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7: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产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产业分析

篇1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1引言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生物产业属于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医药领域,世界70%左右的生物技术成果应用于医药领域。近10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从国际现代生物以及医药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成功经验来看,产业空间集聚是实现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化,培育新型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2生物医药行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的生物技术产品或其他的商品,从研发到产品转化周期长,除了经历生物技术产品必经的3个阶段即理论研究、中试和产品规模生产之外,它上市前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Ⅰ期、Ⅱ期、Ⅲ期及Ⅳ期临床和一个审批周期要比一般商品长得多的审批过程。从产业发展本身看,该产业具有独特的以下特点。

2.1高技术性

生物医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以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为例,上游研发技术涉及目的基因的合成、纯化、测序,以及基因的克隆、导入及工程菌的培养及筛选;下游技术涉及目标蛋白的纯化及工艺放大、产品质量的检测及保证,整个过程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特征也体现在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方面,要求有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技术人才。

2.2高投入

还是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例,一个基因工程新药的开发费用平均需要1亿~3亿美元左右,创新一类产品一般是3亿~ 5亿美元甚至更高。另外,生物制药对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要求很高,且属于一次性投入,这又需一大笔资金。新产品的研究开发、设备仪器的配置及GMP厂房的建造等方面的投入相当大,一些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

2.3产业化周期长

这是生物医药产业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从基础和应用成果的研究和开发到中试和规模生产再到产品投放上市的整个过程,涉及多学科、多阶段、多主体。生物医药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一般需要8~10年,甚至10~12年的时间。在美国,一个全新化学药物的开发平均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而技术难度更高的生物药品,开发时间周期要高于一般的化学药品。

2.4高风险

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存在较高的风险。这种风险包括产品开发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一方面,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通常仅有5%~10%。另一方面,“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厂家激烈竞争的焦点。若被他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前期开发则全盘落空。可见,新药的市场推广过程也存在着高风险。此外,还有技术风险、政策风险、金融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等。

2.5高收益

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的产业。产品一旦开发成功投放市场将获暴利,一般一种新生物药品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因此,“抢占创新研发,抢占专利产品和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新的焦点。生物医药产业是一项高利润高回报的产业,它的利润率达到了17.6%是信息产业8.1%的两倍,也远高于7%的计算机产业。

3集聚因素变化分析

3.1产业链的重心发生变化,研发创新作用强化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由于医药的研发、实验各个阶段不可或缺,成本不可减少,只有加快销售才可以实现利润,所以生物医药产业链主要体现在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产品在产业链中占有重点的地位,而创新的源头在产业链的上游,因此产业链的重心也发生了转移。由于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等特点,企业之间通过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可以达到资源共享及资源互补的目的,如传统制药企业与生物科技公司、传统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之间、生物制药企业与政府实验室、大学等通过建立合作关系来进行新药研发活动等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另外,将部分新药研发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合同研究机构(CROs)已经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链上的一道“风景线”,因为它可以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加快新药研发的步伐并有助于减少新药研发的成本,由此使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实质上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链式结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的实现也不再仅仅集中在产业链的最下游的生产销售环节,而开始向产业链的上游扩散。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驱动力。把持住研发和营销渠道这样的双重驱动,推进产业链的形成,加快产业集聚。

3.2风险投资成为产业的重要基础

生物制药投资回收期长,开发过程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市场不确定因素很多,而产品寿命周期太短,开发时间越来越长,费用越来越高。此外,各国对生物制药过程都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政策,政策层面的变动会给生物制药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这些需要资本市场来分散投资者风险,风险投资是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动机。有效的资本运作是生物医药产业成功的基础,是推进产业集聚的基础。

3.3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平台成为产业的推动力

知识产权保护是维系技术优势、保护贸易利益、提高竞争力的战略决策,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驱动来推动的。因此,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依赖程度往往高于其他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成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技术产业是知识创新(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开发)、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各个环节的整合,这些环节需要将集群内的不同企业、组织的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同时,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性决定了生物医药企业不仅需要有生物医药行业协会、专利机构、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更需要有能为孵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政府需要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发挥组织协调功能。

3.4知识溢出效应成为推动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生物医药技术以三种方式产生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技术溢出、知识溢出和人才溢出。首先,技术溢出。可通过明显的技术优势如技术发明、创新能力、专利和各种生产要素禀赋等技术转移,从而对其他行为主体产生了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模仿,产生溢出效应。其次,知识溢出。知识作为产业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通过知识扩散产生溢出效应。最后,人才溢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带动技术的流动,将由此获得的技术、营销、管理知识扩散出去,产生溢出效应。显然,技术、知识和人才是生物经济增长的源泉。

3.5政府干预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政府政策对集聚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需要对新药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加以监管,例如发放新药证书、GMP认证等程序。同时也需要通过法律法规、金融、财政、劳动力供给、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来为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例如,政府机构的改革使得新药的批准时间缩短,制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

参考文献:

[1]朱艳梅,席晓宇,褚淑贞.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13(8):900-904.

[2]顾在浜.大连市金州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校报,2014(37):269-274.

[3]汤莉娜,申俊龙.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与创新策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1):26-30.

篇2

【关键词】江苏;医药产业;产业集中度;竞争力

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提出:“一产业由产业集中度指标所体现的市场结构状况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产业集中度所体现的市场结构都会导致较弱的产业竞争力。”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观点也认为,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就是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决定产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产业市场绩效。而产业市场绩效是市场地位的集中体现,是较为综合地体现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产业集中度能直接体现产业竞争力。

一、医药产业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用来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某一产业中市场份额控制在少数大企业手中的程度。产业集中度是针对特定产业而言的,它是判断产业内企业集中分散状况即垄断、竞争程度的指标。它一般是以某一产业中前若干家企业的某些指标的合计数占整个产业相应指标的比重来反映。

目前一般用CRn指数来衡量产业集中度,由于CRn指标计算简单,直观易懂,获得所需资料容易,因而它在市场集中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应用。CRn指标一般是以产业中最大的n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设某产业的销售总额为X,第i个企业的销售额为Xi,i企业的市场份额为Si(Xi/X),又设CRn为产业中最大的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之和,则有:

利用这一指标,根据某产业的CR1、CR2,…CRn数值绘成曲线,可以反映和比较特定产业大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目前标准的CR4是计算前四位企业市场份额占市场销售总额的比重。

医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在医药产业中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产生垄断,导致高价格和低产量,由于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从而扭曲了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此外,处于高集中度状态下的大企业由于很容易获得垄断利润,因此对R&D以及品牌建设的投入缺乏动力,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而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容易引起医药产业内医药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医药企业不能发挥出规模经济效益所带来的好处,企业组织内部效率降低,使得医药产业内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状况,造成医药产业竞争力水平低下。因此,医药产业中适度集中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最具有竞争力。

