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9-05 17:2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

篇1

(一)高风险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主要投入是研发投入。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其研究是否能为企业获取经济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开发是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或产品等,也具有不确定性。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根据市场调研开发的产品,可能遭遇市场失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产品成本可能显著下降,新产品可能没有推广就遭到市场的淘汰。高技术产品的研发周期长、投资规模大、融资渠道不畅,极有可能遭遇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二)高知识型员工比例较大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组织方式创新、原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创新等。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要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环保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在研究、开发、试制和质量检验等方面投入大量的智力资本。基础研究和开发团队的形成需要一批专业造诣深邃、占领技术高点、深谙技术应用的知识型员工。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队伍中,高学历、高技术、高职称的知识型员工所占的比例较大。知识型员工专有投资较多,人力资源的专用性程度较高,有利于专门创新。

(三)重技术轻管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者通常是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科研技术人员,其对企业拥有绝对控制权。技术、人才、资金和管理等要素投入中,技术是核心要素。在股权结构中,拥有技术的人才处于控股股东的位置。因此,企业章程、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必然造成“重技术轻管理”。即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精于管理善于经营,如果科技人才掌握绝对控制权,其管理才能也难以有效发挥。

二、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影响

风险投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是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微软、苹果、英特尔等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其产生和发展中,风险投资功不可没。风险投资在优化融资结构、激励知识型员工、完善内部治理和降低上市成本等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一)优化融资结构

企业资金来源于债权人或所有者的投入。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合理匹配可以降低成本、控制风险,有利于企业的价值创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通常拥有雄厚的技术,但缺乏企业发展必需的资金。初创期,基础建设、研发投入、新产品的试制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等主营业务收入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企业内部积累杯水车薪。企业内部管理尚不规范、有效的内部控制尚未形成、内部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导致决策随意性强、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财务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拥有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较多,有形资产较少,可抵押财产较少。高科技企业初创阶段通常面临技术、管理、市场等风险。这些因素均导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由于信息不透明、缺乏信誉积累、长期资产较少、高风险等原因,导致外部资金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受限,优化融资结构的空间缩小。政府投资的风险基金或政府扶持风险投资公司,可以给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与此同时参与管理与监督,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风险投资增加企业有形资产,促使企业规范管理,增加信息透明度,可以减少金融机构的甄别成本等,从而为金融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条件。因此,风险投资可以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

(二)激励知识型员工

创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创立与发展的动力,知识资本的形成是创新的根本。知识的有效获取和知识资本转化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外部获取知识,还是内部研发形成知识,其关键因素是拥有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追求自主创新与团队意识的融合、挑战风险与把握机遇并重、需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忠诚度低流动性强等特点。因此,激励知识型员工既需要显性的“劳动契约”又需要隐性的“心理契约”。风险投资利用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和离职限制等方法激励知识型员工。规定员工持股比例是采用“劳动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股票期权、离职限制等是利用“心理契约”激励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具有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对风险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相机控制权、对赌协议等改变风险分担,调节知识型员工的风险偏好,增加知识型员工的收入。

(三)完善内部治理

科技型中小企业通常是创业者一股独大,享有绝对控制权,缺乏经营管理人才,导致内部控制不规范、内部管理混乱、决策随意性强、缺乏监督机制。风险投资企业拥有成功的创业者和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有能力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投资企业参与管理对风险企业的业务经营、公司战略、公司治理和社会责任有全面的促进作用。风险资本家通过委派财务总监等高管、财务报告等重要信息的知情权、重大决策的参与权与表决权等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有效地行使对风险企业的监督权。风险资本家如果拥有控制权,那么就有动力聘请业绩优良的职业经理人来提升企业的价值。风险资本家持有优先股或可转换证券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企业家的机会主义行为。分阶段投资中,采用可转换债券可以遏制风险企业家偏向短期业绩的行为。

(四)推动企业上市

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有管理层回购、股权转让、收购与兼并、清算、首次公开发行(简称IPO)等。2012年,风险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共有177笔退出案例,其中:IPO方式退出124笔,股权转让退出30笔,并购退出9笔,管理层收购退出8笔,股东回购退出6笔。①IPO退出方式占总退出比例约为70%,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风险投资家为了高质量尽快收回投资,通常采用筛选、分阶段投资、参与管理、监督等方式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由于风险投资具有筛选、认证功能,向市场传递被投资企业优质的价值信号,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使被投资企业迅速壮大。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帮助企业改善公司治理、提高公司团队管理专业化水平、建立战略运营等来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完成企业价值增值,培育和扶持企业发展,使被投资企业首次公开上市。

三、风险投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

力的制约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还存在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上市渠道不畅等问题。

(一)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政府财政、国有投资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风险资本的主要来源。政府财政投资的重心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但资本量有限,国有投资公司的投资缺乏效率,未上市公司的投资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较少关心企业的科技创新,而个人、上市公司、外资、各类金融机构等投入占比较低,风险投资来源渠道狭窄。由于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高、资金量大、回收周期长,这就需要风险资本的来源广泛、资本雄厚、可用周期较长。显然,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与投资风险不匹配。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融资错位

中小科技型企业由于高投入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风险资本家拥有大量的资金需要优质的投资资源,风险资本如果能与高技术融合,既有利于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又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然而,风险资本家在追逐“暴利”与规避风险的原则指导下,往往把资金投入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核心竞争力、高成长性、投资回报率高、产权明晰和内部控制规范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需要大量资金的初创阶段,通常产权不明晰、内部控制不规范。这就造成风险资本大量配置个别优质企业,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科技型企业得不到发展急需资金的尴尬局面。风险资本与企业融资的错位阻碍了风险投资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三)参与企业治理不积极

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资本、技术、管理和人才融合为一体的金融创新。风险资本家通过实施对被投资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与控制风险、构建并完善公司治理机制等措施,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这就需要创业成功、懂技术精通管理的人才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而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建立的时间较短,缺少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人才,风险资本家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投资,主要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问题,它们无能力也没有意愿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国有投资公司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具有很大的成本,规避风险意愿强烈,不愿意投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更不用说参与其治理。未上市公司的投资目的是获取利润,投资对象通常选择成长快、风险小、回收周期短的企业,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也不强。

(四)上市渠道不畅

中小科技型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等因素造成这部分企业可供选择的融资渠道有限。企业上市可以筹措企业发展新的资金。企业上市后,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需要披露企业的内部控制、内部治理和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增加企业的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被投资企业IPO是风险投资的主要退出方式,退出渠道畅通有利于风险资本家的发展、壮大。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多历史短、发展快、收益波动大等,很难获得上市资格。发起人股东的股份在股改前不能全流通、禁售期长,风险资本难以及时退出。

四、完善风险投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资本结构

政府资金和国有资本的投入是风险资本的重要来源,在风险资本市场建立初期,这种模式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所需风险投资不断增加,融资渠道狭窄、资本结构不合理越来越阻碍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居民个人储蓄居高不下,存入银行收益低,投资于股票风险大,投资于房地产滋生泡沫经济,可以尝试引导个人投资者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然后投资于风险投资公司,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大型上市民营公司可以建立专门的风险投资部门,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创新是富民强国的根本,应引导各类捐赠基金参与风险投资。社保基金、保险基金面临保值、增值的压力,应借鉴美国等风险资本市场比较完善的国家的经验,适时、分阶段、渐进引入风险资本市场,以拓宽风险资本融资渠道和优化风险资本结构。

(二)政府引导风险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

2007年,财政部与科技部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创业投资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的通知》。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税收的优惠客观上推动风险投资的发展,激励风险资本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但法规的规定没有细化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初创期,研发投入大,收益少,风险大,政府创业投资应引导基金大力扶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发展期,高成长、高投入、高回报,政府应引导民营风险资本投资,为风险投资提供一定担保,逐渐减少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辅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成熟期,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全部退出,取消全部税收优惠。此外,政府应为PE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与管理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或规定政府采购中采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产品的比例等。

(三)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

建立风险投资评价体系,可以甄别不同风险投资企业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贡献度,从而引导社会资本的合理配置,以及为税收优惠、政府引导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清科公司与投中集团分别从募资、投资、退出、业绩等方面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其指标通常是数据易于获取的静态指标,没有针对风险投资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设计的详细指标。借鉴福布斯等成熟风险投资评价机构对风险投资机构的排名指标,风险投资评价的指标体系应包括: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的投资数量、投资总额、参与治理度、贡献度等指标;最近5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初创期投资的成功率,成功的标志是进一步引进较多的风险投资;被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上市情况等指标。

(四)完善风险资本市场

篇2

通过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在国际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最普遍的间接投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实现,做到了集合(Pooling)投资。集合投资机制下组成的基金公司不仅仅适用于单纯的基金管理公司,也适用于以银行和保险为主的金融控股集团。保险企业选择什么样的投资理财和承保业务权重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来说,主要取决于资本市场成熟度、保险法规制度、保险公司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适合的投资—承保权重可以最大化保险集团收益,也可以有效控制风险。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保险业的资金融通功能已经日益凸显,保险企业在利率市场化和竞争加剧的形式下,运营压力不断增大,市场风险不断显现,承保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于是对投资收益的要求就相应提高了。

即使是发达国家的保险业,保险承保利润从长期来看也是下滑的趋势,承保的绩效常常只能达到持平,但其作用是吸纳了大量的资金和构建了客户网络,对资本市场的规模建设做出了贡献,从而能够在这个平台之上从事全方位的金融混业经营业务。对于国内的保险业,随着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垄断局面基本已被打破,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出现,剔除市场规模扩张的因素之外,保险业的承保利润必将呈现出下滑趋势,发展下去保险行业的边际利润会趋向于零,行业内只依靠承保收益这一个车轮运转的模式已经无法应付市场的动态变化。不开展全功能的投资管理业务,不利于保险业参与国际保险业竞争,在大量外资保险企业登陆我国保险市场后,民族大型保险企业投资不足,赔付率与外资保险企业相比不占优势,产品价格就会失去竞争性;在未来很长的时期,我国经济和保险业会持续增长,能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很有限,保险企业应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理财业务,可以填补理财市场的空白,建立新的套利空间。事实上,理财和投资管理能力的高低,体现了保险企业的竞争力,国际上大型保险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投资收益和产品创新方面,而产品创新能力又十分依赖投资市场,投资比重多的保险企业有能力制定更低的产品价格,投资收益差的保险公司则无法留住客户。

过去由于保险业监管限制过多,限制了保险企业开展业务的灵活性和创新活力,可以说不适应国际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现在,开放的步伐加快,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够理性,各个金融机构的投资管理能力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使得资本市场和保险公司的收益管理、保险企业的资产负债管理都是相脱节的。现阶段我们发展的约束条件仍然是不配套的制度限制和资本市场条件,等待条件具备了再开展业务是一个很消极的策略,主动突破限制才是上策,瞄准发达市场的发展步伐,借鉴他们的发展历程,这些原则是对我们很实用的启示。

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为了适应国内保险业经营方向的转型和盈利模式的转换,保险系基金有自己的专长、资源和投资风格。在过去几年,证券监管部门为了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出大力培育机构投资人的策略,推出了证券投资基金,并且允许保险行业的资金购买基金,这对于保险企业来说是一种间接的进入基金行业的方式,这等于将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又当成了一个投资工具来使用,而这些基金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给保险业的投资带来潜在的风险。现有的证券基金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政府政策的倾斜找到生存空间的,比如,基金的管理费与托管费与基金的运营绩效不挂钩,这就缺乏了有效的激励,同时,投资人在购买了基金以后就失去了对经营权的控制,公司成本极高,还存在道德风险,这些方面都是基金行业不成熟的表现。

保险业在过去几年就经历了投资于证券基金的资金过于集中而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波动巨大的情形,有时甚至由于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和其它投资机构的破产风险而引发了巨额的投资损失,这些都是间接投资带来的后果,它已经成为国内保险行业涉足投资领域的重大教训。因此,保险企业只有组建自己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一方面管理集团内部的证券市场投资,另一方面管理委托的第三方资金和社会公众募集的资金才能节省交易成本,创造投资收益,发展多元化能力,增强保险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保险系基金公司的组建,除了保险资金运用新渠道的拓展,更在于保险企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销售渠道的优势,吸引大量增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保险企业在开展承保业务上掌握着很有价值的潜在客户,因此保险系基金在募集过程中一定会强于目前的证券开放式基金,2006年银行系基金在首发过程中获得超大规模认购就说明了这一点。保险系基金公司组建后,具有一定的广告效应,可以向市场和客户传递出一个积极正面的信号,保险企业的理财能力和规模更强大、更综合化了,有助于带动保费增长和保险业务的发展,增强保险企业综合实力,为保险企业进一步参与资本市场、开展混业经营积累有益的经验,进而为向国际化金融控股集团方向的发展迈进一大步,当外部条件更加成熟后迅速扩张业务和市场地域,也会帮助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有利于监管水平的提高。

二、保险企业参与基金管理业的可操作性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保险业和投资管理行业发展的最终保障,给予了保险企业组建基金公司获得成功以最大的可行性。目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可持续性,如果剔除了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保险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被广泛接受的结论是:前景非常乐观。对于发展经济、增加社会的和谐性,保险业和资产管理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当前,金融管理层和整个社会都认识到了发展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这为保险业涉足基金业创造了很好的宏观政策条件。

发展是硬道理,我国必须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又必须保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经济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社会保障体系同时也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些任务仅仅依靠财政资金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必须寻求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其它的资金渠道及保障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的挑战,保险和投资基金行业可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它们通过金融资源整合不仅能把流动性储蓄变成长期投资,还可以帮助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用于发展社会保障,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除了经济环境之外,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可行性还来自以下若干方面:

(一)我国保险产业发展健康良好,截至2006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641.4亿元,增长14.4%;累计赔款、给付1438.5亿元;保险机构总资产达到1.97万亿元,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逐步扩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7785.4亿元,其中购买证券投资基金余额达912.08亿元,保险机构已经成为基金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发展起着支撑的作用。

