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法规的联系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8: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与法规的联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与法规的联系

篇1

当前,就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我国人口出游比率在逐年增长,旅游势头良好。和国际旅游市场有所不同,我国在旅游方面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这有赖于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在很大程度上更够利用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舒适度,加快旅游配套设施服务,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快对用户需求信息的把握,对旅游供应链需求有合理的预测。

一、基于旅游供应链的旅游需求预测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方式对旅游需求进行预测主要采取的是原因分析法和时间段分析法。随着现代人们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运用引用供应链中各种因素对旅游需求进行分析。旅游供应链提供的不是实物产品,而是人们的服务,实时为客户提供相关的服务。总体上来看,旅游供应链是与景点、各大酒店以及购物中心相联系的,它们构成多位一体的关系,通过对这些不同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针对旅游供应链中的各大供应商,我们对餐饮、交通、景区、酒店等因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一)餐饮因素

对餐饮企业来说,影响其发展的主要是周围餐饮行业的数量以及餐饮的营业额。一般情况下,在流动人口大的环境中,餐饮企业发展的较好并且较快,人口对餐饮业的营业额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考虑旅游需求影响因素中无疑需要将餐饮业的收益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交通通达度因素

交通通达度是影响旅游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交通对于旅游需求得影响主要由飞机场数量、火车承载量、轮船数等反映出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对旅游需求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应当对交通方式种类做出必要的侧重。

(三)景区环境因素

景区环境的好坏关系到能否吸引游客前往,是旅游供应链中最重要的因素。景区的影响因素由景区级别、景区人次、收益等构成。景区环境是游客选择旅游地区的首要条件,是旅游供应链需求的核心。通过有关人员对景区的环境因素做出估计,能够更好的对旅游供应链做出预测,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四)酒店影响因素

酒店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酒店的服务、酒店数量、客房数以及入住人数等。根据消费需求的不同,人们选择的客房层次也显得不同。酒店入住人数的增长有助于旅游供应链的延长和提高。

二、基于旅游供应链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针对影响旅游供应链的需求因素,我们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预测和检验,从而能够得出有效的、普遍适用的预测模型。在这里。我们认为,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是对旅游需求的比较精准的分析。

(一)回归预测模型

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以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对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做出了规律方面总结。根据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我们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和分析。其基本的模型为:

Y1=B0+B1Xt1+B2Xt2+…+BkXtk+Ut, t=(1,2,…n) (1)

其中,y1为因变量,自变量个数为k,j=1,2…k,yt同时表现为自变量的线性函数,i=1,2,…k,ut表示随机误差项。总体上,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E(yt)=B0=B1Xt1+B2Xt2+…+BkXtk (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旅游供应链需求具有可借鉴性,它体现了新时期下我国旅游预测的新方向,有助于加快我国实现旅游需求分析精准化。

三、基于旅游供应链需求预测实证分析

拿我国香港为例,香港作为我国、甚至是全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它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购物便捷的优势,每年吸引了巨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它是我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地区之一。相关数据显示,香港每年的游客数目仍旧在不断的增长之中。

(一)影响因素相关指标

1、预测指标Y。根据多元回归预测模型,将每年内地到香港旅游的人数作为预测结果,将Y作为内地到香港旅游人数。

2、经济因素。香港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因素的获得具有多方面的体现。以消费物价指数为例,X1―港元利率;X2―美元兑港币汇率;X3―GDP;X4―人均产值;X5―人口总数;X6―消费物价指数年变动率。

3、交通因素。香港的交通方式非常完备,因此交通数据很容易得到。交通影响因素指标如下:X7―飞机班次;X8-公路车次;X9―铁路车次;X10―客船班次.

4、餐饮因素。香港地区餐饮业在旅游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指标为:X12―餐饮收益。

5、住宿因素。影响住宿的因素很多,具体包括:X12―甲级酒店数目;X13―甲级酒店入住率;以此类推,对相关因素做出合理的指标表示。

综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上述各因素,我们得出结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预测能力较强,能够基本对旅游供应链需求做出预测。

篇2

注册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商登记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 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文中简称乙方)

注册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商登记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

电子信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真: 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本着平等互利原则,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乙方聘用中国员工事宜达成本合同。

第一条 甲乙双方有关乙方聘用中国员工及相关事宜,适用本合同。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另有约定的,从约定;双方没有约定的,从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没有规定的,由甲乙双方协商确定,并签订协议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二条 甲方向乙方派遣中国员工或乙方聘用中国员工的,双方应按照本合同有关约定另行订立《聘用中国员工合约》,明确乙方聘用中国员工的具体人数、姓名、聘期、聘用费等事宜并作为本合同的附件,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第三条 乙方与被聘用的中国员工之间系聘用与被聘用的劳务关系,双方可以根据本合同有关规定,另行订立《聘用约定》,确定乙方与中国员工之间的权利义务,《聘用约定》副本需送甲方备案。