二、江苏省医药产业集中度现状

伴随着医药企业的改制、兼并、联合、重组等,江苏医药产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江苏省现有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骨干作用日渐突出,主要经济效益开始向优势地区、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基地和园区建设使得产业集中度提高,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其中泰州、连云港和无锡三地的集聚效应最强。基地和园区内较好的研产结合又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并且拥有一定数量的知名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在产业集聚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由表1和表2可见,近三年江苏医药产的产业集中度都在20%以上,相对比较平稳发展,但有下降的趋势,和上海、广东和河北相比仍然较低。到2009年底,全省477家企业,年销售额超过百亿的只有扬子江药业,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从2008年起只有1家。排在第一位的扬子江药业对江苏省的产业集中度贡献率非常高,占有绝对的比重和优势,销售额超出其他三家的总和,可见有发展突出的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发展不均衡。早在1993年英国医药产业的CR4为35%,1991年德国医药产业的CR4为28%,美国制药业2000年销售前20名的公司占了美国药品市场份额的82%,其中前10名占了61%。从世界医药市场结构看,2000年世界上前1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40%,前20家领先制药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60%。与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医药制造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

三、基于集中度的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分析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构建一个基于产业集中度的医药产业竞争力模型(见图1)。医药市场的垄断程度以及市场内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与企业的R&D活动和品牌建设密切相关,从而影响医药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医药人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这不仅体现在人才对R&D活动与品牌建设的促进作用上,他们通过创新、管理、学习实现所在企业的持续发展。最后,政府行为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制定和实施医药产业政策,促使医药企业充分利用人才、加强R&D活动、加强品牌建设,更重要的是政府能够为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而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

1、R&D

研发能力包括技术引进能力、消化吸收能力、技术改造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产业结构的变化要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国民经济增长水平、资源条件、技术创新、市场需求、经济政策等,产业结构升级就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其中R&D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因其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特点规模经济的作用显著。通过各种形式的兼并和重组集中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产业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医药产业实现适度集中,少数大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上投入越多,就越容易研发出新药品,新药品销售收入的贡献就越大。产业内的优势企业通过新药研发实行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增强了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大型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费用往往占整个销售收入的15%~20%。罗氏制药每年将全球销售收入的15%投入新药和诊疗体系的研发,德国拜耳制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18%。江苏省新药的研发经费支出从2004年的4.5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7.74亿元,不仅增长迅速,且在全国各省市中一直名列前茅,但总体上仍存在R&D投入不足的问题,全省医药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仅为3%,和世界上一些医药跨国公司占销售额15%的研发投入相比明显不足,新药研发能力薄弱,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R&D的投入是影响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培育一些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加大R&D投入是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人才

人才作为第一资本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医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经济特征赋予了该产业“大研发、小生产、大营销”的产业链特点,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对于医药产业尤为重要。产业内的优势企业依靠人才的创新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客观上也发挥了人才的辐射作用,提升了整个医药产业的竞争力。

2009年,江苏医药产业中进入百强的企业有16家,其中扬子江药业销售额在全国名列第五,居江苏之首,在江苏进入百强的16家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象扬子江药业这样的大企业更有能力吸引到高层次人才,促进企业在研发和销售方面取得成功。一个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几家这样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行业中的高端人才,从而取得研发、生产、营销上的成功,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而分散的小企业却因为资源有限、管理不规范、人才意识薄弱等原因不能招揽到优秀的人才,从而造成发展的恶性循环。

3、品牌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外部体现,在一定条件下,作为无形资产的品牌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比有形资产更大。经验表明,大企业往往比中小企业具有更强烈的品牌意识,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品牌建设,所以在集中度较高的产业中往往更容易形成知名品牌,同时,一个产业中形成几个名牌产品恰恰是产业竞争力的体现。医药产业生产特殊的商品,因其关系民众的身体健康,相对于其他产业药品品牌的作用尤其重要。

江苏医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涌现出扬子江药业、先声药业、恒瑞药业、康缘药业等一大批知名医药企业,产品品牌中也出现了扬子江药业的护佑、经前平颗粒,先声药业的必存、恩度、必奇,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等一大批国内驰名商标。江苏虽然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名优产品,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创新能力低的产业特征仍然比较明显。其中,新药研发仍以仿制为主,特别是化学药品97%以上为仿制品。原料药品种老化、附加值低,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中药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中药现代化起步较晚,两效、两小和两方便的产品较少,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医药企业技术开发的主要形式基本属于模仿或仿制,品牌优势没能凸显,从而限制了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4、政府

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消极方面,客观上要求政府在产业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政府对产业经济发展发挥职能作用主要通过市场体现出来。政府对医药市场的作用表现在:为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监督医药市场保障其正常运转;实施导向性的医药产业政策引导医药市场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区域集聚已初具规模,南京“药谷”、中国(泰州)医药城以及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常州5个省级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一谷、一城、五园”的格局。在产业集中上,江苏省政府重点支持扬子江药业集团、济川制药、苏中制药等企业率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通过规模企业和优势企业的发展带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一个医药大省,江苏除了要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挥监督作用,对产业内的部分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大企业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产业集中度为基础,从研发、品牌、人才和政府四个方面对江苏省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提升医药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基于产业集中度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顾海,卫陈.中国医药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11).

[2]韩娟.我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3]李建青,黄泰康.提高我国制药产业竞争力之探讨[J].中国药业,2007(18).

[4]申俊龙,朱玲娴.江苏医药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探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篇3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中医药产业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发展空间。新时期人们经常通过服用天然、健康、安全的中医药来达到保健、治疗的效果。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借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近几年取得了较为突出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推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将联系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实际,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运用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做出研究探讨。

【关键词】

SWOT分析法;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

0 引言

作为一项新兴起的医疗科学类产业,中医药产业在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作为一项极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中医药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支撑我国市场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稳健发展的重要产业。放眼国内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中医药产业已经呈现出在一定区域内发展、初步具备一定发展规模、中医药生产中心突出、发展独具特色等发展特点。重庆市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几点研究对策,笔者将通过SWOT分析法,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集群发展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研究得出促进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 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法是一项国际兴起的具有较强科学性、综合性的分析方法。具体是指通过将研究对象置于具体环境下,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就内部竞争环境以及竞争条件两点进行较为统筹全面的分析结论,以科学系统的眼光对研究对象进行较为详实全面的多角度多方位研究分析,并将所研究对象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外界的机遇、威胁等进行列举并绘制成矩阵排列,从而使研究对象从自身角度的缺点与优势、外界角度缺点与优势较为具体地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从而加强人们对所研究事物的具体了解,既然得出相应的结论,进一步制定出相关发展决策。

2 基于SWOT分析法的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研究

SWOT分析法对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产业可在SWOT分析法下得出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行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同时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加以改进完善,从而促进产业更快更好发展。下面笔者就对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SWOT分析。

2.1 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部优势

重庆处在高原地区,地势较不平坦,同时气候利于多种中药植物资源的生长种植。重庆所含的中医药资源品种丰富,中医药品牌在市场经济上也占有一定份额。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地道性还体现在特色中医药材料上。多种特色中药材都生长在重庆。

