的纵向合作,有利于再保的顺利进行;客户服务环节,及时高效理赔方式的出现,也将提升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例如,车险服务中微信理赔的出现,车主迅速将事故现场照片以微信的形式传给保险公司,即可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大大减少了理赔流程时间,提高了理赔的效率。

(四)信息管理创新在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变革信息流通传递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自身的运作效率,带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互联网及信息管理系统的运用,对于保险企业的信息搜集、处理、分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小财产保险公司中进行的财务集中、核赔集中等模式都是基于信息系统创新。

(五)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组织框架、治理结构是保险企业得以维持日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及制度安排有利于提升公司整体运作效率。依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及面临的市场行情,企业可以采用事业部制、条线垂直管理等组织方式,提升企业的组织效率。

(六)投资业务的创新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受制于自身的规模,往往忽视投资业务的开展,可效仿寿险公司,开发保障与理财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将投资与传统的风险保障结合起来。华安保险抓住财产保险在理财产品方面的空档,适时推出了家财险与家庭理财相结合的产品,迅速扩大了企业规模,获得了丰厚的收益,取得了较为成功的业绩。

四、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商业模式创新方式建议

通过财产保险企业本身价值链的分析,我们找到了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切入点。结合公司本身的管理结构,进行初步的组合,投资类创新均是建立在保险产品基础上可以归为到产品创新中去,销售创新主要依托渠道来进行可提炼为渠道创新,而承保、再保、理赔等基于产品本身衍生出来属于服务范畴姑且将此类创新统称为服务创新,而管理体制、信息管理等内容都属于公司管理层面的东西,把此类创新统称为管理创新。本文将从产品、渠道、服务、管理这四个角度,结合商业模式创新所采取的发掘、调整、扩展、全新四种方法,分析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方式。

(一)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产品的商业模式创新,实质上是以产品为核心,将市场需求、相关支持产业、竞争者、政府等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盈利的目的。对于现有产品须深入开发,分析机构客户的需求,推出“私人定制”的产品,增加公司与相关产业客户的粘度,进而获得持续的保费收入,并根据实际市场需求,随时调整并扩展产品内容。中小型保险公司可利用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给客户提供风险管理咨询服务;还可关注市场的细分领域及最新市场需求动态,走差异化开发的道路,避开与大型保险公司在传统领域的竞争,进而获得成功。例如华泰保险推出的网络购物运费损失保险,在网络购物方面推出的创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基于渠道的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渠道的创新模式则是着眼于保险销售环节,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或合作方式,改变财产保险公司与同业竞争者、目标客户、中介等机构的合作关系,达到提升销售质量的目的。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利用最新传媒技术,改变以往信息传递的路径,通过渠道合作精细化、专业化的手法提高现有渠道产能,或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新的传媒模式建立与客户的直接联系促进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展。例如,深度发掘现有的股东业务渠道、车商渠道、银行渠道等现有业务来源,提高渠道的单位产出。根据公司业务具体发展形式及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对公司现有的渠道进行评估,并依据各渠道产能大小重新分配业务权重,对渠道进行专业化管理,提升渠道产能。对于中小型财产险公司来说,要扩展渠道宽度,可与战略目标相同的寿险公司展开交叉销售,积极推进与房地产中介、加油站、物业、超市等传统业态的保险业务合作;随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兴起,很多公司开始在网络上设置直营网店、开设营销微博等,这种销售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费用的损耗,降低公司成本,从而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三)基于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这种模式创新更关注于客户的消费体验,通过便捷客户操作流程、提供新的附加服务内容等形式,融洽财产保险公司与目标客户的合作关系,增加客户忠诚度,进而使公司获取持久的保险收益。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进行服务创新,须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内部流程,运用新的手段丰富服务内容,便捷服务方式,保障从前端的开发、承保到后端的理赔、续保等各环节的顺利进行。例如,英大财险在拓展车险业务的过程中为合作客户提供免费的代验车、代保养等增值服务,提高客户的信赖度;并调整现有的服务内容,以微信定损、理赔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现场查勘、定损模式,顺应了客户当前的生活习惯,增强了客户服务体验。此外,在现代金融生活中,客户不仅面临保险业务需求,也存在类似证券、信托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因此,中小型财产保险公司可尝试打造综合金融服务团队,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不仅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而且能够深化与客户的合作。

