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学习兴趣在促进学生智慧中起着重大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是提高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前提。

一、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必须将小学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让数学学习生活化,让日常生活数学化。如何让小学数学学习生活化呢?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小学数学学习绝对不是在做无用功,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运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绝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机械的“做题”。要做到这点,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为考试而教的做法,要将小学数学的概念、公式以及小学数学的一切问题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和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生活的历练与经验来理解学习小学数学。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现实的问题,让学生学会尽量运用小学数学知识以及小学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并加以解决。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本人设计了以下程序:① 让学生通过实物直观认识表面积的含义;② 出示例1:做一个长9厘米,宽7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③引导学生读题,理解求至少要多少硬纸板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④分组讨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⑤ 交流汇报。

我们在学生分组讨论中就可以发现有的小组直接根据表面积的含义,逐一求出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有的小组根据长方体相对的面积相等的特征,分别求出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再把三者加起来乘以2。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一方面让各组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全体同学通过分析、比较、选取出最佳的解题方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并从中找出最佳解题思路,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二、课堂教学实效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让课程教学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充分了解农村学生的特点有效教学在农村学校里,很多老师发现明明准备很充分的一堂课,上起来也觉得得心应手,实际效果却不是很好。学生应该能理解的却理解得不透彻,应该能掌握的却丢三落四。老师的预想与学生的收获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这就是农村教学常有的一种怪异现象。根本原因在于老师未能充分了解农村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思维能力,以自己的主观臆测来安排教学所达到的结果。

农村学生见识面窄、视野不开阔、小学生本身主观能动性不强,课堂学习依赖性比较高。小学数学老师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小学数学老师如果以自身的经验或者站在城市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结果就会导致这种教学预想与结果不成比例的现象出现。

2.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有效教学传统教育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预设性教学。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备课的时候,把一切可能遇到的情况充分考虑到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切按照备课时候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教学,按部就班,环环相扣,如舞台演出一样,一切按照剧本来进行,决不允许节外生枝,更不容许旁逸斜出。这种课堂看起来精准到位,实际上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为就在这种严密死板的教学安排下,许多闪耀的思想火花被浇灭,许多可贵的奇思妙想被忽视。新课程改革一样要求老师必须备好课,安排好教学过程,上课的时候按照一定的教学思路来安排教学进程。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一名具有创新观念的教育工作者,在预设性的课堂教学中,允许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老师不一致,或是与自己的教学安排有出入的时候,老师应当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对待学生的发现,即使最后证明学生的想法有问题,课堂上也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质疑,灵活安排课堂教学进程,绝不因为学生意外的打扰与自己教学的预先安排有冲突而扼杀任何一个有意义的创见。因此,我们农村小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更不能带着不应有的先人为主的观念忽视农村学生在课堂上闪耀出来的思想火花。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教学方法

自2003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推进了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也是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蓬勃发展的开端。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计算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计算教学,而且整个教学体系是以计算教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才能真正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全面发展。

1.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忽视计算教学的思维含量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启蒙的过程,尤其是在计算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学思维解决与处理问题,这才是计算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与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影响,造成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含量,并没有有意识地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能力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1.2过分强调算理和算法的多样化而忽视计算的准确性

由于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竞争等方面的综合因素,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算、速算方法层出不穷,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这毕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教学,也不是传统的数学思维方式,因此对小学生科学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注重和强调算理与算法的多样化,并不追求计算的正确性,这是教学的一个弊端。

1.3重视问题而轻视计算教学

现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不能做到将计算教学与数学学习进行有机而科学的结合,相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这两个教学目标区别对待。一些数学教师往往过分注重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计算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他们认为计算是一个很简单的环节,根本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显然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2.促进我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具体措施

2.1加强数学思维在计算教学中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计算教学过程中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该不断地植入相应的数学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计算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而且形成数学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计算的来龙去脉。

例如,学习“2250÷125”,由于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这就是归纳总结思维的具体体现。

2.2重视计算的准确性

计算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方式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可以更简单快捷地进行相应的计算,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准确性是计算的重中之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一学生列竖式计算24×3等于92。这时教师不要立即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追问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果的,然后帮助学生找出出错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避免错误,最终获得正确的计算结果,这才是计算教学的根本目标。

2.3增强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意识

现阶段,我国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将过多的精力与时间放在计算教学方面。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国计算教学始终处于相对较落后的阶段,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增强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意识。教师应该拿出足够的课时对学生进行计算教学与计算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教学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大,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小学数学计算进行深刻的剖析与理解,应用正确的方式与方法推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不断进步,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小学数学;探究;美感

