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财务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的财务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的财务报告

篇1

关键词:高质量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理念

中图分类号:F626.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43-02

近些年来,国际国内财务舞弊案时有发生而且形势愈演愈烈,一方面使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损失,另一方面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其中利用虚假财务报告与财务报告粉饰手段造假是财务舞弊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于企业财务报告的修订

1.1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目标进行了修改

原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规定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新准则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新会计准则对于财务报告目标的修订能够更好的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等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1.2 新企业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体系进行了调整

原准则中的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附表及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新准则在保留了原准则财务报告中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附注的基础上,作了如下修改:(1)将“附表”改为“其它财务报告”,使其包含的内容更多,比如在原来利润分配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股东权益变动表,并规定企业可根据需要增加相关报表,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动态体系。(2)取消了财务情况说明书,因为财务情况说明书涉及企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等内容,不同企业存在各不相同的生产经营情况,不宜通过会计准则作统一规范。

1.3 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财务报告的计量基础

旧准则中会计确认和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以此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不论物价如何变动总是按照业务发生时的成本计量,降低了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质量。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比较重视公允价值的使用,我国新会计准则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于继续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同时,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各项会计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改变了财务报告单一的计量属性,使财务报告计量基础更科学、合理。

2 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财务报告职能过分强调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实行财政、税收和物价政策等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依据之一,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服务。我国现行的财务会计采用的核算原则是权责发生制,因此报告内容也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计量属性,报告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适应的。但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已经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管理的经济实体,并且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的投资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的格局。

2.2 不能客观地反映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业务

知识经济时代所出现的一些新的资产形式、经营方式、前瞻性信息、不确定性信息以及潜力巨大的无形资产等无法在现行财务报告中得到反映,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预测的需要,也势必会使投资者转而寻求其他的信息来源,从而增加了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风险,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仅将重心放在硬性资产上,对一些前瞻性、不确定性的信息,因为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而无法包括在财务报告内。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信息技术的发展,联机实时报告系统的应用,企业的网络化使会计不再是个封闭的子系统,它除了提供历史的财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非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分析性和预测性信息。

2.3 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够及时

信息的最大特点在于时效性。随着竞争的加剧,科技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日新月异,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企业的经营类型和经营风险、财务风险会随时转换。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会计能够提供“实时”信息。为了向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管理者提供企业的经营情况,现行财务报告采取了定期报告的制度。然而,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过时的信息往往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

2.4 侧重企业历史经济活动而忽略未来可能的经济活动

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历史交易信息与使用者经济决策的相关性正在日益减少,有些甚至毫无用处。而现在人们完全可以而且很容易从电脑数据库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着眼于提供预测数据的信息。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下的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的汇总表。会计要素的定义应该包含现在和未来这两个时间点的交易和事项,事实却并非如此。在经济环境变化不显著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结果财务报告及其因果联系去推测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条件下,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及时推测企业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大大降低。

3 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一种新理念:高质量财务报告

3.1 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提出的背景

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是宝罗B.W米勒与宝罗R.班森两位教授提出的,此理念的提出并不是要替代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而是对现有财务报告体系的完善。我国目前的财务报告是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报出的,这种最低报告标准一方面无法满足广大信息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要求,另一方面为许多造假者利用现有财务报告不完善之处蒙蔽欺骗广大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有利之机,使许多投资者与债权人遭受了损失。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是一场变革,它鼓励企业抛弃对投资者和债权人旧有的态度,通过高质量的全面的财务报告与他们建立一种密切的、公开的、真诚的以及彼此信任的新型关系。它的核心思想是:企业只有提供资本市场需要的信息,才能够获得经济效率。相反,如果企业提供的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不需要的信息,那么他们就无法获得经济效率。

3.2 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对于传统财务报告的完善

(1)补充披露,补充披露为突破传统财务报告的限制提供了最大的机会。这种突破必须是在反映事实的条件下才能够进行,企业需要揭示使用者认为重要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以减少报表使用者的猜测和从间接渠道获得的估计信息的依赖,而这些信息往往会增加不确定性和风险。企业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应该:①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②增加物价变动信息披露。③增加对研究与开发信息的披露。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大量投入是推动当今技术进步与经验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④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⑤前瞻性信息。企业应披露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应在表外尽可能详尽地披露与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⑥背景信息。作为一个企业,其所处的地域、行业、经营的业务范围、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改造、市场上的经营氛围、远期近期发展目标、公司的资产结构、过去的盈利水平、主要竞争对手等状况,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反映。⑦简明信息。编制简明信息,便是对那些为绝大多数信息使用者共同关心的重要信息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这样更能扩大财务报表的效用。

(2)报告的频率,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而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实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一方面,定期报告仍要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另一方面,编制实时报告作为有效决策的依据。为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及时性,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时间上采用季报编制形式,在内容上要重点突出,避免“小而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会计数据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的处理与反映,会计人员账务处理一完成,计算机就可以自动生成报表。这就大大缩短了报告输出的时间间隔。其次,必须建立和完善实时财务报告系统。通过互联网企业会计信息已经成为企业与用户沟通的重要手段。网络会计使会计信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宽,减少了会计信息产生、传播与利用的时间间隔。

(3)独立的审计,在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下,独立的审计很重要,因为审计师就是通过减少投资者的不确定性来创造价值,如果没有审计师,那么市场对于财务报告的信任会很低,不确定性非常高,后果就是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成本的升高。有了有效的审计,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但是总体水平会下降很多,所以建议企业任用审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来提高财务报表的价值,在高质量财务报告体制下,审计师将以“财务报表对决策有没有用”和“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使披露的信息更有用”做为审计的目标,试想这样的审计报告对于决策者会是多么的不同啊。高质量财务报告理念告诉审计师他们是唯一通过第三方的证明来创造可信性从而增加财务报表价值的人,只有他们维护自身的独立性,不跟客户妥协,这样才能使他们增加的价值最大化。

当企业意识到现存财务报告的不足和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优点,相信他们将会以三种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第一种方式,他们会在会计准则的标准下将财务报告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报告不仅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最低标准,而且更加有用。这种方式只需要改变管理层的态度就行了。第二种方式是编制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努力来产生有用的信息披露,以满足目前对更多数据和信息的需求。第三种方式就是更快更广泛的公开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篇2

一、施工企业财务报告的概论

财务报表指的是以日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然后按照一定的格式和方法来确定指标,内容主要是综合反映企业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状况等。而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则是指公司专门的财务人员制作能够展现企业一段时间内工程施工方面的具体财务情况,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较为明晰的企业财务状况和发展情况。在当前的法律框架之下,通过分析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来提高财务报表在实际使用中的效率,使之能真正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而效力。

施工企业制作财务报告,主要就是为了分析一段时间内企业的资金流向等具体财务状况,以及通过这些报表数据来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使得使用报表的人能够清楚明白地了解整个发展和走向。

为了制作好科学规范的财务报告,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比较法以及因素分解法来分析比较财务状况,制作财务报告。

二、施工企业财务报告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施工企业经营而言,财务报告是对于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段时间的财务分析报告,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对近期企业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观测资金在工程中的使用和流失,加强对于财务的管理,从而更好地把握在建设过程中成本的控制制和风险的规避。无论是工程建设前期的财政管理和成本把控,还是建设过程中的风险规避,后期对工程的成果建设和稳定过渡,以及对工程完成后的投资评判,这些环节和财务管理紧密相关。而当财务管理出现问题时,会对工程产生较大的影响,而财务报告的具体分析有利于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实际财务状况的掌握,以及发现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错误,并加以及时的纠正。此外,实施工程施工的财务报告分析还可以加强企业对财务的分析能力,了解资本市场的需求,加强对资本的反映速度,从而有利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

