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企业的账务处理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合伙企业的账务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合伙企业的账务处理

篇1

公司制基金关于投资费用的处理

例1,某投资公司20X1年设立之初发生开办费1万元,当年经营过程中发生人工费100万元,中介费50万元,差旅费30万元,业务经费以及其他合理费用10万元。账务处理如下,借:管理费用—开办费1万元、管理费用—中介费50万元、管理费用—差旅费30万元、管理费用—业务经费及其他10万元、应付职工薪酬100万元;贷:银行存款191万元。同时,借:管理费用—人工费100万元;贷:应付职工薪酬100万元。据笔者与投行业内同行交流所知,实际运作中,有部分公司制基金采用了上述的账务处理方法。同时,基于私募股权投资也是属于创业风险投资以及稳健谨慎性要求,也有部分公司制基金按照财政部制定的《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办法》要求,将与投资项目相关的前期费用记入“待转投资费用”科目,再按照所投资项目成功与否分别记入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或转入期间费用。《投资公司会计核算办法》只是原则上规定“待转投资费用”科目的用途,却没有详细规定如何账务操作。笔者几年前曾参与某投资公司的会计科目设计,也曾采用“待转投资费用”科目进行投资费用的处理。具体设计如下:

1.“待转投资费用”科目核算公司按照股权投资协议进行投资而发生的与股权投资项目有关的各项前期费用等。

2.公司发生的与股权投资项目有关的各项前期费用主要包括:项目人员工资薪金、实际发生的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费用、审计费、律师费、尽调费、咨询费及差旅费等。

3.公司财务部门归集与股权投资项目有关的各项前期费用时按照以下程序:(1)公司投资部门按照股权投资协议制作投资立项书,立项书应主要包括:对投资项目的描述、投资金额等,立项书应经投资部门负责人签字批准后上报公司总经理,经总经理签字批准后下达给公司财务部门。(2)财务部门根据已批准的投资立项书分别按照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并按会计年度来归集与投资项目有关的各项前期费用。发生的与股权投资项目有关的前期费用,借记“待转投资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现金”等科目。待股权投资项目按协议规定投资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待转投资费用”科目。(3)若在同一月份内同时有多个项目并存,除项目人员工资和计提的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公积金和社会保险费用按照项目人员所耗费工时分摊外,其余相关费用在发生时根据项目费用报销单直接归集到“待转投资费用”科目明细账中。(4)因终止协议等原因而不再进行股权投资的,投资部门应及时制作项目终止报告,经投资部门负责人签字批准后上报公司总经理,项目终止报告经总经理签字批准后下达给公司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批准的项目终止报告,将该股权投资项目上所发生的前期费用结转期间费用入账,借记“管理费用”或“营业费用”科目,贷记“待转投资费用”科目。

例2,某投资公司20X1年发生项目人员人工费70万元,管理部门人工费30万元,业务经费以及其他合理费用10万元,已完成投资项目两个:A项目与B项目,终止项目一个:C项目。所耗工时:A项目耗时3千小时,B项目耗时3千小时,C项目耗时1千小时。A项目发生中介费20万元,B项目发生中介费20万元,C项目发生中介费10万元。A项目发生差旅费10万元,B项目发生差旅费10万元,C项目发生差旅费10万元。账务处理如下:1.发生费用时,借:代转投资费用—中介费50万元、管理费用—差旅费30万元、应付职工薪酬70万元、管理费用—人工费30万元、管理费用—业务经费及其他10万元;贷:银行存款190万元。同时,借:代转投资费用—人工费70万元;贷:应付职工薪酬70万元。2.完成投资项目时:A项目投资费用归集=人工费+中介费+差旅费其中:人工费=70万元×3千小时÷7千小时=30万元、中介费=20万元、差旅费=10万元。B项目投资费用归集=人工费+中介费+差旅费其中:人工费=70万元×3千小时÷7千小时=30万元、中介费=20万元、差旅费=10万元。因C项目终止,故C项目投资费用转入管理费用。借:长期股权投资—A项目6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B项目60万元、管理费用—人工费10万元、管理费用—中介费10万元、管理费用—差旅费10万元;贷:待转投资费用—人工费70万元、管理费用—中介费50万元、管理费用—差旅费30万元。

但现行税法对投资资产的税务处理却是按照下述规定来执行的:“投资资产按以下方式确定投资成本:(1)通过支付现金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购买价款为成本。(2)通过支付现金以外的方式取得的投资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成本”。鉴于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不一致,上述待转投资费用120万元成为一项时间性差异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合伙制基金关于投资费用的处理

如上所述,合伙制基金在合伙协议中对投资费用的规定较为严密。按照重要性要求,合伙制基金前期的开办费金额较少,一般可由管理公司来承担;但对于与投资项目相关的中介费要占到项目投资额的3%左右,一般来说,应由合伙制基金承担。合伙制基金可参照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来设置会计科目。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来设置科目,也可将与投资项目相关的中介费记入管理费用,或按项目暂挂往来账,等投资项目退出时配比记入管理费用。

例3,某合伙制基金20X1年已完成投资项目二个:A项目与B项目,终止项目一个:C项目。A项目发生中介费20万元,B项目发生中介费20万元,C项目发生中介费10万元。20X2年A项目投资退出。