体验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体验学习是指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态度。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状态,缺少主体体验,其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要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知识。

一、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特点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体验学习的本质。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态度等,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经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就是以学生的这些个体经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更是使学生整个精神世界发生变化的过程。

(二)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目标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需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反复练习即可。而体验学习强调学习者的积极主动参与,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没有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就不能产生任何体验,更谈不上学习过程的有效完成。

(三)以学生的全身心参与为核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来说,教师指令性的、没有思考空间的各种操作活动并不是体验,而仅仅是模仿性的机械操作而已。数学课堂上除了看、摸、摆、拼、折、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之外,还需要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同时也有愉悦、兴奋、伤感等情感活动的参与。

(四)以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为条件

美国数学家格朗认为,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要通过参加多样化的活动,在主动建构中去真正理解结论。小组合作能使学生与同伴和教师交流分享经验,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再创造。

二、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渗透体验学习的思想,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笔者认为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联系实际,体验数学的应用

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变得生动有趣,容易接受。例如教学“认识钟面”时,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回家后每人设计制作一个“钟面”,有不会制作的地方可以请家长帮助。学生在亲手制作的过程中增加了对钟面的感性认识,学到了很多知识。学生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教师在正式上钟面这一课时,原本比较难讲授的内容就会变得容易。学生学起来也有兴致而且轻松。

(二)学会探究,体验问题的解决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且灵活运用。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尽量对学生少一些干预,少做过多、过细的知识铺垫,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知识。

例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后,可向学生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将圆切割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已知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8厘米,让学生求圆的面积。学生初一看,似乎无法解答,但只要探究下这个拼图的过程,就会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之和正好是圆周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仅仅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多出两条半径,所以一条半径的长度是4厘米,至此,求圆面积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合作交流,体验思路的形成

高质量的体验学习应该是建立在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基础上。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获得预想不到的体验和出现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可举1/8、11/20、17/25等能化成有限小数的例子,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经过思考后有学生回答:“可能与分子有关,因为1/2、1/5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有学生反驳:“1/3、1/9的分子同样是1,怎么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学生说:“如果用4或5作分母,分子无论是什么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我猜想可能与分母有关。”这时,老师引导:“你们观察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它们有何特征呢?”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只要分母是2或5的倍数的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如7/30的分母也是2和5的倍数,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30还含有约数3,所以我猜想一个分数的分母有约数3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只含有约数2或5,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辩,在体验中学习数学,能很好地锻炼思维能力。

(四)学以致用,体验数学的价值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在切身体验中感觉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的数学”,不但能巩固知识,还能激发起学好数学的欲望。

例如,在学生认识人民币及其简单计算后,可以设计“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引导学生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在购物中算账、付钱、找零等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我买了一只钢笔,价钱是4元,给他10元,找了我6元。”“我喜欢那个书包的价钱是18元,我只有10元,还差8元。”“我想买5本练习本和2块橡皮,共5元,我只有3元。还差2元。”这说明学生真正投入情境之中,通过主动探索研究,学到了自己需要的数学,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五)实践操作,体验学习的方法

强化操作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建构知识。

例如,在教授“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给学生布置作业:用8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堆成一个较大的长方体,有几种堆法?所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很困难,如果亲自动手做一做,就不难发现,无论怎么堆,所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都是8立方厘米,而表面积则会各有不同。学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亲历探索,体验更深,其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学生对很多数学方法的理解,往往不是通过老师反复阐述,而是通过亲身体验,从“做数学”的活动中感悟到的。

(六)学会欣赏,体验数学的美感

小学数学教材中处处弥漫着美,尤其是几何图形,无一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的奇异之美,既体现在内容上,又体现在解题思路上,奇妙构思,妙不可言。数学概念的关系体现数学的奇异之美。例如,古埃及金字塔的底边边长与金字塔高度都是相同的,但在人们眼中所看到的金字塔却是大小不一,数学导致的视觉幻象产生奇异的美感,惹得人们不停地深入探究。在数学的解题思路上,奇异之美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题目的正确答案虽说是一致的,但获取正确答案的方法却不是唯一的,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再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长5分米,宽3分米,高3.5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计算,长方体鱼缸上表面没有玻璃,不用计算这面的面积,需计算的就是四个侧表面面积外加一个底面面积;另一种思路是减法计算,先求出一个大小与长方体鱼缸一致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再减去上表面面积,剩下的就是所求总面积。不要小看这两种数学思路,其实它们反映的是两大类解题方法,充分彰显了数学解题的奇异之美。

