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恐相关法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反恐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反洗钱工作一直是我行的常规性重点工作,由反洗钱专管员主要负责,全体员工共同学习参与。按照上级行的安排,在此期间开展的宣传活动,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将反洗钱思想推广到普通群众中,助力培养全民反洗钱意识的树立工程。
首先,组织全员系统地了解反洗钱相关知识,掌握可疑资金的识别和分析,加强柜面宣传,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级人行的有关规定。利用晨会时间集中学习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强化反洗钱意识,增强岗位反洗钱工作履职能力。
其次,在网点积极开展宣传、宣讲。 利用网点宣传电子屏等工具播放反洗钱宣传视频短片,LED显示屏滚动播放反洗钱宣传标语,在网点大厅和工作台摆放反洗钱知识宣传手册和折页,积极向客户宣传反洗钱知识,金融从业者不仅是从自身做到,更要做好社会宣传的工作,承担社会责任,增强客户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引导树立理性科学的投资理念。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5.40.094
近年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以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占领了大量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不容小觑。但是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规避体系建设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关互联网风险法规方面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1 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分析
从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看,其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是人们最容易接受的金融服务方式之一。但是,互联网金融风险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安全风险
目前,我国大部分网贷平台的资金流动都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完成。严格意义上来讲,第三方支付机构并不属于金融机构,虽然它集合了大量的金融业务,但是无法达到金融机构的地位。第三方支付平台在运营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包含交易信息、银行卡信息、个人信息等,涉及一定的安全风险。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第三方支付机构应该妥善保管客户的商业信息,不得任意对外披露,否则将予以停业整顿、罚款等处罚。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金融准入机制,明确了技术安全检测认证要求,然而却没有制定相应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和安全级别,单凭认证机构的检测证明,并不能使运营平台及其用户有效规避安全方面的风险。另外,第三方支付机构承担着沉淀资金管理的重任,为确保该项资金的安全性,其应在商业银行开设备付金专用账户并接受银行的监管。这项法制规定保证了账务资金一定的安全,但是尚未明确客户备付金孳息的归属问题,因此,互联网金融仍面临着交易安全风险,相关监管法制亟待完善。
1.2 支付风险
第三方支付是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中反洗钱最为薄弱的环节,极易出现洗钱、套现、恐怖融资等风险。第三方支付机构在金融服务体系中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交易的完整性,使得资金流向不易被完整地识别。受用户委托银行私密信息保护的影响,互联网支付机构获取的用户信息相当有限,因而对交易的正常与否不能作出准确地判断,且很难实现对所有付款方的实名认证。随着现代网络科技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为商户提供了更加完备的虚拟POS机服务,解除了以往金融服务的地域、时间限制,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体验的同时成为了资金套现的便利途径。目前,我国相关法制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这方面的管控还不到位,很多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尚不能达到反洗钱的标准要求,致使网络上大量的虚假交易信息泛滥,这无疑严重影响了交易安全,制约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长效发展。
1.3 众筹风险
迄今为止,互联网金融法规面临的众筹风险主要包含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股票两类。互联网金融资金如果以投资项目的名义进行众筹,通过公开宣传的方式吸纳投资资金,那么将会涉嫌非法集资,而且可能存在集资诈骗的风险,这在我国是绝对禁止的。P2P互联网金融借贷是最有可能发生非法集资风险的模式,它主要以非法集合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的形式出现。以当前我国的法制监管来看,其主要对互联网金融保持开放管理的态度,给予了互联网金融众筹一定的创新发展空间,但是绝不能逃脱法规的约束范围。对于我国互联网金融法规而言,其有两条底线是不能触碰的:一是P2P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必须以出售理财产品的方式筹集公众资金,并将这部分资金归置到平台中间账户;二是P2P网络信贷平台应该对借贷单位或个人信息进行一一核实,尽量规避非法集资甚至携款潜逃的风险,保证用户的资金安全。此外,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体系中还存在沉淀资金管理与规范问题,为确保沉淀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合理使用,保证资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应该在立法层面上加强关注和监管。
2 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控制建议
基于对上述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的分析,作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控制建议,以供参考。
2.1 安全风险控制
针对上述提及的信息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应该严格执行我国《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所有用户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将安全风险的发生频率降至最低。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用户信息进行认证:一是要求用户在服务平台上登记自己的身份信息和手机信息,并以回复短信的形式进行认证;二是要求用户将自己手持证件的照片上传或与相关管理人员视频验证身份。为了进一步确保用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详细的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明确各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的管制要求,规范它们的信息披露行为,要求其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强调备付金存储银行的一致性,严禁私自调拨备付金款项的情况出现。
2.2 支付风险控制
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服务体系的构建中要注重控制和规范实名制操作流程,对动态交易实施实时监测,有效规避洗钱、套现等风险。互联网背景下,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借助现代网络技术规避支付风险。为此,互联网金融机构可引入职能防控技术,即在大金额交易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运行程序来完成金融交易地筛查和监控,利用其产生的信息数据分析、判断交易的正常与否。在此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进行连续性记录,从而规避非法操作风险,提升服务质量。对金融行为进行记录和监测,可以精准地反映市场动态变化和客户需求,进而调整自身的金融方案,改善平台商户和用户双方的行为,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誉度,有利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长效发展。
2.3 众筹风险控制
随着现代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P2P网络信贷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广泛,这为不法商户的非法融资提供了便利。以P2P网络信贷现有的能力来看,其还不能完全满足非法融资、洗钱风险的控制,一旦这些风险转为现实,势必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的运作,严重时可能会被当作共犯处置。在此,互联网金融机构应该根据我国的相关法规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对投资人的资金来源进行审查、核实,坚持不收取任何银行贷款或自筹款项。大多数互联网金融机构都与借贷人签署了黑名单公式协议,对不良贷款人的行为以示惩戒,但是部分协议并未对公示信息的范围进行批注,可能会致使金融机构面临触犯法律的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应该明示多长时间为逾期,并规定可披露用户信息的内容,请客户阅读后予以签署,在法律准许的范围内规范借款人的行为。互联网金融机构应熟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制定沉淀金管理制度,规范沉淀金的操作流程,及时与投资人进行交流沟通,不得任意、恶意披露客户的商业信息,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
总之,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法规进行分析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以后的工作实践过程中,互联网金融服务机构应该提升自身的风险意识,客观分析每一次操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制定有效的规避措施,以确保自身的长效发展,保证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孔新雅,徐余江.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任:形成机制、评估与改进――以P2P网络借贷为例[J].金融监管研究,2014(5).
