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前景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行业的现状及前景

篇1

关键词:医药行业;财务分析;通化东宝

1 引言

通化|宝集团自成立以来,企业规模发展之猛,多元化项目经营之广,兼并国营民企数量之多,生产设备与工艺流程之先,科研队伍研究水平之高,都堪称国内企业发展之奇迹,被业内人士誉为“东宝模式”,创造了中国企业快速蓬勃发展的神话。目前,东宝集团已成为世界上具有相当规模、拥有当今先进技术的胰岛素生产基地之一。

本文以通化东宝集团为对象,对其进行杜邦财务分析和行业地位分析,并据此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2 杜邦财务分析

通化东宝最近五年杜邦分析法指标及其变动趋势如下表和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到,企业权益净利率有较大的增幅,说明通化东宝近几年成长迅速,获利能力较强;企业权益乘数总体保持在1-2之间,变动幅度较小,有升高趋势。总体说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升高,负债总额递增,杠杆收益大。这主要是与企业近年来采取的扩大销售规模和扩建项目的策略有关。

3 行业地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医药行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在对通化东宝进行杜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医药行业另外两家发展较好的企业--同仁堂和舒泰神,运用雷达图,进行行业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通化东宝的行业发展地位进行分析。

3.1 财务数据雷达图

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数据,包括营业收入、净利润、资产总计三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2: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反映公司经营规模的几大指标上,通化东宝的经营规模水平远高于行业均值,且行业地位领先于舒泰神,但远远落后于同仁堂。

3.2 财务比率雷达图

同样,从Wind资讯数据库中提取出通化东宝、同仁堂和舒泰神2015年年报的财务比率数据,包括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六个指标,同时提取医药行业各相应指标的均值,绘制出如下雷达图3:

为了让图示更直观,在数据处理时,将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均乘以100,从而得到上图。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在利润率指标方面,通化东宝领先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较为理想;在存货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上,通化东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远高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在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上,通化东宝落后于行业均值水平和同仁堂、舒泰神。

4 总结

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医药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成本提高和售价降低的双面夹击下,医药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寻求发展,进行持续性的技术改造,降低成本。随着国家扶持政策和医改政策的继续发展,医药市场呈现了回暖态势,为医药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优化器械审批流程、鼓励技术创新都是大势所趋。在通化东宝的发展中,也应坚持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利用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提高医疗保健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论文摘要: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薪酬方面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医药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探讨。

1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3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3。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4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篇3

[关键词] 制度理论; 中药行业; 供应链运作; 探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1. 032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2)11- 0050- 03

1引言

最近几年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各行各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于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关键要素和绩效表现,也已经在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中药行业这种特定行业的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其供应链具有更复杂的相关利益导向,这种导向不仅受供应链中参与企业的利益影响,也受到关联产业(上下游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特点)和关联方(行业组织、产业用户和个体用户的集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中药行业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中药行业的企业供应链运作受到相当大的制度性影响,合理的制度嵌入往往会对这些行业企业的物流管理和运作产生较为强烈的作用。因此,如何看待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中药产业发展的作用及其制度上的创新,还需要在理论和实证上做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有关中药饮片在分销过程中如何增强透明度,通过集中电子交易以及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以解决药品分销中所存在的矛盾,更是在应用研究方面显得十分重要[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外医药巨头们也跃跃欲试,当前世界医药20强都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中草药研究中心,这加剧了中医药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现代产业管理方法来提高我国中药行业流通规范化、产业化水平,对于当前我国的医疗改革和中药企业改革意义重大。

2研究背景

2.1制度嵌入理论

嵌入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原意是指将一个系统有机地结合到一个对象体系中去。在国外,经济史学家卡尔·波拉尼在其“作为制度过程的经济”一文中最早提出了这个概念。他认为“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1985年,新经济社会学家迈克·格兰诺维特在其代表作《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中,把经济活动放到了更为宽泛的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背景下,认为经济行为实际上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或非正规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而不仅仅是波拉尼所谓的“经济活动嵌入于制度” [2]。2005年,他进一步解释到:“许多社会生活都在围绕着一个非经济中心运行”[3]。因此,当经济和非经济活动互相混合时,非经济活动影响经济活动的成本和可用技术。这种活动的混合就是所谓的经济的“社会嵌入”,包括经济活动在社会网络,文化,政治和宗教中的嵌入。Shi-Chang Hung则将制度嵌入与企业战略网络结合,研究了组织的战略资源,其研究认为制度嵌入的程度越高,组织关注和受制度环境影响的程度也越大,由于企业之间在管理结构和组织方式上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制度嵌入的程度就成为组织关注差异的重要来源,基于此,企业面临的制度变量范围越广,企业采用同一制度形式的可能性越小,企业的战略越具有差异化和分散化的特点。制度嵌入理论对研究和分析重大特殊行业的企业物流运行行为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像医药行业,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这种制度性的影响将会表现得异常复杂和广泛,社会结构和政府等都有可能影响到行业内企业的运作,而企业的物流行为也需要关注制度性因素,这种广泛的、复杂的制度嵌入,必然造成企业物流组织运作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所以,基于制度嵌入这种纵向的物流网络分析,对于解释和探索中国中药行业企业物流运行规律十分必要。

2.2中药行业企业供应链运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药流通的集约化以及相应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是最近几年来被广泛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在此前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医药流通以及物流和供应链的本质、构造特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对医药行业的新型交易形成进行了探索。目前中国医药物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第一,信息孤岛现象比较明显,影响了物流运作绩效;第二,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进行医药分销管理;第三,物流节点过多,这种状况不仅是由于不合理的经营体制所致,更是由于政策上的误导所致;第四,在物流系统的建设上,一味强调自身系统的强大功能以及业务处理量,各自为政,各自抢滩,忽视了物流(特别是药品分销)是一个规模经济性很强的行业;第五,服务能力较弱,目前的药品分销都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的分销渠道和体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跨区域的、全国性的药品分销企业;第六,物流系统的建设过程不切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盲目追求自动化物流中心的建设,没有投入产出的观念,而且在基础管理和经营流程没有做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寄希望于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第七,为了追求物流效益,通过行政捏合,搞物流基地和物流园区,忽视目前中国医药的发展程度和现状[4]。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较为特殊的行业,其流通绩效关系到千家万户,因此,如何实现医药流通的现代化和高绩效是研究的重点。

3研究方向

3.1探析中药行业企业物流网络形成的动因、形态和发展轨迹

中药行业不同于一般竞争性行业或完全规制行业,由于其对国计民生的重大影响,中药行业经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制度影响,同时由于其运作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供应链组织和运作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和企业决策自主性,因此,这些行业企业的供应链复杂度较高,目前探索企业供应链内在绩效因素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视角对供应链组织模式现状的深入调查较为欠缺,所以,以系统的方式探索中国中药行业物流结构现状、演变方式和管理特质,对于促进行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效率具有重大的意义。可以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了解中药行业企业的利益驱动因素和实际各种运作方式,同时通过与发达国家医药行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运作进行对比研究,来揭示中国中药行业供应链管理和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根源和变革发展的状态。

3.2探索和建立中药行业企业供应链绩效测度和考量模型

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估方法大多局限于一些经济性收益指标的分析,或一般意义上的分销消耗性指标,缺乏对产业结构整体运行效果的评价,特别是如何在切合行业结构演变的特点和相关利益方非经济性发展要求,同时将企业内部和外部运作流程均衡和协同的基础上,合理、全面地评估产、供、销整个流程的供应链运作绩效更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领域。可以在考虑均衡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微观分销变革条件下,同时考察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结合,探索结构化、流程化的中药行业供应链绩效管理实施的框架和流程,包括数据和信息的收集、绩效测度、评价和计算,以及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3.3探索中药行业企业供应链持续发展的制度嵌入模式

合理有效的供应链组织和运作一直是中药行业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以至于中药饮片在供应链组织运作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很多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规范、活动集成和合理、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面对这一状况,可以在基于大量实证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现有制度嵌入对物流产业结构和企业供应链物流运作聚变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近年,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何改变了商业利润的转移和利益方利益的调整,并在基于上述分析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如何通过市场化的而非计划性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嵌入,以及规范化的物流组织模式,来整合整个产业供需链,以有效地解决提升企业供应链运作的绩效,进而为中国中药行业供应链物流产业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3.4设计具有现代物流管理意义的中药流通作业流程和发展战略

探索中医药流通规范化发展的新思路。中药药品流通问题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未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以至于药品在流通过程中往往要经过数个环节,这不仅滋生了腐败,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同时也增大了生产者的风险。除了在理论上对中医药品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做出研究外,还可以从实证研究方面,探索药品流通的绩效和需改进的领域,制定整个中药产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这样不仅从理论上有利于促进中药流通的发展,同时在应用方面也有利于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相应的参考。

4总结与展望

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他行业的分析研究,而且是以发达国家的实践为背景展开的,缺乏对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强医药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中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制度理论,针对与中药产品相关的各种商务活动,从分析中药产品流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入手,从技术和应用两个角度深入展开,研究中药药品物流市场的发展前景、应用模式,提出对中药行业企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模式,其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 胡以一. 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的医药流通新模式[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44-47.

