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措施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技术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技术措施

篇1

关键字:水电厂;自动化;发展趋势;技术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人类社会正处于不断高速发展阶段,我国不仅在低压水电厂中有效的实现了无人值班,而且在高压以及超高压水电厂中,各种新型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也不断的得到广泛运用。实践运用当中,不仅将电网的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得以进一步提高,并且针对电网的调度以及其输配电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大提升,使得其整体造价得到了有效的降低。当今社会全面发展,互联网技术在现代社会新时期中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此数字化技术在水电厂当中的全面应用,将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势不可挡的趋势。

一、数字化系统的特点分析

(一)一次设备的智能化

使用光电技术和微处理技术设计一次设备被检测的被控制的操作驱动回路和信号回路,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控制回路以及常规机电式继电器的结构得到简化,传统的导线连接逐渐被数字化公共信号网络以及数字遥控器取代;

(二)二次设备的网络化

在水电厂中比较常用的二次设备主要有在线检测装置、电压无功控制、继电保护装置等,这些装置都是基于模块化、标准化的微处理机进行设计和制造的,使用高速的网络通信进行设备之间的连接,过去使用的功能装置,在数字化系统中转变为逻辑的功能模块。

(三)运行管理系统

数字化的水电厂自动化系统的运行管理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数字记录电力生产运行设备状态以及所产生的数据;分流交换以及数据信息分层自动化;在水电厂生产设备出现故障以后,能够自动而且实时提供设备故障分析报告,自动判定设备故障出现的原因,同时提供相应的故障处理办法等方面。

二、数字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一)过程层的功能分析

二次设备和一次设备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层面就是所谓的过程面,通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智能化设备的一部分。在数字化系统的过程面中,笔者分析主要功能具有以下几方面:电器设备在实际工作运行的过程中,针对电器量能够有效的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而还能针对实际运行期间的各项参数进行有效的监测,有效的执行设备的操作指令。 首先,针对电器设备的电器量进行实施监测,其与传统功能之间有着类似方面,在实际中主要是针对谐波的分量以及电压和电流等各项进行有效的检测,然而针对电能量以及无功和有功等方面的电器量,可以有效的通过间隔层的设备进行有力的执行。但是针对电器设备的电器量进行实施监测和传统方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却别,例如:光电电压的互感器以及光电电流互感器,有效的取代了电压互感器以及电磁式电流互感器等方面,与传统方式之间的相互比较,总体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将抗饱和特性以及绝缘特性等进一步的给予了全面提升,相关设备的开关运行装置有效的达到了紧凑话和小型化。

其次,水电厂在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需要有效的进行状态检测的设备有存在很多,比如:直流电源系统和断路器以及变压器等设备。而且针对运行设备状态检测的主要内容也有以下几点:工作状态、机械特性、压力以及温度等诸多方面。

最后,执行过程层的操作控制以及驱动,主要包括直流电源充放控制以及变压器分接头调节等方面。然而在控制的驱动以及执行方面通常有大部分都是被动的受到进行。指令在执行期间应当具备智能型,由此可以对所发出的指令可以有效的判断出奇合理性以及真实性,而且对于控制操作的精确度也能够给予更好的控制,这样就能够使得断路器有力的进行选相合闸以及定相合闸。

(二)间隔层的功能分析

逻辑结构中的间隔层的主要功能有:①对本间隔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②对系统结构中的一次设备,实施控制和保护的功能;③对本间隔操作进行闭锁的功能;④对操作同期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进行控制的功能;⑤对控制命令、统计运算、数据采集等优先级别进行控制;⑥对上下层之间实施通信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信息通道的冗余度,确保通信能够正常进行。

(三)站控层的功能分析

逻辑结构中的站控层的主要功能有:①对整个系统的实施工作信息,通过两级高速网络继续汇总的同时对原有数据库进行更新,按照时间进行历史数据库的登录;②根据预先制定好的约定,将相关的信息数据传输到控制或者调度中心;③接受由控制中心或者调度中心传输过来的命令,并将相关指令转发到过程层、间隔层进行执行操作;④拥有人机联系、站内监控的功能;⑤对过程层、间隔层的相关设备进行在线修改参数、在线维护等功能;⑥自动分析水电厂内出现的故障的功能。

三、数字化的网络选型

对于数字化水电厂自动化系统来说,网络系统是其命脉所在,其系统的可用性直接由信息传输的快速性与可靠性决定。在传统的水电厂自动化系统中,通常是在单个CPU控制下运行单套保护装置的保护算法与信息采集,使得简洁、快速的进行控制命令输出、运算、A/D转换、同步采样,但在数字化的系统中是由网络上多个CPU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控制命令的形成、保护算法以及信息的采样,如何更好、更快的进行保护命令的输出以及采用的同步成为较为复杂的问题,网络的适应性也就是其中的一项基本条件,制定合适的通信协议以及提高网络通信速度为其关键技术。使用传统的现象总线技术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化的技术要求。

【总结】: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水电厂自动化发展趋势将会朝着数字化网络型发展,根据当今社会针对数字化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水电厂实行的自动化系统,将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德宽,张毅,刘晓波,何飞跃,余江城,段振国. 智能水电厂自动化系统总体构想[J]. 水电自动化与大坝监测. 2011(01)

[2] 张静芳. 利用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变电站危险点预控的方法[J]. 广东电力. 2007(01)

[3] 陈文博. 小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应用与事故处理实例分析——以杨墩水电厂为例[J]. 小水电. 2012(03)

[4] 刘英,李雅,程儒松,石涛.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集控水电站群倒班运行质量综合评价研究[J]. 机械. 2012(06)

篇2

关键词:蒙自城市面山;绿化造林;技术措施

1 基本情况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中部,红河与南盘江分水岭上。地跨东经103°12′~103°50′,北纬23°01′~23°35′之间。县境东西长61.61km,南北宽约62km。东与文山州文山县接壤,南接个旧、金平、屏边,西与个旧相连,北和开远、文山州的砚山县毗邻。国土总面积2228km2,其中山区面积1683.8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5.6%;坝区面积544.2km2,占总面积的24.8%。县城海拔1307m,城市绿化覆盖率36.1%,森林覆盖率30%。蒙自坝区面山处于红河与南盘江两大水系分水岭以北的南盘江流域,列属珠江水系。气候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18.6℃,年均降雨量815.8mm,蒸发量高达2380mm,超过降雨量的2.9倍,干燥度达1.81,属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面山植被稀少,多为苦刺灌丛,禾本科杂草等。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山地石灰岩、土层瘠薄,日照反射强、蒸发量大,干旱缺水,造林困难。而土层相对较厚的山地多数又被开垦为农地。

2 蒙自面山生态林建设规划布局

蒙自面山即蒙自县城可视范围内山体,含北面山、东面山和南面山,行政区域涉及草坝、文澜、新安所、西北勒、芷村、冷泉6个乡镇。蒙自面山生态林建设进行过2次规划,蒙自被定位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农业综示区后,为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确保坝区耕地充分发挥作用,1998年蒙自林业局首次对坝区视野范围第一层面山现状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因子和建设目的编制了《云南省蒙自县面山生态林建设工程规划》,规划面积7066.67hm2,其中国有2666.67hm2、集体4400hm2,行政区域涉及草坝、文澜、新安所3个乡镇。2002年随着国家加快林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造林项目相继实施,市委政府抓住机遇将造林重点放在城市面山建设上,对原规划设计进行修改,面山范围向纵深扩展,新增西北勒、芷村和冷泉3个乡镇,规划面积16560hm2,比原来增加了9493.33hm2。

