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9-05 17:1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产业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 分析政策 建议

一、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参见《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二、存在问题

(一)缺少核心技术,科研能力还需加强

目前,江苏省医药产业在新药研发投入上还是以跟随战略为主,多为仿制,没有研发出完整知识产权的药物。97%的化学药是仿制药,生物药整体产业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中药天然药物停留在原有基础上。从研发投入上看,江苏省内医药制造企业平均科研支出仅占销售额的3%,即使是研发导向型的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投入最高也只有销售额的5%~8%。[1]总的来看,研发多为政府直接投资,民间资本由于风险承担能力弱,投入严重不足。[2]而国外跨国医药巨头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15%,印度药企也占到了8%~10%。[3]

(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政策是影响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需要给予积极的产业扶持。如上海市政府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相关扶持政策的具体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4]山东作为医药大省,也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从融资、补贴、奖励、土地等多方面开展政策扶持,促进了行业的发展。虽然江苏省各区域都认识到了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重要性,并将资源投入其中,但和上海、山东等地相比,相关扶持政策力度不足。

(三)人才外流

虽然南京市医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喜人态势,但是南京高等院校的医药类优秀毕业生大量外流。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2016年毕业的博士离开南京的占毕业总人数的47.54%、硕士60.57%、本科生58.32%,作为全国医药类人才培养的中心,却出现大量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导致本地企业在人才的选用上捉襟见肘,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5]

(四)产、学、研脱节现象严重,导致技术创新链条断裂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在产、学、研结合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目前南京市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链条,但是在产学研交接的部分却做的不是很到位。特别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制药企业间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劳动、合作交流少的问题。产学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不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发挥交叉的优势。高等院校主要是将科研的精力放在知识创新上,科研机构则侧重将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可供实际应用的技术,而企业是研发成果的需求者,企业的任务是将可行的技术成熟化、工业化,做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并进入市场中销售。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大多偏向于理论,缺少对于市场的关注。企业从成本效益多方位考虑,又不可能维持同高校、科研机构一样的理论研究能力,三者的脱节往往就会导致科研成果和实际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缺少市场的检验,科研就失去了动力。[6]

三、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政府引导,科学组织医药产业发展

医药产业是永恒的朝阳产业,无论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我国,都是优先发展产业。但是,正因为其重要性使得各地的众多高新医药产业园纷纷建立,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加强医药产业的政府引导,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十二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有发展规划、重点市有医药园区,但政府统筹认真抓规划落实不太到位,有的规划实施无人问津,制定的优惠政策很原则而不能落实,致使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状况严重,已经与山东、上海等省市有明显差距。建议省政府协调好医药产业重点产区的市政府,共同统筹安排医药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各项重大议题。[7]

(二)加大对医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医药产业是个特殊的民生产业,政府必须给予积极地扶持。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民用经济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很少,但对制药产业却制定了完备的法规政策。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医药大国对医药产业规划、资金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培养等均有明确的规定。

我国各省市对医药产业的发展都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其中上海的政策措施比较完善和更具操作性。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7年)》,市发改委、市科委印发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对上海医药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如上海设立生物医药产业化资助基金,给出了补贴、减税、免税、奖励、优先纳入医保目录等各种各样的优惠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应当认真借鉴上海等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针对已有的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展开改进。建议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拓宽政策支持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江苏医药产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在土地资源利用、银行信贷、科技资金投入等方面明确优惠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重点医药产业群和成长性中小医药企业。[8]

(三)加快转变医药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江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医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医药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也是经济领域的又一场深刻变革,是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医药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注意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实现产品转型。为此,一是要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例如江苏在中医药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优势,加快中药现代化步伐是保持优势乃至扩大优势的必由之径。二是要加大节能减排措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医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当权衡医药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将原料药生产控制在一定的份额内,彻底改变“产品出口,污染留下”的落后状况。三是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要在加强研发、制造环节的同时,注重流通、使用环节的开发完善。

(四)加强创新研发,把江苏t药做大做强

医药创新对江苏医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是由于医药开发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工程,目前医药研发不足,致使医药产业长期以仿为主,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必须突破这个障碍;另一方面,当今江苏医药产业正处在一个发展的成熟期,需要通过提升产业的生命周期曲线,从而跳跃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层面。

加快江苏医药创新研发,一要建设好、发挥好南京“药谷”及医药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新药研发的主力军作用,完善新药研发、检测的全省性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药谷”新药研发的核心带头作用。二要重点扶持泰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四大研发板块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作用,合理规划各个板块的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三要加强和改善新药研发的下游服务,提高新药临床试验的服务水平,完善药物评价服务体系,加强新药研发的基础性建设。四要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新药研发的主体地位,加快医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五要加强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他们创造条件,特别要充分吸引和组织海归医药人才队伍,在研发保障和政治、生活等多方面接纳人才,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优势和作用。

(五)提高医药产业集中度,提升江苏医药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占有重要优势,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而且高度聚集的产业具有超长的生命力,可以延缓产业衰退。提高产业集中度,必须全力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从形成到壮大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由之径,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链才能不断延伸和快速膨胀。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医药企业的联合、重组和兼并,改变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促进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医药骨干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需要政府加强对辖区企业的综合服务,出台等各方面的扶持政策,设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发展。[9]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陈磊,中国药科大学讲师。]

参考文献

[1] 吴哲明.我国制药企业创新药物研发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

[2] 石斌.南京市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3] 曾铮.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其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4-38.

[4]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制订的《关于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4版)》的通知[J].上海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18):29-31.

[5] 中国药科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中国药科大学,http:

///s/1/t/96/7e/a0/info32416.

htm,2017-01-11.

[6] .坚持产学研一体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J].求是,2006(09):39-41.

[7] 贾晓梨,王贵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2-13.

篇2

一、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一个大的天然植物原料生产大国,既是古老的天然植物生产大国,也是天然植物消费大国,但是一直不是中药出口大国、中药贸易大国。

(一)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分布当前国际上中药的贸易主要集中在6大板块:一是本土板块,即以大陆为中心,中药产品辐射港澳台三地。目前这一市场已经得到市场普遍的信赖,中药发展势头很好。二是东亚和东南亚等和中国文化和地域相近的地区。在传统中草药上有比较大的优势,中药出口得到较大的发展。三是南亚和非洲市场,这一地区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卫生状况差,对中国价廉物美的中药持有热情的态度,有利于中国扩大出口。四是北美市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把中医作为回归自然和天然食品运动的一部分,才开始接受中医(杨培,2007)。目前中药被美国国家卫生署当作补充和替代疗法,据美国《预防》杂志2007年的研究结果,在全美,18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有6000万人使用过天然植物药,这一数字占全国总人口的3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没有一项中药产品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审查,目前只有几种药品通过了FDA的新药临床研究预审,获准进入临床试验,中药在美国的贸易呈现市场大、使用广泛、尚无合法地位的局面。五是欧盟市场,在欧洲,天然植物用药市场规模较小,但是发展迅速。随着20世纪70年代欧洲绿色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天然植物用药的求助。2004年3月31日欧盟通过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和2004年4月30日通过《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给中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六是阿拉伯市场,早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就把中医药带到了中东地区,在中东地区,保健、强壮、减肥、美容的中成药很受欢迎,产品大多来自港台、东南亚、日、韩甚至欧美国家。我国产品打入该市场有巨大潜力,但必须在剂型改造、产品包装和广告宣传上下功夫,才能占有一席份额。目前,21个阿拉伯国家中,几乎都开设了数量不等的中医诊所和中草药店。1988年,阿联酋成立了中国中医药治疗中心,沙特、阿曼、也门相继商讨引进中医药专家。

