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

篇1

摘要: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分析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与企业价值的衡量相结合,应用于筹资、投资、分配等各个环节的价值计量,从而使目标达成更高效、筹资成本计量更合理、投资决策更全面真实、分配更有效。总之,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正反两面的影响。但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计量属性的国际发展趋势,必将从企业应用发展到整个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完善。

关键词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财务管理;投资决策;风险管理

一、公允价值与企业财务管理的评价目标

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重要一环,并贯穿于企业的始终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衡量和评价时必须要同时考虑市场、时间、风险等多个因素,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评价目标就成为如今适用我国企业管理制度的最合适目标。同时企业价值的计量也成为如今企业管理的热点话题。公允价值则从开始出现就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被引入财务管理及决策中,随后更是形成了一种系统的计量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管理的分析决策中。当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同企业价值的创造、衡量相结合,企业财务管理就变得更加可行高效,从而使企业的资源配置也变得更加合理全面。

1.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更加具有内生动力

随着资本市场的繁荣和发展,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发展到今天已经演变成了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财务管理的三大环节,筹资、投资和分配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方面效用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计量处理则是一致的,因此不同的计量属性也对财务管理的目标影响不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就会使财务管理的活动对企业价值的追求更加具有自觉性,即凸显了其内生自觉动力。因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反映了市场风险、通货膨胀情况下,各类会计要素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也反映了宏观和微观环境变动对资产、负债、权益等价值的影响。真实全面客观的体现了资本的价值,为管理者衡量企业经营情况提供了更加有用的会计信息,即“决策有用”原则。同时,由于公允价值是资本未来预期现金流量的折现,也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公允价值计量下,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更能够体现企业本身内在的要求,反映了理财主体的内生动力。

2.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企业价值即为企业各类资本、潜力、预期反映的市场价值,那么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就不仅仅考虑企业现在的经营状况,更需要评价考虑企业未来的发展,因此,企业价值是否能合理准确计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目标的量化,进而评价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效率和业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灵活多变,可以将企业现有资本价值同未来获利潜力结合起来,一部分信息可以直接从会计报表的账面价值中获得,另一方面可以根据预测数据及预算模型中计算获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同企业风险都将在公允价值的计量中得到体现,从而无形资产、商誉、隐性资本、机会成本等都通过预测可以进行量化,可以更加有效的评价判断财务决策的有用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公允价值计量有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可行性操作。

二、公允价值与企业筹资决策

1.资本价值的计量更加客观现实

企业筹资首先得衡量企业现有的资本结构,并且将各种筹资方式方法同现有资本结构相融合,看是否能提升企业价值或公司绩效,从而判断此筹资方案是否可行。那么资本结构的计量就必须要真实、客观,将市场价值及预期潜力都要得以体现,这样的目标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可以实现的,必须要采取体现市场平均预期价值计量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不仅体现了公司资本的实际占用并控制的金额,还从隐性成本的角度体现了资本的预期价值和决策损失的机会成本。因此,以公允价值为计价属性计算的资本比例最能代表公司现有的资本结构。

2.筹资方式的成本计量更合理

筹资决策中的资金成本是将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同筹资额相比获得的一个成本率,由于筹资是用于投资,也就变相的为企业投资限定了一个最低的收益率。这个比率本身包含了资金时间价值、风险及通货膨胀等因素,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筹资等同于投资的比率。假如筹资费用和用资费用都采用历史成本计量,那么风险、时间和通货膨胀等因素都与投资现状不符合,从而不能真实的将筹资的成本同投资的收益相挂钩。只有公允价值计量下,才反映了市场对此行为的未来现金流预期,并考虑了时间和风险的情况,也就是衡量了筹资应用于投资真正要求的价值报酬,即该项目(资产或负债)未来现金流量用与其风险相适应的贴现率。因此,以公允价值来计量筹资的资金成本率更加客观、合理,也使筹资应用于投资后的收益计量口径一致,涵盖了时间、风险等相关因素。

三、公允价值与企业投资决策

公允价值计量下,使投资者获得前所未有的相关有用信息,使决策更加透明、直观,管理也更加准确方便。

1.为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提供了价值参照

近年来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内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会计处理逐渐脱离资产剩余净值的客观现实价值。因为累计折旧核算的是固定资产的损耗,而无形损耗的大幅度增长,已经使累计折旧的计量与真实价值不符。因此,引入了资产减值适用公允价值的计量。2006 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计量体现了公允价值的观念。如,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的可收回金额。其中对于公允价值的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选用“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资产的市场价格”、“参考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或者结果进行估计”、“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处理。固定资产适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两大优点:一是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经济价值符合一致,避免了资产价值的高估;二是能通过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计量,及时发现在用固定资产的“不经济”,从而决定更新或处置,增加了操作应用性。

2.资产价值信息的提供更加全面真实

公司自创商誉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计量一直是会计界争论的焦点,一直以来的核算均是研发费用先列为当期费用再予以摊销,这样使得无论研发还是摊销期的会计利润均有所减少,企业价值被低估。可实际上,商誉和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在后续计量中应该每年进行减值测算。以重估价作为其账面金额,即用重估日的公允价值减去随后发生的累计摊销额和随后发生的累计减值损失后的金额。这样资产的价值就有所体现,不再硬性摊销,也不会增加费用,减少利润。本来资产就是公司拥有并控制的经济资源,商誉和无形资产公允价值的处理方法方能体现资产的定义,这样资产价值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股东权益,变相增加了公司的价值。作为公司的股东或投资者自然更加愿意进行此类资产的投资,更真实的体现了公司的资产价值信息。

3.对外投资更加真实公允

原来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核算下,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往往和实际价值不符,那么其他企业公司对该企业直接投资的真实价值就无法准确判断。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价值既包含了企业现实的经营状况,也可根据其与市场价值的比较判断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从而可以更加真实公允的判断被投资企业的投资预期,从而降低投资风险与投资成本。

4.对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公允价值计量下,被投资企业的会计报告被要求以公允价值反映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这为投资该企业权益证券的公司提供了价值判断的参照,公司可据以判断所持权益证券价格的高低和风险的大小。同时,企业已经持有的证券运用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则将证券未来的收益预期和风险预期都呈现在了公司的账面价值上,不但压缩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空间,也将企业收益损失的账面价值与发行公司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共同应对市场供需的波动变化,这样也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企业的投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风险控制要求。

四、公允价值与企业分配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下,初始确认价值与资产、负债的即时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将计入当期损益,这样将进一步拉大会计利润与实际现金净流量之间的差距。而利润分配特别是现金股利的分配政策必须要建立在充足的现金流量基础上,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将对企业的分配政策带来更大的挑战。现金股利的发放是企业经营状况给市场传递的信号灯,即使利润较高,发放股利较低,仍会使投资者收到利好信息,从而高估企业未来价值,导致股价上涨。当然,企业可以利用此机会进行资本重构,也可以进行投资,但同时也要面对股价回落时的资金缺乏困境。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使我国的计量水平从交易计量走向价值计量,这种计量属性使经济价值能够更加明确和透明,提供的信息使得各项财务管理决策能够更加科学、准确。但同时,公允价值的公允取决于整个市场运行、信息提供的成熟与完善,因此,要使公允价值计量走的更深更远,必须要整个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勇军.价值管理研究综述与评价.财会通讯,2007(5):78-85.

