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篇1

关键词:农村道路 高标准基本农田 土地整治 土地利用

中图分类号:U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15-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央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提出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随着中央加大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不断的开展,在这些项目的设计内容中,农村道路占的比重随着项目的不断开展而比率加大,为更好的完成道路部分规划设计,使其合理、便民利用,该文结合相关项目浅谈其设计思路和要点。

1 农村道路特点

昌图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加工基地。因其农业占经济比重之大,所以对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更高,随着土地整治项目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开展,其中田间道路的设计和实施成为项目顺利开展的重中之重。而设计的成败在农村地区来说,首先要因地制宜,为达到这个要求,首要是需要了解农村道路现状和土地利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规则性:所谓不规则,即在成片耕地内存在不规则田间道路,有的还存在现有断头路,多条不规则道路交叉等情况,使部分农田不能达到集中连片,且部分道路的不规则占用浪费了耕地,也不一定能达到道路通畅的最优状况。

(2)不规律性:所谓不规律性,即是指农民进地耕种及运输等路线不规律,呈现出随意性,前一年的路线,第二年种植庄稼且另开新路,不仅影响耕作层的使用效用,且破坏了设计初期规划的思路,因其后期不必要的变更工作,降低了设计和施工效率,也难以达到高标准农田设计的标准。

(3)用地矛盾多:即在昌图乃至辽宁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已划定原有砂石田间作业路的红线边界出现耕种占用情况,当地俗称“拱地头”,使得已规划的道路路面变窄,甚至断路等情况,且在准备规划设计的时候,产生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施工过程中,因此现象所产生的矛盾较多。

(4)农用车辆利用率高:因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用车辆、机械的利用率不断提高,使得早年设计的道路承载能力降低,需要在设计中着重考虑。

(5)道路隔水性:部分田间道因其旧有路基多年压实,承载能力较高,可重复利用,增加面层之后,提高了原路面标高,使得道路影响两侧耕地的过水畅通,甚至雨季形成水体淤积,设计时应给与考虑。

以上五点是农村道路存在的普遍现象,在规划设计的现场调查、编制图件过程中应多考虑此多方面的影响。

2 规划设计思路

按照公路工程设计的规范的要求,农村田间道路属于四级路,对其标准要求较低,传统意义上对其规划设计只需要满足通行要求即可,细节上没有特别的说明,这样就容易造成设计人员忽视上述几点农村道路的特殊性,使得设计、施工衔接过程中产生很大不调和,最后导致变更发生,甚至对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该研究者结合多年设计工作经验,总结出一条农村道路设计的工作思路。

(1)以调查、咨询为主的工作思路:因农村土地利用的特殊性、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等因素,深入设计区域调查和咨询、请教当地村民成为设计初期的关键工作。

(2)结合规范因地制宜的设计思路:道路工程的设计首先应遵循规范的要求,而在设计道路的局部细节应进一步符合当地的情况,比如用工用料、机械使用的要求,路基处理对周边农田的影响,当地村民出行方式的不同都是导致设计成败的因素。

(3)合理有效利用资金的设计思路:因农村土地范围广大,道路使用率较低,投入资金的有限等问题,合理的利用资金达到预定的道路使用效能也是完成好设计的重要工作。对于昌图地区来说,增加主干田间道路的设计力度,对于路面3m宽以下生产路减少投资或不进行设计,把有限资金用到关键道路上,而生产路由村民随自身耕种方式的不同自行调整,以免因耕种结构的变化使得已修建生产路形成阻碍或者遭到破坏,导师资金的浪费。

