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培训创新;员工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胡静(1962-),女,浙江杭州人,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综合管理部综合主管,政工师。(浙江 杭州 310015)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03-02
浙江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浙江公司培训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及浙江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2012年3月初配合浙江省电力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开展全员培训,实现了培训全覆盖、考试人人过关的目标,为浙江省电力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公司”)首批通过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综合验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提供新理念宣贯、新体系学习、新知识培训的有效培训之路,彰显了培训工作的积极作用。
一、深化认识,强化培训保障
2012年初,经国家电网公司批复同意,浙江公司全面展开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作为公司核心培训单位,服务省公司、服务电网企业、服务员工队伍建设是浙江公司培训中心的一贯宗旨。该中心深刻认识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培训教育积累、培训设施、培训师资等方面的优势,在浙江公司的指导和支持下,集中全力,积极做好“三集五大”培训各项准备,做到层层有保障、稳步推进“三集五大”培训工作的开展。
1.政治保障,凝心聚力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启动伊始,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即同步开展了以“三集五大”建设重要意义、目标内容、实施策略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宣传。通过内部网站、宣传橱窗、信息简报等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定期召开月度例会、专题例会,部署“三集五大”建设任务;组织干部员工开展专题学习和讨论,了解和分析员工思想动态,使员工充分认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培训工作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等,确保上下同心、思想一致,全面提升培训中心员工对体系建设的认同感,将政治保障优势转化成推动“三集五大”培训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的强大力量。
2.队伍保障,抓住重点
为完成“三集五大”各项培训任务,浙江公司培训中心迅速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负责人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培训教学、培训研究、培训管理、后勤保障、安全稳定等工作保障小组,重点保证“三集五大”培训工作,组成了一支由各专业骨干力量组成的培训教学、培训项目研发及培训管理队伍,强化“三集五大”培训队伍保障。
3.管理保障,提升效率
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全面加强“三集五大”培训项目管理、培训过程管理及培训团队管理。在浙江公司人力资源部及专业部室的指导下,该中心深入调研,精心编制培训方案,确保通过培训方案的实施使各类人员的素质满足新体系下的要求,使员工在思想准备、新工作流程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等方面达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在“三集五大”培训实施过程中,该中心适时了解培训学员对培训情况的反馈,每周统计各地市局培训情况及培训考核情况并反馈给省公司人力资源部;不断优化培训团队及后勤服务等工作,使各项培训管理工作适应“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为“三集五大”培训工作提供规范的管理保障。
二、注重实效,开展针对性培训
为配合“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2月28日浙江公司对“三集五大”培训工作作出部署,明确了各阶段培训任务和安排,提出“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人人过关”的要求。浙江公司培训中心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进程,分别开展了总体宣贯、标准化体系宣贯、专业化培训及岗位适应性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员保障。
1.录制培训课件
“三集五大”建设总体宣贯、标准化体系宣贯、专业化培训前,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安排好培训课件录制工作。为确保课件录制质量和效果,该中心精心布置培训课件录制环境,配备精干技术力量,创新运用科技手段,经过连续半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三集五大”总体宣贯培训20个视频培训课件的录制、编辑等系列工作,还完成了“三集五大”专业化、标准化宣贯42个培训课件的录制,并将录制好的培训课件上传到浙江公司网络培训平台,提供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支持,同时向各单位配发视频光盘,为集中宣贯培训及各单位组织培训准备好视频播放等课件。
2.启动总体宣贯培训
3月5日,浙江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总体宣贯培训分别在培训中心本部及富春江分中心启动。该阶段培训共开设培训课程20门,涵盖了“三集五大”总体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和保障方案等内容,覆盖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包括“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概况、“五大”体系建设总体方案、“五大”体系建设方案、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方案、信息通信支撑系统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方案、统一企业文化建设方案、政治保障方案等。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培训分级分层开展,受培人员根据岗位分级在培训中心及各单位统一观看由浙江公司相关部室负责人主讲的视频录像。
至3月底,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共举办了9期“三集五大”体系总体宣贯培训集中培训,省公司本部各部门负责人、地市局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县局党政主要负责人及公司本部人员参加培训。省公司系统其他人员则通过网络学习或班组播放课件的方式参加学习。共有37000多人参加了培训和网上考试,参考率达99.3%,考试合格率达100%,基本实现了全员学习、人人过关的目标。“三集五大”体系宣贯培训期间,浙江公司网络培训平台总访问量达到41万余人次。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和班组学习的结合实现了“三集五大”体系总体宣贯培训的全覆盖。
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浙江公司全体员工进一步明确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构架、运作模式、总体实施进程和工作要求,进一步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有利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推进。
3.推进标准体系宣贯
为深入开展标准体系宣贯,在浙江公司人力资源部的组织下,该中心培训师到公司有关职能部室和杭州市电力局等部门、单位开展调研,了解培训需求,为“三集五大”标准化宣贯培训等做好准备。
7月下旬,浙江公司培训中心举办了标准化骨干人员培训。浙江公司本部各部门(中心)、各直属单位、各地市局标准化专兼职人员参加了集中培训。35000余人参加了培训考试,全部过关。
“三集五大”标准化培训工作的开展为全面推动浙江公司“三集五大”标准体系贯彻落实、提高公司员工执行标准的意识和能力、及时掌握“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新活动、新内容和新要求及保障“三集五大”标准体系高效运行夯实了基础。
4.开展专业化培训及岗位适应性培训
“三集五大”建设专业化培训是在总体宣贯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公司“三集五大”建设进程而开展。
从4月中旬至7月底,面向“五大”体系所覆盖岗位群的相关人员和“三集”专业管理人员,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共开展了“大建设”、“大规划”、“大运行”、“大检修”及“大营销”专业化培训54期。培训内容主要为专业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基本要求等。2300多位各专业管理和技术骨干参加了集中培训。
随着“三集五大”建设工作的推进,调整到新岗位人员的专项岗位适应性培训也随即开展。浙江公司培训中心重点调研新成立单位的培训需求,深入开展“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化岗位适应性培训和转岗培训:针对“大运行”岗位适应性培训,开展了地调监控员岗位取证培训、220千伏变电运行值长岗位复证培训(调度业务)、省调500千伏集中监控运行人员培训;针对“大检修”岗位适应性培训,开展了省检修分公司运维站人员检修技能培训和取证培训等;针对“大营销”岗位适应性培训,开展了集抄、集收模式应用专项培训、大客户经理培训、台区经理培训、计量中心新进人员培训等,还开展了信息化调整培训。参加“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的人员全部通过培训考试。该中心还根据“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及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要求,及时组织培训项目开发,举办相应的培训班,满足新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通过“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浙江公司系统各单位“三集五大”体系相关人员基本掌握了专业体系建设的管理要求和工作流程,使“三集五大”建设形成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得到切实贯彻,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和正常运行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持。
通过半年多来大规模、多专业、高要求的“三集五大”培训工作,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发挥了其在服务中心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传播知识方面的重要作用,使浙江公司员工在思想准备、新体系模式导入、工作标准的实施、新工作流程的运行、专业技术力量的保障上达到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要求。
三、创新方式,彰显培训特色
在浙江公司的部署和指导下,该公司培训中心结合“三集五大”培训实际,打造了集网络化、可视化、集中培训、班组培训等多种培训形式结合、多种途径学习的培训新模式,丰富了培训载体,为员工在岗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培训效果。
1.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
在“三集五大”各阶段、各项培训中,一方面组织各单位骨干人员参加培训中心的集中培训,加强对管理及专业骨干人员的重点培训,使他们回单位后做好其他员工的培训辅导和重点、难点知识传授;同时,各单位组织其他人员通过公司远程网络平台进行自学或班组播放课件的形式开展学习,并参加统一的网络考试。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高培训的普及率和覆盖面,使网络培训成为员工学习的大课堂。这种将集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省公司层面培训与各地市局培训的有效结合。
2.宣贯培训与专业化培训相结合
浙江公司培训中心在组织“三集五大”新理念、新体系、新标准宣贯、做好“三集五大”宣贯的全员学习和普及推广的同时,按照“三集五大”建设进程,及时启动专项化培训,组织“三集五大”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了解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及“大建设”、“大规划”、“大运行”、“大检修”及“大营销”新体系要求、新流程规范,快速适应新要求,实现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理论宣贯全员培训与专业人员按岗位培训的有机结合,做到“三集五大”建设培训内容、培训人员的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3.专家指导与培训师讲解相结合