篇3
(新疆油田公司准东采油厂新疆阜康831511)
摘要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做好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头等大事,同时也是构建和谐企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以来,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紧迫的重大的课题,建立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所需要的安全保卫体系,是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也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转变经济结构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安全保卫 必要性 与时俱进
一、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侵犯,引发不满的情绪;加上当前严峻的国际形势,有些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难逃亏损厄运,甚至面临破产的险境;下岗职工、劳资纠纷必然随之增多,特别是一些单位因工资分配不均,各类矛盾日渐突出;加之新疆特殊的环境,特别是2014 年发生的“4·30”“5 ·22”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再次说明当前新疆反恐斗争形势极其严峻复杂。
(1)导致一系列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甚至发生群体性事件,这些都给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敲响了警钟。
(2)国有企业一大特点是多为占地面积广,且多处于郊区,这些地方往往是治安管理与监控的薄弱环节,甚至出现治安管理的盲点,偷盗事件时有发生,对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只顾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国有企业自身对安全隐患及安全保卫工作的严峻形势不到位,导致企业在防患于未然方面的安全设施及保卫人员配备不足,出现“防御”漏洞,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一些重要的部分如若受到重要侵害,往往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得不偿失。
(4)人员的素质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工作开展的影响是极大的。一些企业对安全保卫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也不会足够重视安全保卫人员的招纳与培养,还停留在安全保卫人员只是看看门这种肤浅的认识上,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安全防护设施老旧不堪,安全保卫人员素质自然参差不齐,这样的设备,这样的人员,在具体工作实施中工作执行力度必然是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败坏法律观念淡薄的“安全保卫人员”,中饱私囊,内外勾结,成为企业内部的“大蛀虫”,这种毒瘤要及时根除,做到常抓思想工作不放松,安全警钟长鸣。
(5)新疆反恐斗争形势极其严峻复杂。新疆恐怖事件绝非个体偶发的随意性的事件,而是10年、20 年滋生出来的。反恐,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造成目前反恐形势再度紧张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7·5 事件对民族关系造成的伤害,之后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事实上有些地方在恶化;二是极端宗教氛围越演越烈,在某些地区非常浓厚;三是暴恐分子敢于顶风作案,极其嚣张。自2009 年以来,新疆涉暴涉恐案件明显增加,维稳处突压力持续加大,暴力恐怖活动已经成为对新疆稳定影响最大、威胁最大、滋生最快、影响最为恶劣的新威胁。
二、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具体措施
鉴于国有企业在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并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安全保卫形势,在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企业员工和周边群众的作用,大力普及安全教育,长抓不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进行改革,形成新的工作体系,切实加强各方面的工作。
1.国有企业领导必须充分认识安全保卫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和完善企业领导管理体系,切实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明确部门职能,解决好职责不清,职权不明、保卫不到位的情况;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共同营造和维护一个安定和谐的企业形象。
2.制定完善国有企业安全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切实做好防患于未然。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在于有相关规章制度的可依,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根据《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管理条例》并结合企业内部自身管理的实际情况,加快企业各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集思广益,要善于借鉴其他企业比较好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制定相关的应急预案,在突况发生时,应对措施才能做到得心应手,这样才能保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生产秩序的正常开展。
3.严格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有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只有使其行之有效,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坚决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项工作落实到人,确立相关责任人,以企业生产经营为主,明确责任,权责分明,建立健全安全保卫责任制。
4.切实提高安全保卫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一是要提高企业安全保卫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从道德品质素养入手,加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其次是要建立负责保卫工作的优秀人才的资源储备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安全保卫体系人才辈出,不易出现阶段性人才缺失期,多管齐下,安全保卫工作才能更加严密稳妥。
二是要强化群防群治,夯实基层基础。加强治安防范必须继承和发扬专群结合的优良传统,既加强和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又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形成立体式的防控体系,真正解决安全防范有人管的问题。
三是要加强群众自治,扎紧基层治安的篱笆。只有广大群众参与自治,严管细防,治安才能扎紧篱笆,防范严密,有效维护一方平安。特别是要以二级单位组建义务巡逻队等群众自治组织,加强对单位辖区的巡逻,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并经常对这些自治组织进行检查督促,弘扬见义勇为精神,激发见义勇为热情,形成全员关心支持和参与群防群治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增强广大职工的防范意识,不断巩固人防,加强物防和技防,采取多种防范措施,狠抓基层创安活动,实行点面结合,综合防治。
四是建立保障机制,着力解决装备、经费和待遇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装备设施问题,要做到有活动阵地,有防卫器材,有台账管理,有一定的物质设施,其次就是要在经费上予以保障,同时要确实让从事综治工作的干部享受良好待遇,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调动工作积极性。
5.强化隐患排查,有效调解纠纷,加强治安。这样可以减少治安工作成本,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应在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和责任落实三方面下工夫:一是完善工作机制,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工作网络。二是要注意工作方法,形成整合联动的机制。三是落实责任,严格奖惩。注重法制教育,提高综治工作的影响力按照依法治队的要求,加强普法工作,增强职工的守法和防范意识,是搞好治安防范的战略性措施。
6.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实现从单一的安全保卫与国家相关部门综合协调的管理过渡。企业要依据《企业内部治安条例》《企业保卫工作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主动加强与公共安全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密切的联系和及时畅通的沟通渠道,做到信息互通。定期向公安部门取经,学习相关的安全防范技能,并请公安机关对本企业的安全保卫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做到与时俱进。
7.加强安全保障工作技术设施建设,由过去传统的粗放人力密集型管理向现代集约技术密集型模式转变。传统的安全保卫工作对人力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企业不得不过度依靠招聘大量保卫人员,但往往某些方面的工作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因此时常会出现安全盲区,造成安全隐患。在当前新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各种高科技安全保卫监控设施不断出现,保卫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切实转变观念,调整安全保卫职能,依靠科技力量,如门禁系统、红外线电子监控,这样做能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人与设备的结合,不断探索出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新方式。
8.2014 年发生的“4·30”“5 ·22”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再次说明当前新疆反恐斗争形势极其严峻复杂。再次验证了中央关于新疆反恐维稳形势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安保工作目标决不能动摇,就是要坚决防止发生连锁或反弹事件,坚决防止发生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坚决防止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张春贤书记在“4·30”“5 ·22”严重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说:乌鲁木齐和其他重点地区,一定要确保近期“不出事”。必须以特殊的警惕、特殊的努力、特殊的工作,来应对特殊的形势、特殊的考验、特殊的挑战,全力实现“三个坚决防止”的目标。要深入开展严厉打击暴恐活动专项行动,迅速形成高压态势。采取有力措施,迅速稳控社会情绪,切实增加群众的安全感,绝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
企业也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通过超强硬措施、超常规手段,坚决将暴恐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要全民动员、群防群控,打好反恐维稳人民战争。要全面加强社会面防控,严密防范恐怖破坏活动。进一步强化“网格化”巡控,排查薄弱环节,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设施的防范,增强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要加强情报信息工作,切实提高发现能力。要加强和提高便民服务的措施和能力,保证社会正常秩序。要加强舆论引导,始终保持舆论强势。继续组织有关领导、爱国宗教人士、专家学者、普通群众发声亮剑,深入揭批暴恐分子的残忍、罪恶行径,教育广大群众充分认清暴力恐怖分子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丑恶本质,杜绝“吉里巴甫”和“里切克”服饰的蔓延,形成企业社区合力,在全社会形成谴责暴恐、支持反恐的强大舆论氛围,真正使暴恐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综上所述,鉴于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以及现在形式下所面临的安全威胁,笔者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企业安全保卫工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也催生了一些对国有企业新的难以预测的威胁,因此,只有保卫工作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永葆胜利。
参考文献
[1]企业保卫工作暂行规定.