会计处理:(1)借:管理费用—中介费50万元;贷:银行存款50万元。(2)借:其他应收款—A项目20万元、其他应收款—B项目20万元、管理费用—中介费10万元;贷:银行存款50万元。202X年A项目投资退出时,借:管理费用—中介费20万元;贷:其他应收款—A项目20万元。若执行《企业会计制度》或《企业会计准则》,账务处理可以参照上述会计处理(1)或(2)。由于现行税法规定,合伙企业不交企业所得税,但合伙企业要纳入汇算清缴范围,无论是有限合伙人还是普通合伙人,均应进行年度汇算清缴,合伙人是自然人的,应报送《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申报表》,有“应纳所得税额”的,申报缴税;合伙人是企业的,参照适用《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所得税申报表》,若合伙企业当年有盈利,应按照“先分后税”原则由各合伙人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若合伙企业当年亏损,则亏损额不能分摊至各合伙人,应由合伙企业以后年度盈利来弥补,直到有盈利结余才由各合伙人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结合现行税法规定,上述会计处理(1)与会计处理(2)实际上等效。#p#分页标题#e#

篇2

一、企业的账务处理方法

[例1]某企业王某2008年3月工资、薪金收入为5500元,企业为其全额负担个人所得税。

第一种错误做法如下:

计算应扣缴个人所得税=(5500-2000)×15%-125=400(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5900

贷:现金 5500

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400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59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900_

借: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 400

贷:银行存款(现金) 400

另一种错误做法为: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5500-2000-125)/(1-15%)=3970.59元,应扣缴个人所得税=3970.59×15%-125=70.59(动)。  借:应付职工薪酬 5970.59

贷:现金 5500

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470.59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5970.59

贷:应付职工薪酬 5970.59

借: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470.59

贷:银行存款(现金)470.59

第一种做法错误有两处:(1)根据《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暂行办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为含税收入,不能以纳税人实际取得的收入计算应纳税额,应先将不含税收入换算成应纳税所得额,即含税收入,然后再计算应扣缴个人所得税。上例正确计算应为:企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5500-2000-125)/(1-15%)=3970.59元,应扣缴个人所得税=3970.59×15%-125==470.59㈤。错误作法造成少纳个人所得税70.59元(470.59-400)。

(2)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取得不含税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计征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5]715号)明确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和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为个人支付的个人所得税款,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应记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第二种做法错误为一处:虽然扣缴个人所得税计算正确,但错在将代个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计人了成本,从而少缴企业所得税。

上例正确做法应为:

借:应付职工薪酬 5500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5500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55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500

借:营业外支出 470.59

贷: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470.59

借: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470.59

贷:银行存款(现金)470.59

二、企业代员工支付个人所得税的其他情形

企业为员工负担税款还有以下两种情形:

(1)企业为员工定额负担税款。

[例2]某企业王某2008年3月工资,薪金收入为6600元,企业为其定额负担个人所得税500元。

应纳税所得额=职工工资+企业负担的税款一费用扣除标准=6600+500-2000=5100(元)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一速算扣除数=5100×20%-375=645(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6600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6455

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145(645-500)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66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6600  借:营业外支出 500

贷: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 500  借:应交税费――代缴个人所得税 645

贷:银行存款(现金) 645

(2)企业为员工定率负担税款。

[例3]某企业王某2008月工资,薪金收入为6600元,企业为其负担80%的个人所得税。

应纳税所得额=(未含企业负担税款的职工资-费用扣除标准一速算扣除数×负担比例),(1-税率×负担比例)=(6600-2000-375x80%)/(1-20%x80%)=5119.05(元)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一速算扣除数=5119.05×20%-375=648.81(元)  借:应付职工薪酬 6600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6470.24

应交税费――玳缴个人所得税129.761648.81x(1-80%)1  借: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66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6600  借:营业外支出 519.05

篇3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核算;账务处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226-2

1 企业所得税概述

1.1 企业所得税的意义

企业所得税的概念:在我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依照本法的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也就是国家对境内企业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一种税。

其特点为:1.有所得纳税、无所得或者亏损不纳税;2.遵循“量能负担”原则,即多得多纳,少得少纳、不得不纳,负担合理。3.全年计征、按期预缴、年终清结、多留少补。4.征税对象是计税所得额;5.计征较复杂,涉及成本费的归集和分配。

1.2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在我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其中,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不征收企业所得税,而征收个人所得税。按照“登记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居民企业是依照我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我国境内成立(登记注册地在境内)或实际管理机构在我国境内,他们要承担全面的纳税义务(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所得)。非居民企业是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法规成立(登记注册地不在中国境内)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他们承担有限纳税义务(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

1.3 征税对象

征税对象,以纳税人取得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征税对象。生产经营所得是指纳税人从事物质生产、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劳务服务等。其他所得包括股息、利息、租金、转让各类资产收益、特许使用费以及营业外收益等所得。(除国债的利息收入外)。

1.4 税率

从2008年1月1日起,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和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非居民企业的中国境内所得,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5 税收优惠政策

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包括: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及环境保护与节能;促进公益事业和照顾弱势群体;自然灾害专项见面税。

2 财务会计核算与税收的区别

税收和会计核算所依照的原则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最终达到的目的也不同。税收是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规定的时间内纳税人依法纳税,是以课税为主要目的的。财务会计核算则是为相关的利益者或者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以能够真实、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行现状、财务情况和经营成果、现金流为主要目的。

3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为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两种;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债务法进一步分为损益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两种。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规定,企业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3.1 应付税款法的核算

未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准则的单位,仍然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所得税核算。应付税款法,是指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的一种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发生的暂时性差异不单独核算,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作同样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有关所得税的账务处理归纳为:

借: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利润、计税所得额)

=利润总额+-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

【例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2006年会计利润额为160.3万元,年初“利润分配”科目贷方余额为5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以前年度无未弥补的亏损。本年度其他有关资料如下:

1.全年营业收入为3000万元,实际发生业务招待费20万元。

2.全年实际发放工资70万元,该企业列支职工福利费9.8万元,列支工会经费1.4万元,列支职工教育经费1.05万元。全年计税工资为80万元。

3.本年发生税收罚款支出15万元。

4.本年企业将一批产品直接捐赠给受赠人,该批产品成本为6万元,计税价格为10万元。

5.本年购买国债获得利息收入为24万元(计入投资收益)。

6.企业本年按照10%的利率计算支付利息费用40万元,并计入了当期。假定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利率为2.5%。

7.该企业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本年折旧额为10万元。按照税法规定采用年数总和法,本年折旧为11万元。

2006年应纳税所得额

=160.3+[20-(1500×5‰+1500×3‰)]+15+(6+10×17%)

+(10-6)-24+(40-10)-1

=200(万元)

应交所得税=200×33%=66(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66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6

3.2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

3.2.1 科目设置

1.企业应设置“所得税费用”科目于损益类科目中,核算企业按规定从当期损益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借方反映当期所得税费用,贷方反映当期结转的所得税费及当期确认法下亏损当年确认的尚可抵扣亏损结转后期抵减所得税的利益。本科目结转后期末无余额。

2.企业应设置“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两个科目于负债类科目中。其中“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科目是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核算企业应缴所得税。在贷方方面表现出的是实际应缴纳的所得税,在借方方面表现出的是实际已经缴纳的所得税,余额则是欠缴的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是核算企业由于应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在贷方方面表现出的是确认的各类递延所得税负债,在借方方面表现出的是当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应税暂时性差异情况发生回转时转回的所得税影响额。余额则是尚未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3.企业需要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于资产类科目中,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反映确认的各类递延所得税资产,贷方反映当企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情况发生回转时转回的所得税影响额。余额反映尚未转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5.企业需要设置“递延税款备查登记簿”,对发生暂时性差异的原因、金额、预计转销期限、已转销数额等内容进行详细记录,以供以后查核需要,确保各项发生内容明晰。

6.企业需要在所有的资产负债表日,严格复核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假如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不能够取得足够的款额供纳税用,则应该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3.2.2 具体核算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暂时性差异采用跨期摊配法进行处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核算有三个步骤:第一步,对差异进行分析,从而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遵照以下公式:应缴纳所得税=应税所得×所得税税率;第二步,确定暂时性差异项目,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期末余额:①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②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适用所得税税率。第三步:计算所得税费用: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

【例2】结合上述【例1】中的资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所得税费用 66.33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6

递延所得税负债 0.33

篇4

关键词基础会计;教学方式;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区域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阶段成果;课题编号:JG2013010315

2013年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面向区域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的学科,除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是专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会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基础会计》,其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环节的教学改革就凸显重要。

高职高专学生从入校伊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会计知识近乎空白,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涩难懂,像课程中的各种各样凭证、账簿、报表等,初学者经常混淆,往往使其失去了学习兴趣。我们经过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通过模拟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教学改革,将实际工作中常用的凭证、账簿、报表等拿进课堂,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实际的内容,激发他们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进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具体地,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基础会计》实训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探索。

一、改进理论教学方式方法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现在的基础会计理论课学时一般占总学时的70%以上,在实际授课中理论教师基本上只讲解理论内容,即使遇到与理论相对应的实际操作相关的内容也是一带而过,顶多只是强调在实训的过程中会涉及,尤其是现在的年轻教师学历较高,但是缺乏企业工程背景的训练,他们没有系统地掌握规范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报表的技能,课堂职业技能演示更是没有办法实现,往往只能照本宣科。课堂上仍是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更谈不上对课程兴趣的培养。

改变这一现状具体措施首先,必须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高职高专教育的基本属性就是重视职业技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次,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才能为会计实训内容和方式改革奠定基础。运用投影仪、实物展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模拟展示,如将支票、凭证、账簿、报表等的填制全过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真正装进学生的脑海里。以免造成学生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消化大量的实务操作与技巧的困难,难以保证实训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模拟实训

我们现行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训一般都是先在手工实验室完成“凭证――账簿――报表”的这样一个流程的一套账务处理程序,然后运用某一会计软件进行机上模拟,最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战演练。所有的同学都是一样的内容,学生们经常是一些基础的操作都没有掌握好,就进入了会计岗位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就导致大部分同学实训报告雷同,机上操作变成了游戏大战,校外实训变成了旅游度假,实训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为取得较好的实训效果,我们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强化模拟实训,制作切近实务,适合学生的实训资料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我们不采用购买的实训材料,而是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制作一套符合本院学生层次特点的实训教学资料,这样能完全反映学生的操作能力。这套教学资料模拟了独资企业及服务行业、合伙企业及商品流转行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制造业等比较典型的行业。每个单元资料业务量都不是很多,尤其对于一两周这样有限时间内集中完成的实训非常适合,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随时调节工作量。这些完全仿真,学生们仿佛置身于企业某个会计岗位,兴趣大大增加,实际操作能力快速提高。

2.调整实训组织形式,强化模拟实训效果

实训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模拟效果,学生不像在教室上课一样一排排就座,我们根据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成绩将所有的同学重新编组,成绩好的与差一些的相互搭配,每六人一组,模拟实际会计工作岗位。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全权负责全组的空白凭证、账簿、账表等的领取以及小组同学的组织纪律情况。简单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难点统一由指导教师讲解。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之间互帮互学的团队精神,又可以大大改善实训的教学效果,把实训真正变成了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平台。

3.强化模拟实训,增加书写练习。

有一手规范、整洁的字是从事会计工作一项基本要求,是实际工作中用得着的真本事。书写流利、规范能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会计书写技巧是会计专业人员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

