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智慧教育总结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智慧教育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月9日下午,宝应中专全体教职工在学校行政楼三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江苏省职业学校“三项管理规范”视导总结会,会议主题为“发扬成绩持恒创新乘势而上”,教育局副局长、学校负责人刘
俊出席会议,会议由校管委会成员程群校长主持.
会上,潘文玲副校长对此次省专家组来校视导的反馈情况进行通报.潘校长指出:开学以来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严格按照省“三项管理规范”开展各项工作,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也得到省专家组的充分认可,具体表现在教学制度健全、管理到位;学生管理规范意识强,管理模式新;后勤服务精致等方面.面对成绩,她鼓励大家要以此次视导为契机,努力提高规范的有效性并形成常态,使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针对视导反馈建议,潘校长规划整理成11个具体项目并明确项目负责人,同时,结合专家组视导建议要求各项目负责人将项目具体化,拿出工作方案,提高管理水平.
接着,刘局长就此次视导的拓展与延伸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本次视导专家对学校各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离不开广大教职工的辛勤付出.他希望全体教职工在成绩面前不能自满,要把“肯定”作为今后工作的鼓励和鞭策;要树立乘势而上的意识;着重指出要正视、重视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快速制定方案,落实整改.关于学校下一步工作思路,刘局长强调,学校要坚持“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五大校园”的方向不动摇;学校管理要抓住三个中心,即学生工作以成人励志为中心;教学工作以课堂为中心;后勤管理工作以服务为中心.最后,就学校德育、体育、文化教育、技能教学等工作,刘局长要求全体教职工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制度治校,从长远考虑,积淀学校文化、凝练学校的品牌与特色,以优异的办学实绩回报社会.
篇2
关键词:地方性智慧;现代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C4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山区省份,相对于全国的情况,云南的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民族种类众多意味着民族文化事象数量富积,可以整理应用的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非常丰富。国家现代学校教育发展滞后,意味着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更有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必要。但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下,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传授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都是按国家主流文化和意识确定的,要打破教育体制主流文化大一统的格局,让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进入现代学校教育体系,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付出更大的努力。笔者在对云南的国家现代教育制度和各民族智慧成果进行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致力于将少数民族地方性智慧植入民族地方的现代学校基础教育中的教育实验,希望找到使两者很好结合的途径。
二、云南各民族地方性智慧解析
云南历史上就是人类群体迁徙移动的走廊。在唐代以前,云南境内大约有16个民族的先民生息繁衍,他们就是今天的彝、白、哈尼、壮、傣、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怒、阿昌、德昂、基诺、独龙等民族。唐代以后约有9个民族先民从邻省或邻国迁入云南,他们是今天的藏、回、蒙古、普米、布依、苗、瑶、满等民族。生活于云南土地上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了与生存需要相适应的文化传统。这个创造过程是各民族的社会成员在对自然、社会及认识自身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生活实践,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经过持续不断的传递和延伸获得的。从各民族文化的结构看,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的多个层面。所以,各民族文化传统中蕴涵着的基本内核就是各民族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系统,各民族高度发达的知识成果是其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
(一)生产劳动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农业生产,各民族积累了丰富的生产劳作经验和知识。他们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了适合自己生产方式的劳动工具,如刀、斧、青铜锄、竹木锄、铁锄、犁、耙、播种工具、运输的背具、挑具、马帮、车、舟、打谷棍、连枷、掼斗打谷船等,而且还总结出了非常独特的生产技术经验。例如,壮族把水稻种植的整个过程做出了几个技术环节的区分:选种、撒秧、开秧门、驱害虫和中耕、收割。每一个环节又都以民俗性的神话传说和农谚形式将它固定下来。
(二)社会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社会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知识成果。自然历法的知识方面,彝族有十月太阳历,傈僳族、佤族有物候自然历,傣族有傣历,藏族有藏历。
此外,在生活技能方面,苗族的蜡染,白族的扎染、白族建筑和家具的木雕工艺,迪庆藏族的木器、银器工艺、土陶制品的制作等,这些制作都有十几道工序,各个工艺环节都有极高超的技巧,凝结着各民族的智慧。
在医学知识方面,民族的医疗技术分植物药疗法、动物药疗法、矿物药疗法等方法。这些医疗手段与各民族的生活生产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在云南民族医学宝库中有藏医、彝医、傣医、苗医、佤医几大医学体系。还有许多著名的医典,如彝族的《医算书》、《元阳彝医书》等,傣族著名的医经《腕纳巴微特》,藏医《月王药珍》、《医学大全》和《四部医典》,这些知识成果丰富了中华医学宝库。
(三)精神生活中的知识和智慧。围绕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创造了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了精神生活中的独特智慧。云南民族艺术种类数不胜数,主要有:歌、舞、乐器、绘画、雕刻、雕塑、服饰、刺绣、书法、戏剧、制陶、彩灯、竹草编织等。在民族村寨生活中,歌舞艺术遍布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许多民族的织布歌、纺麻歌、绣花歌都是关于穿戴制衣的歌舞;和饮食联系的有酒礼歌、醉酒歌、采茶歌。反映生产劳动的歌舞有:伐木歌、栽秧时的吹唢呐,打锣鼓;盖房时藏族有跳盖房锅桩舞;景颇族盖房时要跳祈祷舞、平地基舞。这些多是将自己劳动生产中的动作和最熟悉的动物的动作模仿再现了出来,就产生了自己的音乐和舞蹈。
以上所述内容只是非常丰富的民族知识智慧成果的一小部分,这些知识成果至今还在各民族的现实村寨生活中发挥着作用。只要我们对云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略加留意就会看到非常丰富的知识成果。
三、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的应用
整理、发掘云南各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知识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了解和认识上的需要,我们的目的是要努力让它在人类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这个目标,笔者做了深入的观察探讨,从已经获得的经验来看,如何有效利用地方性智慧主要有三条基本的实践途径:
第一,通过科技部门的加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弃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整理出符合科学原理、具有科学指导价值的内容,通过各民族地方村社组织中的农科员、农技员加以推广应用。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云南农科院受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IPGRI)的委托,于1996年由云南省农科院品种资源站、农科院科技情报所和云南省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成了一个课题组,进行“在云南省创办一份土著知识杂志可行性研究”项目。其宗旨为:收集、调查云南省以植物资源为主的、有利用价值的土著知识,寻求可传播的途径,保护农民的权益,最终实现农民创办自己的杂志的目标。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第二,与企业实体结合,借企业中的研究开发力量,将科学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在企业中进一步开发研究,实现产业化规模生产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智慧知识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要解决的问题是开发生产要让民族地方知识的原创者获益,不能是企业独占民族地方知识成果带来的利益。近年来,我国许多企业已先后启动了相关的项目,直接从民族地方性知识宝库中挖掘成果投资生产。问题是这种投资和生产应该与各民族主体结合,建立让各民族人群受益的机制,保护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原创者的权益,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第三,通过学校教育的努力,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具体的做法是,与科技部门结合,通过发掘、整理、研究的过程,尽快编写出符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地方性知识教材,通过教师的教学努力将民族地方性知识推广普及给下一代。这是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最有效的途径。