因此,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十分有必要。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工程施工财务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会去具体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具体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三、施工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建设资金的持续投入,势必得加强对建设各个阶段的财务管理,做好相应的财务报告。然而在目前,施工企业财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可能一方面是我国工程施工这一行业的发展历史较短的限制,工业往往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对财务报告分析指标的整体系统的把握和认知。并且,施工过程随着经济时代的发展而越来越具有复杂性,现实就是工程施工行业使用了其他行业的指标体系并没有形成其自身的标准体系,这也是施工企业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施工企业财务报告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财务报告分析过程其实是一个具有很强专业性的工作,一旦出现分析错误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也会导致工程风险的增加。而事实上,现在很多工程施工公司没有对财务部门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从业的财务人员的技术性不够强,只能完成简单的报表和财务核算活动。并且,企业对财务报告的认知错误,认为数量很重要而忽视质量也是影响财务报告优质性的原因之一。

四、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工程中财务报告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思考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现阶段,总体而言,我国施工企业最常采用的财务报告分析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和比较法。由于每个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和背景,财务报告又是基于不同的工程,可以有公路建设,也有水坝建设等等,因此我们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在因素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取舍,一方面是便于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方面也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前景。所以说,重点不在于哪种方法更具有优势性,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做更好的选择和措施。

针对施工企业报告分析缺乏专门的分析体系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施工企业整体行业的特征出发,不局限于对数据的分析,而是从各个方面出发,综合其中各项财务指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施工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体系。

此外,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财务报告分析制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并且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要对财务报告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分析,而不是单纯只注重数据分析,更应该从财务报告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运用科学合理的财务报告分析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跟上新兴技术的发展,使财务报告的分析制作更简单易行也更便于理解。同时,不能只注重财务报告的数量而忽视其质量,更要认识到“质量”的重要性,让企业获得长久发展的能力。同时,还要切实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的审计水平,更新管理观念,权责分明,制定出相对于的审计办法。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财务报告分析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目前我国施工企业的财务报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缺乏需要的系统性指标体系,对财务报告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刻,对质量的忽视以及专业从事人员的专业素质存在不足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真正做到高质量和专业性的施工企业财务报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影.浅谈工程建筑的财务报告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0:108-109.

篇3

一、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由会计信息的不同用途所决定的。用于传统财富分配的会计信息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而用于投资决策的会计信息则要求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信息的决策用途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它的重要性程度却并没有使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因此,提供可靠与相关的信息以同时满足两种不同用途的信息需要,构成了会计职业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由于传统会计是围绕会计信息的财富分配用途而建立起来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传统会计只是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尽管规范会计信息生产与交换的权威机构也试图在可靠性的基础上来增强相关性,但殊不知,对于同一属性的信息而言,可靠性与相关性又构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强调了信息的相关性,又会以牺牲可靠性为代价。因此,试图通过单一属性的会计信息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无异于痴人说梦。但如果抛开单一信息揭示的基本构想而取道多元信息揭示的途径,或许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便可迎刃而解。

二、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的传统会计,是在财富分配用途导引下而产生的强调信息可靠性的产物。众多会计学者提出的以其他属性为计量模式的会计系统之所以没有得到权威机构的认同,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会计系统在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方面存在缺陷。因为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社会中相互分割的市场正在走向世界一体化,以交易价格为基础的传统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已不再是唯一可靠的信息源。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现行会计准则的制订过程中,都已开始较为普遍的使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也首次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从理论上说,普遍采用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许多其他新的计量属性为基础的会计系统,已具备其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

表示信息揭示的框架要求所有的会计信息都能够数字化,且具有能够汇总的经济意义,以及会计信息货币化的要求。如果会计信息计量不只是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属性,而信息的获取也并非只是局限于报表本身,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变化必然会使会计信息的货币计量向非货币计量延伸。如果在货币化信息之外还有大量相关且有用的非货币化信息存在。如难以准确以货币量化的企业员工素质、企业组织结构、市场网络、秘密配方等。这种发展无疑将会改变传统会计只揭示单一货币信息的局限,而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的方式,也就一定会成为未来财务报告发展的一个方向。

四、事前与事后信息揭示并重

在用户的财富分配用途导向下,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绝大部分都具有事后信息的特征。因为财富分配,一定是对已经实现不是尚未实现的未来收益进行分配。但在用户的投资决策用途导向下,事后信息揭示已成为传统会计的最大局限。因为所有的投资决策都应当是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的决策。这在客观上便要求会计必须突破传统的约束,提供更多决策相关的信息。在过去20年中,我们已然可以看到这种面向决策和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在满足财富分配用途所需信息之外增设的现金流量表信息,在揭示过去盈利的基础上,增加未来盈利预测的信息。这些现象都正在说明事前信息揭示的重要性已开始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识。基于此,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一定会是一个事后信息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的格局。

五、完整性与有效性并重

鉴于现行经济环境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完整性与有效性并重已成为未来财务报告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人力资源的披露。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大。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使人们关注两个基本定律: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是人力资源是比其他任何经济资源都更为重要的资源,它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显然,现有的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披露。

2、注重企业无形资产信息的披露。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的一个直接影响便是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内容也有了较大发展,除了法律上可以确认的无形资产如商标、专利权、版权、计算机软件等,还包括了许多不可辨认、难以确指的无形资产如公司声誉、管理能力、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产品或服务的经销网络等,而后者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获得快速增长。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正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3、注重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在现代社会中,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解环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影响状况的信息对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利益集团来讲均有重要意义。现行财务报告忽视了对这方面的信息披露,已不能适应环境要求日益提高,措施日益严格的社会经济形势的要求。因此,披露企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应作为未来财务报告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六、积极推广在线财务报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正在改写纸张、笔墨和算盘等传统信息技术的历史;现代网络通信技术正在改写传统的信息交换方式。取消纸制(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在线信息,突破

篇4

【关键词】 概念框架; 目标; 财务报告; 使用者

王鹏先生在《会计研究》发表的文章中指出:各国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CF)“都认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是指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①是这样吗?财务报表,本单位决策管理层不使用吗?不敢苟同。这是涉及对会计改革认识和实践的重大问题。

一、国外主要概念框架(CF)对使用者的论述

“各国”的概念很宽,未见其根据。下面以有代表性的FASB、IASB和加拿大CF为例,按发表时间顺序,足以证明主要CF都明确规定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

(一)美国CF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SFAC)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CF,其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第24段指出:“许多人根据他们对企业的关系,根据他们所了解的企业情况作出经济决策,所以他们都是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潜在用户,其中有业主、贷款者、供应者、潜在的投资人和贷款者、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客户、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经纪人……”上述职工、管理人员都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企业内部人员,董事、财务分析和咨询人员,可以是内部人员或外部人员。说明企业财务报告在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同时,也为本企业决策管理层和职工服务。

(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框架的表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中,从委托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雇员是包括管理层在内的职工。所以,这里的雇员是上述美国CF“职工、管理人员”的概括。《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尽管它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其自己的需要。然而,对这一类信息的报告,不属于本结构的范围。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IASB指出:目标的服务对象不只限于外部,明确指出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信息。

尤其要强调的是:2010年9月28日,IASB与FASB联合了概念框架第一阶段工作成果——《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其第9段:“报告主体管理层也关心主体的财务信息。”观点明确、肯定。

