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众所周知,图样是工程界的语言,是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机械制图对工科专业特别是机械类专业来说,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仅进行机械制图的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绘图和读图不熟练、制图技能不扎实的现象。这样,就有必要在制图课程之后,增加相应的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制图水平。技工学校高级工段招收的是技校、中专或高中毕业生,相比于初中起点的中级工段学生,他们具有接受能力较强、学习自觉性较强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厦门高级技工学校从2004级开始,对机械类高级工专业调整了教学计划,增加了一周测绘实践周,将以往分散在课堂中进行的部件测绘,集中在一个测绘周进行,提高了学生的制图技能,使学生的制图学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飞跃。
2 测绘及测绘周的教学组织安排
2.1 测绘
测绘是在机械制图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由若干零件组成的简单机器的拆卸,对零件进行测量,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的工作过程。
2.2 测绘周之前的教学安排
在测绘周之前,通过机械制图课内的“零件的结构分析”和“零件测绘”章节的学习,对零件的结构、加工工艺及零件测绘的方法与步骤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完成了根据四类典型零件的轴测图,绘制其零件草图和零件工作图的作业。
2.3 选定适当的测绘方案
测绘部件可以选择齿轮油泵、减速箱等具有常见装配连接关系和典型零件的部件。高级工班学生毕竟与高职、本科生不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这样的一套测绘方案:①齿轮油泵模型中泵体零件的测绘。②依据另一较为复杂的齿轮油泵零件图拼画装配图。
2.4 准备好测绘所需工具
测绘周一开始,就必须准备好图板、丁字尺等绘图工具、适当的装拆工具及卡钳、游标卡尺、半径规、螺纹规、角度尺等测量工具。
2.5 提供测绘指导书等资料
教师应提供一份测绘指导书,其内容主要包括:部件工作原理及装配示意图;用于拼画装配图的齿轮油泵零件图;测绘进度安排。另外,教师还应提供本次测绘将用到的标准件、常用件的国家标准或机械零件设计手册等参考书。此外,还要求学生携带制图教材及配套的习题册。
2.6 分组
按照学生绘图能力的不同,每组搭配能力不同的同学,让每一组的总体绘图水平相当。这样有助于能力差的同学绘图能力的提高。分组后,发放模型及测量工具。
2.7 确定测绘任务
要求每位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进度进行测绘,完成:⑴拆装齿轮油泵模型,绘制泵体零件草图、零件工作图各一张。⑵依照另一有20个左右零件的齿轮油泵的零件图拼画其装配图。这两项任务各需费时1.5天和3.5天。
2.8 测绘周的时间安排
根据本校的专业教学计划,测绘实践周安排在机械制图课程之后进行。此时,大多数机械类专业的计算机绘图课程尚未讲授完毕或尚未开课。因此,不要求学生用绘图软件完成零件工作图和装配工作图,而使用仪器绘图的方式完成。这种作法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仪器图的绘图方法,得以有更坚实的绘图基本功。
2.9 成绩评定
按我校教学计划,制图测绘是作为一门单独的实践科目评定成绩的。该成绩以学生上交的零件草图、零件工作图、装配工作图的质量为主要评定依据,并以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是否爱护借用的资料及绘图、测量工具的情况作为参考,得出最后的成绩。
3 测绘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3.1 测绘强化了多门技术基础课的学习
以齿轮油泵为例,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与《机械基础》科目的知识是分不开的,而零件材料的选择、热处理及表面处理的选择是《金属材料》科目知识的应用,零件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零件配合性质的选择与《公差与配合》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关。可以说,机械测绘是《机械基础》、《金属材料》、《公差与配合》等多门技术基础课程的融合点,通过测绘,多科目知识得到了合理的应用与强化。
3.2 测绘可以评估学生的制图水平
机械制图科目的成绩是通过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评价及各学期期末试卷完成情况获得的,其中期末试卷占了大头。这种成绩体现得更多的是对试卷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的检测,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所学课程掌握的程度。而测绘成果体现的是读图及绘图能力的真实水平,掌握制图知识及综合应用制图知识的能力。因此不能不说测绘可以评估出学生的制图总水平。
3.3 测绘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及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除了教授知识还应教授学习方法。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不像学校的闭卷考试那样,有很紧迫的时间限制而且手头没有资料可供查询。应该让学生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充分应用已学知识的能力。测绘时,要求学生资料不离人,遇上问题不是先问,而是先查,查阅标准、查阅教材、查阅手册,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能独立完成工作打下基础。
3.4 测绘培养了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钻头锥坑一定要画120°吗?”,“剖面线每一条都要画成45°吗?”,“这也要画?这也要查?真麻烦!”。这一类的话在每个班级的测绘过程的前期总能听到。测绘一开始,教师对学生的图线宽度、卷面的整洁度、剖面线的角度、文字书写等每一细节就应严格要求;对每一典型结构如螺纹联接、齿轮啮合等不光要知道怎么画,更要清楚为何这样画;还要求学生有疑问先查资料,确实无法解决才请教老师。随着测绘的深入,当学生因缺少一个尺寸就不能绘出零件图,因为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尺寸不正确使拼画装配图出现错误时,学生切身感受到了制图的严谨性,对测绘的牢骚话少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培养。
3.5 测绘加强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协作精神
测绘周的出勤情况、是否爱护借用的资料及绘图、测量工具的爱护情况是测绘成绩评定的依据。为此,我安排了一天四次的考勤及借用的资料、工具“谁使用谁保管,谁损坏谁赔偿”等责任落实到人的举措,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及责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加强。而同组学生共用测量工具,共用一个齿轮油泵模型,培养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团结。
4 制图测绘的教学方法
4.1 以“绘――测――再绘”为主线绘制零件图
零件测绘中,“绘”指徒手绘制零件草图,零件草图应与零件图具有一样的内容。因此,在“绘”的这一过程要求“图形正确”、“表达方法”初具雏形,对制造和加工工艺有所了解,尺寸线、尺寸界线、箭头、表面粗糙度符号一应俱全。
“测”指测出尺寸,填写尺寸数值、表面粗糙度数值及形位公差框格。测量时应注重测量方法的掌握,灵活运用各种测量仪器和工具。
“再绘”是根据零件草图绘制零件工作图的过程。应该对草图的表达方案进行校验,依照资料校验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填写技术要求。
4.2 拼画装配图应注重图样表达方案的选择
装配图往往需要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基本视图及局部视图、断面等来表达。重点是如何选择适当的表达方法将各装配干线上各零件间装配关系、相对位置关系表示清楚,同时应能恰当地表达出各主要零件的结构。这是本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阶段中,应组织学生探讨各种表达方案的优缺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表达方案。
4.3 应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测绘中角色的不同
在机械制图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而在测绘这样一个实践环节中,二者的角色互换了,学生成为主角,拆卸模型、测量尺寸、确定表达方案、绘制草图、绘制工作图等工作均应自己动手;而教师成了配角,更多地起到辅导、引导、参谋、发现错误、提出修改意见的作用。
测绘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摸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教师,应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去学习,去总结。
4.4 教师在测绘中的辅导方法
4.4.1 多提问题、及时讲评
学生实践经验不足,自己能发现的问题不多,教师应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分析齿轮油泵结构特点时,应启发学生分析构成装配体各零件的结构特点,零件间的装配关系、位置关系。此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泵体泵盖的联接、齿轮与轴的联接各采用了什么样的联接形式?轴上零件如何定位?零件的配合是什么性质的配合?为什么选择此种性质的配合?各零件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它们在装配体中起什么作用? 各零件如何装拆?机器如何工作?等等。
巡视中,常常会发现许多有代表性的错误,针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讲评,予以纠正,不让同样的错误一再地出现在不同学生的图面上。
4.4.2 辅导中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同一班级的学生,制图知识掌握情况往往有所不同。对于制图知识掌握情况欠佳的学生要耐心些,帮助他们分析装配关系、确定合适的表达方案,提高他们的绘图能力;对于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应侧重于各典型装配结构的分析和绘制,(上接第62页)要求这部分学生测绘后,拿出高质量的图纸;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适当多布置一些测绘任务,并要求他们帮忙检查其他同学的绘图情况,从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提高自己。
5 结束语
经过一周的实践,学生们普遍反映从来没有这么辛苦过,也从来没有这么有收获过,感到测绘周把整本制图书都串了起来,把几门技术基础课都串了起来。听到这些,我深感欣慰。机械制图测绘实践周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了部件测绘的全过程,综合地培养了他们的绘图和读图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测绘中,学生们还获得了责任感、互助、协作、遵守组织纪律的教育,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实践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难点是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师实践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企业的积极支持。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各高校都在进行积极的摸索。经过多年的探索高职院校都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模式能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近年来广西最热门的报考院校之一的高职院校,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区高校前茅,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激发教学活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办学质量,彰显办学特色取得的成效,下面是我院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如何利用这一平台建设师资队伍所做的探索和实践。
一、搭建校企合作理事会平台,为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基础
(一)成立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
2011年,我院挂牌成立了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理事会由广西建设主管部门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建设企业龙头广西建工集团以及下属各企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单位共同组成。理事会成立大会上,我们邀请到自治区政府主管教育副主席李康同志出席了挂牌仪式,见证理事会成立的过程,提高了理事会的规格与层次。对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有很多的促进作用。理事会的成立,使学校和各成员单位之间加强联系,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合格人才,为合作发展搭建了一个平台。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下,真正建立起校企合作共赢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化问题。解决了“校热企冷”的现状。在校企合作理事会合作框架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实习等培养环节精心设计,使之贴近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校企联动、人才共育方面进一步实现“四融四合”,即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岗位资格标准融合,校内师资与企业技术力量融合,实训场所与企业项目现场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职场竞争力。