(二)政策法规和监管的支持是当前开展保险系基金业务的有力帮助。《保险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证券法》、《公司法》的修订,使得国内目前金融法律环境逐步完善,这为保险系基金获得合法经营牌照提供了基本的合规性,特别是“国十条”的颁布,更是为保险业混业经营开辟了道路、指出了战略方针。

(三)有可供借鉴的国际保险业基金管理公司运作的成功经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规划下一步战略,由先进资本市场的经验提供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适用于所有市场经济的环境。

(四)目前保险企业持有大量的证券投资基金,在市场没有更好的避险工具的前提下,遇到市场下跌必然会出现流动性风险,给保险企业带来赎回风险,这种风险很有可能直接转化为保险企业的偿付能力风险,保险企业如果组建了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首先可以管理运作自己的保险投资,直接介入国内的证券市场,这就减小了交易成本和化解了一大部分风险。

(五)我国基金管理行业即将发生巨大的历史性发展是基于我国资本市场巨大的潜在需求,虽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达不到发达资本市场的成熟与规模,但我国保险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后除了开展集团内部保险资金的运营外,还有很大的第三方资产管理的需求。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资本市场向规范化发展迈进了一大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市场的演进是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积蓄着力量,潜在的市场力量将成为不断规范我国资本市场的动力,必将启动国内第三方资产管理的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个空间有巨大的前景可供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参与其中。

(六)我国保险业要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同时发展,但保险产品多元化和专业化需要相应的投资管理和资产管理能力来保障,在发达的市场里,投资管理与保险业产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不可能独立地发展,而是相辅相成的,优良的投资管理能力是保险企业不可或缺的。

(七)专户理财将是国内基金管理公司在近期及未来即将开展的一项很重要的业务,目前国内的多家基金管理公司已经在厉兵秣马,基金公司期望通过这项业务拓展自己的市场,特别是一些具有较强的研发、投资管理实力和较好客户基础的公司,通过开展这类业务能够更好地拓展新的客户群体。保险企业在自己的客户网络上开展专户理财类似顺水推舟,一旦组建起基金管理公司,开展此项业务是很便利的,对于保险企业来说,特别是对于保险企业的大型机构客户,专户理财的潜力和前景巨大。

(八)大型保险企业普遍具有庞大的营销网络和结算体系,为营销开放式基金,包括赎回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需要通过销售机构代替完成。

(九)大型保险企业多年来在管理保险投资、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和建立了一定的管理框架和培养了一批专门人才,通过适当的兼并收购和合资战略,进入基金业有很高的可行性。

总之,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可以增强保险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保险企业的资金融通职能,使保险企业的投资人和被保险人受益。随着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优势已经显现,为保险系基金开辟了先河。保险资金实力的壮大和运营能力的提高已经表明我国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内在条件日渐成熟。国内大型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符合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发展的趋势和国际惯例,有利于促进保险资产投资多元化,将有助于保险业实现做大做强的愿景。

三、保险系基金管理公司的组建模式

保险企业组建基金管理公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功能作用,尽可能地占有金融资源,并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多元化业务框架。参与保险资金运营、开展外部资产管理,这两个方面的职能是建立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首要工作。保险企业设立资产管理公司从事这两方面的任务是国际惯例,保险企业全资或控股的资产管理子公司除了担任保险企业内部的可投资资产管理外,经过批准还可以从事专户委托资产管理、证券基金管理、产业基金管理、年金管理、信托投资、投资咨询、保险资产负债的证券化、IPO承销、金融租赁、证券经纪等业务。这样的全能资产管理子公司有利于提高保险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保险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从而形成保险企业的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公司整体业务的发展。保险的资产管理公司从事保险资金运营和外部资产管理的权重以及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是依据各个国家的保险投资领域和经济发展情况、证券市场成熟度和市场的资金可获得情况决定的。我国大型保险企业已经设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子公司,但不是从事全功能的混业经营业务,所以目前在面临申请新的业务过程中,组建基金公司有三种可选择的组织模式,组织结构及特点如下:

(一)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保险企业(或者保险集团)的新创办子公司,与其它子公司(包括资产管理公司)并列的模式。该种模式强调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性,作为新发展的业务,从申报批准到管理模式,到投资管理的策略和风格上,新的基金管理公司与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现状、定位和公司特长的安排有很多的区别,在股权投资组成方面也是完全不同于现有的资产管理公司股权构架。现有资产管理公司有自己的股权结构,这与保险企业目前运用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手段进入基金业所要求的股权模式是有所不同的,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如何统筹两个公司的治理结构的问题,使得两个实体的目标不冲突,都能够沿着集团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方向努力。

即将组建的基金管理公司和现有的资产管理组织模式不同,基金公司是需要把公司切割成基金股份向公众发行,由基金持有人拥有,现有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业务无法做到这样的股份切割和公开发行,两个业务的商业运营模式完全不同。其次,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是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将基金管理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在一个平台上并列运营开展两种业务,即自有保险资金投与第三方资产托管业务,可以有效跨越两个监管领域。但是这种独立的基金公司设置模式是一个过渡的模式,在几年之内,当我国的监管政策发生变化,基金管理业务也建立了市场地位后,基金公司和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合并为一体,这是通过过渡实现转型的一种可操作方式。

为了使保险机构快速地、有利地进入基金管理领域,一个可行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建议为:保险企业控股51%,国际基金管理公司控股29%,国内大型商业银行控股20%,这样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借助国际著名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效应、投资管理经验和技术、专门人才以及国际市场的窗口,在未来资本项目逐步开放的情况下,获得全球化投资的先机;吸引国内的国有商业银行或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投资人,可以加强销售力量,发挥保险业和银行业在市场的互补作用,解决基金托管渠道,节约交易成本和减少成本。这样的股权结构的策略是强调保险企业迅速成功地进入基金管理行业,成为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而不是单纯着眼于从基金行业的经营里赚取管理费,因此,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策略。

(二)基金管理公司作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下辖子公司(即保险集团公司的孙子公司)模式。该种模式是将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设置于现存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下的子公司模式,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资产管理的范畴即将拓宽,对资产管理的概念和经营范围在混业经营开展起来以后,将会重新定义。保险资金运营和外部资产管理之间有一定的业务交叉,可以共享一些内部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保险企业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也是为了最终做到与国际接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第一步的任务,也是最基本的阶段性使命是为集团内部各子公司提供服务,受托管理集团内部的保险资金;完成好这个使命后,再力争把握时机拓宽业务范围,积极谋求保险行业内其它公司保险资金的委托理财,在时机来临之后实现跨越式发展阶段,即向国内外机构或个人发行公募基金产品,实现全方位、多结构的理财产品线,这与基金管理公司的定位就达到了吻合。让基金管理公司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有利于初创时期的激励和对投资人的回报,毕竟目前我国保险业还处在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政策下,独立法人结构有利于分离业务、施加防火墙、更好地实施风险监管等措施。

(三)直接颁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理经营执照的模式。该种模式是最为直接的组成模式,管理成本最小,组织形式与国外保险控股集团的组织模式是一致的,资产管理公司两方面的业务在财务报表内合并处理。但是要注意到,资产管理公司在内外两个方面的业务既有重合的交集,又有相互排斥的补集,难于权衡目前的股东结构、基金管理部门新的专业能力和现有业务框架之间的安排,难于做到使内部保险资金运营任务和外部资产管理业务相协调,难于做好基金公司的激励机制,能否使现有资产管理公司人员与新的业务人员工作和薪酬安排相协调也是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因为基金管理是一个高度人力资本密集的行业,高质量的基金管理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资源,做到与国际接轨应该成为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在酝酿成立时的一个基本方针。这个组织模式的难点和工作量表现在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重组方面,如何充分利用保险企业的资产优势和整合能力,在当前基金业两极分化,内资、外资基金公司并行竞争现实状况下,更显现出进入战略的重要性。引进新的股东,带人支持基金业务的新的资源,包括体制、品牌、市场窗口、人才、理财技术和经验,这些应该是保险企业组建基金公司时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考虑因素。资本投入的大小不是引进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股东的主要考虑因素,因为基金管理不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而是知识密集型行业。

如前所述,在一个资产管理公司下开展保险业务和基金管理业务,有悖于分业经营的政策,特别是资产管理公司的保险资金运营业务无法做到像基金业务那样切割股份,进行公募,所以,在第三种组织模式的框架下,只能开拓专户理财和企业年金管理等新业务,并创新自己的投资类产品推向市场,这属于一个折中的方法和边际突破政策限制的方式,应该看作是保险业进入基金业的权宜策略。

篇3

2013年,海富通基金成立10周年。提及海富通,业内很多人会将其看做一家具有特殊风格的资产管理公司。它,从不高歌猛进,但稳扎稳打,业务发展均衡多元;它,汇聚中外合资基因,经历外方股东更换,但管理团队出奇稳定;它,每年花钱邀请国际评级机构“年检”,低调耕耘海内外机构业务创出一片天。

作为一家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海富通自2005年获得首批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开始,规模逐年攀升,已经为全国80多家大中型企业管理着超过226亿的企业年金资产,并于2010年获得了社保投资管理人资格。海富通管理如此重要的国家和企业养老资产究竟有哪些独门秘笈?

日前,笔者与海富通掌门人田仁灿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对话,如果说从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海富通以其专业、稳健、和谐的文化特质成为业内合资基金公司的“样本”,那么未来十年基于“全方位资产管理公司”的目标,海富通将会如何布局?海富通领跑企业年金业务的背后又是基于怎样的企业文化逻辑?海富通团队稳定性的源泉来自哪里?

海富通基金总经理田仁灿为我们一一揭开谜底。

企业年金符合长远战略定位

海富通基金从成立之初即定位为“全方位的资产管理公司”,而企业年金业务无疑是符合公司长远的战略定位。

从《基金法》原有体系来看,公募基金是资产管理业的起步级别,然而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逻辑来看,基金既可以管理采取公开发行的方式的产品,也可以管理采取非公开发行的方式募集的产品;资管业务本身并无太多藩篱和约束,每家机构可以选择符合自身发展战略的路径。对海富通来说,养老金业务在追求长线资本利得的同时兼顾保证本金的安全,完全符合其专业稳健的战略定位。

海富通在致力于做好公募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主营业务相关的领域,不仅是企业年金,还有专户业务、社保业务、QFII投资顾问业务(目前海富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QFII管理人之一)。

由于客户在收益需求、风险偏好与风险承受能力、专业度等方面的不同,企业年金业务与公募业务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对组合管理方法的很大不同。

企业年金客户非常重视投资管理人的管理透明度、风险把控能力、投研和服务团队的专业素养,着重于公司投资管理能力以及业绩平稳成长。

海富通自成立以来便把机构业务置于与公募业务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也使得海富通长期以来接受着资管行业最为细致、严厉的考验和磨练,这种磨砺也成就了其健康良性的成长形态。

企业年金作为长线资金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相对比较稳定,这也反过来给海富通带来了经营上的稳定性。海富通作为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同时也是一家经营性的公司,必须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以维持团队的再投入。而长线资金与资产管理人之间会形成一个正向的、良好的互动,这也反过来促进企业年金业务的稳定性与长远发展。

如果再上升到一个高度,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体系中的一个关键补充事关民生,工作必然要求非常细致严格,但是其在管理费方面却没有优势。海富通作为资产管理人,长期以来坚持做好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工作,也是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与使命的体现。除了在企业年金领域承担起社会责任外,海富通还参与了为希望小学捐款、植树造林、资助民工子弟学校等公益活动。

因此,无论是机构业务、养老金的特征还是对团队技术的要求和专业性的触动,企业年金都是符合海富通基金长期稳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

领跑者背后的文化逻辑

海富通基金领跑企业年金业务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资产管理行业一不靠先天资源,而缺乏技术壁垒,归根到底以人取胜,以企业文化留住高质量的人才,以良好的内控制度防范行业风险。海富通的文化正是“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文化,表现出来的正是难得的沉稳。

对于资产管理行业而言,投资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它无法在某一个时点进行界定,产品的优劣度和吸引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投资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而人在其中扮演着价值创造者的角色,并且这种价值必须是可以复制的。良好的业绩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不是完全的成功因子,而复制同样业绩的能力才是充分的条件。

海富通作为一家合资基金公司,集结了国内外众多的高素质人才,不同背景的员工也会带来不同文化的冲击,十年沉淀留下的只有“专业”两字。以专业为标尺,员工会摒弃那些等级观念、部门利益,回顾过去10年,海富通打造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尊重团队成员,良好沟通,在宽松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凝聚团队的力量,使得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长期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海富通的企业文化比较注重的一点就是如何打造一支能够长期和投资者交流的团队,在此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可以复制同样业绩的能力。

对于海富通来说,一个好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尊重团队的成员,这就需要在互动的基础上沟通与倾听,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倾听、相互交流、相互包容;让员工感受到以人为本。

海富通基金成立10年来,已先行具备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条件:打造了一支凝聚力很高、稳定性很强、能够和投资者长期沟通互动、能够不断了解投资者需求变化、同时也能够为投资者创造出符合这些需求的新产品和服务的优秀团队——这也是海富通成立以来便一以贯之地去努力创造的文化氛围。

对话田仁灿

Q:您如何解读正在到来的大资管时代?

A:大资管时代会更具多样性,对过去的体制会产生一定的突破,一批有想法的专业资管机构得以进入突破性的领域。

大资管的优胜劣汰法则会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这也迫使市场从更深层次去理解什么才是“好的资产管理人”。

在更为充分的市场竞争中优胜者会脱颖而出,由于它不是靠牌照、行政许可等外部力量竞争的,而是靠专业能力胜出的,因而这种优胜者是有市场价值的。

Q:您如何看待过去10年海富通中外股东之间的合作?

A:对于合资基金公司来说,中外股东双方首先要对“什么才是好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公司所追求的目标”等问题达成共识。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其他问题都只是技术问题。

对于海富通来说,中外股东在这个问题上的严肃性保障了合资基金公司长治久安。

对于外方股东的贡献,最重要的在于治理结构、内控体系、运作方法等方法论领域,这恰恰是一个新兴市场所最需要的,可以避免一些弯路和比较激进的做法。

外方股东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思维方式,使得海富通不再沿袭传统中国式的管理。

Q:海富通有哪些积累可以开启下一个10年?