2.2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重庆对中医药的研究方面还做的不是太精,这就是资金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同时重庆中医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所产出中药材料质量不稳定。因此部分质量较差的中医药资源材料流入市场,造成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同时重庆没有将中医药的生产制作产业化、规模化,对中医药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没有将新型科技运用于中医药的生产上,中医药生产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没有开创出一套摆脱传统的创新型中医药产业发展模式。

2.3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机遇

国家政策对于重庆的中医药发挥着较大力度的扶持是有利于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国家加大了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医药产业发展体系。同时国家政策对中医药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规划,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以刺激重庆中医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国际角度来看,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因此中医药产品的进口贸易总额得到了增长,为重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条件。国际合作项目增多,为重庆中医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脚步奠定了基础。

2.4 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面对着其他省市的竞争,如辽宁、广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的中医药产业发展也较为先进,在国内市场上一定程度下挤压了重庆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威胁着重庆中药产业的市场份额。同时除了国内的中医药企业的威胁,国际上也出现了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中医药生产制造企业,给重庆市的中医药产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重庆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几点决策建议

3.1 对重庆内部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议

重庆还有国内中医药研究基地,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重庆的分段式地理环境更为多种多样的中医药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不同习性的中医药植物资源可以满足于不同的分层日照、分层气候,从而使重庆的中医药资源种类丰富、分布较广泛。不同的海拔高度有不同的著名药材生长,比如中低山区域的黄连、党参、杜仲、天麻、金银花、八角莲等职务中医药资源。再往海拔低处,则有丹皮、青蒿、木瓜等中医药资源生长。而浅秋地带则生长着使君子、花椒等中医药材。优良的自身发展优势,再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发挥自身发展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重庆市中医药产业发展。

3.2 重庆中医药产业面对外部机遇相关建议

政府部门应鼓励重庆相关中医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中医药产业文化氛围浓厚。相关企业应积极促进市场消费能力提高,鼓励重庆市民经常性选择中医药来进行治病、预防等,从而促进了中医药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相关企业应当注重中药的质量建设,树立良好的中医药企业形象,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产业链的扩大。

3.3 针对外部威胁的发展决策建议

对于外部的发展优势,重庆的中医药产业企业应当把握住市场拓宽的大好机遇,提高中医药制作质量,将中医药贸易推向更深远的国际市场,提高中医药企业的利润率,进一步积极向国际市场寻求对口企业,从而实现中医药产品的对接。针对目前国际以及省外的中医药发展威胁,重庆中医药产业更应该建立起完备的中医药发展模式,积极应对相关挑战。

4 结语

重庆的中医药产业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相关企业应该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对中医药企业的建设力度,扩大重庆中医药企业贸易市场,加强中医药企业集群间的联系,从而加强重庆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力度。

【参考文献】

[1]杨东梅.基于SWOT分析的广东省中药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07-08

[2]陈小平.地域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2013-05-01

[3]田庆爱.重庆市医药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西南大学.2013-05-20

[4]李春光.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以中医药制造业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2010-03-01

[5]刘红宁.时洪洋.薛铁瑛.江西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10-10

【作者简介】

篇4

(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要]医药制造业作为河北省十大主导产业,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人力资本培育、社会稳定具有重大作用。论文都对河北省近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建议。

[

关键词 ]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规划;河北省

医药制造业是河北省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河北省的医药制造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化学原材料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本文对河北省医药制造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对策。

1河北省总体现状分析

1.1产业规模

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的111.0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655.19多亿元,总产值持续上涨。但它在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4.29%下降为2011年的1.01%。河北省的销售利润率从2000年到2003年上升较迅速,在2003年达到一个小高峰,从2003年到2004年回落;从2005年到2008年销售利润率持续上涨,在2008年达到一个顶峰,在2008年到2010年,销售净利率呈平缓的趋势,在2010年到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2008年到2010年的大。

1.2需求分析

河北省的医药制造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保持在15%左右,而全国的医药制造业出货值占销售产值比重大约在12%到7%之间。总的来看,全国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下降的趋势比较平缓;河北省的在2006年到2008年之间呈现上涨趋势,2008年是一个转折点,从2008年至2012年持续下降。

1.3地区分布

2012年河北省医药制造企业总共有231个企业主要分布于石家庄、邢台、保定和邢台,总计占全省企业的72%,其中石家庄所占的比重最大,占有35%。其中石家庄的工业总产值最大,为3797879.4万元,占全省的67.4%,其次为保定,占全省的工业总产值的9%,石家庄市和保定市是其他市工业总产值的2.32倍,可见石家庄市在河北医药制造方面的巨大作用。

2012年的河北医药制造利润总额为446124万元,其中石家庄为340763万元,占全省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的76.38%,廊坊的医药业利润总额排名第二,占全省医药制造利润总额的8.83%,唐山和张家口医药制造业却呈亏损状态。

1.4经费投入

河北省在2003年的R&D经费投入为24938万元,2011年为55845万元,2011年是2003年2.24倍。2003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276684万元,河北省占全国的R&D经费投入的9.02%,位于第5名,2011年全国的R&D经费投入为1495647万元,河北省占全国R&D经费投入的3.73%,居于第七名,2011年较2003年河北省的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下降了5.29%。总的来看,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

1.5与其他省份比较分析

依据医药制造行业的市场份额、行业经济地位以及行业经营能力以及竞争力排名因素的考虑,前五名是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位于12名。山东省在市场份额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第一的位置,山东省进入全国医药制造百强企业的有10家,占华东地区的24.4%;江苏省在市场份额以及竞争力排名处于第二的位置,拥有百强企业13家,占所在地区的31.7%。

2河北省子行业分析

2.1药品

本文将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归集为药品。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企业方面占到52.38%。工业总值方面药品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的工业总产值所占比例为58.63%,可见其处于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在2003年~2007年变化不大,但是仍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后,大幅上涨,与2007年相比,上升了19.1%,在2008年后中成药生产的比例也不断增大,但是较化学医药制剂制造少很多;中药饮品与生物药品从2003年~2011年的呈现很小的涨幅。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河北省不得不改变产品结构来应对来自国际订单减少以及全省原材料务求下滑的现象。

2.2医疗器械

河北省的医疗器械主要涉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12年其有6家企业,在河北省医药制造方面所占比例为3.17%,工业总产值占的比例也很小为1.89%。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其从业人员在2007年时有295人,2012年其从业人员增加比例为1.01%,增长幅度很小。卫生医疗及医药用品制造在2003年~2010年总体处于平稳状态。

2.3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2012年河北省化学药品原料要制造的企业有60个,占总的医药制造的31.74%。其工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41.87%,为化学药品制剂制造的2.02倍,是生物药品的22.16倍。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处于主导地位,是河北省医药制造的主导产业,在2003年~2007年,一直处于80%左右,2008年其迅速下降,下降了20.84%,之后2008年~2011年处于较为平稳的态势。

2.4保健性食品

我国保健食品企业大规模的企业所占比例较少,仅为1.45%,而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大,总计比例为86.05%,还有一些小作坊,其占有比例12.5%。河北省保健食品企业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改善和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性食品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消费时尚,这给河北省保健型食品提供了契机。