[2] Mark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3):481-510.

篇4

关键词:中药专业;人才需求;专业调研;专业改革

中药专业系淄博职业学院2008年新上专业,为准确专业定位,完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本院于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开展了为期10个月的专业人才需求调研。通过调研明确专业对应区域内相关产业发展现状和相关行业或企业的社会需求,明确专业服务面向;通过分析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为开发课程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规格提供依据;掌握相关企业岗位设置及人才需求,确定专业服务岗位(群);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行业背景

高职中药专业对应的行业为中药行业,涵盖中药研发、生产、销售、种植、鉴定及使用。根据有关部门的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市场需求将持续保持旺盛势头。研究表明,中国医药市场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之后的世界第5大医药大国。其中中药产业是中国医药产业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1]。中药行业也是中国国内赢利能力较强的行业,产品利润率高。在整个医药行业内部,中国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2]。《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出台为中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3]。

山东省是有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的医药大省,中药行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以中药材生产为基础、中药工业为主体、中药商业为纽带的中药生产流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

二、调研基本思路、方法及内容

为使中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显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我们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行业、企业、医院等单位沟通,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提出专业改革思路和建议。

调研方式选择集体走访、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查阅文献等方式;调研范围主要选择本地区及国内知名的中药企业、各级医院、药品销售单位等;调研对象包括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医院的药师、药剂科主任,医药药品销售单位的销售人员、销售经理以及用人单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等。调研内容包括:行业企业对中药专业人才需求、人才结构现状;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解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及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前景分析、衍生出的新岗位及新专业;企业对课程体系设置要求及建议;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三、调研结果及专业建设建议

(一)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组建以中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及时把握行业需求及变化,以此为出发点确立和动态调整培养目标,是进行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高职生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智能型的第一线工作者”,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技能培养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稳定的职业思想、宽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在中药生产、销售、服务第一线从事中药生产、服务、销售、用药咨询及管理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适应

目前,淄博职业学院正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课程设置仍以学科课程模式为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在中药专业专业调研、职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和兼职教师共同选取本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协作需求,通过师生合作、校企合作提炼共性,优化中药专业的专业设置。山东为医药大省,随着新医改方案实施和医院药房的剥离,本校中药专业学生在药店、医药公司等销售、使用领域就业会逐年上升,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要求提高,我们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将本专业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确定课程结构。同时应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要求,围绕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细化课程内容,针对相应的技能,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设置的课程既能支撑专业教学,又能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将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紧密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结合国家劳动就业制度的规定,结合行业新的岗位设置方案,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性培养计划,实现“双证融通”的目标和要求。

(三)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

学院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发中药专业校本教材,丰富教材形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教材、教案、授课演示文稿、在线学习课件、实习案例、习题集、参考书等),建立具有明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2009年中药专业建设团队打破传统的按照技术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开发和推广与现代中药发展、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实训教材,将原有若干科目(中药调剂技术、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教学内容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实训的课程。下一步课程开发亦可以完全打破学科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使其具备实践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应按照中药行业的发展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更新教材内容。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本院中药专业现有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3个。就现有实训基地情况,结合专业调研结果,我们认为校内实训室功能尚不完善,我们拟以原来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初步方案有:(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模拟药店、模拟中药房等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形成职业岗位环境的初步印象。(2)加快校内药用植物园“百草园”建设,由学生社团管理,作为补充常见植物药材的来源鉴定的辅助教学手段,同时美化校园环境,丰富学生社团生活。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看现有实训基地多为和药学专业共享,下一步拟根据专业调研情况进一步拓宽中药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拓优秀本地企业淄博天乙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山东鼎立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瑞阳制药等成为本专业的签约实训基地。

(五)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

技能型人才培养应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现有专业教师要定期到对口企业学习和实习,学校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创造必要的条件。要特别注意聘请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联系有条件的中药生产企业、药品经营单位接收教师实践锻炼、提供技术资料等,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转换工作角色,努力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动员者和咨询者。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结合专业调研结果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更新中药专业相关职业能力课程授课方法,在打好职业基础能力的前提下挖掘学生的拓展能力。

1.在职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假日俱乐部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药店或药材市场见习,作为学习职业能力课和拓展课程的前提,每位学生必须进行社会药店见习3次。通过认识见习,让学生对天然药物有一个感性认识,对社会药店岗位有个初步印象。

2.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重构课堂,进一步实现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重构课堂,安排在专业实训室、标本室、“百草园”、校内外实训基地等,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如利用模拟中药房等实训场所,制订“天然药物鉴定综合训练”等的教学方案;利用模拟药店和校外实训基地等场所,以药品零售服务和中药房药学服务两个岗位的职业活动为导向,制定天然药物药学服务咨询的教学方案等,达到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水平。

3.以提升职业岗位素质为导向,充实理论教学内容,使理论服务于实践。一切以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服务于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出现,灵活穿插课堂互动、知识链接、实例解析、知识拓展等栏目。并且,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并用,在各门职业能力课程中安排专题讨论或调研,如“药材质量的调查研究”、“人参的市场调查”、“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提升职业素养,将职业能力进一步开发为职业拓展能力。

(七)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加强就业指导

一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课程设置中除职业基础课和职业能力课程外,还应开发对学生进行中药学职业素养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和开设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培训就业技巧,规范就业流程。进一步健全系内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兼职的就业指导员。加强对系内就业指导QQ群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有计划地、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现状与需求,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三是提供就业渠道。进一步健全校企挂钩或校企结合的机制,在原有药学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适合中药专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学生就业推荐模式,建立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

四是注重“创业”教育。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

参考文献:

[1] 郭治昕,赵利斌,蒋建兰,等.中药国际化现状及对策[J].中草药,2003,34(2):97-100.

[2] 顾海,雷婷.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战略分析[J].上海医药,2004,9(9):32-35.

篇5

关键词 铁皮石斛;基质配比;光照强度;肥料浓度

中图分类号 S56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054-02

Abstract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 is a rare medicinal herbs. The paper screened substrate ratio,light intensity,concentration of fertilizer for its cultiv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proportion of matrix for bark∶bamboo charcoal∶sphagnum=6∶2∶2,shading rate of 60% shading,fertilizer concentration was 2 000 times.

