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力资源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一个广泛性概念,但结合我国社会管理角度,又是一个相对狭隘的概念。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泛指企业领域,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又被广泛地附加在理论基础层面。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教育体系中被列为一个独立项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理论体系的前期构建,目前国内在认知上也较为模糊,存在两个方向。其一,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存在分类的说法,主要对象是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围绕着这一理念进行研究。其二,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人力资源管理下属构成部分,即子学科;结合现状来说,持有后者观念的显现普遍。笔者结合二者的发展过程和功能分析,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事实上,过分纠缠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之间从事或包含关系,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实用价值,而从实用性角度来说,可以结合政企之间不同的覆盖范围进行研究,使之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二、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一)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在企业管理角度,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是学术界的共识,作为一个舶来观念——HumanResourceManagement所代表的是关于“人”在人事管理中的功能延伸。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在上世纪40年代,各类基于企业的管理方法大量涌现,而从资本利益角度出发,人自身的行为是阻碍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障碍,因此管理者提出了“人的资源化”概念。人被视为一种资源并进行管理,成为企业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手段。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通过雇佣管理关系的实践,逐步演化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制度体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社会学体系下的科学内容,它的研究包括大量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表现的内容也不同,尤其在二战以后出现的大量职业细分特征;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依附于社会发展的,对经济、文化、技术等要素联系十分紧密,不断的进化中形成了动态性的特色。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单纯的雇佣实践延伸,在公共部门雇佣的从业人员,广泛的分散于政府、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社会机构中,与员工的区别在于,他们并不被要求直接创造经济价值。同时,公共部门内部的人力资源,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或权利),并有这一部分力量进行服务型工作。美国是世界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为成熟的国家,同时也是这一理念的发源地,早在十七世纪,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就已经萌芽(守夜人时期TheGuardianPeriod),根据尼古拉斯•亨利的这一理念,中国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出现的更早;很显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与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等有明显的关联,但他们的存在形式则以适应人力资源管理为目的,因此混为一谈是不科学的。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分析,笔者总结了两者如下的关系构成:首先,人力资源管理的狭义概念是二十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下构成的,被融入企业管理体系中,因此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化”与实际的原理、内涵并不是等同关系。其次,从概念方面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既不是从属关系,也不是包含关系,而是一种交叉的关系;双方的共存提供了一定的互助关系。再次,从学科研究方面年来说,不需要过分的强调概念、属性、分类,因为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经济管理学范畴,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属于社会管理学范畴。基于此,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列入同一个学科门类,但区分不同的学科等级,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第四,二者具有不同的来源。无论是概念生成或是发展进化,两个概念都是从不同线路演变而来的,保持较为独立的体系。例如,公共部门和企业本身都具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双方也不存在大多的借鉴性。就目前来说,在构建新公共管理关系中,希望构成一个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不科学的,也缺乏现实的可行性。但双方存在很大的借鉴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一种学科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5):148-149

[2]章海鸥.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关系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1):37-38.DOI:10.3969/j.issn.1673-8209.2010.01.027

[3]金星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员工行为关系[N].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2):27-31.DOI:10.3969/j.issn.1671-7031.2013.02.008.

篇2

关键词:传统人事人力资源转变体系

企业若想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管理观念上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要完善,否则企业的前展前景将很渺茫,做大、多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可现在,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

1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1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认为人力投资、工资、福利费、培训费都要计入生产成本的,企业应想方设法减少人力投资以降低成本来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的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它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1.2形式不同

打一个比方,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按照上级决策进行组织分配和处理,是被动反应的“管家”。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主动开发的“掘金者”。这样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策略管理模式也要区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1.3重点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调配,看重事情处理的结果。它要求因事择人,根据工作所需的资格选择求职者,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能实现事得其人和人适其事。可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不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会错失许多拥有高素质人才的机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培养和利用,冲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约束,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的需要,而是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工具。

2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方式

2.1制定科学的、具竞争力的制度

①企业要想拥有科学的、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首先要合理配置、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有规划才有行动。②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③在合理预测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企业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工资等提供可靠依据。④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极具竞争力和刺激性奖励制度和福利政策。⑤建立业绩评价考核标准。要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

2.2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开发战略

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引进企业需要的人员,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储备适当的人才,并且通过考核、薪酬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来激励员工。(1)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员工培训体系。做好职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的职业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2)建立起员工激励体系。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在人力智慧的发挥下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2.3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转变人事工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当前的人事经理已不仅仅需要具备以往人事管理所应具备的行政管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学科。我们可以建立考核激励培训制度,通过激励奖赏和定期的培训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企业高层的重要参谋。如:洋浦经济开发区就通过考核奖励培训让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事经理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出现,成为企业规范、发展的参谋人员。

3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市场经济在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本着效率最高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不断建立趋向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3.1人员配置体系

企业要通过科学手段,运用合理的制度对企业中的各个工作和岗位进行分析,确定。然后来决定每一项工作及其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在具体的要求(包括技术种类、工作经验、身体健康)之下来明确工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情况。这样的人员配置体系不仅是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标准,在对员工培训、调配、晋升时也是一种有力的依据,这样体系的建立为管理提供了人力工作的全面信息。

3.2薪酬分配和保障体系

企业的薪酬分配要先对工作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条件等因素进行正确分析。例如:我国的国有煤炭企业在确定每一项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相对价值后预定科学合理、稳定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使得人才对薪酬满意,也就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同时,企业还要建立员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在现在社会人们对自身的权利很明确,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比较完善,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明确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又保证了人力资源不会发生流失。

3.3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对照岗位分析体系中的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安排,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考核结果是员工晋升、奖惩、薪酬、发展的一项依据。

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正在加剧,谁拥有了人力资源并使其增值、升值,谁就会有竞争力,就会赢得市场。总之,待遇留人、文化留人、事业留人,企业要用先进的管理制度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终达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群.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章,2009,(22).