(三)加拿大CF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手册——财务报表概念》(1991)是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它将会计报表目标界定为“向投资者、管理层、出资人、贷款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对进行‘资源配置决策’和‘评估受托责任’有用的信息。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主体的经济资源、经济义务和权益及其变化的信息以及主体经营业绩的信息。”足证加拿大准则的概念框架把报告主体的管理层列入使用者范围。

上述概念框架都明确肯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

二、问题辨析

否定企业管理层使用财务报表的观点,与下述误识有关。

(一)“财务报告是对外的”

1973年Trueblood Group发表的《财务报表目标研究小组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说:“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而引起“财务报告是对外的”错觉。基于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针对的只能是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上市公司,众多的不需要向外部使用者公布财务业绩的单位,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的单位,显然不宜遵循Trueblood《报告》的论点。看来,Trueblood《报告》基于指导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的需要,强调的是目标设计,与管理层是否使用财务报告是两件事。Trueblood《报告》紧接着说:“当然,管理者既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又是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他们的观点很明确,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基于外部使用者的需要,这是符合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与企业管理层信息不对称这一实际的。因为管理层“能够取得有助于执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职责的额外的管理和财务资料。管理层有能力决定这类附加资料的形式和内容,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在公众公司产生以前的漫长历史中,会计是为本单位服务的,也有对外部税务机构报告的任务。随着公众公司的产生和发展,筹资的需要促使会计扩大了对外报告的任务,但是,本单位使用会计信息的事实并未消失。非上市公司除了纳税外,一般没有向外提供财务报告的任务,其财务报告主要给本企业决策管理层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认为“会计的首要目的是向管理当局提供控制信息或报告受托责任的信息。”

美国的公认会计准则是由证券交易委员会委托FASB制订的,其规范面向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公众。为了筹资的需要,其服务对象强调投资者和债权人,虽可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却持反对态度。它认为“美国全国约有490万个企业,而公开发行证券,受SEC监管的,不过17 000家”。至于我国,上市公司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企业单位2008年已经达到971万个。而且与美国不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颁布,其规范对象是上市公司和更多的非上市大中型企业。非上市公司不能在市场向公众募集资本,其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除了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外,还应强调服务于国家和本单位等利益相关者。

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生前和他的学生夏冬林教授合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2003),在第一版前言中指出:“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非会计人员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含义的需要,特别是针对企业领导干部”。实践证明,企业决策管理层需要阅读会计报表。因此,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应当包括本单位决策管理层。

(二)“财务会计是对外的”

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误解出发,到管理会计是对内的,进一步引申为财务会计是对外的。2009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教材第2页:“企业会计逐步演化为两大分支,一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或者叫做对内报告会计;二是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信息及其决策需要的财务会计,或者叫做对外报告会计。”此论更加不妥。美国CF第一辑第27段:“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两者所提供的信息,管理人员都需要使用。”已经明确否定了财务会计只对外不对内的错误说法。

早在1958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指出:“‘会计的最高目标在于帮助某人借助于数据了解某个企业。’这可以通过一个具有同样意思的更详细的论点来说明:‘为了实现帮助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士了解企业这一首要目标,会计必须对数据加以如实分类,正确地浓缩并充分地报告’”。

会计对象要素各种账簿属于财务会计,它是用以管理的。账簿积累的信息,首先为本单位管理所用。财务会计计算收益,首先为本单位强化经济管理所用。

另外,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1940)中提出“会计准则应是系统和连贯的,不偏不倚和不带个人色彩的,并与可观察的客观环境相协调。”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处理账务、编制财务报表时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受其约束,难道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为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并且仅约束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吗?如果真是这样,便违背了法规的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因此企业会计准则在要求企业内部相关人员履行相应义务的同时,也应该赋予他们相应的权利,也要为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服务、要考虑他们的利益。

(三)《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的不足

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条:“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原《企业会计准则》(1992)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前两者与新准则略同,主要差异在于财务会计报告是否应当“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据悉:新基本准则之所以删去“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于认为:财务报告属于对外报告,应当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过去强调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是因为过去对外财务报告的概念并没有建立起来。其实,《企业会计准则》(1992)就是当时的概念框架,怎能说是没有建立起来。

上文已经证明“财务报告是对外的”是对Trueblood《报告》的误解。1973年AICPA任命的Trueblood 报告虽然提出“研究工作组的结论是对目标的研究不应该基于企业管理者的经营需要,相反,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概念框架几乎是建立在研究工作组报告的基础上的”(Vicky Cole,Joёl Branson,2008),而FASB在1978年发表的《论财务会计概念》第一辑《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标》还是把“职工、管理人员、董事”包含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之内。IASC将其概括为“雇员”列入《框架》第9段。这说明管理者属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和准则更侧重保护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二者并不对立,只是站在两个角度论述问题。因为对目标的研究“应该基于企业或组织外部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能够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对于内部管理也是有用的。

我国的新《基本准则》主要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正式公布的《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虽然该《框架》已经20多年,有需要修改之处。但是,第9段“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包括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商业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关和公众。”这些提法是适当的。还必须注意该《框架》第11段“管理层关心财务报表中包括的信息,……公开的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是,管理层使用的关于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这里,充分说明《框架》明确提出“雇员”是财务报告使用者,“管理层关心”并“使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会计目标是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通过概念框架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用以规范会计活动的。因而目标作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指导各种会计活动。各项会计活动都要以如实提供信息、强化经济管理为指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本单位决策管理层应当使用财务报告

(一)从管理者自身角度来说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者的行为体现了“双重人格”,即受制于组织目标、需为组织生存和发展负责的“组织人格”以及受自身目标、追求、价值观等影响的“个人人格”(林志扬,2000)。

从管理层自身来说,由于管理层具有“组织人格”,不仅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而且有履行受托责任的主观意愿。从而,委托人所关注的信息也必然是受托人即企业管理层需要关注的。企业管理层要了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需要利用财务报表信息。按照西蒙对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企业管理层应把主要精力花在企业经营的重大决策方面。从我国的实际看,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三分之二来自会计,已是常识。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利用信息的统一构成了会计的具体目标。怎能否定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是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使用者呢!当他们的决策需要使用财务信息时,基于精炼的财务报告进行相关的深入分析,是最好的选择。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具有“个人人格”,其在组织中的行为要受到各个管理者自身因素(如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个人的知识、兴趣、爱好和价值观等)的影响。因此,企业管理层不会总以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为行动目标。为了激励经理勤勉尽责,努力增加企业盈利,委托人通常会设计一种基于盈利指标的管理报酬合约。“财务会计指标,尤其是盈利指标,被广泛地应用于管理报酬合约(无论是经理人的年度红利计划还是长期业绩计划)当中。事实上,目前的管理报酬计划大都是以会计(盈余)数字为基础的”。我国上市公司大多实施与年度利润挂钩的年薪制。既然管理层的报酬方案包括业绩奖金,那么在公司经营业绩突出时,企业管理层成员才会有好的回报。如果投资者对企业管理层的经营业绩不满意,他们将会通过董事会或其他机制对管理层施加压力,包括撤换。无论是出于获得更多个人收入的动力,还是出于保住工作职位的压力,都会使得管理层关注公司的财务信息,以便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机遇与问题,努力提高经营业绩。

会计报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是考核企业经营业绩的权威数据,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企业决策管理层要做到准确判断,合理决策,必须掌握大量信息,必须对所掌握的信息深入分析,用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杨纪琬(2003)指出:“企业内部的管理者也关心、利用会计报告的信息,但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远远不止会计准则所应规范的那些。为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管理者还会需要除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以外的许多内部报表和其他额外资料,这些额外资料的提供,以及企业如何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如资本的筹集和使用,会计责任制的建立,成本的预测、控制、核算和分析等问题,都不属于准则规范的范围,而应由企业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自行规定。”

