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公司如何管理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公司如何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信用债 信用债违约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7)02-0089-05
[基金项目] 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政策和制度研究――基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数量关系的视角”;牡丹江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FDI,金融发展和中国出口竞争力研究”(MNUB201412)。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去产能、去杠杆和去库存加速,企业利润空间压缩,偿债压力增大,国内信用债违约事件不断暴露,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充分挖掘违约债券内在价值和寻找价值洼地,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一、当前我国信用债违约类型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的大背景下,企业偿还债务的压力增大,对信用债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当前企业信用债违约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产业和行业周期类违约
受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产业和行业周期造成企业违约率较高。在经济上行周期,企业盲目通过借贷进行扩张投资,使得企业负债率较高。一旦企业遇到经济下行周期时,债务的集中兑付使得企业现金流和资金链较为紧张,流动性风险较大。例如煤炭、钢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的景气度下行风险仍较大,行业内债券发行人现金流状况及货币资金债务覆盖率整体不容乐观。此类违约是由债券发行人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引起的。
2. 公司治理类违约
受公司治理波动影响企业控制权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企业债券违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内部股东和高管之间权力更替引发的公司控制权问题,使得实际控制人变更或者面临变更,由股权管理变动引发的外部融资环境恶化,以及对公司控制权的争夺而引起违约,例如云峰私募债和山水事件;另一方面企业法人,可能涉及到刑事案件的调查,将大大限制公司的融资能力,进而引发违约事件。
3. 信用担保类违约
由外部信用担保,企业大规模发债投资企业发展,但在面临债权到期兑付时,担保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一是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关联关系而爆发违约风险,需分析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担保是否是实质性担保,母公司会根据子公司的重要性而调整策略,子公司较为重要,则履行担保责任,反之母公司则不履行相P担保责任;二是通过外部担保的形式进行债券发行,担保公司对发债主体的尽职调查有待提高,担保公司在以收取担保费用为目的的情形下,发生债务违约时,没有提供真正的担保责任,出现“有担无保”的情形。
4. 另类型违约
另类违约主要是指二级市场债券暂停交易或提前还款,一般不涉及应付本息的拖欠,但由于暂停交易或者提前还款导致投资人的部分收益受到损害。此类违约虽不危及债券持有人的本息安全,但暂停交易、提前还款等任何违背债券合约条款的行为,均应视为违约。另类违约涉及到提前还款的债权定价问题。
二、我国信用债违约的解决
途径及面临的困难
信用债违约发生后,债券持有人需要根据违约债企业的具体状况、项目特点、回收周期、成本、回报等,选取具体的解决方式,但在解决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
(一)我国信用债违约的解决途径
1. 要求增信机构增信
增信是较为常用的方式,并且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来的增信条款,如果符合增信条款可以提出增信要求。有些时候不要等债务人通知担保人,因为法律规定如果债务人违约,债权人可以要求担保人承担责任,但是这取决于担保函的具体内容,只要是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的,可以向担保人主张权利,如果是一般保证可能较为麻烦。关于担保时效问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意不要错过保证期间,不管是一般的保证还是连带的保证。保证期间从法律上的规定是有约定就从约定,如果没有约定,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的保证期间都是6 个月(从债务到期开始起算);二是一定要看募集说明书中有没有提前到期的权利,例如,有些债务没有到期已经发现发行人问题了,提前到期也算违约,且如果是连带担保的话,需要直接向担保人主张权利。
2. 双方协商解决
一方面,如果债务人企业只是暂时出现问题,最终能够偿还债务,则给予债务人一定的展期、实施债务重组、债转股等方式处理;另一方面,如果追偿可行性比较小时,和解是比较好的方式,和解一般需要通过债券持有人会议,因为债务人在无特殊情况时不会单独解决某一家投资机构的问题。
3. 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共有四种方式:资产清偿债务,以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以及由前三种重组方式的任意组合。债务重组的方式是企业债违约后较为常用的一种方式,例如超日债的债务重组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超日债的债务重组准确来讲是破产重组,先经过破产环节再进行重组以及后续的辅助运营,其中有三个关键环节:债务重组、壳资源定价和出售、资产注入和财务投资者退出。每个环节都涉及重整方案中的三大参与方:债权人、超日原股东、外部出资人以及不能忽略的潜在关键角色即地方政府。每个环节的方案都是三大参与方及政府间互相协商与博弈的结果。
4. 破产清算
如果债务人已经出现资不抵债情况,通过破产清算,债务人的可分配财产在债权人间实现较为公平的清偿。债权人遇到债务人违约,无法按时兑付,如果走破产程序,对于债权人及其实际控制人会有比较大的影响,若发债主体为上市公司,本身拥有一个很好的壳资源,破产会迫使债务人寻找其他资源终止破产程序。上市公司壳价值是资产负债表中无法体现的隐性资产。上市公司在遭遇破产的情况下更容易实现破产重整,在同样的账面资产负债率情况下,债权人的受偿比例也将高于非上市公司债权人。对于确实资不抵债的企业,一旦启动破产程序,意味着所有的债权人同时要求行使权力,对单独债权人自身并无利。
5. 行使追偿权或代位权
一方面,可以行使追偿权来获得赔偿,合同法赋予的追偿权不需要获得债务人同意,只要发生违约就可以提起追偿权诉讼,但需慎重,因为有时提起追偿诉讼会有一些连锁反应,例如继续恶化债务人的情况。如果能够明确分析得到债务人还具备偿还能力或者有其他方法控制债务人资产、资金,要采取一定保全措施,可以要求债务人在限期内偿付本息,还可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金、损失赔偿额、逾期利息等,通过行使追偿权来降低损失;另一方面,可以行使代位权,但是该方式运用得比较少,主要是指发债人给其他人提供担保或者替其他人偿还债务,从法律方面讲,债务人替他人担保或者偿还债务后会享有追偿权,但是债务人不一定积极主动行使追偿权。合同法赋予债权人代位权,即债权人可以代替债务人行使追偿权。
(二)信用债违约解决过程中面临的困难
当前经济发展前景较为不明朗,信用违约仍未见底,违约事件不断出现。例如,“14东特钢PPN001”未能足额偿付本息,已构成实质性违约。此前东特钢已连续4次违约,加上本次PPN违约,整体违约金额已达到28亿元。在去产能还未完成的情形下,未来还将有过剩产能行业以及新能源的企业不断出现违约。在信用债不断爆发的压力下,信用债在解决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障碍或者困难。
1. 地方执行去产能力度不够,区域执行情况分化
地方在执行去产能、处置僵尸企业的过程中仍面临多种困难,包括无法有效认定僵尸企业,特困企业涵盖地方的支柱产业,国家层面未出台明确统一的标准,防止区域集体性事件。地方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为稳定本区域的经济,可能对已丧失经营能力的困难企业实行救助,一方面会导致产能过剩行业出清速度减慢;另一方面,只是暂时掩盖和推迟信用风险,长期来看,信用风险仍然出现。
2. 违约事件出现后,无妥善的后续处置方案
一方面,企业债券违约后,相关资金的归集工作和还款计划没有明确的方案,只通过债券持有人以议案的方式解决,无法有效的实施议案;另一方面,地方国企违约后,由于债权兑付期集中且金额大,政府的违约容忍度被动增加,未在后续处理上给予支持。
3. 债券发行的担保增信机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
在企业信用债违约后,发行人希望担保公司担保代偿,但担保公司强调承担的是债券信用评级,并不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发行人和担保公司两者之间相互推诿的现象会给债权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债权人若不及时向担保人申请权利,会超过保证时间;另一方面,债权人若立即向担保人申请权利,法院需要一定的时间确认担保内容,即使法院经过长周期的调查确认担保人的责任后,可能面临超过诉讼时效的问题,例如13中森债。
三、信用债违约对金融资产管理
公司I务拓展的启示与建议
伴随此次债券市场违约不断暴露,风险与机会并存,违约债券的增多为充分挖掘违约债券内在价值和寻找价值洼地提供了机会和可能。由于在债券违约前后,发行主体的金融资产交易价格会发生剧烈波动,也会产生溢出效应,隐含投资机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对违约债券合理的资产估值和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寻找投资机会。通过介入企业债务违约项目,发挥专业优势,解决关键性问题,盘活企业,实现资源整合,通过救金融手段真正实现企业的正常化盈利道路。在进行违约债券投资和选择企业类型时应注意:一是有政府背景或者上市企业的违约优先;二是有优质资产和核心技术企业优先;三是非产能过剩行业,例如钢铁、水泥等行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具体开展业务投资时,还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运用投行手段从违约债中寻找并购重组的机会
通过横向或者纵向的并购重组,把违约企业资产的不良与核心部分剥离开来,实现有效的资产并购重组。通过违约债券投资介入企业,并以债券持有人的身份参与企业重组。包括两种投资方式,一种是主导企业重组的方式或主动投资型,通过持有股份比例较高的手段介入企业的管理层,或者通过其他的关联方式,控制企业的重组进程和方式,最后通过转让债券实现盈利;另一种是不主导企业的重组过程的方式或被动投资型,只以债券持有人或债权人委员会成员的身份参与债务偿还的讨价还价过程,直到企业重组完成后,通过卖出债券获得利润。
(二)进行违约债券投资,但不参与企业的重组过程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只进行违约债券投资,不进行并购重组,不受转卖债券的锁定期的限制。多加关注并投资流动性较强的大型企业,该类投资退出时间较短;深度挖掘困境公司的债券价值,寻找投资价值洼地,折价买入债券,等待市场回升。困境企业遇到突发事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通过特殊机遇投资,以远低于面值价格买入,等待价值修复和提升。具体投放方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采用资本结构套利的方式,该种方式需在资本结构存在的定价偏差加以识别,在对回收估值、收益率和资产覆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买入优先或者有担保债务,并做空资本结构中劣后的证券;二是针对一些基本面不好并极其可能违约的公司,采用信用违约掉期的方式,通过信用违约掉期带来反向利益。这种方式国内目前发展较为缓慢,但仍可关注。
(三)介入上市企业的违约债中,在壳资源的保障下,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
当前上市企业也存在一系列违约现象,其壳资源非常有价值。尽管当前监管机构对壳资源的监管较为严格,但壳资源作为稀缺产品,价值仍然较高。可在介入之后提供一系列的金融服务,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其恢复经营,并通过股票市场转让获利。可借鉴超日债的运作模式,以壳资源为保障,以较低价格介入企业,引入龙头企业,不仅盘活上市企业的运行,步入经营正轨,而且成为盈利性的企业。
篇2
关键词: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2-0026-03
消费金融公司,是指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境内居民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台湾等地区已经有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它在个人信贷领域,具有与商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三分天下的重要地位。而在我们国家,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一个新生事物。2010年2月24日,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这标志着在我国消费金融公司这一新型金融机构进入正式运营。为什么要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它的具体运营模式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如何进行风险控制便成了我们应该认真考虑和对待的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必要性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
