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方法知识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全管理方法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安全管理方法知识

篇1

国家、省市已经颁布各种法律法规,各大单位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建立了自己的规章制度,维护信息安全已经有法可依。但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需要了解国家信息安全管理法规,需要学习信息技术一般理论,需要知道信息安全漏洞知识,需要明白信息安全禁令范畴。为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全面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和方法,按照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设信息安全管理教学系统,提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的教学条件,从而为各方面人员学习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提供依据。相比其他管理工作,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比较多的理工专业基础和比较高的电脑技术要求,在实际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灵活的信息安全管理处置能力,更多的是判断信息安全问题、识别信息安全陷阱、规范信息安全管理。由于知识背景和工作性质特点,管理干部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和技术,才能具备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技能。为帮助他们更好地独立处置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技能,依据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不仅需要提供深入浅出、知识完备的知识体系学习训练系统,而且需要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

二、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思路

为满足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在人员培训方面的需要,需要依托各级培训学校,按照国家和省市地方的制度法规,借助现代教育思想,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明确符合实际需要的功能定位,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培训体系,实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对培训教育、终身教育的培训要求。

1.培训依据

(1)依据各种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法规。信息安全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时候,必须按照各种信息安全管理法规、制度和要求实施,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必须依据国家、省市和本部门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保证管理干部履行信息安全管理职责的有效性。涉及信息安全制度法规的相关文件很多,有的是专门为信息安全制订的,有的制度和法规散落在各个业务管理制度中。在建设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时,必须将业务部门的相关规定融入知识体系中,使得管理干部在处理具体业务中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符合培训教育特点规律。信息安全管理技能是从事管理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属于岗位专业培训或专业技能培训,属于培训教育培训。受训人员专业背景不同,理论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必须避免材、统一授课、统一训练、和统一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将不同层次受训者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达到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所需要的水平上来。

(3)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在实施教育训练过程中,现代教育思想要求采取“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员能够方便地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自主学习,开放学习,自主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为实现教学目的,需要分析信息安全管理技能特点,需要分析管理干部学习动力,结合教学目标,设计学员学习和训练的教育训练环境,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丰富的教学资源、模拟的问题情况、交互的学习平台和方便的使用途径,提供与培训教育特点规律和技能训练要求相适应的培训条件。

2.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目标

按照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培养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中管理、业务和技术三支人才队伍,突出业务和管理人才需要,兼顾信息安全技术人员的人才培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持技术,建设满足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现代培训条件。信息安全管理培训以管理干部为培训对象,以信息安全管理工作为培训内容,区分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业务干部和信息技术专门人员等不同层次,跟踪信息安全管理形势,实行阶段反复轮训,以适应信息安全管理不断发展的需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信息安全管理培训环境构建

为适应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适应管理干部培训教育需要,必须构建遵循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符合现代教育思想、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瞄准复合型适用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信息安全管理培训条件涉及面很广,包括组织机构、舍堂馆所、师资队伍、后勤保障等等,这里我们更关心符合培训思路的培训模式和教学支持。从知识体系、学习途径、训练场所和训练系统多方面着手,构建信息安全管理训练体系,构建管理人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条件。依据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培训教育教学特点,需要建立完整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建立开放式、自主式教育网络平台,建立强时效性的教学资源体系,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知识测试系统,建立信息安全管理能力训练系统,等等。

1.构建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

培训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受训对象知识背景和技能掌握程度千差万别,必须首先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需求受训者对知识掌握和能力训练的要求。知识体系必须建立覆盖学科知识和管理手段的所有内容,包括理论体系和教学资源两部分,其中理论体系包括基础知识、安全理论、规范制度、管理方法、历史沿革、防范手段和操作方法,教学资源包括现状分析、经典案例、技术讲解、训练题库和数据模型,适应和满足每个受训对象的需求。为满足个性化服务需要,可以按照知识点建设模块化框架结构,设计具备菜单选择功能的专家系统,允许受训者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受训者完成培训任务后胜任安全管理的岗位需要。可以建立智能教学计划生成系统,系统对每位受训者进行知识和技能测试,按照教学目标,根据测试结果,将该学员没有掌握或掌握不够的知识内容和技能形成列表,从知识体系中搜寻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概念、理论、技术和操作技能,形成该受训者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安全管理需求的变化,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应该是动态更新的,剔除修改陈旧的,充实替换实用的。

2.搭建开放、共享和交流的网络平台

网络平台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是交流互动的基础。按照学科专业建设与管理规范建设知识体系,以数字化形式在互联网,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教育资源共享。作为资源共享平台的网络平台,不仅为建设者资源共享提供平台,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资源上传服务,成为学习者之间相互交流资源的共享平台,更为信息资源积累提供了很好的机制和存储条件。网络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允许网络用户365天24小时使用,可以提供受训者随时学习和训练,二是允许网络用户在任何有信息覆盖的地方登录,可以提供受训者随地学习和训练,这两个特点打破了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为学员自主学习、教师开放教学、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可能,也为实施现代教育思想提供了条件。

3.建立虚拟讲堂

优秀教师的讲授可以将学习效果演绎得趣味精彩,可以将学习内容组织得明白易懂,可以将现实运用解析得透彻自然。为更多学员获得完美的教学体验,为积累并共享优秀教学资源,为学员快捷准确全面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供帮助,记录、整理并优秀教师或专家授课录像,供更多受训者学习参考。教学录像在网上成为虚拟讲堂,成为不同专业不同时期受训者良好的教学资源,目前全球风行的慕课,可以成为这种培训目的的教学模式,成本低,效益好。因为技术层面的因素,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体系在理论基础和原理解释有大量不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学习时需要佐证的理论和严谨的逻辑,需要传授者环环相扣的谨密推演,因此针对重要知识点和疑难杂诊的讲授片段是受训者自主式学习时需要的重要教学参考资料。各个大学基本都建设了网络课堂,为虚拟讲堂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平台。依据此平台,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和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可以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培训教育自主式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源。

4.建设信息安全管理实验室

培训教育能力训练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验证理论、观摩操作方法和训练技能需要包括场所、设备和软件等实验条件,实验室是完成实验任务和检验方法效果必须具备的教学条件。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实验和训练是信息安全管理培训需要完成的教学环节,这些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的支持。信息技术具有可设计、可复制、可重用的特点,使得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训练条件具备降低训练费用、提高学员学习自主性、提供学员反复学习等长处,结合音频处理技术、视频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可以为学员学习提供强烈逼真的感官刺激、美轮美奂的艺术表现和自主操控的虚幻体验。从训练目的而言,实验室可以分为虚拟实验室和能力训练场两部分。

(1)虚拟实验室。信息安全管理涉及大量技术手段,信息安全技术攻击和防范具有不可见、不易理解的特点,需要显而易见、通俗易懂的形象展示。虚拟实验室是依托信息技术按照实验室运行规律、要求和任务,以网页形式在计算机网络上建立的可以模拟实验室运行的软件系统。虚拟实验室内设信息安全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能引擎,可以多维形象地反复演示信息安全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可以允许受训者以第一人称介入并依据受训者干预情况展示相应信息安全分析结果,虚拟实验室可以记录并考核受训者实验过程和成绩。

