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管理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融 风险 管理 服务 创新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然没有彻底消散的今天,金融企业作为金融危机的最直接受害者,加强金融管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手段,对于提高金融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金融业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分析
金融是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准确把握金融业所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强化金融管理,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确保金融稳定与安全意义重大。
1.金融布局与发展单一扩大银行风险。尽管近年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鼓励中小金融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滞后,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没有改变。广大百姓缺乏多样化的投资渠道,同时,随着衣食住行教医保成本的不断攀升,老百姓只有选择将钱放在银行里。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对外部资金的依赖度很高,在直接融资得不到有效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不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种结构的失衡与融资形式的单一化发展,加大了银行风险。
2.地下金融规模庞大危及金融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一些人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老百姓手中的资金,用于发展地下金融服务。多年来,中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发展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往往被迫寻求非正规金融渠道。地下金融服务由于不具合法性,缺乏有效监管,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很难得到保障,这种庞大的非正规金融规模已经成为影响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甚至会危及金融安全。
3.利率风险影响日益显现。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管制仍然比较严格,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利率波动会不断加剧,而金融机构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不足,也会面临较大的风险。利率风险利率的变动会对金融产品的持有者或投资者造成收益或价值的波动,这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
4.信用风险时刻存在。信用风险由来以久,信用风险的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由于政策、业务扩展等的推动,导致银行领域积累大量不良贷款,往往会自然抬高银行信用风险等级,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扼制,就会提高银行的经营风险,使银行面临经营困难的境地。因此,信用风险时刻存在,是金融业要时刻认真关注的问题,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强化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5.金融机构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人员素质风险、操作规程不规范、合规性差等方面。比如: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把关不严,就有可能导致假按揭现象的发展,增加银行的风险;对抵押品的审核把关不严,有可能使银行蒙受损失等。因此,金融机构必须要强化对操作风险的防范,重点是加大对银行从业人员教育管理入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通过规范有序的常态性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胜任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本领。同时,要强化对从业人员的监管和自律,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防范金融犯罪。
二、金融管理与服务创新对策探讨
金融业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除了要强化金融业内部管理与控制外,还要积极开拓视野,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以创新来防范和化解风险,以创新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1.创新服务理念与服务方式。金融机构面临市场多元化,客户需求多层次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要坚决树立和贯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牢固树立起“面向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市场,开拓市场”的经营策略,将“以客户为本”落到实处。要通过创改变金融行业、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来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而获得企业的收益。客户是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的基础,金融机构要实现盈利,就离不开客户。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只有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要。 转贴于
2.创新金融服务产品。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金融工具是金融产品的一部分,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各种劳动,为客户获利、避险、支付便利提供帮助。金融机构要积极创新服务产品与领域,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远不止金融工具,还应当包括咨询、信息服务等,并进下发挥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支票、汇票、银行卡、保单、期货等的作用,以新的模式促进服务的增值升值。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尽可能为客户提供舒适、整洁、大方、美观、庄重的服务环境,提升金融企业服务形象。
3.创新金融管理。管理出效益、出战斗力。金融机构要建立健全金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创新为提供更有效地金融产品和服务所需的组织、岗位、流程、培训与考核,以及市场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积极探索设立独立的信用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引入风险管理一票否决制、贷款终身责任制。信用卡的收费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向受益客户收费的模式,转向了以向商户费为主的商业模式,扩大信用卡的使用范围,使信用卡像手机一样普及和便捷。同时,要加强金融技术创新,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对个人金融业务的科技投入和项目开发力度,使个人金融业务电子化服务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以后,美国资产价值泡沫连续消散,不少手持次级房贷的银行和涉及金融机构都陆续破产,金融商品危险和流走性缺失进一步扩展,导致产生世界重要金融市场剧烈的波动。房价一落千丈、房地产业不停走低、抛售银行股、银行提挤状况十分严重,使几个月下来华尔街五大投行三家关门两家改革,次贷危机自然成为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危害性已伸展至全球,且不停、严重地侵蚀实体经济,金融学者常对此类事件都称作经济危机。