A:过去10年是海富通的一个团队的记忆;我相信海富通在未来10年会有更突出的表现。

首先,过去10年有收获也有教训,其中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是最难能可贵的;

其次,海富通的团队已经一起协作了10年,这些共同经历也带来了沟通协作的效率,而这种效率就是海富通的生产力;

再次,海富通始终不渝地追求自己的长期目标:打造一支能够长期为投资者提供优秀的投资管理服务并且能够复制同样业绩的团队;

最后,海富通目前已涉足了所有基金公司能够涉猎的领域,在某些方面还有突出的表现,这些都是海富通作为一个全方位资产管理人的重要平台,它为大资管时代的竞争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Q:您是如何布局未来业务的?

A:有一个定位很明确,那就是我们一定会做好资产管理业务,这个是核心业务。基于此,海富通未来的业务布局也会始终围绕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即主营业务,而对于一些距离我们主营业务甚远的领域,未必会太多关注。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工程造价管理;发展方向;管理模式;可行措施

从广义上,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属于建筑业的附属产业,而狭义上,其专业内容则主要是从经济角度和管理手段方面对建筑行业的主体业务――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的投资控制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投资管理和价格管理,投资管理是从项目立项开始实行管理工作,从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到估算、概算、施工预算,每一项工作都在为项目的实施进行了大量的前期工作,这一部分在建设过程中也称为前期项目。另外价格管理是通过施工过程的开展而产生的,当施工预算有了以后,它就作为了价格管理基础依据的一部分,与招标文件、投标文件、施工合同一样,具有法律牵制和指导性作用。而价格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质量等,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最能体现其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工程造价的各种因素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这导致整个工程项目的结算价与预算不可能一致,并持续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是针对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建筑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先后立法并实施了招投标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施工工程合同管理制,利用不同的法律制度在建筑行业内形成相互牵制促进发展的模式。我由研究国内外建筑业发展的情况中了解到,从建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发展的概预算,演变到今天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工程造价管理,在建筑业不断发展并成为国民生产中最重要的一项的情况下,工程造价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建筑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要演变成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与现今全球化经济下的新型建筑业相适应,并可持续发展呢?

一、 国内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模式与特点分析

1、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

自1985年成立中国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委员会以来,国家的建设工程造价行业也不断的飞速发展,在1990年时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成立,这是一个基于原中国工程建设概预算定额委员会演变以来的一个针对建设造价管理机构。1996年由国家人事部和建设部创制建立的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以规范有机整合造价管理行业。从这十多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正逐步转型,于2005年建设部提出为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基层工程造价类专业技术人员,将以往的预算员统一改为造价员,从级别上低造价师一个级别,有编制资格而没有审核资格,并且全部归口管理于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有独立的规章制度,从而一改过往底层造价人员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程建设已经开始编制并使用工程建设标准定额,各个地方也依国家的标准定额为基础,根据自身的地方政策、物价水平和生产力指数等,编制出各省的地区性定额,有部分省市更会依据市场信息价格每季度人工材料价差数据和材料厂商指导价格,用以平衡并规范造价管理工作,并作为一个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另外,国家建设部于2003年首次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自此开始的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过程中,都要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清单规范》的实施,在建设工程计价领域,彻底改变了我国实施多年的以定额为根据的计价管理模式,从而走上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而自《清单规范》实施多年后,国家建设部于2008年对已使用多年的旧有《清单规范》作为一次整合更新,将原有的歧义项和新的专业划分得更加细致,也有了更充分的说明。各省也为新的清单规范编制了全新的定额,这为我国工程造价管理行业的发展建立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2、 国外工程造价管理的模式与特点

在市场经济下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社会上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着各自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而这些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和管理模式。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在国际上的管理模式即使经济管理体系类似亦各有不同,但其在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程序管理的机制上上却是有着雷同之处,并形成一些共有的合同管理范本,如FIDIC合同。这是为了保证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这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政府、社会团体和国际组织中都制定了相关标准的招投标程序、合同文件、工程量计算规则和仲载方式告示。使用这些标准的招投标程序、合同文件,能便于投标人熟悉合同条款,减少编制投标文件时所考虑的潜在风险,以制造不平衡报价。当有争议发生的时候,也可以依据惯例执行合同文件所附带的争议解决条款来处理纠纷。标准的合同条件能够合理公平的在合同双方之间分配风险和责任,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无法履行合同所造成的额外费用支出和相关争议。

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模式

1、工程造价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的趋势,电脑技术和网络技术更新快,每个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会因应其发展,给工程造价管理带来很多新的计价和管理模式。工程造价管理软件越来越多,造价人员对于以软件计价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倾向于依赖,有些造价人员甚至在没有软件的状态下无法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或编制,对其中的费用、费率等更是不甚了解。以这样的技术和信息接收能力,对其在造价行业的竞争和发展是极其不好的影响,这往往会造成影响足以令一个项目处于崩溃边缘。工程造价管理软件被大量使用,对行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利的是加快的工程造价的管理者的工作效率,简化了很多程序上的纰漏;弊的是渐渐真正对造价无经验的造价人员走进这个行业,从而造成很多建筑行业在造价上的纠纷,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纷争。专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开发研究工作的软件公司也在这样的趋势下得以发展,形成建筑行业虚拟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2、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相继实施《建筑法》和《招标投标法》让中国建筑行业的管理走向了规范化,而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一部分,相关法规也应当贯彻执行。但国家法律只能对工程造价管理从宏观上制定相关规范,根本无法对工程造价的细节工作也出具相关的规范管理,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人员从了在工作上加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外,自身也应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与理解,更甚者应熟悉或了解国外通用性或针对性的相关法律法规,力争从软件方面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不要只着眼于国内的范畴。中国建筑业参与国际竞争己有不少成功例子,从设计和技术开发方面均有先例,工程造价本身对于开拓国际市场也有其优势,至少国内注册的造价工程师是国际承认的职业资格,而取得该资格的行业人员却是少之又少。面对处于通变的国际市场,熟悉国外通用规范和特有法规,才能真正的能提高中国建筑业、造价管理行业于国际市场的地位,同时也将受到国际法律的保护。

3、规范国内工程造价咨询市场这是一个广泛的课题。面对现今繁多的咨询公司,对于从事该行业的造价管理人员的培养与技术能力的革新,道德观念的理解与行为制约,都必需通过实践与职业考试对其全面技术能力的掌握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评估。但对于提高咨询服务单位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技术资质等级,单从业绩、人员配备、机构规模、投资资金方面对这些企业进行评级多有不合理。真正的评级,应从管理质量、类似工程指标对比、造价人员自身价值体现、企业整体工作理念与发展方向进行合理有效的评级才能真正促进整体行业发展。但现今处于这渡时期的法律法规尚未对该行业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管理,而是多借用建筑行业相关法规,继续下去将造成咨询行业与建筑业内部矛盾,未能对两个行业实行公平有效的分化管理,也会大大影响造价管理行业的持续发展。

4、推行以工程量清单报价为主要模式的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方式,是造价管理人员对施工企业成本分析和企业能力的一项重要体现。越是能以较低价格的投报工程价的,多是在行业中有一条模式链,规范的施工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设法减低成本提高报价竞争力,这些都是国外成功的工程量清单报价体制下的先决条件。工程量清单是国际通用的计价方法,也是无标底合理低价中标的主要计价模式,也是我国改革招投标制度的方向,但通过地区经济情况和平均水平制定定额却是目前国内的通用模式。定额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是不相符的,但作为完成单项工程的消耗量标准,它是客观且科学的。既然定额是标准,其属性是法定的,那么如果将定额的消耗量作为行业通用计量标准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其价值还是应该以指标和经济价值水平设定一个最低标准,再由施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合理报价,这样才能真正的可持继发展造价行业的可取性。

篇5

实施管理转型的战略意义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提高武器装备研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从历史上看,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军事供给型到中央部门管理,由中央部门管理到省市分级管理,又回到中央部门为主管理的多次变化。每一次变化都是为保证国防建设,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解决当时体制上存在的突出问题,1998年后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初步实现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逐步调整,特别是武器装备采购体制的不断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中许多不完善的方面凸现出来,需要加以改进。为此,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的总体要求,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推动和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规律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管理转型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必然要求。

国防科技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了转型升级战略,其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讲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型、两个方面的升级,即: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科技发展、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及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相关关系来看,转型是途径,升级是目的。从本质上看,转型是制度安排的变动,是由一种制度状态向另一种制度状态的过渡和变迁,体制机制转型是管理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创新和变革过程,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所以,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转型作为关键环节和主要因素是确保转型升级战略顺利实施的根本所在,处于基础性地位,具有保障。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既是体制机制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体制机制转型的主要途径。没有管理转型的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就是一句空话,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可以说,国防科技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就应该以管理转型为突破口。管理转型是解决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中主要矛盾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国防科技工业适应国防建设以及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不断改革,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更多的深层次问题显现出来,一些矛盾变得突出。比如,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与政府和军队体制的衔接不畅,军地职责和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重心和管理手段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等。这些问题和矛盾严重制约了国防科技工业的长远发展,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究其原因,既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也有部门利益的阻碍,还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根本问题是缺乏科学的改革理念、改革思路和改革办法。因此,迫切需要以又好又快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改革全局、统筹改革发展,通过体制机制转型特别是管理转型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在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的创新突破。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特征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既包括我国行业管理的一般内涵,也体现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我国目前实行的行业管理。

我国目前实行的行业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全社会同类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引导、生产协调、全面服务、法制监督的管理方式,在总体上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作为政府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式,干预、引导行业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行业总体经济效益;二是制定并实施行业发展政策,具体包括行业结构政策、行业组织政策、行业技术政策、行业布局政策等;三是组织和协调行业经济技术协作,协调企业纵向的、横向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组织产品质量评定,发放生产许可证,推广应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等;四是收集、分析、处理、行业信息;五是组织开展行业人才的交流与培训,通过建立各种培训机构、开展各种训练活动,不断向企业输送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从职能分工的角度看,大体上前二项为政府部门的职能,后三项为行业组织的职能。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特殊性。

管理定位上的特殊性。由于军品的双重特性(公共性和市场性),以及军民结合产业对军品的溢出效应,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产业性质既不是纯公共产业,也不是完全竞争产业,而是属于准公共产业或准竞争性产业。这就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是一种特殊行业,政府必须对其进行管理调控。为此,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在定位上应该是政府为主体,对行业保持必要的调控力度和调控手段,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并重发挥作用的格局。中外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历史实践证明,政府管理调控在各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没有合理的政府管理调控,国防科技工业不可能发展得又好又快。管理内容上的特殊性。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一方面承担国防武器装备的研制供给,另一方面在和平年代又承担着我国诸如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电子、核能等重要产业发展的重任。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制定和实施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战略(包括国防科技工业的结构、布局、组织等);二是对国防科技工业实施投资管理;三是对军品科研生产活动进行管理(包括规划计划的制定实施、关键技术政策的制定实施、预研和型号研制的管理、国防科研生产经费及资产的管理、民的推动、国防科研生产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四是进行军品采购管理(包括国内采购政策的制定实施、军品采办的管理等);五是进行军贸管制(包括军品出口、军工技术转让、军工国际合作的管理等)等。正是由于国防科技工业特殊的管理要求,使得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变得更加艰难和复杂。

管理转型的主要制约因素

首先,在经济管理理念,一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发挥着较强的惯性作用,“全能政府”的意识很深,过于强调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性,面向市场、利用市场意识和能力不足;二是在管理理念上,一方面,重审批、轻监管,工作重点过多地放在投资管理和项目审批上,对军品市场缺乏系统有效地监管,另一方面重管理、轻服务,行业指导和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三是在发展理念上,重型号保障、轻行业自身发展,发展目标更多地围绕型号设计,从国防科技工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角度考虑不够、办法不多。第二,在管理体制上,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整合国家工业和科技资源,促进跨行业、跨领域专业化的高层决策协调体制不健全。二是多头管理,部门利益难以协调和统一,从企业国有资产和国防资产的管理关系看,国防科工委无资产管理权限,以及军工企业改革重组未把国防科工委核准作为国资委审批的前置条件,实际运行中出现了难以有效履行军品能力管理职能问题,阻碍了集团间专业化重组的发展。第三,运行机制不健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在国防科技工业占主导地位,在制定并执行规则方面,制度供给不足、创新不够。投资体制改革滞后,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但还缺乏相关的配套法规制度。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初步设想

主要内容。

国防科技工业管理转型是指国防科技工业行业管理职能的转型,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的拓展、管理重心的转移、管理方式的转变、管理职责的调整和管理模式的更新。管理对象的拓展。针对全国统一的产品和技术市场,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对象由过去面向军工单位的一元化对象转为未来面向全社会所有承担军品任务单位的多元化对象。管理重心的转移。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重心将从计划和项目管理向战略和政策管理转移,以制定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战略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政策为重点,充分发挥对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导向、产业导向、政策导向作用。同时,针对管理上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国防军工资产管理、军品市场准入管理、特殊领域的反垄断监管等。管理方式的转变。一是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加大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的范围和力度,有选择性地减少行政干预手段;二是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强化企业经营发展的自,切实维护企业发展中的合法权益。管理职责的调整。主要是指要适应发展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改革的要求,按照政府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明确与政府和军队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减少职能交叉,健全相互间的协调沟通机制,理顺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理顺与军队相关部门的关系;二是要理顺与政府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三是要理顺与企业关系;四是要理顺军工产业与民用产业发展的关系。管理模式的更新。进一步完善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模式,由面向军工单位的管理向面向能力管理的转变,健全运行机制。根据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要求,加强机制创新,比如改革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促进国家财政性投入转型、建立健全国防高科技项目投资风险决策机制等。

篇6

梁启超在百余年前于《少年中国说》中的一番名言,深邃地点破创新的隽永含义。无创新,即无生命力,国内公募基金业正是在不断的创新思维和行动中,寻求突围。

5月2日,国内首只短期理财基金华安月月鑫开始募集,这是国内公募基金业界首只明确提出参考收益率区间的基金,它的创新问世,意味着继货币基金之后,投资者又增添了一条寻求低风险、正收益的通道。

