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营企业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营企业的作用

篇1

风险管控的主要工作内容应该放在预防上。即预防由于企业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控制在人事、财务、安全、热点事件等方面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及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突发紧急情况等等。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关键在于找准,难在拿出预防办法。风险管控部门要把剖析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作为常态工作,不断发现风险点,并拿出预防制度。风险管控应用高质量的工作来服众。业务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或项目快速推进,而对其中的政策、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风险却很少考虑。当风险管控部门提出建议时,常遭到业务部门及分管该业务的企业高管抵制。因此,监管人员必须切中风险点,博引旁证案例,对相关当事者进行警示。当然,企业的利益多来自于风险投资,越是风险大的项目或业务,收益也是最大化的,这并不是说提出了风险意见就是否定风险投资,而是把风险因素考虑全面,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级别,最终还是由企业决策机构对项目的取舍进行决断。风险管控人员要忠于企业。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式,家族成员分管的业务一般都是风险高发点,也是监督管理的薄弱环节,风险管控必须突破这些钉子户。风险管控人员要本着忠于企业、为总裁负责、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突破这些壁垒,不管是谁都要严格按制度办。只要公平公正,就会得到“老板”及股东们的支持。

2、风险管控制度要适用、管用

企业应健全风险管控方面的管理制度,如不同级别风险管控人员参加相关业务会议制度,重大业务审核制度,招标采购监督制度,审计制度,人事监督制度,违纪案件查处制度等等。风险管控制度要少而精,不仅适用更要管用。如,审计制度的核心不是定期开展财务审计,而是不定期开展包含财务的各种业务审计,像体育界飞行药检一样,风险控制部门随时可以抽审企业内部各种业务,这样的审计制度才是必要、有效的。企业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腐败是导致社会腐败的诱因之一。因此,任何企业都应该把净化企业风气,上升为打造和谐社会的一种社会责任,身体力行。企业不仅要建立严谨的管控制度,更要执行严格的纪律。如果有人违规违纪多占了一个馒头,就要罚他一百个馒头;如果有人贪吃了不该吃的一碗饭,就得打碎他吃饭的碗;一次违纪,就得让他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让他不敢想第二次再次违纪;如果严重违纪,就得杀一儆百,达到惩罚一个当事人,教育挽救一批人的效果。

3、企业风险管控要有超前创新意识

篇2

关键词:战略执行;企业绩效;高管团队支持;环境不确定性;中小民营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5-0091-03

The Impact of TMT’s Support on Strategic Executiv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SME: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HUANG Lia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Guangzhou 510320)

Abstract: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TMT’s support are important influential factors of the improvement of strategic executiv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SME. Evidence from private SME shows that TMT’s support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strategic executiv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SME, and this impact i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in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Therefore, promoting TMT’s support and building positive atmosphere are important ways of the improvement of strategic executive performance of private SME, and this is more important and imperative in high uncertain environment.

Key words: strategic execution;enterprise’s performance;TMT’s support;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private SME

一、引言

高管团队在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同时,也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他们在企业战略执行中的沟通、人员配置、引导、控制和评价等活动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尽管现有研究已经认识到高管团队在企业战略执行中的重要作用,但少有研究关注高管团队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影响。另外,环境决定战略观[2]认为,环境是影响企业战略绩效的重要因素,企业战略只有能够驾驭环境不确定性才能取得优越的绩效。[基于这些相关研究,本文将详细考察高管团队支持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对上述两者关系的调节影响,为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改善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有效途径。

二、理论分析

(一)高管团队支持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影响

中小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财务资本、管理能力、行业经验等资源短缺的状况,这不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高管团队支持对于缩小中小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缺口、提高中小企业的自身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3]。在战略执行过程中,高管团队提供的专业能力、行业经验和社会网络是中小民营企业获取优越战略执行绩效所必需的、稀缺的、有价值的资源。首先,专业能力反映了高管团队的专业认知能力和技巧,高管团队的专业能力越强,其信息处理能力和分辨事理能力也越强,从而能够在复杂多变环境下提出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案,进而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战略实施和转型[4]。其次,行业经验是高管团队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来源,行业经验越长,高管团队越熟悉行业结构和竞争策略,他们越能够帮助中小民营企业在竞争中抓住机遇和规避威胁,促进企业战略的准确定位和有效实施[5]。再次,社会网络是高管团队获取信息和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6]。信息的获取有助于中小民营企业完善对环境不确定性的认知并为战略应对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效率保证[7]。资源的获取有助于中小民营企业突破其战略实施的资源瓶颈、优化战略实施过程的资源配置和运用效率[8]。另外,高管团队支持还包括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改善上,这种意愿的持久性决定了企业战略执行绩效改善的可持续性[9]。相关研究也发现,高管团队支持与中小民营企业的创业绩效是正相关的[10]。由此可得:

H1:高管团队支持对中小民营企业战略执行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

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和不可预测的程度。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高层管理者理清环境组成要素之间因果关系效应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他们越来越难以依赖历史和经验进行战略及其行动的决策。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为了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高层管理者需要在决策和行动时获取更多额外的信息并有效运用它们,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他们有效识别战略问题、及时更新战略决策的标准和提高战略决策的速度和效率,这需要他们具备更强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对外部环境有不同程度的依赖性,特别是它们运营所必须的资源,这些资源的外部控制将会减少组织管理的自主性、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并最终威胁组织的存在。因此,高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和行动更具风险承担性、长远性、主动进取性和创新性以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资源基础观认为,为了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企业必须识别、选择、培育和利用一系列有形、无形的资源和默示的知识。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高管团队提供的专业能力、行业经验和社会网络以及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战略执行活动等方面的支持越显重要,因为它们促使中小民营企业采取更为主动进取的竞争战略,从而能够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的竞争战略与环境不确定性相匹配,进而改变行业中原有的竞争基础并在新的竞争基础上取得先动优势,这无疑将促进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不断提高。由此可得:

H2:环境不确定性强化了高管团队支持对中小民营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三、数据说明、问卷来源和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严格按照国家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有关界定选取,涉及农业、家电业、服务业以及信息业等多个行业。调查问卷于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广东省通过总裁培训班、企业家商会等渠道采取滚雪球抽样的方式向符合采样要求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发放,要求他们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填写,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9份,有效率为64.75%。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调查的企业平均年龄为8.16年,标准差为4.617;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成长阶段,占总样本的56.8%,其他依次为成熟阶段、创业阶段和衰退阶段分别占总样本的20.8%、18.5%和3.9%;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4088.54万元,标准差为6434.774;从企业的战略选择来看,专业化战略最多,占总样本的47.1%,其后依次为相关多元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和不相关多元化战略,分别占总样本的32.4%、10.8%、6.6%和3.1%。

本文采用的量表中,高管团队支持、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战略执行绩效3个构念的测项数目分别为6、17和3项。高管团队支持的测项是在文献[9]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企业环境不确定性包括敌对性、动态性和复杂性3个维度,其中敌对性和动态性的测项来自Green,Covin和Slevin[11],复杂性的测项来自Kabadayi,Eyuboglu和Thomas[12],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测项来自Al-Ghamdi[13]。计分采取Likert式7点评价刻度,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

本文首先对主要构念进行信度分析,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层次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理论假设。层次线性回归模型的控制变量是企业的年龄、发展阶段和资产规模,自变量是高管团队支持,调节变量是环境不确定性,因变量是企业战略执行绩效。数据分析软件是SPSS16.0。

四、实证结果和讨论

(一)实证结果

信度检验结果显示,高管团队支持、环境不确定性和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95、0.747和0.885,均超过0.7,达到良好的水平。相关分析的结果(表1)表明,企业战略执行绩效与高管团队支持、环境不确定性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2)显示,在模型2中,企业战略执行绩效对高管团队支持的回归估计系数为0.581,它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高管团队支持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模型3中,企业战略执行绩效对高管团队支持与环境不确定互项的回归估计系数为0.120,它在0.10的水平显著,这说明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高管团队支持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改善的促进作用显著地增强,这与本文的理论预期一致。为了更清晰表述调节效应,图2给出了具体的调节影响模式,它刻画了在环境不确定性的不同水平上高管团队支持与企业战略执行绩效之间关系的大致趋势,该图也显示高管团队支持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改善的促进作用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更为明显。另外,模型2和模型3中各变量的多重共线性统计量VIF值分别介于1.036~2.115之间以及1.059~2.141之间,这说明两个回归模型都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现象。[因此,本文的两个理论假设均得到了调查数据的支持。

(二)讨论

对中小民营企业的研究表明,首先,高管团队支持有助于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改善。这是因为高管团队是企业战略执行的领导者和推动者,没有高管团队支持的战略计划难以贯彻实施。高管团队支持一方面体现在他们把自身的知识、经验、技能和社会网络投入到企业战略实施的各项重要活动中,有力地推动战略计划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体现在他们愿意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群策群力,共同肩负重大问题的识别、评估并做出理性的决策和行动,它在促进企业战略执行绩效改善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胡伟[14]指出,[高管团队支持是IBM战略转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与本研究的结论是一致的。

其次,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高管团队支持对于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改善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这是因为处于转轨经济期的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环境具有市场与非市场的两种特征[15],高管团队支持既有助于企业市场竞争战略(例如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的制定和实施,也可以促进企业非市场竞争战略(例如寻求政府扶持和政策优惠)的定位和施行,它们是企业驾驭环境不确定性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利器。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高管团队支持在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改善中所起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

五、研究结论和管理启示

高管团队支持对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改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得到了显著的强化。因此,为了促进战略执行绩效的改善,中小民营企业应该重视培育高管团队支持并营造其发挥积极作用的氛围,[这在不确定性高的环境下尤为重要和迫切。

本文的管理启示在于中小民营企业必须重视加强高管团队的建设,充分激发高管团队支持的潜能以促进企业战略实施的绩效改善。具体而言,一是需要选拔与企业核心理念相吻合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充实和优化高管团队;二是加强决策、授权和领导等相关制度的建设以进一步激发高管团队的工作潜能和提升高管团队的运作效能;三是完善企业的激励分配机制以有效体现高管团队支持的价值和补偿其付出。

参考文献:

[1]Smith K A, Kofron E A. Toward A Research Agenda on Top Management Teams and Strategy Implementation[J]. Irish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ve Research, 1996, 17(1): 135-152.

[2]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3]Gottschalk P. Implementation of Formal Plans: The Ca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y[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9, 32(3): 362-372.

[4]Wiersema M F, Bantel K A. Top Management Team Demography and Corporate Strategic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35(1): 91-121.

[5]Kor Y Y. Experience-Based Top Management Team Competence and Sustained Growth[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3, 14(6): 707-719.

[6]Keegan W J. Multinational Scanning: A Study of The Information Sources Utilized by Headquarters Executives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4, 19(3): 411-421.

[7]Geletkanycz Marta A, Hambrick Donald C. The External Ties of Top Executive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Choice and Performanc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4): 654-681.

[8]Nahapiet J, Ghoshal S. Social Capital,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3): 242-266.

[9]Stubner S, Wulf T, Hungenberg H. Management Support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Start-up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Newly Founded Companies in Germany[J]. Schmalenbach Business Review, 2007, 59(2): 138-159.

[10]Sapienza Harry J. When Do Venture Capitalists Add Valu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2, 7(1): 9-28.

[11]Green Kimberly M, Covin Jeffrey G, Slevin Dennis P.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Reactiveness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he Role of Structure–Style Fit[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8, 23(3): 356-383.

[12]Kabadayi S, Eyuboglu N, Thomas G P.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Designing Multiple Channels to Fit with Strategy and Environ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07, 71(4): 195-211.

[13]Al-Ghamdi Salem M. Obstacles to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Decision: the British Experience[J]. European Business Review, 1998, 98(6): 322-328.

