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护服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土地管护服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土地整治;项目实施;监管
中图分类号 F30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42-01
土地整治项目是国家惠民政策的具体体现,其特点在于投资规模大,社会效益好。通过治理,可使农村达到“田成方、树成林、路相通、渠配套、村规范、增耕地、增高产”。对于如何实施好项目以达到预期目标,笔者现结合实地走访思考如下。
1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各阶层联动机制,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
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大,投资强度高,为了达到规划设计合理,资金运用规范,首先政府应搭台制订规划设计方案,相关土地、水利、设计规划院等部门参与,共同协作,村级为主,大力做好宣传[1],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根据当地水纹特征、风俗习惯、村庄整治进行合理设计,设计专家要到实地勘测,听取群众和部门意见,反复论证,做出合理规划。笔者曾走访2009年实施的一个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区,该项目由于当初部分设计不合理,实施过程中反复修改,导致工期延误,资金浪费。
2 灵活把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程序问题,做到节约成本,缩短工期
该土地整理项目区,建设规模1 554.9 hm2,项目投资规模2 839.82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83万元/hm2,涉及5个行政村。主要工程挖斗沟25 704 m3,农沟78 880 m3,涵洞157座,钢架桥16座,石拱桥48座,混泥土田间道31.15 km,生产路52.3 km,新建机井262眼,植树52 884株,大沟清淤5条。房屋拆除237间,108处,拆除面积5 159.38 m2,通过平坟、砍伐林地、废弃沟、塘的回填以及对堤坝平整、废弃路面平整等复垦整理,项目区新增耕地97 hm2。
以上数据显示,土地整治项目涉及的工程多,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程序进行,避免重复作业。一是要成立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这就要求抽调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二是要入住项目区,对项目区各项工程内在联系充分研究把握好,指导好,时刻牢记指挥司令部的职责。三是建立工作联系人制度,定期编发信息简报、刊发各类新闻稿件,加强舆论宣传,及时沟通协调,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情况。在当地电视台新闻黄金时段定时向全县播放土地复垦整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在政府网站开辟网上专题宣传栏;四是工程实施过程中,充分把握各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堤坝整理与填沟填塘相结合、挖农沟、斗沟与填沟填塘相结合、路基用土就近与以上取走土源相结合等,这样可同时解决取土与用土的问题。在做招投标的预算中,衡量其中的厉害关系,可对以上所列工程进行自由组合,统一招投标,同时解决单一做某项工程存在的个性问题,减少重复作业。具体做法:首先,认真研究规划设计,做好业务指导。这就要求相关参加指导实施的专家充分了解规划设计情况,精心研究,实地调研,反复论证,拿出一整套的工程实施方案;其次,做到程序正确,避免重复作业。如根据计算好的土方量取堤坝土,清淤沟土,挖农沟斗沟的土,先就近填废弃沟塘,垫路基,然后修桥,修路,解决取土用土难及道路畅通的问题;平坟、废弃路平整、砍伐林地、房屋拆迁、打井、植树等工程都可同步进行。
3 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整治至关重要的关口
由于该土地整治项目区规划设计时间在2006年,当时国家刚刚提出土地整理,正处于探索阶段,规划设计还没有涉及到新农村建设,虽然就工程来讲,实施后效果比较明显,但美中不足的是村庄建设没能彻底整治,散乱空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只有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土地整治最终目的,由于该项目土地调整难、实施周期长,所以土地整治要与旧村改造紧密结合,彻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在规划设计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当地政府、村要重点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商业、文体等设施,充分发挥引导联动作用,调整好土地,广泛吸纳各部门、阶层资金[2]。可采取政府先建设,群众定期付款的方式等。同时,还要充分把握其他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的时间,以免影响整个项目区的验收。
4 加强对工程实施的监管力度
一是认真研究制订项目建设监管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二是建立项目建设的推进机制。抽调土地、农业综合、公安、规划设计等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有业务指导组、农民质量监督组、监理等组织。同时,建立重大示范项目,推进工作周例会、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及定期督查等,坚持联审联批制度,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三是明确项目责任分工。对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复垦整理、拆迁、服务均确定分包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更好地推动项目工程建设顺利进行[2-3]。
5 强化资金监管和资金整合
土地整治项目资金投入比较大,必须封闭运行,不能搞一个项目,倒一批干部。在资金运行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招投标的程序,单独核算,统一管理,以便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镇村要建立资金使用公示制度,整个项目涉及到的工程招投标、资金使用自觉接受群众、纪检监察监督。招投标方面,在公告、报名登记资格预审、现场比选、公示、协议签订等环节加强监管。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农村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有效引导和整合涉农、产业结构调整、传统文化保护等相关方面的财政投入,充分引导当地农民自主自发投入,形成政府投入持续,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规范化、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有效保障工程后期管护的资金需求[4]。
6 后续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该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在工程验收后,要进行有效地后期工程管理:一是当地县政府要成立土地整治项目管护领导小组,土地整治部门及时与该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签订项目工程管护责任书并附工程清单。二是项目所在地当地政府可层层签订工程管护责任书,明确到人。三是聘请农民工全程监控,对存在的问题直接上报土地整治项目管护领导小组。四是县政府专门建立土地整治工程管护账户,对已验收工程项目定期督查管护情况,根据需要及时拨付管护资金,确保工程项目完好无损,真正做到让群众参与项目的设计、决策、实施、监管、验收、管护,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的[5]。
7 参考文献
[1] 鹿心社.论中国土地整理的总体方略[J].农业工程学报,2002(1):4,19-23.
[2] 刘俊,周旋,蒋艺.农民联户实施土地整治模式研究——以垫江县白家乡湖滨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416-418.
[3] 王瑗玲,李占军,张建国,等.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土地科学,2008(5):49-52.
篇2
关键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机制;莆田市
农村水利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长期以来,福建省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坚持贴近民生、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在改善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上作出积极贡献。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莆田市主动对接国家资金投向,谋划生成项目,争取上级资金的支持,加快推进全市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人居环境,逐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一、莆田市农村水利概况
莆田市农村水利建设以中央、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以市级、县区财政配套为辅。在2012年水利普查中,全市共建成小(2)型以上水库219座,总库容5.4亿m3;建成塘坝6472座,其中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8座;建成引水工程1482处,引水规模99.46m3/s;建成提水工程1640处,提水规模14.87m3/s,年供水量16.8亿m3;建成堤防554.4km(海堤274.8km、江堤279.6km),保护耕地50多万亩(1亩=1/15hm2,下同);建成灌区工程922个,灌溉总面积78.51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000亩以上灌区37个。“十二五”期间,农村水利迎来难得发展机遇,全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水利统筹发展。一是农村饮水安全全面提升。按照“巩固成果、提升水平,注重质量、确保安全”总要求,在基本实现“村村通、户户用”基础上,统筹使用上级补助资金,统一规划自来水厂,合理布设供水管网,由市水务集团集中建设整合区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共完成投资9.5亿元,保证了120.1万群众饮水安全,超额完成43.9%。建成东圳水库分层取水、湄洲岛跨海供水第二通道等工程,重组整合国有、集体水厂12家,涉及人员1000多人、资金20多亿元。二是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加强。投资3.07亿元完成涵江区、仙游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各年度任务;投资1.97亿元建成秀屿区初级水利化县和东圳灌区、萩芦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投资0.3亿元建成山地水利示范片13片、面上项目106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三是水工程全面加固。投资4.95亿元完成加固31座小(1)型水库、150座小(2)型水库、200座山塘;投资3.43亿元完成新一轮海堤强化加固一至五期工程共42条61.68km。四是水土流失生态治理。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9个;编制全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在书峰、社硎等9个乡镇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完成投资0.48亿元,治理面积达12.1万亩。五是中小河流治理全面推进。投资4.94亿元,完成列入全国规划的21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长达98km;正在推进荔城区中小河流重点县11个项目区的河道水系连通整治项目,总长为25.5km。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①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虽然莆田市的饮水安全村村通工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群众饮水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建设标准不高、水源保证率不高、供水入户率未达到100%、市水务集团对民营水厂整合进展不力、相关县区重视不够等问题。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快。虽然全市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但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老化,带病运行,部分渠堤边坡不稳定,渠道渗漏严重。特别是灌区末级渠系问题尤为突出,末级渠系大多数为基层社队自建自管的土渠,渠道后续投入不足,部分已衬砌渠段管护投入不足,破损渗漏严重,造成渠尾无水灌溉,部分地方出现毁渠弃灌现象,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严重。③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重建轻管现象长期存在,建后运行管护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大部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产权界定不清,产权和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部分工程使用寿命和使用效率大幅度降低。农民真正参与公益性强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的积极性并不高,工程运行管理和维护责任难以真正落实,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后的效益难以发挥。④农村水利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其根本在于投入不足和投资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直接影响了一些地方政府投入农村水利的积极性。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未能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且市、县区财政投入不足,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社会资金不愿投入,融资难;群众投工投劳不足,缺乏热情。特别是工程建后管护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发挥。⑤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全市虽然设置基层水利工作站42个,落实编制137人,在岗人数116人,但是基层水利工作站大多以乡镇管理为主,人员关系移交乡镇管理,水利部门对水利工作站只是业务指导的关系,这种分散分割的管理模式带来了人员难以调配、职能难以发挥、人才难以留住、队伍难以管理等诸多弊端。同时,已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大都挂靠在村委会,缺少运行经费,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数量多、分布广,建设管理难度大,当前又是水利基础建设的大好机遇,农村水利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良好的投入、管理、运行机制,健全项目建设管理程序和监督体制,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效益。
1.2016—2018年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①建设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保障供水安全。按照水源相连、管网相通、布局合理、水质安全、管理科学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38个,解决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升级的农村人口数12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90%,加快农村饮水安全水质检测中心建设和加强水源地保护,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全面建成市第三水厂、妈祖城水厂、埭头水厂及配套管网、南日岛供水第二通道、湄洲岛供水第一通道修复等供水工程;全面改造、升级、联网供水管网500km,覆盖全市沿海、平原、海岛乡村;山区分散式供水工程按要求全面配备、使用和运行管理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设备。②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服务农业发展。坚持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原则,加快秀屿区、荔城区、城厢区中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改善灌溉面积1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全面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20个现代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灌溉面积6万亩,农田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山地水利设施100片2万亩,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③建设农村河塘综合整治工程,改善人居环境。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加快推进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河塘综合整治170km,综合治理9个乡镇水土流失面积27km2,建成水土保持生态村3个,建设重要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安全、生态”。④建设防洪排涝保安工程,确保安全运行。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分片实施的原则,加快木兰溪全线105km干流及主要支流综合整治,建设集挡潮、蓄淡、生态于一体的宁海闸工程,改善木兰溪主城区河段水环境;加快建设萩芦溪防洪治理工程;建设玉湖、东阳湖、木兰湖、江东湖等滞洪区和石门澳、石象、前海、东吴园区、妈祖城等沿海防洪排涝滞洪区;完成东圳、东方红等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新建和加固妈祖城、岩下、赤岐、东林等海堤23条58.35km;建设大东溪、院里溪等2个山洪沟治理项目8.5km,全面实现海堤、水闸、水库达标建设和安全运行,建设农村水利信息化系统,基本建立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2.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
