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土地管理方式范文
时间:2023-09-05 17:2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土地管理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土地开发管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有重要影响,它同人们生活和国家长治久安有着紧密联系。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是一项重要技术。可以为测绘技术提供依据,可以保障测绘质量。开展测绘工作时,需要针对当下土地使用情况,应该根据土地大小和位置进行确定。在满足土地开发需求管理基础上,还能够保障我国经济建设。随着技术投入使用,使得开发管理变得更有意义,可有效满足土地开发管理与经济建设的需要。测绘工程做为一门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没在土地管理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从土地详查到城镇地籍调查及耕地动态监测,获得精确测绘结果
1 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作用
1.1 提供可靠依据
环境、资源、统计、公共设施以及经济状况这些数据收集和获得对土地规划管理有重要作用,这些数据的收集和获得对于决策有重要作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测绘技术,这样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可以提供有效的判断信息。一般而言,测绘结果都是由很多数据组成,因此,在进行测绘之前需要建立起数据库,这样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数据使用有效性。而且在工作开展时,可以根据一定的人口、地形进行集中处理。
1.2 节约投资
土地资源在进行综合开发使用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资金的分配问题,从节约的角度研究问题,做好预算工作,一般预算是控制的最好方法。另外,也需要合理且科学的制定出实施方案。因此,需要获得精确、精密的测绘成果,应该将详细的土地状况呈现出来,当信息反映出了实际问题,更好的保障测绘结果。在进行测绘过程中,如果精度比较低,这会影响到方案设计优化问题,影响到优化步骤。
1.3 规范工程行为
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的施工验收标准问题。但是这些标准执行,需要遵循一定的条件。因此,在进行工作开展时,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工作,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工程设计。这些工作得以实现,需要获得测绘数据支撑,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保障数据全面性。另外,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的设计流程开展。
2 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2.1 土地测绘在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农村进行集体土地开发和管理,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范畴也比较大,在实际进行开展工作时,难度比较大。就土地纠纷问题而言,就是缺乏了相关的法律效应还有相关的地籍资料从而引起的土地纠纷。解决该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进行科学的测绘,需要政府部门和双方法人一同测量获得精确土地图文信息。在进一步协商,使得测量得出数据更具法律责任,还需要在该文件上进行签字。解决土地变更问题。现在土地是稀有资源,土地的使用关乎每个人的利益。随着不动产不断变化,土地使用面积不断变化,出现归属权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获得准确的信息进行反馈,这样可以获得精准的土地资料信息。应用土地测绘正射影像技术可以轻松的应对该问题,对需要测绘的位置定位,做好科学权属划分,精确的勘测和划定出准确位置,该技术被广泛使用于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管理中。另外,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中,相关的部门也会使用星影像技术以及数字正射影像技术,该技术可以更好的对违法土地进行检测。这样可以更好的管理土地,可以及时发现违章占地行为,掌握占地面积还有占地地点等等。这些信息的收集给监督部门进行非法土地处理提供了依据。
2.2 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资源检测与调查中的应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国土资源丰富,国土资源的调查和检测面临着很大的困难。集体土地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集体土地的等级、征集以及对其以管理区为权属单位的开发工作,因此在农村土地管理时,一般都会使用到测绘技术,而且使用的范围会比较广。土地测绘技术具备较高的分辨力,可以帮助测绘者测绘相应的数据。当前土地测绘技术不断发展,融入了遥感技术,大量的高分辨率技术出现,而且发展非常快。在进行资源调查和管理时,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进行土地筛查、土地资源现状调查、还有土地动态综合监测等等。在这些工作的需求中,土地测绘技术发挥着巨大作用。
2.3 土地测绘在土地规划审批中的应用
土地测绘工作,可以给规划审批提供充足依据,可以给土地规划提供重要的资料。基于土地使用规划图进行对比,可以更好的整合土地使用方案,从而更好的进行土地综合开发使用。众所周知,科学的规范方案,可以更好的开发土地,保障土地开发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是判断规划工作质量的关键。因此,可以看出土地测绘技术在其中的重要性。另外,使用以往的测绘资料和当前的测绘资料,可以清晰的看出城镇土地扩建情况,可以更好的把握扩建规模,从而明确该地区土地综合使用情况。这样可以合理、科学的规划方案,实现土地综合利用,保障环境可持续发展。同时,土地测绘在土地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建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第一,土地测绘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中的使用,一开始起到的作用是进行土地管理,土地资料库数据更新以及地籍管理等等,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当下这些基本的土地管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土地规划提供依据。技术发展给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当前土地测绘使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该系统对土地采集工作可以提供精准的依据,可以提供可靠的信息,对监督管理能够提供依据。而且,在执行土地管理时,一般系统比较侧重的是土地调查,土地登记还有评价,这些可以为地籍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可以获得数据支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被建立起来之后,可以更加广泛的应用于地籍管理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中,为系统数据更新提供依据。而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系统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大,更为社会发展提供依据。大量的系统可以为地籍管理实现一体化建设进程提供依据,在城乡土地综合使用上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更好的为城乡土地管理和建设做出贡献。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土地供求矛 盾越来越复杂。矛盾日益加剧。这对土地开发管理而言,有了新的要求。在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当下,应该不断使用新技术,新技术可以为土地测绘信息收集提供保障,在进行土地开发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这就要求相关的测绘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根据测绘标准进行,科学的测绘。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思想 经济管理 作用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自然资源管理的作用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基本是关于土地管理的。在传统社会中我国土地虽然相对较多,但是土地效率不高,作物产量很低,土地科学化利用水平差,这时面临着开发新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问题;发展到近现代以来,我国逐渐转变为人多地少,人地矛盾逐渐凸显,这就提出了如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问题。总体来看,土地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正代表了自然资源的特点,就是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增长之间产生的巨大矛盾。我国传统的对土地成功管理的思想也适用于当今社会对自然资源的管理。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始终将土地管理和作物生产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因此,在土地管理上就表现为:始终不偏离既定的土地作物生产目标,重农抑商,重点发展高产作物,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来发展农业经济。在对土地经济管理的方法方面,农业生产注重从实践中总结并积极地进行实践,并把管理活动贯彻落实到位,有国家成立专门的部门,各个地方也成立相应的土地和土地作物改良部门,进行提高产量的研究和管理,总结起来,传统经济管理是注重实践,提高效率。