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宏观经济背景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出口和投资主导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在内部,源于国内消费需求的拉动,一方面这与他们的消费习惯有很大关联,另一方面,各种各样能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金融机构的存在也为他们提供了现实的方便。而在我国,满足居民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促进个人消费的增长,从而推动制造商和零售商产销量增长,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需求,改变GDP对出口和投资的过度依赖。通过不断引导消费需要的增长,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成功过渡。
(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消费信贷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当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在贷款发放方式上,前者可以通过经销商实现,而后者则直接向借款人发放。耐用消费品贷款主要是指与经销商约定的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这类贷款的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实现家用电器的升级换代,享受更优质的生活服务。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是指消费者直接向消费金融公司借来用于个人及家庭旅游、婚庆、教育、装修等消费事项的贷款。这类贷款能够帮助人们在短期资金不够充裕的时候,不影响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从总体上提升了生活质量。
(三)完善金融组织体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当前专门从事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类型非常少,只有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两类。这些机构发放的贷款以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业务为主,贷款比重也不超过15%。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不能满足所有融资需求,因而需要有一个金融机构为那些在银行不能获得贷款的客户办理融资业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的出现是对国内金融体系的一次重大完善。消费金融公司相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提供消费金融融资服务上更专业、更迅速、更灵活、更具针对性。特别是在融资的便利性、及时性上有突出优势,与消费者的借贷行为紧密相扣。从这一角度来看,消费金融公司出现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会对我国当前普遍存在的金融创新不足,特别是金融支持消费领域的业务严重不足的现状带来一定的冲击,进一步细化金融市场,促进金融产品创新,从而丰富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完善我国的金融组织体系。
二、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选择
如何发挥消费金融公司在拉动消费需求中所承载的重要使命,并有效控制风险,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满足其短期、小额、无担保、无抵押的经营条件。消费金融公司运营模式的选择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选择实力雄厚的发起机构
新颁布的《管理办法》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机构做了比较详细地规定,强调其应该具有5年以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从业经验,并且总资产不低于6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如果是境外金融机构,还应在中国境内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或已设有分支机构,对中国的市场有充分的分析和研究,且所在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已经与银监会建立良好的监督管理合作机制。从这些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更好地发挥消费金融公司在消费信贷领域里的重要作用,选择实力雄厚的发起机构是最关键的一环。
而从国际经验来看,开展和发起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呈多元化特征。以大型零售商和耐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为例,由于此类企业直接接触消费者,对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特性把握准确,进入消费金融领域尤其有优势。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发起机构的选择上面,实现金融机构与实力雄厚的零售商与消费生产企业的紧密结合,从资金保障和销售环节两个方面确保消费金融公司的有序运转。
(二)拓宽资金来源多样化途径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要求为3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可自由兑换货币,这个标准的确立是参考了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要求,并考虑到消费金融公司在初期业务经营中实现盈亏平衡的需要而制定的。与之前的汽车金融公司的门槛为5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相比有所降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消费金融公司一开始的业务不会做得太大。要实现消费金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拓宽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途径,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考虑:一是可以发行债券,尤其是发行为特定产品服务的债券,这些债券由于能够确保还款,因此风险会非常低,发行会比较顺利。二是申请增资扩股。由于发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发起人资金实力都比较雄厚,因此,在信贷资金不够用的时候,可以申请增资扩股,当然这需要监管部门的批准。三是向金融市场借款或者向银行申请一篮子授信。消费金融公司可以凭借其良好的金融信用,以比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上筹集短期资金满足需要,或者向商业银行申请一篮子授信,满足其对资金的需求。
(三)选择优质的潜在客户
选择优质的潜在客户是消费金融公司能够维持稳健经营,实现盈利的必要条件。根据功能定位,消费金融公司的目标群体应该锁定为有稳定收入的中低端个人客户,其中以年轻人群和年轻家庭为主。随着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的改变,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主要目标客户应以年龄在20岁以上、有固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的居民为重点。目前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主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两大类。从需求角度来说,对于婚庆、教育、旅游等消费金融重点业务,年轻人有旺盛的消费意愿。从接受度来说,以青年人群为主的人口结构,对于新型便捷的消费模式有更好的尝试意愿。
(四)形式可以通过设立消费卡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后设立分支机构,但短期内这种经营情况还不容易实现。因而,消费金融公司经营范围是区域性的。这为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形式提供了方便。
在区域内经营,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根据其与银行、商户等机构的良好关系,发行特定消费卡。客户可凭借消费卡在特约商户进行消费,消费的总价值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以及客户的条件设定不同的标准。这样就能方便客户进行消费选择,这种消费卡不具备透支功能,还可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三、消费金融公司风险控制研究
(一)加强监管
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发放的贷款是无担保、无抵押贷款,因而其经营风险相对较高,为此,中国银监会因而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标准。在试点阶段,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将不涉及房地产贷款和汽车贷款等高风险产品,且消费金融公司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同业拆入资金比例不高于资本总额的100%,资产损失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此外,为防止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被挪作他用或者套现,防止款项流入资本市场进行炒作,中国银监会还要求,贷款的额度不得超过以往对该借款人发放单笔贷款的最高额度,而且只有已取得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的信誉良好的老客户才可得到此项贷款。
在产品设计方面,监管部门还应该结合各发起机构的自身优势和特长,成立专业的部门来进行产品开发,让信贷产品更贴近消费需求,同时还能有效防止违约风险。只有依法通过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对消费金融公司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才能确保和督促消费金融公司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征信体系建设
如果要求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无担保、无抵押,从金融风险控制的技术上,就要求有足够完善的个人客户信用信息体系的支持。目前,我国的企业征信系统使用状态较正常,但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完善,个人征信系统仅在部分省市开始实现了联网,征信数据采集并不是很全面,在查询时候存在诸多不便。为此,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征信体系,为机构提供更加完善的信用信息支持系统。
在信用信息搜集和使用方面,既需要依靠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同时,各家消费金融公司自己也需要建立和开发客户评分系统,积极采集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实际操作中,消费金融公司之间要共享甚至公开信用记录情况,一旦出现个人违约行为,及时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
根据风险的变化情况,消费金融公司还可以通过灵活调整利率,达到有效防范风险的目的。《管理办法》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水平的5倍,客户在还款时,可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分期还款方式还款,但还款期最多不超过3年。在对申办人过往资信及信用记录进行审核后发放指定用途定向消费贷款,贷款利率区间为基准利率可上浮至400%。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根据每个人信用程度的不同以及承担风险能力的差别将客户分成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能够获得的消费贷款金额和收取的利率也各不相同。如果贷款次数越多、信用记录越良好,利率就会越低。一方面,这能够有效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业务来源,增加服务项目,增强盈利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辉,《消费金融公司承载厚望》[J],《望》,2009(20).
[2] 顾列铭,《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空间有多大?》[J],《中国证券期货》,2009.09.
[3] 邵烨,《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消费信贷操作风险管理的启示》[J],《市场周刊》,2008.02.