市、县区、乡镇政府应树立“建管并重”意识,在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水利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农村水利工程产权清、责任明、管护实,着力解决水利工程管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每一处农村水利工程都能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要落实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政府主体责任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严格跟踪问效,切实强化责任制的刚性约束。要建立健全“河长制”,切实落实河长、河段长牵头管水职责,建立河道保护管理机制,成立专门巡河督导组织,做到管理范围、职责、内容、资金、监管“全覆盖”,确保责任到人、有水必管、不留死角。要落实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主体,全面提升全市乡镇水利工作站服务能力,加快培育、发展和指导农民用水户协会,严格用水计划,落实农村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措施,全面推进依法管水。要探索管护模式,因地制宜探索专业化集中管理、物业化打包管理、企业化经营管理等多种管护模式。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力发展滴灌、微喷、渗灌、喷灌等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技术。
3.探索多措并举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莆田市要有效利用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机会,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和多形式投入机制。落实农村水利财政投入主体责任,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县(区)财政配套1000万元,专项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经济杠杆和引导作用,带动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种田大户及农户等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管护经费,通过农民自筹、农业水费由县区财政直接补贴支付和争取上级专项管护资金等方式,保障基层水利管护巡查人员的薪酬;通过争取上级专项资金补助用以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对发现问题进行维修、加固等。要利用中央实行量化货币宽松政策支持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信贷融资;采取购买服务、探索PPP等筹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管护和运营。要加强资金监管,杜绝挪用、截留资金等行为,做好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确保农村水利资金规范科学管理、合理高效使用。
4.创新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
莆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工作,把农村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深化改革作为水利发展的新动力,填平农村水利“最后一公里”的沟沟坎坎。①下放管理权限。除因建设跨流域、跨区域涉水工程或需上升国家、省级立项,确需由市级审批外,农村饮水安全、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农电技改、水土保持等水行政审批事项能下则下,下放由县区负责审批,市级加强监管服务。②整合涉水资金。市、县区政府要整合发展改革、财政、水利、农业、国土资源、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和移民等部门资金,按照农田水利规划,统筹安排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中的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地集中连片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③简化前期手续。对投资规模较小或技术要求简单的水利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合并审批。对列入部、省级工程建设专项规划的农田水利项目,直接审批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未涉及新增用地(用林、用海)报批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审定工程建设方案后,直接设计、施工。对于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下、技术要求简单的农田水利项目,可由项目业主直接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在相关行业审查同意后报发改及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作为控制投资概算的依据。对水利工程除险加固、更新改造等建设中不涉及新增用地的,不办理土地、规划、环评等审批手续,改为事后监管(备案)。④统一委托设计。县(区)水务局可成立项目公司作为项目前期业主,按海堤、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乡村河道治理等分类别,以县区为单位,统一招标投标选择设计单位,一揽子委托项目可研、初步、施工图等设计,缩短前期工作时间。⑤改进审批服务。在保障补偿资金到位基础上,供水管道建设涉及临时用地的不需办理临时用地审批手续,工程实施后尽快恢复原貌。对于配水管网施工需要横穿公路等破路的,项目业主要制定施工方案,减少交通影响,有关部门应予以支持协助,并依法免收有关费用。⑥加快水价改革。实施灌区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贴政策,完善灌区管护费用财政转移支付,市、县区财政各承担一半,解决农业灌溉水费征收难、到位率低以及水管单位管养经费短缺等问题。推进原水价格保本提价,建立水价联动调节机制,市水务集团、各水管单位配合全面梳理供水运行情况和价格成本情况,制定提价方案,建立稳定的水利工程建设投入机制。
5.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篇3
关键词: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实践
1.引言
我国引入公众参与的理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在一些国际援助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中应用。土地整理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土地资源集约持续利用的主要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土地整理公众参与是指在区域土地整理中,充分调动项目区域内各个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深入到土地整理中来,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维护各利益主体利益,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经营,保证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农民是公众参与的主体,是土地整理的受益者,通过各种参与形式使规划能满足农民生活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实施效果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1]
2.我国土地整理公众参与问题成因分析
陕西省镇巴县黎坝乡等一些地方暴出土地整理项目中出现的问题,看似是一个个独立事件,其实反映了我国国土整理项目中的体制性缺陷。土地整理项目出现问题,直接缘于将农民的意见排除在工程整个实施过程之外,由于缺乏农民的意见、建议或要求,项目实施出现偏差。因此,笔者认为,纠偏的途径就是在土地整理项目中引进公众参与机制。
土地整理项目大多由国家投资,在项目实施上都是采用“自上而下”的运作模式。具体而言,就是由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向国土资源部或省国土资源厅申报,项目立项审批后经过规划设计阶段即由国家或省投资实施整理,全过程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关内部处理方式。从这个机制的设计来看,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是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必对受益方农民负责,其后果是与土地整理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农民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的权利缺乏相应制度保障。在这种土地整理项目管理体制下,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乏可能带来三点疑问:第一,“单边”的项目设计方案是否能符合当地实际;第二,缺乏群众的实时监督,工程施工过程中,能否保质保量,防止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第三,项目完成后,对土地整理效果的综合评价能否客观代表广大群众的意见。
3.天津市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实践经验
天津市国土部门转变观念和创新制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推进土地整理项目过程中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使公众真正参与到土地整理中来。在土地整理项目中给予公众参与以制度保障,使土地整理公众参与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明确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其主要内容,确立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公众听证制度、公示制度、公告制度、群众监督制度等,规定公众参与土地整理的必要性及程序。既保障村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又提高土地整理的效率,将土地整理真正地做成“民心工程”。以齐心庄村土地整理示范项目为例,分析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农民作为公众参与的主体,参与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
3.1建立“自下而上”公众参与机制
在项目实施上采用“自下而上”的运作模式。从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下而上的倾听民意,立项审批前区县国土部门征求乡镇政府、村委会同意意见并经过可研论证,再由区县国土部门向市国土部门申报。规划设计前征集当地村民设计要求,形成初步设计成果,通过县、市两级专家论证会广泛征求意见,最终设计成果要向社会公示,意见一致后方批准实施。实施前公告、实施中村民监督、验收时征求群众意见,实施后村民管护。“自下而上”公众参与机制的设计,考虑的核心问题是土地整理的受益方农民是否满意,决策是否对农民负责,并力求为农民参与项目实施建立相应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完善的制度,立项阶段实行公开征询意见制度,设计阶段实行公示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实施和验收阶段实行公告制度、群众监督制度,实施后实行后期管护制度。
二是规定公众参与的必要程序,把住立项审核把关“没有当地村委会同意意见的要件不报批”,把住竣工验收关“没有当地村委会认可质量满意的要件不批准”。
三是成立公众参与代表会,成立以项目所在地乡镇、村委会和村民小组为基础的公众参与代表联合会(简称“代表会”)。代表会代表的是全体村民的利益,参与政策制定、规划方案筛选、管理决策制定等。参与方式,包括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等。
四是成立施工现场指挥部,建立以区县政府、镇政府、村委员会和业主“四位一体”的临时指挥中心,畅达沟通渠道,实行现场办公,负责督促工期、监督质量,沟通村民意见,快速解决施工中的问题。
3.2公众参与的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在项目运作的整个过程强调公众参与,按照项目实施程序从项目立项、规划设计、实施、验收及后期管护的五个阶段全程实现公众参与。
⑴立项阶段
区县国土部门向宜开展土地整理的村提出建议,村委会充分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意愿;同时对当地村民的种植习惯、土地权属和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充分了解分析。对于满足立项条件的,邀设计人员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并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均无意见方可向上级申请批准立项。
⑵规划设计阶段
规划设计人员要根据现状图进行现场草绘,并要让当地村民参与其中,因为村民最了解项目区情况,哪里地势高,哪里需要建机井、泵站,或者路怎样修更便于耕种,沟渠怎样建才顺畅等,他们最有话语权。草绘完以后,设计人员在此基础上编制规划和预算;规划成果要经过县、市两级专家逐级评审论证,修改完善后成果要进行公示、听证,根据农民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成果。
⑶实施阶段
充分考虑农民经济利益,让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将土地平整和水土保持等农民能干的简单工程交由当地村民自己干,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对于泵站、机井、涵洞等专业性较强的农田水利和道路工程,通过招投标选择施工单位。村民代表小组对工程质量实时监督,如果出现与设计不符或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必须进行重修或返修,直到达到设计要求为止。
⑷验收阶段
首先是区县国土部门对项目进行自查,自查时区县国土部门组织由涉及的相关部门、乡镇政府、村委会人员组成的自查小组,根据批复的规划设计内容,对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其他等各单项工程逐项进行检查验收,自查合格后,向市级国土资源部门申请验收,市级国土资源部门邀请相关部门专家组成验收组进行验收。
⑸后期管护阶段
首先确定当地村委会作为后期管护主体,将项目移交村委会,再由村委会落实到个人。并与村委会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和“水利设施管理维护协议”,保证耕地质量、数量不降低以及新修水利设施正常使用和日常维护。
4.天津市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实践启示意义
⑴通过全程参与实施和管理,起到了宣传土地整理工作的作用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项目全程实施和管理,获得了“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知道项目实施的目的意义,了解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为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服务的,合理的诉求得以伸张,调动了项目区群众参与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减少了阻扰项目施工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可以让周边广大农民群众耳闻目睹土地整理给项目区农民群众带来的好处,打消农民群众的疑虑,提高周边群众参与土地整理的主动性,通过典型示范起到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宣传带动传导作用,提高社会关注度和支持度。
⑵“自下而上”参与模式,提高了土地整理规划合理性
公众参与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可直接了解项目各方面的情况,起到弥补设计人员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不足的弱点,使规划方案更科学,更符合公众的愿望。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模式,抛弃了那些出于好意强加给农民的“自上而下”专家规划,而是代之以由对话形成的规划,即让规划涉及人和受益人在规划时有发言权,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村民积极参与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改造,参与基础性决策,并赋予了村民更多的责任。
⑶通过公众参与,化解了农民与政府及实施部门冲突
土地整理工作,通过公众参与环节,搭建政府部门和实施负责单位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的桥梁,使农民能够参加决策过程并且防止和化解农民与政府部门和实施单位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冲突。[2]尤其是涉及到房屋拆迁和坟地拆迁等棘手问题,项目的施工受到阻扰,有效的发挥村委会、村民代表小组桥梁纽带的作用,增进工作的协调度,这些成员和当地农民共同生活,有着共同利益,因此更具有说服力,通过言传身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⑷农民投工投劳,促进了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