在“三集五大”总体宣贯、标准体系宣贯中,浙江公司20多位部室领导和专家担任了培训主讲,他们以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对“三集五大”体系的学习和理解深刻地诠释和宣贯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理念、标准、规范等,为浙江公司员工开启了精彩的培训课程。同时,浙江公司相关专家还与该公司培训中心培训师共同承担了“三集五大”专业化培训任务。集优质培训资源和力量,分层、分类开展“三集五大”培训工作,实现了培训资源的充分利用,保障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4.培训学习与考核过关相结合
篇2
1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内容
在“三集五大”中,“三集”是指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公司财务资产管理和公司物资管理。其中,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实现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体系改革、制订企业用工制度、确定企业规划方案和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统一管理;财务资产管理包括集中运作财务资源、完成财务业务与其他业务的融合;物资管理包括完善公司内部的物资管理体系、加强物资计划和物资招标采购管理、做好企业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完善公司物流网络体系和降低企业的物资成本。
“五大”指五大体系,即规划体系、建设体系、检修体系、运行体系和营销体系。其中,规划体系是一种统一体系;建设体系是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体系;检修体系是由省检修公司等定期检修变电设备的体系;运行体系是调控体系;营销体系是由客户服务完成报装业务的实施管理,24 h为客户服务的营销管理和服务体系。由此可见,“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内容比较丰富,进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 “三集五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经调查发现,企业在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人员优化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员工不熟悉“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改革的政策、内容。一些企业员工认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会影响企业内部的生产和服务,会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他们参与“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低。此外,一些年龄较大、业务水平较低的员工受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改革的冲击较大,他们害怕失去工作岗位和个人利益受到影响,无法主动投入“三集五大”体系的改革中。在“三集五大”体系改革开展后,多数员工对企业经济收入、个人利益和公司的发展前景都十分担忧。
3 “三集五大”建设和人员优化策略
3.1 岗位优化
目前,很多电力企业都采用岗位管理体制对员工进行管理,在确定员工岗位后确定岗级,并根据岗位的需求选择负责该岗位的人员,根据不同岗位的重要程度发放薪酬。因此,在电力企业中,岗位优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想要优化岗位,应做好以下4方面的工作:①做好定岗工作。企业部门内负责人要遵循企业内部的定岗原则,将工作任务合理分解,确定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区分岗位任务的不同类别并分组,设置每组、每人的岗位,并采用保留原岗位、合并原岗位、撤销原岗位和新增岗位的方式优化企业岗位。②合理分配岗位用人量。要了解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并以此确定工作量,根据企业的人才水平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岗位用人量。③做好企业定员工作。要根据岗位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按照企业审核原则审查员工的业务水平,审查其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从而选择出最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的人才。④在完成上述3项工作后,要制订科学、合理的岗位优化制度,并提出相应的人员优化策略。
3.2 员工安置优化
“三集五大”体系改革会导致企业管理层级和定员编制的减少,因此,必须进行人员安置优化。企业部门负责人要对岗位在职人员进行详细分析,审查在职人员的岗位水平和责任感,审查员工是否有调动岗位的意向,审查员工的日常表现状况;在明确在职人员有无岗位调动意向后,提出人事调动建议,确定岗位人员调岗等人事决定,并制订员工调整文件制度。
3.3 加大转岗培训力度
企业要根据“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机构设置和转岗设置要求,开展思想调研活动,加大培训力度,制订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根据新岗位的业务内容调整培训内容,邀请优秀专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授课计划,从而丰富转岗人员的基础知识,提高转岗人员的技能水平,增强转岗人员对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培养转岗人员的安全意识,开展业务流程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知识技能,使员工掌握辨别安全风险得能力,从而将培训成果真正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的实际工作中。
3.4 做好岗位和人员优化方案评估工作
企业部门主管要及时记录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制订企业岗位评估表,经上级审批后送至人事部门存档。岗位评估表是企业岗位定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供电公司要加大对现场的监督力度,严格评估岗位和人员优化方案的科学性,部门负责人要确定岗位评估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的日常工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篇3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总体规划、属地管理、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交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为抓手,以安全隐患动态监管为核心,以完善落实安全标准体系为支撑,以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为保障,逐步建立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二、目标任务
按照“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总体要求,在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内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管,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012年,在全市道路交通客运企业开展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试点建设,同时,市公路管理局、市地方海事局、市交通质监局在各所辖范围内选择1个二级机构或重点企业开展试点;2013年全面推广普及;2014年巩固提高,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组织机构及责任主体
(一)组织机构
下设三个工作小组:
1.道路运输工作组:由马同金副局长负责,局综合运输科牵头,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及各县交通运输局具体组织,主要负责全市道路运输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
2.工程建设工作组:由杨杰总工程师负责,局规划建设管理科牵头,市公路管理局、市县乡公路局、市交通质监局、市地方海事局、市交通投资集团及各县交通运输局具体组织,主要负责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
3.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组:由刘振武副局长负责,局安全监督科牵头,市地方海事局及各县交通运输局具体组织,主要负责全市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
(二)责任主体
按照职责分工,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工作责任主体划分如下:
1.市公路管理局对全市国省干线公路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负总责;市县乡公路局对农村公路等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负总责。
2.市公路运输管理处对全市道路运输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负总责。
3.市地方海事局对全市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负总责。
4.市交通质监局对全市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负总责。
5.市交通投资集团对所经营的高速公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负总责。
6.各县交通运输局负责本区域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
四、工作内容
(一)摸清底数,实施分类分级监管
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调查、登记系统内各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规模、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等,掌握企业底数及其基本情况。
根据企业基本情况,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企业属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相似性,对企业进行分类,对同一类型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等级评定。确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建立“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安全监管模式,在排查内容、治理标准、检查频次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监管,提高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规范管理,制定隐患排查标准
各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与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依据责任主体划分,按照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制定细化所属行业的安全隐患排查标准,使责任主体知道“查什么、怎么查”,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上下互动,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系统
依托全市安监部门“金安”工程和市交通运输行业相关信息平台,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报送系统,主要包括各县各单位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事故信息报送系统、执法检查安全隐患动态监管统计系统等,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过程记录和管理。通过该系统,对各县各单位自查自报隐患数据、日常执法检查数据、隐患整改和监管措施执行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重大安全隐患实施有效监管。
(四)强化监督,建立动态化的考核机制
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总体部署和日常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考核指标,纳入各单位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和责任追究,对责任不落实、考核不达标的单位给予通报;对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
