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的主要课程

篇1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普通话、教师口语、教学设计、德育原理、教育社会学、班主任工作、教育哲学、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现代汉语基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基础写作、儿童文学、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初等数论、数学分析、应用数学、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小学自然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社会与品德课程教学、小学艺术课程教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比较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小学教育是“十年寒窗”的开始,也是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小学教育的成败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长期发展,因此备受家长们的重视。虽说现在教育类的专业也不少,各个城市教师竞争激烈,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猛,不只局限于学校,更是拓宽到了学生兴趣、特长培养等范围,教师需求量依然不小。

小学教育专业的小伙伴们就业机会其实很多,无论是和专业最对口的小学老师,还是与教育相关的后勤行政工作,或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如编辑、策划,都可以成为施展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关键在于怎么在追求专业对口的同时打开就业思路,全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利用兴趣爱好拓宽就业范围。

据有关数据显示,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教育、培训、院校等领域,大约是80%。由此可见,大多数前辈的就业方向都比较对口,这也说明这些领域对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依然很多,同学们可以优先考虑。

小学教育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小学教师职业。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教育、新能源、电子技术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教育/培训/院校;

2、新能源;

3、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6、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7、广告

8、计算机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老师、课程顾问等工作,大致如下:

1、小学语文老师;

2、小学教师;

3、小学数学教师;

4、小学英语教师;

5、教师;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全程教育;实践课程;构建研究

教育发展与学生自身发展对学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才资源的竞争加重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也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从我国的教育改革来看,学前教育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关系着我国儿童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这也就让学前教育质量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有助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有助于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质量水平,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将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指明方向,为学前教育的前景带来光明。

一、学前教育的功能

学前教育具有启蒙的功能,是人生教育的开端,教育主要侧重于智力的开发、兴趣的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独立的能力和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具有示范功能,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教学和教育管理人员,具有鲜明的示范功效,重点对学生教学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要求学前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优异的行为规范准则。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具有双师型的教育形式。一方面,能够成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一方面,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具有实践的功能,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承接就业岗位,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在实践实现理论的升华;具有发展功能,学前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要引进到教育全面课程中,从而使学前教育富有时代感,与时俱进;具有社会功能,将学前教育与自然和社会紧密联系,将学前教育融入到社会发展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塑造社会应用型人才。

二、我国学前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教育分析

目前,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类国民教育中环节比较缺失的教育,普遍存在资源缺乏、资金设备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师资力量缺少、覆盖面少、学前教育意识匮乏、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培养目标与培养层次不清晰、培养的范围与就业前景不匹配等情况。教学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建构的基础,许多学前教育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学前教育的课程,这在学前教育上是一个缺口,有些课程与时展不适应,培养的目标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知识逻辑达不到与国际接轨的水平,总体呈现落后趋势。

(二) 课程分析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处于不完善的状态中,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展和进行;课程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发展不同步,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不健全,培养目标与实际就业相脱节,满足不了实际需要;课程也存在比较单一的学科课程,必修课程是重点,其他课程是次要的;科目安排不均衡,专业技能课是全程课程的主要科目,没有系统的整合;选修课缺少,妨碍了学生个体化发展的空间。对学生在职业和人生的规划方面没有任何改变和认识,有些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学前课程带有商业色彩。

(三)学生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多数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缺少组织纪律性,自我认识感缺乏,不善于交流与沟通,求知欲望缺失,对自己的前程没有任何规划,抱着混到毕业证的态度来学习,对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没有概念。教师多数认为教学中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学,对学生缺乏耐心的教育态度,而学生对教师也存在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主观能动性差,平日生活学习懒散,没有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学习热情,对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没有更好的认识和计划。

三、全程化教育实践培养模式的探讨

(一)学校的管理层面

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与建设管理尤其是师资力量,学校应防止教师离岗、转岗等造成师资队伍缺乏的现象,要积极稳妥地扩充学前教师专业师资队伍,引进保留专业人才,专业技能与教育知识结合应用,加强师资力量的专业化构建;施行课程弹性制度,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的设定与改编,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投入到教育教学中,为课程的建设增添能量,为学生提供高效率的指导,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技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学校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研发、实验实训的建设、实践教学的督导等,努力打造全面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学生的主动性

考虑到学前教育中课程的学习特点,根据现展的教育观的理念,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师讲课的方式。学前教育要具有开发性的教育课程,在给学生讲解课程内容的含义、思想、内涵等理论时,我们要遵循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多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参与教学、相互交流、主动合作研究。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对课程的教育实践规律主动求知和探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深度阅读分析,鼓励学生勇敢表现自我,进行深入学习,通过学生的表达方式展示学结的结果,鼓励学生将自身创作的作品带到幼儿园去宣传推广等培养能力的方式,教师通过理性情感表达及良好的示范形象让学生亲自学习体验,这样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 实践课程的适应性

课程是教育目的、内容、方式和评价的整体框架,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核心进行,教育改革也是以改变不适应发展需要的课程开始的,课程设置关乎着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是否能够达标的问题。课程的制定是实施培养人才的具体保证,只有科学完善的课程设置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学前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知识全面、广阔,科学与时展相适应,才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有广度和深度,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前教育的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主要工具书。根据教育过程中课程教材建设发展,要准确把握学前教育课程的基础理论、原理与应用技术,需要不断进行教育更新与创新;更需要在学前教育专业对应的社会发展的需求基础上,为适应日后岗位的需求,完善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往专业方向发展,设定专业的素质和技能专业来满足学习任务和内容,构建双师型人才的需要,综合学习实践范围,构建相对完整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

(四)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根据教学过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关注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技能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宗旨,须要引进和培养综合高素质的学前教育教师。教师在职前教育中要经过系统性的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稳固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不仅能从事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教学,还能指导全程教学、管理和科研,还能在学校交流中不断开创全程教育实践课程为导向的教育工作,并且能研发配套教材,真正能够优化学前教育课程的结构。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定期或长期从事的教学、管理和研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聘请具有教学经验资历优秀、理论素养高的专家来讲学交流、指导实践教学课程、参与教育专业建设、课程编改和教材研发等,从而完善教学创新。

四、考核评估

传统的课程评估,主要以考试的形式ρ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的展示学生的能力训练。因此,应该多种评估考核,评估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考试或者口语表达的方式评估,如,讲、读、说、表演的技巧等方式进行评估,评估学生的输出能力,主要以交流的方式评估;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的积极性及实践能力也应该作为评价的项目进行严格评估审核,对学生全面的评估考核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本科课程; 问题; 对策

       当前,在国家三级师范体制逐渐向二级师范转型(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已基本实现转制和升级)并逐渐向一级师范过渡的背景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幼儿园教师职前教育的培养层次已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的学生更多地要直接走向一线幼儿园,以缓解幼儿在园人数、学前各年级的毛入园率大幅增长后幼儿园师资紧缺的矛盾。由此可见,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办学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承担起师范性和职业性的双重任务。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逻辑起点是课程,它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办学水平。然而,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机遇下,许多高校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囿于知识本位的思想建设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调试与革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问题反思