篇4
【关键词】车辆材料 保障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社会矛盾凸显,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各种非传统威胁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些威胁事件往往具有突发性强、预警时间短、时间、地点、规模等都具有不确定的特性,给武警部队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能使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大规模,大多发生在新疆、等边疆热点地区。车辆是武警部队兵力投送的主要运输工具,在这些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运输条件极差的地区进行远距离、大批量的人员物资输送,是对武警部队战斗力的考验,更是对车辆材料保障的严峻挑战。车辆材料主要包括车辆的零配件和车辆所需的各种油料。传统的以经费保障为主,各单位自筹车辆材料的保障模式,在新的形势任务下已经不能满足部队职能任务的需要,特引入信息化保障理念。
1车辆材料保障信息化的内涵
车辆材料保障信息化就是在车辆材料保障的各个环节依托现代网络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实现快速而准确地为部队车辆提供高质量的车辆材料供应,以快速恢复车辆技术性能,保证任务能够圆满顺利完成,最大限度的节约保障资源。其实质是以最小的保障资源准确、快速、高效地满足最大的保障需求。
2美军信息化保障现状
信息化保障的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率先提出。美军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实现装备信息化势在必行,现代战争战场局势变化快,各种充满变数的因素增多,装备保障必须具备灵敏反应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作战部队的精确保障。依托完善的信息自动化系统、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远程投送能力,美军的装备信息化保障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车辆材料保障信息化的实现途径
3.1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与网络是现信息化车辆材料保障的基础
近年来,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三级网络已覆盖了全国大多数地区,上至总部机关下至地方中队都实现了网上互联,这为信息的相互传递提供了物理基础。从保障需求的信息收集到信息的传递,再到统一的调派,车辆材料应急保障都离不开信息的快速统计与传递。因此武警部队车辆材料保障部门应紧密依托三级网,大力拓展三级网的功能,研发、采购各种终端设备,建立车辆材料保障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实时更新,并发展自动化处理系统,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
当然光靠部队自身的网络显然是不够的,车辆材料不同于其他战斗物资,部队并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它的来源只能依靠地方厂商的供给,具有高度的军民通用性,所以我们的网络必须通过互联网与地方厂商相连,实现军地间的信息共享。这其中必然就涉及网络的安全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措施,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系统,确保部队内部网络的安全。
3.2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车辆材料资源信息系统是实现车辆材料保障信息化的先决条件
车辆材料保障具有其他武器装备保障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汽车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汽车零配件销售商、汽车修理厂也遍布全国各地。武警车辆材料保障完全可以大力依靠地方厂商、兄弟部队。从而降低采购、运输、储存成本并且实现快速、精确地保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车辆材料保障资源信息库,运用计算机网络、射频识别技术和GPS等战场可视技术手段,实现对保障器材从厂商、库存到作战部队甚至是单兵的全程监控和跟踪,以确保武器装备及保障器材等筹措补充的准确性、实时性。为上级指定科学合理的保障计划,提供及时准确的资源信息。
为了让地方保障资源更好的为我所用,保证保障物资质量可靠,价格合理,必须在大量厂商里进行筛选,去粗取精,确保在方圆百公里以内有可为我用的保障资源,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队的规章制度与地方厂商签订合同、协议,确保保障资源的稳定、可靠。
3.3强大的投送能力是实现车辆材料保障信息化的重要手段
从美军的装备保障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强大的投送力是装备保障的支柱,武警部队亦是如此。任何军事行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远距离运输问题,即如何克服空间障碍。根据武警部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大力发展交通运输,改善部队车辆技术性能,提高车辆信息化水平,建立车辆技术性能实时数据库,实现运输装备管理的可视化,为决策机关提供精确的决策信息。同时应加强与地方的联系,协调运输力量,减轻部队投送压力。
3.4制定科学合理的保障方案是实现车辆材料保障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车辆材料保障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与机器有机结合的系统,在武警部队处突反恐中的各种保障方案、计划的制定,都必须依靠信息系统进行周密分析、优化和精密计算。根据部队的需求和可用的保障资源分布,利用自动化信息处理系统,综合分析各种信息,帮助指挥策机关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使保障物资就近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道路、最精确地数质量运抵需求单位。
4结论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战争的铁律,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信息化保障作为适应现代战争而产生的一种全新保障模式,是对过去保障模式的一种根本性变革。当前,武警部队已经步入信息化建设的轨道,装备保障信息化是武警部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尽快从理论上搞清楚、搞透彻信息化保障的真谛,培养大批信息化保障人才,研究开发各种保障系统,保障终端。从技术上、编制体制、管理系统上做出变革,以适应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实现车辆材料保障的信息化,精确化,高效化,探索出适应武警部队处突反恐任务中需要的车辆材料保障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利坤.装备保障信息化[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1.