学生在前导课程中已经学习并进行了书写练习这一部分内容,但是往往学生的数字练习和实际脱节,学生在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时就全部忘记了,甚至有的学生登记账簿时“满格灌”,错账都无法更改了。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们在实训时,时刻提醒学生,按照书写规范书写数字,什么时候用大写,什么时候用小写,特殊的书写方法等等,再次进行重复提醒,把书写练习和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做到学到的知识即学即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寻求校企联合新途径

校企联合主要是利用企业的资源完成教学实训的项目,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校企联合,实现“顶岗实习”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但由于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会计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每个单位的财务部门都处于核心地位,适合会计专业实习的企业单位所需人数较少,顶岗实习的专业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大多不对口,学生们往往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会计核算

1 中小企业的含义、特点及核算内容

1.1 中小企业的含义 中小企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中小企业包括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其中微型企业是指雇员在8人以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含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及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个体和家庭经济组织等。

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①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②创业难度较小,起步快;③灵活,创新能力强,工作效率高;④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⑤管理水平不高;⑥人员更替快;⑦容易逃避纳税。

1.3 中小企业的核算内容 根据《会计法》及有关会计准则的规定,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款项的收付;②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③债权债务的发生和核算;④经营成果的披露和分析;⑤其他需要办理的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2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核算体系不严密,财务制度不健全 有的中小企业在会计机构设置上,由于规模小,业务简单,不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有的即使设了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明,会计核算方法和处理程序不规范,不具备科学性与完整性,会计人员的任用也很随意,导致会计的管理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2.2 建账不规范,对常见的违规操作难以进行内部监督 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即使建账也有很多账目混乱,有的设有两套账或者多套账,出于逃税等原因,在核算中进行违规操作。从内部监督来看,中小企业内部缺乏货币资金控制制度,由于内部互相牵制、成本核算、收支程序审批等基本制度非常不完善,或者虽然有几点规定,实际工作中却没有按制度执行,使会计的监督职能无法发挥。

2.3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中小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中,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会计核算资料失真:主要指原始凭证失真、记账凭证失真、账簿失真及财务报表失真,这种失真现象在当前经济社会中较为普遍与严重,不仅严重影响了整体会计信息质量,也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②资产账实不符:会计核算要求是账账、账实、账表相符,但现实的经济业务核算中,很难达到这些要求。③虚开发票,纳税金额计算失真:以虚开发票的方法,降低成本费用,达到逃避国家税收的目的。④报表反映的内容失真:中小企业通常编制两套以上报表,一套用于内部经营管理使用,反映的是基本真实的财务数据;一套用于应付税务机关,通常以收付实现制来推迟收入的确认,即“亏损账”,披露的是企业虚假的亏损信息,究其原因是会计人员随意处理会计业务,随意编制财务报表,以便不纳或少纳税。

2.4 管理者及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能力差,思想观念落后 很多中小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其管理思想落后,法律意识淡薄,企业财产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会计账务处理随意性大,是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会计人员的任用,有的是亲属,有的是聘用兼职会计,一人身兼会计、出纳等岗位,职责划分不清,非专业化现象严重,很多是无证上岗,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难以实行,由于缺乏现代管理观念,严重影响会计工作的质量,使会计工作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 解决中小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市场投资环境及自身发展需求双重因素决定的,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3.1 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建设 完善和健全国家制定的会计法规制度,建立内部稽核和内部牵制制度,明确分工和权限,特别注意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明确划分组织机构内部各岗位或工作人员的职权,建立岗位责任制,以相互制约,这样有利于落实责任,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2 建立健全内部核算、内部监督制度 各中小企业应根据《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的规定,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对会计工作流程中会计凭证的入账、会计账薄的登账、会计报表的填制及存货的定期盘存与账实核对、会计人员更替的交接手续等一系列工作做出明确的具体要求,这是解决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制度保证。

加强监督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强政府监督。即政府应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加大监督力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地疏导,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会计机构、会计人员的自我监督。会计工作所包括的内容千变万化,错综复杂,政策性非常强,会计手段也是灵活多样,会计监督不单纯是对一般费用报销的审查,而应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应建立健全单位的财务凭证稽核制度,建立会计机构的自我约束机制,并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加强会计监督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保证。

3.3 提高管理者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中小企业负责人常常重视销售工作,而对会计工作投入精力很少,只有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经常监督检查会计的工作,通过与会计人员的交流,来深入了解会计工作,保证会计人员能恪守财务规范,履行职责,客观公正地反映会计业务,提高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才能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真正做到标本兼治。

3.4 加强资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控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中小企业应当建立财产清查制度,要定期盘点,加强存货的管理,压缩过剩的库存物资,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对财产的管理、检查核对等工作要分别管理,保证账实相符。

3.5 提高中小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及自身道德水平 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制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经常组织业务技术培训,使之适应知识更新换代的要求。此外,还要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定期轮换,提高业务技能,提升综合素质,只有会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才能在会计工作中,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地搞好财务管理,改善企业的管理状况,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总之,会计管理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中小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对会计核算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重实避虚,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运行的根本保障以及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重要保证,而抓好中小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对于促进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明辉.内部会计控制纵横谈[J].时代财会,2008(06):23-

45.

[2]王海地.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思考[J].经济师,2007(08):34-42.