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对数学之美的探索和求证,会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强大的动机和欲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探求长方体不同角度的图形直观形态,光靠想象,实在过于抽象,若是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后,再从不同角度观察就相对简单多了。所以小学生体验数学创造之美的过程也就是他们的学习数学、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不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通过原有经验的探索基础上对新事物的客观认识。而在学生学习过程抓住机会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具有移情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从而促进探索数学的奥秘。

总而言之,体验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努力强化体验意识,以学生的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平.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体验学习[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5).

篇4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因为数学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熟练地掌握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内容,并将知识点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对数学知识点进行记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注定不能取得好的成效,他们在面对新的数学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足够重视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培养,解决这一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二、小学数学思维在教学中的体现

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过程、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首先,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数学的教学过程已经不仅仅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然后再利用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如果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让学生养成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利用“死记硬背”学习数学知识。其次,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判断上。数学的发展过程本来就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发展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教师课堂中讲述的知识点和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及时提出质疑,然后及时解决问题。再次,数学的思维能力还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综合能力融合各个知识内容,然后再加入自己的思维意识去推理解决问题,因此,综合能力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在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新课程改革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且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方法。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此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好奇心转变成学习中的求知欲,主动进行数学内容的学习,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内角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学生告知自己的两个角的度数推算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以此让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老师能够准确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产生了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在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意识。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培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某一数学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内容,尽量以引导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最小公倍数中,除了各自特优的质因数之外还要找到共有的质因数呢?在过去的学习中,该知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自己主动找到答案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3.注重知识点的联系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提问教学策略;主动型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10-01

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数学课的培养的不仅仅是一般的数学知识,更是对于学生的一种思维模式的塑造。因而从这方面来说,数学课在策略方面的引导可以说是非常的有必要的。而且,随着教育改革的到来也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状况,对于教学模式和方法做出相应的思考。应当说提问教学策略这种东西并非凭空而来,已经是有了很长时间基础的存在,因而对于其作用的发挥也不必质疑,更需要仔细的思考能够创造发挥作用的环境,来保证是否做到将提问教学策略真正的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

一、小学教育改革的背景

教育改革的背景可以说是比较明显的存在,由于现阶段教育本身的发展给其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由于对于长期比较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弊端而试图进行修正,因而对于教育模式和方法试图进行全面的修改。应当说教育改革本身是典型的全面性的变更,对于任何一个阶段来说都是如此,而其所有部分都需要按照素质教育进一步落实的状况来进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都可以说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事件。

而对于小学的教学来说可以认为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由于小学教育本身是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学习习惯和模式都没有形成,是需要学校教育来进行培养的,因而对于他们来说改变教育模式和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论可以说是比较容易的。小学生并没有学习方面的惯性,再加上很多模式都在形成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因而通过提问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有效的促进他们对于主动学习方式的认同,也能够带动学生本身对于学习方法的习惯养成。因而不得不承认这个时间段内应当花更多的功夫在塑造,而不是灌输方面,这也可以认为是新旧教学模式的理念方面的重要区别。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意义

1、针对思维完善的培养

应当说提问式教学策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思辨的重视,通过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一步一步的去对于结果的思考的过程。应当说这个思考的过程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不仅仅是学习,在生活中实际上都需要对于这个思辨的过程有一个了解,才能够真正地对于事情又比较深刻的认识。

对于小学生本身来说,自身的思维能力还没有塑造好,而且思维习惯方面的模仿痕迹还比较重,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去形成和受到引导,并且对于思考的过程的重视程度进一步超过结果。由于这样的思维过程是主动的去分析并且寻求解决,可以说是对于数学学习中最为可靠的方式,更是对于将来对问题的分析和探究的必要方式。因而对于没有完全形成惯性的小学生来说,可以认为思维完整的培育,是其最重要的价值。

2、针对学习方式的塑造

而学习方式的塑造可以说也能成为其关键性的价值,由于学习方式跌影响也可以说是深远性的,主动的学习与自身根据引导进行一步步的探索,相对于仅仅知道结果的被动灌输来说,自然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小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偏低,而且感性认识更强,因而对于其知识的传授更需要注重自主性。因此,提问教学策略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能够更好地完善的传授学习的方法,并且引导学生去完成整个思考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也可以认为必然的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良,并且更加重视引导的价值。