(一)课程目标学术化倾向严重

虽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较为随意,但其课程目标选择的方式与内容却较为趋同,表现出明显的学术化倾向。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普遍推行自上而下的目标模式,一般采取“只要如此,就必然这般”的简单线性思维,将幼儿教师从业需要具备的信念、知识、技能条分缕析地分解开来,试图通过设置对应的课程或采取那些理论上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培养,从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千校一面,统一而缺乏弹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目标体系中,普遍以知识目标与技能目标为主,存在着重训练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知识不是永恒的,学前教育本科阶段的课程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一劳永逸的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终身性专业成长的要求,这种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目标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极为不适。

(二)课程结构不合理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之间的顺序和它们所占的比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课程一般可分为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须的;师范性课程是培养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的, 包括普通教育心理理论以及基本的说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专业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所必须的,包括专业理论类课程、专业应用类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但是延续了传统“三学六法”(指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和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体育教学法)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专业技能类课程比例失调,实践类课程非常薄弱,主要集中于最后一学年,且形式化问题严重,其他课程又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缺乏与实践的配合联系,导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发展,入职适应时间较长,综合教学能力普遍偏低。而且“当前我国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趋同,都是理论课、艺术课、实践技能培养等,没能体现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的优势和特色难以体现,再加之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比例多,选修课比例小,份量少,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兴趣不广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课程内容脱离幼儿园实践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教师一般长期深居高校,通常将教材与学术期刊著作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主要渠道,对幼儿园日常教学实践关照不足。以学前教育理论性课程为例,许多教师主要依据学科体系结构而非实践问题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对理论知识的体系化建构,却弱化与实践现状的结合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学习之后,只会死板地记住这些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性知识和诊断性信息并不会自动导出恰当的教育行动。”他们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时就容易显得无所适从,不会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更难以领会这些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经常出现食而不化的现象。此外,学前教育专业所设置的许多课程内容陈旧僵化且交叉重复,有的内容在几门课程中都会涉及,如果承担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沟通不畅,诸如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及其教学法的内容会被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学与五大领域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同时纳入,造成课时资源浪费。

(四)课程实施呆板单一

在课程的实施中,教师经常采取讲授法,主要按照预设内容实施课程,较少组织学生进行自学讨论、案例教学和思辨等,普遍存在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重视“知识授受”而忽视“问题解决”的问题,教师成为课程实施的主导与权威,对于需要传授的学前教育理论,往往以照本宣科、空洞乏味地讲解为主,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统化掌握的目标之中。长此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就容易形成依赖心理,绝对服从权威,专业化自主意识欠缺,反思创新能力淡薄。而且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课程主要以分科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师忠实地依据学科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展开教学,预设成分多,生成内容少,课程实施方式单一,少有思考不同课程之间的整合与配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程式化地掌握了许多割裂的知识和技能却不知如何恰当地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之中,他们在面临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时通常会感到所学非所用。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思考

根据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禁锢,基于实践取向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以有效规避上述问题,适应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转型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

(一)理论与技能并重,突出特长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需要面向一线幼儿园的现实需求,学前教育专业 本科教育既要凸显本科理论性特点,也要努力适应和引导就业市场。体现在课程目标方面,就需要在达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本科毕业基本素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特长型和发展型的目标,综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通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知识、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协调处理好理论教育与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既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弹唱画跳说等艺术特长的发展,更重视对其活泼外向、耐心细致等个性品质的养成,做到宽基础且重专长,厚理论且显技能。

(二)学习与实践交互,重构体系

实践能力是保障幼儿教师保教质量的基本条件,实践能力也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必备的核心能力,是凸显高师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标志。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唯有打破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从传统分科课程走向综合模块课程,螺旋交叉地安排通识课程、师范性课程、专业课程,才能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合理培养。具体而言,学校要合理调配各类课程的顺序和比例,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课程之间的关联,增加选修课程比重,提高专业实践类课程地位,穿插安排见习实习活动,以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多元、灵活的课程体系。

(三)国内与国外接轨,贴近实践

囿于一隅,必然裹足难行,坐井观天,必然固着守旧。为突破思维局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紧扣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沿,关注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需求和未来趋势,及时吸取有益经验充实并更新课程内容,紧随时展步伐。除此之外,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内容还应以实践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筛选并组织相关理论和案例,使课程内容贴近幼儿园日常生活,既重视学前本科学生所必须的基本教育理论功底的学养,也注重学前本科学生应对实践问题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讲授与体验结合,转识成智

课程实施是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应以多元化、多样化为实施原则。不仅可以采用讲授法系统讲解传递学前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专业教学法课程中的相关概念、原理、教育原则与方法,也可以利用理论举证、专题研讨等方法启迪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和运用,帮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外,还可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在建构式学习中化“理论知识”为“个人知识”,努力让他们在理解和掌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基础上,不断形成分析幼儿园教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实践紧扣的问题解决中生成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步社民.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5).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培养路径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不但能保证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人格魅力。然而,近几年来,受生源质量、学生原有音乐素养及高校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普遍不强。因此,必须深入分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课程设置与教学现状,确立以音乐教育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并努力探索相关的培养路径,确保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音乐教育技能达到一定水平,以适应未来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确立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首先要从了解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音乐学科及其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而全面分析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特点,以确保音乐教育技能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具有四方面意义:(1)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美。(2)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3)引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简单的音乐知识及技能,如认识音符,掌握一些简单的演唱、演奏技巧等。(4)引导幼儿运用音乐表达情感,体验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1〕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往偏重于音乐技艺训练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模式遭到了摒弃,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教育已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因此,成功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意味着幼儿可以通过音乐活动获取表达、创造和交流的机会和经验,并发现音乐的内在美和形式美。而幼儿园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音乐教育技能,才能真正在幼儿园音乐教育目标的指引下,挖掘音乐活动潜在的教育价值,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促进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是为适应幼儿园音乐教育需要所开展的教育,〔2〕它具有以下特点。

1.非专业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不同于专业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育,它具有非专业性特点。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存在因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而导致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其音乐课程设置大多套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课程模式,过于强调钢琴演奏、演唱等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幼儿园音乐教育实际需要脱节,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实践能力不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缺乏了解等后果。我们知道,要顺利组织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具有对作品进行分析、编排并根据作品特点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因此,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不能简单搬用专业音乐学院(系)的教育模式。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入职幼儿园后开展的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而不是向幼儿传授高难度的演奏、演唱技巧以及深奥的音乐理论知识。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学习难度应适当降低。

2.综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音乐的学习不求“精”,但求“通”,但对音乐教育的学习可精益求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虽然原有的音乐基础普遍较薄弱,但文化素养、知识结构、学习能力都较强,所以,是可以在音乐学习的“通”上下功夫的。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可以通过开展适度的综合性音乐教育,使本科生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及良好的音乐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具备一定的音乐律动、音乐游戏创编能力等。