3河北省医药制造存在问题分析

3.1盈利水平低,效益下滑

今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成本上本,以及中药品种价格的不断上升,医药制造的成本不断上长,使其效益水平处于下滑状态。因全国性的医药制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以及河北省省内有的企业进驻医药行业,使其数量增加,但是河北省以及全国的使用的药品的数量以及种类是有限的,这就发生了各个医药制造企业之间的同质现象比较严重。

3.2创新能力仍然不足

创新是推动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极为重要因素,医药制造业也不例外。但是,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从2003年到2011年的55845万元,增长了2.23倍,但是在全国的排名却从第五名降为第七名,这说明其经费投入在全国来说还是不足。与浙江省2012年的R&D经费投入强度相比,差了近一倍;在产品研发方面,江苏省医药大省申请专利是河北省的3.5倍。

3.3规模优势不明显

河北省2012年在全国医药制造企业排名12,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与山东省、江苏省、吉林省、河南省以及四川省这些强省,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医药制造从2000年总产值101亿元,2011年600多以亿元,虽然增长很多,但是较全国相比,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虽然河北省的规模有所增长,但是增长较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较缓慢。

3.4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的利润平均增长率为17.34%,河北省的增长率仅为2.44%,因而可见河北省的利润增长极为缓慢,没有达到国家的平均水平;全国的新药产值率要高于河北省的5.64%;以及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较,其在行业经营能力和竞争力排名方面都处于末端,可见其发展潜力处于劣势。

4河北省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4.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能力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出口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出口过分依赖化学原料的出口,而高附加值的生物药品制造及医疗器械出口所占比例很小。在保持出口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出口的多元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扩大国际市场范围。此外,河北省医药制造业还要减少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生产,鼓励支持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发展,实行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

4.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对于医药制造业至关重要,但是河北省R&D经费投入在全国的排名呈下降趋势,所以要加大R&D经费投入,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同时要提高企业的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实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自主创新并不是盲目的排外,我们要选择性的引进国外先进的发明研究,在引进的基础上吸收创新。河北省医药制造业只有走创新发展道路,才能走的更好更远。

4.3发挥产业规模优势

我省医药制造业百强企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以上企业的数量同山东、江苏等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加大对医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规模,优化医药制造企业的地区分布。另一方面,要发展医药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在政府的领导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在分散的基础上实现整合,才能真正的发挥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优势。

4.4加大政府扶持

政府作为企业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企业甚至整个产业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政府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给予政策优惠,以促进企业的自主研发,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保证医药制造业的要素供给。加强对医药制造的监管,保证医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许晶,李野,于艳艳. 中国医药制造业7个子行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 2011(18):1732-1734.

[2] 墨玮娇. 河北省医药制造业竞争力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篇5

一、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一)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伴随着现代化传播媒介的不断多元化发展,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传统传播方式造成了强大冲击。但是,信息技术能够为创意产业的传播提供良好的技术力量,不论是在图片还是文字方面,都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显示并传播。与此同时,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语音、文字、图像等文化信息融合在一起,并进一步为人们及时了解文化等各种社会信息提供了重要的传播途径。

(二)数字媒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技术手段。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给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创新性的动力,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不仅能够将图像、文字和声音全面融合起来,还能够增强不同形式传播媒介之间的联系性。数字媒体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灌输了强大的生命力,尤其体现在影视产业、动漫产业等这些与图像采集处理紧密相连的产业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行业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所以说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力量。

(三)数字媒体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主要通过两个有效途径,即成本低和差异性。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差异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特点,而数字媒体技术的普遍化和不断更新则能够为产品的差异性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平台,尤其是和影像等多媒体文件有关的文化创意产业,都需要数字媒体技术支持独特性的制作和传播,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为差异性群体提供优质服务。而在成本方面,数字媒体的特性即双向传播和数字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更加独特的传播方式,进而有利于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数字媒体的技术和性能的提升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降低成本提供很大的帮助。

二、数字媒体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数字媒体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动力。数字媒体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动力,主要体现在影视制作产业方面,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改善了影视的画面质量,还改变了影视制作的方式方法,带动了影视制作产业的深入改革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创新了影视图像、音频的制作方法,影视开始加强重视后期的制作,大量的商业电影主要就是依靠特效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赢得观众的欢迎。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影视作品的数字化发展,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媒体技术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制作和处理,进而提高影视制作的效率,提升影视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坚实的技术力量。数字电视已经普及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从初始的信号到最终的终端接收,全程使用数字技术,这不仅促进了影视制作的创新发展,还进一步推动了影视产业的革新,进而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数字媒体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导新方向。数字媒体的变革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引导了新方向,主要体现在广告产业方面。传统的广告媒体有报纸、电视等,而数字媒体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广告模式,为广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广告产业是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促进产品销售的主要宣传渠道,所以其所处的位置非常关键。数字媒体技术的更新发展既给广告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双重作用下,广告产业开始不断地变化发展,广告的制作和设计逐渐多元化和创新化,为广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从而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更新发展。

(三)数字媒体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巨大变革。数字媒体技术在动画和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动画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逼真,将设计师的真实想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听觉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动画制作的方式方法。通过互联网进行动画传播,既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成本,又能够收获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得我国在动画产业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而对于游戏产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游戏已经占据了整个游戏市场,并且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娱乐设施,由此可见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充分合理地利用数字媒体,对游戏进行创新制作,完善发展,将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数字媒体技术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新灵感。数字媒体技术在我国的许多重要会议中都有所运用,尤其是在奥运会和世博会上,数字媒体都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性,为参观者带来了精妙绝伦的视觉体验。伴随着数字媒体的普遍发展,为传统展示设计提供了一个更加优质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同时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还进一步推动了展示设计的多元化,尤其是在设计内容和表现风格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最终的效果也得到了更好的完善,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视觉体验。这不仅促进了展示设计的发展,进而还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进步,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数字媒体技术与文化产业的创新结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经济趋势和发展方向。

(五)数字媒体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数字媒体最大的贡献是实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发展,而不再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数字媒体技术衍生的数字出版,不但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还为读者节省了时间,提供了便利,读者可以通过最方便的方式和媒介实现阅读,最普遍的媒介有手机、电脑、数字化图书馆等等,这类电子媒介的出现备受读者欢迎。对于传统的出版产业来说,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更新,对其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印刷时代走向终结,渐渐流行的数字时代到来,而文化产业和出版产业必须接受数字媒体,并在数字媒体的影响下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据有利的位置,进而推动出版产业的进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发展。

三、结语

篇6

一、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效用

(一)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三省的最南端,作为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在东北地区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目前,大连电子信息制造和软件产业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形成了一定的集群效应,做强做大这个集群,必将增强大连的城市竞争力,提升大连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带动东北地区的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贡献。

(二)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高经济质量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城市,是建设中的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是区域性的商贸、金融、物流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可以在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出口结构调整,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有效融合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带动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整体发展。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经济的龙头和开放的窗口、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大连软件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将拉动东北地区以及环渤海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升经济质量。