(二)通过校企合理理事会章程
在教育主管部门广西教育厅、建设主管部门广西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的共同见证下,通过了校企合作理事会章程,学院与合作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为广西建设职业教育献计献力。
(三)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机构
为了完善管理,加强领导,学校专门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工作领导机构,机构下设立专职人员从事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学院教务处作为校企合作理事的直接领导机构,在教务处下专门设置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公室,办公室配备了2名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实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校与企业保持协调与联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到企业挂牌成立教学实训基地、为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牵线搭桥、收取企业捐赠等。三年来,共发展理事会成员150多家单位,收到企业资助经费一千多万元,是广西职业院校中筹措办学合作基金最多的单位之一。
二、校企合作中促进教师能力培养的途径及策略
校企合作中促进高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其根本是要解决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实践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提高的问题。学院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不同专业教师的要求,进行分类培养。各行政职能部门各尽其责,在师资建设方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一)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责
学院明确了校企合作中教师队伍建设相关事宜的行政管理部门,一是学院人事处负责教师的引进、本院教师的实习实训安排、干部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实习期间的薪酬计算以及教师引进、培养等规章制度的制定等;二是教务处负责外聘教师的聘请、培训、教学指导、师资信息库的建立等;三是各系(部)负责与企业开展教学大纲的修订、实训基地的建设、科技项目的合作等,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是以上部门的相关工作的协调机构,各部门有分工有合作,协同开展工作。其中:
1.人事处负责的主要工作有
(1)安排干部企业挂职锻炼
根据学院的具体工作需要,每年安排2-3名中层以上干部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时间不少于1年。挂职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管理经验,与企业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为学校今后学生到企业实习创造条件等。三年来,共有6名干部派到企业、政府、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效果良好,重回到学院工作后,他们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学院要求各系根据教学工作安排,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安排1-2名专任教师到校企合作签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以便把到顶岗学到的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3)专任教师的引进
学院除了应从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高水平人才,近三年,每年都从企业引进十多名专业人员担任学院教师,所有引进的教师都必须通过笔试、面试、考核等多个环节认真遴选,努力为学院选好人才、用好人才。以此同时,多渠道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设立优惠条件,吸引有志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教师,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为学院不断输入新生力量。另外,我们实施从外“请进来”的战略,聘请在行业企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家、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学院主干专业课的兼职教师;为了便于兼职教师开展工作,我们还与企业合作建立兼职教师工作站,兼职教师便可以有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实训以及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学等工作,学生可以零距离地接触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的指导,同时,这些企业兼职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对学院专职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提了学院广大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比如,我们在管理系建立了“广西盛元华造价咨询学院工作站”;设计艺术系成立“设计艺术系实训中心――广西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院”等,教师可以在工作站进行实操锻炼,真正实现校企合作的目的。
2.教务处负责的主要工作
(1)构建学院兼职教师个人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外聘教师师资库,积极利用校外师资资源
协调各教学单位的外聘教师的管理,包括兼职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合理调配校内和校外教师资源。了解哪些学科缺乏教师并提出是否需要聘任兼职教师的分析报告,明确外聘教师的数量及要求,判定是否需要外聘教师。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人事处、督导办、系部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其中,系部负责外聘教师的提名和资格材料的审核,牵头组织教学检查与评价,负责对外聘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教务处负责审批外聘教师的任职资格;督导办负责评价外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人事处与教务处共同审核外聘教师用人计划,审定外聘教师的报酬,建立完善外聘兼职教师人才库,构建兼职教师个人信息管理平台。
(2)充分利用企业专家、技术骨干等优质资源
邀请有关企业负责人、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不定时给学生开展讲座、发放客座教授聘书等。
3.各系(部)负责的主要工作
(1)教师参与企业技改公关,促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
各系教师深入企业,积极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展新工艺、新技术课题研究,成立校企合作技术攻关工作室等,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和为企业提品研究实验室,帮助提高企业技术核心竞争力。目前,学院通过“送教进企”、“集中培训”等方式对企业技术岗位的生产操作人员进行上岗培训、考核鉴定,年均达1万多人,涵盖了5个专业技术关键技术岗位、22个工种,是广西建设行业年培养人数最多、涵盖面最广的考核鉴定单位。另外,学院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5个,共同开展产品生产,年产值超过一千万元,在此活动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
(2)邀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参与学校专业建设
目前,学院开设的专业都设立有企业人员参与专业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他们共同为专业的发展把脉,为专业建设献计献策。
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教师的保障措施
为实现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教师培养机制的有效落实,我院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现。
(一)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规定》,要求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具体要求并严格执行;参与企业考勤,服从企业安排,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写总结作体会。
(二)组织保障。学院人事处制定每年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实施方案,联系确定企业单位及岗位工种。负责安排专业教师分批下企业实习,同时安排领导不定期到企业单位巡视检查。
(三)学校要给予政策倾斜。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的参与下企业的积极性何自觉性,学校对下企业实习锻炼的教师给予按照行政坐班人员待遇给以坐班津贴经费补助。
四、结语
总之,高职院要不断拓宽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企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努力发挥校企合作理事会的运转机制,充分利用理事会这一工作平台,促进行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全面提高,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取得“双赢”,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旭曙.校企合作理念下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62-63.
[2]陈新民.加强外聘教师管理之我见[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3):18-20.
篇3
就目前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而言,不少学生在完成词汇学习任务时,尽管具备相关的策略知识和经验,但由于缺乏高效、合理地支配和利用自身已有知识的能力,缺乏有关自我认知的心理操作的知识,常常对自身词汇学习任务的内容、要求及相关策略的使用感到茫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这些学生的元认知意识亟待提高,元认知能力亟待培养。为此,我把词汇元认知能力的训练贯穿于学生学习的一般程序,即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考试等五个环节中予以实施,即把培训内容融汇于学生各个具体的学习环节。
1.预习
老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做好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牢牢掌握学习主动权,学好每门功课的上策。即要让学生自觉预习,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去听课,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
进行预习中的元认知策略训练,主要是在学生预习之前,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预习的信息,比如分析词汇学习任务,理清词汇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所需的先行词汇知识,等等。学生在获得这些预习的信息之后,结合自身的词汇学习风格,选择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这一过程的执行需要学生计划、监控和调节自身的词汇学习进程,避免盲目投入学习或凭习惯和惯用方法学习。元认知策略所起的作用正是确保这一过程的实施,这必然需要学生元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
2.听课
引导学生把每堂课作为复习巩固、解决疑难,优化自身词汇知识与策略结构的大好机会。上课时,教师及时督促学生检查在预习中遗留的问题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再现,仔细思考自己预习与老师讲解的矛盾点,及时地调整,紧跟老师的讲解思路。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力求听懂、记牢,补救在预习中自己的理解与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一致的地方,自查是否达到每堂课的学习目标。由于预习做得好,上课就有了解决疑难和复习巩固的机会,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
3.复习
通过对元认知知识的前期渗透,学生已经具备这些词汇学习策略的知识,现在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元认知策略训练把这些策略真正落实到自身的词汇学习过程当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方式是不断加以检查和反馈,训练学生把这些词汇复习策略转变为一种习惯性的词汇学习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会自觉复习词汇,学会计划、监控及调节个人对词汇复习策略的选择与运用,能对当天所学的词汇进行再现与自我检查并于次日及时进行复习巩固,且有计划地对以前所学词汇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有效地提高词汇学习效率,减少无谓的重复。