篇6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 税源管理 纳税评估 信息化建设

一、新企业所得税变革亮点

1、纳税人认定、纳税义务和纳税地点。新《企业所得税法》关于纳税人的界定,取消了以资本来源作为区分标准的作法,统一了适用对象。按照国际惯例,采用登记注册地与实际管理机构地标准相结合的办法,将纳税人分为居民企业和非居民企业,并明确前者承担全面纳税义务、后者承担有限纳税义务,同时改变以独立核算为标准确立纳税地点的方法,确立了以法人为标准的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制度。

2、税率。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充分考虑了财政减收承受力度、国际税收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统一为25%,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实行20%的照顾性税率,改变了原有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设档次过多、不同类型企业名义税率和实际税负差距较大的现象。

3、收入确认。新《企业所得税法》在收入确认上增加了收入总额内涵的界定,首次提出了不征税收入的概念,并严格区分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在实施条例中又进一步明确了应计入应税所得额中的收入形式及确认标准和确认时间,比原有税法更清晰明了。

4、税前扣除范围及标准。新《企业所得税法》不仅统一了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扣除政策,明确了不得扣除的支出范围,而且调整了扣除基数,尽量与新企业会计准则接轨,避免调整计算的复杂性。比如工资薪金支出取消计税工资标准,改为内外企业统一据实扣除;公益救济性捐赠计税基数从原来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年度利润总额,扣除标准统一为12%。

5、税收优惠。新《企业所得税法》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较原有所得税法做出了重大调整。一是统一内外资企业适用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规定了5年过渡优惠政策,使外资企业能平稳过渡。二是基本废除原有“区域优惠”体系,构建了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兼顾技术进步的新的税收优惠格局。三是增加了对创业投资企业和企业投资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税收优惠,体现以“特惠制”取代“普惠制”的改革理念。四是在细节上将原来对福利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直接减免税政策改为工资加计扣除政策和减计收入政策。

6、反避税。为打击日益严重的避税现象,新《企业所得税法》借鉴国际惯例,专门制定了第六章“特别纳税调整”,对转让定价、资本弱化、避税港避税等各种避税行为进行规范。明确了转让定价的核心原则即独立交易原则,将独立交易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一切业务往来;增列了无形资产和劳务方面的成本分摊协议条款、税务机关和关联企业间的预约定价安排,要求关联企业报送关联业务往来报表和提供相关资料,强化了纳税人及相关方在转让定价调查中的义务。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引发的税收征管问题

1、税收管辖权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适用范围,按法人标准确定纳税人,排除了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并规定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但在税收征管上仍适用过去“一税两管”体系,即按企业开业登记时间划分国税、地税征管范围,2002年1月1日之前成立的企业由地税征管,之后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由国税负责征管。而在实践中发现,原来由地税部门征管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投资企业及合伙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吸收新成员组建为公司制企业,这类企业是仍由地税征收,还是由国税征收?总机构在2002年之前成立由地税征管,分支机构在2002年以后成立由国税征管,汇总纳税时管辖权归国税还是地税?这些在新税法中都未明确,这就可能导致国、地税征收机关争相介入管理,也可能相互推委,无法做到有效控制,给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2、税源管理。

(1)企业纳税地点变更导致的税源管理问题。原内资企业以独立经济核算的单位为纳税人,实行就地纳税,而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分公司应税所得要汇总到总公司进行纳税。随着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纳税地点的变更,对于各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来说,其纳税户户籍管理和税源管理将随之发生变化。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由于没有所得税征收权不便监管,法人所在地对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情况又不了解。在此情形下,各地税务机关如何防止漏征漏管、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如何掌控分支机构的涉税信息、如何交换和共享已经拥有的征管信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

(2)“老企业”和“新企业”的身份认定与过渡期优惠政策的享受问题。新《企业所得税法》给予老企业5年过渡期优惠政策,新企业则不能享受。原则上说,新老企业的认定以工商登记时间在2007年3月16日之后还是之前为界限。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改制重组的增多,企业新办、合并与分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复杂,难以有明确的标准。

3、税基管理问题。

(1)纳税人身份认定变革带来的税基管理问题。原所得税法按资本来源划分纳税人和纳税义务,新《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此判定标准,取而代之的是法人地位、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双重标准确定居民纳税人与非居民纳税人。若为居民纳税人则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外的全部所得作为税基缴纳所得税。税务机关如何清楚界定什么是“实际管理机构和控制地”,什么是“仅在我国设立的机构、场所”,成为确定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关键性问题。

(2)收入确认、税前扣除范围及标准的变革引发的税基管理问题。基于纳税人经济理性的考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利用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变化,采取各种手段来缩小税基,达到少缴税的目的。比如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确认日期均为“合同约定的应付日期”,企业可以通过调整合同约定方式改变税基。税前扣除中的工资薪金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在税前据实扣除,企业就可能采取虚增雇佣人数,虚假提高工资水平等方式增加税前扣除基数。再比如,计算业务招待费、广告费当年扣除上限时,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是否可以作为计提基数,各项扣除的审批手续是沿用原有审批规定还是一切推倒重来呢?如沿用现行规定,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呢?如推倒重来,基层征收机关的工作量又将如何?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又将如何?另外,因国税、地税部门对政策的理解不同带来的税务差异是否会干扰企业的经济活动呢?

4、反避税引发的税收监管问题。过去外商在优惠政策多、实际税负低的情况下,规避所得税的动机较弱,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大部分外资企业不仅税率有所提高,享受的优惠政策也将逐渐减少,这就使得外商会采用转让定价、资本弱化、成本分摊等方式在各环节规避所得税,这无疑需要我们增强税收监管。但目前税收监管本身存在以下问题。

(1)监管方法、手段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基层税务机关在监管方面,一般以企业所填数据为准,对企业申报的境外情况基本上是依据企业申报什么,就予以承认并予以抵免,易导致反避税行为的发生。

(2)企业所得税税源动态监控体系不完善、税源信息不完整、所得税信息化程度不高。与地税、工商、统计、房管等部门信息沟通不够,信息共享和反馈机制没有建立。

(3)“一税两管”各自为政,同一类型企业税负差异较大。在实际监管工作中,两个税务部门为了强化所得税管理,各自制定了一些具体监管办法,对同一类型的企业,由于不同税务机关运用的管理方式不同、监管力度不同、规范管理的程度不同,势必会出现税负“避重就轻”的问题。