篇3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和谐社会 地位 作用

一、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迅速增长,整体实力不断提高,已成为省域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1.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省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6855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比重达55%;实交税金475亿元,同比增长43.4%;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1.16万家,实现增加值2152.32亿元,同比增长29.1%,增幅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继续上升,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51.9%,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2007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0%左右,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比重、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均达70%左右。

2.民营企业新上项目质量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进步显著。 2006年底,全省民营科技型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的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60项。2007年6月底,全省有168家民营企业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61个;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5项,33种产品被评为国家名牌产品,237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2530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省民间投资比重由2003年的26.1%提高到2006年的54.3%,其中民间投资项目占城镇投资项目65%,对城镇投资贡献率达75.6%。

3.骨干企业带动能力增强,民营经济已成为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2006年与2004年相比,营业收入超亿元的民营企业由411家增加到1091家。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出口总值25.06亿美元,同比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

4.民营企业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625.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1/3以上,其中新增就业11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60%以上。从资金总量看,民营企业注册资本2085.8亿元;全省个体工商户总数 130.63万户,从业人数 281.8万人,资金数额达204.38亿元。

5.民营企业已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据统计,全省民营企业已占到县域企业总数的98%以上,2006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0%左右,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尽管河南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

(1)民营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

全省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整体偏小,集团化程度低,整体水平不高,缺乏规模效益。民营企业多以小型企业为主,大中型企业比重较小;企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短期化行为严重,向传统产业和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多、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少;向流通领域投资多、向生产领域投资少;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企业科技投入不足,技术供应短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未完全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弱。科技型企业所占比重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的进入深度不均衡

2006年在国民经济18个大类行业中,民营企业都有进入,但投资主要集中于一般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在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新兴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民营企业投资的产业进入深度明显不足。据统计,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金融,教育,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75%~90%,民营经济的进入深度明显不足。

(3)民营企业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全省民营企业增长模式仍然比较粗放,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内生机制不健全,发展效益还比较差。产业结构方面呈“橄榄型”结构,第一产业不仅数量少且规模小;第二产业比重偏大,且大多集中在资源开采和传统加工行业,产出能力较低,经济效益提高缓慢,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第三产业投资和发展势头不旺,比重偏低。

产品结构方面,初级、传统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名优特新产品少;不少企业走的是一条粗放型、外延型和数量型发展路子,传统工业色彩较浓,加之受地方局部利益驱动,造成资源过度开发、产能过剩、污染环境且引发许多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节能减排工作任重而道远。

地区结构方面,存在明显的结构趋同。全省民营企业数量众多,门类齐全,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资源主导型、粗放型增长经济特征比较明显。工业园区和特色经济发展不够充分,产业规模小,集中度较低,产业竞争优势和聚集效应不突出,支撑辐射带动作用不强。民营企业中自营出口和利用外资的份额比较少,经济发展外向度相对较低,开拓国外市场存在一定困难。

(4)民营企业经营者的综合素质亟须提高

受制于大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管理者来自不同阶层,很多不是职业经理人,没有受过正规的工商管理知识培训,经营过程中缺乏先进的发展理念,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品牌意识等比较淡薄;企业家凝聚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相互合作;家族化管理严重,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企业文化;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相对滞后,优秀人才对企业没有认同感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有些企业家的知识结构老化,熟悉传统产业,对新型产业了解少,投资决策思路不宽,模仿多、创新少,重战术、轻战略,决策盲目,小富即安,缺乏创大业的勇气和魄力,知识产权观念不强、保护不力,劳动纠纷不断增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信誉不高,经营的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特点突出,导致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5)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政策环境不尽如人意。一是缺乏平等发展的政策环境。多个行业或领域如邮政、通信、广电、电力和金融等,民营经济进入存在着程度不同的“玻璃门”现象,即看得见、进不去。比较突出的是以资本实力、技术水平和从业资历等各种理由抬高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二是相关扶持政策缺乏力度。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一方面不系统,没有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的限制,不少企业未能享受。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民营企业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但目前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服务的支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中介服务机构缺乏,面向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在信息获取、人才培训、市场策划、引进资金、税务、记账等方面得不到支持;有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差,办事效率低下,甚至存在故意刁难的现象。

市场法规不健全。有的地方一方面支持、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另一方面却自觉不自觉地侵犯中小企业财产权,“三乱”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市场监管不力,信用体系不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滞后,创业机制尚未形成,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活力。

二、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河南民营企业目前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民营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是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的有生力量。

1.民营经济已成为河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其中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最重要基础。2006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0%,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5%;实交税金增长43.4%;实现出口总额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民营工业企业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首次超越公有制工业企业,达到51.9%,同比提高7.3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原崛起的生力军。

2.扩大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普遍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与社会就业率成正比,社会就业率越低,社会越不稳定;反之,则社会越趋于稳定发展。

随着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不断下降。民营经济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创业成本低、对务工者技能要求相对较低、成为劳动力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河南省民营企业从业人员达1625.1万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1/3以上;其中新增就业110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的60%以上。民营经济在就业上的突出贡献,增大了居民家庭财富,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国家增加了实力,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不仅如此,民营企业还培育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农民企业家,造就了一大批新型产业工人,改变了农民世代沿袭的生活方式,缩小了城乡差距,成为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

3.民营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生力军

自由地创业、创造和创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民营企业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的特点,已成为十分活跃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2006年底河南民营科技企业占全省科技企业总数90%,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的有260项。2006年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出口总额增长62.2%,占全省出口总量的49.1%。

4.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不少民营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制造、建筑、运输、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新兴服务、高技术产业等领域拓展,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企业在“专、精、特、新”方面迈出了步伐,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为大多数私营企业首选的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增长尤为迅速;以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优化了产业组织结构。目前河南省超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已达388个,在全省工业经济中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份额。各类园区共集聚企业12.9万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501.6亿元,吸纳从业人员303.2万人,上缴税金257.6亿元,产品出口131.6亿元。 同时,民营企业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报社会。近年来,民营企业的捐赠、捐建、捐助活动,不仅次数、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质量档次方面也有所提高,已成为发展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的重要依托。

5.民营企业成为推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强大动力

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缓慢,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和农村,导致如人地关系紧张、就业结构畸形、城乡消费断层和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等诸多问题。特殊的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他国模式,而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之路。