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模型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09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36-03

Research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ecurity ModelZhan Chuan1,2

(1.Strategical Planning College,Chongqing Technologe &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2.Ecommerce & Supply China System of Chongqing Key Laborator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 How to develop a secur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s well as whether be secure in use is key iss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This paper researched on security standard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described the nature of knowledge,cr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curity and security measures respectively,an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aspects,designed a cube―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ecurity model.It may be widely applied to develop and assess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so as to improve security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ecurity;model

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积累的知识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重要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以得到企业的格外重视,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企业知识成为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从目前国内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何克服知识转化、共享的障碍,实现知识共享,更大发挥知识的作用。但关于知识管理系统安全的研究少之甚少,特别是国内[1-2]。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力,成为竞争对手最想获取的商业机密,造成企业核心知识存在各种潜在威胁。因此作为知识管理系统,需要有安全防范措施,有效保护知识的安全。

同时,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建立的企业联盟越来越多,企业既是伙伴又是对手,如何使建立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促进联盟中企业知识共享,同时又能保证企业核心知识的安全,成为棘手问题。因此需要知识管理系统在保证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做到让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访问正确的知识。

另外,由于对知识不恰当的应用,也将导致产生错误的决策以及消弱自我竞争优势[3]。因此需要把知识安全问题整合到知识管理系统建设中来,研究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知识管理系统。

当前知识安全事件不断频发,如2011年4月17~19日间,索尼PS3网络受到攻击,7 000多万PS Network和Qriocity的用户个人信息被窃取,导致sony公司损失惨重,也再次提醒我们要加快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建设研究。

如何有效建立一个安全的知识管理系统或评估一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性,本文在此方面做了探讨性的研究,后面3节中,依次阐述了知识状态、知识安全特性及知识防范措施3个层面的含义,然后根据这3个属性,我们提出一个建立安全知识管理系统或评估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性的安全模型,并用实例说明该模型的实际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

1 知识的状态

大家知道的化合物H2O具有3种状态,当其为固体时,称为冰;为液体时,称为水;而为气体时,称为汽。在不同状态下,需采取的防护保存方式也不同。比如为冰时,需要保存在零度温度以下,冰才不会融化;为水时,由于液体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特性,需要用容器装盛,防止水流失;而为汽时则由于气体易扩散性,需用密闭的容器才能保存。这个事实告诉我们需根据物体的状态来选择相应的处理措施。

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同样存在3种状态,分别是传输、存储和处理状态。传输是指知识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存储是指知识以某种编码化的方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上的过程,以便事后对该知识的读写。处理则是指数据、信息根据一定要求按照一定规则进行运算,获得所需内容的过程。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像H2O一样,在不同状态下呈现出特性不一样,则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不同,因此应采取的安全措施也应不同。比如在传输过程中知识可能离开安全的内部系统,经过开放的网络,到达另一处。知识在传输过程中存在中途被截获的可能,导致知识安全问题。针对此状态下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可以采用加密或VPN等方式来解决。在存储过程中,存在存储信息丢失或存储介质损坏的可能性。对存储状态下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可采用备份、冗余以及灾难恢复等技术来保证知识的随时可用。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系统处理能力不够,造成系统宕机的安全隐患。针对此种问题可以采用集群加负载均衡技术来解决。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模型研究Feb.,2012Vol.32 No.22 知识安全特性

知识管理系统面临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因此知识管理系统存在多方面的安全特性需求,我们把知识的安全特性需求整理归纳分为: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不可否认性和可控性5种。

2.1 完整性

是指信息在存储或传输过程中保持未经授权不能改变的特性,即对抗主动攻击,保证数据的一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用户修改和破坏。更广义的含义是指能真实反映事物,准确、完整地描述事物。比如个人信用记录能真实记录个人真实消费历史,反映个人信用等级。

2.2 保密性

是指信息不被泄露给未经授权者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要求能对抗被动攻击,保证机密信息不会泄露给非法用户。这也是很多知识管理系统最基本的安全性要求[4]。

2.3 可用性

指信息可被授权者访问并按需使用的特性,即保证合法用户对信息和资源的使用不会被不合理地拒绝。对可用性的攻击就是阻断信息的合理使用,比如拒绝服务攻击就属于该类的攻击。可用性往往与系统整体安全存在一定矛盾。系统安全措施越多,往往会导致其可用性变差;反过来,为使可用性提升往往又需以降低安全性为代价。

2.4 不可否认性

即所有参与者都不可能否认或抵赖曾经完成的操作和承诺。发送方不能否认已发送的信息,接收方也不能否认已收到的信息。该特性可有效防止用户事后抵赖,建立可追溯的环境,提升系统整体安全性。

2.5 可控性

指对信息的传播及内容具有控制能力的特性。授权机构可以随时控制信息的机密性,能够对信息实施安全监控。比如日志系统能有效帮助管理人员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状况。

3 安全措施类型

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可从3个层面来讲,技术、制度和认知。技术包含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是系统安全体系的基础,制度和认知都是建立在该基础上的。但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光依靠安全防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系统是由人来管理和使用的,而系统最终的安全往往还跟人的使用有关。再好的技术,如果使用者不按照安全制度去执行或不具有安全实施的能力,也不能保证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

3.1 技 术

技术包含硬件技术、软件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比如硬件防火墙、加密模块或安全操作系统等等。它处于安全措施维度的最低层,是其它措施的基础。针对知识不同状态下,可能出现的安全特性,我们应该选择对应的安全技术方案来防范。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系统整体的安全,保护知识的安全[5]。

存在安全技术主要有:

3.1.1 信息加密

是使有用信息变为看似无用的乱码,使攻击者无法读懂信息的内容从而保护信息,它是保障系统安全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技术措施和理论基础,分为单钥密码体系和公钥密码体系。该技术的实施能有效保证知识管理系统机密性需求[6]。

3.1.2 数字签名

是在数据单元上附加数据,或对数据单元进行密码变换。通过附加数据或密码变换,使数据单元的接受者证实数据单元的来源和完整性,同时对数据进行保护。该种技术往往用来防止使用者抵赖。

3.1.3 身份鉴别

鉴别是安全体系的基本机制,通信的双方之间应相互认证对方的身份,以保证赋予正确的操作权力和数据的存取控制。常采用的方法就是用户口令。

3.1.4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信息资源的非授权访问和非授权使用。它允许用户对其常用的信息库进行一定权限的访问,限制他随意删除、修改或复制信息文件。访问控制技术还可以使系统管理员跟踪用户在网络中的活动,及时发现并拒绝“黑客”的入侵。在知识管理系统常用的是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和基于UCON的访问控制模型。访问控制和身份鉴别都可用于保护系统可控性。