3 蒙自城市面山治理现状

根据蒙自面山生态林建设工程规划设计,城市面山规划总面积16 560hm2。面山绿化工作始于1999年,通过与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治理、义务植树、领导样板林等项目有机结合,有效整合国家、州、市级资金,提高造林质量。截止2012年,面山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5200hm2,其中林相整齐、盖度85%以上或郁闭度0.3以上的林分面积有10200hm2,新造未成林地5000hm2。主要是车桑子纯林2 000hm2,平均树高1.8m;墨西哥柏纯林4666.67多hm2,平均树高2.5m、平均胸径10cm;郁闭度0.3左右黑荆树纯林866.67多hm2,平均树高2.5m、平均胸径6cm;速生桉666.67hm2,平均树高1.5m、平均地径2cm;白枪杆林2000hm2,平均树高1.2m、平均地径1.5cm;新造加勒比松、旱冬瓜等针阔混交未成林5000hm2。

绿化方式按照生态效益优先要求,结合造林地立地条件,遵循“因地制宜、能封则封、能造则造、适地适树”原则,在岩石、含石量大,土层薄的地段点播车桑子,见缝插针配置部分乔木树种;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栽种墨柏、白枪杆、旱冬瓜、黑荆、桉类、加勒比松等。1360hm2开荒农地由政府引导,农户种植经济林或速丰林。

4 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4.1 树种选择

结合造林地立地条件,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优先选择在本地区生长良好、耐干旱脊薄、萌生能力强、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的乡土树种。10多年来,通过对数10个乡土和外地树种的造林,筛选出适合于当地造林的树种,主要有车桑子、云南松、马尾松、加勒比松、湿地松、墨西哥柏、白枪杆、冬樱花、黑荆、桉类 、旱冬瓜、花椒、石榴、桃、枇杷等乔灌树种。在工程建设中注重良种壮苗,积极推 广松类菌根土育苗造林技术、半干旱石质山地造林方法等林业适用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

4.2 造林模式设计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宜乔则乔,宜灌则灌。根据面山不同造林地块的立地条件确定相应的造林模式。主要有石质山地灌木林建设模式、车桑子与其它树种混交造林模式、白枪杆与其它树种混交造林模式、经济林造林模式和速丰林造林模式。

4.2.1 石质山地灌木林建设模式。在土层瘠薄,岩石率50%以上的地段沿等高线相距5m挖一条宽15cm、深20cm的水土保持沟,将车桑子均匀地播撒在松散的土壤上。或人工模拟飞播营造车桑子纯林,初植密度222穴/667m2。

4.2.2 车桑子与其它树种混交造林模式。在土层厚度中等,岩石30%~50%的造林地块,营造乔灌混交林。初植密度111株/667m2,灌木以车桑子为主,乔木树种有墨西哥柏、黑荆、旱冬瓜、白枪杆、冬樱花、石楠、松类等。混交比6:4。

4.2.3 白枪杆与其它树种混交造林模式。中厚层土,岩石低于30%的造林地块,营造乔木混交林。初植密度111株/667m2,株行距2m×3m。树种有白枪杆、墨西哥柏、黑荆、旱冬瓜、松类、冬樱花、石楠等。

4.2.4 经济林造林模式。土层厚又有灌溉条件的承包地、开荒地,政府引导农户种植经济林。如鹰嘴蜜桃、枇杷、石榴、花椒等。

4.2.5 速丰林造林模式。土层中厚,地块集中有规模的承包地、开荒地,营造速生桉,初植密度111株/667m2,株行距2m×3m。

4.3 整地方式、时间及规格

整地可有效改善立地,截留利用降水,提高土壤墒情,提高造林存活率,促进苗木生长。蒙自雨水多集中在6~8月份,造林整地须在5月底前完成。穴状整地,种植穴规格40cm×40cm×40cm,打塘时将表土、心土各置一边,充分曝晒消毒。

4.4 苗木栽植

栽植前回填土,起垅高出塘口约10㎝。6~8月进入雨季后植苗造林,每穴一株。栽植在雨后阴天或小雨天进行,栽植时剥掉容器或塑料袋,不能将容器土撕散,苗木放入坑内,扶正苗木,再行覆土。覆土从四周向内压紧、压实,杜绝垂直下压,以防破坏容器土,损伤根系。苗木运到造林地后应及时分发栽植,不能及时栽植的,要在造林地就近选择阴凉、背风、安全处存放。栽植时做到栽多少运多少,坚决杜绝将大量苗木露天长时间堆放,以防苗木失水。

4.5 幼林抚育管护

4.5.1 签定造林施工管护合同。确保造林质量,与中标施工队签定“造一管二”的造林施工管护合同,明确管护主体,督促自觉履行管护义务。

4.5.2 林地管护。造一片封一片管一片,巩固造林成果。蒙自面山已纳入公益林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管护制度,划定管护责任区,配备护林员125人,长年对面山进行巡山管护。

5 面山绿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10多年的工程建设,造林绿化种下的小树已陆续长大,面山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为石灰岩山地绿化造林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造林后苗木保存率低,绿化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耐瘠薄、耐干旱常绿乡土树种和观赏性树种尚未得到发掘利用,面山美化效果不理想。②幼林抚育和管护滞后。造林单价过低,无抚育管护经费,重栽轻管,造成整个城市面山景观不明显。

6 采取的措施

①依靠科技支撑,扩繁当地乡土、观赏性树种,进行栽培试验,推广应用好的树种,改造原有低效林分,提升城市面山景观。②增加单位造林投资,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③对城市面山开荒农地给予政府扶持。

篇3

关键词:变电站防雷;防雷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74-01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不断深入发展,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不断增多,雷电对弱电设备的危害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从国内有关报道和变电站运行的实际来看,变电站遭受到雷击,造成设备损坏、通信中断、系统退出等情况普遍存在。这不仅严重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而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笔者结合工作实践,针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特点,通过对雷电波危害的途径分析,结合当今弱电防雷的一些技术和供电局变电站的情况,探讨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措施。

一、雷电放电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主要危害

变电站都是经过二次融合再次供电的,也叫二次系统,是指变电站的内保护设备、自动化设备、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设备及监控系统、交直流电源系统等各种二次设备的总称。二次系统集中了变电站自动化监控管理的重要设备,其具有微机监测、监控、保护、小电流接地选线、故障录波、低频减载、“四遥”远传等功能,在电力调度自动化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二次系统内部连接线路纵横交错,当雷击附近大地、架空线路和雷雨云放电时直接形成的,或者由于静电及电磁感应形成的冲击过电压,极易通过与之相连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或接地系统,通过各种接口,以传导、耦合、辐射等方式侵入自动化系统,从而可能造成危害系统正常工作甚至破坏系统的雷击事故。雷电放电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主要危害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电磁脉冲辐射、雷电过电压的侵入、反击等。

(一)直接雷击:主要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所产生的高电位,它所产生强大的雷电流转变成热能将物体损坏。

(二)感应雷击:从雷云密布到发生闪电放电的整个过程中,雷电活动区几乎同时出现两种物理现象—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这两种现象可能造成称之为感应雷击的危害形式。