篇3
[关键词] 区级汽车金融公司 广西汽车业 汽车金融
汽车金融服务是在汽车销售、使用过程中由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向消费者或经销商提供的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包括对经销商的库存融资和对用户的消费信贷或融资租赁等。其业务范围一般包括:汽车消费贷款,为厂商提供日常经营短缺资金、维护销售体系、整合销售渠道、提供市场产品信息的服务;为经销商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财务咨询及培训等服务;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大用户的批售融资、租赁融资、维修融资、汽车保险等业务。
一、汽车金融在汽车产业中的作用
1.促进广西区汽车和汽车配套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根据广西汽车产业的规划,在今年年底,广西汽车产销量将达到70万台,销售收入300亿元。汽车金融通过对汽车用户的消费贷款,可以直接促进汽车的销售。而随着我国汽车产能的逐步提高,外国汽车巨头的进入,汽车市场面临的销售压力将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金融服务的介入,可以培育和促进汽车需求,对汽车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金融服务已成为汽车和汽配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为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汽车消费者融通资金。通过专业化的金融配套服务,对各个环节提供及时周到的资金融通,可以有效地融通汽车生产、销售、消费、更新等各个环节,从而有效的化解供求矛盾。通过对汽车生产企业融资,弥补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加速其资金流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更好的发挥财务杠杆效应。通过对汽车经销商的融资,可以提供库存周转的短期或中长期资金,可以促进汽车销售中的批发资金与零售资金的分离,便于进行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提高资金收益率。通过对汽车消费者的融资,解决其一次性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降低其资金运用的机会成本,增加汽车消费需求。
3.可成为企业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对汽车生产企业而言,销售额的增加无疑会使其利润增加。而对经销商而言,盈利的增加来自:汽车销售量增加的利润增长、库存资金减少即周转加快的盈利、从金融机构或汽车生产企业获得的佣金收入。通过对汽车产业各环节的融资,使生产资金与销售资金分离,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可减少应收账款和呆账风险,从而使汽车生产企业资金更集中于产品生产与研发。而对于从事汽车消费信贷的银行而言,则可以扩大资金贷放途径,加强与客户联系,增加利息收入。
4.可促进相关上下游产业与企业的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由于汽车行业的产业特点,汽车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包括林业、金属采选冶炼加工业、纺织业、皮革制品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加工业、橡胶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电子电气通讯设备、仪器仪表等。而就广西的优势来看,汽车产业将极大的推动广西林业、机械制造、有色金属等产业的发展,进而可以带动广西全区经济发展。
二、广西区汽车金融服务的现状
广西区内几家商业银行也先后开展了汽车金融业务,如2002年9月23日,农行广西分行在全区11个二级分行所在地同时举行“个人汽车贷款联合营销日”活动。当天,汽车贷款达150笔,金额2000多万元。光大银行南宁支行与东风柳汽公司合作,在广西业内首创了“全程通”销售金融服务网络。但由于出现的坏账过多,到2003年夏天银行纷纷在汽车金融业务上撤退。另外,作为上汽通用的子公司,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金融服务也以上汽通用金融有限公司为依托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但从2004年春开始,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的车贷业务因购车者逾期不还款、假个贷、骗贷等车贷保险问题全面陷入冬天。同时银监会会也加大了清理整顿车贷的力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03年全国汽车贷款金额在汽车销售中约占40%,2004年初降到20%,7月份则降到8.3%。如何在市场低迷时推进汽车金融服务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发挥起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三、组建区级汽车金融公司的必要性
从上面广西汽车金融服务的现状,可以看到在广西从事汽车金融服务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汽车厂所属财务公司(如上汽通用金融有限公司)。
事实上,提出组建广西区级汽车金融公司是基于对商业银行与汽车厂所属财务公司从事汽车金融的利弊,以及该区实际来考虑的。
第一,商业银行与汽车厂所属财务公司从事汽车金融服务都有其优势与劣势,事实上可以考虑将两者优势互补,从而可以更好地推动汽车金融乃至整个汽车业的发展。建立由商业银行、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以及其他社会资金参股的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就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扬长避短,更好地开展相关业务。
第二,成立股份制的专业汽车金融公司,可避免汽车厂所属财务公司受制于母公司,业务开展过于局限于母公司生产的产品,容易受母公司信誉与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也可避免商业银行为追求风险最小与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在开展业务时容易受市场状况波动而采取利己行为。同时,实行股份制经营,即可以稳定其资金来源,又可通过增资扩股来不断满足其资金需求,而且实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专业化的经营与管理、开展有针对的营销活动,也可以更好地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三,广西具备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交通网、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等,而广西的汽车产量在各省区排名中处于前列,汽车企业多,品种丰富,产业链完善。因此综合行业特点、产业结构、区位优势与市场需求可以看到该区汽车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样汽车金融业也会良好的发展前景。而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我国居民对汽车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提高,汽车金融服务将大有市场,存在极大的赢利空间。
第四,提出建立广西区级汽车金融公司的另一个理由就是,通过建立由区内主要汽车生产与销售企业、各商业银行包括自治区及地方政府参股的汽车金融公司,加强各汽车生产企业与配件厂之间的业务往来、信息共享、业务整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以提高该区汽车与汽配产业的整体协同效应、规模效应与产业集中度。建立区级汽车金融公司,有利于加强广西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汽车行业的领导,有利于区内汽车企业整合,实现规模经济与产业集群,以更好地推动该区汽车业的发展。
另外,广西有汽车生产厂与汽车配件厂的地级市有柳州、桂林、玉林、南宁等城市,而除了柳州的汽车产业具备一定的规模外,其他城市的汽车生产厂与汽车配件厂多是单兵作战,实力单薄,而且相互之间内耗严重。组建由各方参股的区级汽车金融公司有利于加强各方联系,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第五,建立广西区级汽车金融公司,也有利于推动“信用广西、诚信广西”的建设。汽车金融服务,包括汽车消费信贷、汽车以租代售、汽车消费信贷证券化、汽车销售融资基金等,建立在双方互信的基础上,即汽车金融公司需了解贷款客户的资信情况、还款能力等,而客户则需要充分了解所购汽车的性能等信息。所有这些活动都离不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也必将促进该区信用体系的建设。而区级汽车金融公司由于其业务范围面向全区,有行业面广的股东,因而其业务广泛,地域涉及广,信息来源丰富,对客户的违约行为有更好的责任追究,从而可以减少客户违约行为的发生,更好地促进该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四、组建区级汽车金融公司的可行性研究
1.资金来源。笔者认为建立由广西区内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商业银行、非金融机构、各级政府,以及其他社会资金按股份制的要求联合发起的股份制汽车金融公司。如上面分析,实现各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更好地推动汽车金融服务,从而推动该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当然目前在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只能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所以在以股份制的形式建立起汽车金融公司后,由于股东单位的广泛性,也可以确保公司经营资金的顺畅。
2.市场定位。笔者认为广西区级汽车金融公司的市场定位应该是以全区各汽车生产企业为依托,以汽车销售商为纽带,以商业银行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为汽车消费者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为目标,以汽车金融服务助推汽车生产与销售。即面向广西的主要汽车生产企业,以金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与销售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以及信息服务等;与汽车销售商联合,以其为开展业务活动的前台,为其提供存货融资、营运资金融资、设备融资、财务咨询及培训等服务;借助商业银行信息面广、营业网点多的优势,来进行客户信息收集与资金回笼;面向市场,汽车金融公司仍要以盈利为首要前提,因此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与分析,进行营销策划与业务宣传;为汽车用户提供消费信贷、大用户的批售融资、租赁融资、维修融资、保险等业务。
3.业务种类。根据银监会颁布的《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与《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目前可以从事以下业务:接受境内股东单位3个月以上期限的存款;提供购车贷款业务;办理汽车经销商采购车辆贷款和营运设备贷款;转让和出售汽车贷款应收款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为贷款购车提供担保;与购车融资活动相关的业务;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其他信贷业务。而在这两个文件中,银监会允许汽车金融公司按规定或经批准向自然人发放购车贷款以及发行债券、向境外借款、汇兑管理、向非居民发放汽车消费贷款等。
而从上面业务范围的规定可发现,我国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仅局限于汽车信贷,许多与汽车有关的延伸增值服务还无权开展,这将极大限制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专长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政策法规上做相应完善,以大力发展汽车金融产业。
4.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汽车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也将逐步与国际接轨,也就是说其业务范围不会停留在汽车信贷上,而可以从事其他与汽车有关的增值服务,包括汽车消费信贷保险、进口汽车提单抵押融资、汽车产业并购整合基金、等。
就广西区级汽车金融公司而言,我们期望以此为依托,在其业务量不断扩展、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的进程中不断加强各股东单位的联系,尤其是各汽车厂与汽车配件厂业务联系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分工协作与必要的产业集中,消除广西汽车厂与汽车配件厂地域分散、各自为政、实力单薄、业务雷同、产品单一、内耗严重等弊端,以集中广西区各种资源,加快广西汽车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再祥:汽车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3-54
篇4
关键词:赤道原则;项目融资;环境和社会标准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1-0066-05 中图分类号:F831.6 文献标识码:A
在赤道原则的起草和实施过程中,国际金融公司一直起主导作用,赤道原则正是依靠国际金融公司内部所表现出来的实践的集中性和国际项目融资合作与协调的推动力以及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才得以推向全球。
一、引言