分析以上三条途径的可行性,笔者认为,前两条途径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最为困难的当属第三条途径。
让民族地方性知识成果进入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具有深远意义的选择。通过编写出实用的教材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各民族子弟,在身边冠以民族教育名称的现代学校中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现在,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已经大量地进入民族高等教育领域,民族艺术的成果、民族医药的成果、民族语言文字的成果、民族体育的成果都已直接进入大学的专业设置,进行高层次的教学。而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中作为国家的统一的教育制度,担负着普及义务教育的任务。在强调提高人的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地方性知识并不包括在此类学校的教学设计中。然而值得重视的是,民族地区的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可以担起这项任务。民族职业中学的设立是中国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民族地区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就有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融入学校教育的责任。在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云南石林县的彝族乡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的实验性研究。实验内容是将当地的民族地方性智慧的知识成果,植入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学生学习中,让学生学到两种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地方性知识。实验开办了彝族撒尼人的传统刺绣工艺课,专门招收了传统刺绣服装设计专业班,学生既学现代服装设计制作也学民族传统刺绣技术,学生毕业有了谋生的技能,实验取得了成功。
总结以往经验,要成功将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成果植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普查工作,搞清楚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状况。与科学技术部门合作做出相应的研究、整理、提高的工作,确定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学校;(2)选择合适的专家编写民族地方性智慧和知识的教材,组织专家研讨审订教材,做好学校使用的准备。规范有积极性进行教学实验的教学单位的教学行为,防止各行其是,影响这一工作的健康发展;(3)做出总体规划,编制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选择学校先做教学实验性研究。开展教师培训,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做好教育管理部门措施、政策配套的工作。
总之,我们的前提不是讨论做不做的问题,而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相信通过国际合作和国家、地区间机构的共同努力,此项探索性的努力一定会取得应有的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英]大卫・布鲁尔(著),艾彦(译).知识和社会意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电子黑板
一、引言
智慧课堂,是一种以云计算技术、无线互联技术、智能传感技术等为基础,构建而成的现代化智能型课堂。2014年,在浙江宁波召开的智慧教育现场会议上,中央电教馆馆长王珠珠曾经说过:“智慧课堂以技术手段为依托,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新课改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力推广智慧课堂模式,无疑是一种教学创举,对于丰富数学课程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先进性意义非凡。那么,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从那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组织设计呢?本文将略谈一二。
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构建分析
(一)硬件构建
在智慧课堂的构建中,硬件是基础。具体来说,需要实验学校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选择若干间教室,采购智慧课堂构建所必须的硬件设备,进行布局施工,本文所研究的数学智慧课堂硬件设施主要包含电子书包、电子黑板、无线网络、录播设备四个方面。首先,电子书包和电子黑板选用山东烟台麦特有限公司研发的产品,其中,电子黑板具有电子绘图、图元编辑、数学教学资源调用、屏幕录像回放等功能,电子书包则具有智能c名、智能考试等功能。其次,无线网络选用电信50M移动宽带。最后,录播设备选用深圳力沃科技研发的高清全自动录播系统,该系统能够适时录制下教师上课的全部过程,并自动编辑成1080P的高清视频,保存在系统数据库上以供调用。
(二)软件构建
智慧课堂的软件部分,主要包含两大模块,分别为:智慧教学资源体系,以及智慧评价体系。首先,智慧教学资源体系,主要是支撑小学数学课堂智慧教学的资源,例如,PPT课件资源、教学视频资源、教学工具资源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登录智慧教学系统,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资源开展教学。其次,智慧评价体系,主要是用于评价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量化指标体系,例如,学生互评指标、教师自评指标等,在每堂课完成后,教师可通过教室内的移动网络,将评价问卷发放到学生的电子书包上,展开互动评价,评价完成后,学生将问卷反馈回智慧课堂系统主机端,系统可自动生成课堂教学质量报告,并进行S-P分析,编辑成教学质量图表。
三、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一)师生培训
在搭建完智慧教室的硬件环境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邀请专业的智慧教室设备技术人员入校,对一线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首先,针对教师群体的培训内容应包含:电子黑板、电子书包、录播设备、教学资源等使用的理论介绍,同时,引导教师操作智慧教室中的相关设备,深入了解其功能。其次,针对学生群体的培训内容则包含:电子书包学生端的使用方法。最后,安排一个统一的时间,选派教师和学生代表,与智慧教室硬件供应商代表进行交互答疑,共同探讨智慧教室硬件设备使用的细节问题。
(二)教学组织
当师生都熟练掌握智慧教室硬件设备使用方法后,学校的数学教研组可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展开教学应用。具体的应用策略多种多样,在设备引进初期推荐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即:在学校各年级中选取若干个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学生采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模式组织教学,通过为期1~2个学期的教学后,进行效果比较。以人教版小学数学5年级课文《长方体》的讲授为例,在智慧课堂模式下教学组织流程为:
1.利用电子黑板微课资源导入教学情境。在该环节中,教师利用电子黑白内置的《长方体》微课教学资源,为学生导入长方体的认知视频、动画、图片资源,帮助学生初步认知长方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电子黑板的遮罩功能,展示一个与长方体有关的生活化问题,为学生讲解长方体体积、面积、周长的计算方法。
2.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教学交互体验。学生利用电子书包的云端书柜,下载长方体的三维展开图,并利用画图工具进行各面的标注,将标注好的视图通过教室内的WIFI网络上传到电子书包的教师端,教师对学生上传的图形进行汇总检查。之后设计一个问题“请现场拍摄一张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上传给我”,学生则利用电子书包内的网络搜索功能,查找相对应的资源,并上传给老师审阅,实现教学中的网络交互。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学习。
3.利用录播设备记录教学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智慧课堂内的录播设备,记录下学生学习的过程,当教学结束后,将录播完成的视频转化为1080P的高清视频保存在智慧教室设备的服务器上,以供下一课时中的总结评价之用。此外,教师利用电子书包发放当堂课的学习体验评价问卷,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进行评价,并回传给教师。
(三)反馈评价
在完成课内教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始进行“家校互联,智慧评价”的反馈活动。该种教学反馈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返回家后,利用电子书包下载教师上传的课内教学录制视频,播放给家长观看,家长在观看后,写下针对智慧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上传至教师的电子书包服务器端。第二阶段,学生重新返回课堂后,教师结合学生体验评价、家长评价和教学自评三方面内容,汇总成一个量化评价分值,并将教学资料通过校内网上传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由教学管理部门进行终评,最后反馈一个针对该节课教学的总体评价分值,以及相关的教学完善建议。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智慧教学,能够大大提升教学的先进性。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还应注重以下几点,首先,应不断提升自我的信息化素养,在平时多学习智慧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探索新的教学形式,丰富数学智慧课堂的教学多样性。其次,多与学生、学校教管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搜集智慧课堂教学中凸显出的问题,总结成败得失,以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篇4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增强教育理论学习的实效性,持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根据青岛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印发“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教办字〔2013〕14号)文件精神,我校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启动以“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为主题的中小学教师“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结合我校具体实际工作,特做一下总结:
一、指导思想
“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即墨市中小学教师‘十二五’读书实践工程”(以下简称“读书实践工程”),是以《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激发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潜能,增强每一位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为指导,以全员化、组织化、专业化教育名著阅读为引领,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为着力点,培养教师“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的意识,提高教师教育科研水平,激发教师教育智慧,推动全市城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知名校长。
二、20__年读书实践工程扎实推进。
自20__年起,我校在接到上级文件后立即成立龙泉小学读书实践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是蓝恭勤校长;副组长是蓝心举副校长;组员有国德智、王言旭、王俊俊。每年推荐6本教育名著作为教师重点研读书目,“十二五”期间全校每位教师研读教育名著30本;每人每年要撰写读书笔记1万字。
三、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1、加强学习。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全面地学习有关素质教育方面的文件和资料,加深对教育教育内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教学工作。
2、落实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让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每一方面。根据学生不同学段特点,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学生重视德育教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家校联手,共教学生。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从学生的思想、行动上入手,让学生不走弯路。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 教师; 教育智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及教师的课程观念得以更新,尤其是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逐步增强,并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如新课程教材的实验、校本课程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但在课程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只占很小的比重,无足轻重,要么把校本课程作为“装饰品”,当作一种“点缀”,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如一些学校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水平、办学条件等要求太高,目前自身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从而导致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缺席”。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还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待加强的一项工作。本文拟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层面,思考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策略。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及其对教师的要求
尽管目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对“什么是校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但基本上把校本课程理解为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由此校本课程开发就是学校自愿、自主进行的,建构具有本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对校本课程进行建设与改进的动态过程,需要学校校长、教师、学生、社会人士等共同关注、积极参与,需要了解并利用各种课程资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由此,对校本课程开发主体──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赋权增能,扩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教师不可能直接参与课程开发,只能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专业发展着重于所教学科知识在数量上的占有,着重于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技巧的熟练等,对教师的培训主要采取“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的取向,强调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
校本课程开发给予教师充分的自,是对教师主体性的真正解放。校本课程开发打破了“官方课程”、“制度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学校和教师完全独立自主开发课程的机会,为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创造性的发挥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主张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编制者,主张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寻求课程的“生长点”,创造出富有特色的、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由此,对教师的参与意识、自主精神、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相应的多学科的知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开放,凸显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真实的教育情境,关照学校所在社区和广大学生的需要,由学校自己开发出来的课程。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情境性和针对性。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的课程实践,它力求反映学校自身的特色、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此,就需要把教师、学生、课程等放置在一个具体的情境做整体的考察。通过对学校实际的整体把握,针对学生及学校发展的具体需要来开发校本课程。第二,实践的课程范式。由于校本课程确立了教师、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了学校、社区、家庭等关系的协调,所以“集体审议”应该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办法,通过课程集体的建立,通过集体内部各类成员的沟通、对话、协商,可以使学校的教育哲学不断澄清并得到认同,从而为校本课程开发指明方向。第三,课程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把教师定位成“课程的开发者”、“课程意义的创造者”,把课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把课程变革看成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重要场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教育智慧增长的关系
“智慧”的本义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智慧是知识、能力、态度的综合体,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全部能力,集中体现在他所具有的思想与观念的创新能力、获得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选择方法及使用方法的能力、掌握技术与技术实践的能力、承担外界压力与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等。
这里所讲的“教育智慧”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所指代的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和具体的教育问题,能够灵活应对、顺利解决问题的本领。教师的教育智慧涉及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批判反思知识等,与教师的个性特征联系在一起,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的结晶,而非单纯的教育知识传授和教育技能训练能够形成的。
有研究指出,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应重点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优先内容,即教师的四种能力培养:协调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与研究能力、创新性思维与实践能力、批判性反思与不断学习能力。这些能力可以说是教师教育智慧的组成部分,而教育智慧的构成又不限于这些内容。正如有专家指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基于行为主义基础之上的教师能力本位的发展,而是基于认知情境理论的“实践智慧”的发展。
