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9-05 17:2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数字化企业的特征
据了解,“2016浪潮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全国巡展”的主题为“‘互联网+’企业 赢在数字化转型”。此次浪潮的“企业数字化罗盘”,旨在为传统企业提供更为精准的一站式信息化服务,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互联网+’背景下产业互联网的兴起成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新动能,它将继续引领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浪潮。”浪潮集团执行总裁王兴山认为,我国企业已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企业更加注重运营流程、客户体验和商业模式的重塑。
浪潮此次的“企业数字化罗盘”描绘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方法论、关键点。来自浪潮方面的消息称,不同行业或领域互联网化的着重点是不同的,数字化转型的难易程度也各不相同。企业要根据数字化企业的平台化运营、组织扁平化、企业互联、互联员工和设备、全渠道客户接触点、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无边界企业,以及工作数字化八个特征,以数据化思维深化“互联网+”,才能真正实现运营模式创新、重塑客户体验,赢在数字化转型。
王兴山表示,在“互联网+”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互联、精细、智能”将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理念,也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方法论,其中,“互联”是数字化转型的起点,“精细”是数字化转型的目标和支撑,“智能”是数字化转型的价值与成果。
浪潮通软副总裁魏代森在题为《互联网+企业 赢在数字化转型》主题演讲中指出,对于传统企业来说,要实现数字化转型,就需要继续深化“互联网+企业”落地,以数据化的新思维,建立内外部的连接、共享、协同机制,把各个环节都统一到数字化的协同平台上,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为企业管理运营、客户体验提供有力的决策指导和支撑。
秉承“互联、精细、智能”理念
浪潮还在论坛上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即以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为目标,秉承“互联、精细、智能”的理念,融合管理会计思想,重塑用户体验,以数据为核心加速云化,推动“互联网”+ERP,引领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到产品领域,浪潮将继续推动管理会计、营运资金、智能制造、企业大数据、电子采购等的云化、互联网化,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
比如说,连接员工的HCM Cloud定位为基于“互联网+”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互联网+”架构,旨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平台化运营和工作数字化,使高管能够实时洞察人力资源状况,员工可以及时获得社交化的移动服务,构建完整的HR服务化链条。
篇2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商业银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SWOT分析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当前,中国面临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各行各业都要求变化、求创新。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下的核心,商业银行同样不能例外。数字化转型既是商业银行内部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的明智之举,也是其“破而后立”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转型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策略和路径等内容。渠赞(2019)指出了商业银行应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并提出数字化转型战略应从数据应用、风控、人才引入、素养培训等方面入手。汪伏(2020)、张静(2020)基于政府、跨界竞争、混业经营发展趋势等角度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明确转型目标和方向、聚焦“五个重点”、加强智能风控建设等路径选择有利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张大鹏(2020)、吕慧敏(2020)侧重通过SWOT系统分析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应着力于数字化基础、数字资源积累、信息安全等层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但置身于特殊形势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转型战略方向的相关研究不多,商业银行如何制定与自身业务发展相适应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又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基于此,本文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对农商行整体数字化转型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与威胁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最终得出有效推动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趋势
(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选择
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2019年的《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调查研究报告》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传统银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变革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实现商业银行从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和全渠道一体化的转化。随着大数据、金融科技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的“大行其道”。数字化的浪潮已经覆盖到各行各业甚至每个角落,金融生态和金融格局都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求,也是通过自我革新巩固自身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举措。商业银行一旦踏上数字化的赛道,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释放和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商业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提升其普惠金融的服务能力和效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体惠及大众,不忘初心。积极拥抱数字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前行道路上的必然选择。
(二)特殊形势下加速银行数字化转型进程
重大卫生事件爆发后,“线上化”“零接触”“无人化”等线上金融服务需求的猛增,客观上促使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在此特殊背景下,商业银行因受经营利润、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线下网点数量锐减。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发现,截至2020年5月14日,共有889家商业银行机构的线下网点停止营业,2019年同期退出的机构也达到了700多家。同时,重大卫生事件加剧了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格局,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大型商业银行相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上种种对商业银行的“施压”和“挑战”,使重大卫生事件成为了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一道“催化剂”,倒逼其数字化转型进行自我改革、创新经营模式,以数字化思维引领发展更好地面对未来挑战。
三、特殊防控背景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SWOT分析:以湖南省农商行为例
(一)优势(S)
线下网点覆盖广,辐射范围大。我国农商行主要面向和服务于广袤农村地区,经过多年潜心经营,乡镇地区的线下渠道和业务网点得以拓展与深化,农村地区网点数量占比高达92%。在渠道广度与深度上具备天然优势。农商行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主要面向的是农村市场,而人情关系依然对我国农村有着重要影响,农商行相比其他银行在农村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具备吸引客户的先天优势。同时,农商行属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内部机制相对灵活可控,不易受组织结构所掣肘和拖累,决策成本较低,内部改革易于推行。在金融科技与重大卫生事件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渠道广度和深度、客户粘性以及差异化竞争等内部优势有利于推动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二)劣势(W)