4.作业
要求学生先复习巩固,后选做预习中未做过的或较难的不同类型的习题。引导学生针对自身词汇学习的薄弱点去寻找更具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比如单词拼写、词形转换、词汇搭配、完成对话等。做完作业要检查一遍,特别是难题,即使做对了,也要想一想是否有更巧的解法,也就是除作业内容,增加反思调节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注重解题思路、技巧和过程。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学生一改往日应付作业的毛病,正确对待作业,把作业看做是知识的检测和反馈。
5.考试
篇4
胡总书记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需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课堂教学亦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决定着有效教学的达成度。
孔子是素质教育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开设“六艺”大课堂,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借鉴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关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了三点: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得到贯彻,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所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时代呼唤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社会化的三大挑战,教育既要创新又要传承。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成长,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智慧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建立充满智慧、和谐的课堂。学习实践在课堂,一切教学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最终评价指标则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营造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实现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
“智和”课堂应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
(1)智慧型课堂研究现状
“智慧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智慧”观。在国外,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智者派就建立了以心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启智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启智教育逐渐被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所替代。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最关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和“智慧教育”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来,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再次兴起,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目标中,普遍重视学生智慧的培养;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发表言论,阐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靖国平博士2002年发表了《“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等文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在《也谈有智慧的教育》一文中指出:“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恐怕已属大势所趋。”总的来看,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较少。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该领域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在江苏省,如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小学智慧教育实践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情智教育”研究,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无锡市新安中学的《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初始阶段,缺少更高的理论建树和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2)和谐教育的研究现状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进行和谐教育研究,其中,江苏省开展得较为扎实有效,其中不少小学在“和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与发展模式研究》,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开展的《构建充满和谐与智慧的理想课堂研究》,从这两个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看,它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课题的内涵,实际上它们的研究已突破了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与社会的教育潜环境。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丹阳市建山中心小学的《和谐教育模式研究》则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另外,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本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智启智,以趣激趣”,形成了“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的全新的教育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和课堂与之联系及区别
(1)“智和”课堂从智慧教育研究和和谐教育研究中吸取有益的成果,从智慧教育研究中寻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贵的尝试,实施于我们的课堂;从和谐教育研究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论是智慧教育研究还是和谐教育研究,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而我们的课题则试图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本课题与之的最大区别。
(2)“智和”课堂选题即贯穿了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以“智”为切入点,以“和”为归宿,对如何让课堂充盈智慧的光芒,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并最终实现课堂的和谐,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乃至生命的和谐。这也是“智和”课堂追求的至真至善之境。
“智和”课堂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进行智、和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任何忽视课堂的教学改革都是短视的、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课改齐头并进,从而打造一支立于课改潮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拓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践性资料。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一种充满智慧的和谐的课堂,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效益的终极目的。
(2)理论价值
篇5
[关键词]教师 教师自由 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17―03
[作者简介]尹芳,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现代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古代的学校热衷于智慧的传授,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却将知识与智慧相对立,只致力于各种科目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略学生智慧的启发,结果导致死板知识的泛滥以及大量书呆子的出现。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启迪人的智慧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智慧教育所需要的第一资源便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智慧:基本意蕴
学术界对于教育智慧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些学者把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所达到的一种教育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激情、个人智慧、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经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经验总结能力、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育实践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实践知识;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各种智慧的集合体,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把握过程中所形成的知性智慧,在探索规律的理论思考中所形成的理性智慧,在个人实践和教育反思中所形成的实践智慧以及基于教育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情感智慧;还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个人教育生活进行反思后而获得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我们无需刻意地为教育智慧寻找一个确定的、统一的概念解释,因为教育智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是教师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者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技艺。概括而言,教师教育智慧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体性,教育智慧是属于教师个体的,它充分展现了每一位教师独特的、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教育风格。(2)生成性,教育智慧无法直接传授,而是需要教师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与生成,进而建构起对教育世界的独到见解。(3)创造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都要求教师能够具备创造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4)情境性,智慧型教师必须随着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策略等,从而引导整个教学流程顺利进行。(5)情感性,积极的教育情感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对学生的热情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情投入,教师的教育智慧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维持下去。
二、教师自由:教育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
正如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所说,人们的各种经验都是自由获得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知识出现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也一定占有和享受着自由的心灵和环境。然而在历史上,关于“什么是自由”,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评价,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赋予了教育智慧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追求智慧的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建构起自由与教育智慧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去体验教育职业的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教育智慧