第四条 乙方与中国员工之间因购房贷款(含担保)等民事事宜,应另行订立相关协议,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所生争议,与甲方及本合同无关,甲方不承担中国员工之连带责任。

篇3

关键词:建筑法规;教学方法;改革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6.03.259

《建筑法规》是建设工程类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上以法律为主线,以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为辐射,对建筑法律法规进行系统阐述,同时也对于违反相关建筑法律法规所应当担负的法律责任也作了必要的介绍。作为这样一门重点突出、与实际工作关系重大的课程,其具有的时代性和应用性应非常明显,但由于我国课程教学方式等的原因,在实际的《建筑法规》课程教学中都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1《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过于单调

在《建筑法规》的课程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过分地依赖于老师的教授。同时,这样一种互动性较差的教学活动,学生对于授课内容的理解较浅,浮于表面,遇到实际问题时可能很难利用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解决,更加难以将各项法律法规中的法条内容结合在一起。

1.2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学习《建筑法规》都是工科类的建筑专业学生,这类学生习惯了公式、计算、图形、图标等,对于纯文字类的建筑法规课程很感冒,所以这类学生往往会产生误解,认为这样“文科”性质的课程是不重要甚至是多余的。加上有的学校将这门课程安排在了临毕业的那一学期,或者将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考察课,这些因素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得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这门课程。另外,由于我国的建筑法律起步较晚,各种因素使得学生缺乏法律观念,对于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解决纠纷的意识不强,所以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学生对于《建筑法规》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1.3课程知识点繁杂且内容交叉

《建筑法规》课程的内容很多,知识点繁杂,涉及到建设工程法律法规的方方面面,例如建设工程发承包法律制度、招投标法律制度、质量管理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等,内容非常繁杂。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课程前面的知识点与后面的知识点联系很大,往往后面的内容还没有开始介绍就要在前面的知识点中提及,这种情况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这样的联系在《建筑法规》的课程学习中却又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了难度:穿插的内容教师不得不讲,但学生听起来又完全云里雾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课程内容,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顺利完成课程内容的同时又要求灵活处理课程先后顺序,调整知识点内容,使得课程前后内容相呼应起来。

2《建筑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探讨

2.1改变教学方法,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现状,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把被动教学变动为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力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最大程度地将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亟待需要一种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很好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创立案例教学法,哈佛商学院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运用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现在,案例教学法已经广泛运用于法学、医学、教育学等行业中。案例教学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主要任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案例教学中,首先需要精选出典型的、可以代表本次课程主要授课内容的案例,才可以让学生在案例中掌握核心知识;同时,案例的选择又不能太陈旧,要有时代性和典型性,否则不仅会让学生乏味,还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2.2增加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建筑法规是一门应用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以及建造师在工作中的业务知识都需要及时进行补充,同时,还要及时向学生更新工程建设相关的标准、最新修订的规范、工程监理以及房地产开发等的相关知识,将最新的信息、研究的成果及时地传授给学生,使得《建筑法规》课堂的教学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死板恪守教学大纲的情况,适时更新教学内容,阶段性地进行完善和修改,

2.3改变考核的方式

目前,《建筑法规》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以期末笔试为主,这种考试方式虽能使学生掌握有效知识点,但也将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转变成为了简单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会感到更加乏味。所以,需要将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转变,变单一为多面,不仅有笔试考试,课程授课过程中还可以增加课堂研讨、课程设计等部分,例如,在授课过程的一定阶段,向学生展示一个较为复杂的案例,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案例中所反映出的建筑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要求小组提供一份详细的分析过程和案例的解决结果,教师可以针对小组讨论报告来对小组成员的本次研讨情况进行打分,这样的分数占有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可以改变期末临时抱佛脚的习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实时掌握课程内容,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使得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更加扎实,尤其是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可以在实践中运用的更加灵活。

3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法治”;“德治”;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176-02

中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同时又提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那么,对于会计职业来说,是实行“法治”好还是“德治”好呢?笔者认为,应当首先应厘清它们的概念及其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一、会计职业“法治”与“德治”的概念

关于会计职业“法治”与“德治”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知道,会计法律规范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关于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行动中应当遵守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从会计法律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初步认识到会计职业“法治”与“德治”概念的一些内涵。笔者认为,会计职业法治,是指通过制定会计法律法规来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工作,维护会计秩序。会计职业德治,是指通过加强会计道德建设来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工作,维护会计秩序。

二、会计职业“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会计职业“法治”与“德治”,孰轻熟重,熟优熟劣,争议已久。笔者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二者是不能绝对的分开的,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不能说二者孰轻熟重,熟优熟劣。二者既有各自的优势,又是相互联系的。

1.二者有各自的优势。会计职业“法治”的优势在于:会计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这样做”,具有鲜明的强制力。会计职业“德治”的优势在于:会计道德具有内在控制力,可以约束会计人员的内在心理;具有更高的目标,要求会计人员“应该怎样做”;具有更广泛的调整范围,贯穿于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活动之中。