2美国金融管理系统归纳和教训
2.1美国金融管理系统总体态势
国家金融竞争力主要组成要件是金融管理系统,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美国金融业从侧面体现它管理系统已经适应市场发展并占有优势。据实证调查,美国金融管理系统是典型分权型多头管理模式,被称作伞式管理+功能管理体制,是功能管理和机构管理综合体。在这样管理系统里存在各种各样的类型、层次的金融管理机构,美国执行在分业管理与统一管理间的一种金融管理模式。其中,金融持股公司采取伞式管理规定,作为伞式管理人的美联储负责公司综合管理;且金融持股公司又按所营运业务类别来接纳各种行业管理人的督导。伞式管理人和功能管理人联合促进美国金融业发展。
2.2美国金融管理系统存在不足
2.2.1“双重多头”管理系统易发生监管重叠与真空
出于管理机构繁多而对某一行为具管理权力产生的现象就是管理重叠。管理过程中它的最大缺陷在于出现管理多余内耗和资源浪费,正常可采取合理的权力区分方法处理。而全部管理机构职权都不涉及某些金融风险是管理真空。美国金融管理系统中还没有统一法定最高管理机构,在相同分业管理模式、金融混业经营环境下,“各管其一”的机构设置容易使各管理部门发生对某些金融市场状态特别是部分金融衍生商品管理出现漏洞。所以,从根本上与此相同的全面管理“双重多头”的机构设置是存在管理重复和漏洞的。
2.2.2金融管理制度发展滞后于金融创新发展
金融管理体制发展给出新规定是金融业全面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脚步迅速。在逐渐激烈市场竞争环境中、金融风险无法完全管控状况下,可惜美国金融管理体制未适时地进行改革,金融机构持续拓展市场和展开创新业务反而成为危机形式的累积。在风险扩展进程中,美国分散管理体制决定机构并没有进行负责,实际管理系统与各类金融市场之间的密切发展态势并不吻合,进而面对市场不断变化和发展,管理者没得到有关法规明确授权,使本来具有优势的分散管理体制反而变成致命弱点。
2.2.3次贷源头贷款缺乏监督,管理机构职责未履行到位
特殊客户层在接受发放次级贷款时,没有抵押资产、连带保障,管理部门就事后向贷款机构财务情况实行评判,事前管理没有履行相对应责任。出于此类贷款机构可积极介入资产证券化过程,所以,财务状况无法及时体现贷款效益,因而,管理当局只在最后资金链破坏时才认识到是存在风险的。
2.2.4缺乏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
次贷产品属于结构复杂性融资商品,投资者不太清楚估价内在价值与险情。所以,信用评级便成为投资者决策重要的唯一凭据。不过,信用评级制度被美国政府及管理部门归于联邦证券管理法律系统以后,还未成立针对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的管理与问责体制。正是因为缺乏对信用评级机构管理和权重责轻制度错位,引起了信用评级业道德风险,为危机广泛延伸和爆发埋下隐患。
3借鉴美国经验深入分析我国金融管理系统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借鉴美国经验对我国金融管理系统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通过对相关资料的考证,我国金融业于上世纪90年代真正兴起并发展,我国通过金融改革实行严格分业经营和管理制度。金融管理系统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四个并不互管的行政和事业机构组成,还设置除这四部门外的财政部等多部委领导参与的金融管理联席会议。据有关资料及学习研究,多头监管、自律组织弱化、法律配套措施不足、执法力度不够等仍是目前我国金融管理存在缺陷,特别是多头管理监管权力分散,不利于管理实施且有悖效益原则。
篇3
一、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
金融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命脉与核心,在当代国家中的资源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的风险,简而言之,就是指一种行为既可能带来收益,又可能带来损失。那么,金融风险就是指“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或可能性。或者说,经济主体在金融活动中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出现偏差的概率”[1]。一般来说,市场经济环境下的金融活动都隐藏着金融风险,这种风险只能控制在一定的限制范围之内,一旦风险过大,金融风险便会爆发出来,甚至有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
那么,金融业面临的金融风险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第一,从金融业的布局与发展来看,目前我国金融业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在我国,实行银行改制以来,我国几大国有银行在资金配置上仍然处在绝对支配地位而没有什么改变。资金链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控制,融资渠道单一,由于广大群众缺的投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面临着衣食住行的生活成本提高,更多的百姓选择的是宁愿把钱存于银行中。与此同时,企业要发展,则必须对外部资金具有很高的吸纳能力,但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直接融资不能够获得自由的发展,百姓的投资渠道缺乏,企业只有靠向商业银行借贷方能生存发展。这就形成了融资渠道的单一和结构的僵化,使得银行风险处于高水平地位。
第二,从操作从面来看,金融机构存在着操作风险。操作风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表现在金融业中,就是在银行的日常业务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这种操作风险又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金融行业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风险;其次,业务操作过程缺乏规范,无规章可循。金融活动是一种多主体互动性质极强的经济活动,他们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由于利益诉求的不同,这就导致了金融活动操作的异化。
第三,从利率的变动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存在着愈来愈高的利率风险。在我国,由于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各商业银行不能自主调整利率。利率的变动受到统一的系统性调度,由此而带来了较大的系统性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势在必行的今天,银行利率的波动将会变得频繁,由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主要都是以金融产品的形式存在,所以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这样以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前进中,由于金融机构自身应对利率波动能力的不足,将会带来利率风险。
第四,从信用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时刻存在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这是因为银行普遍存在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过度借贷的冲动,因为贷款借出越多,也就代表着业务做得越大,最终有可能获得很好的收益。但是,这就存在着盲目借贷的风险。因为借出的资金大多都是流向高风险的行业,因此极易形成呆账、坏账,这就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从借贷者来看,他们也在寻求各种手段满足自身利益,从而千方百计逃脱还贷的义务,向银行转嫁风险,使亏损的由银行来承担。于是,各种转嫁风险、骗贷、拖欠贷款等现象就大有人在,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第五,从金融的自由化层面来看,各种金融机构的泛滥,形成了自由化的风险。随着老百姓手中的资金越来越多,而国家已经开始放松对金融市场的管制,这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另外,一些人也纷纷采用各种手段来吸收散在的资金,形成地下金融市场,而一些中小企业在从正规金融渠道筹集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容易寻求这种地下金融市场等非正规金融渠道。而那些正规的金融机构,也需要获得比自由化之前更多的利益,便更容易从事那些大风险的活动。
从以上五个方面来看,面对着各种复杂交错的原因,应对金融风险,加强应对金融风险体系,控制与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势在必行。
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对策