五、工作步骤
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主要分为建设试点、推广普及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一)建设试点阶段(2012年4月至年底)
在全市道路交通客运企业开展行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试点建设,同时,市公路管理局、市地方海事局、市交通质监局在各自行业(领域)选择1个二级机构或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试点单位和企业,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二)推广普及阶段(2013年)
借鉴试点工作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和标准,全面推广普及,建立分级、分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检查,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工作制度、标准和使用管理办法,在系统内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监管机制、监管手段的创新和发展,是突出预防为主、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事故发生的重要工作措施。各单位要认清隐患排查工作的长期性、反复性和艰巨性,提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根据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的职责分工,指导和推动各地各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要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成立相应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组织机构,落实专门机构具体承担体系建设任务。
(二)周密部署,稳步推进
各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根据市局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集中力量开展工作。要按照“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突出试点、以点带面”的原则,从基层抓起,从企业抓起,逐级扩大联网,扩大覆盖面,最终形成全系统健全完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完善标准,强化培训
各单位要结合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组织专家梳理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为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提供技术标准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登记、检测监控、挂牌督办、整改、评价、销号、上报、统计、检查和考核等制度。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系列培训,重点对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管理方法、安全隐患排查标准、系统操作等进行全面培训。要加强培训检查督导工作,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四)统筹兼顾,抓好“六个结合”
1.体系建设要与深入开展“打非”专项行动相结合,确保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2.体系建设要与深化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把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有可能引发重特大事故的隐患和问题,作为行业专项整治的重点,坚决落实整改措施。
3.体系建设要与各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自觉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主动性,提升安全监管水平。
4.体系建设要与加强安全监管“双基”建设和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5.体系建设要与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相结合。
篇4
一、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开展安全工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排查局系统内安全隐患,以自查自纠为核心,以完善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和“平安单位”创建为抓手,广泛深入开展对全局职工安全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促进全局平安单位创建各项工作。
二、成立组织
加强对全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局各股室、各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方案制定、日常安全工作督查、安全隐患纠正整改等。
三、工作任务
(一)明确职责,抓好落实
局属各单位负责本部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督促本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督促等相关工作。各股室、直属事业单位作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落实整改措施、责任和预案,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建立安全工作动态监控体系,定期召开安全工作会议,分析安全隐患,并详实记录安全工作台账。
(二)摸清底数,分步实施
第一步:全局各单位要在6月10日前对本部门消防设施、电源等重点部位进行检查,做好安全情况台账登记。
第二步:全局各单位11月15日前要全面推行安全工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形成覆盖全局系统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全面开展自查自报和统计分析工作
以市、县安全工作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平台为依托,建立我局安全隐患排查自查自报管理系统,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过程记录和管理,强化对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隐患、接受监督指导等工作的管理。及时掌握全局安全工作动态,实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宣传阶段(4月中旬—5月31日)。全局集中学习《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通知》(安委办〔2012〕1号)和《县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金安[2014]4号),结合我局工作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方案,明确责任,落实人员,认真组织实施,并于5月10日前将实施方案报县安委会办公室。同时加大力度宣传该项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阶段(6月1日—11月30日)。
1、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安全工作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实际,开展隐患排查,区分一般隐患及重大隐患,并将结果于6月20日前报送县安委会办公室。
2、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并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一般隐患于每月25日前上报县行业主管部门,重大隐患实行边治理边上报。
3、检查评比。为确保我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效,局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局属各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进度进行督查调度,并将整治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三)检查验收阶段(11月20日——11月底)
对局属各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将结果作为年度“平安单位”创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责任不落实、结果不符合要求的在全局通报,对责任人问责,限期整改。
五、工作要求
(一)局属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定专人负责,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周密安排,科学实施,全面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二)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主体责任,充分调动本单位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定期汇报、定期检查和安全隐患治理制度,促使由被动接受监管向主动开展安全管理转变。切实从源头上及时排查并消除事故隐患,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篇5
关键词:就业培训;措施;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汪长明(1963-),男,湖北麻城人,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教务处处长,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9-0029-03
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质量是我国政府长期、重要的一个工作任务,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可以促进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国内外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来看,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在改善就业质量方面,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知识和信息经济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不是取决于资源和财富,而是取决于它拥有的高技术人才和素质技能型的人力资本的多少。而素质技能型人力资本的建设,是依靠高质量的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来实现的。
一、劳动力就业培训及职业培训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是针对“人力资本”的软性投资,它的投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其指导原则是要充分考虑“人”的需求,要牢固树立“依靠人、提高人、尊重人、为了人”的观念,要充分考虑求职者的需求,考虑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考虑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考虑中长期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针对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岗位、不同需求的“个性”化职业培训方案。树立“用明天的需求来培训今天的劳动力”的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把培养“转移”到求职者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上来,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重视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建立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市场机制,由市场来合理地配置培训资源,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政府则承担规范、监督、服务咨询、维护市场公平的职责。