[2]刘春安.浅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5).

篇3

关键词:传统人事 人力资源 转变 体系

企业若想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管理观念上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要完善,否则企业的前展前景将很渺茫,做大、多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可现在,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

1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1.1 观念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认为人力投资、工资、福利费、培训费都要计入生产成本的,企业应想方设法减少人力投资以降低成本来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的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不仅是自然性资源,而且更重要的是一种资本性资源,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一切其它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

1.2 形式不同

打一个比方,传统的人事管理主要是按照上级决策进行组织分配和处理,是被动反应的“管家”。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是主动开发的“掘金者”。这样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策略管理模式也要区别于传统的人事管理。

1.3 重点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讲究组织和人员调配,看重事情处理的结果。它要求因事择人,根据工作所需的资格选择求职者,这样的做法当然是正确的,因为能实现事得其人和人适其事。可过分强调人适应工作,不着眼于人的开发利用,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人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会错失许多拥有高素质人才的机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培养和利用,冲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的约束,不再把人看成是技术因素的需要,而是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特殊工具。

2 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方式

2.1 制定科学的、具竞争力的制度

①企业要想拥有科学的、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首先要合理配置、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有规划才有行动。②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③在合理预测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企业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工资等提供可靠依据。④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极具竞争力和刺激性奖励制度和福利政策。⑤建立业绩评价考核标准。要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

2.2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开发战略

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引进企业需要的人员,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储备适当的人才,并且通过考核、薪酬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来激励员工。(1)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员工培训体系。做好职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的职业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2)建立起员工激励体系。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在人力智慧的发挥下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2.3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转变人事工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当前的人事经理已不仅仅需要具备以往人事管理所应具备的行政管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学科。我们可以建立考核激励培训制度,通过激励奖赏和定期的培训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企业高层的重要参谋。如:洋浦经济开发区就通过考核奖励培训让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事经理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出现,成为企业规范、发展的参谋人员。

3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市场经济在发展,人力资源的管理要本着效率最高原则,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系统研究,不断建立趋向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人力资源工作体系。

3.1 人员配置体系

企业要通过科学手段,运用合理的制度对企业中的各个工作和岗位进行分析,确定。然后来决定每一项工作及其岗位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在具体的要求(包括技术种类、工作经验、身体健康)之下来明确工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情况。这样的人员配置体系不仅是招聘工作的依据,也是对员工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的标准,在对员工培训、调配、晋升时也是一种有力的依据,这样体系的建立为管理提供了人力工作的全面信息。

3.2 薪酬分配和保障体系

企业的薪酬分配要先对工作的责任大小、劳动强度、条件等因素进行正确分析。例如:我国的国有煤炭企业在确定每一项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和相对价值后预定科学合理、稳定公平的薪酬分配体系,使得人才对薪酬满意,也就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同时,企业还要建立员工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在现在社会人们对自身的权利很明确,相关的法律制度也比较完善,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要明确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人力成本,又保证了人力资源不会发生流失。

3.3 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评估是对照岗位分析体系中的具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安排,对员工的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及工作态度等进行评价。考核的方式有很多种,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安排,考核结果是员工晋升、奖惩、薪酬、发展的一项依据。

国际间的人才争夺正在加剧,谁拥有了人力资源并使其增值、升值,谁就会有竞争力,就会赢得市场。总之,待遇留人、文化留人、事业留人,企业要用先进的管理制度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最终达到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刘群.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章,2009,(22).

[2] 刘春安.浅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5).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组织中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也随即显得极其重要起来。我国组织先前大都是运用人事管理制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这种人事管理效率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做好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极其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管理,其具体含义包括:根据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员工的思想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从而对员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运用及管理,以使组织达到对员工积极因素的充分调配和利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效益,并且使员工到全面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化入手深入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职能都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和薪酬分配等相关内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些差别表现在两者的本质、管理重点、职责重心、出发点等等。

(一)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未来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组织需要作出决策时,它可以给组织提供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建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它不能考虑到组织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人事管理部门不可能给整个组织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人事管理很少能涉及组织的高层战略决策。

(二)管理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放在了注重员工的有效使用,在使用员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很科学细致的检测,发挥员工的特长和优势,使员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既做到了组织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本为自己创造价值,员工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获得了自我实现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考虑到了组织和员工这两层因素,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二者产生共赢的效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对员工的使用单一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独特性。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重点明显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的科学性和可利用。