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土地自然资源管理思想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对土地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管理。如2006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这就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对土地的管理,从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经济供需活动的作用
经济供需活动管理依据经济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以及消费四个步骤而采取适当的管理活动。[1]在这其中,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产生的社会分工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这要求政府在经济供需管理的活动中,不能自作主张地长期片面地支持某些行业的发展而限制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会造成不合理的产业利润,长期如此,会导致国民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导致供需失衡。
传统的经济管理思想也主要是围绕商品生产的生产、流通和分配领域来展开的。总结以往有效的经济管理措施,可以发现,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采用均输和平均两项措施,可使“民齐劳逸”,“民不失职”,平万物而便百姓。[2]政府在采取相应的支助行为时,应慎重采取放任和管制的经济管理行为。政府采取放任的经济管理方式是出于对富民的考虑,但是市场经济有自己的缺陷,这容易导过度追逐利润和致垄断,从而不利于市场的发展;而政府采取管制的经济管理方式是出于富国的考虑,政府通过对一些产业的支助,可以使得国家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产业,完善国内产业的不足,但是政府的管制中,由于政府有其固有的官僚制管理缺陷,会造成政府形成决策迟缓于经济的变化和发展。这两种政府经济管理方式都会导致供需失衡。
同时,要把民富作为主要目标,但不一定必须采取放任的做法,要达到富国并不一定必须采取政府管制,国富民强可以使政府采取更好的经济管理方法,也才能使生产和流通更加顺畅,达到社会的供需均衡。调整供需也成为了现在政府应对通货膨胀、物价接连攀升的一个主要方法。以城市蔬菜供需管理为例,政府通过鼓励生产来增加供给,通过建立指导中心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整理,给运输渠道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来促使城市蔬菜达到供需平衡,降低不合理的物价增长,维护人们的权益。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从企业经济管理方面来看,企业是资本扩张的产物,它的基础是20世纪费雷德里克·泰勒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提出科学管理原则。泰勒在前人研究和总结的基础上,并通过亲身实践为企业经济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这使得人们开始重视科学的方法、标准化的生产、良好的企业管理等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通过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有计划的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讲计划与执行分开以及实行职能工长制等措施,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了成本。企业经济管理结束了无序管理的状态,企业的效率也大幅提升,科学管理原则也成为了各个企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标准。
之后,不同方向研究的学者围绕企业经济管理理论的不同方面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但是科学管理的传统思想基础还是一样的。总的看来,企业经济管理是从古典理论管理发展到行为科学管理,最后发展成为现代管理的理论。这一系列的发展都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传统企业经济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新的时期,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技术、信息网络的普遍应用,改变了传统信息传递和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和淘汰,巨大的环境变化给企业的经济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就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遵循传统科学管理的原则上,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经济管理方式,形成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变化,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效益。
四、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货币金融管理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作用;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042-1
国土资源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我国发展中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快发展,国土管理的业务量与日俱增,再加上信息传输需求加大、管理任务加重等实际情况,传统的管理办法与作业方式显然不适应,因此在科学化、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行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势在必行。
1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基本作用
有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可主要发挥以下功能和作用:
1.1 查询信息
查询信息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根本内容与基本需求,在办案或者审案过程中,可随时了解所处地点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籍、地政、地形等,以及所处位置的总体规划、详尽规划、道路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获得第一手管理信息,要求提供快捷、方便、准确的信息查询功能。
1.2 建库和归档
整理已经通过审批的图形信息,纳入到已经规划的土地管理信息库中,完成建库工作;将已经通过审批的档案进行保存,完成归档工作。对于同一个项目来说,建库和归档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其信息并非一致,建库信息是归档信息的基础所在。
在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编辑并处理已经审批的途径,利用计算机软件绘制审批红线,制定审批图纸,以此取代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1.4 统计分析
对相关图形数据进行地理分析、统计分析,这就要求操作人员具有专业的土地规划理论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完成操作过程。
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数据库的应用
对于土地管理工作来说,涉及到各种报表或文档,需要利用数据库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通过应用数据库系统,可充分发挥数据的作用,满足多元化的办公需求,提高数据处理与应用效率。因此,在设计数据库子系统过程中,应加强与土地管理实际情况相结合,满足特殊的数据需求。在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其数据主要来自管理部门、各级单位的档案内容,如土地登记的表单,包括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申请书、国有土地使用证、地籍调查表等等;以及各种图件,包括1:1000宗地图、1:500城镇地籍图等。经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程序编码、结构设计以及文件结构设计等,可以在利用数据库完成前台应用程序的开发工作,最终实现数据管理目标。
2.2 业务管理流程
有关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其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2.1 收发文件 在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中,基本可以实现所有土地管理发文与收件过程,包括稿件的起草、审核、会签及签发、分发等多个流程,真正支持无纸化办公发展。系统的授权用户,可以在权限范围内完成发文流程工作,并支持手写签名、电子签名、公文印章等,提高公文规范性与安全性;另外,在系统中可以选择多种形式的稿笺,模拟手工公文的办理形式,通过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公文的草拟到归档全过程,支持土地管理的异地办公需求,提高统一管理效率。