篇8

商业模式简单说来就是企业赚钱的方式,它对企业至关重要。在过去,很少有人提出“商业模式保护”这个概念。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一概念慢慢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如今,互联网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许多人都在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而当个人或企业通过不断试验、研究,创造出一种新模式后,随即就有许多跟随者仿效,这使创新者很难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Facebook就遇到了这样头疼的事情。Facebook是美国著名的校园社交网站,在美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有一件事却一直令它很烦恼:它的这种模式被大量国外企业模仿。跟随者们纷纷在自己的国家建立类似的校园社交网站。这使得Facebook在海外事业的拓展上遇到了很大的阻碍。

可见,商业模式模仿将会对创新者造成不可预计的损失。因而,很多首创者纷纷举起了商业模式保护的大旗。那么商业模式该如何保护呢?它有哪些途径可走?

走技术专利之道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依托于技术,离开一定的技术就不能构成完整的商业模式。例如,利用广告盈利的这种普遍的商业模式也需要诸如点击率计算技术、精准投放的技术等作基础。

依托于技术正是互联网模式的特殊性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商业模式并不是完全虚拟的,它也有自己的实体部分存在。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这道门槛,来拦截下模仿商业模式的追随者们。

中国政法大学冯晓青教授表示:“软件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软件受到著作权保护。企业可以通过软件的著作权保护进而维护自己独创的商业模式,只须进行软件著作权登记即可生效。”同时,有律师也发表了相同的看法:“企业在申请技术专利时可以将商业模式和技术结合描述,从而更好地达到保护商业模式的目的。”

虽然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保护商业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模仿难度,从而抑制对商业模式的模仿。

版权保护的可行性

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除了包含软件、技术等内在组成部分外,部分互联网商业模式还包含外在表现形式,例如页面框架、布局、颜色等。一些网站为吸引游客而在网页设计方面付出很大心血,不仅网页风格独特、有吸引力,同时,网页功能的安排也符合消费者的使用习惯。虽然,外在表现形式并不是商业模式的核心,但是,这一点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一些追随者的模仿。

7月中旬,Facebook将德国一家网站StudiVZ告上法庭,称其侵犯了自己的版权。Facebook在诉状中提到,对方“拷贝了Facebook的外观、风格、特色和服务”,甚至包括自己特有的“留言墙”功能。Facebook在诉状中说,对方“克隆”自己的网站,程度之深,似乎只不过把自己网站上的蓝色主题风格变成了红色风格。实际上,StudiVZ正是Facebook校园社交网站模式的模仿者,而Facebook这一举动也被分析人士看作是利用版权来打击追随者。

可见,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一条可走的途径。冯晓青教授告诉记者:“商业模式外在形式实际是一种作品,受著作权保护,而著作权不需要申请即可实现。”

有人认为:诸如网页外观之类的,只要模仿者稍微改动,就可以避开侵权风险,因而利用版权来打击追随者并没有多大帮助。对此,冯晓青教授持有不同的意见:“这种外在形式不一定要完全一样,只要符合两个标准即可判定侵权:一方面是实质性相似,即版面实质是相似的;另一方面被称为‘接触’,即在设计自己版面前见过或知道他人的页面。换句话说,如果你事先没有接触过某页面,而设计出了实质相似的也不判为侵权。”

自身预防之道

实际上,除了从法律角度保护互联网商业模式外,还可以从商业模式自身角度出发,建立商业模式壁垒,从而减少或阻止跟随者进入。

“要想争夺市场,一方面需要有好的商业模式,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有能力和条件运作好这种模式。”通联传媒CEO史丹丹表示。

史丹丹创建了一家互联网新媒体公司,她对网络商业模式的创建和运作有多年经验,她告诉记者:“互联网新媒体模式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但不是谁都能成功。而我们的成功主要是由于一方面我们有传统媒体的支持,获得了做媒体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有做广告的经验。”