在金融业面临着那么多风险和挑战的今天,如何从实际困难中寻找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办法,从而能够不断创新金融管理与服务的方式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以推动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份十分艰巨的任务。笔者总结以下几条,用以加强和完善金融管理与服务。
第一,改变传统观念,用现代的眼光,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所谓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主要指金融行业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凝聚形态,包括种类用于投资、避险,或者金融操作便利工具,以及附加在这些产品上的其他劳动价值。”[2]传统的金融行业主要通过提供传统的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帮助,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够积极利用咨询、信息服务等方式,通过银行卡、股票、支票、债券、汇票、期货、保单等新型金融工具,促进服务的现代化与文明化。另外,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时的环境,包括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都要更加人性化,更让人赏心悦目。
第二,从立法的角度来看,要加强金融风险的法律防控。目前,对金融风险的防控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实行的问题,而是一个要通过什么方式实行才更有效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进行金融立法的完善,从法律层面上规范金融机构及金融主体的合法化行为。另外,要加强金融监管能力。
篇4
关键词:基层人民银行;服务职能;金融管理
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后,人民银行在其管理的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银监会在进行部门的分设以后,在思想上具有一定的误区,将银监会错误的认定为银行的监管部门,并将金融监管职能也进行错误的划分,将其放在银监会的职能范围内,这样就造成在进行实际的工作中,银监会并没有进行实际的工作权限,也没有制定措施对金融管理进行一定的监管。而作为金融政策的执行者基层银行来讲,因为自身在职能管理方面缺乏一定的监督和指导,造成基层银行在履行职能和金融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基层人民银行履行服务职能金融管理的内容
(一)基层人民银行的服务职能
基层人民银行在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对货币的政策进行监督及其协调,使得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资金联系可以有效的进行,对基层的经济活动进行一定的指导。对经济金融情况进行分析和监控是进行职能转换的主要手段,县级人民银行在政府部门中占据的地位是较为重要的,更加需要通过一定的行为对银行进行定期或者是不定期的检查,召开经济会议将金融活动的分析和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构建地方政府和企业在金融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的对货币政策进行及时的监督和反馈。在基层人民银行的工作中,对该辖区内银行的回避政策的执行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监督,针对其中的突出问题和工作的重难点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指导,及时的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方针和政策。同时,在进行经济监督的基础上,把握基层银行的运行规律,对当地的龙头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制定金融政策,对各地的经济发展进行及时的沟通和指导。
(二)基层人民金融管理的内容
金融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加强反洗钱的管理、积极地打击洗钱活动,维护经济活动的秩序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加强对人民币的管理,将人民币在流通中的货币结构和票面的结构进行监督,对人民币的回收等活动进行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在面对风险的过程中可以从容的应对,保证金融体系的平稳运行;建立信贷的监督制度,对企业和单位成员的信贷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利率进行控制,将利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平衡利率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问题及时的建立利率机制,保证利率的稳定。
二、现阶段基层银民银行在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金融的法律方面存在欠缺
国家在进行人民人行责任认定的过程中,仅仅是对总章程进行规划,对具体的条款规定的不够细致,这样就造成基层银行在工作中出现对政策的理解出现不够具体的情况,加大了金融管理风险,职能履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诉讼的风险,对银行的权威性和国家政策的贯彻具有一定阻碍。
(二)管理能效较低
基层人行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因为区域的问题,指定的标准出现不一样,就会造成制度效力层较为低下,对其管理的能效造成较为不利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且,现阶段的法规在进行人民银行金融管理的要求中具体条款不够明确,使得行政处罚没有相关的法律作为支持,较为容易产生因为管理不明确而出现冲突的现象,导致管理层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凸显出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对基层人行职能管理带来较为严重的影响。
(三)在金融机构的综合评定方面不够全面
金融机构在进行综合指标的评价中,全面性不够,整个企业性质和发展重点掌握得不够充分,使得评价指标建立不够充分和科学,对其质量难以保障。基层人行在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因为重视程度出现不同,在最后的成果形成方面出现一定的偏差。同时对证券和金融保险的涉及范围较少,评价的范围广度手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一)严格进行法律规范
在国家的法律方面进行规范,提升国家在银行立法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力,并在法律方面进行明确,增加金融职责的范围和金融治理的作用,将金融的各项措施进行认真的贯彻和执行,赋予人民银行法律职能,让银行可以将自身的政策进行有效的实施,如果出现和银行规范不一致的行为可以通过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
(二)提升基层银行管理职能
在对各个分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将金融性的文件进行集中的清理和整治,制定国家的统一规范,对各项问题进行集中的治理,明确自身的职能范围,并及时的进行监督和指导,对各级人民银行进行职能部门的规范,这样才能将人民银行自身的职能进行严密把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从而提升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好的对基层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对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构建
坚持制定全面科学的金融评价体系,将金融评价中的各项问题和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虑,建立完善的金融评级体系,做到在金融评价中的客观完整。同时需要制定金融评价的相关规范政策,强化金融机构对政策的执行,合理合规的进行规范的制定,进一步提升基层人民履行职能效能。
四、结束语
基层银行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国家的各项措施进行贯彻和执行,对经济发展的形式和金融工作进行传达,对工作方针和工作方式进行指导,积极地为调整信贷结构,金融风险的控制等,使得金融发展和当地经济相辅相成,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蔚蓝,周龙.基层人民银行履行金融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金融,2013,04:51-52.