联系上述教师教育智慧的内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不难发现二者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其顺利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在课程开发实践中积极参与、深入钻研、合作互助、大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开发能力,积累经验,增长智慧。
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增长教育智慧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如何有效展开反思性实践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要求开发者对课程开发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需要,从而保证校本课程的“适切性”。
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教育智慧增长的角度看,在进行反思之前,教师是否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是否坚持以批判的态度来审视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关系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为,在当前的一些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存在着立场模糊、标准单一、急功近利等问题,对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不能客观地审视,满足于成果的形成而忽略对问题的分析和成果的修正完善,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否则,会导致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化”与“浅表化”。教师敢于以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劳动成果,不仅有利于课程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此其一。
其二,作为反思性实践,需要解决“反思什么”、“怎样反思”、“如何在反思中提高”等问题。围绕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反省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应该紧扣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来进行,如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关注教师参与的程度和在开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关注开发出的成果是否切合实际等。教师要学会用自己身上发生的课程事件、学生的感受、同事的经验、相关的理论成果等为参照,来审视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形成灵活驾驭动态教育过程和开发适宜的校本课程等能力。
其三,反思中还需要考虑反思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以避免“面面俱到”的做法。目前,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全面周密地反思自己课程设计和实施,于是,出现了教师在每一次写反思日记时,都需要“平铺直叙”地全面总结回顾,比较局限在内容的完整和格式的规范上。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来做繁琐的文案工作,反倒使主要问题被掩盖,以致于反思变成了流于形式的事务性的工作,教师不能在反思中得到充分锻炼并积累经验、增长智慧,甚至把反思当作一件“苦差事”。实际上,教师的反思可以采取“由面及点”、“以点带面”的思路。刚开始反思时,可以考虑得全面周密一些,了解并熟悉反思需要关注哪些问题以及反思的基本要求,随着工作的推进,反思的问题可以集中,抓住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问题研究得更加深入透彻,切实解决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开发取得实效。
其四,针对关键问题所开展的行动研究也要争取更大的功效。行动研究是将研究过程与实践过程合二为一的,参与者与研究者也是合二为一的,具有亲历亲为的特点,强调反思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联系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把对学生需求以及学校和社区实际的调查研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但在把握学生需求时,应兼顾多方面的意见,组织有关人员,确定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路和程序,并着手校本课程开发,再将设计好的校本课程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如广泛征求学生、家长等对校本课程的意见,综合测评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教师的工作成绩,再针对问题进行不断地修正、完善。这样的过程,课程开发与教育科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功效,既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完成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又可以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二)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功能定位问题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到校本课程的质量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入。校本课程开发评价包括对开发过程的评价和开发结果的评价。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既有量的评价,更有质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一般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辅以适当的外部评价,评价标准的确立以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为根本取向,即以发展性评价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方式。
在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时,教师常采取以下工作方式。
1.实践记录
实践记录是评价时需要查阅和使用的基本材料,包括工作日记、会议笔记、教学后记、工作总结、实验报告、课程故事、访谈记录等。教师可以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档案,对各类材料分类整理、归类保管,以便于对搜集的各类资料加以充分利用。教师也可以经常对所搜集的各类材料进行筛选加工,区分“主次”,边搜集边利用,边使用边补充,通过这种经常性地接触相关材料,也能够加深印象、关注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产品检验分析
校本课程的开发所产生的直接成果,就是有关校本课程的设计方案、内容文本等,一般以课程标准、教科书、课外读物、教学光盘等为内容载体,对校本课程开发产品的检验,是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对这类产品的评价,有着一整套具体的评价指标,涉及内容本身(如科学性、深浅程度、容量等)、内容的表述、内容的呈现方式、载体的质量等多个方面。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殊性,对产品的检验分析,首先应注意校本课程的“适切性”即符合本社区、本学校的实际,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避免简单套用一些技术指标评价校本课程的做法。其次应注意处理“成品”与“半成品”、“原材料”之间的关系,既然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承认和肯定教师的局部劳动成果,如一个活动方案、一个活页文本等,鼓励教师的点滴积累,改变短期内开发出完整而成熟的校本课程的想法,将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与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融为一体,让教师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3.经验的整合与共享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反思性实践,教师参与其中所得到的多是一些感性的、个人色彩的、多样化的经验,甚至是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而要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的增强本领、增长智慧,就应该提倡教师对个人经验的梳理、整合与积累,提倡教师之间经验的传递与分享。教师可以借助经验交流、论文写作、成果展示等方式,将个人的内隐经验外显出来,对感性经验进行理性地加工整理,用有关理论对个人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将反思与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经验的传递与分享,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的效果,可以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为此,学校可以开辟专门的“窗口”,如学校报刊专栏、宣传橱窗、黑板报、科研简报等,也可以制订一定的会议制度,如“周例会”、“阶段研讨会”、“理论学习日”等,及时反映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动态,展示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与问题,交流经验,强化学校及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意识,丰富教师的课程开发经验。
参考文献:
[1]沈兰.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3(3).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王玉恒.智慧分类与个性[J].智慧网.智慧宝典,2003.
[5]张民选.专业知识显性化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2(1).