的确,这些都是不可模仿和复制的。这给了商业模式创造者一个启示:创建商业模式可以根据自身的能力创造一些难以模仿的特性,从而将部分跟随者挡在门外。

博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盛行起来。但博客的盈利模式一直前景昏暗。在不断探索的路途中,新浪提出了“利润分成”模式,即扣除成本后将广告收入与博主五五分成。

但是,这种模式有它自身的壁垒。众所周知,广告主追求的是“眼球效应”。只有拥有大量的受众基础,才能形成“眼球效应”,广告主的投放才能形成回报。因而这种模式需要很大的流量,这对于专业博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只有像新浪等大型门户网站能够踏入这块土地。

商业模式专利是未来

如今,为了保护自己首创的商业模式,部分企业还加入商业模式专利申请的队伍中。冯晓青教授表示:“商业模式又叫商业方法。目前,我国已经受理了很多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虽然现在我国还没有商业方法专利,但商业方法的模仿不利于创新,建立商业方法专利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它符合知识产权发展规律。”

有人担心:商业模式专利建立起来后会引起现有商业模式专利申请的乱战。冯晓青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不必要的担心,他说:“专利必须符合新颖性要求,而现在这些模式在中国已经公开很久,不符合新颖性,因而不必担心这些商业模式被申请专利。”但是,冯晓青教授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随意跟从。互联网企业应该注重自主创新,使自己的模式超前、新颖,从而夺取市场优先地位。”史丹丹也认为单一模仿者必然要走向失败,企业要领会商业模式实质,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改变和创新。

总之,商业模式需要创新,这样才能促进产业发展,而这种创新需要保护和鼓励。只有从法律、标准和商业模式自身综合考虑,才能找到商业模式保护的最佳方向。

篇9

[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商业模式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中小企业经常采用的几种商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同时强调要防范和应对商业模式本身的风险,中小企业必须从传统的低成本模式转移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来,积极探索能够助力企业快速、稳健、跨越式发展的新商业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商业模式;风险分析;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2-0060-02

1商业模式的内涵

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与商业模式有关的说法有很多,包括运营模式、盈利模式、B2B模式、B2C模式、“鼠标加水泥”模式、广告收益模式等。

所谓商业模式,是指为了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的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是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式。客户价值是企业通过其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提供的价值,盈利方式是企业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方式,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支持客户价值主张和盈利模式的具体经营模式。简单地说,商业模式就是关于企业“做什么,如何做,怎样赚钱”的综合体,其外在表现形式就是企业的运营模式或经营模式。

好的商业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它怎样赢得顾客、吸引投资者和创造利润。商业模式的确定是企业发展模式的起点,决定一个中小企业未来发展规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它选择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2中小企业不同商业模式的风险分析

下面,我们结合中小企业经常采用的几种商业模式来分析不同商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

21分工协作模式

分工协作模式是中小企业把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方向,通过生产或提供配套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他们不是直接与大企业竞争,而是尽可能采取与大企业合作,做大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伙伴。

分工协作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

211协同关系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中小企业的业务主要是由大企业提供的。因此,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就直接决定了大企业是否愿意把相应配套的业务交给中小企业来做,这也直接决定了中小企业业务量的大小和盈利水平。当然,影响协同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如双方领导者的感情、过去合作的情况、中小企业配套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中小企业配套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等。一旦双方这种协同关系出现裂痕,对中小企业来说也就意味着要失去相应的配套业务,也就失去了利润的来源。

212大企业经营状态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中小企业承接大企业相应配套业务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二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而且还取决于大企业的经营状态,只有大企业经营状态好、业务量大,中小企业才能获得足够的配套业务量;否则,中小企业只有坐等业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会经常处于待产状态。所以,大企业经营状态的好坏也是中小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之一。

213成本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中小企业盈利的水平不仅取决于从大企业那里获得相应配套业务量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自身配套产品和服务成本的高低。如果中小企业提供的配套产品和服务成本很高,不仅降低了自身配套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而且也相当于压缩了企业自己的利润空间。