[2]王志亮.公允价值计量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新探.投资研究,2007(11):44-48.

篇2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房地产企业 财务指标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在我国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也刺激着内需,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势头,可以看作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的一个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被作为一种投资渠道为大量机构与个人所追捧。持有投资性房地产是其应对通货膨胀,保持资产增值的有效手段。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作为支柱产业的房产市场逐渐成熟,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这一市场既存在着赚取高额利润的诱惑,又布满着各种财务粉饰的陷阱。因此,对于房地产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公允模式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分析

截止到2012年底,A股市场总计2472家上市公司。在这些A股公司中,有将近1000家公司的报表中有投资性房地产科目。在这将近一千家的公司中,使用公允价值模式来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仅有43家,也就是说,公允模式在整个上市企业中的比例仅有不到5%。

在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准则实施的第一年里,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企业数量占上市企业总数的40.13%,而在这些企业中,仅有18家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占比2.86%(与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占整个上市企业的数量比为1.15%。考虑到2007年是允许使用公允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第一年,该比例可以理解。

总体来看,选取公允模式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企业数量过少,并且采取公允模式计量的企业存在着公允价值确定方法不统一导致公司财务数据缺乏可比性,企业随意变更会计计量模式,会计政策前后不一,违反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及多数企业信息披露不充分的问题。

三、案例分析

(一)金地集团背景简介

金地集团初创于1988年,在1993年正式开始经营房地产。1996年在金地实业开发总公司的基础上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其主要发起人有深圳市福田区国有资产管理局,深圳市万兴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金地实业开发总公司,以及美国UT斯达康有限公司。公司2013年转变会计计量模式对企业财务指标产生的影响以及企业转

(二)金地集团的财务数据分析

(1)金地地产在2013年将集团旗下所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由历史成本改为公允模式时,公司总资产增加近70亿,其中有66亿由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引起。占当年总资产(调整前)的5.6%。(2)在会计准则中要求,当投资性房地产改为采取公允模式计量的年度,需要对当期的财务报表进行追溯调整,这将会涉及到未分配利润以及盈余公积等项目,从表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金地集团2013年因为投资性房地产采取公允模式计量引起股东权益(包括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增加54亿,占当年净资产的14.2%.(3)公司净利润在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调整后增加了18亿,占当年净利润的41.02%。

(三)投资性房地产公允模式计量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金地集团通过改变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使得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得以改善,从而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结果。只是这个结果在改变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的当年效果比较显著,因为准则规定,“在计量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模式当年,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入期初留存收益”,对于投资性房地产日后公允价值的变动则计入当期损益。

金地集团投资性房地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仅为9.05%,所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模式计量对整个集团净利润的贡献可能被集团内其他业务隐去。其中,最可能隐去这一部分利润的无疑是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而要分析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转换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需要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当年净利润中的比重作一统计比较,表4.4是金地集团2011年至2014年历年净利润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份额变动情况: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金地集团在2013年之前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均为0,因此,在表4.4中,2011年及2012年追溯调整前的净利润是不包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净利润,而2012年追溯调整后至2014年间的净利润均是包含有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影响的利润。2013年金地地产在调整投资性房地产计量模式后,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在净利润中所占份额甚至达到45%,但同期的净资产收益率却较上一年度有所下降,由此可以推出金地地产在2013年剔除投资性房地产会计计量模式转变带来的影响后,其年度盈利能力将会大幅降低,这一推论可以通过金地地产2011年至2014年的营业收入和成本的变化中得以体现。

四、结束语

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真实市场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会计计量的及时性原则,也使得企业财务报表能够更多的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一定的粉饰作用。当企业年度经营不善,盈利能力降低时,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可能成为企业经营者用来粉饰报表的工具,而投资性房地产在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在税法上并不会纳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这种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产生的利润并不会导致企业的所得税费用增加,而直接成为企业净利润的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3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篇4

 一、成本管理概念与价值链理论概述  

 1.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落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战略性把握。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运营活动的全局,其任务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其目的是通过有效健全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同时为企业的最优发展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实现对企业各个财务单位的有效监管。只有让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进行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    

 2.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一个舶来概念,它最早由哈佛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理论人为企业的价值实现是经由许多不同环节的经济生产活动组建而成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紧密联系,最终造就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这些经济生产活动指的是企业核心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流程中的主要生产活动与辅助J胜生产活动的总和。价值链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是一种以客户需求导向,开展企业经济生产活动的方式,通过对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把控,实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二、未使用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误区  

 1.成本管理与生产梢售脱节   

当企业的生产设备运行止常,企业的生产人才工作有序的时候,企业在单位时间内产品成本的降低,是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实现的。但是这种单位时间内产品成本降低只考虑到了企业自身内部的各个工作环节,忽视了对市场环境的把握。这种增加单位时间内产品产量的方式,要像真止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还需要保证这些增加出来的产品能够实现销售,完成价值的交换。当企业的成本管理与生产销售脱节时,不但不会起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制造出更多的待销售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压力与库存压力。在以生产为导向的成本管理工作中,企业的销售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客户的实际需求也无法得到真止体现。同时对生产成本控制的过分推崇,极易连带的产生对劳动力的剥削与产品偷工减料的不良现象。   

2.对辅成本投入的忽视  

 企业的成本投入主要分为两个大项,一个是与生产活动利益产生直接相关的主要成本投入,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运输费用等,还有一个是为了实现企业主要生产活动有效达成的一些辅成本的投入,如管理费用、保险福利、差旅费用等。因为主要成本投入,一般数额较大、与企业的价值实现具有更为重要的联系,所以在未使用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会更加注重对主要成本投入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以财务核算为基础,建立相关的内控机制。但是对于企业的辅生产成本却缺少重视,忽略f对这一块成本投入的控制与管理,导致部分企业的辅生产成本一直处于一个无人监管的无序运行状态,让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压力,给企业成本竞争力的形成造成负而的影响。   