2.2.2 催办任务 通过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上级部门可以将任务直接指派到下级部门,被指派任务的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接受任务或者延期任务,还可以完成任务转交操作过程;同时,作为任务发送者,可以实时监督任务的完成情况,仅是获得反馈信息,对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统计或查询。
2.2.3 查询信息 该功能主要为用户提供了各种信息查询的工具,只要是授权用户,即可在权限范围内对信息进行自定义,了解信息来源、实施情况以及同类信息等;在信息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查看范围,根据部门分类、根据级别分类等,系统可实现自动邮件发送,通知不同用户的查看权限。另外,在土地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中,还包括内部管理的相关内容,如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出差管理、会议办公等,通过完善工作流程,实现整体自动化管理。
2.2.4 管理知识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共享需求有所增加,因此土地管理部门除了需要获取更多外部信息,强化内部积累之外,还应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实现知识的再生与增值。所谓办公自动化的发展,不仅仅强调计算机化,更重要的是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土地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应构建在与各部门相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内部信息与知识的动态化管理与共享模式。另外,在设计该系统过程中,还应用了数据库与知识库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数据有形管理与知识无形管理相结合,支持内部知识的组织、获取、使用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钟辉.浅析计算机办公自动化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及土地管理中的应用[J].硅谷,2010,(23).
篇4
[关键字] 资源节约 土地管理 社会
0 引言
建立和完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造福子孙后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长远大计。紧紧围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工作,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协调。
1 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和管理的要点
1.1 深化认识,准确把握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现实国情。
切实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强化耕地保护责任制度,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从严控制各类建设占用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我国目前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产业用地需求依然强劲。城镇化水平正处于快速增长区间,今后还将不断提高,城镇用地需求将持续上升。只有切实转变土地利用与管理方式,大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才能应对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严峻挑战。
1.2 科学统筹,促进各类用地合理利用
切实维护群众土地合法权益,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用地,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加大土地督察和执法力度,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1)统筹国土利用布局,促进国土高效开发。从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的基本格局看,在优化发展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同时,选择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高效集约发展一批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整体疏、局部密的国土空间利用格局。
(2)统筹各类土地复合利用,促进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布局应充分考虑耕地的生态功能,发挥耕地作为城市"绿心"、"绿带"的功能;在生态建设与维护方面,应统筹耕地保护与生态退耕关系,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退耕规模,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复合利用。
(3)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格局,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优化。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建立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相匹配的城乡用地协调互动机制,促进城乡用地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应按照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传统村落风貌保护等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1.3 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加强节地型社会建设。
切实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时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走集约式城镇化道路,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应,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完善土地使用标准。
(1)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我国国土开发空间不足的现实国情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来看,节约集约用地、建设节地型社会是未来我国加强土地管理的根本任务,必须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升为国家战略。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应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全面加强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耗地少、结构优、效率高、可持续的土地资源利用新路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推进节地型社会建设。
(2)树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国家理念。一是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共同认识;二是培育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全民意识;三是树立新型土地利用观和管理观。
总之,全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战略实施,任务重大。需全社会共同努力,不断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理论、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创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的思考
切实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行政管理能力建设。
2.1 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管控制度
第一,完善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体系,引导产业和经济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加强规划落实的监管体系建设,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2.2 尽快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深化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制度改革
要进一步加大国有土地市场配置改革,尽快缩小划拨用地范围,不断扩大有偿使用覆盖面。对具有竞争性、取得经营收入、改革条件成熟的基础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先行实行有偿使用。近期,除军事、保障性住房、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继续划拨使用外,其他各类建设用地应全部实行市场配置。
2.3 加大保有环节征税,完善土地财产税制度
要建立适应土地资源国情的新型不动产税制。对土地保有、流转及其收益环节的税收制度进行整体构建、系统改革。当前,重点是加快保有环节和增值环节的税收改革。