(二)中药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医药工业一直保持7%的增长率,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仍可能保持该速度。其中全世界中药的年贸易销售额已经超过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中药在全球的应用地区已达到45%(杨文茵,2008)。尽管如此,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植物用药原料大国,其中药产品在世界中药贸易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却是极低的。中药出口额占全球天然药物贸易额的7%,占全球天然药物销售额的3.2%,中药贸易额占全球天然贸易额的9.4%(虞忠,2006)。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中药类产品的出口量不大,但是一直保持增长状况。2005年我国中药出口达到了8.3亿美元,2005年首次出口达到10.9亿美元,2007年达到11.8亿美元(张中朋,2008),2008年中药出口在金融危机中逆市上扬,仅1~9月份,中药出口9.61亿美元,同比增长13.7%。其中中药饮片出口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7.2%;中成药出口1.25亿美元,同比增长13.8%:提取物出口3.85亿美元,同比增长9.1%;保健品出口62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3%。出口额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市场对中医药进一步的认可,市场需求仍然处于平稳增长;二是上半年人民币汇率仍处于上升,以美元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三是国内中药材价格上升,人力、环保等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出口价格上升(商务部。2008)。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中药产品占世界中药产品份额不大,我国中药的出口占我国商品贸易出口份额比重较少,但是却是能够代表中国特有产品的、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贸易产品之一,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第一,当前国际上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产品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西药的副作用的加深,导致了人们需要寻求天然的毒副作用较小的天然植物用药,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在药品市场上的地位将逐步提升,各国对于中药等天然药物的认识正在转变。

第二,当前运用基因等高科技技术对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的分析增多,特别是对中药提取物的分析取得进展,加深了西方对中药的认识。特别是近5年来,西药新药申请由于合成技术越来越高,费用和试制时间加长,西药研究成功率出现下降,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中药等天然药物。据目前我国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药是青蒿素,随着美国和德国科学家的深入,逐渐发现青蒿素在治疗乳腺癌、白血病和骨癌上具有特效。2004年比尔·盖茨基金会出资4260万美元用于青蒿素的生物合成。

第三,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很多老年慢性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中药等天然植物用药的独特优势逐渐被西方主流市场所接受,特别是中药在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特殊疗效,为中药大规模进入西方主流市场开启了商机。2005年3月,中国抗癌新药“双灵固本散”成功通过美国FDA审核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事件标志中药已经有能力开始进入西方主流市场。

第四,日韩等国家在中药或天然植物药上的科技投入示范作用,促进了中药和天然植物用药国际化,推动了市场进一步扩大。日韩在中药制剂和中成药上加大投入并成功占据了西方主流市场,在中药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远超中国,使中药在世界贸易中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

第五,目前国外有2000多家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开发天然植物用药。“洋中药”已经开始进入中国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中药的使用大国,国内外面临的竞争渐趋激烈。中药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受到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中国在中药的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较小,科研投入暂时无法同国外相比,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药使用大国,产业国际化程度偏低。但是目前机遇有利于中药扩大贸易出口,做大做强中药企业。

二、如何扩大中药产业的国际贸易

(一)保护传统医药是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关于中医废存之争由来以久,但中医的现代化之争开启于1992年,中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徐绍颖教授归国后,向科技部申请了“促进中药出口创汇的战略与政策研究”的课题。拉开了中药现代化的序幕。此后十几年里对于中药现代化的争执一直持续不断。2006年6月1日,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功耀教授发表文章《告别中医中药比破除迷信更容易》,拉开了他批判中医中药的序幕。此后他发起了“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签名公告”的签名活动,短短几天,签名人数已经过万。一些学者甚至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论断。因此目前中药现代化进程已经到了面临方向性选择的关口。

而此前2005年7月在国内首家以经营日本津村中药饮片为主的深圳“和顺堂”药店的开业,同样震动了中医药业内人士,有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药核心技术——中药炮制技术的泄密所致的后果,使人们看到中药的生产技术来自国际化的竞争。

对于中药产业来说。不论学术界争执的焦点在哪,但是只要有利于中药产业的扩张和国际化,有利于中药的对外贸易出口,就有助于中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而扩大中药产业的前提首先就是要保护传统医药,使中药的核心技术不能在学术争执中流失和泄露。在技术上保护传统医药的核心技术,在生产上保证中药的核心工艺技术,探索并修复中药古方。现代企业中最能够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是企业的核心技术,中药作为一项能够存在数千年的古老医学的体现,其原创性不用质疑。因此,只有在做到保护中医药的前提下才能做到对中药产业进行扩张。

(二)正确认识中药与西药主流市场的差距中药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中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早在2006年7月,原国家科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开展的国家课题“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时就提出了“中药国际化”为理念的中药现代化口号,并提出实现2~3个中成药品种作为治疗药物进入西方主流医药市场的阶段性目标。但是除了极少数中药进入主流市场外,绝大多数企业和产品都停滞不前或者发展无力,和西药主流市场相比,主要呈现以下差距。

1东西方不同医学文化背景下的差距。由于中药的传统理论和文字表述很难准确地翻译成外文,在沟通和交流上中药和西方社会民众接触相对较少,尤其缺乏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使外国人缺乏对中药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中药起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体观”的哲学思想,中药疗效和西药立刻见效的效果明显不同。西方国家之所以不能接受中药,很大因素就是中医药理论不能被西方主流社会所接受,认为中医药缺乏科学依据。这种医学文化上的差异,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最大羁绊。

2中西药产品质量上的差距。西药从研究、试制、临床试验到取得生产资格都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进行的。严格的药品品质管理保证了西药质量,使西药能够长时间占据药物生产的主流市场地位。药品品质问题成为当前影响我国中药出口的首要问题。

3中外药品产品标准的差距。中国中药产品要走向国际化,扩大对外贸易,实现出口创汇的目标,就必须通过国际贸易的标准来进行。目前国际上没有统一的中药标准,各国法规之间差异较大,对待中药的态度不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贸易的扩大。2007年底第九届中国药典委员会正式成立,目前已经开始研究制定2010年版中国药典修订原则,并着手建立中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2008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局通过新闻。提出了“加快中药标准体系建设,确立植物药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的口号。只有中药做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符合作为商品的基本要求,中药扩大出口才有希望。

4技术贸易壁垒,特别是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近年来我国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象日益增多,影响日益扩大,严重阻碍了我国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目前中药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以下内容:第一,卫生检疫和检疫标准,由于各国检疫标准的不一致,将对中药对外出口造成屏障。第二,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的限制,主要有二:一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二是《生物安全议定书》。第三,绿色环境标志认证,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00标准认证。第四,绿色包装和标签的使用。我国中药出口时,在产品包装材质、包装设计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药品说明书也经常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能严格按照进口国的管理法规全面标示规定内容,经常出现与进口国的法规与风俗发生冲突的现象(文占权,2007)。

5中西方药业企业营销水平有明显的差距。和西方医药行业相比,中药企业无论在销售理念、销售方式还是销售业绩上都不是同一层次。西方医药企业在营销上实施的是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营销战略。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制药企业的市场份额高达45%,排名前10位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总额的10%,研究表明,在世界著名制药企业中,大品牌产品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与其价值增长倍数呈明显的正相关。规模化是企业实现成本领先和规模效益的重要前提,国家统计局曾在2003年针对国内中药企业做过一项调查,中药企业销售规模与其平均销售利润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当企业规模达到5~10亿时效益最佳,低于或高于这个规模区间的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专业化是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品牌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专业化发展方向可以进一步分为治疗领域专业化、产品类别专业化、营销手段专业化等。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医药企业通过营销方式的不断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今天的美国医药企业数量只有几百家,他们或是竞争力极强的跨国医药企业集团,或是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的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而中国的中药行业在营销上还只是停留在以医带药,海外建店,借船出海等方式上,市场竞争力明显偏低。