充分尊重民意,考虑农民经济利益,让当地村民投工投劳,参与土地整理工程的建设实施,将土地平整和水土保持工程交由当地村民自己干,以增加农民收入,直接惠及农民群众,支持了农民和农业、农村的发展建设。创新了公众参与范围,探索了农民投工投劳参加土地整理工程建设的办法与途径,提高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程度。
⑸建立公众监督机制,保障了土地整理实施效果
组织项目区村民代表小组,参与土地整理工程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使农民自发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项目的施工建设的监督和项目的后期管护工作当中。农民群众的实时监督和管护,有助于工程施工保质保量完成,防止偷工减料情况的发生,使土地整理实施效果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意愿,这也是土地整理工作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障。
5.结语
实践证明只有让农民亲自参与决策与管理,才能使规划更加科学,实施更为顺利,成效更加持久。组织引导农民参与土地整理的全过程,把公众的有效参与和支持作为土地整理目标实现的关键,对于推进我国土地整理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一)坚持农民自愿、政府引导。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退不退耕,还林还是还草,种什么品种”由农民根据县级实施方案自主决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引导,提供技术服务,严禁“一刀切”、强推强退。
(二)坚持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不再限定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重在增加植被盖度。鼓励发展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树种,鼓励发展特色优质经济林果。
(三)坚持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科学编制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在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兼顾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建设规模和进度。
(四)坚持突出重点、规模实施。优先和重点安排自然灾害较多、生态区位重要的生态脆弱地区和偏远贫困的特殊困难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原则上以村为单位,整村推进、规模实施。
(五)坚持落实责任、依法管理。县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负总责,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依照《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工程实施全过程有效监管。
二、严格执行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一)退耕范围
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严格限定在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对已划入基本农田的25度以上坡耕地,在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前提下,依法定程序调整为非基本农田后方可纳入。不得将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纳入退耕范围。
(二)补助政策
新一轮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分三次下达给工程县(区),第一年每亩补助800元(含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300元,第五年每亩补助4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800元,分两次下达给工程县(区),第一年每亩补助500元(含种苗种草费12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300元。县级人民政府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1.种苗费补助。按退耕还林每亩300元、退耕还草每亩120元的标准,用于造林(种草)和补植的种苗费开支。实行县(区)内包干使用,节余部分必须用于造林(种草)补助和封育管护。具体标准及使用办法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
2.现金补助。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200元,分三次兑现给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第一年每亩补助50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300元,第五年每亩补助400元。退耕还草每亩补助680元,分两次兑现给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第一年每亩补助380元,第三年每亩补助300元。
(三)配套政策
1.完善还林补偿政策。对符合公益林界定标准的退耕还林地,分别纳入中央、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未划入公益林的,允许合理经营和依法采伐。对补助期满且符合抚育间伐条件的退耕还林地,纳入森林抚育补贴范围。
2.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在不影响林木生长、不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前提下,科学发展林下种养业。鼓励在退耕地上间种牧草、豆类、中药材、菌类、森林蔬菜等植物,培育相关产业,增加退耕收入。
3.放活承包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支持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形式,将退耕还林还草地向专业大户、家庭林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股份制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4.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统筹整合专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现代林业产业发展等资金,尽量支持精准扶贫,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巩固工程建设成果。
三、加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
(一)加强工程计划管理
1.意愿申报。各县(区)要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和宣传媒体加强政策宣传,在政策宣传到户前提下,组织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提出退耕还林申请,乡(镇)政府审核汇总后报县级有关部门。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林业、农业主管部门会同国土部门登记并确认农户申请,汇总上报市人民政府,并抄送市林业局、市农牧局。
2.计划下达。上级下达年度实施任务计划后,及时分解下达到县(区),各县(区)林业、农业部门要会同国土部门,根据登记并确认的农户申请,下达退耕还林还草任务。
3.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各县(区)林业、农业部门根据下达的年度任务计划,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和要求,在深入农户实地调查,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报县(区)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市林业局、市农牧局备案。实施方案须达到作业设计深度,将工程任务分解到农户,落实到山头地块和土地利用现状图。年度实施方案是工程建设和开展检查、验收、审计、稽查、监测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不得擅自调整变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变更的,须按原审批程序重新报批、备案。
(二)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1.种苗组织和管理。工程建设种苗质量应当达到国家或省有关标准,具备种苗标签、质量检验证和检疫证。造林种草时应当使用良种,良种不足的,鼓励选择优良的本地品种。未报经省林业厅、省农业厅同意,不得省外引种。良种供应单位应具备良种生产经营许可资质。各县(区)林业、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种苗质量。种苗可以由各县(区)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组织集中采购,也可以由退耕还林还草者自行采购。
2.合同签订。各县(区)政府或受其委托的乡(镇)政府,与退耕农户签订退耕还林还草合同。退耕土地流转的,必须本着公平、自愿的原则,由经营主体与土地承包人就政策兑现、利益分配、风险承担、成果巩固等事项签订协议。乡(镇)政府要及时与流转后的经营主体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县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合同签订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3.实施管理。各级林业、农业部门要加强技术服务指导,严把苗木、整地、栽植、管护关,大力推广先进的育苗、造林技术,切实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各乡(镇)政府要认真组织退耕农户做好整地、栽植、管护等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和成效保存。
4.检查验收。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林业、农业、国土资源等部门,分别在第1、3、5年开展县级全面验收,验收结果作为政策兑现的依据。第2、4年开展省级复查和国家核查,其结果作为调控建设任务、兑现补助资金、考核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重要依据。
5.确权颁证。退耕还林还草后,由各县级政府依法确权变更登记,将退耕还林还草地统一纳入林地、草地资源管理。禁止在项目实施范围内复耕和从事滥采、乱挖等破坏地表植被的活动。
6.档案管理。市县(区)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要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人员,及时收集工程建设形成的文字、表格、图片、影像等资料,归类建档、专门管理。
(三)资金管理和政策兑现
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严禁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政策兑现要严格遵循“先验收、再公示、后兑现”的程序,验收不合格的或公示有异议的暂缓发放,直到整改合格或处理无异议为止。建立健全退耕还林还草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种苗造林费的兑现方式,根据各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的管理规定执行。直补资金通过“一折(卡)通”方式兑现给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四、加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责任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市政府将每年与各县(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通报。各县(区)要把退耕还林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认真进行检查考核。要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各项工作正常开展。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落实机构人员,确保工程建设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部门协作。林业、农业部门根据职能分别负责退耕还林和还草的组织实施、包括方案编制、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监测考核等;发展改革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还草的综合协调和年度计划任务的综合平衡;财政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的安排和监督管理;国土部门负责国土基础资料数据提供、退耕还林还草地块核实、土地的调整变更,并协助林业、农业部门完成数据转换、图纸转绘、监测考核等;审计部门负责退耕还林财政资金审计监督。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强数据衔接,共同推进工程建设。
篇5
关键词:县级;退耕还林;操作;程序
左权县地处太行山主峰西侧,山西省东部边陲,属太行山上的一个山区小县。全县辖10个乡镇,207个行政村,16万人口。总面积20.0 772万hm2。退耕还林从2002年开始在左权县实施,全县有10个乡镇、185个行政村、4289个农户参与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涉及面非常之广。实施3年来,累计承担退耕还林工程造林0.4 752万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2 046万hm2,荒山荒地造林0.2706万hm2,封山育林工程0.019 8万hm2。2003年春季接受了山西省退耕办抽查验收、2003年秋季接受了国家退耕办实绩核查,成活率、保存率以及面积核实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上级退耕还林主管部门对左权县退耕还林工作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 深入广泛地开展退耕还林宣传发动工作
(1)成立退耕还工作领导组,召开宣传动员大会。2002年初。左权县接到省、市退耕办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退耕还林工作领导组和领导组办公室。并及时组织县领导组成员单位、县退耕办成员和各乡镇的乡镇长、林业员、土地员、重点农户召开了宣传动员大会。同时邀请省、市专家搞了退耕还林专题培训。
(2)与此同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退耕还林组织机构,在本乡镇辖区内通过黑板、广播、宣传单等形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政策宣传。
(3)通过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使左权县每一位退耕农户都充分了解到了国家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钱粮补助政策,掌握了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要求与技术标准,认识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性。在广大农民自愿参与的基础上。形成了干群齐参与的建设氛围,左权县100%的农户都是志愿报名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全县有5000余农户主动申请承担退耕还林工程,有力地保证了工程健康快速推进。
2 逐级填写自愿退耕还林申请书
(1)农户填报“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有关规定,农户如果自愿将自己承包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愿意按照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制定的退耕还林标准要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则填报“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内容包括乡、村、姓名,退耕地亩数、地点、土地证号,还林荒山亩数、地点、荒山使用证号等。填好后报村委会,村委会审核无误后加注意见,报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加注意见后报县通耕办。“退耕还林农户申请卡”一式4份,农户、村委会、乡镇政府、县通耕办各执l份。
(2)村委会填报“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村委会根据农户填写的申请卡和本村的实际情况,按照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退耕范围和地块,同时确定退耕农户,确定宜林荒山造林地块和还林形式等。村委会汇总并填写“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本村户数、人口数、劳力数、总面积、退耕还林涉及户数、退耕面积、荒山造林面积。“村民委员会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一式3份,村委会、所在乡镇政府、县退耕办各1份。
(3)乡镇府填报“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乡政府根据各村的申请报告,结合本乡的总体规划和布局,初步确定退耕还林工程的行政村。并填报“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本乡共有行政村数,农户数、人数、劳力数.全乡面积、参与退耕还林行政村、退耕地面积、荒山荒地还林面积。“乡镇退耕还林申请报告”一式两份,乡政府1份,县退耕办1份。
3 县退耕办严格按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标准逐一审查各村申报农户
(1)立地条件调查。县退耕办根据乡、村、户的退耕还林申请报告和退耕还林的政策要求、技术标准进行逐一审查,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退耕地块进行小班立地条件调查。
(2)相关手续调查。审核农户退耕地的土地证,宜林荒山荒地的使用证,以及按退耕还林政策要求需要审核的其他内容。
(3)审核不合格的农户,该否定的则给予否定。
4 县通耕办下达年度计划,科学规划设计
(1)编制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县退耕办根据审查核实结果,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编制年度退耕还林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经县退耕还林领导组审批后,逐级上报上级退耕办。