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处于劣势。农商行个体规模普遍较小,虽有接近万亿级的农商行,但资产规模在100亿以下的农商行超过一半[1]。农商行深植于农村市场,大多地处偏僻和欠发达地区,难以吸引合适的数字化人才加入,且缺乏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风控管理能力弱。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农商行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且在重大卫生事件的冲击肆虐下,对农商行的风控管理和预防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业务结构单一。农商行偏重存贷业务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多数农商行非息收入占比不到10%[2]。置身于此次特殊背景下,在风控管理、业务结构及资金、人才、技术方面的短板会被显著放大并制约农商行数字化转型。
(三)机会(O)
1.政策支持。突发卫生事件期间,为加大金融战“疫”的扶持力度,中央有关部委出台各项政策扶持商业银行来为受突发卫生事件影响的中小微企业纾解困难。具体措施有,2020年1月26日银保监会《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除此之外,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聚焦三农的利好消息都为农商行数字化转型进行“护航”。2.消费金融潜在市场庞大。伴随着中国农村居民消费指数连续多年高于城镇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商行现有客户涌入城镇工作,收入增长促使消费进一步升级。且突发卫生事件压抑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消费需求,以上种种都将在未来产生庞大的金融需求和市场。
(四)威胁(T)
1.整体利润率的下大卫生事件的肆虐和防控让农商行的诸多经营业务强行按下“暂停键”以及受利率市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导致农商行整体利润率和经营业绩的下滑。2.跨界竞争加剧竞争格局大型银行和城商行愈发重视三农与小微问题,通过改变渠道转向和占据技术、资金、人才的优势抢夺农商行市场。且金融科技公司和互联网巨头们越来越看重农村市场,多方汇聚加剧了市场竞争格局。
四、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做出的SWOT战略分析,本文将从拥抱金融科技、个性化转型之路等角度提出加快商行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拥抱金融科技,赋能数字基建
商业银行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前提和发展取决于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链的稳定和成熟。其中,金融科技结合了金融和科技并已成为未来数字化深度推进的核心驱动力,线上服务及各项数字化管理模式都需依托金融科技的展开和深入,金融科技对数字化转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重视金融科技的力量,引入多方协作持续发力;二是加强金融科技的运营和场景深度应用,夯实数字基建;三是孕育数字化思维,加快推进数据治理与运营,铸就可持续发展。
篇3
一、公司信息化简况
(一)应用系统简介
航运公司使用的信息系统通常包括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两部分。其中,管理类系统包括OA系统、财务SAP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业务类系统包括调度系统、航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
(二)数据管理现状
我们一直在关注应用系统中的数据管理,也取得了一点效果,但系统数据特别是船舶管理系统和航运系统的基础数据仍呈现诸多问题:一是数据不完整:缺少关键基础数据,部分辅助数据缺失或不全面,历史数据丢失比较严重。二是数据分散、不一致:公司内的数据入口众多,同一类数据采用的标准、规则不一致。三是数据质量低:大量数据基本上堆积在一起,缺少必要的数据管理,数据的可用性差,质量比较低。四是数据经济效益不显著,数据决策分析的结果可靠性差。五是数据共享集成成本较高: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分散、可用质量差,数据核对、清理、映射的工作量巨大,共享集成和数据分析的成本较高。
可见,航运公司信息化正处于从应用为中心向数据为中心转化的关键时期,公司面临数据整合的挑战不断增长且日益严峻,低质量的数据资产已经成为在信息化与业务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数据必须进行治理。
二、数字化转型思路
(一)数字化转型目标
航运公司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利用各种新兴技术和工具,进行数据治理;整合公司内部数据,打通各业务系统数据壁垒,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统计口径;引入外部数据源,建立数据仓库,构建航运公司数据中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航运公司的实际需要研究构建业务中台。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提升管理支持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新型“数字航运公司”管理模式。
结合航运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我们为实现数字化转型,将持续推进两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大力实施信息化转型,提升应用系统的适用性、流程化、友好度,助力数字化转型。二是全力推进数字化应用平台的构建,从以职能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从以船舶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使数据真正成为驱动新业务、催生新应用的核心动力。
(二)数据管理平台初步构想
我们初步构想的航运公司数字化应用是以构建数据管理平台为核心来实施,数据管理平台包括:
1、后台数据层:各应用系统为数据平台提供原始数据。原始数据包含内部和外部数据,内部数据主要有中远海运航运公司正在使用的业务系统数据,包括了航运系统数据,财务数据,办公系统,投资系统,物料系统等数据。外部数据包括全球油轮AIS数据、船东资料、全球油轮资料、全球油运市场资料、全球油轮租船人资料和全球石油贸易资料等数据。需要针对系统内已有的结构化数据进行梳理,统一数据标准,建立数据规范,形成各类数据的统计分析模型。
2、数据中台:数据中台是由阿里率先提出的。数据业务化和业务数据化是阿里对大数据应用最好的诠释。而数据中台就是实践中的必然产物。数据中台是利用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标准化,产生标准数据形成资产,最后将数据资产基于业务场景转化为数据服务,从而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价值。因此,我们初步构想航运公司的大数据应用将以建设数据中台为核心,构建出航运公司的数据生态。
3、前台数据应用层:通过灵活的用户自定义的数据分析工具、报表查询、图表、大屏、多渠道信息推送等不同的方式展现和传递数据,根据管理需求梳理业务系统优化功能点,对航运平台等应用系统做必要的改造,形成直接和正向的反馈。
篇4
金融科技的崛起改变和塑造着客户的金融消费行为和交易习惯,方便快捷的数字化体验成为客户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数字化渠道成为服务客户的主流, 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一些金融科技公司迅速抓住数字化时代契机,打造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数据技术为驱动、以互联网渠道为重点的经营模式,动摇了银行的绝对优势地位,在移动支付、小额信贷等领域不断冲击银行的传统业务。面对新的数字竞争对手和领先的平台型企业的进攻,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变得“无形”,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迫在眉睫。
一、银行数字化转型概述
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 金融,广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和内部管理方式。总体来看,数字化转型要求银行具备以下几个能力:
一是客户洞察能力。客户洞察能力是通过客户的交易行为和习惯操作分析客户的偏好和特征,从中得到有价值的判断,帮助银行理解客户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价值潜力及产品销售机会,从而形成银行与客户的良性互动。银行需要做的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衡量客户的看法,有效识别客户未满足的需求、不满意的期待以及主要的诉求,建立需求反馈机制,从根本上着手解决客户需求与银行服务对接错位的问题,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二是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分别是产品研发、人力资源和管理,三种因素集成而得的协调的、相互关联的系统决定了快速反应能力的高低。数字化时代也是敏捷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对客户的白热化争夺要求银行能够快速配置财务、人力、资金等各种资源,以响应市场和客户的需要。 因此,银行需要用灵活高效的产品研发、组织架构及运营模式替代过去的内部资源组织形式,提高应对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的敏捷性。
三是数据激活能力。数据是数字化时代银行的核心资产。良好的数据获取、分析和运用能力可以帮助银行挖掘客户信息价值,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计划, 了解客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支持客户的交易行为,构建新的业务模式,进而赢得竞争优势。银行在客户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工作有助于提升数据激活能力。
二、国内外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主要特点
(一)具有明确清晰的数字化转型战略
银行决策层和管理层对数字化转型战略有清晰的愿景、持续的投入和坚定的决心;有明确的战略布局和 发展规划;战略落地部门对数字化转型战略高度认同、自觉执行,全行上下对数字化转型的愿景、目标和路径达成充分共识,全行的行动和决策统一在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下。最高领导自上而下带领全行积极变革, 高管在设计、试点和实施关键节点投入充足时间积极参与。转型项目主题与高管最关注的大事或痛点高度契合,不与日常工作脱节。
(二)以客户为中心,改造客户旅程提升客户体验
从客户角度出发,沿整个客户旅程来审视客户体验,做到真正优化客户体验、提升业绩。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坚持产品服务客户所需,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搭配适合的产品;打通客户旅程的关键节点,通过客户旅程改造和内部流程变革,从前端到后台重新设计银行的核心旅程,分析新的机会,采用多样化的方式使客户满意,应用并不断改善新的智能技术,用于创新和促进客户体验,提高客户服务效率, 完善全旅程客户服务体系。
(三)推进全渠道转型,实现客户各种触点的体验一致