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通过理性能力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由应当建立在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越自由。因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应建立在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和把握基础之上。
1 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想,同时还告诉我们该怎样存在。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智慧的领悟。由于长期受西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强调模式化和标准化,按部就班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做法,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程序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被扼杀,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智慧被束缚。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确立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得到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仍然限制着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僵化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阻碍了其教育智慧的生成。
理解产生智慧,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过程不仅要进行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同时还要培养具有创造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它既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一面,又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生成性的一面,教师需要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意义、程序和规律特点,进而重构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
2 科学整合教师的角色。多元化的社会期望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还需要扮演终身学习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学生健康心灵的培育者,学生模仿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这些角色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理想状态和角色行为的向往,是对教师应该如何的期待。角色观念明确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能有效协调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待,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能真切体验到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能与学生和睦相处,共享共创。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不同的教育环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认知水平使不同教师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表现出多样化的角色行为,不少教师还因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育智慧因此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教师的理想角色,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应树立理性的角色意识,用理想的教师角色约束自己,深刻认识不同角色的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角色技能,将多重角色有机整合,从而在成功扮演相应角色的经历中不断提升
个人素养和智慧。
(二)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的教育智慧
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由的动物,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自己的自由。人类所追求的真正自由正是“实践的自由”。站在实践论的角度,教师的自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自由实践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并且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感受快乐、传递快乐,教师个人的生命意义得以释放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在自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生成、提升和完善。
1 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做“搬运工”的工作,常常打着借鉴的名义,把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方案或者别人已有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喜欢人为地控制或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追求标准答案和共同目标的达成。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也曲解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本质和教师的教学自由。
现象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南教授曾指出:“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实践反思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和基础。智慧型的教师往往拥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他不仅懂得占有是什么的知识,更注重通过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深层次、理性的问题以挖掘隐藏在教育事实背后的原理或本质。作为一种理性智慧,教师的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思的内容应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育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分析,对其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反复琢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的实践反思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结或回顾,而是教师与教育情境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它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和心态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自我追问或与他人对话,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将个人教育经验理性化,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预期性因素和突发状况,因此面对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教育情境,教师需要具有洞悉他人内心世界的聪慧心灵,具备较好的分寸、尺度感和道德直觉,即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可以说,教育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教学机智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能及时捕捉到教学情境中的信息变化和问题性事件,快速敏捷地做出教育判断,并能果断地采取恰到好处的教育措施从容有效地将教学引向。
当然,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概括、升华的结果,它要求教师能够透彻领悟教育工作的本质,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整体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积累并反思教学经验,以满腔的教育热情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畅谈,用自己淳朴的教育情怀、完整的教育实践、博雅的专业知识和自由的个性品质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教育智慧。
3 正确定位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身居一线的便利条件使其最易了解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能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对策的有效性以建构起适合教育情境的教学理论,可以说教师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先天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当前教师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教师的研究是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意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研究只是一种是手段,并非我们追求的目的。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研究工作,摆脱功利化色彩,脚踏实地地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以教育问题为核心展开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并以研究来带动个人教育智慧的提升。学校也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引导教师明确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外在强迫或功利性任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本着以研究促发展的理念科学认定和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让教师在自由、和谐、公正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从而创造性地、高质量地推进教学工作。
自由是智慧之门,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自由的滋养。只有在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充分地占有和享受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教师才能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教育人生境界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夺目的教育智慧。
注释:
①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2,66
②③张冬玲.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④⑥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175
⑤邵长春.斯宾诺莎自由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2―133
③李福岩.论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⑨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4
⑩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篇6
一、智慧在探索与交流碰撞中萌发
课例一:在探索与交流中理解“小数的性质”
师:刚才这位同学认为0.6=0.60,很多同学也赞同,那么你能不能用定的方法来验证或说明呢?请思考一下,你也可以借助信封袋里的材料进行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力法,同学间交流讨论)
生1:0.6=0.60,因为0.6元就是6角,0.60元就是6角0分,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2:我是从“数位”来想的,两个小数的十分位都是6,0.60百分位上是0,0.6百分位上没有也就可以看作0,所以我说0.6和0.60是相等的。
生3:0.6米就是6分米,0.60米就是60厘米,6分米等于60厘米,所以0.6=0.60。
生4:0.6计数单位是0.1,0.6表示6个0.1;0.60计数单位是0.01;0.60表示60个0.1,60个0.01等于6个0.1,所以0.60和0.6相等。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验证、说明了0.6=0.60。那么,我们可以得山“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吗;你能再举其他的例子吗?