Key words 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substrate ratio;light intensity;concentration of fertilizer

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俗称铁皮枫斗,是被中国药典收载的5种石斛属植物之一[1],为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应用历史悠久,铁皮石斛是石斛中的极品,民间俗称“救命仙草”,功能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润喉明目、延年益寿,其有效成分为多糖[2]。野生铁皮石斛生长环境独特,对小气候要求十分严格,附生于树干上、林下,通常与地衣、藓类和蕨类植物混生,如果没有稳定充足的营养供给,种子没有胚乳,生长缓慢,成活率极低,铁皮石斛喜温暖、潮湿、通风、排水优良的环境,这给大多数夏季高温地区带来规模化生产技术难题和高额成本问题[3]。铁皮石斛产业具备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特点,符合战略性产业要求,是中国医药行业“十一五”规划以来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4]。野生铁皮石斛由于生长条件苛刻,自然产量极为稀少,更因民间长期过度采挖,致使野生资源濒临绝种。我国目前的石斛栽培生产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5]。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铁皮石斛的挑选。从出瓶1年、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铁皮石斛苗中挑选长势相似的,5株作为1丛,3丛作为1组,共挑选16组。

1.1.2 基质材料与配比。选购新鲜干燥的松树皮、进口水苔和竹炭作为栽培铁皮石斛的基质材料;将松树皮碎成0.8~2.4 cm的松树皮块;将竹炭碎成0.4~1.5 cm的竹炭块。将松树皮、竹炭、水苔分别按照8∶1∶1、6∶2∶2、2∶2∶6、1∶1∶8的比例混合均匀后,得到铁皮石斛的栽培基质。

1.1.3 遮荫网。选择40%、60%、80%的遮荫网,在晴天的9:00―16:00进行遮荫。

1.1.4 肥料浓度选择。配制成1 000、1 500、2 000、3 000倍浓度的水溶液通用肥,通用肥使用氮、磷、钾比例为20∶20∶20的兰花专用肥。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设计。将16组试验材料进行3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各处理设计具体如表1所示。

1.2.2 标准曲线绘制。精密称取0.685 mg葡萄糖,加1 mL去离子水至全溶,对倍分别稀释至0.342 500 00、0.171 250 00、0.085 625 00、0.042 812 50、0.021 406 25、0.010 703 12 mg/mL,测定其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图1)。

1.2.3 石斛多糖提取。精密称取约800 mg鲜石斛,剪碎,加入100 mL去离子水,100 ℃加热回流2 h,冷却后,取8 mL样品水提液,加入40 mL乙醇,4 ℃静置过夜。离心30 min,弃去上清液后,沉淀以去离子水复溶。

1.2.4 石斛多糖含量测定。使用苯酚-硫酸法测定鲜石斛提取液中石斛含量。即取100 μL样品溶液,加入100 μL 5%苯酚溶液以及500 μL浓硫酸,沸水浴20 min后,静置冷却至室温,493 nm测定吸光度。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当松树皮、竹炭、水苔的比例为8∶1∶1、6∶2∶2、2∶2∶6、1∶1∶8时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451%、2.365%、1.491%、1.217%。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松树皮、竹炭、水苔的比例为6∶2∶2时是种植铁皮石斛的最佳比例。

当光照强度为不遮荫、80%遮荫、60%遮荫、40%遮荫时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651%、1.418%、2.366%、2.089%。由此可以推断出,当遮荫率为60%时最适合铁皮石斛的生长。

当肥料浓度为1 000倍、1 500倍、2 000倍、3 000倍时多糖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55%、1.423%、1.769%、1.576%。由此推断,当肥料浓度为2 000倍时最适合铁皮石斛的生长。但由于肥料浓度的极差比起基质配比和光照的极差相对来说比较低,即代表肥料浓度对铁皮石斛的生长的影响没有其他2个因素的影响大。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当其他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基质配比、光照强度、肥料浓度分别为松树皮∶竹炭∶水苔比例为6∶2∶2、60%遮荫、2 000倍水溶肥时,铁皮石斛的生长状况最佳,多糖含量也会随之增加。且试验结果影响程度最大是光照,其次是基质配比,最后是肥料浓度。

虽然目前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企业逐渐增多,栽培面积和产量也迅速扩大,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大部分企业都按照常规作物的栽培模式进行种植,施用农药化肥以追求产量。在发病后会施以大量农药来进行防治,这样生产出来的铁皮石斛品质不佳,甚至会有农药残留,存在安全隐患,品质远不能与野生的铁皮石斛相比。通过优化铁皮石斛的种植模式,进一步增加对铁皮石斛的研究,不仅能够挽救这个濒危物种,也能更有效地发掘出其药用价值,对铁皮石斛(铁皮枫斗)的市场化有着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6]。

4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17.

[2] 张泉峰,毛碧增.铁皮石斛培养的产业化研究[J].中草药,2004,35(4):438.

[3] 黄万琳,肖昌泰,毛昆明.优质铁皮石斛栽培基质及其营养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2012(6):27-29.

[4] 广东省饶平县铁皮石斛产业研究[EB/OL].(2012-09-16)[2016-08-06].http:///0js/wm114_doc.asp?Url.

篇6

关键词: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产业化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具有起步晚,发展滞后的特点,但在国内庞大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然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再加上我国政府对生物医药领域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和政策扶持,未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将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行业。生物制药在这样的情形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的稳定期,这样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应该加大问题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只有这样,我们的问题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生物制药原理

生物制药,简单的说,就是利用生物活体来生产药物的方法。有时特指利用转基因动植物的活体作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药物,如利用转基因玉米生产人源抗体、转基因牛乳腺表达人α1抗胰蛋白酶等。而生物药物是指利用微生物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生物体、生物组织、细胞、体液内,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药学等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以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药物制品。尽管生物制药是一种新兴的技术,但其发展速度非常快,规模也发展的也极其壮大。目前,全国来看,已有近一半以上的药品属于生物制药,尤其在合成分子结构复杂的药物时,其优点更加显著:操作简单,提高效率,经济适用且市场广阔。

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类

自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以来,结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研究计划相继起动。这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各国对此十分重视,并把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之一。生物学的革命不仅依赖于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自身发展,而且依赖于很多相关领域的技术走向。尽管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难以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是基因组图谱、克隆技术、遗传修改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疾病疗法和药物开发方面的进展正在加快。第一代重组药物是一级结构与天然产物完全一致的药物,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是应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的重组药物。自1982年第一个重组药物――人胰岛素上市以来,第二代生物技术药物正在取代第一代多肽、蛋白质类替代治疗剂。重组蛋白质和重组多肽药物:即利用DNA重组技术,将重组对象的基因插入载体,拼接后转入新的宿主细胞,构建成工程菌(或细胞),实现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并使目的基因在工程菌内进行复制和表达,最后将表达的目的产物纯化并做成制剂,得到重组多肽、蛋白质类药物。重组DNA药物:基因治疗是指向靶细胞或组织中引入外源基因DNA或RN断,以纠正或补偿基因的缺陷;关闭或抑制异常表达的基因;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其他生物技术药物:如微生态制剂,另外还有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血液代用品、肿瘤疫苗等等。

三、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制药技术的研究方面相对起步较晚,且在早期受经济、技术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生物制药产业也在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规模。现如今我国己经在肿瘤、心脑肺血管、免疫以及内分泌等诸多疾病的药物研制中充分应用了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出大批特效新药,为这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技术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支撑。但相对来讲,我国当前的生物制药技术水平还是落后与西方等发达国家,且在发展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及新药研发力度不足、融资渠道不通畅、研发成果转换困难等三个方面。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未来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

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将技术较强的研发内容分包给具备研究实力的小型公司来完成,充分发挥小公司在某些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新药,大大提高新药开发效率,使新药研发周期缩短,实现技术与资金互补。

四、结束语

生物制药技术是在科技不断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免疫技术、微生物技术等诸多生物技术为基础而发展得来的现代高新技术。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生物制药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向着产业化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医药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一、医药研发外包的定义及范围

医药研发外包(CRO)是一种为各类医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等服务,并以之作为盈利模式的专业组织。最初,CRO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方面,目前业务范围已经向化学结构分析、化合物活性筛选、药理学、毒理学、药物配方、试验设计、药物发现、临床前沿研究、药物基因组学、I―Ⅲ期临床研究、药物代谢研究、药物安全性研究、研究者和试验单位的选择、监查、稽查、数据管理与分析、药物申报注册、信息学、临床文件和政策法规咨询等诸多方面扩展。

二、医药研发外包全球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全球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

1、全球医药研发增长态势强劲

根据 Frost&Sullivan报告,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中,CRO承担了近1/3的新药开发组织工作,在所有的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中,有CRO参与的占2/3。CRO服务的全球市场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加。1999年全球CRO业务额为76亿美元,到2005年为163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复合增长率大约为13.8%。临床试验外包业务将在企业研发预算中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据Reuters Business Insights分析,2006年医药企业的内部研发费用为680亿美元,CRO临床试验项目费用为190亿美元,到2010年分别上升为910亿美元和360亿美元,CRO临床试验费用在过去5年内几乎翻了一翻。未来3年,医药研发年投入增速将放缓为9.6%,CRO将达到16.3%。

2、美国占CRO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且发展成熟

2007年,美国有300多家CRO公司,市场占有率达到65%,如世界排名前列的昆泰(Quintiles)、科文斯(Covance)等,这些公司约占全球CRO的40%。美国CRO产业比较成熟,能够提供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和包装、市场推广、产品和销售支持、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一系列服务。