篇6
说是简单,其实要得来,也不容易。首先,智慧就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要悟到真正的教育智慧,我还差得很远,因此所谓我的智慧,就是一些做法经验而已。其次,思想更大,教育思想也好,管理思想也罢,我们可以去学习,去践行,去遴选,去提炼,总之适合自己的思想,就是最好的思想。我多年的教育实践早已明确了我坚守的思想,即立人教育思想。这个思想,思承孔子“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鲁迅、钱理群等大家也有此主张,我更是把它解释为“正人先正己,立己先立人”。确立思想,智慧才有方向。有了智慧,思想便可践行。下面我就对实现思想引领该具有哪些管理智慧,做个总结,供同仁参考。
敏于学习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校长是组织、指挥学习的人,这就要求校长严于律己、敏于学习,在学习中增长管理智慧和治校才能。一个好学的人不一定能当校长,但一个校长必须是敏学的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校长如何学习?我认为,跟学生一样要带着问题去学,勤奋地学,有针对性地学。比如,我为了提炼学校精神和学校校训,从担任副校长起,花了五年时间,去广泛搜集学习了全国著名大学、中学的校训,并带着此问题请教专家学者、老前辈等,最终确定校训为“勤耕敏学,砥节砺志”,精神为“科学加汗水精神”、“奥运精神”、“铁人精神”、“高三精神”等。这里,我体会出了敏于学习的途径:读书,读教育经典著作,读教育书刊书报,读人文书籍,读历史,读杂文,广泛猎取,不断充电,不断“丰满自己”;问人,问长者,问同行,问同事,问学生,问家长,问字当头,一切可迎刃而解;查网,想到的问题,想要的知识,百度一下,快捷方便;进修,到高等学府进修,利用各类培训进修;考察,去外地优秀学校实地学习考察,把相片照回来,再慢慢学习;记录。记录学习体会,摘下教育文章,写出教育论文等等。当校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以理论来指导学校管理,以管理实践总结教育理论。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这样的学习。这样的反思,能够使管理带有理论的光芒,能够使教育管理的缺憾降到最少:能够提高校长分析和解决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能力,能够使校长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学习使校长博学多才,常教常新,常理常新,魅力十足。敏于学习,是校长管理的首选智慧做法。
生于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生命力,没有文化积淀的学校肯定不能成为优秀的学校。校长智慧的高低,就在于你能否创生出适合你学校的校园文化。我这些年一直都在寻找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学校特色,一直都在构建完善的学校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努力营造极具乡土特色的校园文化气息、班级文化气息和寝室文化气息。精、气、神、韵在学校已经形成,“罗中人”已植入曾经和现在的师生骨髓。文化的创生,在于理性思辨,在于不断锤炼、拨云见日,在于真实展现,在于有声有色的自觉实现。有了优秀学校文化的凝聚力和再生力,学校管理应该易如反掌。
勤于实践
前面我就讲到,有了思想,智慧才有方向。校长的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一般管理,即常规管理;二是思想性引领,后者更为重要。校长领导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他能否起到思想引领作用,能否树立准确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否将学校工作引向正确的道路,引向成功的彼岸。真正高水平的校长,不仅要懂得怎样正确地做事,还要判断如何才能做正确的事情。那么,思想从何而来?这不是仅仅依靠博览群书、冥思苦想就能获得的,一定是从实践中加以锤炼而得来的。本人有七年副校长经历,先后分管德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一直战斗在一线,这些实践为我奠定了“德为重,理为先,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聚力树气,正己正人”的管理思想,“成本,人本,校本”的治校思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创新思想等等。这些思想,通过“罗中颂”活动得以进一步深化,这些思想在师生中入耳、入心、入行,从而将罗中教育教学质量、罗中的发展引向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巧于批评
批评和表扬一样是管理工作的常用方式。因为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师的迟到旷工、工作任务未尽责、制度落实不好等各种违规情况。面对不良现象,如何实施巧妙的批评呢?本学期就有过一次巧妙的批评。那时学校为了安全。要求老师上课必须坚持“清人签名制度”。结果我们的检查发现始终有老师没有清人签名,或者弄虚作假。为此,我就在会上虚构了我上课没有清人签名达3次,我首先来了个自我批评,并要求教务处按制度处罚我,并批评了为我作假的学生,希望今后检查者要细心,一视同仁。这样一番批评,使得教师深刻领悟了该制度的重要性和严肃性,那些没有执行制度的老师也得到了很好的自省,以后的课堂清人制度落实得就非常好。还有一种巧妙方法就是变批评为表扬,如“最近我校教师的出勤纪律总的来说是好的,尤其是×老师更是早早到校。”在表扬他人中让教师反观自己的言行,寻找自身的差距,看到努力的方向。这样做,充分照顾到了教师的体面。能让教师从中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而,校长批评教师的错误时,一定要考虑到其自尊心,要尽量用幽默宽容智慧的语言,启发老师自省自励。
善于倾听
原来校长管理有三座大山:质量、资金、安全,现在多了一座,那就是维稳。现在的高中教师,面对着来自家长学生的期望,来自不灭反升的升学压力,来自养家糊口的经济需求和学校的绩效考核,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教师待遇的差距,一些教师心理失衡,浮躁不安。我校作为一所农村高中,不稳定事情也发生过。对此,注重畅通宣泄渠道,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珍惜每一次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倾听教师的心声,就尤为重要。常常走进教师办公室,可以倾听;参加各个班级教师联系会,可以倾听;抓住机会,与老师吃吃饭,喝喝茶,可以倾听;职代会,可以倾听;老教师座谈会,可以倾听;QQ群里,可以倾听;校园网站论坛,可以倾听;电话短信,可以倾听;工会、党支部,可以倾听等等。通过校长的倾听,教师脸色可以阴转晴。校长的倾听,可以得到教师的理解、宽容和信任。一位老教师曾对我说。你能听我们说话,我们就觉着你和我们是自家人。善于倾听,能够缓和矛盾、平缓情绪,能够使老师得到一种尊重、一种宣泄、一种满足,能够使老师的心理趋于平衡,激发他们的教育教学动力。
篇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内涵发展;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2-0023-03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融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专科层次职业教育。
作为一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具有独特的学制优势:它通过对人才培养系统的设计规划,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比较瞩目的办学业绩,也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时至今日,五年制高职教育已从规模发展进入全面内涵发展阶段,回顾、总结、审视其发展历程和办学经验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
一、标准是基点――制定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系列标准
有专家指出,现在是一个“标准驱动的时代”,质量标准已成为与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各领域密切相关、必要且重要的元素。要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科学、规范的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系列标准”不仅是题中之意,更是应有之举。作为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标准”将引领五年制高职校的发展方向,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内容,增强学校的治理能力和办学特色,承载并表达属于五年制高职特有的教育哲学;“标准”将规范五年制高职校的办学行为,树立学校改革发展的信心,规避学校发展中的失谐与偏越,推动学校管理走向现代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围绕教学质量这一学校工作的灵魂与生命线,五年制高职校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形成合理的发展期待,并在充分研究借鉴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制定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师资建设”“教育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适合自身、规范科学的质量标准系统。质量标准制定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吸引五年制高职的利益相关者广泛参与,要鼓励和邀请教师员工、学生家长、专家学者、行业企业代表等共同参与到学校质量标准的研制中。同时要妥善处理好“标准”指导性与操作性、连续性与应用性的关系,并以“标准”为依据完善、健全学校教育教学评估体系,推动学校系统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应围绕“服务产业、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全面了解区域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及高新技g等产业的用人需求,根据调研情况绘制学校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吻合度图表,并分析对比专业岗位与学校教学间的差异,依托相关行业的职业岗位标准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的制定。建设中要以重点专业为抓手,围绕专业标准进行重点建设,并在优势累积中形成特色。学校与企业都作为办学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及配套校本教材,共同实施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连贯性,并构建与之适配的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体系。