教师没有直接呈现或简单地教学“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意义,而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学习材料,引导他们借助材料自己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诠释、验证了“小数的性质”,有的以生活经验为背景,有的以原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获得了对小数性质具体的、感性的认识,促进了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智慧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生成
课例二:解决“买水果”的过程中应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
师:(创设问题情境)水果店的李经理准备用3600元买进一些水果,可以买哪些水果,按怎样的比例分配,每种水果各用多少元,你能帮助出主意吗?
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
生1:(第一小组),我们准备买西瓜、香蕉、苹果,把3000元按2:5:4:1分配,分别是600元,1500元,1200元,300元。(教师问:为什么香蕉买得多?)因为吃香蕉的人多,香蕉好卖。
生2:(第二小组),我们准备买梨、甜橙、李子,把3600元按2:3:4分配,分别是800元,1200元、1600元。我们组认为李子是最好吃的。
生3:第三小组):我们准备买哈密瓜、西瓜、桃子、苹果,把3600元按1:3:2:6分配,分别是300元,900元、600元、1800元。因为哈密瓜较贵,买的人少,苹果是大众水果,吃的人多。
……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取向进行分配,学生设计的解决问题方案的真实和生动,一次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学生情感与智慧的交织,学生尽情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鲜活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课程资源,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和智慧生成的源泉。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努力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动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提供数学内容的现实背景,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沟通数学与生活联系的有效素材,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与生活世界“数学化”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促进智慧生成的拓展型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使每一个孩子都能乐于数学学习之中。
三、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凝练
课例三:(A、B对比式案例):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A方案:探索规律,发现归纳
师:刚才我们用数方格的办法测出小卡片的面积,那么其他的长方形呢?现在继续研究,请你选择几个正方形拼成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并把长、宽、面积记录下来,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桌合作,学生操作并把有关数据记入下表。
师:谁能汇报一下拼成的长方形情况?
生1:我们每行摆6个小正方形,摆了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们每行摆5个小正方形,摆了2行,面积是10平方厘米。
生3;我们用12个小正方形摆了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知道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呢?
生:每行可以摆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所以长是4厘米,每列可以摆3个,所以宽是3厘米。
师:根据你们的操作和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
生: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B方案:形成猜想,操作验证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相乘计算出卡的面积。用这种方法得到的答案和我们用小正方形摆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看来用长乘以宽汁算这张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那么这种方法对其他长方形是否适用呢:
生:再找长方形来试一试。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老师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长方形,四人小组合作,每组选一个图形验证,其中一个同学画一个长方形试试,为了计算方便可以画一个长、宽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试一试,用刚才这位同学的方法测量汁算面积,再用其他方法验证一下,把有关数据记录下来。(学生实践操作,老师巡视指导)
师: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得到的结果,你是怎么得到的,并选一名代表发言。
生1:我们画了长是7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7*5=35平方厘米,后我用方格给验证一下是对的。
生2:我们选了3号图形,长是11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就是22平方厘米,我用小正方形摆了一下是对的。(老师课件演示)
生3:我们画了一个长方形,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4+3)X214(厘米)。
师:对他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4:他这样计算不对,这样算是周长,应该用4X3二12(平方厘米)。
师:通过这几个长方形面积的测量验证,我们得出刚才这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现在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生:长乘宽。(教师板书)
篇7
众所周知,智慧是很难定义的,真可谓见仁见智。可是,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她把智慧的定义写在智慧的行动中,写在情境教育的天空里和田野上。于是,智慧这一似乎虚无缥缈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鲜活起来,透射出生命的活力;智慧这一古老的概念,在情境教育中生动起来,闪烁着时代的色彩。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提示了智慧的核心——道德,彰显了教育的道德意义
智慧一定要和道德牵手,道德是智慧的核心。孔子在阐述智慧时总是与道德——仁相提并论,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知者,智慧也。智与仁的并提,不仅表达了对人格完美的评判标准,而且将仁纳入智的内核。
李吉林的智慧是用道德、用美德来支撑的,情境教育始终充溢着道德意义。情境教育的创生源于她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批判,基于她对儿童真切关注和发展的深切的关怀。是这种道德感让她重新思考小学语文教学,思考教育,以此建构起情境教育。她这么说:应试教育下的语文,“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甚至改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延误了儿童发展的最佳期,扼杀了儿童的天赋才能,这种情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是道德,是作为教师的社会良知和教育责任,让李吉林有了勇气,有了方向,生长起研究和建构情境教育的智慧。
在情境教育的开发与展开过程中,李吉林把握了一个教育的重要维度——道德的情感维度,即重视情感在道德中的特殊价值和独特功能,又让道德成为情感的理性引领。把情感与情感中的道德感统一在一起,融和起来,就确定了道德的情感维度。情境教育正是用这一维度让教育温暖起来、美丽起来、智慧起来。这样的教育具有最幸福的表情——快乐。试想,假若道德从教育中抽离,道德从智慧中剥离,那还称得上教育的智慧吗?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彰显了智慧的民族品格和世界胸怀