3、欧洲和日本CRO市场具有较好的成长性

欧洲医药研发仅次于美国,列全球第二位。欧洲约有150多个CRO公司,2007年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3%,2010年上升为29%。日本CRO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7年日本以国际化为标准的新GCP颁布,厚生省(卫生部)对临床实施规范和数据质量要求上升,促使了日本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发展。日本医药研发外包以每年30―40%的速度成长,EPS、CMIC等前3家CRO龙头企业占据了日本CRO业务50%的市场份额。

4、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承接优势

印度人力资源的费用只相当于美国的1/7,凭借人力成本和语言优势,在CRO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2005年市场份额达到1.2亿美元。印度拥有61家经美国FDA批准的制药厂,是除美国以外最多的国家。印度目前已经从CRO产业链的低端向产业链的高端转移,在基因测序、DNA 文库构建、新型农作物品种的遗传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方面前景看好。

(二)全球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和业务范围迅速扩展

2002年,世界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规模为100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163 亿美元,2010年增加到360亿美元。2005年全球制药行业研发活动外包的比例为24.7%,也就是说,约1/4的研发工作选择外包方式。到2010年,外包研发支出占研发总费用比重提高到40%左右。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业务正扩展到临床试验之外的更加广泛的领域。如,药物研发、临床前研究、药物经济学、药物基因学、药物安全性评价、Ⅰ期―Ⅳ期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产品注册、生产和包装等。大型CRO公司的服务也在增加。

2、向亚洲国家转移的势头加快

近年来,一个新药的全球平均研发成本由过去的5亿美元上升到12亿美元,且成本不断上涨,由此带动了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不断扩展。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力成本低廉、相关人才密集、病患者资源库丰富等有利条件,国际大型的CRO公司都加快步伐将新药开发中的非核心业务脱离出来转移到印度、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中国医药研发人力资源成本约为美国的1/10,而印度的人力成本是美国的1/7。

3、医药研发外包联盟(CROSA)趋势更加明显

由于单个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技术及信息、服务范围比较有限,特别是面对难度大、涉及范围广的病症难以应对,医药研发外包联盟可以把具有高质量服务能力及研发能力的机构联合起来,解决世界性的医疗疾病,所以这类世界性的联盟越来越多。

4、 CRO企业市场并购重组迭起

2009年11月,世界前三大CRO组织之一的PPD公司先后收购了依格斯医疗科技公司和保诺科技。PPD公司的强项是后期临床实验,保诺的优势是药物研发前期的一体化开发,依格斯在临床试验上占优,并购后PPD不仅增强了研发能力,而且成为目前在华运营的最大跨国临床研究机构。

5、医药研发离岸外包成为跨国医药公司最重要的创新模式

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已不局限于将公司非核心研发业务进行离岸外包,而是在控制新药核心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业务离岸外包模式。如,美国诺华(NOARTIS)公司与世界范围的CRO公司开展从药物发现到临床试验等全面的研发合作,将新药研发实现外部化;辉瑞(PFIZER)公司实施战略性紧密型研发外包模式,将化学服务业务整体外包给俄罗斯的ChemBridge公司,实行新药研发的部分外部化。此外,跨国医药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建立离岸全球研发中心,实现医药研发外包的内部化。

三、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

(一)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发展现状

1、医药研发外包总体增长迅速

2011年,我国医药研发(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外包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23亿美元。2006年临床前研究市场规模为25亿美元,2011年将达到51亿美元左右,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7%;2006年临床研究市场规模为34亿美元,2011年将达到72亿美元左右,2006―2011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5.8%。

2、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量和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在国际CRO企业的带动下,以及我国鼓励新药研发政策的大环境下,医药研发外包得到了迅速发展。1996年,MDSPharma Service在中国设立了第一家CRO企业从事药物临床试验业务。随后,其他跨国CRO开始陆续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目前,我国从事CRO业务的各类机构主要集中在京、沪两地。北京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超过200家,集中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业务量达20亿元,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25%。上海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数超过300家,主要集中在张江药谷,业务量达28亿元,占了中国市场份额的30%。

从企业性质划分来看,第一类是昆泰、科文斯等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第二类是合资型企业。如,Kendlewits,Ever progressing systems(EPS)等,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型跨国企业及一些大型本土企业。第三类是本土企业。如,依格斯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等,这类企业约有200家,服务对象为中国本土企业,服务内容包括改变剂型、仿制药研究以及临床研究等。

从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承担的业务范围来看,第一类是从事临床前研究的CRO企业。这类企业主要从事与新药研发有关的化学、临床前的药理学及毒理学实验等内容。第二类是从事临床试验的CRO企业。第三类是从事新药研发咨询。当前国内的CRO机构中从事这类业务的占绝大多数。

3、医药研发外包专业性人才优势和成本优势突出

我国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将成为欧美医药企业青睐的主要因素。据统计,2006年,我国在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领域的毕业生分别达3.9万和2.2万人次,2006―2009年期间复合增长率为12%。其次,伴随着中国CRO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海外人才及中国留学生不断向国内流动,对我国医药研发外包能力提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中关村、张江、泰州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许多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是留学生创办的。此外,较低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我国医药研发外包的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医药研发成本中,1/2以上的费用是人力成本的花费。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聘请研发人员、临床工作人员和招募受试者的费用都较低。据Quintiles 分析, 在中国及亚洲其它一些国家进行临床试验比西方国家节约近30%的费用。

4、医药研发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选择了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认定了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10个生物产业领域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各类医药产业园区100多个,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吉林、四川、湖南、湖北等25个省市。通过10多年的发展,中国部分医药园区形成了集群效应,吸引了一批留学生回国创业,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泰州医药高新区、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二)中国医药研发外包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仍然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业务范围狭窄、外包层次较低、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行业缺乏国际通行标准,以及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影响了中国承接国际医药研发外包业务。

在服务范围上,发达国家CRO企业比较成熟, 具有庞大的国际资源网络和信息网络, 能提供全产业链的服务, 服务范围涵盖了新药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而国内CRO公司业务范围及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在企业规模和价值链上,中国CRO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以新药研发咨询、新药申请报批以及新药注册为主。大多处于药物研发价值链的下游领域,目前的新药研发主要停留在改剂型、改规格、改包装、改变给药途径等简单的、低水平阶段。在制度环境上,国内实行的资质认证及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不统一。这是国内CRO企业承接离岸医药研发外包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我国大力推进GMP、GCP等质量体系建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体系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其次,是知识产权保护上制度的不健全。跨国制药企业之所以不愿意将新药发现等方面的业务外包给国内CRO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基于知识产权考虑。

(三)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的主要趋势

生物产业是国家“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随着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政策支持体系将继续完善。同时,医药研发市场规模扩大,企业竞争力增强,这些都将为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发展壮大带来黄金机遇期。

1、国内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首先,随着中国人力资源优势、技术能力提升、设备条件改善、政策环境完善等因素,国际大型制药企业将新药研发业务持续向中国转移。温德尔・巴尔说过,跨国公司希望进入中国迅速扩大的医疗保健市场,并分享其庞大的研发外包人才库。其次,随着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医疗保障水平、保障能力、保障层次不断提高,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城市高消费群体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层次提高,将使国内医药研发需求持续扩大。这既为本土CRO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又为外资CRO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提供了机遇。第三,国内外医药企业研发投入普遍提高将直接为医药研发外包市场带来增长效应。随着全球疑难病症增多,医药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制药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普遍提高。国际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5―20%左右。目前,中国企业不足5%,有的甚至不到1%,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随着国内制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应对国际竞争压力,以及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政策支持因素,也将带动国内企业医药研发投入有所上升。

2、医药研发外包行业集中度、专业化及综合化水平大幅提高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业务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如,上海药明康德、开拓者化学、美迪西、先导化学、辉源生物科技(原华大天源)等企业都有相应的外单。从技术市场登记的合作分析中可以看出,药明康德承接的研发外包业务占到上海研发外包业务总量的50%左右,在专业化上体现出较强的优势。其次,是美迪西、开拓者化学、睿智化学等几家企业。中国本土CRO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业务领域专业化和综合化趋势较为明显。