(二)从会计职能的转变来说

“系统的特性首先取决于它的结构。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观点”,“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至于会计职能尤其是基本职能,内显结构与本质、外联系统与环境,反映和控制会计对象要素、制约会计目标,贯穿于会计工作全过程。郭道扬(1997)在《论会计职能》中说:“正是从现代会计所处的环境出发,从现代经济管理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出发,以及从市场经济下会计所担负的重大经济责任出发,我们认为现代会计的基本职能应当归纳为反映和控制”。至于反映和控制的关系,系统科学明确指出:“信息与控制是不可分割的,信息论是系统的基础”。郭道扬指出:“会计的反映职能是会计发挥控制职能作用的基础,是为进行会计控制服务的,而会计控制则是现代会计部门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变化,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以及参与企业经营决策的首要职能。”笔者认为,控制是主导职能,反映是基础职能。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会计也不例外。一方面,计算机的集成化、智能化和微型化,使得传统的“凭证—账簿一报表”的会计程序不再繁琐;另一方面,“柔性”制造、智能生产和流程再造等新型生产方式的发展,加速了会计职能由“记账、算账、报账”的核算型向“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考评”的核算管理型的转变。早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后,财政部就提出全面实施财务会计转轨变型,从“核算型”转变为“核算管理型”;从“服从于决策”转变为“参与决策”;从“以产销为主要核算对象”转变为“以责任人为主要核算对象”。企业管理层利用包括会计报表资料在内的会计信息,以强化企业的管理,作出及时、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三)强调管理层使用财务报告的重大意义

首先,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会隐性地告诉其他使用者,企业管理者根本就不用这份公开的财务报告。先不管它是否真实可靠,从心理上就在外部使用者心里大打折扣,加剧报告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矛盾,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减少投机型投资,促进弱型有效市场向半强势有效市场的转变。

其次,财务报告使用者把企业管理层排斥在外,表明准则的制定更多地是在满足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从长远来说,准则作为国家的会计规范,它是兼顾各方利益后调和的产物,不顾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制定繁琐的条款,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而且使准则与企业分离,不符合财务报告编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将企业管理层列入财务报告使用者,才符合我国财政部制定准则规范除上市公司以外所有企业的具体国情,才能实现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和谐,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

再次,从会计目标服务对象的重要性来看,把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列在前面是可以的。但从会计工作的角度看,企业决策管理当局和会计部门首先要运用会计信息,加强经济管理。这正是当前和今后深化会计改革、建立核算管理型会计的迫切需要。英国Sage公司会计部主管表示:“在经济低迷时刻,企业急需从客观、可靠、值得信赖的伙伴处获取相关的信息,而财会人员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建议者的事实,凸显了他们能够带给英国企业的价值。”将财务会计报告主体的决策管理层(包括财会部门)列入使用者,有利于指导他们更好地强化会计核算与管理,尽快实现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转化。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层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而且是首先的使用者,各国皆然。要重视国情,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企业会计工作,促进经济管理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2]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04[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 (美)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27,269.

[4] 葛家澍.试评IASB/FASB联合概念框架的某些改进[J].会计研究,2009(4):6.

[5] 杨纪琬,夏冬林.怎样阅读会计报表[M].第三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6] (美)W.A.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7] 林志扬.管理学原理[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8-9.

[8] 李明辉.论财务会计信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2008(4):74-81.

[9] 杨纪琬.建立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原则[J].会计研究,1995(1):10-13.

[10] 郭道扬.论会计职能[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3):62-75.

[11] 魏宏森.系统科学方法论导论[M].人民出版社,1983:55.

篇5

财务报告是反映每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是现金流量表)、损益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企业财务报表的主要目标就是向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上级部门等相关人员,提供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全面反映出企业的管理中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财务报告的真实、有效能够帮助企业的报告使用者及时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报表的使用者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使企业的投资者或债权人做出决定是否继续投资或继续持有企业的股份,而对于一些潜在的投资者而言,通过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来决定其资金的去向。另外,财务报告还可以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与贷款的偿债能力提供资料。但是,企业的财务报告在使用过程中并不是十分准确的,例如:财务报告信息的严重失真、对财务报告的粉饰、对财务报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等都将严重影响报告使用者的判断与决策。本文将就现代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分析

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是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但是财务报告数据的局限性严重影响着财务分析与评价的局限性。

(一)数据可比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可比性原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的口径应当一致,相互之间可比。一般来说,在财务分析中经常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经济指标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数量上的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并认真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从而利用数据说明存在差异的性质与程度。现代企业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采取:实际数与计划数相比较、实际数与定额数相比较、本期的实际数与上期的实际数相比较、实际数与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较。当企业以实际数与计划数相比较时,主要是为了检查企业制定计划的实施情况;当企业以实际数与定额数相比较时,主要是借助这些数据来检查企业对定额的执行情况;当企业以本期的实际数与上一期的实际数进行比较时,主要是为了借助这些数据对有关指标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从分析结果中找出变化的规律,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战略发展目标的确定奠定基础;当企业以实际数与国内外同行业进行比较时,主要是为了从中找出企业在同行业中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从而帮助企业找出差距,赶超国内外同行先进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是否存在可比性还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而很多企业在比较时对这些影响对比的数据因素往往考虑不全。

(二)数据可靠性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真实的信息。但是,财务报告数据的可靠性经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从而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这就造成企业分析与评价会计报表时存在着对数据真实性、可靠性的局限。造成这种数据真实性、可靠性局限的因素有很多,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企业在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存在主观因素的而影响,企业选择的会计方法不同,必然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客观因素:一直以来,会计核算主要是以币值的稳定作为假设的。即:假设在经济活动中不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即使出现通货膨胀,其变动的幅度也比较小。此时企业财务核算遵循的是历史成本原则。但是,一旦出现通货膨胀的问题,就会造成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的幅度是不可能以物价下跌的部分相互抵消的。可见如果在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仍旧使用历史成本原则,最终的结果将导致企业财务报表中所提供的数据的真实性就值得质疑。另外,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存在一些偶然的事件,那么也会影响到企业会计报告中的数据产生差异。例如:向外界的捐赠、由于发生自然灾害等导致企业发生的损失等。这些都是造成企业财务报告数据不真实、不可靠的客观因素。

(三)分析方法与评价指标本身对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法。但是,无论是采取哪一种方法,都是依照企业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的。虽然在分析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但是,这种分析已经是对企业的事后分析,也许企业的这些不良情况已经发生了,即使企业再采取补救措施也是为时已晚、时过境迁了。另外,这两种方法不论哪一种都是站在发现问题、找出差距的角度来分析的,对于问题的解决束手无策。另外分析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各项评价指标之间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有的指标的计算公式还没有一个标准化的比较、还有的指标是经过人为粉饰后出现在报表中的、各项指标所反映的只是最终的结果,而对于这些结果产生的原因与过程无法得到体现。

三、影响企业财务报告数据的主要因素

(一)会计政策对财务报告数据产生的影响

所谓会计政策主要是指在企业在处理各种会计业务或编制会计报表时,企业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原则、惯例、基础、规则、或程序的总称。会计政策是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与市场体制下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所做出的一种政策性的规定。但是,每一家企业的生产状况与经营环境各不相同,因此,在编制会计报告时所依据的会计政策也不尽相同。可见,会计政策的实施与执行将对企业的财务报告数据产生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对一些会计政策做出了可自行选择的范围规定。例如: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企业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认定法等进行统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采用的方法不同将直接影响到“损益表”中的存货项目与销货成本项目。再例如:折旧的计提,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来选择直线法、加速折旧法来完成对折旧的计提。当然,企业选取的折旧方法不同,在损益表中对应的“销货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对应的“累计折旧”与“固定资产净值”项目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对于企业的同一台机器设备,当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提折旧时,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假如:企业的某台固定资产的原价为200000元,耐用的年限为4年,这四年中不包含折旧的销货成本为500000元,而企业每年的销售收入为1000000元。如果我们采用固定资产使用的直线法来计提折旧,要比快速折旧法下计提的折旧小。因此,销货成本较低,而利润比较高。