情境教育既汇聚、表达了东方的教育智慧、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又汲取、回应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深情呼唤。它在内涵上把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结合、统一在一起,本革中有着国际视野,国际视野中又有着本土行动。这种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样的智慧既有根,深深地扎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又有眼,瞭望全球的教育风景。也正因为此,才让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走上了国际教育讲坛,与世界对话,与大家分享智慧。
李吉林对民族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吸取、坚守与优化。她的目光始终投射在民族文化的经典中。一次又一次地阅读,她领悟了民族智慧的精髓,尤其是中国古诗词的“意境说”。她研读“意境说”,从中提炼出“真、美、情、思”,作为情境教育构架的核心元素,凸显情境教育的“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鲜明个性和独特优势。这一个性和优势,说到底是民族文化所赋予的文化个性和智慧优势。
李吉林对世界教育改革智慧的态度和方式是:借鉴、整合、尝试。她觉得“外语的情景教学训练语言生动而有趣,仿佛是在生活中学语言”,由此产生了移植的想法,并积极尝试来自大洋彼岸的做法。她的“移植”、“尝试”是领悟后智慧的迸发,是与民族文化整合的结果,智慧自然就在整合之中。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智慧的实践品格和理论品格,生发了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并把两者统一在一起
在智慧的范畴中,既有理论之维,又有实践之维,它们指向不同的领域。李吉林具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在她那里,实践智慧包含三层含义:关注实践、研究实践,这是一种智慧的行动;实践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实践中能生长起智慧。她的实践智慧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研究、改革从问题出发,以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过程,推动实践活动的智慧展开。二是坚持研究、改革要重视经验。经验是实践的结果,又是实践的提炼,经验也让教师获得自信。三是研究、改革以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为现场,因而李吉林对教师的指导最具现场感,最具实践性和操作性。
李吉林并不排斥理论思维,相反,她十分重视并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创生理论智慧。而且她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引领性和提升性。更为重要的是她把实践智慧与理论智慧结合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智慧张力。这种智慧张力体现在她的话语方式、风格上。她的话语是质朴而诗意的,但又有理论的含量,不生涩,不浅庸,平常中深刻,深刻中浅显;体现在她的概念系统的建立上。她所归纳的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以培养兴趣为核心,诱发主动性;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概念系统;体现在关于情感与理性关系的理解与把握上。她以情感为动因、为纽带,激发儿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但她始终把情感与理性结合在一起,因而情境教育中,情感并不肤浅,相反很深沉;理性也不冰冷,相反洋溢暖意。实践与理论两个智慧维度,形成了李吉林教育的文化气象。
李吉林用智慧的方式定义了大智慧,揭示了智慧的灵魂——创新
智慧有大小之分。李吉林是大智者,因为她十分关注并着力研究教育中的大问题——儿童、儿童发展。
李吉林心系儿童,以主要精力钻研这门学问,获得了关于儿童与儿童发展的智慧。她不止一次地说:“不断地走近儿童,每日欣喜地凝望着一个个鲜活、晶莹的生命,目不暇接的画面、曼妙的歌唱、天籁般的欢声笑语……伴随其间,让我倾听儿童心灵纯真的童声,追记儿童心灵美妙的音符,像演奏家触摸心爱的琴弦那样,轻抚儿童情感的微波和浪花,并且努力地去把握它的节奏,去美美地猜想着那童年的梦幻和憧憬……”儿童是情境教育的主语,儿童成了最真实、最鲜活、最丰富、最美妙的情境。提出情境教育,本身就是基于对儿童智慧的充分尊重、认知和开发。儿童给了她智慧的启迪,她又用情境教育点燃了儿童的智慧,而儿童智慧又点燃了成人世界、教育世界的智慧。
儿童是一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实质是创造性。李吉林以极大的精力开发这种可能性,让儿童潜能得以唤醒和开发,让儿童走上爱创造的学习之旅。显然,她把创造、创新作为智慧的灵魂,以培养、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作为情境教育的主题。尤为可贵的是,她探索了儿童探索世界、创造世界的动力机制,称之为内发性动机,她作了这样的概括:“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从探究开始,走向创造、创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是创新教育具体、生动的体现,是创新教育的成功范式。
篇8
一节语文课包括这样一些要素:语文教师、语文课本、学生和教室环境氛围。我认为一名语文教师进课堂之前必须要搞清楚这四大要素及彼此的关系。否则,你就不能进课堂,即使你进了课堂,也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是导,导的含义就是导演,指导演出,而不是自己演出。自己演出那叫一言堂,早就过时。科学的解释就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思考、记忆语文课本。
居于主导地位的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语文课本。胡国源说过:教师应该是一位有着丰富教育智慧的“课堂首席”,一个知识渊博、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必定能导演出一堂生动的、让学生流连驻足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复杂多变的一项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智慧表现为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下,现场的直觉反应能力和执教行为水平。可以说,教学智慧是基于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及行动而形成的特殊智慧。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课堂教学智慧呢?
勤读书是前提。阅读是人类的本能,作为教书育人的语文教师当然更要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既适合学生,又适用老师。语文老师只有对所教的文本有了深入透彻的认识才有可能备好课上好课。当然仅仅局限于课文文本是远远不够的。大量地读书,多范围地涉猎,一个语文教师的思维和表达才会有穿透力。从这方面来说,语文教师要时刻要求严格自己,多花时间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没有大量知识的储备,想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教育智慧,只会舍本逐末,事倍功半。以《岳阳楼记》为例,授课的开始,语文老师就给同学们有感情地熟练地背诵一遍全文,那全班同学对语文老师的感觉和没有背诵的就会完全不一样。据我的经验可知,本文篇幅较长,绝大部分学生在背诵本文上是有心理障碍的,教师的示范显然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多践行是核心。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要想增长教学智慧,持续的实践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智慧是关于教学践行的知识,更多地针对现实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知识。教师在语文课堂实践时要能根据受教育对象(学生)的特点,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内容,选择课堂教学方法,确定课堂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教学实践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总结和积累起来的。所有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地来自长期、扎实的课堂教育实践,教学智慧是语文教师把握教学规律与自身实践结合的产物。课堂教学实践乃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营养之源、发展之基。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与学生的课堂教学互动中,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都充满了语文教师发挥和增长教学智慧的空间和契机,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是否善于从课堂实践中学习,抓住机遇,增长智慧。如果这一点做到位了,那么语文课堂就一定在掌控之中了。带着语文教学智慧进课堂,是时代对我们语文教师的呼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我高中语文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强调动手写的重要意义。做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样才能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智慧,才能有主见,不随着语文课堂模式的改变而无所适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像李镇西等。语文教师勤于笔耕,一方面,是要进行语文教育科学研究,提高语文教学理论水平,坚持写语文教学论文;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写得更多的是他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点滴反思、心得和体会。语文教师要记录下自己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切,要及时反思并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