让客户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所有渠道与银行接触,在所有渠道提供统一的客户体验和品牌形象,在各个渠道之间实现无缝迁移,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选用自己觉得方便的渠道完成所需的交易或服务。从定义客户旅程入手,根据不同渠道的功能与体验特征,明确渠道总体定位框架,构建整合渠道体系,进而通过协助、引导、差异化定价等手段帮助客户向最有效渠道迁移,并同时在人力资源、数据平台等方面建立内部的配套支撑,为客户提供统一、流畅和卓越的体验。
(四)打造优秀的大数据管理、分析与运用能力
实践表明,大数据在银行业绩提升、风险防控、效能改善与管理优化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决策支 持、信用风险、精准营销与个性化定价等领域发挥的价 值最大。银行应围绕大数据生态体系,运用大数据及相 关领域的最新技术,培育数据挖掘和分析技能,全方位 建设数据分析和运用能力,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 的信息,为银行的决策、风险控制和客户管理服务。
美国第一资本金融公司自2002 年起开始实施“信息决策”战略,单独设立了首席数字官(CDO),平均每年开展8 万个以上的大数据实验分析,是全球范围内最早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银行。依靠丰富的数据积累和强大的模型分析能力,在客户获取、激活、产品组合管理、客户挽留、风险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移动银行应用成为首款支持苹果TouchID功能的软件。2016 年,亦率先通过亚马逊网站的Alexa虚拟助理实现了语音控制的金融服务交易。在数字化战略的推动下,它从一家单一经营信用卡业务的公司迅速成长为美国资产排名前十的综合性银行。
(五)打造开放银行体系,建设金融生态圈
开放银行是指开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向合格的外部商业伙伴,将银行的账户能力、支付能力、特色产品能力、数字经营能力、全渠道服务能力等开放给合作伙伴,共建跨界融合生态。通过改变传统模式,无感、无限、无界提供场景化金融服务,使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在生活服务需求中第一时间得到满足。
近年来,国内银行频频探索利用API或SDK接口等方式打造开放银行生态圈。比如,浦发银行在2018 年7月推出了API Bank 无界银行,截至2018年11月末,总共实现了211 个API服务,对接84 款APP,出台电商平台、出国服务、跨境服务等多个场景金融服务方案。中信银行通过连接京东商城、滴滴专车、淘宝等平台,将平台数据引入,用于识别和分析客户营销机会与业务拓展风险。
(六)建立敏捷工作机制,全方位提升创新能力
银行传统的组织架构是按照职能来划分部门的, 然而敏捷的组织形式是从各个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敏捷团队,实现组织架构上的扁平化管理,敏捷团队的成员按照“端到端”的原则,每个人都对项目的全 过程负全责,所有人的绩效考核指标都是一样的。敏捷团队的成员在同一办公地点集中办公,保证员工单线程工作,变串联为并联,同时辅之以定期培训和考量、时间短和注重决策的轻量会议等,全面提升反应速度。对敏捷团队充分授权,减少交接和精简流程, 去除冗余层级、重复决策等环节。
星展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经历了第一阶段“将核心业务进行数字化改造”和第二阶段“银行业务与客户需 求深度融合”之后,进入第三阶段“构建创业型企业的 文化氛围”。星展银行调动全员力量,提倡“有利于客户体验的努力都值得尝试”,让每位员工都自觉了解客户体验和关切,以自己的亲身体验重新构思客户旅程, 推动全方位转型。如星展的呼叫中心、ATM分析、HR等,全部逐步实现技术转型,都是自下而上、由底层员工推动的。
三、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力点
银行数字化转型,尤其是零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发展新趋势。由于零售业务存在客户规模大、长尾客户服务不足、客户结构分化等特征,金融科技的运用能够有效缓解这部分现实问题,大部分银行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优先选择零售业务为突破口,利用科技手段驱动零售银行业务全面释放潜能, 使银行服务摆脱时间、地点、人员的束缚,实现自动化、 实时化、线上化处理。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几个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产品服务的触达能力
拓展多元化服务渠道,利用互联网渠道扩大服务半径,覆盖更多长尾客户,同时将线上渠道与线下服务网络进行有效衔接,实现闭环服务,构建“物理+ 虚拟”的线上线下全渠道服务体系。在银行的多元化服务渠道中,手机APP的客户触达作用越来越突出。根据易观产业数据库的报告显示,2018 年一季度,我国手机银行注册用户数超过15 亿户,手机银行客户交易规模达到66.89 万亿元人民币,活跃用户持续增长, 逐渐成为用户首选的服务主渠道,到2018 年底手机银行渠道用户比例达57%,首次超越网银用户比例。手机 银行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生物识别技术应用于智能核验身份,在银行APP登录、交易中增加面部识别及指纹识别等功能;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到理财和投资顾问服务中,为客户精准定制个性化的理财产品等。另一方面是加强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在产品栏目引入保险、助学贷款、校园贷款等项目,实现与高校、保险公司、金融科技公司等外部企业的深度连接。网点作为服务客户的传统渠道,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课题。网点的数字化转型要注重培养智能机具对柜面业务的替代能力,数字化再造网点的业务流程,将信息化、业务流程和智能机具有效整合,加强网点分流引导,重点推进各类业务的线上协助化服务。
(二)提升个性化服务能力
根据腾讯研究院的报告显示,采用个性化精准营销的银行,营销成功率能够提高50%~65%以上;根 据客户画像推送银行产品,购买率可以提高30%~ 55% ;通过大数据进行全面客户管理的银行,存量客户激活率能够提升30%以上,坏账率能降低25%。为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银行可以通过强大的数据整合分析体系,实时、智能化地处理客户行为数据,根据客户的信用资质、收入水平、风险承受能力、行为特征、 使用习惯、使用偏好综合考量,利用积累的内外部数据及成熟的算法进行个性化的界面展示,实现“千人千面”。同时,基于对客户行为特征的分析挖掘,在客户来到网点或电子银行渠道时,按照为客户群体打好的标签,展现因人而异个性化广告,让用户对感兴趣的广告信息进入业务办理,改变传统的广告营销模式。实现精准营销离不开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支持,提高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个性化服务能力,可以帮助银行增加获客精准度,降低获客成本,提升客户交互体验和 产品转化率,并实现个性化定价。运用大数据技术, 第一步是即刻捕捉数据,海量获取数据,这些数据包括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清洗处理这些数据,提取特征信息,为客户画像做准备; 接下来,要按照客户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社会特征、消费行为等维度,建立标签化的客户模型;再通过客户特征、产品需求等参数,对客户进行分类;最后采用协 调过滤、关联规则、知识推荐等算法,使产品和服务智能触达客户。
(三)增强场景化服务能力
银行发展进入生态建设的新时期,必须打造一个吸引和留住客户的生态系统,让客户可以在生活场景中了解、使用和发现金融消费机会。场景金融的关键在于银行把金融服务融入到客户的衣食住行场景中, 以场景为核心向用户提供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区别在于,场景金融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业务流程或者单独的产品,而是嵌入到生活场景中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服务内容体现“金融+ 生活”的高度融合。场景金融是一种完整的生态,是从金融需求到金融解决方案的闭环服务。构建场景金融服务模式,银行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与掌握场景流量的互联网、新零售、房地产、能源、制造、出行等行业开展广泛的跨界合作;另一方面,可自建场景,继续发力场景生态建设,在电子商务平台、社区银行、移动生活服务、 加油站金融、汽车金融、机场金融等方面寻找细分市场,尽早构建“生活+ 金融”完整生态圈。除此之外,银行可以改造传统的银行网点,将原有的金融服务单一场景延伸为多元化服务场景,引入休闲、积分兑换、消费等生活化场景,让银行网点与客户的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推动网点场景化转型。
四、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一)批量获取并经营零售客户
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普及把银行零售客户行为从线下网点变为线上和线下并重,在平台和场景中获取金融服务成为新的趋势。零售业务必须把客户工作、生活场景重新整合,通过线上平台与各大电商平台、社会资源平台对接,批量化营销和管理零售客户,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与衣、食、住、行、育、娱、医、寿等场景平台对接,整合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将金融服务嵌入场景服务,为零售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在后台对接信贷系统实现线上融资、额度管理、风险防控等。建设包括人脸识别等生物认证技术在内的身份核验系统,打造大数据分析平台和连接第三方金融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零售平台金融服务功能,更有效地达到批量获客、活客、留客,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二)完善专业化管理模式
专业化管理模式是零售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保障,需要在产品研发、销售管理、渠道布局、数据驱动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零售板块的专业能力。突出产品引擎作用,丰富强化消费信贷、财富管理、信用卡等专业产品线,研发有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强化总行销售管理职能,负责零售营销计划制定、营销业绩统计、个人客户经理绩效管理、技能培训等, 打通总行、分行、支行、个人管理与督导机制。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管理,包括网点布局、线上渠道开发、新业态规划等,构建全渠道、多触点的一致客户体验。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定量分析与业务决策能力,推动大数据分析的规划和开发,打通零售客户底层数据基础与数据驱动的应用。完善风险组织架构, 增强集中化、专业化、高效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动敏捷组织改造