3.1.5 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

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交换过程中,可能产生数据故障,导致数据的丢失,有时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和无法估量的。数据备份是种有效的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当然数据备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件复制,往往还包含数据库备份。灾难恢复是指在发生灾难性事故的时候,利用已备份的数据或其他手段,及时对原系统进行恢复,以保证数据安全性以及业务的连续性。该种技术是保证系统可用性的有效措施。

3.1.6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

防火墙是种允许接入外部网络,但同时又能够识别和抵抗非授权访问的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是监测计算机网络和系统以发现违反安全策略事件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手段,在保护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两者常常配合起来使用,以防止外部的攻击。

3.1.7 安全审计

审计系统自动记录下使用者、操作内容和使用时间,以便事后为系统错误或事故找到相应的原因。

3.1.8 公证机制

是对两个或多个实体间进行通信的数据性能,如完整性、来源、时间和目的地等,由公证机构加以保证,由第三方公证者提供,用来证明信息真实性,抗抵赖服务。

3.2 制 度

而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光靠安全防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系统的管理者和使用者都是人,所以系统外部的人为因素对系统的安全影响挺大。因此除完备的安全技术外,完善的安全规范制度和深入的安全认知对知识管理系统的整体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现实中企业和组织机构往往重视知识管理系统技术层面的安全防护,而疏于制定严格完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也需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保障。

3.3 认 知

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措施是否能实施到位,跟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安全认知还存在很大关系。比如当安全技术方案确定后,管理者或使用者是否有足够的安全知识技能来保证其正确应用。在已具备完善的安全制度的情况下,管理者和使用者是否对安全有深入的认知,对安全问题有足够的重视,认真执行安全制度。

对于认知层面的安全措施,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教授计算机、网络相关安全技术,培训系统管理和使用方面的安全技能,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使其具有足够的技术知识,深入的安全认知。

4 安全模型及应用。

我们把前面提到的知识的状态、知识安全特性和安全措施类型3种属性分别作为立方体的维度,这样就构建起一个立方体,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模型,见图1[7-8]。

图1 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模型

知识管理系统安全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本质。比如针对知识在传输状态下最关键的安全特性是知识的机密性,在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选择加密技术来保证。但并不是技术就足够保证知识的机密性,在制度层面还应该需要完善的安全制度保障,如有效的密钥管理制度和使用方法,在认知层面还需要用户和管理者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安全操作能力和积极的安全意识,才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护体系。

通过这个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识别当前知识所处状态和分析知识管理系统潜在的安全缺陷,帮助我们设计一个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安全体系。设计思路是首先识别知识在系统中所处的状态,根据当前状态来确定关键安全特性,然后分别依次从技术、制度与认知3个层面考虑相应策略,进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体系。

该模型也可有效地应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评估中。根据该模型研究该知识管理系统各知识状态下需要的安全特性,分析现有知识管理安全系统已经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否能很好地满足系统所需的安全特性,解决系统存在问题。如果不能,找出存在潜在缺陷,帮助改善系统的安全体系。

5 结束语

我们为知识管理系统构建出基本的安全体系框架,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快速正确地构建一个安全的知识管理系统。该安全模型核心思想是知识在知识管理系统中存在不同状态,在不同状态下,其安全特性需求也不一样。知识管理系统的安全不能仅仅依靠技术,还需管理制度和认知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安全体系。管理制度超越技术层面,解决技术无法解决的安全问题,而技术和制度正确实施又是依靠人的认知提高给予保障。

参考文献

[1]E.Randeree.Knowledge management:securing the futur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6,10(4):145-156.

[2]温丹丹,张建华.企业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安全指导架构[J].情报杂志,2010,29(10):138-141.

[3]M E.Jennex,S.Zyngier.Security as a contributor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success[J].Information System Front,2007,(9):493-504.

[4]E.Bertino,L.R.Khan,R.Sandhu,B.Thuraisingham.Secure Knowledge Management:Confidentiality,Trust,and Privacy[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Part A:Systems and Humans,2006,36(3):429-438.

[5]P.Belsis,S.Kokolakis.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from a knowledge management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Management & Computer Security,2005,13(3):189-202.

[6]JinKyu Lee,S.J.Upadhyaya,H.R.Rao,R.Sharman.Secur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Semantic Web[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5,48(12),48-54.

篇3

学生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主体,是社会未来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安全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其平时的日常行为,这也是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此外,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进入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阶段,因此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就相对更早的与外界社会发生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保障学生的安全,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就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之一。

1 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点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在校学生的总量还在不断增长,大学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当前高校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校园内的各类安全隐患依然存在,高校安全形势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突出问题,因家庭、交友、经济等问题斗殴,造成流血事件的现象屡见不鲜;因随意用火、用电而引发火灾的事件不胜枚举;因不堪承受学业上的压力或感情上的纠葛而坠楼伤亡的案例一再发生;因沉迷网络而上当受骗的学生随处可见;因毕业后谋职不顺而心灰意冷、自甘堕落甚至自寻短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因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1 法制意识教育 法制意识教育是高校开展安全教育的基础,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内容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使得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人身安全、社会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等相关法律知识也了解甚少,造成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对他人轻易相信,并且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也没有意识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法律措施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此外,也由于欠缺法律意识,学生自身的犯错行为可能上升到违法的行为,最终后悔莫及。因此,高校要首先要使学生具备法律意识,切实增强学生纪律观念,从而规避安全风险。

1.2 安全知识教育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纪律观念,高校还要向广大学生普及相关安全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身安全知识教育。学校周边经常发生学生受伤的实例,因此通过人身安全知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财产安全知识教育。学生的钱财并不算多,但却是小偷、骗子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让学生了解校园内和社会上财务失窃、骗人的一些惯常手段和方式,让其增强防盗、防窃和防受骗的意识,从而保障自身的财产安全;第三,消防安全知识教育。由于学生寝室的密集性,校内消防事件的发生往往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和损失,因此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校内规章制度,禁止使用违禁电器,从而降低消防事故发生的可能;第四,网络安全知识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其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因此网络安全知识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关于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增强网络中保护个人隐私,防止被骗的意识,做到文明上网,合理用网;第五,交通安全知识教育。虽然交通规则大家都懂,但是却被严重忽视,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并且学生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是外出的主要人群之一,因此高职院校要对学生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让其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避免悲剧的发生。

1.3 心理健康教育 人的行为一般都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感情矛盾、家庭环境等方面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正是导致其产生安全事故的隐患。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正能量,使其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人格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1.4 安全道德教育 安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意识架构,并且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目的并不是保障某一个人的安全,而是所有学生的安全,这就需要大家具备基本的安全道德意识,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观念,不仅要对自身的安全负责,而且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友善合作,提高整个校园内的安全水平。