(三)加大中药企业的科技投入。提升中药产业扩张能力21世纪是生物医药快速发展的时代,医药行业是伴随社会发展和人们健康需求持续成长的朝阳行业,中药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将会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市场竞争、并购重组的结果必将使一些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淘汰出局,也必将使一些优秀的中药企业脱颖而出。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实现古老医学和现代科技的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扩张现有中药企业,提升产业的扩张能力,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切实做到扩大外贸出口。

1983年,国家科委建立了“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负责全国生物科学和医药卫生方面的技术工作。1986年开始,生物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863计划中,其中医药技术是其重点内容。科技部还把“九五”计划以来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作为重点工程建设,最近又提出“生物医学工程科技产业行动纲要”,2009年初,科技部社会发展司司长马燕合提到中医药科技经费的增长速度近10年来呈指数型增长,这在其他行业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中药的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但是和国外相比特别是和日韩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全国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鲁南制药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志全对记者说:“要实现中药现代化,目前亟需提高中药研究、开发的科技水平。”在他认为:我国中药出口一直以原材料为主,中药制剂和中成药出口很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落后。相反,日本、韩国等国家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在中药制剂的分离提取、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我们。更可怕的是,许多外商正依靠他们掌握的技术优势,加紧搜罗相关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抢先申报,使得我国许多中药的知识产权正以惊人的速度流失。例如,丹参是传统中药,日本却利用先进的中药膜分离技术,研制出了疗效更好的丹参产品,横扫欧洲市场。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银杏等我国传统中药材,目前我国申报银杏专利共68项,外国人虽然只申报了4项,但其中却涵盖了银杏的全部提取工艺流程。

鉴于我国中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创新能力有限的状况,要实现中药科技投入,没有政府支持是不行的。由政府牵头成立由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生产企业共同组成的课题攻关组,将分散的科技力量集中起来,研制开发中药制剂的拳头产品,加快中药科技进步的步伐。只有技术水平上去了,才能提高中药的竞争力,才能尽快实现中药现代化,扩大中药出口贸易。

(四)中药的国际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

中国中医药能否在国际上扩展空间,中药能否成为世界的主流医药,中药能否为中国企业带来国际贸易的丰厚收入,这才是研究中医药国际化和对外贸易的关键。虽然中药存在自身很多问题,迄今有的医学理论尚无法解释,但是它能够从传统医药保留到现在,展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说明它具有的科学性和疗效。在当今国际贸易中,真正决定贸易成效标志的不在于产品本身而在于定价权和话语权。在当今西药占有主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产业市场上,决定中医中药能否在此市场上分得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和中国国家软实力的表现,中医的国际化进程可以理解为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化战略的一部分。

按照学者郎咸平的观点:当前产业竞争不是产品对产品,也不是公司对公司,更不是行业对行业的竞争,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产业链对产业链的战争,欧美国家掌握产业链的定价权。对比中药和西药的竞争,同样包含定价权之争,这种定价权就是谁占据主流市场的话语权。中药要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必须是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所带来的软实力支撑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

三、扩大中药出口贸易的建议

(一)加大中药的生物活性研究重点加大中药提取物研究,这是科学提升中药及其相关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前中药标准提取物已经在保健、化妆等领域取得一定范围的认可和推动,这将有助于中药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模式,推进行业发展(王智民,2007)。

(二)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作为一种大宗出口贸易,按照目前中药企业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中药企业现在呈现的产业格局基本上还处于分散状况,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大产业。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对中药行业进行发展导向和政策指引,提高投资者对中药的利润预期,以提高产业吸引力,同时鼓励各种投资进入中药行业提升中药产业发展空间。目前国内一些行业,如金融、证券业纷纷抢滩中药产业,把投资中药作为企业转型和扩展规模经济的发展方向。国外的一些财团也开始在内地建设发展中药科技基地,近年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中药的资金已经达到103亿元。

(三)中医知识产权和中药标准化规范的制订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取得知识产权是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只有在加强中药核心技术的专利保护的基础下实现国际交流和合作,才能有效实现促进中药的对外贸易,也才能争取并有效掌握中药市场的话语权。只有推出自己的中药标准化规范,在研究、生产、质量和管理上创建标准体系才有利于中医迈向国际化市场,避开或减轻非关税壁垒对中药的不利影响。

(四)中药企业自身营销模式的转变要凭借中药的原材料的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占领国际市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除了中药在政策上、技术上、规范上等自身因素的改变外,还需要中药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彻底改变。中药企业生产的产品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消费人群确定不同的产品。通过准确定位目标市场,选择重点市场、潜力市场,根据市场选择产品。进行品牌营销,把东方文化的神秘、审美和健康元素融入产品。提升产品的文化价值。

拓展营销渠道,这是当前中药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选择,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渠道的作用能够对产品的销售起到最直接的影响。在西方社会,传统的药店、医院和诊所属于消费渠道的大部分,但是如果能够直接将中药产品销售切入到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手中,或者建立战略联盟的关系,对于中药来说是突破销售渠道直接进入销售终端的明智选择。

篇3

关键词:协同视角 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研究

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居于领先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处于第二方阵(欧美等发达国家处于第一方阵)。为了应对剧烈的市场竞争,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弥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通过技术协同创新进行产品的创新是解决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具有协同创新关系的生物医药企业更好地利用技术协同创新以实现对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增强相关企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10年生物医药产业完成总产值11934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达到3%;在“十一五”期间产值年均增长23.8%,市场规模从全球第九位上升到第三位。“十二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以“量的规模扩张和质的起步追赶”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提升阶段。

1.高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

作为全球老龄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卫生领域拥有广大的市场需求和前景。近20年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30%,远远超出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率。2011年全国医药制造业市场规模为15708亿元,较2010年的12192亿元同比增长约29%,增速为近10年来的最高水平,整个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图1)。

2.行业子领域药品种类相比国际较少

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为:基因工程药物占44.9%,诊断试剂占19.6%,抗体占15.6%,疫苗占11.9%,血液制品占8.0%。可见,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结构布局基本一致,产业子领域中以基因工程药物为主体,但所占总体比重比世界产业结构低5个百分点左右,而诊断试剂、抗体及疫苗领域所占比重要略高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Nelson & Winter(2005)基于进化的角度认为,创新不是一个纯技术概念,它具有技术与经济的复合属性,它不仅包括纯技术范畴的变革和创造,而且要有相协调的制度提供支持,只有技术和制度两者很好地协调配合才能促使创新得到可持续的进化和发展。

1.提高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

有力度的产业化资金投入,是实现高端生物医药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保障。应该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方式,为相关企业奠定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扶持相关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实现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某些领域的创新突破。

2.协同创新以实现选择性重点突破

国家应大力支持以人源化抗体、治疗性疫苗、多肽、核酸药物及干细胞为主的生物治疗品种等新型生物技术药的协同研究开发。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我国应该抓住难得机遇,瞄准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需求,构建系列的生物医药研发方法和关键技术模式,积累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破除国际厂商在生物医药产业中构筑的知识产权壁垒,联合我国相关企业,在技术协同创新理念下,实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总结

决定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与众多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若其中存在某些短板,那么组织创新的效率或绩效将受到负面的影响。我国在世界生物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单取决于个别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取决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协同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制定和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以推动我国生物医药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天柱,银路,程跃.美国生物制药企业的发展路径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5):136-143

[2]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1-164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中国生物产业发展报告.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4]孟祥海,高山行,舒成利.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现状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4):14-24

[5]Jae Kuk Ryu,Hyo Sun Kim,Doo Hyun Nam.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s of biopharmaceutical drugs[J].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12(5)

[6]汪楠.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力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3(5):392-395

[7]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of Bio-pharmaceuticals in 2009.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2010,21(10):18-19

[8]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研报告,2014-2015

[9]Jiamin, F. (2014).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for China's Bio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ased on Porter Diamond Model. Journal Of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Research,6(5): 477-485