在零售板块探索敏捷组织改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创新的组织。转变领导角色,向战略家、设计师、辅导者转变,充分授权团队,注重培养团队自主运作能力,在数字化快速迭代的工作方式下,把管理机制从复杂的“过程导向”转向责任分明的“决策导向”。以项目为导向,组建“小而灵活”的跨部门团队, 负责零售数字化项目端到端的实施落地,赋予团队充分决策权。改革决策机制,将传统瀑布式的大项目“化整为零”,分阶段进行项目投入和审批,缩短项目研发时间。
(四)管理零售客户旅程,提升零售客户体验
基于当前零售客户体验存在的差距和差异化战略 两大维度,梳理零售客户旅程,进行优先排序后分批推动客户旅程改造。建立全方位的零售客户反馈收集体系,包括:针对金融服务、设施、产品及流程的整体满意度及推荐值评价;通过短信、微信、APP客户端等进行交易后的即时反馈;对投诉进行产品、渠道、对象、 成因的多维分析等,将收集的反馈及监测数据汇总成零售客户体验仪表板,将抽象的体验转化为直观、可操作的优化举措,进而紧跟零售客户需求,推动数字化产品创新。
篇5
关键词:竞争力;产业链;低成本;出版产业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15-0-02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促使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发展,合理地处理好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是当前数字出版行业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完善,让传统出版行业具备了更好地市场竞争力。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加强了出版行业的竞争力,也保障了文化的不断创新,提高了市场需求也使科技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技术只是一种技术,真正的推广使用与广泛采纳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相结合。
二、出版活动向低成本转化
出版技术的进步,在出版业中可以体现为三种实现,经济实现、政治实现、文化实现。其中经济的实现是最重要的实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版模式逐渐走向低成本、高效率,这种转化方式增加了社会财富的总量,并且提高了科学技术对于行业的应用,而随着数字出版的相关领域的不断扩展,技术的因素在出版活动中的地位也被强化,技术的进步也使出版活动向着低成本和高效率转化,这也为出版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新的发展途径。而出版业一直在人类的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版相关的领域由文化领域开始向着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的多方面产业发展,也能感受到科技的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影响力与塑造力。
三、技术推动出版行业内部管理科技化
文化科技的融合也推动了出版界的内部管理的改革,随着技术的推进,出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推进,让出版行业提高了内部管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出版行业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推进和引导的作用,使得文化科技融合双方互相得益,而出版产业也随之发生了需求的变化,行业的需求使数字出版技术的社会需求增加,也使科技得到促进。
四、文化科技融合的出版商业模式转化
由于数字化出版模式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出版模式是一种冲击,这也促使传统出版产业转型,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进入到传统出版产业,新的数字出版的商品开始产生,电子图书、电子阅读器以及手机阅读产品等。这些产品的出现有效地减少了有形的原材料的消耗,掌握数字化的生产设备以及复合性人力资源,也开辟了全新的市场,数字阅读。目前的数字阅读企业也打破了传统阅读企业的垄断。随着商业模式的转换,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出现了全新的经营手段和盈利方法。战略定位的更改使出版产业的形象发生了转换,而业务网络的商业模式也使战略定位进行的各种核心业务和相关业务与客户产生联系。而核心的资源也使出版企业需要的各种资源能力,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各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服务。
五、出版产业的产业链數字化转变
随着文化科技的融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图书的产业链,产业链也发生了转变,产业链的上端变为数字内容开发,而数字内容开发是数字出版的发展基础,而在数字化的产业链的上游,由数字出版的内容供应商为主体,将图书、版权等内容售卖,并且从销售中分成。而在产业链中游,是出版商的数字内容出版和对于用户的技术支持,并且同网络的运营商共享收益分成。而在产业链的下游,则是数字的终端生产,以及相关数字出版的平台和分销,当传统出版社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后,要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且进一步的开展数字出版的业务,在产业链中要成为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的立足和方向。
六、文化发展与出版产业转型的互动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文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借助体现群体的共有价值的方法,并令群体成员依此来进行经济生产的程序;第二,文化会影响群体的公平,影响在群体里的决策;第三,会对群体追求方向和社会目标发生影响。文化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版产业转型。数字媒体文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打破了出版的垄断,随着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出版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目前的出版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消费品,也对大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些数字出版作品,具有开放性、形式的结构性、内容的动态性等特征。文化价值可以引导出版产业的转型,而数字媒体文化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媒体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也融入了更多的文化,网络传播体现技术理性、工具价值,并在互联网上缺少相应的控制机制。也是目前在转型其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重要要素。
文化冲突也揭示了当前出版行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新旧文化冲突的诞生反映着目前物质生产力的提高,而目前的传统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受到了两方面的文化冲击,第一方面是技术革新,从侧面体现出了现代社会意识的进步与发展;第二方面是文化选择,经由增长方式的转型,文化的选择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问题,虽然数量不多,时间也不长,但是数字出版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出版企业,所以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极具重要性的。
篇6
关键词:报业;数字化;组织结构;商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陈薇,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73;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60
数字化指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包括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信息技术的创新、传播与扩散对传统媒体格局形成很大冲击,直接而剧烈地引发了新闻信息传播与传媒发展的数字化转型,其中包括报业的数字化转型。
我国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从1993年《杭州日报・下午版》揭开了报纸网络化的序幕,到2006年新闻出版总署的《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正式启动“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和“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到现在报业数字化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报业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然而,数字化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从行业本身发展来看,数字化报业是传统报业的战略转型,是应用数字、网络、多媒体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来重塑报业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而非策略性的调整。报社的组织结构转型仍需推进,数字化生产流程仍需构建,全媒体数字平台仍需整合,成熟的商业模式和价值链尚未形成。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网民持续攀升,网民结构和网络使用习惯在不断变化。新一代互联网应用如微博、社交网站、网络商务等更深刻地改变了信息生产、聚集、传播和接受过程与模式。新技术和新媒体催生新的传媒产业盈利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全面改变传媒生态环境和彻底重塑传播格局。伴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加大报业数字化转型显得尤为必要。
一、推进数字化内容创新,再造报业生产流程