(三)职责重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重心是在考虑到整个组织的前提下,为组织的成员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它致力于调整组织的所有部门的优势及人员安排,并且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分配,使各部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人力资源的职责重心是为组织出谋划策,为组织未来的长远发展配置人才;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组织中职责范围比较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重心是对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调配、考核、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定,没有能动性地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员工之间没有更好地了解及融合,这样各部门就比较独立,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四)出发点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管理其最突出的原则是实行“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把组织的员工看成是“社会人”,真切的考虑到员工的需要,实行“人格化”管理,很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使用员工同时很注意员工自己的发展;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员工看成“经济人”,它站在组织的角度,单纯的追求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

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从执行到战略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立足在执行层面上的,它的工作重点是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分配岗位、工资福利发放、档案管理等事务性上的工作,这种人事管理只是执行其上级的命令,没有主动地从组织整体考虑的决策权;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它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地制定人力资本战略,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起决定性意义。现在的组织越来越感觉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应该从战略层面上为组织尽力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执行层面上来为组织服务。

(二)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本看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非常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员工的主动性。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只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单向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性,忽略了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从而忽略了对组织中员工能动性的开发。目前,很多组织对人力资本的继续教育看的越来越重,对其投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开发和培训的方式也有较大改进,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员工进行岗位轮换制、员工职业生涯的(转上页)(接下页)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三)从行政管理角色向咨询、服务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部门很大程度上属于行政管理部门。人事管理将员工视为其管理的对象,对员工进行单向的管理,其更偏重于对组织员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官僚式”的构架。在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下,人事部门被认为是不能为组织创造直接价值的成本部门。而在当前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充当组织决策层,而且为其他部门提供内部服务、咨询,协调内部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士气,成为劳资双方沟通的媒介。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显著特点

(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用动态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员工与事的系统优化。

(二)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重视员工的开发使用,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情况,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才能,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乌家培.知识信息与信息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曹雁翎.IT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研究[J].哈尔滨:北方经贸,2004.

[3]罗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的胜任素质[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

[4]谢亚平.浅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深圳:特区经济,2005.

篇5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动态能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一个热点话题,动态能力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

    动态能力理论起源于熊彼特的创新基础的竞争,即竞争优势建立在创造性毁灭以及将存在的资源生成新的组合的基础上。Teece和Pisan于1994年在《The dynamic capability of firm: Anintroduction 》一文中,在综合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组织动态能力的概念并以此来解释企业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整合学派的创始人Teece、Pisano和Shuen(1997)强调各种能力的整合,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组内外部胜任(Competences)以应付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整合学派的动态能力分析要素主要有:管理过程与组织流程、位置和路径。如图:

    整合学派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

    1.管理过程与组织流程。管理过程与组织流程,有三种功能:整合/协调、学习、重构。高效整合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对获得竞争优势非常重要,生产组织的方式是不同能力的来源, 比协调整合更重要的是学习。

    2.位置。企业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资产状况: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制度资产、地理位置。

    3.路径。路径依赖:企业在任何时点上的行为都是过去的走过的路所决定的,是过去过程的结果,对未来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前学术界一般采用的是:为组织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其基本特征是:价值性;难以复制及不可替代性;系统性;战略性;目标导向性。而动态能力具有的基本特征就是:价值性、难以模仿不可替代性、自学习性、开拓性等。可见动态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有着相似的特征。

    一、动态能力与战略人力资源的关系

    首先,就理论基础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动态能力之间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观。

    其次,就特征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动态能力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比如难以模仿性、价值性等等。

    最后,在动态环境下,要想达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必须以动态能力为指导。若要更好地培养企业的动态能力,就需及时调整人力资源战略,使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动态能力的影响

    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程。资源配置作用,人力资源招聘、分配、考评晋升、辞退是企业人力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绩效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动态能力的重要部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创新的团队文化、具有创新理念的管理者。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机制、创新的激励机制、创新的绩效评估体系、基于提高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投入等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将影响团队创新能力。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知识创造能力。企业知识的创造能力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力资本、员工动机和关键员工保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采用适当的人力资源措施提高企业的创造知识的能力,从而也提升了企业更新能力的过程。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对资源进行重构的功能,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招聘和解聘,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更新和构建,招聘和解聘是更新企业能力和资源的过程。

    2.既有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动态能力的影响。当企业的环境发生变化,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更新组织的资源和能力,但是企业的位置决定的企业拥有的资源对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重要的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当然也不例外。企业的多元化过程中也往往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但是缺少对该领域熟悉的人,因此可能多元化的战略无法实现。因此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力有很大影响。

    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路径依赖。企业的改革所遇到的很大阻力来源于企业的员工,他们或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阻碍改革,或者根据以前的工作经验进行工作,体现了组织的惯性,此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在协调内部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重新整合企业的资源作用,使得企业随着环境的变化仍然能够克服路径依赖。因此企业要做好人力资源的核心工作——绩效管理。

    结论

    动态能力是企业面临环境变化是表现出的适应能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有利于协调整合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存量进行调节,根据企业的战略调整,对人力资源进行招聘和解雇。另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能够促进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创新能力也是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创造知识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动态能力的提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消除企业在战略转行期的路径依赖,提高组织的动态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宝贵,刘东.企业能力: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06 (6).

    [2]文跃然.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翟伟,康世瀛.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人力资源更新[J].商业研究,2008(1).

    [4]李安,萧鸣政.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及其职能[J].宏观经济研究,2004(2).

    [5]曹,赵剑波.动态能力如何影响企业绩效[J].南开管理评论,2008(6).