二、目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的认识程度不高。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以文件、规划的形式进行了工作的部署,但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没有建立透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没有对求职者的需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预测,没有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创建以市场为导向、灵活创新的培训政策管理体系,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程序体系和质量评估体系,造成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的市场不畅通,影响到劳动力就业的质量。
(二)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中等职业教育,劳动部门管理技工学校和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劳动能力的鉴定又存在着行业性的特征,这种看似管理严格的培训体制,其实是一种利益驱动的各自为政的培训体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以市场和质量调节为主的培训市场,从而造成了培训质量低下、就业率低、社会声誉差等恶果,也造成了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监管失控,使得培训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最终影响到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
(三)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是针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培训,是重在劳动者技能、技术、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的培训,而我们目前的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多存在着学科型培训的特征。在培训中,理论教学多以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多以观摩为主,培训的内容常常和实践生产和岗位脱节,如此的就业和职业培训其质量可想而知。
(四)培训质量的评估和培训后的跟踪调查不足。目前培训质量的督查多以取得证书率为依据,使得各培训机构为了利益,通过各种手段让受训学员的取证率高达100%,但社会的认可率低、含“金”量低、就业质量不高,这些又严重阻碍了培训工作的继续开展。受训后的学员就业后,没有进行有效的跟踪调查,没有培训后平均就业率、平均首次就业时间和平均工资等数据。由于缺乏对培训质量的有效监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在培训市场的宏观管理职能。
三、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采取的措施
(一)培训规划的制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促进了新型职业岗位的不断涌现和原有职业岗位的消失,促进了岗位内容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调整和制定培训规划方案。培训规划方案的依据是经济发展的状况、产业结构的布局、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人才需求预测和人才贮备情况。培训方案应含有不同职业岗位的量化需求指标、岗位能力体系标准和就业前景预测。这个培训方案可以指导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指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的为企业发展贮备人才资本。
(二)培训方案的制定。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针对社会不同群体、不同职业岗位群制定出不同的培训方案。一是技师的培训,主要依靠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它们文化素质高,培训的潜力大。培训结束后,可从事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可作为未来职业培训的师资。对于这部分人,应通过和高技术企业联合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二是创业培训。主要依靠应历届职业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上具有高级工以上的失业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进行必要的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就能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三是技能型人才的培训。对于农业、服务业的技能型培训主要依靠本地的社会培训资源,组织城镇初、高中毕业到相应的规模性企业、农场进行岗位培训。对于工业企业的技能型培训,可以通过劳务输出方式,进行半工半读式的培训,可以取得很好的培训效果。四是对于有技术的下岗人员和失业人员,主要是进行就业择业观念的培训,树立自信心。五是社会弱势群体、低保人员、“4050”人员,主要进行社会公益性岗位能力的培训,解决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将参加学习和培训作为领取失业救济和低保生活费的必要条件。六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对农民的培训应在输出地进行,不给城市的培训和就业增大压力,其培训的岗位应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较为稳定的就业。另一方面,可以走“转移”派遣培训方式,通过职业中介机构与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职业中介机构协作,通过联合培训的方式,将培训后的农村富余人员派遣到经济发达的省区实行中短期就业,解决劳动力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安置的问题,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人力资本的基础。
(三)培训质量体系的制定。培训质量是关系到培训市场良性发展的关键,应注重培训前的质量评估、培训中的质量监控、培训后的质量跟踪和反馈工作。对于就业岗位多的职业工种,应建立具有地方性特色的单项职业能力标准,作为质量评定的依据。在职业(岗位)标准体系建设中,要借助社会力量,通过行业高技术人才和行业协会,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岗位)标准。劳动部门通过购买合格的职业(岗位)标准体系,指导社会培训工作。培训后的质量跟踪调查,应作为培训机构接受培训和完成培训任务的主要依据,劳动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通过查询、问卷、实地考查等方式,督查培训质量,并定期向社会公布,以促进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的体系建设
新时期社会保障事业的中心是: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基础工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职能转变,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的时期,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体系的建设主要有规章政策的建设、管理体系的创新、标准体系建设、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等四部分。
(一)规章政策体系建设。我国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立法很不完备,针对职业培训的法规更是凤毛麟角,导致职业培训市场管理混乱,培训主体鱼目混珠、行为目标错位,无序的利益驱动造成培训市场的失衡。为了规范培训市场,必须建立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相应法规,可以将一些成熟的管理规章通过修订、征求意见的方式转变为法规,转变“红头”多于“黑头”的规章政策体系,逐步形成较为完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我们的行政管理有章可循,培训机构有章可依,培训者和企业的利益可以得到法律的保障,从而达到规范、引导、激活劳动力培训市场的目的。
(二)管理体系创新。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和个人在培训市场中的行为规范和职责。政府在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其主要职能应该是制定人才需求规划,培训的政策法规,建立培训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培训的质量监控体制,解决好培训后学员的就业、创业问题及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培训机构是承担培训实施的主体,是具有培训资格及资质的事业、社会和民间机构等组织,其作用是在政府的指导下,和企业及用工单位协作,制定技能型的培训方案,通过模拟职业岗位和顶岗培训等培训手段,完成政府或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培训或岗位就业标准,并不断的更新培训和实训手段,积极主动的适应培训市场的需求。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应根据政府的培训规划,和企业协作,制定出年度岗位需求统计,要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岗位对接专项行动,做好信息沟通、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岗位见习、劳动保障事务、社会保险服务等工作。采用定单式、预约式的培训方式,使得受训人员在完成培训任务后,都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工作岗位,促进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受训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选择合适的培训手段,并认真完成培训期的所有培训内容,并转变择业观念,努力通过创办自己的企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参与和维护自己权利等行动,促进政府、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服务。
(三)培训的标准体系建设。依据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制定适宜就业市场的职业岗位指导标准,对于工科类、服务类可以制定国家相对统一职业岗位标准。对于农科类或地方特有职业岗位,可以指导地方的劳动保障部门,通过市场运作的办法,通过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合作的办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地方职业岗位标准。对于制定的职业岗位标准,应通过社会认定的方式给予公示,使培训质量监督社会化,以提高培训标准体系的社会认可程度。
(四)质量评估体系建设。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从培训的过程来分,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培训前的质量评估,主要是评定培训机构的设施、师资、职业培训内容等等,以促进培训机构改善培训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建立培训机构培训质量综合评估体系,通过自查、抽查、定期评估的方法,促进培训机构的建设;二是培训中的质量监控,主要通过实地抽查、阶段性模拟职业岗位鉴定、学员评学等手段,督促培训机构按照培训计划和岗位标准进行培训;三是培训后的质量跟踪和反馈,可以通过职业中介机构和企业对培训后学员的就业率、就业时间、平均工资等指标进行统计,劳动部门要制定培训后质量评估体系、受训者跟踪调查表等评定管理手段,进行培训质量评定。在这个评定过程中,企业和用人单位是评定的主体,可以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提高评定的质量和社会认可程度。劳动保障部门对这三部分评定的等次定期向社会进行公布,并定期招集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和企业进行座谈和研讨,逐步改进各部门的工作,提高职业培训评估与资格认证标准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是群众切身关心的利益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可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取决于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和创新,我们必须以学习的态度、以创新的工作作风、以务实的工作方法,以“人性”化的服务和管理,多研究多学习,创新的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职业培训工作,真正解决好群众的就业问题,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魏丽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7.