2 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本文为了了解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向武汉市内10所高职院校的教职工以及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一共300份,收回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85份,最终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得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2.1 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并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一件事情,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并形成一个合理有效的体系,才能达到安全教育工作的目的。然而,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体系相对并不健全,仍然存在很多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匮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并没有专业的安全教育老师,主要是让班级辅导员或其他老师做这方面的兼职老师,其虽然具有较为认真的教学态度,但因为安全教育并不是其所学专业,所以在教学知识和教学手段上还是有所欠缺,尤其是那些更加专业的法律知识、心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知识等就更无法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②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教育知识教材。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相关老师都是在网上下载相关资料,以及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进行教授,并没有专业的安全教育知识教材,这就造成学生所学的安全知识存在一些不完善和不规范的现象,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自身安全。③缺乏配套的安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切实开展学生安全教育,保证学生生活安全工作中,除了需要其自身的安全保护之外,还需要学校的相关配套制度予以管理和约束。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校纪校规、寝室管理条例等方式和手段达到这样的目的。然而,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松懈,也没有适当的奖惩措施,最终使校规校纪沦为摆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此外,还存在一些学校制定的安全管理制度只注重安全功能,而忽视了人性化的特点,导致师生与制度或保安出现对立的现象,最终也就难以获得理想的安保效果。

2.2 安全教育手段相对落后 安全教育知识是一种内容较多、覆盖面较广、并且具有较强实用性的知识类型,但是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安全素质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说教和宣传方式上,主要以上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其安全素质教育实践性不强、趣味性不够,课堂枯燥无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样就无法起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2.3 忽视安全心理教育 根据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以及高职院校的特点,可以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相比综合类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体现在学习能力上、心理素质上以及接受能力上等,再加上外界环境的影响,其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也就相对高一些,一般包括:偏执、焦虑、暴躁、抑郁、报复等。然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中更重视外部的人身安全、消防安全和网络安全,恰恰忽视了心理安全教育这一点,这就给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最终可能导致其发生安全事故。

3 加强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3.1 健全安全教育体系

①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应对安全教育工作更加重视,首先就要加强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从外面聘请专业的安全教育工作人员,或让其成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与其以合作的方式保持联系;另一方面,要对学校内部从事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教师进行安全基础专业知识以及安全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培训,保证其能够将专业的安全防护知识完整、准确的传递给学生。②购买或编制安全教育教材。在具有专业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后,还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购买或编制安全教育的教材,知识要正确,内容要全面,包括相关法律知识、人身安全知识、消防安全知识、网络安全知识、心理安全知识等,从而使学生能够受到系统的学习和培训。③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主要通过校纪校规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并根据具体行为制定奖惩措施,将安全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个人,让学校工作人员以及学生都能感觉到学校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目的,从而变被动为主动,具体制度包括:“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规定”、“校园治安管理处罚规定”、“消防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办法”等等。此外,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时,除了要考虑到其安全功能,还有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更加能够得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这样也有利于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3.2 丰富安全教育形式 安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业知识教育,其需要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安全实践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时候,就不能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要丰富安全教育形式,通过做报告、视频或图片宣传、社区安全活动实践、访谈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安全教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具体措施比如:在讲解法律安全知识时,可以针对大一新生容易受骗的特点,邀请当地公安部门的同志为新生作关于防火、防盗、防受骗及防意外事故的安全教育讲座,这样也可以提高安全教育的可信度;在讲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时候,可以与当地消防部门合作,让学生参加消防演练,锻炼其安全实践的能力;在开展心理安全教育的时候,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心理卫生研究、咨询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挫折教育、健康人格及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纳入安全素质教育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

3.3 创造更好的安全环境 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确保学生的安全,而良好的安全环境也是保证学生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大投入,改善校内相关设施,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比如,学校需要对校内的硬件设施进行改良,防止发生安全隐患;在路口处设置减速带和警示牌,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在各地方尽可能的装置摄像头,从而能够对全校情况有所掌握;要在校内的寝室、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地方安装消防设施,以便发生紧急情况;还要在学校设置保卫科以及便捷电话,加大保安巡逻的范围和频率,方便学生有问题时能够及时得到帮助和解决。总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安全的软件,而创造良好的安全外部环境就是保障学生安全的硬件,二者缺一不可。

篇4

1.1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适用性分析

目前,风险管理属于哪一学科是学术界尚未确定的问题,但我国已有一些高校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数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保险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全工程等专业中。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到生产过程中,能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应对手段来减少或避免损失的发生,从而实现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不但是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理论,也应是贯穿于众多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思想,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科教育和课程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各高校对风险管理理论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相关性的认识程度也参差不齐,在将风险管理课程划入到安全工程专业规划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我国,通用的风险管理理论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应用较多,发展相对较成熟。但通过问卷调研得知,开设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各高校中对风险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项目的实践运用结合的内容还较少,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应用方法。(2)风险管理标准作为风险管理过程建立和实施的通用导则,包括确定范围和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处置、沟通与实时监控风险等内容,是风险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但现有已出版的风险管理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国际和国内风险管理标准的相关内容。(3)有些高校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安全评价等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致使各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资源浪费。因此,设置风险管理课程对于充实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根据安全工程专业的需求来适当调整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侧重点,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的提取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提取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应包含的内容要素。在全国范围内选取50所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高校数目及其在全国覆盖范围。由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向这些高校的相关教师发出问卷调查函,共发出问卷50份,收回48份,有效问卷48份,回收率为96%,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类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完善其课程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能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发展的基本情况。据问卷统计,所调查高校中已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仅占21%,但93%的高校都开设了除“安全管理”课程以外与风险管理类似的课程,如风险辨识与评价、应急管理等。调查显示:各高校风险管理课程体系在结构上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内容设置差异较大,与相关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情况。由于各高校安全工程专业重点研究的领域不同,其风险管理课程的授课重点也有所不同。统计显示,所调查各高校开设的风险管理课程都涉及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基本程序、风险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共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作为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

1.2.1风险管理基础知识

按照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理论之前,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风险的相关知识,包括风险的定义、特性、分类、要素、成本以及度量方法等。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方面应介绍风险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意义、组织、程序等内容,使学生在宏观上熟悉该门课程的基本内涵。

1.2.2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

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然而各高校关于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并不统一。笔者认为相关内容应根据《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24353—2009)进行统一规范,风险管理程序应包括沟通与协商、确定环境信息、风险评估(即风险识别、分析、评价)、风险决策、风险应对、检测与评审等主要环节;风险管理的方法可以分为风险规避、损失控制和损失融资3种基本形式。表1中列出了风险管理的程序及方法各环节所涉及的具体方法。

1.2.3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能够提供合理、系统的方法,使组织更加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因此该部分是风险管理课程的重点内容。在风险管理标准的指导下,学生能认识到如何更高效地识别、分析、评价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并给出适当的处理措施。

1.2.险管理实践

学习风险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因此,风险管理理论在石油、电力、工程建设、矿山和钢铁等典型高风险行业领域的实践应用,也应是该课程需要重点涉及的内容。在风险管理实践中,需要利用一些软件来实施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等环节,典型的风险管理软件模型有CRM模型、Riskit模型、SoftRisk模型等。同时,在风险管理实践部分,可以吸收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国外风险管理最新发展趋势。

1.3构建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取了13个普适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并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