篇6

关键词:医院 医疗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 人事管理

一、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虽然我国近年在卫生事业单位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做了很多的尝试,强调人才合理有序的流动,但卫生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仍较陈旧,人员的调配更多地还是受到编制的限制。人事管理的职能仍然是以人员管理为主,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别是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对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作用很有限。

2.竞争意识淡薄,服务意识不强。由于大医院长期在各方面都领先于较小型医院,面对竞争,国有医院的工作人员始终觉得抱着铁饭碗,缺乏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对患者服务的态度不如民营医院热情周到,加上国家现出台的全民医保政策,使得大医院在收费方面也不再拥有低廉的优势。大医院不再是病患的唯一选择,造成病患的大量流失。

3.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绩效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评价是医院聘任、奖惩、职务升降等政策正确实施的基础和依据。但目前我国很多医院的管理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我国目前的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绩效考核体系和反馈机制,绩效考核标准的不规范,有些医院过于强调绩效考核,却忽视了绩效管理,导致薪酬分配政策缺乏竞争性和激励作用。工资对所有员工失去了激励作用,而奖金就成为了激励的主要动因,这样不利于医院的长期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事分配制度又比较僵化,很多医院存在着重资历、轻能力的现象,收入与付出的不对等,导致很多医务人员收受病患红包,拿医疗器械和药品回扣,且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了阻碍了医院医疗体系的健康发展。

4.人员成本加大。大医院一般建院时间长,随着员工数量的增多,行政后勤的管理队伍也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各种费用开支也日益增多,行政后勤管理的运行效率也不高,加之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用于离退休人员的花费逐步增加,这些都加大了医院的运行成本。

二、当今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人事管理工作职能。人事工作的重点要从人事管理为主转向以人力开发为主,加强岗位培训,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医护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同时,人力资源并不只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事情,它还涉及到所有员工的切身利益。只有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和配合,才能彻底真正贯彻人力资源的理念,才能实现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开发人力资源的优势。

2.注重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才教育及管理。首先,要针对医院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长远有效的培训计划;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晋升、及激励机制;再次,为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先要制订科学的人才引进标准,建立人才评价系统;最后,要营造有利人才发挥其作用的环境,提供其所需的科研设备,制订各种优惠激励政策。

3.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激活人才源泉。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人才的相对缺乏。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医院对其所属员工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充分了解员工的需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并通过激励机制给予员工不断提升自我价值、能力和业绩的动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力、积极性和创造性。

4.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体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力工具。薪酬分配不当,将严重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导致效率低下,医院整体效益下降,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威胁到医院的发展和生存。薪酬的设计与结构要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又要适当考虑和照顾业务能力一般的员工的感受,促进和谐医院建设。

5.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选拔和使用与所需岗位相匹配的优秀人才,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一是公开。内部公开选拔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举,形成激励机制,为各类不同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二是平等。选拔任用要面向全社会,不搞内部消化,不搞近亲繁殖,为所有具备招聘岗位要求的人才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三是竞争和择优。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拔与岗位达到最佳匹配的人选,岗位设置明晰科学,严格按照招聘程序运作和完成规定的考试考核考查内容。

参考文献

篇7

1.1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管理的相关性

胡小寒,刘志虹,杨晓丹从历史演变角度观察劳动关系在劳动法及管理思想中演变过程,发现劳动法和人力资源管理正朝向同一方发展。在法治社会时代,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并非一般物品,因为劳动力与劳动者具有依附性,在事实上具有不可分割性。因为劳动的依附性,劳动关系包含劳动者身份关系。现代劳动关系研究不仅包括单纯劳资之间债权关系,而且包括劳动关系中不对等的劳动者的身份关系。劳动法不仅保护劳动者权益,更注重消除劳动歧视,解决劳动关系中的不公平。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开始重视人际关系研究,认为人是一个具有欲望、为实现某一目标而需要不断激励地个体。如何将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促进企业发展,最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效用,使得企业和劳动者的目标都得以实现,实现双方共赢,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此同时,这也会改进劳动关系,促进和谐。

1.2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企业一切活动离不开人,人是活动的主体。资本、技术、材料和其他资源虽然很重要,但仍然依赖于拥有这些资源的人。由于人具有极其的“复杂性”,因此比“资源”难以控制。然而企业的发展只依靠个人不够的,还要依靠团队的力量,这就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和劳动关系,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提高个人绩效和整体绩效,促进企业发展。和谐一致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助于激励员工努力地工作;和谐的员工之间关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和谐的员工与岗位的匹配将有助于优化个人绩效。所有这些和谐项目都是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内容。因此,劳动关系和谐与否,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1.3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