[2]丁煜.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效用与局限性――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视角[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6.
篇6
一、工作目标
2016年,我市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要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面加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强化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保证国、省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不低于90%。二是强力推动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实现自行监测,并及时通过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布系统向社会公布自行监测结果,保证企业自行监测完成率不低于80%,监测结果公布率不低于90%。三是认真开展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严格质量考核,并及时通过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布系统向社会公布监督性监测结果,保证国、省控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完成率不低于90%,监测结果公布率不低于96%。
二、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机关各科室和局属二级机构要高度重视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作为年度最重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按照职责分工,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年度目标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落实责任。机关各科室和局属二级机构要按照年度工作计划,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发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的作用,为完成污染减排任务提供保障。科技规划科要按照国家、省和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安排申请配套资金,保障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资金及时落实到位。环境监测和辐射管理科要做好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的制定、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和监督性监测结果信息公布工作,督促国控企业做好自行监测信息公布工作。环境监察支队要加大对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和超标排放现场检查力度,做好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现场检查,协助做好企业自行监测工作。环境监测站要制定监督性监测工作方案,做好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控抽测和监督性监测数据录入系统工作,及时向省环境监测中心和市环保局上报监督性监测和比对监测数据、监督性监测报告,协助做好监督性监测结果工作。
三、重点工作
(一)做好技术管理培训,保障减排监测体系建设长效运行
各部门要按照培训工作计划抓好落实,确保参加培训人数不低于计划培训人数,确保培训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各部门要通过培训,提高减排监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提高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管理的认识水平,强化责任意识,为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奠定扎实基础,为做好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深入开展国控企业自行监测,全面推进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
列入2014年、2015年、2016年国控企业名单的企业均要开展自行监测。国控企业要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并报市环保局备案,按照备案批准的自行监测方案确定的监测点位、项目、频次开展自行监测,并及时通过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布系统自行向社会公布自行监测结果。环境监测和辐射管理科要指导企业编制自行监测方案、建立监测原始记录和自行监测档案,及时督促企业公布自行监测方案及监测结果信息。市环境监察支队要将企业自行监测方案编制情况、企业报告停产情况作为现场检查内容之一进行检查,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环境监测和辐射管理科,要强化报告制度,督促企业于每月初的7个工作日内上报上月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报告及有关资料。
(三)规范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不断强化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的管理
市环境监测站要对照2016年监测监控任务通知重点污染源企业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名单和监督性监测企业名单,做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和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在完成监督性监测工作后5个工作日内完成监督性监测报告,并通过市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布系统录入信息上报省环保厅、市环保局,按照省环境监测中心和市环保局要求及时上报监督性监测和比对监测报告;要严格按照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计划及质量管理工作要求做好监督性监测质量保证工作;要按照省环境监测中心要求做好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质量控制与现场抽测工作,及时向省环境监测中心报送质控抽测报告。环境监测和辐射管理科要制定市环境监测监控任务年度工作计划,在收到环境监测站监督性监测结果后20个工作日内要通过市监督性监测结果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重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信息。
(四)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管理,进一步提高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
继续加强自动监控设施建设、验收、运行管理,强化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保证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有效率满足国家考核要求。环境监察支队要按照《省环保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年国家和省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基站建设联网验收工作的通知》(环办〔2015〕34号)要求,及时督促新增或现有企业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及时进行验收;要加强对运行服务单位管理,严格按照《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运行管理考核实施细则》,依据技术规范进行凭证录入,对无效、缺失数据进行修约补充;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检查、企业自行监测检查和超标排放现场检查,健全完善自动监控运行管理制度,做好自动监控系统现场检查和实时监控工作;及时报送自动监控设施现场核查、监督检查报告,定期企业自动监控传输有效率考核结果。市环境监测站要按照《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体污染物采样方法》、《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等相关技术规范和质量保证要求做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工作,及时向市环保局报送比对监测报告。环境监测和辐射管理科要按照《省环保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的通知》(环办〔2014〕53号)要求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组织监测、监控相关部门对国控企业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审核,每季度审核结束后及时将监督考核结果向省环境保护厅报告,并通过市环保局网站向社会公布;按照省厅要求,7月5日前向省环保厅报送半年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工作进展情况报告,12月20日前向省环保厅报送全年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与运行自查报告。
(五)继续加强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水平
加大对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力度,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国家专项补助经费,确保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的正常开展。市环境监测站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监测经费合理有效使用,建立专项经费使用明细,不得挪作他用。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增配新的监测设备仪器,进一步提升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水平。加强监测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提升监测数据质量,确保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取得实效。
篇7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按照“统一规划、分类推进、属地管理、行业负责”的原则,学习借鉴北京市顺义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经验,以建立企业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以推进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和政府实施动态监管为核心,以强化各级各部门职责、考核机制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为抓手,逐步形成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筑牢安全生产基础,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切实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建立市、县(市)区两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市和各县(市)区同步开展建设试点,市级试点地区安排在肥西县、瑶海区和新站区,积极完成省安委会赋予的试点工作任务。各地要选择1-2个乡(镇)街道和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开展试点。2013年,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平台逐步向县(市)区工业园区和乡(镇)街道推进。通过“平台”建设,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全过程管理,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有效监管,促进企业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排查转变,由行政执法推动向落实主体责任转变,由治标难治本向提升本质安全转变,实现安全隐患排查常态化、规范化、法制化。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建立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工作内容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企业分类分级,细化完善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责任主体等。
