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流行的商业模式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在最流行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在最流行的商业模式

篇1

自从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2005年以5.8亿美元收购了MySpace的母公司之后,美国媒体的注意力逐渐开始转向最近一段时间不断创新、风头直逼Google的Facebook。最近,更有消息说,微软有可能出手60亿美元收购Facebook。更逼真的消息是,微软准备斥资5亿美元收购Facebook大约5%的股份。这一切固然使人们对Facebook的前景更加看好;但另一方面,人们也不得不怀疑,对于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是什么魅力使其能够坐享吸引高达数十亿美元的收购价位呢?

起源

Facebook的创建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叫Mark Zuckerberg的犹太裔本科生。关于Facebook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版本。根据Zuckerberg的说法,当时做Facebook的动机是想提供一个网上通讯录,让住在不同宿舍楼里的同学之间加强联系。而根据Zuckerberg的三个正在跟他打官司的同学描述,是他们最初雇佣Zuckerberg为他们的Connectucom社区网站做程序,可是Zuckerberg一直没有提交程序,却随后用本来给他们做的程序源代码创建了Facebook。换句话说,是Zuckerberg偷了他们的计划,“捷足先登”。

无论真实情况如何,由于Zuckerberg创建Facebook的时机恰到好处,Facebook网站在2004年2月成立后不久、就在校园内迅速传播开来。并且,凭借着哈佛在美国院校中的影响,它很快就从哈佛传到了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在波士顿的其他学校。在其后的两个多月内又传到了罗彻斯特、斯坦福、纽约大学、西北大学和包括所有常青藤联校在内的美国中西部和西海岸的几乎所有大学。

眼见时机成熟,当年5月,Zuckerberg和他的两个同学来到硅谷,开始正式创业。由于正好赶上那波Web2.0热潮,Facebook很快就得到了50万美元的第一笔风投,其注册月户数在2004年年底达到了100万。到2005年,它又得到了1200多万美元的第二笔风投。同年8月,Facebook斥资20万美元买到了的域名,正式换掉了原来一直沿用的。9月,在完成了美国主要大学的“圈地运动”之后,Facebook适时开始向美国高中挺进。与此同时,网站放宽了加入限制,将以前的邀请制,改为开放注册制。这一举措,恰到好处地延续了Facebook的高速增长势头。

到2005年底,Facebook已经渗透到了包括美国以外的大学和中学在内的2000多听大学和25000多所高中。至此,Facebook完成了早期创业。

走红

其实,Facebook并不是最早的社区网站,在1995年上线的才是;Facebook也不是当前最流行的社区网站,MySpace的访问量和注册用户到现在为止都要比它高一个数量级,而且跻身千万级注册用户的社区网站也有近十家。但Facebook的发展速度和受媒体关注的程度已经开始超过MySpace。人们之所以看好Facebook,是因为它的创始人、发源地、发展模式和发展势头这几个方面,都有几分微软和Google当年的绰约风姿。

Zuckerberg是一个从小在纽约郊区长大的犹太裔青年。据他在哈佛校刊的自述,他从六年级开始就迷上了计算机编程。在未创建Facebook之前,他就和另一个同学设计了一个媒体播放器软件,得到了包括微软在内的不少软件公司的注意,由此可见其编程功力。

当然,在犹太文化熏陶下长大的Zuckerberg捕捉商业机会的本能虚该丝毫不逊于其技术能力。要不然恐怕也不会有与其同学的诉讼官司。象当年的盖茨一样,Zuckerberg在Facebook有了起色之后,就从哈佛休学去了加州开始创业。

Facebook虽然没有诞生在斯坦福和硅谷,但对社区网站而言,讲究校友圈子的哈佛应该有着同样的“光环效应”和甚至更高的成功概率。事实上,在Facebook之前,硅谷也曾经有一个一度流行的名为Friendster的社区网站。可是该网站仅仅维持了一年就风光不再。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具体策略上的失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盛行极客(Geek)文化的硅谷和斯坦福,社区网站发展的“土壤”可能远不及东海岸的哈佛肥沃。

Facebook的发展模式跟其它流行的社区网站也有本质的区别。这或许是Facebook走红的决定性因素。MySpace和流行一时的Friendster,以及更早的采取的部是先有网站、后有社区的自上而下式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通过网站结识,其关系也往往局限于虚拟社区。采取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网站就像流行性感冒的传播一样,常常是流行的快,衰落的也快。只有少数幸运的如MySpace能够及时引进独立音乐这样的卖点,给社区成员一个经常聚拢的话题,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经营模式。即便如此,由于各自文化的背景差异,其社区成员之间仍然很难建立起真实社区中,成员之间的那种全面的信任和默契。

而Facebook则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其网站是建立在已经存在的社区基础上,并且采用“邀请”加入制度。这无疑减少了史化差异,增强了成员的隐私和归属感。从而能够较好的复制真实社区成员之间的信任和默契。而后者为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前提。

不仅如此,Facebook在经历了初期成长后,果断地采取了开放注册和开放平台的转型策略。这使它不仅保持了自今年年初开始的每周3%的活跃用户数增长率,还有着平均每天每个成员使用其服务20分钟的惊人发展势头,这使它在最近一段时间备受媒体关注和看好。