在经济制度、劳动产权结构、生产方式、劳动力市场、雇佣模式的影响下,劳动关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劳动争议也变得更加频繁。解决冲突和构建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最有效的方式。从外部因素来讲,目前,劳动关系正处于过渡阶段。集体谈判的机制没有很好地进行,而工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和企业,这一依赖制约了工会独立的作用。这种情况已存在了很长时间,没有迹象表明现在与以前有多大的变化。很显然,我国劳动关系调整和运行机制,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并且无法有效地解决、调解和预防冲突,其直接导致劳动冲突无法在基层得到解决,自然地劳动冲突就以非正常的方式显现出来。报纸上关于劳动冲突的报道很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反映了劳动冲突的严重性和普遍性,其实施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而其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仍有待时间的考验。事实上,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地外部治理机制。外部环境存在的不足导致劳动关系问题屡有发生。而劳动关系问题一般都发生在企业或需要在企业内解决。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其职能,解决劳动争议。从内部因素来看,劳动关系的若干问题不应是事后处理,应事先在雇主和雇员之间进行调节(雇主往往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而雇员一般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保持员工和雇主之间和谐关系的方式是非常适合当前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追求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是一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劳动关系双方间有效沟通渠道、妥善解决劳动争议问题的有效方式。实际上,许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如劳动纠纷、劳动保护、员工奖惩、员工歧视、人才外流等问题。

2如何营造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包含了三方面的关系: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雇员与雇员之间的关系、雇员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要实现劳动关系改进,组织应该建立并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体系,人力资源招聘和定岗体系,绩效评价体系,薪酬和福利体系,培训和开发体系。

2.1人力资源规划体系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各企业间人力资源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规划、科学管理、技术创新的基础。人力资源是企业的动态资源,用人力资源规划系统确保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平衡,这将有助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人力资源规划系统应规划企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人才的结构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企业可以调整人力资源活动,如招聘、定岗、培训、绩效评估等。

2.2人力资源招聘和定岗配置体系

人力资源招聘和配置体系关注候选人的能力和候选人是否符合岗位要求。在招聘之前,企业应该做工作分析,工作分析可以使人了解胜任这项工作应具备的能力,这同时也是招聘标准。工作分析与招聘可以确保工作和员工之间相匹配。内部招聘可以为内部员工提供机会,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但它可能失去劳动市场上其他优秀人才,因此,企业应利用多种方法来平衡内部招聘和外部雇佣。人力资源配置是人力资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有助于企业和员工建立科学、公平和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配置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人员配置和新员工晋升、离职机制和岗位轮换。所有这些措施都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员工创造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2.3绩效评价体系

绩效评价体系结合定量评价定性评价来构建一个平等与公平的体系。绩效评价体系与晋升制度相挂钩,以便其能够激励员工。绩效评价系统将筛选出一些有潜能的员工,并对这些员工的晋升提出参考意见,这一过程将给予员工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这亦是其他员工的激励。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该是结合企业战略目标、部门绩效目标和个人绩效目标来确定。

2.4薪酬和福利体系

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设计薪酬和福利体系的目的是激励雇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能够获得或维持核心员工,这样就能够赢得企业竞争优势和和谐的劳动关系。当企业设计薪酬和福利制度时,它应该关注员工工作创造价值的差异、员工的能力和职业规划。薪酬和福利制度应更加注重核心员工,并为他们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设计薪酬和福利体系最重要的原则是薪酬应与员工绩效相结合,这样企业才能根据员工的贡献来给予奖励。

2.5培训和开发体系

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从员工的角度来看,培训与开发能够帮助员工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满意度;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员工培训投资和员工教育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这些投资会在以后给企业带来利润。因此,适当的、科学的培训和开发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目标的重要途径。培训和开发应该有计划的进行,且要与员工的绩效和晋升相联系。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可以挖掘到有潜力的员工。为实现培训目标,企业应采取多种方法,以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3结语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原则;激励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1

一、激励机制的作用

(一)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

不同的激励类型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企业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是对员工的某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具有反复强化、有着不断增强和快速成大的作用,这样的激励机制称为良好的激励机制。当然,在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中,肯定有负强化和惩罚措施要对员工的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起约束作用。激励机制对员工行为的助长作用给管理者的启示是:管理者应能找准员工的真正需要,并将满足员工需要的措施并与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

由于激励机制中有存在着激励因素,组织对员工所期望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来。尽管激励机制设计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无论是激励机制本身不健全,还是激励机制不具有可行性,都会对一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起抑制作用和削弱作用,这就是激励机制的致弱作用。在一个组织当中,当对员工工作积极性起致弱作用的因素长期起主导作用时,组织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直到走向衰败。因此,对于存在致弱作用的激励机制,必须将其中的去激励因素根除,代之以有效的激励因素。

二、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员工能够一直保持积极性是组织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的保证,要想使员工持久地处于积极状态中,就需要遵守激励的可持续性原则。在实际的管理中,有些管理者会设立一些吸引人的目标,员工会报很高的期望。开始时对员工有很大的激发力,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管理者不去落实,员工逐渐失望进而也失去可持续积极性。如果一直这样,员工就会对公司失去信任,积极性也很难再激起。还有一种情况是一味地设立诱人的奖励目标并且兑现了,有些管理者认为激励力度越大效果越好,所以就加大激励强度。这在一定时间会调动员工积极性,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员工的目标要求会更高,期望也会更高,如果不提高激励,他们就不会保持原有的积极性,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无法保证激励可持续性。

(二)赏罚并举原则

赏与罚需要同时存在,工作做得很好就应该给以肯定鼓励,反之则应该否定惩罚。在工作中管理者应采用“强化理论”,对业绩突出的给以表扬,业绩差的给以惩罚,在鲜明的对比中,使员工得以激励与进取。强化有两方面即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对产生某种好的行为后,给以物质和精神鼓励,使该行为保持下去,当然正强化需要不断的加强,才会有很好的作用。负强化是对某种不好的行为给以批评和惩罚,使该行为减弱、消除。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者一定要做到赏罚并举,从好坏两个方面强化合理的、抑制不合理的。通过赏与罚树立榜样和反面教材来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和积极性。