(三)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

基于以上对幼儿园音乐教育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目标应该直接指向培养具备良好音乐素养的合格的幼儿园教师。这里所说的良好音乐素养主要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即较好掌握了演唱、演奏、弹唱、音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调、调式、调性、节奏、节拍、旋律、和声、织体、曲式)等知识与技能,并能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转化为音乐实践能力、音乐作品分析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等。二是具备良好的音乐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从教育技术学和教学论的角度看,主要包括音乐表达能力、音乐思维能力、音乐组织能力、音乐编创能力、音乐表演能力和音乐教具制作与操作能力等。幼儿园教师的音乐教育技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专业培养、训练才能形成的。因此,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应重点关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全面性,可以传授演唱和弹奏技能基础,系统讲授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习得幼儿园实用音乐教育知识和技能。

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技能培养路径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一、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高职院校肩负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重任。

新时期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求日益提高,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学前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单位之一,其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幼儿教师的重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幼教师资队伍的进一步提升及我国幼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口碑。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历本位思想深入人心,学生与家长对高职院校大多不认同。如果高职院校能为准幼儿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就会有所提高,高职院校将为社会不断输送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良好的口碑将随之树立。良好的口碑会吸引更多且优质的生源,优质生源的获得有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这种良性循环对高职院校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高职院校口碑的树立都有所裨益。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问题。

1.生源空间小。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主要来源于普高毕业生及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虽然来源较广,但由于受学历本位思想的影响,该专业近年来连年面临招生计划数无法完成的困境,无法与本科院校竞争。

2.生源质量差。

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中,当完成不了招生任务时,大多采取降分录取的办法。幼儿教师具有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要求应较多,如良好的心理品质、艺术基础、体形等,但基于招生难的现实情况,该专业招生时对生源质量毫无要求,导致生源质量严重下降,使高职院校面临生源数量下降、质量也下降的双重困境。

3.生源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由于社会对男幼师的观念存在误区,且目前幼师工资较低,导致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一些男生即使被分配到学前教育专业也会在入学后转专业,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男生人数比例极小。然而据调查可知当前几乎每所幼儿园对男幼师的需求都是大量存在的,社会需要男幼师与男生不愿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矛盾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又一招生难题。

(二)师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受经费的影响,在实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时不能聘请一些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讲师,往往他们是从本校挑选一些教师进行授课[1]。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课教师有学前教育背景的人数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教师是跨学科的,而且大部分教师的学历达不到相应的要求。简言之,当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是相当缺乏的,且师资力量十分薄弱,这影响学前教育R笛生的学习,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2.“双师型”教师缺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成为“双师型”教师[2]。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大多直接从学生角色转化成教师角色,没有深入幼儿园观察了解幼儿园实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与能力的幼儿教师,部分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难以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日常教学如同纸上谈兵。

(三)课程问题。

1.课程设置理念陈旧。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课程设置理念。传统课程设置理念只强调教材的作用,往往根据书本内容传授学科知识,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果[3]。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书本知识与现实严重脱节。除此之外,很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仍然开设传统课程,对适应学前教育专业与时俱进的课程,如“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幼儿园教育评价”等没有开设。

2.课程结构不合理。

从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显露出缺乏整合性与独特性,重技能轻理论,有些学校虽意识到课程结构不合理,进行调整,但没有对症下药,而是简单地增减课程,导致课程内容庞杂、体系混乱,再加上缺乏相应的师资和专业理论的指导,造成其优势丧失、资源浪费,培养出的学生在技能方面不如中职生,在理论方面不如本科生。

3.主攻科目不明,“万金油”式学习。

社会要求幼儿教师要博学多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课时往往存在什么都要学,但是什么都学不好的问题。这让学生的学习充满困惑,学生的学习变成为了学而学,导致三年学习结束后学生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最终走上工作岗位无法独当一面。

(四)教学设备的问题。

1.教学设备不完善。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对琴房、舞蹈房、画室、声乐室等有一定的要求。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受到资金的限制,难以为该专业配备足量的设备。学前教育热使高职院校纷纷逐年扩大该专业的招生数,该专业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与设施配备不健全的矛盾阻碍了优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2.教学设备使用不充分。

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施配备不完善,加之其对练琴时间的严格限制,严重挫伤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制约学生在钢琴技能上的发展。据笔者了解,舞蹈室和声乐室为方便管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只将其使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课下没有专业教室练习,这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教学设备不健全且使用不充分,不仅造成教学设备一定程度的浪费,而且阻碍学生艺术技能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拓展生源空间,优化生源质量和性别结构。

1.拓展生源空间。

除普高毕业生、中职或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外,一些在幼儿园工作的却想提升学历的幼师或者想开办幼儿园的各界人士都可成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潜在的生源之一。

2.制定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条件。

学校在招生时,应该坚守最低分数线。除分数应达到一定水平外,至少还应具有一项艺术背景(如钢琴、绘画、舞蹈、书法等)或具备一定级别的英语水平(双语幼师培养方向)。对于肢体有明显残疾而导致无法学习钢琴或舞蹈的学生,劝说和指导其更换其他专业[4]。

3.改善学前教育专业报考学生的性别结构。

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招生时性别虽不设限,但报考的男生寥寥无几。高职院校若想打破学前教育专业招男生困难的局面,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向学生和家长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对男生的迫切需求,鼓励男生自愿报考,突破以往仅靠调剂才能招到男生的僵局;其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市场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实行订单式培养,把招生和就业环节结合起来,以明确的就业前景激发考生的报考热情[5]。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优秀教师。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大部分是沿袭旧统从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然而,高校优秀毕业生虽然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可是缺乏幼儿园工作经验。基于此,笔者认为,除从高校引进优秀毕业生之外,还应该引进具有学前教育背景或拥有多年幼儿园工作经验的人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高职院校应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授课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幼儿园观察并参加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同时与园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与沟通,做到及时了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具体要求,从而树立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确保培养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真正为社会所需;其次,可以从幼儿园聘请优秀的幼儿教师定期前来学校为学生开展有关幼儿园工作经验的讲座,帮助在校学生了解真实的幼儿园;再次,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幼儿园园长担任本专业的外聘教师,优秀的幼儿园园长长期在幼教一线工作,不仅拥有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而且兼具丰富的幼教工作经验,真正做到将理论知识与幼儿教学实际相结合。

(三)课程设置科学化。

1.更新课程设置理念。

高职院校应及时了解学习国家的系列教育方针、政策,切实更新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以往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针对一些院校课程设置陈旧的问题,我们可选派专业负责教师到幼儿园考察,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引进新理念,开设新课程。