3 结语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服务,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工作水平,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要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依法管地用地。要深入进行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基本知识,使全社会都深刻认识我国国情和保护耕地的重大意义,使保护耕地、节约用地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可持续利用
从国土规划整治、土地利用和国土资源管理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周边的乡村存在着一个用地行为不规范、土地市场秩序混乱、交易活跃的区域,这一区域被称为城乡结合部。城乡结合部作为一个特殊区域交错着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它作为纽带连接着城市与农村,其土地利用直接受到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同时也在两者之间起到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1-3]。深化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研究,对整顿和规范土地市场经济秩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社会事务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而存在的。必须明确的是,研究城乡结合部是以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行政管理体制和法律制度框架来对它进行考察。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功能的双重性。目前,我国城市的周边农村,由于土地功能的改变已不是传统意义的乡村。wWW.133229.cOM大量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不仅使原来的农民改变了过去的生活方式,同时,由于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辐射也使精神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但这些地区又不是真正意义的城市,这是由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手工业时代如果在城市的边缘出现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并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那么这些边缘地带便被自然地认为是城市的边缘地域,它可被视为城市新的组成部分。而今天由于城市功能的发展已到了基础设施完善、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因此目前的所谓城乡结合部不具备现代意义的城市功能,而是城市与乡村的一个过渡地带。它不是现代意义的城市,也不是完全意义的农村,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功能,而又不具备城市和农村的完全功能。二是时间的阶段性。从历史角度看,城乡结合部是在实现城乡社会平等后,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有的经济地理现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逐步消除,它必将失去存在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意义。三是空间的滚动性。城乡结合部在空间上呈现着以城市中心为原点不断向外移动的趋势。以河南省许昌市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乡结合部的内边线为一环路,外边线为今天的三环路。随着城市的发展,通过对农村集体土地的征用,到21世纪初城市建成区已达到三环路边。使目前三环路成了许昌的城乡结合部内边线,外边线大致与四环路重合,并有继续向外扩展的趋势。这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发展规律完全吻合。四是形成的自发性。城乡结合部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项目,也不是政府统一组织建设的城市或村庄。它是农村乡镇村组和当地农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自发建设形成的,是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土地及各种生产要素自由组合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呈现着一定的无政府主义的特征[4]。
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显著
建设结合部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产物。城市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用地支持,建成区的扩大必将不断蚕食其周围的农业用地(多为肥活的耕地)。既要发展城市,又要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因此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矛盾日趋突出。
2.2布局不合理,相互干扰
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与非农用地总处在一种相互转换与争夺的过程中,彼此相互干扰程度很大。在结合部,往往居民用地与污染工厂相邻,军队用地与地方生产用地互相穿插,商业用地被夹在教学之中。另外,由于征地时为节省资金,有意避开居民点,形成“城中村”,城乡建设极不协调。
2.3土地利用稳定性差,结构失衡
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展,引起土地利用格局分散而混乱。道路的延伸,独立工矿、居民点的兴建使得农业用地支离破碎,既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也不利于城区规划建设的实施。一方面,有些刚建成的工业、居住建筑不久就面临拆迁,如近5年来,许昌市城乡结合部许多农户已经不止一次地历经征地拆迁,搬了建,建了搬;另一方面,投资兴建的菜蓝子基地、水利设施,在城区扩展影响下被迫缩小、迁建,造成产业结构不稳定,外部经济负效应显著。
2.4土地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城乡结合部一方面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建设用地占地大、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低以及征而不用、浪费严重的现象。不少单位往往因为征地面积过大,征地费用过高,而缺乏建设所需资金,只好在所征土地的外围修上围墙,或围铁丝网,长期荒废,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5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偏重眼前经济效益,缺乏整体规划与分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整体开发,配套设施不齐全,商业医疗教育等服务设施缺乏,绿地系统不足等,另外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三管齐下”,大气、水、地资源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
3土地利用调控对策
3.1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郊区扩展的重要地带,城市发展总是表现为大片土地成为城市土地,最初的农业景观逐渐被工矿、居民、商业等为主的城市人文景观所取代。由于城市的不断外延,城乡结合部的空间位置和区域不断改变。分析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状况,有些土地利用基本合理,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另外一些则是人为活动的过度影响,存在乱占滥用的不合理现象。比如,一个时期以来,大规模兴建各种楼堂馆所、盲目地圈占工业区、开发区就是明显的实例。城市建设的盲目性,往往表现为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由于农用土地变为城市用地之后,很难再重新恢复为农用土地,而农用土地肥力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就要求在改变土地用途之前,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效益和环境影响做出深入分析[5]。
为了有效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需要加强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对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获得及时准确的了解。监测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多样,比如,一方面,可以通过航片、卫片的判读解译,获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监测结果的研究,就可以及时地对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分析、引导和调控,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3.2实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科学化
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而且精确度不高,使得土地管理工作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及时得到管理和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实行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可以及时了解各种土地信息的变化情况,如土地用途变更等,并及时、适当的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如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审批,使土地管理达到实时、高效。