二、课程是核心――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抓紧课程这一“核心”。实际办学中,对五年制高职长学制优势的认识模糊不清,对五年制高职办学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探索不深,致使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以课程为核心,积极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认识与发挥五年一贯长学制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五年一贯长学制有利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素质。江苏五年制高职以初中毕业生为教育起点,五年连续的学习时间为学生职业意识的树立、职业素养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学制也能够有效延长技能训练的时间,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较复杂的技术技能。五年一贯的长学制也有利于提高五年制高职校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五年一贯制能够对人才培养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便于根据专业特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增加有效教学时间,避免教学过程中无效的淘汰选拔、教学内容的重复等造成的学时浪费,利于中高职课程的有机衔接,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我们要在办学实践中提高对“五年一贯制”的认识,加强研究,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与规律,系统总结五年制高职育人经验,建立与五年一贯制相适配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常规,并在实践中走向规范、形成特色。
构建中高职衔接、多元互通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必须明确专业与课程建设特色化的方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实际要求扎实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学院要从整体出发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围绕“服务产业、依托行业、联合企业”优化升级学院的专业与课程,在工学结合与产教融合中促进专业与课程的品牌化发展。应牢牢抓住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培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保驾护航。课程体系的构建要体现中高职有机衔接、多元互通的要求,体现文化与技能并重的方向。在学习吸收国外课程开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点着力构建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情境化”五年制高职课程教学体系。通过行动导向,以情境教学带动五年制高职专业课程的开发。同时要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使之紧密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展开。校内实训基地“引企入校”,校外实习基地“领校进企”,通过实境育人,校企融合加快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师资是关键――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五年制高职教师团队
如何推进师资建设是提升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五年制高职在师资培养方面开展了许多活动,也取得不少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反思。比如,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相对薄弱,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仍需加强,师资培训的有效性尚待提高,教师个性化发展及学校特色发展的关联度还需加强等。
破解这些师资建设中的难题,首先要充分发挥学院联合办学优势,依托学院专业协作委员会等平台,加强协作交流,提升学术素养,打通职称评审瓶颈。第二,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内培为主,外育并e”的方式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育。通过参与五年制高职教育研讨班、学术会议,参加五年制高职教学技能大赛,引导教师做好职业规划等多种方式拓展教师事业,提升教学能力,增强教学实效。第三,通过创建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评选等活动,积极发挥名师与优秀专业教学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第四,加强师资建设研究探讨,基于“终身发展”理念、构建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吻合、与学院品质发展适配的长效校本培育机制。
具体的做法:依托学院搭建的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按照“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名师引领、骨干支撑、专兼结合”方针,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五年制高职教师队伍。各分院应完善骨干教师培养绩效考核制度,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引导骨干教师参与部、省、市级教科研项目,在课堂和车间的“两栖”状态中打造专任教师的实践技能。建设分院、学院、市、省各层级“名师工作室”,使其成为承担行业内技术攻关、技能研发、成果转化、传艺带徒、技能培训等重任的重要载体,把工作室建成名师成长的摇篮、热点问题研究的中心、优质资源整合的基地、优秀成果展示的舞台。制订完善优秀教学团队实施意见,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引进能工巧匠,形成优秀教学团队,并采取与高校知名学者、教授组建联合教学团队的方式,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实现优秀教学团队的“借梯攀升,快速成长”。
四、智慧校园是推手――促进五年制高职教育深层变革
篇8
伴随着厚厚的校本手册填写到最后一页,本年度的校本研修之旅也即将画上句号了。回首这一路走过的研修之旅,相信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老师内心都是满满的收获与感动。本年度我校的校本研修之旅可谓开展扎实,精彩纷呈,让人难忘,给人启迪,现作简单总结如下:
一、精心制定学年度校本研修方案,计划力求务实精细
学校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在区中心教研室的指导下,每年的五月份开始就谋划下一学年度的校本研修计划,并在六月份上报。学校认真制定了2018—2019年校本研修方案,内容涵盖全面,涉及到“专业素养”、“教学研究”、“育人管理”、“信息技术”四个大的组成部分,包括十多个小的分支,力求覆盖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各个方面。每年暑假,学校均召开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研修动员大会,会上,刘亮荣副校带领大家学习研修方案,陈昌云校长作指导讲话,老师们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相应的学习目标。学校制定的方案真正从教师的需求出发,结合校情精心研制,给培训内容设计了蓝图,理清了脉络,明确了行动方向,既有理论高度,契合了市、区对教师队伍培训的总需求,又拥有了很强的实际价值,令人称许,更让教师们充满期待地开始了学习之旅。
二、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现学习的常态化
本年度的校本培训贯穿一学年,而非仅仅是暑假里的几天,且培训内容既依据计划,又适时体现灵活性,根据学期中的需求作适度调整,按需供给,既有课堂教学方面的真知灼见,又有班级管理方面的知识,还有信息技术、集体备课策略、撰写教育论文等方面的培训内容,都是一线教师切实需要的知识,在学习时间上也不局限于暑期几天的集中培训,在学期中途利用业务学习和教师例会期间也穿插了相关的培训,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了学习的常态化。
三、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搭建分享平台
回顾一学期的校本研修之旅,既有外请专家的引领,又不忽视身边资源,在培训中广泛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发动校内在课堂教学方面、班级管理方面做得比较突出的教师适时分享自己的经验,普通老师也有机会走上讲坛,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校内多位教师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方面的分享,“接地气”,让大家学到了同伴的先进经验,尤其是黄保勇老师所做的《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和李加圣老师所作的《培养有格局的中学生——做学生成长道路上最感念的人》分享,情真意切,身边优秀老师的心声深深感染了校内老师,给予大家很多启迪。
四、贯穿“智慧教育”主线 凸显“校本”特色
在陈昌云校长“立足校本研修 打造智慧教育”的理念指引下,本学期研修立足培养“智慧之师”,以“探究有效学习评价 打造特色智慧课程”为主题,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结合教学研究月、智慧课堂评比,集体备课等活动,将研修与实际教学紧密结合,更实现了以“研究”带动“教学”,由“教学”反促“教研”的功能,将“智慧教育”真正植入了每位教师的心中,各位教师都能够深深感受到时不我待,学习的紧迫感与自觉意识大为增强,
五、创设“参与式”校本研修,突出学习主体地位
本年度校本研修不再是过去主讲人高高在上,老师们只甘当听众的局面,而是给了教师们更多的参与机会。无论是讲座时的互动还是分组研修,都极大的调动了教师们的参与热情,让教师有了“主人翁”的意识,研修效果更好,如扎实开展的争做“智慧之师”与“‘四有’好老师”的学习研讨中,每位老师都在自己所在的教研组分享了自己实施“智慧教育”的心得,谈了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做“‘四有’好老师”,可以说是一次师德精神的洗礼,参与其中,很受教育与鼓舞。
六、认真做好区域校本研修南片初中二组联盟校牵头校相关工作
本学期在社发局中心教研室的领导下,区内学校成立了研修联盟,由中国研修网邀请专家每学年四次入联盟校进行指导。作为南片初中二组联盟校牵头校,我们承办了其中两次活动,每次活动之前均与联盟校反复征询磋商,征询一线教师参训需求,然后选定主题反馈给研修网邀请相应专家为老师们指导。虽然另外两次活动不在我校举办,但是作为牵头校依然认真地与联盟校商讨活动的各项细节,确保活动圆满举办,受到参训老师们认可与称赞。
六、存在不足与下一步打算