三部曲

Facebook显然意识到要想保持持续发展,就必须开放其注册制度。但过度开放的同时,也有可能对已有社区成员的信任度和隐私感造成负面冲击,使吸引力下降,所以Facebook就采取了分几小步走的逐步开放注册方式。这包括从美国名校到普通大学和社区大学以及海外英语国家的大学扩展的第一步,这一步在2005年底已经基本完成。从2006年初,Facebook开始允许现有的社区成员邀请高中学生加入。同时,开始加入非英语国家高校和高中的学生注册。这是第二步。

最后的一步是在2006年9月迈出的,Facebook全面 开放了其注册制度,允许任何人以所居住的地区为条件加人。据ComScore统计,自去年9月至今,Facebook的用户数劲增89%。与此但同时,Facebook仍旧保持了其隐私政策,比如,只有同校的成员之间才可以互相查看联系信息,而部分个人信息需要授权才能查看。所有这些措施使Facebook在不断扩张的同时,能够较好的巩固住Facebook对现有成员的凝聚力,从而加强了社区氛围和成员的归属感。

如果说逐步开放注册是Facebook的一手稳招的话,今年5月开始的开放平台策略则是Facebook的一记重拳。所谓开放平台就是Facebook将其内部系统和数据通过应用程序接口的形式提供给任何第三方程序使用,就好比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给应用程序提供接口一样。这样,任何感兴趣的个人或公司均可以根据Facebook提供的接口设计各种应用程序供社区成员使用。这一举措立即将Facebook提升到了与微软、Google、Amazon、eBay等四人平台战略的网络巨头同一竞争舞台上。

Facebook其至更超前。最近,它联合风司共投入1000万美元成立了内部风险资金“fbFund”,为第三方程序设计者提供从2.5万到25万美元不等的基金,用来资助以Facebook为平台的应用程序和商业计划的开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估计此举肯定会激励不少大学生,尤其是目前Facebook的成员来利用这个机会创业。

下一步

关于Facebook的下一步,大概有三种可能性。

一是目前媒体中讨论最多的被收购。市场上传言最多的可能收购者是Google、雅虎、微软和维亚康姆这四家公司。人们普遍看好Google,因为Google如果收购Facebook的话,将不但减少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还有可能将Facebook与其现有的Orkut进行整合。Orkut在巴西和印度非常流行,而Facebook主要流行于北美和其它英语国家,这两者恰恰有很好的互补效应。

微软也有很强的意愿收购Facebook,这是因为微软的竞争对手主要是Google,如果这次让Google占了先,将会对微软造成进一步的打击。而收购F acebook则有可能使其与Google在社区网站上分庭抗礼,甚至一举超过后者的影响力。

雅虎在早些时候也曾经试图收购Facebook,但由于出价过低,没能成功。目前来看,雅虎很有可能选择另一家面向儿童和博客的社区网站Bebo。而维亚康姆是更传统的传媒公司,估计在收购价格上出的不会太高。不管花落谁家,Facebook的收购价应该不会低于60亿美元。 Facebook的另一个未来可能是在2008年上市。象当年的PayPal和Google一样,虽然目前美国的股票市场很不景气,但一个公司只要有好的发展潜力,不愁没有好的IPO。事实上,2002年2月PayPal上市时,恰逢美国股市最低谷,并受到“9・11”袭击事件的影响,可是它上市当天就从开盘的15美元涨到18美元,并在当年7月被eBay以接近每股24美元的价格收购。而Google上市前也不被投资银行界看好,它还采取了荷兰式股票拍卖方式,可是其股价仍然从上市的85美元一路涨到现在的500多美元。Facebook现在的势头跟它们部很类似。所以尽管很多华尔街的业内人士并不看好其IPO的前景,但Facebook如果真的选择上市,很可能又会创出一个IPO奇迹。

最后一种可能,是继续保持独立发展的道路。根据目前Facebook的盈利情况,其去年5000万姜元左右和今年预计1.5亿美元的营业额完全可以使其维持独立发展。事实上,Facebook的平台开放策略如果发挥得当,其基于真实社会网络的海量用户社交数据将给第三方程序提供无穷无尽的数据挖掘机会。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众多的尝试中,新的广告模式将会出现。到时,Facebook将象Google一样,通过联合商业网站、分流销售利润来迅速发展,最终取代现有的网络营销模式。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早期投资者和风投的回报需要,Facebook有可能出售一部分股份套现。Craiglist的创业人巴克马斯特在2004年将其公司的25%股份卖给了eBay就是一个例子。作为出售条件之一,Craiglist将继续保持其无商业广告的风格。如果Facebock能够达成类似的协议,将使Facebook的早期投资者和用户都能各得其所。

后面两步举措都能够较好的保持Facebook现在的特色。而第一种可能,虽然会给创业人和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回报,但有可能会扼杀其现有的创新能力,使Facebook沦为仅为其收购公司提供新的客户群而已。

颠覆

熟悉网络搜索技术的人部知道,微软的成功来自与其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市场创建和垄断;Google的成功是基于其对几百亿网页之间超文本链接内涵的深度挖掘。如果说盖茨象是当年的福特,则布林和佩奇更象是加州的两个淘金者发现了一座尘封已久但无人开采的金矿。