(二)通货膨胀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虽然会计核算中假设不存在通货膨胀现象,即使存在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变动,但是,在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特别是在二战之后,通货膨胀现象有增无减。在我国,也曾经发生过通货膨胀,例如: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出现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通货膨胀现象较为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中依旧采取历史成本的计价原则,那必然会对企业会计报告中的数据带来影响,存在较大的虚假性。其实,通货膨胀的发生也会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的可靠性带来影响。对于企业的货币资产来说,物价的上涨必然导致企业实际购买力的下降,而此时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所列出的资产额与实际购买力是一致的。而对于企业的实物资产恰恰相反,实物资产按照历史成本来反映,所代表的是企业在不同时期货币购买力的购置价格,物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实物资产的现实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账面价值。因此,实物资产的价值反映的价值偏低的现象十分常见。越是历史悠久的企业这种资产低估的现象越是严重。

(三)期后会计事项对财务报告产生的影响

这主要是指,在企业的会计期间终了以后,即:编制完会计报告之后,还会发生很多影响会计报告效果的事项。一般来说,这种事项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对本期的会计报告产生影响的事项。这主要是指在会计期间内对这些事项并不完全了解,而在企业编制完成会计报表后才了解。例如:企业的一个大客户由于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而在企业核算的本会计期间内出现了破产的事项,那么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很可能出现高估、坏账费用出现低估的问题。第二种:严重的影响了企业资产负债表计价的连续性或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严重影响以前会计年度所陈报的与本期的预测活动相关的事项。这些事项虽然并未对企业本期的财务报告造成直接的影响,但是已经使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了改变。

四、现代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局限性的对策

(一)增加数据的可比性

这就要求企业在分析与评价财务报告时“去异求同”,将那些存在的不同的会计方法导致的差异从中剔除掉,将一些特殊的、个别的事项剔除掉,在比较时最好选择同企业、同行业、同规模、同地区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二)将物价的变动考虑其中

在核算时即使是按照了历史成本计价的原则来核算的,但是分析时也必须将物价变动的因素考虑在内,采用现实重置成本将各种数据按照物价指数进行调整后进行比较。

(三)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在分析与评价时可以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例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分析与比率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纵向分析与横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便每一种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

(四)及时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

篇6

中小企业会计与其他企业会计一样,主要任务是提供财务报告。但中小企业所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与大型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所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Micael通过调查发现“小企业财务报告主要用来满足税务目的和贷款需要” 。通过对有关我国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情况的调查问卷的分析中发现,有95%中小企业财务报告主要是用于纳税目的,而以满足内部管理需要为目的的占到了52%。因此,由于编报目的不同,使得通常的会计准则并不适用于广大中小型企业,如果强制要求其与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一样遵循传统会计准则,则会由于“耗时”、“过于复杂”、“费用过高”和“缺乏相关性”等问题,而使中小企业无法承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另行制定一套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准则规范,是必要的、有益的。从实质上看,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也是实施差别报告制度的一种措施。

一、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出台的背景概述

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问题,以前只是个别国家或地区的个别行动,而随着中小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尽快制定一套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这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的努力工作,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ISAR的积极响应是分不开的。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加拿大、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已制定了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准则;美国在部分准则中已开始注意到差别财务报告问题;德国等国家在商法中也有特别规定,要求中小企业进行差别财务报告;欧盟、ISAR对中、小企业差别报告问题制定了法令或指南;IASB也已立项研究制定中、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并已取得了最终成果。本文拟对IASB为全球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所取得的最新成果――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for SMEs)予以比较和分析。

早在2000年12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即将离任的董事会就提出:有必要制定一份专门针对小企业的国际会计准则。2001年,刚刚成立不久的IASB提出了一个新的项目――制定适用于中小企业(SMEs)的会计准则。理事会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专家工作组,为准则的制定以及制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在 2003年下半年和2004年初的公开会议上,理事会了一些用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方法的初步暂行意见,并通过应用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方式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测试。自此,IASB为中小企业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工作正式开始。该项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2004年6月IASB的《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的讨论稿为标志;第二阶段的阶段性成果是2007年2月的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征求意见稿(之后,IASB在来自20个国家的116个小企业中完成了对征求意见稿的实地测试计划); 2009年7月,一份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ities,简称IFRS for SMEs)由IASB正式对外,标志着第三阶段工作完成,同时也意味着IASB的该项项目宣告完成。在2010年1月,其中文译本《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我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组织翻译并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实施差别报告制度的最新成果―IFRS for SMEs

IFRS for SMEs历经五年制定而成,在制定过程中,IASB在全球范围内对广大中小企业进行了广泛咨询,其目的是要制定出能让各国普遍遵循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通用的中小企业会计标准。

(一)IFRS for SMEs的性质――一个独立的企业会计准则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for SMEs)是IASB为满足中小企业需要而专门制定的、自成体系(self-contained)的一套会计标准。它虽然是以完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full IFRSs)为基础制定完成的,但相对于full IFRSs,IFRS for SMEs中许多与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有关的会计原则都得到了简化,而与中小企业无关的一些准则都被取消,其所要求披露的信息数量也大大减少了。为了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IASB还规定IFRS for SMEs将每隔3年修订一次。

从性质上来看,IFRS for SMEs是一个与现有会计准则体系full IFRSs相并列的、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IASB制定的两套会计准则体系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作为一套会计准则体系,就需要首先建立自己的理论基础(即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原则、财务报告体系等。IFRS for SMEs拥有自己完整的理论基础,在准则第二部分“概念和普适性原则”中就列出了它的概念框架,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重要性(materiality)、可靠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完整性、可比性、及时性、效益和成本之间的平衡);会计要素(与财务状况有关的要素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与经营业绩有关的有收入、费用);确认与计量(包括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普适性的确认和计量原则等);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体系等。这些内容充分说明,IASB在制定中小企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初,选择了分立法制定模式,并将制定结果确定为是一个独立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IFRS for SMEs的适用范围―― 一种定性的标准

IFRS for SMEs中将中小企业确定为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主体:第一,没有公众受托责任;第二,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通用财务报表。

在IFRS for SMEs中,承担公众受托责任的实体是指:拥有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或正在发行这样的工具以备在公开市场交易(公开市场是指国内或国外证券交易所或者场外市场,包括当地的和地区性的市场);将以信托方式持有大量外部人士的资产作为其主要业务之一,这类实体主要是指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经纪/经销商,信托基金和投资银行等。而有一些实体,比如旅行社、地产机构、学校、慈善机构、合作企业等,虽然也可能因为受到客户的委托而以信托方式持有大量的外部信托人士的资产,但是,如果这些业务相对其主营业务而言是偶然发生的,则这些主体不承担公众受托责任。

根据以上标准,IFRS for SMEs将中小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并规定不同性质的企业应用不同的会计准则,具体可用图2表示:

(三)IFRS for SMEs的内容――基于full IFRSs的改进

IFRS for SMEs是以full IFRSs为基础制定的。在准则的制定过程中,IASB在全球范围内对广大中小企业进行了广泛调查咨询,同时,经过在全球范围内讨论稿、征求意见稿、以及在来自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中小企业中完成了对征求意见稿的实地测试等环节以后,最终形成了IFRS for SMEs。

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full IFRSs)以及各国的公认会计原则(many national GAAPs)相比,IFRS for SMEs在许多方面都更加简化,这些内容的简化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种情况:

一是IFRSs中的一些内容因为与中小企业无关而在IFRS for SMEs中被取消,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每股收益、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待售资产的特殊会计处理。

二是IFRSs中的一些会计政策选择被更简单更适合中小企业的方法所取代,如有关不动产、厂房和设备以及无形资产重估价模式会计政策的选择;有关金融工具的政策,包括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政策选择;有关借款费用(Borrowing costs)的政策选择、有关共同控制实体(Jointly controlled entities)的会计政策选择;有关政府补助的会计政策选择,以及有关投资性房地产的会计政策选择等。

三是IFRSs中许多有关确认和计量的原则在IFRS for SMEs中被简化,包括金融工具计量及终止确认原则的简化;商誉和其他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的摊销;联营企业及合资企业中的投资的核算;无形资产研发成本;借款费用;有关不动产、厂房和设备以及无形资产;员工福利;所得税;生物资产以及用权益结算的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等内容。

除了以上变化之外, IFRS for SMEs中所要求披露的信息内容与full IFRSs中所要求披露的内容相比,从整体上有了大幅度的减少,所披露的内容也更加简单。相对full IFRSs, IFRS for SMEs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也更加清晰易懂。

(四)IFRS for SMEs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

我国目前通过《小企业会计制度》来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会计信息质量。但是,作为一种制度,与IFRS for SMEs也没有可比性。

IFRS for SMEs与《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在基本准则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IFRS for SMEs特别指出,企业在运用准则时要遵循“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原则,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则没有相关的规定;对于会计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共列出了包括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内的五种计量属性,而IFRS for SMEs则只确定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计量属性。在具体会计准则部分,相对于《企业会计准则》,IFRS for SMEs也取消了包括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套期保值、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每股收益、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待售资产的特殊会计处理等在内的内容。另外,IFRS for SMEs要求企业在报表中披露的内容相比《企业会计准则》也有了大幅度的简化,比如,在《现金流量表》中,我国企业对应披露的现金流量提出了基本要求,要求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对现金流量以总额或净额列报,但IFRS for SMEs中并无此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信息。至少应当单独披露对净利润进行调节的”包括资产减值准备等在内的十五项项目,以及“以总额披露当期购买或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的相关信息等内容,而IFRS for SMEs并未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规定等等。

可以看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IFRS for SMEs相比,还是有较大差异。总体而言,IFRS for SMEs是以中小企业的实际状况为基础,以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但同时考虑成本与效益原则,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出发点来制定准则的。

三、我国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应关注的问题

IASB制定IFRS for SMEs的目的,是为了制定出能让各国普遍遵循的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通用的中小企业会计标准。为此,准则制定过程中,IASB在全球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个中小企业中进行了调查和测试,并最终将IFRS for SMEs确认为是一份独立的文件。但从实质上来说,IFRS for SMEs是IASB结合广大中小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信息使用者的特点,对full IFRSs进行简化和修订的结果。因此一方面,IFRS for SMEs与full IFRSs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规定,另一方面,IFRS for SMEs也满足了广大中小企业低成本、低费用、简单易用的会计处理要求。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是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工作的目标之一。IFRS for SMEs的,必将促使我国进一步关注广大中小企业的会计处理问题,尽快实现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但是相对于国外,我国中小企业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因此,当前我们必须首先要关注如下一些问题:

1. 准则制定模式选择。中小企业财务报告问题已成为美国、加拿大、应该、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家的会计机构讨论和关注的主要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准则制定模式的选择方面。目前,国际上通行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体法制定模式,另一种是分立法制定模式。一体法是指在一个会计准则框架下考虑和处理中小企业问题并且在准则中提供报告豁免条款的办法;分立法则是指单独制定准则,使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准则体系。比较两种方法,从短期看分立法比较理想,但从长远看一体法更可取。无论采用哪一种模式,都要与本国经济的发展相适应,而我国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实施一体法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障碍,而采用分立法制定模式则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也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经济的发展。

2. 准则实现方式的确定。方式之一就是IFRS for SMEs的中国化,即以IFRS for SMEs为基础,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对IFRS for SMEs的有关条款进行修订,使其成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其实质就是实现IFRS for SMEs在我国的应用。方式之二则是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即单独制定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这里可以参考国际上的做法,以《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结合中小企业特点,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的修订实现,但在准则制定过程中,要尽量实现与IFRS for SMEs的趋同。其实质是要实现我国未来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这种方式显然需要更多的人、财、物的支出以及更长的时间。

3. 准则适用范围的界定。这也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适合在哪些企业应用?什么样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准则制定的成败。在这点上,我国也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做法,采用定性的方式来重新划分企业类型。只有范围界定清楚了,所制定的准则才能更具有可行性。另外,所制定的准则还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要能使一些企业在应用准则时能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调整(但必须要在相关报表附注中予以清楚的说明)。这主要是考虑到一些特殊企业,即既具有中小企业特点,又不完全属于中小企业的企业,从而使企业所做的会计处理、所提供的报表信息能更加真实可靠。

参考文献:

[1] Michael Maingot and Daniel Zeghal.Financial Reporting of Small Business Entities in Canada[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06(4):513

[2]杨松令.中小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128

篇7

关键词:财务报告 相关性 会计环境 财务报告模式

一、我国财务报告的局限性

1.从财务报告的目标方面看,一是财务报表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敏感信息、财务信息的披露方式不完善,不能满足主要需要者的要求。二是对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较少,披露的信息主要集中在财务上,对诸如环境、资源、土地等等社会效益的披露不完整。

2.从财务报告的内容方面看,一是报告中所体现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不足,这些信息披露不足就会造成报告使用者无法从实际情况出发评价企业所采取的的经营战略与经营环境的适应性。二是无形资产和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等信息的反映比较缺乏。

3.从财务报告的模式方面看,一是企业所提供的各报表之间的呼应和联系不够紧密,内容的不统一也使得企业真正的经营状况无法从报告中体现出来。二是报告中所提供的分部信息不足,对于不同计量基础的信息并未单独列出。

二、改进我国财务报告的措施建议

1.设计原则的改进

(1)目标设计原则的改进。加强企业财务报告中各报表之间的联系,将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量、利润、资产负债等信息,分别单独列表并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列出报表之间的明显相关性信息。将企业财务报表中功能不同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等信息进行充分分解,分解按照一定的层次性和关联性进行。对于企业偿付债务和掌握投资能力的信息应在财务报表中有弹性显示,另外对于企业财务中的完整信息,需在报告中全面性的披露,这样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进行全面性的评估。

(2)内容设计原则的改进。内容的设计主要包括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所有者权益活动、终止经营活动和所得税活动的设计。通常比如投资、筹资、交易、利润、纳税等信息都需要在企业的财务报表中有所体现,以上五种主要内容的各种财务、会计、经营、管理、决策等信息需精细的引入报表中,以便报表使用者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3)模式设计原则的改进。根据目标设计和内容设计的原则,将企业财务报告中各主要的报表之间的项目制定一个统一的模式,这样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各张报表中,各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和联系,并且能够实现各报表之间的相互补充说明,使企业报告真正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2.财务报表及附注的改进