2.调整课程结构。

不同层次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有所区别,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学生理论知识更系统厚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技能与素养更胜一筹[6]。基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的开设比例应均衡化。理论课以幼儿园五大领域教学课程为主要内容,技能课以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课程为主要内容。做到在课程设置方面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未来工作实际需要,同时也显示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既弥补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薄弱的不足,又弥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匮乏的不足。

3.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然而博学多才的要求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什么都学,s什么都学得不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生源复杂,学生的艺术背景和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对此,在学生刚入校时,高职院校应该了解学生的艺术背景、兴趣爱好和文化课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分班,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博学的同时有一项属于自己的专长。

(四)教学设备的增加与合理运用。

1.加强教学设备的建设。

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也不同于本科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高职院校应该立足自身特色。与中职相比,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应当更系统更扎实,而与本科院校相比,才艺技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专业的特殊性,该专业学生才艺技能的培养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琴房、舞蹈房、画室等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设施。高职院校应该大力投资建设完整的教学设施,确保学生课下练习与课上学习有效衔接,使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有良好的硬件设施的支持。

2.充分利用教学设施。

高职院校应该取缔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场地的使用限制,应在课余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为了避免学校对学生损坏器材的担忧而阻止学生使用相关设施,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实名登记的办法,学生使用琴房、画室、声乐室等都应实名登记,并详细登记进出相关教室的时间。学校可以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给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聘用这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对琴房、画室、声乐室等进行管理,这样既可解决非工作时间相关教室的管理问题,充分发挥教学设施的作用,又可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四、结语

如今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正逐渐成为我国幼教师资的主力军,虽然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影响我国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但是,随着家长、政府和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我国已逐渐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提上日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在改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职院校将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来圣.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4(8)(下).

[2]张洁清.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

[3]李春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改革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VOL36(10).

[4]杨淑雯.高职院校准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3.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为幼儿园培养一线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能否受到社会欢迎的关键。学前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扎实的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及学前教育理论等,学前教育专业主要是设置钢琴、舞蹈、声乐、手工、美术、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活动教程、幼儿卫生保健、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幼儿文学、基础英语、语文、德育课程、心理健康、计算机等课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中专的教育也被赋予了新的培养任务,只有加大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探索优化课程设置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专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一、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现状

细心地反思性考察本校自开设学前教育专业以来短短几年的状况,可以看到: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不断发展之中,当初只有161位学生而现在在校生有1700多人,规模每年剧增;但高速度并未带来高效益,其在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欠佳

本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教研组现有专职教师40多人;其中,80后的占大多数,他们尽管年轻、有活力,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职业教育教学观念比较单薄陈旧、对专业认识浅薄(或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是唱歌、跳舞)、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教学热情欠高、专业技能不强;同时,专业带头人缺乏,帮带效应缺失;重理论轻实践;评价机制有待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使得该专业的发展很难与社会幼教行业或岗位的需要有机对接,也很难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学校竞争与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方面综合素质不高

本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本省农村,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较低、学习兴趣低迷;专业思想不够牢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与毅力不够强劲、对未来的职业缺乏规划;尽管较多学生喜欢上专业技能课,但因技能基础薄弱而收效甚微。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尤其是特殊技能的形成过程,其主要内容:

一是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的业务能力,能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能从事幼教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可以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分为基本技能与综合技能,基本技能主要为声乐(唱)、琴法(弹)、舞蹈(舞)、绘画(画)、手工制作(做)、口语(说)、操与口令(操)等七个基本方面,综合技能主要为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等三个基本方面。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迁移能力,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达到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在毕业时能够具有幼儿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能力。

二是实践教学的运作体系,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期,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至关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外,还应具备弹琴、唱歌、跳舞、绘画等特殊职业技能,这些技能主要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从操作层面上探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方法和途径,其中包括课程教学、课外训练、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技能训练与竞赛以及科研训练等。

三是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为了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制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考核标准》,规定考核项目、考核方法以及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课程考核、技能展示、竞赛活动以及论文评比等多种途径对学生技能进行评价。科学的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使教师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创造条件。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严格有序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是促进专业教师成长的保障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研组的设置分为理论组和技能组,教师每周应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研活动,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同时,还可以建立了教师听课制度,成立督导组,主要成员可以是专业科长和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开学初就应该完整合理地制订教学计划,并适时地编写好教案。专业的教学评价可以采取三种途径,首先是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每个学生可以不记名的对各位教师进行评价,这占了评价总分的70%;其次是教师之间的评价,教师互相听课,写好听课记录,并对任课教师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项评价占评价总分的20%;最后才是教师的自评,即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综合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这项指标只占了评价总分的10%。这种管理手段可以显而易见地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教育理念。

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可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理论组的教师必须对所担任的学科编制四套的试题以成题库,考试时由教务处随即抽取其中一份试卷进行。专业技能的考试如钢琴、舞蹈则由教师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标准,也可以建成试题库,考试时是学生一个一个鱼贯进行,必须通过教师所定下的标准。

专业还可以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的成员有企业单位、幼儿园园长、学生家长、学前教育专家以及本校教师和学生代表,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多渠道信息的交流对专业的建设进行指导和提出建议,由此而来,可以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各阶段的教学行为。

(二)科学合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促进专业培养任务的顺利完成

职业中专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更要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操作活动可以占课程设置中总课时的70%,在二年级上下学期都可以安排为期一周的见习活动。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趣可以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即军训结束后马上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职业道德的培养是要基于对职业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感性经验的积累。而二年级下学期的实习可以安排为整整两个月,较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每一学年的寒暑假中,学生都可以到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活动,一年级是扮演的是教师助理的角色,到了三年级,也就可以带薪顶岗工作了。此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各科任教师还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安排到幼儿园或其他相关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由此一来,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作用于与客体、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三)技能训练与竞赛

为了提高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基本能力,应经常开展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技能训练与竞赛应突出“强化基础”的教学理念,即把最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作为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训练采用分散训练和集中训练两种形式,集中训练主要由有关技能课程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分散训练则由系团总支、学生组织各种兴趣小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口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树立竞赛优胜者为技能标兵,发放证书,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四)科学合理地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生活是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被赋予多才多艺、集专业型、技艺型、教育型为一身的角色。这种角色的成熟来源于平时多方位的锻炼。为此,专业科长、班主任还有科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组织文娱活动,例如声乐、舞蹈、钢琴等技能的比赛、手工作品展览会(建议设置一个合理可行的场所,可以收集并展览每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勇于挑战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并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每周二或周三下午可以由学生干部带头组织小型的班级活动,例如,英语角、综合游戏、健身操等,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这对于今后的幼儿园工作也是受益非浅的。

结束语

面对国际和国内教育改革的新时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都理应明确:应大力创新教改思维,倡导专业教学团队合作,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教学,完善多元教学评价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我们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才能得以有效突破,我们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才能够和谐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角度透视”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