同时,通过基本恒定的投资组合大类配置和资产期限与产品期限完全匹配,短期理财基金不仅能大大降低投资波动的风险和流动性,也将大大增加预期收益实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助于在投资者心目中重新树立基金专业投资的市场形象。

令《投资者报》关注的是,在公募基金业近几年发展停滞不前的困境下,将创新聚焦于有着庞大需求的中短期低风险理财市场,意味着基金公司正在迈进现代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转型目标。

将公募基金带进理财市场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虽然我国公募基金业取得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成就瞩目,但行业发展依然面临较多困难,如基金产品缺乏持续的赚钱效应等。而短期理财基金的出现,将弥补这一缺憾。

《投资者报》采访获悉,与市场曾经或现存的其他短期理财产品相比,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提高了产品的透明度。

首先,在信息披露上增加事前公告。以华安月月鑫为例,该基金提示“在基金申购前3个工作日,会公告计划投资组合清单和参考收益率区间”,“在建仓完毕后也将披露实际组合比例”;其次,该基金约定参考收益率。

上述两项内容的增加,不仅提高了基金运作的透明度,同时,亦可让投资者结合自身对基金计划投资大类资产的运行趋势和回报预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资金管理,既有利于激励基金公司提高市场研判能力,也有助于投资人增强风险控制的主动权。

为何有了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短期理财基金还要孕育而生?在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王看来,三者产品定位与运作模式存在互通有无的关系。

“产品定位上,短期理财基金填补了当前已有的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之间的市场空缺,能充分利用债券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完善固定收益类基金的生命周期,满足基于流动性偏好、市场预期和期限偏好差异的各类投资需求;此外,运作模式上,短期理财债基借鉴了货币基金按期分红的收益分配模式,又引入了债基封闭运作的投资模式。”

通过采用运作周期滚动的方式,短期理财基金力求为市场提供一种结构透明、策略恒定、分红可期、收益预期明确、费用低廉的基金品种,以开放式基金类封闭运作的形式填补目前部分短期银行理财产品退出造成的市场空白,减少基金经理主动操作博取资本利得给投资组合带来损失的风险。

提高投资者认同度

在现有债券基金产品线条上,短期理财基金在产品运作上拥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纯债性质与强化分红。

一方面,其短期化决定了投资组合中不太可能加入风险较高的权益类资产,将更突出债性。

历史数据显示,纯债基金的收益回报相对稳定。如面对2008年的债券大牛市和2011年的平稳市,多数债基未能取得债券利息及再投资收益,说明操作思路未能及时调整,依然围绕股票市场等待超额收益。

“反观债券市场表现较好的2005年、2008年和2011年,纯债基金在这三年中均超越债券基金的平均回报,更好的诠释了债券的价值。纯债基金连续9年获得平均正收益,简均计算,纯债基金的年收益率为4.89%,如果按照这一平均水平进行复利计算,实际年收益为5.96%;如果按照纯债基金实际年平均净值增长率计算,复利收益也已达到年均5.85%的水平,而货币基金仅为2.65%。”

无论主动型还是被动管理型,更多纯债性质的基金发行,均能为投资者的资产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另一方面,短期理财基金要争夺短期理财产品市场,需要做到定期分红,因为基金投资必然存在业绩波动,短期理财市场比拼的是稳定的收益预期。

如果没有按期分红条款,短期理财债基的发展会类似于市场上已有的超短债基金、中短债基金,在收益预期上低于久期更长的债券基金,同时在灵活性上又输于货币基金。

王认为,强化分红不仅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还能激发管理人的主动投资能力。短期理财债基沿用货币基金的按期分红模式,有利于发挥主动投资管理能力,提高投资者的认同度。

拓宽业务模式 响应客户需求

《投资者报》注意到,将创新聚焦于有着庞大需求的中短期低风险理财市场,既符合基金公司向现代资产管理公司转型的战略目标,也符合当前客户投资理财的客观真实需求。

具体而言,这类产品将创新聚焦于有着庞大需求的中短期低风险理财市场,有助于改变基金行业目前对于股票市场的过度依赖,是基金行业向领先的现代资产管理行业转型的里程碑式探索。

推出主要投资于中短期固定收益品种的固定组合基金产品,在我国严格的基金监管体系下,投资组合透明,投资风险可控,应可成为中短期理财产品的有效替代。同时,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基金公司的业务模式,扩大基金资产规模。

固定组合基金创新品种,还借鉴了美国单位投资信托定期化组合资产固定的特点,投资组合固定透明,投资品种期限匹配,有利于回归固定收益投资的本源。因此,固定组合基金产品的创新风险基本可控,是符合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方向的创新品种。

有生命力的创新既是技术、制度或产品的重大突破,也是客户真实需求的响应。由于这类产品全面满足客户不同风险层次的需求,是基金行业服务理念的一次重大转折,充分体现了基金公司的社会责任,代表了行业持久发展的方向。

篇7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金融证券,金融监管

一、证券投资基金简介

(一)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它通过发行基金证券,集中不特定投资者的资金,委托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进行证券资产的投资管理,以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为投资标的,并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为投资目标。可见,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领域主要限于证券市场,投资者承担同样的风险,享受同样的收益,收益不固定,现代信托关系是证券投资基金运行的基础,投资者通过认购证券投资基金单位享有相应的参与权、受益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基金持有人的权益。

(二)证券投资基金的特性

1、证券投资基金以具有公开市场交易价格的金融证券为投资对象。证券投资基金主要从事的是证券投资,这与非证券投资基金如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主要进行非证券化的股权投资具有很大不同,也有别于一般性的生产和销售型公司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

2、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组合投资工具。证券投资基金实际上是由所投资的各种证券构成的一种投资组合,投资者购买基金相当于购买了“一组”公司的股票或不同资产类别的组合。组合投资的好处在于: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分散投资风险。通过多元化投资战略,投资基金一方面可以集中庞大的社会资金和投资者众多的优势,使每个投资者面临的投资风险降低;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不同的投资对象和证券之间的互补性,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风险。

3、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间接投资工具。一方面它以其他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另一方面投资者又通过基金证券的方式间接进入证券市场。更重要的是,基金的管理者与委托者(投资者)处于一种分离状态,这种分离减少了基金委托者对受托管理方的干扰,从而使基金管理者能够更好地专注于投资管理。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基金治理问题

1、基金关系治理与基金管理公司治理。基金关系治理发生在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之间的信托关系之中。它通过一系列的合约和制度安排,对基金关系的三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必要的激励、约束和监督,从而实现基金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基金持有人收益的最大化。而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主要发生在基金管理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各专业委员会之间,并通过有关职能安排、议事规则和内部制度来解决。其治理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提高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效率和代客理财的市场竞争力。

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存在的问题。证券投资基金的治理结构是协调基金相关利益方之间经济关系的一套制度安排。对于我国目前所有的契约型基金而言,其相关利益方,包括基金持有人、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契约型基金的治理结构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一是控制权的分配与行使,二是相关利益方的监督与评价,三是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实施,前两者构成基金治理的核心与基础。但从我国基金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治理结构存在结构性缺陷,未能形成对基金持有人、管理人和托管人相互制衡的金三角关系,不利于保障投资者权益,我国基金业治理结构的完善仍然任重而道远。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监管不力

1、基金监管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撑

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律建设明显滞后于基金业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远不能满足基金规范的需要。尽管我国已经有了《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信托法》等法律规章制度,但是未建立起以《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各类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基金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2、证监会对基金的外部监管存在缺陷

证监会在基金监管方面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致使我国基金业存在大量不规范的运作现象。主要是因为证监会内部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而且证监会对基金的监管重点一直停留在基金的业绩方面,忽视了基金的信息披露和对投资者的保护。

三、解决证券投资基金市场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

1、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证券市场最基本投资对象―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不仅仅是为开放式基金提供有力的支持,也是整个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面对中国股市上市公司素质普遍较为低下的状况,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改变。监管部门应始终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作为根本任务来抓,严把上市审核关,促进上市公司的规范管理。

2、发展三板市场,鼓励优质公司上市。三板市场可以为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扶持一大批优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为优秀企业家搭建更大的舞台,使中国的优秀企业家队伍迅速壮大;增加上市公司和原始股票数量,改变一级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状况,同时为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优质上市企业,保证全国性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健全基金监管制度

1、坚持以风险信息披露为导向的市场化的监管思路。从我国的监管实践来看,基金监管的改革方向也明确了市场化的监管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在基金治理监管上,开创了激励相容的监管模式,在基金销售监管上搭建了基金销售机构的监管规则体系。

2、在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上,降低准入门槛,扩大对内开放,并同时建立退出机制。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看,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的审批制依然有其必要性。但实践也证明,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有实力,有长期投资理念的主要股东的支持,而由于《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限制,目前的基金管理公司股东主要集中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部分商业银行,不利于基金市场的充分竞争,因此应当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扩大证券投资基金的对内开放,让基金市场竞争更加充分。

参考文献:

篇8

稍早一次的喧嚣在去年,即博时总经理肖风卸任。这一次,漩涡的中心却是位于北京金融街通泰大厦的华夏基金公司,准确地说,是其总经理范勇宏和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二人的双双离去。前者14年如一日小心翼翼地把华夏基金公司缔造成行业第一,后者则是所管基金业绩六年增长超过1000%以上的最明星的基金经理。

谈及回报率,华夏基金公司的业绩神话从来都与王亚伟联系在一起;但华夏基金公司却从来与范勇宏联系在一起。

“没有王亚伟,华夏基金最多少两只赚钱的基金,但没有范勇宏就没有了华夏。”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对《投资者报》记者谈道。

种种迹象表明,范勇宏时代的华夏基金公司大幕已徐徐落下,把下一个时代的华夏留在旁人的想象里。

大幕的另一头要追溯到14年以前,即1997年的一个寒冬,时年34岁的范勇宏惜别身名显赫的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开始筹备基金公司。

故事就由此展开。

范勇宏出山筹建华夏

1998年4月9日,周四,在西长安街靠近公主坟的北京寿松饭店5层,华夏基金公司悄然诞生。没有隆重的仪式,没有媒体聚光灯,没有现场剪彩,没有现代化的商务接待,更没有金融街威斯汀的巨型吊灯。

就在这个租来的面积只有500多平方米的简陋空间里,范勇宏、王亚伟、江晖、、戴勇毅、郭树强、林浩、滕天鸣和张后奇等一干年轻人一起畅想着公募基金的蓝图开始创业,主人公之一王亚伟时年仅27岁。

现在这帮“开山元老”还留在华夏基金公司的,包括王亚伟、滕天鸣、张后奇、林浩均已晋级为副总经理;离开的,要么在其他基金公司独当一面,如郭树强执掌天弘基金公司、安居泰达宏利基金公司,要么在阳光私募开辟了领地,如戴勇毅创办北京德丰华投资管理限公司、吕俊创办从容投资管理公司。

据当年参与了筹建华夏的人士透露,当时的总经理人选有多个,包括现任天相投顾时任华夏证券副总裁的林义相,但最终,全国最大、最赚钱的营业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总经理范勇宏成为不二人选。

14年前的公募基金行业,完全是一张白纸,无论在制度设计上还是投研流程上,均“摸着石头过河”。市场对公募基金行业的定位,也颇为模糊。在那个庄家盛行乃至猖獗的年代,公募基金实质上也扮演了庄家的角色。

公募基金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98年到2000年,“老十家”全国性基金公司开启了国内公募基金的先河,并初步建成了投资研究、产品设计等业务体系。从2001年到2005年,“理性机构投资者”公募因普遍存在“对倒”、“倒仓”等黑幕而备受诟病,整个行业遭遇了信任危机,然而这期间,公募开始普遍接受“价值投资”的理念,同时开放式基金的诞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生机。

这一时期也是华夏基金的奠基期,范勇宏提出“研究创造价值”、“为信任奉献回报”等口号,实际上承载了其对公募基金行业的体会。

具有历史意义的股权分置改革在2005年启动,整个资本市场焕然一新,基金行业也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到2007年,公募资产规模从3000亿元左右一跃达到超过3万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30%以上(目前不及10%)。

2008年开始,公募回归理性并再度反思,有人称之为“还旧账”时期,虽然产品数量猛增至1000只,但行业资产规模迅速下滑,并连续三年在2.3万亿元左右徘徊。

华夏基金公司的发展,也未能脱离行业发展的整体进程,尤其是前三个阶段。至2007年,华夏与南方、嘉实、博时等基金公司亦难分轩轾。

范勇宏给华夏留下的遗产

华夏成为公募基金行业的翘楚,并非偶然,其中的一些基因不乏可取之处。

2007和2008年是华夏凶猛发展的两年,也正是在这两年,其 “大哥”地位一举确立。

2007年基金销售火爆,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数据,现有基民中超过六成在这一年涌入。为了迎合基民的“疯狂”,当时包括嘉实、南方、广发等基金公司旗下60只基金参与了拆分。

此时的范勇宏却做了一个相反的决定,华夏基金不但没有拆分,还暂停了部分基金的申购。在当年10月10日至15日,华夏红利、华夏回报、华夏优势增长、华夏蓝筹核心暂停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投业务,此时上证综指已至6000点。

事后证明,此举极大地保护了没有任何风险意识的基民,即使在2008年广发、博时等大批赎回乃至净资产缩水过半的情况下,华夏旗下基金赎回甚少。

没有大比例拆分,2007年,华夏却凭借优异的业绩夺下了行业“大哥”的交椅。这一年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以226%的回报率第一次夺得行业冠军。另外华夏平稳增长、华夏优势、华夏红利业绩回报均超过150%,排在所有基金的前20位。良好的业绩使华夏资产规模超过2600亿元,跃居行业第一,比当年第二名博时高出400亿元,虽然2008年华夏规模下滑至1900多亿,但与当年第二名嘉实的距离,已拉开达600亿元。