三、成本管理中价值链理论的应用   

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是每个企业发展经营的终极目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除了通过对外扩展、兼并重组来实现企业规模的壮大,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式,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投入,让有限的企业资源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果,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价值链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引入,可以切实的帮助企业把企业长远的发展目的与近期的经济收益与企业的价值实现活动关联起来,从战略的角度,看待企业成本的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对于企业成本有效控制同时,能够让企业的收益随之增加。  

 1.从价值链活动的角度出发优化企业的内部成本投入  

 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后动为设计、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具体到出版企业,其企业的内部价值链活动大致可以细分为:接受订单、设计排版、原料采购、生产制作、出版发行、完成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一般会囊括进企业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说,只要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某一环节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但是从企业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说,单一环节的成本控制有可能会影响该环节的生产质量,长期以往会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给企业的品牌造成负而的影响,从而无法有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该从价值链活动的整体出发,来优化企业的内部成本投入。  

 2.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重构企业的外部产业联盟   

不同企业由于其生产方式与生产侧重的不同,它们的价值链活动构成也会有所差异,如果企业能够利用自己的价值链活动优势,与同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产业联盟优势。例如具有优质生产能力的出版企业,与具有优质销售能力的出版企业,结合合作伙伴关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出版质量、更好的销售服务,让两个企业能够分散风险、共享利益,最终实现企业合作的双赢。发展较为完善,形成品牌优势,具有稳定市场占有率的企业,还可以通过“使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企业的经营规模,实现更多的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可以拓展价值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例如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把与企业有材料供应与运输业务关系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尽量实现材料供应的零库存,发挥企业材料供应链的积极作用,降低企业的库存管理成本。 

篇5

关键词:价值链;营运资金;价值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0月9日

一、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涵义及特点

(一)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涵义。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是创造价值、获取利润,实现价值最大化一直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营运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部分,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与其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关系日益紧密,为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价值链管理思想被逐渐引入企业管理之中。价值链概念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可以被视为价值活动,各种价值活动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有序的联系的,这些有序联系的价值活动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价值链涵盖资金流、信息流和实物流,企业的资金流贯穿整个价值链,流动的资金在数量上最大化、在流速上保持顺畅是维系价值链的关键。

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以企业价值链中的营运资金活动为对象,从价值链管理视角出发,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优化价值链,对营运资金管理实现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实时反映和控制营运资金管理情况,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方法。运用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模式,合理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使资金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特点。对于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在时间上对营运资金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实时反映与评价,强调营运资金管理信息生成、披露和分析评价的实时性。在空间上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多维立体控制,企业的价值链通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由不同价值链构成的纵横交错的价值网络。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中,涵盖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企业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及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都是营运资金流动经过的节点。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将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结合,使营运资金管理对象由以前的以营运资金收支为管理对象扩展到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管理对象,强调计量方式的多维性。

二、价值链导向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容

(一)传统营运资金管理内容划分的局限性。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资金管理的基础,传统的营运资金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统称,营运资金管理包括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和流动负债管理。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关注于资金收支,研究如何确定各种营运资金项目的最佳持有量,忽视企业其他业务活动以及营运资金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优化配置,对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甚微。传统营运资金管理是集权式管理,主要管理部门是财务部门,而实质上营运资金贯穿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贯穿价值链的各环节,如何优化价值链、协调各业务活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平衡营运资金项目之间的关系应成为研究重点。

(二)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内容的划分。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以业务流程重组为主线,以营运资金活动为标的,对企业的营运资金执行预算、决策及控制相结合的有效管理。从价值链角度审视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贯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首先,企业必须为生产投入必要的资金;其次,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过程不断消耗资金,在顾客价值实现时伴随着资金的收回。营运资金管理包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管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可划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其他的营运资金项目如库存现金、应收利息、应收股利、交易性金融资产、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和短期借款等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称为理财活动营运资金。这种划分能够明确地反映营运资金在价值链上的分布状况,为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是为价值创造事先需投入各类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的项目包括原材料、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采购活动选择信誉良好的供应商,可以节约成本、降低库存,为企业创造更多收益。生产渠道营运资金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实际耗用的营运资金,货币资金被耗用并转移到产品当中,生产过程中营运资金项目体现为在产品、应付职工薪酬等;营销渠道营运资金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价值得以实现,营运资金体现为产成品、应收账款、应交税费等项目。

三、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实现途径

营运资金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和获利能力。通过优化企业价值链、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合理重组、进行资金流程再造来加速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可以实现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一)价值链优化。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链,在此基础上能更有效地进行营运资金管理。价值链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对企业价值链进行重构,使企业采取有所不同、效率更高的方式来设计、生产、分销或销售产品。企业通过对价值链审视、梳理和整合,识别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将非增值作业进行外包,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高效的价值链设计、价值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生产的协调合作和库存可见性,会改善订单实现率,降低库存水平。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各环节间相互协调配合,加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价值链联盟的运行效率,增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信息处理水平,为价值链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全面、准确的数据。

(二)业务流程重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的重点是业务流程重组,传统的业务流程是按职能部门进行划分,常见的是直线职能型的结构。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应将企业的业务流程按照“链”的特征进行再造,使企业的供、产、销系统形成一条链,将企业的订单、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它们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

通过业务流程重组,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形的组织管理结构,以作业流程为中心,形成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的管理结构适于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实现企业内部各层次的有效沟通,灵活性更强。业务流程重组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以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将企业内部各个独立的部分联系起来,共享信息资源、优势互补,企业部门之间打破原有界限而更好地协作。通过业务流程重组,降低组织和经营成本、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价值增值。

(三)营运资金流程再造。伴随业务流程改造的是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更加方便。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只集中于财务部门,忽略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业务活动存在资金流动和资金信息。加强营运资金管理,通过价值链上战略联盟的信息共享,对上、下游市场的信息做出快速的反应,减少不必要的营运资金占用,提高营运资金流通速度和效率,降低周转成本,实现增值最大化。价值链导向的营运资金管理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形成完备的信息流,通过信息实时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材料到制造、再到销售的全过程库存成本。