篇5
关键词: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措施
近年来,国际与国内反恐斗争形势依旧严峻,人民内部矛盾凸显,自然灾害频发。武警部队按照在视察武警部队时强调的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武装警察部队的总要求[1],所担负的任务逐步呈现出处突维稳常态化,抢险救灾经常化的特征。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的根本目标是提高装备维修效率和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民用企业装备维修保障潜力不断增强。应充分挖掘民用企业装备维修保障潜力,发挥市场经济体制基础平台作用,调动地方力量参与武警部队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积极性,从而达到警地装备维修保障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研究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是否具有效益、如何提高其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
一、建立健全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法律体系
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是以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需求为牵引,以警地双方利益为驱动,以市场发展为依托,根据市场规则建立起来,达到警地双方互利合作的保障形式。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直接限制了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的市场发展。为了构建适于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运行的政策环境,应该按照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的要求,抓紧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将涉及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相关的原则、方针、实施方案及配套措施,用法规形式予以确定,既有利于明确地方力量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又有利于确立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的法律地位。因此,建立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法律体系也是健全实施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的法律依据。
二、加紧构建军民通用标准体系
标准是机制运转的纽带,只有建立了军民通用的技术标准体系,才能奠定警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的技术基础。军民通用标准不统一,严重限制了地方企业参与武警部队的装备维修保障,也直接影响着装备维修保障的效益。因此,需要加紧构建军民通用标准体系,打破地方企业进入武警部队装备维修保障的技术壁垒,推进军地标准化建设,必须坚持立足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改革现有军用标准,探索如何使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有机融合,建立军民通用标准化体系,为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奠定技术基础。据了解,为了加强军民通用标准建设,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军民结合推进司根据职能要求,全面启动了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2]。
一是要积极鼓励民用标准应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民用技术和民用工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差距也越来越小,在某些领域的民用技术甚至更优秀,要将民用技术纳入军用领域就必须积极鼓励采用民用标准。
二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采用国家标准或国外标准,有助于了解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标准成果,促进军用标准与民用标准的融合。对于不同类型的先进标准,根据标准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吸收国内外标准精华,采用不同方式将其不同程度地与军用标准融合。
三是建立军民通用标准管理机构,加紧制定我国军民两用技术标准。按照军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要求,理顺工作关系,由总装备部牵头成立军民通用标准化管理机构,加紧制定军民通用标准化工作规定,组建与调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军地双方联合成立军民通用标准工作小组,加强军用标准化与民用标准化机构的沟通和协调,逐步形成制度化管理,使军民通用标准化工作走上正规、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不断改进军用标准体系,逐步缩小军用标准的使用范围。
三、健全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运行机制
均衡的装备维修保障服务价格是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效益取得最大值的前提,而一个成熟稳定的装备维修服务市场能够使装备维修服务价格达到均衡。因此,必须健全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运行机制,以确保装备维修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市场准入机制[3]。
1.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最基本的特征,它的存在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能够使装备维修保障市场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并能够适度解决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竞争机制使得要想有效提高装备维修保障的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在提高装备维修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装备维修保障投入。而为了使竞争机制能够得到有效运行,可以进行分层次地竞争。对于只有少数符合条件的装备维修保障合作商,可以采用行业内的谈判和招标来实现竞争;对于众多符合条件的合作商,完全可以依靠市场机制,在全国或行业内,进行招标,采用合同制,以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2.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存在,能够提高装备维修保障合作商的竞争意识,优化装备维修保障服务市场供给主体,降低引入地方力量参与装备维修保障的风险。构建独立于武警部队和地方合作商之外的评价机构,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建立合理公正的衡量警民融合军事应用价值、经济技术可行性、转移风险等方面的评价准则及指标体系,健全和规范评价相关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流程,为竞争机制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运行环境,为装备维修保障提供激励依据。
3.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良好运行的约束条件,能够有效保障装备维修保障合同的落实,促使地方维修商充分保证装备维修保障质量。在实施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过程中,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特别是对装备保障服务市场中承包方的寻租行为、装备保障服务质量和保障任务完成时限进行监督[4]。这就需要一方面是要健全监督机构。应当建立职能相对分开、权利相互制衡的监督管理机构。可以由武警总部督导各个涉及警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的单位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全面的监督装备维修各个阶段的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强化合同审计监管机制。与合作商签署合同以后,着力审查合同的履行情况,督促合作商履行合同,同时监督维修过程,保证装备维修任务的完成质量以及审计维修费用使用情况等,最重要的是要重点监督装备维修任务完成的质量。
4.市场准入机制
市场准入机制用来确定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合作商参与装备维修保障是否符合基本条件,包括法人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财务资金状况、企业经营信誉、保密资格以及其他内容,从而给予装备维修合作商资质认证,以便从事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有利于提高装备维修保障合作商整体素质,有利于部队规避风险,有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同时,建立警民融合式装备维修保障资格审查制度,对合作商的基本条件进行规范管理。(作者单位:武警杭州士官学校)
参考文献:
[1]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战作风优良的武警部队[N]. ,2013-01-29
[2]第二炮兵与军工集团签署《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协议》[R].报,2011-10-15
篇6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保障城市轨道交管,维护乘客合法权益,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及相关管理活动。
第三条(术语含义)
本制度所称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地铁、轻轨等城市快速轨道公共客运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的路基、轨道、隧道、高架道路(含桥梁)、车站(含出入口、通道)、通风亭、冷却塔、停车场、车辆段及控制中心、站场、车辆、机电设备、变电站(所)及其附属设施、设备、标志等。
第四条(管理原则)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应当遵循安全第一、科学管理、规范服务、高效便捷的原则。
第五条(监管部门)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施监督管理。