3、战略联盟将成为我国医药研发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模式

随着全球医药研发外包对承接方的专业化及一站式服务的要求加强,纵向一体化战略正成为CRO行业拓展业务范围,提升盈利能力,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目前,中关村、张江高科技园区已经逐渐形成了中国生物技术外包联盟(ABO)、中关村CRO联盟、浦东新区生物医药研发外包服务联盟、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工作委员会等CRO的联盟,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CRO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ABO)整合自l6家外包机构,通过品牌共享和营销协作的形式,提供从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到登记和签约生产的“一站式合作研究服务”,使联盟整体经营收入翻了一倍。

4、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是中国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的主要来源地

目前,中国医药研发外包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市场。北京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主要承接美国、丹麦、瑞典、日本和韩国业务。上海医药研发外包企业则主要承接美国、日本、英国、香港、瑞典、法国业务。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产业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应针对医药研发外包行业特点继续完善减免税政策、人才引进和培训政策、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注重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国CRO企业承接国际业务创造条件。要重视各类医药研发外包平台、行业组织及中介机构建设,为企业承接各种国际新药研发业务提供帮助。组建国家医药研发外包服务中心、产业联盟等机构,推介我国医药研发外包企业,提高承接大宗国际业务能力;创办国家医药研发外包专刊、网站等加强宣传和信息交流,增强国内相关机构对CRO的认知度。

第三,积极推动国内医药研发外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企业联盟等形成发展壮大,形成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

第四,实现CRO企业与新药研发企业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医药研发外包已成为提高生物医药企业创新能力和建立外部知识产权网络的重要手段。CRO行业的成长对于推动中国新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化分工水平,提高中国医药行业整体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加强各类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继续提高医药研发外包的聚集效应。

篇8

关键词 中药产业;优势;现状;对策;安徽亳州

中图分类号 F4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298-03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ozhou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Development

LI Lei 1 ZHAO Dan-dan 2

(1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in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Fenghua Middle Sshcool in Bozhou City of Anhui Province)

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develop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dustry in Bozhou City,the resource superiority,TCM processing advantage,brand and market advantage,talents of TCM,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dvantage and policy advantage of Bozhou TCM industry were analyzed,and 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planting base and scale,implementing brand strategy and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ation,promoting the innovation,improving and perfecting TCM sales and service system,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CM extending industry and product propaganda work were proposed in allusion to the questions of small-scale cultivation,less competitive of enterprises,deficiency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ce,quality problems of processing sectors,brand awareness was not strong and the TCM industry extension products had not been effectively develop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ndustry;advantages;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Bozhou Anhui

中药产业作为中国的传统产业,具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一直以来中药都以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欢迎。

亳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亳州以其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和适合的温带季风气候为中药材的进一步种植与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0年地级亳州市组建以来,亳州中药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中药材小规模种植开始朝规模化方向迈进,中医药制造业也稳步加快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中药产业集群,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更是借助国家推动千亿元产业基地和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建设,加速了中药产业的更快发展[1]。但在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中药材种植规模小、企业竞争力不强、中药研发力不足、加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品牌意识不强和中药产业的延伸产品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等问题。该文对亳州市中药产业的优势和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亳州市中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1 亳州市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基本情况

亳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佗故里,药材之乡”。全市共分布中草药171科,401种,其中矿物类、植物类、动物类分别有13、295、99种,其他类有3种。植物类295种分属于107科,动物类99种分属于64科。当地常年种植超过200种中药,形成了毫芍、毫菊、毫花粉、毫桑皮四大道地药材,是全国白芍、白术、、丹皮、桔梗等药材的主产区。截至2012年,全市的中草药种植专业村数量达到了800多个,中药材种植面积逾7.3万hm2,常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10。有药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市级33家,有企业种植基地24个、种植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大户96个,并建立了安徽亳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示范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规模化生产基地,亳州市中药材种植正朝着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1.2 中药材生产加工和企业发展情况

毫州市中药制造业发展迅速,全市现有医药制造企业101家,其中58家通过GMP认证,截至2012年,68家规模以上医药制药业实现产值近133亿元。中药饮片加工集聚发展,已初步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年生产能力35万~50万t,约占全国的30%、全省的70%。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饮片加工企业88家,其中75家通过GMP认证[2]。中成药制造企业不断壮大,目前全市有13家中成药制造企业获生产许可,其中10家通过GMP认证,形成了一批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和品牌。中药批发企业数量多,目前亳州已获得医药批发经营许可企业98家,其中通过GSP认证61家。

1.3 中药流通稳步发展

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上市品种最多、交易最为活跃的中药材专业市场,2012年中药材年成交额突破220亿元,是国内中药材价格的风向标。投资新建的目前国内标准最高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为一个集“贸易、会展、旅游、检验检测、信息、金融服务、物流配送、办公、配套商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医药行业集散中心。总投资24亿元的武汉九州通亳州现代中药物流园项目也达成合作协议。此外,亳州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医药专业型示范基地”和“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13个产品获得名牌产品称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28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和7届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形成了鲜明的展会个性和良好的品牌效应,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1.4 中药科技不断进步

亳州在发展中药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将科技放在重要的位置,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展中药产业的推动力。亳州现有涉药CNAS认证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家,承担国家和省级中药行业的各类项目和课题100多项,获得支持资金逾7 000万元,开发了葛酮通络胶囊、疏风解毒胶囊等10多个国家级新药。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目前全市的100多家企业都和省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的合作关系,中药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

2 中药产业优势分析

2.1 传统的资源优势

亳州市从东汉末年就开始种植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栽培历史悠久,中草药资源丰富。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逾7.3万hm2,占全国的10%左右,种植品种400余种,新开发品种200余个。自加入WTO以来,中药材原材料的供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3],同时国家也正在对药材产地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制定指纹图谱质量标准,要求中成药生产企业在选择原料时必须从产地固定、符合指纹图谱质量控制标准的地区选择,这给亳州中药种植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中药材加工优势

亳州有着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涌现了一批各具优势的饮片加工企业,同时也拥了有一大批技术熟练的加工炮制工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亳州拥有了同仁堂、济人、九方药业等一批规模化的龙头企业,为亳州中药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通过发展基地、实行订单农业及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既保护了农户的利益,提高了农户的种药积极性,又发展和壮大了企业,目前饮片加工正逐步向精制饮片、特色饮片和出口饮片方面发展,毫州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饮片生产和集散地。

2.3 品牌效应日益彰显

素有“中华药都”之称的亳州,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中药材贸易中心,有着巨大的“药都”品牌优势。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和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的举办,将亳州中药品牌推向国内和国际市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2.4 强大的商贸流通和市场优势

毫州现有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最广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20多个乡镇中药材交易市场,有遍布全国的中药材销售网络和人员,40余个医药工业企业组成的中药产业集群和上百万人从事中药产业的生产、加工、经营,这些营销企业和经营户是亳州中药产业销售的主力军,为建设大规模中药材基地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5 中医药人才优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

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亳州市从事中医药产业的人员数量不断增加,该市有近5 000人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有3 000多名中药饮片生产熟练技术工人,中药材种植熟练药农10余万人,毫州中药科技学校和毫州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输送药科专业毕业生近200人,与安徽中医学院等院校的合作,更为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此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亳州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产学研的深入开展和更多的研发平台又加速了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亳州的中医药发展呈现出一派盎然生机的景象。

2.6 良好的政策环境

亳州中药产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以来,亳州市制定并开始实施《2020规划》和《亳州市“1125”药业企业振兴与提升计划(2010―2012年)》,着力构建中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围绕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与展望、中药材种植业发展、饮片加工业发展、交易市场发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品牌体系建设等8个专题,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制定相关具体措施,加快亳州中药产业发展[4]。

3 中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中药材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基地化

亳州中药材种植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生产仍然以分散种植为主,规模化、标准化面积不足,且生产中还存在生产方式不精细、农药残留污染相对严重,经济效益低,无法从源头上保证中药质量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及市场对中药产业发展的要求。此外,GAP产地和品种认证少,对药材品牌不重视,对市场的供求信息把握不准确,不能够有效地抵御自然风险。

3.2 中药材生产企业竞争力不强

亳州市虽然医药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较少,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大。此外,中药生产企业的科技水平较低,多是对中药的初级加工,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不能够脱颖而出。