而Facebook的角色既象微软,又像Google。其最终目标是,一方面象微软一样,创建一个基于互联网之上的包容一切的“社区网络操作系统”,向其成员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购物和社交服务;同时象Google一样,充分发掘系统之内人们使用这些服务的数据金矿,并从每一笔交易中抽取利润分成,这一总的商业模型的威力已经从微软、Google和比价购物网站的成功中得到了验证。

篇2

另一个阿西莫夫预料到却以他不曾想到的形式出现,并深刻改变这个世界的,是机器人。

对,是机器人,但不是人形机器。它在你手边,那个能提醒你下一个会议,帮你在下班时间打到车,以及帮你识别出咖啡馆正在放什么歌的手机。

挣脱对机器人的人形想象,手机正在做的事情正是我们在科幻小说里对机器人的期待—帮你获得和处理信息,和你互动,给你提供消遣,成为你所离不开的个人助理。Google和苹果公司的Google Now和Siri能体现这些大公司将智能手机变为人们个人助理的努力。《生活大爆炸》中还戏谑地设置了Raj爱上了iPhone Siri的桥段,虽然直到现在这个功能还颇为鸡肋。

断言作为个人助理的手机正在深刻改变这个世界,这颇为老生常谈。就像我们谈到每一年的CES,总会感叹这世界变化得还不够快,甚至“了无新意”—但作为这个星球上最大的电子消费品展览,所有和消费者相关的电子厂商都聚集在这里,CES仍不失为人们发挥想象力的最佳场合—那不仅是阿西莫夫式的预测,也是一些切实的产业变化。

《第一财经周刊》观察到的2014十大技术趋势围绕“你”展开,预测在一个智能硬件越来越丰富的世界,技术将沿着怎样的商业脉络去改变你的工作和生活。

在前几年,大公司还纠结于是否应该让个人设备接入公司内网,但现在由于手机和电脑带来的便利,使得BYOD(带自己的设备,Bring Your Own Device)已经成为了一个潮流。

一个更清晰的图景在于:得益于其背后以摩尔定律的速度迅速发展,并不断降低成本的芯片、云计算和传感器,许许多多应用、硬件和服务围绕手机生长起来,它们以手机为核心,构成了一个同心圆。

这个同心圆涉及的领域已经相当广泛,几乎每个行业都能在移动设备上找到可以创新之处。在CES上,你甚至能看到一家叫做Bounce Imaging的产品使得救火队员或者士兵不必亲自进入危险的领域也能侦查情况。这个产品说来简单,是一个可以丢入危险区域的摄像头,其中还配备了加速器、陀螺仪和温度传感器等。这些数据和图像一起可以发送到手机或平板上,让人们在进入这些危险区域之前就能对其中的情况有所了解。

这个同心圆上的元素随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丰富。由于云和传感器在背后的支撑,每个人对手机的使用,事实上都是参与到将世界数字化中来。除此之外,云计算和传感器等和开发有关的成本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能将自己的一个想法变成一个产品。

一个例子是,希望远程控制自家花园灌溉的人,可以用Arduino、开源社区的资料,和网上买到的材料自己做出一套灌溉系统来。当然这也完全可以做成一个生意。

在一个互联的世界,Android正在迅速变成一个大平台。它的势头已经盖过了苹果,不仅控制了各种大尺寸屏幕的手机,也出现在各种平板、PC、电视机和汽车上。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Windows已经难觅踪影,或者说少有人关注了。

虽然苹果还具有强大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但在一个新硬件爆发的时代,更开放的Android系统和Google正在准备统治世界,在今年的CES上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Google已通过Android渗透进许多传统领域,它斥32亿美元巨资收购智能家居创业公司Nest,对于新硬件产业这堪称一个里程碑事件。

在一个由开源平台构建、进入门槛变低的世界里,你可以看到许多硬件产品创新正在爆发出来。你能在今年CES的Eureka Park创业专场明显感受到这一点。这个由众筹公司Indiegogo和国家科学基金(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赞助的场地挤满了超过200家的创业公司,以及VC和创业加速器公司们。

这事实上让好的商业解决方案出现的可能性在增加。即使技术成熟,商业模式上得到突破,才能让这些技术得以被广泛使用。

例如,当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和一些创业者在思考移动支付如何可行时,使用Uber打车者事实上就已在使用移动支付:他们在手机上预定离自己最近的车,到达目的地也无须刷卡或付现金。在消费者们看不到的地方,Uber的程序会自动完成付款行为。

这也让越来越多的大公司意识到,这是一个比过去更容易被颠覆的时代,它们比过去更需要在创业公司,甚至是消费者那里汲取创新的力量。

经验丰富的梅耶尔(Marissa Mayer)在成为雅虎CEO后推行的激进收购策略也源于此。她不但大手大脚地收购了大量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也试图用这些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公司的文化来改造整个雅虎的文化。

如果这并不能让你感到惊讶,那也许可以看看那个在过去20多年间一直只给企业级用户提供设计软件的公司AutoDesk。它能让你看到在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智能手机和平板如何重塑一些行业的版图。