2基于DEMATEL方法的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设置

2.1DEMATEL方法介绍

DEMATEL方法最早由美国学者Gabus和Fontel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该方法主要运用图论及矩阵论原理来进行系统因素分析,通过分析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直接影响关系,计算出每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及被影响度,从而计算出每个要素的中心度和原因度,然后判断要素之间关系的有无及其强弱程度。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将DEMENTEL方法应用到教育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因此,将DEMATEL方法应用到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要素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2结果分析

2.2.1影响度分析由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影响度计算结果,综合影响值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风险基础知识(A1)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内容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的影响程度较大,是风险管理课程整体内容框架的基础。在风险管理课程13个内容要素中,受其他内容要素影响程度最大的是风险管理的3种基本方法,即风险规避(A6)、损失控制(A7)和损失融资(A8),这表明只有在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和正确的风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并选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这也与风险管理实施的基本程序相符。

2.2.2原因度分析

原因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个内容要素之间的关联程度。若原因度指标大于0,则表明该要素与其他要素之间关联程度高,反之则关联程度低。在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中,原因要素有6个,按原因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风险基础知识(A1)、国内风险管理标准(A9)、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国外风险管理标准(A10)和风险识别与分析(A3),说明这些要素对其他内容要素影响度较大,应重点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而详细的阐述,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他部分知识。

2.2.3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反映了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在该门课程中的重要程度,图3中各内容要素从左到右表示该部分内容越来越重要。中心度排在前5位的内容要素有风险识别与分析(A3)、损失融资(A8)、风险应对(A5)、国际风险管理标准(A11)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A2),表明这些内容要素是贯穿风险管理课程的核心内容,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3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发展对策

本文根据对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的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并针对安全工程专业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今后的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1)若要构建规范、系统的适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课程本身的学科内涵,并结合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提出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培养方向和知识结构需求,合理规划和选择课程内容。

(2)风险管理课程内容安排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又要注意其与安全管理等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内容重叠;同时,应把授课的重点放在介绍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方法等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上,而以往的风险管理教材很少涉及到风险管理标准的内容,在这方面应加以完善。(3)须重视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和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应使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的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应对等基本内容,并能够较好地应用到各行业领域的风险管理中;同时,应增加风险管理软件模型、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等风险管理学科前沿方面的内容,以适应当前对安全工程专业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育要求。

4结论与建议

(1)风险管理课程内容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学,通过该课程教学应使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安全工程专业开设风险管理课程的高校数目还很少,该课程在全国各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均衡。

(2)构建了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课程内容结构体系,确定了风险和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管理程序及方法、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实践作为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为开发适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风险管理教材提供依据,也可为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设置提供参考。

(3)DEMATEL方法分析结果表明,风险管理基础知识、风险识别与分析和风险管理标准是所提取风险管理课程各内容要素中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都较高的内容要素,应在授课时重点介绍这些内容。

篇5

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家庭教育薄弱、学校规范系统创新安全教育缺失、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安全问题频发。高校应营造知识管理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家长应勤与学校沟通;学生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社会应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

[关键词]

知识管理;“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给无数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尤其是“失独”家庭,严重影响了高校稳定、社会和谐。这些事故的发生与大学生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均有密切关系。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已成为每位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KM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KM的内涵。

知识管理简称KM,主要是指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这种管理模式所强调的是主动收集信息,即作为管理的主体要广泛收集对决策有益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到平台上,让每个人都能接收,知识管理者利用收集来的信息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提出更加有效的策略来加强管理。[1]

(二)KM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

一是提高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多数都由于学生自身缺乏防范意识所造成,KM要求学生作为自身的安全管理者担负起重任,改变以往的思维模式,加大安全知识管理的力度,对安全信息进行提炼和积累,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意识,加强安全防范。二是提高高校学生安全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知识就是力量,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可充分运用KM模式加强对安全管理知识的学习,革新管理观念,并结合各院校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法,强化自身安全意识,进而引导高校学生重视安全问题,让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更加通畅,使学生安全得到保障。三是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传统的安全管理未能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及学生本人的积极性,故效果不显著。KM模式要求每位学生管理者和关系学生安全的成员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并对每位参与者的意见给予充分肯定,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让管理人员充分发挥潜能,促进KM模式在高校实施,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模式改革,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日益复杂。

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扩招,大学生数量激增,生源素质有所下降,再加上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各种文化、习俗、观念交织碰撞、相互渗透,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新媒体造谣生事,蛊惑、冲击大学生思想,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各种安全事件偶有发生,给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形成巨大考验。

(二)家庭教育薄弱,家校联系不紧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对其生活能力、思想品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涉及生存问题的教育反而不重视,[2]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多于教导,[3]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很多家长更是包办一切事务,不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安全防范能力严重不足,孩子进入大学后便容易引发各种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便演变成爆发式突发事件(如自杀、他杀事件)或者缓慢式的焦虑、自闭等心理问题。值得关注的是,鲜有家长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商讨学生教育问题,有的家长因为溺爱孩子,竟然质疑教师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导致家校信任危机。这些情况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学校规范、系统、创新的安全教育缺失。

面对新时期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学校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主阵地,都把安全工作作为日常性工作来抓。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只设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学生的行为,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未能使安全教育内容被大学生认同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所以安全隐患一直存在。[4]一些安全教育内容陈旧、方式老套,学校只是通过宣传减少传统安全隐患,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系统的安全教育和规范的安全技能培养锻炼,导致学生安全常识不足,实际应变和安全防范技能缺乏,尤其是碰到突发事件时容易惊慌失措。

(四)学生自身防范意识缺乏。

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频发,其中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所导致的,如搭乘黑车、财色被骗、误入传销组织等。如果大学生能通过学习了解相关常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这些不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KM模式

应用KM原理,笔者构建了学生学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注“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

(一)高校应营造KM氛围,创新学生安全管理思想和方法。

首先,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领导机制和相关制度法规,做到权责分明、层层负责,尤其是对学校专门的安全保卫人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对其制定严格的安全知识考核制度,影响其年终考核、个人晋升等切身利益,以此来督促其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其次,抓好安全教育教学,上好安全教育课。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指派专任教师(辅导员、法律专业教师、学校保卫人员、安全教育专家)分不同专题设置教学内容,课程修完后需通过闭卷考试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核。每学期针对不同年级召开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安全教育班会,专人负责强化学生的安全演练实践课、案例分析课、安全知识竞赛等,敦促学生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其三,创新安全教育方法,激发学生安全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新媒体(微信、微博、QQ等)作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阵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常识、法律知识、安全事故警示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板块,每天给学生播放安全教育常识、法制教育内容,在校园内设置开放的网络电视,专门播放法制频道或相关安全教育专题片,加强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安全管理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管理。其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防范演练等,使学生掌握安全防范实践技能,学会自我保护。

(二)家长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勤与学校沟通,引导学生加强安全防范。

家长作为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及安全状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及时发现孩子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处理;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学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形成家校安全教育的合力,共同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三)学生自身应加强安全知识学习,提高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安全教育的资源,包括安全教育课程,QQ、微信、微博的安全教育信息,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等,不断学习安全常识和法律知识,使家长、教师、社会讲的安全知识内化于心,自觉提高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安全防卫演练工作,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学习跆拳道等防身术,提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

(四)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管理,减少大学生安全隐患。

大学生大多虽已年满18岁,但其心智发展尚不成熟,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他们是社会应普遍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社会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安全,及时妥善处理各种大学生安全事件,真正服务好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执法部门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合作,整顿校园周边网吧、小摊贩以及住宿场所的治安环境,对出入校园、宿舍的人员严加盘查,减少学生发生事故的安全隐患。

作者:李馥利 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

本文利用KM原理探索了人文与技术兼备的“四位一体”大学生安全管理新模式,希望通过社会、家庭、学校、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大学生安全并顺利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郑文全译.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概念基础和研究课题[J].管理世界,2012,(05).