(一)开展调查摸底和企业分类分级
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调查、登记各类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规模、安全管理和技术水平、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等,掌握企业底数及其基本情况,建立监管监察对象数据库。
按照企业基本情况,结合企业的行业(领域)属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相似性,对企业进行分类,对同一类型企业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等级评定。确定各级、各有关部门的监管范围,建立“按类分级、依级监管”的安全监管模式。
(二)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开展自查自报。市级相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评定标准为基础,细化隐患排查治理标准,做到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各行业和领域的企业按照标准和规定及时主动自查自报安全隐患,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监督。
(三)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依托“金安”工程和市安监信息系统等安全生产信息平台,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企业安全隐患自查自报系统、安全隐患动态监管统计分析评价系统等,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过程记录和管理。通过该系统,企业对自查隐患、上报隐患、整改隐患和接受监督指导等工作进行管理,及时整改消除隐患;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企业自查自报隐患数据、日常执法检查数据、隐患整改和监管措施执行到位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实施有效监管。
(四)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和监管监察方式
按照《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皖政〔2008〕69号)和《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职责规定》(合政办〔2009〕4号)要求,落实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加强相关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督促指导有关行业和领域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依照企业的分类分级,在监管频次和内容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监管监察,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落实隐患治理程序
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属地监管的指导意见》(安监总办〔2011〕75号)和《关于加强中央和省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合安办〔2012〕2号)精神,通过全面调查摸底,确定分级管理企业名单,全面落实综合监管、专业监管、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等安全隐患监管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执行隐患治理程序要求,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登记、检测监控、挂牌督办、整改、评价、销号、上报、统计、检查和考核等制度,实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覆盖和无缝化管理。
(六)建立考核奖惩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结果量化,将开展企业调查摸底和分类分级、细化制定隐患排查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以及加强对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执法检查和专项督查等推进体系建设的过程管理,纳入对有关地区、部门和企业的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对未按要求自查自报隐患的企业,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的同时,要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挂牌公示,对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企业,优先安排重大隐患整治技改贴息(补助)资金。
四、工作步骤
全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主要分为建设试点、推广普及和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一)建设试点阶段(2012年5月至年底)
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制定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确定试点单位。市将在肥西县、瑶海区和新站区全面铺开试点工作,同时,在全市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各选择2-3家大型企业开展试点,按时完成试点建设任务。
5-6月份,市安委办召开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和科(处)室负责人会议,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和《工作指南》进行宣贯,明确阶段任务、工作措施和宣贯要求,努力营造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响应的良好氛围。
7月份至年底,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全面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同时根据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条件、安全管理水平和危险有害因素等实际情况,选择条件较好的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本地区、本部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单位,力争今年底前达标。
(二)推广普及阶段(2013年)
借鉴试点工作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和标准,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推广普及达标,在部分小微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分级分层次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三)巩固提高阶段(2014年)
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和小微企业中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逐步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部署。为加强对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安委会成立全市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安监局。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确定承办单位,明确专人负责,安排专项资金,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科学组织实施。要充分调动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把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部署、同时推进、同时评定,确保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落实到位。
(二)落实责任,强化目标考核。要按照安全生产职责规定,落实各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责任。市经信委、市公安局、市城乡建委、市国资委、市交通运输局、市质监局、市安全监管局、市旅游局、市农委、市林业和园林局等部门分别负责所监督管理行业(领域)企业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加强对有关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监督检查,将开展体系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工作进展突出的地区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进度迟缓、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安全监管职责落实不到位的,严肃责任追究。
(三)全面部署,广泛宣传发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行动员部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目的意义,引导各有关单位深刻认识建立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加强职工安全培训,提高职工排查事故隐患的意识和能力,组织和鼓励职工结合本职工作查找事故隐患。要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和使用的专题系列培训,使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监管部门知道“管什么、怎么管”,确保体系建设工作有效开展。
篇8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覆盖全面、管理清晰、运行规范、服务到位的“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基层服务网点,切实解决农村保险营业服务网点少、人员不足等问题,全面提高农村保险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实效、大胆创新”的原则,主要建设“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三农”保险服务点和相关销售、服务队伍。今年,要确保在于河街道、望留街道设立“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有关街道(开发区、管理区)45%以上的行政村设立“三农”保险服务点,争取3至5年内在所有行政村实现“三农”保险服务点全覆盖。
三、工作要求
(一)有关街道(开发区、管理区)要高度重视“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街道(开发区、管理区)成立“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设立“三农”保险服务窗口,为“三农”保险服务网点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并协助选聘服务网点负责人和村级保险联络员。同时,要积极为“三农”保险营销服务部提供必要的帮助支持。