[10]中研普华.2012 年上半年我国生物医药进出口情况探讨.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08-14

篇4

【关键词】生物医药现状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及趋势

1.欧美国家医药市场和产业增长稳定,加强对生物医药的研发与生产力度。目前,欧美医药市场占全球市场分额的7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 30%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大大高于全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欧美国家在发展生物药品方面也进展较快,2005年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生物医药研发的总费用高达675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51%,欧美占整个研发费用的90%。欧美已经发起了一个目的在于加快研发新药品的计划,该计划利用医学分子技术,重点发展癌症、大脑失调、新陈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炎症等疾病的新药。

2.欧美国家医药产业的研发与生产是在政府、研发结构以及赢利性公司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公私合作特色明显。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中心,形成了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华盛顿、北卡三角园五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新泽西州集中了默克(Mer—ck)、罗氏(Roche)、诺华(Novartis)、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强生(Johnson&Johnson)等世界著名制药企业的主要生产基地.是世界闻名的药谷;马萨诸塞州拥有世界顶级的一流大学,是全球最具创新优势的地区,几乎所有的著名生物医药公司都在此设立了研发中心;加州旧金山地区依靠政府和大学联合规划,将高校、医院、企业、风险投资高度集中,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基础研究:圣地亚哥地区是全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时间最短、速度最快的地区,汇集了辉瑞(Pfizer)、强生(Johnson&Johnson)、先灵葆雅(Schefng—PIough)、施贵宝(Bristol-Myers Squibb)等跨国制药巨头的研发机构。还有超过600家生物医药公司在此落户,成为新兴的生物谷。

欧洲制药行业联盟(EFPIA)欧洲新药开发计划,该项计划的参与者包括欧洲委员会、各大学院学校、生物制药公司以及欧洲制药协会。为此,欧洲委员会和欧洲制药协会联合成立一个管理机构来协调、管理该项目。据统计,德国75% 的生物医药R&D投入是通过研究中心、项目中心等实施的。在生物医药公共研究开发方面,德国拥有自己的特色科研体系。包括92所大学的科学系或医学系,以及各公共部门所属的生物制药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主要从事生物科技、科技中介、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几乎所有的生物医药企业都与大学、公共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其中,生物技术公司主要是利用国家知识创新基地从事研发创新,而大型的制药企业主要是寻找全球合作伙伴,打造制药产业基地。在资金方面,私人资金、风险投资在近些年德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结构性的变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从一个早期阶段到晚期阶段的重大转折时期,风险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欧美国家加大对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的投资力度, 生物医药创新出现强劲发展走势。与传统制药业不同,生物制药指的是利用生物技术,包括利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DNA重组技术、基因治疗等技术开发、研制和生产生物制品的过程。美国的生物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为7.9%,欧洲的生物医药市场的年增长率为23%。美国新泽州科委致力于在本州特定的产业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与风险投资或者银行去寻找成熟的公司不同,新泽西科委给予前期引导资金的形式培育早期的、成长型小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司。在欧洲国家当中,德国的生物技术占有领先优势,发展水平仅次于英国,在新药研究与开发方面居欧洲第一。德国政府非常重视生物技术的研究发展,政府拨出了超过80亿欧元的联邦教研部经费,用于重点进行生命科学和创新技术的研究。德国目前已经有超过500家生物技术公司年产值达到15亿欧元。德国政界和经济界也共同提出了名为“生物工业2021”的倡议,以加强德国在全球“白色产业”中的地位。 法国为了鼓励制药企业开发新药,尤其是基因技术和生物技术产品,近两年修改了对新研制药品价格的管理程序,允许制药企业自行确定新药价格。

4.欧美医药产业呈现区域性生产、研发的动态集中、产业集聚度加强等特征,出现了跨国家或以产业联盟为组织背景的产、学、研产业集群孵化载体。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欧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集群化。美国作为全球生物医药发展的中心,形成了波士顿、圣地亚哥、旧金山、华盛顿、北卡三角园五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英国的医药(包括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是以科研机构、高校、制药企业、生物技术企业(创业企业)及其相关机构在特定地域内集中分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构成的产业集群为特征。在丹麦,几乎所有制药企业都与生物技术公司结成战略同盟,由这些技术力量雄厚的竞争型小生物技术公司进行技术开发与创新。通过合作开发,获得生物药品的生产技术或生产权。丹麦还与瑞典合作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地区和瑞典南部地区建立了跨国的药谷(MEDICON VALLEY),医药谷的主要特征是技术、人才和资金的高密度积聚。在投资方面,政府投资基金和民间风险投资基金的紧密合作,充分保证了资金源源不断的获得。

篇5

关键词:医药产业;结构调整;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6-02

医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疾病谱的变化,人们对医药服务的需求发生改变,带动了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培养高素质的药学服务人才,适合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产业主要包括药品研发、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药学服务四个环节。人力资源和技术进步是影响医药产业发展诸多因素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人力资源因素一般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总量和素质结构两个方面。当经济水平较低时,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总量以及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将有助于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对产业升级影响更大的因素是劳动力的素质结构。医药产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创新,高素质的人才更是产业发展所必须的,而提供高素质的药学人才要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药学教育。技术进步因素对医药产业的作用体现在生产技术结构的进步与变动方面,一旦发生技术变革,产业结构将会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进步不断拓宽劳动对象,使产业部门不断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产生[1]。技术进步还不断地引发人们新的医疗需求,从而使新需求成为新医药产业的萌生,致使医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2010年11月,工信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了《关于加快医药行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未来国家医药产业结构将向优质化、学术化、集中化、国际化四个方向调整,“优质化”重质量;“学术化”重寻证研究;“集中化”重GMP、GSP认证;“国际化”重品牌创新。因此,在新形势下未来药学专业人才需具备生产质量控制能力、循证研究能力、临床用药服务能力、创新药物研究能力等。医药行业发展在新的产业规划布局刺激下变化,人才的供应无法实现同步提升,必将出现供应缺口。医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促使其改革。研究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药学教育的关系,可适时根据医药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调整方向来修订药学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使学生知识结构更适应产业需求。

一、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药学教育主要是为医药产业输送人才,因此理论上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一,医药产业的规模决定了药学教育的规模。各类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输出的产品,而医药产业就是药学教育最大的客户,决定着对于药学教育产品的需求数量[2]。根据市场供需理论,如果医药产业的需求大于药学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就会吸引更多的高校开设药学教育,使药学教育规模不断增加。反之,则会导致教育过度,造成药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教育成本的浪费。

第二,医药产业的技术结构决定了药学教育的层次结构。医药产业各个环节、各个子产业的职能不同、任务不同、工作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决定了药学教育设置不同层次的院校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和招生等级。新药研发环节需要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药品生产环节需要工程型、技术型人才,药品销售环节需要技能型人才;各产业市场份额的不同影响高校各专业的设置,决定了不同专业人才的输送数量。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要求决定着高校学科结构的数量和质量结构,新药研发、化学药、中药以及生物药品的生产、临床药学服务等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方面各不相同,影响了各高校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培养模式的选择。

第三,医药产业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方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是医药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生产环节所需人才在数量上会适当减少,但水平层次要求则会越来越高;随着新药研发战略由“仿制型”逐渐向“创制型”转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事新药创制研发工作;医药产业在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丰富了药学教育的知识体系;随着人们对于合理用药意识的增强,临床药学服务的全面开展势在必行,药学服务型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二、药学教育为医药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虽然药学教育受制于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但同时药学教育又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所需人力资源,这是由药学教育的教学功能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而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医药产业,对于人才有着更高层次的要求。从新药研发到工业化生产,从药品流通到患者用药,实现药品预防、诊断、治疗的作用,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的药学人才。