2.二者是相互联系的。(1)二者可以相互转换。最初的会计职业道德就是最初的会计职业习惯,后来制定的会计法律规范吸收了这些会计职业习惯,便形成了会计法律规范,而会计法律规范转化为会计职业道德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2)二者在作用上相互补充。会计职业“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会计法律规范中含有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同时会计职业道德中也包含会计法律规范的某些条款。(3)二者相互促进。第一,会计道德对会计法规起到补充作用。会计法规能规范一切会计行为这当然是理想的,但现实却做不到。因为会计行为因不同的会计主体而具有不同的表现,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制定出规范所有会计行为的法规出来。真实的情况是:很多不良的会计行为,会计法规是无法规范的。但是,如果对这些不良的会计行为不加规范,最终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将会受到破坏。对于会计法规无法规范的会计行为,只有用用会计道德去规范它,良好的的会计道德气氛和会计道德舆论才能建立,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才能得以维护。所以,会计道德能够弥补会计法规的不足,会计道德对会计法规起到补充作用。第二,会计法规对会计道德起到保证作用。会计道德尽管可以制定出若干“条条款款”来,但可能“挂一漏万”。它与会计法规相比,仍是没有非常具体、明确、量化的表达方式。没有非常具体、明确、量化的表达方式的道德,用来惩罚不良会计行为,难免处罚尺度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而会计法规以其明确性、具体性、量化性著称。如果将最基本、最重要的会计道德具体化、制度化、明确化后上升为会计法规,再通过司法活动使这部分明确了的会计道德标准取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以强制形式来推进会计道德建设。

三、规范会计职业行为需要“法”、“德”并用

通过分析会计职业“法治”与“德治”的概念及其关系,笔者认为,规范会计职业,“法治”和“德治”都不能偏废。只有“法”、“德”并用,会计行业才能规范有序。

1.完善会计规范。中国的会计法律制度由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定、地方性会计法规构成。会计法律是会计法律制度中层次最高的法律规范,是制定其他会计法规的依据,也是指导会计工作的最高准则。目前,中国的会计法律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这两部法律都是上世纪制定和修改的,许多内容与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必须及时修改完善;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制定并,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调整经济生活中某些方面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例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总会计师条例》等。这些行政法规制定时间也较久远,应该补充完善使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接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部门规章和会计规范性文件,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这些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有的近年已经修改完善,但有的尚未修改;地方性会计法规各省、市、自治区内容五花八门,质量高低参差不齐。

2.健全监督体系。会计监督体系是指由若干具有履行会计监督职能的组织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个部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本质上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政府监督是政府主管部门(或授权国家审计机构)与其他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监督行为。社会监督是企业管理部门、董事会或其他利益相关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实施的监督行为。目前,中国三个监督体系尽管已经建立,但都尚未健全,漏洞百出,有的监督形同虚设。必须加强中国会计监督体系的建设力度,确保监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质量到位。

3.营造会计环境。影响会计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经济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因素、文化教育环境因素,科技管理环境因素等。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是经济主体领导对会计的重视程度。外部环境因素固然重要,但从微观角度来讲,经济主体内部的环境因素对会计人员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明显。因此,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会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下等内部环境因素对规范会计管理,完善会计组织,提高会计管理水平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与良好的外部环境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和长期的营造相比,良好的内部环境只需要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进行营造。特别是领导在营造内部良好的会计环境上负在重要责任。只有领导干部带头坚持原则,保证会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不对会计人员施加不正当的影响,良好的内部环境才能建立。

篇5

1.1法律体系缺乏有机联系

在制定有关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时应该令各类法律法规保持有机的联系,如此,才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保护,标本兼治。我国目前对于地表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完善。健全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不应仅仅是针对于水资源的获取利用以及破坏保护的,更应该将该法律体系延伸到水资源被开发之始、被利用之初、被利用之后以及利用的具体方面、过程等均进行详细的保护以及合理的规范。同时,法律法规对于地表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检测规定,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地表水资源的水量、水质问题,更应该对于整个地表水资源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1.2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以及政府责任的缺失

我国既有专门的地方设立的水行政管理部门,又有专门进行水资源污染和防治工作的环境部门,此外还有国土资源局、气象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分管对于大气水、地表水以及地下水的保护。但是,造成现今水资源保护力度小、水资源污染情况改善差等现状的,也恰恰是由于过多的部门参与以及部门分工没有明确的法规制度规定造成的。由于并没有伴随各部门职能落实的法规颁布,导致了我国各级水资源保护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能落实不到位、责任推诿等现象。各水资源管理部门在遇到水资源管理以及改善的瓶颈问题时,处于对于自身保护的立场原因,往往会钻职能的空子,推诿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导致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质改善工作得不到推行与落实,从而使地表水资源保护工作搁置,水污染以及水资源匮乏问题日益严重。