篇9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教学路径;智慧学习环境;小学语文阅读课;
作者简介:谢幼如: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课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七、研究结论
篇10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实践性智慧;智慧课堂实验室;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09-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2
一.研究背景
时代呼唤智慧教育,智慧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由智慧教师和智慧教室这两个构成要素,并且以智慧教师为主要内容。历史已表明,智慧课堂可以不特定于智慧教室中,但不能没有教师的智慧,因此发展教师的智慧是智慧教育的逻辑需要。然而,智慧教室先行一步如雨后春笋,从工具性,教育容量等方面为智慧教育发展助力,使得智慧课堂标准和要求提高,智慧课堂变得更为复杂,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智慧性要求。具体到一线中小学教师,智慧发展的核心是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很多国家将其作为新世纪各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能力本位的发展”,还应是“基于情景认知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在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细节性问题中,实践性智慧是“教师角色所拥有的独特范畴中的智慧,教师专业化成长任何方面都应当围绕着它来建构”,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成为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基础点和生长点。专家学者对教师的实践性智慧进行的研究,多停留在生长、原则、路径等“应然”讨论,具有文献起点的“指导意义”。到头来,中小学教师实践性智慧到底怎么发展,没有一个可供借鉴和操作的有效方法。
嘉信西山小学近十年的研究,始终将理论落到实践,以技术促进教师发展为研究思路,在已形成的Wiki支持的校际课例研究模式和区域教研模式下卓有成效地探索教师专业发展,自始至终将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学能力)作为研究的重心。同时,随着实践研究的深化和研究经验的丰富,反观研究,既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又何必过多在课前备课和课后总结进行“旁敲侧击”,大可直面课堂教学。延续一贯研究思路,我们利用技术尝试“实践价值”的关于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解决方法。
二.智慧课堂实验室的提出与设计
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其特点是生成性、缄默性和情境化。它渗透内化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发展须以课堂作为基点。然而实际课堂过于个人化、情境性,教师的行为在时空上表现的单向和瞬时,不能有效支撑教师反思和实践性智慧的生成,这也成为制约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研究的重要难点。使用技术手段赋予课堂实践的“重复性”、“再生性”便是化解问题的一个思路。这个技术封装的课堂就是本文要着重阐释的智慧课堂实验室。
1.理论构基
智慧课堂实验室何以能够在促进教师的实践性智慧提高中发挥作用,也即其存在的根本理论基础和逻辑合法的理由。
(1)智慧说
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都对智慧进行过阐释,共同的观点是智慧为“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能力系统往往又表征为知识。怀特海说,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问题时知识的选择和运用。知识是客观事实,本身不具有价值倾向,而智慧指向实践,是主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伴随有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冯契说,人就是在“转识成智”的过程中获得了身心、德性和人格等方面的自由发展。言下之意,人在获得知识并且在不断地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智慧的发展。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主体知识的智慧化。
可见,智慧与知识经验有着内在的联系,同属一个范畴,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既然智慧可以通过知识实现获得,那么理论上它可以通过知识的迁移被他人获得。反过来说,要实现智慧“迁移”的目的,须将智慧进行知识化。即智慧抽离情境变为知识,知识在个体间迁移,在类似情境下知识附着主体的价值取向再以智慧表现出来。往往以一种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人的各种机智行为都是智慧的外在表现。可以想见,没有外在行为,智慧只是知识内部的状态,无形无影。实际生活情境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人行为的分析来判断其聪明与否。在教师教学情境中,也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分析实现对人的智慧的间接把握和评价。
“智慧说”在研究中的作用,第一,作为理论基础。智慧与知识关系辩证统一,智慧通过知识化的方式转移,智慧课堂实验室借助知识形态的相应动作在教师智慧生成,迁移和发展上有所作用。第二,具有方法性质的指导作用。智慧以外在行为的方式被表征,指导我们在研究时借助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来把握其实践性智慧,研究更具操作性和针对性。
(2)概念转变理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质是对教学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及相应概念的转变。多个概念转变理论从不同角度和背景对概念转变的过程和机制进行解释。就教育领域而言,具体概念的转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革命性替代,另一种进化性发展。无论是变革性替代还是进化性发展,概念转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认知冲突的产生,对当前所掌握概念的适用性产生质疑,萌生不满,或受到新刺激,直接产生认知的冲突。然后是创建新概念,通过理解和顺应或者在新认知过程中创建。就教师教学层面能力发展来说,通过差异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产生改变的内驱力,差异的来源既可以是教师自身也可以是外界,通过新信息或是概念的补充实现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实践对教学认识进行“丰富”和“修订”。
(3)反思说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反思是一个人重要的内省认识活动。它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和实践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反思,实施,再反思一再实施的行动框架。人有效的反思行为有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自我反思素质高和反思的刺激信号强。