篇7

关键词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职业技能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化,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是中专,由中等师范院校负责培养,而现在幼儿教师主要由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学历为大学专科,层次得到了提升。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来,政府、社会对学前教育倾注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幼儿教师及其培养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幼儿教师及学前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最稚嫩的儿童群体,事关社会稳定和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幼儿教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和政府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高专教育及学前教育概述

高职高专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层次,其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其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备一定理论基础,最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培养出的学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技术型”的应用人才,是其他高等教育层次无法取代的。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概括来说就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备理论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和人才。主要招收对象为高中及职高、技校、中专的学生。

培养的目标具体来说,首先思想道德上拥护我党的政策、方针,具有良好教师职业操守。然后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一定音乐、绘画、舞蹈的专业技能,同时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教育的理念。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如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理论等)、专业技能(包括课程设计能力、钢琴弹奏、绘画能力、演唱声乐能力)和一定的文本撰写能力。

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由于教育模式问题,一般重理论轻实践,因而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的学前教育的毕业生更加受到幼儿学校的青睐。但是在是社会需求不断提高的条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中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误区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指导教学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依据。在高校不断扩招过程中和高校教育不断改革中,不少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其培养目标的定位存在着误区,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甚至高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培养目的是为广大幼儿学校输送合格的一线教师,而不是高等师范院校本科培养的“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在培养过程上应重点着手于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在教学目的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课程的设置也出现了相关问题。国家有关机构并未颁布高职高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标准,高职高专院校只能依照其他层次教学的课程标准,自行设置本专业的课程标准,其中主要是参照本科层次的课程标准。由于二者向社会输出的人才的种类不尽相同,所以导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呈现出重理论、忽视实践的倾向,专业基础文化课设置较多,高于教育类课程,而实践课程较少且流于形式。本科层次学前教育还肩负着向社会输出科研人员的教育,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的另一问题是忽视了幼儿教师的人文教育,不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人格、高尚的师德。

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针对以上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中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措施。首先清晰定位,明确目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教学目的就是为幼儿学校输送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教师。高于中专学前教育的理论教学,弥补本科层次学前教育的不足。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同时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育人人才。然后构建科学的、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在均衡各类文化课程后,积极有序开展实践课程如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教育实习等,培养幼儿教师的实践技能。在学生入学后,就有组织的安排学生与幼儿园的接触,开展教学实践。最后着力提高生源质量,政府加大力度改善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幼师行列中。学校方面可以严格控制选拔标准,选取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另外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中可以改变考核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括来说,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的培养:职业情感培养、职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的实践。

职业情感的培养事关一个教师的成长、进步。只有强烈的职业情感、职业认同感才能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职业情感的影响因素有个人兴趣、行业地位等。情感激发和加深对本专业的认同是发展职业情感有效途径。

在职业知识获得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首先要保证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保证教学各个环节顺畅进行,保证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日后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打下坚实基础。然后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上,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尽早从心理上适应幼儿教师的角色。职业技能实践的培养可通过小组项目式实训、坚持实训与顶岗实习等,并在校园内开展技能训练与竞赛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续教育的基础,对个人、社会、国家都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我国教育工作者今后研究、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模式

幼儿教育问题是目前我国社会中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内容来看,国家已经把学前教育问题看作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民生问题。根据教育部的《幼儿园教师标准(实行)》中的规定,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是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两大专业能力,为了对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进行提升,在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中,舞蹈课程是这一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由于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是建立在幼儿教学实践基础之上的舞蹈教育模式,因此艺术院校专业舞蹈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不能在幼儿教学中得到应用。现行的学前教育师范生舞蹈教学模式中的一些弊端,也给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较为不利的影响。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过程中,教育部门需要对现有的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的重要性

(一)舞蹈课程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在幼儿阶段,良好的舞蹈训练对幼儿自身的骨骼肌肉发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将幼儿教学中的实际需求看作是课程设计的参考因素[1]。为了让幼儿教学中的舞蹈教学工作顺利开展,高校就应该对幼师人才的舞蹈教学能力进行培养,这就可以说明舞蹈教学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有效方式。因此,舞蹈课程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设置,就可以被看作是对幼儿的成长需求进行满足的一种表现。

(二)舞蹈课程是学前教师的成长需要

对于学前教育师范生自身而言,幼儿教师是学生们在毕业以后主要就业方向。在对学前专业的师范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舞蹈教学的设置,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舞蹈艺术的自身魅力的方式,让学生在对自身的美感体验进行强化的基础上,对专业自信心进行强化。在学生进入毕业实习阶段以后,良好的舞蹈素养可使学生自身的竞争力得到强化[2]。这样,舞蹈课程的设置,也是促进师范生自身成长的重要方式。

二高等院校舞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舞蹈基础相对欠缺,舞蹈学习兴趣相对缺乏

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自身现状,决定了它无法像艺术专业那样,招收到大批舞蹈能力较强的专业艺术生。为了保证生源的稳定,高效学前教育专业在招生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的舞蹈素养提出要求,由于这一专业中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都没有经历过系统化的舞蹈训练。在学生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第一学期,学院(校)会安排大量的基本功训练课程。由于学生在这一阶段已经步入成年,在身体软开度和柔韧性已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舞蹈基本功训练就更加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较为痛苦的过程,这就使得舞蹈基本功训练的艰辛度成为了影响学生舞蹈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前专业的女生数量相对较多。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大多数男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没有对舞蹈项目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还有一部分男生只是对街舞等一些现代舞蹈表现出喜爱之情,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以后,在舞蹈教学课程中,男生接触的是一些女生较为擅长的舞蹈项目,这就会让男生在舞蹈教学中表现出一定的抵触心理。在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的情况下,个别男生在舞蹈教学中因为害怕受到女生的嘲笑而不敢对自身的舞蹈能力进行充分发挥。

(二)舞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舞蹈教学模式的单一,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在舞蹈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中,对舞蹈技巧进行过度关注的教学方法,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可以对舞蹈中的舞步、手位和脚位等动作细节进行掌握,但是往往会对舞蹈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了解[3]。在这样的教学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以后,也往往无法让幼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对舞蹈的精神元素进行充分的把握。

(三)对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缺乏培养

从幼儿教学工作的工作实践来看,幼儿舞蹈中的舞蹈即兴创编活动,是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方式。在对这一教学方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舞蹈的自身形式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舞蹈创编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样,在对幼师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舞蹈编创能力培养问题应该引起高校的关注,但是在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设置中,这一内容并没有引起高校的关注。在舞蹈教学中,与舞蹈编创内容有关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相关的教材内容也相对较少,这就会让学生在舞蹈教学实践中对舞蹈编创教学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4]。