1.3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不够全面

我国已经制订了一定数量的法律法规对水资源进行相应的保护,而具体的行政实施部门也做了相应的建设,但对于水资源遭到破坏之后的法律责任刑事追究仍然十分缺乏。尽管水资源保护立法对于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教育和提示意义,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逐利性,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仍有部分不道德民众会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对水资源展开肆意浪费与破坏,而这时,就需要国家通过政治权利进行刑事立法,不仅能够对该类行为的发生产生震慑作用,同时也可以通过严格的事后问责对社会大众起到整体的教育引导意义。尽管我国也已近意识到这一问题,并且在相关刑法中进行了明确的刑事追究规定。但由于水资源破坏行为在短时间内不容易显现且很多对于水资源超量使用或者非法使用的行为很难通过简单的几条规定进行界定,所以,我国对于水资源破坏行为的刑事立法力度仍然不够,仍需对相关的刑法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2完善地表水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体系

所谓法律体系,是国家依靠其政治权利所指定并强制保证实施的一套国家制度的载体,同时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价值观。而国家对于水资源保护所指定的相关法律体系,则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水资源保护以及水资源质量改善,同时也是保证社会建设以及国家发展、人们生活有序正常开展的重要环境保障。因此,应及时发现并完善我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从而实现国家的稳步可持续发展。

2.1对于《环境保护法》进行全面完善

自1989年制定以来,《环境保护法》就对我国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而水资源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该法律对于我国水资源的保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将该法律作为水资源保护法的基础来看待。在对于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中,各项立法的有机配合应该是法律对于水资源保护的重要作用形式。因只有《环境保护法》对于我国整体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起到了有效的作用,才可以为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改善创造有利的自然条件和行政环境。而在对《环境保护法》具体的条例完善中,不仅应该强调环境保护对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应该体现法律对于人类权力的保护。此外,还应该对于经济发展中的排污指数进行明确的规定。虽然排污许可证制度已然在我国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在水资源的保护领域仍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在借鉴了其他领域排污许可证的有效经验之后,水资源保护制度中的排污许可证的颁布也应尽快做出规定。

2.2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的法律规定了对地表水资源开展保护的原则以及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法律以及法规上的缺失,应该及时填补该类缺失,健全我国的地表水资源配套法律法规体系,从而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加以完善。

1)应加强对于法律的制定,从而完善对于地表水资源的法律保护。

尽管我国已经从国家、单位以及个人3个大的领域对于地表水资源的节约使用进行了整体规定。并且从工业技艺以及产业发展方面也对水资源的节约运用做了详细的规定。但是以上各类法规的制定却过于原则化,不具备足够的实施效力,使得相关部门在进行执法监督时缺乏对于该类法律法规实施的可操作性。因此,我们需要制定具有综合运用效力的节水法规,对全国各行业以及各部门、个人的节水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

2)还应加强对于各河流流域内水资源保护的立法。

篇6

关键词:物业管理条例;知行合一实践平台;诉讼程序

实践与应用是千百年来一直的话题,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王阳明重视知行合一,明末思想家提倡经世致用。总之,自古至今人们都重视实践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新的事物层出不穷,物业管理行业便是其中之一。我国物业管理行业从无到有,其发展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其中物业管理行业的立法显得尤为重要,2003年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国家级的物业管理行业法律法规。与此同时,很多高校也开设了物业管理专业,物业管理法规也成为物业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但是在近二十年的教学过程中,物业管理法规课程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如何使物业管理法规课程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成为物业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相应的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本课程学习必须重视物业管理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是律法类课程的特色,也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第一步。好的案例就是好的间接经验,好的间接经验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应用能力提升裨益良多。物业管理纠纷有自身的特点,很多纠纷性质都很类似,比如房屋漏水纠纷、停车位纠纷、专项维修基金纠纷、物业管理费纠纷等,都是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可以在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教学中大量加入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将物业管理案例分析分类归类,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体的教学模式应该变为精理论,多案例,一节课以分析三个典型案例为宜,案例分析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每组成员不宜过多,因为成员太多会影响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所以每组成员最好是三至四名成员。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近五年发生的案例,太遥远的案例可能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例如,丢失车辆的案例,这在2000年以前常有发生,但是近几年随着摄像头的广泛安装,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天网”,犯罪分子根本无机可乘,类似案件发生率几乎为零。分析研究此类案例已经意义不大。所以在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把聚焦点放在当下最常见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例之上。例如,近年来频发的高空抛物事件,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国家已经将高空抛物视为刑事犯罪。所以我们必须在案例的选择上着力,总的原则应该是越新越好,越常见越好。