[2]赵崇峰.对高校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17).

篇6

【关键词】消防安全管理;消防监督管理;创新;法律制度

1引言

物质生活日渐丰富,居住环境趋于复杂、多样,频发的消防安全事故使得消防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消防安全管理方法在应对新社会、新生活产生的问题上存在诸多不足,必须不断创新消防安全管理理念及方法,创新消防安全监督管理模式才能有效杜绝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2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近些年我国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消防安全管理存在如下问题。(1)我国消防安全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时捉襟见肘。学校、居民住宅以及公司企业等虽配备了消防设备和器材,但不会及时更新和维护,当面对消防安全事故时,很可能延误救灾的最佳时间,造成损失。(2)社会整体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消防安全重在防范,消防事故之所以频频发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整体的消防意识薄弱。①政府的公共消防安全意识不足。政府处于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及监督的领导位置,需要加强公共消防安全的意识,以广大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为工作的出发点,不能单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走形式主义和投机主义,而弃公共消防安全于不顾。②公司企业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部分公司企业重效益轻安全,对待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意识薄弱,态度轻浮。a.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企业为缩减成本未配备具有消防安全资质的安全负责人,消防安全部门多为其他部门人员兼管,缺乏专业素养,管理水平低下,消防安全部门如同虚设。b.部分企业缺少消防安全管理系统,没有应急方案或措施,监督也不到位。对于安全检查,企业领导敷衍了事,没有榜样观念,同时对消防设备的更新和维护也疏忽大意。c.部分企业无视消防安全法规,生产中占用安全通道、破坏消防设备的现象屡禁不止。③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我国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对于火灾的引发原因、火灾的扑救以及自保方法知之甚少。公众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源于公众的侥幸心理及对消防安全事关人人的认知不足。另外,消防安全知识及消防安全法规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公众未意识到维护公共消防安全设施的责任义务。为杜绝火灾的发生,减少火灾中的人员伤害及财产损失,务必加强公众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公众的消防安全知识素养。(3)我国消防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建设上,我国仍有许多不足,在涵盖范围及标准方面需要逐步完善,并法德兼下以解决我国消防安全管理现状。

3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

3.1对区域进行分类监督管理

利用大数据将各区域按照居民居住环境复杂程度、企业生产规模及特点、火灾发生频率等进行分类,赋以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的权重绘制热力图,通过热力图直观反映出各区域火灾发生的概率。并根据不同区域发生火灾的可能性,配备相应的消防设备和消防安全警备人员,建立“重点突出、监管有序”的消防监督管理模式。针对区域的不同分类,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进行等级划分,书面化、标准化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建立一套可行的高效的消防监督管理体系。大数据在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对不同区域的消防安全综合评价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和合理性,公安消防机构可以根据实时数据形成消防安全形势分析报告,做出科学预判,防范于未然。

3.2公众化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消防安全事关人人,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人人有责。消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我国消防力量薄弱,如果仅仅依靠消防机构必然监管不足。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需要社会的支持,要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公众化消防监督管理模式。公众化消防监管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强公众的安全隐患意识,提高公众的消防知识水平。消防机构、公安部门、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居委会及消防志愿者要相互配合,将消防知识的传播融入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消防机构作为消防监管工作的主导者,对日常检查到的及其他部门或组织反馈的火灾隐患,应该及时以法律文书或以函的方式告知相关单位并要求其整改。消防设施检测机构在消防监管工作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检测机构定期对区域消防设施进行效能检测并及时将检测报告反馈给消防部门,同时告知相关单位存在的消防隐患,协助社会单位进行设施整改以清除安全隐患。居委会要充分利用职务之便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社会个体要配合各部门工作,加入消防监管的大军中,及时举报、反馈身边存在的消防隐患。

3.3网络化消防监督管理工作

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便捷。消防监管工作可以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消防监管平台,共享消防监管信息。消防监管的网络化告别了奔走相告的传统信息传递方式,消防监管的反馈信息会更具时效性,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会更顺利、更高效,同时,消防监管网络化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3.4完善法律法规

完善消防安全管理与消防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将消防法或其他相应法律法规纳入企业单位平日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责任中,与其他部门协同监督企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状况。比如某娱乐场所长期缺失消防安全管理,员工缺乏消防安全培训,防火巡查不到位,且消防设施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消防部门可联合工商部门、文化部门等视娱乐场所管理者整改态度对其给予年度检查不合格,到期不予办理执照,甚至是停业取缔的处罚。

4结语

城镇人口日益密集,消防安全越来越来重要,一旦疏忽就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消防管理工作,创新消防监督管理模式。政府机构需要完善与消防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和监督;社会团体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协助监管消防工作;个体要加强消防知识的学习,加入消防监管的队伍中。同时充分利用新技术创新消防监管模式,提高我国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从源头上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晓峰.消防安全管理现状与消防监督管理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96.

[2]杨边江.浅议物联网技术在消防监督管理中的应用———山东省消防维保监督系统的信息化监管[J].科技创新导报,2016,13(19):24~25.

篇7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大量传统业务被移植到信息平台。与此同时,各种信息安全威胁涌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信息安全成为信息化建设中日益重要的问题。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将在工作岗位中承担规划、建设、维护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1],具备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成为专业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国各高校设置信息安全相关专业和课程至今尚不足20年,而外界形势变化纷繁复杂,因此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目前,国内开设的相关课程、已出版的教材以及对该领域教学改革的探索,主要是面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2],针对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研究工作相对缺乏[3]。对于管理学院和商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来说,它们在培养目标和学生知识背景及需求上都具有特殊性,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信息安全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实践性、知识更新非常快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现出许多不足,迫切需要进一步变革。

一、信管专业信息安全课程体系规划

(一)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系统分析员和CIO等岗位的人才[1],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问题分析和方案规划的能力。因此,信管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某一项具体的安全技术,而是综合选择、使用和管理各种安全技术的能力。

(二)课程知识结构设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中要包含相对全面的技术体系介绍,同时强调管理能力培养,即如何完成相关组织、制度、人员管理,制订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根据以上设定的目标和计算机信息安全领域发展现状,面向信管专业学生的信息安全课程内容应该包括管理、技术和综合应用三大模块。管理模块包括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况、安全立法、行政管理、安全评估标准和安全审计等内容;技术模块应涵盖实体安全、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操作系统安全、病毒防护、网络安全、密码学、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等内容;综合应用模块包括信息安全方案的案例介绍和设计。