篇5
一、有关学者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中外各界人士和学者围绕实践教学问题纷纷发表了观点和看法,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关于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如下:一是从课程改革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金融实务课程应进行项目化改革研究,遵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研究,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加深学生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从教学体系来研究,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提出了“工学结合”改革的思考,“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四是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研究。如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等等。
国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能力培养,主要观点有:第一,建构主义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CBE理论,即强调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学习和运用;第三,JITT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金融课程教学也不例外。
2.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一是关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设计问题研究,如理实一体化安排的合理性研究。二是关于金融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了拓展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有的学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银行柜面业务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很好;有的学者则认为问题引入法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实践中经常被运用,等等。三是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吴双(2012)认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要求。四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五是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问题研究。六是具体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刘革、邓庆彪(2008)[2]对金融专业提出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朱维巍、董瑞丽(2011)[3]对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加建荣、刘艳(2010)[4]对《证券投资分析》、杜继勇等(2011)[5]对高职《人身保险业务》等课程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仅限于模拟实训上,或使用软件的操作和运用上,最为普遍研究的的是证券方面的课程,也有商业银行或金融方面的课程。至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学生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普遍认为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
总体来说,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理工农医类的实践教学成熟度相对来说高于文科经济类的实践教学,目前虽然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时也有文章发表,但还缺乏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基地建设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
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1.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但是目前关于高职金融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教轻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内实训不到位;校外实习基地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等。
2.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教师应多多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定点联系,寒暑假应到金融企业去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行业与企业高级别的金融专业研究会,加强与金融行业的联系和互动。
学生应强调职业资格认证与文凭挂钩,发挥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性。第一,学校成立金融实践培训基地,应将学生金融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其考核的重点内容。第二,学校应与金融企业密切协作,实现订单培养,学生在毕业的最后环节都要顶岗实习。
3.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对高职金融的实践教学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实践要素的多元化,二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三是实践教学的情境化,四是实践教学的交互性。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运用支架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五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二是运用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以及真实演练来进行。其三是运用随机进入式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模拟方式、并配以真实的情境等不同的角度来随机进入。
4.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高职金融实践教学设计原则,本课题的具体构建方案如下:一是以学生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完成实验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运用校内实训,模拟情境,创设情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意义提供帮助,通过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加强对学习的领悟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协作学习”,不论是实训周,还是课程模拟实训或是校外实习,都要强调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四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如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APP学习空间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五是强调高职学生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以师生互动、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完成评价考核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建设研究
第一,学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第二,完善基于“金融服务”理念的“银校合作项目+仿真金融超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基于仿真金融超市的“13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单元项目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模拟操作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四,借鉴新加坡等国的公共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事业组织的职业训练、由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的董事会等等管理模式,鼓励私人和企业参与学生的金融培训,建立学校实训基地。
篇6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艺术金融管理;课程体系;实践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06-03
当前,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对收藏文化价值认识的深入,众多高端投资者开始将投资视角从传统的证券、地产向新兴的文化和艺术品收藏领域转移,使得艺术品市场炙手可热、快速发展,艺术品投资已成为续房地产投资和金融证卷投资之后国际上公认的、效益最好的三大投资项目之一。期间,艺术品金融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诸如文交所、艺术基金、艺术抵押担保、艺术银行、艺术保险等艺术品金融化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的成长起来。在这样一个市场繁荣、资金巨大、人才匮乏的大背景下,要控制艺术品市场的投资风险,必须拥有一批具有投资理论和实践经验两方面知识与能力的人,也就是从艺术品投资专业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去从事经纪人和专家的角色,帮助投资控制风险,实现资本增值。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经济发展和艺术研究的局限,以及学术交叉性特点的影响,在中国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人才少之又少,具有艺术管理专业知识、艺术文化鉴赏学术研究的人才更是匮乏。时至今日,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在中国依然还是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诞生的新兴学术领域。近年来,虽然国内各大学术院校和研究机构纷纷在这一领域作了多形式的大胆探索和尝试,培养了一批实用型的专业人才,但囿于缺乏系统的学科研究和教学,相关教学质量亦参差不齐,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依然存在较大缺口,面对当今艺术品金融大潮,显得十分乏力。因此,抓紧培养出大批既深谙金融市场规则、拥有国际化视野,又拥有扎实文化艺术修养,懂得艺术品投资、鉴赏、收藏知识,与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规模及需求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专业管理人才迫在眉睫。
一、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简况
目前,中国开办艺术与金融结合专业的高等院校和机构并不多,在全日制大学中,以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上海大学、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上海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等院校为代表;同时,还有一些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高级研修课程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高级研修班,等等。从人才培养定位方面,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1.培养硕士研究型人才。如上海大学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有关单位共同发起的教学与研究机构——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其“艺术金融产业与投融资管理方向”研究生班主要着眼培养艺术产业高层人才与急需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联手法国鲁昂商学院,推出MICAIM国际文化艺术品市场管理硕士课程,旨在培养中国文化艺术品领域专业硕士学位国际化管理精英。
2.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如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分院即是培养以金融为主、兼顾艺术品投资方向的本科类学生,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倾向于金融类相关课程。又如,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是培养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面的本科学生,主要以书画艺术品投资鉴定为主。
3.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金融高级研修班为代表,包括上海交大艺术品投资与收藏和浙江大学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等等各地的高级研修班。这些培训班采取非脱产分段短期集中面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艺术品与金融投资这一高端专业人才为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迅速提高中国从业人员专业鉴赏能力和金融投资水平和管理能力。
二、目前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专业主要问题
纵观中国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明确。艺术金融管理的面非常广,包括古董与艺术品投资,国际拍卖与典当行业风险管理,银行、艺术基金会或大型企业资产储备的投资,国际性展览会、跨国艺术画廊、博览会管理,国际大型论坛策划与管理,艺术品保险管理,跨国文化沙龙策划与启动等等。目前,部分国内高等院校或机构开设的艺术金融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定位过高,片面追求全能型人才;有的定位过低,过于追求技能训练;有的定位不够清晰,尚未有效形成自身的专业教学特点。