第二,药学教育能够为医药产业提供知识与技能,这是由药学教育的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的。药学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它还通过各种科研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各类知识、技术和产品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是新药研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把药学教育的发展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但要提供人才支持,而且要贡献科学知识与技能。

第三,药学教育的规模和结构是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药学教育数量上的不足会导致医药产业的人力资源供给不足,教育结构上的不合理会导致医药产业局部的人力资源供给出现问题。某个环节可能出现人才供给失衡现象而无法有效地推动医药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是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药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医药产业结构和药学教育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本文对构建合理的药学教育结构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目前我国新药研发水平不高,使得医药产业没有能力消化大量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结合产业现状和教育成本,应当严格控制研究型大学进入药学教育领域。

第二,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医药产业市场也存在着“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两种格局,而打破这种局面,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的核心就是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采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因此,药学教育应以实践技能教育为重点,以实际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为药品生产、药品流通、质量控制、临床药学服务等环节培养大批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

第三,严格控制中药学类专业的规模。目前,中药学类专业规模均超过化学制药类专业的规模。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制药产业的赶超,使得这种专业规模布局与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对药学服务类人才的大量需求,也迫使药学教育向临床药学专业方向侧重。

2.开设新专业。医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向相关领域扩张,必将需要新的专业来与之相适应。药学教育可以在现有学科基础上根据医药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开设相关专业。高等药学院校可以根据产品关联、技术关联和服务关联三条思路来开设新专业。与药学专业产品关联的专业有化学、生物科学、医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与药学专业技术关联的专业有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化妆品学等;与药学专业服务关联的专业有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信息学、法学等。如民族药学专业可整理和研发我国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化工药学专业可将药学专业技术用于化妆品行业和化工行业;农药学专业可将农业和生命科学有机融合;信息药学专业可将信息化技术用于药学服务的发展。上述专业都是药学相关专业,可培养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医药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支撑。

3.做好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能够相互适应。依靠药学行业协会(学会)或组成权威的中介机构,加强对药学专业认证评估力度,定期公布专业评估结果,真正实行专业设置的优胜劣汰,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社会力量参与专业认证能够及时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执业资格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他信息直接反馈给学校,使学校及时关心了解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高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建立以药学行业协会为主体的独立药学专业认证机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药学认证体系的首要任务[3]。

4.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第一,教育管理部门发挥指导、监督、协调作用。药学教育要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药学教育发展规划来保证药学教育的结构。教育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高校制定不同的人才质量考核标准,监督药学教育人才培育的质量。政府可协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教育力量,均衡药学教育地域差异。

第二,医药院校应重视医药产业调整,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来调整药学教育,保证药学教育与医药产业协调发展。做好角色定位,密切关注医药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市场需求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医药企业应提供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并对药学教育提供有效反馈,以便药学教育能适时调整培养方案,使教育能适应医药产业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勿盲目考虑名牌学校和高学历,而应根据招聘岗位需求来考察学生的匹配度。

参考文献:

[1]王虹,陆冰蕊,张华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机理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4):12-13.

篇6

一、生物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据初步统计,2009年全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90亿元,同比增长11.39%;完成工业增加值64.32亿元,同比增长12.42%;主营业务收入达226.83亿元,同比增长21.76%;实现利润总额29.25亿元,同比增长27.99%;实现利税总额45.07亿元,同比增长23.64%。目前,全省医药工业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以哈尔滨开发区医药工业园和利民开发区医药科技园为侧翼,葵花、完达山、乌苏里江、珍宝岛、仁皇、多多、友搏、黑宝等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发展优势。一是产品优势。哈药集团制药总厂生产的30多种原料药和18种剂型的产品,具备年产6100吨抗生素原料及中间体、30亿支粉针剂的生产能力。氨苄钠、头孢噻肟钠原粉、头孢唑林钠原粉以及头孢唑林钠粉针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哈药、三精、哈药六厂及世一堂4个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总评估价值已超过267亿元。二是产业优势。全省拥有哈尔滨医药工业园、哈尔滨利民医药科技园、牡丹江爱民北药科技园三个省级医药园区。2008年,入区企业已达80家,园区总年收入40.95亿元、利税8.59亿元。三是资源优势。全省中药材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分布的中药材有856种,总蕴藏量27亿公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这些药材资源的价值约为65亿元。全省已建立了6个品种的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36处,保护面积5.9万亩,被列为全国十大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之一。四是研发优势。全省医药行业拥有专利品种57个、国内独家品种51个、中药保护品种39个、中药保密品种2个;国家级新药1445个;实施新药研发项目154个,已获得临床批件66项,在研项目88项。九五以来,医药企业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67项。

二、生物产业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创新能力不高的问题。目前,一些关键性产业技术、产品制备工艺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医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拓展,更阻碍了向下游深加工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绝大部分产品处于底端领域,靠巨额广告投资、大量人力做市场、低价竞销维持生存,缺少发展后劲。药物创制研发平台由于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撑,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体系,直接导致黑龙江省新药创制进展缓慢。二是科技投入偏低的问题。2008年有35%的医药企业有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但投入的经费总额仅为1.74亿元,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全省R&D投入不足销售额的1%,与国际、国内实力较强的企业投入比例达15-18%相比,反差太大,造成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不足。这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在全国位次逐年下滑的直接原因。三是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GSP认证,但规模小、集中度低、效益差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销售收入第一位的哈药集团与第二位葵花药业相差100多亿元;在黑龙江省拥有的7713个药品批准文号中,只有149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档次不高,多为改剂型范畴,仿制品种占据主流。

三、专利在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及影响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包括上游的基础研究和下游的应用研究,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处于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竞争的上游。剑桥大学的泰勒和西尔伯.特逊的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在医药工业中会影响到64%的研究开发支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经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的新药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在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增值过程中,知识产权产品和利润呈“U”型,是“微笑曲线”的二端。知识产权保护向产业价值链两端——上游的知识创新和下游消费阶段不断延伸,产生出许多新的增值(下转第74页)(上接第71页)环节。从专利福利角度分析,生物药品专利保护与新药研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过度利用专利保护制度,也会削弱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需要建立适当的专利保护体系激励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又促进知识的积累,合理、有效地利用技术创新的资源,使产业价值链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

四、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的对策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专项工程。制定《“十二五”黑龙江生物医药产业专利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专利群布局、研发方向,形成独具特色的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网;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深化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高专利维权的社会影响力;将全省主要从事生物技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项目资助资金由50万元增至150万元,使资助方式由重点资助专利项目向重点建设生物技术专利服务平台转变,提高资金的辐射面和使用率。

(二)实施专利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黑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专利情报服务中心”,搭建专业化专利情报服务平台,协助政府和企业预知研发目标可能存在的知识产权风险,及早采取措施、调整研发策略、避免未来受到他人专利制约;了解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帮助企业有效借鉴他人技术、及时调整研发方向、提高创新起点,为项目成果真正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成功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条件;依托哈药医药工业园区和利民医药园区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专利创造能力;推进专利管理进入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结题、验收全过程,提高科技成果的专利产出率。

(三)实施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联盟工程。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一起结成知识产权联盟,配合政府做好专利技术信息服务和咨询工作,跟踪收集专利技术信息,并以技术信息服务为手段,间接引导、协调各企业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尽量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恶性竞争;组成专利维权联盟,协调促成行业内的合作研究。从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和共享专利。

篇7

关键词:高新区 产业结构 发展战略

目前,连云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新型化学合成药、现代中药及制剂和医疗器械为主体的新医药产业已具备扎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以碳纤维、硅材料、电子封装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转化利用的高纯晶体硅材料生产,特别是中科院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基础已经形成,正在加速发展。