(三)实践环节设计信息安全学习重在实践,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本课程实践包括个人计算机安全和信息系统安全两部分。前者包括主流操作系统的安全设置方法、主流网络浏览器的安全设置方法、常见安全工具的使用方法、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方法等,保障个人计算机使用安全;后者通过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设计进行实际演练。

二、教学方法探索

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和更新快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的教学方式,以保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体系的综合性把握计算机信息安全课程涉及知识面很广,管理和技术模块中的各章节都可以形成独立的研究领域和教学课程,涉及知识量大。如何在计算机信息安全这门课程中融入这么多的内容,是教学安排时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课程内容应该更注重宏观和应用层面的介绍,使学生对各知识模块有一个完整的框架性认识,了解该领域的核心知识构成,能够基本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趋势,技术细节部分可作为兴趣引导和课后拓展模块。同时,对于其他专业课程中与本课程有交叉关联的内容,应有意识设计知识连接进行引导,使学生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安全领域。

(二)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安全理论和技术更新非常快,针对这个特点,要及时跟踪最新领域发展动态,审查教材内容,对讲授内容进行更新。除了教师对课程进行定期的时效性检查和内容更新外,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度,可设计相关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并分享,如针对某一热门研究专题,请学生课后收集最新资料,并在课堂上组织交流讨论。

(三)教学过程的动态管理课程动态管理是从课程开始到结束全程对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监控,及时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和辅导方式。同时,增加教学互动环节,增加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间的交流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学习支持的渠道。通过思想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激发学生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促使新思想的产生。

(四)课程成绩的细化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细化评价,是课程动态管理的辅助方法之一。作为一门极具生命力和时代性的课程,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重新设计外,考核方式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针对丰富的课程安排,应该加重平时考核部分的分数比例,如上机环节、课堂讨论交流、资料收集、实际案例问题解决等部分,都应配备相应的考核机制,并计入课程总成绩。同时,为及时检验教学效果,让学生动态把握调整课程学习状态和进度,可建立一套动态的课程考核信息共享机制。

三、应用效果分析

本项目提出的部分思想已在近三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中进行一些实验性实施,具体包括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资源开发等。整体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方面进步较为明显,课程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得到增强,成绩评价验证了这一效果,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提高;在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学生普遍能够有意识地把信息安全因素考虑到各种信息系统解决方案中。综合以上方面,本文所提出的课程改革设想是成功的,在下一步的推广应用中,还需要构建更加成熟的课程管理平台和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篇8

安全意识的树立要依靠宣传教育。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意识支配的。电力生产过程中常有这样的教训,往往工作一帆风顺的时候或环境良好状况下,越容易发生事故,其原因正是员工的思想麻痹,淡漠了应有的警惕性,安全意识减弱。许多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和调查结果反映出员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态度与事故发生机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及员工对安全重视则事故发生率就低,反之,事故发生率就高。要克服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员工摆正安全与生产的辩证关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这样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到实处。安全知识和技术的掌握要依靠宣传教育。良好的安全意识是进行安全生产的首要前提,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术也难免会发生事故。因为电力员工的岗位是不断变动更换的,使用的材料、设备、工具、工艺也会发生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安全知识和新技术的宣传教育,就难免发生事故。也就是说,即使电力员工已经从“要我安全”转变到“我要安全”的认识水平,有了良好的安全意识,也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使他们掌握安全知识和技术,从“我要安全”提高到“我会安全”,从而做到更主动地去控制事故的发生。安全管理的深入也要靠宣传教育。安全管理的效果如何,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人人都确实感到搞好安全生产是他们的切身利益所在,是与自己和家庭的幸福,与他人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大事,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员工们才会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参与安全管理。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宣传教育。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才能使安全生产的思想深入人心,才能唤起广大员工强烈的安全意识,这样安全管理工作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电力安全生产宣传工作的特点

长期性和艰巨性。劳动者的不断更替,电力员工心理、生理的不断变化,决定了安全宣传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贯穿于电力生产的全过程。警钟必须长鸣,什么时候放松了安全宣传教育,电力生产的安全状况就要被动,事故就有可能抬头。广泛性和实践性。在电力企业中,无论干部、员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人人都需要接受安全教育,都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是电力行业特殊性决定的。企业内任何一个人都有发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可能性,进行安全教育必须是全员的。安全教育的效果要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不学习不知道,不实际操作就不会,但知道了、理解了、不去用、不联系实际,也是白费力气。因此,电力安全教育决不能满足安全活动开展了几次、安规考了多少分、安全检查了多少次,关键要在掌握安全技能上下功夫。专业性和科学性。安全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有自己的基本理论,独特的内容和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方式、方法。安全教育的科学性也很突出,在安全教育的时间上、何时教育效果最好,都有规律。比如新人员入厂时、员工岗位变动时、季节变换时、逢年过节时、生产任务下达时、重大安全措施实施时;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应用时等。

安全宣传教育的内容

篇9

关键词:知识管理;安全管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引言

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并且对作业环境陌生,路桥勘测中各种危险、危害随时可能发生。作为公司,在整个工程中,应该从源头抓起,实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合理安排和协调各施工单位的作业。要实现项目的长期安全目标,就必须对安全管理进行持续改进。然而,目前项目安全管理的状况不尽人意,安全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有效、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项目管理人员忽视了对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知识的有效管理,导致安全管理知识的丢失; 项目安全管理文件的简单编撰导致了项目安全管理知识共享的低效; 项目安全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的难以编码导致了隐性知识的丢失等。因此,有必要对工程项目中安全管理中的有效方法、措施、经验、教训等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提炼,以便为后续管理提供支持,这就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方法。

二 知识与知识管理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士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指出人们正在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在这个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将发挥主要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彼得·德鲁克继续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这些专家根据来自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美国波士顿大学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H·达文波特在知识管理的工程实践和知管理系统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阶段理论和知识管理模型,是指导知识管理实践的主要理论。与此同时,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博士针对西方的管理人员和组织理论家片面强调技术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的观点提出了一些质疑,并系统地论述了关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利用知识创新的有效途径。进入到崭新的 2l 世纪初,瑞典企业家与企业分析家卡尔-爱立克·斯威比博士将对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引向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并相互比照的道路,他从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得出,要进一步强调隐性知识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个人知识的不可替代性。

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进入我国已经有一段较长的时期。然而,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既没有被广泛地接受认可,又没有被较好地实施。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的市场经营机制逐步完善,为了适应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一些建筑企业开始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及上市公司,从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向管理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认识到信息与知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为开展知识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知识管理,建筑企业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三 路桥勘测公司安全知识资源分析