从河南现实情况分析,民营企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中的二、三产业不断向小城镇集中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直接提供了产业支撑,增强了小城镇的经济积聚作用,加大了小城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避免了农民过度向大城市涌入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河南民营企业注册资本达2085亿.河南日报,2007.8.11

[2]郭运敏:对河南民营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思考与建议.中国中小企业河南网,2007.6.25

篇4

                        制度创新在民营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及其对国有企业的借鉴意义

摘要:本文把责任和激励作为沟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纽带,以“两不”、“四自”、“四权”这一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典型经营机制为基础,讨论了民营科技型企业是如何通过“两不”、“四自”、“四权”的制度建设促进其技术创新机制形成的。并分析了上述制度建设对强化我国多数国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责任和激励的借鉴意义。企业成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标志,不在于它是否开发了一项或几项成果,而是要看它是否形成了科技成果绵绵不断涌出的技术创新机制。而企业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没有制度的不断创新作保证是不行的。因此,讨论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核心就是要讨论制度如何才能保证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企业要真正形成这样的机制,起码需要具备这样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企业需要有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而进取精神的前提是企业有足够的、持久的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二是企业有足够的开展技术创新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则需要企业舍得在技术创新方面投入,有面向未来的追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观念。这两个条件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企业家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强烈激励。责任和激励不能在企业中自发的产生,他们是需要制度提供的。因此,责任和激励,是把技术创新和制订创新沟通起来的纽带,以此为线索,我们就可以找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与目前的大多数国有企业相比,民营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够较好地解决责任和激励问题,关键在于他们主要体现在经营机制方面的制度的相对优越性。当然,目前的民营科技型企业也并不是完美元缺的,其本身发展也是不平衡的,而且也确实存在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讲,国有企业确实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特别是在由制度所决定的责任和激励上。

(篇幅:10000字左右)

篇5

民营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和挑战就越来越大,因此必须要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管理因素,进而对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

一、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管理因素

(一)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我国在建国初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得以确立,民营企业才开始得到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在管理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管理制度方面: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应该进行转变,但是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及时地更新,已经无法适应目前经济社会的发展脚步;其次,目前,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不足的地方,但是民营企业对于管理制度的完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造成了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制度比较混乱的情况出现。

(二)管理方式比较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应该进行转变,从而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很多民营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首先,很多家族式经营的民营企业,其管理权和经营权往往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这样民营企业的很多决策只能依靠一个人,容易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很多发达国家的民营企业采用分权的管理方式,从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次,在一些家族式民营企业中,还存在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不良的管理作风,这样很容易把个人的利益与公司利益混为一谈,从而影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的运营管理需要提高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企业的运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暴露出在运营管理方面的不足:首先,民营企业无论是租赁办公场所还是修建办公场所的成本都有所增加,所以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加上民营企业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因此运营成本增高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民营企业的未来发展;其次,民营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民营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才能获得一定的回报,在运营管理的很多方面,民营企业明显落后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成为了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管理因素。

(四)人力资源管理非常混乱

我国很多民营企业的发展基础是投资成功或者是创新意识,没有树立牢固的企业发展基础,人力资源的管理也比较混乱。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暴露出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首先,在企业招聘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民营企业在招聘人才之前,没有想好招聘人才的具体目标,而且在招聘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科学的地方;其次,没有对员工进行良好的培训,虽然员工进入公司后立即工作,但是对于工作的内容和工作职责不是很清楚,所以缺乏工作的动力和目标,因此工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相关内容

(一)管理创新的含义与作用

管理创新主要是指企业根据企业周围环境的变化,对于自身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的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管理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进行管理创新的主要动力就是效益,因此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能够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其能够更加快速地发展;第二,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因此需要进行管理创新,从而使得民营企业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为其快速成长提供重要动力;第三,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民营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民营企业的竞争,而且也面临着国外发达国家民营企业的竞争,所以促进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有利于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首先,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企业家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创办人和高级管理者,他们是管理创新的主体,可以通过自身的创意进行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也可以通过任用他人对民营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其次,中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主要是民营企业的中间人员,他们是管理创新的中流砥柱,他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动力,愿意为民营企业的管理创新不断努力;最后,知识员工,随着民营企业对人才的逐渐重视,知识员工在民营企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也成为了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

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很多经济制度的不足得到了改善,因此民营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不断适应新的经济制度,才能促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其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民营企业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为了确保科学技术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对管理进行创新,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为民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三,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民营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压力:国有企业、其他民营企业、国外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等,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

(四)民营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篇6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而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分析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促进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关键词:

县域经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4-0033-02

1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包括市辖区)2853个,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到了8.85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5.72%;全国县域生产总值达到24.14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1.04%。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可以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壮大县域经济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表现如下:

1.1 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首先,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壮大县域经济必然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可以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力度,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形成了资金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制度保障优势。另外,县域经济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因为大多自然资源集中在县域,县域资源是国家资源的基本构成部分,而民营企业发展需要资源,这就离不开县域资源的支撑。同时,县域中大量的劳动力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民营企业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1.2 壮大县域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县域经济的出路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而推进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会给县域民营企业提供发展机遇。县域经济中大部分企业是小企业,而大部分小企业又是民营企业,因此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域工业化为县域民营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县域的民营企业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近,可以以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突破口,通过产业化推进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这就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市场。同时,县域城镇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增加了新领域。县域城镇化建设必然需要大量的投资,而在县域中有能力投资的主体就是民营经济,这就给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需求,带动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1.3 发展县域经济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县,城镇化进程就比较快,民营企业发展就比较迅速。县域经济发展能够能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和民营企业转移,这就会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的购买力也会随之提高,从而拉动县域经济更快的发展。只有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繁荣农村经济,才能带动第二、第三产业和特色经济,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

2 民营企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虽然不是县域经济独有的经济形式,但却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县域经济的发展是伴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而壮大起来的。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庞大、行业分布广泛、经营灵活,具有可以同大企业建立分工协作关系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民营企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民营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贡献至少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财政的主要来源