企业自律(Voluntary Business Regulation)正在成为全球环境监管中越来越突出的特征。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民间社会团体之间不断加深的联系为这种趋势提供了支撑,其中以民间社会团体为代表的私营部门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中居于中心地位。在政策层面,国际组织在参与促进自律行为准则的诞生和强化自律行为准则的管理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创立这些准则的目的是将环境和社会标准整合到商业实践之中,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需要如此。多数国际组织,作为监管某一特殊领域的国际机构,借助自身的影响力促成自愿性倡议的诞生。因此,联合国全球契约(u.N Global Compact)、经合组织跨国企业准则(0ECD Guidelines 0n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金融机构倡议(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s Finance Ini-tiatives)的声明等自愿性倡议均采取了“原则化守则”(Principled Codes)的形式,主要提出了私营公司的道德责任,往往没有就单个具体承诺如何付诸实践给出具体指引。企业主要通过社会学习而改进自身行为,在此过程中,私营企业可以通过论坛分享和学习将改善环境和社会的目标融入到商业实践的知识和信息。
与联合国和经合组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多边开发银行可以直接为发展中国家的私营公司或项目提供融资,其可以利用其商业关系和内部的业务专家以更根本的方式影响企业行为或做法。
二、国际金融公司与全球化推动
(一)国际金融公司概述
国际金融公司附属于世界银行的公共金融机构,该机构的使命是鼓励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的投资和增长,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私营企业的成长来促进私营部门的发展。
虽然与国际复兴和开发银行、国际开发署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同属世界银行集团的正式成员,但国际金融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有独立的业务任务,专业工作人员和金融资源。与世界银行一样,国际金融公司董事会的投票权取决于各成员国的股份。例如:2005年,美国在国际金融公司享有23.66%的投票权。国际金融公司的财务状况确保了它的相对独立性。
作为一家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最近几年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商业银行一道迅速成长。自1956年成立以来,国际金融公司已经向3319家私人公司提供了490亿美元的贷款和股权投资,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每年提供的资金总额以六倍的速度增长。国际金融公司通过多种形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融资:比较典型的是7-20年不等的长期项目贷款,向金融机构和其他私营公司提供的股权投资,为帮助客户获得其他的长期资本和拓宽融资渠道而提供的部分信贷担保以及以雇员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和重组形式提供的技术支持。除了这些直接融资支持外,国际金融公司还通过贷款财团项目鼓励私人投资,邀请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公司贷款的基础上提供债务融资,这些商业银行也因此而受益于国际金融公司作为优先债权人的身份。
国际金融公司始终如一地致力于通过投资和顾问服务促进新自由经济秩序的发展,这凸现了其为私营部门融资的特征。国际金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运营使命相结合,孕育了一个特殊的国际组织:它由各国政府所有,但采用公司的运作模式,承担其投资所带来的全部商业风险,没有政府的财政担保,并从融资业务中谋利。通过侧重于为私营项目提供以交易为基础的融资,国际金融公司的业务旨在补充世界银行的运营。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公司的融资活动与建立和维护有益于加速跨国私营资本流动和私营部门增长的新自由经济秩序密切相关。
(二)针对私营部门的多边融资谅解
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国际金融公司拥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成立早于其他的多边开发银行或多边发展银行内部直接为私营部门提供融资的规划,而为私营领域提供大规模多边融资是近期的事情。
无论是向公共机构,还是向私营部门提供贷款,多边开发银行(例如:美洲开发银行或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具有国际经济体系中最显著的制度特征。作为国际政府机构,多边开发银行包含了由大量专业雇员组成的团体,他们按照一系列的业务程序和官僚程序工作,成功将大量金融资源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决策过程遵循了清晰的技术逻辑,因为这个程序植根于专业技术和管理实现中,目的是迅速、有效地产生可衡量的成果。对定量分析的侧重意味着他们从事收集、制作、处理和传播大量的信息,这为培养和展示在某些特别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提供了基础。
虽然多边开发银行一般都具有上述组织特征,但那些主要为私营实体提供融资的多边开发银行的业务任务和组织机构中还具有明显的商业倾向。他们的融资业务大部分以交易为基础,包含对投资项目进行确认、评估和批准等环节。虽然他们也向政府实体提供咨询服务,为进一步发展私营部门的监管改革提供支持,但他们通常不提供解决制度发展问题的政策或行业贷款。因此,它们的贷款和股权融资的范围较窄。
此外,虽然多边开发银行具有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较为广泛的使命,商业可行性仍是选择项目和谈判融资条款时首要标准。在为开发项目融资时,他们通常承担与私人贷款者同样的商业风险,并力求迎接市场挑战,以证实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商业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精心设计交易结构、引人大量不同的金融机构、管理和减弱投资风险成为执行每个项目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它们更像银行,而不是公共部门贷款人。
三、项目融资与可持续发展
(一)项目融资与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改革带来了传统公共行业的广泛私有化、税收制度的统一并减少了对外国资本的限制,这些均推动了长期私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增长。因此,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主持了一些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这些项目不仅整个地区的行业经济转型,同时也对环境和当地社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经合组织国家的商业银行为推动这种增长发挥了主要作用,特别是来自日本、美国、法国、德国、荷兰和英国的商
业银行,发展中国家所有商业基础设施融资中四分之三的资金来自上述银行。另外,增长最快的当地资本市场也成了资本密集项目长期融资的重要来源,这些资本市场由地方和公共发展机构主导。
来自政府渠道的资金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商业银行融资的增长。1991至1997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官方资本减少了近40%,而且世界银行几乎全部退出了大型公共基础设施贷款领域。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私营领域得到的多边和双边融资几乎增长了两倍,从90亿美元增长到250亿美元。这凸现了多边贷款人和政府出口信贷机构在推动商业银行以银团贷款的形式向私营部门(所谓的高风险部门)贷款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参与多边贷款,享受优先债权人的身份,并可获得东道主政府的政治承诺。
(一)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与社会政策改革
显而易见,系统考虑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意识,私营部门在融资时要比公共部门在融资时迟得多。例如,世界银行早在1971年就聘请了首个环境专家,而国际金融公司直到1989年才采取类似措施。概括地讲,在很长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对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考虑属于政治范畴,而不应当是私营部门融资时的商业任务。在主要进行私营部门融资的多边开发银行中,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是唯一正式将促进可持续发展列入融资目标的多边开发银行。然而,所有的多边开发银行均承诺:通过某种形式保护环境并减少贫困,主要是在项目周期中将环境和社会评估程序制度化,目的是发现并减少他们的投资项目可能出现的对于环境和社会的不利影响。
相对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国际金融公司只是在最近才成立了一个内部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项目的选择还主要参考技术标准和内部回报率。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金融公司才开始采用与世界银行类似的环境评估程序,并开始吸收一些环境专家,监督尽职调查程序。国际金融公司对引入环境评估程序的解释是在于五个方面的发展:环境问题相关科学知识的增长、美国和欧盟监管内容的发展、内部学习计划、对经济转型可持续性的战略考虑以及来自非政府组织团体的影响或压力。
虽然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高认识和动员政治意愿,但环境和社会改革的时机毫无疑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部呼吁加强问责制和透明度。1998年,国际金融公司正式采用了世界银行《环境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大部分内容,这是一项降落伞条款(Umbrella Term),用于设立九项主题政策,这些政策将为内部人员提供如何管理项目相关的环境和社会不利影响的指引。其主要内容是环境评估操作政策OP4.01,其中列出环境审查、公众咨询、信息披露和实施要求,并确定了世界银行的《污染预防和减少指南》及《职业健康和安全指南》,为国际金融公司对私营部门的项目融资的参考标准。而且,它还引入了《环境和社会评估程序》,该程序概括了环境专家评定借款人提供的环境评估的内部程序。
四、非政府组织反对商业银行的运动风险
(一)非政府组织反对商业银行的运动风险
鉴于对环境和社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的项目往往也是带来最多收入的项目,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环境和社会问题的管理仍备受争议。但是,直到最近,多边开发银行双边出口信贷机构成为批评的对象。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项目融资市场的扩大,公众越来越多地看到商业银行作为大型项目的安排人和融资方,从而认识到大型项目环境治理和社会影响的相关决策经常是由商业银行和私人借款人做出的。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系列针对大型商业银行的民间社会团体运动被广为宣传,这些团体指责大型商业银行为违反当地社区权利及破坏环境的项目融资。在许多情况下,商业银行被指责资助了甚至多边开发银行已经因违反其环境和社会政策而拒绝的项目。
2000年,“雨林行动组织”发起了针对行业领导者花旗集团的公众倡议运动,因为该行参与了包括乍得一喀麦隆输油管、Oleoducto de Crudos Pesados输油管和秘鲁卡米塞阿气田等项目,该运动历时三年,开展了消费者抵制及有针对性的媒体宣传。在这些案件中,非政府组织指控商业银行对所资助项目的不利影响负有某些责任,并要求他们直接拒绝不负责任或欠缺考虑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借款人。
2002年,荷兰银行的一名高管会见了国际金融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他们探讨了社会上对于商业银行为某些发展中国家项目提供融资的批评。在许多案例中,民间社会团体试图动员银行的客户支持他们的倡议行动,这影响到了这些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2002年10月,在进一步讨论后,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决定召集主要的项目融资银行在伦敦开会,讨论如何治理项目产生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此次会议由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主持,与会者包括许多商业银行的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高管,他们在会议上分享了管理“问题项目”(Problem Projects)的经验。与会发言的四家银行,即荷兰银行、巴克莱集团、花旗集团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又成立了工作组,探索建立一套商业项目融资银行共同遵守的环境和社会评估程序的可行性。
2003年2月,花旗集团主持了第二次会议,讨论一系列被称为“格林威治原则”的标准草案。会议主办方向商业银行的代表们陈述了标准草案,多数代表初步表示了支持,但还要与公司关系部门、法律部门、高管层及客户进行讨论。随后,标准草案被分发给一组选定的非政府组织进行协商。
2003年4月,已获得正式授权的工作组中的四家商业银行宣布他们将采纳这一框架协议,并在伦敦与一些选定的非政府组织举行了一次磋商会议。一个月之后,第四次会议在西德意志州立银行总部杜塞尔多夫举行。在会议上,国际金融公司对环境筛选程序及《保障政策》在单个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陈述。该公司还证实了为通过协议的银行提供环境管理培训的兴趣,以便增强他们执行新承诺的能力。此时,该标准已被更名为赤道原则,以反映协议签署银行旨在产生一个适用于所有行业的全球框架的共同意愿。
自2003年6月32家金融机构已经承诺在项目融资中遵守赤道原则。截至目前,已经有69家金融机构采用了赤道原则,他们占据了全球项目融资市场超过85%的份额。
(二)赤道原则