建立适时管理系统(存货JIT系统),实行零库存管理。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缩短订货周期、降低与供应商之间联系成本,企业在购货时可选择延迟付款,充分利用商业信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非增值作业,缩短产品完工时间,降低在产品库存,减少非增值营运资金的占用量、缩短其占用时间。健全应收账款体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在企业内部建立协调机制,采购部、销售部、财务部等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从销售活动开始,应进行事前调查了解和事后追踪。首先调查了解客户的支付能力、经营状况等信息,充分掌握信息后决定交易与否,确定交易的赊销额度、期限结算方式以及信用政策等,事后对客户信息进行追踪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随时掌握客户信誉程度并进行风险规避。

主要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篇6

【关键词】VAIC;智力资本;财务资本;商业银行绩效

一、引言

经济学家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本归根结底可以分为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两类,企业是这两种资本的特别市场契约。这两种资本因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使企业获得发展。业内已经对财务资本于企业绩效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而如今知识所带来的智力资本的投入,已悄然改变了企业价值创造的模式和相应的运营管理架构,渐渐成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但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总量毕竟有限,所以如何将这些资源在智力资本和财务资本之间合理分配才能达到企业绩效最大化是企业家及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上商业银行为例,研究现如今企业的绩效主要是依赖传统的财务资本还是已经转化为智力资本等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财务资本与企业绩效

财务资本是企业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企业的经营必须从财务资本的投入开始。充裕的财务资本表明企业较强的投资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这会增加投资者信心从而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国外的Steven Firer(2003)利用智力增值系数(VAIC)模型,实证研究了南非企业的人力资本增值系数、物质资本增值系数、结构资本增值系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物质资本能够引起企业积极的市场评价。国内的李嘉明(2004)和万稀(2006)也发现物质资本与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研究,提出本文第一个研究假设:

H1:财务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二)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

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论》认为:由于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不同,产生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而智力资本的稀缺性、创新性、难以模仿性等与这种异质性资源的特点相吻合。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这两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马格雷特·布莱尔(2000)和Ahmed Riahi-Belkaoui(2003)对美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和跨国公司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国内的蒋琰、茅宁(2008)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中国江浙地区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能力仅依靠财务资本是不够的,企业要创造长期的战略绩效,要更依赖智力资本。刘超、原毅军(2008)也发现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并且随着企业绩效的不断提高,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也在逐渐增大。鉴于此,提出本文的以下假设:

H2: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H3:人力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H4:结构资本对商业银行的绩效显著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已上市的12家上市的商业银行的2007—2011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及各银行年报,部分数据由笔者手工整理计算而得。本文剔除一些不适用或无法取得的数据,分别获得组数据。实证分析主要采用Eviews软件。

(二)变量选取及度量

智力增值系数模型(Value Added Intellectual Coefficient,VAIC)是由Ante Pulic[5]提出,他认为人力或者知识潜能等对任何企业的绩效都是有影响的,尤其对于企业的价值增值有显著影响。该模型的主要思路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是通过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这两大类资本来体现的,其中,智力资本又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所以对企业业绩的评价应包括对财务资本增值效率(CEE)、人力资本增值效率(HCE)、结构资本增值效率(SCE)的评价,即VAIC=CEE+VAIP=CEE+HCE+SCE。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的变量如下:

1.被解释变量。企业的价值增值用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表示:ROE=P/(E0+NP÷2+Ei×Mi÷M0-Ej×Mj÷M0);

2.解释变量。财务资本增值系数CEE=VA/CE=企业增值/财务资本,其中VA=产出--投入=营业利润+职工薪酬+累计折旧,CE用年初净资产表示;人力资本增值系数VAHC=VA/HC=企业增值/员工薪酬总额,HC表示人力资本,采用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员工以及为员工支付的现金”表示;结构资本增值系数SCE=VA/SC=企业增值/结构资本,SC=VA-HC;智力资本增值系数VAIP=HCE+SCE。

3.控制变量。本文将商业银行规模和财务杠杆系数作为控制变量,其中银行规模SIZE=ln总资产,财务杠杆系数以资产负债率表示。

(三)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财务资本、智力资本以及智力资本各构成要素与商业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笔者构建以下两个多元回归模型:

模型1:ROE=α+β1CEE+β2VAIP+β3SIZE+β4LEV+ε

模型2:ROE=α+β1CEE+β2HCE+β3SCE+β4SIZE+β5LEV+ε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以表1中,CEE、HCE、SCE的均值分别为0.5121、4.5836、0.7645,表明每一元的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0.5121、4.5836、0.7645的价值增值。并且不难发现,商业银行的VAIC的主要贡献者是HCE,其余的两个指标CEE和SCE对商业银行起的作用不大。该现象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高财务资本的利用效率,并合理优化配置各项资源。

(二)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多元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调整后的R分别为0.3340、0.528,F值分别为8.39、14.21,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回归方程的总体拟合度良好,且模型2的拟合程度更高。模型1和模型2均显示出CEE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从而证明了假设H1。在模型1中,财务资本效率(CEE)的回归系数为0.15,远远大于智力资本效率(VAIP),说明目前财务资本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为银行绩效最大的贡献者。模型1中VAIP在稍微大于5%的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验证了假设H2;模型2中HCE、SCE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与商业银行的绩效均存在正相关性,验证了本文的假设H3、H4。尤其是结构资本对于企业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是人力资本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人力资本投资存在一定的回收期,在初始投资时人力资本对企业绩效没有明显的影响或是负影响,随着投入的人力资本增加和前期的投资逐渐收回,人力资本投资会促进企业绩效的增加。本文的研究结果与Steven Firer(2003)的结论相似。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实证结果表明,财务资本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具有长期稳定性。目前要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财务资本不容忽视,绩效的增长更多来自于财务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如引进更先进的技术、使用更高生产效率的设备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还停留在初期或者投入不够,导致了现阶段人力资本投资对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明显。所以笔者建议商业银行应该树立起对人力资本进行长期投资的理念,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管理,培养员工的各种能力,增强知识流动性,形成知识共享,使得人力资本在企业绩效的形成与提升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第三,各项资本对商业银行均有正向作用,并且它们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不能只顾一方的发展而忽略其他资本,应该协调发展各项资本。通过分析,商业银行应该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智力资本上来,建立人力资本投资优于财务资本和结构资本的观念,当然不能忽视后两者的发展。只有各类资本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共同促进商业银行绩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Steven Firer,S Mitchell Williams. Intellectual Capital and Traditional Measures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3,4:348-360.

[2]李嘉明,黎富兵.企业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34-138.

[3]万希.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5:18.

[4]蒋琰,茅宁.智力资本与财务资本:谁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更有效[J].会计研究,2008(07):49-55.