对整个行业而言,这是极为生动的一课。

2001年前后,华夏提出“研究创造价值”,华夏基金公司在投研方面一直不惜血本,是公募基金行业较少的以自己独立研究为主的基金公司。

据范勇宏在200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述,当年,华夏基金公司投研队伍已经接近100人,另据《投资者报》记者获悉,目前华夏基金公司员工超过700人,投研队伍超过170人,这其中研究员在70人左右,按照每人研究30家上市公司计算,华夏基金公司的研究队伍基本覆盖了所有上市企业。

这远远超过规模仅次于华夏的嘉实基金公司和易方达基金公司。据记者了解,目前嘉实、易方达的总人数以及投研人数分别大概为370人、70人和400人、100人。

中信证券的华夏生意

然而,优秀的华夏基金在中信证券眼里,充其量是生意之一。

范勇宏之所以与中信证券矛盾暗结,最为关键的是中信凭借强大的资源频繁“玩弄”华夏的股权,不顾公司经营而从中获利。看着一手养大的孩子任人宰割自己却无能为力,产权所有人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就变成了常态。

中信证券并非华夏基金公司的创始股东。

1998年,华夏基金公司成立时的发起股东有三家,分别是华夏证券、北京证券、中国科技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范勇宏来自大股东华夏证券,后来华夏证券倒闭被中信证券重组。

据时任华夏证券副总裁的林义相透露,筹建华夏基金公司时,华夏证券拒绝了67%绝对控股,而与北京证券、中科信托分别以55%、35%和10%的比例持股,目的就是避免一家独大。

2002年底华夏股权巨变,但依旧回避一家独大,因此辗转分拆成四家,包括北京市国有资产公司(35.725%)、西南证券(35.725%)、北京证券(25%)和中国科技证券(3.55%)。

直至2006年始,中信证券展开拳脚收购华夏基金公司。这一年,其以3.3亿元从北京国资公司、北京证券手中分别获得华夏35.73%和5%的股份;2007年,又以1.6亿元从北京证券手中收购华夏20%股份;此后,又分别以3000万元、4亿元从科技证券、西南证券购入华夏3.55%、35.73%股份。

不到两年,中信证券仅掏了9.2亿元就收购了华夏100%的股权,华夏创始期就担心的“一家独大”变成了现实,这是范勇宏不愿意看到的。

此后,2007年12月底,中信证券又以股权收购的方式100%控股中信基金,并与华夏基金公司合并。总共10.3个亿,中信证券完全把华夏基金公司收入囊中,而华夏基金公司2008年全年的净利润就达到12.2亿元,一年不到,中信证券不但捞回本钱,还开始盈利,2009年、2010年华夏基金为中信贡献的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10亿元。

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意了。

中信证券入驻华夏基金公司,无论从管理品质还是投研支持上均对华夏基金公司帮助甚少,至于资金,华夏方面更是不需要。

2009年底开始,中信证券开始转让华夏基金公司51%的股权,与此同时,证监会叫停了华夏基金公司的新产品发行,证监会连续四次向中信证券下最后“通牒”,但中信证券直至2011年底才把51%的华夏股权分拆至五份高价转让。

据《投资者报》记者计算,仅从2008年到2011年底,华夏基金(包括合并的中信基金)为中信证券贡献的净利润超过50亿元,加上转让所得的83亿元,扣除10亿元成本,中信证券往右口袋里装进120亿元,左口袋还揣着写有“绝对控股”字样的49%的华夏股权。

对于中信证券,这当然是笔好买卖,然而两年多时间里,公募基金行业创新史无前例地活跃,受股权转让影响,华夏基金公司未发出一只产品,更无从谈创新。

再没有什么比股权变更更能破坏一家基金公司的了。华夏这期间遭遇了许多足以对一家基金公司造成颠覆性影响的事件,但范勇宏力挽狂澜支撑了下来。

与中信证券分庭博弈

“要做一家负责任的基金公司,应该想清楚自己是站在什么角度为谁服务,我们的服务对象一是客户,二是员工,三是股东。在出现矛盾时,一是客户的利益最重要,二是优秀的员工要保住。”这是2008年3月,公开接受媒体采访时范勇宏的话。

范也承认,这样做管理层的压力很大,“但这是我们公司的文化与价值观,是必须坚持的。” 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华夏团队才在股权动荡期保持了基本稳定。

作为职业经理人,最利己的选择自然是股东利益第一,员工利益第二,最后才是持有人利益,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职业经理人的选择。

显然,范勇宏在尝试一条 “非寻常路”。也因此,范勇宏和大股东中信证券之间的不合乃至矛盾在行业里并非秘密。而二者之间的博弈,也非一人一家之事。在现有单一的公司治理模式下,职业经理与股东之间的矛盾贯穿整个行业,大的有如博时基金肖风与招商证券,小的如天治基金和益民基金等。

“职业经理人天天在行业里混,最能明白公司适合定什么战略,最能明白客户利益第一的道理,但这些都是想法而已,最终公司走什么战略,谁的利益第一,得股东说了算,股东更看重眼前的规模和利润。”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叹道。

管理层是否应该实施股权激励,这是范勇宏与中信证券矛盾最大的地方,但这方面中信证券一直态度强硬,并不买账。为此范勇宏一直呼吁努力,直至今年借道北京华夏人理财顾问有限公司实现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尝试落败。

为了持有人利益第一,华夏不仅在投研上投入大量人力,客户服务上也投了不少。

《投资者报》记者从华夏基金公司人士处了解到,华夏有强大的客户服务网络及庞大的人员配备,目前有16个投资理财中心,每个理财中心大约3至5名工作人员,这在业内是独一无二的。

另外,为了提高服务的快捷性和质量,华夏基金公司诸多后台软件均系自己开发,比如其网站直销平台软件,而业内普遍用恒生软件,这极大地提高了后台的维护成本。

范、王之后的华夏

对于一个以人为核心的资产管理行业,如今范、王走了,华夏就不得不被重估了,这类似于乔治?索罗斯之于量子基金、彼得?林奇之于麦哲伦基金。

无论王亚伟的投资理念多么惹争议,其管理的华夏大盘自2005年以来的1178%的总回报是少有人能及的。其管理的两只基金每年稳定地为管理人创造1.5亿元左右的利润也在估值范畴之中。

“明星制很危险,因为某种意义上,明星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品牌,一旦明星离开,对品牌损害很大,所以我们不提倡明星,我们提倡明星团队。”谈及对此的理解,上述北京基金公司总经理说。

被“神化”了的王亚伟离职,对华夏基金公司的损失,还不只是其管理的两只基金每年为华夏创造的1.5亿元的管理费,更重要的是大批王亚伟拥趸客户的流失。

近些年,华夏基金公司净利润大幅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2008年华夏净利润超过12亿元,至2011年,净利润仅剩6.7亿元,其中2011年净利润较上一年大幅下滑33.7%,而资产规模排名行业第三的易方达基金公司净利润则达6.9亿元,首次超过华夏。其原因与华夏资产规模连续下滑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华夏700位员工的人工成本不可小觑。

根据中信证券转让华夏股权时披露的数据,2010 年华夏基金一年的人力成本就达到6.59亿元,几乎与2011年净利润相当。

事实上,从去年华夏基金公司股权转让数据来看,华夏的价值被明显高估。按照中信证券转让华夏基金公司股权提供的2010年华夏的净利润10.06亿元计,中信证券转让出的51%的股权,最后摘牌总价为83.44亿元,市盈率仅有16.3倍,但2011年,华夏基金公司净利润下降至6.67亿元,以此推算,市盈率则抬高至24.5倍。

篇9

下一阶段,我们可能面对的市场机会有:

上市公司一季报的机会挖掘;

股市回暖带来的投资资金流入;

低估值上市公司出现并带来长期机会;

金融创新为投资市场注入活力;

“4万亿”计划对具体行业的影响……

低谷之下的需求力量之大超乎寻常,就像是美国人民给电视台打电话要求少报道一些“负面消息”,多提供一些“正面报道”一样,上涨究竟是下一个机会还是应广大投资者要求而来的阶段性表现?不论机会来源于哪里,总会出现交集。下一个投资季如果可以寻找到固定的机会并通过一定的策略管理,至少可以使资产重新回到稳定增长的轨道。

邓普顿资产管理公司执行主席麦朴思说:“你要谨慎,但不要错失机会会。在这么多负面新闻充斥的情况下,人们会倾向于保守。但是我有预感,我们已经在底部,正在为下一个牛市酝酿基础。”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投资者个人的资产结构迎来了重组的可能。

重组在企业行为里,指改组为上市公司时将原企业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合理划分和结构调整,经过合并、分立等方式,将企业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重组行为的普遍优势可以概括为:资产结构更合理、竞争优势更集中、发展目标更明确。

这样的方式,同样可以应用于个人的投资计划中:找到不同市场的机会。学习有效的管理策略、控制投资风险。

《钱经》为您从海内外筛选出了多位投资高手下一队段的策略,帮您重组自己的投资计划。

正是投资科技好时机

林 羿

目前金融风暴的肆虐,使股海不时掀起惊涛骇浪,许多投资者降帆收网,对汹涌的股市望而却步,纷纷躲进国债、货币市场基金或银行定存的避风港。然而,一些身经百战的专业投资者,却以多年搏击风浪所历练出的经验,在金融海啸的潮涨潮落中,寻求捕捞和拾掇股海珍宝的良机,创造长线投资价值。

笔者最近集中拜访了几位在美国有名资产管理公司任职的基金经理人。他们大多专职投资美国股市,其管理的基金有价值型,也有成长型及专精中小型股的,也有只投资大型股的。他们所奉行的投资理念都是寻求实现长期价值;使用的投资研究方式都是极严密、以基本面研究为基础的“自下而上”(bottom-up)选股法。

分析公司基本面创造长期价值

美国的基金经理认为,现在震荡不已、短期多空不明的股市蕴藏着众多投资良机,只有更严谨地坚持分析个股公司的基本面,才不会错失良机。

戴维-沃雷克是一位管理中型价值股基金(Mid-Cap Value Fund)的基金经理。他书房的墙上挂着两块黑板,一块罗列出2008年间他选出但并没有达到期望值的主要股票;另一块则标示出他多年总结和提炼出的在股市不同时期中所奉行的不同选股标准和基本框架。这些标准因素主要包括:那些不容易打进的坚实行业中占领先地位、拥有丰厚利润率的公司和企业。都具有以下共同点,业务规模大、成本低;资产负债表健康、债务少,能经得起长时期的经济衰退;管理层将股东利益牢记心中,能识别出不断改进利润率的机会……

实际上,沃雷克告诉我:“选股方法在目前这种股市情况下并没有多大改变。虽然时事艰难,但我们始终将风险/报酬的有机平衡铭记在心。”他基金中的重点股包括Nexen、西南航空和Hershey Foods。

Noxert是加拿大一家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公司,已将数百亿美元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在从蕴涵丰富油质的矿砂中提取石油的业务方面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西南航空是目前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沃雷克认为。在目前经济低迷时期,西南航空有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最佳优势。至于Hershev Foods,是全球食品公司的名牌。金

融危机爆发后。这些股票的表现一直优于指数。

股票品质是核心

约翰・莱纳翰,他是一只大型价值股票基金的首席基金经理。他采取一种“防御型”股票和“激进型”股票间相平衡的选股策略。他钟情的个股包括微软、3M、HOMEDepot和IBM。“目前的形势下,最具防御性的股票其估值也最不吸引人。但经济前景叵测,选择太激进的股票也毫无道理。”

还有普格利亚,他是我的邻居,操盘其公司的蓝筹成长基金。他也同样将诸如可口可乐和沃尔玛这类相对防御性的股票以及Lewlett-Packard和Nlke这类对景气循环周期敏感的股票混合持股。他还很有胆识地选购了像Franklin Resources和ChadesSchwab这样的优质金融股。当然。沃雷克也喜欢某些高质量的金融股,“特别是没有草率卷入房地产泡沫、历来重视信贷质量,资产负债表上杠杆十分有限的银行”。他尤其喜欢位于纽约罗杰斯特市的First Niagara Financial Group和位于圣路易斯的Commerce Bancshares。

最后我发现,走访的这几位基金经理都很看好科技股。他们皆认为这些股票现在相对便宜,经济复苏时会有抢眼的表现。比如,罗伯特夏普斯,这位管理机构成长股票策略的经理,就特别钟情苹果计算机:“在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上领先业界。现金流也十分充足丰盈。”他认为,科技股从本世纪初的网络泡沫破碎后,在相对的基础上,就没有真正地恢复元气。

“目前,股市似乎在宣称,长时间里没有增长的前景。”夏普斯眼神凝重地望着我,“但即便是在艰难时期,有些公司的成长前景也要比另一些公司好。”

投基,中小公司+风格灵活

马 瑜

2009年以来,基金业绩分化的格局出现了重大的变化。在反弹行情中,2008年表现抗跌的基金普遍排名下滑;而灵活风格、积极风格的基金则有明显提升。一季度基金业绩变化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投资者关注,这可能预示着2009年全年投资线索的变化:

一,迄今为止,大基金公司旗下基金普遍业绩表现较为平庸。博时、南方、易方迭、嘉实等一线基金军团旗下偏股基金表现落后平均。在股市风格快速转换的阶段,由于规模较大,投资调整难度更大,业绩更难超出平均。二。基金投资风格对业绩影响仍然有很强惯性。一贯风格积极的基金,在反弹行情中获益最多,如中邮、光大等,而长期风格稳健的基金则普遍表现平平,如上投摩根、交银施罗德等。此外也有部分风格灵活的基金比较好地调整了投资策略,在震荡市中表现明显提升。

当然,短期的业绩分化并不能代表长期趋势。如果全年符合震荡市预期,规模中小、风格灵活的基金可能有更好的业绩潜力。从整体业绩的角度,德胜基金研究中心分别挑选出一季度业绩变化较大的三类不同风格的典型代表。

新世纪基金:灵活调整曙光初现

2009年以来该系基金表现异军突起,凸显出小规模基金的灵活优势。截至3月18日,新世纪分红和新世纪优选两只基金的净值增长分别达到22.27%和30.15%,在同类基金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四;从整体表现来看,新世纪成为小盘灵活基金的代表。