在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反思已成为教师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然而,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参差不齐,个人反思存在力不从心。通过群体的参与,集群体的反思力量,屏蔽一己之力的单薄。反思是零散的、经验性的、不可重复的,借助多媒体影像技术让教师基于证据进行反思,证据反复重复,教师和同伴选择针对性事件进行强刺激的实用性反思。教师通过有效反思,概念认识发生转变,在实际的践行中智慧逐步得以提高。当然,反思不仅仅是针对“有问题”的部分,教学中有价值意义的信息同样是反思的重要内容,这对于同伴来说更有意义,启发作用明显。
2.设计思路
智慧课堂实验室是合理应用现代技术有效干预课堂实践,从课堂情境出发回归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应着重关注课堂情境的有效还原,教师反思的针对性资源和智慧发展的实践方案。因此,’它首先是一个技术化的硬件环境,其次是资源化的解决方案。
(1)实验室的环境设计
智慧课堂实验室整体上分为教学区和观察区。为避免教师教学和同伴评价相互干扰,达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提高教学评价的自由度,教学区和观察区通过特定技术隔开,两个区域之间的信息只是单向流动,即观察区可以获得教学区的信息,而身处教学区的人并不能察觉到观察区的存在。
教学区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场所,它是一间教师和学生非常熟悉的课室,配备有现代教学设备比如实物展台,电子白板等,智能录播设备,以及适配套的软件系统等。观察区与教学区紧连一起,供教师观课,实时评课。观察区配备有功放设备和闭路电视实时播放教学区录播视频,观课教师既可以透过玻璃实际观察教学区教学情况,还可以通过视频电视补充教学区实时教学信息。使得教师近距离近观感的接触教学情境,全面掌握教学信息,置身于课堂场域之中。观课教师对教学的评价不仅实时,还很真实,更切中问题。课堂实践的真实以及教研反馈的实时为后续研究的提供保障性的支持。
摄像的空间布局,分别设置四路摄像头,记录教学区学生活动,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观察区教研共同体成员的讨论,并且这四个独立视频流构成一组记录节。教学区摄像有自动和手动两种调控,自动是特写的电脑桌面,全景的教师及讲台,重点选择的学生,优先级是电脑,学生,教师及讲台。此外,在输出设备的交互界面中全保留这四个视频内容的同时可以实现四个视频画面的任意切换。全面捕捉教师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的课堂状态和反馈行为。通过对课堂各种行为的捕捉,可以间接的获得关于授课教师智慧的信息和评价。通过全程录像,细节捕捉,形成一个可供全面反思的资源性“材料”。弥补实际教学中,教师反思实践时材料不足依据不强的缺点。
(2)实验室的资源设计
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和评价记录资源。在教研过程中,根据需要对教师教学视频进行切片,可以按照视频逐帧流向的线性切片和依据不同内容的非线性切片,建立切片库。为达到目标视频的快速且准确定位,我们通过技术手段对切片进行逐一的详细标记,然后依据标记实现快捷检索。同时将教研共同体同伴的评价实时记录,与相应的教学行为视频相匹配。教学视频切片资源实现对课堂的精细化聚焦,教师可通过此细致地分析具体的教学行为和进行全面的反思,同伴互评的记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此外,教研共同体同伴在分析教师教学进行实时评价时,大脑亦出现类似情境的连续性反思,引起原有认识的冲突产生新的认识,丰富自己关于该类问题的认知,促进自身反思和提高。
优质课例资源。通过智慧课堂实验室中课例研究的不断开展,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课例研究不仅直接产生有意义的结论,还会为实践性智慧课题的研究走向纵深提供资源的支持。进行优质课例资源的筛选,建立优质资源库。就个体教师自我发展而言,不断地课例研究,可以形成内部互动机制,在优质课例资源的开发中促进教师提高,在教师提高的过程中促成优质课例资源的产生,双向促进形成研究与教师发展良性互动,而在教师之间智慧发展方面,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优秀智慧通过课例资源实现知识化,客观化,以知识的形式在不同对象教师之间流动。教师借助优质课例资源实现知识的学习,反思自身课堂教学,发展自身教学认识,尝试在实践情境下的知识的智慧化。实现优质实践性智慧的再生成。
(3)实践性智慧发展方案设计
实践性智慧发展必定发生在实践性的课堂教学中,智慧课堂实验室以实际教学为抓手,它是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核心着力点。备课为了教学,反思为了更好的教学。智慧课堂实验室专门针对教学情境而设计,需要将wiki协作备课和课后反思黏合在一起,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及资源的对接和贯穿(如图5所示)。通过串联,各环节的资源达到通式化无缝衔接,而课前课中课后关注的教学问题也达到高度一致,教学问题过程中的保真性,不会随教学情境,教研环境以及研究突况等的变化有所发酵。从而使得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有效性和研究的针对性。
以智慧课堂实验室为核心的教研,有效提升同伴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促进个体教师反思资源的生成,因为教研情境的高度一致,生成的反思性资源具有高度聚合性,针对性强。有力地影响教师的反思,深度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提高。另一方面,教研中各环节优质的教学设计、视频切片、研讨记录等资源生成资源库,是为其他教师反思和借鉴的资源,促进教师整体的发展。
三.实验室应用原则和方法
1.应用原则
凡事有原则,问题解决不够理想有时并不是工具的问题,而是对工具的使用不合理。为了有效使用智慧课堂实验室实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也要遵循几点应用原则。
真实性课堂是前提。智慧课堂实验室结构设计的目的是在空间上保证课堂及教学的独立性完整性,课堂不受干扰保持原生态。教师实践性智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表现和生成,课堂的真实性可以从源头确保实践性智慧的真实,从而使教研有意义。不是真实的课堂就不是真实的实践,实践性智慧也就不是真实的教学智慧,这种伪实践性智慧没有价值,对其的研究会干扰到教师的正常教学,因此研究更无必要。
研究对象和主题选择的合理性。一方面,教师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是教师自我快速成长期,而教师从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是困难期,瓶颈期。而有经验教师又是教师团队中最活跃的群体,学校的主力军,决定着教学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智慧课堂实验室将其作为对象更具有广泛性和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案例选择的合理性,所选主题能反映教师当前发展的迫切需求,符合教师自身,学校以及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利于研究成果的推广,扩大受益面,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事实上,智慧课堂实验室资源有限理应关注较普遍和广泛的教师群和研究主题。
群体参与是保障。不论是课前备课,课中或课后的评议,教师是以一个成员角色存在而不是独立个体,在教研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下完成整个教学及其反思,有效改善同伴程式化事务性的听评课,换为理解式的时常换位思考来关注课堂及课堂事件,为组内每个人提高提供形式可能。群策群力不仅能屏蔽单人教学及反思过程中的诸多不足,比如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在场不充分,教学反思乏力等,还能够在“群体动力”的相互作用下有效提高群体内每个人的教学智慧。它是智慧课堂实验室中教学实施的效果和研究质量的保证。根据具体需要,教研共同体的人员构成课进行适度调整,但无论如何,整个过程都不能将群体的参与进行简化和简单化。
2.应用方法和策略:行动学习
顾泠沅等人在对国际上提升教师实践智慧的结合课例的同事互助指导和案例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批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较一般性的校本“行动教育”模式。模式的流程分为原行为、新设计、新行为三个阶段,可以有效解决理论向实践、向课堂的转移问题。
该模式的重点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转化过程中教师获得专业的发展。智慧课堂实验室的应用目的是促进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它是立足实践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探索中,教师作为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其中有教师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诉求。因此,在“行动教育”思想下,借鉴该模式的“行动”思想,为了体现教师实践性智慧发展的主体性,智慧课堂实验室实际操作时采用“行动学习”方法策略。案例是行动学习的基础,它是教师实践性智慧的载体,作为研究的基点。群体是行动学习的基本单位,实践共同体成员共享经验,激发反思,合作开展教学设计,行动反思和改进再实施的行动。行动过程是行动学习的循环过程,行动到反思到更新的行动这么一个过程,是一个行为不断跟进的循环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