(二)人保财险支公司作为“三农”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主体,要把推进“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严格组织人员招聘培训,进一步完善营业服务网点,加快构建“三农”保险服务网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全面提升服务“三农”的能力。
篇9
关键词:电网企业 培训体系 难点 对策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力资本的提升被重视,培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成为所有企业改进和提升单位整体绩效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手段。由于电力行业本身特点,校园学习知识与实际工作技能有一定差距,生产业务又属于高危作业,同时,培训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人才智力建设保障,电力企业对培训体系的建设也愈发重视。随着企业对员工高素质、高技能需求的提升,培训体系规划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难点。
一、昆明供电局培训体系现状
昆明供电局秉承“上承战略,下接绩效”原则,在培训课程、师资、基地建设、信息化、实施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人才培养能力逐步显现。根据培训体系发展阶段理论,电网单位大多数处于第二阶段,昆明局作为云南省教育培训先进单位目前已处于第三阶段精致型向第四阶段动态型过渡,培训系统性、计划性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高水准(见表 1)。昆明局在保持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培训整体系统性、培训理念与文化、管理流程制度以及资源配备等方面。
二、电网企业培训体系规划设计
关于企业培训体系建设,学者多从胜任力模型出发建立能够清晰定义目标和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达到的能力要求的培训体系,部分企业从战略、知识管理层面、个人-组织价值观匹配等层面着手进行培训体系规划设计。彭剑锋认为培训体系包括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和四个环节,两大核心指公司战略和员工职业发展需求,三个层面包括制度层面、资源层面和运营层面,四大环节则指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基于彭剑锋提出的“两大核心、三个层面和四大环节”结合学习地图理论,昆明供电局从培训体系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内容主体和核心基础等方面搭建培训体系规划总体框架(见图1),致力于搭建一个“覆盖全面、动态匹配,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闭环运作、持续改进”的培训体系。
三、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难点
虽然电力体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但几十年的大型国有企业外部机制和管理体制加剧了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的困难程度。
1.培训文化与理念认识存在误区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各部门对培训重要性较为认可,但往往基层部分员工对培训工作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广泛存在“培训万能论”“培训是教育培训工作人员的事情”“培训能立刻见效”等认知误区,由于这些认知误区,员工培训心态往往过于放松,导致培训效果欠佳。
2.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各层级员工对培训工作重要程度认识较高,但落实到个人,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工学矛盾突出,员工工作量较大,造成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二是培训针对性不足,导致员工参与培训意愿不强;三是培训费用报销流程复杂,导致员工培训心理懈怠;四是培训考核与员工岗位晋升关联不大,导致培训积极性不高。
3.培训针对性不足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培训项目计划设置针对性不足。在计划制订过程中,很大程度站在企业发展角度,根据组织需求制定培训项目,然后确定参与课程人员,对员工岗位胜任能力的差距分析偏弱,课程与员工个人需求有差距,降低了员工培训积极性。
4.培训需求收集有效性不足
目前有些电力企业内部分员工缺乏对培训需求的思考,出现班组需求与岗位职责和工作能力不相关的情况,员工个性化需求与岗位胜任能力契合度不高。培训需求收集形式与渠道不够多样,反馈机制不完善,使得需求分析缺乏有效的来源。
5.培训相关激励不足
部分企业内由于考核激励未能和员工绩效、薪酬、晋升紧密结合,人力资源各模块未能有效联动,导致很多工作有要求无考核、有考核无激励或是激励措施太少、效果不足。此外,员工培训与绩效晋升无关联导致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6.培训评估难度大
培训结束后,多数企业主要开展一级评估、二级评估,虽然可以通过培训前与培训后的测试,观察员工培训后的成绩改善,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缺乏有效的观察手段。三、四级评估在开展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跟踪时间长,投入的人力较多,存在一定人为主观性,很难持续开展。
四、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难点对策分析
针对培训体系建设难点,昆明供电局从分析原因和探索新方案两个方面执行对策,为电力企业培训体系建设献招献计。
1.落实培训文化,提升培训认知水平
做好培训文化与理念的建设工作要让全局充分认识到培训文化与理念建设的重要性,打造为企业战略服务的培训文化与理念。通过制度流程巩固,将培训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内化在所有相关联的培训环境、培训活动以及设施的建设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和激励方法,制定制度强化培训文化的价值理念,促使培训文化的逐步巩固,提高各基层单位部门/班组参与培训积极性以及其培训工作职责的认知。
2.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积极性
从提高培训感染力、提升培训动力、优化培训流程和增加培训压力四个方面提升员工培训积极性。在培训感染力方面,加强培训文化与培训认知的宣传灌输,通过健全制度流程将培训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内化在所有相关的培训环境中,贯彻在培训活动和设施建设中,强化员工对培训价值理念的认知,建立培训交流机制,提升培训信息的交流以提高培训文化的感染力;在培训动力方面,加强培训计划制订合理性,缓解工学矛盾,同时,增加微课程体系利用员工碎片化时间提升员工操作技能水平,提升课程针对性、实效性以提升员工培训动力,昆明局通过微课引入已经实现部分设备操作指引介绍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学习;在优化培训流程方面,梳理相关培训制度流程,识别冗余节点并优化,提升流程运行效率;在培训压力方面,将培训与绩效奖惩挂钩,建立培训回炉机制,增加培训压力。
3.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
从管理体系、资源体系和运作体系三方面规划建设提升培训课程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管理体系方面,完善管理制度,优化流程环节,规范实施过程,清晰划定管理职责界面,提升培训针对性、有效性。在资源体系方面,加强课程实操性,提升实际操作培训内容比例,根据工作内容分解建立岗位技能课程表单,对培训课程进行分层分级,按照培训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实施培训项目,采用多样化培训方式。在运作体系方面,加强需求收集有效性,开通多种培训需求收集渠道,提升需求分析水平以提升培训针对性。
4.健全激励机制
通过组织学习加强直线管理人员在教育培训工作中职责的贯彻宣传,明确直线管理人员职责与工作标准。针对性开展培训提高直线管理人员培训管理与支撑能力,建立直线管理人员培训管理监督机制,促进直线管理人员履行相关职责,并将培训工作完成情况与绩效挂钩,激励直线管理人员履行培训相关职能。
5.建立全方位评估机制
严格做好一级评估,加强学员对评估的重视程度,组织学员认真填写评估问卷。针对专业性培训、安全培训、重要规章制度宣贯的培训组织二级评估,整体把握对培训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或态度的变化情况。各单位对具备条件的培训开展三级、四级评估,探索经验。同时加强内训师及培训管理评估,多维度评估培训效果。在学员评估方面,建立培训评估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内容提炼针对性指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培训效益,并形成科学的培训效益评价工作方法和模型。比如,针对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可采用考试、现场测试、网上测评+现场检验、知识抢答、知识竞赛、学习心得感受展示等形式进行学习层评估;针对培训对学员行为改变造成的影响,可采用绩效评估、访谈调研、行为观察等方法进行行为层评估。在内训师评估方面,从课程内容、授课方法和技巧等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效果评估。在评估渠道方面,通过上级、学员、内训师、培训管理人员多渠道进行反馈,针对不同评估对象进行不同评估指标侧重的选择,尽量简化各评估人员指标数量,提供评估标准。
五、总结
随着电力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愈发重视,培训体系建设成为企业战略任务。但大多数企业由于培训思想陈旧、培训制度缺乏、员工对培训理解存在误区等方面,培训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难题。本文通过先进单位昆明供电局培训体系规划建设中存在难题的分析以及对策的制定,总结优秀做法,以期为电网企业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参考文献
[1]Dianne Mulcahy Turning the contradictions of competence: comperence-based training and beyond[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2(5):45-57
[2]刘颖,钱永坤.基于胜任力概念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构建[J].企业管理,2006,4(2):207
[3]崔馨予. 基于企业战略的培训体系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
[4]刘琳. 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型中小企业培训资源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篇10
1 概述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面临了新的形势和挑战,铁路行业及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必须走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道路,并按照战略发展的需要做好产业升级调整,以满足竞争性市场格局的客观需要,所以在轨道交通企业中推进集团化管控势在必行。2013年8月,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企业(以下简称“中车戚墅堰所”)开展了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经过两年持续地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现已调整了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能,构建了运营管控和战略管控两种管控模式,形成了企业组织手册和管控权限分配指引,完成了集团化管控方案的初步实施。本文以中车戚墅堰所的实践为基础,对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推进机制和效果评估方式进行探讨。