篇7

摘 要 智力资本会计应抛开传统财务会计仅仅为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服务的思想,应该站在更广泛的智力投资者角度,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和报告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具体信息。也就是说智力资本会计目标就是向所有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信息,包括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及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外的智力资本投资者。

关键词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会计 现行财务会计

一、智力资本会计目标

传统的财务会计主要以物质资本所有者为中心,以保障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为出发点和宗旨,站在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立场上,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强调物质资本所有者的核心地位。但是,由于智力资本的产权不明晰,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智力资本投资者之一,只拥有智力资本的部分所有权,因此,智力资本会计应抛开传统财务会计仅仅为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服务的思想,应该站在更广泛的智力投资者角度,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反映和报告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具体信息。也就是说智力资本会计目标就是向所有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智力资本在企业战略实施和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信息,包括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及智力资本承载者以外的智力资本投资者。

二、智力资本会计假设

传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智力资本会计也应该遵循上述会计假设,但是,由于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主观能动性、动态性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显著特征,因此,为了顺利的进行智力资本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在传统会计假设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智力资本会计作一些特殊的假设。

1.存续性假设,即假设智力资本在可预期的未来期间存续。这是因为:首先,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具有极大的流动性、产权共享性以及对其承载者的依附性,假如企业的一些“专用人力资本”承载者(拥有企业核心技术人力资本承载者等)意外的消亡,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其声望和潜能就被带走了,相应地,企业也就丧失了这部分昂贵的知识资源,这会使企业的智力资本大幅贬值,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一段时间的停产,严重的还会造成企业的倒闭或破产,这就有可能与传统财务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形成矛盾,同时也可能会导致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中断或结束,进而使智力资本会计变得毫无意义。其次,结构资本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内部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点,而且企业对其有所有权和控制权,因此,在一段时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最后,由于关系资本存在共享性的产权特征,即企业对其没有完全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如果企业重要的合作伙伴和顾客群因为某种原因和企业终止了合作,就会造成关系资本的大幅贬值,也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如同专用人力资本承载者消亡后的困境。因此,只有对智力资本进行存续性假设,才会避免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才能保证对智力资本会计核算的连续性,才能体现智力资本会计存在的必要性。

2.价值可变性假设。由于智力资本具有主观能动性、价值增值性、损耗性、依附性等特征,这就导致了智力资本未来价值的不可确定性,而智力资本会计的目标就是向企业管理者和智力资本投资者提供企业智力资本价值不断变化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这些不断变化的信息对智力资本做出有效的决策和控制,同时也有利于企业投资者根据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投资行为或调整自己的投资方案。因此,智力资本会计目的决定了有必要对智力资本会计作价值可变性假设。

3.多种计量单位假设。传统的财务会计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企业所有经济活动和收入、成本、费用都可以用货币计量,但是,由于智力资本的特性决定了智力资本的价值以及未来的收益性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如果用货币进行计量,势必造成智力资本计量的不准确;同时,由智力资本为企业所带来的价值也并不是所有都能用货币来计量的,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等,是不能由货币计量的,这就与传统财务会计货币计量假设产生冲突。因此,对智力会计来说,只有采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式计量,才能比较真实、完整反映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潜力信息。

三、智力资本会计确认

资产是财务会计中争议最大的概念之一,到目前为止,一个权威的、被学术界和实务界所共同认可的定义尚未出现。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资产的定义,资产必须具有以下要素:①必须是一项经济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收益;②为企业拥有或控制;③可以用货币计量其价值。由此可见,将智力资本确认为资产的障碍是智力资本是否由企业拥有或控制,以及智力资产的成本或价值能否可靠计量。由于智力资本具有产权共享性,导致企业主体对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完整,也没有对其绝对的控制权,但在智力资本承载者受聘任职期间,其必须服从企业的管理,同时,基于智力资本会计存续性假设,即假设智力资本在可预期的未来期间存续,因此,企业对智力资本拥有部分权利,即企业取得或控制了该智力资本的“使用权”。其次,由于智力资本具有无形性、主观能动性、动态性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显著特征,使得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公认的有效的计量方法对其进行计量,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积极探讨解决办法,而且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以致于智力资产的计量已经不再成为将智力资本确认为资产的一个障碍,况且,财务会计的计量“本质上”就是精确性计量、近似性计量和模糊性计量的复合和交叉运用,即使我们不能对智力资本进行精确的计量,但从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增值中的重要作用来看,也应把智力资本确认为一种特殊的资产。

四、智力资本会计计量

在计量方式上,由于智力资本会计的目的是用来反映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潜力信息,而智力资本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显著特征,其价值不易准确地计量,因而仅靠传统会计所使用的单一的货币计量方法难以恰当地计量其真实价值,也就无法确切的反映智力资本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应根据智力资本会计计量假设,采用货币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智力资本进行多维度的综合反映和计量。在计量方法上,传统人力资源会计从不同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力资本计量方法,既有按成本计量方法,包括历史成本法和重置成本法;也有按价值计量的方法,包括按现行价值计量和按未来价值计量的方法;还有人提出模糊计量的方法。由于智力资本的显著特点是其能通过智力资本承载者的特殊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应采用价值计量的属性。传统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中,片弗兰姆•霍尔茨等人提出的以收益为基础的经济价值法认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其能够提供未来的收益。该计算方法将企业未来各期的盈余额折现,然后按照人力资源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比例,将盈余现值总额的一部分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反映的是人力资源剩余价值中转化为企业收益的那部分价值,企业没有盈余则不能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因此,以经济价值作为智力资本的计量属性低估了智力资本的价值,智力资本应该选用现行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因为智力资本的现行公允价值是随着其产出价值上下波动的,预期产出价值越大,其公允价值越高。

五、智力资本会计报告

智力资本会计报告内容应包括企业的价值创造潜力和知识管理战略,主要由知识描述、管理挑战、改革措施以及指标体系四部分组成。知识描述提供企业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能力和创造潜力信息,是智力资本报表的基础部分;管理挑战确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目标,明确企业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开发的知识资源,是智力资本报表的核心;改革措施是实现管理挑战的具体手段,是管理挑战部分的延续;指标体系的作用是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设置的指标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与改革措施相对应,且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可以并用。

参考文献:

[1]曾洁琼.智力资本会计理论基础反思.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09).