3 规划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对农村道路特点和规划设计思路的阐述,结合相关规范的要求,对昌图地区农村道路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简要介绍。一般情况下,田间道路分为起主干道作用的田间道和支线作用的生产路,规范中要求田间道宽度为3~6 m,生产路为3 m以下,在昌图地区大多数是以3 m宽田间道为主,2 m宽生产路为主,大多采用砂砾石、山皮石为主材。结合上述的一些农村道路特殊性,设计中也曾采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在处理利用旧路基改建田间道时,如何解决隔水问题,主要采用埋设进地涵管的方式,而新建田间道隔水问题,主要采用开挖路床的方式降低路面标高以方便过水。在部分利用率较高的田间道采用级配砂石做路基、水泥混凝土做面层的水泥田间道,但根据经验,为过车方便,水泥路宽度不得小于4 m,且应设置土路兼以保证路面结构稳定且可留有错车空间,而及特殊情况下要设计3 m宽水泥路时,应按规范在一定距离内设置错车道,以方便村民出行、运输。

4 建议

本文结合辽宁昌图地区农村道路使用的特点和笔者在此区域参与设计工作的经验,简要分析和总结了农村道路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要点,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于农村道路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应多参与现场调查,且多听取当地村民的建议和意见,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变动。

(2)有关部门应制定地区级别的相应标准,规范地区道路设计和实施的要求,减少设计工作的随意性,以提高国家资金利用的合理有效。

(3)因农村交通设施严重缺乏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道路的专项投资。

参考文献

[1] 廖宇峰.探讨农村公路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1(4):350-351.

篇2

【关键词】攀枝花;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对策措施

攀枝花位于川西南、滇西北结合部,金沙江、雅砻江在此交汇,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是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万里长江上游第一城。1965年建市,辖三区两县,面积7440平方千米,总人口121.99万,其中城市人口75.19万。2012年1月攀枝花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获得农业部批准,这标志着我市农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笔者通过分析我市农牧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加快我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出思路、对策和措施。

1 攀枝花市农牧业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建设滞后。

(2)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3)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不强。

(4)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一些原有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被弱化或撤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现有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中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少,科技推广力量薄弱;现代农业中的新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我市的科研机构在一些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突破方面研究不够等。

(5)特色农产品质量不高,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方面存在单打独拼、各自为阵的现象。六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攀枝花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突出我市特色农业的发展;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以效益为目标,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的增收。

3 加快攀枝花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大力配合和协作,细化分工,强化责任,进一步创新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机制和体制,组建运转高效、推进有序、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业推进机构,切实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2 制定推动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除国家、省上安排的各类项目和资金重点向示范区倾斜外,在金融、土地、税收、产业等政策方面,也应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进一步增强我市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3.3 科学编制规划,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综合考虑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的农业功能区划、流域生态类型、环境承载能力、生产技术条件、优势农产品集中度、产业链内在联系及市场等因素的前提下,突出我市特色水果、早市蔬菜、优质烤烟、茶叶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在示范区建设的规模上,应根据我市的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多点布局,点、面结合的方式,科学编制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规划。

3.4 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思路

进一步统筹协调各方参与主体,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既符合本地区特点又顺应发展规律的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在生产模式、经营方式、土地流转、合作社培育、利益联结、社会化服务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要始终坚持以发展方式转变和机制体制创新促进制度完善。推进示范区建设,要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与农民紧密联系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农户”、“专合组织+农户”、“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同时,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畅通流转渠道,创新流转模式,积极推进示范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5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设施化水平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因此,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化水平、设施农业和良繁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6 加强科技推广与成果转化,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科技创新,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通过深化“市校”、“市院”合作机制,形成科研、推广、生产“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农业发展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各种农村实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力度,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田间学校、新型农民技术培训、科技“三下乡”等措施,大力培养有技术、善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转化,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和提升示范区的农业,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对示范区建设的贡献率。

3.7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我市农村发展活力,使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加快完善我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8 强化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积极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一是积极培育、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二是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村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利益联结、组织、服务和抵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畅通产品销售流通渠道,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加强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人特我专”的品牌意识,在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同时,加大对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品牌。

3.9 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在起步阶段,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既不照搬照抄,又不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学制定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文彦.浅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J].河北农业科技,2006(07)

[2]聂文彦.浅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J].河北农业科技,2006(07)

[3]聂平太.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J].农村发展论丛,2000(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