(三)电磁脉冲辐射:当闪电放电时,其电流是随时间而非均匀变化,脉冲电流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电磁脉冲辐射虽然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却比较缓慢,闪电的电磁脉冲辐射通过空间以电磁波的形式耦合到对瞬间电磁脉冲极其敏感的现代电子设备上,造成设备的损坏。

(四)雷电过电压的侵入:直接雷击或感应雷都可以使导线或金属管道产生过电压,这种过电压沿导线或金属管道从远处雷区或防雷区域外传来,侵入建筑物内部或设备内部。

二、集中措施

主要用对的集中措施表现在以下几个步骤:

弱电设备抗过电压能力低,在雷雨季节极易受到雷电波的侵害,造成设备的损坏和误动作。弱电设备的电源系统可能受到侵入过电压和感应过电压的危害,在实际运用中应加装电源防雷保护器SPD进行多级保护,将过电压降低到无危害的水平,对于引入控制室的信号线,网络线和微波馈线,均应加装信号防雷保护器,保证自动化系统、远动设备及通信的正常工作。对于弱电设备的防雷保护,总体来说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长期的防雷实践告诉我们,在防雷中从直击雷防护到接地、均压、屏蔽、限幅、分流、隔离等多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才能确保设备的安全。

(一)接地与均压

接地与均压是相辅相成的,所谓均压就是要在同一层面、同一房间内的四周设置一闭环的接地母线带,在同一房间里的所有仪器、设备的壳体、电力电缆、信号电缆的外皮和金属管道等应分别直接就近连接到接地母线上,并连接牢固,以保证各个接地点的等电位。雷电流的幅值非常大,陡度很高,其流过之处相对零电位的大地立即升至高电位,周围尚处于大地零电位的物体会产生旁侧闪络放电。这种旁侧闪络不仅会导致装有易燃易爆物的建筑物失火和爆炸,而且其放电过程所伴随的脉冲电磁场会对室内电子设备造成感应电位,使其受到损害。完善的等电位可有效防止非等电位体间电位差造成事故。

(二)屏蔽

屏蔽指的是采用屏蔽电缆、各种人工的屏蔽箱、盒、法拉第屏蔽笼和各种可利用的自然屏蔽体来阻挡、衰减施加在电子设备上的电磁脉冲干扰,需强调的是屏蔽体外壳必须有效接地,进入屏蔽室的各种电源线、信号线都必须采取有效的电磁脉冲隔离和高频电磁波滤波装置过滤,否则一根来自干扰源环境中未经过滤波器或隔离的导线,都将使屏蔽笼失去屏蔽作用。

(三)分流与隔离

分流的主要作用是把可能的直击雷用接闪器经多根分散的接地引下线直接连到接地装置,将雷电流分流散入地下,以免在每根接地引下线上流过过大的雷电流以及周围产生的强大电磁场造成大的干扰。由接地引下线将直击雷的雷电流有效引入地下,而非窜入弱电设备工作区域。需要强调的是,建筑物顶部各种装置(如微波接收器等)的外壳都应与主接地引下线或接地带呈放射性连接,且设备的外壳不应有串接之处,前者是避免雷电流在非接地引下线上产生强感应电位,而后者是避免雷电流串入设备后造成设备损坏,为保证散流效果,接地引下线要有足够的面积,特别要防止接地引下线中途腐蚀断裂或中途串有设备。

三、结语

在电压可能侵入的所有端口,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在弱电系统的信号出入线上装设多级防雷保护装置,将侵入弱电系统的冲击过电压抑制在系统允许的程度内。并且,各种低压防雷器但应遵循接线尽量短的原则,直接装于被保护的电路点上。

篇4

【关键词】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

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不断发展,电力需求量不断增加,电力系统规模不断壮大,人们对电力的容量及安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促使着我国电力系统调节形式必须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为提高电气系统经济调动系统稳定性,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我国电力企业纷纷进行技术化改革,在这一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应运而生,并成为未来电力工程发展的主要趋势。

1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1)自动化技术远动终端的改进。RTU系统采用的是工业控制计算机作为硬件的平台,在扩展测控接口电路可以完成"遥控"功能。RTU扩展性较好,而且设计的周期很短,但是成本高、体积大,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2)自动化技术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分布式发电系统具有灵活的变负荷调峰性能,可以满足一些用户的特殊要求。尤其是一些商业区,需要较高的供电需求;一些偏远地区的电力用户需要更加稳定的电力来源,自动化技术的分布式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分布式技术可以节约输送和变电的成本,比较适合当今能源紧张的现状。目前DG技术与常规电网相联系,不断推动分布式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3)自动化控制技术更新速度化。全国电力系统实现联网工程以后,电力系统的管理以及输送、变电、配电工作都纳入到网络管理中来,电力网络需要分析计算的信息量非常大,而且电力传输的路径非常复杂,高低压变电需要根据分析的数据和用户的需求相配套,就需要EMS高级分析应用软件不断发展完善。

2 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基本要求

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要求快速而准确的收集、检测并处理各个系统元件所运行的参数。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中各个元件的综合协调,具体的要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1)系统调度自动化。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调度自动化技术是发展最快的自动化控制技术,主要的功能有:电力系统中数据的采集和监控;电力系统经济运行与调度、发电厂的运营与决策;变电站的自动化运行。其中电力系统的数据采集和监控是实现调度自动化的前提和基础。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中的核心技术,决定着自动化系统中的质量和安全稳定性。目前所用的电力调度化技术系统如AGC、SCADA以及EMS等已经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

2)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变电站的安全性,保证变电站运行的稳定性,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加稳定的电能。在变电站的维护中,还可以降低维护费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变电站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利用的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对变电站中的设备装置进行组合优化,并随时检测、控制、协调变电站装置中的所有设备运行状况。自动化装置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比对、协调,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3)配电网自动化。配电网的操作长期以来一直采用的是手工控制,相对于生产、传输和变电自动化系统显得有些滞后。随着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配电网的自动化系统包括设备管理、自动制图、馈线自动化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软件。配电网自动化控制系统有大量的智能终端,先进的通信技术以及更加丰富的后台软件。配电网自动控制系统要结合我国的城乡配电网的具体情况,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电力系统的综合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发展是我国电网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国电力市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在电网改造与规划中大力推广电力自动化技术是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的重要基础。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电力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对配电网系统运行状态的自动、全面监控和有效控制,在配电网系统监控工作中达到人机合一的状态。这些技术和设备的使用不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约了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3 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各行各业自动化技术的变革。自动化控制技术引入电力系统中,为电力系统复杂的操作程序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电力系统中应用的主要自动化控制系统有如下几点:

1)主动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主动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能够降低代码编程的复杂性,大量简化数据库开发的流程,有效促进了电力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立。目前,主动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有着较强的适应性,所应用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其主要的特点有开放性、共享性、继承性和唯一性。较一般的数据库有着更为广泛的优势,根据数据库的子系统监控电力系统,可以有效集成电力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权限管理。主动的面向对象数据库还可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监控和控制,提高了系统控制效率。在数据的分析中可以及时有效应对电力系统中所出现的细微问题,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现场总线被称为现场局域网,主要控制数字传输,是现场测量和现场设备中的控制系统。生产现场中的自动化智能设备与总线控制中心的设备相连接,就可以实现全方位的通讯控制,有效满足了人们对电网的安全需求。现场中的现代化智能仪表的连接以及数据的通信将科学规范的传入到计算机网络中,并实现网络运行和传播。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电力系统数据信息的高度共享,弥补和完善了自动化系统的远程监控,从而实现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远程调配。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FCS系统,FCS系统较ACS系统更为先进,优化了控制系统的所有的性能,能够快速检测出每个环节的问题。电力系统的传感器、变送器等设备的统一性,使整个系统更加灵活、安全。一旦有故障产生,上位机就可以准确的确定故障出箱的底层环节,并制定出应对策略,及时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