篇8

“事实上,在这一主动转型的过程中,CFO们首先要考虑什么?就要考虑管理层需要什么、业务部门需要什么,财务能给什么这一问题。”张克慧称,这个时候CFO一定要听得懂需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很多管理层、业务部门的需要,是与财务的价值理念不一致的。所以在这一主动转型的过程中,CFO的主动迎接就是要发挥牵引的作用,让大家跟着你走,而不是被动地去适应。当然,在这种主动转型过程中,各个部门也要统一共识。”张克慧强调,而这个共识就是要为企业创造价值。“如果不能创造价值,任何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

另一方面,在这种主动转型的情况下,如何定位CFO的角色也是关键问题。“在必须主动引领转型的情况当中,CFO到底是什么角色?怎样定位?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个时候,CFO要用对四种新角色的重新定位,来带动整个财务部门职能的转变,以实现财务由过去的直线职能式管理向价值引领式管理的转变。”作为业界资深的CFO,张克慧诠释了在主动转型情况下,CFO的角色新定位与职能作用的改变。

《新理财》:目前有很多谈论财务转型的声音,但很少有人将原因讲清楚。在您看来,财务为什么要转型?

张克慧:财务转型很简单,因为它是一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其组织日益复杂、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益延长之后,这时候企业对财务的要求就与小规模企业对财务的要求不一样了。而这种要求更多来自于管理层――小规模企业的管理层可以直接观测到整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但当一个企业日益复杂、产业链冗长之后,任何一个管理者都不可能单独地、直接地观测到全局或者把握全局,这时候就对财务提出了要求――因为在企业中,只有财务是可以全过程监测到所有信息的。而外因主要来自市场发生了变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所有企业财务都要转型。由此可见,财务转型正是一个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新理财》:您提到的CFO要用四种角色来带动整个财务管理部门的转变,我们要怎样来理解这四种新角色?

张克慧:我想用汽车做比喻来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传统的财务特别像刹车系统,其中CEO负责踩油门,CFO是谨慎的给油者。但CFO仅踩刹车是不够的――CFO要成为一个仪表板,这个仪表板包括汽车导航,它会告诉CEO前面的路在哪儿、哪有探头、哪有限速、哪有弯道,以及车超没超速、汽油够不够、轮胎气足不足等等。事实上,只有越丰富自己的仪表板功能,CFO对企业的价值就越大。所以财务转型是要向一个全方位的指引者、引领者方向去转的。而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CFO要重新定义四种新角色,即成为战略家、运营者、管控家和推动者。

《新理财》:CFO首先要成为战略家,您如何定义战略家?在成为战略家的过程中,CFO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克慧:战略家就是要有战略思维。CFO成为一个战略家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备市场的把握能力;二是成为一个行业的观察员;三是成为一个价值的引领者。因为CFO打造的是总部的财务,因此成为战略家,就能够实现集团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并可以从产业链整体价值来观察企业的运行。如果一个CFO只埋头于每天的财务,那就是会计,充其量是个老会计、好会计,但不是CFO。因为目前所有的价值创造,不是企业自己埋头可以完成的,而要依赖于市场环境和客户。当然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尤其像神华集团这种传统的能源企业,受整个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更大。所以我们对财务的把握,首先要从宏观政策方面看,市场是怎么走的。

《新理财》:同时,我们要怎样来理解CFO是一个运营者的角色定位?

张克慧:运营者就是要加强对业务的支持,把你的价值创造理念嵌入到业务当中,这个嵌入过程会非常痛苦。比如有一次,我与我们原来的董事长谈,他说成本你要怎么管?我说我管不了成本,因为财务在成本控制上是无能的。这话当时在集团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觉得我能管成本。但我说,你们把投资都做了,让我控制投资收益?你们把材料都用了,然后让我控制成本?不现实。所以我提出来谁配置资源谁控制成本、谁消耗资源谁控制成本,同理,就是谁掌握资源谁负责价值创造、谁消耗资源谁负责价值创造――这个理念在今天的神华集团已深入人心,但当时我们嵌入的时候很痛苦。

《新理财》:在财务转型过程中,CFO应如何发挥管控家的作用?

张克慧:CFO成为管控家,他要搭建一个共享的集中平台,这包括BCS系统、资金平台、ERP系统、预算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等,目的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而整个集中化的平台一旦全部搭建起来,集团就可以做到不依赖子分公司做账,直接在资源库里生成报表,为未来的财务核算、共享服务提供服务,包括人力资源系统,也可以成为将来的共享服务平台。神华集团最近在业内反响较大的是网络销售平台,销售额已达2亿多元,目前它是由企业自建的规模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

《新理财》:CFO要如何成为推动者,他要推动哪些工作呢?

张克慧:一是推动流程优化,以提高效益和降低成本。比如目前很多单位都实行物资集中采购,采购之后就会有很多流程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增加税负,也会增加大量内部核算,所以CFO要对流程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推动业务整合,比如CFO可以整合出现亏损的子公司的业务模式,降低其损失;三是推动机制建设。在目前集团的集中管控之下,集团内部可能会出现好企业和坏企业,但是所有的下属企业都应该具有价值创造的能力。所以在这个时候,CFO需要进行机制建设,重新激活企业的内动力。

《新理财》:在您看来,目前CFO应该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呢?

张克慧:现在更主要的一个关注点应该是国资改革,即在这种情况下思考财务应该如何改革,以及思考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或运营模式需要配合什么样的财务模式,这是我们目前作为CFO需要研究的东西。

篇9

论文摘要:我国并购成功案例非常少,这引起了我国企业并购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财务风险类型,形成原因的研究,探讨控制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以期降低并购财务风险,提高我国并购成功率。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还在持续,我国企业并购也逐渐进入新的阶段。我国企业并购的实践证明,并购是实现产权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和积极方式,是企业迅速扩张的有效途径。

有收益相应的就会有风险,风险贯穿于并购的整个过程中,而每一种风险都可能置并购于死地,尤其是财务风险,从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到选择融资方式、支付方式都在企业并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企业并购泛指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为了获得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一项收购的最直接目的是收购公司的资产、扩大销售和市场份额,其根本目标是增加股东的财富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并购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产生了风险。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类型

1、目标企业估值风险

目标企业估值评估中的财务风险也称目标企业估值风险,也是定价风险,是指由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估值与目标企业实际价值出现差异,从而引起并购方出现财务损失的可能性。