(三)公平性原则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然就会进行比较,每个人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心理的公平感也各异。美国斯塔西·亚当斯根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人在关心自己收支情况的同时也会关心个人收支与他人收支的关系。他认为个人是否收到激励不仅涉及自己得到多少而且还在于别人得到多少,所以为了能够公平激励,就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平均主义会让能力强的员工逐渐丧失积极性。公平对人来说是一种主观感受,每个人的认识也不同,管理者一定做好引导,只有做到公平合理才能保证员工的积极性。

(四)多样化原则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需要,而激励的实质就是满足个人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样化且不断变化的,不同的人需求也是各异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使激励有一个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激励方法,且对同一个人也要用不同的方法,管理者要会灵活使用多种的激励方法,对症下药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三、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方法

(一)信任激励法

人与人的基本信任是社会运行的剂,否则,社会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无法有序正常的运行。信任是使人自信的良好催化剂,与努力相比自信对于成才讲更为重要。信任激励法是最基本激励方式之一。领导与员工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进,有助于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领导对员工信任体现在相信员工、重视员工、发扬员工的自主精神上;对员工的信任则体现在平等待人、尊重员工的劳动、职权和意见上,这种信任体现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上,而且还表现在放手使用上。只有在信任基础之上的放手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时甚至还可超水平的发挥,取得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好成绩。

(二)职务激励法

一个德才兼备、会管理、善用人、能够开辟一个部门新局面的可造就之才,就应把握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及时地提拔重用,以免打击了“千里马”的积极性,作为一名企业的领导就是要有识才的慧眼,千万不能因领导者自身的私利,而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压制和埋没人才只能使企业蒙受损失。对于在实践检验中确属“真金”者,要及时地给任务压担子,引入竟争和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员有成就感,平庸人员有压力感,不称职人员有危机感”的良性循环。

(三)知识激励法

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的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人员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也日益突出。要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对企业一般员工可采取自学和加强职业培训的力度;对各类人才也可以进行脱产学习、参观考察,进高等院校深造等激励措施。作为一个跨世纪的人才也应掌握必要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能够应用因特网获得各类信息,企业也应建立高效率的信息网络。各级各类人才只有在“专”和“博”上下工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活动素质、审美素质和身心素质,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激励是人才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情感激励法

情感是影响人行为的一种最直接因素,任何人都有对各种情绪的需求。按照心理学上的解释,人的情感可分为利它主义情感、好胜情感、享乐主义情感等类型,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多关心员工的生活,勇于说真话、动真情、办实事,在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关心员工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健康。提高一般员工和各类人才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调节力以建立正常、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人我关系、个人与员工的关系;以营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支持、互敬互爱、团结融洽的同事氛围、朋友氛围、家庭氛围;以切实培养人的生活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五)目标激励法

目标是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引力。所谓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在目标激励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大目标与小目标,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员工目标,理想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在目标考核和评价上,要按照德、能、勤、绩标准对人才进行全面综合考察,做到奖罚分明。

(六)荣誉激励法

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人物,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对各级各类人才来说激励还要以精神激励为主,因为这可以体现人对尊重的需要。在荣誉激励中还要注重对集体的鼓励,以培养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七)行为激励法

人的情感总受行动的支配,而人的激励又将反过来支配人的行动。我们所说的行为激励就是以对象富有情感的行为情感来激励他人,从而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我们常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就是某种典型人物的行为,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引发人们的“内省”与共鸣,从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就像一面旗帜,引导人向好的方面发展。

四、结语

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原则和方法很重要,只有注重原则并选择合适的方法切实落实激励机制,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激励机制的好坏是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之一。选择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充分实现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晓.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J].科学之友(B),2008(09).

篇9

[关键词]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组织战略 组织绩效

自Devanna等人1981年首次提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HRM)概念以来,基于战略视野的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成为众多学者和实践者关注的焦点。回顾以往的研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主要在三个领域取得较大进展:(1)SHRM概念的内涵;(2)SHRM的研究思路;(3)SHRM理论的系统构建,主要体现为SHRM与组织战略、SHRM实践匹配及其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SHRM已经成为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方向,相关的研究成果成倍增长。展望未来,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SHRM水平匹配与弹性机制、SHRM“最佳实践”的研究以及与组织绩效之间关系的实证支持等。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关于SHRM的定义,有四种主要的观点:过程论、结果论、工具论和相互作用论。持“过程论”的学者们认为,SHRM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战略结合的过程,强调组织如何充分发挥其拥有的人力、社会和智力资本,以服务于组织战略的需求。“结果论”坚持者则主张,应把SHRM看成是组织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而设计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系统。“工具论”研究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组织战略的工具和手段。“相互作用论”坚持者则更加强调人力资源部门在制定组织战略上更多的参与性,并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战略的实施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四种主要观点都共同强调SHRM的核心特征:(1)人力资源应被看成是一种战略资产;(2)SHRM通过整合人力资源实践,补充和提升组织的总体战略以获取和维持持续竞争优势;(3)人力资源管理应与组织战略良好匹配。