3.3加强城乡规划,依法执行规划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错地带,是最有必要加强规划而又最难规划的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必须从规划上对城市的盲目扩展加以限制,切实保护耕地,把城市用地的需求转到内涵的城市用地集约利用上,同时也要加强城乡结合部乡村居民点的合理规划,对于超标用地的居民点要强行拆迁,保证城市规划的严格依法执行[6]。
3.4规范土地市场
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出让,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机制,形成完善的土地市场。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受到有关单位和部门的人为干预过大,越权批地,批“人情地”现象存在,不能很好地实行公平竞争,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者应承担的责任不能统一。为此,必须尽快建立新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机制,完善土地市场。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分配和利用土地,规范和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借助地价杠杆来调节土地利用,可以减少盲目占用、非法占用耕地,达到保护耕地的目的。在出让土地时,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形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尽量不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使得土地市场逐步步入规范化、公平化。
4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战略措施
要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除采取诸如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规范土地市场、依法加强土地管理和利用、加强污染治理、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模式、建设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示范基地与示范工程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三方面的战略措施:
4.1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发展战略
有关职能部门要与周边乡村的基层组织密切合作,在明确结合部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分析政策、市场、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区位等方面的条件与优势,准确把握自身不足和外界挑战的基础上,遵循重点突破、发挥优势、整合功能、博采众长等原则,提出具有创新性和操作性的城乡结合部建设与发展的基本方向、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功能分区、建设内容、重点项目、战略部署、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等,使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和利用有章可循。
在城乡结合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等职能部门应努力协调配合,并主动与有关乡村基层组织合作,打破常规的规划思路,针对城乡结合部的特殊性,编制专门的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结合部城市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遵循“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兼顾”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从城乡总体利益出发,根据各部门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安排、资金来源产际情况,协调平衡农业、乡镇企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用地的需求,进行统筹安排,确定各部门的最佳用地数量和位置,使结合部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劳动地域分工与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科学,进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效益的提高。为此,应成立由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乡村基层组织和咨询机构等组成的城乡结合部管理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结合部发展战略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并组织实施,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监督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处理战略与规划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7]。
4.2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城乡结合部持续发展、土地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要在全面认识城乡结合部环境与条件、优势与基础、问题与挑战的基础上,从产业、技术、市场、功能和主体等方面对结合部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遵循收入弹性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区域优势明显的原则,确定结合部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依据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和互补性等标准,确定结合部重点引进和自行建设的项目与技术;在分析预测国内外产品的市场容量、供求状况、竞争态势、贸易条件和行业壁垒的基础上,确定结合部不同时期的产品生产和市场开拓方向;遵循针对性、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原则,确定结合部应具备的功能;遵循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确定结合部的投资建设主体[8]。
4.3创新城乡结合部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
为确保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创新土地管理与使用制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通过完善结合部土地估价制度,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培育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引导土地集约配置,提高土地的配置效率。为此,应做到:一要严格控制结合部集体土地入市,明确规定耕地不能以任何形式转变为非农用地,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应采用补偿方式;二要建立健全土地规划的约束机制,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的土地开发原则,促进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高效化;三要加大土地的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9]。
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即限制城乡结合部土地的用途,规定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和不许可条件,对土地利用和用途变更进行监督,受理变更土地用途的申请并办理审批手续。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实行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数字土地用途管制是用数字的方法将城乡结合部及其土地利用活动和整个结合部的时空变化输入到计算机中,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土地流通和实时动态监测,服务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具体讲,就是以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技术为纽带,运用城乡结合部的各类信息,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多维描述,以此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用途自动化管制。城乡结合部的数字土地用途管制应实现纵向和横向的信息共享,要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打破部门和地区之间的界限,做到城乡之间统一标准、联合行动、相互协调、分工合作,以发挥整体优势,形成规模管制。
5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土地档案;管理;机遇;挑战;对策