3.3 中药研发力量不足,加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

亳州中医药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药研发力量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中药市场份额大部分来源于原材料,成药和植物提取物所占比例很少,中成药的附加值比较低。在中药饮片加工方面,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生产水平低等原因,造成了产品质量不稳定、炮制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削弱了中药的市场竞争力,且加工过程中生产企业还存在着一些违法现象。

3.4 品牌意识不强,中药材产业的延伸产品未得到有效发展

有着丰富中药材资源的亳州,虽然种植面积大,但缺乏品牌意识,除毫芍、毫菊、毫花粉、毫桑皮四大道地药材具有较好的地理标志保护外,其他很多本地药材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商标保护。此外,亳州的中成药很少形成知名品牌,除六味地黄丸和复方丹参片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和品牌药有着较好的销售外,其余中成药都没有很好的品牌做支撑。中药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很好的与本地其他资源相结合,亳州有着成熟的白酒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饮食品种,中药产业与这些产业的结合必然能推动本地经济和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4 中药产业发展对策

4.1 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朝基地化和规模化生产

亳州传统的散户种植,分散的经营模式,既形成不了规模效应,也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应用和集约化、专门化经营[5],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化、规模化建设至关重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是要从源头做起,巩固已有药材生产基地,在重点发展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等具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品种外,进一步扩大药用原材料的种植面积。采用“农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药企建立地道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促进中药材种植的基地化和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政府也应加大对药材种植户的补助和扶持,解决扩大种植的资金问题,提高种植药材的兴趣和收入,带动药材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应适应市场需求,引进药材新品种,推广普及配套技术,最终建成一批集综合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亳药种植园,形成以亳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带动全省,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材及药用原材料作物生产体系,为亳药加工提供充足原料。

4.2 实行品牌战略,加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与监管

中药产业品牌化建设在提升产品竞争力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的龙头企业集群,加大对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着力打造本土知名品牌,提高中药材市场竞争力。加强医药企业的建设,突出科技强企,充分发挥中药龙头企业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产品研发、新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工程,培植和打造中药材特色加工园区和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提升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6]。大力推进中药材种植GAP规范化,加工GMP标准化,经营GSP流程化的标准生产、加工与经营。加强对化肥农药等的使用监管,严防高毒农药、伪劣化肥影响药材品质安全。制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操作管理,确保药材安全高效[7]。加快药企的GMP认证步伐,依法加强药品经营许可管理。

4.3 加快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中药产业创新发展

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对中药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获得了国家和投资者的青睐。亳州只有加快现代中药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才能获得国家更多有关方面的支持,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的进一步结合,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推进在良种繁育、新药研发、人才培训等的攻关。不断增强中药科技研发能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发展药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全力推进中药产业的科技创新。

4.4 健全中药产业销售市场,完善中药产业服务体系

加快对亳州的中药材交易中心进行重组与整合,努力向中药物流集约化、规范化、现代化迈进,把亳州中药材市场打造成全国最大、一流的药材集散地。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药产业服务体系,成立专业的人才队伍,引进先进设备,创立中药研发中心和检测中心,成立专业化的服务组织,负责为企业公司注册、投资咨询、医药管理(包括为国内外制药企业、新药研发机构等立项审批、GMP认证、新药项目注册等提供咨询或代办服务)、技术管理、技术培训等,推进亳州中药产业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推高整体竞争力。

4.5 推动中药延伸产业的发展及产品的宣传工作

亳州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无疑为亳州的旅游业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可打造“特色农业观光游”、“特色农事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将单纯的农业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可兼顾药材基地与旅游观赏两大功能。同时,作为神医华佗的故乡的亳州,可充分利用“中华药都,养生亳州”的文化品牌效应,将中药产业发展和文化发展结合起来,突出显示亳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养生保健特色,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对亳州的关注[8-9]。构建亳州“中医药、文化旅游、医疗保健”等产业体系,把亳州打造成为特色突出、文化厚重、涵盖广泛、产业发达的养生之都。充分发挥中医药博览会的作用,扩大对外交流,在中药产业投资继续升温的条件下[10],邀请和吸引更多的药商和药企来亳州投资设厂,将药博会办成亳州形象的展示会,进一步树立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的品牌形象,推动亳州中药产业的全面发展。

5 参考文献

[1] 马安国,周明华,刘中敏.亳州市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安徽科技,2012(1):14-15.

[2] 马灵珍.亳州地区中药饮片行业现状调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6-89.

[3] 刘亚明,杨波,冯前进.关于我国中药行业加入 WTO 的市场分析[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2(3):53-55.

[4] 姚震字.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7,38(10):759-763.

[5] 邹大光,潘卫三.传统中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和理论分析[J].中国药事,2012,26(3):221-223.

[6] 甄宇鹏.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简说[J].经济前沿,2003(1):67-68.

[7] 黄春前.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现代化的探讨[J].健康必读,2013,12(5):271-272.

[8] 张蕾,周秉根,张静,等.亳州市中医药养生旅游开发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35.

篇9

1成都市美容市场背景

1.1 中医药美容历史渊源:中医一直重视美颜养身,中医药美容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就有关于药物美容、针灸美容、气功美容、饮食美容等方面的记载。历代本草类古医籍全面论述了美容类中药和方剂,历代临床医家系统论述了损容性疾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以及大量驻颜美容,延年益寿的经方、验方和中药美容化妆品的配方与制作方法,如西晋医家葛洪首创以鸡蛋、杏仁、香粉制成面膜[1]。中药美容护肤品在我国民间应用广泛,群众基础良好,现在老百姓还保持着淘米水洗手,牛奶、食盐洗面美白润肤,脂肪润唇润手,黄瓜、藕片、鸡蛋清敷面等美白洁面的美容方式。这样的历史积淀为现代中医药美容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现代美容市场背景:成都是一座有23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世称“天府”。是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曾荣获“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中国最佳商务城市”等称号,拥有众多医疗及生活美容机构,成都市青年女性也以美丽而著称于世。女性的美丽不全是天生丽质,它离不开保养和装饰,以美女闻名的天府成都在美容产品市场上也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美妆第一城”之称。而美容护肤品是美容产品中最受欢迎、最具市场潜力和销量最大、利润最丰厚的一类,美容护肤品的消费问题一直受到买卖双方的关注。企业想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提高销量,消费者想购买到更加物美价廉和安全健康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中药美容护肤品因为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安全天然等特点和优势而越来越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视。资生堂、高丝、欧莱雅等国际公司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将中草药化妆品开发列为重点,国内外企业在中草药化妆品开发上的频频发力,说明目前人们对护肤品的需求从功效性转向了高效与安全兼顾的阶段[2]。

2成都市美容护肤品市场发展状况

2.1 护肤品市场发展历程:中国的护肤品市场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1970年代~1982年)上海品牌垄断国内市场;第二阶段(1982年~1996年)跨国公司抢摊中国,土洋品牌泾渭分明;第三阶段(1996年~2003年)本土品牌从功能、专业、细分市场突围;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国际品牌向中低端延伸,本土品牌向中高端跨越[3]。成都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其美容护肤品市场也经历着上述发展历程,从1994年日本资生堂品牌入驻成都开始到2009年雅诗兰黛成都王府井店成为品牌全国第一大店,说明成都市美容护肤品市场在不断发展壮大,国际品牌占有绝大份额;同时,各类中药美容护肤品(化妆品)也在成都美容市场上不断出现和占有一定份额,如佰草集、相宜本草、霸王、本草堂、两面针等。

2.2 中药美容护肤品市场现状:笔者认为中药美容护肤品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发生产的以中药为主要成分的美容护肤品,既包括市场上销售的单纯以中药成分为主的美容护肤品,也涵盖了美容医院或者诊所治疗损容性疾病所使用的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的用中药炼制的美容产品或药品。中药美容护肤品的配方和使用上鲜明地体现出中医理论体系的特征,如整体观、辨证论洽、复方配伍等,由于中药美容护肤品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故在配方、制剂、使用上都具有与化学化妆品不同的思路[2]。