2.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艺术金融是在商品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近几年才进入大众视野。随着艺术品一、二级市场的繁荣发展,尤其是拍卖市场的异常火爆,艺术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新兴市场,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也刚刚起步,较传统学科还远未形成成熟体系,即使是在这一领域较早作出探索的部分院校机构,相关科研课题、论文也为数不多,这些都远远落后于艺术品金融化的市场发展步伐。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不足。艺术金融专业是新兴的专业方向,具有艺术、金融、管理三方面学术特点,学科跨度较大,对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较高。目前,在一些已经开设艺术金融专业的院校中,那种既懂艺术又懂金融的管理型教师十分受欢迎,对于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例如有的院校是通过整合原有教学资源开设该专业,可能在初期还存在教师力量分散,特别是个别主干课教师分散于相关院系的情况,如要在短期内切实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还需作出持续努力。
4.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传统的教育方式是“大一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即在教学活动中坚持教师、教材、课堂三中心,用统一的计划、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方法和统一的标准来培养同样规格的学生。这种“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必造成“统一、模块式”的“机器人”,显然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创新和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
5.学校与企业、经济和社会领域的联系不够密切。传统的高等教育往往被视为游离在经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过于注重教授理论知识,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导致实践环节相对滞后。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该行业深度、广度被大大深化和拓宽,相关岗位需求越来越多,专业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拍卖行、画廊、美术馆、媒体等机构,还是策展人、经纪人、收藏家等角色,都在朝更加职业化的方向演变。在这种形势下,院校人才培养与实际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创新型艺术金融管理人才培养对策
1.树立创新型教学理念,准确定位符合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马丁·特罗在其《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论述中,揭示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其办学类型、人才培养等必然逐渐分化。只有通过这种分化,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高等教育才能应对社会多元的人才需求。要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在理念上有所突破,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机构艺术金融管理教育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战略目标,依托校内校外特别是自身原有教学特长,有效整合学科、师资等资源,结合未来艺术金融市场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合理定位,并与其他不同类型大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区别,培养出适合自身特色的、应用型、创新型的艺术金融管理人才。一方面,创新型人才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厚实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素养,有较宽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要有应用知识的能力,即较强的实践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性的创新思维能力。
2.探索多元化、多样化的创新性教学模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卡伯利(Cubberley)认为,优良教学最重要的条件是培养一些有效的学习习惯及独立的思考,而创新能力正是源自于这样的独立思考。改变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型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需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及管理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在教学管理体制方面,可以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认清学生在各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可遵循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原则,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提高学习的兴趣,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力与潜能。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由上课教师指定一本教材,学生只要牢记这本教材的内容,就能成功应考,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创造力,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是富有创造力的教师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与资源中,以活动化的课程与教材为依据,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中国相关院校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教育体制,尽量选择直观、形象、情景等教学方法,如德国职业教育所实行的“双元制”——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取长补短,既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率,又为拍卖公司输送了人才,解决其人才紧张问题,实现了双赢。目前,上海金融学院艺术金融管理专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智能特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进行启发式、实践式教学探索,着力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学习消化理论知识。例如,通过到艺术品拍卖公司、大中型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等观摩、实践的互动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问题,以增进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形象理解,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3.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与素质提高。艺术金融管理专业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新的专业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相关院校和机构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研修学习、加强人才交流等多种途径,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着力使教师队伍实现多层、交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懂得艺术的鉴赏和投资,掌握相关的金融、信托、保险、物流、管理等知识,又要了解艺术市场的规律,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国际艺术品贸易知识,拥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改变传统的“因袭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又是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者,还是学生创造思维的启发者。
4.推进课程的实践实训改革与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改革和课程创新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封闭式课堂教学,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广泛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实践领会课堂讲述的理论知识。根据教学的内容,对专业课程采取弹性化课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其相关课程设置应当立足于市场,立足于行业,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运作模式,了解和掌握国内外艺术金融投资管理新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例如,可以采用“1+1+1”的教学模式,即把课程分为三部分,先在学校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布置课题;接着,由老师带领学生去相关的实训地实地调研、考察、跟踪,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实际的操作程序。最后再回到教室进行理论学习,总结经验,补充相关不足,完成最终作业。这样不仅打破了原有的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体验性、参与性,学生消化并加深理论知识,同时强调相关知识的有机联系,注重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使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进一步走向市场打下基础,有助于而且使学生尽早地接触社会,实现了由课堂向职场的转化。又如,部分院校的专业主干课程——艺术品拍卖,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带领学生去拍卖行,实地了解艺术品拍卖公司的机构构成及整个运作机制。体验、跟踪艺术品拍卖的整个工作流程,从中得到锻炼,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
5.建立健全多层次过程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培养效果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应该重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培养以及创新品格的养成。要着力改变传统的期末“一站式”评价模式,采用加强学生知识、学习能力、学习过程、学生素质的多元化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评估、具体技能评估、量化评估和质化评估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估方式。以创新能力的高低作为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师生融合的教学共同体,从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全面系统评价,促使学生提高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学科基础理论课程上,可以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采用作业、提问、课堂笔记、小论文、创意性作品、寒暑假调查报告、期中考试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明确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例,从而构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体系。在专业必修课上,可以采取过程式的评价方式,即与教学过程并行、全过程跟踪、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全面考察。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层次、多个课题,每一个课题反映一个教学点,通过多个点的评价完成对教学全过程评价,最后形成该课程的累计分数。
四、结语
当下,在中国的文化产业中,艺术品市场方兴未艾,艺术金融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金融创新正在迅速成长,艺术金融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适应时展而设立的一个综合性、交叉性新学科,相信随着这一市场的迅猛发展,有关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亦将随之不断完善,也必将为中国相关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更为强大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强.人才培养分化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从8校法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看中国高校专业制度改革[J].教育研究,2010,(12).
[2] 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装饰,2005,(10).
[3] 郭有适.创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 谷彦彬.过程评价是创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5] 周霞.基于胜任力的研究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研究[Z].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12-04-26.