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新模式

(一)舞蹈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教学目标

从舞蹈基本素养对舞蹈者自身的影响来看,在具有丰富的舞蹈素养的情况下,学生在步入幼教岗位之后,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对舞蹈动作要领进行掌握。因此,学生舞蹈基本能力素养问题应该成为高等院校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从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舞蹈教学新模式的教学目标来看,这一新模式的目标主要表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要在参与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舞蹈素质进行强化。通过将学前教育中的舞蹈教学与艺术院校的舞蹈教学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这一教学目标方面表现出的是一种相似性,不论是专业舞蹈教学,还是建立在幼儿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舞蹈教学,学生的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协调能力和动作灵敏度等问题都可以被看做是影响舞蹈教学的重要因素,这样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幼儿教育师范生的舞蹈基本功进行强化。第二,在舞蹈教学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需要对舞蹈素材的应用能力进行提升,基本功训练动作、民间舞蹈的素材组合和幼儿舞蹈教育素材是学生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的重要专业知识[5]。这就要求学生在参与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对自身的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的发挥。第三,在舞蹈教学中,学生还需要对舞蹈的创编能力进行把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些学生在步入幼师岗位以后,发现在幼儿教学工作中所需的舞蹈创编能力,已经成为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中的一大短板,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舞蹈编创能力的提升,就应该成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

(二)舞蹈教学新模式下的教学措施

强化实用性能力的舞蹈教学模式,是在对舞蹈素养和舞蹈技巧等因素进行关注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学生舞蹈教学能力进行提升的教学模式。从这一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情况来看,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对学生的舞蹈基本功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对这一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将当地幼儿园所应用的教材中的音乐曲目应用在舞蹈教学之中。例如广东某地的一些高等院校,将当地幼儿园现行教材中的《吃水果》《噜啦啦》和《小天使之歌》等曲目的舞蹈教学应用在了幼师舞蹈课程之中,还有的院校将幼儿舞蹈考级中的必考项目应用在了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舞蹈教学之中。教学方法的优化,也是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新模式下所采取的措施,在对新型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一些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中采用了学生相互指导的教学方法[6]。在这一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生在对其他同学的舞蹈动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评价的方式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舞蹈动作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提升,这就可以让学生的专业教学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在对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进行强化。在对学生舞蹈创编能力进行优化的过程中,一些院校通过利用视频网站中的舞蹈资源方式,让学生通过对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的方式,对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进行提升,这一措施就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教学方法。

四结论

在对现有的舞蹈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进行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新模式的主要特色。从幼儿教学实践入手,对教学模式的优化,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丽文.建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特色舞蹈课程的必要性与措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2,08:61-63.

[2]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3]曾小梅.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创新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6,01:128.

[4]牟秀萍.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探析[J/OL].科技资讯,2016(16).

[5]刘薇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改革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5:94-96.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建设的飞快发展,不但每个家庭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下一代的早期教育。然而,在当前,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较低,90%以上的婴幼儿都是在家中由父母、祖父母或者保姆照料,其在如何喂养以及教育方面都缺乏科学的指导。在这样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下,育婴师应运而生。

为了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理顺中国早期教育市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开始组织国内婴幼儿卫生保健、营养、教育、心理专家,制定了《育婴员国家职业标准》,编写了《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于2003年正式颁布,首次将从事照料、护理和教育0―3岁婴幼儿辅助家庭完成科学育儿工作的人员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来认定,全面推出国家育婴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育婴师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由此确立和展开。

在此影响下,一些职业院校、培训学校和其他社会力量纷纷介入育婴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领域。以此为契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开始了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有效途径,即学生毕业之前同时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毕业后可同时承担幼师和育婴师工作。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针对3―6 岁幼儿教育的幼儿园教师,而育婴师所针对的则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因而,虽然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有效衔接的实践,在培养目标、生源、研究开展和就业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并且对学前教育本身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培养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课程衔接与操作技能培养方面也面临着挑战,需要思考探索与研究解决。

经过几年的探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已成功的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本文选取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职教对口班为研究案例,探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成功经验。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研究

本文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1级学前教育专业职教对口班为研究案例。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共有56人,其中男生1人,女生55人;来自农村的有53人,来自城市的有3人。并且本班学生的来源皆是“三校生”,即都是由中专、职校和技校的学生组成,相对于普通高中升入的学生而言,“三校生”可能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相对薄弱,但是在实践技能方面更胜一筹,基本功扎实。因此,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可弥补理论知识匮乏的缺陷,再结合技能方面的实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必能得到很好的衔接。另外,笔者还访问了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1位专家和3位教师,以及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的班主任和部分同学,以期获得更为详实的资料,力求研究的完整性。

(一)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概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班与职教班,以培养既能在中等职业学校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科研和管理工作,又能在各类托幼机构从事培训、宣传、卫生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素养和较好的自然科学素养的基础上,既要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把握学前教育的理论前沿、幼儿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又要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教学、研究、培训等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获得育婴师、心理咨询师、教师资格证等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基本技能。

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学生自从2011年入学以来,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已经掌握了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且获得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已有90%以上的学生考取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这些成果的取得与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职业技能的训练等密切相关。

(二)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1.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类型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占32%,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程(占14%,必修)、专业核心课程(占29%,必修)和职业方向课程(占17%,一个必选+两个选修方向)。其中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外幼儿教育史、教育统计测量、学前卫生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专业英语、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幼儿舞蹈创编、幼儿园实用美术、手工和幼儿玩教具制作等。而职业方向课程又分为了三部分,包括中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幼儿园管理方向相关课程和育婴师方向相关课程。其中中职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为必修课程,而育婴师方向的课程则有:婴幼儿护理、婴幼儿营养与保健、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咨询与辅导以及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等等。

由此可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还为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提供服务;且其开设的 “三学”(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与育婴师职业标准,特别是其对从业者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有着诸多相合之处,如考取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知识:0―3岁婴幼儿解剖及生理发育特点、心理发展特点、营养与保健、教育等,在本课程设置中都得到了体现;更甚者,职业方向课程选修中就有育婴师方向,直接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相对应。

2.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综合实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主要的实践环节有:幼儿园见习与调查、教育顶岗实习、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等。其中职业技能训练贯穿整个在校期间,教育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教育顶岗实习主要集中在大四上学期,而幼儿园见习与调查则安排在了大二和大三的暑假期间。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不仅有专门的综合实践环节,而且已经把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融入到了平常的课程中,如总学时由授课学时、实践(上机)和课外学时组成,其中实践和课外关注的就是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通过综合实践,学生掌握的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再只停留在书本上和脑海中,而是在训练与见习期间得到了巩固与创新。在此实践环节中,学生还接触了0―1岁的婴儿抚触和婴幼儿急救等职业技能训练,不仅锻炼了基本的职业技能,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也都是育婴师所必不可少的。

3.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社会实践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不仅在课程内有综合实践环节,而且还有课外科研创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此类实践包括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研究创新模块、创业实践模块、学科竞赛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和社会工作模块。其中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模块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考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育婴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以及钢琴十级等。而在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过程中,学校会开设培训班、提供考前培训等。因此,在考取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前,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在接受专门针对育婴师的培训后,学生又掌握了育婴师与幼师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与技能。