由于民营企业大都具有创业投资成本低,所需技术相对简单,原材料容易取得,产品接近消费市场,布局上点多面广,渗透能力强等特点,因而民营企业容易形成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是县域经济的主要财源。民营经济上缴税金逐年增长,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越来越大,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2011年,民营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上缴税收1.5万亿元,同比增长39.4%,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为52%。民营企业不仅是县域财政的主要来源,而且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管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又是实现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2.2 民营企业是解决城乡就业的主要渠道

我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以上,社会就业压力巨大,解决好就业问题是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县域民营企业的存在为扩大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和机会。一方面,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分布于一、二、三各个产业之中,且大多处于县域城镇中,便于吸收当地的富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就业容量非常大。据统计,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其中城镇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占到83%。民营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营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就业就越充分,如江浙地区不但当地就业率高,而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保障。

2.3 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民营企业产权清晰,经营灵活,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主决策,在市场竞争中可根据需要自主决定和调整用工制度,这使得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最具生机活力和增长潜力的经济成分。据统计,2010年,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同比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8%。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竞争力,这从浙江温州和义乌、珠江三角洲地区、福建晋江等地区的实践就可以看出,当地县域经济之所以十分发达,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发展较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从下表可以看出,全国百强县(市),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在18个省市区有分布,其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福建等五省份数量最多。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占GDP的比重比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要高,“百强县”个数也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多。这充分说明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凡是民营企业发展好的地方,市场发育就越快,市场机制就越活,综合实力就越强,经济体制就越成熟,县域经济竞争力就越强。

数据来源: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概况,http://。

3 推进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协调发展的对策

(1)完善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壮大县域经济有助于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必须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而宽松的环境。第一,加强政策指导,把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纳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和完善发展民营企业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制定出符合各自县域特色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把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列入到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第二,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的功能,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的服务,加强群众监督,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第三,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各地政府要结合本县域的现状和本地的资源、气候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及时向民营企业提供相关的指导信息,给予民营企业必要的支持。

(2)广辟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

广辟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工具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融资体系。第一,允许建立民营商业银行。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额度较小,民营商业银行可以满足民营企业小额融资需求。第二,建立和完善各地政府管理下的民营企业担保体系。由各地政府出资成立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实行贷款担保,降低有关金融部门的贷款风险。第三,各地政府要发挥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专项资金扶持范围。

(3)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县域经济和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民营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最有生机、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既能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又能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要发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按照公司法要求组建民营企业,规范股东的出资行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推动,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二是建立科学的组织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法人组织结构,由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给予确认和保障。三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民营企业要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营销、研发、生产、财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同时,民营企业要树立和培育企业文化,增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形成完善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政府也要加强对民营企业改制的督促和指导,帮助民营企业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参考文献

[1]尚爱英,杜林芝.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研究[J].价格月刊,2013,(1):60-62.

篇7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财务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其生命周期却在不断缩短,平均寿命只有2.9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财务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与根源

1.民营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认识的模糊性

很多民营企业家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了处于被动地位,致使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等财务工具无法发挥作用。造成管理者财务管理意识薄弱的原因在于没有针对性强,统一的法律依据,而且财经法规的企业的违规行为惩治力度不够,对违规行为责任人追究力度也较低,导致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2.不重视科学的投资方向,资金量有限

民营企业大多经营规模小,资本构成低,不易筹集到资金,因此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发展。筹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民营企业规模小,信用度低,银行方面不得不慎重考虑是否应当贷款。由于筹资渠道狭窄,造成民营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源自于自身积累,难以发挥财务杠杆作用。

3.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民营企业的财务控制薄弱上主要表现在,一是现金管理不善,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资金回收困难,应收账款迟迟未能收回。因为缺乏健全的应收账款管理系统,没有规范应收账款管理制度,缺乏有力的收款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兑现而造成托拖欠账款。

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民营企业的财务人员一般多由亲属担任,这些人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培训,不能按照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更难以运用财务数据和财务管理手段参与管理;由于任人唯亲,阻挡了非家族优秀财务人才的进入,导致内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确。同时由于人情观念限制,也会导致在财务控制中的考核、奖惩制度无法得到严格执行,因此财务管理水平难以提升。

5.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

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财经法规,民营企业规范体系不健全,财政、税务、统计、审计、工商等部门因受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财经法规对民营企业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由于目前社会审计尚未涉及民营企业,法律尚未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年度会计报表必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因此对其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的风险较大,使得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愿意从事民营企业的审计工作。

二、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建议

1.企业领导者要全面更新观念,树立财务管理新理念

一方面民营企业要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核心的理念,另一方面民营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观念。民营企业必须正视自身的财务背景,大力规范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以降低经营风险,并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2.健全财务机构,建立严格的财务控制制度,完善财务处理流程

一方面要健全财务组织机构,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专管资金调度、日常费用控制与审核、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等职能。同时要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而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完善涵盖财务活动全过程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资金安全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存货及应收账款控制系统。第三,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和内部审计工作。

3.提高财务管理者的素质,引进高级财务管理人才

首先,民营企业家要加强学习,在管理工作之余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及必备的财务知识。其次,民营企业家要克服任人唯亲思想,财务管理等关键岗位应安排具有相当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人员。第三,要加强对现有财务人员的培训,建立后续教育制度,鼓励财务人员学习和创新,不断适时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第四、企业家应采用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留住人才,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

4.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财经法规建设,加大惩治力度

我国目前所有的财经法规没有考虑民营企业的特点,因此,政府应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尽快制定出台适用民营企业特点的统一的法规。希望政府能加快进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给民营企业更多平等竞争的机会。通过立法明确民营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以规范相关责任人的财务行为。

5.要加大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首先,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服务,改进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其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为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创造条件,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第三,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

6.要强化外部监督,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政府部门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营企业的日常财务行为进行监督。在建立健全了针对民营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政府部门更应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促进民营企业财务工作规范化。同时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对民营企业的社会监督作用,使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民营企业外部监督的主要力量。