篇7
【关键词】地方政府;金融管理;地方金融机构
1 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重要性
1.1金融风险的严重性,要求地方政府从严管理
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众所周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主要有:墨西哥的金融风险造成该国经济一度瘫痪;阿尔巴尼亚的金融投机使得该国出现动乱的局面;1998年由泰铢迅速贬值诱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它的影响力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给金融市场带来了强烈的动荡;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债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给世界金融市场造成前所未有的打击,导致世界经济严重萧条,至今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摆脱它的危害。这些都充分呈现出金融风险的严重性,使得各国对金融风险问题都倍加关注。
经过了这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金融业潜在着一些风险:一是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产生的风险,有的甚至到期无法支付债务,如有的民营担保公司承保的高风险担保贷款;二是有些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三是社会上不具备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私下开展金融活动,如非法集资对外放贷,扰乱了我国的金融秩序,严重影响金融安全;四是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频繁。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仅依赖于金融市场是无法规避、化解金融风险的,这就需要国家职能部门进行强行干预,特别是相关主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否则长此以往会造成信用危机、金融混乱,经济运行的基础被破坏;被迫超量印发货币,导致通货膨胀;甚至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经济瘫痪。
1.2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是金融市场的基石
通过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片面注重政府部门在资源配置方面起到的作用,从而忽视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阻碍了经济发展速度;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点就是能够优化配置资源,但它对市场经济中的周期性经济、金融危机又无法避免,这正是政府部门加强对经济、金融管理的必要性,但要坚持适度、正确有效。
政府部门加强对银行金融机构的干预,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银行贷款的控制,在上世纪韩国的金融危机中就能反映出这一点,当时韩国政府为了挽救一些财团,强行干预金融行业,要求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贷款,后来造成的大量呆账贷款把银行推向危机边缘。在这过程中反映的是政府部门过度干预金融,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利被剥夺,使得银行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严重削弱。从这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只有进行适度的、有效的金融管理,才能真正做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严重的金融危害。这一点值得我国去借鉴学习。
2 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中的问题
2.1地方政府的隐性干预大
目前地方金融管理中还存在管理空白的地方:对新设立的准金融机构监管责任不明晰,负责管理的部门不负责审批,而负责审批的部门又不负责监管;有的地方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属于表外业务,相关部门对风险很难有效监控。由于管理空白的存在,同时,为了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GDP的稳定增长,且金融管理部门职能范围不明确,使得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或提高政绩,同金融机构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在进行招商引资时,经常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如金融机构入驻本地区,承诺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或是减免税收。当银行为了完成存款指标或存在存款缺口的时候,银行经常会找政府部门领导来帮助他们拉存款,当有些企业需求贷款因不符合银行要求而被拒绝时,企业又会去找政府部门,让有关领导去打通银行的关系,有时政府部门还会明确要求银行为某些企业提供贷款。这样政府部门在其中起到多方协调的作用,本来是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者,却充当了银行、企业的协调者和决策者,这不仅是干预了银行的经营权,更是削弱了银行的独立性,增加了金融风险。
2.2地方融资平台急增,风险增加
随着这些年我国金融的发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发展。在国际金融危机肆掠的环境下,以扩张地方政府信用来支撑地方融资平台,可以减少市场信用紧缩的不利影响,短期内弥补投资不足、加强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内需,保增长都有着现实意义。但我们必须要看到,这样会使地方政府加入到金融市场的资源竞争中,排挤民间投资,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出效应。我们从长远的角度看,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政府以信用为基础加快信贷资金流向地方融资平台,使得国有投资远远领先民间投资,一旦货币紧缩,因地方融资平台数量大、时间长,贷款在短期内难以压缩,银行为了回收贷款只能压缩民营企业的贷款规模,给民营企业带来不利影响。而地方政府把土地转让、公共事业等费用收入作为融资平台的主要还款来源,地方政府为了维持、扩大自身的信用规模,可能会提高公共事业收费、间接抬高房地产的价格,这样又增加了货币的需求,最终导致未来难以控制通货膨胀的局面。
2.3许多地方金融机构存在经营管理差现象
许多地方的金融机构都存在着资产质量不高的问题,地方性金融机构比全国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结构复杂的多。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对部分不良国有经济的支持、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地方政府部门的强制干预、吸收城市信用社合并产生的不良资产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往往是被有实力的地方公司控股,这些地方控股公司许多都带有一些行政色彩,它们成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大股东,这就避免不了与政府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就造成了有些地方金融机构的股东具有行政事业单位的背景,形成了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中,既是管理者又是所有者的现象,其职能混淆不清。这不仅使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还不利于维持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甚至有的地方金融机构对其大股东提供违规担保、发放大额关系贷款等,把金融业务当成了实现利益的输送工具。有的金融机构因股份分散,小股东难以进行有效监管,造成由内部人来进行监管、控制的情况严重。
3规范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措施
3.1健全约束体制,明确政府金融管理行为
第一,为了能使中央、地方的金融监管权责对称,就需要对中央、地方的金融监管权限进行合理的划分界定。针对全国性的金融机构各个营业分支点在执照、许可证的发放权上有必要进行合理切分,中央拥有的是机构总部的设立审批权,而地方政府拥有的是对营业分支机构的入驻审批权,形成以纵向为主、兼顾横向的双重监管模式。另外,要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收取地方营业分支机构的有关税收,当地政府依据分支机构的金融服务综合情况,决定是否给予相关优惠政策,使得当地分支机构要充分考量吸存与放贷之间的问题,进而使得当地的融资资金免于过度抽逃。
第二,地方政府需要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理念,把金融管理的工作重心放在监管、服务上,而不是要求资金投入。以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导向,不干预资金在本地的正常流动和金融机构的政策业务操作,把经济发展规律融入到本地实际情况中,制定出适合本地的金融发展规划。同时为了促进本地金融发展,要大力吸收民间资本,以便适应国家政策性的倾向,把资金引入到急需发展的农村地区,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为地方金融充分发挥整体效益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使地方政府弱化对GDP增长的过度追求,规避政府热衷某些特定行业的投资风险。在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时,应强化对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环境保护、老百姓幸福指数等衡量标准的考核,不仅仅只是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还要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考核,把政府部门的职能由从事经济活动为主,转向为提供公共服务为主。
3.2有效控制地方信用扩张,降低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信用扩张迅速,不利于地方政府有效配置金融资源,阻碍地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自身的财政实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运用,防止地方信用规模过度扩张,做好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防范工作,遏制不合理的争贷、争利现象,金融机构要严格依据国家信贷政策导向、自身风险防控要求,加强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监督、管理,杜绝政府项目、地方融资平台、地方性金融机构之间形成的风险传输渠道。
3.3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职能行为
地方政府履行金融管理职能工作的是地方金融办,完善金融办的职能行为,就需要明确界定其职能:引导地方进行金融改革、制定地方金融业发展规划、推动地方建设生态金融、建立金融协调机制平台等。同时还要加强金融办的管理,提高对金融风险的规避、化解能力,促使金融机构不断发展。此外,要建立健全金融办的管理制度,提高金融办的决策和协调能力。
4 结论
我国地方政府对金融的管理已经成为金融体制不可或缺的部分,地方政府是影响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当然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隐性干预大等问题,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规范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行为,为地方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一、直面全球化挑战