三、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方法

1、注重实际的结合,把握问题本身的引导程度

问题与实际结合可以说是相对直观的方式,而且相对于小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强的特性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针对性。而问题本身的启发性也是提问教学的前提之一,本身的价值更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够保证对于效果的发挥。

对于数学课的提问教学,可以稍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十进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于十位数字对于学生提问,并且通过对于逢十进位的道理进行启发来对于两位数本身的构成进行说明。询问可以以最简单的方式:13中的1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可以对于学生的理论思维有一定的阐发,也能够保证其自主思考以及问政的分析过程[2]。

2、更多的进行鼓励并且进一步引导探究,以完善问题的价值

对于提问式教学来说,也不可能仅仅是在进行提问之后就能够完全的达到目的,在学生进行回答的时候,也需要教师对于其回答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比照和评价。在这个时候就应当尽量的避免正确和错误的简单论断,而应当尽量的去分析其中分析过程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尽可能的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完善问题,这样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来说,以及对于数学本身的探讨而言,都可以说更为有效。

因此,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更需要对于教学方式进行注重,肯定了方法上面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和鼓励教学模式的实践。

参考文献:

篇6

1.因材施教

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是客观存在且基本保持不变的。数学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学生间的智力差异,而应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九年义务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学好必备的一些数学知识,但应试往往采取淘汰制,面向少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因此是否面向每个学生是区别素质与应试的分水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学习的机会,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呢?首先制订目标要因人而异,不求“齐步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其次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既要使差生“吃饱”,又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他们不断进取。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

2.实施创新教育

培育创新意识,就是对与创新有用的信息及创造活动、方法、过程本身的综合觉察与认识,也可以理解为想去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就是创新的欲望。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得出新方法、新知识、新规律,就是创新表现。

实施创新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多角度联想,多层次猜想,鼓励不同的解题策略,然后验证得到正确结果和最佳答案。在数学解题中不仅要正确,还要合理。在教学中要注意“扩散思维”,引导学生解答一些答案不适唯一的问题,培养探索与思考的习惯。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想象,是建立在已有的事实经验基础上,运用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一种假定,是一种合理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

3.落实面向全体

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实质。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学观念,以人为本,还学生学习主置。为此,数学教学应解决好几个问题:一是切实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关系。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每个教学环节、手段、方法要切实建立在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基础上;二是切实改革“以讲代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真正从“教师什么都讲清楚,学生什么都听清楚”这种不正常的关系中跳出来,大胆引导和放手让学生通过主动去感知和领悟知识,促进学生“自主化”学习;三是切实改变“以少代全,忽视一片”的现象,既重视“个性发展”又注重“全体积极参与”。 要面向全体学生,就要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机会。尤其是中、慢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学习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减轻心理压力,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扭转在“应试教育”下“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现象。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作用,全面、科学地进行评价,将极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此外,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比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并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全体学生中的地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小学生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素质教育的评价内容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其次,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第三,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最后,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多采用指导性、鼓励性的评语,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自我评价.增进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加强学法指导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措施

G623.5

“应用题”是传统数学教材中的经典板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的称谓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要切实“解决问题”就需要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表象。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剖析、探索,从而建立新的认知机构。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一)问题呈现形式单一,结构封闭

教材的编者已经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智力水平。如在低年级中问题呈现形式一般是通过图画或表格,然而来到中高年级时往往是通过文字叙述完成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需要教师画图表示。因为生冷的文字不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此外,在应用题的呈现中要求条件充足,且答案唯一。这是应用题结构单一的表现,容易让小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思维定式。

(二)问题呈现远离生活,脱离实际

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而解决问题教学中更多的内容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传统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与解题能力的培养,从原教材中可以发现很多内容是学生不熟悉的。这些脱离学生生活的内容不利于学生思维记忆的唤起,因此我们呼吁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周期应该更短一些。这样,有利于让小学数学教学紧扣时展的步伐。

(三)仅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缺少系统

小学数学在解决问题教学注重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这是小学数学教学取得的优异成绩。但是,在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没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应该深入地研究系统的思维领域。解决问题需要各种思维能力的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思维能力不完全就是逻辑思维能力,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问题类型化呈现严重,无法迁移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分类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对于问题的解决,我们通常通过典型的例题来引导学生解决同一类问题。也就是问题划分成几种典型的类型,然后寻找每种类型问题的解决办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就背数学公式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关系式。这样,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是去分析具体的问题,而是去找公式套用。从知识迁移的角度来说,这不利于形成迁移能力。