1 土地档案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干部和职员的档案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各项相关政策的颁布,档案治理逐步步入依法治档案阶段,进而土地档案的管理环境日趋好转。但是依法治档面临着新问题,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形成法务意识,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档案意识不强。一些部门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对档案进行归档,拖延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归档资料不完整,作假现象也屡禁不止,这些行为都将给单位和职工带来不良后果。
1.2 转变档案管理意识,改进工作方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档案已经成为档案管理的主流。因此,一些老的管理方法将被摒弃,需要新的工作方法,新的理论体系支撑,转变原有的管理思想、管理观念,要与时代的发展同步,适应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所谓的电子档案,是指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与纸质档案相对应,相互关联的通用电子图像文件集合,通常以案卷为单位。虚拟档案是用来区别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档案实体,是将实体档案信息以字节、比特方式表示并使之在电脑网络上流动,只有引入正确的软件,硬件与足够的背景细节,这些字节与比特方可随机定位到用户所在的网络终端,以可被理解的文字、数字、图像、图表、符号等到显示用户所需求的档案实体的真实信息。电子档案的出现,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是一种新的挑战,尤其是年龄较大的老员工,他们要努力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熟悉新的理论体系。但是电子档案所带来的工作方便性(其中包括:储存、查找和修改等)、储存的高密度性、不同媒体的承接性是以前纸质档案无法比拟的。目前,我国档案管理理论以及实践都很滞后,跟不上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以,电子档案的管理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3 土地档案数量增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新的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土地管理制度和土地管理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我国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土地执法的力度和各类多土地资源用途的管理,而且更加细节化。这些新的土地政策的实施,需要新的程序相适应。由于土地政策具体化,因此所形成的土地档案的数量不断上升,结构也会相应改变,如何应对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是土地档案管理工作的一大热点。
2 对策和措施
2.1 进行科技归档
陈旧的管理方法已经不合适现代档案管理的理念,需要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率。在抓好档案基础工作的前提下,提高科技治档已经不容忽视。要不断更新和引进先进的管理软件,学习和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探索一些设备新的使用方法,比如,探索对土地档案进行全文扫描、光盘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新办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工作人员的办公设备也要及时更换或者更新,尽量采取现代化办公设备进行科技归档。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
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法律可谓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准则,只有在熟知法律的前提下,才能把工作做好。所以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了解法律条文的变化。同时要加大对《档案法》宣传力度,推行依法治档工作。《档案法》是我们档案管理人员开展工作的基础,要严格按照其中的规定来进行工作。
2.3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社会的发展需要专业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同时这样的人才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更加严格。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几点:第一,较高的政治意识;第二,较强的业务素质;第三,过硬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主要包括:操作技能、管理技能,信息开发等技能。第四,要有爱岗敬业精神。第五,要有学习和开创创新的能力。第六,具备综合协调能力。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这样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凤仙.档案管理现代化问题研究.云南档案,2009-09-20.
[2] 唐宝莲,吴建华.档案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及三者的关系[J].科技档案,2006,(03).
[3] 夏燕玲.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的几点思考[J].云南档案,2010,(03).
[4] 赵甲信.关于加快推进县域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的几点体会[J].陕西档案,2008,(06).
篇7
一、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组织管理理论和领导管理方式的重大创新。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学习系统思维方式,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依法执政。国土资源部门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部门,承担着土地矿权管理的重任。要提升国土资源部门执政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人”这个决定性因素的作用,注重激活人的内在动力与活力。为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将自发的学习热情升华为自觉的学习行动,我局决定成立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江涛任组长;副局长刘训琦、纪检组长王代容为副组长的创建学习型机关领导小组。要求通过更新学习理念和创新学习方式,建立学习型班子,带出学习型队伍,培养学习型人才,全面提高全局干部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建章建制,激发学习原动力
1、谋划全局建制度。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全局干部职工学习计划,并要求文件的形式发给各股室。局党支部应把握全局统筹,根据各项学习任务,及时补充学习计划。
2、突出重点抓引导。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我们要紧紧扣住政治理论工作及我局自身建设的实际,结合土地业务工作的重点、难点问题和新的科学知识、技术要求,确定学习内容和研讨专题,深入开展全员读书活动。要求全体干部职工重点学习《党的十七大学习资料汇编》、《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国务院关于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等必读、选读书籍。做到既突出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又兼顾业务知识学习,既注重前沿科学理论的掌握,又注重实际操作和应用。
3、严格考核抓落实。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切实抓出学习效果,局党支部应制定详细的学习考核目标,把责任落实到各股室,明确到各股室负责人。督促干部职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求办公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评分办法,将学习情况与干部职工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真正挂钩。通过学习增加干部职工的学习动力。
三、领导示范,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负有决策、指导、协调、控制之责的领导干部,是我局机关各项工作的“第一推动力”。局党组对学习重视的程度,学习的深度,直接影响到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的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首先要求局领导班子要重视和参与学习,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重塑自我,成为学习的楷模。要扩大参与面,增强针对性,局党组决定在学习活动中,安排局领导的中心发言和相关专题发言;安排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以提高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并调研走访以了解民情民意解决实际困难。
四、丰富载体,全面推进机关文化建设
1、导向推进,树立典型。为增强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成就感,我们要通过定期宣传模范人物和基层职工的优秀事迹,树立典型,以激发干部职工的学习劲头。