(三)推进软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软件外包行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大连的软件产业历经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在对日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外包上已体现出集群特征,具有了一定基础和规模,但要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在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更深的探索。

(四)增强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软件外包企业的创新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强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体现在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许多方面。产业集群提供的良好创新氛围,促进了软件外包企业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同时对新企业的进入和企业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良好的创新氛围、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完善的地方配套体系,使集群在吸引新企业进入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地理集中性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鼓励产业新手的出现,也有利于现有企业的增长和规模扩张。

二、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要素分析

(一)良好的地域条件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先决条件

大连是中国北方最为开放、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大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它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中心位置,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相邻交往频繁,是北亚地区著名的金融、商贸、交通、旅游中心。大连是距离日本最近的中国城市之一,往返交通极为便利,与日本东京、大阪等7个城市通航。

独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大连与日本之间频繁的经贸和文化往来,是日商投资企业最多和日本游客最多的中国城市之一,日资企业近4000家;大连拥有22所高等院校,近30家科研机构,科技人员26万人,综合科技实力强,拥有先进的教育体系,大连市民有学习日语的传统和氛围,是中国培养日语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被认为是除日本本土之外,日语人才数量最多的城市。

(二)相关产业基础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需

大连具有良好的软件产业发展优势。大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营造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信誉体系的理念,建立支持和保护企业发展的信誉环境,把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等作为继成本、人才之后的又一竞争优势来加以培育。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评价工作,创造了CMM评估的“大连模式” 。大连软件业的发展势头为服务外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但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与上海、北京相比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三)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

大连软件园是大连市政府构建的最适宜承接产业转移的专业生态园区,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软件及信息服务业者进入园区,并通过向其提供全方位的IT外包服务,帮助入园企业在园区内开展业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并最终推动中国软件及信息服务外包业的快速发展。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二期作为核心项目率先启动,重点建设软件开发区、技术研发区、信息服务区、教育培训区和大型企业专属园区等产业区,并按照国际水准建设公共服务区、通信技术服务区、商务会展区等配套服务区。

(四)具有国际竞争力大企业的集聚是大连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

大连软件企业数量众多,但发展规模十分有限。全市已有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近1000家,其中外资企业近300多家,4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中心。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人员规模超过4000人的企业仅1家,人员规模超过2000人的企业4家;人员规模超过1000人的企业3家;人员规模超过100人的企业100多家。大连名列前三名的外包企业大连华信也只有1300人,2700万美元的出口额。

目前,大连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基础,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但由于没有规模,软件企业缺乏科学化的项目管理流程,造成了成本的提高;抗风险能力弱,追求短期利益功利趋向明显,企业处于恶性循环之中;高端软件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技术实力不强;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出口龙头企业,软件出口联盟也就难见成效。虽然近年来大连的优惠政策网络了大批软件人才,但仍然存在缺口,而且具备国际交流能力以及服务外包业务运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这将成为制约大连市服务外包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五) 旺盛的市场需求是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

大连凭借与日本天然的地缘关系和历史渊源,成为日本软件外包的首选地。大连对日本软件外包已有10年以上历史,承揽了日本对中国发包量的近50%的业务,市场已经有一定规模基础。这个市场仍然潜力巨大,因为日本企业整体的软件外包程度远低于欧美,市场开发还在早期。此外,大连已具备了一定的对日业务经验,在巩固对日业务的同时,还将业务领域开拓至韩国、东南亚、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

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市场需求旺盛,对于实现产业集群的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能否及时捕捉市场机遇是产业集群能否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大连应及时捕捉这一机遇,旺盛的市场需求不仅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内在经济动因,更为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促进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融合,从而为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供了强大动力。

(六)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使软件产业集群获得最佳效率

大连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吸引软件高级人才、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等的系列文件,地方政府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用于企业参加国际软件认证、人才教育培养、公共技术服务设施建设。在税收方面,对大连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IT服务外包企业实行非常优惠的税收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对IT服务外包企业也给予了诸多优惠的政策。

政府的优惠政策为外包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在一些方面政府支持的力度还是略显不足。例如在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网上技术难题招标项目方面,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以及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方面等。在配套设施方面,政府尚未完善软件出口及出口加工基地建设,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也未落实到实处。

三、大连软件外包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对电力、通信等基础服务有极高的要求,需要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供应,但大连目前仍存在园区供电经常中断,国际通信距离过长、费用过高、时有中断等问题。园区可以通过建设双回路供电、统一采购大带宽的国际数据专线等方式,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基础服务水平。

第二,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区的作用。大连软件园是国内最具国际化特色的、产学研一体的、以对日业务为主的专业化软件园区和最具规模的IT服务外包基地。大连软件园的发展对发展IT服务外包产业有着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目前大连软件园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三期工程也在计划之列,如何进一步发挥软件园和科技园的重要作用,将自身融入到世界软件产业的全球分工中去,是大连软件园的发展方向。

第三,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连软件产业集群发展要保持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尤其需要起到中坚和龙头作用的骨干企业。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引进和重点培育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型骨干企业。大型骨干企业不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向产业链的上游过渡,发展高端外包,逐渐把自己的一些业务进行外包或转包,辐射带动下游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整合了产业链,提高了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

第四,建立各种相应的人力资源制度。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的一役。软件外包产业发展不是仅仅需要大量的软件人才,更需要的是合理的人才结构。成熟的软件产业的人才资源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而大连的软件人才呈“橄榄型”,即缺少高级管理者和基础程序员,这就造成了软件外包人才的结构性缺乏。大连应尽快建立起各种相应的人力资源制度,在对现有人才整合培训基础上,还应继续大规模引进高级复合型人才,加大对引进高级人才的奖励力度,保证大连软件外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医药产业;发展过程;成长轨迹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152-03

引言

描述一个产业的成长过程,常常采用对一国该产业若干年来的发展数据加以观察的纵向研究方法。但这有两个不足:(1)所采用的足够长的历史数据无法得到,无法描述一个产业长期的成长发展过程,尤其是医药产业。(2)即使能够得到某个国家较长时期内的历史数据,一个国家的医药产业发展过程也未必能典型地代表大多数国家医药产业所应遵守的规律。因此,产业成长发展的过程通常不适于采用纵向数据进行描述,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是横向研究方法,即截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复数国家同一时点医药产业发展的截面数据,来拟合该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成长轨迹[1]。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经验表明,截面数据的结果反映了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趋势;库兹涅茨的研究也证明20世纪50年代跨国截面模型与历史增长模型间存在相似性;系统分析理论中的遍历性原理,则从统计理论上对横截面比较分析的可行性给予支持,借鉴该理论,如果产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对一个国家某产业充分长的时间发展轨迹研究与对足够多国家该产业的横向截面比较研究结论是可以互相借鉴的[2]。

医药产品由于其对人类生存和健康的特殊作用,很多国家都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在大多数国家,由政府控制医药行业准入,因此,各国医药产业受其他国家的影响较一般消费品行业要小[3]。此外,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显示,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生命周期的原动力,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医药产品市场需求的最基本决定因素。因此,医药产业与多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截面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4]。