三、小结

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着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的现象,民营企业财务管理较为松散。企业如果不重视财务管理,让财务状况继续恶化,最终会丧失现金支付能力,走上破产的道路,因此,民营企业应明确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民营企业只有加强做好并完善财务管理的工作,才有可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里取得更加令人瞩目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孙晨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决策探索,2007,(2):25-26

篇8

一、经济运行情况

*年1月份,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共计24家,其中民营企业7家,占规模以上企业家数的29.17%。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219304万元和54312万元,其中民营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127908万元和10186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8.32%和18.75%。

*年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共计63家,其中民营企业43家,占规模以上企业家数的68.25%,比*年1月份增加了5.14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509774万元和218878万元,其中民营企业总产值和出货值分别为299615万元和103405万元,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的58.77%和47.24%。比*年1月份分别增长了1.34个百分点和9.15个百分点。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民营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创新突破。区委、区政府及时成立了翔安区民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我区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实施细则的制定充分体现周边地区的优惠政策我区都能借鉴的原则,为我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使我区对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上放得更宽,在投资领域上放得更开,在经营方式上放得更活,在注册条件上放得更松,真正做到了放心、放手、放胆。在贯彻落实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二)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全区民营经济工作会议,区五套班子领导和市民营办领导出席了会议,林国耀书记、吴南翔区长作了重要讲话。会议重奖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和纳税大户,确定了20家区重点民营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实行五套班子领导和部门领导挂钩制度。会后,政府办、组织部、监察局等挂钩部门立即深入挂钩单位乐安制衣、大家族鞋业、吉和制香了解企业生产情况,及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困难。形成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三)根据自身实际,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点,在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领域和行业中,只要能向民营经济开放的,都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在内厝划出一定地块,创办民营创业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民营入驻。

(四)除国家和省规定外,区级部门一律不准设置登记发证的前置条件,企业注册实行核发临时营业执照和预备期管理试点,允许跨行业经营,成立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挂靠在招商服务中心),在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引下开展工作,为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服务工作。

(五)鼓励民营企业参与能源、交通、水利、工业区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造,参与投资兴办教育、文化及公益性事业。例如:鼓励引导大型民营企业银鹭集团进行巷北工业区标准厂房建设;出台相关政策允许部分民营企业与村办、镇办企业脱钩,进一步明确产权,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更广泛的空间;规划文教园区,引进华天涉外学院等民办高校在我区兴办教育、文化及其他公益性事业。

(六)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积极探索“引进来、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经济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我区银鹭集团、如意集团、万里石集团、舫昌佛具成功嫁接了外资,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七)建立企业工作午餐会制度,为加强和改善政府与企业间的沟通联动关系,切实解决企业在投资、筹建、建设、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区政府决定建立企业工作午餐会制度,由区领导亲自主持,会议主要收集、了解企业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明确责任部门,在下一次午餐会前必须及时解决并将解决落实情况反馈给企业,对因政策原因无法及时解决的,也向企业说明原因,取得企业谅解。例如:厦门弘信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反映,今年2月6号与翔安区鉴定《投资框架协议书》,征地100亩建立弘信翔安工业基地,但该基地建设审批手续缓慢,午餐会上,有关部门及时解释:公司与区政府签订的是《投资框架协议》,凡是签订投资框架协议的项目其土地皆为基本农田,应待调整后方可建设。今年我区共举办四次午餐会,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45件。

(八)培育产业集群成效明显。开展了全区民营企业产业调研。目前,我区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产业集群比较突出的有粮食加工、汽车运输、农副产品加工、贡香制造,针对发展现状和民营企业的特点,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培育全区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发展思路,规划建设贡香城、汽车城等市场,引导全区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区域聚集为特征,以功能定位、资源整合、科技创新为手段,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积极促进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的有效聚集,做强支柱产业,提升特色产业,培养成长型产业,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农民、企业、政府、投资者“四赢”的成功经验,指导各镇结合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我区银鹭集团、如意集团、兴盛食品被评为国家农业龙头企业;新时鲜、源水水产等7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齐翔食品、华普水产等14家企业被评为区级农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为我区农村民营经济发展起到带头作用。

(九)继续推进民营经济外向化发展。在积极帮助民营企业获取进出口经营权的同时,广泛组织企业参加产品交易和商务洽谈活动,引导企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年我区13家民营企业组团参加了市经贸局组织的赴日考察活动,组织9家民营企业参加了*年沈博会,组织9家民营企业参加第二届福建省网上投资洽谈会,组织6家民营企业参加第二届福建省商品交易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区民营经济的外向化发展。截至今年6月份,全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累计出货值为49465万元,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出货值的41.77%。

(十)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通过建章立制和流程再造进一步促进了局机关依法行政和职能转变:一是制定和完善10多项工作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广大干部规范行政行为,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办事流程;二是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三是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证》,继续清理、削减行政审批项目,并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例如:针对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因历史遗留的产权问题、拓展用地问题采取相关部门集体办公的形式一次性给予解决;四是持续开展“治乱减负”,工作成效继续巩固扩展。

(十一)实行名牌战略。我区民营企业实施细则第十二明确规定,对*年1月1日以后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给予50万元的奖励,获省级名牌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万元建立,获市级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扶持力度居全市各区之首,极大调动企业创优意识,从新区建立到目前为止,我区获得著名中国驰名商标一项,福建省著名商标一项,厦门市著名商标三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一项,福建省名牌产品四项。

(十二)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国家和市、区科技部门加大对民营企业的科技扶持力度,*年国家和市、区科技等有关部门扶持我区民营企业资金高达563万元人民币,比2003年的165万元增长了2.41倍,截至目前我区共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23家、通过iso和其他管理体系认证的民营企业12家,为我区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十三)充分利用商会和行业协会作用。区人大、区政协充分利用区商会、各行业协会开展民营经济工作,多次调研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区委区政府提供决策的依据。

(十四)加大了对发展民营经济的宣传导向,各级新闻媒体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民营企业的典型人物,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今年五一,我区评选7名市级劳模,其中就有4名是民营企业家,充分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民营企业的关心和爱护。