2 工作机制建设
2.1 组织机构设置
为加强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的组织领导,确保方案有效推进落实,企业需成立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推进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
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推进领导小组由企业执行董事、总经理和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由企业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负责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总体策划、协调和督导,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资源配置、重大事项的决策等。
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推进工作小组由企业总经理担任组长,由主要相关职能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企业所有职能业务部门,并在主要相关职能业务部门中选取工作小组牵头单位,主要负责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推进工作的具体策划,方案实施的计划、组织、协调、跟踪和效果评估等,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汇总、分析和解决,并对接咨询公司项目组,为咨询公司项目组提供资源支持。咨询公司项目组主要负责方案实施过程的指导和技术支持。
同时,工作小组下设集团化管控体系专家评价组,由企业管理专家和外聘专家组成,负责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并对方案实施推进计划、过程管理、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议。
整个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推进实施工作还应建立专项方案实施推进小组,主要负责平台的建设(如营销管理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新产业发展平台)和企业业务整合及流程制度、职位体系建设等方案的完善和实施。各专项方案实施推进小组组长由负责部门的行政正职(或主持工作的副职、常务副职)担任。
2.2 工作机制建设
为了顺利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确保集团化管控体系项目能够过程有效控制、措施有效落实、取得实际效果,企业还应建立以下工作机制:
2.2.1 信息动态报告机制。工作小组主要担当信息中枢角色,充分发挥“上传下达”作用,及时将企业领导小组要求等重要信息及时传达给各成员单位和专项推进小组,收集汇总各成员单位和专项推进小组工作进展信息,并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重要工作进展,重大事项和重要进展向总经理办公会(或董事会)汇报。
2.2.2 月度滚动推进计划。工作小组还采取了月度滚动推进计划和总结的工作方式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在每月25日前完成本月工作总结和下月工作计划,就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策??、组织、协调以及重点工作推进中存在问题进行会议研讨,视事项重要程度向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并对本月未完成事项滚动到下月计划中继续推进,推进计划内容包括主要工作项目、管理提升设想、对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2.2.3 督办协调机制。为了切实加强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需建立督办协调机制,根据方案实施推进计划,对其里程碑成果或时间节点,及时进行情况跟踪,及时掌握最新进展,发现问题及时组织协调予以解决,并组织对关键业务和事项制定过渡流程和暂行制度,保证企业管控模式的顺利过渡,最终确保实施方案的有效执行。
2.2.4 宣传培训机制。在企业宣传平台(如OA系统)开辟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专栏,及时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中的工作信息。按时编写工作简报,由工作小组母公司和下属单位两个层次的工作动态和最新进展,加强内部交流和沟通。同步开展宣传培训工作,从集团化管控体系基础知识、典型案例分析、流程制度设计优化工具等方面,以《戚所动态》、工作简报和培训课程等方式开展宣传,确保企业相关员工的理解和执行。
2.2.5 考核机制。为了有力推进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确保集团化管控体系建设取得实效,需将集团化管控方案的平台建设、业务整合、管控模式调整、职位体系建设等方案实施推进情况纳入各单位年度、季度、月度重点工作,并在年末、季末、月末进行绩效考核。
3 实施效果评估探索与实践
集团化管控实施效果主要是按照总体实施方案和工作推进计划全面评估,研究提出持续提升的工作计划,总结推进实施工作的规律,提炼形成适合企业特点的推进实施机制、方法和途径,通过流程制度加以固化,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或细化措施,并建立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3.1 评价程序
评价程序一般分为确定评价目标、制定评价指标设定的原则、选择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评判依据、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提出评价报告和建议。具体如下:
3.1.1 确定评价目标。评价的具体目标,要根据方案实施对象的性质、范围、类型和条件等确定。
3.1.2 制定评价指标设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包括: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全过程分析与阶段分析相结合,以全过程分析为主;近期效益分析与远期效益分析相结合,以远期效益分析为主等。
3.1.3 选择评价方法。根据需要选择定量分析法或定性分析法或两者相结合。
3.1.4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根据评价目标和指标设定原则,在众多因素中找出能科学、客观、综合地反映该对象的整体情况的指标。选定评价指标后,应尽可能制定定量的评价标准。
3.1.5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权重的确定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对象的性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等。
3.1.6 确定评判依据。综合评价的评判依据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若干项指标。
3.1.7 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在明确的目标和范围内,根据锁定的指标和评判依据,采用选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包括预测、分析、评定、协调、模拟、综合等工作,而且交叉、反复进行。综合评价还要进行各种方案的优劣对比,对存在缺陷的方案成果提出改进意见,供企业领导层参考。
3.1.8 出评价报告和建议。报告中要说明评价资料、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特别应说明评价的结论与建议。
3.2 评价内容
不同的集团企业由于个性差异,集团化管控方案内容会有所不同,其评价内容自然也会不同,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3.2.1 治理结构。是否建立了科学决策、有效制衡、符合上级单位要求的企业治理体系,并对董事、监事、经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明确。
3.2.2 组织架构。是否有效落实了集团化管控体系方案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的调整,明确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功能定位,实现战略引领、管理扁平、专业分工。
3.2.3 权限分配。是否明确了企业总部和业务单位的权限划分,解决上下管理界限不清晰等问题,从而有效落实企业管理意志。
3.2.4 管控模式。综合评估对不同下属单位采取不同的管控模式与企业发展的匹配程度,如对某单位采取运营管控模式与企业发展的匹配程度。
3.2.5 战略引领。集团企业管控是否服务于企业战略,企业下属单位的战略行动是否从属于企业统筹布局,且企业战略管控是否统领下属单位战略的制订与实施。
3.2.6 协同管理。是否能够通过资金协同、业务协同、信息协同、市场协同、人才协同等创造企业总部价值,从而实现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3.2.7 财务集中。是否搭建财务集中管理平台,是否制订并实施财务集中管理制度,在集团企业与下属单位企业推进型资金和投融资集中管理以及内部资金融通。
3.2.8 风险防控。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健全,是否能够实施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是否能够对风险管理信息高效处理。
3.2.9 平台构建。是否完成了各平?_的构建,从而确保实现核心业务的快速突破,确保核心技术资源集中管理为企业提供强大发展动力,确保实现新产业的快速培育为企业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3.2.10 职位与薪酬体系。各职能业务部门职位编制的重新梳理设计是否支撑集团企业化管控体系方案实施,员工薪酬体系的设计是否与员工薪酬和职位责任
匹配。
3.2.11 管理标准体系。是否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精益实用的端到端管理标准体系,是否有效承载了部门职责和权限,是否建立了与之匹配的管理标准长效管理机制。
3.3 评价实施
管控体系建设是分阶段、分步骤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其效果评估也需要分阶段、分模块来进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2015年中车戚墅堰所管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调整,并且已经过一年时间的运行。因此,本文中的管控体系实施效果评估方式探索和实践主要是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的。
3.3.1 组织人员,经过问卷调查、人员访谈、小组研讨、部门沟通等多种形式,对部门职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发现在工作协同、流程效率、责权与资源支配的匹配、上下对接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动能与基建是强关联工作,在部门职责中分别由两个部门负责,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总会出现协同性的问题;客运服务与物流服务合并在一起,而客运服务的效率和满意度存在一些问题;订单项目的有效执行需要有一定的权力调度生产资源,而订单项目管理的职责没有落在生产制造部门等。
3.3.2 在阶段性评估和部门职责优化工作中,将动能管理职责进行调整,与基建工作协同进行;将订单项目管理职责进行调整,以使生产资源调度部门有效承担该职责;将节能减排归口管理职责进行调整,以便与上级单位对接顺畅;将客运服务职责进行调整,以提高工作效率;将企业改革职责进行调整,使企业的改革工作能够由一个专项组自上而下系统考虑。
3.3.3 完成企业组织手册的修订,并正式下发
执行。
4 结语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要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集团化管控体系。中车戚墅堰所从实践出发,分组织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建设两方面对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推进工作机制进行了总结,对集团化管控体系实施效果评估方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评价程序和评价内容,并在效果评估的基础上对组织架构和部门职责进行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