篇8
关键词:土地利用;节约集约;临汾市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生产和存在的源泉。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人类对土地的需求只增不减,致使其日益短缺,而面对这样的情形最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发掘出有限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一、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
(一)区域概况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黄河中游,是山西省11个地级市之一,下辖17个县(市、区)。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275平方公里,占山西省13%,地形轮廓大体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环山,中间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和盆地三大地形单元。平川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两山夹一川”的独特地理条件,决定了山地多平川少,旱地多水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了加快“四化一体”的步伐,即工业新型化、城乡生态化、市域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用地的需求刚性上升,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二)二现状分析
1、建设用地供求不协调
近几年来,城市发展较快,集聚效应较强,城市人口膨胀,导致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增加,在土地供应量有限的条件下,土地供需矛盾越发凸显。
2、耕地的保护与新增建设用地的扩大之间存在矛盾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建设用地增长过快,通过改变土地的性质,满足建设用地的需求,事实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流失。在保护耕地的同时,还要保障土地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协调难度大。
3、土地资源开发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临汾市的平川面积占总面积的19.4%,水分、气温条件好,适宜耕种,且土地开发潜力较大;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0.6%,水分、气温条件差,不宜耕种,且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临汾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建设用地闲置和低效利用普遍
在经济全球化与城镇化的推动下临汾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城市的空间利用出现了低密度和分散化倾向,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展,投资开发强度不足,导致推动闲置和粗放低效利用的现象。例如,建设厂房,单层多于高层,容积率低下;在城市的拆迁规划中出现了一些拆迁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的闲置土地。而在农村,随着人口大量的涌入城市,导致了不少偏远地方出现了大批的空闲住宅、空心村及闲散地,土地浪费十分严重。
(二)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为了提前完成某个惠民工程和公益事业设施,追求利益,最大力度的给予招商引资项目最优惠的条件,用以租代征的办法搞建设。如,用农业用地搞非农业建设,擅自扩大开发用地面积,新建各种开发区,在没有依法取得建设建设用地的审批手续情况下,擅自先征地、供地等。在一些乡镇中,政府即使土地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致使职责划分不明确,土地监督力度不够。
(三)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许多乡镇企业、工厂大量涌进城镇,由于企业设施陈旧,技术落后,且缺乏系统的环境规划,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给城镇环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创伤,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煤炭工业是临汾市的支柱产业,全市地下含煤面积为11250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55.49%。以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迅速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大量开采煤炭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了土地,造成地表塌陷,土壤污染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又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三、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措的措施
(一)更新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
临汾市政府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将节约集约利用地水平的提升作为全市重点的工作之一。同时,还需不断推进土地资源观念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及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管理,创新宣传方式,向全市人民推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举措及成效,使国土资源知识家喻户晓,增强广大市民珍惜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形成依法依规管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低的条件之一,通常情况下,较高的产业结构水平有利于区域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2015年,临汾市第一、二、三产所占GDP比重是7.8%、48.5%和43.7%,第一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层次低,极大地制约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因此,应该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支持和整合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层次,并根据临汾市山地多,平川少的特点,将其设立在远离城市,且符合园区发展要求的山地丘陵地区,以缓解用地压力,从而有效保护耕地,加快产业的发展。
(三)做好城市绿化和环保工作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是城市土地生态环境质量。长期以来,临汾市作为全国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和重工业基地,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但同时也使本市的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损坏。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临汾市各县(市、区)应加强对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增加对环保的投资逐步改善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走绿色健康的城市化道路。
(四)加强闲置土地的处置
一是要盘活闲置低效率的土地。采取“引、促、限、逼、罚”的措施引导用地单位主动盘活闲置地,同时要建立预防新生闲置地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充分利用闲置厂房,废弃场地和仓库等闲置用房。适当地增加厂房的建筑高度,提高其土地集约利用的容积率。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旧小城区改造的资金投入,把分散的,小块的面积利用起来。四是要盘活存量土地。充分利用17个县(市、区)被列为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的有利条件,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矿业存量用地,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用地支撑。
四、小结
如今,经济的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走节约集约用地的道路是保障经济增长保护数量的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举措。临汾市要系统地长远地规划处理好耕地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增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更好的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桥陆印,周伟,曹银贵.山西省11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13(3).
[2] 杨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J].企业经济,2013,(1).