(2)经上级批准后,本年度计划以退耕还林领导组文件下发到各个乡镇。未经退耕办和计划部门批准,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调整。
5 县退耕办和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
(1)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县、乡、村、户四级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与义务,县、乡、村负责监督、管理和服务,农户负责造林与管护。
(2)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经乡、村、户逐级申请,经县退耕办审核合格后,在乡、村两级负责人的见证下,县退耕办和退耕农户签定“退耕还林合同书”。
6 按照上级批准的“作业设计”以及“退耕还林合同书”规定的标准组织施工
(1)退耕还林实施农户必须严格按照上级批准的“作业设计”以及“退耕还林合同书”规定的标准进行施工作业。比如说地块不能移位,不能改变作业设计确定的栽植树种和栽植密度等。
(2)原则上要求“谁退耕、谁还林、谁管护、谁受益”。如果确实无力或无条件进行还林的,应委托他人进行还林,同时双方要签定“退耕还林委托协议书”。
(3)适时进行技术指导与服务。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农户应按照技术人员的指导分春、雨、秋及时实施栽植造林。农户、村庄需苗时,可向当地乡政府申请。或向县通耕办申请,由县退耕办或乡镇府统一购买苗木;也可由农户自行采购苗木。
7 认真抚育、补植、管护
(1)建立封禁标志,精心管护幼林。栽植完成后,要在工程的四周建立封禁标志,退耕户严格按要求对所造林地实施精心的管护和严格的封禁。建立县、乡、户三级管护网络。同时左权县还专门出台了《左权县林牧区域化发展规划》,规定在退耕还林工程区严格实行封山禁牧管理。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巩固绿化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效果。确保苗木成活,早日体现生态治理效果。
(2)逐块进行工程的抚育、补植。春季造林结束后,要求农户在雨、秋季再进行一次全面的补植、补种,雨季进行一到两次穴面锄草和扩穴,促进幼苗快速生长。
8 严格检查验收。并张榜公布验收兑现结果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解难题、保发展、促节约为主线,以推进国土资源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用地和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国土资源利用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主要目标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力保粮食安全。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坚守426084公顷耕地和375200公顷基本农田红线,确保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布局更合理。
(二)坚持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力保国家和省、市重点项目及时落地,统筹确定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规模和范围。除争取使用国家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不低于1.2万亩外,确保年内用于挂钩(置换)、折抵指标不少于8000亩。
(三)建立农村“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规划引导机制。明确“三集中”土地整理分阶段目标任务,启动全市30个村土地整治试点,整治土地面积不少于1.5万亩,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步伐,进一步优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结构和布局。
(四)争取工业项目用地投资强度平均提高28%以上、容积率平均提高20%以上。新上工业项目用地的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国家级开发区(园区)不得低于250万元/亩,其他各类开发区(园区、产业聚集区)不得低于200万元/亩。
(五)力保依法、依规管理和使用土地。进一步健全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做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和相关问责工作,始终保持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高压态势,确保全市违法违规用地比例低于15%问责线。
三、政策措施
(一)创新土地整理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工作。
1.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土地整理专项规划,科学制定“十二五”期间土地整理目标、任务,科学安排土地整理项目。要按照“规划先行、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多元投入”的原则,按规划、有计划、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整理。
2.贯彻“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置换、折抵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全市范围内通过市场化配置有偿使用,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开展土地整理的积极性。
3.建立完善的土地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制度。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理职责、解决管护资金渠道,保障土地整理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有效维护。
(二)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机制,推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1.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约束机制
(1)在全面掌握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保护耕地为前提、控制新增为重点、节约集约为核心的方针,遵循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工业区(开发区、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2)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作用。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各类规划要在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方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安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城乡规划要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和城乡规划控制标准编制,各类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按照合理布局、经济可行、控制时序的原则编制,产业发展规划要按照统筹与重点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环境与人本相结合、链式发展与集群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编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3)严格落实土地供应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严禁向高耗能、高排放、淘汰类工业项目供地,严禁建设脱离实际需要的宽马路、大广场和绿化带,严格控制行政机关办公楼用地标准,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高尔夫球场项目以及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新建培训中心项目的土地供应。推广节能节地的中小户型住宅建设,增加服务业发展用地。
(4)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用地标准。制定工业用地出让方案或者签订工业用地出让合同,必须确定或者约定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土地利用控制性指标要求。方案确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必须符合国土资源部《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
(5)建立土地利用竣工验收制度。为了规范国有土地管理,在办理国有土地供地手续时,必须明确用地项目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投资强度和竣工时间等主要指标。项目工程建设竣工后,由用地单位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土地利用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发放《土地利用建设竣工验收通知书》,按照规定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对检查验收中发现存在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容积率、建筑系数和土地用途等土地利用指标条件,暂缓土地登记,并责令用地单位限期重新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变更协议,补缴土地出让金后再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在未对建设项目进行土地利用建设竣工验收前擅自进行登记的,将追究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经办人的责任,造成资产流失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2.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1)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鼓励城市向空中发展,提高建筑高度和容积率,建设高层商业、办公及住宅楼。对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具、文体用品、医药、电子设备、工艺品等各类适合多层生产厂房的工业项目,必须采用多层生产厂房。新建、改建大型商场和住宅小区,必须建设地下停车场,在满足车辆集散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2)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新增建设用地或者土地征收经依法批准后,市、县满两年未供地或未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准文件自动失效。超过《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或者《土地划拨决定书》规定的动工开发期限尚未动工造成土地闲置满一年的,按出让或者划拨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并按国家规定征收增值地价。土地闲置满两年依法应当收回的,市、县政府应当在半年内报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收回闲置的土地,重新安排使用;依法不能收回的,要采取改变用途、等价置换、临时使用、纳入储备等多种办法,及时盘活利用。
(3)依法复垦利用土地。因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采矿、取土等原因挖损、塌陷土地的,按照“谁损毁,谁复垦”的原则落实复垦责任。在批准建设用地或者发放采矿许可证时,责任单位应当依法向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缴纳土地复垦费或者缴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灾毁和历史遗留损毁土地,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进行复垦。
(4)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地。开展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做好未利用地开发规划,要坚持科学开发、保护环境,将适宜开发建设的未利用地,优先开发为建设用地。
(5)鼓励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按照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的要求,尽快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划定村镇发展和撤并复垦范围,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和用地布局。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要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进行,加快中心村庄建设,迁建一批人口较少、不适合生存和发展的村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引导农民建设多层住宅。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治理“空心村”,提高农村现有建设用地利用率,减少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将村庄土地开发整理纳入全市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预算。
(6)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制度。要组织研究建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工作。把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作为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考核的内容。对符合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要求的开发区(园区),优先安排建设用地指标。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基金。市、县级财政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1.5%,与土地闲置费一并纳入节约集约用地专项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节约集约用地先进企业和单位。
(三)创新土地利用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行为。
1.规范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工业用地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地以及同一宗土地有两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其他用地,都必须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土地。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原划拨土地使用权人申请办理出让手续的、因公共利益或者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政府要求企业搬迁的,因城中村改造需要安置村民用房的,经市、县政府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和协议出让土地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价。对非经营性用地,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或者颁发《土地划拨决定书》时,应当约定或者规定改变为经营性用地时,政府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依法出让。
2.健全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土地储备工作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所属的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已办理转用征收手续的土地、收购的土地、依法收回的土地、行使优先购买权取得的土地、工矿仓储等非经营性用途改变为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用途的土地,纳入储备范围。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对储备的土地进行必要的前期开发,使之具备供应条件。前期开发涉及道路、供水、供电、供气、排水、通信、照明、绿化、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要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施工单位。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后,由市、县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供地。
3.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必须是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建设用地,且不得用于商品住宅开发。进行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流转,由当事人提出申请,经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市、县国土资源部门审查,报市、县政府批准,严禁集体建设用地非法流转。经依法批准,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通过出让、出租、入股、转让、转租、抵押等方式进入市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价格,可以参照当地征地补偿标准确定。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应当依法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经依法登记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