二、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优化措施

(一)准确把握教材,构建认知体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层次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材的设计分布也是按一定的规律的。教师在教学时,对于教材需要准确把握,懂得前后联系,将书本内容串联起来。而且如今教材中也有所改变,有些内容不再作为单独的概念性知识,而是将其融入相关的大章节之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过去的教材中只是把平均数作为概念进行讲述。学生们在理解平均数时,就是总和除以个数。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没有真正的认识,对平均数的数学意义理解不够充分。例如用这道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有一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有2米,最矮的一个人是1.9米,但是他得分却不低,他最近5场得分分别为21、19、20、22、17,请计算出他平均得分是多少,并且谈谈平均数说明了什么,又说明不了什么?”先让学生考虑平均数代表了什么?平均数能说明所有人、事物的情况吗?最后,教师再结合统计章节知识,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二)继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教法

对于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部分应当继承,比如有些应用题是图形类应用题,那么在教学时,教师都会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通过分析图形找出解题思路。这种方法能够提升解题概率,应当积极继承。又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互相解答的教学模式。因为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用来作为数学模型,设置数学题目,出题难度较小。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题目,以小组为单位,互换题目进行解答。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运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以生活中的买物品为例子,设计一道相关应用题。会画画的学生可以自己画人物,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投影一些图形类应用题,让学生由“形”转变为“数”,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

(三)重视知识获取,注重思维过程

一个小小的知识点是数学家细心观察后,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结论并反复推敲,最终定义出逻辑上严谨的概念。结论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可能会有所混淆,还有可能对知识点只是有了暂时的理解。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就需要了解其获取过程。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对厘米和分米的理解可能较为困难,一平方分米与一平方厘米之间差多少呢?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平方厘米的小纸片若干,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拼凑出一平方分米纸片。学生在拼接后,更能体会到平方厘米与平方分米的具体大小。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结论、概念,加深知识的熟悉度,运用知识时会更加灵活。

(四)辅助解题手段,巧妙运用方法

问题的答案也许只有一种,但是方法却可能有许多种。有些问题从一个角度来理解,可能会非常复杂,想不出解决的方法,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是非常简单的,因此思维角度的转化非常关键。例如:小刚和小明周末约定出去玩,但忘了去谁家,两人同一时间在各自家中出发。已知小刚的步行速度是15 Km/h,小明速度是13 Km/h。假设小明与小刚家中间位置A,小明在离A点3Km的地方与小刚相遇,那么他们两家之间相距多少米?有些学生看到题目第一反应就是题目中的信息太少,关于距离只有一个3Km。但是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小刚速度比小张快,因此小刚多走了3×2Km,因为他们行走花的时间是3小时,所以得出两地距离=(15+13)×3=84(Km)。

结束语:总之,教师应当从教材入手,联系前后知识点,注重知识之间存在的联系,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在具体章节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传统解决问题方法中,优良的部分应当保留下来,并且结合其他辅助解题方法,拓宽解题思路。解决问题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还能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教学方式;教育方法;课堂活动

数学教学是一门有着严谨的知识理论,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想象力丰富的学问,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队伍应用题解答是他们培养数学思维的好方法,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好。这样才可以真正地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锻炼他们的教学思考能力。

一、让教学方式多样化

教师在教授小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答过程中一定要有耐心,由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问题能力的不足,因此我们要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小学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总会碰到应用题这个概念,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们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利用我们的多媒体对问题进行细化,利用数字和图表的方式让数学问题变得一目了然,培养学生的思考问题方式,在对应用题进行逐步考虑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兴趣,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改变教育方法

在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就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课堂的演练等,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应该改变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改善教育的格局。站在学生的立场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交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探究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150-01

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有许多的人开始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发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许多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被动的、单一的,使学生容易丧失主动性和探索未来世界的热情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数学教师缺乏对于数学知识的全面探究,对于数学知识的研究没有创新精神,所以,依据实践表明,全面构建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行的重要基础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构建主义理论、问题解决理论以及再创造教学理论。

(一)构建主义理论

小学数学的构建主义理论是用来说明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接受的学习,而是主动的求索的过程,基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以主动的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同时,还要掌握知识的产生过程,这是构建主义理论的具体体现。小学数学是十分枯燥且抽象的,要想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学会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际操作,然后进行交流总结,学过知识后进行深刻反思,提高数学思维以及数学理解能力的提高,进而更好的使学生学会数学知识[2]。