[3] 黄洁.山西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4,(20).
篇9
关键词:土地管理;地籍管理;国土资源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地籍管理无法满足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应该找到影响地籍管理发展的原因,及时提出新的对策,为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打下坚定基础,保障我国城镇现代化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籍管理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完善
尽管我国地籍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针对地籍管理的相关法律标准也有不少,但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并没有反映出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些法律法规多是从地籍管理中的某一角度进行规范,没有全面地对地籍管理进行规范,使地籍管理工作缺少法律依据,加大地籍管理工作难度,影响地籍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二)、地籍内容存在着失真和不完整的情况
地籍管理工作做到一项系统性工作,其建立和完善都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我国地籍管理工作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被动性,需要针对政策的变化要求来开展地籍管理工作,而工作并不是全面进行的,往往是某些政策变化时只针对某一部分地籍工作进行开展。地籍管理工作中,一些数据的调查和收集需要一线人员长期在野外作业,工作环境较为恶劣,而且工作量较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测量和调查很容易存在误差,导致地籍内容存在着失真的情况和不完整的情况。
(三)、土地登记不规范
土地地籍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土地登记,只有完整地进行土地登记才能确保土地管理有效有序进行。现阶段,我国土地登记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土地登记管理办法》在原有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新增了查封登记、异议登记和预告登记,尽管该项制度已经写进法律中,但具体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并没有进行统一规定,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所以说我国土地登记制度并不健全;另一方面,自我举证制度不够完善,当前制度规范中仅仅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土地登记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和说明,明确其必须提供可靠的宗地图以及宗地界限界址坐标,而且具体的调查工作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科室人员来完成而不是委托给某些中介机构进行,但我国个人土地登记并没有规定要提供相应的宗地界限界标,对相关中介机构的行为也没有进行有效规范,导致土地登记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足。
(二)、地籍管理手段落后
地籍管理工作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随时变化 ,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地籍管理工作也要随着做出应对。但实际中往往出现在有需求之后,再进行土地调查工作的被动局面,阻碍我国地籍管理工作的进行,导致我国地籍管理工作效率降低。加上我国地籍管理工作重管理技术落后,技术掌握不全面,地籍管理工作中很难得到推广。
二、地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一)、优质服务提高地籍档案工作效能
1、方便快捷结合地籍档案的查阅特点,国土资源部门要指派专业人员预先对所管理的地籍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编排和存放,对查、取档做到“随调随查,随查随用”。
2、主动服务在接待查借阅地籍档案中,国土资源部门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查阅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准确、主动地提供服务。
3、地籍档案资料及时归档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对地籍资料归档,严防丢失及时
整理填充地籍档案,做到地籍档案分类准确、材料齐全、外观整齐。
4、地籍档案管理员在地籍档案收集工作中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开展地籍档案工作。
5、严格防范国土资源部门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如《地籍档案保密制度》《地籍档案整理制度》《地籍档案查询借阅制度》等,并根据制度规定,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切实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并认真做好地籍档案查、取工作台账,坚持工作标准,严格工作纪律,对进出的地籍档案严格把关,履行好一系列手续,来龙去脉一落分明,确保地籍档案管理工作万无一失。
(二)、培养高素质队伍
土地管理工作内容极其复杂,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制度中的基础工作,其效果直接关系到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现阶段,我国土地地籍管理部门中专业人员较少,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地籍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简单的岗前培训等手段加强专业素质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则需要进行专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进一步完善土地地籍管理部门的人才储备制度。
(三)、加强地籍管理工作创新
我们国家地籍管理工作发展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土地权利制度,这一点在集体土地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资格在法律上还没有予以非常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实际环境下非常容易就主体权利义务等发生争议。事实上,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也就是三农问题的制度变迁,体现及时地籍管理工作的进步与优化。在制度安排当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产权界定,这样一种界定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的。正是因为这样,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当中就要充分结合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及时做好转化工作,尽可能的将获得的成果转化成为地方性的政策,最终通过制度保障的形式来为农村建设提供助力。
(四)、强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化进程
目前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而在地籍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共享,确保土地调查工作的精确性和合理性,可以实现实时对土地变更和土地动态进行监督,确保了及时掌握最新的地籍动态信息。3S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地籍管理信息开始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其是利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来进行编码,形成数字库,从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联网,这样各类地籍信息都可以及时、准确的获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作为我国重要的物质基础,而地籍管理作为国家土地管理的基础,所以加强地籍管理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更需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地籍管理工作开始向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大庆. 土地地籍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吉林农业,2015,04:120.
[2] 黄艳芳. 试论如何加强地籍档案管理的建设[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06:166.
[3] 吴春霞,林榕丽. 地籍档案管理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2:183.
[4] 王娜.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解决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5,03:31.
篇10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 上一篇:深化作风建设实施方案
- 下一篇:房屋土地资产管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