4.加强土地市场监管。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对土地竞买人的资格审查,凡存在有拖欠土地出让金、闲置土地及其他土地违法、违规、违约行为的竞买人,不得参加土地竞买活动。加强对土地估价行业的日常监管,及时公示土地估价机构诚信档案,严格土地估价报告抽查制度,提高土地估价报告质量。
(四)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的监管机制。
1.完善土地整理制度。将土地整理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纳入到土地管理工作中,要制定或者明确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调整的范围、调整程序、奖惩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使土地整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整、奖惩措施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度。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当年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3.加强对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监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协调联动机制。供地总量、供地政策、供地标准、供地方式、供地价格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产业政策、项目准入由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土地利用的规划参数由城乡规划部门负责,开发区(园区)投资强度由商务部门负责。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监察部门加强对用地情况的执法监察,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要结合实际,制订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各项有效措施。节约集约用地的考核,实行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的分级考核,考核结果由同级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定期公布,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给予奖励。
5.强化舆论监督。充分运用报刊、信息、国土资源网站等,大力宣传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专项工作活动的决策精神,宣传开展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专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土地资源忧患意识、依法依规用地意识和节约集约用地意识。对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典型给予表彰奖励,对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典型案件要进行公开调查处理并予以曝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专项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一)成立领导机构。市政府成立市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沈庆怀副市长任组长,市国土资源、发展改革、财政、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农业、水利、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全市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机制专项活动的日常工作。
篇7
一、目标任务
到2012年,森林工程全面推进:完成新造林45万亩,低效林改造13万亩,建设花卉苗木基地1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0%,城市建成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绿地率达到34%,道路、水系绿化率达到60%,基本建成市级森林城市。
到2017年,森林工程继续巩固提高:完成低效林改造2万亩,实现城乡全面绿化,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并达到46.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绿地率达到35%,道路、水系绿化率达到90%,实现林业总产值10亿元,力争把我区建成**最美丽的城市和国家级森林城市。
二、工程内容及年度建设任务
(一)工程内容
1.城周森林屏障工程。以城市周边山头、江河、外环、重要节点和可视范围为重点,在城市周边建设乔灌结合、景观搭配合理的森林屏障,搞好郊区农家森林公园建设,大力建设农田林网、隙地埂坎绿化,建成城周森林屏障2万亩。
2.城市建设区森林工程。实施规划建林、拆墙透林、改造增林、筑路配林、留地造林,加快城市森林建设。严格按照通过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方案》,重点建设好“五个一批”,即:一批城市生态林、一批城市公园、一批社区公园、一批绿化靓点、一批鲜花大道,进一步提高绿化花卉景观质量。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打造城市绿色骨架,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体系。到2012年,新增城市森林0.9万亩。强化建成区节点、景点改造提升,加强道路、公园、广场、小区、企业等公共休闲绿地和片林建设,抓好屋顶、阳台、墙体以及护坡等立体绿化,单位、小区、街道要大力开展“园林三创”活动,提高城市“绿量”,让市民随时随地接触到绿、享受到荫、观赏到景。
3.通道森林工程。围绕全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铁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形成绿色林荫通道。重点在渝武高速公路、**三环高速公路两侧建不低于50米宽的景观林带,国道212线、省道207线**段(原铜合路、原合肖路)两侧栽植2排以上的林带,襄渝铁路、遂渝铁路、兰渝铁路两侧建不低于20米宽的林带,在农村公路两侧栽植1—2排行道树木。
4.水系森林工程。加强河道、滩地的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沿岸的生态保护和亲近自然的水岸绿化,形成良好的水源涵养保护网和森林带。重点在嘉陵江、涪江、渠江、小安溪河、大沔溪、流溪河等265公里长主干流河道两旁,建设50—100米宽的林带,其中,城区周边要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相结合,营造不低于100米宽的林带;在双龙湖等140座中小型水库周围,建设湖库沿岸护岸林,清洁水源,保持水土,靓化水体。
5.速丰林基地工程。按照业主承包、集中规划,集约经营的原则,选择速生、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在三江沿线和龙多山片等交通方便、立地条件较好的商品林经营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10万亩。
6.经济林基地工程。依托优势区域,发展壮大特色经果林产业,重点打造以古楼镇为中心的枇杷产业带、以云门镇为中心的柑橘产业带、以钱塘镇为中心的优质南方早熟梨产业带、以双凤镇为中心的优质桃李产业带,建设规模化水果基地6.5万亩。
7.低效林改造工程。重点对华蓥山和龙多山片低效残次林、纯林、低郁闭度林、退耕还林地进行补植、封育、更换、抚育、调整、复壮,在城区和重点景区周边结合景观林建设进行树种调整,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15万亩。
8.新农村森林工程。发挥林业致富农民群众、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作用,重点搞好宜林荒山绿化、庭院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将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绿色小康社区”,发展以思居村为代表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让农民在发展林业产业中增收,建设新农村森林工程17.6万亩。
9.苗圃基地工程。充分发挥**市林木种苗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招商引资新建、改建、扩建苗圃,有针对性地生产工程建设用苗,实现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管理规范化、种苗产业化,在省道207沿线建设苗圃基地1万亩,使我区成为**市有影响的花卉苗木供应基地。
(二)年度建设任务
1.20**年具体任务:完低效林改造5000亩。
**
三、资金筹措
(一)本级财政投入。前三年区政府融资安排1亿元投入森林工程建设,其中,20**年3000万元、2009年4000万元、2010年3000万元,三年后根据森林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安排,主要用于解决重点工程投资及土地、种苗、管护补助及工作经费。
(二)争取上级投入。林业、水务、农业、交通、国土、发改委、建委、市政、环保、科委等部门包装项目,争取国家及**市项目资金,用于森林工程建设。
(三)组建森林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中区财政现金注入1000万元、林业国有资产4000万元作为注册资本,组建森林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授信贷款解决森林工程资金投入,以后凡是森林工程建设实施项目所有资金的进出,都由森林生态建设投资公司管理,主要承担森林生态、林业经济及产业发展建设任务。
(四)以土地换森林。凡征占用绿地、林地用于商业开发建设,按1:20的比例置换造林建绿,在城市规划区内,由市政园林部门指定造林地点并监督实施,在城市规划区外,由林业部门指定造林地点并监督实施;建设项目审批规划方案中造林绿化面积不足部分,一律安排在城市规划区异地营造森林,由市政园林部门指定造林地点并监督实施。凡新造林100亩以上者,允许一定比例的土地用于管理性用房建设。
(五)试行生态补偿。在做好**森林工程“规定动作”的同时,还要有**的“自选动作”,要根据开发利用资源量和污染排放量,每年安排煤矿、非煤矿山、排污企业、大型养殖场、盐化工企业一定量的造林任务,补偿对生态的影响,对工矿企业、大型养殖场所和学校的闲置地要搞好厂区、校区绿化,由归口部门负责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成立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区森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全区森林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区林业局,配备充足的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实施领导小组月联席会制度,及时汇总工作情况,解决相关问题。各镇街也要成立相应的森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落实专职工作人员,全面推进森林工程建设。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区委宣传部和新闻媒体单位要制作专题节目、开辟宣传专栏,强化森林工程建设的跟踪宣传报道,形成声势,营造氛围,动员全区人民投身到森林工程建设中来。同时,要及时总结和发现森林工程建设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要强化森林工程建设、国土绿化的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知识,让森林工程及生态文明深入人心。
3.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区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解的要求,既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区林业局要做好面上的指导工作,负责对城周森林屏障工程、速丰林基地工程、新农村森林工程、低效林改造工程和花卉苗木基地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同时对渝武高速公路**段的通道绿化和嘉陵江江岸绿化进行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区交通局负责对通道森林工程(不含渝武高速公路**段)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区水务局负责对水系森林工程(不含嘉陵江)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区农业局负责对经济林基地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区市政委负责对城市建设区森林工程的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森林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筹集森林工程建设资金,区财政局负责森林工程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区国土房管局负责森林工程建设土地规划保障及矿山植被恢复。考核办负责对森林工程建设进行目标考核。各镇街是实施森林工程的主体,负责本辖区内森林工程的业主引进、土地落实、组织施工和后期管护等相关任务,确保森林工程的顺利推进。
把森林工程列入全区“十项重大任务”之一加以推进实施,建立区级领导第一责任人目标责任制。建立森林工程目标责任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区委、区政府年度实绩目标考核,绿化成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建立健全森林工程建设督查制,由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和区森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与不定期进行督查,对工作扎实、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问责。
(二)政策保障
1.制定规划控制政策。突出规划先导作用,全区所有建设项目要和森林工程建设及水土保持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审批、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建设项目绿化覆盖率必须符合经审批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要求。城市规划区所有自然山体必须依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实施保护,营建城市森林。
2.明确土地使用及造林奖励补助办法。(1)对城周绿化用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铁路沿线、江河湖库重要地段、城市节点等特殊地段的造林(特殊地段土地总面积不超过2万亩,以实测水平面积计算),政府按耕地田500元/亩•年、土400元/亩•年的标准向农户给予用地补偿(荒地不给予用地补偿),连续补偿8年,土地补偿金在每年末采取现金直补的方式直接兑现给农户,造林按工程设计的要求进行公开招投标,实行工程性造林,造林成活后,由镇街落实业主进行管理,管护期为2年,并按150元/亩•年的标准补助抚育补植费,补助到期后,林木的管护及收益权归土地所有者,若业主通过土地流转,取得土地经营权,所造林木的所有权按合同约定执行。对上述地段已纳入退耕还林的土地,农户只能继续享受退耕还林补助,退耕地上的林木可落实业主进行管护,管护期为2年,政府按150元/亩•年的标准给予管护费;(2)对其它地段的陡坡耕地、宜林荒地、低效林地造林,在造林当年予以一次性整地、栽植及种苗补助费300元/亩,管护期为2年,并按150元/亩•年的标准补助补植管护费,若争取到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营造的公益林,在符合退耕还林条件下可优先纳入退耕还林,享受退耕还林补助;对20**年在林业产业发展规划区内,一次投资新建200亩以上生态苗圃的单位或业主每亩一次性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费1000元,新建苗圃总规模不超过1000亩,通过实测验收,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后兑现补助。
3.改革营造林机制。城市规划区重点森林工程、主要通道、水系重要节点地段的造林通过公开招投标,实行工程性造林。坡耕地、荒山荒地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及其他地段全面推行业主制或股份制、合作制。机关、社会团体、镇、村、社及个人均可作为业主,以流转或股份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大力推行专业化造林。督促业主全面落实森林工程管护责任制,确保造林成活率,坚决杜绝造林不见林,栽树不见树的现象发生。对不按作业设计要求落实管护抚育、管护不到位、达不到管护标准的不给予补助。
4.明确林权制度改革政策。根据中央和**市对林改的文件精神,出台我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关文件。坚持“谁造谁有,合造共有”、“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原则,鼓励利用“四旁”地、荒山荒地造林,允许长期承包,发放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证,充分享有所造林木的经营权和处置权。鼓励社会经济实体和个人通过有偿转让、出租、抵押、折股等形式拥有商品林,促进集约经营。探索建立以林木资产评估中心、林权交易服务中心、林权登记管理中心为核心的林业要素市场,促进林业资源向林业资本转变。
5.加大对林木林地的保护力度。严格规范采石采砂的管理,区国土房管局、区环保局、区规划局、区林业局等部门和镇街要对采石采砂场进行专项清理,合理规划布局,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中开采,坚决杜绝乱挖乱采砂石,破坏生态环境现象的发生。加大城乡绿化执法力度,加强执法队伍和能力建设,完善林业执法监管体系,严格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严厉打击各种涉林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加强对绿化成果和古树名木的保护。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加强森林防火、防虫、防灾体系建设,提高城乡绿化管理水平。
(三)基础保障
篇8