2006年7月,赤道原则修订版正式推出应用,原有的和修改后的赤道原则之间的差异主要反映了国际金融公司对其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作出的修改。两个版本的框架均规定,缔约行承诺在进行项目融资时应用环境筛选程序,并要求A和B类项目的运营方完成一份环境评估报告,确认东道国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及协议的要求,以及可能非国家司法规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然后,运营方被要求完成一份环境管理计划,涉及移民、行动计划、监管、风险管理及期限表。赤道原则还确认了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行业指导原则为最低环境标准的参考,对
于发展中国家项目,可以适用国际金融公司的《保障政策》或者修改后框架中的《绩效标准》。
五、国际金融公司与赤道原则之间的关联
(一)国际金融公司融资业务的商业转型
国际金融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为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提供资金的多边融资机构,也是凭借自身能力的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国际金融公司作为技术顾问参与了赤道原则的起草,这反映出领先的商业银行对其作为发展中国家项目领导者的操作经验的认可程度,同时认为,其能够在发展中国家项目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方面提供有价值的专家意见。上述观点在国际金融公司作为国际组织的一些特点中能够得到印证。
首先,国际金融公司的组织框架和专业实践侧重于确定、评估、协商并达成财务上可行的投资项目,这大体上与商业银行的特点相似。
其次,除了侧重项目交易的组织结构外,国际金融公司的投资决定主要以财务可行性为基础。虽然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任务比商业银行要来得广泛,但其仍坚持最初的意图,即调动财务资源支持发展中国家的财务可行性私营部门项目。
再次,由于其侧重确认财务可行易,国际金融公司对私营部门发展项目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参与度是以项目为单位的,并且越来越将商业盈利问题铭记于心。虽然其建立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加强开发效果和融资操作的责任提供最低标准,但国际金融公司也认为,在项目中管理环境和社会问题时存在商业性。
最后,国际金融公司融资活动的商业导向性意味着其运作知识和经验与商业银行有直接的关联性。尤其是最近十年中,国际金融公司积累了相当多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专业经验,内部环境专家的数量从不足10人增加到超过100人。在此过程中,国际金融公司不断提高其在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并将自己定位为发展中国家私营部门借款人可选择的合作伙伴。
(二)全球市场的融资伙伴
由于其融资业务,国际金融公司和私营金融机构早已有业务关系,通常作为债务和股权的融资方或者大型开发项目的联合融资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金融部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公司的战略优先部门,每年投往金融部门的投资占到了国际金融公司融资额的2/3至1/2。除了向国内运作的私营金融机构提供融资和技术支持外,国际金融公司还和全球最大的几家商业银行建立了密切的业务关-系,这些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全球投资组合。这种互动很大部分是国际金融公司长期贷款辛迪加计划的产品,也被称为B类贷款计划(B-Loan program)。国际金融公司通过上述方案与商业银行联合为项目开发提供融资。这些方案使得商业银行的项目融资主管和国际金融公司的运营人员有必要经常交流,这也为他们最初讨论并最终促使赤道原则诞生创造了条件。
事实上,在2003年6月框架协议诞生之初就签署了框架协议的十家商业银行中,有六家参与了当年签署的国际金融公司辛迪加贷款。由于经常参加项目,商业银行定期与国际金融公司的内部B类贷款管理部门进行了交流,这些贷款管理部门负责辛迪加贷款进展报告,并及时通知参与行潜在的辛迪加贷款机会。它还负责为私营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开发机构组织年会,以展示其辛迪加贷款项目,并提供一个探讨发展中国家投资机会和投资障碍的平台。由此看来,赤道原则诞生于2003年6月的年会上也绝非巧合。
(三)全球性产业标准
虽然国际金融公司的业务使命、金融优势和管理知识可以解释为何在赤道原则起草中它担当了技术顾问的角色,但这些本身不能揭示为何商业银行选择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作为赤道原则的蓝图。为了理解主要大型商业银行的倡议,应从金融机构商业优势的角度来考虑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政策》的特点。
首先,选择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作为共同行业标准的基础确保了它们将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立即和无条件的承认及合法性。国际金融公司的董事会代表了超过170个国家的政府,他们正式地批准了国际金融公司业务政策和程序的改变或者新增内容。因此,虽然并不是所有政府均同样支持《保障政策》,但该政策仍然获得了多边认可。而且,因为该政策确认了国际系统中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和规则,例如,人权、保护敏感的生态系统和公众参与决策的机会,因此,它也获得了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大力支持。
其次,由于许多商业银行对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非常熟悉,因此依此制定行业标准也非常合理。虽然国际金融公司的财务实力不及许多商业银行,但作为一家多边机构它享有独有的特权,能够大大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通过决定贷款附属的融资条件,以及辛迪加贷款中的商业银行贷款的融资条件,国际金融公司能够影响制定合同标准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商业性法律义务,特别是那些缺乏私营融资渠道的国家。
最后,鉴于项目融资市场的全球性,单纯从可行性方面考虑,商业银行也要选择能够应用到全球所有行业项目投资的政策框架。与那些地区性开发银行不同,国际金融公司的运作政策和程序并不是为某个特别地区的机构涉及的,而是打算能够应用于开展项目的所有国家,并且同样有效。在此背景下,借鉴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是为了确保尽可能多的商业银行参与赤道原则。
六、小结
由于以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政策框架为基础,赤道原则获得了广泛的支持,而国际金融公司实际上也成了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准政策的制定者。总而言之,赤道原则反映了国际金融公司在全球经济中越来越多的话语和制度影响,并且,毫无疑问提高了其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的公众形象。
国际金融公司通过三种主要力量在全球项目融资市场获得了影响力:
第一,国际金融公司专家对企业实务的话语权影响力,这主要通过收集、组织、运用私营部门投资、环境恶化和贫困等知识和信息以及提倡某种形式的公司干预来实现。
第二,国际金融公司的话语权通过其业务授权和融资操作得到了加强,他们通过安排项目融资,在发放项目贷款时附加环境和社会条件从而在全球经济发挥了结构性力量,因而也在市场上推广了其运作政策和程序。
篇5
2010年1月6日,中国首批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筹建的批复。这3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起人分别为中国银行、北京银行和成都银行,这3家公司将分别在上海、北京和成都三地率先试点。其中,在上海浦东新区试点的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拟为5亿元人民币,由中国银行出资2.55亿元,占股51%;百联集团出资1.5亿元,占30%i陆家嘴金融发展控股公司出资0.95亿元,占19%。作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在此次消费金融公司率先试点之后,下一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信贷转让市场,期货保税交割,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等金融创新项目都有望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
消费金融公司的获批正是基于今年扩大消费政策的有力措施,这一创新举措反映了金融领域也在为进一步扩大消费而积极响应,也为信贷消费方面形成利好。然而,在当下人手皆有信用卡的时代,高利率消费金融贷款是否有足够吸引力?消费金融与银行既有的无抵押贷款业务如何实现差异化生存?
问题一 消费金融公司与银行无担保产品能否差异化生存?
虽然各家银行都设有耐用消费品贷款,综合消费贷款等个贷品种,但是房贷与车贷仍在银行个贷中占据着绝大的份额,中国目前消费信贷市场80%以上是房贷和汽车贷款。消费金融公司不经营房贷,车贷,在很大程度上与商业银行形成了错位经营。消费金融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次探索,另一方面,也有望填补我国个人消费贷款的空白。
当然,和消费金融公司的目的相同,很多外资银行也推出了“现贷派”等无担保产品,也是用于小额个人或家庭消费,如结婚、装修、旅游、进修,购置家电等。比如,上海银行与黄浦区推出了一种消费卡,就是这种服务;再比如,不少银行发放的信用卡都有分期付款功能。
但是,这些看上去没有更多附加条件的小额贷款需要客户支付较高的利率,年利率一般在7%~9%之间。虽低于消费金融贷款,但服务费率不掉身价一般都采用固定利率,并按月收取贷款本金0.49%的账户管理费。
而且,由于规模小,风险高,以耐用消费品为对象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信贷只有个别商业银行和商业担保公司联合办理,但手续繁杂,专业化程度较低。而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专业公司,单笔授信额度较小,审批速度较快,服务方式灵活,客户群体广泛,是对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问题二 有了信用卡,还需要消费金融公司吗?
消费金融公司与信用卡相比,在经营范围、审批条件,授信额度,费率方面究竟有何不同?
第一,信用卡透支消费范围不受制约,可覆盖买车等大宗商品。
消费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的贷款服务与信用卡业务为客户提供的贷款服务,虽然在理论上比较相似,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很大区别。从经营范围上看,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办理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和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等小额信贷。例如:购买家电贷款,房屋装修贷款,婚庆旅游贷款和教育贷款等,不涉及房贷和车贷。
信用卡分期业务刚开展的时候,还多是特约商户,特约商品或项目,发展到现在,联合合作的商家已经涉及到航空、酒店,家电、超市、百货等个人消费密集的行业,甚至连买车买房这样的大宗消费,信用卡也可以办理分期。如建行,交行等银行都开办了信用卡刷卡购车业务,可以办理分期。可以说,信用卡分期的消费领域不像消费金融公司有强制的制约。而且在市场规模和渠道资源上相比,尚未开张的消费金融公司有明显的优势。另外,在分期付款的首付金额上,消费金融公司要求是全款的20%,而信用卡的分期付款金额现在已经很低了。比如说,工行牡丹信用卡的分期起点单笔最低消费人民币或港币600元,美元或欧元100元,即可申请分期付款。
第二,消费金融公司审批条件宽松,信用良好即可。
大多数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收入水平都不算太高,相当一部分人在一般情况下可能达不到年薪不得低于2万元的信用卡申请标准。这部分群体可能正处于上学深造,结婚、出门旅游等消费高峰期,如果要向银行申请贷款,很难提供银行能够认可的住房等抵押物。
而从现在消费金融公司发放贷款的审批条件看,没有信用卡所谓从申请到领卡期间有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等候期,不需要消费者提供抵押或担保,只要信用记录良好即可发放贷款,通常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决策完毕。而信用卡自2009年以来审批条件日趋严格,一般需要提供个人收入证明,申请人需具备稳定工作,个人信用记录良好,一些银行还要求申请人提供社保卡。所以,对于大多数参加工作不久、收入水平不高的年轻人来说,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业务可能更具优势。
第三,信用卡融资额度更大。
信用卡消费属于透支消费,就是客户先用自己拥有的额度进行消费,过最长56天之后再把钱还给银行。但从现在已经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流程看,直接在零售商店铺中办理贷款申请流程(简称POS贷款),消费金融公司会将货款直接付给零售商。也就是说,这笔消费贷款并不是向消费者支付,而是直接支付给零售商。
具体到贷款还款细节上,二者也有很大不同。首先在贷款额度上,目前很多银行为符合条件的客户发放较高额度的信用卡,一些信用卡金卡额度甚至高达百万元;而消费金融公司向个人发放消费贷款的余额不得超过借款人月收入的5倍。也就是说,如果客户月收入5000元,那么金融公司一次性发放给他的贷款最多不超过2.5万元。相比之下,信用卡的授信额度要比消费金融公司高,消费也更加便利。
第四,信用卡利息更低。
信用卡规定在最长56天的还款期内是不需要支付贷款利息的,而金融公司规定贷款利息从发放贷款开始计算,按借款人的风险定价,但不得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从已经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设定的利率来看,最高利率达33%,而信用卡按照分期付款的手续费计算,大致贷款年利率在18%左右。
另外,信用卡最长有56天的免息还款期,超出免息期后透支利息按每日万分之五计算。而对于分期付款业务,用户则按分期期数收取相应的手续费。当然,银行和商家也会不定期推出各种优惠活动,比如使用信用卡购买耐用消费品,进行家装等,都可以申请免息分期付款,有时还能得到免手续费的优惠,而消费金融公司设定的还款期限最长是2年。当然,对于逾期未还款的用户,信用卡还将有手续滞纳金、超限费等一系列费用。但仅从贷款成本而言,相比信用卡的利息则低很多。
问题三 征信体系残缺下,贷款如何收回?