(二)问题解决理论

问题解决理论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提倡数学发现、创新过程,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再创造教学理论

再创造教学理论是指,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再创造过程,运用学会的知识来充分解释新知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数学观察、总结类比之后,再进行相应的再创造以及再发现[3]。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有着支配和制约的作用。如果学生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和交流时,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探索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探究能力,进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所提高。换句话来说,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具体采取的教学措施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后,进行探究式学习,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要创设问题情境,然后设立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是为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全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提出的心理刺激。但是,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度。一旦学生对于问题产生兴趣,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问题的研究方向,提高数学思维[4]。

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生活化、故事化、具体化。以五年级《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例,首先教师给学生一道题,让学生自主的去解决,尝试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进而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你可以提出多少种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公式?)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20×40+30×40+30×20)×2

(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20×40×2+30×40×2+30×20×2

长×宽×2+长×高×2+宽×高×2

(二)设立数学模型用于教学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遇到问题之后,要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中概括抽象的、有逻辑性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可以深刻的理解知识,所以,建立数学探究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四、实际实施过程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动机和情感,可以保证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活动,通过亲身的经历和探究总结,使学生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渐养成探索未知世界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反应了当前时代的特征,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使学生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又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引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作为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教师要做好引导的作用,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从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文贵.论小学数学教师素质与专业发展的方向[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2(01):99-102.

[2]李晓梅.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06):132-145.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生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1-0056-01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教育心理学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从以前的学习中迁移而来的。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称正迁移,反之,起阻碍作用的称负迁移。先前学习对后来学习产生影响,称顺向迁移,反之,称逆向迁移。

数学知识是一个环环相扣,网状的知识结构,如一环不“牢”,则环环不扣。如找不到各类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就会影响数学知识的掌握,使后续知识无法进行,或者一知半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好学生的迁移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

一、重视学生的认知结构,开发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小学数学教学论认为,原有的知识结构,即学生掌握的数学内容,是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头脑中对数学知识认知,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知识往往是有缺陷的,不完备的,系统性也比较差。“温故而知新”,教师应通过课前诊断性评价等各种反馈手段,尽可能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并依据新的学习内容,充分挖掘新旧知识之间的联接点,从而促进学生的正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注重归纳,及时总结,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

数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以例题、练习、知识点、复习为单元,具有较强的顺序性、练习性、逻辑性和总结性,但从整体来看,每一单元仅是以讲清某些知识点为基本框架。而作为学生,对知识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应必须是灵活的、全面的、系统的、网络化的。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注意前后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并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认知结构网络化和系统化,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三、运用比较、分析,增强近似概念的可辨性

数学学科中,表面上相似,但有差异性的概念很多,如:“质数”“互质数”、“约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约分”“通分”等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如果辨别不清楚,常常会望文生义,混淆不清。因此在学习一些新概念和原理时,教师要仔细分析旧知识,看是否与新概念或原理有相似之处。如果有相似之处,则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些新旧概念进行比较,使学生在辨别的情景中得以展开,以促进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巩固。

四、加强相关知识之间的引导,重视新旧知识之

间的衔接和转换,促使顺向迁移的形成

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较强,抽象逻辑思维较弱,因此儿童分析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只限于表象,不会透过表象深入的研究事物的内在联系。数学属于抽象逻辑思维,从数学知识结构来分析,数学中很多知识和概念,表象上看起来并不相干,但是深入的分析,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和乘法”、“乘法和除法”、“加法和减法”、“分数和小数”、“分数和除法”等。教师要通过复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再通过知识之间的衔接点和转换点,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促使学生形成顺向迁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五、注重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

思想迁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儿童的思想决定着儿童的行为和习惯,儿童思想的好坏决定着儿童行为习惯的好坏。数学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儿童的思想教育,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儿童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个环环相扣,网状的知识结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环脱节,使后续知识无法进行,就会影响到整个数学的学习,如:分数的性质没有弄懂,就很难掌握分数的约分和通分。如果先前的知识模糊不清,就很难弄懂后面所学的知识,长此以往,就会打击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教学四年级数学知识,让学生回顾三年级的数学知识,让他们找三、四年级的哪些数学知识之间有联系?是怎样的联系?教师再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此以往,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促使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迁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六、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渗透,提高

学科之间的迁移能力

前已叙述,只有拥有稳定的、可变的、灵活的、系统的已学知识,才能实现学习的迁移,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