基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观点和核心特征,可以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源活动的内部一致性及其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致性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活动,以积极获取和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思路

Richard和Niehaus总结以往的SHRM文献,提出SHRM 研究的四种思路:

1.匹配观

该观点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出发,强调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之间的内部一致性(内部匹配)及其与组织战略之间的一致性(外部匹配),内部匹配和外部匹配的一致性整合,能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价值和系统能量。

2.功能观

该观点认为SHRM的重要任务是塑造员工的角色行为并使之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也就是说,SHRM也应参与管理人力资源的任务,而不仅是与组织战略直接联系,更应该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资源基础观

该观点认为人力资源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长期收益的资源,但仅仅是组织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某种资源之所以能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除了自身要满足稀有性、不可模仿和替代性以及附加价值性外,还需凭借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4.类型观

该观点注重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复杂的变量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归类,以寻求研究的简约和有效性。

近期的SHRM研究表现出多重水平整合的趋势,Wright和Boswell于2002年提出SHRM未来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关注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和环境层面不同水平的融合;另外一方面,应着眼于考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层面绩效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构建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SHRM研究的系统构建主要围绕组织战略、SHRM实践匹配及其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1.组织战略及其与人力资源战略间关系

多数研究者认为组织绩效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战略和实践与组织战略之间“拟合”的程度,如Cook和Armstrong认为:“对于特定的组织战略来说,总会有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与之匹配”;Miles和Snow提出三种不同的组织战略,并具体分析了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Baird和Meshoulam则从组织生命周期理论视角出发,提出人力资源战略应与不同组织发展阶段相匹配,认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战略目标是不一样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应作相应调整,表明需要从组织自身动态发展的视角来考察组织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间的关系。

Golden和Ramanujam的研究也发现,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之间可能存在四种类型的关系:(1)行政事务型,人力资源管理仍只扮演着传统事务“实施者”的角色,而没有体现出“战略性”;(2)单向型,人力资源战略只是“体现”组织总体战略;(3)双向型,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相互影响;(4)整合型,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之间整合成为一种系统并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之间的匹配

“匹配”既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间的匹配(外部匹配),也指人力资源战略与实践内部间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内部匹配)。整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前提是如何对组织内人力资源实践进行很好地归纳和分类。Wright和Boswell 回顾和总结了三种归类方法:(1)概念分类法,即通过确定不同概念的理论边界而对相应的人力资源实践进行分类;(2)因素分析法,即通过使用量表和因素分析统计技术提取公共因素,从而获得不同维度的人力资源实践;(3)聚类分析法,即对不同企业进行归类,以识别出不同的人力资源实践系统。

基于理论或实证的分类方法只是研究“内部匹配”问题的思路之一,另外的思路更多地把关注点从人力资源实践本身转向它们所要寻求的结果,其出发点是组织的人力资源实践活动都要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绩效服务,这样的思路不关心组织内部各种人力资源实践本身,而注重这些实践对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效用的影响。

3.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源实践的最终目标是增强组织绩效以及开发和维持组织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因此,对人力资源实践效用及其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高绩效工作系统是战略性人力资源实践的最新发展趋势。

Huselid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与组织的离职率及财务绩效指标有关联,并证实离职率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线性关系。Ostroff 也发现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间存在“普遍通用”的关系,但也指出,两者的关系要依赖于组织战略变量。Richard和Johnson考察银行系统内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有效性与员工的离职率存在直接关联。Whitener 详尽考察人力资源实践、员工对组织支持的感知以及组织承诺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形成性评价方式和公平奖赏能影响员工对组织支持的感知与组织承诺感之间的关系。

相关实证研究的结果也存在分歧。如Cappelli和Newmark研究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在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也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对整个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基本没有什么改善。Lee和Chee以48个韩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也发现人力资源实践与组织绩效间并没有直接关系。 而Patterson等人在1997年发表的一项纵向研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选取了67个英国制造行业公司为样本,结果发现公司收益率中17%的变异被人力资源实践和工作设计所解释,而组织战略、研究与开发,以及质量和技术分别只解释了2%、8%和1%的变异量,表明了人力资源实践尤其是高绩效工作系统增强组织绩效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未来展望

1.SHRM的匹配与弹性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推动组织去适应竞争性的环境。外界环境的动态和不可预测性要求组织内部协调一致,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目前的研究者大多把注意力投向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内外匹配,而相对忽视人力资源战略中的弹性。

实质上,匹配和弹性是相互依赖且统一的,从时间参数上看,前者是组织当前在某一时间点上的存在状态;而后者主要指组织未来在某一时间区段的一致性。匹配应被看成是组织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暂存的某种理想状态,而要保持这种状态的生命力,组织必须对外界环境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自身的影响做出分析和决策,快速调整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并采取行动。

2.SHRM的“最佳实践”

Delery和Doty详尽分析了三种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观点(通用观、权变观和配置观),他们随后的实证研究普遍支持“通用观”。“通用观”假定存在确定的“最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助于改善组织的绩效。目前,该观点受到众多学者的青睐和认同。另外,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组合模式,但效果却不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并没有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概念范围取得一致意见,同时,在有关是否存在“理想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是否依赖于组织战略等问题上也未达成共识。