这家公司在几年前发现,当平板和智能手机出现后,它的用户会逐渐丢开成堆的图纸,拿着iPad或iPhone到建筑工地上收集数据,和各个供应商协调物料,然后对照数字化的图纸开始施工。因此在最近3年间,这家公司慢慢将自己的服务搬到云端,并开发了可以在各种移动设备上使用的应用程序。

当然它开发的新的App有一些不仅仅专业人士能用,甚至普通的消费者也能用。十岁的小孩也许可以用之涂鸦,而DIY爱好者可以用它来为自己的制作提供电脑设计辅助。因为这家公司发现,专业人士、创业者和爱好者这三者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更多的行业会不断被卷进来,而且不会停止。在CES上,你能看到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在试图让汽车更多的信息呈现在车主的移动设备上,并与之互动。而最大的消息是,Google成立了开放汽车联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为汽车厂商提供开源的车载Android系统。此前Android系统是最流行的开源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在教育行业,一些愿意革新的学校已将平板电脑变作了因材施教的助教。Khan Academy等创业公司所提供的软件能在孩子在线学习时记录下每个孩子的进度和遇到的困难,之后,学校里的老师可以根据这些数据来对每个孩子进行一对一的答疑解惑。因材施教在大规模教学中第一次成为了可能。

即使这样,习惯了一年一款新iPhone的消费者依然会觉得其他行业的步伐太慢。即使技术成熟,还是有很多问题阻碍这些技术的商用。

即使大公司已经比以往变得更拥抱变化,但它们永远是阻碍之一。例如汽车厂商在面对为汽车加上更多传感器,或是将软件平台开放给黑客们时,还是会对所面临的安全和性能问题顾虑重重。在它们面前,特斯拉显得没有包袱—这家硅谷电动车公司提供的开车界面就是块平板电脑。

当然消费者的习惯也是巨大的阻力。在美国,移动支付远没有想象的发展得那么快,原因在于,美国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刷卡,而现在看来掏出手机点开程序的过程,远远没有掏出信用卡一刷来得方便。

篇3

以专业搜索引擎技术闻名的Google、雅虎、百度等公司,正慢慢地将搜索变成一种通路,以服务于它们各自所构建出的商业价值体系。我们所熟悉的搜索引擎,也逐渐在无穷无尽的应用创新中迅速超越着一个个简单的“搜索框”,一系列以技术为基础的“搜索异化”运动正在上演。

三巨头赶场个性化搜索

早在2004年,Google就推出了其个性化搜索服务,致力于更明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到2005年5月,用户已经可以建立符合自己习惯的个性化Google主页。同年6月,Google再次升级其个性化搜索服务,新服务能够根据用户的搜索历史,提供更合乎用户口味和习惯的搜索结果。Google负责消费者Web产品的主管玛丽萨表示,用户进行的搜索越多,搜索历史记录越多,就会获得越好的搜索结果。玛丽萨解释说,用户刚开始使用这一服务时可能不会立即看到什么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将日益显著。

雅虎也一直在开发定制功能,并在去年5月,也推出了一项测试版的个性化搜索功能,使用户能够对搜索活动和结果存档,并与其他用户共享这些资料。和Google不同的是,雅虎直接将此服务置入其搜索工具条。

微软虽然正式涉足搜索行业的时间稍晚,但决心很大。微软Windows Live Search部门的副总裁Christopher Payne明确声称:“很显然,我们需要做得更好,以取得搜索的差异化优势。”这个部门在前不久刚刚推出了其个性化搜索工具,同时还改善了用户浏览数据的方式,提供了增加或是减少搜索页面显示信息的工具。另外,微软还计划于今年夏天在MSN网站推出其搜索定制服务。

雅虎和微软的紧紧追赶无疑将大大增加Google保持领先地位的难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搜狐副总裁王小川认为,长期来看,Google在与微软的较量中将处于劣势。“Google是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品牌深化的推动的,他的核心在开发人员,整个企业都建立在开发人员的信心上,”王小川说,“而微软是软件业的老大,他向搜索领域进军,是个低风险的探索,可以成,也可以不成,还有好几年的时间来慢慢巩固。”

据业内人士分析,向注册用户实现个性化搜索的模式都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用户方面的个人信息,这必然也会在某些程度上产生隐私保护的风险问题。

社会化对抗个性化?

雅虎的社会化搜索能否对抗Google的个性化搜索?这是目前业内高度关注的问题,因为两大巨头的动作代表了目前搜索的两个重要方向。Google的走向是越来越完善其算法,更强调每个人的搜索习惯;而雅虎则是更关注一类用户的搜索结果,根据和用户类似的那一圈人去定义某些东西,这就是雅虎的社会化搜索。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雅虎从去年3月陆续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行动,包括收购图片共享网站Flickr、同年7月收购Konfabulator、12月收购del.icio.us、以及今年1月收购的一家创建和分享音乐播放列表的网站WebJay。这些准备工作被雅虎作为开展社会化搜索业务的基础,雅虎希望借此改变人们在线获取信息的方法。

雅虎技术开发总监Bradley Horowitz对此解释说:“现在使用的搜索技术是网络管理员来决定什么对搜索者重要。而社会化搜索是把这种决定民主化了,让社区里的成员来决定什么是重要的。”