当然紧张充实的研修过程也是有遗憾的。比如对于“读书分享”交流这一块一直想做,也在酝酿,但因为时间紧等因素,除去参加区内统一的沙龙活动外,校内没有真正开展过集中交流分享活动,只举行过撰写“读书心得”活动,而且由于很仓局心得质量不高,真是一大遗憾!但本年度由校教研处牵头设立的“养智”读书群,开展了网上阅读分享,效果不错,今后应保持,继续推进。
下一年度必然加强对老师读书方面的引导与分享,可以借鉴区“读书沙龙”活动的做法,在校内开展相关活动,让更多的老师参与其中,真正将读书变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又比如对于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我校教师目前还知之甚少,需要在这方面作些引导与拓展,力争从编写“校本研修专用教材”开始,逐步引导教师树立更有高度与长远目标的课程意识,多渠道开发教育资源;此外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也应纳入下一年度的研修内容,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只有教师拥有健康身心了,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学生。
七、对区和市教师培训的建议
篇9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大数据 智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01
1 智慧管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数据时代,教育管理应及时进行教育管理改革,特别是高等院校,更应在管理理论方法和思路上进行颠覆式革新,这是当前信息时代教管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研究课题。当前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在改进和提升方面,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高效、专业化的实现平台。信息型、智慧型教学管理,一来可以大幅节约各项管理成本,二来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从业者的管理效率,实现教育的科学和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运用科学智慧的管理方式,可以全面准确地掌握校内各项杂乱的动态的数据,对于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具有划时代的、突出的现实意义。
2 教育管理信息化现存问题
(1)管理的信息化标准不统一、不严谨。信息的规范化、标准化以及相关管理的严谨性、有序性会直接影响教育业务发展及管理效能的信息化水平,影响到信息的传输、共享和汇总分析水平,进而影响到教育管理的科学决策,然而限于历史发展背景,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藩篱,我国当前多数高校的管理信息标准并不完善。通常情况下,同一所高校内的不同学院常常各自为政,建设出不同标准的信息系统,此类系统数据之间的兼容性较差,格式也不规范和统一,在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的同时,也给系统问的信息交换、整合和共享造成难度,直接影响到了整个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持续性和规范性发展。
(2)智能化管理的程度较低,处于简单的数据统筹管理阶段。我国当前各大院校在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暂处于偏重管理过程的电子数据化,距离人性化与智能化较远,一切以“数据”为中心,智慧管理所注重的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尚未形成。对多数信息管理系统,相关管理人员也仅仅是进行大量的数据输入输出和简单的统计、报表汇总等浅层操作,海量数据使管理人员无法从繁杂的操作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3)管理数据基础缺乏精准化、精细化的管理,无法对教育决策提供准确参考。简单的数据输入、搜索和统计不是教学管理信息化工程,各类数据的统筹只是信息化的信息基础,最终目的是通过数据来提供高效率的、智能的各项管理服务,然而目前各大高校的数据库建设尚处于起始阶段,对数据的应用较为简单,就连数据分析也仅仅是得出一些简单的统计量或者分类数据,尚未看到或者尚未能发掘出数据中所隐含的管理型信息,无法对教育决策提供准确参考。
以上各类问题的存在呼唤着智慧管理、职能管理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为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和信息支撑,智慧管理,将切实引领教训管理的发展。
3 智慧管理特性和内涵分析
智慧管理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到达对数据的深层级发掘,为教育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智慧型的教育管理能掌控学习环境、识别各类教育者和学习者的特征、全方位监测教学过程,并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进行科学的统计和分析,从数据中搜寻核心信息并运用到管理中,以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二是实现教学管理的自动化,有效较低管理人力物力成本。通过智慧管理系统,能够自动处理各种信息数据,得出精准的结论和反馈,精简了各项管理流程,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同时更能有效避免因人为因素所带来的管理错失。三是能够对教育教学全流程实现全方位的监测和管控。对各个管理环节和教学过程进行识别和分析,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智能化对比,实现对各项教学管理的智能诊断,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诊断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实现对教学管理安全状况的实时预警并提出针对性处理措施,保障教育教学的高效、稳健、有序进行。
4 智慧管理工作总体思路
(1)提高对智慧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当前形势下各项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水平日新月异,各行各业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展智慧产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力争快速实现智慧化发展,智慧行业的发展前景愈加向好,也必将成为未来主要而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教育教学管理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切实提高对指挥管理发展的重视程度,尽可能投入足够的资源,摒弃传统的管理思维,颠覆惯常的发展理论,多做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和理解智慧管理的内涵和优势,结合高校实际,快速、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向智慧化教育时代迈出前进步伐。
(2)充分发挥教师在智慧管理中的作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被视为高校工作的瓶颈。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教育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在理念、模式与方法上必须与之相适应。本文旨在通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另一主体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学习一点管理的智慧,实行必要的智慧管理,这是现代教师理想的选择。
(3)切合实际,有效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已经将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智慧管理更将对成本投入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大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智慧管理。可以在个别学院进行试点,重点推动,实现局部的智慧管理。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控制成本,在不对学校正常运转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下逐步推动全校的信息化和智能管理水平。
(4)确保信息安全。在信息化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信息安全问题,各类信息均有着一定的私密性,安全的疏忽,往往导致重大的泄密风险,对他人带来严重影响。高等院校的各类信息,一方面会涉及学术技术、专利信息等重要信息,另一方面也涉及教师学生的个人隐私,这些信息均需要严谨严格的保密措施来保障安全。要保证各类信息的安全,需要考虑到信息管理的全过程,从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和处理到实际运用多个环节。所以不论是基础的信息建设,还是后期的智慧化管理发展,要始终提高信息安全保密意识,将之放在信息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通过建立完善的保密体系,保证智慧管理发展的安全运行。
5 智慧管理实施意见
(1)首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智慧管理环境。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实时高效、一站式与个性化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帮助高校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深化高校信息化进程。大数据环境下的智慧校园建设思路应是在原有的数字校园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增强其智慧性,从而形成服务、管理更为完善、师生体验更为人性化的智慧校园。一是制定智慧校园的数据标准与应用标准,以及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标准,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校园各类数据共建共享。二是整合贯通业务系统。在智慧管理系统的构建要注重对现有系统的升级改造,注重与其他系统的兼容,以在保障系统衔接性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建设成本。三是统一管理与维护。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提高效率,智慧校园的建设应对业务系统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与维护。