2采用“模拟法庭”实训,突出辩论环节

常见的物业管理纠纷类型包括:前期介入时期的纠纷、日常管理时期的纠纷、工程管理类纠纷、公共秩序服务类纠纷、收费类纠纷、客户服务类纠纷等。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纠纷,都需要与相关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法律理论的教学,尤其是2021年新实施的《民法典》的学习。新实施的《民法典》取代了原先的一些与物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物权法》《合同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都已经被废止。新实施的《物权法》对上述原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了适当的改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重视法律类教学的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我们的理论教学才能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相适应。法律类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很强,但是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纸上谈兵,更不能因为法律类课程理论性强而忽视法律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可以设计类似法院审判的“模拟法庭”,使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所学的物业管理法律知识模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当然,如何科学地设计“模拟法庭”,如何科学地设计具体的物业管理纠纷的问题就顺理成章,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了。我们的设计原则有三条:一是尊重事实,不胡编乱造;二是与时俱进,遵守《民法典》等法律法规;三是客观改动,对已有案例科学合理的改动。进行“模拟法庭”实践实训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虽然模拟的与现实的是有一定差距,但是学生通过“模拟法庭”实践实训可以巩固更多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实际纠纷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值得说明的是,我们的“模拟法庭”不宜太复杂,我们应该把重点集中在“模拟法庭”实践实训的数量和质量上,只有大数量才能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全面,也只有高质量才能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做好“模拟法庭”的重点是如何做好法庭辩论,我们可以适当的改变真是法庭辩论的情境,重点突出辩论的环节。可以借鉴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辩论的时间不宜太长。学生的观点一定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作为支撑,避免采用感情化或者道德化的观点,必须紧密结合理论知识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之,不管是采用“模拟法庭”还是借鉴辩论赛的形式进行法庭辩论,我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全面地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实际物业管理纠纷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与当地法院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提升能力的平台

人民法院是解决纠纷的国家机构,各类纠纷案件都集中在各地的人民法院,其中许多案件是与物业管理相关的纠纷案件。因此,人民法院是提高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宝贵平台。如何搭建这个平台也是我们物业管理法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我们的学生毕竟不是专业政法类大学的学生,他们的学校会为学生建设专业的模拟法庭,让学生提高实践与应用能力。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民法院作为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触现实纠纷案件的机会。如何搭建这个平台呢?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与人民法院取得联系,说明自己的意图,取得人民法院相关领导的理解。然后由人民法院的相关领导安排一名工作人员专门留意近期将要开庭审理的物业管理纠纷案件,并及时将未来开庭的时间通知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及时调整原先的课程安排,组织学生按时旁听物业管理纠纷案案件的审理。任课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做好旁听笔记,以便研究学习。经过真的法庭现场的旁听和学习,学生会对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法律流程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己所学的物业管理法律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与应用能力。法律类课程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如果脱离人民法院这个实践平台,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只能是一种纸上谈兵的教学形式,因此,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教学改革模式一定重视人民法院这个教学实践平台。

4聘请熟悉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律师作为

兼职教师熟悉物业管理纠纷案件的律师,其实践经验和法律的应用能力都是非常过关的,所以,我们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律师作为物业管理法规课程的兼职教师,让他们给学生讲述一些现实的诉讼程序知识,因为他们经验丰富,可以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比如物业管理纠纷诉讼状如何书写,都有哪些要求,格式是怎样的等,掌握了这些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尤其是解决物业管理纠纷很有意义。此外,他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他们的工作地点,一般来说就是律师事务所,这里每天都有很多真实的物业管理纠纷实例,我们可以每次派三名学生去律师事务所旁听学习具体的物业管理纠纷实例,并做好笔记,等所有学生都完成一轮旁听学习后,我们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大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分享各自的物业管理纠纷实例。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理论才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应用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恒.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2]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6.

[3]吴剑平.物业管理法规[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汤腊梅.物业管理法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袁永华.物业管理法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论文关键词:高师计算机专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

人类进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检索能力风靡全球.

网络已成为人们尤其是大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最快途径.网络以其数字化、多媒体化以及虚拟性、学习性等特点不仅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正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取向,甚至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网络犯罪,所有这些使得高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从事网络教学、实践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不仅因为,自己一方面要传授学生先进的网络技术,另一方面也要教育学生不要利用这些技术从事违法活动而从技术的角度来看,违法与不违法只是一两条指令之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可能成为老师去影响他的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中开设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抓住机遇,研究和探索网络环境下的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学的新特点、新方法、新途径、新对策已成为高师计算机专业教育者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信息安全法律课程作一些探讨.

1现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特点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定位,按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联系.全校整个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含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教师教育课程(非师范除外)、实践教学课程”四个大类,下面仅就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介绍.

1.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按学科门类组织的基础知识课程模块,均为必修课.目的是在大学学习的初期阶段,按学科进行培养,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考虑到学科知识体系、学生转专业等需要,原则上各学科大类所涵盖的各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相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科学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

1.2专业方向课程各专业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主要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开设2—3个方向作为限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任一方向课程组中选择规定学分的课程修读.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工程实训、计算机系统结构等.