市安监、公安、城管、规划、建设、环保、卫生、国有资产监管等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施监督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市)县人民政府及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应当配合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保障及沿线设施设备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运营单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当依法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责任,加强运营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安全运营责任制度,完善安全运营条件,确保运营安全。
第二章建设与运营的衔接
第七条(建设安全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规划、建设,应当考虑安全运营的需求,并预留换乘和疏散空间。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申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应当确定列车运行、调度指挥、运营辅助系统、安全防范和检查系统、维修保障系统、换乘和疏散系统、人员组织等内容,并经过运营安全评估。
第八条(试运行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完工后,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应当向运营单位提供技术档案和相关资料,对设施设备进行调试和安全测试,并会同运营单位组织试运行。试运行期不得少于3个月。
第九条(试运营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试运行合格后,运营单位应当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试运营基本条件的评审申请,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合格并经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进行试运营。试运营期间,运营单位应当按照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对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和运营状况进行安全监测和综合验证。试运营期限不得少于1年。
第十条(正式运营条件)
试运营期满,建设单位依法报相关部门组织轨道交通工程竣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正式运营。运营单位应当在投入正式运营30日前书面告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一条(保护区范围)
下列范围为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
(一)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五十米内;
(二)地面和高架车站、地面和高架线路结构外边线外侧三十米内;
(三)出入口、通风亭、冷却塔、主变电所、残疾人直升电梯等建筑物、构筑物外边线和车辆基地范围外侧十米内。
第十二条(保护区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严格控制下列可能影响安全运营的作业:
(一)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拆除道路、建筑物、构筑物;
(二)从事建设勘察、钻探、打桩、挖掘、爆破、地下顶进、灌浆、降水、锚杆、锚索等可能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作业;
(三)敷设、埋设、架设污水、雨水、排洪沟渠及电力隧道、高压线路(方杆)等管线和其他需跨越或横穿城市轨道交通的设施;
(四)在过河(湖)隧道段修建塘堰、开挖河道水渠、疏浚河道、泄洪排水、采石挖砂、打井取水;
(五)其他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安全产生影响的大面积增加或减少载荷的活动。
确需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进行上述作业的,作业单位应当制定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防护方案(包括监测方案),在征得运营单位同意并依法办理有关行政许可手续后方可施工。作业单位应当将经批准的施工方案和安全防护方案报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备案。
上述作业对城市轨道交管有较大影响的,安全防护方案还应当通过专家审查论证,并委托专业机构对作业影响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出现危及运营安全的情形时,作业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作业,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告许可作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运营单位。
第十三条(相关区域管理)
禁止在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通风亭五十米范围内存放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物品。
在城市轨道交通高架垂直投影区域内不得擅自停放机动车辆、搭建设施、作业、堆物等。
第十四条(改扩建要求)
运营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扩建、改建和设施改造的,应按照建设工程相关法律法规及程序执行。运营单位应当制定安全防护方案,并报市建设、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运营单位在进行扩建、改建和设施改造,需要暂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或改变运营时间的,应当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在实施前提前10日通过媒体以及车站、列车广播等方式向社会公告。
第十五条(障碍物控制)
禁止在地面轨道线路上设置平面交叉道口和人行过道。在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或者高架线路弯道内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修建妨碍行车瞭望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种植妨碍行车安全的植物。
第三章运营服务和安全管理
第十六条(行业监管部门职责)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标准及规范;
(二)会同市公安、城管等部门制定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并向社会公布;
(三)受理公众对运营单位服务质量的投诉,轨道交通运营服务年度评估报告;
(四)对运营单位服务质量、安全行车、车站设施、列车设施、站容秩序、票务管理、投诉处理、遵章守纪、社会评议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考评运营单位的主要依据;
(五)依法应当履行的其他职责。
第十七条(运营单位服务职责)
运营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服务职责:
(一)依据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运营服务标准及规范,建立驾驶、调度和站务工作等主要岗位的服务作业标准以及车站、列车设施设备和线路运营管理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二)向乘客作出服务承诺并向社会公布,为乘客提供安全、正点的服务;
(三)在车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车行车时间和换乘指示。列车因故延误15分钟以上或者调整首末班车行车时间的,应当及时告知乘客。列车因故延误30分钟以上的,应当及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四)保障车站公共服务设施正常使用;
(五)应当履行的其他服务职责。
第十八条(投诉处理)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投诉受理制度,公开投诉电话,接受乘客投诉。
运营单位对乘客投诉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投诉人对答复有异议的,可以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投诉。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乘客投诉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调查情况、处理结果书面告知投诉人。
第十九条(运营单位安全职责)
运营单位依法承担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运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运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应当经过安全培训,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运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列车驾驶、调度、行车值班等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当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运营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有关城市轨道交管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
第二十条(安全设施)
运营单位应当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沿线、站台、站厅、电梯扶梯、疏散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列车内及其他运营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保障城市轨道交管的各类导向、疏散、提示、警告、限制、禁止等标志,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运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反恐、消防管理、事故救援等有关规定,按国家相关标准配置灭火、报警、防汛、防爆、防毒、防护监视、疏散照明、逃生、救援等器材和设备,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保持其完好有效。
运营单位应当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对土建工程、车辆和运营设备进行检查、维护,确保其处于安全状态。检查和维护记录应当保存至土建工程、车辆和设施设备的使用期限到期。
安全设施设备无法满足运营安全实际需要或者安全设施规范标准修改的,运营单位应当及时予以整改。
第二十一条(安全生产检查)
运营单位应当定期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对运营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
在发生地震、火灾、洪水等重大灾害后,运营单位应当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符合安全运营条件后,方可恢复运营。
第二十二条(安全检查)
公安机关应当制定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检查规范,对安全检查工作人员进行备案,并对安全检查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安全检查规范应当包括违禁品范围、安检点设置、安全检查工作人员条件及岗位设置、安检设施设备配置和操作规程等内容。