在实施知识管理前,路桥企业就必须对本企业中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详尽的分析整理,以确定知识管理的对象和方法的选择。资源理论认为资源就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是资源理论分析问题的基本单位。企业的知识资源大致可以分成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企业的显性知识是企业拥有的以路桥理论、科学发明和工程技术等形式存在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非常方便地整理、存储以及管理显性知识。路桥产品、路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工法、生产工艺、以及企业拥有的资质和专利都是企业重要的显性知识资源。企业的隐性知识是指企业员工的创造性的知识,它们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主要是员工的专业技能、技巧、工作经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企业拥有大批的知识型员工,这些知识型员工是公司重要知识资源的拥有者、使用者、创造者以及发展者,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技术工程师等,他们都是企业最重要的隐性知识资源。即便是普通员工和基层施工作业人员在企业知识管理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同时企业内部拥有的对大量信息进行搜索、整理、加工、存储等相关的系统也是企业重要的隐性知识资源。

在安全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将有利于减少安全管理中形成的知识碎片,而且通过对凌乱知识的整理和积累,可以将以文字或语言形式保存的信息资源与人的头脑中的经验思维进行有机地结合,并将之运用于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从而保证安全管理目标的实现。

四 知识管理在路桥勘测公司安全管理持续改进中的运用分析

近年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推动作用与日俱增,随着科技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产品、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知识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作用日益突出。基于知识管理的路桥勘测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就是从获取的大量知识中发现支持安全管理的知识,进行项目安全计划的制定、项目安全计划的实施控制及项目安全计划的实施效果评价,创造出新知识,实现所有项目管理人员的知识共享,实现对工程安全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及个人知识、专家知识向组织知识的转化,实现安全管理持续改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一)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就是要将文档、数据等( 显性知识) 和存在于人脑的专家技能( 隐性知识) 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形式的知识。路桥公司安全管理中,知识获取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如电子文档资料、纸质文档资料、语音资料和数据等的搜集、分类和整合。企业的显性知识是相对容易获取的,较难获取的是企业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引进、人才引进、战略联盟等方式获取知识; 可以通过商业购买的方式获取其他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 可以通过获取技术的存储媒体( 如光盘、书本、网络、录像带等) 、软件等方式获取知识。其次,企业的知识小组可通过业务流程分析,确定企业急需的关键人才,并通过内训、招聘等方式弥补。最后,还可通过与其他外部利益组织组成虚拟企业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合作,尤其是加强与政府、银行、法律部门、业主的沟通,获取多方知识。

( 二) 知识传递

知识传递是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知识的传递,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为企业获得较大的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0

[关键词] 食堂; 卫生学; 调查; 浅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84-01

学校、幼儿园食堂的卫生状况与学生的学习质量、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存在爆发群体食物中毒的潜在因素。近年来,学生集体用餐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故及食源性疾病在国内外时有发生,我市也曾有类似的情况出现。为了更好地吸取教训,确保食品安全,给师生提供安全、卫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办法》等,我们于2011年9-10月与市教委等有关部门联合,对我市62所学校、幼儿园食堂,420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了监督检查。针对查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今后更有效地加强学校、幼儿园食堂的监督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市区范围内62所大、中专院校食堂,中、小学学校食堂及幼儿园食堂,420名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

1.2 调查内容 包括食品安全管理组织的建立健全、制度落实情况、餐饮食品安全卫生知识掌握情况、餐饮服务许可证及人员健康证持证情况、个人卫生及素质、环境卫生、经营场所卫生设施的配备及工艺流程、餐(饮)具消毒、保洁、食品留样、食品进货索证、台帐登记、食品贮藏等。

1.3 调查方法 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餐(饮)具消毒保洁效果:采用现场抽检采样;其它卫生情况:采用现场调查、走访询问、查验登记等。

1.4 判定标准 食品安全知识考核问卷:满分100分,80分及以上为良好,60分及以上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餐(饮)具采样评价标准:按《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GB14934-94执行。其它卫生情况:以《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为主,按良好、一般、差评判。

2 结果

2.1 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安全制度建立健全与基本安全卫生情况关系 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和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与食堂基本安全卫生情况有差异性(X2=6.1,P<0.05)。组织健全,制度落实到位的食堂,在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基本卫生设施配备及现场安全卫生状况等各方面相对较好,分工明确、管理到位。相反有8.06%的食堂基本卫生设施简陋,达不到发证要求,有6.67%的从业人员无健康合格证明上岗。领导重视不够,注重抓教育,忽视食品安全管理。有的食堂经营者构成复杂,任由承包者随意去做,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安全管理工作未能引起普遍重视。

2.2 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与现场卫生设施配备、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的关系 不同文化程度负责人、食品管理人员及食品从业人员与其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有显著性差异(X2=66.03,P<0.05)。文化程度越高其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较高,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标准了解程度也较高,并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与现场卫生设施配备齐全情况有差异性(X2=5.24,P<0.05)。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越高,卫生设施配备齐全率越高。现场卫生状况评为良好的食堂32户、一般22户、差8户,一般及以上占87.10%,差者占12.90%。在评为良好食堂中,负责人及管理人员高中及以上学历占85%,一般和差食堂中仅占55%。

2.3 负责人及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与经营场所卫生状况及餐(饮)具采样检测合格率的关系 负责人及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与经营场所卫生状况有差异性(X2=6.03,P<0.05)。问卷考核良好者144人,一般者216人,共占85.71%,其管理的食堂卫生状况普遍较好。问卷考核不及格者60人,占14.29%,其所在食堂大部分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一般食品安全知识,在工作中更谈不到应用。因而造成卫生设施短缺,无长期规划,过一天说一天,只追求经济效益,不愿在食品安全设施方面投资。

负责人及管理人员食品安全知识掌握程度与现场采样检测合格率有差异性(X2=6.8,P<0.05)。问卷考核良好者,其食堂所采餐(饮)具检测合格率相对较高。虽然经过各项专项整治,对餐饮业触动较大,但还有7所食堂餐饮具检测不合格,占11.29%。

2.4 执法部门 由于人员少,监督力量薄弱,给予的监督检查及技术指导少,监督频率低,执法力度不够。

3 讨论

3.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组织,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校长为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负总责。至上而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岗位责任制,责任到人,将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经常督导。

3.2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食品安全法律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常识,提高餐饮业食品生产经营者全员素质。对学校负责人、餐饮食品生产经营管理人员、餐饮食品从业人员分别给予不少于20学时、50学时及15学时的法律、法规及一般食品安全知识的集中培训。对经过初训已在职的餐饮食品生产经营人员两年必须复训一次,应因材施教,不同程度的人员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

3.3 增加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性设施建设 呼吁各级政府,应把改善学校食堂公共卫生设施和卫生状况的经费,纳入教育经费正常计划之中,并保证实施到位。学校应尽力所能及,积极完善必要的基础卫生安全设施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对老校舍进行新建、改建、扩建,以适应教育事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4 加强监督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监督执法力度 餐饮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要履行自己的职责,行使对学校食堂的监督职权。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监督队伍自身的建设,尽快完成过渡和整合,加强监督力量。注重监督队伍的培训和考核工作,提高监督员的执法水平、执法技能和业务素质。突出重点,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提高监督覆盖率及监督频次。

参考文献

[1] 翟翔天,王洪杰.《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在卫生执法监督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3):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