(1)资产负债表的改进。为了使财务报告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能够反映资产、负债的财务弹性信息,改变传统模式,不再以会计要素分类,而是将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进行改动,实行经营、投资、筹资、所有者权益、中职经营等分类并分别列表。对于编排方法,改变传统的流动列前方式,重新按照活动分类进行,列出短期资产和负债、长期资产和负债的合计数。为使编制内容更加详细和全面,增加现金流量套期、无形资产具体项目、融资租赁信息、权益工具、金融工具信息等,另外将应付股利归类于筹资活动。在资产负载表中体现终止经营活动项目,将增加再投资的收益和其他累计收益列入所有者权益活动中。

(2)利润表的改进。同资产负责表相似,在编制格式上同样采用经营活动为基础,且更加全面。采用费用功能法进行编制,这种编制方法能够汇总不同经济原因产生的费用。内容上,使利润表更加全面,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量套期项目能够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未来现金流量相关,使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相统一,在投资、所得税、终止经营等活动中加入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差额、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现收益、持续经营净利润等项目,改进后的利润表要求能够与资产负债表相对应。

(3)现金流量表的改进。为与修改后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保持一致,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格式基本保持不变,编制方法仍采用直接法,将经营活动实现的现金收入和支出类别更加细化,能够分别披露相关会计信息,重新分解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编制内容方面,为了与改进后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相一致,在营业活动中增加对非持续经营的损益和现金套头实现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筹资中增加对支付融资租赁费用等项目。

(4)报表附注内容的改进。鉴于我国传统财务报表附注内容不丰富的现状,应着重在重要会计政策、商业情况、企业投资、项目补充说明、对冲合约、衍生金融工具等信息方面进行改进。对于非经营项目中的成本以及预期项目等需进行批注。例外,在报表附注内容中应着重添加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比如在附注中增加增值表等信息。

(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改进。鉴于我国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起步发展较晚,现行的变动表多为借鉴国外经验,然后结合国内实情的形式,结构较为复杂,所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改进应本着精简的原则进行。改变原有以经营活动为基础的编制格式,避免与改进后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相重复。内容上取消原有其他综合收益和计算综合收益总额的项目内容,报表中对权益的每个项目初、末价值调整进行单独披露,利润、损失和净收益的表动以及之间关系进行披露,未发生的控制权损失的归属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变动。

参考文献:

[1]朱琳.美国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策略选择研究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2]陈敏.财务报表革命[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6

篇8

摘要分析了当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提出了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问题;改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变革,以及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的发展,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于是如何完善和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就成了当务之急。

一、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

1.虚假披露财务信息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所采取的舞弊手法主要包括:(1)虚假确认收入;(2)虚假确认费用或者将费用转为成本推迟确认;(3)利用资产评估调节资产和所有者权益;(4)制造假文件,达到舞弊目的;(5)采用调整溢价比例进行缩股;(6)投资收益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7)漏计支出和债务;(8)提前确认资产;(9)私自对冲账户款项;(10)隐瞒重大事项等。

2.财务信息披露不全面

现行财务报告内容把重点放在企业硬性资产的反映上,而对于像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软性资产则未予揭示,并套用旧有原则如历史成本原则、实现原则和可靠性原则等将其排斥在财务报告之外。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这类信息却往往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信息。

3.财务信息披露不及时

由于受技术手段等因素影响以及信息生产成本、传递成本的严格限制等,目前会计信息的披露只能是间断的,生产的连续性与披露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使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受到较大挑战。

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财务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

1.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管理

企业会计报表作为簿记技术的一个会计期间的总结,可以从纵、横剖面观察和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因此,企业会计报表的编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2.企业会计报表的应用管理

企业会计报表是根据企业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归集、加工、整理而成的一个完整报告体系。企业会计报表的应用管理即是指以会计报表为对象,通过对会计数据综合分析,了解企业经营生产、资金运动、收入分配、债权债务等状况,从而掌握企业发展趋势的过程。由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里。

3.企业会计报表的存档管理

企业会计报表作为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据,是企业会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妥善管理。

三、完善现行财务报告的思路

当前,随着贸易、投资和金融资本国际流动性的不断增强,世界经济正日益走向一体化。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会计的性质也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时代,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正在被打破,对财务报告加以改进已势在必行。笔者拟结合实际需求及经济发展趋势,对完善企业财务报告提出如下思路:

1.改革现行财务报告结构

增加编制全面收益报表。全面收益是指某一主体在报告期间内,除与业主之间的交易(股东投资、股利分配)外,由于一些原因所导致的权益(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全面收益应分为已确认且已实现的净收益和已确认但未实现的其他利得及损失。增加增值表,增值表是一种反映企业的增值额及其在企业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情况的财务报告。编制预测财务报告,并将其纳入财务报告已成为必然。提高财务报告真实性,主要是建立一套成熟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保证最终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

2.增加表外信息披露

建议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应增加以下表外信息的披露:①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增加物价变动信息披露;增加对研究与开发信息的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②前瞻性信息。企业应披露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应在表外尽可能详尽地披露与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③背景信息。作为一个企业,其所处的地域、行业,经营的业务范围、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改造、市场上的经营氛围、远期近期发展目标,公司的资产结构、过去的赢利水平,主要竞争对手等状况,都应在财务报告中反映。④简明信息。编制简明信息,便是对那些为绝大多数信息使用者共同关心的重要信息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这样更能扩大财务报表的效用。

其次,建议进一步增加财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不符合基本会计假设的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则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情况;企业合并、分立;重大投资、融资活动;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4.提高财务报告及时性

通常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最关心的企业问题往往是该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等,而要预测企业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无法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已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

5.改进财务报告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财务报告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有必要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实际需求,改进现行财务报告模式,以提高财务报告的实用性。据了解,目前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已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财务报告语言,能大大增加财务报告的实用性,因此,有必要在联系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和运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来改进我们现行的报告模式。

参考文献:

[1]高淑东.知识经济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J].商业时代,200.18

篇9

【关键词】 分部报告;财务报告;多元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抢夺市场,分散风险,走上了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经营的道路,企业的经营活动日益复杂多样,使内部各部分面临不同的风险和机会,不同的盈利水平和增长趋势,使得信息使用者难以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分部报告便应运而生。分部报告,是指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中,按照确定的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有关收入、资产和负债等信息的报告。

一、分部报告的产生背景

多元经营及跨国经营的发展推动了分部报告的产生。多元经营是指企业在原有产品或行业的经营基础上向其它产品或行业发展,拓展其经营范围,它既可以是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有一定相关程序的产业或产品。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二次大战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进一步高度集中,垄断程度不断提高,美国、西欧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私人垄断资本先后掀起对外扩张的浪潮。一个多元经营的公司或是跨国经营的公司其经营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有行业的因素、有产品的因素、有地理位置的因素及各国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因素。

二、分部报告是对合并报表的解释和补充

信息使用者对跨行业、跨国界集团公司财务信息的需求,导致了合并会计报表与分部报告的产生和规范。从各国的实践情况来看,对合并会计报表编制、披露的相关制度规定早于对分部报告的有关规定。合并会计报表通过对集团内企业间的内部交易进行抵消,使信息使用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三、分部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