214差异化的风险

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在现实生活中,愿意与大企业提供配套的中小企业有很多,除了前述因素外,中小企业能否从大企业那里获得相应的配套业务量还取决于自身配套产品和服务是否有差异化的优势。所以,中小企业如果采用这种模式还应该注重建立差异化的优势。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在为大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时要在成本领先的基础上寻求差异化,要主动研发不同类型的产品为多个大公司提供配套服务,以分散自己的经营风险。

22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是连锁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特许经营机构将自己拥有的商标、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等,以特许经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者使用,被特许者按合同规定在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支付相应的费用。特许权经营模式有助于中小企业在不需要大量资金的基础上快速拓展业务;同时,特许经营机构还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培训,弥补中小企业在管理上的先天缺陷并获得经营上的支持。

特许经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固然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然而中小企业家选择该种模式时应当考虑以下主要风险:

221特许经营成本的风险

特许经营的成本,特别是知名企业的特许经营费用更高,这是中小企业采用这种商业模式首先要考虑的。当然,和特许经营费用较高相对应,可能与知名企业合作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业务和更高的利润水平。

222经营规模被限制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许多特许经营协议限定授权企业只能在指定区域销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因此,中小企业因此会面临经营规模被限制的风险。

223独立性丧失的风险

在这种模式中,授权企业在获得支持和辅导时,往往会丧失企业的部分独立经营和控制权。

当然,和特许经营一样,很多中小企业也采用直营连锁或加盟连锁的商业模式来扩大企业规模,这类连锁企业有一个优势:它的可复制性很强,基本上只要把一个成功的样板店的经营模式复制到其他全国各地,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经营问题,这也就是麦当劳、肯德基能在全球遍地开花的原因。当然,一旦由于经济不景气或其他原因需要关闭连锁分店、削减企业规模时,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是非常巨大的。

23利基经营模式

在市场上,中小企业大多是市场补缺者。作为市场补缺者,他们应该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个细小部分,不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竞争,而是通过专门化经营来占据有利的市场位置。利基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对市场的细分,企业选择一个特殊的利基市场,集中力量或重点经营一个产品和服务,创造出产品和服务优势,从而获得相应的利润。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的方面最具竞争力。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风险在于差别优势容易消失,或者由于经营模式被模仿,或市场结构变化使得差别市场不复存在。正是由于利基经营模式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所以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目标并不在于保持长久的竞争力,而在于创造出一连串的短期竞争优势。

采用这种模式的中小企业必须不断增强竞争实力,充分运用“创造性毁灭”效应,即在现有竞争优势丧失之前,将公司的战略竞争优势转移到新的领域或产品上。

3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供选择的商业模式有很多。一般来说,由于处在不同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所具有的规模和所拥有的资源是不一样的,所以中小企业选择并采用的商业模式也应该有所不同。在“钱荒、人荒、电荒、高成本、高税收”的重压之下,传统商业模式对利润空间的大幅度挤压使中小企业的发展步入困境。中小企业要想突破发展困境,就必须从传统的低成本模式转移到商业模式的创新上来。通过对大量中小企业商业模式案例进行研究,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31收入模式创新

收入模式创新是一种利用客户体验、选择和喜好来进行创新的模式,它主要是指通过重新配置产品或推出新的定价模型来实现创新,这种创新方式一般与产品的后续服务有关。例如,我国目前很多婚恋网站除了通过提供婚恋服务来向会员进行收费外,还会通过向会员提供增值产品、无线增值业务和开展会员收费活动等方式来扩大收入来源,当然,网站广告也是很多婚恋网站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2行业模式创新

行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向新行业转移、重新定义现有行业,并创建全新行业,实现行业模式的创新。例如,九阳股份结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融合榨汁机以及电水壶功能,建立了小家电行业中新的细分行业——豆浆机行业。

33协作模式

协作模式创新是指通过专业化分工和价值链分析,重新定义企业在价值链中的角色和组织边界。例如,美特斯邦威将工作重心放在服装设计、品牌运营、渠道建设上,而将生产全部外包给其他企业。

近年来,部分加工类企业向价值链的前端如研发、设计,以及价值链后端如渠道、服务等延伸,也是协作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

在实际生活中,中小企业需要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来进行资源整合,并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上述几种方式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谭小芳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之道[EB/OL].慧聪网,2012-07-06