大力推进数字化内容创新,再造报业生产流程,是提高报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所谓报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新闻和一切有价值内容的发现、选择和创造能力,内容的聚合、管理和分发能力以及内容的营销和增值服务能力,即“渠道为先,内容为王”。报社最主要的角色是内容生产商和内容提供商。数字报业与一般商业网站或者数字信息产品提供商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拥有作为内容原创者的核心能力,拥有专业化的记者队伍和职业化的编辑经验,并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公信力优势和品牌优势,这些都是报业独有的资本。伴随着数字报业传播网络融合与接触终端融合的推进,融合新闻产品将成为转型后的报社进行内容产品开发的主要形态。融合新闻是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整合与创新,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实现交互化和内容共创。作为重构新闻的原创、生产应用产业价值链的支撑优势,实现对产业价值链的“内容拥有”和“终端占有”两大端口的拓展。
大力推进数字化内容创新,需要在生产流程上打破报纸、网站、手机报等媒体分散经营的格局,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各媒体的信息资源实现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以适应不同媒体的传播形式和运行特点。从记者前端工作来看,利用网络的传输功能,创造与聚合大量新的“微内容”,建立多媒体数据资料库,使资料能更有效地被储存、寻取、分析、传递与取用,提升工作效率。在编辑后端作业上,利用网络化操作平台进行信息的多次加工和分层,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信息诉求。如烟台日报传媒集团从集团层面对新闻采编流程进行再造,集团所有记者提供“初级新闻产品”,以特约稿件和待编稿件的形式进入各自资料库,纸质报、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公共视屏等媒体编辑部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通过内容的集约化制作,完成了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使集团新闻传播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即时滚动播报”转变。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开发了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通过流程再造融合新旧媒体,实现协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新媒体部和资料中心等多个部门共享资源完成采、编、发工作,以及传统纸媒体与新媒体的同步出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由报网互动到报网互通;由报网竞合到报网融合,再到数字统合,最终实现对易碎信息的二次加工、多次生成,按需至互联网、报纸、手机、便携式阅读器等多种信息接收终端,满足不同受众的各种需求。这些都是在数字化平台上重构新闻生产流程的成功实践。
二、优化多媒体传播终端,构建数字信息技术平台
数字报业的介质技术、显示技术和传播技术都是以数字、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新型的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从目前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来看,不断有新的产品形态被开发出来。无论是电子阅读器、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电视、网络视频、车载电视、楼宇视频和户外屏幕,还是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网上即时通讯群组,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门户网站等等,众多基于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而运行的各类受众接触终端,通过报社组织内容生产中心的全媒体多通道数字出版系统或者内容集成平台,就可以实现新闻信息聚合与互动、分配,为受众提供多媒体、多样化、多层次的接触体验终端。如手机报,就是将报纸信息经过整合编辑后变成适合在手机上观看的新闻,再通过基于GPRS等无线网络技术的彩信业务平台将其通过彩信(MMS)发送到用户的手机,或者用户利用WAP连接到网络直接浏览信息的全新传播模式。现在最受欢迎的多媒体接触终端,是由苹果(Apple)公司推出的iPhone和iPad。随着其在全球的热销,众多报纸专门为他们量身订做了电子报的应用程序。2011年2月,默多克新闻集团和苹果公司推出专门为iPad设计的电子报纸《日报》(The Daily)。这份报纸价格定价低廉,以多媒体形式编辑,除保留传统报纸的风格外,还包含高清视频,广角照片,更能连接社交网站Facebook和Twitter。默多克称它是“游戏规则改变者”和报纸行业的救星,因为自此不再有纸张、油墨和运输的成本消耗,并可重新夺回被电视和网络所分流的读者,让他们重新捡回读报的习惯。
从技术层面来看,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基于网络新技术而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汇流、整合构建全新的新闻传播与接触系统平台。数字信息技术运营平台系统包括内容服务平台、读者服务平台、市场营销平台、综合管理平台四个部分。方正电子于2009年3月推出的“方正畅享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解决方案”就是一个全新的报业技术解决方案,由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全媒体编采系统和全媒体多渠道系统组成。在内容服务和读者服务平台上,记者编辑,能通过数据库完成所有新闻信息的原始采集与加工,实现所有媒介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包括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等,通过技术融合实现信息流动共享,完成新闻信息的多级开发和与受众的多重互动,并为报社经营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构建数字媒介商业模式,实现数字产业链价值共享
商业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赢利能力的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产过程、产出方式和管理控制的系统构架和方法。传统报业依靠订阅和广告来盈利,其商业模式可以抽象为规模经济和“二次售卖”。然而在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形态和产业形态对传统报业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以其开放、共享的平台动摇了报纸作为主要的内容信息提供商的地位;传统报业读者向新媒介的分流带来了广告客户的大量流失;印刷、发行等传统高成本的主营业务从报业新型产业链上弱化并逐渐脱离出来,这些变化逐步打破传统的一体化模式。
篇7
【摘要】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关键词 传统期刊 数字化 转型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人文社科规划项目(2013-GH-437);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FXW006)
目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媒介融合的新媒体数字时代,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具有重大意义。《报刊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表明,2012年中国人均消费期刊2.4册。而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期刊的人均拥有册数是在10~20册左右,期刊发展明显滞后。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是推动新闻产业发展,跟上新媒体数字时代的关键。传统期刊在培养用户数字化阅读习惯以及对期刊数字化技术的认知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期刊数字化产业链数:内容提供商一技术服务商一网络发行平台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一终端阅读一移动阅读。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持续有效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通过创新传播内容、媒介平台、终端形态和服务意识,加快与新媒介融会贯通,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实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实现多内容,跨平台、多渠道的传播效应,才能最终实现期刊的数字化转型突围。
期刊数字化经营模式的多元化
中国期刊数字化的经营模式(见表1)。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转型的突围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传媒形态的丰富化、传播工具的多样化、运营模式的平台化等。期刊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通过媒介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相互融合,通过数字技术丰富内容呈现方式,最终实现媒介功能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以及传统出版的流程再造。
(1)实现传媒形态的丰富化。新媒体时代,建立多种媒体业态以适应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变革是必然的发展路径。传统期刊应采用新媒体的表现形态、运用新媒体的载体,融人新媒体运作理念,以多种方式使用公众制作的内容,通过线上线下互动、数据挖掘、实时播报、视频访谈、图解报告等新媒体手段,实现传播流向的辐射立体化。
(2)实现传播丁具的多样化。实际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工具的最终选择是多样化。执行期刊传播功能的不再仅仅是杂志社,一切可以用来与互联网接通的工具,例如手机、博客、微信、论坛、QQ、微博、二维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工具来传播信息。
(3)实现运营模式的平台化。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期刊的运营模式更趋于平台化运作。通过内容资源、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等的整合分享,重构期刊、网站、微媒体等多媒体运营平台的生产流程,提高了期刊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信息共享的水平。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点