3)光互连并行处理器阵列在电力系统。光互连技术不受电容性负载的影响,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输入输出。光互连可以实现高性能的互连,无论是临界线长度对无终端的电互连线的限制问题,还是有终端线中输出端密度的限制问题都可以利用光互连进行解决。并且,光互连还不受准平面和平面的影响,有着较强的抗电磁干扰能力,这在并行处理器阵列系统中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光互连并行处理器阵列在电力系统,可以提高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水平,保证电力自动化系统向着更高的质量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各个行业要想能够实现长远发展,就一定要将必然传统的落后技术摒弃掉,对自动化技术加以应用并且积极地进行推广。首先对各种先进技术加以充分利用,并基于此来对自身的个性发展空间进行不断地拓展,终将从整体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爱民.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27)

[2]宾建勇.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

篇5

【关键词】调度运行;远动技术;抗干扰

引言

为了有效调度控制电力系统,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提高供电质量,需要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予以分类,以便正确获取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了解系统的运行情况并进行正确判断和处理,就必须实现调度自动化。由于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人们不断谋求对生产过程,特别是对处于分散状态的生产过程的集中监视、控制和统计管理。为实现调度自动化,远动技术在电力系统、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然而,自动化系统远动技术的实现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干扰因素,本人据于长期工作经验,总结出远动抗干扰相关措施。

1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电力调度远动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些技术人员对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远动技术的认识度还不够,自身的技术素质不过硬,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判断或者操作的失误,造成电力运营的事故;二是电力系统本身和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融合度不够高,远端操作的程度不高,抗干扰性能差,致使预期的全面自动化的程度没有达到;三是有部分人员对于远动系统的重视不够,对于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不够认真,敷衍了事,虽然远动系统的投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已经大打折扣,远动系统的优异性能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2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划分与功能

我国电力系统的调度采用分层管理方式 ,系统通常按省调、地调、县调的分层结构进行规划。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可分为主站端、厂站端和信息通道三部分。主站端主要是安装于调度侧。厂站端后台是安装于各发电厂及变电站节点处。如果将这三部分更详细的划分,则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子系统: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执行信息、处理信息和人机联系。这些子系统中,处理信息是整个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核心,该子系统含有大量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用以完成从采集信息到人机联系的各种分析及计算。如:当下一级调度部门需要将本系统内的重要数据向上一级调度部门传送时,可以采用数据转发的方式。 从SCADA(数据采集与监控控制系统 )的接收数据中选取出上级调度部门所需要的数据,并按照指定的规约组装后向上级调度部门发送, 这就是前置系统的数据转发功能。其成为不同系统之间实时信息沟通的桥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的功能主要有:监视和测量电力系统、电力系统的状态控制和评估、电力系统潜在隐患分析、电力系统实时负荷预测和功率自动控制等。

3 电力调度自动化远动系统的应用

为实现调度自动化,远动技术在电力系统、综合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

3.1 远动系统的组成

远动系统主要由调度主站端的计算机系统、执行端的自动化系统以及连接两系统的通信信道系统组成,对广阔地区的生产过程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包括对必须的过程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显示、执行等全部的设备与功能。由远动装置在调度所和变电所之间充当传送各种信息的桥梁。

3.2 远动系统的原理

采用远动装置实现系统实时调度,传统远动装置的主要功能是遥控(YK)、遥调(YT)、遥测(YC)和遥信(YX)。它们和调度中心的关系可见图1。为了保证电力系统远动各种功能的可靠实现,主要通过数据采集技术、信道编码技术和通信传输技术三部分来实现其具体的远动控制,其原理如图1。

3.3 远动系统的功能分析

电网调度远动自动化系统是一个总称,由于各个电网的具体情况不同,可以采用不同规格、不同档次、不同功能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3.3.1 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功能

SCADA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功能:(1)数据采集;(2)信息的显示和记录;(3)命令和控制;(4)越限告警;(5)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的建立;(6)数据预处理;(8)事件顺序记录SOE;(9)事故追忆 PDR。

3.3.2 自动发电控制(AGC)功能与任务

3.3.2.1 远动系统AGC的功能

AGC功能的目标是自动控制网内各发电机组的出力,以保持电网频率为额定值和联络线交换功率为规定值。

3.3.2.2 远动系统AGC的任务

(1)传统电力调度自动化的任务:

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其运行状态,综合协调全系统各层次、各局部系统和各元件的运行,为调度人员提供调节和控制的决策,或直接对各元件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实现电力系统安全、质量和经济的多目标的优化运行;减少电力系统故障,在发生事故情况下,能避免连锁性的事故发展和大面积停电。

(2)远动自动发电控制AGC的任务

1)对于独立运行的系统,AGC的控制目标是合理调整系统内各发电机组的出力,维持系统频率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

2)对于互联系统,AGC的控制目标有两个方面:1)各省内调节发电厂出力使频率为额定值;2)是维持本系统与对外系统的净交换率为定值,即保持其联络线上的交换功率为定值。

3)在满足频率和对外净交换率计划的情况下,按经济原则安排受控机组出力,使整个系统运行最经济。

3.3.3 经济调度控制(EDC)功能

EDC的目标是在所控制的区域内向各发电机组分配出力,使本区域运行成本为最小。

3.3.4 能量管理系统功能(EMS)

EMS是现代电网调度自动化远动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总称,它主要包括SCADA、AGC/EDC、状态估计(SE),静态和动态安全分析、调度员模拟培训等一系列功能。一般把状态估计及其后面的一些功能称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的高级功能,相应的这些程序被称为高级软件。

4 自动化运动系统抗干源及应对措施

4.1 干扰源及干扰途径

研究电力远动系统的抗干扰是指电气运行系统及设备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中能够正常可靠的运行,且同时对其所处环境内的其他电气设备不会造成无法承受的电磁干扰能力。在远动系统运行过程中,其受到的影响来至多种干扰源。比较普遍的有自然干扰源(指由于自然现象而造成的各种电磁噪声)、放电过程中造成的干扰、电力网络的干扰(配电线路的阻抗及与配电网络内的负载发生较大变化时会使供电电压发生瞬时变动,从而产生掉电过电压、电流冲击和高频振荡等干扰)、半导体器件在开关过程中造成的干扰、元器件和物理化学反应造成的干扰。这些干扰通过输入输出线路、电源线、通道线、设备的屏蔽外壳和接地网络等多个途径对远动系统造成干扰。

4.2 抗干扰应对措施

4.2.1 抗干扰供电配置

为了防止从电源系统窜入干扰,控制系统可采用如下图2供电配置处理。

图2中交流稳压器用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防止电源系统的过压与欠压;隔离变压器可采用屏蔽层隔离以减小分布电容,提高抗共模干扰的能力;低通滤波器滤去高频干扰,改善电源波形。

4.2.2 过程通道干扰及抗干扰措施

过程通道允许传输线的长度与计算机的主振频率有关,按照经验公式计算:1MHz 的主振频率,允许信号传输距离为0.5m;当频率升至4MHz 时,允许距离为 0.3m。超出这个范围,即作长线处理。因此在过程通道中长线传输的干扰是主要干扰。为了保证长线传输的可靠性,主要措施有光电耦合、双绞线传输和阻抗匹配等。