目前对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有很多,包括净资产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现金流量法、清算价值估计法等。目前比较常用的定价方法是净资产法和现金流量法,但这两个方法在估值时对贴现率选择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偏差,如对于盈利能力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企业,例如金融机构对于盈利能力不确定的企业进行估值时,往往存在偏差,这样就会造成估值与实际价值存在很大的偏差,不可避免的给并购产生支付风险。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然而企业很难完全利用自由资金来完成并购过程,主要还是以融资为主。但单一的融资方式难以解决融资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了多种融资方式结合,在多种筹资方式进行并购的情况下,企业就面临着融资结构风险。企业融资方式主要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指收购企业利用留存盈余进行并购支付,其对应的支付方式主要是现金支付方式。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杠杆收购。企业并购的融资决策会影响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引起企业并购所需的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自有资金与债务资金的差异。企业并购的融资问题由不同融资方式产生,如债务融资下,财务杠杆过高就会增加企业的债务,并购后利息负担过重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达到预期的经营效益,产生足够的现金流,企业将面临严重的财务危机。

3偿债风险

融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偿债风险。偿债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缺乏足够的资金还债使得资本结构恶化,负债比例过高而导致破产倒闭的可能性。并购方在选择支付方式时,一般有现金支付、股权支付与杠杆支付等方式,偿债风险在采用现金支付方式的收购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并购方融资能力较差,会降低企业的流动比率,进而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如果收购方将短期贷款用于并购,一旦外部融资条件发生变化,将会出现偿付危机。偿债风险是因为收购方在收购中所付代价过高,举债过于沉重,就会导致其收购成功后付不出本息而破产倒闭。

4、财务整合风险

并购方取得目标公司的经营控制权还只是完成了并购的第一个阶段,接下来还必须对并购后的公司进行整合发展,而财务上的整合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内容,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并购的目的的实现。

财务整合风险指并购后并购方无法使整个企业实现财务协同,具体表现在:一是不能妥善解决并购中诸如股价、融资等引起的潜在风险问题;二是不能尽快处理目标企业的不良资产问题,从而不能达到预期并购效果,而使自身业绩遭到严重影响的风险。

5、不规范的中介机构带来的风险

我国的投资银行等服务于企业并购业务的中介机构信息内容较滞后,往往不能为主并企业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及咨询服务,从而加大了主并企业由于信息产生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并购财务风险的成因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的成因有很多,但主要的成因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整合不力。信息不对称是影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基本因素,整合不力是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

1、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并购价格的制定是比较复杂的,制定并购价格的基础是对目标企业资产负债等财务状况的深入了解。然而在现在的市场,各类信息不可能完全共享,目标公司与并购方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目标公司拥有完全的信息,而并购方很难获取到足够的信息,特别是一些非公开的信息,对于目标公司估价可能很重要,但并购方可能难以获得。目标企业对会计信息的人为操纵可能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在企业对外形成其财务报表之前,信息提供者往往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财务状况等进行仔细分析与研究,并尽力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期望。

2、并购后财务整合不力

财务整合关系并购的成败,企业并购整合的成功与失败对应着财务整合的成功与失败。当并购方将目标企业接管过来后,最主要面临的就是整合问题。

企业财务整合不力也是并购产生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如果在后期的财务整合不力,由于并购企业在并购时存在估价偏高问题,并购方将面对因高负债而引起的资本结构变化等问题都将出现。从前面分析可以知道,任何一例并购活动均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资金的运用,而任何一种资金的来源渠道都存在潜在的财务风险。当企业采用某种或某几种融资方式实现并购后,将分别面对不同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财务整合的失败,并引致并购的失败。

三、风险规避

1、目标企业估值风险的防范

(1)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

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必须改善信息不对称状况。产生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根本原因是并购双方信息不对称状况。企业在并购前应该对被并购企业进行详尽的审查和评价,并且并购企业应尽量避免恶意收购。有些目标公司会刻意的隐瞒自己的财务状况,造成其披露的财务状况失真,这种情况下,并购方极易跌入并购的财务陷阱。并购方在收集目标企业的信息时,要十分谨慎的分析和审查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

(2)关注表外资源

不要过分的看重财务报表,要关注表外资源。并购中的财务陷阱很多来源于在并购过程中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过分相信对于财务报表,企业应对目标企业利润表进行详尽的分析,分析其是否存在虚增收入,负债,是否存在关联交易。

财务报表固然重要,但是表外资源也不容忽视。通过仔细的调查分析,我们才能发现许多公开信息之外的信息,他们对企业经营有着重大潜在影响,比如售后回租、应收账款的抵借以及集团内部相互抵押担保融资、债务转移等等我们应重点调查。

(3)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

采用合适的方法,审慎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目前主要有相对价值法、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等,每一种方法所依赖的会计信息不相同,都带有人为主观因素的判断,因此,并购方应结合所掌握的会计信息选择合理的价值评估方法,使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接近其实际价值,提高并购的成功率。所以建立严密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系统对于正确评估目标企业的价值尤为的重要。

2、融资风险和偿债风险的防范

由于融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偿债风险,所以这里将这两个风险一起讨论。合理安排融资方式,科学决策资本结构合理搭配不同融资渠道,保证资本结构合理化。企业在制定融资决策时,积极开拓不同的融资渠道。并购融资结构中的自有资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要保持适当的比例。通过将不同的融资渠道相结合,做到内外兼顾,以确保目标企业一经评估确定即可实施并购行为,顺利推进重组和整合对于可能出现的资金超支风险,并购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加以防范:企业可以对并购需要的资金进行大概预算,做到在保证企业现有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确保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所需资金的有效供给这就需要企业对企业并购资金支出时间和支出数量做较为准确的估计,保证到资金支出时间时有足够的资金支出。

偿债日的固定和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的冲突,要求资产流动性必须增强但资产的流动性增强又意味着收益性下降。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将一部分资金运用到信用度高,流动性好的有价证券资产组合中。

3、财务整合风险的防范

(1)妥善处置目标公司资产

保持现金流动性对于并购是很重要的,由于企业并购速度不符合自身经济实力,大量借用借人资金,而企业又无法产生足够多的现金应付还本付息的需要,导致资金链断裂,这是并购战略失误表现出来的财务问题。

解决现金不足可以通过资产债务的整合:并购后的企业要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剥离低效率资产,提高资产效率和资产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对流动资产、递延资产及其他资产的整合则主要通过财务处理进行。对固定资产的整合,进行剥离和吸收,一是处置与核心业务能力不相关的资产,二是整合与核心业务相关的资产。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应妥善处理被并购企业财产,根据流动性不同,分别对待长、短期资产。实际工作中可以变现与核心业务不相关的资产,将不符合经营战略的资产出售,用以偿还融资所引起的债务,也可采取各种方式将不良资产转让出去,以降低财务风险。