三、今后工作要点

(一)、发展目标

实施重点扶植工程,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重点扶持企业,推动中小民营企业上规模,力争至2008年底培育3-5家年产值达5亿元企业、30家年产值5000万以上企业、100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把我区营造成厦门市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域。

(二)、工作重点

1.积极实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根据民营企业的特点及其在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统筹下,实施科学的符合其角色定位的发展战略。一是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结合我区产业发展规划,培育一批与我市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中小民营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地方产品协作配套水平,同时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贡香、农副产品加工、汽车运输产业集群。二是实施集中发展战略。认真贯彻实施厦委[2003]14号文及配套文件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向工业集中发展区聚集。三是实施分区域推进战略。根据我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对中心城区、近郊区及远郊区不同区域要求的区别,在产业发展的选择上各自有所侧重,促进城乡就业和农民增收。

2.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一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新。二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14个部门的配套文件,把国家、省、市有关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限制,以及在融资、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到实处,并继续清理、废止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三是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上,广泛宣传国家、省、市发展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宣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四是广泛听取企业呼声、广集民智。继续坚持实行领导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和对话制度,搭建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之间直接、畅通、高效沟通的平台。五是切实搞好民营企业投诉受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投诉受理机制和工作网络,认真受理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的各类投诉,有效地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3.继续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和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与市民营办联系沟通,争取市财政支持,尽快筹建区中小企业担保公司。

4.积极推动民营企业开展项目年工作。一是鼓励和引导广大的民营企业紧紧围绕我区电子信息、机械(含汽车)、食品等主导产业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和产业集群发展,积极与相关大企业大集团协作配套,在重大项目发展的分工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精、特、新”作用。二是紧紧围绕壮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为重点,下大力气抓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培育一批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升经营水平。三是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广泛参加国内外各种商务考察、经济技术合作洽谈活动,不断提升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注意招大引强,开展项目招商和专业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带动我区扩大产业化规模,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密切跟踪引进利用外资、内资重点项目,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切实搞好后续服务。四是不断完善区民营企业服务中心功能,积极整合社会中介资源,为民营企业提供创业辅导、企业诊断、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投资融资、贷款担保、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员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社会化的服务。

5.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加强对民营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扶持,引导民营企业把握市场脉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一是鼓励和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相关产品,做到产品生产、研发和项目储备的良性循环;二是鼓励和引导传统型加工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快速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鼓励和引导广大的民营企业积极采取与大企业配套、加盟名牌企业等等方式,提升技术水平;四是积极争取国家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科技专项经费、市级产学研技改资金,为我区民营企业专业化发展、与大企业协作配套、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等提供支持;五是尽快建立区级产学研技改资金和民营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篇9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社会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影响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可能会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状况。因此,本文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的建议,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的内涵

(一)民营企业的内涵

所谓民营企业,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主要是与我国的国营企业有所区别。在现有的民营企业的概念中,包含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股份合作制经济和国有民营企业等一系列的内涵。主要是指由民间的人士、民间的组织以及民间的机构经营管理的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时在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所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具有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阶段的限制,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的内涵

“支撑”的内涵主要是指能够承受的住压力,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含义,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支撑,则是表示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事项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的落实和支持,具体来说,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实施的基础上,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进行细分,通过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实施实现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也是不断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支撑的力度不断提高。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撑的方式

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内部的各个方面全力配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人力资源三个模块发挥作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一)智力资本

所谓智力资本具体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以及蕴含在人力和组织之中的社会资本,在智力资本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人力资本是民营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和前提,能够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但是人力资本不是物质的形态,需要在大战的过程中转化为产品或服务。其次是组织资本,这种资本能够发挥资产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增值,为人力资本的发挥创造条件。最后是社会资本,这种资本是民营企业在市场中发挥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功能的基础,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价值。

智力资本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智力资本的三个分属内涵中,可以帮助民营企业获得技术领先发展的优势,实现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中,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在智力资本上给与技术的支撑,保证企业能够拥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实现民营企业的技术领先战略,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实现了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加。

(二)薪酬与激励

在民营企业的战略实施中,由于已经制定好了相应的经营管理计划,所以在对战略目标实施中,需要进行绩效考核,这种绩效考核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计划与战略目标一致,还能对于企业的工作效率有效反馈。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薪酬与激励,能够实现促进民营企业战略的实现。

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和激励的管理,能够实现民营企业内部发展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协调。一方面,通过薪酬和激励的管理,能够实现工作关系的协调,这种协调是基于不同的岗位进行的,所以是一种正式的协调作用,保证各个成员在工作中与其团队的其他成员之间分工和谐,工作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团队的工作目标。另一方面,是能够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工作中由于长时间的交流,在同事之间形成了一种具有私人感彩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同事之间的相互配合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只有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满足员工之间的心理和社会性需要,在工作中发挥积极性,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职业生涯规划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民营企业如果想要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注重员工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并且是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实现企业员工之间共同进步。这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将员工的未来发展与企业的远景目标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规划内容,在企业中,需要对于员工的发展负责,员工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地了解,这样才能在职业规划中选择出较为正确的方向。

与此同时,职业规划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在对员工制定个人的未来发展的计划时,要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并且是让企业的员工明确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不仅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还能够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业规划实现的同时,才能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三、结论

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不可取代的经济体,它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和社会稳定的基本因素。然而,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却处于初始阶段,基本上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制度、无库房的“四无”状态,这与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极不相衬。如何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大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发挥其档案的作用,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服务,已成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一、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落后,跟不上企业的发展规模。民营企业大多是从家庭作坊开始起步,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把企业做大。目前,“有经营思想、无档案意识”是民营企业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这些企业主往往把大量资金投入到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人员上,却在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设备、库房、经费配备等方面十分吝啬,至于档案方面的专业知识更是缺乏。大多数民营企业主心目中没有档案管理,更别提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信息化。2003年在上海和江浙的一项调查表明:13%的民营企业无人管理档案;55.4%的民营企业未建档案室,仅有人兼管档案。十年过去了,此现象仍然存在。据笔者调查了解金华本地民营企业大多数未设立档案室,有的甚至无人管理档案。例如浙江高峰新材料管业有限公司,虽然拥有固定资产2.8亿元,员工800余人,但它也未设立档案室,只是由办公室人员兼管文书档案。又如浙江太阳金属有限公司根本就无人管理档案。这些民营企业主看不到档案在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企业档案当作企业的无形资产的观念。因此,即使企业产值增加和规模扩大了,档案材料增多了,但档案管理工作却未能与企业的发展同步。