4.2.3 印刷电路板及电路的抗干扰设计

(1)关于地线的处理;(2)电源线的处理;(3)去耦电容的配置;(4)采用RC 电路减少干扰(如图3)。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壮大发展,国家电网对远动调度自动化电力设备的迫切需要也不断求新,在智能化时代下,电力调度系统远动技术逐步与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通过调度系统运动技术实现自动化控制,加强了电力系统无人值班变电站建设。能准确的把握住未来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展的方向,让我们更快、更好、更可靠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 电气工程 应用一、电气工程以及电气自动化的概念

电气工程是当今高新技术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关键学科之一,更是现代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学科。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电子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信息时代的蓬勃发展,并且在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从某些层次上来讲,电气工程的发达程度甚至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水平。

电气自动化的专业全称一般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其应用范围涉及各行各业,小到电气开关的设计,大到科技航天的研究,到处都有它的身影。电力的发展是促进生产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电力应用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新时代背景下的电气自动化进程成了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二、关于电气工程与电气自动化的设计原则及设计基础特点

(一)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设计原则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设计原则,首先要最大限度满足生产产品和工艺对电气自动化的要求,在满足自动化应用的前提下,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设计方案应力求简单、经济,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设计要妥善处理机械与电气的关系。目前许多民用乃至高科技产品都是采用电气自动化来实现具体应用要求的,电气自动化设计要从工艺要求、制造成本、结构的复杂程度、使用维护便携性等方面协调处理好相关的问题,在电气自动化设计中要正确合理地选用电器元件,才能确保使用安全、可靠,使利用电气自动化制造出来的产品除外观造型美观大方外,同时质量可靠、操作智能安全、维护简单人性。

(二)电气工程设计中电气自动化的设计思想基础及其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传统的电气工程中,传统的电气设备制造方法当中的计量、控制以及保护都是由一些完全独立的配件来完成的,用户需要的一些配电产品只是通过各个配件之间的连接以及功能配合来形成的。由于电气自动化中微型计算机的引入,就形成了与微型计算机所对应的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微型计算机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使系统的控制和管理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从而达到用户的要求。最初的电气设备电气和自动化都是独立的,也就是说是没有任何的关联,所以施工时就必须要求各个设备的专门工作人员到工作现场,然后根据规定的标准信号、管理原则将互相关联的界面来划分清楚,再进行有效地协调连接。

三、电气自动化应用的范围及构成形式

(一)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系统处理

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处理系统在电气工程设施方面主要通过传输信号屏蔽、设备接地信号处理、选择合适的抗干扰措施来实现。为了确保系统故障少、运行可靠、操作维护方便等,在电气自动化设备选择时,需要选择相应的经过长期检验证明其性能稳定可靠的设备来适应电气工程中现场的不同环境,保证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

(二)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导入微型计算机应用

由于电气自动化中微型计算机的引入,使系统能够完成自动记录并分析电气设施实际运转情况的反馈,还可根据当前设施运行趋势判定其误差以及发展情况,收集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并分析以及判断误差。增强软件的循环查找和不同时间及环境状况的统计分析,直接进行统计数据的波形分析。为方便管理、电气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应用能够实现全程自动控制,还根据需要添加了必要的接口与界面,增强了系统的实用性。

(三)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

1、监控方式的设计

电气自动化中运用的这种集中监控方式设计,具有运行稳定、维护方便、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不高、系统容易设计等优点。但由于这种方式是将系统的各个功能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优化处理的设计特点,往往造成处理器所承担的任务十分繁重,导致处理的效率受到影响。由于伴随着监控信息的大量增加以及电气设备监控的全面性要求,随之而来的是系统冗余下降、电缆数量增加,设施处理信息能力严重滞后,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电气工程中现场总线监控方式的设计

目前,有关于以太网、现场总线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发电厂、变电站工业自动化等综合自动化系统中,智能化电气设备的自动化进程进入了较快的发展时期。现场总线监控的设计形式使系统的应用更加有针对性,可以根据现场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和配置。由于各个装置设计的功能都是彼此独立的,并且都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控制,即使其中任何的一个装置发生故障,影响的仅仅是相应的元件,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因此现场总线监控的控制设计在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最多,同时也是最优的选择。

3、电气自动化中运用远程监控方式的设计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具有远程监控的作用,通过图形化的自动化控制管理界面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保障电气工程中各个设施的正确运行状态,及时找出故障来源,同时这种控制应用具有大量节约电缆、节省安装费用、节约材料、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组态灵活的优点,可大量节省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四、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一)电网调度的自动化应用

电气工程中的电网调度自动化是指由电网调度中心的大屏幕显示器、打印设备、工作站、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等组成的自动化系统。通过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电网的安全运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找出事故发生源并且提出科学的处理对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或扩散,避免和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二)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的自动化应用

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具体是由以太网、过程控制单元、运行人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和高速数据通讯网等组成,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一般采取分层分布结构。

(三)变电站电气自动化及配电自动化应用

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是指在变电站应用信息处理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与传输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电气自动化装置或者计算机硬件系统,代替人工进行各种作业,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的自动化系统。从这方面来讲,变电站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目的主要是为了多层次、全方位地监控变电站中各种电气设备的运行及安全状况来达到高效控制。其主要的特点有:以微机化的设备来替代之前使用的电磁式装置,实现操作监视的图像化、智能化。伴随着微机监控技术变电站以及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自动测量设备、开关操作的远动、远程监控设备、事故和设备故障的自动记录设备等方面的设计应用,变电站正逐渐向着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

五、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应用的优势

(一)电气工程中电力设备的在线监测优势

随着变压器、短路器以及发电机等这些一次设备的应用,往往需要对其中关键的参数进行不间断的实时监测,这就要求监视设备不但能够反馈在线运行状态,同时也能够对设备的一些重要的参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判断设备中发生故障的原因,以缩短设备的保养周期,延长设备的实际使用期限,同时也为电力设备的实时状态检修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二)电气自动化应用下电气工程中电力设备的智能化

一般情况下,电力系统中的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的安装地点之间都要有一定的间隔,一般要求相隔几十米,有的甚至是要求几百米远,两者之间使用强信号电力电缆与大电流控制电缆来连接。在进行一次设备的结构设计时,往往要先考虑实现常规的二次设备的功能,这样做显然能够节约大量的电力信号电缆和控制电缆。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电气自动化是现代电气工程的支撑,也是所有工业发展的基础与原动力,随着现代化、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科学技术发展,电气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也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和领域当中。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广开思路,为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7

【关键词】配网自动化技术 控制应用 安全措施

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对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有效的提高其稳定运行,关于配电网的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落实,极大的提高了配电网的供电效率。但在此过程中,关于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从业人员的关注,笔者针对此类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研。

1 配网自动化技术

配电网络简称为配网,配电网是由架空线路、电缆、杆塔、隔离开关、配电变压器、无功补偿器等相关附属设备组成,其在电网中主要的作用为分配电能。

由于配网涉及的供电单位较多,涉及的供电范围也较大。因此在配网运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故障问题。此类故障问题一般情况下,分为设备故障和线路故障问题。为了有效的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和减轻此类问题出现后的后效。研究人员在配网的建立中,引入了配网自动化技术。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的减缓故障问题带来的后续影响。并针对较大的问题进行隔离,以此提升整体配网的安全运行。