中药美容护肤品虽然历史悠久、独具特色且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传统中药化妆品业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不够,致使中国现代中药化妆品业发展落后,只占很少的市场份额,且大部分以原药材的形式出口。在此基础上暴露出诸多问题,如销售渠道的先天不足,中药美容护肤品企业鱼龙混杂,中药美容护肤品的法律定位模糊,产品研发的技术难关和瓶颈等[2]。成都本土没有中药美容护肤品生产企业,仅有不成规模和小范围使用的院内制剂及研发项目,没有形成诸如相宜本草这类大型成功的品牌,这一点也限制了中药美容护肤品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宣传推广和普及。

3 实地调研情况

3.1 调研总体:在成都市笔者团队进行了“成都市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的消费心理”这一课题的调研,通过实践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新形势下特定群体对特定产品的消费心理特点。课题组成员在2010年8~11月对成都市代表地区(包括青羊区、金牛区、锦江区、武侯区、成华区、温江区、都江堰市)的大型广场、商场(超市)、公园、车站等休闲购物娱乐场所和大学校园、中医院等地的15~44岁女性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形式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总数500份,回收446份,回收率89.20%,其中有效问卷418份,有效率93.72%;直接访谈人数共496人,其中问卷调查时进行简单访谈共446人,对购买护肤品现场的消费者进行详细访谈共15人,对销售护肤品的商家进行详细访谈共15人,对大学校园女生随机选择针对性访谈15人,对中医院美容科就医者随机选择针对性访谈5人。

3.2 调研结果:经过统计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青年女性在选择美容护肤品时主要考虑的是功效和自身皮肤情况,而包装、价格、品牌、口碑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总体影响不大;总数超过一半的青年女性认为美容护肤品的最主要作用是“改善形象,提升魅力”和“增添自信,增进人际关系”,这其中又以大学女生为主;她们对美容护肤品的分类和作用了解并不多,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广告和销售员推销的影响;她们主要通过广告、朋友介绍和医护人员推荐去了解美容护肤品信息,多选择在护肤品专卖店、超市和商场专柜购买;而超过一半的人没使用过中药美容护肤品,72.33%的人认为中药美容护肤品效果一般,39.84%的人因为市场上非中药类美容护肤品多而选择非中药类美容护肤品,接近一半的人因为非中药类护肤品广告宣传到位、知晓度大而选择它;中药类护肤品的优势在于消费者认为其毒副作用小,而且作为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熏陶,从心理上比较信赖中医,感觉中药类产品好。同时消费者认为中药美容护肤品市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假冒伪劣产品多,商家虚假宣传严重;中药美容护肤品消费占年收入5%以下的人数最多,占64.45%。

3.3 调研结论:根据调研,我们初步认为成都市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的消费心理是复合易变、多维交叉的,具有以下特点:①主观意识和尝试心态为主导,在怀疑与信任之间波动,不确定性强;②易受广告和推销影响,但同时小心谨慎,注重参考和对比;③缺乏具体的理性认识,但情绪化不大,对消费行为理性可控,自主性强;④追求安全时尚个性化选择,关注自身,对产品和美容健康知识的求知欲强烈;⑤青年女性中大学女生这一特殊群体多以适应自身和社会需要及攀比探奇心理为主[4]。

4调研结论分析

4.1 消费心理与行为: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够买、使用、消耗商品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动。人作为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也无一不受心理活动支配,消费行为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都需要消费者作出相应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及判断[5]。对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商品,不同的消费者也会具有不同的消费心理,这是一种复杂多变,网络交叉型的特殊类型心理活动。

4.2 现代城市青年女性消费心理:青年女性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掌握着消费主动权,消费潜力巨大,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其具有以下心理特征:追求时尚与美感,注重商品外观;自尊、自重心理强烈,攀比炫耀,消费倾向多样化、个性化;具有较强烈的情感特征,买了不言悔;购买商品挑剔,追求健康与安全等[6]。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思想的进步,现代城市青年女性在消费过程中也呈现出较高消费需求和消费预期,意识独立,自我实现的发展需要,享受需要及象征和探奇消费心理等不同于以往时期青年女性的特殊消费心理特征[7]。

4.3 影响青年女性消费心理的因素:如前所述,消费心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会呈现不同特征,影响青年女性消费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社会角色、安全需要、收入水平和科教因素[5]。同时气质即天生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大众传媒,情绪状态,商家促销等也是影响青年女性消费心理和行为的重要因素[8]。

4.4 成都市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消费心理的影响和决定因素:在青年女性一般消费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成都市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这一特殊商品具有前述四个特点,影响和决定这种消费心理发生的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市场低级混乱:成都市美容市场较为繁荣,但中药美容护肤品市场零散混乱,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大型成功的本土中药美容护肤品企业,更何谈产业;②缺乏有力宣传:无论是大众媒体还是商家自身广告推销都没有重视中药美容护肤品,主要精力还是在国际大品牌等非中药类美容护肤品;③收入水平限制:成都市无法和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比,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也属于中下水准,在护肤品上的消费占日常消费的比例不大;④信息不对称:成都市青年女性对护肤品的分类和作用了解不够,对中药美容护肤品的了解更少,虽然主观感觉可能较好,毒副作用较小,在听从商家的推销后也不敢轻易作出决断,既想尝试又害怕无效上当,处于茫然无措的地步;⑤自身需求强烈:成都市的美容市场背景让每一位青年女性都想变得更美,也更迫切地想知晓如何变得更美的方法,中医药文化的良好基础也促进了青年女性的好奇和追探,以满足自身健康美丽的身心需求。

5成都市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消费心理的发展轨迹

5.1 消费现状和心理: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成都市美容市场繁荣,但中药美容护肤品市场低级混乱,青年女性具有一定购买力,在不甚了解美容护肤知识的前提下缺乏对中药美容护肤品理性认识,同时又主观认为中药美容护肤品较好,但又抱着怀疑和尝试心态,这种矛盾多变、复杂多维的心理造成实际上购买和使用中药美容护肤品的人并不多,大部分青年女性也是在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推荐下进行这方面的消费,属于“经验性消费”和“依托型消费”。这是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消费的现状,促成了当下时期其特殊消费心理的发生,是一种“同合”的表现,即将自身与外在沟通和合产生交流。

5.2 消费演变和心理:在护肤品市场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中药美容护肤品这一专业商品并没有形成,只是在中医药美容的历史传统下民间保留了一些简便易行的美容方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思潮的不断演变,特别是中医药行业的自身创新进步及国外美容技术和产品生产技术的引入,使得护肤品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始关注中药美容护肤品的研发和推广,因此在护肤品发展的第三、四阶段,专业的中药美容护肤品应运而生,并创造市场佳绩。正是在这样的市场变化下,使得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从没有概念和认识到有一些了解,对于新事物的怀疑和好奇并存,市场信息的“投射”让消费者心理产生变化,被动承受着外在的照映;同时随着内在与外在的时空接应,心理状态由投射进入了同合,并交叉联络。

5.3 消费心理发展轨迹:成都市青年女性在社会市场背景和自身情况的综合影响下,于时空的转变中对中药美容护肤品的消费心理具有如下发展轨迹,见图1。

上图意在说明消费心理的发展轨迹,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从投射阶段到同合阶段,既是整体消费者心理的发展历程,也是个人消费心理的变化路径。目前,成都市青年女性对中药美容护肤品的消费心理处于同合阶段,主观性强、自主性强、求知欲强,同时不确定性也强;进一步发展会进入内省阶段,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使得消费者能够自由抉择和推演,能在中药美容护肤品的消费上获得更多乐趣、信心及满足。

但并不是说这种心理的演变是单向和固定的,它是多维和交叉的,并且不稳定,研究这样的轨迹只是为了给这种消费心理确定宏观的发展方向、层次和状态,为市场作导向,为各方决策作参考。

[参考文献]

[1]刘 宁.中医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8.

[2]袁 宁,广 丰.中药化妆品前景广阔[J].中国化妆品(行业),2006,8:53-57.

[3]小 丛.护肤品市场现状及走势营销[J].医学美学美容(财智),2004, 11:36-37.

[4]张 平.女大学生美容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消费经济,2005, 12(6):57-59.

[5]肖涧松,张志强.消费心理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2.

[6]刘素芹.浅析现代年轻女性消费心理与营销策略[J].大众科技,2007,12:171-172.

[7]王 敏.试论我国城市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4:67-70.