分部报告与企业其他财务报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它们互相配合,互为补充,为揭示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企业集团的信息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构成了规范企业集团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实务的完整整体;另一方面分部报告又在具体对象、内容等方面体现出了其与其他财务报告之间的显著区别。(1)分部报告与财务报告之间的联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指出,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补充信息、财务报告的其他手段和其他信息。分部报告是有关企业或企业集团下的分部财务信息,属于其他财务报告的范畴,在财务报告体系中属于中级或次级信息。个别财务报表包括三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其所提供的信息是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共同需要的通用会计信息,反映了各个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却不能有效地展示整个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情况。合并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对各个经营分部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和风险情况的简均,具有一种“平均化”效应,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企业不断涌现的今天,不能披露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盈利水平、增长趋势及风险情况。分部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平均化”效应,使报表使用者更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2)分部报告与财务报告的区别。第一,在具体对象上有所不同。分部报告的具体对象主要是企业对外报送的有关分部信息的分部报告。所构建的是一个企业里地区分部或行业分部的经营状况和财务业绩。第二,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分部报告更注重对各分部的投资风险的分析。企业集团的整体盈利是由各个分部良好的业绩所构成的。若某一分部经营业绩不良,将会影响集团整体的利益。

四、分部报告产生的作用

(1)分部报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对企业股东或潜在投资者来说,分部报告能让其更好地了解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经营情况,大大提高了其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及潜在盈利能力预测的准确性,可以对企业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及对管理层做出公允的评价;对于债权人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来说,可借助分部报告所列示的企业不同分部的资产额、利润额等指标,得到更为准确的财务信息,通过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来评估企业短期变现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以确定信贷决策,有助于做出更有依据、更为合理的决策,使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2)分部报告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管理当局来说,分部报告的提供能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全面地了解各行业和地区分部的获利能力、投资风险、发展前景及业绩完成情况,更好地参与制定集团各分部的发展规划并做出相关的筹资、投资决策。(3)分部报告有助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分部报告不仅对微观个体有巨大的帮助,对宏观管理当局也有重要意义。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大都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内居于领导地位,他们中的几家甚至一家的生产经营都对国家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投资、进出口、国际收支产生重大影响。

篇10

关键词:财务报告;舞弊;监督弱化;惩罚

财务报告舞弊是指公司或企业,不遵循财务会计报告标准,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手段,歪曲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会计报告,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

一、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分析

(一)管理层在利益的驱动下产生的舞弊动机

人的每一项活动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目的的核心即是利益。利益问题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是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并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所说的利益驱动下产生的财务报告舞弊动机就是指的这种为自己获利而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舞弊性财务报告的本质诱因也是参与舞弊各方的不正当的利益驱动。有的企业是为了能够以低成本募集到巨额资金用以企业运作、扩大经营;有些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获取升迁的机会或保住现有的位置等利益而通过舞弊性财务报告来粉饰其政绩。

(二)管理层在压力的驱动下产生的舞弊动机

避免ST、摘牌和各种处罚,弥合监管要求的动机。所谓“ST”,是指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经审计,发现其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均为负值,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股票交易进行特殊处理,在股票名前加“ST”,表示警示有退市风险。上市公司监管的许多政策是基于会计数据的,其中ST和摘牌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市公司如果发现在上市时高估预测期间的利润,在预测期间的利润又无法实现,往往对财务报表实施舞弊,以避免对上市公司有很坏的声誉,在这种情况下舞弊的动机就很大。

二、财务报告舞弊的机会分析

(一)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弱化

董事会是整个公司治理结构的中流砥柱,但是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存在着职能被弱化的现象,无法实现其应有职能。我国上市公司股东会普遍为大股东所控制的现状,注定了被选举出来的董事绝大多数成为大股东代言人的命运。除此之外,大部分独立董事是兼职,能够花费在上市公司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及时发现公司经营上的问题和风险。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使得董事会监督职能弱化,独立董事的最大弱点就是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可谓一知半解,每年只花少量的时间履行其职责,对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督多数情况下是形式重于实质。这种制度设计使得董事会抵御财务舞弊的免疫能力不强,为日后财务舞弊埋下了隐患。

(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弱化

监事会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专门行使监督权的监督机构,是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维护股东合法权益,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但是很多时候监事会没有真正起到监督作用。目前监管部门对财务报告舞弊公司的监管方式主要还是救火式,处罚比较滞后。纵观国内财务舞弊案例不难发现,当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给公司和投资者均带来巨大损失时,很少有监事会提前发现并予以制止。一方面,我国的监事会主要由公司职工或股东代表组成,他们在行政关系上受制于董事会;另一方面,监事会的职权仅限于事后监督,监事会无法提名和任免董事,使监事会权利软化。在当前股东利益至上的背景下,监事会的作用往往被人忽视,实际上监事很难开展活动,监事会的功能非常有限,现实中无法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三)对粉饰财务报告的相关人员惩罚力度不够

我国现已的一些治假法规,有关惩治造假的规定过轻过宽。比如《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具体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对注册会计师的违法违规行为通常也以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记入诚信档案等警告作为处罚,而给予剥夺资格或罚款的行政处罚已是现行的十分严厉的惩罚方式了,这同会计师舞弊行为所得的利益和社会危害相比实在是不成比例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舞弊行为时,面临的惩罚多为证券交易所的公开谴责,对于上市公司的证券违法犯罪行为,中国证监会主要课以警告和罚款,仅有少数被处以行政处罚,更不用说刑事处罚,以至于与舞弊成本相比,财务舞弊所带来的收益则可能呈几何级数放大。利益驱动与违规惩罚是会计这枚硬币的两面,若不法利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就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三、财务报告舞弊治理的政策性建议

财务舞弊的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但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机构,是财务舞弊治理的根本性出路。针对这几种舞弊的方式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对策:

(一)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

独立董事能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关键在于由谁来聘请独立董事并决定其薪酬。确保独立董事的独立性,是实施独立董事制度的关建,所以建议成立专门的独立董事协会,对董事会成员进行聘请,确保其独立性。同时独立董事协会要肩负起负责独立董事培训、和监督工作。独立董事要想真正行使其权利,其应有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前提,如果没有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独立董事的决策和监督权力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所以要在提高进入门槛的同时对被聘请进入的董事会成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董事的执业技能。除此之外,在聘请董事会成员的时候,也要综合的考虑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优秀人才进入董事队伍。由于董事会的薪酬及业绩考核是由公司的管理层支付,一方面要对管理层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又要从管理层领取薪酬,这就导致了董事会的监管职能被弱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所以董事会协会还要负责独立董事薪酬的支付和业绩考核,由独立董事协会直接支付给独立董事薪酬,这样更加有利于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对没有按规定办事,没有起到有效监督职能的董事会成员,独立董事协会有权对其进行处罚和撤职。

(二)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鉴于我国现有监事会制度的缺陷,应该从加强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和理清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不同层次的监督作用两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加强监事会的职权,监事会有权随时查看公司账簿并要求相关负责人对提出的问题予以解释说明,监事会有权代表公司和股东违法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保持监事会的独立性。监事会应真正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并保证监事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避免监事会成员的经济利益由管理当局掌握。

第三,严格监事会的监督责任。当监事会疏于执行职务而给公司或股东造成损害时,监事会成员应该承担对公司和股东损害赔偿的责任。

(三)加强对粉饰财务报告相关人员的惩罚力度

要解决我国企业财务报告违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违规成本的问题,需要各项法律法规的协调配合,才能确实有效的抑制企业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还不太健全,所以很多时候财务舞弊现象很难被发现,即便被发现其处罚力度比起其所获得的巨额收益也很轻,所以很多人才会对财务报告进行粉饰,笔者建议将法律关于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惩罚措施统一化,以财务舞弊数额为基数设定惩罚金额,结合相应的资格剥夺、市场禁入等人身罚,并且明确单位也可成为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主体。违规成本的加大,可以对企图进行财务报告舞弊者起到威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

参考文献

[1]李越冬.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角度谈完善监事会制度.财会月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