运营单位应当对安全检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按照安全检查规范对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人员携带的物品实施必要的安全检查。安全检查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安全检查规范实施安全检查。
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人员应当接受、配合安全检查。不接受安全检查的,运营单位工作人员有权拒绝其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拒不接受安全检查强行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或者扰乱安全检查现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三条(环境卫生)
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落实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环境卫生管理措施,保持车站、列车的整洁卫生。
第二十四条(广告设施、商业网点)
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区域内设置广告设施和商业网点,应当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规划布局方案,并不得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广告设施、商业网点应当采用防火材料,并符合消防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的规定。运营单位应当加强对广告设施、商业网点的安全检查。
在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拍摄电影、电视剧或者广告,应当征得运营单位同意,并不得影响城市-
轨道交通正常运营。
第二十五条(运营保障)
供电、供水、通讯等单位应当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用电、用水、通讯等需要。
第四章乘客行为规范
第二十六条(乘客守则)
乘客应当遵守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和社会公德,接受、配合城市轨道交通工作人员的管理,共同维护乘车秩序。
第二十七条(票务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票价实行政府定价,运营单位应当执行政府依法确定的票价(含票价优惠)并予以公布。
乘客应当使用有效车票乘车,不得无票或使用无效车票乘车;不得持伪造、变造的优惠乘车证件或者冒用他人优惠乘车证件购票乘车。
城市轨道交通因故不能正常运行时,乘客可持当次有效车票要求运营单位按照购票金额退还票款。
第二十八条(禁带物品)
禁止携带下列物品和动物进站,违反规定者,运营单位有权拒绝其进站乘车:
(一)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腐蚀性、放射性等危险品;
(二)非法持有的枪械弹药和管制器具;
(三)妨碍公共卫生的物品;
(四)犬只等宠物以及其他可能妨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动物;
(五)易污损设施、有严重异味、无包装易碎和尖锐的物品;
(六)充气气球、铁锯、铁棒、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运货平板车等;
(七)长、宽、高之和超过1.8米或长度超过1.6米或重量超过30公斤的物品;
(八)影响公共安全、运营安全的其他物品。
第二十九条(危害运营安全的禁止行为)
禁止下列危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行为:
(一)擅自操作有警示标志的按钮、开关装置,非紧急状态下动用应急或者安全装置;
(二)移动、遮盖或污损警示标志、疏散或导向标志、测量设施以及安全防护设备;
(三)在轨道上放置、丢弃障碍物,向列车、工程车、轨道、通风亭、自然通风井、接触网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投掷物品;
(四)损坏轨道、隧道、车站、车辆、电缆、机电设备、安防设备、路基、护坡、排水沟等设施设备;
(五)拦截列车、阻断运输;
(六)故意干扰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讯频率;
(七)擅自进入轨道、隧道、通风亭、自然通风井或者其他有警示标志的区域;
(八)攀爬、翻越或推挤围墙、栏杆、闸机、车辆、安全门、屏蔽门等;
(九)强行上下车;
(十)在车站、列车车厢、通风亭、自然通风井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点火;
(十一)阻挡车门、屏蔽门或安全门的正常开启或关闭;
(十二)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逆行;
(十三)危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条(影响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禁止行为)
禁止下列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秩序、公共场所容貌、环境卫生的行为:
(一)在车站内摆摊设点,在车站或列车内兜售或派发物品、散发广告宣传品等;
(二)在车站或列车内随地吐痰、便溺、吐口香糖及乱扔果皮、纸屑、包装物等;
(三)在车站、列车或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设备上涂写、刻画、张贴、悬挂物品等;
(四)在车站或列车内吸烟、躺卧、乞讨、卖艺、捡拾废品等;
(五)在车站或列车内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弹奏乐器、踩踏座席等;
(六)在车站内停放车辆,在车站或列车内滑滑板、骑独轮车等;
(七)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秩序、公共场所容貌、环境卫生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一条(特别规定)
精神病患者、智障者、行动不便者、学龄前儿童应当在健康成人的陪护下进站乘车。
运营单位有权拒绝醉酒者、赤脚者、赤膊者、患有危及他人健康的传染病患者以及其他不适宜乘坐城市轨道交通者进站乘车。
第五章应急和事故处理
第三十二条(应急预案)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安监等部门制定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应急保障联运机制,公共交通运营单位应当全力配合。
运营单位应当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具体应急预案,并报市交通、安监、公安等部门备案。
第三十三条(应急准备)
运营单位应当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制定地震、火灾、水灾、停电、反恐、防爆等专项应急预案。
运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开展应急救援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针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相关专项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第三十四条(故障处置)
运营单位因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发生故障而影响运行时,应当及时排除故障,尽快恢复运营。暂时无法恢复运营的,运营单位应当组织乘客疏散和换乘,同时向社会公告并报告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
第三十五条(大客流处置)
因节假日、大型群众活动等原因引起客流量上升的,运营单位应当及时增加运力,疏导乘客。
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激增,严重影响运营秩序,可能危及运营安全的情况下,运营单位应当采取限制客流量的临时措施,并在城市轨道交通入口区域以醒目的方式及时向社会公告,确保运营安全。
第三十六条(恶劣气候处置)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在地面或高架线路行驶中遭遇冰雹、雨、雪、雾、结冰、沙尘等影响运营安全的气象条件,运营单位应当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安全处置。
第三十七条(暂停运营)
遭遇自然灾害、恶劣气象条件、重大疫情等严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突发事件,并且无法采取措施保证安全运营时,运营单位可以暂停线路或者部分路段的运营,组织乘客疏散,同时向社会公告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暂停运营或者缩短运营时间时,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客运协调和安排工作。
第三十八条(协同处置)
发生自然灾害、安全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时,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迅速开展应急抢险救援,疏散乘客,防止事态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报告。乘客应当服从运营单位的指挥。
突发事件发生后,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启动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及时恢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第三十九条(生产安全事故处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运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及时进行事故调查和处理。
第四十条(人员伤亡事故处理)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应当按照先抢救受伤者,及时排除故障,恢复正常运行,后处理事故的原则处理,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运营单位应当保护事故现场、保留证据、维护秩序。公安机关应当及时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检验,依法处理现场,出具伤亡鉴定结论。市民政部门及沿线区(市)县相关部门应当协助做好安抚及善后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碍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人员伤亡事故的善后工作,由运营单位与伤残者、死者近亲属依法协商处理。
第四十一条(赔偿责任)
在运营过程中发生乘客伤亡时,运营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能够证明伤亡是由乘客故意或者乘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除外。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保护区管理的责任)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予以警告,可并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制度第十二条第二款,作业单位在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保护区内施工,未按规定制定、实施专项施工方案或安全防护方案(包括监测方案),或者未征得运营单位同意的;