篇6
消费者在准备
早在去年年底就有媒体报道,银监会拟批设消费金融公司,时隔5个月,银监会正式迈出了批设消费金融公司的第一步。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推出,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副主任陈琼在媒体通气会上做出了回答。银监会自2007年底开始对国内外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比较清晰地了解了消费金融在国际上的发展情况、运营模式,并进而分析了在国内发展消费金融的意义、必要性以及推动方式。银监会希望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这类新型的金融机构,―方面促进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另―方面,可以丰富中国金融机构类型和金融服务产品的需要。
赵锡军在接受采访时也认为,选择这个时机,正好是我们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时刻,拉动内需就需要有一些金融手段支持,虽然目前国内已有一些信用卡消费等支持手段,但是作为一种金融机构的形式提出消费金融公司,这也是一种金融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时推出消费金融公司还是为了刺激消费这个目的。
考虑到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方式,人们对消费金融公司的市场空间产生了怀疑。赵锡军解释道,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可能使得消费信贷成为一种消费方式:首先,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需求在不断升级,消费品味越来越丰富,消费价值也越来越高,购买冰箱、彩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也随之增加,将来奢侈品可能也会消费得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其次,现在有些人,特别是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的生活习性有了很大改变,带动了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在经济实力不是很强的时候,他们比较容易接受信贷消费;再次,即便是生活习惯没有变化,消费需求没有那么旺盛的时候,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婚丧嫁娶,人们也可能需要提前消费,之前主要是向亲朋借钱,现在则可以向专门的金融机构借款;最后,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没有消费需求的领域也被开发出来,比如上学、就医等,这也是消费金融公司市场的一部分。
银行尚欠动力
有关消费金融公司的出资人资格,《试点办法》中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准入条件,国内商业银行被视为最具潜力的潜在投资者,当下试点工作基本上应该是采取政府带头并携手商业银行的模式。目前,已有部分银行开始积极筹备消费金融公司。据了解,上海市现已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等金融机构达成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工作的框架协议,而在2009年陆家嘴论坛上,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具体方案,但是工行非常重视银监会成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决定,正在对这个决定进行研究。
然而,在银行业界也有一些人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表态比较谨慎,认为消费金融公司产品与目前银行已有消费金融产品部分重合,银行可以拓展消费金融业务,不一定要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另外,也有一些人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反对设立,但是应该不会积极挑头。
对于目前部分银行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积极性不高这一情况,赵锡军认为这是因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上。如果市场发展到了像美国那种状态,银行想要找到一个正常的好的客户已经非常困难,因为所有的客户都有固定的银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必须不断地想办法扩大业务,就像美国的次贷,正常客户放完了再想找客户,就是次一级的客户,这就产生了次贷,这都是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开拓各种各样的客户,开拓各种各样的市场所造成的结果。“中国银行业发展到一定成熟度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有一些竞争,就会开始考虑这个问题。目前,中国银行业还没有达到这种竞争白热化的程度,客户主要集中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它们还都顾不上,更不要说个人人银行肯定是先从最有价值的客户开始做,做到所有客户都做完了,它就会开始考虑一些其他的创新手段来争取客户,这是市场发育程度的问题。”赵锡军如是说。
做就是进步
消费者与潜在投资者对消费金融公司的态度较为保守,它是否会按计划推出,真正推出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赵锡军说:“银监会会不会按时推出消费金融公司,要看征求意见的具体情况,如果改动不大,人们意见不多的话,应该还是会按时出来的。”
要使消费金融公司发挥刺激消费的作用,应该具备一些条件,赵锡军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分析认为,天时即从政策层面的支持看,问题不大,政府希望消费金融公司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愿意不断地积累经验;地利应该说有些地方差异比较大,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借贷本来就比较发达,这种金融机构出来以后可能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一些贫困地区,温饱问题还没解决,除了一些必需的借贷,让他们借钱消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经济发达地区情况可能会比较好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业务推展进程可能要慢一些;人和的问题比较大,因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不一样,每家每户具体情况不一样。因此,从条件上讲,三方面可能都需要不断地提升完善,总来的来讲,第一,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问题是消费水平、消费能力问题,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第二,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以后,只要让它找好业务定位就可以,不一定要让它发挥刺激消费的主导作用,要看到这需要一个发展过程。
篇7
无疑,她是个成功的银行家。而成功,总是离不开艰辛的付出。严晓燕是个坚毅乐观的女人,这体现在14年来她服务于北京银行的每一天。
1996年北京银行刚成立时,很多人不看好。但是,严晓燕坚定地认为北京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北京银行后来居上,“在北京银行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矛盾和困难。但是在所有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们行领导班子从没有退缩,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了重重困难,迎来了今天稳定团结的发展局面。”
如今,作为一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形成了鲜明的市场定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市民百姓。
近日,记者就北京银行的业务进展等问题采访了严晓燕行长。
《卓越理财》:今年3月1日,贵行成立了全国首家消费金融公司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您认为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空间有多大?北京银行有哪些优势?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目前运营如何?
严晓燕:为了办好消费金融公司,北京银行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包括到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进行学习。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余额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仅为1.29%,而美国为26%。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居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消费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为我国消费金融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北京银行独资设立北银消费金融公司,是贯彻落实“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方便广大市民融资、拉动内需的重要战略举措,标志着这一新型消费理念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必将不断发展壮大。
因此,办好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发挥更大的作用,既是北京银行的重要机遇,更是北京银行的历史责任。
北京银行取得首批试点资格,并首家成功开业,集中体现了监管部门对北京银行在品牌价值、风险管理、客户资源等方面优势的认可。
北京银行经过14年发展,尤其是更名、引资、跨区域、上市等一系列战略突破,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了,形成了风险管理核心竞争力,加上北京的区位优势,这是北京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重要优势。同时,北京银行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充分利用北京银行现有资源优势进一步拓宽个人融资渠道,有利于满足个人客户的消费需求,为民生改善做出贡献。
目前,北京银行拥有个人客户超过700万户,并作为北京市医疗保险基金存储和结算行,为北京市800余万参保人员提供医保服务,去年与北京市总工会合作,为工会会员发放130万京卡•互助服务卡,积累了一批优质客户群体,这是北京银行发展消费金融的客户基础。
北银消费金融公司开业运营以来,实现良好开局。自3月1日开业以来,北银消费金融公司针对首都消费市场特点,创新服务手段,丰富金融产品,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差异化产品,包括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针对个体工商经营者开发的“应急贷”产品、针对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发的“助业贷”产品等,发放消费贷款已突破500万元,以“小、快、灵”的金融服务特色,赢得了市场的充分认可。
北京银行将进一步积极创新产品、优化服务、贴近市场,认真办好北银消费金融公司,为促进经济转型、提升民生改善做出更大贡献。
《卓越理财》:打造一流的社区银行一直是贵行追求的目标之一。请问社区银行目前进展如何?具有哪些优势?
严晓燕:社区银行是北京银行打造市民银行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市民百姓是北京银行的重要市场定位,建设社区银行一直北京银行的重要目标,我们希望通过社区银行建设,进一步加快向零售银行转型的步伐,为广大社区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打造一流社区银行,也是北京银行与境外战略投资者荷兰ING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2005年,北京银行引入荷兰ING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随后携手启动社区银行项目,逐步对北京地区支行进行社区银行模式改造,打造“社区金管家”品牌,目前已建立近50家特色鲜明的精品社区支行。今年,我们还与北京市民政局携手开展“社区服务公益行”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化、高质量、常态化的社区公益服务,受到了广大社区居民的欢迎。
北京银行社区银行模式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优势,更加贴近客户、贴近市场。一是全方位的服务理念。通过应用客户智能、推出便民产品、划分物理功能区,实现网点从“交易主导型”到“服务主导型”转变,更加贴近客户。二是立体式的服务模式。社区银行为居民提供综合化、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针对自助型、理财型、尊贵型客户等,分别提供不同的金融解决方案,更加贴近市场。三是专业化的客户管理。通过个人CRM系统,实现了产品管理向客户管理的转变,更好地了解并满足客户需求。
《卓越理财》:贵行一直在努力推进跨区域经营。您能否谈一下北京银行跨区域经营的主要成效和发展思路?
严晓燕:北京银行跨区域经营,一方面得益于中国银监会的“阳光监管”政策,另一方面也是服务北京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我们希望通过跨区域经营,将北京银行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复制到全国市场,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商业银行。
北京银行目前已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杭州、长沙、南京等中心城市设立7家分行,成立了香港代表处,济南分行开业在即,分行及其下设支行网点达到29家,分行已经成为北京银行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一些领域,分行成为创新发展的排头兵,比如天津分行办理首笔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上海分行办理首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交易、杭州分行针对文化创意企业受托发放“满陇桂雨”5000万元等。
《卓越理财》:在去年财富CEO峰会上,您说北京银行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为中小企业服务上。北京银行是如何打造服务中小企业“特色”的?金融危机后,北京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有多大进展?
严晓燕:服务中小企业,是我们作为中小银行的重要社会责任。北京银行作为一家以“服务地方、服务中小、服务市民”为宗旨的城市商业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繁荣,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成立14年来,北京银行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的探索和尝试。早在2001年,北京银行就成立了国内首家由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并率先开辟中小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
随后,北京银行推出了精细打造的“小巨人”中小企业服务品牌,内含三大系列、50种产品,全面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一大批处于初创阶段中小企业在北京银行扶助下,迅速成长为行业的“小巨人”。这一特色品牌受到了广大中小企业的热烈欢迎,也赢得了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北京银行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先进单位”。
国际金融危机后,北京银行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成长,创新推出了“创意贷”、“融信宝”、节能减排融资、知识产权质押、小额担保、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特色产品,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特色支行、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特色支行,并在上海增设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与广大中小企业共度难关、共同成长。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北京银行的中小企业服务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特色品牌进一步彰显。
在优化中小企业服务的同时,我们中小银行也深感服务中小企业的艰辛和不易,由于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投入大、收益低、风险高,每做一笔业务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承担更高的成本和压力。而一些在中小银行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优质中小企业,在大银行的品牌感召下,纷纷“弃小投大”、“孔雀东南飞”,也为中小银行增加了新的竞争压力。因此,需要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关注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构建更加和谐的发展氛围和舆论导向,进而助推国民经济的发展繁荣。
《卓越理财》:发展离不开人,尤其是对银行来说,更是如此。您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请您谈谈如何打造一支高效稳定的银行队伍?