在数字化时代中,笔者认为内容、平台、终端和服务“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发展是期刊数字化转型突围的关键。我们必须创新传统媒体传播时代的编采方式、工作流程、管理方法和服务内涵和以及服务水准。
创新传播内容。高品质的产品是掌控未来、持续成长的永远的准则,而其价值的核心,始终是内容产品的生产和。传统纸质期刊内容价值的增值是单向链条进行,而要加快期刊数字化转型,必须创新内容的深加工方式,实现多层次内容加工,多级多次生成,多点多面,辐射式拓展价值增值渠道,打造立体多样的期刊内容增值模式。例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的创新,是汇集全球内容资源,建立庞大的内容数据库,整合资源,机构重组,形成了由内容创造财富的商业模式。
创新平台模式。作为集成了传媒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新媒介平台,具有的快速反应、手段先进、协同创新、规模效应等特点。它综合应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DRM技术,通过整合资源,机构重组,构建了一个信息生产、平等分享和自由交流的内容产品运营服务平台。我们要尽量做大做强这种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平台,通过分析、加工、整合,形成规模化的海量信息内容,提供给作者大量的关联度较多为文献,才能快速适应媒介产业变革,满足读者对专业知识的需求。
创新终端渠道。大众的阅读方式不仅从传统纸质期刊向新兴媒体转移,而且数字阅读的形式正在从有线网络的在线阅读向无线网络传输的移动阅读转移,电子书、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数字化的全新终端越来也普及。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来说,新的移动终端更加时尚和便捷,其信息储存和检索功能的先进性更加受到受众青睐。
创新服务意识。当网速发展到极致,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还是用户服务。成功的用户服务不仅是一次舒适阅读,而且包括延伸到各方面、各层面不同形式的精心服务,即始终抱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我们不仅要关注行业读者关心的问题,及时关注国内外市场新趋势、产业新动向、管理新理念,而且要围绕数字化平台、产品以及刊登的广告等,为读者、广告商和消费者提供多方面的超值服务,只有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出版观念,才能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例如,美国《好管家》做一款自行车的广告,他们要把其他多个品种、多种类型的自行车及其参数、性价比等进行横向比较,并形成全球的内容链,为读者和生产厂家提供更多更细致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贾立政:《感受美国期刊数字化转型》,《新闻战线》2014年第4期
【2】李雪昆范燕莹:《“数读”期刊:版本升级体验鲜》,《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9月22日
【3】金鑫柳斌杰:《发展数字出版是新闻出版业战略重点》,《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8月14日
【4】向飒:《媒介融合下期刊数字化与品牌延伸》,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陈敏:《高校科技期刊转型改制的若干思考》,《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第4期
篇8
关键词:传统报业 数字化 转型 南方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08-0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微信等的普及,让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报纸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传统报业转到数字报业是报纸行业在未来发展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成功转型,让报纸行业窥探到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成功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报业,成为中国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军。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发展概述
作为国内首家成功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报纸,《南方都市报》已经成功推出了三种不同的网络精品阅读模式,分别为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以及南都播报。南都的这种网络阅读模式充分满足了受众个体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不论是盈利模式,还是报纸运作特点上都凸显出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
报纸与网络相互结合是报纸行业的发展新模式。早在06年元旦,《南方都市报》就已经上线了他们的电子版本报纸。而后,《南方都市报》不断改革、探索发展路径,比如,推出他们的精华版和南都播报等等,07年中旬,《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正式运营,形成了网报互动的新模式。《南方都市报》网站的成功运营开创了报业在信息时代的新模式。
而如今,《南方都市报》已经看准手机端的市场,推出了pad版本、安卓手机版本、苹果手机版本等等,这样,用户在进行新闻浏览时,就不用再下载客户端,直接在手机浏览器中就可以浏览了。而《南方都市报》在这之前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调研,他们首先在珠三角地区试水,结果大受好评,由此面向全国进行推广。随着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手机新闻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
二、《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报业的启示
1.整合网络平台,突破区域限制
起初,报纸行业对于网络的探索仅仅只是将自己的东西搬到网络上面去,并没有对网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经过几年网络报业的发展,报纸行业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在网上公布信息,更多的是,对网络新媒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不再把自己的门户网站的建立作为主要目标,现在人们把网站当做一个平台,进行新闻媒体的资源整合,进行优化尝试。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们来说,奥一网也许比较熟悉,这是05年集团委托南都创办的综合性珠三角地区门户网站,是此网站的网址,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其功能自然不能停留在新闻,它是社区互动平台是交友平台等等,奥一网依靠南都强大的新闻资源,在中国推出了网报一体的概念,并且付诸行动,而在这之后两年,南都新开了数字媒体部门,这样就意味着南都官网―――南都网() 正式上线。
在网报一体的概念提出后,新闻已经不再同于以前的新闻概念,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新闻的生产也就不同于以往,互动平台的很多信息,都是新闻的来源,这种采编方式也就成为了南都立于成功地位的基础,而在社区讨论中,言论渠道的进一步拓宽是南都所要做的。通过这种社区互动的方式获取新闻咨询更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革,造就了新闻生产的多样模式,而新闻在人们的讨论中互动中持续升温,进而扩大影响力,有利于自身建设。南都报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引发民众讨论,加强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扩大综合实力。
2.“内容+ 渠道”下的理念更新
内容首位,渠道优先。不论时代怎么变革,报业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内容是媒体行业所最需要注重的,只有有好的内容的支撑,才可以使得报纸的得以生存。而转观09年金融危机,在新媒体的盛行中,很大一部分报社进军全媒体,以内容为首位,加强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但是从目前看来,如果仅仅只是要依靠内容去打拼是完全不够的,更要拓宽渠道。就像人大博导喻国明(2015)说的:“报纸行业现在就像修路,而新媒体就是这条路,只有把最后的都修成功了,这才可以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南方都市报》从06年的上线电子版本到现在的成功,它在报纸行业的数字化探索过程中以内容和渠道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新闻体系,这也是很多的网络所不具备的长处。所以,在报纸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该要与网络新媒体携手共创。同时,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与广大受众积极互动。
3.探索全媒体路径,促进媒介融合
南都于09年新成立全媒体运营委员会,为了给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增加发行量,增强影响力,也为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南都还与电视台、广播进行合作,实现新闻资源的广泛传播,搭建起全方位的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它依靠的是各种形式的媒体,就算全媒体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忽略纸质版,要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南都于09年中旬,每星期都会推出《深度周刊》,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给人们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尽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