1.3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些不足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对于它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考虑到时代的变化,计算机应用专业旨在培养一批适合现代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发展要求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现有我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是针对这一目标进行设置的,但这一设置主要从技术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更广泛的使用网络、更关注信息安全这一事实,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承担起自觉维护起信息安全的责任,作为高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里应该考虑到教育学生不得利用自己所学的技术从事不利于网络安全的事情.

2高师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必要性信息安全学科群体系由核心学科群、支撑学科群和应用学科群三部分构成,是一个“以信息安全理论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信息工程和信息安全等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国家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安全防护为应用方向”的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群体系.该学科交叉性、边缘性强,应用领域面宽,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系,涉及的知识点也非常庞杂.

仅就法学而言,信息安全涉及的法学领域就包括:刑法(计算机犯罪,包括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故意制作传播病毒等)、民

商法(电子合同、电子支付等)、知识产权法(着作权的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等许多法学分支.因此,信息安全教育不是一项单一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相关法律课程设置,是信息安全学科建设过程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途径与任务.

高师计算机专业,虽然没有开设与信息安全专业一样多与信息安全的有关技术类课程.但这些专业的学生都有从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所需要的基本编程能力、黑客软件的使用能力,只要具备这些能力且信息安全意识不强的人,都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干出违反法律的事情,例如“YAI”这个比CIH还凶猛的病毒的编写者为重庆某大学计算机系一名大学生.由此可见,在高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选修课程是必要的.

2.2可行性技术与法律原本并不关联,但是在信息安全领域,技术与法律却深深的关联在一起,在全世界各国都不难发现诸如像数字签名、PKI应用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从本质上讲,信息安全对法律的需求,实际上来源于人们在面临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新可能的时候,对这些可能性做出选择扬弃、利益权衡和价值判断的需要.这也就要求我们跳出技术思维的影响,重视信息安全中的法律范畴.

根据前面对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分析可知:信息安全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事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很容易转到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上,加之信息安全技术是当今最热门技术之一,因此,在高师计算机专业中开设一些基本的信息安全技术选修课程、开设一些与法律体系紧密关联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学生容易接受,具有可操作性.

3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特点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众多,有数学、计算机、通信、电子、管理等学科,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知识,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新方法、新技术以及新问题不断涌现,这给信息安全课程设置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使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了解、掌握这一新技术,我们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开设《密码学基础》、《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作为专业选修课.我校本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每学期都对知识内容进行更新.

(2)对涉及到的基本知识面,分别采用开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讲座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知识体系,如有操作系统、密码学基础、防火墙技术、VPN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法律课程等.

(3)对先修课程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习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之前,都可设了相应的先行课程让学生了解、掌握,如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程序设计和数论基础等课程.

(4)注重实践教学.比如密码学晦涩难懂的概念,不安排实验实训,不让学生亲手去操作,就永远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防火墙技术只有通过亲手配置和测试.才能领会其工作机理.对此我们在相关的课程都对学生作了实践、实训的要求.

4涉及到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内容的特点

信息安全的特点决定了其法律、法规内容多数情况下都涉及到网络技术、涉及到与网络有关的法律、法规.

4.1目的多样性作为信息安全的破坏者,其目的多种多样,如利用网络进行经济诈骗;利用网络获取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情报;利用网络显示自己的才能等.这说明仅就破坏者方面而言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

4.2涉及领域的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互相交织,信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甚至超过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最活跃、最有潜力的推动力.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到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所有国民经济、政治、军事等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

4.3技术的复杂性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管理问题,信息安全技术又涉及到网络、编码等多门学科,保护信息安全的技术不仅需要法律作支撑,而且研究法律保护同时,又需要考虑其技术性的特征,符合技术上的要求.

4.4信息安全法律优先地位综上所述,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不是靠一部法律所能实现的,而是要靠涉及到信息安全技术各分支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来实现.因此,信息安全法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兼具有安全法、网络法的双重地位,必须与网络技术和网络立法同步建设,因此,具有优先发展的地位.

5高师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中的法律法规内容教学目标

对于计算机专业或信息安全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应深入理解和掌握信息安全技术理论和方法,了解所涉到的常见的法律法规,深入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技术防御技术和安全通信协议.

而对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由于课程时间限制,不能对信息安全知识作较全面的掌握,也不可能过多地研究密码学理论,更不可能从法律专业的角度研究信息安全所涉到的法律法规,为此,开设信息安全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初步掌握涉及网络安全维护和网络安全构建等技术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签名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

6高师信息安全技术法律法规课程设置探讨

根据我校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课程,其中多数涉及信息安全技术层面,主要以选修课、讲座课为主,作为信息安全课程的补充.主要可开设以下选修课课程或讲座课程.