[2]张思民中小企业应更重视商业模式创新[N].中华工商时报,2011-06-29

篇10

【关键词】资源整合;资产管理;商业模式创新

2012年伊始,中国证监会明确表示,将以各种方式大力支持证券公司探索创新。无疑,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内涵将在今年得到进一步丰富,证券公司创新的途径与转型的方向也将进一步明确。作为证券公司四大主业之一的资产管理部门,虽然是国内理财市场中最早起步的市场参与者,但因长期受困于相对狭窄的投资范围、绝对强势的银行渠道以及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目前不得不面对远远落后于公募基金的严峻局面。根据Wind资讯显示,2011年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规模仅为一千多亿,而公募基金规模早已超过2万亿,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的近20倍。鉴于现阶段资本市场制度背景与竞争环境,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如何健康快速地发展壮大是业内诸位管理者亟需思考与规划的。由此,笔者尝试从金融资源整合的角度探索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的模式创新,提出可行方案以供业内参考。

一、我国金融集团的资源整合现状

所谓金融资源整合,就是以金融产品或服务创新为突破口,对分业金融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和结构性改造,以达到效率最大化。现有理论研究表明,实现金融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与资产规模、创新机制等要素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整合金融资源是重要途径之一。有鉴于此,近年来我国金融控股集团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成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规避分业经营限制的桥梁。下表1列出了我国现有的主要金融控股集团结构。

二、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理论解析

1.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最早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一概念才流行开来。相对于国外实业界的创新实践,目前国内实业界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尚处于引进与尝试阶段。例如,埃森哲咨询公司的研究者王波、彭亚力(2002)认为商业模式有两种理解:一是经营性商业模式,即企业的运营机制;二是战略性商业模式,即一个企业在动态的环境中怎样改变自身以达到持续盈利的目的,是对运营机制的扩展与利用。而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

2.基于资源整合的券商资管商业模式

在目前国内的金融市场结构中,虽然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分业经营,但是如上表1所示,我国许多大型商业银行已建立起银行控股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混业经营雏形,而个别实业集团也初步搭建了金融控股平台。如工农中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成立证券、保险、信托等控股子公司,内设投资银行部、金融市场部等与资本市场关联密切的业务部门,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试探性地开展混业经营;而平安、中信和光大集团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领域的控股公司为平台,实现大规模、跨领域的综合化经营。

相较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类混业经营模式,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开展中却是孤军奋战的,亟需进行同业资源整合。一般而言,业务整合按整合对象的界限,可以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外部整合是指企业对企业的业务、或对产业上下游的关联业务、优势资源之间进行的调整合并过程,以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加强对产业控制力的目的。据此,证券公司的资管业务对商业银行的资管业务、或对资产管理产业上下游的关联业务、优势资源之间进行整合,以达到扩展资管规模,加强对产业控制力的目的。

三、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实战案例

(1)案例背景

券商A公开发行了一款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该产品的托管银行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C。而城市商业银行D一方面不具备券商理财产品的托管业务资格,另外一方面又希望借助券商A的资产管理业务实力拓展自身的理财能力。在此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D向券商A提出:希望借助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的平台,为其设计并打理一款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能够保证全部客户的本金安全,二是满足部分风险承受能力高的客户,其收益随着市场行情进行浮动。

(2)解决方案

券商A为城市商业银行D量身定制理财产品E,通过产品E再投资于增强型债券理财产品B,由此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此款产品E的设计要点为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结构分类,分为优先级和次级两种类型,优先级部分对客户的投资经验没有要求,次级部分仅适合有投资经验的投资者认购。由此可以估算不同情形下,优先客户与次级客户的投资收益率。

(3)模式点评

在传统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的销售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属于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并无交集可言。而在基于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中,券商资管与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改变为合作关系,券商利用自身强势的资产管理业务能力整合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平台。在此过程中,券商可以有效扩充自身的资产管理规模,获得管理收益;而城市商业银行则可以迅速提高自身的理财产品收益,既可拓展潜在理财客户与存款客户的范围,又可从中学习券商资管的先进经验。

参考文献

[1]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