一、医药产业成长与经济发展

1.医药市场销售与GDP总量

根据《世界医药通鉴》(2000―2003年,上海数图医药科技公司编制)相关数据,本文选择世界35个国家或地区2002年的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数据,采用横截面研究方法,分别研究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总量、医药市场销售增长与GDP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美国和日本的总量数据数值很大,为了得到更好的拟合效果,分析中将这两个国家的样本数据剔除。EXCEL表格软件分析的观测性结果如图1所示,医药销售额与GDP总量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呈近似线性关系,可对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假定GDP以外的其他因素为随机干扰项,以医药市场销售额(用Y表示)为被解释变量,GDP为解释变量,建立医药市场规模随GDP变动的回归方程,描述医药产业发展状况。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5]:

用方程表示:Y= 1.981+0.010X

用方程表示:Y=1.981+0.010X

分析结果表明,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正向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58。其中,R 2为0.918,调整后的R 2为0.916,方程较好地解释了变量之间的关系。t值较大,方程通过了显著水平1%的t检验,具有统计意义。

根据回归方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GDP每增加1 000亿美元,医药市场的销售额将增加10亿美元。医药市场销售额与GDP总量之间的相关分析体现了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趋势,变量之间正相关表明,医药产业是一个处于不断上升的朝阳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医药产业将以一个接近直线斜率的比率进行扩张[6]。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与其经济增量之间的比例明显小于样本国家中的总体水平,2002年中国医药市场销售额占GDP总量的0.493%,远低于1%的样本平均水平,中国的医药市场远未得到应有的发展[7]。

2.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指标是相对指标,它较敏感反映了各种因素影响。为尽可能减弱短期波动性影响,同时考虑经济增长对医药消费的滞后影响,下面分别选择2002―2003年医药市场平均增长率和2000―2003年GDP平均增长率两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参见表2)。

根据上述数据,分别计算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市场平均增长率和GDP平均增长率,其中,阿根廷和埃及两个国家的数据异常,将其剔除。医药市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趋势图显示,医药市场的增长明显高于GDP经济增长。大多数样本都显示出这样的特征。其中,阿根廷由于2000―2002年的经济危机使得医药市场销售大幅度下降。埃及镑在2001和2002年间进行了一系列贬值,使得其对美元的汇率一度下跌了40%,因此用美元衡量的埃及医药市场表现为大幅度负增长(参见图2)。

医药产业关系到人们防病治病,是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行业,基本上不受经济波动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质量、品种、数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医药产业是一个兼具防御性和成长性的行业[9]。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由于医药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据测算,医疗保健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137%)和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在国家经济处于景气周期时,个人收入增长将拉动个人药品需求增加,医药产业快速增长;反之亦然。医药产业受经济经济波动影响较小而表现出的稳定增长特征与产业增长总体上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特征同时并存[10]。

二、医药产业的成长轨迹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特定产业由于经济增长、社会主体需要的变化和技术上为新的产业技术所代替等原因,必然经历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等发展阶段,对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特征主要通过市场中厂商数量的变化、产业增长速度变化、市场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描述[11]。

人均GDP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35个国家人均GDP数据的顺序排列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序列变量。医药市场增长率可以作为一国或地区医药产业增长速度的替代变量,因此,医药市场增长率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特征可以用来描述一定时期内医药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和基本轨迹[12]。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医药产业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当人均GDP低于2 500美元时,医药产业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特征,而当人均GDP处于2 500美元~5 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当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以上,科技的开始腾飞和广泛应用,加之人们健康意识和理念开始普遍确立,医药产业又将长期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发展[13]。

医药市场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表明,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医药产品作为满足人们最基本需要的产品,具有很低的价格弹性和较小的波动性特征,同时,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卫生保健基础差、疾病防治手段有限,人们观念陈旧落后,人口普遍呈现较高速度的增长,这些因素都会刺激医药保健方面的需求,推动医药产业高速增长[14]。

但是,人均GDP处于2 500美元~5 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的结论可能会令人费解。其中可能有样本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所至,但是其间的一些必然方面也是值得深究的。

经济发达国家的医药产业总体上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在人们的基本保障得到较好满足以后,健康保健方面的需求开始迅速上升,从而促进医药产业高速增长。但是,具体样本分析发现,部分国家如日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2年人均GDP达到31 313美元,其医药市场的增长率很低,1990―2000年,当美国以年均12.2%的增幅增长时,日本的年增长仅为1.3%。可见医药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不同,经济发展对其影响比其它市场要小得多。

高增长性是全球医药产业概貌的主线,因此,医药产业进入了世界众多国家的政府、资本家和实业界人士的战略视野。从产业成长的过程看,医药产业与经济发展在总量上存在长期稳定趋势,从而决定了医药产业是一个随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上升的朝阳产业。数据研究并未发现医药产业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必然联系,但医药产业总体上以明显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实现增长的特征非常明显。同时,以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形成的近似时间序列与医药产业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医药产业的增长速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并不完全相同的特征:当人均GDP低于2 500美元时,医药产业将会保持高速增长的特征,而当人均GDP处于2 500美元~5 000美元之间时,医药产业发展将会放缓,当人均GDP超过5 000美元,医药产业又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曾昭宁.公平与效率[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4.

[2][美]霍利斯・B.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吴奇,王松宝,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陈波,王浣尘.中国药业:竞争特点、市场状况与发展思考[J].中国药房,2002,(5):260.

[4]罗伯特・W.福格尔.对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中国未来卫生服务需求的预测[J].中国经济问题,2001,(6):1-4.

[5]余建英,等.数据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6]Feng Jianhu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llenged [J]. Beijing Review, 2003-02-20,Vol.46 Issue 8:2-24.

[7]N. A. China Speeds Up Industrial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N]. Xinhua (China),2001-03-16.

[8]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9]桑卫国.国际医药产业发展特点与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近况[J].齐鲁药事,2005,(1):17-22.

[10]N. A.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eizes Larger Market Share [N].Xinhua (China),2001-10-26.

[11]Bardouniotis E,Huddleston W,Ceri H,Olson ME.Characterization of biofilm growth and biocide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Mycobac

terium phlei using the MBEC assay system[J].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FEMS Microbiol Lett],2001 Sep 25,Vol. 203 (2): 263-269.

[12]袁松范,杜蕾.当今世界医药跨国公司发展的轨迹[J].上海医药,1998,(6):11-12.