(2)进行多元化经营分散风险

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多方投资、多方筹资,吸引多方供应商、争取多方客户以分散风险的方式。把所有的鸡蛋分散在各个篮子里,形象地说明了进行多元化投资与经营对分散财务风险的作用。多元化投资与经营作为分散财务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但是它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切实际地搞多元化投资与经营,涉及过多产品或项目,主业不突出,不仅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使企业遭受灭顶之灾,巨人集团就是例子。

(3)设立并购基金,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

按照稳健性原则,平时在企业内部分期建立起各种风险基金,当特定的财务风险发生并由此造成损失时,就用这些风基金予以补偿。在并购活动中,可以为并购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设立一定的风险基金,以应付并购活动遇到的不确定性。该策略主要用于并购整合阶段。

此外还可以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建立健全企业风险分散机制,及时分散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建立健全企业的积累分配机制,及时足额的增补企业的自有资金,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提高企业抗击财务风险的能力。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许多不同领域的企业为了搭上改革的快班车,积极的进行公司管理制度的调整,而成本管理工作作为各个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调整中的重头戏,也成为了企业改革的重点工程之一。当前我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方式较为传统,没有把先进的价值链理论运用到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之中,给我国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造成了阻碍。本文从成本管理的概念与价值链的理论入手,揭示了当前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中的存在误区,对企业成本管理中价值链理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参考启示,推动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成本管理;价值链理论;应用研究

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给我国企业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的开放性让许多企业得以存在与发展,市场的竞争性让许多企业消失与灭亡。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突显,如何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工作,来降低企业的运营投入,提高企业的外在竞争力,是当前我国许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的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切中事理,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调整与革新,才能更好的应对瞬息万变、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风云。

一、成本管理概念与价值链理论概述

1.成本管理

企业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落实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对企业财务活动的战略性把握。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运营活动的全局,其任务是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其目的是通过有效健全的成本会计核算,对企业的成本进行控制,同时为企业的最优发展决策提供财务数据支持,实现对企业各个财务单位的有效监管。只有让企业的成本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才能让企业的发展进行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

2.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理论是一个舶来概念,它最早由哈佛的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价值链理论人为企业的价值实现是经由许多不同环节的经济生产活动组建而成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紧密联系,最终造就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这些经济生产活动指的是企业核心产品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各个流程中的主要生产活动与辅生产活动的总和。价值链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它是一种以客户需求导向,开展企业经济生产活动的方式,通过对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把控,实现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目的。

二、未使用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误区

1.成本管理与生产销售脱节

当企业的生产设备运行正常,企业的生产人才工作有序的时候,企业在单位时间内产品成本的降低,是通过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品产量实现的。但是这种单位时间内产品成本降低只考虑到了企业自身内部的各个工作环节,忽视了对市场环境的把握。这种增加单位时间内产品产量的方式,要像真正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还需要保证这些增加出来的产品能够实现销售,完成价值的交换。当企业的成本管理与生产销售脱节时,不但不会起到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还有可能会制造出更多的待销售产品,从而提高企业的销售压力与库存压力。在以生产为导向的成本管理工作中,企业的销售价值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客户的实际需求也无法得到真正体现。同时对生产成本控制的过分推崇,极易连带的产生对劳动力的剥削与产品偷工减料的不良现象。

2.对辅成本投入的忽视

企业的成本投入主要分为两个大项,一个是与生产活动利益产生直接相关的主要成本投入,如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运输费用等,还有一个是为了实现企业主要生产活动有效达成的一些辅成本的投入,如管理费用、保险福利、差旅费用等。因为主要成本投入,一般数额较大、与企业的价值实现具有更为重要的联系,所以在未使用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下企业会更加注重对主要成本投入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以财务核算为基础,建立相关的内控机制。但是对于企业的辅生产成本却缺少重视,忽略了对这一块成本投入的控制与管理,导致部分企业的辅生产成本一直处于一个无人监管的无序运行状态,让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压力,给企业成本竞争力的形成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成本管理中价值链理论的应用

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是每个企业发展经营的终极目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除了通过对外扩展、兼并重组来实现企业规模的壮大,形成竞争优势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方式,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投入,让有限的企业资源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经济效果,从而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价值链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引入,可以切实的帮助企业把企业长远的发展目的与近期的经济收益与企业的价值实现活动关联起来,从战略的角度,看待企业成本的管理工作,其目的在于实现对于企业成本有效控制同时,能够让企业的收益随之增加。

1.从价值链活动的角度出发

优化企业的内部成本投入一般来说,企业的内部价值链后动为设计、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具体到出版企业,其企业的内部价值链活动大致可以细分为:接受订单、设计排版、原料采购、生产制作、出版发行、完成销售、售后服务等活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企业的内部价值链活动一般会囊括进企业主要的生产经营活动,从成本管理的角度来说,只要企业价值链活动中的某一环节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那么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也会相应的降低。但是从企业价值实现的角度来说,单一环节的成本控制有可能会影响该环节的生产质量,长期以往会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给企业的品牌造成负面的影响,从而无法有效实现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该从价值链活动的整体出发,来优化企业的内部成本投入。

2.从产业价值链的角度出发

重构企业的外部产业联盟不同企业由于其生产方式与生产侧重的不同,它们的价值链活动构成也会有所差异,如果企业能够利用自己的价值链活动优势,与同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进行优势互补,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产业联盟优势。例如具有优质生产能力的出版企业,与具有优质销售能力的出版企业,结合合作伙伴关系,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出版质量、更好的销售服务,让两个企业能够分散风险、共享利益,最终实现企业合作的双赢。发展较为完善,形成品牌优势,具有稳定市场占有率的企业,还可以通过“使用特许经营”的形式来扩大自己的企业的经营规模,实现更多的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可以拓展价值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合作,例如出版企业可以通过把与企业有材料供应与运输业务关系的企业,进行深入合作,尽量实现材料供应的零库存,发挥企业材料供应链的积极作用,降低企业的库存管理成本。

四、结语

成本管理,顾名思义,是对企业的成本投入进行的一项管理工作。以往的企业成本管理侧重对成本收支的管理,停留在财务会计管理的层面。这个管理模式下的企业成本发展较为死板和机械,无法有效的把企业发展的全局纳入到企业成本管理的工作之中。价值链理论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给了企业成本管理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活力。出版企业应该积极的加强价值链理论在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优化升级,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成本控制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家立.基于价值链的低成本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5.

[2]秦红帅.基于风险管理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

[3]李迎.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