(4)税收监管缺乏专业人才,管理队伍有待加强。新企业所得税是一个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纳税调整项目多、计算复杂的税种,要想全面提高征管效能,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素质和先进征管理念与方法的管理人员。而现实中所得税征管工作量大,人手少,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与新税法的要求差异较大。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框架下税收征管的改进建议

1、合理界定企业所得税税收管辖权,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职责分工。从理论上说,企业所得税作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应由国税部门统一征收、上缴国库,再按分享比例返还给地方。这样“一税一管”,执法主体明确、执法力度一致。但我国当前国税、地税机关的征管力量、征管水平短期内达不到“一税一管”的要求。因此,本文有如下建议。

(1)建议5年内延用“一税两管”,采取随流转税税种确定的原则划分税收管辖权,即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增值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国家税务机关征管,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缴纳营业税的,其企业所得税归地方税务机关征管。总分支机构汇总纳税的,一律在总机构税收管辖机关纳税。一方面,两个税务机关既可以有效利用自身的征管资源进行管理,降低征管成本,又可以减少纳税人的负担;另一方面,这样划分征管范围,各级地方政府必然会加大扶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这对国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

(2)中长期应对国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职能整合,重新设置机构,并明晰职责分工。考虑我国现行的不彻底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国家税务总局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现有国税部门负责稽查、现有地税部门主管征收和管理,对国税、地税两局的资源进行整合,取消国税局的涉外税收管理部门。在国税局设置税务稽查机构,原地税局负责稽查的人员调到该机构,国税只负责对纳税人进行稽查并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在地税局设置税收征管机构,原国税局负责征收管理等的人员调至地税,负责为纳税人提供登记、征收、管理和纳税服务。地税局将企业所得税统一缴入地方金库,再由地方金库按规定比例上缴中央,实现共享。

2、加强税源管理、核实税基、完善汇算清缴制度。

(1)进行户籍信息源头管控。通过进驻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建立从工商登记到国税、地税税务登记的“无缝管理”机制,从源头上减少漏征漏管户。

(2)进行户籍信息全面监管。认真做好纳税人设立、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等工作,并切实加强对外出经营业户、非正常户、停业户、扣缴义务人的监督管理,堵塞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管理上的漏洞。

(3)进一步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把税源管理纳入税管员的职责范围,从日常检查、信息采集、资料核实、税源调查等方面明确税管员岗位职责,并制定统一标准的业务流程,促使税管员规范管理税源。

(4)建立经济分析制度。加强与工商、统计、物价等部门的联系,从各方面采集经济信息,运用对比分析、指数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摸准经济税源的变化规律,核实税基。

(5)加强日常管理,完善汇算清缴制度。即按月或按季对纳税人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做调账;对于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要求企业设立相应的辅助账簿,在按照会计准则进行正常账务处理的同时,按照税法规定对需要调整的项目在该辅助账簿中逐笔登记,在年终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将累计数填在纳税申报表有关项目中。这样既方便税务机关的监督管理、减轻年终汇算清缴的压力,又可以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和效率。

3、建立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互动机制。鉴于目前所得税征管中信息不对称,税务稽查部门得到企业纳税真实信息少、难于发现问题等情况,建议先按照“降低频率,加大深度,提高质量,注重效益”的纳税评估工作要求,积极开展所得税、流转税联评互动,对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申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逐步建立完善具有指导性、系统性、时效性、针对性的行业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模型。再从纳税评估中选定税收稽查的对象,避免税收稽查的盲目性;同时根据税务稽查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纳税评估的内容,保证企业纳税评估有效实施。这种互动机制有利于及时发现征管中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加快企业所得税信息化建设。一是做好综合征管软件更新工作,满足企业按照新税法预缴申报和按照老税法进行年度申报的需求。二是要加快电子申报、网上申报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实现企业所得税多元化申报。三是要优先建立汇总纳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再逐步建立各企业、各行业的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纳税评估工作深入推进打下扎实基础。四是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要建立健全与各金融监管机构的沟通渠道,特别是与国土、科技、贸发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信息做好项目登记、信息采集、税款征收、纳税评估和项目清算等环节的管理工作。

5、强化所得税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和服务,确保所得税政策全面、准确贯彻执行。对内加强税务机关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坚持专门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提高税务人员所得税征税、办税综合素质和技能,建成一支适应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所得税管理队伍。对外利用网络、上门服务、免费咨询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对新税法的宣传和辅导,使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的各项具体规定,特别是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涉及纳税调整的税收政策、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时纳税申报的办理等,提高纳税遵从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Z].

[2] 国家税务总局征收管理司:新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释义[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

[3] 杨斌、徐家尊: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探讨[J].税务与经济,2008(2).

篇7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洗钱风险评估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得合理保证,其审计方法,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当今主流的审计方法,要求审计人员从宏观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与实质性测试程序 ,并根据审计结果出具恰当的审计报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于战略层面和经营层面进行分析,可以克服因缺乏全局观而导致的审计失败风险,其不仅关注到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对会计报表的影响,还把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其影响因素考虑在内,同时相应减少了审计资源在实质性测试方面的分配,节省审计成本。