除此之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还有“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学习,学习采用远程培训、集中面授、定向实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创新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学生通过参加“国培计划”辅修学前教育专业学习,不仅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上,而且在基本技能、工作能力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毕业后可同时承担幼师和育婴师工作做好了准备。

(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成果

通识教育课程使得学生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主要课程的学习又使得学生们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实践活动又使得学生们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11级学前教育(职教)班学生自从2011年入学至今,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她们已经较全面透彻的掌握了学前教育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获得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已有90%以上的学生考取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

由此可见,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成功的原因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成功的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并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1.与“应用型本科”相呼应,学校拥有正确的培养目标

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转,向职业教育类型转。”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一直根据应用型本科发展的宗旨,学前教育专业围绕社会和父母等对育婴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加强对学生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致力于培养一批全面了解婴幼儿喂养、护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够进入早期教育机构、亲子园、幼儿园担任主课教师,同时也可以进行家庭育婴的育婴师。

2.学前教育专业对课程的合理设置是与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的重要措施

学前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而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更要求其课程的设置与育婴师的工作流程、环境、规范以及素质、能力、知识要求相适应。因此,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分析学前教育专业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内容后,打破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和特征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根据明确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原则,本着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取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着力点,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课程类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践环节,其中实践教学贯穿始终。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全程实践培养,个体优势定位”的特色理念指导下, 注重结合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教学观摩和教育实习,为学生提供长期一贯教育实践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是与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的又一重要因素

幼师和育婴师的工作岗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职业技能。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避免了学生成为“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毕业后也无法胜任幼师和育婴师的工作。在教学方式方面,该校学前教育专业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恰当地采用演示、观摩等直观性方法来获取识;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尝试与练习习得一些基本职业技能;不仅如此,学前教育专业还对学生实行“寓知于例、寓能于行”的教学法,采用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 学校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

实践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桥梁和纽带,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及其注重学生的课外实践。

(1)积极建构校内实训体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设有婴幼儿保育实操室、幼儿游戏情境教室、音乐教室、琴房、舞蹈房、手工实操室、儿童行为观察训练室、育婴师职业技能实训室等,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所需条件。

(2)积极建设校外实习基地。除校内的实训室外,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还与幼儿园、早教机构和托儿所以及卫生部门如妇幼保健院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设有实习基地。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地锻炼,为其将来的职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到幼儿园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课外实践的主要形式。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采用多种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强调教育实(见)习安排的创新,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在不同时期组织学生去幼儿园参加实(见)习活动,帮助他们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已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5.把注重细节贯穿育婴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努力营造参与式的学习氛围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过程中,只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致力于为学生营造参与式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开展就业辅导、育婴师知识讲座等,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积极为将来从业做准备;在平常的教学中建立学习小组,以加强学生的带动作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临近考试、考证时间倒计时提醒,并努力做到有问必答,及时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

四、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有效衔接的案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的衔接既有师范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既要区别于传统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思路,又要不同于专门的育婴师培训重实践、轻理论的模式,必须把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要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办学能力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与育婴师职业资格衔接的工作就能真正取得成效,学前教育专业就能稳步向前发展,育婴师行业也将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好琴. 对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几点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12(1).

[2] 高闰青. 高等师范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 大学(学术版),2012(6).

[3] 龙明慧.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开展育婴师培训的意义、优势与存在问题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2011(7).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概念重建;中国学前教育概念重建运动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01-04

概念重建(reconceptualize,也被称为再概念)是课程研究领域研究范式的一种转变。概念重建运动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当时美国的一批课程学者对传统课程观念展开全面批判,并希望对传统课程观念进行重建。〔1〕1971年,麦克唐纳明确提出“概念重建”一词。〔2〕概念重建主义者把自博比特、查特斯等人的早期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到泰勒原理以及基于泰勒原理发展而来的种种课程研究观念统称为“传统课程论”,认为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3〕自1980年起,概念重建主义者致力于课程改革实践,并逐步构建和完善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批判主义视野,学前教育领域也展开了对主流学术话语的反思与批判。

一、在实践中发展:学前教育概念重建

学前教育概念重建源于美国部分学者对“适宜性发展课程(DAP)”的批判。学者的批判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运动深深地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教育的概念重建运动始于1990年在美国田纳西州召开的“早期儿童教育质的研究”研讨会。〔4〕1991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召开了首次以“早期儿童研究、理论与实践概念重建”为题的研讨会,此后该研讨会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与会者相对固定,因此可以称之为“学前教育的概念重建运动年会”。学前教育概念重建运动前几年相对集中在美国进行,目前其影响已经扩展到欧洲、大洋洲和亚洲。学前教育概念重建的内容主要有:挑战旨在控制并限制人类思维的宏大叙事;认识并尊重人类存在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政治与历史的差异性。再概念主义者一直致力于揭示那些处境不利并被贴上不恰当标签的人群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再概念主义者还努力避免自身产生新的真理或宏大叙事。再概念主义者反对把真理绝对化,强调认识的相对性。

再概念主义者对主流的学前教育质量观进行了批判,强调“早期教育质量要融入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是不同的,所以学前教育质量也应该从追求统一的标准到追求意义的生成,即学前教育质量具有动态性与相对性,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5〕还有一些概念重建者认为:“当代教师教育中主流的原则既不能说是坏的原则,也不能说是好的原则,这些原则不能被毫无疑问地采纳。”〔6〕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的成长不是线性的,而是复杂的,普适的理论不适合教师个体。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经验是复杂的,是不可预期的,教师个体的职业成长需要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哲学思想的变化以及方法与实践的变化。〔7〕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个人意义。

学前教育概念重建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存在一定差异。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主义者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他们彼此的具体课程主张差别很大。如果细加分辨,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可以大致分为“存在现象学”课程论与批判课程论两类。〔8〕“存在现象学”课程论强调课程与个体经验或体验的联系,批判课程论则强调反思性实践。与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相比,学前教育概念重建更偏向于批判性,强调公正、平等,强调对差异性的关注。需要强调的是,学前教育领域也关注课程领域概念重建主义者的“生活经验”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说,学前教育概念重建运动对不同文化的尊重恰恰体现了现象学尊重生活、尊重不同经验的观点。

当代学前教育领域概念重建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主题是:(1)对皮亚杰理论的批判;(2)强调学前教育研究的生态主义人类学视野。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者提出了“超越早期教育质量”的口号。他们认为,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在学前教育中存在着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体现了不同文化的智慧,无法证明哪一种文化好,哪一种文化不好。针对一些幼儿园对瑞吉欧的崇拜与模仿,研究者多次强调要从各自的文化立场出发,在分享重建瑞吉欧体系的过程中要从各自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角度出发。〔9〕