2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以及存在安全问题

当前配网自动化技术的控制应用,整体的发展较为良好。其中主要的技术为:监控整体配网的运行状态、故障的及时处理、模糊数据传输。在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数据处理精准度较低、网络稳定性对于控制能力影响较大。

2.1 监控整体配网的运行状态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力技术也得到了较多的发展机会。其中关于配网的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自动化技术在配网运行的过程中,主要的应用技术为:监控整体配网的运行状态。通过监控整体配网的运行状态,判断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以此保证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及时的进行故障的处理。

2.2 故障的及时处理

配网在运行的过程中,母线电网由于整体传输的电压较为稳定,因此出现故障的机率较小。但支线电网在传输的过程中由于供应电压的差异性较大,因此产生故障的机率较高。由于整体的电力网络为一体,因此在支线电网发生故障时,如不能及时处理,则有可能引发整体输电网的故障,从而造成较为严重的事故。配网自动化技术在配网中的应用,可以保障在配电网出现故障时,自动化技术可以针对故障段进行隔离,以此防止次级故障的出现,保证配网安全运行。

2.3 模糊数据传输

配网自动化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其依靠数据传输进行配网运行状态的判断。自动化操作技术由中心处理系统进行处理,中心处理系统针对整体配网的运行状态,提前录入参照数据。在运行的过程中,通过传输数据比对系统数据,进行整体状态的调整和处理。但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当前针对配网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为模糊数据传输处理。如表1所示。

2.4 数据处理精准度较低

由于当前配网自动化技术,针对数据的处理总体上为模糊数据处理。因此造成系统内部针对数据的处理,存在精确度较低的问题。此类现状使得大部分的故障都能够准确的处理,但针对细微的问题处理却存在问题。最终导致配网的故障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理,引发了较大的影响。

由于配网自动化技术在运行的过程中,执行的处理数据为模糊数据。因此针对细微问题的处理效果较差,具体在的表现为:配网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大涉及的用户也较多。例如单一用电单位在应用电器设备时,出现电压升高等问题。但从整体配网分析,此类现象不会造成故障事件。也由于单一用电单位出现故障地点距离监控点的位置较远,因此产生现象不足以达到监控信息获取的标准。最终导致单一用电单位电力故障,引起的范围内电力故障。但由于自动化技术无法获取细微问题数据,最终造成了较大的电力事故。

2.5 网络稳定性对于控制能力影响较大

配网自动化技术当前在发展的过程中,整体的运行较为稳定。其运行的过程中,针对数据的传输为网络传输。网络传输具有快捷性和及r性,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效果也较为良好。存在的问题为,过渡的依赖网络环境进行数据的传输。由于网络传输与电力系统为两个系统,因此关于网络方面的问题电力系统也无法及时进行处理。一旦网络环境发生变化,对于整体配网的监控以及问题的处理,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3 针对配网自动化技术安全问题的改善措施

当前针对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安全问题,引起的事故也较多。针对此类故障问题,以及应用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安全改善措施。例如:加强高精度数据的处理、加强网络传输线路的日常维护、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3.1 加强高精度数据的处理

为了保证配网的安全运行,自动化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针对高精度数据处理的研究,高精度数据处理的研究,有助于预控配网的安全运行。针对配网中的微小问题,能够及时的进行调整和预控。防止此类较小问题累积,最终造成较为严重的电力事故。

配网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涉及的范围较大,涉及的线路和设备也较多。因此应用的自动化技术多数为模糊数据传输处理。为了有效的提升配网自动化技术对高精度数据的处理,配网自动化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传输设备、监控设备,以及信号放大设备的方式进行数据的监控和传输。通过增加设备的密集性,达到对配网整体运行状态的监控,最终得到较为精确的故障数据。以此提升配网高精度数据的处理,并有效的降低配网的故障率。如表2所示。

3.2 加强网络传输线路的日常维护

网络传输为整体自动化技术的核心技术,自动化技术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数据的传输,并进行操作命令的发送。因此针对配网自动化技术中的网络传输线路,必须加强日常的维护。在其维护的过程中,主要注意的问题为线路的防潮问题。定期进行网络线路的通畅性测试,以此保证传输数据的稳定性。

网络线路在运行的过程中,受雨雪天气影响会存在受潮现象。受潮现象会导致数据传输出现延迟或信号传输不完全等现状,此类现状最终导致自动化技术不能准确的进行故障的处理。针对网络线路日常防潮维护中,主要的维护手段为巡视网络线路。清理网络线路积水或积雪现象,以此减少防潮现象的出现。

针对网络线路的通畅性测试,主要的方式为以网络线路进行单独数据传输。并在数据接收结束之后,进行数据完整性的测试。以此达到数据传输的目的,并达到线路通畅性的测试。

3.3 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

配网自动化技术在其运行的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整体的操作技术也逐渐复杂,因此为了保证整体自动化技术操作的顺利执行。并且达到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效果,电力系统应针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以此保证从业人员能够熟练的掌握技术的应用,最终保证配网的稳定运行。

针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其一为定期进行新型技术的学习;其二为进行学习结果的测试。电力企业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技术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例讲解,以此加深从业人员对专业技能的了解。后期为了保障从业人员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行业机构可以定期进行从业人员的考核。并针对考核结果发放一定等级的技能证书,以此提升从业人员对新型技术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从业人员技能的提升。

4 结语

当前在配网自动化技术控制应用的过程中,整体的发展较为良好。其中主要的应用技术为:监控整体配网的运行状态、故障的及时处理、模糊数据传输。存在安全问题为:数据处理精准度较低、网络稳定性对于控制能力影响较大。针对此类问题笔者分析案例,提出了以下的改善措施,例如:加强高精度数据的处理、加强网络传输线路的日常维护、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以此加强配网的安全运行,并促M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俊清.配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主要风险及控制措施分析[J].机电信息,2013,30:91+93.

[2]余维.长乐配网自动化的构架建设与研究[D].福州大学,2013.

[3]翟晓华,陆楠.配网自动化技术与配网管理探讨[J].电子测试,2016(2-4).

篇8

关键词: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问题;措施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迅速,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还促进了我过国际地位的巩固和发展。而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是促进企业扩大生产的关键,是机械制造效率以及生产数量质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不断增多的人口,以及不断优化的工业内部结构,因此我国生产力有了质的飞跃,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对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探索和研究。机械工程自动化指的是,依靠科技,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工程的施工流程进行调正,高层次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数量,还能减少劳动力的投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机械工程自动化渐渐成为了高效率、高精确度的代名词,但在当今我国的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任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阻碍着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1 当前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我国开始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所以对机械制造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如此,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也是促进社会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但由于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的较晚,因此还处于一个初期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自动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发展速度慢,发展过程过长,这就直接导致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制造业人才稀缺,缺乏完善管理体系,以及专业制造业人才,大部分的员工都缺乏管理和工作的经验,这使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变得更为吃力;自动化技术所处的发展状态保守,无法进行应时的更新等问题,从而不能完全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要注意是否出现了电气设备的安全距离不够的情况。关于电气设备的安全问题是指人或物体等可能发生触电情况的事物在靠近带电体时应保持的距离,许多触电事故都是由于与电气设备之间的距离不够,产生了触电的反应,同时也引起了带电体对其他装置的作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电气设备安装时,要保障安全距离,不让人或物能够接触到可能引发触电事故的电气设备,做好建设的防备工作。并且在机械工程中,还需要提示声安全意识,导体能够通过的电流量是有一定的限制的,当电流量过高时,会造成导体高温发热,损坏绝缘体,造成漏电事故,更有可能会引发火灾。因此,在机械工程中,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导体,并且强化对于电流运载量控制的意识,防微杜渐,把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及时制止。