(1)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讲座:本讲座力图改变大家对信息安全的态度,使操作人员知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企业安全规章制度的含义及其职责范围内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让学生首先从信息安全的非技术层面了解与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概貌、我国现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简介等.

(2)黑客攻击手段与防护策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借此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了解常见的安全漏洞,识别黑客攻击手法,熟悉提高系统抗攻击能力的安全配置方法,最重要的还在于掌握一种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3)计算机犯罪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个全新的分支,涉及计算机犯罪事件证据的获取、保存、分析、证物呈堂等相关法律、程序、技术问题.本课程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相关的犯罪的追踪、密码技术、数据隐藏、恶意代码、主流操作系统取 证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计算机取证所需的各种有效的工具,还概要介绍了美国与中国不同的司法程序.

篇8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对我国各项政策的不断推进起着重要作用,是维护国家权力、保证人民根本权力的大法。行政法是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主体,对各项决策的执行、管理、监督等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行政法对宪法有着积极作用,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对宪法的推行与更新有着重要意义。

二、宪法的主要作用分析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制定与执行的基础。宪法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维护我国的政治制度上发挥着巨大作用。宪法的存在能够为我国民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和谐的环境,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其他法律法规能够发挥实际功效的基础。

三、行政法的主要作用分析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管理中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和,是对社会发展中各行为的规范,也对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起到监督作用,也是现代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的存在对维护社会秩序、监督行政主体、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行政法对宪法的积极作用分析

( 一) 为宪法实施提供保障

行政法是从宪法之中衍生出来的,是宪法的延伸。行政法的存在可以配合宪法,对我国政府部门的行政进行监督与约束。行政法相关的法律条文都是以宪法为依据制定的,能够体现宪法的意志,也会受到宪法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行政法在某些方面可以视作宪法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据行政法进行管理与监督,能够合理的体现宪法的内在精神和意志,也为宪法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更加和谐以及更容易被全体民众所接受的环境。我国的行政法是来源于宪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作用于宪法的一项法律法规,能够最大程度上对政府部门的权力进行约束,从而为我国宪法的实施奠定基础,也便于政府部门对宪法的学习与理解。同时,行政法对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约束,能够使相关行政人员更加负责任的处理日常工作,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 二) 对宪法进行完善与补充

宪法在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的漏洞,而行政法的出现能够对宪法进行完善与补充。宪法的制定是需要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现代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进行更新,但宪法的更新需要一定的时间,且由于其处于我国法律中的根本性位置,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随意更改。行政法的出现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行政法的制定与实行比宪法更加细致,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及时发现相关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从而针对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由于行政法能够体现宪法的基本精神,对行政法进行不断完善与补充,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宪法的完善提供可参考的价值。特别是行政法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其他民生工作进行直接接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就能随时对行政法的合理性进行检验,相关行政法的制定者就能从中发现行政法的不足。行政法是对宪法进行有针对性与细节化的扩充之后形成的,对行政法进行完善,从一个间接性的角度讲也是对宪法的完善与补充。

( 三) 为宪法更新提供依据宪法作为各项法律法规的基础,不能随意更改,但是在达到一定年限时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我国宪法在制定以来也在局部进行了一定的修改,这就说明宪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时代的发展,是有更新的必要的。宪法进行更新,其相关参考资料就来自各部门法的更新,行政法作为部门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能够为宪法的更新提供参考依据。行政法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与行政部门的相关工作具有较大联系,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功效。行政法的发展变化能够切实反应民生民意,为我国宪法的更新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依据。

篇9

关键词:农业执法能力;规范化建设;对策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D922.4 文献标识码:A

加强农业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是对农业执法工作的科学规划与落实,不仅能提高我国农业执法工作的效率,还能普遍提高相关执法机构、执法人员的农业执法能力,进一步加快我国农业法制化建设进程。就当前我国农业执法实际情况来看,一些出现的问题仍需加以重视和解决,对采取的通过规范化建设来提高农业执法能力这一战略,要坚持加强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把握。因此,笔者结合我国农业执法实情,提出了规范农业执法建设工作的相关措施。

1 当代农业执法能力的几点问题

农业执法人员在着装上不能被清楚识别,大部分进行农业执法工作的人员没有统一的、正规的着装标准,使农业执法队伍缺乏威严感,不能使农资经营者、老百姓信服;部分地区的农业执法部门,由于经济条件的影响,一些必备的农业执法设备严重匮乏,这导致相关的农业执法检测流程效率低下,整体农业执法能力不足;农业执法人员的个人素质不达标,多由各农业服务单位进行抽调组建,不仅业务不对口,其自身的法律基础也不高,容易出现、贪污受贿的现象,给老百姓们留下了不好的执法形象;农业执法工作的宣传力度不深,使老百姓对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性质产生错误理解,某些违反了法律法规的群众会不清楚自己已经犯了法;农业法制建设工作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农业执法部门间的权利出现争夺和蚕食情况,相关立法的执行力度不够,适应不了现行体制。