这听上去很有可能是搜索领域里的一个里程碑式转变。但是有个前提,你必须至少是雅虎提供的某项网络服务的注册用户,并且你在雅虎这个大社区中有相当多的活动频繁的好友,才有可能获得更精准的社会搜索服务。虽然社会化搜索并不是雅虎首创,但是雅虎手里的大笔现金以及2亿注册用户,使其当仁不让的成为社会化搜索潮流的引领者。因此有分析师认为,这种新的搜索方法可能会有助于雅虎从Google手中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Google对社会化搜索前景并不看好。虽然这位搜索巨头也对社会化网络网站颇有兴趣,但其在网络社区建设方面投入的力量远小于雅虎。国内著名博客洪波对此分析说,Google的方向仍是利用其庞大计算能力,通过数据对信息进行分类,更好地判断用户想什么,以提供个性化搜索。

垂直搜索的新意

就在各大巨头忙于在网页搜索中大肆圈地的时候,针对某一特定领域、人群或者需求提供的垂直搜索服务,却给传统行业带来了无限生机。这类搜索包括目前常见的针对不同信息源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搜索,以及范围更精确的Blog、社区、游戏、健康、购物、求职、旅游、分类广告等搜索服务。他们不像传统的搜索那样,需要对所有信息进行全方位抓取,只是对某些特定的网站内容进行抓取,所以成本相对较低,门槛也不高,这给一些新兴的搜索公司带来了机会。

以最近比较热门的社区搜索为例,国内的奇虎和新近易号的大旗网都是这类生力军。它们通过对国内各大论坛的内容抓取,进行数据处理,放在自己的平台上,这样用户既可以通过这个社区门户知道目前最流行的信息是什么,也可以通过点击达到信息源头,给论坛带来流量。所不同的是,奇虎更专注于搜索能力的强化,而大旗网更着重于对内容的整合,搜索技术只是做为他们网站的一个基础支持。据悉,大旗网的运营成本并不高,一年来的总花费约500万元人民币,而目前其月盈利已达100万元人民币。

“在评估垂直搜索价值的时候,要看它是否用技术来解决了一个搜索方面的问题。它应该是尝试将相应的模式都打通,如果没有打通,我认为就没有用。”在王小川的理解中,搜索引擎应该是一个入口,它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从大量的用户中筛选出少量用户。这一点与洪波的想法一样,洪波认为,垂直搜索会有很大的机会,而且电子商务搜索(价格搜索)将会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搜索门类,如果电子商务搜索与本地搜索结合,前景将会很好。“比如说现在你要做一件旗袍,你在本地搜索里搜‘北京+旗袍’,它能告诉你在哪些店有,并且将价格都给你做了比较,不是很方便么?”

个人门户大兴土木

3月9日,在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公司的会议中,其互联网分析师Safa Rashtchy发表了一份关于百度的报告。这份报告称,尽管Google早在2005年5月就在中国成立了办事机构,但根据上海艾瑞咨询公司发表的互联网市场报告显示,在中文搜索领域百度已领先Google 20%的市场份额,因此Safa认为,Google至少在近期内无法撼动百度在中文搜索的地位。

百度日前对记者证实,其内部正在酝酿名为“百度空间”的个人门户产品,该产品将在今年6、7月上线测试。而该产品一旦正式上线,百度用户不仅可以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中使用日记、相册以及朋友圈等功能,还能同时使用搜索、知道、贴吧、新闻等各个栏目。而百度虚拟社区的信用体系和等级体系也将发挥作用。

所谓个人门户网站,就是指以个人为中心的上网入口,即以个人为中心的信息中心。这一概念也被视为早年个人主页的延伸。Google和雅虎等公司在2005年都已推出了各自的个人门户产品。

分析人士认为,涉足个人门户网站,是百度拓宽其以搜索为主的商业模式的重要一步,从搜索上积攒的人气应该也能支撑其个人门户发展。据介绍,目前百度搜索、贴吧的日流量已经超过5000万,“百度知道”的日流量也不低于1000万。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用户使用个人门户,其个人门户的用户数量也绝对在百万级。

另外,百度还会在最近正式推出Wiki搜索业务,据称是为了积攒人气,增加用户粘性。下一步,百度借助良好的中文搜索基础还会再出什么牌?

桌面搜索抢占终端

目前,Google、雅虎、微软等搜索巨头都在桌面搜索领域重兵布局。自今年3月以来,“桌面搜索”方面的消息更是让人目不暇接:Google桌面搜索的3.0版本正式去掉了Beta字样;百度的硬盘搜索一周年,推出支持Foxmail的插件;微软宣布Windows Vista将在11月对商业用户,其中将集成Quick Search桌面搜索功能;微软的桌面搜索程序更新等等。

桌面搜索在现有的搜索体系中是单独的一部分,它并不是对互联网上开放的信息进行整理,而是对PC终端里的信息进行搜索。但是桌面搜索都有谁在用呢?这项旨在帮助用户搜寻电脑里的一切资料的工具,对于信息量足够庞大的用户才用得上。王小川觉得,目前可能用到桌面搜索的PC用户不足1%。

这1%的用户能带来什么?在桌面搜索产品上,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将用户指向Web搜索的按钮,搜索引擎厂商们的用意恐怕也就是将用户引向Web搜索,“如果用工具条来做这件事情不是更容易么?”王小川认为如果要做桌面搜索,也只有微软能做好,因为大部分人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Windows,Google做桌面搜索也只是利用微软操作系统上开放的端口来做的一种文件索引,不可能做得比微软本身更好。

闯入手机平台

手机和搜索都已经分别为互联网创造了无数财富,并催生了一系列网络大鳄,这两者一旦结合起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局面?