2 当前我国机械工程自动化发展的问题的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机械工程自动化的发展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同时还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的水平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因此如何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点议题,也是社会进程的必经之路。

2.1 提高对机械未来发展的趋势的认知

根据对发达国家工程机械发展过程的研究和探索,可知机械自动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的过程。机械从原来的半自动化发展成现代的全自动化,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依靠科技,对机械进行科学的改造。在如今我国的机械发展中,应该结合国情,以企业发展所需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科技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义”为指导思想,提高对未来机械发展的趋势的认知度,制定相应有效的计划,避免盲目发展,最终达到发展的目的。

2.2 促进培养机械制造人才,完善管理体系

培养人才是促进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只有在不断的发展中才能更好的提高机械工程的自动化技术。政府可以鼓励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为其引进国外专业的制造业人才,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提高对工作管理人员的招聘要求,以提高企业整体的发展基础。不仅如此,企业还应该回应政府的支持,进一步的完善机械管理系统以及内部人才管理体系。同时还应该增加对国际机械发展的关注度,密切的了解国际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从而确保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快速进行。

2.3 重视电气绝缘的问题

如果不能保障电气绝缘问题,不仅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有很大的威胁,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更是有许多的安全隐患。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电气设备绝缘系统,保障在施工过程和后期使用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同时减小电气设备在运作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节约能源,让整个建筑中的电气设备运作呈现出安全节能的状态。我国对于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要在不断的探究中去发现有关的问题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机械工程中的自动化技术,时刻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也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动态的关注,时刻检测分析,应对各种相关的情况作出快速的反应,及时地反馈及问题源的搜索。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作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不仅能给社会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还能显现出一个国际的工业发展状况,因此促进机械工程自动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机械工程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在进行飞跃式的进步,由于人们对机械工程技术的要求不断的提高,电气工程应用于机械工程中取得了^好的成效,而关于机械工程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也时刻影响着整个工程的施工效果,电气工程的自动化技术以其先进的操作、高效的工作效率等为机械工程中的各个方面带来了许多便利。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促进领导对国际机械发展动态的关注,最终才能达到提高机械工程自动化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帆.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33):121-121.

[2] 王辉,路立娜.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2):159-159,160.

篇9

关键词:自动化仪表;专业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时期各项工作对于自动化仪表应用的不断增加,自动化仪表的安装也逐渐成为了相关人员的关注焦点,而相关人员对于此工作的关注呈现出对技术管理方面的明显侧重,完善其安装施工的技术管理工作,成为安装人员必须主动考虑并努力推动实现的一项工作。

一、深入把握自动化仪表安装各项图纸资料

安装人员对自动化仪表进行安装施工的第一步就是对图纸进行阅读及审核,查看安装图纸是否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及时地对各项问题予以解决,并努力地进行对于各部分规定的理解与掌握。

1审核设备方面的问题

安装单位必须对安装设备的汇总表以及规格书进行仔细阅读,并切实地为各设备绘制出完善的一览表,并以此为参照对设计图纸进行比对,审查其数量是否正确,以及各部分仪表是否存在选用的失误。然后,再对施工的工艺流程图以及仪表的平面位置图进行审读,对于仪表的位置图的审核,尤其应当重视对每一台仪表所具有作用的审查,以及其具体的安装位置。

2检验材料与电缆方面

安装单位在做好上一步工作之后,就要对安装图纸中的材料表、电缆汇总表以及平面的位置图等进行审验,利用比例尺对平面位置图进行详细的丈量,确定材料的实际需求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图纸进行对比,查看其设计的材料表以及电缆表中的具体规定是否精准,进而做出实际的材料应用计划表。

3审查具体的安装图纸

安装单位完成对于设备及材料等方面的审核与把握之后,就要对整体的安装图纸进行审验,即阅读施工的安装图、原理图、系统图、走向图等细节方面,以确定仪表仪器等各方面是否具有正确的连接方法、连接线路、控制方法、安装及控制方法。

二、培训安装人员并进行技术交底和组织设计

安装单位在确定仪表的各项安装图纸资料不存在问题之后,就要对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等进行培训,并切实地做好技术交底工作,待各项工作皆处理妥当之后,就要对具体的施工安装工作进行组织设计,为安装施工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组织基础。在此环节的技术管理大致如下:

1培训人员

安装单位应当依照具体的施工要求,对此安装工程的各项任务进行精细化的划分,选择合适的技术人员以及施工人员构建团队,将具体的工作分配到各安装团队,并做好对于团队人员的搭配,使工作的团队实现在年龄、知识结构、专业擅长方面的协调搭配。然后,针对工作任务的分配对各施工队伍进行技能与技巧的培训。

2技术交底

安装单位要针对不同的任务对各工作团队进行技术较低,将安装的位置、方法、技术要求、所需时间、注意事项、安全要求等传达给每一个施工人员,并且组织技术人员对各施工环节的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熟悉相关仪表仪器的具体性能、工作原理、零配件的组合方式、工艺流程等,以确保所有的施工人员都掌握相关的施工要求。

3组织设计

3.1 把握安装人员状况。施工单位要以具体的施工任务分配要求,以及国家对于各环节施工的具体技术要求及安全保护措施,对相关施工人员加以教育,以避免施工中安全事故的出现,并根据对于各施工环节的具体任务,做好各项数据的计算,对员工技能掌握的全面性及熟练程度的分析,以及对于施工方案的编订。

3.2 做好与相关工程的协调。安装队伍应根据仪表安装工作具体施工内容,分析其与其他各项工程存在的联系,并通过与其他工程进行沟通协调,以保证各施工作业能够顺利地交叉进行,避免各工程之间相互牵制。安装队伍尤其是要与土建工程施工做好配合,通过土建施工所需的设备数量、种类、水电、人员生活条件等进行研究,以达到对于土建工程施工建设的有效支撑。

三、做好施工和竣工验收环节的技术管理工作

自动化仪表的安装施工环节以及其竣工验收环节,是其施工质量的直接决定环节,施工队伍可以参照以下措施进行管理:

1施工环节技术管理

1.1 做好设备材料验收。施工人员在施工之前针对施工图纸,做好对于设备及材料的使用计划书,并以此作为参考对所领取的所有仪表设备和设备的附件与配件等进行审验,检查各部分的型号、规格等是否符合实际的设计方案要求,然后对检验的结果做好详细的记录,并保存好设备的合格证与使用说明书等资料。接下来要对设备进行初步的抽样调试检验,查看设备与附件、配件等是否在运输途中受到了破坏,对于存在问题的设备材料及时地开展维修工作,或者对于某些破坏严重的材料进行重新的采购订货。

1.2 合理分配施工工作。施工单位要结合其在组织设计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构筑的具体协调配合计划,将验收的一些设备材料交给相应的单位进行施工,如应用在设备法兰底座的保护套管或者是相关的控制阀与调节阀等转递给其他的专业施工队伍,与其他专业单位进行配合施工。

1.3 规范人员分配工作。施工单位要以组织设计环节制定的各部分人员分配的计划,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实际的调配,并再次向这些施工人员强调关键技术、安全措施、施工配合等,以提高他们的规范施工意识,保证工程的安装工作达到快速、高效、安全、可靠的顺利开展以及及时完成。