配置混合型基金新世纪分红在2008年的熊市中同样受到市场下跌的深刻影响。表现并不理想。但随后基金快速进行投资调整,2008年3季度大幅减仓,业绩随后回升明显。根据仓位监测,该基金在2008年11月中旬后快速增仓30%,去年底提升至80%左右。奠定了2009年反弹中良好表现的基础。同样的配置策略也出现在2008年7月成立的股票型基金新世纪优选上。该基金成立后保守建仓,在11月中旬后快速提升仓位,在建仓步骤上发挥出新基金的灵活优势。

另一方面,基金的灵活操作风格也体现在对持仓结构上进行积极调整。从投资组合看,2008年下半年新世纪基金在调仓同时也对组合结构进行大幅调整,从主流的银行、地产等大盘股配置快速调整至医药、信息、机械等中小盘股为主的持仓结构。从持仓调整来看。对市场风格转换把握基本到位。

当然,灵活操作的同时也意味着较大风险,这需要基金管理人对市场变化保持高度敏感。因此,这类小规模灵活基金比较适合积极型投资者做部分配置。

中邮创业:重仓坚守终获转机

中邮系基金在最近表现突出,但该基金的业绩表现大起大落。背后的原因正是中邮系基金高度激进的投资风格。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始终接近满仓操作,无论在2007年的牛市,还是200B年的熊市下,中邮系基金都保持90%左右的重仓;二是高度周期性的组合特点,部分强周期股票始终重点持仓。而这些品种在快速下跌后的反弹中涨幅明显。

整体来看。中邮系基金因激进风格的遗留,在反弹中上涨较快并不意外。中邮系基金也抓住了反弹的机会开始调整高度激进的投资策略;但要修复2008年巨亏带来的负面影响仍有待时日。从今年的投资预期来看,对一贯高度积极风格的基金仍然要保持谨慎。其下一步策略调整也有待观察。全年的市场预期是震荡而非持续反弹,积极风格可能在反弹中获益最多,但仍然难以避免业绩出现大起大落。

泰达荷银:持续能力尚需观察

与前两家业绩提升明显的基金系不同,也有部分2008年的抗跌明星基金在今年表现快速下滑,适应熊市的生存策略在反弹中也凸显出弱点。其中2008年排名股票型基金第一的泰达荷银成长最为突出。截至3月18日,泰达荷银成长净值增长12.55%,在186只股票型基金中排名152。

投资风格因素成为荷银成长业绩迅速下滑的主因。一是该基金在资产配置策略上调整相对滞后,仓位配置上依然保持着去年的水平,从3季度迄今仓位水平一直保持在60%附近。熊市下的谨慎策略即使在股市持续反弹中仍然具有强烈惯性。另一重原因则是该基金特定的持股风格,在反弹中未能有效跟进市场风格转换,导致业绩落后。

然而泰达荷银系其他基金,如荷银稳定和特银精选,则在反弹中相对业绩有所提升,荷银市值和荷银周期则表现稳定。投资风格的不同也使同系基金之间业绩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因此,在后市能否及时调格将关系着基金整体业绩表现。对于此类基金,投资者还需耐得住寂寞。

三类基金可分别对应不同类型基金投资者。以新世纪为代表的小规模灵活型基金。有望在全年保持较好的业绩,投资者在加仓基金时可重点考察;中邮为代表的高仓位基金风格激进,在反弹中会有突出表现,但下跌时也面临较大风险,适合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泰达荷银等持股稳定、投资策略谨慎的基金,适合稳健型投资者中长期持有。

选择,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马 瑜 天 宁

从基金公司彼此的业绩分化和来自多家投研团队的分析报告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投研团队对市场的前瞻性判断以及对策略和投资风格的及时调整。在2009年结构性调整市场中会显得非常重要。

基金公司公布一季报和证券公司二季度投资报告,都给了个人投资者根据专业分析人员的意见调整对市场的判断、适时调整投资组合的机会。

下面见我们将汇集多位投资专家意见,为您筛出下一季度的投资焦点所在。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QDII有望抄底海外

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乐嘉庆认为2009年市场是一个震荡市。选股能力强、操作灵活善于择时的基金将更有机会。

从海外环境来说,美联署1万亿买债计划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中长期债券的利率,减轻购房人负担,受此影响国内债券市场中长债也,经历了一次较大幅度收益率下调的过程。虽然债券市场整体上涨,但是偏债型基金的涨幅还是明显强于纯债型基金。纯债券型基金受充裕的流动性影响,短期风险或不大;而偏债型基金容易受股票市场较大影响。在二季度中应结合对股票市场的判断进行取舍。

QDII基金方面,此轮美国股市的反弹主要是受银行股带动,尽管美国银行尚有大量的表外资产潜在损失,但是在美联储推出重大政策改善信贷市场以及伯南克在3月表示有必要时将修改资本和会计准则后,美国市场此轮反弹或不会就此简单结束。

另一方面,市场经历此轮大跌,很多股票的跌幅都在80%~90%左右,对市场的坏预期很多已提前包含在股价中,其中不免有很多质地优秀的公司被错杀。综合来看,建议已经拥有QDII基金的投资者可仍旧持基不动,而希望通过QDII基金抄底海外市场的投资者可逐步战略性建仓。

对二季度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乐嘉庆认为如果今年经济增长能实现“保八”,则后几个月的经济数据一定会大大好于一季度,市场有从前期炒概念转到预期经济复苏的可能。此外,近期国际市场股市反弹势头强劲,亦对国内A股市场影响积极。

不过,宏观经济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短期看市场的走强缺乏来自基本面和业绩的有力支撑,因此行情更多地属于资金推动型的反弹性质。随着反弹深入,后续市场中所面临的获利回吐压力将逐步增加。尤其大盘在2300点上方,前期套牢盘的压力会比较大,因此震荡可能将加剧,建议投资者在乐观中应保持一定的谨慎,同时积极关注资源类板块。

邓永明:不考虑有色金属行业

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邓永明认为,市场仍旧在“超预期”中前行。

国际环境方面,美国政府通过数量化手段开动美元“印钞机”,将导致流动性再次泛滥的预期。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被货币推高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引发通货膨胀(而目前经济还处于通缩的艰难之中)。新能源产业可能会走上加速发展之路,成为长期跟踪短期炒作的目标,而大宗商品可能会因预期价格大涨成为目前投机选择的标的。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通货膨胀是个灾难。

一方面美元贬值使得我国投资的美国国债大幅受损,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加剧经济恶化,给我国可能通过扩大内需拉升经济的计划蒙上阴影,使本应市场预期下半年四季度经济可能见底的希望落空而导致经济的再次滑落。进而引发股指的大幅回落。

从具体的投资选择而言,邓永明倾向于在接下来一段时间将加大组合调整力度,加大银行保险比例。加大可选消费品比例,把零售行业作为逆向投资的标的抓紧研究。不会考虑有色行业,自下而上选择能源类公司参与。减持估值偏高的小市值品种。

东吴基金:寻找政策收益型公司

对于2009年A股市场的全年判断,东吴基金坚持“总体以振荡为主”的研判。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详细指出市场的运行可能以三部曲形式演绎走势:政策、外盘企稳刺激估值反弹一业绩压制二次探底一业绩复苏有望推动市场再次反弹。

在具体的投资选择上,二季度东吴基金重点关注一季报情况及时调整股票头寸,因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给股市一定支撑。东吴的投资总监王炯表示: “投资只能做一种大概率事件,今年以来市场表现不错,大家对政府挽救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增强,我们比去年会更积极一些,但还是保持谨慎而乐观的态度。”

王炯认为,在目前阶段,想对宏观经济作出准确判断是不现实的,寄希望于股市出现反转也是不现实的。但可以明确的是,在市场系统性风险大幅释放后。再出现去年那样的暴跌已经是小概率事件。因此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了以下四条主线上:

自上而下寻找受益于积极财政政策和政府投资拉动并且需求增长相对确定的行业,重点关注:电力设备、铁路设备、建筑、建材以及通信设备;

自下而上从公司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管理运营优势等角度,寻找细分行业中业绩增长相对确定的公司,重点关注以下行业中的优秀公司:医药、食品饮料、保险、商业零售、传媒;

受益于需求相对稳定并且成本下降、毛利率有望提升的行业,重点关注:电力。

第四条投资主线是估值具有一定安全边际,存在估值反弹的交易性机会,重点关注:银行、地产、机械、钢铁、有色、煤炭等行业。

汇丰晋信:市场最怀的时刻已经过去

汇丰晋信的研究认为,由于估值合理,但盈利预期悲观,A股市场将步入相持阶段,在反复震荡中逐步筑底,并且在经济预期转好之时孕育反弹。宏观方面,两会期间一系列新信息的和近期海外市场的走稳给此轮上涨带来了稳定的基础。两会传递出的信息的确给市场带来了很多信心,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振兴发展工业行业的同时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医药体制、健全社保体制等等政策无不显示政府正在利用这次金融危机的机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在微观层面上。一季报披露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好地审视公司质地的机会,那些在危机中抓住机会,打牢基础,稳步前进的公司会格外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且,很多上市公司在2008年的年报中对于资产减值、存货记提等都准备得比较充分。轻装上阵的2009年,很多公司都可以看到增长,这也将使得投资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更加具有信心。

具体看好政府投资、节能减排、消费和并购重组板块。市场蕴含的潜在风险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盈利大幅下降风险。全球经济萧条风险,大小非解禁风险。

国信证券:多重确定性中选股

从市场走势上来说,此轮反弹中许多个股和板块的最高价位实际已经达到2600~3000点一带,预计4月份之后市场总体处于整固阶段。流动性和刺激经济政策是主要支点,但题材与政策主题面已全面扩散,坚决规避累计涨幅偏大缺乏基本面支撑的个股。同时采取“交集”策略精选在行业景气趋势、产业与区域经济振兴规划、创新等多重因素占优的个股,增进获取超额收益的确定性;重点看好上海世博会、海峡两岸经济圈以及中西部崛起(含灾后重建)三方面的区域经济主题。事件性题材方面建议关注业绩风险释放后涨幅小的低价重组概念股蕴涵的阶段性机会。

从宏观上而言,预计全部A股去年4季度单季盈利同比大幅下滑35%。全年下滑3%,2009年进一步下滑10%。与2007年时相反,企业利润同比增长趋势难以改善,将成为制约二季度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并且导致市场风格难以从题材炒作向蓝筹股作根本性转换。建议重视业绩和估值以提高组合的防御性,结合流动性充裕、美股探底回升等环境因素,A/H价差较小的中小银行和保险板块有望担纲重任。

二季度,国信证券研究所的报告言明看好黄金,并建议积极关注业绩风险释放后的有色金属和低估值的煤炭等资源类板块。

在采访中,诺亚财富首席投资策略师李挺生对记者表示,二季度美元和债券的避险价值依旧存在。最主要的理由是其他货币和资产的风险仍未完全释放。他建议紧盯货币投放量,需要警惕的是人民币贬值风险。而A股市场主要面临的还是大小非问题,释放出来的大小非一直在市场中积累。同时国内宽松的货币政策释放出的资金一部分通过迂回的方式进入股市,又对大小非压力有所消减。但大小非积累越来越多,货币却有可能随时撤出市场。

展恒理财的首席分析师黄宝杰对二季度市场判断则较为乐观:在二季度初市场对一季报失望会给股市带来压力。利空消息即使在预计当中,在公布出来之后市场还会继续有所体现。接下来国家政策的效果有望显现,后期市场情况会有所好转。总体来看二季度走势前抑后扬,中间会出现建仓机会。他推荐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于股票,尤其是近几个月中优势明显的私募基金。

泰达荷银品质生活基金拟任基金经理史博认为,投资者应该注意在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之间灵活配置。二月份CPI和PPI双双负增长,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仍将延续,目前的低利率政策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考虑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流动性,债券在下半年仍然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债券投资的拐点并不会在今年出现。

股市和地产相继现底?

涂力磊

房地产是否有复苏迹象?

我们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以下判断:短期内市场需求的饥渴度并不强烈,房价还有下降空间,成交量将逐步稳定并伴随阶段性高峰的反复出现。

真实收入和购房成本之间的变化究竟如何?

这里引用西南证券董先安举的一个例子:不妨假设购置90平方米住房,按均价5000元/平方米计。若他选择的是所谓改善型、自住型购房,首付20%,贷款利息7折(5.94%×0.7=4.158%);若是所谓投资型二套房,首付30%,贷款利息1.1倍(5.94%×1.1=6.534%)。考虑收入和物价水平变化,由于多次降息,两者月供收入比已下降至接近2005年水平。

房地产的春天在哪儿?