2 规范化建设与农业执法能力的内在联系

使用规范化建设措施,从农业执法人员的思想上、行动上进行规范,形成科学合理的执法农业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个人执法能力,加强农业执法队伍的整体执法水平。

农业执法能力的提高,表现在体系建设问题(包括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队伍建设问题(人员素质、行为规范、证件着装)、制度建设问题、能力建设问题(经费保障、执法装备)这4个方面,而规范化建设工作就是要从这4个方面进行。

规范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可以增强农业执法部门的整体实力,分别从农业执法方式规范化、农业执法途径规范化、农业执法法律法规规范化这些方面加以体现,做到公正、公平执法,合理、合情执法。

3 具体策略及措施

3.1 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夯实农业执法法律基础

农业执法体系的建设,要定编定性,成立专业的农业执法机构;要全面优化农业执法队伍,加强农业执法人员的审核工作;要关注农业执法设施的建设,保证农业执法资金的充足。

农业执法法律基础的完善,要加大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工作的支持,制定、颁布、完善相关法律;要积极实践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在实际农业执法过程中发现现行农业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与改正;要扩大农业执法法律研究团队,针对农业执法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对农业执法所依照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3.2 改善农业执法部门执法模式,做好农业执法监管工作

农业执法部门应该积极推动政务公开制度的建立,将农业执法部门的执法内容进行公开,使老百姓能清楚地知道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内容和注意到自身需要改正的地方;农业执法部门要规范下属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手段,实现文明执法、科学执法、高效执法。农业执法监管工作,不仅有农业执法部门内部实行的强化监督,也有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内外监管,促使农业执法工作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执法的规范化建设,提升了农业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

3.3 整顿农业执法队伍,明确农业执法重心

农业执法队伍的强弱,主要在于执法人员的基本执法素质的高低,因此要对农业执法人员的选取使用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要对农业执法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和教育,进一步增强执法人员的个人执法水平;另外,农业执法队伍的整顿工作,要重视对胡乱执法、等问题人员的治理,要发现内部问题并加以解决。农业执法的重心应该放在遵照法律法规上,不能根据个人意愿来决定农业执法内容,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农业执法。

3.4 积极宣传农业执法,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农业执法工作的宣传,是为了使农资经营者与普通群众对农业执法部门有所了解,能正确理解农业执法的范围与实际内容,而结合我国目前农业执法工作来看,我国在进行农业执法宣传工作中,要摆脱重技术轻执法的不合理宣传内容,将宣传中心放到执法上。农业执法力度的加大,可以从精心组织专项整治、严抓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农资市场监管等方面加以开展。

4 结语

加强规范化建设,是提高农业执法能力的重要方式,科学有效的完善了农业执法部门的职能,对农业执法的方式、手段合理规范,强化了农业执法人员的个人能力与执法机构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了我国农业法制化建设工作的发展。今后,我国农业执法部门在开展农业执法工作时,要通过对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执行加强,促使整个农业执法部门的执法能力提高,为我国农业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执法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剑英.农业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1(10).

篇10

一、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法律监督

执法检查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保障法律法规贯彻实施的有效形式,一年来,我委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部署和各有关单位的实际,积极开展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

1、开展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项内容执法检查,进一步维护我市消费者权益。

2、做好对我市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工作继续监督检查。并设立人大与财政局专线督网。为常委会听取市人民政府关于预算执行情况和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和听取市人民政府决算报告和审计报告。广泛深入调查,把好初审关。

3、对我市镇通村公路建设情况、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情况及经贸局、外经局招商引资情况进行视察和听取专题汇报。

二、加强工作监督,促进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

一年来,我委结合联系单位的工作实际,加强监督工作,促进各项工作进一步落实,推动依法行政工作的开展。

1、加大对《预算法》和《广东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的监督力度,对部门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实施监督,进而加强对公共财政的监督,切实管好纳税人的钱。

2、通过视察和执法检查,对我市食品和药品加强监督。

三、服务“三会”积极完成常委会交办的各项任务

按要求做好市人代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等各项服务工作。

1、协助做好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有关工作,我委人员分配有选举秘书资料组的有关工作,加班加点按时修改及分发大会的文件和资料,使大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2、协助办公室做好常委会会议的会务准备工作,参与组织云浮市人大代表、罗定市人大代表的视察活动。

3、配合办公室及相关机构做好各项工作,如宣传报道工作及人大机关的预算工作等。

4、配合办公室做好人大的工作,群众来访有关本委工作,从来不推诿,使来访者满意而归。

四、做好联系工作

今年,我委加强了与所联系市直单位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其依法行政及积极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对所联系的镇,通过参与组织人大代表视察、人大例会及听取职能部门及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汇报等,了解代表和群众的心声,并反馈给政府的有关部门。加强了与云浮市人大财经工委的联系,积极做好配合执法检查等有关工作。

五、加强自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