搜索巨头们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潜在的空间。在2004年10月,Google就已经推出了基于短信的手机搜索业务Google SMS,只要在短信中输入关键词,便会收到含有多个相关搜索信息的回复。而专用的手机搜索引擎网页“Google移动”,也提供了许多相应的图片、本地信息的搜索服务。这其实也正是手机搜索引擎的两类实现方式。

到目前为止, Google SMS在运营商方面已经得到了AT&T、Cingular、Nextel、Sprint PCS、T-Mobile和Verizon等美国“六大”无线运营商的支持;而微软通过收购法国的移动搜索技术公司MotionBridge,也正式接手了该公司目前与欧洲和北美的主要移动通信公司的合作关系。

篇4

安利3G、三生3G、玫琳凯E计划、隆力奇淘宝开店等,都是近段时间发生的与电子商务有关的事件,而捷星、E科士威等企业的故事已经将电子商务与直销的关系争论了数年,却从来没有结论。

电子商务到底是什么,从B2C到C2C再到BCC,阿里巴巴系的电子商务帝国到底能不能在直销业得到实现,是否能产生全新的直销――电子商务巨头?我们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方向。

笔者从2006年开始,一直致力于e化直销的理论研究、工具开发和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如何将互联网引入直销业务运作中,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未解的话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然,正是因为还有太多未知的领域,这也许正是我们的机会……

警告:直销企业请慎言电子商务

虽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正在成为所有商业领域中最重要的业态形式,然而,如果直销企业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如果不能解决如下三个关卡,那么,请慎言电子商务:

渠道冲突关:从本质上说,直销与电子商务是冲突的。“如果有了互联网,还要我们直销员干什么”这样的质疑,早在1998年雅芳公司决定将互联网引入直销业务时就已经开始了。直销企业的电子商务化,绝不是建立一个B2C或C2C或BCC这样的电子交易平台那么简单,真正有效解决电子商务与直销模式的渠道冲突,是直销企业必须解决的第一关。

盈利模式关:请所有试图引入电子商务模式的企业家们都一定要重视一件事情:当你决定把顾客引入互联网来达成交易时,他们必定会做第二件事情,利用互联网来搜索!他们会轻易找到同类产品来比较价格、比较质量。在没有对所销售产品进行明确定位,并找到相应的盈利模式之前,请勿轻言电子商务。我认为,目前流行的以消费致富来催生销售动力的做法,以及异业结盟+直销的所谓“创新”模式,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因素。

营销人才关:正如直销企业的崛起,取决于是否有优秀直销人才的加盟,电子商务的成功,同样取决于是否能觅得优秀的互联网营销的人才。对于直销企业而言,寻找优秀的互联网人才的关键,也许不是资金上的短缺,而是观念上的差异。互联网营销是个全新的领域,其中的理念、方法和技术都是传统营销人才所不熟悉的,如果直销企业不能觅得优秀的互联网营销人才,直销企业的电子商务就不会顺利。

借鉴:海外直销企业的电子商务案例

当然,把电子商务引入直销一定是可行的,也是直销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契机!我们先分析两个海外很有代表性的直销公司,泰利环球(BHIP Global)和爱身健丽(Isagenix),看看他们是如何采用电子商务策略的。

上述两个公司的模式目前在美国被许多新兴的直销企业所采用,基本做法和特点如下:

1、成为会员,无需购买产品。

2、公司统一提供会员一套网上作业系统,这套系统往往包括:

・购物系统:用于会员自己购物,并提供会员向自己的顾客售货以获取零售利润的功能,大部分公司提供;

・办公系统:用于注册会员的管理、查询、培训等,所有公司都提供;

・运作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行销系统,并非所有公司都提供。

3、这个网上系统一般都是收费的:

・大部分的公司是捆绑提供的:比如BHIP(年费49.95美元)、Isagenix(爱身健丽,年费39美元),Quixtar(捷星,现在又重新使用Amway global这个名称,年费51.50美元)、NHT(然健环球,年费99美元)、eCosway(e科士威公司,提供BOSS自主商业支援系统,年费30美元,续费15美元);

・也有由会员自主决定是否使用网上推荐系统:如Vemma(维玛)公司同时推出一套叫VemmaBuiler(该系统采用了最新的自动排位技术)的运作系统,月租费为19.95美元。

4、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制和条件限制激活会员以及配合自动订货计划等措施,促进业绩稳步增长。(这部分主要在于奖金制度设计,本文不详细讨论)。

根据上述运作流程,我们可以看出,应用于直销企业的一套完整电子商务方案,从应用角色来分,应涉及到企业应用和经销商应用两个方面。

企业应用:包括订单管理、产品管理、业务管理等跟传统企业ERP相类似的应用以及直销企业独有的用于奖金结算与发放的结算系统;