[8]夏巍巍.浅析青年女性消费行为影响因素[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版),2006,5:129-130.

篇10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of corn ethanol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From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al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of various technology point of view of feasibility and development potential, the film focuses on the new membrane technology in the ethanol process application, and look a good prospect of its.

关键词:玉米酒精糟液;膜技术;节能减排

Key words: corn alcohol wastewater;membrane technology;energy conservation

中图分类号:TS9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12-02

1玉米酒精糟液特性

每生产1吨酒精需3吨玉米,排出糟液约为12立方米。淀粉质原料(玉米)酒精发酵产生的废糟液COD,BOD值相对较低,COD大约3~5万mg/L,BOD大约2~3万mg/L。糟液污染重要指标之一是总固体,它包括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和胶体,它是由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菌体所组成。有机物的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含氮化合物、生物菌体和未完全分离出去的产品如丁醇,乙醇、丙酮等低沸点易挥发物;无机物主要来自原水(自来水)中各种离子和原料中的杂质、灰尘,如Ca2+、Mg2+、SiO2、HCO3-、CO32-、SO42-、Cl-、PO42-等。在总固体中悬浮固体(包括超胶体和部分胶体)约占60%~80%,溶解性固体和部分胶体(即粒径小于4.5um)占20%~40%。糟液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较高的粘度。

2玉米酒精糟液污染控制技术

玉米酒精糟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等具有丰富的有机成分,是极好的畜、禽饲料,目前采用的主要污染控制技术有:玉米酒精糟制取全干燥蛋白饲料(DDGS);玉米酒精糟固掖分离、滤渣直接做饲料或生产DDG蛋白饲料、滤液稀释排放;玉米酒精固掖分离、滤渣直接做饲料或DDG蛋白饲料、滤液30%~50%回用于生产:玉米酒精糟固液分离、滤渣直接做饲料或生产DDG蛋白饲料、滤液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等四种。酒糟中存在的对酵母酒精发酵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大部分被湿渣带走,留下的只是极少部分,通过调整回流比完全有可能在回流系统中将其浓度控制在酵母能够忍受的范围之内。所以现在一般酒精厂所采用的酒精废糟液的综合处理工艺中都包含有将废液部分或者全部返回生产系统作为拌料用水或液化、糖化添加水的回用路线。而且,若回流比恰当,酒精废水回流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影响酵母的酒精发酵,反而有可能会提高酒精产量。

2.1 高效蒸发浓缩工艺蒸发浓缩法是通过多效蒸发,将废液中的水分除去、蒸发冷凝水清澈透明,即可回用于酒精生产,又可达标排放,蒸发剩余的干物质制成固体蛋白质饲料DDG。因酒精糟液是酸性液体,极具腐蚀性,必须先进行中和处理,然后投加絮凝剂以去除废液中的残渣,沉淀下的残渣浆液经固液分离回收为产品,而上清液则进入多效蒸发,蒸发器按具体情况可选二至三级。用玉米酒精槽生产DDGS,虽从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但该技术一般为国外采用,一次性投资巨大,能耗较大,目前在国内无法推广应用。

2.2 缺氧生化和加压生化法处理酒精酿造废水采用混凝沉淀-缺氧生化-接触氧化-加压生化-气浮流程处理酒精酿造高浓度酒糟废液和低浓度废水,可使废水中的CODcr和BOD去除率均达99.6%以上,处理后废水符合国家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该废水处理流程工艺合理,占地少,一次性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处理有机物高,耐负荷冲击性能强,符合我国中小型酒精酿造厂废水处理要求。该工艺的缺氧生化段实现了沼气回收。但该工艺需解决在冬季气温较低时处理流程正常运行的问题。

2.3 厌氧――好氧并用工艺该工艺较耐高温,高负荷,高悬浮物,属环保节能型工艺,对处理高浓度酒糟废水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厌氧过程产生沼气,能减轻后续有机负荷处理,降低酒精生产成本,回收大量能源,节约资源。在厌氧处理工段,目前国内常采用的厌氧反应器类型大致有3种:ACP、UASB、AF。UASB反应器抗悬浮物冲击性能较差,AF容易发生堵塞,ACP更适于处理悬浮物和有机物浓度均高的废液。在处理过程中,温度、酸碱度、进料量、原料种类、溶解氧等都会对厌氧消化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温度和酸碱度是影响和制约厌氧消化的关键因素。但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①IC(内循环)反应器的最基本特征,与其它反应器的主要区别;②IC内部的流体力学规律;③循环(回流)的优缺点,和循环量的估算;④IC设计的规范,制作的标准化;⑤采用低等污泥启动IC。

2.4 膜技术处理酒精废糟液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具有节能高效的特点,是一种纯物理分离技术,无相变。分子级分离,分离彻底,分离效率高,对分离物质无破坏性,在废水处理上,几乎是全回收有用物质,因为节能节水,所以处理成本低,经济效益高,设备结构紧凑,占地小,采用全封闭生产,无二次污染。其在各行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水处理和医药行业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它是目前大生产中解决清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得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一种可靠的技术手段。采用膜分离处理酒糟滤液,可以替代蒸发浓缩,在将滤液浓缩到30%以上(可满足干燥作饲料的条件)的同时,可将常规发酵酒糟滤液全回流、浓醪发酵酒糟滤液80%以上比例的回流,是目前综合治理玉米原料酒精糟液处理的最佳方案,仅以这一项,可以实现在不影响DDGS饲料报酬的前提下,节约用于全蒸发能量的50%,酒精生产总能耗降低8%;真正以最经济的方法实现酒精清洁生产。目前,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酒糟国内外还未见工业化报道,但其是未来酒糟处理的发展方向。其工艺路线图如下。

膜技术经过近20多年的飞速发展,膜种类和膜材质都有了较大的增加,以前只有微滤、超滤、反渗透膜,近几年则出现了纳滤膜、膜蒸馏、膜萃取等新技术,膜材质也发展到有机膜、陶瓷膜、金属膜等多种材质,膜元件的形式也由平板膜发展到中空纤维膜,卷式膜等多种形式,耐污染、耐腐蚀、耐高温等特种膜也不断涌现,使得膜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以前膜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可能,膜分离的分子级分离性能使得象酒精废水这类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从技术上是可行的,而膜分离的无相变,纯物理分离形式也使得其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

3目前国内酒精糟液几种处理技术的比较

3.1 经济效益比较传统酒精糟水清液用蒸发器浓缩,制取每吨酒精需耗用2.6吨蒸汽,而膜处理工艺采用膜分离浓缩取替蒸发器浓缩,不使用蒸汽,蒸汽耗用量为零,虽然膜装置电耗大于蒸发器,但总能耗要比传统的多效蒸发器低至少30%以上,传统的蒸发工艺耗能约240元左右/吨酒精,而膜处理工艺可降低能耗80元左右/吨酒精。通常蒸发耗气量占整个酒精生产耗气量的30%,在此可节省能耗8%,同时由于80%的废水回用,使生产每吨酒精的废水排放量可从4吨降到2.4吨,也就是说,酒精废水的处理费用也将降低40%,目前,酒精厂废水处理费用为每吨酒精要50元,可节约生产成本20元/吨酒精。

总体计算,通过膜处理技术的使用,可降低酒精生产成本100元/吨酒精,能耗可降低8%。水耗量降低40%,环保费用降低40%。

3.2 社会效益分析膜分离技术取替了蒸发装置,使得酒精生产不但能耗大幅降低,同时水耗量也大幅降低,而我国是能源匮乏的国家,淡水资源也不丰富,通过膜处理新技术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能源和水资源,社会效益明显。

3.3 环境效益分析目前发酵酒精的废水已经是轻工行业的第二大污染源,废水量太大,严重限制了酒精的生产,而新兴的膜处理糟液技术的使用,使得废水质量明显好于传统工艺,大幅提高了废水的回用率,相应的废水排放量大幅减少,使得酒精废水处理费用大幅降低,可见其环境效益也非常好。

4结论与展望

酒精工业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化工和新能源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而且酒精废水的环保问题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酒精工业现有企业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筛选最佳技术,获取较大环境、经济统一效益。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降低酒精生产成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良好有重要意义,膜处理酒精糟液技术对于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吴会中,单欣,赵琛琛,生物膜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A].2005年度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