罗高福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比较研究后认为,过去以欧美中产阶级的教育观作为标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前教育进行评价,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建立在皮亚杰认知理论基础上的所谓科学的学前教育儿童观,特别是全球影响甚大的“适宜性发展课程(DAP)”,实际上是一个极大的缺憾,因为皮亚杰的研究过于关注人的智力问题,把儿童作为脱离文化背景的普遍定义的儿童,DAP课程以认知为基础,忽视了儿童的文化问题。概念重建主义者对DAP的批判极为成功。托宾认为,全球化时代下的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一体化并不适合各种特殊的文化背景。

学前教育概念重建的一个最大特点体现在教师的反思上。学前教育概念重建运动起始于对学前教育方法的反思。建立在现代认知科学基础上的学前教育理论过于强调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强调理论的普适性,忽视了文化的影响。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在学前教育中不存在普适的概念,因此宏大叙事性的研究方法并不适合学前教育研究。

二、学前教育概念重建运动在中国

由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批判理论等之间存在的联系,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接受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同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学前教育概念重建运动倡导的课程重建观念。随着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影响的扩大,中国学前教育界开始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概念进行反思,这也间接反映了再概念运动在中国的影响。比如研究者对教师的定义已经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园丁”、“春蚕”、“蜡烛”转变为今天的“对话者”、“理解者”、“支持者”、“合作者”、“平等中的首席”、“反思者”、“成长者”;儿童的角色也从“习得者”转变为“成长者”、“探索者”。另外,对知识观的重新理解也引发了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对传统观念的重新思考,比如对学前教育质量的关注从单纯地关注西方转向关注国情,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上也出现了转向,从单纯地关注优质幼儿园转向关注郊区、城镇相对处于劣势的幼儿园。

朱家雄提出不能按西方人的标准来评价中国的学前教育,也不能在全中国实行统一的学前教育评价标准。朱家雄还对中国学前教育界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反思,比如不假思索地照搬国外的幼教理论,没有考虑本土文化的适应性等。①过去,学前教育质量的主流话语主要体现在其技术性和可控性上,以“技术理性”为基础的学前教育方法从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传播到全世界。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借鉴,能满足部分公民对高水准学前教育的需求,但是同时也有可能丢失我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取向。〔10〕

学前教育的概念重建,是对现行以及传统的学前教育观念的再思考,强调学前教育要与文化、社会、儿童的环境相一致,最终实现和谐发展。在我国学前教育中值得重新思考的有集体教学与分组教学、师幼比例、过程与结果、识字教学等问题。

按照西方的师幼比理论,集体教学存在一系列不足,诸如人均活动面积太小,儿童与教师的交流机会少等。但是在教师数量无法与儿童人数相匹配的情况下,集体教学能够明显缓解幼儿园师资不足的缺陷,对于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稳定具有一定作用。托宾比较研究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学后发现,集体教学存在着自身的优势,如同伴间的交往更多,虽然它可能存在着影响师幼间互动次数的弊端,但是在重视集体教学传统的文化里,集体教学的益处能够得到社会认同。分组教学则源自西方主流的学前教育理论。尽管分组教学能让儿童受到更多的关注,但在经济不太发达而且重视集体教学的文化背景中,在学前教育中开展集体教学更合适。

在我国一些地区,受经济发展影响,幼儿园园舍建设的速度无法满足人口发展的需求,有的班级儿童人数达到60人之多。这种师幼比例明显达不到主流学前教育理论的要求。按照美国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底线,这种大大超过师幼比要求的幼儿园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社会性、语言、情感和认知发展。然而,托宾的研究说明,儿童人数多的班级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这些幼儿园的儿童离开幼儿园时,他们与美国儿童一样已经为未来的成功做好了准备。对中国一些学前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的地区而言,要求当地的学前教育机构做到师幼比、儿童自主探索、教师个别化教学以及环境与幼儿互动等,不仅是不合适的,而且可能十分有害,〔11〕因为这与当地的经济、文化不相适应。

受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影响,国内学前教育界基于对儿童游戏的重视,强调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在过程与结果之间要重视过程。特别是在游戏过程中,理论研究者一直强调要重视过程而不能重视结果,特别强调儿童的探究式学习,并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儿童主体性的发挥。中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被认为有损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利于儿童发挥主体性。以儿童初次开宾馆房间的房门为例,西方主流的儿童教育理论主张让儿童自己尝试,探索开锁的方法;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人通常是一次性教会儿童如何直接开锁,然后让儿童在练习熟练的基础上再探索新的方法。这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效果。尽管西方的探索式学习一度被认为是比较有效的教育方式,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人的传授同样具有一定教育价值。

中国目前主流的学前教育观反对儿童识字,认为现行的儿童识字教学有损儿童的身心健康。然而,陈鹤琴与张宗麟经过研究后认为,在幼儿园可以进行识字教学。他们认为:“在讲了猫的故事以后,给他看一个猫字,一张猫的图画,小孩子不但对于这个故事的兴趣格外好,而且对这个故事的情节记得格外牢。”〔12〕陈鹤琴还介绍了数种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的方法。但他们同时强调,幼儿园的识字教学应该适应儿童的需要。目前,我国一些农村幼儿园和一些地区的学前教育机构还存在着识字教学的内容。学前教育机构进行适当的识字教学,这一方面迎合了家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对读书、识字的重视。根据陈鹤琴与张宗麟在鼓楼幼儿园的研究,在教师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幼儿园可以适当满足家长对儿童识字教育的要求。

学前教育的再概念主要强调对当代主流学前教育观进行重新思考,如儿童观、教师观、专家观等。随着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加深,以及人类生态学的深入人心,在“和而不同”的中国哲学的指导下,中国学前教育可能会更好地处理外来文化与本土理论间的关系。比如,中国的幼儿园已经开始认识到因地制宜办园的重要性,从过去的“大一统”模式逐步走向生态式的课程取向。这些趋势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学前教育的理性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学前教育正在走向成熟。不过,一些幼儿园在园本课程开发方面的束手无策也说明了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中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比较深厚的国家,在对外交流中如何坚持自己的文化立场,如何在传统文化中发掘学前教育的智慧又不拘泥于传统,这对中国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61.

〔2〕PINAR W F.Autobiography,politics and sexuality〔M〕.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1994:63.

〔3〕〔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26,27-28.

〔4〕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3.

〔5〕DAHLBERG G, MOSS P, PENCE A.Beyond quality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Postmodern perspectives〔M〕. London: Falmer Press,1999:8-10.

〔6〕MARIANNE NBLOCH, THOMAS S POPKEWITZ.Constructingtheparent, teacher, andchild: Discoursesof development〔M〕//LOURDES DIAZ SOTO. (eds.) The politics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02:31.

〔7〕ALMA FLEET,CATHERIN PATTERSON. Professional growth reconceptualized: Early childhood staff searching for meaning〔EB/OL〕. 〔2006-03-25〕. ecrp.uiuc.edu.

〔9〕FU V R.Constructing a pedagogy of possibilities through arts and aesthetics〔R〕. Blacksburg: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 to Inform Teach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