经销商应用:包括用于个人业绩管理和查询的业绩管理系统;用于自己购物和向顾客售货的网上商城;用于展业、拓展和跟进服务的营销拓展系统;以及用于教育培训的育人系统。

而从技术角度分类,可归纳为交易技术、展示技术和营销技术三个部分。

交易技术:主要包括金流处理、物流处理两大部分。随着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物流的飞速发展,这两大块技术已经不再是电子商务的障碍了。当然,直销行业还有特有的奖金结算机制,也应该归类在金流处理之中。

展示技术:除了传统的互联网展示技术外,新的展示技术也层出不穷:如3D展示技术、交互式的展示技术(比如衣服试穿、化妆品试用等)等,随着3G的发展,用于手机的展示技术也开始逐步应用于电子商务。

行销技术:互联网上的行销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除了传统的广告外,新的行销技术层出不穷,比如数据库行销、病毒式行销、自动化行销等。注意:即使是海外直销行业的电子商务实践中,这一部分的技术也几乎是一个空白点!而在传统的成功电子商务案例中,先进的网络宣传和推广手段,恰恰是网络营销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目前国内企业的现状:比较重视企业应用,ERP系统和报单/结算系统比较完善,技术上也比较成熟。经销商应用方面仅限于个人报单、个人订货等初级应用,而在先进的自动化行销技术、网络营销技术等应用上几乎为空白。

突破一:如何解决渠道冲突

通过上诉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从电子商务的应用角度和技术角度来看都不是难点,且还有巨大的潜力可以发挥。难点还是在于前文中笔者所说的三个关卡,现在先来探讨第一个关卡,如何解决渠道冲突。

把互联网引入直销的,其目的只有两个:一是节约成本,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来进行订单提交和处理,以大量节省地面店铺和人工费用;二是扩大顾客群,利用互联网传播的便利性,扩大销售队伍和消费人群。

从技术角度分析,要实现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来进行订单提交和处理,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而如何利用互联网扩大顾客群,对直销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渠道冲突问题。

要利用互联网扩大顾客群,必须建立一套互联网营销机制和配套的电子交易系统,人们习惯称之为网上商城。该商城需要解决如下问题:

直销员自己的购物问题:成熟技术,通过会员制的方式就可以方便的解决。

有介绍人但不是网站会员的顾客的购物问题:成熟技术,通过向直销员提供个人购物平台(C2C商城),可以解决。关键并不在于技术开发,而是现金流和物流的流向处理。

无介绍人的顾客的购物问题:核心在于解决渠道冲突问题。

根据直销定义,直销公司不可以直接售卖产品给顾客,因此在没有介绍人的情况下,直销公司不可以直接提供无介绍人的访客进行在线注册和在线购物。这个问题是困绕直销业拥抱电子商务的关键,在国内,最近玫琳凯推出的“E讲划”旨在解决这一问题,并且已经在官方网站正式上线;而在海外,也只看到过两家公司在解决这个问题:安利公司的购物网站QUIXTAR(捷星)通过一个叫“Ditto Delivery”的功能,自动将无介绍人的访客分配给注册会员;Vemma(维玛)公司则通过一个叫VemmaBuilder的自动运作系统,根据双轨制的业务规则将访客自动排位。而绝大部分直销企业的B2C平台为了规避与直销员的矛盾,干脆放弃这一部分功能。

而无介绍人的顾客购物恰恰是传统B2C企业(如戴尔,凡客诚品)的核心所在。这些企业除了常规的品牌宣传外,还采用了多个先进的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方案,如SEO/SEM(搜索引擎优化与营销)与定向广告;站长联盟的CPS(按成交付费)策略;呼叫中心,用于集中处理订单等。

如果能够解决无介绍人的顾客订货时的渠道冲突,借助直销企业庞大的直销员人群,并且结合上述先进的营销手段,那么直销企业将比普通B2C企业具有更强的爆发性。而解决渠道冲突的重要技术手段,就是访客自动分派系统。

访客自动分派系统的原理和作用

访客自动分派系统是互联网时代e化直销运作中的新技术,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原理:当直销企业开展专项宣传、与其他网站结成联盟网站(Partner Shop)或者有了品牌效应之后,必然会有无介绍人的访客直接登录公司的网站进行购物或加盟。按照直销原则,这些人是不可以直接购物或加盟的,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设定如下规则对访客进行自动分派:

规则1、区域相近原则:将访客自动分派给离购物者最近的直销商或专营店

规则2、活跃度原则:活跃的会员优先获得分派机会

规则3、最少被分派原则:最少被分派的会员获得优先分派机会

作用:引入访客自动分派系统后,除了有效解决了渠道冲突这个问题外,还具有如下作用:

1、可以由企业集中进行网络行销工作,使网络行销的作用最大化;

2、根据分派规则,活跃的新晋直销商最容易获得自动分派,可以促进新晋直销商的积极性;

3、对于有专营店的直销模式,可以通过自动分派机制,由专营店承担物流工作,增加专营店利润点。

突破二:盈利模式的选择

以“异业结盟+直销制度”为模式,以消费致富推动销售动力为理论,是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电子商务模式。

在海外,尤其是美国,今天运作非常好的电子商务型直销企业,主要以销售自己研发的产品或自有品牌产品为主。那些曾经的“异业结盟+直销制度”的公司,比如UM国际、亚洲生活网等,很多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部分企业比如e科士威,如果不是有实体店的依托,恐怕也是举步维艰。

因此,自然产生两个想法:“异业结盟+互联网+消费生产者”的想法可行么?互联网引入直销后的盈利模式在哪里?