3.SHRM系统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SHRM系统与组织绩效关系的研究,有四个方向值得期待:(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测量方法论,主要表现为测量的水平(组织层面或单个实践)和方法(如量表测量、聚类分析等)等方面。(2)组织绩效的测量技术,研究者经常采用不同的标准评估绩效并造成了研究结果的相左和不可比较,因此,需要对组织绩效的指标进行深度研究。(3)研究范式的转变,主要为因果关系推理方向。大多实证研究采取“果因”回溯式的思路,即假定具有良好绩效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必定也是“最佳”的。该假定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它并不能对来自其它非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因素的干扰作出有效解释。(4)两者关系内在机制的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何对组织绩效施加影响?其中可能存在那些中介联结和约束条件?后续研究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回答。

参考文献:

[1]J. E. Delery and D.H. Doty.1996.“Modes of theorizing in 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ugust):802~835

[2]C. Truss and L. Gratton.1994.“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 Conceptual Approach.”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eptember):669

篇10

20世纪初期,人们提出了“人力资源”这一概念,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其历史作用已经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改变。现如今的人力资源已具有为企业发展规划、企业政策实施与目标实现的重要职能。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还必须适应外部情况的不断变化,企业更多的需要灵活的、有知识的从业人员。因此,人力资源规划已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企业前进与发展的重要工具。人力资源审计在人力资源战略和管理改革过程中起作用。它将人力资源部门与其提供的服务两个系统联系起来,并专注于公司员工的需求。目前,我们还没一种客观的测量工具去衡量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与政策被执行的好坏与否。人力资源审计是人力资源职能经常被忽视的审计或者测评工具,人力资源审计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效果和政策措施的合理性进行评估。企业的成功与员工的表现直接相关。因此,对人力资源规划投入精力与财力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人力的需求进行规划有助于雇佣到的员工是拥有业务所需的技能和竞争力的。这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人力资源规划可以使你进行战略性选拨人才,同时还可以提高当出现紧急情况时的抗风险能力。和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一样,人力资源审计意味着严格的检查和评价机制和程序。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在充满活力与流动性的情况下,人力资源规划和审计的重要性越发突出。本研究通过对W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审计实践情况进行研究,获得员工对人力资源服务的感知和反应,同时对人力资源审计与规划措施进行分析评价。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审计事项

从本质上说,人力资源规划是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一种市场需要行为。这需要对当下劳动力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对未来的服务需求有一定的调查,对满足他们所需的劳动力类型有一定的分析。对组织者来说规划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要适应因顺应时势而采用的运营方式。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做到:

(1)找出潜在的问题,控制风险,减少危机管理周期;

(2)控制人力资源成本,包括营业成本,结构变化和人员流动等所带来的损失;

(3)对于那些需要长时间来培养的员工技能可以进行有效的前期发展;

(4)优化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进行人力资源审计的原因是为了找出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的有效性和效率如何,进而确定需要改进的地方。人力资源审计的目的就是对人力资源职能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分析,找出优势和劣势。开展审计工作涉及对现行的做法、政策和程序的审查。有效的人力资源审计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

1.功能性审计。该部分的审计考察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和程序。包括培训与发展情况。

(2)人力资源开发制度和程序是否都与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程序相符合,以促进员工的能力、信心和表现。

(3)薪酬和福利。员工的薪酬和福利与其人力资源所记录的表现和绩效应具有公平性与一致性。

2.服务审计。这方面的审计活动着眼于考察人力资源职能的服务响应速度和可靠性。

3.合规性审计。这方面审计旨在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与相关法律的符合程度,如劳动法等。这部分的审计将评估政策做法和程序是否存在以及是否符合。

4.发展战略审计。战略审计将检验人力资源战略、政策和程序是否一致,并且是否支持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

三、W公司情况概述

W公司位于我国中部,已有50多年的历史,现为国资委下属子公司,是拥有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承包和管理功能的国际型工程公司,是科技型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W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亿元。W公司是一家以人才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拥有一支具有丰富工程设计及项目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职工1000多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占到职工总数的95%以上。高级职称300余人。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W公司普通员工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和中层干部为调查对象,来收集研究数据。

1.研究目的。

(1)分析W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审计活动。

(2)研究员工对W公司人力资源规划与审计政策的看法。

(3)判别W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审计措施是否适应于该公司。

2.研究对象。100名普通员工及来自人力资源部的10名中层领导和员工。

3.研究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分别有针对10名人力资源部职工问卷1和针对100名普通员工的问卷两套问卷2。问卷1共12题,问卷2共8道题。对问题的描述采用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级评价。

五、结果

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员工对W公司人力资源的工作总体满意,并且认为W公司是一个工作的好地方。W公司的员工分属于不同的年龄段,并且他们为企业服务的期限不同。一些员工认为在工作中心理压力较大。员工更致力于通过他们的工作来获得更高的奖励和赞赏。大多数员工都认为工作分配是存在不公平性。薪水和休假是两个激励员工最重要的因素。一些员工认为,晋升没有严格根据工作表现,而是考虑资历。W公司的管理层已经确定了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和制度。并且认为人力资源审计有助于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大部分的领导倾向于考虑所有有利于审计过程中的因素。60%以上的员工满意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表现,部分员工期望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和审计政策的改进。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