(2)切实提高大数据采集效率及在科学决策中的应用水平。决策工作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关键,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高校的长远发展。在高等院校智慧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通过各类信息搜集和分析系统、现代化的网络系统等各类信息平台,尽可能全面地采集各类教学管理数据,全面统计,细致分析,深度挖掘,为管理决策提供精确的科学的数据支持,进而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均衡发展。
(3)加强教育的可视化管理。可视化,是指通过设置多方位的信息采集和展演系统,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各项教学活动、人员情况等信息予以搜索、采集和统筹分析,并通过某种形式最终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展演给特定的使用者。从当前形势看,可视化将成为信息时代数据产业的发展必然,是学校开展智慧教育的必备条件,也是高校智慧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创建此类系统,各级使用者可以直观地查看与之相关的各类经处理过的有效的可利用的信息数据,为使用者得工作提供直接支撑。
(4)强化远程督导,提高智慧管理管控和考核力度。各大高校应建立起教学管理远程监督评价机制,强化对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的考核和引领,不断推动教学事业良性发展。远程督导是对教育教学管理的各环节加以监督,进行运行和风险评估,确定指导方向的工作,以保障各项教育管理得到有效执行。智慧管理体系下,教育管理人员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全方位、实时远程检测,使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不断接近理想目标,达到最优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 智慧校园;移动通信;大数据;SDN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49-02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era of Internet+,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smart campus con-
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mart campus. Reference to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SDN) archi
tecture, we proposed a simple common architecture of smart campus.
Key words smart campus; mobile internet; big data; SDN
1 前言
近年来,教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热点,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基础、教育应用软件、创新的教育课堂等,无不得到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投入,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谷歌在线教育项目Oppia、Harcourt出版社数字教材、MOOC等,这些创新的项目推动了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的《新兴市场分析:2015 年―2016年中国十大技术趋势》,当前最新的十大战略技术包括移动应用、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1]。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高效、便捷、舒适、智能的智慧校园,可以大为增强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2 智慧校园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兴起数字校园研究和建设,很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办公自动化、业务员管理系统的开发,对数字校园的架构、建设策略、应用系统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系统复杂、维护困难,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协同工作能力薄弱,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等问题。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采用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大量的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促进世界信息的互联互通,为生产、管理、教育等不同领域提供“智慧”。智慧校园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有机部分,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也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3]。浙江大学在2010年就提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建设计划[4],南阳师范学院的王燕提出智慧校园的五层式总体架构模型[5],清华大学的蒋东兴借鉴美国高校CIO体系建设经验,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CIO体系[6],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3 智慧校园的结构
传统数字校园存在的问题根结在于:校园网ICT基础设施层与上层的业务之间割裂、分离,业务和数据的管理分散、网络配置复杂度高。本文提出可采用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思路解决上述问题。软件定义网络将网络硬件的控制和数据分离,实现网络设备的集中式软件管理、可编程化[7]。借鉴SDN的体系结构,本文提出一种简洁的通用架构模型,分为三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采用开放的统一接口进行交互,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层 该层的任务就是单纯的网络、通信、传感器等基础设备,实现与上层的安全通信。该层包括FTTx、4G、Wi-Fi等通信网络设备,用于为架构中上层提供高速、泛在的网络条件,覆盖整个校园;还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图像视频采集设施等,用于感知采集校园中人、物、环境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可通过网络集中到云服务层进行计算。
云服务层 云服务层虚拟整个网络为资源池,汇聚融合所有信息数据,并进行控制、分析处理。该层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层。云服务层能通过网络收集和存储了以往数字校园中分散的教务和教学数据、学生数据、学术数据、教育共享资源,并对海量的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挖掘。大数据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8]。
当前常见的云服务有公共云(Public Cloud)与私有云(Private Cloud)两种[9]。私有云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更好,但是投资更高,而且需要在高校内架设独立的数据中心,也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来运维。高校一般不具备足够的技术和人力来架设私有云,建议采用大型IT企业的公共云服务。如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在中国电信云平台上组建的智慧校园云[10]。
协同工作层 该层在云数据层的基础上实现丰富多彩的创新业务,是智慧校园发挥作用的关键。协同工作层可以通过对校园中人员、物体的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为学校建设、人才培养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能力,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推送和互动学习;提供统一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等等。协同工作层的终端设备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可为用户提供跨设备跨平台多人协同工作的服务。
4 总结与展望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长期、持续、逐步演进的过程,建设中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各类各级系统的兼容性困难,网络教学创新、管理优化难度较高,网络隐私和安全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智慧校园建设经验的增多,通过分析与优化智慧校园建设的典型模式,以及对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的效益评估与跟踪分析,高校应与企业协力合作,破解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加速推进校园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早日实现高效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Gartner Inc.新兴市场分析:2015年―2016年中国十大技术趋势[EB/OL].[2015-08-28].https:///doc/3120918.
[2]吴F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互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3.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4]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5]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6]蒋东兴,刘臻,沈富可,等.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7):1-5.
[7]张朝昆,崔勇唐,Gt,等.软件定义网络(SDN)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15,26(1):62-81.
[8]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学校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