一、强化组织领导,严格考核奖惩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开发、财政、农业、水利等部门和项目乡镇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县政府与项目乡镇签订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责任书,明确了建设任务、内容、目标、标准、时间及双方责任,确定项目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项目法人代表,并成立项目建设指挥部,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督和验收。为进一步调动项目乡镇开发积极性,我县制定出台了《2012年度农业工作考核办法》,并将农业开发项目建设情况纳入了县委、县政府对项目乡镇年度考核内容,进行年终奖惩考核。
二、强化质量管理,建设精品工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县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农业开发项目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结合县域实际,以工程质量为主导,以科学管理为抓手,以项目“软件做精做全,硬件做实做优”为目标,细化管理办法,强化工作措施,严格落实八项工作制,确保把项目建成精品工程、亮点工程。
一是严格落实专家评审制。不论从项目立项到方案制作,还是项目实施和竣工验收,整个过程全部邀请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评审,确保项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是严格落实项目建设法人制。在项目实施之初,及时成立了项目建设指挥部,明确项目法人和主要职责。针对乡镇人员发生变化,我们立即对项目建设指挥部进行了调整,确保人员变换不影响项目实施,换人不改变工作目标,人人不推卸工作责任,有力地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严格落实公示制。认真执行《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示暂行办法》,对项目规划方案、投资情况、工程内容、质量监督及相关政策,及时在项目区进行全过程公示,坚持做到“立项、实施、竣工”三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严格落实工程招投标制。所有土地治理项目,均实行公开招投标,委托招标公司在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进行公开招标,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好施工队伍。在招投标过程中,县纪委、检察、财政、开发等部门共同监督,确保项目招投标合法公正。同时,委托中介机构从项目立项实施到竣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督审查。
五是严格落实工程监理制。根据项目需要,在全市筛选资质优良、管理规范、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工程监理公司,对我县的开发项目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等工作进行全面监理,全方位控制把关。同时,开发部门、项目指挥部积极与监理公司进行沟通,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共同推进项目顺利开展。
六是严格落实质量保证制。成立了由县开发办、项目指挥部及项目区群众代表组成的开发项目质量监督小组,负责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监督考评。监督小组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配合审计部门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验收。对施工单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的,及时督促其整改;对拒不整改的,会同相关部门责令其停工,并给予一定经济处罚。
七是严格落实例会制。县开发办、财政局、监理公司、项目指挥部、施工单位,实行半月例会制,协调解决项目区土地占用、关系协调、资金报账、工程进度控制等方面的问题。监理公司和施工单位实行每周日例会制,传达项目指挥部门有关推进项目建设的意见,并针对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商讨,及时处理有关问题;不能解决的,在半月例会上提报研究解决。
八是严格落实资料归档制。项目档案记录着开发工作的历史和取得的成就。我们始终把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资料与项目同步,在前期评估、立项审批、工程管理、竣工验收、建后管护、资产移交、资金使用等全过程,及时组织专人收集文字、影像等资料,按时归档编号,建立了一套系统规范的档案资料。同时,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档案,严格借阅制度,有效发挥了档案资料应有效应。
三、强化建后监管,发挥长期效益
篇9
一、2017年至今林业工作完成情况
围绕市林业局、县政府部门工作责任书中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林业系统不断创新思路,及早着手安排,科学谋划筹备,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工程压沙2.89万亩,占县上计划目标4万亩的72.3%;完成人工造林33.15万亩,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29.2万亩的113.5%、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30万亩的110.5%,其中新一轮退耕还林28万亩(生态林26万亩,经济林2万亩),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8万亩的100%,防风固沙林4.05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建设3.1万亩(含新一轮退耕还林经济林2万亩),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3万亩的103.3%、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万亩的155%,实施封沙育林(草)3万亩,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3万亩的100%、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5万亩的60%,完成通道绿化310公里,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300公里的103.3%、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300公里的103.3%,义务植树225万株,占市林业局下达计划目标200万株的112.5%、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25万株的100%。防沙治沙、造林绿化、特色林果基地建设和林政资源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
(一)造林绿化任务超额完成。依托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等生态工程,坚持压沙、造林、封育和管护并重,因地制宜,分类施治,合力推进生态屏障建设。一是治沙造林。以大林带、G569高速公路、三渠柴湾等风沙危害严重区域为重点,采取“稻草网格沙障+梭梭”、“滩地穴状整地+落水栽植”的造林模式,营造防风固沙林4.05万亩。二是城乡绿化。结合“城镇绿化提升行动”和“绿化提升年活动”,以民武公路、民左公路、民红高速公路县城段、红砂岗产业园、G569高速公路民东路至西渠镇段通道绿化为重点,完成通道绿化310公里,其中指导各镇、责任单位完成通道绿化提升125公里。三是义务植树。坚持财政供养人员义务压沙造林制度,以G569高速公路民东路至西渠镇段通道绿化、城乡绿化区、新农村示范点、园区厂区绿化,以及各镇重点路段绿化等为重点,组织引导辖区内机关干部职工、适龄公民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225万株,尽责率达95%以上。四是工程压沙。以青土湖及周边白碱湖、青山区域,以及三渠柴湾、G569高速公路民东路至西渠镇段沿线区域为重点,完成工程压沙2.89万亩,其中机械压沙0.03万亩。
(二)特色林果基地扩容增效。为确保2017年特色林果基地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印发了《县2017年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扶持方案》、《县特色林果提质增效实施方案》。截止目前,完成特色林果栽植3.1万亩(含新一轮退耕还林经济林2万亩),其中红枣1.13万亩,枸杞1.87万亩,苹果等0.1万亩,新建100亩以上特色林果示范基地17个。全面推进历建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点95个、26569亩,其中县级标准化生产示范点35个、11742亩,镇级标准化生产示范点60个、14827亩。据初步统计,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特色林果挂果面积59081.6亩,其中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酿酒葡萄挂果面积14461.7亩,预计总产量6503.5吨;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红枣挂果面积28562.1亩,预计总产量3414.1吨;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枸杞挂果面积15323.8亩,预计总产量1130.8吨,全县各镇农户经营的黑果枸杞挂果面积734亩,预计总产量3.52吨。6月23日,全县枸杞采摘工作有序开展,截止目前,累计采摘枸杞鲜果8001吨,折合干果1600.2吨,销售干果1225吨。
(三)林政资源管理扎实推进。认真整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的连古城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林业违规建设项目,加强对县内同类问题排查清理工作。全面执行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厉打击非法侵占林地行为,严格执行林木采伐审核审批制度、森林限额采伐规定和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全县共审核建设项目是否占用林地225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33件,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8件,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9件,确保各类项目建设依法依规推进。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已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并上交环保部。林地变更调查成果已上报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审核。积极开展2017年度森林资源管理卫片执法工作,省林业厅下发县未审批使用林地疑似图斑共141个,目前已全部完成内业判读和外业调查工作,正在对调查成果进行整理汇总。认真落实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制度,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8.67万亩,管护合格率100%。认真开展“绿盾2017”林业植物检疫执法检查行动,指导完成杨蓝叶甲、枸杞负泥虫和梭梭巨膜长蝽等病虫害防治6.4万亩,完成林业有害生物监测252.3万亩,预报及时准确。严格执行“五禁”决定,认真落实护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责任制、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和“零火险”日报告制度,加大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案滩、青土湖等重点区域巡查力度,确保植被资源安全,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39起,其中刑事案件2起、滥伐林木案110起、野外违规用火案14起、非法开垦林地11起、毁坏林木案2起,林政案件结案率100%。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社会维稳、护林防火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各类安全工作形势稳定。
(四)林业改革。全面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林业改革,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和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规范林木产权交易和抵押登记制度。积极探索严重沙化耕地退耕还林、林下经济等林业精准扶贫新模式,鼓励农户有序开展林木所有权、使用权依法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林下经济示范点2个,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等沙产业2万亩。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国家级公益林参保108.67万亩。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按照市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正在制定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
(五)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认真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以及红砂岗产业园绿化、G569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和湿地保护与恢复等项目。积极争取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目前,取得了市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青土湖修复治理项目、绿洲内部基干林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和作业设计批复,项目进入招投标阶段。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县以各镇关井压田区严重沙化、盐碱化耕地为重点,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28万亩,其中生态林26万亩,经济林2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7个镇、164个行政村。目前,已完成县级自查验收工作。红砂岗产业园绿化项目,按照红砂岗产业园绿化总体方案,统筹安排水电路,创新栽植模式方式,完成通道绿化71公里,栽植绿化苗木5100亩,架设输水管道73公里并配套安装灌水设施。G569高速公路通道绿化项目,全面推进G569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工作,完成民东路至至西渠镇段通道绿化114公里,栽植樟子松、国槐、圆冠榆等各类苗木14.4万株,架设高压线路9.4公里,低压线路1.8公里,变压器8套,完成工程压沙0.4万亩。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全面加强湿地公园及历建胡杨林管护0.7万亩。服务协调县碧水源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使用林地报批审核前期工作,配合蔡旗镇、国土局完成蔡旗桥周边85亩项目建设用地征用工作。6月25日,国家林业局专家组对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情况进行考察验收。县沙漠生态产业扶贫项目,完成梭梭+沙柳造林10万亩以及补植补造和芦苇沙障设置工作,完成甘草种植5万亩,管护工作全面推进。10万亩荒漠化治理及油牡丹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完成油牡丹试验田栽植120亩、温棚育苗2座、大田育苗10亩,完成文冠果、元宝枫栽植50亩,云杉栽植5万株,梭梭接种肉苁蓉700亩;修建砂砾石观光便道11.4公里,配套完成通道绿化15公里、网片式安全护栏15公里,完成消防便道建设15公里,修建砂砾石消防便道15公里;完成办公生活规划区周边绿化10公里;完成项目区刺丝围栏30公里;凹凸棒改良盐碱地0.63万亩。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建设项目,2017年3月,县人民政府与广州恒盛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就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开发建设签订了投资意向书,投资规模3亿元。林业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至目前,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171万元,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8亿元的47.7%,招商引资665
0万元,占县上下达计划目标2亿元的33.3%。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一是沙漠资源保护管理投入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性、长期性政策和资金支持,林地和森林有偿利用率不高,生态建设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投入渠道单一,生态建设活力不足。二是某些地方执法主体不明确,处罚依据不足。特别是对“五禁”决定的落实,森林公安对在农区内放牧的行为,处罚无依据。三是防沙治沙林业部门单打独斗。目前,防沙治沙工作多由县级政府主导,镇村两级政府没有落实防沙治沙责任。
(二)特色林果业方面。一是部分镇新建林果业地块在生荒地及弃耕地,立地条件较差,无灌溉条件,苗木成活率较低。二是存在林果产业面积流失,品种繁杂,换品种反复建设等问题,提质增效任务十分艰巨,加之林果产品销售价格波动,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水平低,精细化管理程度不高,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林果产业提质增效难度大。三是林果产品加工企业少,没有形成竞争机制,林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不强,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一)工作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紧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机遇,发扬塞罕坝精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加快推进防沙造林步伐、创新生态保护和沙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扩大出口林果产品基地建设质量效益和推进林业改革为重点,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措施、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全力推进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二)目标任务。计划完成工程治沙8万亩以上,人工造林10万亩以上,实施封沙育林(草)3万亩,通道绿化300公里,义务植树225万株。