篇8

关键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建议

一、生物医药产业概述

(一)生物医药产业定义。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一般意义讲,它是指运用生物技术从事药品、设备生产和提供相关服务企业的集合,主要包括生物制药和生物医学工程两方面内容。生物制药产业主要包括生物技术药、化学制药和中药制药等领域,其中中药制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生物制药子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是指运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与生产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医用材料及植入器械、诊断试剂以及高新技术诊疗设备及系统等。

(二)生物医药产业特征。首先,生物医药产业具有“三高一长”的特征。生物医药产业是资本与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等特征。生物制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医药厂房和设备仪器方面。新药的研发周期很长,从化合物筛选、临床前研究、各期临床试验到批准上市往往需要10-15年时间,而且风险很大,成功率仅在百万分之一,开发过程中一旦出错,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但若研发成功也有着惊人的高回报。

其次,生物医药产业具有行业周期较弱的特点。医药产业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很难说存在成熟期,是永远成长和发展的产业。医药产品与服务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有不可替代性和广泛的刚性需求,因此,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景气程度的关联度较低,具有超强的抗经济危机能力。在历次的经济衰退期,包括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纳斯达克医药类股票及标准普尔保健指数均有不错的表现。

再次,生物医药产业高度依赖研发资源服务。与IT等高新技术产业不同,生物医药产业在研发阶段更依赖基础科学研究,研发团队需要在产业化的不同阶段适时引入在技术评估、资本运作、市场营销等多种创新要素,加速成果转化。

二、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分析

(一)生物技术药。上游:主要包括生物制品原材料和研发服务,有研发服务投入大、风险高、附加值高等特点,原材料生物制品制备领域成本相对较低,血液制品行业由于血浆资源的稀缺性较高,平均毛利率达10-15%;中游:主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单抗药物、疫苗、血液制品等药品的制造,制造环节科技含量与附加值较高,行业平均毛利率30%;下游:医药流通及服务环节,由于进入门槛较低,毛利率在5―8%。

(二)化学药。上游:主要包括化工原料供应和化合物筛选,药用辅料及包材的供应;中游: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的制造,化学合成药产业中,大宗原料市场趋于饱和,毛利率低,特色原料药和制剂药增长速度较快,而且附加值高,特色原料药和制剂产品的毛利率通常分别在50%、40%左右,化学合成新药作为新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下游:包括化学药物流通及服务。

(三)现代中药。上游: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新药研发,毛利率较高,达40%;中游:主要包括饮片炮制、配方颗粒加工、中成药制造和植物提取物制造,其中中药饮片加工行业毛利率约为30%,中成药制造毛利率约为35%,配方颗粒毛利率达45%;下游:包括中药材流通及服务。

三、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及经济发展的双重因素作用下,我国药品市场高速扩容,2002~201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复合增长速度达到22.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OTC药物市场,世界第三大药品市场。2012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达到9261亿元,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 18147.9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药品市场规模将以年均12%的增速继续扩容,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3万亿元。第一,从市场格局来说,我国正形成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第二,从各类药品市场份额来看,西药是药品市场的主体,中成药约贡献20%以上,特别是在小医院、基层医疗和零售;第三,从产业布局来看,生物医药“三高一长”的产业特点要求产业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向专业智力密集区集聚、向园区集聚。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长三角、环渤海为核心的集群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仍将进一步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科研院所集中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以及少数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其中,研发要素将进一步向上海、北京集聚;此外,西部地区的四川成都、重庆已经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成渝经济圈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创新活跃,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成果转化基地。

四、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成都具有良好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在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实力较为雄厚,拥有科伦、地奥等一批优势企业。现代中药、疫苗、血液制品、大输液产品的技术研发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年来,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增长显著,年主营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2 年,全市共有生物医药企业6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20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1%;实现利税65亿元,同比增长18.6%。

从政府区域规划角度看,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景是可观的,但是不可否认,当前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不小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竞争力不强,尽管成都市高新区内聚集了2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但尚无真正核心的龙头企业;第二,产业高端化不足。成都市生物医药企业大多处于化学药仿制生产、中药复方生产等产业链低端位置,在药物研发试制、药品检测与鉴定、知识产权服务等高端环节仍旧较为缺失;第三,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技术、高资本投入的产业特征,因而对于地域、能源、交通等因素要求不高。成都市内各个区域均有生物医药企业分布,导致企业同质化竞争明显,更易造成企业间的恶性竞争;第四,产业机构亟待升级。成都市大部分企业研发创新不足,产学研合作也较为缺乏,导致一些研发成果产业化较慢,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

五、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加强产业招商引资。要明确思路,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成都市重点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培育。加强产业研究,充分发成都市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区位、资源优势,重点支持和发展成都市相关区域具有比较优势或能实现突破性发展的产业领域。同时,要把“招商选资”作为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项长期工作。利用好国际产业链分工和产业外包转移契机,“导入招商”与“存量招商”并举,引进一批产业高端和产业链薄弱、缺失环节的关键企业。

(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产业联动发展。要促进“产城一体”组团化发展,加强产业发展载体支撑。加大现有园区的土地整理、清理及置换工作力度,为产业发展预留后备载体空间,大力促进生物医药制造与“成都国际医学城”医疗服务的融合、互动发展,延伸产业链条,以制造环节为主体,带动总部经济与生产业的快速发展。设立生物与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优质企业及项目的扶持力度。同市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力度,增强自主开发能力,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及高端产品进行 “产、学、研、用”合作。

(三) 完善政府体制机制,改善政府职能。加强生物医药企业运行监测分析,对重点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深化与周边省(市)县的产业合作,主动出击,吸引其他省市的优秀技术资源和优秀生物医药企业向成都市高新区、天府新区等区域进驻。支持企业积极申报新版GMP认证,对通过认证的企业基于资金补贴。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0年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篇9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产业政策;比较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1-49 -02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分析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2009年新医改政策出台《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意见》,该意见从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和药品生产的流通体系等方面要求加大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发展。2010年国务院颁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决策,指出: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加快新型疫苗和试剂的研发,提高创新性药物的研发规模,提升整体的生物制药产业水平。同时在行业类的政策中出台了《2010-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这些详细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高效化的发展,这些政策的出台给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从十二五规划中重点突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它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正是由于这些政策的刺激作用,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品的进出口额增长迅速。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处于贸易逆差的我国在保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同时,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在本着互惠、互通有无等原则的基础上,签订长期生物医药产业贸易协议。尽可能地反倾销,使用反补贴,进口配额等保护措施和其他手段维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避免外国生物医药大量涌入,从而对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

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产业政策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大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长春,依托药物资源优势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同时政府提出的振兴东北工业基地政策的提出,大大提升了以长春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比如吉林修正药业、金塞药业和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北京依靠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依托,政府技术扶持政策的支持,形成了北京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基地,以科技技术的创新带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而上海、深证沿海等地,依托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政府对其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有着很大的优惠政策,比如在出口贸易中减免相关企业的税收,对出口产品同时进行补贴等。

(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

美国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及财政预算。其颁布的《生物技术未来投资与扩张方案》修改了赋税制度,极大地刺激了研究与投资生物医药的积极性;《州政府生物技术议案》囊括了美国所有州政府生物技术工业发展战略,是美国比较系统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同时,美国各州政府通过鼓励和帮助组建各种生物医药行业组织,这些组织具有共同的产业网络化作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研究单位、企业、政府和其他公共非赢利组织联系起来,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壮大生物医药产业。

近年来,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美国已采取相应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来扶持,并鼓励生物医药产品的出口。从总体上看,美国的生物医药国际贸易呈现快速增长、产品集中、贸易数量逐年增大的趋势。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国际贸易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性生物医药产业贸易政策盛行。主要以保护贸易政策为主,利用非关税措施和战略性贸易政策保护本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其用技术壁垒的手段限制国外医药产品的进口。凭借技术优势,制定了繁多的、严格的技术法规。