(二)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 2012年2月,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的“40项建议”重点突出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根据洗钱、恐怖融资等非法活动的风险高低,合理配置相应的资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既包括对洗钱风险的评估,还包括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高风险领域采取强化措施。洗钱风险评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运用:一是FATF及有关机构对国家整体洗钱风险进行评估;二是反洗钱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进行评估;三是金融机构对客户洗钱风险进行评估。须注意的是,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与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评估不同,洗钱风险评估是指对金融机构被利用洗钱,即洗钱风险高低进行评价,侧重于预防洗钱风险能力方面;反洗钱工作评估是指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是一种类似于绩效考核的评价模式。两者在评价指标设计及方法上有所不同,如被评估机构工作(调研)受到表彰、认可或表扬,协助破获了洗钱及上游犯罪案件,提供了有价值的可疑交易线索,在洗钱风险评估中只作为评估取证的来源之一,在反洗钱工作评估中则作为对工作认可的绩效评价指标之一。本文从监管角度探讨对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评估。

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洗钱风险评估,是金融机构了解客户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客户资金交易的金额、频率和方式等特征,继而确定风险等级。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是监管部门或受监管部门委托的有关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及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确定金融机构在内控管理、业务流程、人员履职等方面对其洗钱风险的影响。

(三)现代风险导向与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的异同 具体运用中,两者均采用抽样评价方法,取证手段也相同(如询问、查阅、检查等方式),评估流程也类同。财务报表审计流程大致分三个阶段,即承接业务阶段的内外部风险评估,分析被审计单位高管层压力、机会和借口等因素所引发的舞弊或错报风险;风险初步评估阶段,了解评价被审计单位环境、内控制度情况;进一步审计程序阶段,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被审计单位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后续审计程序根据前阶段的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当后续审计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初始评估获取的审计证据相矛盾时,可以修正风险评估结果,并相应修改原计划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审计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根据风险,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范围和时间安排,其目的在于内控风险较高时,更多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能推断被审计单位的错报或舞弊行为,继而获取被审计单位错报或舞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程度。洗钱风险评估与此类似,一是了解金融机构固有风险阶段,与承接审计业务阶段内外部风险评估阶段相似,需了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状况,所在行业的洗钱风险及经营状况对洗钱风险的影响。二是初步评估阶段,与审计风险初步评估阶段相似,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的环境、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三是深入评估阶段,与进一步审计程序阶段相似,对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内控制度有效性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评价。洗钱风险评估过程中,可以在了解金融机构固有风险的基础上,确定初步评估的范围,再根据初步评估的结果,指导深入评估的时间、范围和方法,包括对金融机构进行一次初步评估和一次深入评估,也包括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现场检查、约见谈话、现场走访等后续监管措施。

不同之处在于:一是业务性质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是对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获得合理保证;金融机构洗钱风险评估是对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高低作出评价。二是评价内容不同。前者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内控制度,特别是对会计报表及账务处理的准确性及真实性进行评价,具有经济评价性质,较为复杂;后者是对被评估单位反洗钱相关的环境、内控制度及可疑交易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具有单一性风险评价性质,较为简单。三是法律责任不同。审计主体对审计报告具有强制性报告义务,并对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法律责任;洗钱风险评估是对风险进行判断,不具有强制性报告义务,较少承担法律责任。四是委托责任不同。前者是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接受有关信息使用者的委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股东及投资者等相关人员;后者主要是评估主体接受政府部门委托,根据最新风险状况对被评估机构洗钱风险进行评估。

二、审计风险评价体系对洗钱风险评价体系的借鉴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决策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把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视为一个系统,按总目标、子目标、评价因素的顺序进行逐步分解,构建层次结构,然后通过模糊量化确定各元素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以此递推到总目标层,从而为最终的决策问题提供较为科学的定量依据。目前的洗钱风险评估方法为层次分析评价方法,该方法将整体风险分解成一套评估指标体系,通过采用分级细化、确定指标分值权重、逐级加减汇总的方式,确定总体水平。如我国试行的金融机构反洗钱风险评估标准中,将风险指标划分为环境、产品/客户、控制、沟通和调整五类一级指标,通过对各类指标中的标准评价得分汇总得出整体风险。该方法优点在于,整体风险或工作情况受多个控制点、事项或交易的影响,各指标的汇总得分情况能较好反映整体水平,其在工作绩效考核运用中的优势尤其明显。

审计风险值的确定方法与上不同,是在确定各类风险值(或风险高低)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值进行数值乘算(或选用“高”、“中”、“低”等文字的定性描述),并通过矩阵表的方式计算确定风险,本文将此方法描述为矩阵评价方法。审计风险值具体确定方法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实务中,注册会计师不一定用绝对数量表示风险水平,还可以选用“高”、“中”、“低”等文字描述,即审计风险值可通过数值乘算,也可以定性确定),其中,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职责分配、提供针对性审计计划等方式解决。重大错报风险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时可以单独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也可以合并进行评估。国内有关学者采用矩阵方式评价风险,如对洗钱风险值的评价方法为,洗钱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其中,固有风险包括:国家/地域风险、产品/服务风险、客户风险;内控风险主要是指反洗钱内控制度及执行风险。如反洗钱风险管理的评估方法为:反洗钱风险=原本风险×管控风险×监管风险。与反洗钱风险管理的评估方法相似,金融机构洗钱风险水平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国家经济,所在行业、地域环境;反洗钱内控制度与内部环境;金融产品、服务及客户本身的洗钱风险水平;可疑交易报告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确定金融机构洗钱风险的方法为,金融机构洗钱风险=国家(地域、行业)风险×控制风险×产品(或客户)风险×交易监测风险(与审计风险评估相似,洗钱风险值可通过数值乘算,亦可定性确定)。