(三)重点工作。
1.学习宣传塞罕坝精神。把学习宣传塞罕坝精神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现场会会议精神,作为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系统内开展“学习塞罕坝精神、争做绿色卫士”活动,引导系统干部职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挖掘一批长期坚守在沙漠一线,基层单位和压沙造林一线,带动群众治沙致富的先进个人、集体、组织,协调宣传部门做好宣传报道,讲好治沙故事,展示防沙治沙的新成就,坚定干部群众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
2.生态屏障建设。坚持压沙、造林、封育和管护并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分类施治,合力推进生态屏障行动。加大植被管护力度,加大绿洲沿线植绿力度,建设边缘防沙治沙景观带和防风阻沙林带。以青土湖栽桩石、白碱湖、红东路沿线、绿洲内部零星沙丘等生态治理区,以及民武公路、民左公路、金荣公路和大滩镇至南段公路等绿化区为重点,完成工程压沙8万亩以上,人工造林10万亩以上,实施封沙育林草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300公里、义务植树225万株。巩固现有成果,对已治理区域但仍有流沙、未形成地表结皮区域,通过人工补播草种,提高植被覆盖度,促使地表结皮尽快形成。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在已形成的旱区湿地范围内,栽植沙枣、红柳等树种的方式,积极探索恢复青土湖原有植被,达到长期治理目标。加强国家级公益林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建设,促进区内植被自然恢复。
3.特色林果提质增效。瞄准绿色有机,紧盯提质增效,加大历建特色林果基地补植补造力度,完善行政技术双轨责任制和技术服务承包承诺制、激励问责制、服务公示制,落实特色林果苗木生长期整形修剪、施药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精细化管理措施。
巩固提升基地建设水平。全面落实《县特色林果业提质增效实施方案》,在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有机酿酒葡萄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打造特色知名品牌、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推动特色林果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实现特色林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把特色林果业培育为林业产业扶贫的优势产业。
4.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实施好三北五期、造林补贴、国家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生态工程。管护国家级公益林108.67万亩,新建上八浪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处。以青土湖等风沙区治理为重点,组织实施好青土湖修复治理项目,完成压沙造林8万亩,实施封沙育林3万亩。以民武、民左等主干道路绿化改造提升为重点,实施绿洲内部基干林网建设项目,完成基干林网建设0.4万亩。
5.沙漠生态旅游。结合市县生态文化旅游总体规划,依托县内丰富的沙漠资源,建设好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和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提升青土湖、老虎口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品味,打造集旅游观光、林产品采摘品尝、沙漠体验一体的沙漠旅游基地,吸引更多游客来民休闲度假,赏大漠风光、品健康美食,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共赢。
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ujuh”为你整理了这篇村级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根据《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19〕86号)、《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20〕68号)的要求,宣威市财政局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组于2020年11月对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对单位提供的明细账、会计凭证、项目合同等相关资料实施了逐项核查、通过现场勘察、问卷调查、询问等程序,形成本绩效评价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项目概况。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支持乌蒙山云南片区请求事项有关意见的函》(国土资厅函〔2016〕683号)有关要求,以及《云南省扶贫开发规划(2016-2020年)》、《乌蒙山云南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和《云南省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等相关规划的战略部署,为协调人口与资源矛盾,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引导培育优势农业产业增长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报请云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拟在乌蒙山云南片区实施扶贫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以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切实推进乌蒙山云南片区“脱贫攻坚”工作,保持政策稳定,发展产业,增强资源保障能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曲靖市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属于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子项目之一。该项目建设规模1276.1165公顷,预算总投资5848.91万元。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
1、资金情况。2018年9月30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下发《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中央支持资金项目投资计划的通知》(云国土资〔2018〕195号),下达了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中央支持资金。曲财农〔2018〕129号下达2018年中央土地整治工作专项资金宣威市专项资金为58,489,100.00元。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1)土地平整工程:完成土地平整面积213.8025公顷;土方垒埂12381.10万m3;石方垒埂7828.08万m3。
(2)灌溉与排水工程:取水口3座;取水坝1座;500 m3
蓄水池8座;300立方米3蓄水池17座;100立方米蓄水池54座,闸阀井43座,改建坝塘1座;支管25条,总长度为21523.84m;毛管55条,总长度为19359.55m; 钢闸门2座,管道井4座,斗渠1条,总长为587.62m,农渠10条,总长5052.38 m;路侧沟12条,总长6274m;斗沟1条,总长度为41.42m;Ⅰ型农桥4座,Ⅱ型农桥4座,过水路面1座,盖板涵9座,盖板涵4座,Ⅰ型管涵57座,Ⅱ型管涵49座, DN500管涵22座, DN1000管涵5座,DN200管涵1座; 农桥修复1座,泵房4座。
(3)田间道路工程:改建田间道31条,长40762.29 m;新建田间道5条,长4768.97m;改建生产路40条,长34412.59m;新建生产路26条,长13674.21m;田间道错车道256段;挡墙3411.55米。
(4)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改建田间道(水泥路)14204.68m;太阳能路灯239盏;公厕4座,建筑面积241.40㎡;晾晒场1块 。
(5)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农田防护墙3162.10m;拦砂坝8座;山体边坡绿化1.3333公顷;林草修复区面积200.8171公顷;生态修复区面积54.64公顷。
(二)项目绩效目标。
项目建设规模为1276.1165公顷(19141.75亩),其中整理面积为1193.5912公顷,开发面积为27.8906公顷,复垦面积54.6347公顷。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26.7236公顷,其中通过整理得到新增耕地1.7808公顷,开发得到新增耕地23.9077公顷,新增耕地率为2.09%,项目实施后的耕地面积达到1018.2963公顷(其中:水田0.7251公顷,水浇地16.1110公顷,旱地9.8875公顷)。
(三)项目组织管理情况。
项目于2018年7月完成勘测,2018年底完成规划设计,2019年1月完成招投标。项目区划分为八个标段,分别由八家施工单位进行施工。2019年2月15日项目开工,2019年9月10日竣工。2020年8月11日,宣威市人民政府及时组织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项目进行了自检自查, 2020年9月2日,项目通过了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竣工初验。2020年11月2日,省自然资源厅对项目进行了外业验收。
1、成立机构抓好项目实施管理。成立了项目实施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项目实施的协调指导,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工程建设指挥部,并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职能职责,从制度上强化管理,规范管理行为。
2、规范使用资金。资金使用严格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资金实行专款、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项目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无挤占、挪用资金等违纪、违法行为发生。
3、项目实施执行“六制”。该项目在实施中按照土地开发整理管理有关规定实现了项目公告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监理制、工程量复核和审计制度。
4、项目质量符合要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指挥部及监理部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严把工程质量关,使项目在施工进度、工程质量、资金拨付等方面得到有效控制,项目工程质量达到合格要求。
二、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对象和范围。
本次绩效评价目的是全面掌握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科学分析评价重大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综合成效,分析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总结建设过程中的创新经验与做法。主要包括9个方面:1、资金保障充分,使用合理规范;2、工程稳步实施;3、增强资源保障能力;4、节约集约利用资源;5、推动现代农业发展;6、促进地方经济发展;7、助推脱贫攻坚;8、促进社会和谐发展;9、助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对象是项目的实施主体,即宣威市自然资源局,评价范围是项目所涉及的阿浪、花鱼两个村。
(二)绩效评价原则、依据、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
1、绩效评价原则。
绩效评价遵循:(1)科学规范原则。要求绩效评价严格遵循既定程序,科学可行;(2)公开公正原则。要求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保持中立、不偏不倚,评价结果应客观公正,并接受社会公开监督;(3)分级分类原则。要求根据评价对象特点分类组织实施;(4)绩效相关原则。要求支出与其产出之间有紧密相关关系。
2、绩效评价依据。
一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二是中央、省重大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任务要求;三是部门职责、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等相关规定和规划;四是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五是预算管理制度及办法,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财务和会计资料;六是项目设立的政策依据和目标,预算批复、资金安排和分配等相关材料,预算执行情况,年度决算报告、项目决算或验收报告等相关材料;七是《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19〕86号)、《宣威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宣威市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的通知》(宣财预〔2020〕68号);八是其他相关资料。
3、评价指标体系。
本次绩效评价小组在参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支出特点,运用定量定性原则,确定了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贴近实际,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逐级合理设计,主要构成如下:
一级指标4个,包括决策、过程、产出和效益;二级指标10个,包括项目立项、绩效目标、资金投入、资金管理、组织实施、产出数量、产出质量、产出时效、产出成本、项目效益;三级指标17个,主要是二级指标细化和量化。
以上情况详见附件1《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分体系及评分表》
4、绩效评价方法。
结合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情况、因地制宜,本次绩效评价采用了指标评价、数据采集、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方法进行评价。
5、绩效评价标准。
绩效评价标准包括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等,用于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比较。绩效评价标准结合评价对象的特点、行业现状、项目规模、历史经验和专家意见等合理选择。
(三)绩效评价工作过程。
首先查阅项目建设相关文件资料,了解项目建设管理情况,包括项目申报、规划设计、招投标、资金管理、施工管理、验收等工作情况;到现场查看工程建设实际效果,对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农田防护与生态修复、农村居民点整治几个单项工程中具体的单元、单位与分部工程选取部分进行查看了解;对项目区的人民群众进行现场调查,发放问卷,客观掌握群众对项目建设的直观。
三、综合评价情况及评价结论
(一)绩效评价综合结论。
通过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实施,使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项目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地方脱贫成果,确保了农民持续增收,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重要的现实意义。
1.增加耕地资源。通过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大力扶持,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建设使得宣威市增加了宝贵的耕地资源,项目共完成建设规模1276.116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6.7236公顷。耕地面积的增加,实现了耕地总面积的动态平衡。
2.提高粮食产能和农业产值。在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建设过程中,对水、路、田进行综合整治,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综合整治,使项目区形成“田成块、水相连、渠成网、路相通”的格局,极大的提升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质量,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经测算,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新增粮食总产量536.70吨。通过项目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耕地的产能,为宣威市区域性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通过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区土地耕地质量提高,配套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进了耕地的机械化作业,加速了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粮大户、农业企业集中,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同时通过合理利用项目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地域优势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户收益。整个项目预计新增农业总产值510.99万元。