严晓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北京银行14年的发展进程,也是人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历程。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在此我仅谈三点感触:
首先,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从汉唐盛世到美国崛起,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倡导开放、包容的人才观念。作为一家金融企业,北京银行始终坚持以国际化的视野、多元化的途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14年来,北京银行累计招聘大学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2000余人,先后从香港、英国、美国等地引进数十名具有海外从业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派出数十批、数百名青年骨干赴美国、荷兰、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培训,实现了人才队伍结构的持续优化,培养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其次,要有开放竞争的机制。在发展中,北京银行逐步探索建立起以“育马”为基础、“赛马”为核心的开放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始终坚持推进全员的竞聘竞岗。同时,逐步建立起国际化的职位管理体系、薪酬管理体系、绩效管理体系和员工培训及职业发展体系,形成包括6大职类、20个职种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用当其时、各展所长,让人才资源充分涌流、活力竞相迸发。
篇8
一、财务管理的松、假、差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财务管理作为以价值运动形式为主的、政策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于主要从事资金流通与资本运作业务的金融公司来说,其好坏程度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如在办理资金进出手续时无章可循,法规资料不齐备;拨付资金不按业务的进度和节奏进行,造成损失浪费;以报代管,管贷不管收,资金回收工作抓得不紧,造成大量的呆帐、滞帐,不良资产越积越多。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贯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发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近几年,金融公司财会核算的虚假性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所有者权益虚置,资本金不真实;搞帐外经营,设立帐外帐;会计科目混淆使用,帐帐、帐款、帐实不符;通过人为调帐使资产负债比例达标等。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但这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3.理财技能的低下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忙于日常的记帐、算帐,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财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贪污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拨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二、强化财务监控职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公司的财会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财务机制:
1.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决策是金融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①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②建立财会咨询队伍。可建立由财会部门牵头,即由精干、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和有丰富业务工作经验、又具一定财会知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财会咨询队伍,定期提供较详实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③直接参予决策。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公司都应成立投资、融资项目审查委员会,各属下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应牵头组织活动,资深财会、审计人员应成为该委员会成员。④为了明确决策责任,全面掌握业务情况,财会部门要建立投资、融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2.严格、认真的财务控制机制。首先,要强化制度控制。金融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制度,对会计核算、现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润分配、银行帐户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下发各部门和职工执行。企业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财会基本知识和财会制度的宣传和学习,实行考试合格上岗制度,并制定执行财会制度的奖罚条例,把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职工及管理者的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考核。其次,要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如若发现疑点,必须马上中止所办的有关手续,待事情弄清楚以后再办理,切不可盲目从事。第三,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第四,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发现有违反财会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
3.真实、科学的财会信息处理机制。首先,应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金融公司对现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投资和融资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核查,调整不实的帐务,以达到帐款、帐帐、帐实相符,尽快纠正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规范的问题。其次,实行财会信息责任制。上级部门要改变以往那种查出问题只追查财会人员的责任或只对单位罚款的作法,明确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财会人员按其工作特点制定责任制,对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予以监督,并进行考核评比。此外,要抓好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范围要进行调整、改进,建立财会工作新秩序。人民银行应举办有关的培训班,对金融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之全面了解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律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的核算与理财能力,为防范金融风险打下基础。
篇9
一、财务管理的松、假、差是导致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财务管理作为以价值运动形式为主的、政策性与综合性较强的管理,对于主要从事资金流通与资本运作业务的金融公司来说,其好坏程度对企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财务控制乏力易导致金融风险
财务是企业资金进出的总闸门,通过财务控制可以帮助预防和化解金融风险。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金融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财务控制往往显得非常乏力。如在办理资金进出手续时无章可循,法规资料不齐备;拨付资金不按业务的进度和节奏进行,造成损失浪费;以报代管,管贷不管收,资金回收工作抓得不紧,造成大量的呆账、滞账,不良资产越积越多。
此外,财务控制不力还表现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无法统一,上级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地管理下属单位的财务,使得中央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法规不能认真贯彻下去,资金周转缓慢,财会信息不能及时、准确传递,从而削弱了企业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这无疑对金融风险的产生起了一种“促进”作用。
2.虚假的财会信息掩盖了金融风险
在真实性原则下,财务会计可以通过有关资料和信息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业务发展情况,分析各种潜在的问题和风险,据此制定相应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但如果在财会工作中注入了虚假因素,后果则会相反。
近几年,金融公司财会核算的虚假性有日益严重的趋势,如所有者权益虚置,资本金不真实;搞账外经营,设立账外账;会计科目混淆使用,账账、账款、账实不符;通过人为调账使资产负债比例达标等。财会信息的虚假性使得许多企业长期粉饰太平,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只有等到各种问题越积越多,企业发展难以为继时,才惊慌失措,但这往往为时已晚。财会核算的虚假性实际上是保住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断送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
3.理财技能低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长期以来,许多金融公司的财会工作主要集中在日常的记账、算账,编制会计报表,不重视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使财会人员的理财意识仅仅限于传统的“增收节支”,理财技能贫乏,对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资源配置、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缓解债务负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等问题,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这必然影响到金融风险的及时化解和消除。
4.财会人员的违规操作直接带来金融风险
财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总枢纽,因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等原因,以及金融公司个别财会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如贪污挪用公款,利用公章私自划拨资金,搞恶性透支,虚开资信证明等,给单位和国家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金融风险。
由此可见,金融公司财务的一举一动,都与金融风险有着直接的联系;防范金融风险,必须重视财会部门的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财务的监控职能。
二、强化财务监控职能———防范金融风险的对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公司的财会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增强现财意识,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符合国家监控要求与企业发展要求的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具体来说,应当建立和完善如下财务机制:
1.积极主动的财务决策机制
财务决策是金融公司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财务特有的决策手段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
(1)树立新型的决策意识。包括风险决策意识、综合决策意识和效益决策意识。
(2)建立财会咨询队伍。可建立由财会部门牵头,即由精干、素质较高的财会人员和有丰富业务工作经验、又具一定财会知识的业务人员组成的财会咨询队伍,定期提供较详实的分析报告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
(3)直接参予决策。为了把好投资、融资项目关,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公司都应成立投资、融资项目审查委员会,各下属业务单位根据需要成立审查小组,制定、实施一整套审查规定。企业的总会计师或总经济师应牵头组织活动,资深财会、审计人员应成为该委员会成员。
(4)为了明确决策责任,全面掌握业务情况,财会部门要建立投资、融资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2.严格、认真的财务控制机制
(1)强化制度控制。金融公司必须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及其他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的财会制度,对会计核算、现金管理、成本费用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利润分配、银行账户管理等各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下发各部门和职工执行。企业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加强对财会基本知识和财会制度的宣传和学习,实行考试合格上岗制度,并制定执行财会制度的奖罚条例,把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职工及管理者的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标准来考核。
(2)把好审核关。财会部门在办理每笔资金进出、资产变动手续前,必须对有关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要求有真实、齐备的资料和手续。如若发现疑点,必须马上中止所办的有关手续,待事情弄清楚以后再办理,切不可盲目行事。
(3)实行跟踪控制,并组织有关计划、审计、法律等方面的人员进行项目评价,提供信息和建议供管理层参考,切实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4)加强同纪检、监察部门的配合,发现有违反财会制度的人和事,要严肃查处。
3.真实、科学的财会信息处理机制
(1)整顿会计工作秩序。金融公司对现有公司的资产、负债、投资和融资情况要进行全面的核查,调整不实的账务,以达到账款、账账、账实相符,尽快纠正会计核算中不真实、不规范的问题。
(2)实行财会信息责任制。上级部门要改变以往那种查出问题只追查财会人员的责任或只对单位罚款的作法,明确公司的管理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对财会人员按其工作特点制定责任制,对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予以监督,并进行考核评比。
(3)抓好规范化、标准化会计基础工作。对财会部门内部岗位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范围要进行调整、改进,建立财会工作新秩序。人民银行应举办有关的培训班,对金融公司的财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之全面了解国家的财经政策和法律制度,提高财会人员的核算与理财能力,为防范金融风险打下基础。
4.相互监督、相互约束的财务制衡机制