将来的报纸行业,数字化是必然的,要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深入融合,以内容为首,全方位的提高影响力,搭建和谐的网报体系,整合资源,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报纸信息到网上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数字报业走得更远更好。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从传统报业到数字网报的转型,给之后中国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南都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生产力等都给中国传统报业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南都的数字化探索和南都的成功也给我国报业报网互动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颖.全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转型途径探究[J].科技传播,2014(04):79-81.
[2]张英军,贾岳.发挥共震效应打造自身特色――报业新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4(03):56-58.
[3]任昌辉.试论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升级路径[J].东南传播,2014(10):77-78.
篇9
作为传统媒介中的“元老”,报纸产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也备受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时代国际文化贸易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简单概括,并重点对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盈利模式等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传统报业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关键词: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 数字化转型 收费模式
一、 研究背景
(一) 数字时代的含义
所谓数字化,就是把模拟信息转换成计算机能读取的由0和1组成的信息。在数字格式中,音频、视频和文本信息能混合在一起并融为一体。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中说: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信息时代是原子和比存的时代。
(二)数字时代的国际文化贸易概况
数字时代下的国际文化贸易有着显著特点:文化生产和贸易主体的泛化;文化产品表现形式多样化与品牌聚合功能同时加强;渠道和物流成本降低,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逐步增强;各形式的贸易壁垒功能逐步减弱。随着这些特点,国际文化贸易在数字时代也发生了新变化,首先贸易方式发生改变,出现了EDI(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货币,支付方式也出现在线和非在线付费相结合;其次,产生多种国际贸易效应,如贸易扩大效应、替代效应和条件效应;再次,营销模式改变,出现了网络互动式、整合式、定制式营销。
二、 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及盈利模式转变――以《纽约时报》为例
(一) 概述
从当前发展趋势看,任何一家传统媒体要提高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就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利用数字技术建设更多更好的互动平台来吸附受众感兴趣的各类信息,而不仅仅是做传统意义上的“平面新闻”。1对于报纸而言,其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形式是创建网络电子版,并不断拓展多种服务终端,力求为受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新闻服务。
(二) 理论基础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可以运用其中。其国际竞争优势模型,包括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和两种外部力量。四种本国的决定因素包括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公司的战略、组织以及竞争。两种外部力量是随机事件和政府。
对于内部因素,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各种要素已基本具备,受众对于数字报纸也有需求,相关数字技术产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报业也已经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对于外部力量,国家和政府也在采取措施应对数字时代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三)《纽约时报》在数字时代的发展轨迹
1、数字化转型过程
《纽约时报》自1996年1月,就成立了自己的网站,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
1999年,时报网络版从编辑部分立,建立了独立的管理层和采编队伍,并在创办当年就已开始盈利。
2002年9月,其网站日独立IP访问量超过日报平日发行量。
2005年2月,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行为试图将网站打造成为名符其实的消费者综合信息服务的网络平台。
2008年,《纽约时报》公司把发展网络业务放在“绝对优先”的地位。
2010年,《纽约时报》网站每个月平均有1990万美国访问者。
2、收费模式的探索
《纽约时报》网站最初采取对国内用户免费、对国外用户收费的策略。2但这一举措并未成功,一年半后网站就宣布内容全部免费。
2005年,网站启动了Times Select的订阅收费服务。这项服务为集团每年带来1000万美元的收益,但同样遭遇到了流量减少和遭受知识界批评的压力,后又重新免费开放。
2007年8月8日,改为全面免费。
2011年3月28日,《纽约时报》网站开始收费,但此次收费标准和不收费范围要复杂很多。
通过对《纽约时报》数字化转型过程及其盈利模式的探索,对比我国目前报纸数字化转型过程,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网络版照搬纸质版、盈利模式不清晰、电子终端能否为受众所接受具有不确定性、缺乏“走出去”的途径。
三、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国际贸易发展建议
在“三网融合”背景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报业在经历数字化转型后,“走出国门、打开国际市场”成为不二的选择。本文拟以波特“钻石模型”理论作为基础,从国家和报业自身方面,对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国际贸易提出建议。
(一)国家
1、 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力的技术支持
国家应该为传统报媒的数字化转型和国际贸易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技术部门应不断发展数字技术,以便给传统报媒的升级换代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开发多种新型新闻信息阅读器、对Android、iphone等移动终端进行本土化改造等。
2、 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
不仅是报媒,所有媒介行业都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众多劳动力资源进行数字技术的培训,争取使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成本降到最低,这样,我国才有可能以低成本的新闻产品和服务打开国门,进行国际贸易的扩张,增强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竞争力。
3、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我们可以借鉴《纽约时报》的做法,实行免费和收费相结合的方法:努力制作出高质量、通过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新闻作品,这些优质新闻产品可以实行付费阅读,并且根据阅读权限和数量的不同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对于一般新闻产品,可采取免费方法,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通过增加点击量来盈利。对于国内和国外受众,也要根据国情和受众习惯的不同,设置不同的收费标准。
(二) 报媒自身
1、明确形势、准确定位、转变观念
当下,各种形式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用户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完善、文化产品“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报纸数字版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走出国门、获得盈利的步伐越来越近,形势愈加逼人。
在此形势下,我国的报纸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力争实现理性定位。目前,我国大多数传统媒体网站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新闻网站。这种定位对报业数字化业务构成了巨大的限制,难以分享网络市场的更多份额。因此,我国报纸要把自己定位于一个提供新闻服务的数字化多媒体,了解数字时代受众的实际需求,从其行为习惯出发,连通每个受众的接口,渗透到他们的数字生活中。
3、重视品牌扩散,扩大影响力
一些传统纸媒在数字化转型后,由于没有注重品牌的进一步扩散,结果流失了原有受众,也很难吸引新的受众,从而降低其品牌价值。因此,报纸数字化转型之后,一方面要展开贴切到位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提升内容和服务质量,利用社会化媒体提升知晓度,扩大知名度,增加美誉度。
4、发行多语版,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一些报纸在数字化转型之后,仍然是以中文版为主,这阻碍了数字版走向国际拓展影响力、增加盈利的步伐。因此,我国报媒应该不断吸纳外语人才,在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发行多语种版,真正使自己走出国门,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的海外收入。
数字时代已经到来,作为历史最悠久的媒介形式之一,报纸媒体如何转型并在国内国际市场进行盈利,这是媒体人关心的问题;同时,报媒在数字化时代的生存规则也可以为其他媒介形式所借鉴,从而使我国的媒体在数字化时代能够有大的作为,生产出更多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媒介产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增加我国的国际文化贸易份额,扩大我国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王斌,刘林青. 数字化时代传统报业的新媒体观[J].中国地市报人,2011年08期.