美国各州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力度很大,在系统的产业扶持和管理上有着规范的措施。在资金的融合中,各州政府对其起到了补充作用。州政府认识到风险投资会阻碍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所以政府直接对各生物医药产业进行投资,这样规避了产业资金短缺的风险,同时州政府也对这样的风险资本进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美国各州在引导商业化的运行方面也有着一系列的措施,作为科研所的国家卫生研究所、美国各州专利和商标局、食品药品管理局等这些都给以技能、资本和监督管理上的支持。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比较

(一)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相同点

政府的扶持是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制定与调整的先决因素,它对于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在颁布的法规上,中美两国都相应的出台了一些促进生物医药发展的政策;在资金的投资中,中美政府都会在税收和融资渠道上提供便利,减免税收和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是中美两国的共同之处。

中美两国均采取相应的贸易政策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来扶持。均依据国内国际药品的贸易形势,制定积极的出口政策和适度保护的进口政策。以扶持本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中美的生物医药产业均呈现着区域化的特点,对此所制定的政策措施也体现着区域化的特色。中美各个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规模在不断扩大。

(二)中美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不同点

美国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比例大大超过我国的政府提供的研发资金,美国研发资金占销售额20%的比例,而我国却不到5%。美国对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财政预算逐年增加,鼓励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如加州就设立了30亿美元的生物医药基金,用于新医药产品的研发方向。而中国这方面的财政预算就赶不上美国。美国鼓励和帮助生物制药产业建立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如美国的生物技术网络组织,和贸易协会组织,它们主要对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基地建设、法律、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而我国的行业及其协会的建立需得到政府的层层审批,管的过宽,限制了人才的自由交流度、生物技术的创新度等方面。

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者,在国际药物市场中占据绝对比重,其市场竞争能力远远超出中国。因此美国在外贸政策方面态度较为强势,贸易保护主义浓厚。我国生物医药发展水平较弱,生物医药产业进出口处于逆差,这对我国本土生物医药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布局与中国不同,美国主要积聚在东西两部。波士顿、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分布在东部海岸,旧金山和圣迭戈分布在西部海岸。我国环渤海地区生物医药人力资源储备最强,拥有丰富的临床资源和教育资源;长三角地区拥有最多的跨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和国际交流上具有较大优势;珠三角地区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市场潜力巨大;中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各自发展特色。

三、美国经验启示下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优化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成熟体系对于我国产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一个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和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借鉴美国经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需在政府的支持,发挥区域化的特色、开拓市场方面,结合我国生物医药本身发展的特点,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进行优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融资环境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高风险、高投资、长周期的产业,市场融资环境严重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生物医药产业政策中所需完整的融资氛围是生物医药产业成长的导向,生物医药企业从基础设施的筹备、产品研发的制造、投入市场的宣传售卖等等方面,政府的强有力扶持显然是相当必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对于资金的投入额度很高,短期内很难融资,投资环境自然受限,其发展阻力增大。政府在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整合生物医药产业资金投资环境,通过减免税收和奖励基金的建设,同时逐步放开民间资金的投入,这样对确保初期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融资环境。

(二)发挥区域化的特色,积极开拓市场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分布呈现着严重的地域化特点,各地对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的理解和实施又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具有区域化的特征。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模式上,应发挥区域化的特色。例如沿海发达城市有一个良好的区域环境,应积极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在产品的研发与制造中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由于良好的城市形象和地理优势,发挥地区特色,寻找海外市场是必然趋势。我国的中部和边远区域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在特色生物医药上有着资源上的优势,这些区域可以发展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在产品的工艺和服务上积极开拓市场。基于各地的差异,打破区域政策不相兼容的困境,区域间的政策互补是必然的趋势,以此促进区域间生物医药资源共享,市场互利。

参考文献:

[1]胡侠,林哗.美国生物医药产业政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97-99.

[2]刘界.我国生物产业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7.

篇10

根据医药行业特性,可对医药产业链作四个环节划分:药物研究与开发(R&D)、药物生产(或制造)、药物流通与交换、医药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R&D)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药物研究所、高等医药院校、制药企业药物研究部门等。当前,国外参与此链节工作的还有风险投资机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委托研究机构)等。药物生产(或制造)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是各类制药企业。药物流通与交换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医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医院等。此外,随着现代医药市场营销实践,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主动参与药物流通与交换。 医药服务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医药商业企业、制药企业、医院等。通过对医药产业链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医药行业企业的组成。从目前国内医药产业链的现状来看:

第一、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方面。总体而言,国内的医药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小、起步晚特点。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医药产业处于产业的成长阶段,未来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医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从产业链价值流动分析来看。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大而全”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具体化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

第三、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趋势。医药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所产生的价值流动,都具有追求成本最小化与流程差异化的特点:成本最小化——当比竞争对手的成本更低时,将取得竞争优势;流程差异化——优化的流程具有内部复杂性,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时,也将取得竞争优势。

所以,通过医药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与效益最大化输出,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经营重点上的转型,即从过去个别的“点”式经营重点,进入到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重点。

二、信息化医药产业链与整合创新的建议

与医药产业链相对应,在信息沟通和管理视野条件下,医药信息和信息管理可以分为: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医药服务中的医药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为此,从产业整合创新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建立样品库与高通量药物筛选。大规模的筛选样品库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节约化合物资源,而且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药多筛,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实现大样本量的筛选,发现高效药物。(2)发展CRO服务。随着业内竞争日趋激烈,药物的研发费用不断上涨,CRO公司的药物研发信息分析与处理的专业性以及低成本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制药公司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依靠CRO获得专业化的服务。

2.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促进企业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而是突破企业内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一个过程流。(2)进行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R)。在PDR中,用户对文件的操作和对数据库的操作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应用系统与PDR系统中作的对象形成了更紧密的关系,工程知识和数据管理功能紧密结合。(3)实施基于看板管理发展起来的JIT(Just-in-time,准时生产制)。JIT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即通过信息化管理,减少直至消除包括原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3.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药物物流。建立相应的物流决策支持体系及数据仓库是药物流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药品物流信息应该包括药品费用管理信息、药品运输信息、药品库存信息、药品配送信息、药品购进信息等。现代物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规模效应,为委托企业节约成本、减少库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鼓励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新的商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组织结构乃至客户消费习惯、政府职能等,把传统商务活动中的人员流动、纸张流动和货币流动很大部分改为电子信息的流动。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人、财、物的流动,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因为信息不灵、信息滞后所带来的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3)建立和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HM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等就属于HMIS的范围。临床信息系统C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如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就属于CIS范围。

4.医药服务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随着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医药工作者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坐在办公室或家里得到高水平专家的授课和专题讲座,可以通过Internet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行学术交流,召开电视会议,还可通过电子广告,医药咨询,家庭娱乐,视频点播等为广大的患者提供药物的使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