一、连云港高新区产业发展现状

(一)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近3年来,连云港高新区共完成新技术、新产品开发500多项,累计认定国家重点新产品6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0多个。区内共集聚高新技术企业65家,有2家企业经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4个,国家和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7个。建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20多个,省级以上科研机构68个,占全市总量的一半以上,是苏北地区单位面积拥有创新平台数量最多和质量最高的地区之一。

(二)特色新兴产业基地正在形成

连云港高新区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新兴产业初步集聚并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其中,新医药产业在抗肿瘤、消化道、抗肝炎、妇科血瘀症、糖尿病、中药抗病毒等多个领域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以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差别化氨纶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产业以及硅电子信息材料等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产业已构建风电装备、光伏、清洁能源等三大产业链;江苏省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也已在高新区内建成。

二、连云港高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

(一)新医药产业

新医药产业已基本形成以化学药、中成药为主体,医药包装和医疗器械为特色的现代医药产业体系,成为全市行业集中度最高、竞争能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支柱产业,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高新区拥有以创新药物研发与发展研发外包为目标的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江苏省医药科技产业园等产业载体,是全国最大的抗肿瘤药物、抗肝炎药物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区内医药企业共承担了11个国家“863”计划项目、18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12个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拥有恒瑞、豪森、康缘药业等从事新医药领域的研发中心6家;拥有千樱医疗设备、天诺光学仪器等医疗器械研发中心6家;拥有江苏豪森、深圳奥萨集团医药研发生产基地及康缘海洋医药中试基地,其中恒瑞、康缘、豪森和正大天晴4家医药骨干企业均进入中国制药工业百强。

(二)新材料产业

开发园区目前已经聚集包括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5家国家级科研单位;拥有中复连众、杜仲氨纶、汉高华威等新材料生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近60家;在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金属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涌现出一批极有前景的项目和产品。如中复神鹰公司已形成年产3000吨碳纤维原丝和1220吨碳纤维的生产能力,应用于航天、国防等尖端领域的T700/T800级碳纤维已进入中试阶段,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产业关联度大、布局相对集中的新材料产业骨干企业群,并已形成硅材料加工、太阳能光伏电池、电子信息材料生产的特色集群区。

(三)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高新区以国家新能源产业和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园、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省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为平台,以龙头企业科研中心为主体,在核电、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清洁能源方面已经形成和正在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风电设备领域集聚了国电联合动力、中复连众、杰瑞电子、重山精工等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形成了集风电整机、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配套发展的产业链。园区的中复连众公司是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制造商,其国家级科技项目“3兆瓦海上风力叶片研发”在北京世界“绿博会”亮相获奖,全球最大的5兆瓦风电叶片也已下线;韩国重山精工公司生产的风力塔架出口规模居全球同行业前列。

三、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一)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

重点发展化学合成药领域、新型医疗器械领域、新型化学药品制剂领域、现代中药及制剂领域、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

一是化学合成药领域,重点发展原料药、抗肿瘤药、心血管药物、肝病药物、多肽药物、麻醉镇痛药。化学制药仍然是目前医药行业中最大的子行业,市场规模较大,化药仿制药及原料药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全球非专利药市场增长速度是专利药市场的4倍。

二是新型化学药品制剂领域,重点发展片剂、颗粒剂、胶囊剂、注射剂、滋膏剂、贴膏剂等。近年来,西药制剂出口发展迅速,在国内医药市场复杂多变、波动较大的形势下,已成为消化过剩能力、推动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是现代中药及制剂领域,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妇科药物、儿科药物、心血管药物、骨伤科药物等。近几年来,中成药工业的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润和利税平均年增长24%,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人们对中药认识加深,其市场潜力巨大。

四是海洋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随着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我国海洋药物已由技术积累进入产品开发阶段,未来20年将形成一批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在抗艾滋病、抗肿瘤、卫生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重点发展新型复合材料领域、电子信息材料领域、新能源材料领域、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等,形成以新材料研发为先导,涵盖小试、中试、产业化及检测等环节的完整的新材料产业创新及产业链。

一是复合材料领域,重点发展以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差别化氨纶纤维为主的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的一种应用材料,这种类型的材料普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能、较轻的比重、极强的耐候性和耐腐蚀性,因此在多个行业领域都有应用。

二是新能源材料领域,重点发展单晶硅、多晶硅项目,薄膜电池材料项目。连云港硅资源、氯碱资源丰富,水电资源总量充足,为发展多晶硅等能源新材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是金属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粉末冶金、钢制品、金属加工、铝合金、镁合金等。连云港铁路、高速、港口运输条件便利,可以大量从内陆地区运输钢铁、铝、有色金属及煤炭资源,即将投入的南钢项目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

(三)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重点

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电领域、风电设备领域、高效照明设备领域、重生物质能设备领域、清洁能源领域,不断壮大规模,形成特色和优势。

一是太阳能光电领域,重点发展多晶硅切片、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连云港拥有丰富的硅资源、盐碱化工资源,石英储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为多晶硅生产提供了原料基础,而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的重要材料。

二是风电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风机塔架、风力叶片、发电机组、高速齿轮箱、变压器、控制装置等。风电产业是当前新能源产业中最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细分行业之一。作为节能环保的新能源,风电产业赢得历史性发展机遇,发展势头迅猛。

三是清洁能源设备领域,重点发展煤电联产装备、煤气化设备、能源环境装备。连云港有火电、垃圾发电等发电产业,东陇海线辐射的中西部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火电场设施,为开发区发展清洁能源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了打造国家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快速集聚,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快速循环转化,连云港高新区应大力实施产业高端化战略,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参考文献:

①张洁莹.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09(06)

②贾琳.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分析[J].江苏商论,2009(04)

篇8

关键词:健康产业 医疗产业 健康管理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产业的认识和对健康产品的需求急剧提升。因此,健康产业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必将成为朝阳市今后的支柱性产业。深入分析和研判朝阳市健康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一)医疗卫生基础相对落后,“三个缺乏”客观存在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517家。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就医人数2010年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大型医疗设备更新较快,2011年数量比2004年增加了三倍。朝阳市衡量人口健康状况的三个主要指标有所改善,其中人均期望寿命提升、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然而随着就医人数不断增加,逐渐暴露出朝阳市医疗卫生的“三个缺乏”。

人均医疗资源缺乏。2003年以来的十年间,医疗机构、人均医疗资源增长缓慢,与全省人均医疗资源水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2010年全省全人口卫生人员为6.55人,朝阳仅为3.93人;千人口医师全省为2.14,朝阳仅为1.73;千人口床位书。

特色高端医疗资源缺乏。缺少一些特色、专科、高端的医疗服务机构,缺乏高层次的医学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大型医疗设备。

发展资金缺乏。全市政府用于公立医院的投资在1993年就全部撤销,医疗机构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关注利益指标,与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事业性质相矛盾。

(二)医药产业规模偏小,发展严重滞后

截至2012年7月,朝阳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8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6家,总体上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朝阳目前仅有的几家药品生产企业年产值在1500万元左右,发展举步维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朝阳医药生产在全省还处于前列,但近几年面对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无论是在品种、品牌还是市场占有上朝阳市都已经落后了;研发能力弱,没有自主品牌,药品生产企业受规模和效益牵制,更无力研发新药品种;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效益差;面临发展困境,2014年与国际接轨标准最高的新版GMP标准将实施,朝阳的医药生产企业面临着资金匮乏,环境不佳,硬件条件不达标的风险。

(三)保健品产业无序发展,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稳定性

全市共有保健食品经营企业733家,这些经营企业中绝大部分为小规模、分散经营,虽然市场需求潜力很大,但是我市保健品产业只有经营企业,没有生产企业,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市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保健品和健康产品生产投资不足、高效保健品研发不足、对保健品经营市场的规范监管不足。