全球化给世界带来机遇和挑战,稍稍纵览一下全球的媒体,每天都有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经济协定,贸易谈判,外交峰会,政治动向,国事访问,经济动态,社会动向等,面对纷至沓来的种种会议论坛,学术讨论,外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们忙得目不暇接。现代通信网络在地图上虽然看不到,但它把世界联系得更加紧密,借助于它,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早已联为一体,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交易,用不了几秒中的时间,最新的金融信息就可以到全球,金融巨头们跨国调度成千上万亿美元的资金,也许比你转动一下书桌上的地球仪来得容易。中国金融企业在中国文明重新崛起的背景下,无论如何都将充满了成功,挫折,甚至危机。
二、中国金融企业要经受住危机的考验
既然是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没有经济周期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是相互影响的。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都比较年轻,多数金融机构对于经济波动所需要的应对能力,宏观经济分析能力,压力测试能力还都不够。金融机构要不断应对经济周期所带来的风险,对风险控制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旦危机来临,一是要善于利用媒介与公众进行传播沟通,以控制危机。二是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谣言会不攻自破。三是风起于清苹之末,企业要注意公共关系,防止有人造谣中伤。
2007年美国次级贷危机,从遭受冲击和损失的程度看,欧洲的金融机构远大于美国的金融机构,而中国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6家金融机构买了部分次级按揭贷款。但由于中国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估计亏损49亿人民币,对中国来说从短期来看,次贷危机造成的直接损失影响较小,然而,从长期来看,由于中美之间的贸易和资金往来关系比较密切,花旗银行测算显示: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如果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必然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影响。在利率和汇率方面,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中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美联储实施减息政策,对于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即形成了抑制。另外,中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市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有的银行审核过程比较宽松,高企的房价也可能掩饰了购房者的信用问题和投机因素,而且,由于中国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程度较低,大量的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中。如果房地产市场价格发生逆转,商业银行则面临的风险可能更大,因为缺乏类似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广泛的证券化所带来的风险分散化的机制。
三、引进战略投资管理科学,化解和防范危机
随着全球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中国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中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经营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好,金融创新将成为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产品创新拓展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更拓展到对传统运营模式的颠覆性革命。中国为从宏观上控制金融风险,必须明确的管理战略是:
(1)市场准入和退出管理。一是,对新设金融机构从业资格的规定和审批。例如,最低注册资本要求,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管理者的任职资格。二是对申请者进入市场程度的规定和审批,即规定业务范围。
(2)价格限制。为防止金融机构之间出现恶性的价格竞争,规定最高存款利率,最低贷款利率和最低手续率。
(3)资产流动性管理。为防止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失灵而出现支付危机,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或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匹配比例做出规定。
(4)资本充足度管理。自有资本是金融机构信誉的基础,是抵御经营中潜在风险的重要保障。因此,金融管理当局必须要求金融机构保持充足的资本比率。例如,为了统一各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度的衡量要求,国际清算银行于1988年7月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由美,英,法等12国中央银行行长参加的会议,通过了《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即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的基本内容是:一是资本的构成。二是资产风险加权制。三是最低资本充足率。四是过渡期和实施安排。根据协议,国际银行的资本构成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个部分。国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达到8%,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达到4%。2004年6月在10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上公布了《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并于2006年底实施。新协议的监管思想包括: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外部监管。三是市场纪律。
篇9
一、地方金融机构业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政府制定了地方金融发展总体规划,对地方金融行业进行控制,使得各个地区的金融行业发展更加有序。但是当前地方金融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来自政府方面的,也有来自于金融机构本身的问题。
(一)政府的引导作用缺失
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要制定和实施地方金融发展总体规划,对金融行业发展的各种激励措施进行调整,从而不断激励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金融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另外,政府还应该要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咨询服务,根据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金融行业趋势,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发展进行指导,帮助金融机构规避风险。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在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指导的时候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激励措施不够明显,金融环境没有得到优化等,这些都会对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另外,还有很多地方政府在对金融行业进行管理的时候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从而使得地方金融机构业务管理效率不高,甚至还会导致地方金融机构经济发展出现倒退的现象。
(二)地方金融机构本身的问题
1、地方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不高。地方金融机构业务管理人员是业务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随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部门开始对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模式进行改革,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理工作受到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业务管理人员对金融业务进行管理的时候方法还比较落后,绩效管理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对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不够了解,因此使得地方金融机构业务管理水平不高。
2、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在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对于地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业务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得银行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要不断完善,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中都有可能会遇到风险,内部控制就可以对各种风险进行控制,因此内部控制是地方金融机构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很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重视银行的经济利益,对内部控制反而有所忽略,因此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度不够健全。
二、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创新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管理
地方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其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比如各种理财项目越来越丰富,理财范围也越来越广泛,规范化管理是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地方金融发展方向的规划,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多指导,比如可以给金融机构提供更多业务发展的指导,使得地方金融机构不断拓展其业务范围,在新形势下对地方金融机构经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规避。
(二)有助于完善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督体系
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管理不仅包括各种咨询和指导,同时也包括对金融机构的监督,无论是外界监督还是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的监督尤其重要,应该要对规范化管理的体系进行完善,使得地方政府的监督能够与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地结合,让地方金融机构接受更加全面的监督管理。
三、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化管理的策略