2竣工验收环节管理

施工单位在完成各细节工程的施工之后,要严格地对其实施复检验收,使用不送电的方式对安装工作进行试动检验或者是零点检验,确定其施工合格之后,做好验收记录,再允许下一个环节开展具体的施工,对于存在问题的施工环节则及时要求相关人员进行返工,使工程安装的各个环节在严格的施工衔接控制中达到质量保证。

同时,在整体工程施工完成之后,施工单位还要组织验收人员针对各项施工图纸、表格、文件等资料,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查看其施工各环节是否实现了系统性、完整性以及精准性,及时处理各种以呈现或潜在的问题,然后将合格的工程递交给相关的业主,并且对验收完成的项目做好档案的整理与封存,为以后的安装施工提供经验借鉴。

结语

自动化仪表的安装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安装单位在进行施工安装时,一定要努力做好对于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确保安装工程高质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1] 肖红. 浅析自动化仪表安装技术及发展趋势[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2] 董锐,李涛,郜小晶. 浅谈自动化仪表工程安装材料的选择[J]. 河南建材,2010(01).

[3] 崔书源. 自动化仪表专业安装工程施工技术管理[J]. 甘肃科技, 2008(21).

篇10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 创新技术 措施建议

装备制造业是陕西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陕西的优势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能源化工业。本文中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是指装备制造企业对自主研发(而非国外引进)的各类专利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通过试验、组合、生产、应用和推广等环节,形成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然后通过商品化、产品化的形式产生价值,最后发展成一个新产品或一个新产品系列或形成一个新产业的过程,其产业化的各个阶段由拥有和使用专利技术的各种企业协同完成。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首先需保证技术成果形成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更要强调完成市场化专利技术产品能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陕西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状况及技术成果产业化典型企业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2013年5月、2016年7月,我们两次分别对陕西装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制造企业(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输变电设备企业(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公司)、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宝鸡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专用设备制造企业(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陕西装备制造行业典型企业技术成果产业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得一手资料。

(一)对典型企业的现场实地调查情况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座谈了解,经过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分析,发现陕西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在创新技术的试验、组合、生产、应用和推广等环节,形成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40%以上完成了商品化、产品化,产生了价值,发展成新产品,部分形成了新a品系列,技术成果形成的最终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市场化专利技术产品,大部分自主创新技术应用已经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些典型企业的工作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典型被调查企业采取有效的技术成果扩散措施。企业采取的有效技术成果扩散措施有:(1)直接向用户推广。(2)通过设计院选型促销。(3)向政府推介,政府协助推广。(4)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宣传扩散。(5)依托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成立了专业产品板块平台,将科技创新成果传递至平台各公司使用。

2.大多数被调查企业采用订单合同式产业化模式。如陕鼓集团的做法,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转经营管理部排产下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中介机构起到提高签订合同成功率的作用。能够采用合理的产业化机制的企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率在90%以上。

3.有效的自主创新的激励措施。(1)对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学历再教育,(2)让工程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学习,掌握世界机床发展的前沿技术。(3)设有科技成果奖,按项目创新性及经济效益情况给予不同等级的奖励。(4)对工程技术人员评聘技术职务,按不同技术职务给予相应的技术津贴。

4.较为科学的创新和产业化决策机制。在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通过采取组织相关专家和决策层领导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等进行详细的评审,建立了较为完善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立项、实施的关键节点评审流程和激励措施等流程制度,同时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行投保等方式,实现控制或降低技术成果产业化风险。

5.政府对于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支持力度有待增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不足。从调查的信息和资料来看,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技术开发人员投入不尽合理,导致了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生产相分离,企业自己开发,自己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实现产业化,制约了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发展。从总体上看,陕西装备技术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体系。

6.开放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产业化的资金筹集渠道。一些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方面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需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建议

根据课题组调查和分析,认为陕西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各企业根据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可选择以下产业化措施,形成自己特色的技术成果产业化模式:

(1)直接向用户推广新技术产品。

(2)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设计院所选型生产促销新技术产品。

(3)向政府推介,政府协助推广新技术成果生产的产品。

(4)通过媒体和互联网宣传扩散。

(5)企业自己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主要采用订单合同式产业化模式。销售人员签订合同,转经营管理部排产下生产计划,生产制造部按照生产计划进行生产。中介机构起到提高签订合同成功率的作用。

二、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为推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由技术供给导向型为主向市场需求导向型为主转变、调动科研人员开展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在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加快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技术成果产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通过不可诉补贴等措施,降低装备制造企业、科研机构创新成果产业化成本

陕西省应考虑从降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成本,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着手,减少创新的阻碍因素;同时增加补贴和对其自主创新的投入。

不可诉补贴包括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进行R&D投资,我们可以对R&D投资占销售额的比重设立一个标准,对于超过标准的企业来实行非专向性的补贴;大规模的增加对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科研补贴。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补贴重点,是对陕西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所必需的的重点发展领域的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发,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补贴、贷款贴息、贴息贷款或者风险补贴。

(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依托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产业基地,加强高校研发成果转化,建设产业联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共享知识产权

陕西高校类型专利申请人优势突出,如西安交通大学在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具有带头作用。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类型专利申请人分布比较分散,缺少专利优势突出的骨干企业。

建议陕西装备制造企业在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管理方面,应立足产业创新需求,整合各类资源,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挝患涞慕涣饔牒献鳎建立产业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制定技术标准,共享知识产权,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加快产业聚集发展。

(三)完善陕西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管理一条龙服务的总承包公司,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

依托陕西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骨干企业或科研院所,对重大装备项目实行技术总承包,承建重大成套设备工程,提高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实施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实现装备制造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规模效益和创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

(四)实行积极的融资信贷政策,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围绕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设立重大技术改造贷款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并以此来广泛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投入装备制造业。鉴于陕西省装备制造业老企业多,历史欠账多,技术含量高,投资大的特点,省级财政应拿出一定资金,建立扶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基金。按照“突出重点,集中使用,效率优先”原则,主要用于支持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或在国内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生产前景好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项目的补贴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资助及奖励基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训,重点企业、引进重点人才的补贴,攻克重大科研成果及技术产业化开发人员的奖励。

(五)加快建立陕西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和支撑体系

支持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更多陕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开展调查研究,搞好咨询服务,组织技术推广,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需尽快成立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专家咨询机构,聘请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全省装备工业重点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和指导,搞好装备制造业战略研究,有关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陕西省政府和陕西企业决策提供服务。

(六)完善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全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首先,健全知识产权评估程序。一方面,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出资时必须由法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应当完善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监督制度,防止股东或者接受出资的企业与评估机构恶意串通导致评估价值不实的情况发生。

其次,应当规范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的设立,对其资质及相关从业人员的资格进行审查,使得知识产权评估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

再次,建立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储备知识产权评估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在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搜集相关参考资料时更加便捷、全面,使得评估效率更高,结果更准确。

三、结论

以上措施如能被相关部门和企业采纳并得到综合实施,改革装备制造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模式、加大政府投融资支持力度、放宽筹集自主创新与成果产业化资金的限制,优化政府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方式,期望能够有效推动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模式的转变,大幅提高陕西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统计分析中心.科技统计快报[R],2015年第6期.

[2]卢锡超.产业技术扩散的知识重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6月.

[3]张明亲,张腾月.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