2.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业务不熟悉,无上岗能力,不懂如何整理归类、保管。为节约成本,民营企业的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由办公室人员和后勤人员兼职,往往是人手少、兼职多,由于工作量大,业务繁杂,平时对档案工作置之不理,用时才慌忙翻寻。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不清楚档案管理的技术和标准,导致档案信息得不到有效地开发利用。

3.管理资源分散,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民营企业档案资料四分五裂地分散在各个部门,查找利用相当不便,这是由于缺乏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所致,各部门随意采用自己的档案管理办法,应该归档的材料既没有组成案卷,也没有查找目录。例如一些民营企业,它的基建档案、产品档案、技术档案、工、青、妇、党、团档案、人事档案分别由基建负责人、销售部、技术部、工会、办公室管理,形成典型的分散管理局面。加上监督机制不到位,如果有员工“跳槽”,就会造成核心材料和技术泄露,知识产权白白流失,那将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4、落后的法治管理办法与新时期依法治档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已经陈旧,难以适应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由于新的体制和运作模式还没有形成,导致档案行政管理人员无所适从,从而忽视对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而一些民营企业主由于观念落后,也把企业档案当成一种内部的、机密的信息,外人无权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因此,必须尽快制定一项适合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一课题。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民营企业管理者缺乏档案管理意识导致其档案管理不能与企业发展同进步。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主大都忽视档案管理而只重视生产经营。对档案概念认识模糊的不仅是企业主,还包括管理层。几乎没有人认识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生产、销售等内容,还包括了档案管理这一技术工作,认识不到企业的档案不仅仅是人事档案,还包括企业在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活动中形成的历史记录,民营企业要想掌握内外部经济技术信息资料,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科学性以及提高企业效益,必须高度认识这种历史记录的重要性。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因此民营企业的决策者没有把档案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更不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来管理档案。

2.民营企业管理者档案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档案管理成为法制盲区。1988年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档案法》,20多年过去了,《档案法》已深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中,但却一直没有在民营企业主中产生较大的影响,不少民营企业管理者不但自己不学习《档案法》,而且也不组织管理层和员工进行学习,导致企业变成档案法制的盲区。因此,他们不能依法做好本企业的档案工作是必然的。

3.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宣传和引导不到位,服务水平跟不上导致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形成“空档”。民营企业经营者不了解档案工作,不清楚哪些工作应该建档,没有看到档案工作重要性。长期以来,我国对国有企业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指导思路,但对非国有企业却没有,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跟不上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没有及时制订和出台关于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的规定,导致民营企业的档案管理无章可循,工作也处于落后状态。

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加强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以改变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将对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良好的档案管理,有助于民营企业增加技术和知识储备,促进企业保护好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有助于民营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关键时刻发挥档案的依据和凭证作用,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合法权益;有助于民营企业构筑企业信用体系,提高企业诚信度,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创业发展的历程,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创新企业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文化品位。2002年,康恩贝集团申报首批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集团档案室及时提供了有关银行、合同、产品服务、财务、纳税、劳动、环保等信用方面的原始资料,证明集团完全符合省诚信示范企业的条件,2003年3月康恩贝集团顺利被评为省诚信示范单位。

(三)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民营经济向着规范化、制度、诚信发展。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依据企业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三、积极探索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有效途径

1.要做好心理引导,不断激发民营企业的建档热情,鼓励民营企业建立档案室。民营企业档案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最重要因素是其企业主的档案意识。所以,能否激发私企的建档热情,必须要从正向和逆向思维两方面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正向思维就是要对国家相关档案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经验进行宣传,对那些成功利用档案的民营企业要进行特别宣传,使“档案是财富、档案是效益”的观念在民营企业中确立,使保护和利用档案成为民营企业的一种自觉行为。逆向思维就是要从反面让民营企业主认识到,制约企业经济发展原因包括落后的档案工作观念和行为,致命的管理漏洞皆因没有完善的档案管理方法和制度。

2.要勇于创新,探索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新模式。民营企业存在各种不同的情况,这种不同不仅包括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的不同,还包括收集保管的资料完整程度和建档物质条件的不同。因此,根据《档案法》的规定,结合民营企业实际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让民营企业走出档案管理的困境。例如集中式管理、网点式管理和寄存式管理等。所谓集中式管理,是指将本企业各类档案集中统一保管;所谓网点式管理,是指档案实体按类别分散保管在有关部门,各类档案的目录集中统一保管在综合档案室;所谓寄存式管理,是指民营企业将自身形成的档案寄存在地方档案馆或档案中介机构。

3.要改变观念,为民营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宣传和行政手段来要求民营企业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是行不通的,只有为民营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才能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一是建立新型服务体系。通过建立数字型档案,打开档案信息化服务的通道,让民营企业可以在网上查询档案工作信息。同时建立市场咨询档案,使商业信息进入民营企业的存档空间。二是宣讲国家相关法规。运用档案网站的传播优势,使最新的法规、标准、成功作法得到有效传播,同时联合新闻单位,把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普及档案知识通过现代传播手段进行传播:三是编写工作指南和业务指导材料赠送给民营企业,指导其用科学的理念来搞好建档工作。民营企业有别于国有企业,在指导民营企业规范管理档案时,要简化有关程序,简化各类文件归档整理要求,分类尽量简单灵活,便于操作,编发的指导材料也要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使档案人员做起来得心应手。四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民营企业档案人员“兼职过多”的特点,档案部门可采取现场培训、上门培训、远程培训等各种形式,帮助民营企业档案人员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真正解决民营企业在档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总之,档案是企业的“信息参谋”,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企业发展计划是否正确,与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劣息息相关。成功的民营企业在档案管理方面也必定成功。因此,成功的档案管理工作是今后民营企业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