3.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项目实施后,通过系统土地整治,增加了耕地面积,并配套相应的农田灌溉、道路设施;增强了对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使水资源得到有序利用,为农业生产服务;同时土地平整进行坡改梯工程,大大减少水流对坡面的冲刷,控制了项目区的水土流失。项目实施后,土地垦殖率和绿色植被覆盖率均有所提高,改善了项目区水、肥条件,保障了项目区灌溉合理,排水通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的“三保”能力,使项目区成为典型的生态农业区,使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构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农户随时都可灵活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从而提高收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灌溉、道路、饮水等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以完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4.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集约利用土地。通过项目的建设实施,项目区内原先零碎的耕地、贫瘠的荒草地、裸地等未利用地变成了集中连片,灌排方便的稳产农田,农田格局明显改观,农田更加适应农业生产要求和耕作习惯。于此同时,项目区内农村各类用地布局也更加合理,散乱、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得到合理利用,城乡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高了1.56%的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也为农民增产增收、增强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土地整治后,劳动力投入减少,机械化作业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成本相对下降;在耕地面积增加、耕地质量提高、农业规模化与产业化经营、农民参与工程建设,以及优良生产技术优良品种推广、农业生产成本相对下降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其生活状况,“惠农、富民、强农”效应突出。促进农民增收。项目区农民人均农业增收额970.27元/人,新增就业人数151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需消耗大量建筑材料,如:砂、石、水泥等,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和社会消费,土地整治项目工程施工费4912.38万元,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和增收渠道。
6.促进社会和谐。项目实施后,为区内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合理、合法的土地权属调整,可以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农村的土地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实现了优化组合,形成双赢局面。项目实施可为区内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村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合理、合法的土地权属调整,人地矛盾得到缓和,可以减少今后土地利用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种纠纷,有利于维护项目区的社会稳定。
7、建设美丽乡村。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助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项目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促进了农民集中居住和农田合理布局,提高了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完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人居环境,工程实施后新建了晒场及打谷场,便于粮食收获后的晾晒储存,农闲时晒场及打谷场也成为了村民生活娱乐场所,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分100分,单位自评98分,自评结论为“优”。经评价组考评打分,评价综合得分为96分,评价等级为“优”(详见附件1《宣威市热水镇阿浪等2个村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分体系及评分表》)。
(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
项目完成建设规模1276.116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26.7236公顷,新增耕地率2.09%;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522.3837公顷;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522.4214公顷、新增和改善防涝面积957.0874公顷,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39.7391公顷;完成林草修复面积200.8171公顷;完成村庄整治面积53.5361公顷。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
(一)项目决策情况分析。
为组织实施好乌蒙山贷因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切实助推宣威精准脱贫,按照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有关要求,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成立宣威市鸟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成立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为指挥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指挥长,市发改、财政、交通、住建、扶贫办、农业、水利、林业、审计、环保等有关部门及项目涉及的乡(镇、接到)党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定项目实施方案的申报工作及全面领导项目的组织实施,研究决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组织项目承担单位及相关部门、监理机构、项目承包单位及项目区群众代表等对竣工后的工程项目进行自检自查。
(二) 项目过程情况分析。
在项目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各单位履行职责,承担项目建设管理任务,落实有关土地整治项目的政策,项目建设、施工、监理及相关技术服务单位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努力完成了该项目的建设。项目工程结束后,项目实施单位及时整理竣工验收资料,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项目进行自检自查,曲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初验,项目实施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完善。在项目立项、实施过程中,镇、村参与了土地权属管理工作,对项目建设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项目区群众通过咨询式参与、邀请式参与、委托式参加等方式参与了项目综合决策、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项目的变更管理、验收管理等严格按规定执行,确保项目建设按期、按质完成。
(三)项目产出情况分析
通过项目的建设,有效推动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了耕地的产能,为宣威市区域性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经测算,云南省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宣威市)项目新增粮食总产量536.70吨。通过项目的规划建设,项目区土地耕地质量提高,配套设施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推进了耕地的机械化作业,加速了土地流转,使耕地向种粮大户、农业企业集中,推动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经营,同时通过合理利用项目区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地域优势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户收益。整个项目预计新增农业总产值510.99万元。
(四)项目效益情况分析
项目建成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了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改善了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落实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重大决策和解决“三农”问题要求。同时土地整治项目最根本的投资目的是工程建成后能实现投资目标,长期、有效、稳定的发挥项目效益,造福于民。
五、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成立专门的工作协调机构,为加快项目顺利实施,2018年8月20日宣威市人民政府以宣政办发﹝2018﹞109号文成立了乌蒙山贫困地区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项目组织、实施、管理等工作。
(二)严格落实项目实施各项制度。市自然资源局编制了该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工作职责和资金保障等。项目工程分为8个标段,2019年2月工程施工以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8家施工单位,以邀请招标方式确定1家监理单位,分别签订了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项目工程2019年2月15日开工,2019年9月10日竣工,按照项目的规划设计完成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
(三)严格资金管理。建立健全资金管理使用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专人专账管理,资金严格按规定拨付,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
(四)严格执行工程变更规定和程序。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客观因素影响,涉及工程变更的,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进行。并报经上级同意后方可作变更处理,不允许擅自变更工程内容。
(五)解决好施工过程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在施工过程中,充分调动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性,及时妥善处理好各类矛盾纠纷,确保工程施工快速推进。
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规划设计前瞻性不足、深度不够,存在变更现象。
在项目实施中发现部分项目规划深度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缺乏综合性和科学性部分地方没有对土地整治工作进行认真谋划,规划思路、规划原则、规划目标不明确,落实措施不够得力,规划综合性不强。土地整治与村庄、交通、水利、电网、林业等相关规划没有很好的衔接,“统”的功能不够;规划深度不到位。现实性和准确性不能满足指导项目选址和设计的要求,有的只是片区建设规划,没有全区域整体建设规划;规划落实不够。项目选择随意性大,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同时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不完全符合群众意愿和当地实际,变更现象普遍存在,项目不能严格按照批准设计进行,实施中变更设计、调整预算,不同程度存在项目计划与预算执行不严的问题。
(二)缺乏技术人才,实施监管不足。
土地整治工作人员中,工程管理专业人员太少,多数人员工程管理能力、经验不足。在项目规划、设计和实施方面都还不够完善、不够严密。由于土地整理任务很重,包括项目踏勘、方案论证、监督检查、竣工验收等工作,土地整理的行政管理能力和技术力量不足,难以适应目前土地整理的形势,任务的需要。因人员力量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等客观因素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虽有相应的审查报批、监督检查、分片监管责任制等制度,但任存在对个别项目踏勘复核不到位、实施进度不清楚、工程决算不掌握等问题。
(三)项目管理欠缺,资料不完善。
现场指挥部管理人员不够到位,项目实施管理技术力量薄弱,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存在差距,竣工结算工作严谨度不够,导致部分标段竣工结算资料工程类别没有按设计的工程分类结算,项目施工完成后,影像、照片的资料不全,未能全面地反映项目建设整个过程。
(四)运营管护不足,土地效益不高。
项目竣工后,土地整治工程交付项目区群众使用后,缺少后期管护。虽明确由项目区乡镇、村委会和收益群众进行管护,但管护标准、管护内容、管护方式、管护主体和维护资金等相关内容还不明确,不能有效的实现权、责、利的相互统一,不能充分调动工程管护者的积极性,导致项目区基础设施无法长效使用。项目移交后管护力度有限,不能充分发挥项目设施应有的作用,使项目效益长期、持久发挥。
七、建议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设计。
在土地整治前要开展土地整治需求调查,依从“自上而下”的科学明珠的决策体系,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主要收集项目区农户的土地整治相关的各类需求,为整理规划设计以及决策等关键环节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内容。同时应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互相协调,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紧密联系农村经济生产、农业发展、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规划、林业保护利用和环境生态建设等有关要求,合理编制项目的规划设计。
此外,土地整治项目的规划还要以全面的视角、严谨的部署,注重土地整治实施过程中与土地生产相关的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为项目实施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保障。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之初,应与日后土地利益方式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突出土地整治的综合性,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循环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二)建设土地整治队伍,扩充技术人才。
大部分土地整治从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非专业对口,侧重于项目的组织实施、工程管理及有关协调工作,虽在实际施工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缺乏全面系统的工民建、水工、农艺、工程决算、财务等专业技术知识。今后应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土地整治相关技术规范、标准的学习,加大土地整治队伍和人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土地整治工作人员对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文件、规定、规范、标准的学习,力求使土地整治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三)健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管理规范。
严格执行六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公告制和审计制。规范资金使用、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统计信息、档案管理等工作,建立专项检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对工程实施过程要加强监督与管理,首先,要制定切实的项目监督与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对监管的目的、任务以及重点、措施做到详细的规定与研究。其次,成立相关项目建设的推动机制,设置办公室,从而实现对业务的监督指导。再者要对关键的相对重大的重点示范工程,实施工作例会制度,周、月、季度以及年度都要有定期的会议与总结,并结合完善的奖惩考核制度。对分工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如基本设施的筹建、土地的整理以及拆迁等要有专门的分包领导、责任单位以及责任人,这些要向社会公开,从而有利于工程的正常推动与顺利进行。
(四)建立后期评价机制,加强项目管护。
建立健全项目后期评价机制,加大对破坏项目工程设施的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程设施维护管理不力,发生非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的要追究责任。落实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经费,通过制定资金使用办法确定工程设施监管单位和受益人的责任,用于项目后期维护保养,保证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项目工程建成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参与工程设施的维护管理,增强群众的管护意识,营造使用爱护工程设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