2~3个月内市场难以复苏

经历2008年地产市场的大幅下滑之后,我们觉得目前房地产市场与先前存在很大不同。最值得我们关注的特征是阶段性的成交高峰在不同地区先后出现。我们认为这种成交量连续放大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未来长时间成交持续下滑的趋势已经不太可能出现。交易量可能更多在一定范围之内波动。

我们并不认为市场本身能够在短暂的两到三个月就实现复苏,房价泡沫还有待释放。但最坏的时候正在离我们远去。

2007年全国房价经历了一轮超常规的迅速拉高。在短短半年时间之内,全国房价指数从4月的105.4迅速上升到12月的110.5。加之当时A股市场走高,在财富效应的推动下市场需求被极大程度的释放。

从房价收入比来看,2007年的市场价格存在较大泡沫。这种泡沫的长期存在一方面消耗了需求方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推高了开发商、政府对行业利润的预期,从而造成地价、房价长期居高不下。在2007年市场达到高点后,2008年房价开始降温。应该说除了深圳等前期快速上涨地区短期内出现明显暴跌之外,大部分国内一线城市的下降幅度在10%左右,二三线城市下降程度略微低于10%。因此目前房价的泡沫空间在现有购买力条件下依旧存在,未来还有待进一步释放。

政策导向决定市场复苏的速度

对于行业回暖的速度,最关键的因素还是看中央的政策力度。2008年中央层面先后出台“财政部十条”、“国务院三点措施”等政策。还是围绕适度放松2套房政策,降低房地产交易费用等方面。

地方层面的房地产政策要大于中央,不仅延续了中央对于相关指导思路,还在缓解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土地开发期限、消费者购房优惠和补贴政策、扩大购房群体等方面给予了更大程度的支持。从行业周期和政府政策力度的相关性来看,往往行业周期落后政策周期3至06个月。因此,前一阶段政策效果应该在近期的一段时间开始有所显现。

由于两会期间国家并没有出台关于地产的更大程度的扶持政策,因此我们觉得后期行业自身修复的可能性更大。

地产板块投资依然具有吸引力

在行业高涨时期投资地产最大的担心在于政府政策的利空因素。在行业下滑时期企业本身的资金实力、开发周转情况、销售能力和土地成本又成为市场关注的交点。我们认为目前有几点因素是值得大家看重的:

1 维持地产市场的稳定是中央政府重要的指导思想,近期应该不会出现对行业的利空政策;

2 流动性有所放松,可以缓解开发商资金压力;

3 A股市场短期的财富效应不容忽视;

4 部分地区成交量放大,有利于地产市场信心提震。

2008年行业各方面指数都经历大幅度下滑,上市公司业绩也出现一定程度下降。这种大幅度下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今年的对比基数。基数的下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压力。

我们认为,在行业下跌趋缓并逐步走向稳定的时期,在股票选择上应该考虑硬性条件和软性条件。除上市公司本身的业绩保障、增长幅度、经营水平外,还需要考虑公司的经营模式、资产质量等。因为一旦行业保持稳定或上升,优质的资产和经营模式无疑将是业绩快速恢复的有力保证。

财富管理,穿越冬日迷雾

鞠 兵 马 瑜

记中国财富管理年会论坛暨第二届中国理财总评榜颁奖盛典

春意盎然不能掩饰财富管理面临的严峻环境。2008年为世界资本市场带来刻骨的疼痛。2009年,世界在反思中迎接挑战,中国在机遇面前无忘责任。作为中国投资理财第一刊,《钱经》发起主办“中国财富管理年会论坛”。3月17日,数位经济学和财富管理实战专家汇聚北京,集百家之观冲破“冬日迷雾”。开启中国财富管理的风云之路。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华商传媒集团杂志总社总编辑刘卫民致欢迎辞。论坛中,国际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同步了全球及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策略分析报告。面对财富管理市场的新变化,《钱经》杂志的出版人王东表示:“过去的五年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成熟发展的五年,也是《钱经》杂志伴随金融机构快速成长的五年。其间。我们目睹了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并参与其中。可以说,《钱经》既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观察者、又是伴随着金融机构一起成长的参与者。我们的目标就是向市场和读者传递更真实的中国财富管理的未来。”

论坛当晚,2008~2009年度影响力最为深远的金融企业评选结果出炉――怍为“《钱经》,中国财富管理年会”系列活动的最重磅评选――“第二届中国理财总评榜”获奖名单正式颁布。

经过长达一年的评选,由《钱经》杂志联合全国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参与的本年度“总评榜”系列活动,评价范围覆盖了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15个主要城市的金融机构。的获奖名单涵盖了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四个行业。

年会上,来自全国的十几家新闻媒体组成“中国主流媒体理财联盟”代表悉数出席,媒体报道直接影响人群达1亿人。

经济学人眼中的财富环境

2009年,中国的财富管理之路究竟要走向何方?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变,中国经济在什么位置?5位经济学人在中国财富管理年会论坛上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经济的现状,为中国财富管理提供了一个更加立体的宏观环境阐述。

在反思中稳定发展 杨再平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

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正处于全面推进阶段,人们对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几年来,中国财富管理行业与宏观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日益明显。五六年时间,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的财富管机构已经针对广大居民、企业的财富管理需求,提供较为全面的咨询服务,诊断工程和投资管理方向意见。财富管理已经成为促进社会财富科学分配与流动的专业平台。

中国的金融体系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进入2009年,一部分人已经对金融系统丧失信心。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更多的反思。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激励与挑战并存。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在发展之初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是危机也是契机。面对困难和挑战,人们必须在投资者教育、分享提示、控制投资理财产品的设计,整体财富管理结构,发展战略等各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广泛的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银行业协会,形成自立、协调的财富管理行业体系。尽快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推动整个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现金为王”时期如何理财? 丁宁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

如果出口下降一半,中国经济靠什么支撑?选择之一是持续五年提高粮价,目前不是投资的好机会,而是“现金为王”的时代,请大家看好自己的钱袋,等待复苏的来临。

在美元贬值的前景下,我国的外汇储备还在继续增加。替代办法只能是增

加对外实物投资――购买一部分可靠、长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包括能源和资源产品。可以与周边国家合作,用BOT的方式帮他们修铁路、修高速公路、修石油管道。这样不仅可以少购买美国国债,而且有利于扩大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当然,所有这些投资项目都需要经过认真评估。

世界银行最近将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调低至6.5%――我觉得这个数据比较客观,这已经是全世界最高的了。面对不景气,理财观念必须发生转变。“现金为王”是指理财行为趋向保守。不贬值或者少贬值就是成功的理财。对财富管理机构和媒体而言,保持信誉是现阶段更为重要的事情。对客户的承诺。一定要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不要承诺那些做不到的事情。理财是以身家性命相托的,没有信任就没有理财这个行业。而诚信是建立信任的基础。

中国金融危机带来的“危”与“机” 毛春龙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

对我国来讲,经济发展是基本路线。尤其最近几年,出现了几个泡沫――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也包括储蓄的增长。这个过程中,经济增长有一个特点――劳动力损害性消耗。

紧缩的货币政策实际上对宏观经济不是很有利。2009年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作为贸易和外汇储备大国,一直处于边缘参与者的状态,中国的开放力度会加深。当然这取决于世界经济本身的开放、透明和公平程度。积极的财政支出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也提供了机会。而经济自身是一个低端走向高端的机会。

世界金融危机是经济本身的调整和升级。从理论上来讲,奥地利经济学更能够解释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世界很多信心,但是,带来的消极效应也是值得关注的――主要出现在治理结构上。如果治理结构没有得到有效调整,就可能会导致某些领域出现无效增长;就如同大工程缺少后续资金,造成经济发展停滞。

2009年经济见度而不回升 腾 泰

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

2009年,中国经济见底而不回升,不悲观也不乐观。不悲观是因为它已经见底了,不乐观是因为它趴着不动,看不见回升的迹象,没有牛市但一直有结束性行情,置业不要等得太久。适当投资点儿基金之类也许是比较好的策略。

中国的货币政策通缩越厉害,银行放贷的速度就越加快。只要信贷不断增长,M1、M2也会不断增长,必然有一部分会流入股市,未来货币政策还应保持宽松。中国产品过剩严重,商品连续积压,出口下降的同时进口下降也很快。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依然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出口转内销所致,挤占了外边的市场。从这点来看,只要西方经济没有好转,中国出口没有好转,哪怕是货币投放再多,也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贬值和出口退税都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要自我调节,进行结构性调整。这种经济调整的时间较长。

宏观经济要换内容了 常 清

中国期货协会原会长 金鹏期货董事长

从当前市场走势看,中国的股市已经见底,但是无法确认哪个是“底”。一些市场现象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

经济学家的预测都是不准的。但市场是可以追踪的。去年11月份之后,原材料产品已经见底了。有的出现了50%的反弹,这就已经表明大宗商品已经见底。巴菲特认为,可能过不了一年就会出现通货膨胀。

进入21世纪,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对世界经济体增长的贡献率变化由几个百分点到现在的二三十百分点甚至更多。这次危机将成为一个质变的契机,人们会见到一个从未出现过的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中国将从经济大国变成经济强国。中国将要从金融大国变成金融强国,就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认真”地成长起来。2009年,对于投资理财来说是一个绝佳的起点。

来自中国财富管理一线的声音

作为服务高端的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中国人又应该如何定位个人理财观念?本刊记者针对人们对国内外财富管理行业的关注问题,采访了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瑞士分公司的合伙人Olaf Toepfer,及其大中华区副总裁曲向军。

做更“亲和”的私人银行 olaf Toepfer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瑞士公司合伙人

只有让客户相信银行所出售的产品才能保持良好的信誉。同时也要看银行是否具有兑现产品承诺的能力。以投资为重点,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是造成信誉丧失的原因,也是造成目前经济危机的原因。

应对危机,私人银行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针对客户需求方面来作出回应;同时,私人银行需要在行动中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

从中长期看,私人银行调整工作还有两个重点。第一点就是如何降低你所提供的产品的复杂程度,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如果你提供的产品投资回报率不是很好,就需要重新考虑产品的结构是否合适。甚至选择将部分产品撤销。第二点是进一步改进所提品的效率。以一种持续的、可控制的方式来向客户提品。

期限,投资的真正重点 徐 春

金思维投资咨询总裁

在风投的角度上看财富,财富不仅是存量产品。也是流量产品。在金融海啸大环境下,财富管理面临三方面的机遇――监管环境,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投资银行变成商业银行,这意味着金融机构产品会更简单;对冲基金等“另类投资”在人们的资产配置中会逐渐减少。

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受伤害较大,但中国人的个人财富受害较小。作为投资者和财富管理从业人员应该保持乐观情绪。在财富管理的周期中,首先要想清楚如何保值,第二想清楚如何增值,最后还要考虑到财富转移。

“期限”是投资理财的真正重点,一定要做到自己和期限匹配。其次要保持乐观。同时要保证投资理财不是盲目的,而是非常理性的,对长期有一个正常的预期,不要被现在的市场悲观情绪所左右。

“天赋异禀”的中国私人银行业务 曲向军

罗兰贝格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

在2008年之前讲资产配置没有人理解,但是牛、熊市转换下来,很多人意识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目前客户普遍提出资产保值。策划慈善事业、艺术品逐渐成为金融投资之外高端客户的需求。

篇10

保险资金入市究竟影响多大?许多人仅仅算了一个静态的账,即按照2004年12月底的数字,保险总资产为1.18万亿元,5%的比例也就是590亿元,加上投资连结险的因素,大约也就是600亿元左右,对股市的影响十分有限。

从当前来讲,这种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观点是短视的,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保险资金渠道放开后的巨大潜力。以保险资金进入基金投资为例,5年多来,基金成为保险资金除银行存款、债券之外第三大投资渠道,投资额度从最初不超过保险公司总资产的5%扩大到目前的15%,保险资金对基金的投资份额不断提高,保险资金投资基金约占基金资产的1/4,占保险总资产约6%,保险业已经成为证券投资基金最大的投资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保险业虽然经历了连续多年的超常规发展,但保险的密度和深度依然不高,未来若干年内,保险市场仍然是我们最具成长力的行业,因此,进入股市的资金也会随之增加。从国际经验看,保险资金与证券投资基金一样,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保险公司未来势必扮演资本市场重要的主导力量。

现在市场最关心的是,保险资金是不是马上进入股市、“养命钱”会不会赔在股市、保险资金会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我个人认为,第一,中国A股市场经过4年熊市的洗礼,股市风险已经在较大程度上被释放,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可以这么认为,在沪市综合指数1300点以下批准保险资金入市,不仅仅是一种政策姿态,也是给保险资金历史性投资机会,是保险公司战略性建仓的良机;第二,监管部门对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安全采取了有力的风险监控措施,比如实行托管制度,进行比例限制,制订投资禁止制度等,对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规章制度也有明确要求。当然,保险资金将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市场,有一个适应过程。只要股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深层次矛盾获得解决,建立正常的资本市场预期机制,保险资金会加大在股市的投资力度,取得长期稳定回报;第三,在投资理念方面,不同的保险资金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的要求。从共同点看,保险资金会追求稳定收益,关注有持续增长能力的蓝筹股,分散投资,均衡配置资产;从不同点看,寿险资金可能会更多要求资产负债匹配,非寿险资金强调资金的流动性,投资型产品则对价值投资要求高。

二、与基金的合作多于竞争

有些投资者担心,保险资金一旦直接入市,是否会从证券投资基金上进行较大比例的赎回?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从2004年的情况看,保险公司一方面在积极准备直接进入股市,另一方面对基金投资是在增加,截至2004年12月底,保险资金投资基金为67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45%。

保险公司直接入市后,为什么还会投资基金呢?我个人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从保险公司自身资产组合管理角度来看,在权益投资里面,必然会选择一些具有成长性和分红能力的基金进行投资,通过分红实现投资收益,而且开放式基金分红收入可以免税,而投资股票分红是不确定的。因此,保险资产的投资组合中,必然少不了基金品种。第二,从保险资产的流动性管理角度看也需要投资基金。比如保险公司从开放式基金申购或赎回2个亿,都非常方便,但是如果2个亿要在股市上买入或卖出,不仅需要较多时间,而且可能还会受到法规限制。第三,从保险资产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基金的投资组合能为保险资产过滤一道风险。从今年开放式基金的整体表现来看要优于大盘,投资开放式基金实际上能够为保险资金降低风险。因此,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与基金业将是合作多于竞争。

当然,保险资金入市,会与其他机构投资者一起,正确引导市场投资理念。在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一般都倾向于选择流通性好有持续分红能力的大盘蓝筹股。但保险资金也会根据不同资金的特点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理念,比如说寿险资金首先是应该满足资产与负债匹配管理的需要,财产险资金则相对而言可长可短,灵活掌握。至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是相对于短期投机而言,并无时间限制,不同性质的保险资金对投资期限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从目前中国股市的实际状况看,我个人认为,保险资金会从一级市场申购新股和购买可转化公司债券开始,因为这些投资品种风险相对较小。这应该是保险公司投资和基金投资不尽相同的地方。

三、改变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格局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同时也给基金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带来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格局的根本变化。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它将要求基金投资更加专业,要求基金公司针对保险资金的特点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更优质的服务。甚至不排除保险公司未来参股、控股基金管理公司。