(四)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尚属空白,亚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目前,朝阳市专业、正规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基本上没有,没有针对大规模亚健康人群和老年人群的服务咨询管理机构,目前没有正规专业的医疗康复、护理机构,完全不能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残疾、手术后恢复等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

(五)基本结论

综上所述,朝阳的健康产业尚处于刚起步阶段,从总体上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产业弱点十分明显,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产业集群均未形成。

1、产业链短缺

目前全市仅有医药和医疗服务两个环节,并且还十分不发达,保健品仅有经营没有生产能力,医疗服务水平还尚待提高,而在生命健康的核心环节健康管理领域则尚无相关企业。

2、企业规模数量严重不足

从产业集群来看,朝阳市健康产业的企业数量寥寥无几,因此严格来说,朝阳的健康产业还不能称之为产业。

3、品牌建设缺失

目前朝阳无论是在医药产业领域还是保健品产业领域都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现在产品以仿制、与市场上同类产品雷同为主,品牌的缺失将使健康产业难以形成规模,无法积聚人气。

4、市场秩序混乱

当前全市各产业的企业间缺乏相互协作和支撑,企业各自为战,尤其体现在保健品经营销售领域,小公司数量多,经营类型和品种鱼龙混杂,市场秩序混乱,需要进行严格监管和规范,引导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朝阳市发展健康产业的思路及对策

(一)健康产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1、发展思路

医疗服务产业化就是要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趋势,公立医疗机构致力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鼓励朝阳民间资本独资或合资建立特色、专科、高端医院,解决朝阳高端医疗资源缺乏问题,实现增值和高端医疗服务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医药产业规模化就是在现有医药企业基础上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依托中国传统中医术和朝阳种植中草药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支撑本地制药企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健品产业规范化就是要对现有保健品经营市场进行规范和严格管理,政府职能部门要保护合法安全品牌,取缔非法品种,通过适当的渠道对居民消费给与引导和示范,给消费者提供筛选的参考和依据,避免非法品牌危害消费者健康,占用市场资源,造成浪费;健康管理现代化就是要按照先进理念引入和培育朝阳市健康管理机构,侧重于老年健康管理和亚健康管理等领域,建设康复机构和老年护理院、托老中心等,打造朝阳市品牌和龙头企业。

2、发展目标

立足将朝阳打造成为“三个中心 一个基地”。

建设辽冀蒙交界地区的医疗服务中心。依托朝阳市现有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加快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提供现代化、高品质的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引导域内外患者资源向朝阳市集聚,建设成为辽冀蒙交界地区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

建设辽宁省特色休闲中心。依托朝阳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温泉疗养、健身娱乐等特色休闲健身产业,打造辽宁省的特色休闲中心。以热水汤、大黑山地热资源富集区为载体,重点发展以温泉疗养为主的休闲产业,积极拓展康复、健身、文化娱乐、商务等服务功能;依托各县市区现代农业科技种植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和绿色保健食品产业。

建设辽西现代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充分引入和培育健康管理现代化、人性化、生活化服务机构和企业,逐步建成健康管理产业园,积极发展保健咨询、营养咨询、心理咨询、医疗咨询等健康咨询与管理服务,使之成为辽西首家重要的特色健康休闲服务中心之一。

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依托现有种植中草药的自然优势和规模,不断提高 中药材种植、研发、流通、检测的水平,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高中药材深加工的能力,由政府给企业提供通过GMP认证的帮助,对中药材生产和销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引导,形成朝阳特色和品牌,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中药材种植和集散基地。

(二)发展健康产业的对策建议

健康产业是近年来崛起的新兴产业,能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拉动朝阳经济的跨越发展,它不仅是朝阳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选择,必将成为朝阳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依托朝阳绿色农业发展优势,发展保健食品深加工。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开发和研制具有营养保健功能、针对特殊人群的功能型保健食品,如利用有机无公害小杂粮生产针对糖尿病等有需要的人群进行保健食品深加工,利用大枣、沙棘等农产品生产和研发相关健康产品和食品。

通过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医疗器械生产。当前保健业逐渐走入家庭,居民对医疗电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移,发展医疗器械生产不仅能顺应制造业发展需求,满足居民需要,同时能带动销售领域和周边的医疗服务领域发展。

利用中草药种植基础优势,发展中药业和相关医药产业。围绕人们对中药产品的更高需求,不断吸引中药研发与生产企业入驻,挖掘中国传统医学的理念和思想,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中药研发中心、高端生产基地等,提升区域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依托大型医院的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以康复、保健为核心的医疗服务业。结合朝阳市几家大型医院的发展规划、基础和方向,发展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健康管理服务等机构,整合区域内医疗卫生服务、医药、休闲旅游、健身疗养、营养保健等各类健康相关业态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综合体。

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创新,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产业,通过向下游的产业延伸,提供高端、增值医疗服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做好健康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发挥政府宏观引导作用,建立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机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完善融资、中介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马丽斌,马爱霞.对发展我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探讨[J].上海医药,2007

篇9

关键词:金牛区;新型工业;总部经济;发展路径

作者简介:何东(1964-),男,四川彭州人,西华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F42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4-0013-03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又是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后提出的一个新任务、新课题。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通常表述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经过数十年努力,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整体已处于工业化中前期水平,并呈现产业结构多元演进的态势,工业已是长期支撑金牛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十一五”期间,金牛区牢牢抓住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工业强省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决策。全区从实际出发,抓住工业化加快升级的机遇,努力把工业做强做大,重点围绕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建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新型工业发展在金牛区已初具规模。

一、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成都金牛区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发展总部经济为主线,突出抓好高科园区建设,加快优势产业、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生产总值314.3亿元,利润总额达18.7亿元;全区完成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7.5亿元,同比增长14.4%;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8.1亿元,同比增长20.5%。这些为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第一,新型工业朝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3家,主要分布在高科园区。产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现代医药、饮料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属于新型工业的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的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5.31%。2008年,园区工业集中度为71.7%。园区5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2.14亿元,其中园区内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的总产值分别达到70.2亿元、24.8亿元。

第二,产业发展定位明晰,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成都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布局和金牛区的实际情况,成都市确定了金牛区“一区一主业”为轨道交通产业。成都市曾有“铁半城”之称,从事轨道交通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数量仅次于北京,在全国位居第二位。而金牛区又是成都市从事轨道交通产业单位最集中的区域,有中铁二院、中铁二局、中铁八局、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西南交大等单位。成都市轨道交通产业年产值在800亿元以上,金牛区范围内产值在600亿元以上,约占全市的75%以上。随着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逐步实施,重点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总部,将加速促进研发及高端制造等高附加值企业聚集。高科园产业园区的规划是新型工业发展的“催化剂”,属于新型工业的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是金牛区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44家,占金牛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7%,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31%,销售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5.6%,对金牛区工业发展贡献突出。金牛区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规划高科园区一期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以科技商务、现代商贸金融服务为一体,以高新技术为特色,以现代服务为业态的“成都西部科技商务中心”,重点突出电子信息服务业,做精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为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总部经济平稳起步,呈现星火燎原之势。高科园区已初步形成总部项目聚集态势。2007年以来,单纯生产制造型企业不能再进入高科园区发展,园区围绕总部经济发展方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总部项目聚集和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迄今为止,产业园一期已有黑格中心、雄龙实业、特拉克斯、海南天元等总部楼宇型企业17家,并以其建成的总部楼宇为载体引进总部企业88家;产业园二期已建成西联钢铁物流港总部孵化楼1座,引进总部企业60家。2008年,园区内部分总部企业或总部楼宇纳税情况良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正逐步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有的蓝灵、雄龙、汇源、特拉克斯、黑格中心、西汇商贸等8家总部楼宇集中了66家企业,2008年实现税收2825万元,2009年可实现税收3300万元。可见,高科园区的总部经济产出效益整体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经济转型面临诸多问题。金牛区工业结构的调整和总部基地战略的实施,导致金牛区中小企业外迁,影响金牛区工业产值的增长。截止2008年底,全区工业企业数比上次普查减少了278户,其中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外迁24家,2009年将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家,由此预计将减少产值65亿元,相应减少增加值17亿元;面对高科园企业多出少进、经济指标下滑的局面,发展方向突显迷茫。