(二)违反本制度第十四条第一款,运营单位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扩建、改建和设施改造,未制定安全防护方案的。
第四十三条(违反运营管理的责任)
运营单位有下列第(一)至(五)项行为之一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有下列第(六)至(十三)项行为之一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予以警告,可并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制度第十七条第(一)项,未建立驾驶、调度和站务工作等主要岗位的服务作业标准或车站、列车设施设备和线路运营管理标准,或者未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的;
(二)违反本制度第十七条第(三)项,未在车站醒目位置公布首末班车行车时间和换乘指示,或者列车因故延误或者调整首末班车行车时间,未及时告知乘客的;
(三)违反本制度第十八条,未建立投诉受理制度或者拒绝接受乘客投诉的;
(四)经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查证确属运营单位责任的乘客投诉,每100万乘客人次超过5次的;
(五)未遵守运营服务规范和承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违反本制度第十九条第三款,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或者列车驾驶、调度、行车值班等岗位工作人员无证上岗的;
(七)违反本制度第二十条,未设置、配置各类标志、器材、设备,或者未定期检查、维护标志、器材、设施设备的;
(八)违反本制度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未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或安全评估的;
(九)违反本制度第三十三条,未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未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未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的;
(十)违反本制度第三十四条,发生运营故障,暂时无法恢复运营,未及时组织乘客疏散的;
(十一)违反本制度第三十五条第二款,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量激增,严重影响运营秩序,可能危及运营安全的情况下,未采取限制客流量的临时措施的;
(十二)违反本制度第三十六条,遭遇冰雹、雨、雪、雾、结冰、沙尘等影响运营安全的气象条件,未按照应急预案和操作规程进行处置的;
(十三)违反本制度第三十七条第一款,暂停运营,未及时向社会公告并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第四十四条(危害运营安全的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十五条,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个人处以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一)至(五)项、第(七)至(十三)项,由运营单位依职责进行处置,运营单位不能处置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二十九条第(六)项,干扰城市轨道交通专用通讯频率的,由无线电管理机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构成治安违法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违反票务管理的处理)
违反本制度第二十七条第二款,无票或使用无效车票乘车的,乘客应当按出闸站线网单程最高票价补交票款,运营单位可视其情节加收最高不超过线网单程最高票价五倍的票款;持伪造、变造的优惠乘车证件或者冒用他人优惠乘车证件购票乘车的,运营单位可视其情节加收最高不超过线网单程最高票价五倍的票款。
伪造、变造车票或者使用伪造、变造车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相关责任)
违反本制度第十三条、第三十条以及本制度有关规划、建设、交通、安全生产、城市管理、治安、消防、卫生、通讯、物价、民政、突发事件应对等规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七条(权利救济)
当事人对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逾期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的,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等行政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运营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或者的,由行政监察部门或其所在单位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篇7
(一)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定义
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是依照客户的特点和账户属性,综合考虑地域、业务、行业、身份、资金规模、交易行为等因素判断客户发生洗钱的可能性,划分客户风险等级,在持续了解客户的前提下,根据风险等级对客户进行分级监督管理,以更好的开展反洗钱工作。金融机构开展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是金融机构履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重要内容。
(二)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阐述
金融机构的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反洗钱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金融机构按照的相应的风险等级,采取相关风险控制措施。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反洗钱四十项建议和反恐融资九项特别建议(简称FATF40+9项建议)”第5项建议也作出了相关规定。所以,金融机构开展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是一项法定的义务,是相关监管单位实施监管的重要内容,是金融机构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二是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有效手段。客户风险评级管理不仅是反洗钱内控及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重要要求,也是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控的关键组成部分。客户风险评级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运营机制,有利于金融机构主动识别风险、防范违规行为发生;其评级的有效性对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起导向作用;并且金融机构准确评级及监控能够有效监控客户,最大限度保证自身的稳健经营、提高运营质量。二、湖北证券保险行业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工作概况《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了人民银行的反洗钱职责。2004年4月,建立了由人民银行牵头,各金融监管部门参与的反洗钱工作协调监管机制。人民银行武汉分行配合人总行,对反洗钱工作也高度重视,逐步形成多层次监管体系和工作模式,全面推进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开展。目前武汉市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登记在案有122家机构,总部6家,独立分支机构116家。
(一)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划分工作的现状
一是绝大部分金融机构成立了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了正式文件落实反洗钱风险账户等级划分工作,各金融机构基本确立了公司客户反洗钱等级划分的标准,并能根据监管机构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要求和相关文件指引,根据新的要求对划分标准和工作流程做出调整。二是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工作中,逐步从简单的客户身份识别向客户尽职调查演进。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尽职调查是反洗钱工作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两者均来源于巴塞尔协议,笔者认为,其要求是不完全一致的。“客户尽职调查”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通知》(银发[2008]391号)文中以独立的概念首次出现,其出现频率低于“客户身份识别”。客户尽职调查是在简单的要求客户出示真实有效的身份证件或者其他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并登记的基础上,对客户以及开展的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实施以风险为本的反洗钱方法,根据划分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措施持续有效的管理客户。三是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开发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业务系统。大部分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根据公司需求,依靠专门的账户风险评级系统,或实现功能模块嵌入来管理不同风险等级的客户。系统根据地域、客户、产品和服务等项目信息输入,然后对客户进行累进评分,不同机构根据自身业务经营需求,划定分值范围,评定风险来进行持续管理和监控。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目前各金融机构执行的划分标准系各公司自己组织制定。不同金融机构划分的标准不同,导致的客户风险划分结果不同。在金融机构内,无论是证券行业还是保险行业,都没有统一的风险等级标准,没有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来进行判定。二是任何方法的标准划分,涉及到从多种渠道获得相关客户名单,如被列入国家有关部门的恐怖组织、、通缉犯名单及其他禁止性名单。目前省内证券保险行业无法及时获取更新的名单和需求信息,国内没有一个信息供应平台,即使国际上也没有相应一个专供反洗钱成员信息共享的平台,信息获取有延误,或者信息后也无意识重新评定风险,无法达到最大效能的合作。三是系统缺陷和技术支持的矛盾。有些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风险等级划分和分类管理没有实现系统化、网络化,风险等级划分及管理时效性差且工作效率低下。有些金融机构建立了较完善的风险等级划分管理系统和操作流程,但人工识别、分析、判断投入不足,缺乏科学性。
三、探讨客户风险评级管理科学分析方法