金融风险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财会部门除了自觉搞好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以外,还必须通过特有的核算和监督手段,去调节、制约整个企业的营运过程,使之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1)健全和硬化财务预算约束。财会部门每年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金融监管的要求,对企业的资产规模、资本扩张、资金借贷、经营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配等指标进行反复测算和平衡,制定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的财务计划。
(2)加大力度抓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金融公司应当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协调委员会或协调小组,定期举行例会,通报资产负债情况,编制好资产负债比例考核表,讨论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
(3)加强财会人员的集中统一管理。企业内部各单位的财会部门之间必须保持协调一致,保证统一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企业的财务制度。为此,金融公司对属下单位的财务应实行下管一级的办法,即财会人员尤其是负责人由上级单位委派,定期调换。财会负责人定期回公司总部财会部门述职,建立个人业绩考核档案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公司总部财会部门应更多地了解下属单位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加强指导和督促。
(4)培养财会人员的自律意识,完善内、外部的对账制度,健全企业稽核监控系统,强化检查监督。
5.在现代资本市场上游刃自如的理财机制
如何防范与及时化解金融风险,财会部门除了增强社会责任感,改善日常工作以外,还必须学习和掌握理财技能,尤其是面对日新月异的资本市场,财会人员都必须积极涉足,成为理财能手,以此来帮助解决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
篇10
“互联网金融”这一提法最早出自IT行业,从狭义上理解,指互联网企业(通常是第三方支付机构)向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在最初阶段,此类机构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简单提供与各家银行之间的网关接口。但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蓬勃发展,尤其随着海量用户数据的积累,互联网企业逐渐了解到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其提供的金融服务便开始从简单的支付渗透到了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种渗透尤为显得令人担忧,意味着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方向出现了战略重叠,均朝着“金融服务方案提供者”这条高附加值的路线进军。
在现今中国市场,根植于互联网行业的“类金融公司”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平台依托型。此类互联网金融公司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和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与各大银行、通信服务商等合作,搭建 “网上线下”全覆盖的支付渠道,在牢牢把握支付终端的基础上,经过整合、包装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从中赚取手续费和息差,并进一步推广其他增值金融服务。代表企业包括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腾讯集团旗下的财付通、盛大集团旗下的盛付通等。
行业应用型。面向企业用户,通过深度行业挖掘,为供应链上下游提供包括金融服务、营销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等一揽子服务,获取服务费、信贷滞纳金等收入。代表企业包括汇付天下、快钱和易宝。
银行卡收单型。此类互联网金融公司在发展初期通过电子账单处理平台和银联POS终端为线上商户提供账单号收款、账户直冲等服务,获得支付牌照后转为银行卡收单盈利模式。拉卡拉为其中较为成功的典型。
预付卡型。通过发行面向企业或者个人的预付卡,向购买人收取手续费,与银行产品形成替代,挤占银行用户资源。代表企业包括资和信、商服通、百联集团等。
200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可谓风起云涌。近年银行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开闸发放支付结算、金融产品代销等牌照,更为此类公司的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基础。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创新、整合、定制化服务方面拥有核心优势。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定位服务等前沿信息技术大量进行金融服务创新;通过打通金融机构、移动运营商、商户、用户等产业链各环节进行金融服务整合;通过数据挖掘,精确把握产业链资金流向,以此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充满创新精神的互联网企业正在沿着数据的路线,迅速侵吞传统银行业的版图。
便捷与安全,互联网金融的两要素
互联网金融企业优势种种,最终落实在用户端只简化成两个字:便捷。“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理念在金融支付应用中亦体现得淋漓尽致。“小额快捷支付”使用户摆脱了U盾等安全防护产品的繁琐操作,二维码扫描、语音支付等近场NFC应用使“无磁无密”概念延伸到线下,阿里金融甚至革新了传统的信贷理念,以商家在淘宝或天猫上的现金流和交易额作为放贷评估标准,建立了无担保、无抵押、纯信用的小额信贷模型,从申请贷款到发放只需要几秒钟。
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使“便捷”成为多数用户的首选,这一点还体现在金融支付工具的功能集成化。与单独某一家银行或基金公司所能提供的产品相比,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虚拟钱包有更多接口,所能集成的功能更加多元,这无疑简化了用户的支付界面,更容易赢得使用者的青睐。
然而就金融这一特殊产品而言,便捷性与安全性存在显著的矛盾对立。如何保证自有资金、客户备付金、客户信息、运行和业务系统的安全,强化客户身份的识别,规范业务运作,是跨界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此外,以全新的信贷模式涉足贷款领域,未来究竟是否会积累巨大风险,新兴的网络金融公司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目前,互联网支付公司只有客户交易数据,没有资金流向数据,数据库不能有效掌握贷款人的资金流向,信用风险判断可能发生失误。交易数据是否能支撑金融模型,金融模型是否能确定把违约率降到一定概率,都需要时间来验证。
就风险控制而言,传统银行毫无悬念地完胜了互联网支付公司。此外,富有操作经验、对软硬件投入巨资的商业银行在处理大批量订单时也可以更好地保持系统稳定性。“双十一”网络购物节当天,由于百万订单同时涌入,支付宝一度无法正常支付。根据易观智库预测,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对于资本短缺、盈利渐薄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来说,是否有能力提升安全和稳定性,迟早会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或者也为传统商业银行参与竞争提供了砝码。
信息,决战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价值
过去,企业通过与IT公司、银行、物流公司三方合作来整合“三流”,如今出现了跨界于IT和银行之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本身就已做到“合一”,天然比银行更具有数据挖掘方面的优势。除资金流信息以外,互联网金融公司还留存了海量的结构和非结构化交易信息,包括历史交易记录、客户交互行为、海关进出明细等,可为精准营销和定制服务提供数据支撑,进一步增加客户黏性。
只有拿到更多的信息,做到精准定位和推送,才能设计出对客户更有吸引力的金融服务方案,这就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之间的核心战略冲突——谁都想将真正具有高附加值的、通过信息挖掘发现的增值业务拿在自己手中。在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未来蓝图中,金融业将会划江而治:银行的市场定位是金融基础网络、业务骨干和金融后台,支付公司则是业务触角和支付前端。它们将这种合作描述为“小江小河最终汇入大海”,商业银行的角色将成为只是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备付金和自有资金托管服务的工具。
这样的界线无疑切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联系,因为谁掌握了支付终端,谁就掌握了客户的全部信息,以及基于数据挖掘而产生一系列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如果客户不再使用信用卡,银行就不再掌握用户支付通道和该通道所连接的全部用户信息,无论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交叉销售都成为了无根之源。当银行彻底丢失丰富的前端信息,成为互联网企业的工具,其业务含金量就会大打折扣。以目前美国最大的互联网金融企业Paypal为例,该公司网上支付主要包括四个环节:终端、交换器、买卖处理器、清算和结算,只有最后一环连接到银行处理器,这一环节的清算结算业务免费提供给客户,前三个环节才是真正的数据业务,通过获得信息和交易细节形成收费解决方案。免费的基础业务与收费的数据增值业务,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如果银行继续放弃对用户支付终端和信息的争取,其信贷转型(偏向零售和小微企业)和经营转型(成为提供金融解决方案的服务型企业)将会遭遇来自行业外的强有力的冲击。
在巨大压力下,商业银行和物流行业纷纷往“三流合一”的方向探索,前者自建电商平台和物流公司,后者自建电商平台和金融服务公司。这不一定代表了通往未来的正确方向,毕竟行业分工精细化才是最终趋势,“大而全”的企业很难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需求。但它体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度,即在对“信息”这一宝贵资源的争夺中,必须超越行业的概念,与互联网公司、物流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充分竞合,尽量将自身划入“信息掌握者”这一疆域,才能确保在未来有蛋糕可分。
移动支付,零售银行如何破局
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掌握“支付通道”而对银行产生威胁主要落在零售方面(个人和小微企业)。在B2B领域,由于交易单笔金额较大,交易双方对资金安全顾虑较多,客户更愿意选择安全信用度更好的传统商业银行。然而在零售业务方面,如何通过握住支付终端来黏住客户,却是商业银行亟需思考的问题。
互联网企业经常提到“ABC”这个概念,即Application(应用)-Bank(银行)-Customer(客户),希望通过牢牢掌握“应用”(支付终端),确保自身“客户”不流失。身处这个链条中的“银行”需要考虑的则是,未来如果“应用”意味着唯一终端,“客户”要么选择多功能银行IC卡,要么选择手机虚拟钱包,究竟要如何在这场非此即彼的零和竞争中胜出,避免有朝一日客户跳开银行,“ABC”简化成为“AC”。
在上一轮线上支付终端的竞争中,商业银行无疑失去了先机,但这并不意味着彻底失去机会。事实上,目前第三方支付已进入战略转型期,趋势之一是O2O(Online to Offline从线上到线下),通过全业务线满足用户的整体支付需求;趋势之二是从自营电商到助力传统行业电商化,由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转型。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和移动运营商同样也看到了机会。所谓O2O,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3A”(Anytime, Anywhere, Anyway,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和任何方式)的消费需求,围绕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展开。由于2013年将要出台移动支付国家标准,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运营商从去年起就蓄势待发开始布局。
2010年,美国移动支付公司Square方块刷卡器的出现引领了一场支付革命。丢弃了繁琐的现金交易和名目繁多的银行卡,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完成付款,无现金、无卡片、无收据。其后,谷歌钱包和Paypal扫码技术出现,开始与移动刷卡器Square争夺市场份额。
可以说,即使在成熟的美国市场,移动支付市场也仍处于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今天的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在成长性和竞争激烈程度上亦是如此。拉卡拉刷卡器采取类似Square便携刷卡器的发展模式,支付宝钱包类似于谷歌钱包,微信扫码类似于Paypal扫码,它们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全银行支付功能的聚合。在信用卡刷线下POS机的时代,银联提供了这种聚合;在网上支付的时代,第三方支付提供了这种聚合;而在尘埃尚未落定的移动支付时代,究竟哪种产品更受欢迎,是“移动刷卡器”,“虚拟钱包”,还是即将换代的可实现NFC近场支付功能的“金融IC卡”;究竟哪种合作模式更容易胜出,是“第三方支付+银行”“银联+通讯”“银联+银行”“银行+手机制造商”,还是跨平台的广泛合作,所有人都不得而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简便易用是永恒的方向。现金的发展用了300年,银行卡的发展用了50年,网络支付发展已经有10年,而移动支付成为主流,也许速度会更加惊人。
从互联网金融角度重新审视商业银行运营
立足客户体验提升,重新审视金融产品设计。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异军突起,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提供了更加简便和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介质单一化、功能多元化是未来的大方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重新思索“用户界面”,是在柜面摆满琳琅满目的信用卡、理财或者其他产品,还是给客户提供一个唯一的使用终端。这个终端(可以是卡,手机或者其他)的初始状态或许只加载了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如果需要其他附加功能模块,可以到“在线商店”自助添置,选择是单币种还是多币种卡,是货币基金信用卡还是特约商户信用卡,是可以在线购买贵金属还是扫描支付出租车费在理想状态下,它应该做到“一卡走天下”。自2013年起,新一代金融IC对磁条信用卡的替代将会持续提速,给银行支付终端的更新换代提供了绝好契机。在掌控支付终端和提供增值信息服务的战争中,银行的“国界线”究竟怎么勘定,勘定在哪里,需要银行充分地参与竞争合作,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参与并力争主导用户习惯的培养和跨行业标准的制订,并将之体现在产品设计理念中。
立足客户结构层次演进,重新审视金融渠道建设。在线上支付时代,电子银行与物理网点两种渠道属于互为补充的并存关系。当电子支付从线上进入线下,可以随时随地满足任何环境下的金融服务需求,物理渠道因时因地制宜的个性化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银行网点不应该也不能再“千人一面”,从最初选址到产品陈列,从前台风格到后台处理,未来银行物体渠道应当体现精准定位和区别化服务的概念,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力争客户服务效率改善,重新审视银行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开放合作的契机。“三流合一”的非金融企业通过精准定位零售客户的偏好,向其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这种毛细血管的发达也许可以降低银行微零售的成本,或者间接带来银行日常涵盖不到的客户,从而使银行变得更加高效。未来,零售业务的标准化和批发化运作,可能离不开与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其他非金融机构的广泛合作。当客户越来越要求服务的个性化和集成化,银行或许需要重新考虑管理的“集中”和“分布”概念。在业务需求挖掘、客户评价反馈、产品回收机制方面,贴近客户的各地分支机构与手握海量数据的数据中心或许可以承担更多的职责。如何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个性化满足每一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是商业银行仍需细化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