[2] 申玲玲. 数字《纽约时报》对我国媒体网站的启示[J].东南传播,2011年09期.
[3] 劳伦斯.莱斯格. 免费文化[M].中信出版社,2009:137.
篇10
新媒体的崛起,各类媒介的融合,不仅给中国报业带来挑战,也给中国传统报业进行内容产业的战略转型带来历史的机遇。
数字技术已打破传统媒体的壁垒,使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种内容产品本身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上集成和统一起来。媒介融合使报业掌握和拥有新的传播方式,为报业创造了新的受众群,开拓了新的媒介市场,带来新的规模竞争升级。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报业将大力实施数字报业战略,不断开发出品种繁多的电子信息传播产品,形成庞大的电子信息传播产业;将通过品牌拓展、多元化运营,由地区性分散集团向全国性垄断集团演进,由单一性报业集团向多样性传媒集团演进,由传统的单报作业向新型的资源共享演进;报业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通过资本运营方式多媒体、多业态、多向度发展,由报业集团转型为多种产业集合的传媒集团,从而真正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经营。
数字报业已成为报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不管自觉也好、不自觉也罢,报业必须朝着数字内容产业这个全球范围内势不可挡的趋势去转变和发展。2006年8月6日,我国“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开始启动,全国15家媒体以及提供技术支持的北大方正、诺基亚(中国)、中国网通3家公司,成为首批试点单位。“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由新闻出版总署报刊管理司发起并组织实施,旨在探索适应数字报业发展需要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显示介质技术、信息传播技术和运营模式,实现传统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转型,推动报纸出版业的重大变革。该计划以三年为期分步推进,成员单位将整合资源,合力完成实验任务,并共享实验成果。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对数字报业的探索正式从理念走向实践。截至2007年5月31日,数字报业发展第一阶段的工作基本结束,预定目标顺利实现,数字报业正在业界和关联产业的共同探索与实践中寻求突破。
中国报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指导。因此,数字化转型中一个首要而紧迫的任务是,在报社或报业集团的总体战略框架内,顺应数字报业的发展规律,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积极构建数字报业发展战略,并以此为轴心,寻求报业未来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突破。这种创新性突破,应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创新定位 报业的数字化创新行动,必须观念先行,找准位置。要充分认识到,报业单位欲在数字时代争取主动,就必须突破传播介质束缚,解决自身定位问题,即主动尝试从报刊向新媒体的平滑过渡,尽早实现从传统纸质媒体经营机构向数字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转变。只有解决了定位问题,报业单位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内外部资源,顺利实施数字化转型,占领信息传播和媒介经营的制高点。
创新目标 国内报业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必须突破传统报业的藩篱,遵循新媒体运行规律,在发展目标上寻求突破,谋求报业集团向文化传播集团的成功转型。要赋予数字平台更多功能,整合优势资源助推新媒体发展,通过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努力使其成长为区域性、专业化、多媒体的数字信息平台,成为报业机构突围数字时代的新生力量和未来收益的主要增长点,为报业转型提供先期试验。
创新流程 为确保战略目标实现,报业机构必须变革传统的信息采集、加工、生成和方式,一方面要提高新媒体传播时效,努力实现新闻信息的即时、滚动播报;另一方面要在原创新闻的多种终端上下功夫,同时要切合新媒体分众对等传播的个性特征,引导受众更多地参与内容制作环节,分享体验经济的成果。因此,数字报业要建立起四个专业平台:数字信息综合开发处理平台、数字信息平台、数字产品营销平台和数字产品客户服务平台,以平台为纽带创新业务组合。
创新传播模式 信息时代的新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新媒体的兴盛,也给我国报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在近年兴起的报业数字化风潮中,诸如手机报纸、多媒体网络报纸等数字内容产品的出现,已经部分利用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在IT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壁垒已被打破,数字技术不再为某一行业专有。鉴于此,借鉴新媒体的信息技术优势,为数字内容生成、传播方式多元提供技术支持,是报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受众和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和科学把握的基础上,数字报业要适时引入BBS、RSS、BLOG等技术,并不断追踪信息传播技术成果,通过构建数字技术平台,重新聚合新闻信息、生活资讯等核心内容资源,满足社会新生力量的体验式阅读需求和信息消费习惯。
创新价值模式 与新媒体相比,我国报业所拥有的一个明显优势是,具有流程严谨、效率较高、功能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报业的数字化进程,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核心价值,通过整合产业价值链的上下游资源,创造出符合数字报业发展规律的新的价值模式。在数字传播时代,报业机构的数字信息平台也是用户自主生产和原创内容的强大资讯平台。报业机构的专业化内容生产和网民自主生产既可以各自独立运行,也可以适时融合。报纸能够借助网络传播和网民互动扩大原创内容的议程设置效应,优化报业选题效果;网民原创内容也能够为传统报纸提供丰富的内容加工素材,并通过报纸的专业化信息核实手段和内容配置能力,形成内容生产和价值增值的良性互动。
- 上一篇:作风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 下一篇:良好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