矩阵评价方法体现出风险与成本的一种均衡,避免将洗钱风险通过简单汇总各级指标分值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体现在:一是控制成本。风险导向审计理论认为,机构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素质及控制成本影响控制效果,若实施某项控制成本大于控制效果而发生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该控制环节或控制措施。洗钱风险评估中,某金融产品被用于洗钱的风险较高,其相关控制风险也较高,但若金融机构的该类金融产品交易量很少,则其整体洗钱风险不能被认定为高风险,投入此部分的评估资源可以相对减少。二是风险项的交叉性影响。即各类风险相互之间的影响,如新客户“职业”登记为“其他或无业”的比例较高,则不能认定客户身份识别制度执行有效。三是不同类别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即当某类风险较高,而其他类风险较低时,须依据各类风险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金融机构的反洗钱义务在于预防,所有控制措施都是为做好可疑交易的监测、分析和报送服务,若客户身份识别制度和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执行的很好,但监测分析人员的人数配置不够、分析能力不高,可疑交易分析系统的智能化不足,则应认定该单位的洗钱风险水平为高风险。

三、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洗钱风险评估方法中的运用

(一)运用抽样评价方法 审计抽样范围受所审计鉴定会计期间的影响,并针对该会计期间各类控制、事项或交易中的部分样本进行评价,通过样本推断总体,如年度财务报表审计,只有在审计报表期初余额,及评价期末、期后事项对报表的影响时,才会跨年度选取样本。洗钱风险评估相对灵活,可以对某一年度的洗钱风险进行抽样评估,也可以针对某类控制、事项或交易的样本扩大至若干个年度进行抽样评估。

(二)依据风险高低扩大或减少样本量 审计实务中,若认为被审计单位控制环境薄弱,则很难认定某一相关流程的控制有效,其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会大幅增加(实质性测试包括细节性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即对会计计量的真实性、准确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小型机构员工较少,限制了其职责分离的程度,虽然没有文件形式的控制要素,但了解管理层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及其控制环境非常重要,应该更多的采取实质性程序。洗钱风险评估可借鉴以上方法,若金融机构的内控风险很高,则其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及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相关控制点就较难得到有效执行,继而影响异常交易分析识别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洗钱风险会加大,此时应扩大对异常交易分析及报告的样本量,确定洗钱风险的高低。

(三)整合取证手段 审计取证方法包括查阅、询问、观察、穿行测试、重新执行、实质性分析程序等方法,具体审计目的不同,取证手段和工作流程也不同。如对收入确认的完整性测试,由原始凭证追查至明细账(从发货部门的发运凭证追查至有关销售发票副本,再到收入明细账),而对收入确认真实性的审计流程与上述流程相反。洗钱风险评估中,如评价金融机构的可疑交易报告是否有遗漏,可以选取部分存量客户,从建立业务关系,到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再到可疑交易分析报告的整个流程进行取证;评价可疑交易报告是否合理,则与上述流程相反。在具体方法运用上,主要有以下几种可供借鉴。

一是询问。向金融机构有关员工进行询问,获取与内部控制运行情况相关的信息。如果某项控制要求某一员工(复核人)在文件上签字以证明他复核该份文件,那么应询问其复核的性质,即对什么进行复核,复核的要点是什么,签字复核的意义等等。如个人独资企业、家族企业、合伙企业、存在隐名股东或匿名股东公司的尽职调查难度通常会高于一般公司,应询问此类尽职调查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穿行测试。追踪交易报告在业务流程中发生、处理和记录的过程。业务流程中存在多个风险控制点,如客户身份识别措施―身份识别记录―风险等级划分―交易记录保存―可疑交易提取、分析―复核确认―分析报告结论,通过穿行测试,掌握内控薄弱环节,及对整体风险的影响程度。三是重新执行。审计实务中,检查复核人员是否认真执行核对时,不仅应检查是否在相关文件上签字,还应选取一部分凭证如销售发票进行核对。在风险评估中,可以选取部分可疑交易报告,评判可疑交易分析复核的合理性;在可疑交易分析系统及风险等级划分系统(或者是功能模块)中,评估人员从相关系统调取客户身份资料(一般是开户资料)和交易记录,以评价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四是实质性分析程序。通过研究数据间关系评价一段期间的交易情况。审计实务中,实质性测试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如财务指标的横纵向比较)。在洗钱风险评估中,可以运用到实质性分析程序,如“可疑交易量/同类型交易量”的横纵向比较,“未登记客户职业信息数量/所有客户数量”的横纵向比较;如私人银行业务的投资理财品种和交易金额的变动情况。

四、审计成本控制对洗钱风险评估成本的借鉴

审计实务中,项目审计组基本为一年对一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年报进行审计,虽然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经营复杂程度的不断上升,注册会计师仍会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工作。风险为本的工作方法与此相同,需要以合理的成本完成洗钱风险评估工作。截至2012年底,我国具有反洗钱报告义务的金融机构共计1599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该市具有反洗钱报告义务的金融机构共计201家,其中法人机构19家,在市内拥有下属机构的69家,无下属机构(如证券营业部、支付机构等)的113家。可以发现,监管机构与义务主体呈现一对多的现象,同时,洗钱风险评估只是反洗钱监管工作中的一部分。那么实现评估成本的节约和效果的提高,需要考虑评估的目的,继而在评估深度、时间安排及人员配置上作出具体调整。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可供综合或单独运用:一是动态风险评估。如每1至2年评估一次,其作用在于实时掌控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由于被评估的反洗钱义务主体较多,则对每家机构评估的时间不宜过长。二是周期性评估。如3年及以上评估一次,该模式的假设前提是短期内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不会发生较大变化,当金融机构较多时,可以分配至各个年度,并采取“深入”评估的方式进行评估。三是法人监管模式的自主型评估与分支机构的配合型评估。即对法人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估,重点包括内控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及执行有效性上面;对于地方分支机构,应以配合上级部门为主,根据上级部门有关要求对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采取针对性评估,重点在于评价分支机构内控执行有效性上面。

参考文献:

[1]沈征:《审计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