第二,产业凝聚力度不够。金牛区的新型工业产业资源整合力度不足,企业之间没能进行有效合作,导致产业集聚效益没能充分发挥。目前,虽然金牛区的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正积极组建,但中铁二院等牵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另外,由于主导产业链的缺乏,金牛区的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没能建立起合作平台,未找到资源有效整合的切入点。金牛区的新型工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没能充分发挥。中铁二院、康弘药业集团、中汇制药有限公司、国嘉生物科技集团、中电10所、中电29所等金牛区新型工业企业拥有雄厚的技术支撑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但从目前情况看,这些企业与金牛区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不太紧密,对金牛区新型工业的带动作用有限。

第三,总部经济竞争加剧。城区发展总部经济竞争加剧。2007年,根据成都市统一布局,包括金牛区在内的五城区及高新区全面转型,全面发展总部经济。短短几年,成都市6大总部聚集区初具规模――高新区总部聚集区、成华总部聚集区、武侯总部聚集区、青羊总部聚集区、锦江总部聚集区、金牛总部聚集区。由于大多数总部基地在发展定位、规划设计、招商引资对象等诸多方面大同小异,成都总部基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格局已经显现。而金牛区高科园的土地价格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是企业入驻的极大障碍。随着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和成都主枢纽建设的加快实施,金牛区高科园区的区位优势将逐渐消除,竞争优势还将下降。

三、成都金牛区新型工业发展的路径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传统工业化而言,是传统工业结构的优化与工业实力的加强,又是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增强工业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业发展新路子。布朗(2002)认为,新的工业发展思路和模式应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史清琪(2003)提出,新型工业化中的“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二是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工业化,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三是在跨越式发展中实现工业化,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缩短工业化历程。结合我国国情,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结合成都金牛区工业发展现状,金牛区新型工业应该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轨道交通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丰富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并融合生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实施“1234”工程,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多元组合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说,一业态:以总部经济为主要业态;二载体:以园区经济和楼宇经济为载体;三产业: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四战略:实施资源整合战略、产业集聚战略、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产业空间拓展战略。(1)资源整合战略。一是整合轨道交通产业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资源,打造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二是整合轨道交通、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资源,加强产业间横向合作,利用互补优势,发展交叉产业,如轨道交通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交融合作可以发展交通电子产业等;三是整合政府、金融、会展、物流、中介服务等相关社会资源,营造企业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四是整合区域外部资源,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做大做强优势竞争产业链。(2)产业集聚战略。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产业链条上相关企业入驻园区,形成物理集聚;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企业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化学集聚;三是通过政府特殊政策引导相关企业集聚,加速产业集聚。(3)产业优化升级战略。一是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制造业和生物医药产业,提高产业信息化能力;二是以企业为中心,构建产学研联盟,通过企业研发、科研院所和高校来创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技术带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围绕产业战略链条的培育和延伸、产业链条的优化重组来升级产业。(4)产业空间拓展战略。一是盘活园区的闲置土地资源,有效拓展存量发展空间;二是发展工业楼宇,从立体空间上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三是加强与其他区域的合作,拓展产业空间。

四、结论

成都金牛区地域广阔,高科园区占地面积位居五城区榜首,是发展新型工业的最佳空间载体。金牛区产业相对集中,成都市确定了轨道交通产业为金牛区的“一区一主业”,西南交大、电子科大、铁二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实力强、人才资源丰富,为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围绕新型工业的发展思路,金牛区要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规划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大力发展工业总部经济,打造以轨道交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都市;支持发展现代医药产业;巩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并用现代信息技术升级改造传统工业,融合发展生产业。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提高新型工业对区内经济的贡献度,实现新型工业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耿学志.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J].学理论,2008,(10).

[2] 王彬彬.攀西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2).

篇10

关键词:生物技术;制药;基因工程

生物技术是在上个世纪才兴起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学科,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物学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是通过改变动植物细胞和DNA进行人为加工制造的过程和技术。生物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人们社会发展和医疗提出了新的理论,就传统的医疗技术提出了挑战。生物技术是一个加工过程,更是一个服务行业,是培养新的物种,新的产品的过程。植物基因工程是大年生物学中的主要方式,更是植物学领域的主要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其在研究的过程中以植物为对象,利用对植物细胞和基因的改造来进行提高植物对大自然的各种抗性,是其在恶劣的环境中良好生长的前提。在植物的生物技术开发过程中,我们通过提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要的各种物质来增强植物的生长能力和抗病虫能力,从而取得我们在制药过程中的各种优良的原材料。

一、生物技术制药技术的原理

生物生物制是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各个微生物和微元素进行辨析和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先进的科学器械对各种微量元素提取的过程。药技术是通过微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成果从生物体各个组织和细胞变化的原理中出发,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对各个微生物以及细胞进行各种手段的催化和变动过程。在我国制药的过程中是为其提供各种原材料的前提基础。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基因工程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对各种微生物认识和其变化过程认识的结果。在我国制药的过程中,随着当前各种病菌的不断变化和各种病况的逐渐新颖,传统的医疗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各种病症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只要过程中,生物技术在其中有着良好的促进和催化作用,是当前制药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生物制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一直以来,生物制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是当前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和结局。生物技术说白了就是一种微生物技术,是对各种微生物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在生物工程的发展过程,主要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各种先进的设备对各种微生物进行研究和探讨,这种方法对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最初出现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生物工程只经历了段在的一个过程,是当前技术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的项目之一。在当前的生物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比较晚,由于我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使得我国在各种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起步都相对较晚,生物工程技术也是如此,在我国,其发展仅仅只有接近20年的历史,比起美国等发达国家半个世纪的研究成果,我国的生物技术就显得微不足道。但是随着这二十年来我国的大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生物技术在研究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以基因工程药物为核心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已经颇具规模。目前,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不断恶化,各种自然条件和气候因素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使得当前各种病菌发生其迁移性的变化,造成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之下,药品的开发和研制已成为当前保证人们健康的重要手段和不可忽视的手段。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对该产业的发展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各方面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将生物制药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当前一些科技发达或经济发达地区正在不断建立国家级生物制药产业基地,并初步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总体而言,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未来充满希望,前景看好,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将呈继续增长态势。

三、生物制药的前景与分析

生物制药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发展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科技产业,不仅需要在基础设施、上下游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支持,还需要同教育培训、专业服务、技术转移中心等相关服务组合在一起,方能发挥高效作用优势。当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浪潮推动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加上政府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我国生物技术、人才、资金密集的区域,已逐步形成了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由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对于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得生物制药整体产业链得到优化,在生产效率方面得到大幅提升。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以后仍会朝着这一方面快速发展,政府也将会加大投资力度、重点建设产业集群区,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业、研究开发、服务创新、教育培训和风险投资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将生物医药技术从科研转向产业化生产是科研的重要目的,只有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得社会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我国生物医药技术当前很大一部分还停留在科研方面,并没有有效地转换为生产力,这不仅浪费了很多的资源,也使得我国的生产实践跟不上研发,造成了生产的滞后状况。生物医药技术向产业化推进要求企业通过委托外包策略,建立技术同盟,形成优势互补,使得自身能够专注于自身专长方面,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优势。我国生物制药公司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势必会朝这一趋势发展,通过外包方式进行新药开发。

生物制药新兴技术将不断应用于产业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满足医药水平提升的要求。生物制药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会不断应用到产业发展当中来,从而促进产业技术水平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升。