直销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让消费者参与到经营活动。因此直销人产生了一个很自然的想法:能否利用消费者的积极性,将其他产品也纳入到直销渠道?

最早把这种异业结盟的思路付诸现实的,首推安利公司。安利美国在没有捷星之前,早在80年代就开始采取目录邮购的方式销售数万种非安利产品:既有普通如手纸、尿不湿这样的低值易耗品,也有猫粮、狗粮的特殊商品,还有分期购车计划、旅游保险这样的服务性产品。而在捷星成立后,结盟商品更达数十万种。然而,从历年来安利和捷星的报告来看,安利公司绝大部分的营业额来自安利自己的产品,而非结盟商品。海外的安利直销员对销售这些非安利产品积极性也不高,因为这些商品的PV值都是很低的,甚至根本就没有PV值,也就是说,直销人在消费这些产品时,充其量只是一个消费者。

为了解决“消费动力”问题,许多新型公司在如下方面做了很多探索:

商业模式的改进:部分公司不满足于单纯的消费者购物平台(B2C),于是同时在构成产品源的B上和构成销售/消费链的C上做文章:在产品源上,开始加入商家的供应链,以期丰富产品类型。

在销售/消费链上,充分保留直销的推荐销售模式,并在分配制度上进行改进:变销售导向的级差制度为消费导向的矩阵型制度,新型公司几乎都采用矩阵制度里最简单易懂的双轨制,甚至出现了单线制的制度,制度变得越来越简化。

部分公司开始重视“顾客留住机制”:顾客的服务不再是直销员的工作,而是由公司直接接手(比如美乐家公司),而很多公司纷纷引入自动订货机制(包括老牌公司如新、美乐家、优莎纳、新锐公司爱身健丽等公司),从技术上保证重复消费力度。

综上,我个人的观点是:

异业结盟的方式并不适合引入直销机制来开展电子商务。由于互联网信息的开放性,直销+电子商务模式跟传统的大卖场或者传统B2C商城(比如一号店)模式相比,无法具有价格的竞争性(因为要受高比例的拨出比影响)。因此,直销企业要走电子商务之路,必须把盈利点锁定在自有研发的产品(包括自有商标的OEM产品)上,而异业结盟只能作为丰富产品线的一个辅助手段。

奖金制度的设计上,有两种极端的模型:第一种是以收取加盟费为主,利润来源主要来自第一次的加盟费用,国内企业多采用此模型;第二种是0加盟费或者很少的加盟费,利润主要来自重复消费,国外企业多采用此模型。我建议,对于单一产品的公司,采用第一种方式;而对于综合型、多元化产品的公司,则应采取第二种方式。

另外,对于电子商务型的直销公司,如果企业的行销策略要以互联网为主,那么公司一定要有一整套完善的互联网行销方案来指导直销人员,否则就很容易像现在的某些电子商务公司那样,蜂拥而上的直销员都利用一些非规范化的行销手段,大量制造网络垃圾,极大损害了企业形象和市场环境,取得短期效果后,就难以持续成长了。

突破三:行销技术

直销企业的互联网行销,当然主要应该由经销商完成。因此,早期电子商务型的直销企业,即使有很先进的电子交易平台,也不会提供经销商的互联网运作系统。尤其是美资的直销企业,他们很尊重经销商文化的独立性,所以,经销商的运作系统一般都由经销商团队或系统自行开发,比如优莎纳公司的MSI系统、康宝莱公司的QSTR系统等。

而近年来,这样的传统正在被打破,部分电子商务型的直销企业开始提供先进的互联网行销技术手段,跟经销商共同在互联网上开展网络行销工作。

最早以公司名义为经销商推出互联网运作系统的公司可能是美商宝迪公司(BodyExtreme),2005年,他们投资1000万美金,由专业的第三方网络公司WorldOnlineMarketing Co.为经销商量身定做了2in7days系统,该系统集在线解释、自动跟进、推荐、培训于一体,体现了较高的制作水平(注:BodyExtreme后来被传统公司收购,不再从事直销行业,因此2in7days系统也随之销声匿迹)。

2005年成立的维玛(Vemma)公司同步推出了经销商在家创业系统VemmaBuilder,该系统不仅具有自动说明、自动跟进等自动化行销功能,同时集成了先进的自动排位系统,在美国有较大影响。

爱身健丽(Isagenix)公司在近年来投资了1亿美金对公司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目前,会员不仅可以利用公司的平台进行购物,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营销手段,比如电子化的直投广告(eDM)等,同时还专门在最流行的web2.0网站,如Twitter、Facebook上建立了粉丝群,利用互联网做品牌推广。

从现有的经验来看,经销商运作平台的技术关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宣传与推广。首先,经销商的互联网运作平台并不是单纯依赖互联网来发展直销事业,反之,如果过于依赖互联网,反而会丢弃直销的本质。如何把地面运作和互联网有效结合起来,让互联网成为常规直销运作的重要工具,是真正让互联网发挥作用的关键。其次,现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大量交互式的web2.省略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