(一)国内现有文献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提出了很多新的方法,对于完善客户等级划分的科学分析方法有重要意义。1、风险度量图和风险矩阵法风险度量图。这种方法根据客户、国家、产品和接触四个方面构成风险矩阵,分别度量特定业务关系的风险值,考虑组成因素的特点利用图标分析法汇总将各种风险因素值进行评估,量化客户、产品和国家与金融机构接触方式的风险,金融机构可迅速确定一个业务关系的风险值,从而加强监控力度及调整监控方向[1]。风险矩阵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考虑风险影响和风险概率两方面的因素,对风险因素对金融机构的影响进行评估:风险等级=发生概率×影响[1]。2、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择多个因素进行评价,并将其转化为能反映评价对象总体特征的信息[7]。最后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指标。通常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来对指标进行合成,其公式为:I=4i=1ωiIi=4i=1ωimj=1ωijIij[2]其中,I表示洗钱风险的最终评价值,Wi是评价指标Ii的重要性程度,Wij是评价指标Iij的重要性程度[2]。
(二)探讨新方法
国内对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的一些研究在定量分析客户风险的同时,引入了影响客户风险的一些因素,包括客户所在地域、职业、交易方式等,将这些因素综合值的计算结果用来划分客户的风险级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反洗钱过程中,影响客户风险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我们无法能够定量到所有因素,这使得反洗钱工作人员在划分客户风险等级的时候,存在一些偏差,而这些偏差,往往影响着最终的等级划分结果。这里我们有必要引入一个纠偏因子,来纠正由于因素考虑不周全而造成的误差,从而使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更加科学更加严谨。本文引入一种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综合各种影响因素,为提高客户洗钱风险评级管理工作的准确性,以供探讨。
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是将影响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因素根据重要程度分为主要影响因素(简称主要因素)和次要影响因素(简称次要因素),其中,对主要因素进行量化处理,每一种主要因素通过权重来调整因素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影响效果;纠偏因子即为次要因素的聚合影响值,用来处理次要因素对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影响效果。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步骤如下:(1)构建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2)确定影响客户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3)主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4)主要因素各因子的权重系数的确定方式;(5)次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6)加权合成各因子,计算出客户风险等级得分数;(7)客户风险等级划分。
1、构建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
建立基于纠偏因子的客户风险定量分析体系应该把握全面性、适应性、科学性的原则,全面考虑客户可能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各类风险因素,综合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将其贯穿于整个经营活动。客户风险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此为基础开展客户身份识别等工作。首先确定影响客户风险的各类因子,寻找各因子的影响权重,然后将各因子的取值按照权重相加,计算出总得分,即按照主要因素影响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情况,最后将纠偏因子加进去,得出最终客户风险等级。根据预先设定的风险对照表,将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为四类:正常类客户、关注类客户、可疑客户和禁止类客户四类[3](以上分类为参考,也可分为低风险客户,中风险客户,高风险客户,黑名单客户等)。我们把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的数学模型定义如下:M=ni=1cimi+θ(n>0且n为整数)其中,M为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mi为影响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的因素;ci为因素mi的系数,其中0<ci<1;∑ni=1cimi为影响客户风险定量计算得分因素的加权值;θ为纠偏因子,是为修正前述加权值的一个纠偏量。
2、确定影响客户风险等级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根据影响力大小,我们将影响客户风险等级的因素分为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见表1)。
3、主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
我们选取的主要因素包括客户所在的地域和国家、客户所从事的行业和身份、受理客户业务的金融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频率和内部制度健全情况等项目。有研究表明,通常情况下,地域和国家风险因素主要关注:一是客户所处高风险地区和国家。高风险地区和国家是指金融自由化程度较高或经世界国际组织或国家公认、严重犯罪活动多发的国家和地区[1]。二是与高风险地区发生联系的客户[1]。客户所从事行业和身份主要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类:一是列入恐怖组织、或通缉名单等黑名单的客户[1];二是政治敏感人物及与其有亲属关系的人[1];三是从事如房地产、废品回收、典当行、拍卖行等现金密集型行业的客户;四是曾被或目前被司法行政机关要求调查其交易行为的可疑客户[1]。
办理客户业务的金融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频率和内部制度健全情况主要根据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对金融机构评估后得到,具体内容包括金融机构反洗钱组织机构是否健全、反洗钱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到位、反洗钱工作人员是否尽职尽责等。主要因素的确定可采用数值表的形式进行,例如客户所在的地域和国家的取值对照表可按照表2所示进行取值。客户所从事行业和身份的取值对照表可按照表3和表4所示进行取值。受理客户业务的金融机构违反反洗钱规定的频率和内部制度健全情况按照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评估得分来确定得分。
4、主要因素各因子的权重系数的确定方式
主要因素中各因子对结果值的影响大小不同,地位轻重不同,因此需要通过重要性程度,即权重将各指标的影响力以数值形式表示出来,通常用小于1大于0的小数形式表示,为计算方便,权重和一般为100%或1。各因子的权重系数主要根据当前洗钱活动发生的情况分析确定,本文采用通常在具体的反洗钱监测分析工作中使用的层次分析法(AHP)[5],即求出每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根据权重求出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得分,从而求得不同客户的评级。
首先列举n个影响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建立判断矩阵,该矩阵主特征值的主特征矢量元素的大小表示了各评价对象的优先级顺序。具体计算权重矢量C的算法是[6]:
(1)确定判断矩阵M[6]
确定在r种不同情况下的,假设求出在一定情况下的判断矩阵为M=α11…α1n………αm1…α{}mm
(2)用方根法计算权重矢量
a.计算判断矩阵中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珘C=Πnj=1a()iji=1,2,…,n(1)得到C珘=(c珓1,c珓2,…,c珓n)Tb.将C珘归一化ci=珘Ci∑nj=1珘Cji=1,2,…,n(2)得到(c1,c2,…,cn)Tc.相容性检验λmax=∑ni=1(Ac珓)inci(3)设矩阵相容性指标为=λmax=∑ni=1(Ac珓)inci如果≤0.1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A有相容性。再次进行以上运算,求得在不同情况下的权重矢量C1,C2,…Cr得到权重矩阵α=(C1,C2,…,Cr)
(3)进行层次总排序
[5]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可计算出针对上一层而言本层的权重,称为层次总排序[5]。
本文这一过程是由最上层次到最下层次进行的,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经过层次总排序,n层递阶结构的指标因素层相对于总目标层的合成权重矩阵为Cn1=(c1,n1,c21,n,…,c1m,n)通过以上算法,我们可以得到主要因素的权重系数。
(4)客户风险等级评分
划分客户风险等级,首先要确定每个客户在主要因素项下的得分情况,得分情况可以通过调查分析取得,汇总后将客户的得分情况构建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主要因素综合评分表(见表5)。综合评分表确定后,利用层次分析算法,我们就可以计算出主要因素的权重系数的具体数值。
5、次要因素取值的确定方式
在主要因素的数值取值完成后,次要因素的取值只是对主要因素计算值起到一个纠偏的作用,一般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取值表。
6、加权合成各因子,计算出客户风险等级得分数在取得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的得分后,根据设定的权重值,将数值代入线性数学模型中,可求得客户风险等级得分值。
7、客户风险等级划分计算出客户风险等级得分数值后,根据数值的高低,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等级。
四、完善客户风险等级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第一,制订评价与改进控制风险措施。根据研究风险发生的概率与风险发生后的危害程度,全面分析客户,综合判定风险等级。对洗钱风险控制进行定期评价与整改,逐步建立客户风险等级的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外部环境和业务结构的渐进变化,纠偏的功能逐步完善,从而相应调整客户风险等级与管理措施。
第二,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互通和力量整合,形成合力,完善制度防范屏障。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牵头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加强关注的交易和客户管理,定期相关名单,为金融机构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提供信息参考。金融机构也应密切关注客户及不同部门的信息变更,进行有效整合各种类型的客户身份信息及交易信息,尽可能全面掌握客户信息,第一时间进行纠偏调整,尽可能正确的评级。
- 上一篇:爱心协会管理制度
- 下一篇:现在最流行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