我们知道,目前基金管理公司主发起人全部是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在过去的近15年中,证券公司等是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类新兴主体的弱点也是明显的:资本金过小,没有融资渠道,缺乏自律文化,违规问题突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到今天,客观上需要像银行保险这类主力机构加入到机构投资者行业里,为资本市场长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中国资本市场所以长期不稳定,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机构投资者,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我们可以计算一下:中国A股市场流通市值约12000亿元,真正合规的资金也就证券投资基金3000亿元。目前证券公司累计亏损2200亿元,其资本金仅有约1100亿元。而美国资本市场之所以经得起股市大起大落的考验,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有大的机构投资者。根据美联储统计,1999年美国保险资金(包括保险公司、养老金及退休金)总额约12万亿美元,占美国货币及资本市场资产总额的比例高达34.7%,是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之一。

就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新的机构投资者和新的资金从哪里来?必须需要“银行号”和“保险号”基金管理公司启航,才能完成资本市场资金结构的根本改善,实现金融资源的最佳组合。国务院的“九条意见”特别强调鼓励合规资金入市,鼓励保险公司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要求抓紧落实“九条意见”,《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也公布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保险行业未来也会参股、控股或发起设立基金公司,保险集团公司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型机构投资者参与基金公司投资,有利于为资本市场引进长期资金,有利于丰富发展基金产品,有利于基金业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稳定,实现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

四、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保险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传统保险业务,轻保险资产管理业务。从国际上看,保险业资产规模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第三方资产管理。国外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可投资的保险资金;二是通过法律规定,只能由保险公司销售,具有保本性质、账户独立、面向个人投资者的独立基金;三是第三方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其中包括一般互惠基金和定向募集的专户管理基金。许多保险公司管理的资产相当多的一部分来自第三方资金。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和资产管理市场规模的扩大,保险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大多数保险公司或者收购、或者建立自己的基金管理公司。荷兰国际集团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全球排名第10,为全欧第5大金融保险集团。它的经营范围:共同基金、机构资产管理、专业商业/产业投资、房地产投资等方面。截至2000年底,ING资产管理旗下管理的总资产达到5030亿欧元,其中约有71%属于代客管理的资产。2002年12月27日,荷兰国际集团(ING)的全资子公司荷兰投资入股招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1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中持股30%。

美国保德信集团作为著名的保险集团,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人寿保险、养老保险,还提供资产管理、基金、房地产投资等各项业务。保德信集团主要通过旗下两个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业务,根据公司2003年年报披露的数据,保德信集团资产管理公司的基金业务规模812亿美元,盈利为4.81亿美元。该公司与我国光大证券合资建立了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公司。

中国保险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毕竟处于初级阶段,整体规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还较小。2003年底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业总资产分别为27.66、4.98和0.91万亿元,保险总资产仅占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的2.7%;保险深度也仅为3.3%,大大低于7.8%的世界平均水平。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意愿中,购买保险的比例仍然偏低。如央行2003年4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储户选择“更多消费”的比例为33.1%;选择“更多储蓄”的占比35.8%;选择“购买国债”的占比13.5%;选择“购买股票”的占比6%;选择“购买保险”的占比9.7%。居民选择购买保险和投资的意愿依然偏低。

目前我国居民储蓄约11万亿元,随着城乡居民保险意识和投资意识的提高,储蓄资金分流进入保险领域或其他投资领域的速度将加快。这些金融资产有两种可能的渠道进入保险资产管理领域,一是随保险意识的提高直接分流进入保险领域,再进入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二是随投资意识的增强分流进入国债、股票等投资领域。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后,有利于保险公司产品创新,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发行与保险连结的基金产品等方式分享分流的储蓄资金,从而扩大受托管理的资产规模,做大中国保险业。(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梅君博士)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提要:

直接入市是各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共同经验和重要方式,但各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存在很大差异。从结构看,寿险与财险、单独账户与一般账户由于资金性质存在很大差异,其股票投资比例也截然不同。各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经验对中国启示有二: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在新的竞争条件下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为有效控制风险,中国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负债性质严格控制权益投资的最高限额。

直接入市是各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重要方式,研究各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差异及原因,分析各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保险业的资金运用及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都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国际比较

(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整体性比较

1、横向比较:国别差异及原因分析

2000年主要国家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比重基本都在10%以上(随着2000年以来美、欧股市的回调,近两年,这一比例有明显下降,如英国目前比重仅40%左右)。但各国股票投资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英国比重最高,达到近60%,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重接近,都在30%左右,而瑞士、日本、意大利比重较低,分别仅有18%、16.6%、11%。

为什么各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保险产品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的原因,又有金融体制、监管制度、会计制度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如英国和美国都同为资本市场十分发达、经济金融体制十分接近的国家,但两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重却存在很大差异,英国的比例几乎是美国的2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这主要是因为:

一是两国保险负债结构的差异。英国投资连接险十分发达,2001年英国投资连接险资产总额达到了6000亿欧元左右,占到了整个西欧投资连接险的57%,占本国总保费收入比重也达到了40%以上。而美国年金类产品十分发达,且近年来在总的保费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达到了40%以上(根据资产负债要求,年金产品几乎全部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而投资性保险只是在1990年以后,随着美国股市的不断上升才有了很快发展,从而导致股票投资在整个保险资产配置中的比重有了快速上升。

二是金融市场结构的差异。英国是传统的金融中心,股票市场发达。而美国虽然股票市场也很发达,但债券市场更具比较优势。美国债券市场特别是公司债市场特别发达且具有流动性好、期限结构齐全、收益率稳定且相对较高的特点(2003年底美国债券市场规模达到21.9万亿美元,是股票市场的1.6倍,而整个欧洲债券市场规模仅9.8万亿美元,且市场分割、流动性差)。因此,美国保险公司将绝大部分资产投资到了债券特别是公司债,而英国则将较大比例资产投资到了股票。

三是监管制度的差异。英国是保险资金运用最为自由、宽松的国家,监管当局对保险资金运用几乎没有任何限制。而美国对保险投资特别是风险性投资监管十分严格的国家,各州不仅对保险公司股票投资进行十分严格的、直接比例限制(对单独账户不限制),还通过RBC监管等方式对风险性投资进行间接限制(股票的风险资本因子为15%,政府债券为0)。

2、纵向比较:历史变动及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变动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美、欧国家保险资金的股票投资比例在1999年以前快速上升,但在1999年之后却显著下降。如美国在1992年时该比例仅11.6%,但到2000年时就迅速增加到了30%,此后快速回落,目前仅24%左右。二是与其他各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比例1990年以来一直呈显著下降趋势,1992年时比重为21.5%,到1998年时仅为14.9%。

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欧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会出现如此变动呢?为什么日本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变动会呈现出与美、欧各国截然不同的变动趋势呢?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股市表现是最主要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美、欧主要股市出现了长达10年的大牛市,道琼斯指数、伦敦金融时报指数、巴黎CAC指数大幅度上涨。但2000年以后,随着美国网络股泡沫破灭,美、欧主要股市出现了明显回落,各主要指数回落幅度都在20%以上,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比重在快速增加后有所回落。

美、欧股市的戏剧性变化推动了保险公司产品结构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美、欧投资性保险产品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20%以上,远高于传统保险产品5%左右的增长速度,在保险公司产品结构中的比重从10%左右快速上升到了30%左右。单独账户中的投资性保险资金主要投资于股票(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2000年之后,随着美、欧股市的大幅回落,投资型保险产品发展及其股票市值都有显著回落。

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变动情况却与同期欧、美有所不同。日经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顶峰时达到了36000点以上的高点,但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股市急剧下跌并陷入了长期、持续的低迷之中,目前一直在1万点左右徘徊。与此相应,日本保险公司也不断降低其股票投资比重而增加风险性较低的债券资产比重。

(二)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结构性比较

1、寿险与财险的直接入市比例比较

对海外保险行业直接入市进行结构性分析可以发现:寿险与财险直接入市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保险集团,其寿险与财险直接入市比例都存在很大差异,寿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比例显著低于财险。

为什么同一国家甚至同一保险集团的寿险和财险直接入市比例会出现如此显著的差异呢?保险负债性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般而言,寿险具有投资期限长、具有最低收益保证要求的特点,从而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较高,一般要求实行比较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因而主要投资于收益稳定、风险相对较小的固定收益类资产,而对股票等风险性资产的投资则比较谨慎。而财险大都是1年以内的短期资金且一般没有最低收益保证,因而一般要求要有较高的收益和较好的流动性,从而对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重相对较高。

2、一般账户与单独账户直接入市比较

对海外保险公司一般账户与单独账户资产配置结构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直接入市比例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美国寿险业为例,美国寿险单独账户中股票投资比重很高,且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的不断上涨而不断上升,目前这一比例达到了近80%。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寿险一般账户股票投资比重很低,仅5%左右,且近年来比重还略有下降。

为什么同一保险公司的一般账户与单独账户在资产配置及直接入市比例方面存在如此大的差异呢?保险负债性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原因。这是因为:单独账户资金主要来源于变动年金、变额万能险、投资连接险等投资性保险产品,投保人一般追求较高的资本利得和投资收益,而愿意承担较大风险。因而其主要投资于流动性较强、风险、收益都较高的股票投资。而一般账户资金主要来源于一般寿险、健康险和年金产品,其不仅具有保险保障功能,而且一般还要求有最低收益保证,从而对投资的安全性要求很高,因而在投资策略上一般采取比较保守的投资策略和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严格控制权益资产的投资比重并随账户资金来源的结构性变动做相应调整。

二、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国际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国际比较对中国主要有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在新的竞争条件下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前所析,虽然各国保险资金在直接入市的比例存在很大差异,但直接入市是各国保险资金投资的共同经验。即使在基金业十分发达的美国,也主要是中小型保险公司采取委托管理方式进行股票投资,而规模较大的保险公司一般都主要通过自己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直接股票投资。

中国保险业正处于发展的起飞阶段,保险资金正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加速积聚。据粗略估计,到2010年,中国保险资金可运用余额将达到4万亿元。保险资金的加速积聚对中国保险业日益提出了专业化资产管理,实现保险资金保值、增值的迫切要求。另外,随着居民投资意识的不断提高和理财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保险业日益面临着来自基金、证券、银行、信托等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不断兑现,中国的保险市场、金融市场将陆续全面对外开放,国外保险金融机构将按照国民待遇原则参与市场竞争。届时,中国保险业将直面来自全球的实力强大、金融服务全面的国际综合性保险集团、金融集团的全面竞争和冲击。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新阶段和面临的日益复杂、激烈的新的竞争条件对中国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不仅进一步拓宽了中国保险企业的投资渠道,增强保险企业资产配置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而且还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保险企业资产管理经验的快速积累、专业性资产管理人才的加快培养和资产管理能力的显著提高。

启示之二:为有效控制风险,中国保险公司应根据保险负债性质严格控制权益投资的最高限额

前述对各国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和寿险与财险、传统保险与投资性保险直接入市比例差异的分析表明:保险负债性质差异是影响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比例的重要原因。对于保障性产品应实行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严格控制其权益投资的比例限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整体投资风险。

在这方面,美国寿险业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寿险业对于不同负债来源采取了严格的账户分类管理,一般寿险、健康险和企业年金资金进入一般账户,投资性寿险资金进入单独账户。对于寿险一般账户,美国则采取严格的资产负债管理,将绝大多数资金投资于固定收益类资产;对于权益类投资则进行严格的比例控制。即使在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大牛市,美国一般账户对股票投资比重并未相应增加,相反还随着寿险公司负债中年金比例不断增加而将股票投资比重由1992年时的5.02%进一步降低到了2002年的3.46%(年金几乎全部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

中国保险业在进行资产管理和直接入市时应充分借鉴国际保险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加快树立“资产负债管理”理念,努力塑造保险资产负债管理文化,在对不同账户的资金性质、风险-收益要求、投资期限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保险负债的资产配置策略。当前,中国绝大多数保险产品为保障型产品,因此,中国保险公司在进行直接股票投资时,不仅应区分寿险与财产险、传统险与分红险、投资连接险,对其分别设定不同的权益投资比例,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一般寿险、分红险等保障型产品应严格控制其权益投资的最高比例。(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廖发达博士)

策划人手记

崭新格局下的理性思考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近期金融业界的焦点话题,三大金融监管部门为健全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体系,完善稳健运行机制作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目前,于2004年10月颁布的我国《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配套文件已全部出台,相关制度安排和机制建设也已基本形成。

由过去的间接入市,到现在的直接入市,这意味着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所有通道从政策上已经完全打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是市场化、国际化大趋势带来的新生事物,在入市之初,可能对股票市场影响不大,但若干年后,这一事件无疑将对中国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本版特邀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的两位博士撰文,从国内市场前瞻和国际经验比较两个不同角度,对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在此,我们也欢迎更多的业内专家和实务操作者参与探讨,共同关注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

记录

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进程

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提出,要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支持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直接投资资本市场,这标志着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政策坚冰开始融化。

2月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在中国保险业创新与发展论坛上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就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两方面而言,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股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4月保监会公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使保险公司搭建资金管理运用平台有章可循。

5月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试行)》。《指引》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立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6月22日首发的我国第一部保险行业发展蓝皮书——《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认为,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时间,取决于研究分析、认识判断风险及风险控制的各方面技术基础能否到位。

6月23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明确表示,要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积极探索与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相适应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建立动态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监控模式。要全面推行保险业资产负债管理,建立投资决策、投资交易和资金托管三分离的防火墙制度。保监会与有关部委和监管部门要加强交流合作,加大监控力度,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

7月31日保监会通知,允许保险公司投资可转债,可转债投资规模计入企业债券投资余额内,合计不得超过保险公司上月总资产的20%。这标志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已近在咫尺。

8月20日中国保监会资金运用部主任曾于瑾表示,目前关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技术准备已经基本完成,正在完成有关法律程序,中国保监会正与有关金融监管机构协同推动此事。

9月12日中国证监会基金部主任孙杰表示,贯彻落实“国九条”六小组之一的发展鼓励合规资金入市专题工作小组将提出鼓励长期资金的概念,支持保险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10月24日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联合《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保险资金直接入市获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