(一)转变传统的地方金融机构管理观念
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很深,因此使得很多地方政府在对金融机构进行管理的时候管理制度落后,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地方金融机构管理模式创新,则首选需要地方政府对传统的金融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地方政府应该要对金融管理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完善地方金融机构治理的结构,使地方金融结构实现对所管辖的部门的治理作用,并且对每一个辖区的管理结构进行组织,确保政府的辖区管理都不会出现漏洞,促进地方金融行业整体实现良好的发展。其次要增强对风险的管控能力,地方政府应该要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机制进行改善,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方案,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相应的风险,则应该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方案进行处理,及早清除风险,政府金融管理部门要对易出现金融风险的阶段进行定期监控和监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二)建立多元化区域金融体系,加强激励措施的完善
随着我国金融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地方政府应该要不断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使得社会资金能够更合理地投放到金融领域中,从而促进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要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体系,使得社会资金能够用在最需要的社会领域中,促进资金的二次利用。另外,对于金融领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要,政府要积极引导其他的领域不断进行资金投入,拓展融资渠道,地方政府要发挥金融调节作用,对社会不同领域中的资金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发挥出政府应有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各个领域的资金能够融合在一起,为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持。
此外,地方政府还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激励措施进行完善,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对激励措施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比如对金融管理的建设部门、管理部门、策划部门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得区域金融规划能够得到落实,促进各地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地方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联合管理制度的建立
地方政府在金融管理过程中发挥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就是监督管理,在加强地方金融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应该要不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力度的不断提升,实现外部监督与内部审计的有效结合。第一,不断健全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政府监督的联合机制,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改革,从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到地方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都应该要加强对内部控制融合发展的认识,从而能够在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一种健康、公正地工作环境,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督和审计,对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有效规避。第二,要加强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督的联合,定期组织风险排查。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则主要是通过纪检监督部门来完成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在地方金融机构内部完成的,这两个工作是分开的,为了要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可以重新进行规划,从全局角度出发,积极排查各部门所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早认识到各部门所存在的风险隐患。不同的部门成员之间可以加强沟通和联系,就地方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对金融机构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的账务问题要进行核查,从而确保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更加规范、透明、健康。比如在政府监督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可以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和标准,内部控制部门以及政府监督部门对各种审计信息进行共享,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可以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探讨
中国的经济在进行了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随着市场的作用和机制在不断变化,对于市场运行的规律做出了一些有效判断。十八届四中全会也指出了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和模式,政府不能强行去干预市场,在运用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资源在市场中的指导性作用,也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决定给予了市场极大的刺激,在注重效率和机会的现在,有了发展的几率,强力的刺激了投资市场的主体,在另外的层面上进一步激发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大数据的概述
大数据又称巨量资料,需要处理新的模式才能中具有更强的决策能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美国记者舍恩伯格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指出,数据不再运用随机分析法,而是采用对所搜集到的全部的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管理,对此总结出规律和特点,进而能更进一步的研究所在领域的特点,大数据拥有的四个特点:分别是大量;高速;多样;价值。从技术上来看,大数据和计算机的云计算关系密切,其实实际上在数据的收集和计算上,是利用计算机的分布式计算结构,一台电脑很难承受如此巨大运算量。2013年阿里巴巴的马云在淘宝的十年晚会上,也说到了大数据的使用,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面临大数据时代的浪潮,将会在很多领域进行翻天覆地的改革,经济金融也是其中的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大数据的理念也有几点:首先就是考虑到自己本身的业务。麦肯锡的全球研究中,数据就是业务,这句话很对,在各行各业中,对于数据把握的越多越好,也越来越在未来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不是仅仅依靠原有的客户资源,在新的时代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动准则,将慢慢的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将影响着未来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技术手段。在自己的行业中,了解的越多,也越来越有掌握主动去权,三分管理,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其次,利用数据的再生值。由于信息在现在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有的企业会收集到很多的数据,那么怎么充分利用这些存在的数据,其中的蕴含的信息价值,是显得相当重要。
二、当前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现存问题
虽然在全国各地早就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金融管理体系,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这些或者那些的问题。在实现机构职能的有效运转上还是有所差距。
:请记住我站域名.管理权责不对等
由于各地经济金融管理体系是不太一样的,都是符合各地的发展特色,其中的权利有一部分是来自中央授予的,对于地方对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如对有一定杠杆、向社会特定的对象去募捐资金的股权投资机构实施准入备案管理。在总体上看,地方享有的管理权限是很小的,在现在的发展速度上,很多的问题都一一浮现,中央和地方权责不对等的现状日益突出,这种垂直的管理模式很缺乏一定的应急措施,在面对金融风险和突发事件,就显得十分的被动。
2.管理体制运行不畅
各地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的运转是实行多头管理,打击非法集资,管理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审批都是在很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其次是地方金融管理体系不完全,很多省金融办管理条例多如牛毛,但是对于实际业务却不对口。很多的金融进行系统的职能定位不一致。银监会界定联社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要求联社发挥行业中积极管理、良好运行的作用,二者之间更多体现的是母子公司关系。但是在实际中,存在着定位差异和工作中尴尬为难的境地。
3.重复监管缺失监管共存
地方政府在对金融管理的边界和职责一直是不清不楚,即管理边界交叉模糊。重复管理的现状很严重,同时在监管缺失上也是存在的。调查中发现,有的农村合作社也在开展金融合作业务,但是这些业务是需要金融部门的批准的,尽管在合作社中发展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由于一些地方部门害怕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不给予其批准,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在监管上总是存在漏洞,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农村金融监管的真空。
三、基于大数据理念的经济金融管理体系
大数据技术理论带来了很切实可行的机遇,对于很多领域都是很有利的,尤其是经济金融这块。大数据的核心在于一切都是可以进行量化的,数据运用时,追求的不是精确,而是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数据中寻找最佳的实效性,那么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预测。这就符合了政府想要在市场中进行一定的控制的需求,有时候,金融体系的稳定就是建立在一些重要的基础上,包括货币供求、资本市场和国际收支等。如果其中的一个方面遭到破坏,那么其他的也会随着变动,而大数据所包含的金融体系就已经在其中了。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